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器在古代的作用 > 导航 >

杨东升:在瓷碗“王国”徜徉

杨东升:在瓷碗“王国”徜徉

瓷器在古代的作用 王国维让溥仪鉴别瓷器 古代官字在瓷器上的写法

2021-04-16

瓷器在古代的作用。

明朝的、清朝的、民国的……走进武义县柳城镇县前村杨东升典雅的家,仿佛走进了一个瓷碗的“王国”,几千件各个时代的瓷碗使他成为当地收藏瓷碗最多的人。

“说起收藏还缘于一次很偶然的发现。”杨东升说,在读初中的时候,一次他的奶奶在摆弄几件银器,这些做工精致、图案漂亮的老银器深深吸引了他,从此他对古老的东西就开始注意了起来,慢慢地还喜欢上了收藏。后来,因为生计,杨东升高中读了一年就没有再读,回家开了一家五金店,这一开就是17年,但他的收藏梦却没有断过。由于收藏需要资金,好的东西买不起,他瞄上了农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的瓷碗。

“一有空闲时间,我就往山区里跑。”杨东升说,那些地方农户家里的瓷碗往往比外面要古老一些。看着有人会要自家用过的瓷碗,山民还都很奇怪,因此他看上的往往也能够很快买到手。有时候出去旅游,他选择的也是北京、西安、洛阳等古都。“主要是逛逛那些地方的古玩市场,增长自己的收藏知识。”

34岁后,杨东升承包起了小工程,经济实力比以前好了。杨东升说,在瓷碗的收藏上,他也慢慢摸出了门道。一般来说,一个瓷碗拿到手,他能很快分辨出是官窑还是民窑,是哪个朝代的。“官窑出的是有字的,民间出的则没有,明代的瓷碗白底蓝花,颜色要白一点,清朝的则蓝一些。”杨东升说。

在几千件各个朝代的瓷碗中,最让杨东升得意的是民国时期的一套瓷碗。“这套瓷碗来得不容易。”杨东升说,4年前,他听说武义桃溪镇有户人家有古瓷器,马上跑了过去,一看是民国的,而且刚从地下挖出来,都是全新整套的,包扎的稻草都还在。他在那里磨了好几天,主人才卖给他。

“到现在,包扎这些瓷碗的稻草我也舍不得拿掉,原封不动放着。”杨东升说,民国离现在不算久远,可如果再过100年,价值就不一样,这些瓷碗可作为一件传家宝。

做了20多年的收藏,每年投入的资金也不少。可是至今杨东升还是只收不卖,没有卖过一件收藏品。“收藏让我这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人也提高了修养。”杨东升认为,更重要的是每一件藏品都有它的历史,研究它们,让自己一步步了解了中国的古老文化。

本报记者胡灵敏通讯员舒清海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古稀藏友王国义的收藏人生


一位古稀之年的收藏爱好者——王国义,40多年来一直执著地收藏各个时期的古董。10月11日上午,记者走进王国义家采访,真是大开眼界!没想到在现代化的楼房里,摆放了多件不同年代的古董。在王国义家可以欣赏到很精致的瓷器、玉器、石刻、铜器、丝绢等几十件各朝代、各类、各式古董。

●家庭环境熏陶 从小喜爱收藏知识

“这都是我40多年来的珍藏,每一件藏品我都爱不释手,它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是我最珍惜的‘宝贝’。”

王国义出身于书香门第,父辈都是知识分子。很小的时候,王国义就很喜欢文学、历史。受家庭环境的影响,1959年,王国义中专毕业后,到图们市的一所中学担任历史老师。闲暇时,王国义喜欢翻阅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籍,尤其是对考古、鉴宝之类的书籍很感兴趣。久而久之,他积累了很多有关收藏方面的知识,没事的时候逛逛古玩市场,经常和一些古玩爱好者切磋、研究。1999年,王国义退休后,仍专心从事收藏工作。

王国义对记者说,他刚开始收藏古董时,家人是不支持的,因为当时家里的生活条件有限,如果把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投入到收藏,必然对家里的正常生活带来影响。如今,一双儿女都已长大,家里的日子也逐渐好起来,现在家人也挺支持的,觉得收藏这些文物,也算是为国家作点贡献。

●收藏经验:“看、换、藏”

“作为一位收藏者来说,如果发现一件有价值的东西,我就会想尽办法把它收起来,不让不懂的人破坏它,换句话说也是对它的一种保护。”看见老的、喜欢的、就要把它收来。听起来很简单,可是真的做起来,王国义却为之付出了很多。

王国义说:“我的收藏经验就三个字‘看、换、藏’。”闲暇时,王国义就到古玩市场或是收藏爱好者家里逛逛。由于收藏品的价格都很高,王国义要是相中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一直看。“每个月的收入只有2000多元,要是疯狂地收购,根本不够,也不理性,我就只能看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王国义理出了一条清晰的思路,那就是用现有的东西和别人进行交换,觉得有价值的东西,就收藏起来。

今年8月,在延吉市兴安大集上,王国义意外地发现有人在出售老古董。王国义一眼就相中了摊位上的三把古代壶具,他像找到了宝贝一样,向卖主询问价钱。由于那个卖主急着用钱,开口就喊出几万元的高价,而且表示只收现金。可是,当时王国义手上并没有太多的闲钱,碰到了喜欢的东西怎么办呢?“就地取材。”王国义从脖子上取下一条价值上万元的翡翠长寿大仙项链,表示要和卖主交换。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王国义终于如愿以偿,收回了那三件“宝贝”。

●最具收藏价值的“紫砂方壶”

王国义的收藏品达到几十件,其中代表作有宋辽时期的陪葬品“凤首瓜型倒流壶”,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紫砂方壶”,康熙御制的“铜制葫芦状提梁壶”,明清时期的“青花双鱼瓷器”等。其中,年头最久的是“凤首瓜型倒流壶”。此壶的头部是一个鸡头,壶身为一个瓜果,呈棕黑色。特殊之处在于它没有壶盖,底部却有一个直径约2厘米的圆孔。使用时,只能通过圆孔注入,所以也称倒流壶。经王国义和一些业内人士分析,这个壶应该是宋辽时期少数民族用来陪葬的物品。

谈起这40年来收藏的物品中,王国义表示他最珍惜、最值得骄傲的就是“紫砂方壶”。这个方壶是用紫砂制成,壶身四周雕刻着一些象征着吉祥的图案和文字,壶盖和壶底下放印戳“李茂林造”四字楷书款,整个壶做工非常精致,色泽十分柔和。

王国义说:“这把壶出自紫砂名人李茂林之手。李茂林,即李养心,江苏宜兴人,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宜兴制壶高手。由于他制造的成品比较少,所以市面上仿真品几乎很少。”王国义的这件“宝贝”也拿给一些业内的收藏者进行鉴赏,都纷纷表示此物弥足珍贵,很具有收藏价值。

●在收藏中体会“红色情结”

听着王国义老人介绍他的收藏品,会觉得他是在讲历史,从古代到现代,随便一件藏品,他都能信手拈来地说出物品的历史背景和收藏价值。

随后,王国义给记者展示了一些红色文化藏品。“以前那个年代这些东西比较常见,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有着鲜明时代特点的物件越来越难找了,那时候很多收藏爱好者只注意购买古玩之类的老古董,却忽略了这些‘红色’收藏品。我比较喜欢,平时就注意收集,时间一长,就积累了这么一堆。”王国义看着自己的藏品满足地说。如今,王国义收藏的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奖章、徽章、纪念章、丝绢、物品等有十几件。

收藏已成为王国义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通过收藏,王国义从中领会到了许多常人难以感受到的快乐和愉悦,这份快乐和愉悦将永远伴随他左右。

宋代斗茶首选黑釉瓷碗


北宋黑釉油滴瓷碗

北宋黑釉油滴瓷碗,高9厘米、口径30.2厘米、足径11.8厘米,于陕西省蒲城县城关镇收集,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油滴,是宋代黑釉瓷的特殊品种之一,特点是在乌黑的釉面上呈现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状如夜空的星辰,又似一滴滴晶莹的油珠,十分美丽。其形成机理是釉层中的氧化物经高温发生分解所致。油滴釉是黑釉中的一个特殊种类,属结晶釉,其盛烧于北宋,衰于元末,以福建的建窑最为有名。古人盛赞油滴釉器“盛茶闪金光,盛水闪银光,映日透视,晶莹夺目”。

宋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境界。黑瓷本是瓷器中最普遍、最单调的一种釉色,而宋人却奇迹般地创造出了结晶釉,如油滴、兔毫、曜变、鹧鸪斑,使黑釉成为一种别具风格的艺术釉。油滴釉作为其中的代表,利用铁元素在釉中产生不同形状的结晶,采用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烧制工艺,创作出变化莫测的满天星斗般的油滴效果,一改黑釉的单调与平淡,为黑釉增添了光彩。

黑釉瓷器在北宋兴起,与当时宋人饮茶以及“斗茶“时尚的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宋饮茶,先将茶叶制成半发酵的茶饼。饮茶前将茶饼碾成细碎粉末放入茶碗之中,再沏以初沸的开水。宋代茶盏有五种釉色,黑釉、修釉、青釉、青白釉和白釉,其中以黑釉盏最受欢迎,这是因为茶叶泡开后水面浮起一层白色泡沫,斗茶先斗色,以茶面泡沫为青白者胜出,灰白次之,黄白最下。黑瓷盏因便于衬托白色茶沫,观察茶色而受到斗茶者的喜欢,像蔡襄在《茶录》中说:“茶色白,宜黑盏。”

迄今所见的油滴釉器多出自建窑,胎体较厚,器型较小,而这件黑釉“油滴”瓷碗,胎体厚重,釉面漆黑。如此之大和如此之美的油滴碗,具有典型的北方窑口的工艺特征,环布碗底的油滴斑点,晶莹透亮,增添迷人的色彩,堪称瓷中珍品。

文图/记者金叶 资料提供/董理

乾隆青花瓷碗辨伪要诀


清廷入关后,经过10余年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措施,使得经济迅速复苏,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清代制瓷业在明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景德镇这个名字更是与瓷器联系到了一起,继续成为中国的瓷业中心,代表着中国古瓷器的最高烧制水平。至康雍乾时期,清代的制瓷业发展已至鼎盛,从种类上看,清代瓷器各色品种齐头并进,创造了许多瓷器新品。但是,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烧制水平上看,清代瓷业还是以青花瓷为主,在烧造上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目前,市场上青花伪瓷比较多,本文就着重谈论一下乾隆时期青花瓷碗的特点,以供参考。

从造型上看,乾隆时期的青花碗比较规范,制作精细,线条古拙。大件器物厚薄均匀,底足打磨后呈泥鳅背状,底较大,器形以敞口深腹碗最多。青花碗也多有仿宣德器,但不留款,如果见到一件无款宣德青花碗,那就很有可能是乾隆时期仿制的。另外,从青花碗的大小上看,乾隆青花碗的大小有一个大致的规范,如《钦定皇朝礼器图式》中所述“盛大花瓷碗,口径一尺一寸七,高五寸三分等”。而这一规定从康熙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看来在清代御窑烧制的青花碗的确在大小上有相应的规定。不过,民间青花碗的造型较为多样化,完全符合这个规定的碗不多,而且碗的大小也不一,商业用的青花碗,其腹部较浅,目的是为了少盛一些饭食,这样利润会大一些。

从青料上看,乾隆青花碗多用浙料,呈纯正蓝色,发色鲜翠、艳丽,分不清浓淡层次,多仿宣德,人为地在青花中点染铁锈状黑斑,与宣德青花中的铁锈斑相比显得浮躁,成色不稳定,且有晕散现象,釉底带有气泡,釉色白中泛青,均施满釉;亦有部分仿成化的碗呈青色,发色淡雅平和。乾隆青花瓷以品种取胜,可谓百花齐放,其种类大致有青花矾红彩、外豆青里青花、外酱色釉里青花、哥釉青花、豆青釉青花,其中青花斗彩玲珑瓷、黄地青花、黄地青花加胭脂红、淡描青花填绿彩为乾隆首创。

从纹饰上看,乾隆青花碗仍有明代遗风,内容繁杂,勾染并用,线条流畅,画笔工整,纹样守旧,缺乏生气,在器物上画得很满,部分仿成化则布局疏朗,其纹饰内容主要有缠枝、折枝水果、云龙纹、山水、人物、花卉以及各类吉祥图案等。另外,乾隆喜欢将自己的诗词烧制于青花瓷上,是乾隆青花碗在纹饰上的一个重要特征。乾隆青花碗上还很喜欢用梵文作纹饰,一般都装饰在青花碗的外壁上。

从落款上看,乾隆青花碗的官窑款为“大清乾隆年制”,分篆书和楷书两种写法,书写规范,很少草率,线条相当的流畅,应为书法功底深厚之人所书。民间也多有仿制,但从字迹模糊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另外,乾隆青花碗的款识还多伪托款,亦有少量仿成化、正德、嘉靖款,所仿明代款识得心应手,真伪难辨,但与明代款识相比显得软弱无力、拘谨,不及明代款识豪放,多用铁线篆写而成,写迹工整、纤细,娟秀无力,多为馆阁体。

《杨妃上马图》:浓缩的红颜薄命史


《杨妃上马图》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著名题材,许多画家画过它。现存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杨贵妃上马图》,元代钱选所作,是这类题材的代表。钱选的画中有14个人物,除了杨贵妃,还有唐玄宗、护驾随从、随侍宫女等。相比起来,图1瓷画只有两个人物,只能算是省略版的《杨妃上马图》。但两个人物也已经把“杨妃上马”的基本特征反映了出来。

《杨妃上马图》的基本特征就是使用凳子。传说中的杨贵妃是个胖美人,所以想象起来她骑马应该有些困难,需要借助凳子才能上马。钱选的画和图1瓷画都着力表现了这一特征,区别在于:钱选画的杨妃在侍女和仆从的帮助下,已经踩在一只凳子上正奋力往马背上爬;而图1瓷画上则是仆人远远地端着凳子正在给杨妃送过来。显然,瓷画更加突出地表现凳子在“杨妃上马”题材中的作用。

杨贵妃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在她身上发生了许多传奇故事。她“天生丽质难自弃”,最初被选为唐玄宗儿子寿王之妃。不料她又被玄宗看上,一番折腾后册封为玄宗的“贵妃”。玄宗对杨贵妃倒是宠爱有加,两人世界过得有滋有味。不成想天宝年间遭遇安史之乱,玄宗携杨贵妃仓皇出逃。逃至马嵬坡时,士兵哗变,迫使玄宗将杨贵妃赐死,死时只有38岁。这大起大落的一生,使杨贵妃成了后人议论不断的历史人物。

从各种史料看,杨贵妃其实并非是一个以骑马见长的女性。比如洗个澡,白居易的《长恨歌》里说她“侍儿扶起娇无力”;陈鸿的《长恨歌传》说她“既出水,体弱力微,若不任罗绮”。这显然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但为什么画家们却热衷于用“杨妃上马”这样的题材来刻画杨贵妃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钱选在其《杨贵妃上马图》上题有一首诗:“玉勒雕鞍宠太真,年年秋后幸华清。开元四十万疋马,何事骑骡蜀道行。”从此诗前两句可以看出,画中杨妃上马是要跟唐玄宗去华清池。“华清池”是唐代以温泉出名的皇家行宫,杨贵妃去那里沐浴是她与唐玄宗好上后的著名佳话。但钱选作此画的用意显然在诗的后两句:开元盛世有四十万匹马,为什么最后落得骑骡出逃四川的下场? 这个设问是要引导大家反思大唐衰落的原因,暗示杨贵妃是有责任的。

宋代的楼钥在观赏一幅相同题材画作时,也写了一首《又题杨妃上马图》的诗:“金鞍欲上故徐徐,想见华清被宠初。后日延秋门下路,不应有暇作踟蹰。”诗的前两句说的也是画中的杨贵妃上马是要去华清池。第三句中的“延秋门”是唐代皇宫的西门,安禄山起兵叛乱,唐玄宗由此门出长安赴蜀避难。所以后两句又跳到杨贵妃跟随唐玄宗出逃一事上来。全诗以杨妃当初被宠时上马的“故徐徐”和日后出逃时的无暇“踟蹰”对比,来暗指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皆因红颜祸水而起。

元代郑元祐也写过一首名为《杨妃上马图》的长诗,这首诗的起首几句是:“华萼楼前上马时,君王忘是寿王妃。龙颜含笑待持鞚,海棠睡美春风吹……”诗中的“华萼楼”是唐代开元年间在京城修建的一座名楼,与皇宫相近,因周围是诸王的府第,玄宗取古诗“棠棣”赞美兄弟之情的诗意,给楼起名“花萼相辉”。郑元祐把“杨妃上马”的地点设定在“花萼楼”前,并点出唐玄宗、寿王与杨贵妃之间的三角关系,更加直白地认为:“杨妃上马”是杨贵妃悲剧人生的起点,也是大唐王朝气运的转折点。

由上述题诗可知,《杨妃上马图》的基本立意不在美人,而在国运。画家们是想通过这一幅画来反思君王与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提醒治国者要避免沉缅于享乐,误国误己。所以,这是一幅政治意涵深远的杰作。

另外,笔者猜想古代的画家、文人之所以频繁使用“杨妃上马”题材或许还有另一层用意,即通过“上马”来暗示杨贵妃最终“上马嵬坡”被赐死的结局。关于马嵬坡,《长恨歌》有“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句;《长恨歌传》有“六军徘徊,持戟不进。从官郎吏伏上马前,请诛晁错以谢天下”的描述。唐代诗人郑畋的《马嵬坡》有“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的诗句。这么多作品里都提到马,似乎与“杨妃上马”题材存在着呼应关系。真是如此,一幅《杨妃上马图》就将杨贵妃“一朝选在君王侧”的春风得意,到马嵬坡的香消玉殒,以及唐朝的由盛转衰都串联了起来,称得上是一部浓缩的红颜薄命史。

不过无论是绘画还是瓷画的《杨妃上马图》,着重表现的是杨贵妃上马的动作,对她当时的内心世界缺乏细致的刻画,这是一个明显不足。图2是明代中期另一幅有关杨贵妃骑马的瓷画。这幅图画的不是杨贵妃“上马”,而是“下马”,显然是从《杨妃上马图》延伸出来的新创作。画面上,杨妃已经下马,正被两名侍女簇拥着向一幢建筑物走去。这幢建筑物应是行宫华清池的象征,也是杨妃成为皇帝新宠的象征。此图较好地表现了杨妃此时的心态:那匹将杨妃载送进宫的马匹可理解为是寿王府的马,从杨妃扭头回望那匹马的神态可以看出,她此时的内心其实充满着对寿王的留恋!这个细节十分重要,意在表明杨妃其实是个有情义的女子,进宫并非是她的主动追求。由此联想到杨贵妃后来的所作所为,应该也是身不由己造成的。所以这幅瓷画对杨贵妃作出了另一种评价,是对她的悲剧命运深表同情。

古代陶瓷碗有多少种造型?


平底碗又称实足碗,碗式之一,东汉至唐均可见到。其平底是在制坯过程中对碗足部采用平切工艺制成。东汉时平底碗的平底微向内凹,碗形有半球形和口沿内敛两种,腹上部鼓,下部内收。三国时期的平底碗内有叠烧支钉痕。西晋碗口较大,腹浅,小平底。东晋碗底出现足台,平底宽大。南朝时足台明显,此式一直沿用到唐。

玉璧底碗碗式之一,流行于唐代中,晚期。碗足部为璧形,中心内凹,足圈较宽。足中心内凹处有不施釉和施釉之分。烧造玉璧底碗的瓷窑有邢窑、定窑、巩县窑、越窑、长沙窑、浑源窑、柏井村窑等。

四出碗碗式之一,唐代比较流行。四出是指碗口部有四处下凹而形成四瓣花边状。通常下凹处的腹内壁都有凸起的竖向线纹,好似花叶的茎脉。

笠式碗碗式之一,又称斗笠式、凉帽式、草帽式碗,五代、宋以来流行的一种器形。大敞口、斜直腹、小圈足,似倒置尖顶斗笠,清康熙时期为宽口沿外撇,圆腹,圈足较大。

葵口碗碗式之一,北宋以来较为常见,因碗口沿为四、六、八瓣葵花式而得名。宋代葵口一般作六瓣,如宋官窑烧制的粉青釉碗,敞口,腹部略有弧度,小圈足。明永乐甜白釉印花碗,口作六瓣式,敞口,小足。清乾隆仿官葵花碗作八瓣形。

诸葛碗又称孔明碗,宋、明时期常见的一种碗式,始见于北宋龙泉窑刻花器。造型为敛口,弧腹,圈足。底与碗心呈双层夹空,底面有孔与空腹相通。此独特造型,源于“三国”的传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屡遭败绩,困守不出。亮修书遣使赠巾帼衣物以羞辱之。据使者回报,懿阅札受礼不怒,却详询丞相寝食办事之繁简,继言:“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亮为惑敌,乃于对方来使刺探时,用双层碗进餐,明示食可盈碗,实仅上层有饭。后世遂称此种双层碗为诸葛碗,亦称孔明碗。用途为供器。龙泉窑烧造数量最多,明、清景德镇也有烧制。

卧足碗碗式之一。金代开始流行。1980年北京丰台金墓出土有耀州窑刻花卧足碗,形式为唇沿直口,平底中心内凹,底足无釉。

折腹碗俗称折腰碗,元代流行的碗式。器形为敞口,腹内削,腹底向内平折,小足。景德镇元枢府釉器较为常见。除此之外亦有青白釉、青花等品种。

鸡心碗碗式之一,流行于明永乐、宣德时期。敞口,深腹,内底下凹,外底凸出似鸡心状,小圈足。有大、中、小之分。釉彩品种多为白釉、青花两种。清代雍正、乾隆时多有仿制。

宫碗特指明宣德时期创烧的一种碗式。口沿微外撇,腹部深而宽阔,圈足。这种器形多以青花作装饰,并历代相传。正德时烧制量增大,因此又有"正德宫碗"之称。当时民窑都竞相仿制。

盉碗亦称合碗,明宣德时景德镇窑已有烧制。器形为撇口,直壁,折腹,下腹部有两道凸起的弦纹为饰,上覆圆顶盖,盖内与碗心有青花对铭款,字体有楷书、篆书两种。清代盉碗盖钮多作蹲兽式。

骰子碗俗称"骰盔子",碗式之一,因与旧时赌博用具相似而得名,明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器形为平沿敞口,浅弧腹,圈足,胎体厚重。器内素白,器外多为青花或洒蓝釉装饰,署款位置或于外口沿下,或于器内底。

攒碗明万历至清代流行的一种成套组合餐具,见“攒盘”。

净水碗佛教供器,为明末清初常见的器形。口微侈,圆腹下收,假圈足。净水碗常配有瓷质器座。座呈洗口,长颈,溜肩,收腹,下部外撇,平砂底,预侧置对称兽耳。瓶与座相配,俗称"海灯",但传世品往往失其一,不能配套。散存器座多据其器形式样称为“号筒尊”或“洗口兽耳瓶”。

盖碗带盖的小碗,茶具,流行于清。清康熙时期盖碗器形有撇口折沿式、敞口式两种。二式器腹均下收,圈足。盖径多小于碗口径,扣于碗口径,少数盖大于碗口,俗称天盖地式。胎质有瓷胎和宜兴紫砂陶胎两种,常见青花、粉彩、珐琅彩及其他单色釉等品种。

八方碗碗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器形作八方形,有敞口、敛口二式,碗腹多内收。雍正时期有直腹内收式。

扎古扎雅木碗仿西藏喇嘛教木质碗形制烧造的一种碗式。侈口,弧腹,器壁较浅,拱壁足底,内外施木釉。为清代乾隆朝的独特造型。

“移花接木”钧瓷碗后还是“露馅”了


酸枣树上嫁接灰枣,能结出美味的枣子而不是酸涩的果实,但是这种“移花接木”的手法用在瓷器上,会让很多人上当受骗。

一位藏友刚入手的两件钧瓷,都是用元钧的残底接成完整器物的方式制成的。

“移花接木”钧瓷大碗

一位藏友是钧瓷爱好者,最近收了两件钧瓷,一件是钧瓷大碗,另一件是钧瓷罐。

爱玩瓷器的人都有一个习惯,入手一件宝贝,除了端详釉色器形之外,专业的动作就是翻过来看瓷器裸露的底部。

别看这不施釉的底部黑灰色,一副貌不惊人的样子,但不少赝品往往就是在这里露出马脚。“我就是看着两件的底特别好,很到代啊!”抚摸着钧瓷大碗的底,这位藏友如是说。

商报鉴宝专家王安乐也仔细端详了大碗的底部,胎质色泽真的无可挑剔,这只碗最起码是元代的。

不过看了上面的釉色,就感觉不大对劲儿,仔细摸了摸碗腹部,有一道并不明显的棱,他让这位藏友也来摸了摸,“这碗是后来接起来的,这么老的底还真是骗人哦!”

这么研究了一下这只大碗,看了看釉色大致相近的罐子,这位藏友自己都发现是同样的工艺制成的。“这两件东西还真是在一家买的,卖家上来就让我看底,这还真让我"交学费"了。”他说,看来以后淘宝,不能只迷信看底,还有这样造假的。

专家点评:

王安乐(河南商报鉴宝专家、河南省收藏家协会陶瓷委员会会长)

随着人们鉴赏水平的提高,造假的方式也越来越多,这样“移花接木”的手法还真是容易唬人。

这些瓷器的底都是真的,大多数是从一些窑口的遗址搜罗来的。不过玩瓷器的大都讲究完整,残器自然是卖不上什么价钱。

一些人就在这些残器上动了脑筋,特别是底部的残片,先用砂轮稍微修整,然后用陶泥接出来完整的器形,之后施釉进行烧制。

很多人在鉴定瓷器的时候十分迷信看底。而这种底还真的是天衣无缝,怎么也找不到毛病。但接缝总会有凹凸不平的地方,注意的话就会发现其中有猫腻。

此外,残片上若还沾有原来的釉料,即使重新施釉烧制,也会发现新施的釉不容易沾上去,很容易脱落露出本来的面目。这位藏友带来的两件瓷器底部边缘的釉上,都有这样的毛病,而如果是元代的老钧瓷,釉料都是牢牢附着在胎上,不会有这样的情况。

淘宝时细心还是第一位的,要从器形、釉料、底、包浆等方面来衡量一件东西到底老不老,100条鉴定原则中但凡一条值得怀疑,就要考虑这件东西是不是有问题。

洪州窑五代小碗

相对于“移花接木”钧瓷碗的厚重大气,这件黄绿色的莲瓣小碗就显得小巧许多。

小碗整体看起来像一朵盛开的莲花,胎薄质细,表面釉色黄绿且非常匀净,不过小碗底部有几块漏胎的瑕疵。

乍一看这碗,釉色不及钧瓷明艳,有一种旧气,似乎并不那么讨人喜欢,但细细欣赏,却有着手工制作特有的古拙自然,特别是口沿等部位,修边处理随意但非常干脆。

“这碗是洪州窑烧制,唐代茶圣陆羽就曾赞美过洪州窑瓷。”商报鉴宝专家王安乐说,在《茶经》中,陆羽从品茶的角度,将洪州窑瓷排在第六位。

尽管陆羽曾提及洪州窑,但他并没有说洪州窑究竟在何处。直到上世纪70年代,在南昌市南约30公里处的丰城罗湖村发现了一个窑址,经专家考证就是洪州窑。洪州窑是距今1800多年历史的江西本土窑,烧制的时间开始于东汉晚期,兴盛于两晋至中唐,晚唐五代时期开始衰落,最终被南面的吉安永和窑、北面的景德镇窑所取代。

专家点评:

王安乐

即使藏家是江西本地人,很多也都对洪州窑不是很了解,专门收藏的人并不是很多。

洪州窑烧制的器物种类非常多,从日常生活用器、装饰摆件到雕塑件等都有。

窑口产品一般制作规整端正,胎质细腻坚硬,胎色灰白,釉质光亮滋润,色调柔和,以青、青绿或青灰色为主。

由于洪州窑兴盛的时期适值佛教文化传入中国,这也让佛教在洪州窑烧制的瓷器中留下烙印。比如这只小碗就是用莲瓣的纹饰装饰的,而洪州窑当时很多瓷器都装饰莲瓣。

莲瓣制作得线条流畅,表面釉色晶莹,冰裂开片等,不仅将瓷器装饰得魅力非常,也是当时工匠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佛教的虔诚。

由于烧制的时间较早,洪州窑烧制的温度并不高,在1200℃到1300℃。尽管是唐代青瓷名窑之一,但因为低温烧制以及釉质的原因,洪州窑的青釉瓷经常达不到硬度,釉层容易脱落。这只小碗时间应该是在五代时期,由于古赣江的改道、瓷土资源的枯竭,以及周边窑口的兴起,烧造了800多年的洪州窑在当时已经开始逐渐衰落。

本周六免费鉴宝

主题:古代、近现代、当代书画;瓷器、玉器、金银器、古玩杂项

时间:5月18日9:30~12:00

地址:郑汴路与英协路交叉口向西50米省检察院大门东侧绿城典当行

盘点拍场上出现的亿元瓷碗


碗是如今最常见的餐具,相信您也有失手打碎瓷碗的经历。但下面这些碗,若作为饭碗可就大材小用了,更别说失手打碎,那可是上亿元的损失!今天,就请大家认识下这些拍卖史上极为罕见、珍贵的亿元瓷碗,感受下它们的精致奢华。

清康熙御制粉红地珐琅彩花卉碗

本月3日,一只清康熙御制粉红地珐琅彩花卉碗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2 .38亿港元成交,打破了碗类瓷器的拍卖价格纪录。此碗直径14.3厘米,以罕见的粉红色釉作底,以五瓣花朵式开光,内绘花卉,色彩艳丽,笔触细腻。底盖粉红色“康熙御制”楷款,加双方框。目前已知的类似作品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只,同着粉红为地,绘花相异,但论色调、布局,却能与之匹配。

珐琅彩釉多自欧洲进口,以其烧制的瓷器始于康熙,盛于雍正、乾隆。珐琅彩釉色彩丰富艳丽,可以用它调配、烧制出所有常见颜色。然而,我国大批文博机构和文物鉴定家通过海量研究表明,珐琅彩和中国传统釉上彩在化学成分上差别很大,特别是其中含有剧毒的砷。据了解,珐琅彩时常采用的调色剂玻璃白又称“砷白”,比如粉红就是用胭脂红和玻璃白调制而成的。当温度达到数百度时砷就会挥发,由此可知,古代窑工是冒着生命危险制作这些珐琅彩瓷器的。

明宣德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碗

2017年4月5日,一只明宣德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碗在香港苏富比上拍,最终以约2.29亿港元成交。此碗直径约23厘米,为十棱菱口碗,烧制难度极大,故而又有“宣德碗王”之称。该器深壁外撇,绘饰卓绝悦目,柔光温蔼,沦肌浃髓,让人不禁倾心。碗上绘丰鱼四尾,畅泳水藻池莲之间,悠然自得,投入细赏,彷彿置身其中,可感其安、知其乐。四鱼两两相对,一面画鲤,一面绘鳜,各迎一鲂,品种稍异。如此碗上所绘,鲂鱼成年后头上多有隆起肉瘤。这些鱼种,自古为中国羹食,鲤、鳜较多见于瓷器纹饰,绘鲂鱼者却罕。

鱼藻纹属常见中国瓷器纹饰。据史料记载,北宋末年,宫廷画师刘寀擅画鱼,以鱼为题之水墨作品自此开始流行,进而影响到瓷器绘画。鱼居水中,不便微察细观,因此画鱼又较其他禽鸟更难。据悉,传世绘相同鱼藻纹宣德碗,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两件可与其相比较,然尺寸皆较小。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

2006年11月28日,一只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在香港佳士得上拍,最终以约1.51亿港元成交。由于当时市场上极少见到价格超亿元的拍品,加之此碗器形小巧,因而轰动一时。该碗直径11.3厘米,上绘有杏花盛开,春风吹绿柳,双燕比翼飞;侧面有乾隆御笔行楷题诗:“玉剪穿花过,霓裳带月归”,碗底有蓝楷书款“乾隆年制”。该碗造型秀美,白釉温润,工艺精湛,乃为乾隆珐琅彩瓷器杰作。

现存世珐琅彩多为康熙至乾隆年间烧造。康熙时期多为在素胎上绘画主题纹样,再将其他地方全部以彩填满,效果华丽。雍正时期,国产珐琅料研制成功,珐琅彩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此时瓷器上留白的地方增多,开始配以诗句,将诗、书、画、印四种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使瓷器风格凸显优雅。乾隆时期,宫廷内汉风更盛,乾隆帝沉迷诗文创作,以其御制诗题于瓷器者为数颇多,其中尤以该杏林春燕图碗于藏界最负盛名。

北宋定窑划花八棱碗

2014年4月8日,一只北宋定窑划花八棱碗在香港苏富比上拍,最终以约1.47亿港元成交,它是亿元碗类瓷器中仅见的一只高古瓷。此碗直径22.2厘米,胎质细腻,器形端庄,碗内划花线条流丽生动,釉面柔润,色呈牙白悦目,聚处若泪痕而色略深,虽久历千年风霜,依然朴淳如昔。

定窑是于唐代创烧的著名窑口,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定窑以其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被后世列为“五大名窑”之一。宋定窑瓷器的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其中划花最为常见。划花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纹饰,有的一花独放,有的双花并开,有的莲花荷叶交错而出,还有配鸭纹的,总之纹饰简洁又富于变化。

存世定窑瓷碗向来比较少见,有消息称,在2013年纽约春拍上,一件据说是旧货摊上以3美元淘来的北宋定窑刻花碗竟以约合千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

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碗

2013年10月8日,一只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碗在香港苏富比上拍,最终以约1.41亿港元成交。所谓“宫碗”即宫廷用碗,这么叫是为了和“民碗”区分开来,其实二者在造型上并无多大差异。此碗直径14.5厘米,弧壁圆滑,口沿微撇,隽秀蕴藉,犹如华葩半开。碗外壁巧绘秋葵连枝,柔瓣散舒,幽芳怒绽。嫩叶有芒掩映花间,新蕾无意独伫媖娴。碗心团花框双圈,葵瓣旋卷而发。碗内壁环饰连枝秋葵,与外壁类同,然姿影稍异,更添意趣。碗沿里外、足上各缀弦线二道。此碗通体罩施釉料,透亮若脂,润泽如玉,器底署青花二行六字双圈楷款。对于御制瓷器来说,这只明成化宫碗有异于任何前朝或后世同类瓷器,是制作上的大胆尝试,但藏界也有人据此对该碗的真伪提出质疑。

缠枝花卉纹碗亦见于明永乐、宣德二朝,成化窑纹饰并未全盘承袭,而是在规整中加以改变,令宫碗各式花卉图案更富动感,静中显动。明成化宫碗多数内里平素,里外兼绘之宫碗图案寥寥可数,黄蜀葵花瓣半圆,多叶状,叶呈掌形分裂,裂片长披针形,于诸多宫碗纹饰中更显富丽别致。 (宗合)

美华裔外卖郎获赠超级小费古董瓷碗 疑为慈禧至爱


华裔外卖郎获顾客赠瓷器作为小费,或为真品。左为卢天发,右为朱立业。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国一名华裔外卖郎不久前在康州送外卖时获一位老顾客赠送一只旧瓷碗充作小费,略通文物知识的外卖郎近日专程到纽约请行家鉴定,17日获华裔鉴宝师认定极可能是慈禧太后所喜爱的“清黄地墨彩花卉纹花碗”,若为真品则市值约8万美元,有望成为最昂贵的一笔小费。

这名来自福州的刘姓外卖郎任职于康州哈特福德市(Hartford)的一间中餐馆已数年,常到一名年近八旬的白人耆老家送餐,每次都获得四、五元的小费。两周前,刘先生再度登门送餐时,该耆老因没有足够现金无法给他小费,便开玩笑说随他拿件东西。

刘姓外卖郎也以游戏的心态指向耆老家墙脚一个用来种花的小瓷碗,没想到耆老立刻答应,当场倒掉泥土将这个瓷碗交给他,并称自幼年起这只碗就被祖父摆放在那里,想必也不是什么值钱东西,就充作送餐的小费吧。

这只口径6.5吋、底径2.5吋、高2.5吋的瓷碗,稍后引起刘姓外卖郎的强烈兴趣,上周末特地到纽约,请文物鉴定家辨识。纽约鉴宝拍卖公司的鉴宝师卢天发经查证与比对,16日在曼哈顿华埠表示,这一瓷碗为真品的可能性“八九不离十”。

瓷碗的碗口为波浪式黄釉,碗外壁为施黄釉,有清代晚期釉面微泛波浪釉现象;外壁以墨绘水仙与兰花,绘画有深浅变化,勾线十分自然;碗内的绿色是清咸丰起所流行;外璧有“大雅齐”的字样,为“老佛爷”所专用,还有“天地一家春”的篆书椭圆型印章款,碗底有“永庆长春”字样。

卢天发说,除了瓷碗的做工符合真品的特征,根据白人耆老的描述,若从其年幼时就在家中,那一时期的仿制技术尚不高超,而且这款属清代晚期的瓷器也没有仿制的必要,由此推断很可能是耆老家祖传但不知价值的文物,耆老甚至可能是八国联军士兵的后裔。

卢天发表示,黄地墨彩花卉纹花的瓷器是慈禧太后的至爱,多制作于江西景德镇,用于宫中使用以及作为赏赐大臣的赠品。虽然年代不过百余年,但大多毁于战火,因此存世数量有限。根据中国文物书籍的纪录,这类瓷碗在2006年的价格约为35万至40万元人民币,推算一番,当今的市值应在50万元人民币上下,合美金约8万元。

纽约鉴宝拍卖公司总经理朱立业表示,刘先生已委托进行拍卖,随后要找专家进一步鉴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