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多厚 > 导航 >

陶瓷行业忧患多 行业洗牌不是“噱头”

陶瓷行业忧患多 行业洗牌不是“噱头”

瓷砖多厚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2021-04-17

瓷砖多厚。

此前,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秘书长缪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提出过,2010年全国各建陶产区产品销售都不太理想,产品同质化严重,致使无序竞争严重,激烈的价格战蔓延整个产业,企业信誉参差不齐。这无疑说出了陶瓷行业的乱象。

“这种无序、混乱的状态目前不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如果在这样下去,每一家企业的生存空间都会越来越小,将会导致市场竞争呈病态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将会出现不择手段、自相残杀的现象。”上述的夏光明说道。

授信额度增加

据他介绍,目前,众多私抛厂的授信额度已经超过了前几年的几倍,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并且,现在授信这种情况正慢慢地向瓷片和仿古砖领域渗透过来,尤其是在瓷片领域表现得比较突出。“现在做瓷片的客户都会向厂家要授信,并以此作为讨价还价的手段。其实在瓷片这个领域里,我们之前都不会给经销商授信的,但是自从市场竞争加剧,有些企业开了先例后,大家现在不得不给。有的企业的一些客户在一个城市年销售瓷片的量在200万左右,但是却要给他们几十万的授信,你说在这样下去企业还怎么活?”

涉足企业不断增多

此外,据多家陶瓷企业老板向记者反映,随着各地陶瓷企业的兴建,随之而来的是利润逐年下降。“一言概之,全国所有的东西都在大幅度上涨,但是只有瓷砖的价格没有太大的上涨幅度。”一家陶瓷企业的老板说道。

如此种种忧患,已经令业界不少人士感到寝食难安。“之前在谈到陶瓷行业将会洗牌的时候,大家可能都觉得这只是一种噱头,甚至有些危言耸听。但是照这样的扩张速度,行业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洗牌,并且这洗牌将是很残酷的,一大批企业没有了生存空间,将会关门倒闭。”夏光明告诉本报记者,未来的形式还将会更加严峻。“就全国形式而言,佛山陶企在各地圈地扩张这只是冰山一角。由于没有科学的管理和规划,还有很多股隐形的力量也将会在两三年之内冒出来。”

“很多地方资金雄厚的单位和个人也会采取独资或者融资的方式逐步进涉足陶瓷行业。还有很多在陶瓷渠道方面运营得很成功的经销商,通过多年的经营他们已经积累了比较雄厚的资本,也有了很好的终端操作经验和渠道基础,这样的经销商会有相当一部分,尤其是福建商人,他们也会自己去建厂或者贴牌,插进行业。”

“另外,一些实力比较雄厚的私抛厂也会建立自己的生产线,目前已经有在这方面做的比较成功企业。如果一家私抛厂它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后,他肯定会考虑自己投资建设生产线,自己生产砖坯。自己用不完,他就会卖给别人,那么其他的私抛厂也会效仿兴建生产线。另外,做贴牌的企业也会有联手兴建生产线的可能。”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

在夏光明看来,这些都是未来的力量,这么多股力量如果全部冒出来,未来的市场形势可想而知。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却求之不得陶瓷企业入驻投资,“这是导致全国各地到处都有陶瓷产线,导致整个行业无序、呈疯狂态势发展、扩张的根源。”

“从2010年的4、5月份以后,整个行业的销售情况就处于一个萎靡不振的情况。2010年整个行业形势用‘虎头蛇尾’来形容是比较恰当的,并且这个蛇尾可以扫到2011年的年尾。可以这么说,2011年如果把全国各地所有陶瓷企业的窑炉、生产线停掉,2011年市场上也不会缺乏产品。因为经销商手上的库存量总量加起来,大过他厂里库存量的10倍以上。”夏光明表示,导致目前整个行业面临这样的局面或者下一步乱象会进一步加剧的局面,有两个最基本的原因,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包括房地产调控、强制节能减排等。另外一个方面就是陶瓷行业本身的无序扩张导致了巨大的产能,而这些产能市场根本无法消化。

需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及长远规划

事实上,对于类似的种种乱象,不少业界人士表示,如果要寄希望于哪一天整个行业的市场混乱得让人恐惧,让企业不敢再去投资、扩张,这种可能性很小,真正解决的根源还在于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及长远规划。“

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各个地方的基本情况以及当地特色、周边的资源环境进行一个地方产业的合理规划,规划好当地适合发展什么产业,而不是一窝蜂似的全部盯着陶瓷产业。就像顺德一样,顺德地方不大,但是其辖区内每个镇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陈村镇有花卉交易基地、乐从镇有家具、钢材交易市场、北滘镇以家电企业闻名等等,如此就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区域经济格局。换个角度分析,在整个中国大范围内更应该如此按地方特色布局经济发展格局。”

taoci52.com延伸阅读

行业分析:陶瓷定制是噱头还是苗头


就专业人士对目前行业的观察来看,有一些陶瓷企业也提出过做个性化定制,但是大多数都只是为营销而制造噱头,并没有沉下去认真地做。定制市场营销中的产品生产是适应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个性化生产。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必须实现适合于个性化生产的模块化设计和模块化制造,生产线也必须是柔性的以适合于个性化生产。

“即使生产技术已经成熟,也有市场需求,可陶瓷企业单靠自己工厂的实力,走个性化定制还是不大行得通的。”徐平说,拥有自己工厂的企业能够提供的产品种类毕竟有限,倒是那些没有自己工厂的销售公司去做的可能性更大。这些销售公司有完善的设计和服务体系,并且掌握了资源,能够与大的地产商对接,与地产商的设计部门对接,满足地产商的设计需求;同时又能够与各种类型的陶瓷企业对接,让企业代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

陶瓷行业个性化定制的市场机会是无限的,但是对于某个具体的生产企业而言,机会却是有限的,并且在目标市场营销战略中,这种有限的市场机会还必须有足够的规模,能够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才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这就使得一些市场机会由于规模较小而不能被企业利用。

企业观点:个性化定制基于长久发展考虑

据了解,现在行业里在做个性化定制的,有些是悄悄做,当成商业机密,有些则只是作为营销的噱头。所以,在为本专题寻找要采访的企业对象时,记者着实费了一番心机。庆幸,佛山市圣凡尔赛陶瓷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经理辛晓龙爽快答应接受采访。4月7号上午,记者来到圣凡尔赛公司营销大楼时,市场部正在就个性化定制课题对员工进行培训。

走进辛晓龙的办公室,他立马拿起一块小规格条纹墙砖给记者看,这是一家大酒店在他们这里定制的产品。“这墙砖单看不起眼,但整体铺贴效果很好,客户的反馈也还不错。”辛晓龙对自己的产品显然是满意的。就目前发展状况看,因为其产品生产成本和附加值都相对较高,价格也高,所以建筑陶瓷的个性化定制主要还是服务高端客户群体。这种模式可以建立起一个企业跟终端沟通的平台,通过平台对客户进行分析,抓到规律,使研发具有方向性,更契合消费者需求。

在辛晓龙看来,这种模式对行业的生产销售形势会有很大的颠覆作用,将市场进行细分,推广的可能性很大。

谈到行业发展个性化定制的难点时,辛晓龙认为,只要把生产问题和服务、设计问题解决了,坚持做下去并不难,现在有些企业认为艰难,做不下去,主要是把成本看得太重,而没看到个性化定制的前景。“目前行业是军阀混战的状况,个性化定制是长远发展的考虑,定制是前期落脚点,最终体现在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上。”辛晓龙说,从源头和思想上开始改变,思维改变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未来占领市场靠的是思维,有想法,认定方向,然后坚持走下去,坚信就能成功。

前景探讨:个性化定制或促使行业重新分工

“对于整个陶瓷行业来讲,个性化定制的时机是成熟的,喷墨打印解决了生产问题,市场需求也有了。”徐平介绍道,一些大的地产商以及连锁酒店,都迫切需要做出自己的个性,也要求做出差异化,他们有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却没有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专业公司,只能去市场找寻适合自己风格的各类产品进行组合,墙地砖与其他内装修产品风格的统一,工作量也是非常之大。那种大地产商通常都有自己的设计院,在陶瓷行业生产技术得到改善之后,可以实现他们的个性化定制,按照他们的需求来生产产品。

徐平认为,现在之所以鲜有企业真正去做个性化定制,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定制的重要性,定制的服务系统也需要完善,服务系统中最重要的则是增值空间最大的设计系统。他预估,行业内若有几家做个性化定制成功的企业,其他企业肯定也会跟风。只是,做个性化定制渠道很重要,资源也有限,现在行业的个性化定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直接跟终端对接,跟一些大的地产商或者总需求量大的客户对接还算现实,要跟一些零散的客户对接,工作量则非常之大。所以,个性化定制短期内满足的还是高端大用户。

陶瓷企业要实现个性化定制,必须进行转型,对外贴牌定制。也就是说,以后行业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掌握了大地产商等定制资源的企业来专门做品牌,做服务,做设计,而一些拿不到资源的企业,或者资源较少的企业,则专门生产,做贴牌,行业会出现重新的分工和合作。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个性化定制仅仅是一种拓展渠道的辅助手段,短期内也不可能取代其他消费模式。但正像辛晓龙说的那样,苹果研发之初,也没有人看好,但最后却颠覆了整个行业。企业是否应当果断抓住机会,实行定制市场营销,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以迎接新经济时代的挑战,在于每个企业不同的定位和选择。

小微陶瓷企业稳定艰难 行业洗牌加剧


2012年是行业洗牌加剧之年,这已经成为陶瓷行业人士的共识。当前,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和陶瓷行业结构转型的双重压力下,小微陶瓷企业———这个数以千计的群体经营状况如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他们对于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期待?记者走访全国最大的建陶基地———佛山的小微陶瓷企业,聆听企业经营者的声音,了解占据行业半壁江山的小微企业的经营和生存现状。本专题试图从成本、资金链、扶持政策、楼市调控等多个方面立体呈现当前小微企业的生存状态。

全国的小微陶瓷企业数不胜数,据说最高峰的时候达到5000多家。据行业人士统计,在建陶基地佛山,目前的小微企业数量就有六七百多家。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的2012年,这些企业面临着共同的难题:成本上升、用工难、融资难、市场竞争激烈等等,而洗牌还在继续,撑起行业半壁江山的小微陶瓷企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做这行,创业15年了,今年的经营形势是有史以来最艰难的,比2008年感觉还要困难,工厂从去年年底以来就一直开工不足,现在基本上停工了。”在和记者交谈时,佛山陶瓷博览中心一家陶瓷展厅的黄老板言语中充满了无奈。他向记者细数了当前企业面临的各种困难:亏损、融资难、用工成本高、税费压力重,最后他说:“实在熬不下去了就转行吧,反正保住一点本钱,看看有什么行业可以投资,现在做陶瓷利润越来越薄,实在是太辛苦了。”他告诉记者,最近已经和一个朋友准备做陶瓷工艺品收藏的投资。

采访中,大多数经营者表示目前处境艰难,很多经营者有这样的感受,有的企业是一下子倒掉,有的是在慢慢煎熬,但是,也有不少小企业主表示“还过得去”,而且有些过得还不错,尤其是那些有独特产品或产品技术含量高的小微企业。

面对外部恶劣的环境,各个小微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陶瓷展览中心拥有一个200多平方米展厅的某品牌陶瓷企业总经理霍先生对本报记者说,为应对艰难处境,他今年作出了不少改变:开始重视建立销售队伍,提高企业的技术研发创新能力,更加注重提升产品的品牌。即使如此,在严峻的形势下,当各种压力涌来时,他对未来的信心仍然不足,但只能选择坚持,哪怕是苦苦支撑,为的是稳市场,保客户。

2012年对于陶瓷产业来说整体形势不容乐观,人工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利润不断下降,市场不断萎缩,大部分的小微陶瓷企业更是面临生死关头。采访中,记者感受到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对今年宏观经济形势都表现出信心不足。用工成本、财务成本、能源原材料成本,没有一个不涨的,这种成本上行的压力使得很多小微企业支撑不了,企业的投资收益和信心指数下降。

除此之外,小微企业面临的问题还有: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和管理方式陈旧。因为外需疲软,对许多出口企业来说,国际市场的萎缩更是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生死存亡。

广东陶瓷协会副秘书长尹虹对于陶瓷行业曾作出一个判断:陶瓷行业不会出现寡头时代,他认为瓷砖产品整体是属于个性化产品,消费者拥有自己的品味、喜好,千差万别,很难出现寡头企业全面满足消费者在价格、品质、品牌、文化、款式等各个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另外,瓷砖制造企业的规模效益是有限的,不是规模最大、效益最大。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相信小微陶瓷企业的存在不仅是一个长期的行业现象,也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关注小微陶瓷企业的经营现状和它们面临的困难,也能看到整个建陶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压力一用工难,生产成本高

“现在陶瓷制造的原材料价格比以前高很多;工人工资更是翻番地涨,快请不起人了。”黄老板描述自己当前经营遇到的困难,“市场不好,竞争又这么激烈,日子很难过。”

在整个行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劳动密集型的小微陶瓷企业以往的人力资源优势受到的影响最大,这些小微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员工人数下滑的比例非常高,而技术创新型企业面临的难题是如何留住高科技人才,防止人员频繁流动。

政府对于行业的关注往往集中于大中型企业,大中型企业往往有统一的工业园区,而小微企业的布局是无序的,分布凌乱分散,见缝插针,在厂房场地的优化设计、设备投入及生产生活配套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也都力求精简,导致绝大部分小微企业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都较为简陋,这一定程度影响到小微企业对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吸引力,招工难是小微陶瓷企业的共同困难。

今年以来物价上涨导致工人生活成本上升,促使工人工资不断被抬高;而国家对工人福利的保护力度加强,工人福利意识提升;企业在基本薪酬外支出的员工关联成本也在显著提高。另外,大部分的企业主抱怨自己花费了金钱和精力培养出的员工不能留下,员工频繁跳槽直接导致企业在人员维护上投入更高的成本。

有的企业经营者提出,在当前小微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的局面下,为了解决用工困难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将人工成本全部交由小微企业独自承担。他们希望政府可以提供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降低员工在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压力,以便于改变员工一味追求高收入或只愿意进大企业的状况,培养员工对小微企业的忠诚度。

另外,企业生产成本的快速增加加大了经营的压力,黄老板向记者列举了企业运营中涉及的各种费用:工商年检的费用、技术监督局检测企业的费用、环卫费、派出所联防费、环保排污费,虽然单个部门费用不多,但各种名目累加起来一年也不少。

陶瓷产业是个高能耗的产业,能源、原材料等要素成本的过快上涨,使许多原本就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小微企业盈利空间被挤压殆尽,小微企业生存艰难。尤其是在当前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原材料的价格一路猛涨,让很多小微企业措手不及。

压力二融资难,资金链紧张

最近,佛山南庄某小品牌陶瓷企业老板郑先生正在愁怎么能够筹到一笔钱,扩大生产规模。他告诉记者自己的企业在三四级市场多年来产品的销售还可以,今年虽然也受到大环境影响,但是还是有一定增长,现在想扩大产能,买了一块地准备建厂房,但是后期配套的资金就有点紧张了。半年来他已经跑了五六家银行,但是一直没有贷到需要的建设款。

事实上,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大多数小微型企业的创始人一旦要进一步扩大规模,企业一般都会遭遇资金短缺的问题,很多小企业都面临这样的难题。同时,小微企业采购原材料、发放工资、缴税、缴电费等等都要用现金,这些都是无法拖延的,因为一旦拖欠,企业的日常经营立马受到影响。

另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是,大型企业拖欠小微企业货款无形中也加大了小微企业的运营成本,有的企业三角债现象严重。一些小微企业,尤其是为当地大中型企业配套生产产品的小微企业反映,大型企业因在结算时居强势地位,其付款流程较长且复杂,再加上有时故意拖延,因而回款期较长,导致他们无法及时支付自己上游企业的货款,形成新的三角债现象,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

根据媒体的抽样调查发现,目前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资金主要是自筹,通过银行贷款者和其他方式的比例较少,不到三分之一,这部分的企业主要通过民间借贷和内部集资的方式融资。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极为狭窄,主要依靠亲戚朋友借款和供应商赊账解决企业资金问题,银行的支持比例较小。

即使贷款成功也还要面临很多的问题:贷款利率太高,差不多要用所有的利润去还利息;大部分贷款需要固定资产抵押,车和房是最常见的抵押物品;一些没有固定资产的企业主贷款难,贷款手续太繁琐,银行审查标准多、变化快;担保公司标准不一,费用收取等没有统一规范;银行的新产品新服务小微企业无处得知,企业与银行之间互相不了解,等等。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企业最后放弃贷款转而自筹资金。

但是,银行不愿意贷款给小微企业也有自己的理由: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小微企业大都内部管理不完善,缺乏长远的企业规划、完整健全的财务制度和可靠的抵押物,信息不对称影响了银行对小微企业风险的评估;其次,小微企业对银行经营成本收入比的贡献较低,小微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银行调研和服务成本过高,投入产出效益差,服务较难持续;另外,社会整体信用环境有待完善,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影响了银行对小微企业信用的评估。

国家对于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也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比如,国务院在2011年10月12日常务会议上确定各项财税和金融支持政策,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创造有利于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但现有商业银行依然难以规模化地向小微企业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对于小企业的贷款要求通常也会谨慎很多。某国有大行的小微企业方面的负责人李先生对记者表示,“现在是经济下行的时候,很多企业不会大肆扩张。对于优质的企业,各家银行都争着贷,银行间的竞争很激烈。而对于没有抵押物的小微企业,银行一般也不敢贷。”

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也有一些银行积极地改进与小企业的合作,比如广发银行根据小微企业自身的特点,改进风险管控的相关措施,在不良容忍度方面对小微企业的容忍度采取有别于大公司客户,对于小微企业的容忍度提升到2.5%的不良容忍水平,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将对缓解小微陶瓷企业资金链的压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压力三税负高,优惠政策落实难

去年10月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据说中央提供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资金达到150亿元,但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却没有带给佛山众多的小陶瓷企业更多的信心。这几年行业在转型升级,国家对于污染严重、高能耗的陶瓷产业要求做到节能减排,而上马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对于资金实力不够强大的小微陶瓷企业来说是很大的负担。正如华夏陶瓷产业基地的一位陶瓷企业老板所言:“国家优惠政策对于我们这些小陶瓷企业来说并不适用,没有针对性,而且很多都落实不到位。”

很多陶瓷企业老板诉苦:多年来,小微企业的税费负担过高,企业涉税种类多,缴费项目多,减免税费优惠政策难以落实,企业真正得到的实惠较少。比如在企业最重要的厂房用地方面,政府更愿意将土地拨给大中型企业而不是小微企业的做法令许多小微企业主不满。小微企业进驻工业园区也面临投资强度的限制,土地制约已成为他们继续发展做大的瓶颈,甚至有媒体报道,有的小微企业购地款缴清后,土地证却迟迟未能办理,影响企业增资扩产。

有行业人士算了一笔账:目前小微企业平均利润只有1%—3%,而税负每年以20%—40%幅度增长,税费负担直接对企业经营形成的压力是非常大的,税负过重的结果就是有的小微企业采取种种手段逃税。这样做不仅背离了现有的税收体制,更进一步阻碍了整个小微企业征信体系的建立,使企业无法通过健全的征信以融资。

而政策出台过于密集,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落实和实际作用的发挥。不少小微企业主还反映,各地各级政府对政策的宣传不到位,也是影响政策发挥效用的原因。国家为支持小微企业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指导意见,但不少小微企业对这些政策并不了解,很多经营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企业适用哪些优惠政策。这种情况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有些企业主对政策的关注度不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政府和小微企业之间的互动仍不足。

陶瓷是佛山的名片,但是大多数人只关注到一线的品牌和龙头企业,近年来的“洗牌”据说“洗掉”的也多是没有发展后劲的小微企业,但是现在佛山政府开始注意到小微陶瓷企业的困境,随着国家加快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的推进,佛山当地的政协委员开始为小微陶瓷企业发声,建言放宽对企业贷款发放政策以及税收政策,建议政府关注中小企业的困难。国家已经慢慢开始实施结构性减税,其中,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税收扶持力度,体现在提高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将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纳入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范围。而这些措施在小微陶瓷企业身上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仍需时间证明。

压力四市场冷,楼市调控是主因

根据行业统计资料,从销售情况看,2012年上半年整个建陶市场的销售情况在基本持平的基础上略有下降,销售减少者多于增长者,高增长所占比例最小。因为销售情况不佳,有的工厂几个月一直没有开工。同时,小微陶瓷企业的利润率也在降低。利润率很低、不盈利、亏损的企业所占比例加起来已经超过三分之一。2011年年底工信部中小企业司副司长王建翔与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对广东、福建等地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调研后表示,加工制造业的微小企业利润率已特别低,各个环节的成本上升正在给传统行业造成很大的压力。而利润率的降低表明,小微陶瓷企业利润增长空间有限,企业发展动力不足。

佛山一些外向型陶瓷企业企业在转向国内市场后所遭遇的低价竞争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使企业利润趋于减少,订单也在不断减少。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1—5月广东省进出口贸易总值比2011年同期增长5%,低于全国增幅2.7个百分点,但对欧盟出口仍为下降。同时,出口订单短期化现象明显,主要是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和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的不稳定,增加了企业接长单、大单的风险。

而对于大部分立足国内市场的小微陶瓷企业来说,市场冷谈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国家对房地产严格的调控。众所周知,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已持续两年有余,其严厉程度在全球范围内属罕见,限购又限贷的政策可谓绝无仅有,但是行业人士认为高房价调控的效果并不明显,只是相关销售与房地产新开工却大幅回落,这直接在房地产的下游产业建陶市场反映出来,就是市场需求的急速回落,这个市场的萎缩直接影响最大的也是抗风险能力最弱的小微陶瓷企业。

佛山南庄某陶瓷企业的陈老板对于四年前的好日子念念不忘,他告诉记者,那时只要产品一出来没有卖不掉的,由于质量过硬,很多品牌企业都找他贴牌,利润也高,但是自从去年年底开始,工厂的库存一直居高不下,现在都没有解决,市场萎缩得太厉害了。随着市场的洗牌声一浪高过一浪,陈老板觉得自己的工厂也快要被洗掉了,他眼看着调控实施两年来,自己身边的同行倒下和转行的不少,有的工厂一夜之间人去楼空。

陈老板想不明白,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砖为什么越来越难卖了,明明老百姓都需要住房,装修都需要砖,为什么一调控就没人买房子,没人装修了呢。虽然国家调控强调从严执行,到现在还是没有放松,但是质疑的声音一直都存在,房产调控政策已经严重影响了建陶建材行业的发展。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沈建光就认为,此时有必要反思一下调控政策,认清政策中存在的误区,以促进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他提出一个问题:调控目标是否清楚?是调控房价还是调控市场需求?如果调控目标不明确,就不可能有效。他认为,应认识到不同收入阶层的人群购买不同价位和大小的房屋的事实,一概用平均房价与平均收入水平衡量房价是否过高与现实相悖,房价泡沫对中等和以下收入家庭确实存在,但豪宅市场反而泡沫较小,一刀切的调控政策很难收到理想效果。对于中低收入群体来讲房价极高,陋室难求,即便房价下降,也很难有购房能力,因此调控直接压缩的是刚需的市场而不仅仅是投机投资的需求。

由此看来,只要楼市调控的政策没有细分和针对性实行,房地产的市场基本面就不会改善,下游的陶瓷企业建材市场整体也不可能乐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5月,住宅开工面积同比下降8.2%,销售面积同比下滑13.5%,需求面受到压制,且供给面出现萎缩,这样不仅很难支持投资,也会造成供求失衡。尽管5、6月楼市有一定回暖,但是并不能说明市场整体的回暖,反而是调控失衡的危险信号。

沈建光认为,房地产投资下滑导致相关消费与固定资产投资的迅速回落,回顾近几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可以看出房地产政策变化频繁,且时而过紧、时而过松。近几年政策变化幅度过大,缺少长效机制,多变甚至几近反转的政策对企业经济发展极为不利,值得重点反思。

作为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微陶瓷企业发展也与国家的楼市调控密切相关。只有在一个整体健康和稳定的上游产业环境中,小微陶瓷企业才有可能找到自己准确的市场目标,也才能更好地调整自身结构和生产管理,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遇市场洗牌 淄博陶瓷原料行业亟待破局


山东产区陶瓷原料行业发达,陶瓷化工色釉料、高铝球等行业在淄博形成了规模庞大的配套产业集群。据当地业内人士透露,淄博可谓是陶瓷色釉料行业的最大集散地,当地年产销值1亿元以上的陶瓷原料企业多达十几二十家。在规模上甚至超过了佛山。

日前,本报记者走访了多家淄博陶瓷原料企业及陶瓷企业了解到,近年淄博的色釉料行业竞争相当激烈,产销及品牌渐渐趋于集中,行业进入重新洗牌的阶段。

“在市场的大浪淘沙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淄博的熔块企业和色料企业正经历洗牌,近两三年基本没出现新的品牌。”淄博陶正陶瓷颜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德君告诉记者。淄博陶瓷原料行业亟待从市场困局中破局和突围。

市场洗牌,淄博陶瓷原料行业遭遇困局

从规模上看,山东是全球最大的陶瓷熔块产地,产量规模可占到全球的70%;销售市场上,山东的色釉料产品可销往全国各地陶瓷产区,甚至出口海外;从产品质量上看,山东的色釉料产品品质优良、更新换代快,近年市场受宠的全抛釉及其升级产品超平釉、厚抛釉、金刚釉等瓷砖产品迅速在淄博推行、升级。

在高端的陶瓷原料方面,山东有数家自主生产、销售陶瓷墨水的企业,前两年山东一度成为喷墨印刷技术推广运用最快最广的产品。此外,全球80%的氧化铝球石产品亦来自淄博,高档釉料的研磨球则基本产自淄博。

综上所述,陶瓷原料配套产业上的优势,为淄博建陶产业的发展前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及保证。虽然淄博的陶瓷原料质量优良,产能规模庞大,但品牌发展却相对落后,很多当地具有规模的企业却在行业中名声不显。

“近年淄博的陶瓷色釉料行业也面临着与淄博陶瓷砖类似的尴尬境况:产业规模庞大,具有优良产品质量,但缺少品牌支撑。”徐德君无奈地说。

淄博陶谷陶瓷釉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文旭向记者表示,前几年淄博的陶瓷熔块厂家和色釉料企业扩张太快,受到市场行情影响,近两年企业的产销效益明显下降。随着微晶石产品的产销萧条,今年与之相关的微晶熔块和釉料出现萎缩,这对部分釉料企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陶瓷熔块行业进入门槛太低,技术含量不高。以前只要与陶瓷厂关系好,有销路,只要投入一点资金就能建立加工厂。”山东瑞华制釉副总经理曹宗明直言,过去熔块和色釉料行业发展得太快,企业容易过度快速扩张。但市场竞争太激烈,近两年市场不景气,行业面临重新洗牌属正常现象,经营效益不好的企业将会被淘汰。

对于瓷砖生产中的原料研磨环节,经济效益的提升主要在于节约研磨时间、增加研磨产能、减少材料损耗三大方面。

“但中国80%的陶瓷企业老板对研磨球并不重视,在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能耗上一度走进误区。”淄博金石科技集团董事长王超认为,选择优质的研磨介质材料——球石,对于节约能耗、提高原材料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全球80%的氧化铝球石产品来自淄博,高档釉料的研磨球亦基本产自淄博。王超表示,目前氧化铝球石行业缺乏严格的质量标准,各厂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这对建陶产品品质产生不利影响。更令人遗憾的是,淄博产区并没有充分利用好优质的研磨介质产品。

注重品质提升和研发,多方向进行突围

令淄博新博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铎颇为感触的是,近几年淄博陶企的老板在提升产品品质、开发新产品上倾注了很大的精力。“以前淄博陶瓷行业总是靠降价来抢市场、求生存,现在更多的则是在不降价、甚至加大成本的前提下提升产品品质来竞争。”王铎说。徐德君也认为,近年淄博的陶瓷企业在选择原材料时重视质量多于价格,淄博陶企引进新产品的速度很快,品质显著提升。

淄博京齐力建陶有限公司凭借卓越的产品品质成为山东瓷砖产品生产的标杆,吸引众多知名陶瓷商贸公司寻求OEM合作。据记者实地走访京齐力陶瓷了解到,该企业的良好口碑形成与其增成本、保质量,全部采用优质微晶原料,原料成本高出产区同行20%密切相关。

佛山欧赛特陶瓷原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骆雪梅表示,淄博产区超平釉、仿古砖、内墙砖等产品在创新升级、工艺制造水平方面,继续保持快速提升的态势,其产品品质、花色等,已颇有赶超广东之势。这两年市场新宠——全抛釉在淄博不断推广、升级就是一个明证。

骆雪梅认为,陶瓷行业上游的原料供应企业应结合当前最新技术,通过工艺创新、配方优化开发创新性产品,这让企业保持强劲竞争力外,同时会推动行业进步。她深信,其公司金刚釉产品的成功推出,将会再次推动淄博产区的新一轮产品变革。

王文旭则认为,无论是陶瓷企业还是制釉企业,淄博的企业仍须脚踏实地把产品品质做好,一步一步树立起品牌。

据悉,金石科技集团的球石产品包括普通中铝球、微晶中高铝球、锆铝合球、高铝球四类,此外还能利用矿物废弃原料来生产球石产品。该公司今年申请了100多项研磨球方面的专利,以专业技术和优质产品引领企业和行业前行。

在徐德君看来,淄博的陶企在产品开发以及品牌建设上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更重要的还是面对现实,认清市场形势,把市场上好的产品,在质量和稳定性上做得更好,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性价比,寻求破局和突围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淄博陶瓷企业在付款和信誉方面明显提升,形成良好的市场氛围,原料供应商的货款基本上可以做到月结甚至更快。“相信这在全国所有建陶产区中是做得最好的。这对于原料供应商是好事。”这让徐德君感到欣慰。

节能减排政策下的行业洗牌 福建陶瓷发展论坛


12月3日,由福建省陶瓷行业协会等主办的第二届福建陶瓷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泉州举行。国内多位陶瓷产业的资深专家,与福建的陶瓷企业老总们齐聚一堂,就福建陶瓷企业如何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调整和提升,进行了热烈探讨。

在与国内其他陶瓷产区尤其是佛山的对比中,以泉州为主的福建产区,多年来由于历史的发展原因,企业规模、品牌实力与之差距较大。而且福建陶瓷企业一直专于外墙砖领域,受技术、资金等限制难以向内墙砖、地板砖等领域突破。在目前能源、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等大幅上涨,以及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实施大背景下,福建陶瓷企业如何突围、如何提升品牌,已经是摆在企业家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本次论坛即是围绕这些话题而展开。

要在人才引进上突破

邱东波(陶瓷行业资深专家、联硕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顾问)

举一个诺贝尔瓷砖的例子。诺贝尔的前身叫“金达”,也是1999年底才开始改革,导入品牌战略体系。但是,不到10年的时间,诺贝尔已经发展成目前国内陶瓷产业的领头羊了。这其中的本质是什么呢?在我看来,主要是人才的因素。

其实,福建的很多陶瓷企业也想做高品质的产品,做高端的品牌,也很想从外墙砖向内墙砖、地板砖发展,可是为什么这些年来却一直难以逾越呢?一些在尝试做的企业,也往往只是去做做批发市场,没有人敢去拼品牌、拼终端,这就是限制。我觉得,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福建人狭隘的地域观念,限制了福建企业的人才引进。比如,在其他产区的一些企业,年薪50万以上的职业经理人比比皆是,但是福建这边有吗?

所以,我认为,福建的陶瓷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和提升,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从思想上创新,要屏弃狭隘的地域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人才引进上实现突破,进而在企业的发展上突破。福建的企业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广纳贤才,走向全国。

开拓干挂式外墙砖市场

叶辉(房地产行销专家、深圳市建筑装饰市场研究会会长)

随着目前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陶瓷产业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大。但是,从市场的具体情况来看,福建企业主要在做的粘贴式外墙砖,却是处在市场逐渐萎缩的状况。粘贴式外墙砖主要使用在经济型商品房,在这块市场,有外墙涂料可以替代。相比之下,外墙涂料具有保温、节能等诸多优点。从国外的形势来看,外墙涂料替代外墙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现在的高楼越来越多,干挂式的外墙砖却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相比干挂石材、玻璃它有着许多优点。但是,福建的陶瓷企业却疏于对这个市场的研究,还没有挖掘和开拓这块市场。

另一方面,福建的陶瓷企业往往把眼光放到商品房市尝装饰市场,忽略了一些大型建筑如机尝酒店的公装市场。你做一千个家装客户,可能还抵不过一个公装客户。公装市场往往采用招标、采购的方式,但陶瓷企业对这块做得比较差。

随着节能减排等国家政策的颁布实施,未来陶瓷产业面临

着大洗牌,对很多企业来说,未来可能是关闭,可能是搬迁。所以我也建议,福建的企业要及早做准备,企业要走向联合,实现各自的优势互补,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损失最小。此外,像对市场的研究、营销手段的创新等等,福建企业做得也还不够,应该对此不断加强和提升。

向上向专两极发展

张璐(知名陶瓷品牌管理专家、广州风和日丽企业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

陶瓷企业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上游的生产成本在涨,但是下游的终端市场又难以提价。所以,外墙砖要突围就更加困难了。泉州陶瓷产业过去“无为而治”的发展,造就了今天市场无序、相互压价、竞争混乱的局面。其实,这就需要行业的大佬们联合起来,引导行业走向自律和规范。

福建的外墙砖产业发展,从市场定位和挖掘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跟广东的抛光砖很像。那就是,今后外墙砖的市场会走向两个极端,一个向上、一个向下,而中间则肯定是断层的。

向上,就是说一些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做强品质、做大品牌,用专业的营销模式来打造,有配套完善的渠道建设,专注于高端市场。而另一种向下的,则是要靠规模,靠数量生存,比如,一条窑线就只做一种砖。定位于低端市场,利润不高,但是量大仍然可以达到营利。

其实,对陶瓷企业来说,最核心的仍然是产品的创新。比如说,现在的大楼越盖越高,几百米外都能远远看见,但是你看到的是什么?是色彩,而不可能是外墙砖纹路等等。所以,除了过去保护建筑的功能外,外墙砖还多了项功能就是美化城市,那么陶瓷企业是不是就应该从色彩的角度去多琢磨呢?

探寻陶瓷行业“冬季”破局之路 陶瓷行业论坛举行


7月30日,中国陶瓷行业发展高峰论坛在佛山宾馆举行。在陶瓷行业成本全面上涨、产业整治、出口下滑及市场低迷的严峻形势下,本次论坛以“聚焦08突破迷局”为主题,协会领导、企业家、行业媒体负责人就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出于现实需求,本次论坛颇受行业关注。

论坛嘉宾出现明显的观点分歧:以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秘书长缪斌与部分卫浴企业负责人,如东鹏洁具总经理冯储、尚高卫浴副总经理杨玉章、九牧洁具营销副总裁王永奇等认为陶瓷行业目前只是感到有点凉意,真正的冬天还没有来临。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侯文全及瓷砖生产企业代表蒙娜丽莎董事张旗康、昊博瓷砖总经理罗坡文、伊加瓷砖董事长林青山、名典瓷砖总经理林建安、金朝阳陶瓷总经理简荣康等则认为陶瓷行业的冬天已经来临,而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行业的形势基本相同,只是对个别企业而言有所差别。

论坛还就企业应如何应对及破局之道进行了深入沟通和广泛的交流。除上述嘉宾外,福美软瓷董事常务副总经理林志浪及箭牌卫浴、安华卫浴、法恩莎卫浴、东鹏陶瓷、新中源陶瓷、金舵陶瓷、海棠陶瓷、中国陶瓷城、瓷海国际等企业代表和数十家新闻媒体出席了本次论坛。

33家企业上诚信黑榜 陶瓷行业面临新一轮洗牌


最高人民法院联合近日发布的《失信被执行人排行榜》中,有33家陶瓷企业因欠账登上失信黑榜,最高失信金额达1.1亿元。北京商报记者发现,登上失信黑榜的陶瓷企业大多名不见经传,在市场不太好的大环境下品牌没有竞争优势,而且面临环保升级的资金压力。业内专家预测,陶瓷行业将面临新一轮洗牌,未来品牌企业将更有发展前景。

事件:33家陶企登失信黑榜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联合发布的《失信被执行人排行榜》出炉,一大批有着不良诚信记录的陶瓷企业也浮出水面。

8月11日,北京商报记者通过《失信被执行人排行榜》相关网页下面的搜索栏查寻,共显示有33家陶瓷企业出现欠账不还的现象,其中福建的陶瓷企业占12家,山东的8家,广东的7家,另有重庆、河南等地的不诚信陶瓷企业。在失信金额方面,排行榜上的都江堰市珠峰陶瓷有限公司在其“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一栏里的备注是“被执行人应向申请人支付1.1亿元”,也就是说失信金额超过了1亿元。长兴县方中耐火陶瓷有限公司、恩平市汇盈陶瓷工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也都因各种情况欠债数百万元。

据悉,失信被执行人俗称“老赖”,法律意义上的“老赖”,一般是指在民商领域中的一类债务人,拥有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但是基于某种原因拒不偿还全部或部分债务。从《失信被执行人排行榜》中可以查询全国自然人和法人“老赖”的失信排行,对其失信金额、失信时间、失信次数等相关信息可进行详细查阅。此次《失信被执行人排行榜》的发布,让包括陶瓷企业在内的多个行业的失信企业曝光在人们面前。

分析:行业将迎来新洗牌

对于33家陶瓷企业登上失信黑榜,业内人士表示,这个现象很正常。陶瓷行业跟其他行业一样,都会有因企业自身管理不善欠债的情况,但受到今年宏观调控的影响,这种问题企业将越发凸显,同时也预示着陶瓷行业将会出现批量倒闭现象。

北京商报记者在《失信被执行人排行榜》上发现,这33家失信陶瓷企业几乎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几乎见不到一个叫得上名字的品牌。对此,新中源陶瓷北京分公司总经理曹文华认为,这些小企业出现欠债现象主要因为市场大环境不好,难以生存。另外,行业要求企业环保升级,无疑给小企业雪上加霜。“环保升级面临增加几百万元的成本,对于陶瓷行业而言,一条生产线(窑炉)一启动就很难停下来,再加上招工难,导致很多小企业亏本,所以欠下很多钱无法偿还。”曹文华特别表示,对于陶瓷企业而言,资金实力是很关键的,一条生产线(窑炉)一年就要消耗上亿元资金,一些企业动辄欠下成百万上千万元是很常见的。

业内人士表示,小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因自身问题面临倒闭也会带来其他恶性循环,如老板跑路、拖欠工薪等。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7月底仅一周内,全国各地就有多家陶瓷企业因无力偿还债务遭遇停产危机,还有一些企业因欠款关停大量生产线,批量倒闭潮正向陶瓷行业袭来。

预测:陶瓷行业加速品牌化

相关人士预测,目前我国拥有几千个陶瓷品牌,这在一个行业的竞争中是极其不正常的。随着一批自身难保的小企业倒闭,一些大品牌也将逐渐显示出优势,整个陶瓷行业也将迎来新气象,未来的发展态势是品牌更具竞争力。

惠达陶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区营销中心总经理杜国锋表示,那么多小企业暴露问题登上失信黑榜,对于整个陶瓷行业未必是件坏事,这意味着陶瓷行业将会向品牌化发展,“每个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将面临洗牌,市场和消费者自然会淘汰一些品质无保障的品牌”。闽龙陶瓷总部基地董事长陈进林认为,小企业遭遇倒闭导致行业洗牌在陶瓷领域十分常见,几乎每两年都要洗一次,有时候连一个地区的品牌都会被其他地区的品牌洗掉,每年全国各地都会有一些小企业消失。

与小陶瓷企业相比,一些已在市场上站住脚的大品牌却在同样的大环境下显示出逆势增长的大好趋势。据曹文华透露,截至2014年7月,新中源陶瓷销量同比增长了24%,他认为这是大品牌带来的优势,“陶瓷行业是低附加值产业,门槛低,同质化竞争严重,提升品牌服务及个性化极其重要”。杜国锋也认为,未来竞争是品牌化竞争,企业一是需要有好产品,二是要有好的渠道,缺一不可。陈进林则认为,陶瓷行业的品牌优势会越来越凸显,以前厂家很多,洗牌后厂家变得越来越少,品牌也相对集中了,品牌化将越发成为主流。

陶瓷行业如何上行“回春”


2008年陶瓷行业面临着复杂和多变的市场环境。经济下行,各大陶瓷市场销售情况不容乐观,市场低迷让许多企业和经销商都备感困惑。生产商饱受生产成本上涨的压力,经销商纷纷感慨涨价困难,生意难做。山东、福建、江西、河北、辽宁等地部分陶企甚至停产。

近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再次重提的“过冬论”而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蒙娜丽莎董事张旗康认为,建筑卫生陶瓷的冬天实际上已经来了,而且这个冬天会很长,也许一年,也许两年;而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秘书长缪斌则表示,根据陶瓷行业的特点,现在钢材、水电行业没有进入冬天,陶瓷行业也不会进入冬天,冬天还没有到,只是有点凉意……陶业资深人士更是一语道破玄机:何谓“冬天”“春天”?中国经济跟世界经济循环一样,都有自己的发展过程。有市场、有品牌优势的陶瓷企业,一直都是“春天”;没市场、又毫无优势可言的陶瓷企业,一辈子都在“冬天”里担惊受怕,彷徨至死。

姑且不去争论陶瓷行业是否真的到了“冬天”,针对当前形势,陶瓷行业经济下行那是不争的事实。“旺季不旺,淡季更淡”成了08年1~7月份我国建陶业整体运营状况真实的写照。有业内人士甚至预言,“一些中小企业可能撑不过9月。”

根据《商业周期影响管理决策》的理论,在市场低迷期应是投资的收缩期,而不应该是扩张期,陶瓷企业很多生产线停产、库存增加,甚至倒闭。这个时候不是大谈大发展的时候,调整的思路应该是提升现有产业,而不是单纯量的扩张。

经济下行,陶市低迷,陶企如何做才能更好地“行上”,已经成为了当今陶业老总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营销培训储备人力资源

陶瓷行业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能在这逆境中积极做好吸纳人才储备人才,不仅能起到扩充企业新鲜“血液”激励人心,并能很好地吸引社会上更多优秀人才加盟企业。

7月26日,罗马利奥东北陶瓷城旗舰店开业,罗马利奥总部借旗舰店开业之机,以军事化模式举办“金牌店长、超级经理”终端精英特训营活动,罗马利奥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举可以切实地提升各经销商运作能力,提升经销商公司的店长及业务经理在市场竞争实操水平。罗马利奥销售总经理吴里生先生表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培训为员工个人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平台,为企业输送复合型人才,这样,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为企业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

总有那么一批像冠星陶瓷一样独具慧眼的企业及企业家,他们不仅看到严峻的经济形势,同时也看到了与挑战并存的机遇,于是他们积极进行技能培训和人才储备,为新一轮更为残烈的竞争作充分的准备。

对齐标杆丰富品牌内涵

品牌概念可以理解为:品名、品级、品味、品德。

在品牌经营过程中,众多企业只是注重产品的销量和品牌的知名度,也就是只重视品名,而品级、品味和品德却往往被忽视。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我们连产品的销售都成问题,谁还讲品牌内涵的丰富?但是,不要忘记,可口可乐公司一位老总同样说过:“即使工厂一夜之间烧光,只要品牌还在,我马上就能恢复生产。”依据就是品牌的影响力。

品牌的塑造与内涵的丰富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展开,佛山很多陶企便是很好的行业标杆:金意陶的仿古砖纵横百舸、新中源的超洁亮抛光砖这边风景独好、东鹏品牌运营融会贯通;箭牌凭藉品牌影响力而强势进军墙砖陶瓷;诺贝尔、新明珠、斯米克、马可波罗、欧文莱等优秀品牌百花齐放,都呈现出其行业领军的王者气派。

标新立异研发新潮产品

在建陶产品大量同质化的今天,一个企业要制胜市场,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产品。

东鹏纳福娜洞石,率先攻克了高端仿石技术难关,刷新了中国洞石的世界新高度。

也许,陶瓷行业并非每个企业都能有东鹏一般的实力设立博士后站点研发全球关注的新品,但对产品质量或者款式进行提升和升级,也许便能“鹤立鸡群”,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佛山南庄一陶瓷企业的李先生对记者表示,“现在整个陶瓷行业相对低迷,公司放缓了生产速度,把工作重心转移至产品的研发上面,中国经济的大环境总是好的,经济发展的脚步始终不会停止,我们正期待下一个经济高潮,到时我们‘标新立异’的产品,或许可以把这拉下的销售额补回。”陶业资深人士更是指出,陶瓷企业要走出困境,必须把产品研发和渠道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多管齐下营造企业文化

日前,新明珠集团举行了“营销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大会”,新明珠营销总经理彭新峰旁征博引,传承“君子爱才,取之有道”,以生动典型诠释了职业道德的重要和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更是针对营销人员出台营销《新明珠营销人员的八荣八耻》,目的只有一个,那是以道德标准来规范员工自觉遵守的规范。这就是企业文化,这就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所在。

陶瓷市场整体低迷期间,新明珠集团一路高歌,“职业道德教育大会”、新明珠企业之歌演唱赛、“安全竞答”、无偿献血、为成品车间添加保温桶等等,看似与产品生产毫不相关的事,却生动地诠释着新明珠的企业文化。

创建品牌需要很长的时间,因为品牌背后的是文化,而文化的积淀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因为价值观念。企业文化的定位,奠定企业品牌的品味。而企业文化最终目标是人生价值的自我实一,换而言之,就是将企业效益(竞争力)与个人价值最大化,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最具杀伤力的市场竞争利器。

记者手记

当前建陶行业正面临各种危机,关键是如何应对、如何化解。近期政策层面暖风频吹,市场希望大环境趋于稳定之心呼之欲出。君不闻赛德斯邦的总经理邱文胜豪言“危险等于机会,越乱越有机会”。凡事均有其两面性,危机危机,不正表明危险与机遇同在?

记者采访过程中,很多老板都说,“企业做得大,就是没钱,钱到哪里去了呢,全部在固定资产上,投了地、建了厂房,买了设备……像股市一般,被套牢了。”

针对陶业现状,蒙娜丽莎的董事张旗康说过,“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建筑卫生陶瓷企业明显感觉到压力。面对当前困境,陶瓷企业要进行重新定位,在销售市场得不偿失时,只有暂时减少生产线,保持足够的现金流,保存实力,等待时机,一旦股市、楼市起来了,再把生产线推出,对外战略布局增加生产线,这样既能熬过冬天,又能迎来美好的春天。”

陶瓷行业走到今天这种状况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应直面现实,不等不靠,主动调整,全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学会转“危”为“机”。不同利益主体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特定的地区、产业、企业和群体面临不同压力,各方应根据自身实际,调整的思路,提高应变能力,在现有的产业基础上提升。

陶瓷行业本无所谓“春天”“冬天”,只有坚强地走过,才有美好明天!

工艺美术行业、陶瓷行业国大师评选待规范


2014年两会期间,如何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成为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全国政协委员、江苏宜兴精陶集团总工艺师徐安碧呼吁,应建立规范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评选体系,规范工艺美术行业、陶瓷行业国大师评选。

徐安碧说,中国是一个工艺美术大国,各省市、56个民族都拥有不同领域文化、不同的美术工艺、不同的领军人物。为了扶持民间工艺美术行业和陶瓷行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轻工业联合会先后七次在全国范围评选了一批工艺美术大师,两次在全国陶瓷行业评选了一批陶瓷艺术大师,这对提升全国工艺美术、陶瓷艺术的文化价值、品牌价值、人文价值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大师及大师们的作品发挥了引领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然而,近年来,一些国字头行业组织的下属机构也进行多种形式的“大师”评选,既不严格制订评选条件,也无规范透明的评选程序,只要交作品交钱,就能获得行业国家级大师荣誉称号。一些在地方政府部门组织的技术职称评审中连助理工艺师都评不上的从业人员,竟在这类评选中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大师满街走”,搞乱了艺术品市场,也搞乱了工艺美术队伍。

徐安碧呼吁,政府应认真查处这些以收钱收作品为目的的评审机构,堵住这些乱授大师荣誉称号的源头,并对这些胡乱评比所授予的所谓“大师”称号予以撤销,以保护真正意义上大师们的权益,确保工艺美术行业、陶瓷队伍技能人才的纯洁性、真实性,从而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完)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行业忧患多 行业洗牌不是“噱头”》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行业忧患多 行业洗牌不是“噱头”》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多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