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墙面 > 导航 >

20款"国宝"清瓷炫银川

20款"国宝"清瓷炫银川

瓷砖墙面 全瓷瓷砖 瓷砖造型

2021-04-17

瓷砖墙面。

昨天,工作人员正将6件被誉为"彩瓷皇后"的珐琅彩瓷器仿制品进行布展。其中,"珐琅彩花石锦鸡图双耳瓶"仿品(左一),其母本是乾隆皇帝亲自参与设计的,国家博物馆去年从香港以1.22亿元拍卖价取得。

中国国家博物馆从30万件国宝级文物中精心挑选、历经8年艰辛探索打造出来的20件高仿品,9月12日在宁夏博物馆揭开神秘面纱。此次展出的20件代表文物包括珐琅彩、斗彩、青花等多个品种,展览时间将持续到9月23日。

高仿瓷器落"双款"

此次展出的仿制国宝级文物均为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代表作品,其中珐琅彩、五彩、斗彩、粉彩、青花等都是从30万件瓷器中精选出来,共仿制了20个品种,每个品种仿制50件。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20款"国宝"级文物高仿品与民间仿制品最大的区别在于,这些高仿瓷器的底部均为"双款",既有瓷器的原款又有中国国家博物馆字样款;同时还附有纪年和绝版编号,国家为每件高仿瓷器颁发监制证书。

皇宫中的精品珐琅彩瓷器

被称为"彩瓷皇后"的珐琅彩瓷器,作为中国古代制瓷史上顶峰期的作品,代表了中国陶瓷的最高水平。在清宫内被称为"瓷胎画珐琅",地位尊崇,制瓷工艺异常复杂,通常在景德镇御厂烧成白瓷,然后送抵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绘彩后烧制成品。珐琅彩瓷器只限于宫廷之中供皇室使用,属于清朝皇室独览、"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

珐琅彩瓷器创制于康熙年间,且是在康熙皇帝直接创意下烧制,这在中国制瓷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然而珐琅彩瓷的制作技艺在乾隆末年就已失传,存世时间相当短暂。究其原因,烧制珐琅器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此外,皇室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贵,独占珐琅瓷器的烧制和使用权,使民间艺人们根本学不到烧制的技艺,连看都看不到珐琅瓷器的成品,以致这种技艺无人继承。乾隆以后,皇家已经不能烧制这种瓷器,其烧制技术迅速失传了。珐琅器传世作品数量稀少,更显示其弥足珍贵。

复杂的研制过程

据全程监制珐琅彩瓷烧制的国家博物馆专家透露,8年前,国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携带资料前往景德镇,邀请制瓷大师熊建军一同研究恢复珐琅彩瓷工艺。然而,失传200多年的工艺恢复谈何容易。

珐琅彩瓷制作,最难的就是彩料配比,与其他瓷器烧制方法不同的是,珐琅彩的彩绘颜料中含有硼和砷。砷是一种有毒物质。有一次,在高温炉中煅烧珐琅彩时,温度达到数百摄氏度之后,毒烟挥发出来,即使戴着口罩,几位专家还是被熏出鼻血来。

前后经过数百次的试验,直到去年,专家们才把珐琅彩瓷的全部工艺研究清楚。至此,200年后我们终于又可以按照当年的工序制作珐琅彩瓷了。

此次珐琅彩瓷的高仿整个生产过程完全采用清代的工艺和原料,包括采石、碎石、淘泥、洗泥、踩泥、揉泥、拉坯、修坯、吹釉、画坯、写款等几十道工序,无一例外都是按照古人传统的手工方法制作,最终以柴窑烧制而成,以求仿品的形和神都达到原物古瓷的风貌。而从制胎到烧制完成,每件珐琅彩瓷器最少需要3个月时间才能完成。

记者在现场看到,每件展品旁都有一个标价,20件国宝高仿品中最低9800元,最高36800元。

高仿品同样具有收藏价值

本次来宁展出的国宝级文物高仿品除珐琅彩外,还有五彩、斗彩、粉彩、青花等,其原作均为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代表作品。

国博相关专家介绍,这些国博高仿品与民间仿制品有很大区别,不仅国博和景德镇的专家携手破译了200多年来的失传工艺,而且这些新作原品很少露面,代表中国制瓷工艺的最高成就,艺术价值无与伦比。何况这批高仿品每种只有50件,采用绝版收藏,其底部均为双款,既有瓷器的原款又有国博的落款和绝版编号,并附有国博的监制证书。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北宋官窑瓷款鉴别


北宋官窑瓷器款识多达数种,因专烧宫廷用瓷,产量很少,故传品也极少。

我国于1986年年底在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发现了官汝窑的遗址,次年又进行局部发掘,从而揭开了官汝窑的神秘面纱。原来宝丰县宋时属汝州。应该说,汝州地区的窑瓷包括临汝县和宝丰县等都可统称为“汝窑”。汝窑系接受宫廷下达的任务而烧造,故产品十分精美,可统称为“官汝窑”。

官汝窑为北宋宫廷烧造,年代很短,约在宋徽宗赵佶在位时(公元1100年至1125年)的20多年间。汝窑器极为珍贵,仅见铭文,一为“奉华”,凡带“奉华”字铭的宫廷用瓷都是当时“奉华堂”的专用品。还有一种铭文刻一“蔡”字,是用黑釉写的。“蔡”字铭文物主的姓氏无疑,宋代蔡家能收藏汝窑瓷器的可能是当时的太师蔡京。再一种铭文是用金色写成的诗词:“雅怀素,态向间中天,与风流标格……”。由此可见,汝窑和修内司窑专烧宫廷用瓷,可统称为北宋官窑。北宋官窑除上述款识外,还有“官”字款,亦有三种形式:刻“官”字款、凸“官”字款,这两种都是楷书款,还有一种凸官“官”篆字款。总之,北宋官窑是专指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官窑,宫廷用瓷器物的款识,有“修内司窑”、“官窑内造”、“奉华”、“蔡”、“官”等字款,都可统称为北宋官窑瓷字款。

从传世款识的瓷品实物来看,其共同特点是:

1、从造型来看,瓷器的品种和造型有宫廷的陈设瓷和日用瓷,如弦纹三足炉、贯耳瓶、葫芦瓶、玉壶春瓶以及花式的洗、盘、碗、碟等。官窑器造型素雅端正,仿似古玉器;日用品非常讲究,制作精巧,气度不凡。

2、官窑的胎泥淘得精细,胎质细润,由于泥中含有一种铁质成分,使胎色有多种,釉色有浅灰色、灰色、粉青色、天青色、淡黄色等,釉面因传世已久,不很光亮,一般都有细密开片,无纹片极少见。宫廷官窑器十分讲究,官窑釉以玛瑙屑作为原料,民间一般不会使用这种昂贵的原料。官窑器以美丽的釉色、精湛的制瓷工艺和特殊的支烧方法而称誉于世。

3、官窑中的汝窑烧和吉祥主法有两种,一种是支钉烧造;一种以垫圈、垫饼垫烧。采用支钉烧造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留有细小的支钉痕;支钉烧大多为3个、5个或6个。可以认为凡传世的北宋汝窑瓷器物的器底都有支钉痕迹,无一例外。

昆明客来汉20万买新瓷茶器


专家:工艺好的新瓷比古瓷更值钱,将成收藏趋势

都说瓷器是老的值钱,其实,工艺精湛的新瓷同样能卖个好价钱。近日,一昆明茶商来汉一掷20多万元买下12件新瓷茶器,引来众多瓷器收藏爱好者围观。

上月中旬,为期两个月的“奉华秘色茶器展”在位于黎黄陂路的武汉拾遗会所举行。本月初,一位昆明茶商专程赶到武汉,掏20多万元一口气买下12件新瓷茶器,均为小雅、九段烧、春风祥玉等景德镇窑口出品的茶壶、茶杯、茶盏等,创下开展以来的单人成交额新高。

据茶器展主办方介绍,此次展出的茶器共5000余件,均为新瓷所制,既有春风祥玉、居和堂、九段烧、小雅等景德镇窑口的佳作,也有来自台湾小芳窑的精品。因工艺精湛、画工精良、制作难度高、量少,单价茶器卖价都在几千上万元,其中一只仿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卖价高达20万元,为参展茶器中价格之最。

来自上海的资深瓷器藏家阿蔡坦言,很多瓷器收藏爱好者还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一味追求瓷器年代,而忽视了瓷器本身的好坏。“古瓷已经越来越少,市场上被赝品充斥,收藏新瓷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他说,一些出自国内知名窑口的新瓷兼具技术性和稀有性,收藏价值丝毫不逊古瓷。随着古瓷资源日渐稀缺,工艺精湛的新瓷将成为今后瓷器收藏的趋势。

五彩清瓷话水浒


明代作家施耐庵的《水浒传》,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深受人民喜爱。我是在上小学的时候看的这部小说,那时候对梁山上的好汉们充满崇拜,至今仍然对书中情节印象深刻。近日看到一件以水浒人物故事为主题纹饰的清代瓷罐,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下子勾起了我的水浒情结。

这件清五彩水浒人物故事罐,高16厘米、口径26厘米,无盖,口沿外撇,溜肩,鼓腹下收,圈足。从肩部到底部,周身遍绘山峰、岩石、松柏及水浒人物图案。作品选取了几位具有代表性的梁山好汉,或身披铠甲,或日常便服,或官服加身。只见在山崖之畔,松柏之下,宋江身穿大红的朝廷文官服饰,头戴官帽,面容温和慈祥,一副志得意满的神态,显然此时已经接受朝廷招安。左边的是军师智多星吴用,眉清目秀,面白须长,正侧身而视,一身平民便装,灰袍黄裙,便帽布鞋,与一身官服的宋江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他的旁边是金枪手徐宁和花和尚鲁智深,一上一下,胖瘦分明。鲁智深浓眉阔额,袒臂露胸,身形魁梧,不愧倒拔垂杨柳的英名。徐宁长袍红裤,须发飘拂,身手敏捷。与徐宁手执成名兵器钩镰枪不同的是,鲁智深并没有使用惯用的水磨禅杖,而是执棍挥舞,勇态毕显。此外,身为梁山马军五虎将之列的大刀关胜和双鞭呼延灼均是身穿铠甲,手执各自兵器青龙偃月刀和水墨八棱钢鞭。人物神态生动,动态逼真。

五彩瓷始兴于明宣德,在嘉靖、万历时期最负盛名,色彩以红、绿、黄、褐、紫及釉下青花为主,以图纹繁密、色调浓艳而闻名。这件器物色彩分明,山峰的青绿,显示出植被的青翠;人物服饰的迥异,又突出了人物身份的不同。与明代五彩不同的是,在五彩中加入了浓重沉着的墨彩,具有典型的清代风格。根据主题纹饰红彩、黄彩、绿彩的呈色和底部圈足的特征来看,这件五彩水浒人物故事罐应为清中期烧制。

此器敦厚饱满,胎质细腻纯洁,釉色浓艳凝厚,五彩缤纷,色调对比强烈,色泽光洁,青绿欲滴。纹饰布局繁密而不滞塞,依形而施,人物个性的刻画极其鲜明,宋江达到招安目的的志得意满,吴用的机警多智,鲁智深的粗犷豪放,关胜、呼延灼等武将的英勇气概,形象鲜明,呼之欲出,尤其是各依身份的服饰搭配,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画面构图独出心裁,最大的特点是人与景极不成比例,原本高大的山峰和松柏远远却小于人物形象,成了不折不扣衬托人物的衬景,这也是为了重点突出人物的主题,体现了画工的匠心独运。

江西高安青花国宝:掘地五尺国宝现真容


窖藏出土的6件元青花梅瓶 青花缠枝牡丹纹带盖梅瓶:短颈,丰肩,带盖,圆鼓腹下收,矮圈足稍稍外扬,全器纹饰多达九层,肩腹部主题纹饰为如意披肩缠枝牡丹纹,表面光洁滋润,造型饱满,视觉流畅,雍容华贵。这6个梅瓶盖内壁露胎处和底部分别写着墨书“礼”“乐”“书”“数”“射”“御”等儒家六艺。

高安市地处江西省西北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高祖时期,已经建县。唐时改为州,始命名为高安,并设置靖州。至元代,高安改州为路,归瑞州路治。高安城自古就沿锦河而建,漕运十分发达,商贾云集手工业成熟。

这批青花国宝的发掘地,如今已是高安市一个寻常的居民小区。市民们如同往常一样平静地生活,35年前的一次无意发现,让这个寻常之地变得神秘起来。这里 曾是江西第二电机厂的厂址。1980年11月29日下午2点半,时任高安县博物馆馆长的刘裕黑接到一个紧急电话:电机厂的工人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土 窖,里面藏有大量的瓷器。刘裕黑接到消息后马上与四五个同事赶到工地,工厂工人们已自觉停止施工,将土窖保护起来。为了保障文物的安全,博物馆的工作人员 进行了连夜发掘,到第二天清晨才基本发掘完毕。这是一个圆形窖藏,在窖藏上铺了一层锡片,离地表深约1.6米,直径约2米,器型大的罐子放置于土窖表面, 打开大罐,很多小件物品放置于内部。当时清理出的文物装满了整整6个箩筐,共计瓷器239件。工作人员当时并不知道他们精心发掘的文物来自哪个朝代,又有 怎样的价值,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这是国家文物,要好好保护,于是立即送往高安市博物馆保存收藏。

发掘后,当时的高安市博物馆馆长刘裕黑、副馆长吴萍生、考古组长熊琳等相关工作人员马上对发掘文物进行研究。研究过程是漫长的,在大量的资料比对后,发 现其中一件发掘的青花梅瓶与大英博物馆馆藏的元代无盖青花梅瓶的造型、纹饰、胎质一模一样。“这是元代的东西!国宝出土了!”用刘裕黑老人的话说,当时激 动得“心脏都要蹦出来了”。

后来又经过专 家仔细的比对研究,高安发掘的这批瓷器规格都很高,主要来源于景德镇的窑口,还有龙泉窑、钧窑、磁州窑的器物。其中最令人惊叹的就是19件元代青花瓷器。 蔡国声说,高安窖藏的元青花从器型、绘画、胎土等方面看都是那个时代的典型特色,是景德镇元青花的代表。

只要是“官窑”出品的“贡瓷”,都成了天价国宝瓷(组图)


第一套60大庆特贡瓷--“牡丹荷花对瓶”由百年瓷都醴陵红官窑烧制。由牡丹瓶、荷花瓶组成,瓶颈均烧有“60周年”标识、瓶底烙有“60大庆特贡国瓷”火漆印。牡丹瓶身绘有6朵牡丹和3朵花蕊,象征“富贵中华”,国家繁荣昌盛,国民富贵兴旺。荷花瓶身绘制有6朵荷花和3朵花蕊,象征“和谐盛世”,国家盛世和祥,社会和谐发展。瓶体高均为39厘米,瓶口直径12.5厘米,采用“高

“贡瓷”是地方为有关部门特制的瓷器总称,一般由最高水平的官窑以最高技术烧制。我国历朝历代的“贡瓷”无一不是瓷中极品、无一不代表当时制瓷最高水平、无一不是当今的国宝。可近百年来,令无数人向往的“贡瓷”一直没有出现。新中国60华诞,几代人的心愿,人们终于迎来了代表国瓷60年最高成就的“官窑特贡瓷”--《牡丹荷花对瓶》

新中国史上的传世国宝瓷

第一套新中国60年“官窑特贡瓷”荣耀诞生

第一款也是唯一一款60大庆“特贡国瓷”;中国文物学会监制、湖南醴陵市政府督造;相关部门用瓷专家张守智大师担任督陶官;“釉下五彩”传承人陈扬龙联合王坚义大师创作;使用将近绝迹的“高岭球土”和“绝密配方”,130多道纯手工烧制;永久入藏中南海紫光阁;国家知识产权部门、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地理标志产品”双重保护;北京市价格协会核准每件贡瓷以13800元公开发行。

CCTV《国宝档案》3年追踪报道揭开当代“官窑”国瓷神秘面纱

CCTV《国宝档案》视频截图

新中国成立后,醴陵“官窑”按照国家要求陆续烧制成功少量特贡人民大会堂、国家领导人使用和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的瓷器,这些稀有的国瓷在60年中充当了“国家的名片”,在世界范围内代表中国的形象。其中陈扬龙大师手绘“牡丹瓶”尤为突出,曾被多次选用,被称为红色“官窑”中的“国宝贡瓷”。如今,60周年大庆,醴陵“官窑”被赋予了更神圣的使命--烧制新中国60周年唯一的“特贡国瓷”。

“贡瓷”历来是皇帝专享瓷,当代也只有国宴、外事国礼才少量特制,民间根本看不到,花百万也换不来一尊“官窑特贡瓷”。只要是“官窑”出品的“贡瓷”,都成了现在的国宝瓷。贡瓷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决定了它的珍贵,比如一件镂空的清雍正年间贡瓷在新加坡拍出136万,后来被湖南省博物馆回购。2004年北京拍了一件清宣统年间特贡釉下墨彩瓷,成交价860万。60年大庆迎来了中华盛世,根据盛世必以大器铭记的传统。60周年纪念至高规格“贡瓷”。并首次向民间公开发行,让神秘的“贡瓷”走出神坛。

100年前造就“中华瓷王”,今天造就“60大庆特贡国瓷”

醴陵“釉下五彩”,俗以“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著称,配方至今绝密,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915年,醴陵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瓶一举夺下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最高金奖”,独步天下,称为“中华瓷王”。醴陵釉下五彩被誉为中国当代瓷艺最颠峰。60年大庆特贡瓷的烧制重任,当之无愧落在了醴陵红“官窑”。在醴陵市相关部门的督造、以及当代督陶官的严格把关下。历时四年,第一款“60年大庆特贡瓷”荣耀诞生,意示着我国瓷器史进入崭新的时代。

陈扬龙大师足以撼世界,两位大师联袂,价值连城

“60大庆特贡瓷”决非普通瓷,醴陵市相关部门深悟其道。特命“官窑”领军人物陈扬龙大师、王坚义大师联袂创作。陈扬龙年青时就参与中华瓷王创作,获得釉下五彩祖师吴寿祺真传。如今已成为釉下五彩新一代宗师,他独创“薄施谈染”法,公认为釉下五彩的唯一传承人。其作品长期作为外事用瓷被国内外重要机构收藏,民间少见;王坚义大师更被誉为中国画荷第一人,未来釉下五彩的希望。为了“贡瓷”需要,年逾70高龄的陈大师呕心创作“牡丹瓶”,与王坚义大师创作的荷花瓶,相互辉映、巧夺天工。正如当代督陶官张守智大师所说:一位大师足以撼世界,两位大师联袂,更价值连城。为当代红“官窑”划上了举足轻重的一笔。

国宝宋代瓷器鉴赏


钧窑天蓝釉鼓钉三足花盆托,元—明初,高11.5cm,口径25.2cm,足距16.5cm。器口内敛,浅腹,坦底,以三云头形足相承。近口沿处凸起一周弦纹,外口下及近底处各有鼓钉纹一周,上为23枚,下为19枚。外底有一周支钉痕,其内有“一”字标记及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养心殿”、“长春书屋用”款识。通体施天蓝色釉。

景德镇窑青白釉倒流壶,宋,高11.2cm,足径6cm。壶体呈瓜棱球形,一条堆塑其上的螭龙巧妙地形成壶流与提梁,平底,底中心有一注酒的圆洞。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此壶设计巧妙,因利用连通器原理,注酒时将壶倒置,从底孔注酒后,再将壶正置,即可从螭龙嘴往外倒酒,故称“倒流壶”。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注壶、注碗,宋,通高24.3cm。注壶:高21.5cm,口径3.5cm,足径9cm;注碗:高12.3cm,口径17cm,足径9.8cm。注壶直口,有盖,盖顶置狮形纽,折肩,弯流,曲柄,圈足。肩部划花缠枝牡丹。注碗葵瓣式口,碗体呈六瓣花形,圈足。注壶与碗通体施青白釉。注壶、注碗组合成套,是温酒用具。温酒时将注壶置于注碗中,以碗中热水温之。其形象较早见于五代顾闳中所绘《韩

三彩剔划花兔纹枕,宋,高10.5cm,面横36.8cm,面纵17cm,底横36cm,底纵14.5cm。枕略呈扇形,枕面边缘刻划花叶纹,中心为复线长方框,内有一花瓣形开光,开光内刻划黄兔、绿草、白色的土地。开光外为黄色剔花卷枝纹。施釉至枕侧一半处,釉边沿饰复线装饰。枕背面有一圆形通气孔。素底。

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宋,高12cm,面横24.5cm,面纵17.6cm,底横19cm,底纵13.2cm。枕呈八方体形,通体白地黑彩装饰。枕面绘一雄狮,昂首凝目,四肢紧绷,似要一跃而出。左侧以黑彩书写楷体“镇宅”二字。枕边缘以黑彩随枕形描绘八方边线,枕侧面绘缠枝花草。

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宋,高12cm,面横24.5cm,面纵17.6cm,底横19cm,底纵13.2cm。枕呈八方体形,通体白地黑彩装饰。枕面绘一雄狮,昂首凝目,四肢紧绷,似要一跃而出。左侧以黑彩书写楷体“镇宅”二字。枕边缘以黑彩随枕形描绘八方边线,枕侧面绘缠枝花草。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宋,高12.9cm,口径18cm,底径17.8cm。此樽直口,平底,口、底径度相若。外壁近口及近足处各凸起弦纹两道,腹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外底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里外满施淡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

细节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宋,高4cm,口径18.5cm,足距16.9cm。承盘圆口,浅腹,平底,下承以三足。里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外底满釉,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乾隆皇帝曾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器物外底。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宋,高4cm,口径18.5cm,足距16.9cm。承盘圆口,浅腹,平底,下承以三足。里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外底满釉,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乾隆皇帝曾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器物外底。

哥窑青釉鱼耳炉,宋,高9cm,口径11.8cm,足径9.6cm。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S”形轮廓线上敛下丰,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腹两侧对称置鱼形耳,下承以圈足。造型古朴典雅。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开片纹,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外底有6个圆形支钉痕。

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宋,高7.8cm,口横14.6cm,口纵11.8cm,底横11cm,底纵8.5cm。花盆呈四瓣海棠花式,直口微撇,出沿,斜壁,平底,下承四如意云头形足。里心有5个支钉烧痕。里外施灰青色釉,足底边无釉,呈黑色。釉面开片,外壁釉面开片较大,为冰裂纹,盆内釉面则开细碎片纹,称鱼子纹。片纹纵横交织,有较强的艺术魅力。

吉州窑玳瑁釉罐,宋,高11cm,口径12cm,足径3.2cm。罐唇口,短颈,鼓腹,浅圈足。罐外壁施玳瑁釉,罐内及底部素胎无釉。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蟠螭纹洗宋,高3.5cm,口径13.1cm,足径11cm。洗直口,平底微内凹,浅圈足。里外施青白釉,口边无釉,镶铜口。洗中心印团螭纹。此洗印纹凸起,立体感强,为景德镇窑南宋时期仿定窑产品,有“南定”之称。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蟠螭纹洗宋,高3.5cm,口径13.1cm,足径11cm。洗直口,平底微内凹,浅圈足。里外施青白釉,口边无釉,镶铜口。洗中心印团螭纹。此洗印纹凸起,立体感强,为景德镇窑南宋时期仿定窑产品,有“南定”之称。

吉州窑剪纸贴花梅花纹碗,宋,高5cm,口径15.7cm,足径3.2cm。碗敞口,斜壁,浅圈足。通体施黑釉,内壁兔毫纹为地,碗心装饰一株剪纸梅花,外壁以玳瑁斑纹为饰。此碗最大特色在于兔毫纹、剪纸贴花、玳瑁斑纹等多种装饰的综合运用,风格简洁大方,主题纹饰梅花突出醒目。碗的形状如斗笠,具有宋代瓷器的典型特征。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宋,高4.1cm,口径20.2cm,足径7.5cm。盘呈六瓣葵花式,浅腹,坦底。腹壁向里凸出6道棱线,圈足亦随腹壁起伏变化。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圈足露胎处呈黑褐色。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唾盂,宋,高7.4cm,口径17.8cm,足径4.6cm。唾盂上部形状如盘,口内敛,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圆盒底部,浅圈足。通体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无釉。器盘部位刻划折枝花卉。此器造型端正,胎细腻坚硬,釉质,细润光滑,是定窑瓷器中的佳品。

景德镇窑青白釉带盖瓶,宋,通高21.6cm,口径3.6cm,足径10.8cm。瓶小口,短颈,硕圆腹,肩部置对称的双耳,圈足。瓶盖形如倒扣的茶杯,口部脱釉。里外满施青白釉,釉质光润,釉面开片。底部露胎无釉。

黑釉刻花玉壶春瓶,宋,高21cm,口径6.5cm,足径7.5cm。瓶撇口,细颈,圆腹下垂,圈足。通体施黑釉,腹中部一周素胎无釉,其上刻划两组水波纹。宋代瓷器大都形体秀美,朴素大方,既实用又具有较高的观赏性,此瓶即为一例。装饰方面,在深色的器物上显露一周浅色装饰带,颇为醒目。

定窑酱釉盖碗,宋,通高6cm,口径12cm,足径5.3cm。碗直口,深腹,圈足。盖顶置瓜蒂形纽。通体施酱色釉,碗口沿及圈足无釉,露胎处呈白色。

定窑酱釉盖碗,宋,通高6cm,口径12cm,足径5.3cm。碗直口,深腹,圈足。盖顶置瓜蒂形纽。通体施酱色釉,碗口沿及圈足无釉,露胎处呈白色。

白釉珍珠地划花折枝牡丹纹枕,宋,高12cm,长25.8cm,宽18.4cm。枕呈腰圆形,素底,后部开一圆形通气孔。枕面以戳印的细密珍珠状小圆圈为地,主题纹饰为划花折枝牡丹,两朵盛开的牡丹花各居一侧,卷曲的枝叶充溢其间。枕四侧面开光内均刻划卷草纹。

白釉剔花花卉纹枕,宋,高11cm,面横25cm,面纵22cm,底横21cm,底纵16cm。枕呈腰圆形,施釉至近底处。枕面出一窄沿,前部微低,后部略高,以利于头部枕卧。枕面剔刻出四花一叶,呈钱形分布。枕侧光素无纹,背部有一孔。素底无釉。

白釉剔花花卉纹枕,宋,高11cm,面横25cm,面纵22cm,底横21cm,底纵16cm。枕呈腰圆形,施釉至近底处。枕面出一窄沿,前部微低,后部略高,以利于头部枕卧。枕面剔刻出四花一叶,呈钱形分布。枕侧光素无纹,背部有一孔。素底无釉。

建窑黑釉兔毫盏,宋,高5.8cm,口径12.8cm,足径3.9cm。盏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铁黑色,里满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泪痕。碗口釉呈酱色,口下渐为褐黑相间,近里心为纯黑色。釉中有丝状黑褐色兔毛般结晶,俗称“兔毫斑”。

乾隆款珐琅彩胭脂紫轧花地宝相花纹瓶(一对,清)


现藏天津博物馆。

清乾隆(1736-1795),高25厘米 口径6.7厘米 底径6.5厘米。

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其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

三代珐琅彩瓷的发展有各自的时代特点。康熙时候的珐琅彩绘大都仿照铜胎画珐琅时的色彩图案。施色匀净是康熙珐琅彩的最大特点;雍正初年时珐琅彩绘变化不大,构图仍是呆板的对称,但写生画开始多了起来,有了些活力,背景地仍是胭脂红、黄、蓝、白等色;乾隆珐琅彩绘受西洋画影响很大。色彩特点是:杏黄细腻而泛红,蓝色鲜艳,胭脂红色浓而透明。

天津博物馆藏的一对清乾隆款珐琅彩胭脂紫轧花地宝相花纹瓶,非常典型。高25厘米、口径6.7厘米、底径6.5厘米。这对勾连瓶,撇口,长颈,长圆腹,假圈足。颈部蓝色地,朱红色条状图案,作螺旋状绕颈一周。腹部胭脂紫地,锥剔出凤草纹,黄地开光绘三组宝相花纹,色彩光亮油润。瓶里及底均施淡绿釉,釉表呈现折光不强的皱纹,口、肩部描金彩,底中心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红色方款。此瓶富丽堂皇,采用轧道工艺装饰手法,体现了清乾隆崇尚华贵艳丽的审美风尚。

古瓷雅设与博古清赏


瓷瓶拿来插花,能体现自然含蓄的另类趣味。

核心提示

瓷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作为赏玩自怡的实用陈设品,它给人们注入一种超然沁心的审美体验。

随着时代的发展,制瓷工艺也日趋多样化。而无论是日用瓷还是陈设瓷,均体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气息和生活情趣。

瓷器的艺术特征

瓷器从隋唐时期走入寻常百姓家。两宋时期,以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被极力推崇,由此推动了一个全新美学时代的到来。制瓷业处于空前发展的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发展至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特别是景德镇的官窑瓷器最为突出。

(一)隋唐时期

隋朝时间较短,以陶器居多,瓷器烧制业尚未成熟。存世至今的大多为青瓷,其器类有鸡头壶、盘口壶、罐、瓶、高足盘等。

隋朝为唐朝制瓷业的辉煌铺平了坚实的根基。进入中期以后,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其邢窑和越窑的制瓷工艺,远远超越了前代。邢窑主要烧制白瓷,多素面无装饰,发展至晚唐,风格更加多样化。越窑盛于唐,代表了青瓷的最高水平,尤其是秘色瓷。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里如是评价,“邢瓷类雪,越瓷类冰。”

唐代中叶后,社会风尚的形成,制瓷业也有了新的创造,烧制部分彩瓷,包括釉下彩绘及绞釉﹑绞胎等,装饰品种极为丰富。

(二)宋代时期

两宋时期是中国手工业发展的一个高峰。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曾有相关记载,北宋汴梁城市“大小货行,皆工技巧所居。”而宋人日常生活所用的物品中,最为突出的当属瓷器。

据史料记载,宋代有五大名窑,即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可见,当时的制瓷工艺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其中,官窑是京师自置窑烧造,专供宫廷,较为典型。据研究表明,北宋官窑初期的胎体和汝窑基本一致。其釉质细腻,为世所珍。而南宋官窑承北宋遗风,汲取了南北名窑的制作特点,烧瓷登峰造极,巧绝天工,具有“金丝铁线”、“紫口铁足”、“釉面开片”、“攒珠聚球”等鲜明的特征。

除此之外,定窑也深受宫廷贵胄青睐。宋代诗人苏东坡曾写下“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来赞美。而龙泉窑也是流行的瓷器品种之一,以梅子绿釉最为闻名。无论是朴实无华的北宋定窑白釉,或是润如凝脂的南宋龙泉,所表现的实用功能以及陈设功能,预示了日常生活期待和精神心理满足。

(三)明代时期

元末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在景德镇珠山设立御窑厂。在这一背景之下,制瓷工艺达到圆熟境界。永乐时期青花瓷居多,经常出现在大盘、碗、梅瓶、执壶上。如明青花葡萄纹折沿盘(图1),器身以青花绘制纹饰,胎质细腻洁白,釉汁莹润亮青。

成化年间,烧造的瓷器最多,时间最长,花费巨大,并以淡雅、温婉而独名于世。成化彩鸡缸杯更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之作。另外,还出现了彩绘瓷有青花、釉里红、釉上白地红彩、斗彩、五彩等等。

当时,江南文人收藏瓷器的风气极为兴盛。在文人思想的影响下,龙泉窑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据《大明会典》记录,龙泉窑与景德镇窑具有同等重要的官窑地位,皆按中央政府颁布的样制,烧造供用瓷器。时人多作文章,对南宋龙泉大加赞赏。

(四)清代时期

经过顺治时期,瓷器出现了过渡性的变化。至康熙一朝,政策上“官搭民烧”的模式也有效地调动了积极性,使清代官窑步入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发展时期。其首创器形繁多,绘工精美,施彩多样。《匋雅·卷上》所评,“康熙彩之颜料,因非后世所常有。论其画手高妙,不但官窑器皿,髣髴王恽,即平常客货,亦莫不出神入化,波澜老成。”如清康熙釉里红团花苹果尊(图2),通体以釉里红线描花卉纹装饰,穆穆之中自有熙朝之英气扑人眉宇。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性格好静,喜祥瑞之物,各级大臣、官员回应蔚然成风,所烧制的瓷器以祥瑞图案居多。除此,他褒雅贬俗,反复强调“雅”、“秀、“静”、“精”的原则,曾取宫中珍藏的瓷器,送至景德镇,命御窑匠师按此烧造。《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写道,“雍正时瓷质极佳,设色亦极精致。”如清雍正仿哥釉三足洗(图3),为该时期的精细作品。

朝隆皇帝咏宋瓷诗共一百五十余首,其中不少且镌题于瓷器上。鹿头尊在乾隆时期颇为流行,有青花、粉彩及单色釉等多个品种,其青花器多绘缠枝莲纹,故又名“清廉尊”,后代多有仿制,但胎釉及画工质量较比乾隆器相差甚远。如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鹿头尊(图4),是这一时期官窑大器的标准之作。

瓷器的使用

古瓷器型十分丰富多彩,几乎包括了人们日常生活用器的大部分,如碗、杯、盘、壶、缸、罐、盒、炉、瓶、枕、砚、水注等等。在使用上,它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在陈设上,它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一)博古陈设

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清宫旧藏美人图》,分别描绘12位身着汉服的宫苑女子品茶、观书、沉吟、赏蝶等情景。其中的“博古幽思图”(图5)出现了一组瓷器。仕女坐于斑竹椅上垂目沉思,身侧环绕着陈设器物的多宝格。多宝格上摆放“仿汝窑”瓷洗、“郎窑红釉”僧帽壶,以及青铜觚、玉插屏等器物,极具有典型的皇家气派。

从明朝中叶开始,不少外商就开始从中国买走大量瓷器,作为赏玩自怡的实用陈设品。西方著名古董收藏家安思远大宅(图6、图7)中,多宝格中的南宋龙泉窑青瓷和明清单色釉官窑瓷器错落有致,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精华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凸显出居室主人的精神文化情趣和审美的高度。

(二)案头清玩

正堂内墙上挂大幅字画或靠山镜,条案依墙摆在正中,其上放一对瓷瓶、中间一插屏,玻璃镜面或石头面,取其谐音“平静”,这是最为规矩的陈设方式。

明代文震亨是素有风仪的雅士。在《长物志》中,常常会强调“古、雅、韵”的标准,他写道,“案头以古瓷净瓶献花净碗酌,石鼎燃印香,夜燃石灯。”从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明代时期文人脱俗的审美标准和陈设方式。概括地说就是四个字:删繁去奢。

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一书中,对瓷器的陈设描述,也可以窥见一二,“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汝窑和官窑的名瓷,斗大花囊插的大捧白菊等等,极富有皇家气派。

但是再看薛宝钗房中,“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闺中如此洁净,神骨俱冷,毫无人间气息。

(三)几上器皿

明戏曲家高濂《高子书斋说》中,有一番具体的描述:“斋中长桌一。……床头小几一,上置古铜花尊,或哥窑定瓶一,花时则插花盈瓶,以集香气;闲时置蒲石于卜,收朝露以清目。……几外炉一,花瓶一,匙箸一,香盒一,四者等差远甚,惟博雅者择之。”这里的“几”指的是“桯几”,也就是凭几的功用,用来承放古玩陈设品、小件物品。

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七也阐述清朝中叶一般扬州富裕人家的布置:“小室中用天香小几,画案书架。……几上多古砚、玉尺、玉如意、古人字画、卷子、聚头扇、古骨朵、剔红蔗葭、河西三撞两撞漆合。磁水盂,极尽窑色,体质丰厚。……宣铜炉大者为宫奁,皆炭色红、胡桃纹、鹧鸪色,光彩陆离;上品香顶撞、玉如意,凡此皆陈设也。”磁水盂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瓷器陈设品,常摆放于各类香几之上。

除此,《红楼梦》出现多次类似的陈设场景,如第三回,“左边几上摆着文王鼎,鼎旁匙筋香盒,右边几上摆着汝窑美人觚,里面插着时鲜花草……两边又有一对一对高几,几上茗碗瓶花倶备。”第五十三回,“元宵节临近,贾母摆家宴于花厅,共有酒席十来桌。每席傍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只……又有小洋漆茶盘放着旧窑十锦小茶杯……各色旧窑小瓶中,都点缀‘岁寒三友’、‘玉堂富贵’等鲜花。”曹雪芹写到器物陈设,终究是隐隐尚有俗丽气息。

“雅”和“俗”,很难分清界限。在某种意义上,人本身能驭物,格调自然也就不同从泯然众人中区别出来的合理途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