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器在古代的作用 > 导航 >

清华博士在玉林之五 做陶瓷技术的领跑者

清华博士在玉林之五 做陶瓷技术的领跑者

瓷器在古代的作用 瓷砖做橱柜 古代瓷器怎么做的

2021-04-19

瓷器在古代的作用。

北流是久负盛名的“陶瓷之乡”。近年来,北流市大力实施“内强外引”发展策略,对内扶强扶优,做强做大日用陶瓷产业;对外大力引进工业陶瓷、建筑陶瓷、卫生洁具和美术陶瓷产业,不断加大适应现代陶瓷企业发展的管理人才和技术入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实现陶瓷产业多元化发展,陶瓷龙头企业形成规模化、品牌化。

科研与技改是企业完美转型升级必经之路,是增强企业活力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北流三环集团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在坚持科技进步的前提下,把科技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今年7月,三环集团迎来了张旭男、柳佳楠两位清华大学博士生,围绕《石膏模具表面硬度提高》和《如何实现ERP项目成本管理》这两个课题进行社会实践。

据了解,石膏模具是卫生陶瓷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型工具,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陶瓷产品的质量和工厂生产的成本。如何控制好石膏模具的质量,是生产中必须十分关注的。实践期间,两名博士深入到三环集团车间、实验室等地,详细了解企业生产运作模式,反复实验和论证数据,努力提高陶瓷产品的设计、制造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适应各类陶瓷产品生产和企业运作的需要。同时,两名博士把先进的技术带到三环,与三环集团员工相互交流和学习,开展“传、帮、带”,向相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传授和指导业务知识,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努力增强玉林陶瓷产品在国外市场的竞争力,从而提升玉林陶瓷的品位乃至玉林的知名度。

“社会实践期间,我深深地感觉到北流的陶瓷行业大有可为,也感受到北流市求贤若渴的热情。”在广西日用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参加社会实践的清华博士生张少鹏、傅晓建如是说:“日用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开放型的公共技术平台,既研究关乎行业发展、社会发展的公共问题,如环保问题、资源节约和能源开发利用问题,也具体开展针对企业的各项服务。在服务企业方面,可以为企业进行技术咨询、检测、培训以及“品保”服务。在此次社会实践中,我们深入到陶瓷企业做数据调研,把一切心思投入到日用陶瓷质量安全检验实验室中,反复检测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并创造实验最优条件,对已有方法进行改进,解决质检、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并着手采写《北流市日用陶瓷产业发展行业的调研报告》和《北流市日用陶瓷铅镉浸泡技术的研究》,目前课题进展顺利。”

“广西日用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第一次迎来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这对提高陶瓷中心的科研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北流市质监局局长莫萍对两名清华博士生服务北流,提升服务企业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赞赏有加。广西日用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亦将通过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在中心的实践活动,充分展示中心的魅力,进一步推动陶瓷工业改造及自动化生产技术、研发产品走向市场化,构建产品出口、内销的权威检测平台,为今后引进高校人才、利用高校科技力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清华美术学院郭强博士谈陶瓷设计发展趋势


人物介绍

郭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中国室内装饰协会材料用品委员会A&D建筑与室内设计师俱乐部陶瓷设计应用中心首席艺术顾问、研发总监。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郭强博士是个大忙人,时常为陶瓷企业作专题演讲,其前瞻性的创新设计理论多次引起业界人士共鸣。近日,记者有幸在佛山专访了郭强博士,向他请教了陶瓷的创新设计与未来建筑卫生陶瓷设计的发展趋势等一系列问题。郭强博士的真知灼见,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记者(以下简称记):郭博士,您多次来佛山,对佛山陶瓷行业也比较熟悉。据我所知,您一直都提倡陶瓷产品创新设计,那么您认为产品的创新设计包括哪些方面呢?

郭强博士(以下简称郭):我认为产品创新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艺术设计上的创新,另一个则是制作工艺上的创新,即运用现有的制作工艺做出有新意的产品。

记:相对于创新设计,陶瓷行业的模仿与跟风的现象要普遍得多,这也就造成了大量的产品同质化。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

郭:陶瓷行业门槛较低,投资建厂与生产起步快,又因各企业在生产设备、生产工艺、技术力量等方面相差不大,所以比较容易在产品上达到相同、相似的水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同质化”。如何避免模仿与跟风严重的现象,寻求差异化、个性化,这关键还是在于我们刚才谈到的产品创新设计上。

记:佛山陶瓷展厅众多,以一个设计师的角度来看,您认为目前陶瓷展厅还存在哪些不足?怎样才能使展厅很好地吸引参观者的眼光?

郭:我认为目前陶瓷展厅存在的问题一是为设计而设计;二是主题不明确,产品传达信息不清晰。这里涉及到产品的艺术设计方面,只有将生产工艺与艺术设计很好的相结合,才能生产出好产品,这就需要在产品创新设计上下功夫,不断推出新产品,这是企业进一步占领市场的有力举措。另外,从人们接受信息的角度来看,80%是从视觉接受的,10%从听觉接受,视觉信息是传达的重要手段,包括图案、色彩、质地、肌理、装饰等。陶瓷产品是一个非常注重视觉的产品,消费者在选择产品的时候,首先注重的是视觉效果,能给顾客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则是产品成功销售的关键。如何通过产品展示来明确传达主题,这对产品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记:郭博士,刚才我们谈了建筑卫生陶瓷设计的一些现状,行业内目前都比较关注未来建筑卫生陶瓷设计的发展趋势,您能具体谈谈吗?

郭:与其他行业一样,建筑卫生陶瓷也进入了一个设计的时代,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的竞争主要在于设计的竞争,艺术设计将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个人认为,未来建筑卫生陶瓷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10个方面。

一是产品的艺术化趋势。通常人们从艺术中得到“美”的享受,而在产品中得到“用”的满足,艺术品和产品分别以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提供给人们。特别是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对产品的选择不仅着眼于“用”的功能,更在于追求更多的“附加值”,其中艺术化和美的享受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包括建筑卫生陶瓷在内的任何产品都在尽可能地通过艺术设计使产品艺术化,未来的产品与艺术品的界线将会越来越模糊不清,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二是以概念设计为先导。近年来被称为“创造性假设”的理论,越来越受到企业和设计师们的重视,现在仍有许多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企图获得对未来市场的消费动向把握。但事实证明,一般的消费者调查只能够使人们获得对当前市场的小结,不可能为企业提供任何未来的推测性结论。概念设计是把企业品牌新理念、产品新风格和设计发展趋势推向市场,反映出埋藏在消费者心中的渴望与期待并能在消费者中产生共鸣的产品概念,能起到引导消费市场方向的作用。它不仅是产品设计的前期,为企业新产品大批量生产奠定基础,同时也是一个企业品牌和企业文化的形象代言,可说是新产品开发的切入点。

三是从单一产品设计向整体环境设计转化。人们所真正追求的商品,其实是整个生活环境而不只是单一的产品。单一砖的款式花色设计不是设计的最终目的也不是一种最终完成品的形态。其实一块砖、一个洁具设计的好坏优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由这些产品所构成的人们生活环境和倡导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空间应用设计也是企业产品设计研发的重要内容。

四是以多样化的标准部件与组合方式构成多样化产品。利用机械化标准化所形成的经济优势,为大量生产的各种部件加上巧妙的、多样的组合来变换设计,就可以实现个性产品的生产和对应生活多样化的需求。特别是瓷砖,有效采用不同的尺寸、色泽、肌理、质感的砖,设计出多种组合方式的变化,并构成可以适应各种生活形态、环境空间的多样化产品。

五是复合化工艺技术与概念的融合。复合化设计理念在21世纪中仍然是一种相当先进的思考方法,是打破一个行业,一个单一工艺技术的界限。把多种工艺技术复合化,把各种概念加以融合在一起,如陶瓷工艺与玻璃工艺,陶瓷装饰与印刷工艺,陶瓷模具与金属铸造工艺,釉彩装饰与电镀工艺等的复合;把生产概念与环保概念,产品概念与艺术品概念,单一功能概念与多功能概念,传统概念与现代概念加以融合。

六是对视触联觉设计的开发和重视。日本学者称20世纪是视觉时代,21世纪是触觉时代。也就是说21世纪的设计必须重视的将是触觉、重量感、温度感、柔硬感等感官作用。我们己处在一个体现身体感官特点的设计时代,设计的出发点已经不再是设计的对象本身,而是在于使用者的感官作用和感受的范围。瓷砖、洁具设计要注重肌理、色泽、质感的表现,金属质感、皮革质感、皮毛质感、木材质感、丝绸质感等等都是可设计表现的题材。

七是追求与自然的融合。21世纪是走向回归自然的时代。人们告别了过于理性的20世纪,21世纪的人们将寻求返璞归真,并尝试与大自然的融合。为追求人类在心灵上能够回归到与大自然融合的状态,“销售大自然”的商品开始大行其道。建筑、家具及其它许多商品,也开始以自然的设计风格作为主流,建筑卫生陶瓷的设计也会大量出现仿自然形态的产品,如仿岩石、仿鹅卵石、仿木纹、仿兽皮等质感的砖;仿荷叶、竹木、石臼等造型和肌理的洁具设计都会大量出现并流行。

八是陶瓷自身独特语言的发挥和应用。从一些陶瓷艺术设计作品和产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陶瓷自身独特语言的发挥和表现,而且是其他材料和工艺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陶瓷极强的可塑性、丰富多变的装饰手法和只有通过“火”才能达到的境界,是陶瓷艺术区别其它艺术最重要的特征。所以,建筑卫生陶瓷的设计也应充分考虑陶瓷自身独特语言的应用。

九是对传统艺术的借鉴和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中国陶瓷具有巨大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工艺技术经验,是现代陶瓷工业设计生产可继承和借鉴的。当然,我们继承借鉴不是照搬,不是拿来,而是用现代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吸收传统精华并有机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中。从现代设计中流行的后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设计风格可以肯定:建筑卫生陶瓷设计中采用古典的传统的装饰元素、装饰手法并与现代设计理念设计形式融合,将是设计趋势之一。

十是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观与绿色设计。陶瓷是大量利用自然资源为代价诞生出的产品,而且在原料加工、产品生产以及使用和废弃的过程中,都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今天,种种来自“”可持续性发展“”的观点全新提案正在不断出现。对于天然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能源的节约、资源的回收与再生利用是我们陶瓷行业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设计师思考和亟待着手的工作。

总而言之,我们面临的将是一个有意图、有策略地开拓市场的时代。21世纪的设计师们必须学会如何有计划、有意图地去诱导特定的消费群体,基于策略性的设计观点而积极地综合运用造型、材料工艺以及功能等要素,以刺激或引发消费者的需求。这也是我们在未来建筑卫生陶瓷生产中所应该采取的设计策略。

陶瓷在现代军事技术的应用前景诱人


中国号称“陶瓷之邦”。根据考古发现,陶器至少已有上万年的历史。瓷器的出现虽然较晚一些,但据考证也已有两三千年之久。陶器是用黏土绕烧制而成的器皿,现代陶器多在其表面涂上一层粗釉,以增进美观,提高强度。瓷土是质地纯净的黏土,为白色或灰白色的粉末,其主要成分是铝和硅的氧化物。我国江西省景德镇高岭所产的瓷土质地优良,闻名中外,称为“高岭土”。

陶瓷的共同弱点是“脆”,加之它们都经受不住急剧加热和急剧冷却的考验,所以长期以来,陶瓷的用途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陶瓷的生产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科学家们利用高纯度的天然无机物及人工合成的无机化合物,采用多种技术先进的制造工艺,研制出许多种具有硬度高、密度低(重量轻)、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等超常性能的新型陶瓷。这些新型陶瓷的优良特性是金属材料及高分子材料无法比拟的,它们不仅在民用工业中大显身手,而且已经成为军事科技领域中光彩夺目的奇葩。

陶瓷装甲崭露头角

美国于1962年率先研制成氧化铝陶瓷面板。在越南战争期间(1965~1975),美国空军把9毫米厚的烧结氧化铝陶瓷装甲板用于直升机驾驶员的安全防护,经受住了实战的考验。直到现在,美国军用飞机的驾驶员座椅及其它某些关键性部位,仍然广泛地使用陶瓷复合防护装甲板。

陶瓷装甲具有金属装甲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能。目前各军事强国的主战坦克,大都采用陶瓷复合装甲。像英国的“奇伏坦”式坦克、美国的“XM-1”式坦克和德国的“豹-2”式坦克,都采用了含有陶瓷材料的复合装甲。这类陶瓷复合装甲不仅能抗御常规弹药的攻击,而且还能承受中子弹和反坦克导弹的攻击。德国的“黑豹-87”式坦克,其复合装甲是由陶瓷、橡胶和特种树脂等多种材料复合而成,能在一定程度上承受原子武器的冲击波和热辐射,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复合装甲。美法两国联合试制的“M-113”型军用装甲运输车,其防护装甲是一种特制的陶瓷,这种装甲车辆的正面能够经受20亳米炮弹的轰击,其两侧能够经受13.7毫米枪弹的射击,其防护能力是其它同类车辆所望尘莫及的。

在单兵防护器材中,用特种轾质陶瓷材料制成的防弹衣和防弹背心,其重量只及钢的60%~70%,而其强度可达钢的3~4倍,能有效地抗御各种轻武器的射击。

陶瓷发动机初露锋芒

应用新型陶瓷材料来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性能,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当前各主要军事强国都在着力研究采用陶瓷、陶瓷纤维增强材料和陶瓷涂层来提高发动机零部件的工作性能,并且业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实践表明,陶瓷发动机具有两个十分显著的优点:一是热效率高,其有效功率可比钢质发动机高出45%以上;二是它无需冷却系统,从而显著减小了发动机的体积和重量,这在航空和航天技术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关于陶瓷在发动机上的应用,目前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涡轮复合式陶瓷燃气轮机。美国用在M1主战坦克上的AGT-1500燃气轮机,由于它的某些零部件用陶瓷取代了战略金属,这样一来就不仅使战略金属短缺的矛盾得到了缓解,从而降低了成本,而且还延长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同时提高了坦克的战斗性能。

日本将非氧化物陶瓷制造的燃气轮机用在汽车上,将汽车发动机的工作温度从900摄氏度提高到了1200摄氏度,可节省20%~25%的燃料。这种陶瓷发动机不但可以使用汽油和柴油,而且还可以使用甲醇和煤油。

据报导,目前美国正在研制600~750马力的陶瓷绝热燃气轮机,他们还计划为下一代主战坦克设计一种动力高达1500~2000马力的陶瓷燃气轮机。

金属陶瓷方兴未艾

近些年来,科学家把陶瓷粉末和金属粉末混合均匀,再经高温烧结,制成金属陶瓷,其性能既硬又韧,并且重量轾(密度小),耐高温,在运载火箭、洲际导弹、航天飞机以及宇宙飞船上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美国的MX导弹发射管,在以前是用特种钢制造的,其重量达40吨,而在采用特种金属陶瓷复合材料以后,其重量已减少到原来的1/5即8吨左右。

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在穿过大气层时,其表面某些部位的温度可高达2000摄氏度以上。在如此高的外部温度下,为使其内部的仪器设备能够正常工作并确保乘员的生命安全,金属陶瓷大有用武之地,像美国的“哥仑比亚”号航天飞机和前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其表面都覆盖了大量的能耐高温的金属陶瓷防热片。实验表明,这种金属陶瓷防热片可以重复使用100次以上。

目前,陶瓷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民用技术领域中的应用都已经极其广泛,远不止上面所提到的。例如:用电子陶瓷作基片和薄膜的超大规模和超高速集成电路已经面世;压电陶瓷在遥控、红外、超声及精密测量等技术中均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光学陶瓷已经在激光技术中大显身手;稀土氧化物陶瓷在超导技术中异军突起,等等。近些年来,各类新型陶瓷脱颖而出,如雨后春笋,形势善人,其发展前景是极其诱人的。

德化陶瓷领跑世界


11月8日起,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与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一起在泉州市拉开帷幕。为支持泉州打造“海丝”品牌,去年文化部与福建省政府在泉州主办了首届“海丝”国际艺术节,有日本、韩国、印度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今年经中央批准同意,“海丝”国际艺术节将永久落户泉州市,这将大大提升泉州文化影响力和城市形象。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将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

作为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的一部分,泉州德化县举办的首届中国陶瓷电商峰会已在10月底举行,包括“行进中国精彩事故·全国晚报总编辑记者走进世界瓷都德化采访活动”的40多家晚报在内的100多家媒体参加了峰会。由《泉州晚报》和德化县组织的全国晚报走进德化的采访活动,令百余名采访者被德化陶瓷艺术及产业发展所吸引和折服。

千年窑火不断

德化是我国三大古瓷都之一(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民窑的代表,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出口商品生产地,今年5月被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专家组授予“世界瓷都”美誉。德化是千年古具、千年瓷都,公元933年建县,取名德化乃“以德化民”之意,从西周起就有窑火,唐宋时期德化瓷兴起后就窑火生生不熄千余年,唐代时期德化人颜化綵编撰了《陶业法》,绘制了世界第一幅陶瓷工场规划设计图《梅岭县》,千百年来,德化陶瓷一直以其独特的资质和技艺享誉中外,且有“世界白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之说,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也可称之为“陶瓷之路”,宋元时期德化陶瓷搭乘泉州港出海的船只走出山门,走向海洋彼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品,宋代“南海一号”沉船打捞的物品就有大量德化瓷器,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意大利的马可·波罗都对德化瓷器给予了赞誉。如今在德化县三班镇蔡径村,还有一座月记窑在见证着历史,这座长60多米依山坡而建的古窑已400多年窑火不熄,在已是电烧气烧的今天,这座古窑依然采用柴烧的传统手工烧制。

“网上丝绸之路”

德化瓷器自古曾是通过肩挑背扛方式,从大山的瓷帮古道经海上运往世界,而今在2232平方公里的德化,6000多家电子商务应用企业和商家通过互联网连接各地,“互联网+陶瓷”使德化开辟了一条“网上丝绸之路”,各种陶瓷产品“上线”成为新常态下德化发展的新引擎,2014年零售电商交易突破12亿元,周转量2600万件,故而,德化今年主办了首届中国陶瓷电商峰会。有这样一组数字可以证明陶瓷窑火已使德化进入了“火红年代”,与1980年相比,如今的德化陶瓷年产值由13%上升到90%,从业人员从1.2万人上升到10万多人,占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一,过去只有一平方多公里的县城已扩展到21.6平方公里,城镇化人口由14.5%上升到78.3%,目前有陶瓷生产企业2600多家,年产值近180亿,销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120多亿元。站在“互联网+”的风口,借助“一带一路”的战略,德化电商走在前列,德化陶瓷在领跑世界。

清华大学高级研修班在景德镇开课


3月15日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第一届全国艺术理论与工艺美术创作高级研修班正式开课了。近日,记者了解到,在这几天的课程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研修班导师宁勤征结合陶瓷青花技艺进行了讲授,学员们在创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也在课中得到解答。

近日上午,记者在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创作室内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10多名学员学习青花瓷绘画。学员们在课中彼此分享学习心得,气氛热烈活泼。

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何丽芬特意从广东来到景德镇上课,她告诉记者,她在广州从事彩瓷的创作,报名参加了陶瓷高级研修班之后,她学到的东西超出了她所预料的范围,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太让她兴奋了。

何丽芬刚到景德镇时,因不适应气候环境病倒了,在生病的那几天,她仍然坚持每天上课。“在这里学习的氛围非常好,我丝毫没有感到累和疲惫。我现在学习的是陶瓷青花技艺,对于我来说是从零开始。学习几堂课下来受益匪浅,青花的技艺与我之前做的设计、彩绘、理念都不相同。”何丽芬笑着说,诱惑力太大了。

导师宁勤征告诉记者,陶瓷的艺术语言非常丰富,工艺和装饰表现手法众多,绘制和装饰材料既有共性,也富有个性,因而,这对很多学员们来说是个有着广阔前景和充满挑战的领域。

年度陶瓷领跑品牌:诺贝尔磁砖


◆颁奖词

他们在品牌林立的瓷砖行业里脱颖而出。与意大利、西班牙等磁砖生产大国的设计公司进行学习与交流,利用国际最新的产品信息、装饰装修理念指导研发,再结合中国的生活形态,创造出适合中国市场的优质产品。

◆获奖感言

很荣幸得到这个奖项,这是大家对我们产品及公司的认可!诺贝尔磁砖成立于1992年,至今已经23个年头,现在的诺贝尔已经是非常强势的平台,全国有十个销售大区,60家分公司,拥有近2000款的优质产品。诺贝尔以“成为全球最优秀的装饰用品供应商”为企业目标,未来也会继续坚持这个目标,坚持创新。

◆评价2015家居行业

近几年,互联网对家居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消费环境的变化带来了消费习惯的改变。2015年,诺贝尔主动与电商平台合作,线上销售效果非常明显,并与其它的互联网平台达成合作,把品牌的优势,主动地展示给广大客户,也让客户拥有更多的可视化的评价回馈渠道。线上线下优势互补,积极主动地更加高效地走近消费者、服务消费者。

◆展望2016

2016年的诺贝尔磁砖,在公司三大品牌战略的指导下,将积极争当行业榜样,从用户出发,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积极推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发展,让消费者成为这个时代最大的受益者。2016年,我们还将举办各类大型的节日活动,让消费者零距离地体验诺贝尔的产品,让更多家庭能够用上健康环保的好产品。

谜团重重的哥窑瓷器在拍卖中竟领跑宋代瓷器?


"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

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炉、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见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规整,釉面常见缩釉和棕眼。

而《中国陶瓷史》这样叙述:造型有各式瓶、炉、洗、盘、罐等。论胎有厚薄之分,其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多种色调,釉色也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各色。从时间上讲,这里应有早晚之别,从产地说也有恐非一个瓷窑的作品,情况是比较复杂的。

记载"哥窑"的古文献主要有:元代的《至正直记》,明代的《格古要论》、《遵生八笺》,清代的《博物要览》以及明代的《浙江通志》等。但究竟哥窑窑址何在?性质如何?一直是陶瓷史研究中众说纷纭、悬而未决的问题。

流传于世的"哥窑"经典器大多源自清宫旧藏,由于这批器物与古文献中的记载的"哥窑"特征不符,而且没有考古资料佐证,因而造成了中国陶瓷史上最大的悬疑。

为区别于明、清文献中所记载得哥窑(龙泉章生一窑),宫中名为"哥窑"的传世品,后世鉴赏家称其为"传世哥窑"。

由于原来被认为哥窑的龙泉黑胎开片瓷被认为是"龙泉仿官"和"龙泉官窑",宋代似乎就不存在哥窑,文献关于哥窑的记述被认为是以讹传讹。然而,仔细研究和分析,就会发觉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其关键在于"龙泉官窑"和杭州郊坛下官窑孰先孰后的问题并未真正得到解决。由于"龙泉官窑"的立论建立在"龙泉仿官"的基础上,认为仿官是不可能的,却又与官窑相一致,自然是官窑,并认为杭州郊坛下不能满足朝廷之需,再在龙泉烧造以充不足。这一观点很自然地派生出杭州郊坛下官窑早于龙泉官窑的定论。

然而,没有足够的考古资料证明这一观点,并由此还引发出种种疑团:郊坛下不能满足朝廷之需,为什么不就地扩充、就近扩充,而要到千里之外的龙泉建窑烧造?宋室南渡带来了北方工匠,他们惯于圆窑用煤烧造,何以能在杭州建立龙窑用柴烧造?文献关于哥窑的论述难道一定都是空穴来风吗?哥不能仿官,但官却可以仿哥,各朝各代的官窑都建立在民窑的基础上,难道就不存在官仿哥的可能吗?宋室南渡,皇帝漂泊13年,这期间南渡窑工在何处生存?如何生存?是吃皇粮还是自谋出路?这些疑问最终都聚焦在龙泉最初的黑胎开片瓷的年代和性质上,也就是说龙泉最初的黑胎开片瓷会不会是皇帝颠沛流离的十余年中北方工匠和龙泉窑工技艺结合的产物?

"哥窑"是中国五大名窑中唯一未解谜底的瓷窑,而哥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哥窑烧制技艺成为揭开哥窑秘密的关键课题。众多权威专家认为:当今中国,"叶氏哥窑"制瓷作坊所研究的成果在该领域最具代表性。

叶氏哥窑瓷器制品能够代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进行交流。

2014年5月份,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国家文化部与法国文化机构在法国达芬奇博物馆举行了名为《2014中法工艺大师巅峰对话》的文化交流活动。叶氏哥窑的六件瓷器精品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应邀参加该交流活动。

哥窑文化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叶氏哥窑制瓷技艺能够充分表现哥窑文化的深厚内涵,这在需要文化大发展的当今时代显得弥足珍贵。

叶氏哥窑烧制技艺是当代瓷器文化发展的新动力。

在中国瓷器界最具代表的专业博物馆之一的"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于2014年6月至9月举行了名为"太璞古香"的传世哥窑传承展(暨叶氏哥窑制瓷技艺成果展)。展览展示了叶氏哥窑几十年研究的经历和传世哥窑的技艺特征,展出了一百多件仿宋哥窑制品,为广大瓷器爱好者展示了传统瓷器艺术的新天地,弥补了中国瓷器文化的一项重要空白。展览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好评。

叶氏哥窑制瓷技艺研究成果将成为当代哥窑瓷器艺术的里程碑。

列丛书中专门收录了《太璞古香》叶氏哥窑瓷器精品集。该系列丛书旨在引导广大文化艺术爱好者正确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叶氏哥窑瓷器精品集的出版,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今社会对传统瓷器艺术及烧制技艺的重视。该书收录了180余件叶氏两代人经历几十年所制作的瓷器精品,以及关于当代哥窑制瓷技艺的论文。该书的出版成为了当代哥窑瓷器领域的重要事件。

北京保利秋拍中推出的“佞宋”专场,一件元哥窑倭角方洗以260万元起拍,2300万元落槌,加佣金2645万元成交,超最低估价9倍之多。

此件倭角方洗,造型小巧可人,四方倭角,斜直壁,器身随口沿起伏凹凸变化,内外满施灰青釉,所敷施釉色厚润犹如凝脂,宝光内蕴,仔细观察可见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后世鉴赏家称之为“聚沫攒珠”,最为令人称道。周身纹片致密,静穆古雅,深者呈紫褐色,浅者则为金黄色,大小纹片相间,深浅两色交织,遂成典雅美观的“金丝铁线”。底部四倭角处各有一支钉痕,可见黑褐色胎骨,细腻坚质。哥窑多为精巧之物,常入文房清供,其中作为笔洗使用,更是后世文人所推崇。

哥窑真品数百年来深得世人珍视,当中能得以目睹真容、抚鉴亲赏者寥寥无几,故明中后期摹古成风,精仿者颇具宋哥遗韵。入清以降,好古天子乾隆皇帝品鉴内府旧藏文物时对哥窑颇为推崇,在《清高宗御制诗集》中其曾对历代陶瓷赞咏诗共190首,其中赞咏哥窑为二十首。诗文之中流露出其对哥窑独特之珍爱。乾隆皇帝曾如此赞颂和推崇哥窑,反映了哥窑在艺术上追求质朴无华、淡雅自然,极易触动文人内心深处,正因为如此才得以铸就了中国陶瓷史上一段不可泯灭的精彩传奇。

传世哥窑多藏于博物馆,拍场屡现天价

据了解,传世哥窑以仿三代铜器造型为主,常见的有胆式瓶、贯耳长颈瓶、弦纹瓶、八方贯耳瓶、葵花口盘、葵花口洗、双鱼耳炉、三足炉、菊瓣口盘和圆口碗、盘等。仅收藏在台北故宫、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等少数博物馆。传世哥窑胎体较厚,胎质细腻,胎呈黑、深灰、浅灰、土黄等色。釉色有灰青、月白、深灰、青黄和米黄。釉质肥润,有油酥光和缩釉小坑。釉面开裂有不规则的细碎纹片,纹片呈黑、黄二色,浅黄色的为“金丝”,深黑色的为“铁线”,俗称“金丝铁线”。

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哥窑因工艺复杂、身世神秘,所以传世量最为稀少。据估算,宋代传世哥窑目前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仅几百件,以致多年来拍卖市场屡屡出现哥窑逐高的天价。2004年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哥窑六瓣葵花盘,被一日本收藏家以146万美元购得;2010年苏富比在伦敦以100万英镑拍过一件宋代哥窑瓷。宋哥窑鱼耳炉北京荣宝斋2009年拍出1008万 ;近年最贵的有成交记录的价格大约是300多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000多万元。

对于藏家来说,拥有一件宋哥窑足以傲视同侪。1992年,佳士得(香港)拍卖过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虽然当时有人持不同看法,但仍拍出1000万港元以上的价格。就算是清代仿品,如今的价值也十分惊人,2006年,一件清雍正“仿哥窑八卦纹龙耳宝月瓶”以23.2万英镑成交。随着亿元古董时代的到来,哥窑这种高古瓷的价值不可限量。

2017年,元哥窑倭角方洗以2645万元成交,再次刷新哥窑瓷器拍卖纪录,业界预测,哥窑瓷器价值仍待挖掘。

中国瓷器及制瓷技术在欧洲的流传


古代陆、海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辗转销往欧洲,欧洲制作的玻璃器、葡萄酒、钟表等商品不断输入中国。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更使得东西方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有了进一步发展。不同物品的相互传播,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且见证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的印迹。本期文章分别从中国瓷器外传以及西洋钟表传入中国的角度展开写作,以期从“小”的物品中折射出“大”的人类交流图景。

由唐至清,在长达10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瓷器大量通过中外船舶被运往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水下考古打捞上来的9世纪“黑石号”海船、12世纪“南海一号”海船以及明万历年间的“南澳一号”海船,均装有数以万计的各类瓷器,这是中国瓷器出口千年绵延不断的历史物证。15世纪以前,虽然日本、朝鲜乃至波斯、阿拉伯等地区也都出现了中国瓷器的仿制品,但其质量和规模远无法与中国瓷器相抗衡。当瓷器的传播网络已经覆盖了大部分亚洲地区和部分东非区域之时,中国瓷器在欧洲还极为罕见。从16世纪起,这一切开始发生变化。

1499年9月,首航印度的达伽马返回里斯本,将一打从印度带回的中国瓷器进献给了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1517年葡萄牙船队抵达中国,便开始为其国王定制专属的瓷器。保存至今的一把1520年生产的青花宽口执壶,绘有古式地球仪图案,既是葡萄牙国王的私人纹章,也是大航海的象征。从此,瓷器成为中欧贸易中最大宗的商品之一,欧洲也成为中国制瓷业的重要市场之一。

中国瓷器以如丝般的光滑润泽、美观的器形以及丰富多彩的纹饰,迅速成为欧洲市场上的抢手货。一些王公贵族对瓷器如痴如醉,不惜重金竞相购买。有“瓷王”之称的萨克森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拥有35000多件瓷器,他曾用600名萨克森士兵与腓特烈·威廉一世交换151件康熙时期的青花瓷。有学者估计,17—18世纪英国、荷兰、瑞典、法国等国的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运回的瓷器总量高达三亿件以上。中国瓷器改变了欧洲人的餐桌礼仪、室内装饰、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也对欧洲艺术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于欧洲人而言,购买一件来自中国的精美瓷器,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中国的瓷器生产历经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三千座瓷窑的景德镇,被视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复合生产区,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分工的细密程度,都堪比亚当·斯密所描绘的生产分工协作,但比其所描绘的生产情形更早出现。

由于从中国进口的瓷器价格高昂,从16世纪下半叶起,欧洲便开始出现仿制瓷器的工厂,例如建于1575年的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陶瓷厂,建于1673年的法国诺曼底鲁昂陶瓷厂等。从器形和纹饰上看,这些陶瓷厂的产品可称得上是中国瓷器的“高仿”品,但在质地方面始终无法与中国瓷器相比,只能停留在“软质瓷”的阶段。因此,18世纪以前从中国进口瓷器,仍然是欧洲瓷器市场的主流。

欧洲从中国大量进口瓷器,导致对华贸易严重入超,大量重金属货币外流。这在当时一些重商主义人士看来,是对国家经济的一种损害。一位17世纪晚期的英国人抱怨道,从亚洲进口货物“有碍我们本国制造品的消费,而且以我国国库购入时,这个现象更为严重”。因此,从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不断有人提出限制进口数量,不准贵金属过度外流,并呼吁立法禁止中国瓷器、印度棉布等商品的进口,以及实行提高关税、特许专卖和政府对本土制造业加以补贴等措施。

与此同时,欧洲研究瓷器生产技术的脚步并没有停止,并在1710年取得重大突破。自17世纪90年代起,因使用大型聚焦镜加热陶土而名声大噪的日耳曼科学家契恩豪斯开始为奥古斯都二世服务,他在实验室中已经可以通过光学镜片获得烧制瓷器的高温,此后又研究戴夫特陶艺和奥古斯都二世收藏的中国瓷器样本,并在炼金师博特格的协助下,终于成功烧制出硬质瓷。奥古斯都二世喜出望外,立即着手创建迈森瓷厂。该厂成为欧洲第一家能够生产硬质瓷的陶瓷厂,但是其在上釉、瓷绘等工艺方面,仍无法与中国瓷器相媲美。奥古斯都二世对迈森瓷器生产工艺严格管控,以防技术外泄。迈森瓷器刺激了法国人的神经,寻找制瓷秘方已成为燃眉之急,“制出和中国一样的瓷器”成为捍卫法兰西王国经济的口号。

1664年,法国在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科尔贝的主导下建立东印度公司,与英国、荷兰等国的东印度公司相抗衡。与此同时,为了对抗葡萄牙和西班牙等老牌殖民强国,法国也开始向海外派遣自己的传教士。1688年,由路易十四派遣的五位“国王的数学家”以宁波作为起点,进入中国。与以往的来华耶稣会士不同,法国耶稣会士更重视在中国从事科学考察,向法国传递科技信息。来华的法国耶稣会士,有多位都是法兰西科学院的通讯院士。这一时期欧洲已经有人对派遣具有高级科学素养的传教士前往中国传播天文学、数学等欧洲科学知识表示不满,认为这些传教士更应该为本国效力。

1693年,“国王的数学家”之一的白晋返回欧洲。1698年,白晋携新招募的十名耶稣会士搭乘法国东印度公司“海后号”商船在广州登岸,其中之一便是殷弘绪。在谒见完康熙皇帝后,白晋将殷弘绪派到景德镇传教。这是一个有意的安排,目的就是让殷弘绪打探景德镇制瓷的秘方,以便向本国汇报。

到达景德镇后,殷弘绪积极发展教徒,尤其是从事瓷器生产的陶工,向他们打探制瓷原料和工艺;同时也积极结交当地官员,比如督陶官郎廷极和唐英,以获得出入窑坊之间打探制瓷秘密的便利。此外,殷弘绪还查阅包括《浮梁县志》在内的相关书籍,以获得中国瓷业知识。通过亲身观察、向教友询问以及查阅中国文字资料,殷弘绪于1712年9月完成了一份长篇书信,并寄给了时任中印传道事务部司库的欧里,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制瓷所需的各类原料和整个工艺流程。殷弘绪还把瓷土样本寄给欧里,欧里将该样本转交给对热力学和岩石很有研究的列奥米尔。列奥米尔通过分析瓷土样本成功辨认出其主要成分,并于1715年协助指挥在法国各地搜寻合适的黏土材料。或许由于资料不充分,法国仍无法造出硬质瓷,因此要求殷弘绪进一步打探。1722年,殷弘绪给欧里写了第二封书信,补充了大量的颜色和釉料信息。

殷弘绪有关瓷器的两封书信寄回欧洲后,很快被收入《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1735年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以及后来狄德罗的《百科全书》也都收录了殷弘绪的中国瓷器书简,从而使其广为流传,并对整个欧洲陶瓷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此以后至18世纪末,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俄国、奥地利、瑞典、丹麦等欧洲各地陆续建立了数十家陶瓷厂。1768年,化学家比拉里及其朋友达尔内首次在法国利摩日南部发现高岭土,不久法国便造出了硬质瓷,在技术和影响力方面终于赶上甚至超越了迈森瓷。1738年,《中华帝国全志》被翻译成英文,五年后英国一位一心想改造陶瓷世界的年轻人韦奇伍德,便把其中殷弘绪陶瓷书简部分内容抄入了自己的笔记本中。韦奇伍德尤其对景德镇复杂的生产工序着迷,并仿照景德镇的分工形式来组织他的伊特鲁里亚陶瓷厂,该厂为现代工厂制度树立了典型,因此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胜利显然有一部分必须归功于景德镇。殷弘绪的瓷器书简可谓18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工业文献之一。

18世纪欧洲瓷器的发展,导致中国瓷器长达1000多年的一枝独秀地位被打破了。欧洲瓷器很快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中国瓷器的出口则出现滑坡,走向衰落。

瓷砖挑选六步走 做明智的消费者


一个明智的消费者,事先需对要购买的物品有一定了解,这样日后才会用得安心。仿古砖因其浓郁的复古情怀、粗犷的装饰手法受到广泛欢迎。但也并非所有人都对其十分了解。究竟该如何挑选仿古砖?今天,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掂

用手掂砖,手感重则砖致密度高、硬度高;反之则较差。

二划

试以硬物刮擦釉面,若出现刮痕则表明釉面的质量不好,硬度不够,在这种情况下釉面磨光后,砖面容易藏污,较难清理。

三敲

用手轻敲仿古砖表面,如果声音清脆、响亮,说明瓷砖质量好,烧得熟;如果声音异常,说明瓷砖内烧结不好,可能有内裂。

四看

看断面,断面致密度要高;看表面,表面反光度要自然;看花色,花色越有变化,应用越和谐,适合大面积整体铺装,塑造出和谐大气的美学效果,当然必须与家里的整体风格匹配。

五滴

测试吸水率最简单的操作是把水滴在瓷砖背面,吸水率低、内质好的产品不会有水滴浸透或扩散现象,反之则较差。

六画

使用彩笔在仿古砖正面乱写乱画,过一阵用湿布擦拭,若光亮如新不留痕迹,说明此砖抗污性强。平常打理轻轻松松。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清华博士在玉林之五 做陶瓷技术的领跑者》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清华博士在玉林之五 做陶瓷技术的领跑者》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器在古代的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