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导航 >

7501陶瓷追溯(二)_陶瓷知识

7501陶瓷追溯(二)_陶瓷知识

陶瓷知识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2020-04-24

陶瓷知识。

主持人:作为中国现代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7501陶瓷”在景德镇陶艺家们的齐心努力下,取得了圆满成功,它在产品生产工艺技术上和陶瓷绘画艺术上完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其作品被世人称为景德镇划时代的陶瓷艺术精品,当时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将“毛瓷”制作人员分成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组进行制作,这些陶瓷制作人员都是陶瓷界的顶尖高手,其设计和绘制水平在当时的中国陶瓷界都是出类拔萃的。

解说:1975年春天,在这千年小镇的莲花池畔,岸柳低垂,百姓们的日子一切如常,生活显得依然宁静和安详,此时大部分人并不知道,一件将永远载入史册的工程正在默默地进行着了,它关乎着这小镇的历史与未来,联系着镇上人们的希望和荣誉。这就是“7501”工程,一个创造精美瓷器的工程。WWW.Taoci52.CoM

我参加毛泽东用瓷,主要就是负责这个造型设计,设计造型是第一步,因为它是日用的东西多,实用经济美观,要符合这三个条件,在当时,我们选造型的时候,也研究了,是什么造型的呢,毛泽东要的餐具工具,分析用什么好呢,也有好多种,好几种造型的,比如说莲子形的,还有什么罗汉形的,还有什么苏联碗呀,但是我们选的这个,我们就选这种正德式的,正德式的好就好在什么地方呢,好在它的造型,就是感觉看起来很丰满,那个造型很丰满,而且吃饭很方便的,那个形看起来是很舒服的,原来故宫呀,还有工艺美院的一些老师,他们也会到景德镇来的,就认为景德型从历史上来讲,就是比较成功的造型,这种造型就是,就像一朵花,像一朵牡丹圆圆的,很丰满很好看的。

解说:汪桂英的工作室至今仍在轻工部陶瓷研究所正对大楼的主楼,当年和她同在这座大院为了陶瓷的美丽而通宵达旦的还有几十位绘瓷艺术家,他们设计的纹饰图案被汇总在一起,“7501”工程领导小组最后确定三套方案,这三个方案分别是刘平设计的釉上彩“水点桃花”,戴荣华设计的釉下彩双面绘芙蓉花,彭少贤设计的“翠竹红梅”。

当时设计呢,考虑到这个梅花呢,画梅花呢,执笔人难度很大,因为这个梅花呢,这一套餐具有圆的有方的,各种各样的形都有,所以画起来比较难装饰,后来我就想了,这个只有以图案以写实,两种相结合,搞完这一套设计,当时我搞这个设计呢,我就负责画图纸,画完了以后,操作是他们操作的,很多人操作,当然那个东西呢,所以后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同。

当年我们接到这个任务以后,我们所的领导呢,当年我在艺术室搞设计,交给我一项任务,就是设计这个釉上的,水点桃花和釉上梅花,这些主席用的餐具茶具,这一类的东西,当时我接到这个任务以后,我就画了图稿,现在图稿我还保留了,就是这个图稿送上去,送上去通过审理,送到中央办公厅,他们认可以后,就把这个信息传递回来,我就正式在陶瓷上就先画,先画一道样品,等于就是画样品,画好样品以后,就交给了全艺术室,全体同志都(参加),我自己也参加了,就是参加这个生产复制,当年在这个生产线上的,到现在来讲,都是一些在陶瓷艺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了,像王锡良大师、戴荣华、王桂英还有齐雅红等等,就是包括我们,现在到了几十年以后,这些人都是,当时也就是,在陶瓷艺术界都是一些精英。

当时我们参加这个“7501”的制作,当时我接受这个任务,我还是很年轻的,大概只有三十多一点,这个“7501”有两种,一个釉下彩一个釉上彩,比如有人专门画这个花头,有人们画叶子,有人专门画这个花秆,我就负责画这个花秆。

解说:这三古栅是汪长序到陶研所的必经之路,但是在“7501”的那段日子里,这古栅他却走得很好,因为在接近四个月的时间里,他一直没有回家,回忆起那段时光,他觉得那只是他多年工作的一个片段而已。

接到这个任务,就是手里面布置给这个全室,就是我们全艺术室,每个人都搞设计,每个人都搞设计呢,只有鉴定以后,彭少贤的那套画面鉴定上了“7501”的餐具,那时候首长直接布置我搞了一套文具,就是文房四宝文具,是我和我徒弟一个人设计,一个人制作完成的,没有投入生产,所以量很少,我只画了五套,餐具呢就画得多了,全艺术室的人都参加了生产,都搞了,这个造型是我们艺术系老师设计的,所以我们只负责画面设计。

而当年参与绘瓷的张炳祥有个遗憾,就是没能把这昌江边上的浣纱女画到瓷器上。,c每个人他都能,单独一个人把整个画面画完,但是为了求得产品的统一,就进行规范化,你平常画花,比如点这个花,水点得好,那么你就画这个水,你画杆画得好,粗壮有力,那么你就画杆,我细致点花心,那么就点花心,这样就根据人的特长来分工,进行流水作业线,现在人的精神面貌也不一样了。

这批瓷器现在要重现他,是很困难的,因为它不是个别人员,少数人员完成的,它整个工艺过程得互相协调的非常好,另外就是时代精神,时代气息也不也不一样了,现在人的精神面貌也不一样了,同时我们这个队伍也比较完善,比较配套,技术工种完全配套,再加上这个瓷器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一个产物,所以呢,我们本所有完整的艺术,各种工种人员又很齐全,所以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们就把这个任务就完成了,然后上交中央有关领导机关以后,他们很满意,给我们传来的信息呢,毛主席很喜欢,我们感到非常的高兴。

解说:寻访了这些美器的创作者,你觉得他们此时的心绪离那喧嚣的时代很远了,有一位诗人这样说,天路漫长,时代全是影子,是啊,在那漫漫天路上能留下印记的不正是这些脚踏实地前进的人们吗。

taoci52.com编辑推荐

7501陶瓷追溯(三)_陶瓷知识


主持人:一直披着神秘面纱的7501瓷,数年来一直是陶瓷收藏市场关注的品种,自1986年起,就有陶瓷收藏家开始注意“主席用瓷”,并托友人在“陶研所”的职工中收购“7501瓷”。2002年3月,我国最大的一宗7501瓷在上海转让成功,更加吸引了广大陶瓷爱好者和收藏家的目光。这些精美的陶瓷艺术品缘何流散民间的呢,它的市场情况又如何呢?请继续收看藏游天下关于7501陶瓷的探究。

会议邀请方综等八位同志,于2002年3月3日,在该单位的会议室,鉴定565件瓷器的过程,进行现场监督公证,与2002年3月3日,在上海市复旦路2618号,第三会议室,在本公证员面前,签署了签名的声名书,签名书上他们的签字均属实,上海市公证处公证员吴晓燕,2002年3月4号。

解说:在鉴定会后,马先生近二十年收集的这批565件“7501”瓷器正式转让给张先生作为现代陶瓷艺术馆的重要藏品,马先生和张先生两个收藏家的手终于握到了一起。

从“7501”这几个字,引起我的注意,那么我去分析,这套瓷器的到底的,这个美美在哪里,价值在哪里,那么我先从它设计的角度上看,那么我觉得它,和历代的官窑相比较的话,有很多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是历代官窑没有体现过的,那譬如说第一它比较完整,从餐厅用具到书房用具,到茶房用具,它是整个一个系列的,第二个特点,从器型上来看,它所有的器型都是带盖的,那么第三个特点,就是从画法上看,它从陶瓷的角度上去看,它有几个前所未有的东西,它产生了一个釉下五彩,这是第一次出现的,第四个不同的呢,就是它出现了一个釉下对花,也就是说釉下对彩,在历史上是没有出现过的,那第五个特点,就是从烧制工艺上,这一套瓷器是1400多,因为他要体现这套高白透亮,建立一个博物馆,总是要有一个镇馆之宝的作品,那我觉得毛主席的“7501”瓷器,是近现代瓷器的镇馆之宝,所以我收藏了这套瓷器。

解说:1975年时“7501瓷”的进窑数为14103件,由于工艺难度大,要求高,平均合格率只有30%。烧制成功的4000余件里,当时北京曾有指示,要求除送京的瓷器外,其余的“7501瓷”应就地销毁,那么这本为数不多的毛瓷是如何流散民间的呢?

你比如说这个杆子,就是我们叫漏单,就是没花,有了这个就不能选上了,所以就把这个打下来了,所以我就把这个收藏了,一直留着做一个纪念。

当年75年啊,我就在这里精选,就是说出了窑以后选瓷,质量的检验以及保管,都在这个仓库,当时的检验的质量,是比较严的,作为一个政治任务,大家呢都很认真地,把这个任务完成,开窑以后我们就把这个选了,选完了以后就要包装,包装了第一批货,就先送我们江西省警卫处,我当时跟罗福荣副所长送过去的,那么后来的就是说,送过去以后剩下的一批,质量不是很好的,剩下的,就是说在八几年以后,所领导就发给职工,作为福利就,当时的时候是不能,按照当时省的要求,就把这一批东西要打掉,当时这批东西质量很好,瓷器很美,所以说舍不得打掉,所以然后就,作为福利发给职工去了。

解说:也有的职工因为日常使用这些瓷器,因为职工们还是把它们作为普通的生活用瓷来喝茶、吃饭用的,虽然仅过了3年,竟有一半的“7501瓷”已化为乌有。1983年时年仅28岁的马晓峰,第一个意识到这批“压仓货”的巨大潜值,从而开始了他人生中最大的转折。

1980年到1984年,我在江西省标准局工作期间呢,当时我的分工是分管,景德镇陶瓷质量工作,那么在我带队到景德镇,检查质量工作的同时呢,在部陶研所,我的老所长张凤奇家里,他请我喝茶的时候,拿出来两个很美丽的杯子,当时我一看,我就觉景德镇所有的工厂,都没有生产过这种釉下彩的杯子,我就问他,我说这是哪里生产的,怎么这么漂亮,那么这个老所长就告诉我,这是他们所里,当年为毛主席生产叫“7501”,那么第二天我到所里,正好检查工作呢,我就找当年的人员,了解“7501”的情况,我就这样的才发现了,“7501”毛泽东主席这批东西,发现了以后,因为我自己喜爱古陶瓷,所以我就从这个古陶瓷的角度,觉得就是这个属于,我喜爱古陶瓷的范畴,它属于官窑,那么不管从艺术价值,从经济价值都有很高的价值,当年没有人发现这个价值,那么我就开始逐步逐步地,一个一个从职工家里,把它收进来,当时我了解到他们这批瓷器,80春节前夕吧,是作为职工福利制,分发给每个职工的,那么这样子的,因为我收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感觉到,也没有认识到它的艺术价值,所以收起来还是比较简单,也比较方便的,当然有的人因为他日常在用,我去买的时候他并不愿意转让,但是呢由于是朋友带去的,他们就是讲,可以买点瓷器来换走,所以一部分是用钱买来的,另外一部分是,以瓷换瓷的形式换来的,当然还有些退休职工,已经退休住到山里面去了,那么我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也会走十几里山路,去他们家把它收过来,另外还有些领导吧,又调到其他的地区,去工作以后呢,我呢也会坐车或者是坐飞机,专门去远处去把它收回来,整个收藏过程,一般的还是比较顺利的。

解说:当时陶瓷研究所为“7501工程”投入的科研经费超过20万元,又经过8个多月的研制过程,再加其他成本近80万元。在1975年,这绝对是一个很吓人的大数字。

那必须要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把它整理出来,把它展示出来,让我们了解,我们现在的陶瓷工艺,热爱我们传统的中国陶瓷制瓷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

要重复它是很难的,所以这个应该讲它是孤品,所以我认为保存它收藏它,价值是它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结晶,很有收藏价值的。

解说:时至今日,如果在拍卖行里露面,平均每件“7501瓷”的价格达到10万元以上,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7501瓷”身价飙升1万倍。

7501陶瓷追溯(一)


主持人:由于媒体的宣传和商业的炒作,前几年还鲜为人知的"7501"毛主席用瓷,现在已几乎家喻户晓了。为了让观众朋友们更加准确、全面、具体地了解当年制作"毛瓷"的历史背景和研制过程,我们的记者走访了江西景德镇,通过对当年7501瓷工匠和艺术家们的采访,为大家制作了介绍7501瓷器的系列节目。今天的藏游天下主要介绍当年7501瓷器从下达任务到开始选料及如何攻克工艺上的难关,在200多人经过8个多月的奋战后,第一批"毛瓷"终于诞生了。

解说:有这样一种陶瓷,制作上不惜工本,技艺精湛,艺术上集众家之长,千锤百炼,感觉上端庄典雅,一派大家风范,由于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现代瓷典范的至高地位和它与时代伟人的特殊关系,二十几年来,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越发吸引着广大陶瓷爱好者的目光,牵动着无数陶瓷收藏者的情怀,这就是7501瓷,俗称毛瓷。

当时我接到市委向我们下达要为毛主席,制造一套这个日常用的餐具瓷器,要求呢是以景德镇历史上一直称誉的,白如玉薄如纸声如馨明如镜的这四句话,再加上当代的最高的生产水平,为他制造这种全套的餐具,这个大家政治热情很高,接受任务之后我们全所的同志啊,群情激愤满腔热情,因此我们动员全所最优秀的科学技术人员、,艺术人员和工厂工人,包括我们的后勤支援人员,管理干部全力以赴要把这瓷器搞好,"7501"当时我们成型都是手工制作,这个手工制作,因为它这个原料是必较特殊一点,强度很大所以在制作的时候呢,这个对我们这个制作人员啊,那是困难比较大一点,因为强度大了它也硬了,基本上它这个原料呢就像我们那个泥沙一样,这个工具很容易,那个刀刃容易磨钝,所以我们做了一天是,是做不了几个,因为我们瓷器过去它一个胚都是这样,就是拉出来都是很厚,就是一个粗糙的很厚,所以要把它砺成那么薄,就是我们看到的那个瓷器那么薄,所以这个对我们操作人员来说是不容易的,我们在做那批瓷器,基本上是集中,大概我们手工成型的光砺坯这一个行当,这个工序就有十来个人,所以一天它加起来也出不了几十个,这几部车呢就是我们当时制作人员砺坯的车子,这三部车吧,一部车上一个,那有那边还有一摊子,就是这个我做的这一部车。

这个窑是烧7501瓷器,17051瓷器的温度达到1410度,时间是12至13个小时就可以烧成功,当时烧的情况就是也没有仪器,也没有什么东西,就靠两个眼睛看起来,温度不超这么高那这个瓷器不(漂)亮,也不透明,我们用煤烧的,用两个门烧的,烧的好呢,烧了以后呢,就凉掉(冷却)6个小时到8个小时,就可以开窑,当时还不能开窑,就是为什么那个要烧那么高呢,就是难度大,就是一个匣钵分两组,有做高温的,有做那个低温的。,因为我那个窑就是有两米多高,就是低温烧到这么高的温度以后,那就塌下来就会倒,倒了那个瓷器就没有利用,就必须得那个匣钵原料,各方面要闭合好,不闭合好呢,那主席用瓷7501瓷器就烧不成,就是各方面各个领导方面上呢,那个材料一定是好的,我们实验成功,已经烧成1401度,那个瓷器呢就烧得很好,那已经就烧成功了。

这一套7150主席用瓷啊,这个应该说是70年代景德镇制瓷工艺的,一个新的突破,这些能工巧匠,他们集中研制出来了高白釉,另外呢还有釉下五彩,釉下高温五彩,它既继承了传统又有自己的创新,继承就是说白釉瓷器,洁白的色釉瓷器,我们从明代永乐宣德乃至到成化,就是都烧到了很好,但是像7501主席用瓷这么高白度的历史上没有,这是用的新的瓷土,新的配方新的烧成工艺烧制出来的,这是一个创新,洁白如玉,白中显一点淡淡的青色,又有传统的味道非常之美,再有一点那就是釉下五彩,釉下彩应该说从元代就出现了,但是它都局限于古兰和铜红的成色,五彩这历来都是釉上彩,因为五彩的材料它只能耐低温七八百度的炉火来烤彩,用高温烧成鲜艳的五彩,这个是一个工艺技术的全面的创新,那说明它凝聚了景德镇一代陶瓷大师的心血和智慧,是他们的新的工艺技术的创造的结晶。

解说:在轻工部陶瓷研究所院内的一排库房里,还照原样静静的堆放着当年生产7501所剩下的优质瓷土矿,陶研所为制作毛瓷花重金购买的数十吨,当时储量已近枯竭的临川高岭土,这是当时全厂职工和近千名红卫兵用手工筛选出的最优质的部分,你似乎能听见锹镐装卸瓷土的声音,似乎能看见运送瓷土的矿车。这一切和博物馆中精美的陶瓷仍见证着当年那一段火热又辉煌的历史。

7501陶瓷追溯(三)


主持人:一直披着神秘面纱的7501瓷,数年来一直是陶瓷收藏市场关注的品种,自1986年起,就有陶瓷收藏家开始注意“主席用瓷”,并托友人在“陶研所”的职工中收购“7501瓷”。2002年3月,我国最大的一宗7501瓷在上海转让成功,更加吸引了广大陶瓷爱好者和收藏家的目光。这些精美的陶瓷艺术品缘何流散民间的呢,它的市场情况又如何呢?请继续收看藏游天下关于7501陶瓷的探究。

会议邀请方综等八位同志,于2002年3月3日,在该单位的会议室,鉴定565件瓷器的过程,进行现场监督公证,与2002年3月3日,在上海市复旦路2618号,第三会议室,在本公证员面前,签署了签名的声名书,签名书上他们的签字均属实,上海市公证处公证员吴晓燕,2002年3月4号。

解说:在鉴定会后,马先生近二十年收集的这批565件“7501”瓷器正式转让给张先生作为现代陶瓷艺术馆的重要藏品,马先生和张先生两个收藏家的手终于握到了一起。

从“7501”这几个字,引起我的注意,那么我去分析,这套瓷器的到底的,这个美美在哪里,价值在哪里,那么我先从它设计的角度上看,那么我觉得它,和历代的官窑相比较的话,有很多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是历代官窑没有体现过的,那譬如说第一它比较完整,从餐厅用具到书房用具,到茶房用具,它是整个一个系列的,第二个特点,从器型上来看,它所有的器型都是带盖的,那么第三个特点,就是从画法上看,它从陶瓷的角度上去看,它有几个前所未有的东西,它产生了一个釉下五彩,这是第一次出现的,第四个不同的呢,就是它出现了一个釉下对花,也就是说釉下对彩,在历史上是没有出现过的,那第五个特点,就是从烧制工艺上,这一套瓷器是1400多,因为他要体现这套高白透亮,建立一个博物馆,总是要有一个镇馆之宝的作品,那我觉得毛主席的“7501”瓷器,是近现代瓷器的镇馆之宝,所以我收藏了这套瓷器。

解说:1975年时“7501瓷”的进窑数为14103件,由于工艺难度大,要求高,平均合格率只有30%。烧制成功的4000余件里,当时北京曾有指示,要求除送京的瓷器外,其余的“7501瓷”应就地销毁,那么这本为数不多的毛瓷是如何流散民间的呢?

你比如说这个杆子,就是我们叫漏单,就是没花,有了这个就不能选上了,所以就把这个打下来了,所以我就把这个收藏了,一直留着做一个纪念。

当年75年啊,我就在这里精选,就是说出了窑以后选瓷,质量的检验以及保管,都在这个仓库,当时的检验的质量,是比较严的,作为一个政治任务,大家呢都很认真地,把这个任务完成,开窑以后我们就把这个选了,选完了以后就要包装,包装了第一批货,就先送我们江西省警卫处,我当时跟罗福荣副所长送过去的,那么后来的就是说,送过去以后剩下的一批,质量不是很好的,剩下的,就是说在八几年以后,所领导就发给职工,作为福利就,当时的时候是不能,按照当时省的要求,就把这一批东西要打掉,当时这批东西质量很好,瓷器很美,所以说舍不得打掉,所以然后就,作为福利发给职工去了。

解说:也有的职工因为日常使用这些瓷器,因为职工们还是把它们作为普通的生活用瓷来喝茶、吃饭用的,虽然仅过了3年,竟有一半的“7501瓷”已化为乌有。1983年时年仅28岁的马晓峰,第一个意识到这批“压仓货”的巨大潜值,从而开始了他人生中最大的转折。

1980年到1984年,我在江西省标准局工作期间呢,当时我的分工是分管,质量工作,那么在我带队到景德镇,检查质量工作的同时呢,在部陶研所,我的老所长张凤奇家里,他请我喝茶的时候,拿出来两个很美丽的杯子,当时我一看,我就觉景德镇所有的工厂,都没有生产过这种釉下彩的杯子,我就问他,我说这是哪里生产的,怎么这么漂亮,那么这个老所长就告诉我,这是他们所里,当年为毛主席生产叫“7501”,那么第二天我到所里,正好检查工作呢,我就找当年的人员,了解“7501”的情况,我就这样的才发现了,“7501”毛泽东主席这批东西,发现了以后,因为我自己喜爱古陶瓷,所以我就从这个古陶瓷的角度,觉得就是这个属于,我喜爱古陶瓷的范畴,它属于官窑,那么不管从艺术价值,从经济价值都有很高的价值,当年没有人发现这个价值,那么我就开始逐步逐步地,一个一个从职工家里,把它收进来,当时我了解到他们这批瓷器,80春节前夕吧,是作为职工福利制,分发给每个职工的,那么这样子的,因为我收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感觉到,也没有认识到它的艺术价值,所以收起来还是比较简单,也比较方便的,当然有的人因为他日常在用,我去买的时候他并不愿意转让,但是呢由于是朋友带去的,他们就是讲,可以买点瓷器来换走,所以一部分是用钱买来的,另外一部分是,以瓷换瓷的形式换来的,当然还有些退休职工,已经退休住到山里面去了,那么我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也会走十几里山路,去他们家把它收过来,另外还有些领导吧,又调到其他的地区,去工作以后呢,我呢也会坐车或者是坐飞机,专门去远处去把它收回来,整个收藏过程,一般的还是比较顺利的。

解说:当时陶瓷研究所为“7501工程”投入的科研经费超过20万元,又经过8个多月的研制过程,再加其他成本近80万元。在1975年,这绝对是一个很吓人的大数字。

那必须要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把它整理出来,把它展示出来,让我们了解,我们现在的陶瓷工艺,热爱我们传统的中国陶瓷制瓷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

要重复它是很难的,所以这个应该讲它是孤品,所以我认为保存它收藏它,价值是它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结晶,很有收藏价值的。

解说:时至今日,如果在拍卖行里露面,平均每件“7501瓷”的价格达到10万元以上,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7501瓷”身价飙升1万倍。

陶瓷知识小百科(二)


1、优等品和合格品(一级品)有何不同?主要是优等品和合格品执行的部分质量技术标准要求不同如外观质量(表面斑点、针孔等)、产品平整度等,但他们都是符合其质量等级标准要求的合格产品,可正常使用的产品,使用功能不受影响。

2、优等品就没有缺陷吗?任何的产品都存在误差,陶瓷制品是各种原料经过高温烧成的产品,杂质、变形等缺陷不可能完全避免,国家标准也允许一定程度的缺陷存在。如表面质量,抛光砖优等品规定至少有95%的砖距0.8m远处垂直观察表面无缺陷。

3、砖是用地下的泥做的吗?墙地砖生产的主要原料为:高岭土和化工料等,高岭土主要包括砂、石粉、黑泥和白泥等,化工料主要包括发色料、减水剂等。通俗说法砖是用泥做的,但它不是一般的泥,要达到一定的化学成份,质量上乘并且稳定才能成为理想的原料。

4、红坯砖是陶质砖,白坯砖是瓷质砖,红坯砖不如白坯砖吗?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决定坯体颜色的是构成坯体原料中铁、钛氧化物的含量,含量越高烧成后呈现的颜色越深,它仅仅决定了坯体的颜色,不会影响到砖的质量。影响砖内在质量的因素主要是看其烧结程度,质量好的砖是真正“烧透了”的砖。

5、抛光砖为何要打蜡或涂上防污剂?抛光砖打蜡可以更好地保护砖,施工时避免外物冲击、摩擦而受损;蜡清除后可增加砖的光泽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填充砖表面的气孔,使污垢不会塞到气孔内,易于日常清洁。

6、抛光砖铺于外墙时为何选择干挂多?主要是安全考虑。抛光砖吸水率低,背面光滑,用水泥沙浆不易粘牢;另外抛光砖自重大,容易跌落。

7、亚光砖与水晶砖地砖相比,哪一种防滑效果更好?亚光砖防滑效果更好,因为亚光砖一般都用了防滑设计。

8、抛光砖、亚光砖、水晶砖哪一个防滑效果更好?为什么?抛光砖的防滑效果最好,因为抛光砖经抛光后砖面吸附力更强。

陶瓷知识:邢窑烧制瓷器历史可追溯至北朝时期


新华网石家庄6月11日电(记者白林)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日前发布消息称,近日在河北邢窑遗址内丘城关窑区发掘的8座早期窑炉和早期堆积层,证明了邢窑烧制瓷器的历史追溯至北朝时期,也证明了内丘城关一带正是早期邢窑瓷器生产的重要区域。

邢窑是中国古代的制瓷窑场,以烧制白瓷著名,有南青北白的称谓。目前在河北内丘、临城、邢台、高邑四县广大范围内发现北朝至元代各时期的邢窑窑场遗址近30处。在邢窑诸窑址中,历史等原因造就了内丘城关窑场的核心地位,是邢窑考古发掘和研究的重点区域。1996年,内丘的邢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内丘城关窑场以西关一带为中心,在西关村北、村西、村西北、村南等多处区域都发现有邢窑遗址,分别编号为14号。此次发掘地点就位于西关村南编号为4号窑区的建设控制地带内。邢窑考古队于今年5月上旬开始进行发掘,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出土遗迹有瓦棺葬1座,灰坑3座,窑炉遗迹8座。

其中4座窑炉环绕在一个不甚规则的工作场周围,共用一个窑前工作场地,这种多窑组合在一个工作场周围的做法为国内罕见,为研究邢窑早期窑炉开凿方法、窑炉结构、工作场地功能以及烧窑过程行为等提供了考古资料。

同时,在窑前工作场下层和发掘区西部都发现了较早期的堆积层。从出土遗物看,堆积层形成的年代可上推至北朝。

古瓷淘宝二看一谈_陶瓷知识


收藏界许多人只将元代以前的瓷器称为古瓷,但是娄先生认为他的明清藏品都是古瓷。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市面上的大多数古瓷精品已被收进藏家手中,但由于古瓷历朝历代窑口众多,品种极为丰富,民间传世数量巨大,是青铜、书画等其他任何藏品无法比拟的。有前瞻眼光的收藏爱好者,可从货源相对充足的清中晚期青花、单色釉及民国、甚至建国初期的精品瓷入手。

据娄先生介绍,他投资古瓷收藏的时候,第一步“看新老”,第二步“看好坏”,第三步才“谈价钱”。

“看新老”:就是要能准确断代,选断代精确的器物,不要盲目追求冷僻、怪诞、偏稀的品种,新手尤其要避免被赝品套,要“十看九不买”,先锻炼断代的眼力。

“看好坏”:就是要釉色、图案、器型美观大方,要完整、无残、品相完好。要知道,投资增值快,价值上扬快的就是历代名窑品相好的品种。书本知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实战演练”中,练眼、练手、练鼻、练耳,看器型、胎底、断代,看纹饰花纹、胎釉再作进一步的定夺;看时代的留痕、残边、棕眼而最后作敲定与否。

“谈价钱”:视自己经济条件而言,经济条件好、而货物品相也高的,不要错过机会,稍出高一点的价格,也是一种投资策略。因为古瓷投资相对来讲是中长期的,买价稍高并不影响其以后的升值空间。

揽二乔于东南兮 乐朝夕之与共_陶瓷知识


耿宝昌先生对明清瓷器的研究鉴定,是国内公认的专家。耿先生所著:《明清瓷器鉴定》对康熙朝瓷器的论述,精湛鸿博,面面俱到,如在“图案纹饰特征”中,对康熙朝常见纹饰……人物,有这样一段精辟见解。耿先生说:人物的绘画题材多取自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如“西厢记”、“三国演义”、“封神榜”……“大乔二乔”等等,真可谓概括精到,提纲挈领。自从我迷上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收藏,特别是钟情于古代瓷画家所精心绘制的人物图瓷器之后,此番教诲时时铭刻于心,并且,实践于古玩市场。功夫不负有心人,现陈列于家中博古架上的“青花二乔图”盘,恰恰是烂熟于心之后的灵感,巧遇所获得,它虽然有一点残损,但不失为康熙朝的典型的青花人物纹瓷器,是我心目中的维纳斯。

每每从博古架上取下“青花二乔图”盘,拿捏在手中,细细欣赏时,心里总有一种为古时的瓷画师所塑造“二乔”的艺术形象而感慨。

端详盘面,映入眼帘的主题画面,是瓷绘师所作的“二乔”。“二乔”的容貌,恰如耿宝昌先生所云的:“发髻高耸,脸庞丰满,眉似弯月,唇似朱点”,如此貌美娇媚的容颜,完全是一派国色天香的大家闺秀。细看衣着,细细的数根柔美青花线条,勾勒出绸料的轻盈,华贵而飘逸;巧妙地利用一小点一小点的青花,描绘成团花,显示了穿著的华服淡雅而秀丽。眉清目秀的“二乔”,同时侧着脸注视着庭园的前方。她俩,引颈前探,仿佛在期盼着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真在凝神细观……是否,由于放置在长桌中央的古琴,弹奏出的悲凉的乐曲,唤来了空谷知音,更希望逃逸出这阴森可怕的樊笼?

然而,数道几何形图案的栏杆,横卧在庭园的中央,暗寓“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几分无可奈何,几分忧愁。

盘面所绘的背景,完全是为了烘托主题人物。左画面中,孤孤单单的一个盆栽,仅见一枯石,未睹花木,却杂草众生。右画面,放开叶面的芭蕉一株,才露尖头的另一株,意味深长;小露半角的洞石,实乃点缀。更具凄凉境遇的是高悬在夜空中的月亮小之又小,完全是一种陪衬。它,随时将被躲藏在天际的浓密深厚的云层所吞噬。地地道道的隐喻表现手法,正是为了点明主题人物的命运多舛。

“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小说《三国演义》在康熙“青花二乔图”盘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现。

陶瓷碗的介绍(二)


上一篇文章我们已经介绍了一些陶瓷餐具中不同样式的碗,接下来由小编继续为大家介绍别的样式的碗。

卧足碗:金代开始流行的一种碗式,浅腹,碗底心内凹,以碗壁充当圈足,因此而得名。

折腹碗:俗称“折腰碗”,元代流行的一种碗式。器呈敞口,腹内削,腹底向内平折,圈足。最早见于五代,元代流行最广。景德镇元枢府釉器较为常见。

鸡心碗:流行于明永乐、宣德时期的一种碗式。器呈敞口,深腹,内底下凹,外底心有鸡心状突起,小圈足。

宫碗:特指明宣德时期创烧的一种碗式。口沿微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圈足。这种器型多以青花作装饰,并历代相传。正德时烧制量增大,加之多为皇宫用器,因此又称为“正德宫碗”。

盉碗:也称“合碗”,明宣德时景德镇窑已有烧制。器型为撇口、直壁、折腹,下腹部有两道凸起的弦纹为饰,上覆圆顶盖,清代盉碗盖钮多作蹲兽式。

骰子碗:俗称“骰盔子”,因与旧时赌博用具相似而得名。明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器型为平沿敞口、浅弧腹、圈足,胎体厚重,器内素白,器外多为青花或洒蓝釉装饰。

高足碗:也称“靶碗”,有中空足封闭底印和不封底两种。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造型与高足杯相似,略大。以明永乐红釉、官德釉里红、成化斗彩最为名贵。

盖碗:流行于清代的一种茶具。清康熙时期盖碗的碗式有撇口折沿式、敞口式两种,器腹均下收,圈足。盖径多小于碗口径,扣于碗口径,少数盖大于碗口,俗称“天盖地式”。

八方碗:流行于清代的一种碗式。器型作八方形,有敞口、敛口二式,碗腹多内收。雍正时期有直腹内收式。

流霞盏:瓷盏的一种,饮酒用器。是古代文人相聚、吟诗流觞行乐时用的一种小酒盏,体小胎薄。万历时浮梁人吴为,又称昊十九烧制的流霞盏精致小巧,最为著名。

茶船:放茶盏的用具,其形似船,故名。明清时景德镇窑烧制有仿官釉、青花、粉彩茶船。

瓯:一种敞口小碗。用于饮茶,又用于打击乐器。《东府杂录》记载:唐代中初,调音律官郭道源,以越瓯、邢瓯共十二只,以筋击之。声音清脆,妙于方响。

净水碗:佛教供器,明末清初较为常见。口微侈,圆腹下收,假圈足,有的是饼形足或高足,碗身上往往题有弟子名称、乞求内容、施舍时间等。净水碗常配有瓷制器座,座呈洗口、长颈、溜肩、收腹、下部外撇、平砂底、侧置对称兽耳。

扎古扎雅木碗:是仿西藏喇嘛教木质碗烧造的一种碗式。器呈侈口,弧腹,器壁较浅,拱壁足底,内外施木釉或内施金彩外施木纹釉。为清代乾隆时期的独特造型。乾隆皇帝在其御题诗中称其为“扎古扎雅木”。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7501陶瓷追溯(二)_陶瓷知识》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7501陶瓷追溯(二)_陶瓷知识》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