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导航 >

7501陶瓷追溯(三)_陶瓷知识

7501陶瓷追溯(三)_陶瓷知识

陶瓷知识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2020-04-24

陶瓷知识。

主持人:一直披着神秘面纱的7501瓷,数年来一直是陶瓷收藏市场关注的品种,自1986年起,就有陶瓷收藏家开始注意“主席用瓷”,并托友人在“陶研所”的职工中收购“7501瓷”。2002年3月,我国最大的一宗7501瓷在上海转让成功,更加吸引了广大陶瓷爱好者和收藏家的目光。这些精美的陶瓷艺术品缘何流散民间的呢,它的市场情况又如何呢?请继续收看藏游天下关于7501陶瓷的探究。

会议邀请方综等八位同志,于2002年3月3日,在该单位的会议室,鉴定565件瓷器的过程,进行现场监督公证,与2002年3月3日,在上海市复旦路2618号,第三会议室,在本公证员面前,签署了签名的声名书,签名书上他们的签字均属实,上海市公证处公证员吴晓燕,2002年3月4号。

解说:在鉴定会后,马先生近二十年收集的这批565件“7501”瓷器正式转让给张先生作为现代陶瓷艺术馆的重要藏品,马先生和张先生两个收藏家的手终于握到了一起。

从“7501”这几个字,引起我的注意,那么我去分析,这套瓷器的到底的,这个美美在哪里,价值在哪里,那么我先从它设计的角度上看,那么我觉得它,和历代的官窑相比较的话,有很多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是历代官窑没有体现过的,那譬如说第一它比较完整,从餐厅用具到书房用具,到茶房用具,它是整个一个系列的,第二个特点,从器型上来看,它所有的器型都是带盖的,那么第三个特点,就是从画法上看,它从陶瓷的角度上去看,它有几个前所未有的东西,它产生了一个釉下五彩,这是第一次出现的,第四个不同的呢,就是它出现了一个釉下对花,也就是说釉下对彩,在历史上是没有出现过的,那第五个特点,就是从烧制工艺上,这一套瓷器是1400多,因为他要体现这套高白透亮,建立一个博物馆,总是要有一个镇馆之宝的作品,那我觉得毛主席的“7501”瓷器,是近现代瓷器的镇馆之宝,所以我收藏了这套瓷器。

解说:1975年时“7501瓷”的进窑数为14103件,由于工艺难度大,要求高,平均合格率只有30%。烧制成功的4000余件里,当时北京曾有指示,要求除送京的瓷器外,其余的“7501瓷”应就地销毁,那么这本为数不多的毛瓷是如何流散民间的呢?

你比如说这个杆子,就是我们叫漏单,就是没花,有了这个就不能选上了,所以就把这个打下来了,所以我就把这个收藏了,一直留着做一个纪念。

当年75年啊,我就在这里精选,就是说出了窑以后选瓷,质量的检验以及保管,都在这个仓库,当时的检验的质量,是比较严的,作为一个政治任务,大家呢都很认真地,把这个任务完成,开窑以后我们就把这个选了,选完了以后就要包装,包装了第一批货,就先送我们江西省警卫处,我当时跟罗福荣副所长送过去的,那么后来的就是说,送过去以后剩下的一批,质量不是很好的,剩下的,就是说在八几年以后,所领导就发给职工,作为福利就,当时的时候是不能,按照当时省的要求,就把这一批东西要打掉,当时这批东西质量很好,瓷器很美,所以说舍不得打掉,所以然后就,作为福利发给职工去了。

解说:也有的职工因为日常使用这些瓷器,因为职工们还是把它们作为普通的生活用瓷来喝茶、吃饭用的,虽然仅过了3年,竟有一半的“7501瓷”已化为乌有。1983年时年仅28岁的马晓峰,第一个意识到这批“压仓货”的巨大潜值,从而开始了他人生中最大的转折。

1980年到1984年,我在江西省标准局工作期间呢,当时我的分工是分管,景德镇陶瓷质量工作,那么在我带队到景德镇,检查质量工作的同时呢,在部陶研所,我的老所长张凤奇家里,他请我喝茶的时候,拿出来两个很美丽的杯子,当时我一看,我就觉景德镇所有的工厂,都没有生产过这种釉下彩的杯子,我就问他,我说这是哪里生产的,怎么这么漂亮,那么这个老所长就告诉我,这是他们所里,当年为毛主席生产叫“7501”,那么第二天我到所里,正好检查工作呢,我就找当年的人员,了解“7501”的情况,我就这样的才发现了,“7501”毛泽东主席这批东西,发现了以后,因为我自己喜爱古陶瓷,所以我就从这个古陶瓷的角度,觉得就是这个属于,我喜爱古陶瓷的范畴,它属于官窑,那么不管从艺术价值,从经济价值都有很高的价值,当年没有人发现这个价值,那么我就开始逐步逐步地,一个一个从职工家里,把它收进来,当时我了解到他们这批瓷器,80春节前夕吧,是作为职工福利制,分发给每个职工的,那么这样子的,因为我收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感觉到,也没有认识到它的艺术价值,所以收起来还是比较简单,也比较方便的,当然有的人因为他日常在用,我去买的时候他并不愿意转让,但是呢由于是朋友带去的,他们就是讲,可以买点瓷器来换走,所以一部分是用钱买来的,另外一部分是,以瓷换瓷的形式换来的,当然还有些退休职工,已经退休住到山里面去了,那么我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也会走十几里山路,去他们家把它收过来,另外还有些领导吧,又调到其他的地区,去工作以后呢,我呢也会坐车或者是坐飞机,专门去远处去把它收回来,整个收藏过程,一般的还是比较顺利的。

解说:当时陶瓷研究所为“7501工程”投入的科研经费超过20万元,又经过8个多月的研制过程,再加其他成本近80万元。在1975年,这绝对是一个很吓人的大数字。

那必须要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把它整理出来,把它展示出来,让我们了解,我们现在的陶瓷工艺,热爱我们传统的中国陶瓷制瓷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

要重复它是很难的,所以这个应该讲它是孤品,所以我认为保存它收藏它,价值是它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结晶,很有收藏价值的。

解说:时至今日,如果在拍卖行里露面,平均每件“7501瓷”的价格达到10万元以上,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7501瓷”身价飙升1万倍。

taoci52.com扩展阅读

7501陶瓷追溯(二)_陶瓷知识


主持人:作为中国现代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7501陶瓷”在景德镇陶艺家们的齐心努力下,取得了圆满成功,它在产品生产工艺技术上和陶瓷绘画艺术上完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其作品被世人称为景德镇划时代的陶瓷艺术精品,当时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将“毛瓷”制作人员分成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组进行制作,这些陶瓷制作人员都是陶瓷界的顶尖高手,其设计和绘制水平在当时的中国陶瓷界都是出类拔萃的。

解说:1975年春天,在这千年小镇的莲花池畔,岸柳低垂,百姓们的日子一切如常,生活显得依然宁静和安详,此时大部分人并不知道,一件将永远载入史册的工程正在默默地进行着了,它关乎着这小镇的历史与未来,联系着镇上人们的希望和荣誉。这就是“7501”工程,一个创造精美瓷器的工程。

我参加毛泽东用瓷,主要就是负责这个造型设计,设计造型是第一步,因为它是日用的东西多,实用经济美观,要符合这三个条件,在当时,我们选造型的时候,也研究了,是什么造型的呢,毛泽东要的餐具工具,分析用什么好呢,也有好多种,好几种造型的,比如说莲子形的,还有什么罗汉形的,还有什么苏联碗呀,但是我们选的这个,我们就选这种正德式的,正德式的好就好在什么地方呢,好在它的造型,就是感觉看起来很丰满,那个造型很丰满,而且吃饭很方便的,那个形看起来是很舒服的,原来故宫呀,还有工艺美院的一些老师,他们也会到景德镇来的,就认为景德型从历史上来讲,就是比较成功的造型,这种造型就是,就像一朵花,像一朵牡丹圆圆的,很丰满很好看的。

解说:汪桂英的工作室至今仍在轻工部陶瓷研究所正对大楼的主楼,当年和她同在这座大院为了陶瓷的美丽而通宵达旦的还有几十位绘瓷艺术家,他们设计的纹饰图案被汇总在一起,“7501”工程领导小组最后确定三套方案,这三个方案分别是刘平设计的釉上彩“水点桃花”,戴荣华设计的釉下彩双面绘芙蓉花,彭少贤设计的“翠竹红梅”。

当时设计呢,考虑到这个梅花呢,画梅花呢,执笔人难度很大,因为这个梅花呢,这一套餐具有圆的有方的,各种各样的形都有,所以画起来比较难装饰,后来我就想了,这个只有以图案以写实,两种相结合,搞完这一套设计,当时我搞这个设计呢,我就负责画图纸,画完了以后,操作是他们操作的,很多人操作,当然那个东西呢,所以后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同。

当年我们接到这个任务以后,我们所的领导呢,当年我在艺术室搞设计,交给我一项任务,就是设计这个釉上的,水点桃花和釉上梅花,这些主席用的餐具茶具,这一类的东西,当时我接到这个任务以后,我就画了图稿,现在图稿我还保留了,就是这个图稿送上去,送上去通过审理,送到中央办公厅,他们认可以后,就把这个信息传递回来,我就正式在陶瓷上就先画,先画一道样品,等于就是画样品,画好样品以后,就交给了全艺术室,全体同志都(参加),我自己也参加了,就是参加这个生产复制,当年在这个生产线上的,到现在来讲,都是一些在陶瓷艺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了,像王锡良大师、戴荣华、王桂英还有齐雅红等等,就是包括我们,现在到了几十年以后,这些人都是,当时也就是,在陶瓷艺术界都是一些精英。

当时我们参加这个“7501”的制作,当时我接受这个任务,我还是很年轻的,大概只有三十多一点,这个“7501”有两种,一个釉下彩一个釉上彩,比如有人专门画这个花头,有人们画叶子,有人专门画这个花秆,我就负责画这个花秆。

解说:这三古栅是汪长序到陶研所的必经之路,但是在“7501”的那段日子里,这古栅他却走得很好,因为在接近四个月的时间里,他一直没有回家,回忆起那段时光,他觉得那只是他多年工作的一个片段而已。

接到这个任务,就是手里面布置给这个全室,就是我们全艺术室,每个人都搞设计,每个人都搞设计呢,只有鉴定以后,彭少贤的那套画面鉴定上了“7501”的餐具,那时候首长直接布置我搞了一套文具,就是文房四宝文具,是我和我徒弟一个人设计,一个人制作完成的,没有投入生产,所以量很少,我只画了五套,餐具呢就画得多了,全艺术室的人都参加了生产,都搞了,这个造型是我们艺术系老师设计的,所以我们只负责画面设计。

而当年参与绘瓷的张炳祥有个遗憾,就是没能把这昌江边上的浣纱女画到瓷器上。,c每个人他都能,单独一个人把整个画面画完,但是为了求得产品的统一,就进行规范化,你平常画花,比如点这个花,水点得好,那么你就画这个水,你画杆画得好,粗壮有力,那么你就画杆,我细致点花心,那么就点花心,这样就根据人的特长来分工,进行流水作业线,现在人的精神面貌也不一样了。

这批瓷器现在要重现他,是很困难的,因为它不是个别人员,少数人员完成的,它整个工艺过程得互相协调的非常好,另外就是时代精神,时代气息也不也不一样了,现在人的精神面貌也不一样了,同时我们这个队伍也比较完善,比较配套,技术工种完全配套,再加上这个瓷器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一个产物,所以呢,我们本所有完整的艺术,各种工种人员又很齐全,所以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们就把这个任务就完成了,然后上交中央有关领导机关以后,他们很满意,给我们传来的信息呢,毛主席很喜欢,我们感到非常的高兴。

解说:寻访了这些美器的创作者,你觉得他们此时的心绪离那喧嚣的时代很远了,有一位诗人这样说,天路漫长,时代全是影子,是啊,在那漫漫天路上能留下印记的不正是这些脚踏实地前进的人们吗。

7501陶瓷追溯(一)


主持人:由于媒体的宣传和商业的炒作,前几年还鲜为人知的"7501"毛主席用瓷,现在已几乎家喻户晓了。为了让观众朋友们更加准确、全面、具体地了解当年制作"毛瓷"的历史背景和研制过程,我们的记者走访了江西景德镇,通过对当年7501瓷工匠和艺术家们的采访,为大家制作了介绍7501瓷器的系列节目。今天的藏游天下主要介绍当年7501瓷器从下达任务到开始选料及如何攻克工艺上的难关,在200多人经过8个多月的奋战后,第一批"毛瓷"终于诞生了。

解说:有这样一种陶瓷,制作上不惜工本,技艺精湛,艺术上集众家之长,千锤百炼,感觉上端庄典雅,一派大家风范,由于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现代瓷典范的至高地位和它与时代伟人的特殊关系,二十几年来,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越发吸引着广大陶瓷爱好者的目光,牵动着无数陶瓷收藏者的情怀,这就是7501瓷,俗称毛瓷。

当时我接到市委向我们下达要为毛主席,制造一套这个日常用的餐具瓷器,要求呢是以景德镇历史上一直称誉的,白如玉薄如纸声如馨明如镜的这四句话,再加上当代的最高的生产水平,为他制造这种全套的餐具,这个大家政治热情很高,接受任务之后我们全所的同志啊,群情激愤满腔热情,因此我们动员全所最优秀的科学技术人员、,艺术人员和工厂工人,包括我们的后勤支援人员,管理干部全力以赴要把这瓷器搞好,"7501"当时我们成型都是手工制作,这个手工制作,因为它这个原料是必较特殊一点,强度很大所以在制作的时候呢,这个对我们这个制作人员啊,那是困难比较大一点,因为强度大了它也硬了,基本上它这个原料呢就像我们那个泥沙一样,这个工具很容易,那个刀刃容易磨钝,所以我们做了一天是,是做不了几个,因为我们瓷器过去它一个胚都是这样,就是拉出来都是很厚,就是一个粗糙的很厚,所以要把它砺成那么薄,就是我们看到的那个瓷器那么薄,所以这个对我们操作人员来说是不容易的,我们在做那批瓷器,基本上是集中,大概我们手工成型的光砺坯这一个行当,这个工序就有十来个人,所以一天它加起来也出不了几十个,这几部车呢就是我们当时制作人员砺坯的车子,这三部车吧,一部车上一个,那有那边还有一摊子,就是这个我做的这一部车。

这个窑是烧7501瓷器,17051瓷器的温度达到1410度,时间是12至13个小时就可以烧成功,当时烧的情况就是也没有仪器,也没有什么东西,就靠两个眼睛看起来,温度不超这么高那这个瓷器不(漂)亮,也不透明,我们用煤烧的,用两个门烧的,烧的好呢,烧了以后呢,就凉掉(冷却)6个小时到8个小时,就可以开窑,当时还不能开窑,就是为什么那个要烧那么高呢,就是难度大,就是一个匣钵分两组,有做高温的,有做那个低温的。,因为我那个窑就是有两米多高,就是低温烧到这么高的温度以后,那就塌下来就会倒,倒了那个瓷器就没有利用,就必须得那个匣钵原料,各方面要闭合好,不闭合好呢,那主席用瓷7501瓷器就烧不成,就是各方面各个领导方面上呢,那个材料一定是好的,我们实验成功,已经烧成1401度,那个瓷器呢就烧得很好,那已经就烧成功了。

这一套7150主席用瓷啊,这个应该说是70年代景德镇制瓷工艺的,一个新的突破,这些能工巧匠,他们集中研制出来了高白釉,另外呢还有釉下五彩,釉下高温五彩,它既继承了传统又有自己的创新,继承就是说白釉瓷器,洁白的色釉瓷器,我们从明代永乐宣德乃至到成化,就是都烧到了很好,但是像7501主席用瓷这么高白度的历史上没有,这是用的新的瓷土,新的配方新的烧成工艺烧制出来的,这是一个创新,洁白如玉,白中显一点淡淡的青色,又有传统的味道非常之美,再有一点那就是釉下五彩,釉下彩应该说从元代就出现了,但是它都局限于古兰和铜红的成色,五彩这历来都是釉上彩,因为五彩的材料它只能耐低温七八百度的炉火来烤彩,用高温烧成鲜艳的五彩,这个是一个工艺技术的全面的创新,那说明它凝聚了景德镇一代陶瓷大师的心血和智慧,是他们的新的工艺技术的创造的结晶。

解说:在轻工部陶瓷研究所院内的一排库房里,还照原样静静的堆放着当年生产7501所剩下的优质瓷土矿,陶研所为制作毛瓷花重金购买的数十吨,当时储量已近枯竭的临川高岭土,这是当时全厂职工和近千名红卫兵用手工筛选出的最优质的部分,你似乎能听见锹镐装卸瓷土的声音,似乎能看见运送瓷土的矿车。这一切和博物馆中精美的陶瓷仍见证着当年那一段火热又辉煌的历史。

7501陶瓷追溯(二)


主持人:作为中国现代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7501陶瓷”在景德镇陶艺家们的齐心努力下,取得了圆满成功,它在产品生产工艺技术上和陶瓷绘画艺术上完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其作品被世人称为景德镇划时代的陶瓷艺术精品,当时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将“毛瓷”制作人员分成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组进行制作,这些陶瓷制作人员都是陶瓷界的顶尖高手,其设计和绘制水平在当时的中国陶瓷界都是出类拔萃的。

解说:1975年春天,在这千年小镇的莲花池畔,岸柳低垂,百姓们的日子一切如常,生活显得依然宁静和安详,此时大部分人并不知道,一件将永远载入史册的工程正在默默地进行着了,它关乎着这小镇的历史与未来,联系着镇上人们的希望和荣誉。这就是“7501”工程,一个创造精美瓷器的工程。

我参加毛泽东用瓷,主要就是负责这个造型设计,设计造型是第一步,因为它是日用的东西多,实用经济美观,要符合这三个条件,在当时,我们选造型的时候,也研究了,是什么造型的呢,毛泽东要的餐具工具,分析用什么好呢,也有好多种,好几种造型的,比如说莲子形的,还有什么罗汉形的,还有什么苏联碗呀,但是我们选的这个,我们就选这种正德式的,正德式的好就好在什么地方呢,好在它的造型,就是感觉看起来很丰满,那个造型很丰满,而且吃饭很方便的,那个形看起来是很舒服的,原来故宫呀,还有工艺美院的一些老师,他们也会到景德镇来的,就认为景德型从历史上来讲,就是比较成功的造型,这种造型就是,就像一朵花,像一朵牡丹圆圆的,很丰满很好看的。

解说:汪桂英的工作室至今仍在轻工部陶瓷研究所正对大楼的主楼,当年和她同在这座大院为了陶瓷的美丽而通宵达旦的还有几十位绘瓷艺术家,他们设计的纹饰图案被汇总在一起,“7501”工程领导小组最后确定三套方案,这三个方案分别是刘平设计的釉上彩“水点桃花”,戴荣华设计的釉下彩双面绘芙蓉花,彭少贤设计的“翠竹红梅”。

当时设计呢,考虑到这个梅花呢,画梅花呢,执笔人难度很大,因为这个梅花呢,这一套餐具有圆的有方的,各种各样的形都有,所以画起来比较难装饰,后来我就想了,这个只有以图案以写实,两种相结合,搞完这一套设计,当时我搞这个设计呢,我就负责画图纸,画完了以后,操作是他们操作的,很多人操作,当然那个东西呢,所以后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同。

当年我们接到这个任务以后,我们所的领导呢,当年我在艺术室搞设计,交给我一项任务,就是设计这个釉上的,水点桃花和釉上梅花,这些主席用的餐具茶具,这一类的东西,当时我接到这个任务以后,我就画了图稿,现在图稿我还保留了,就是这个图稿送上去,送上去通过审理,送到中央办公厅,他们认可以后,就把这个信息传递回来,我就正式在陶瓷上就先画,先画一道样品,等于就是画样品,画好样品以后,就交给了全艺术室,全体同志都(参加),我自己也参加了,就是参加这个生产复制,当年在这个生产线上的,到现在来讲,都是一些在陶瓷艺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了,像王锡良大师、戴荣华、王桂英还有齐雅红等等,就是包括我们,现在到了几十年以后,这些人都是,当时也就是,在陶瓷艺术界都是一些精英。

当时我们参加这个“7501”的制作,当时我接受这个任务,我还是很年轻的,大概只有三十多一点,这个“7501”有两种,一个釉下彩一个釉上彩,比如有人专门画这个花头,有人们画叶子,有人专门画这个花秆,我就负责画这个花秆。

解说:这三古栅是汪长序到陶研所的必经之路,但是在“7501”的那段日子里,这古栅他却走得很好,因为在接近四个月的时间里,他一直没有回家,回忆起那段时光,他觉得那只是他多年工作的一个片段而已。

接到这个任务,就是手里面布置给这个全室,就是我们全艺术室,每个人都搞设计,每个人都搞设计呢,只有鉴定以后,彭少贤的那套画面鉴定上了“7501”的餐具,那时候首长直接布置我搞了一套文具,就是文房四宝文具,是我和我徒弟一个人设计,一个人制作完成的,没有投入生产,所以量很少,我只画了五套,餐具呢就画得多了,全艺术室的人都参加了生产,都搞了,这个造型是我们艺术系老师设计的,所以我们只负责画面设计。

而当年参与绘瓷的张炳祥有个遗憾,就是没能把这昌江边上的浣纱女画到瓷器上。,c每个人他都能,单独一个人把整个画面画完,但是为了求得产品的统一,就进行规范化,你平常画花,比如点这个花,水点得好,那么你就画这个水,你画杆画得好,粗壮有力,那么你就画杆,我细致点花心,那么就点花心,这样就根据人的特长来分工,进行流水作业线,现在人的精神面貌也不一样了。

这批瓷器现在要重现他,是很困难的,因为它不是个别人员,少数人员完成的,它整个工艺过程得互相协调的非常好,另外就是时代精神,时代气息也不也不一样了,现在人的精神面貌也不一样了,同时我们这个队伍也比较完善,比较配套,技术工种完全配套,再加上这个瓷器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一个产物,所以呢,我们本所有完整的艺术,各种工种人员又很齐全,所以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们就把这个任务就完成了,然后上交中央有关领导机关以后,他们很满意,给我们传来的信息呢,毛主席很喜欢,我们感到非常的高兴。

解说:寻访了这些美器的创作者,你觉得他们此时的心绪离那喧嚣的时代很远了,有一位诗人这样说,天路漫长,时代全是影子,是啊,在那漫漫天路上能留下印记的不正是这些脚踏实地前进的人们吗。

陶瓷知识:邢窑烧制瓷器历史可追溯至北朝时期


新华网石家庄6月11日电(记者白林)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日前发布消息称,近日在河北邢窑遗址内丘城关窑区发掘的8座早期窑炉和早期堆积层,证明了邢窑烧制瓷器的历史追溯至北朝时期,也证明了内丘城关一带正是早期邢窑瓷器生产的重要区域。

邢窑是中国古代的制瓷窑场,以烧制白瓷著名,有南青北白的称谓。目前在河北内丘、临城、邢台、高邑四县广大范围内发现北朝至元代各时期的邢窑窑场遗址近30处。在邢窑诸窑址中,历史等原因造就了内丘城关窑场的核心地位,是邢窑考古发掘和研究的重点区域。1996年,内丘的邢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内丘城关窑场以西关一带为中心,在西关村北、村西、村西北、村南等多处区域都发现有邢窑遗址,分别编号为14号。此次发掘地点就位于西关村南编号为4号窑区的建设控制地带内。邢窑考古队于今年5月上旬开始进行发掘,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出土遗迹有瓦棺葬1座,灰坑3座,窑炉遗迹8座。

其中4座窑炉环绕在一个不甚规则的工作场周围,共用一个窑前工作场地,这种多窑组合在一个工作场周围的做法为国内罕见,为研究邢窑早期窑炉开凿方法、窑炉结构、工作场地功能以及烧窑过程行为等提供了考古资料。

同时,在窑前工作场下层和发掘区西部都发现了较早期的堆积层。从出土遗物看,堆积层形成的年代可上推至北朝。

素三彩笔洗闹中有静_陶瓷知识


笔洗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外的一种文房用具,是用来盛水洗笔的器皿,以型制乖巧、种类繁多、雅致精美而广受青睐。传世的笔洗中,以瓷笔洗最为多见,也是当今各路藏家追捧的热点之一。

笔者收藏有一件素三彩松鼠葡萄纹笔洗。这件笔洗腹径12厘米,高3.5厘米,敞口,鼓腹,圈足。洗口堆塑松鼠葡萄纹,有白、褐、绿、草绿四色松鼠盘旋于口沿上;口沿四周藤叶围绕,葡萄藤叶青翠。葡萄有紫色和绿色两种,娇嫩欲滴;松鼠形态各异、活泼可爱,穿梭于硕果累累的葡萄中,刻画颇为生动。

松鼠葡萄纹常用于中国古代玉器、瓷器、刺绣等器物上作为装饰。葡萄旧俗表示五谷不损,以寓丰收、富贵。葡萄成串则寓“多”之意,鼠在十二生肖中为子,寓“子”之意,合为“多子多福”。 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向往,因而成为人们常用的吉祥图案。

素三彩用色以黄、绿、紫为主,间有蓝色,因少用红色,故称“素三彩”。素三彩一般用色庄重、素净,不见对比强烈的色调。素三彩的装饰一般先在素胎上刻划、模印、堆贴纹饰,然后根据需要在纹饰上填彩。

这件笔洗器身通体施黄釉,黄釉纯净滋润,倍显尊贵典雅,气韵不凡。松鼠用白、褐、绿、草绿四色,葡萄、藤叶用紫色、绿色等渲染,显出葡萄已经成熟,色调明艳、富丽,艺术效果强烈。

这件笔洗无论从器型、胎釉特点还是纹饰看,都具有清晚期素三彩器物的典型特征,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房雅具。

陶瓷知识:定窑陶瓷概述


产品种类

定窑在宋代以白瓷为主,也烧制酱、红、黑等其他名贵品种,如黑瓷(黑定)、紫釉(紫定)、绿釉(绿定)、红釉(红定)等,这些彩釉品种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而烧成。定窑还有北定、南定之分。

北宋之前,定窑窑址在北方的定州,这时烧制的物品称为北定;宋室南迁之后,定窑工人一部分到了景德镇,一部分到了吉州,称为南定。在景德镇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

定窑白釉碗

装饰工艺『划花』

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划花纹饰。

定窑白釉刻莲花纹折腰碗

『刻花』

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与划花工艺一起运用。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纹饰总体布局线条清晰,形态经巧妙变形,繁而不乱,布局严谨,讲究对称,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工整素雅,艺术水平很高。

定窑白釉刻花牡丹纹盘

发展历程

『唐至五代』

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从这时一直到五代的定窑瓷器,还较为粗糙简单,器型以碗为主,正处于向精瓷的过渡阶段。但在五代中后期,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所烧瓷器不再施化妆土,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器。

唐代定窑白釉盒

晚唐定窑白釉花口碗

『宋代』

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汉族劳动人民的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

北宋定窑白釉八方四系瓶

北宋定窑白釉描金折沿盘

『金代』

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

金代定窑白釉刻划朵花葵花式盘

『元代』

到了元朝,定窑终于逐渐没落。有人猜测元代定窑快速衰落肯定受到景德镇元青花突起的影响。明早期,定窑虽依然大量生产仿磁州窑风格器物和粗瓷大缸等,但具有鲜明特色的定窑精白瓷已殆尽,此时可视为定窑正式消亡。

元代白釉单柄杯

陶瓷知识:广东陶瓷的历史——三国至五代的陶瓷器


吴、晋、南朝和隋、唐、五代,广东的制陶工艺技术,又有了新的突破。从古窑址和墓葬出土的陶瓷观察,各地的陶窑在汉代釉陶的基础上,已转向主要烧制釉色晶莹的青釉陶器。几何印纹陶和陶屋、陶灶、家禽、家畜等模型器,在晋代还有少量出现,但晋以后已基本消失。晋代和南朝的青瓷器形有碗、盘、罐、盏、豆、灯杯、盂、盆、天鸡壶、唾盂和虎形器等。其中天鸡壶、唾盂、虎形器和青瓷砚,系晋代和南朝的新产品。施釉较厚,釉色一般青中带黄,闪闪发亮,均开片,是继承广东汉代釉陶发展而来.其胎质和釉色与福建、江西、浙江等同一时期的完全不同,火候也较低,有其一定的地方特色。广州、韶关、连县、始兴等地晋墓出土的各种不同类型的青釉瓷砚,制作也很精美,这和晋人重视书法艺术,书家辈出是分不开的,如王羲之、卫夫人、王献之都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书家,同时学习书法也是晋人的一种风尚。连县西晋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墓出土的灰陶犁田耙田模型、陶屋、陶井、陶盂、陶灶、陶釜、筛米俑、陶鸡、陶鸭、陶牛、陶马等小巧玲珑。鸡有笼,鸭有舍,牛有栏,马有厩,形态各异、生动逼真。其中有一件《水田犁耙模型》(洛京倾覆,中州仕女避乱江左者十之六七。可见江南一带曾经成为剥削阶级逃难苟安之所。广州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和建兴二年(公元314年)墓出土的方格纹墓砖,印有永嘉世天下荒余广州皆平康;永嘉世九州空余吴士盛且丰;永嘉世天下灾但江南皆康平等文字,印证了这一历史事实。

水田犁耙模型西晋长22.0cm广东省连县墓葬出土广东省博物馆

隋代在历史发展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这一时期的窑址,在广东境内迄今尚未发现,出土的陶瓷数量也不多,仅在广州、韶关、英德、封开、博罗、连县、始兴等地发掘过一批隋墓,其中有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墓。出土的青釉瓷器有碗、杯、盘、盂、灯、四耳罐、六耳罐等,也有陶塑砖雕等。其中青釉器造型别致,釉色精莹,碗内一般均有仿洪州窑的规整的印花装饰,看来广东制陶工艺水平,比前期又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唐代广东烧制的日用陶瓷,仍以青釉为主。两晋、南朝流行的天鸡壶、虎形器和印花碗等,已不复见。这时已开始使用圆筒形平底匣钵装烧青釉器。器形有碗、碟、壶、罐、盆、坛等。器物胎质厚重,扣之作声不清脆,硬度不强,均属陶胎,吸水性大,施釉较厚,均开片,器物外壁均施半截釉,平底、满釉和环底器数量极少,不少釉层剥落或脱尽,普遍有此种现象。广东唐代器物,碗一般均敞口平底,素面无纹,这类碗与潮州唐代仪凤四年(公元679年)墓,和韶关唐代张九龄墓出土的同类器形基本相同。也有一种碗,敞口,碗壁约四十六度左右倾斜,矮圈足,外壁压印有四条直线纹,四瓣口,这也是唐代瓷窑中常见的一种碗形。壶一般均带把,短流,平底,附盖,并附有一至三耳,也有无耳的。这类壶潮州窑出土较多,有一定的地方特色。梅县窑烧造的圆形十足青瓷砚,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其圆径约四十五厘米左右,这种精致的大型青瓷砚,在国内均极罕见。佛山、南海、新会等地烧造的高身青黄釉《陶坛》(陶坛唐通高87.0cm广东省佛山新会出土广东省博物馆

唐代广东主要流行馒头窑,这种窑型是受北方馒头窑的影响发展而来的。当时广东烧陶瓷和砖瓦均采用这类窑型。已发掘的潮州北堤头唐代馒头窑,平面近似半椭圆形,窑顶呈弧形,窑通长4.97米,分窑门、火膛、窑室和烟道等部分。由窑门进入为火膛,接着是窑室,后壁垂直,横剖面作半圆形,下端有三个长方形的烟门,其后是三个长方形的烟道。该窑的特点是窑门、火膛后壁与窑后壁均采用灰色耐火砖砌成,其余部分采用耐火土夯筑。另一种半椭圆形馒头窑,结构也大致相同,但整座窑均系用耐火土夯筑而成,极为坚硬。这类窑炉在广东梅县水东,增城朱村,南海奇石,新会官冲和三水,郁南等地,也有发现。这类半倒焰的馒头窑,按理至高窑温可烧至l300度,在还原气氛中可以烧成标准的瓷器。但从各地烧成的青釉器来看,火候一般约在900至l000度左右,严格地说还是属于釉陶,可见当时在掌握馒头窑的烧窑技术方面,尚未达到熟练的地步。

五代窑址,仅在南海官窑发现一处,该窑烧制大批彩绘陶瓷器,打破了广东隋唐时期陶瓷不绘彩的旧习。1954年在番禺石马村发掘了乾和十五年(公元957年)南汉第三个皇帝刘晟的昭陵,出土了近二百件陶瓷器,其中青釉四耳罐、六耳罐和夹耳罐,制作精细、造型美观、釉色晶莹,是同时期青瓷中所罕见的精品,也是广东制瓷艺人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进程中,所获得的一项重要成果。这批瓷器的出土,成为广东地区五代瓷器断代的重要依据。其中青瓷六耳罐和夹耳罐已先后被收入《全国基本建设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览印度和阿拉伯等一些国家,贸易往来极为频繁,潮州、梅县、廉江、遂溪等地烧造的青釉瓷已成为出口的重要商品。近年来在阿拉伯半岛东南部的阿曼苏丹国,也出土了不少五代南海官窑的彩绘陶器。说明广东在唐及五代时,陶瓷曾经大量外销。

陶瓷知识:石湾陶瓷的特色


(1)陶泥与瓷土

石湾陶瓷所用的泥土,大致可分陶泥和瓷土两类。陶泥是本地所产,瓷土是从外地运来。石湾之所以称为陶都,是因为当地的泥土(陶泥)只能烧陶。石湾陶泥采自本镇东南北三方面的山岗和石湾东平河西岸磨苟岗等约四十多个低矮山岗,这些山岗下面埋藏着大量陶泥,千余年来一直取之不尽。此外,陶土亦来源于佛山澜石、南海、番禺等地。据研究,石湾陶土含铁量高于宜兴陶土,含铝量约为20~23%左右,受火度不及瓷土,须在1000℃~1050℃左右烧成,火候过高陶器则会烧歪变形。但若渗入适量的细砂或瓷土,其受火力则可适当增加。石湾窑除烧陶器外,从唐宋至今亦烧瓷器。早期烧制瓷器数量较少,明清以后逐渐增多。烧制瓷器的瓷土则从东莞、肇庆、英德等七、八个地方运来。东莞白土产于水稻田之下,以横沥及马步坳二地所产者为最佳。传世的明代刻有吴南石堂款的素烧刻花镂孔三足与四足香炉,即采用东莞瓷土制成。东莞白土须和以石湾山砂,始能成器。据抽样检查,东莞瓷土,其成分与宜兴紫砂土比较,宜兴土含铁、锰较多,故色红紫,受火度不及东莞土,须在l100℃左右烧成;东莞土含铁少,故色白,在800℃时色黄,过1200℃时色青。瓷土来自肇庆之莲塘及市桥、清远、中山等地的,以莲塘瓷土为最佳,成分直追福建德化,其土含铝、镁质多而铁少,为一种极佳之瓷土,可仿宋代定窑瓷器。过去石湾艺人取之加入本地红土,以冲淡红色及增加耐火度,若加入东莞白泥则成半陶瓷,用作女像之肌肉部分,则代表妇女白嫩肌肤。若塑老妇,则渗入少许红泥。明清以来石湾烧制的陶瓷数量极多,自成格调。凡艺术瓷,除仿古制品外,皆用半陶瓷土浆注模成品,以省工时,减低成本。

石湾山砂,产自大帽岗、小帽岗、显庙岗、宝塔岗、千秋岗等地。其色金黄,烧成则白,为其特点。山砂为构成石湾陶坯之必需原料。如东莞白土本身不能耐火成器须加入山砂20--30%,利用其熔点高以支持坯体,使其在1200℃左右不会变形。由于东莞土之收缩率大(约为15~18%)而山砂收缩率几等于零,故粗陶器用粗砂,烧成时砂露而土缩,摸之粗糙。凡缸瓦煲盆、下水道渠简等均掺粗砂,若艺术用陶,则经细孔筛筛去粗粒,始行掺入坯土,烧成后不觉粗糙。但若于艺术陶胎上,目力可见砂与泥有明显分别者,则非佳品。烧造者为掩饰此缺点,经常用星朱、石墨涂于器底,使人难以辨认,其实此系辨胎土优劣之一旁证。

石湾各种精陶陶土配方的原则,大致有如下几点:1.纯东莞白土,必须加入山砂、瓷土、红土等,以求耐火。2.纯瓷土必须加入长石,以操纵其耐火或透明度。但长石愈多,则可塑性愈减。3.陶土中加入瓷土,使其色变白,且增加耐火度。但过多则减少可塑性,使器物易裂及变形;红土加入瓷土则呈较淡之暗红色,有滑腻光泽感觉。依据上述原则,石湾陶器中之人物神仙、壁挂、花瓶、植物及精细之花瓶等,各有其特有的坯土配方。

至于石湾胎骨陶用之配方,也很重要。胎骨陶不施釉,目的在于表露陶塑精细之手工、胎土色泽美丽与感觉之细腻,故胎骨在石湾陶塑中占重要位置。各类配方大致如下:一般人面人手用白瓷土30%,红土60%,东莞土10%;茶壶等日用器物,用红土80%,白瓷土20%;石山人物用红土100%。但亦无硬性规定,如清代名工潘玉书雕塑的李铁拐、范蠡、苏武等历史人物,多采用灰褐色胎骨,以示其脸部之苍劲。雕塑的西施、贵妃等女像,则采用白色胎骨,示其皮肤之白嫩。黄古珍雕塑的人物,则喜欢采用明亮细腻的红色胎骨。可见石湾名师,对人物胎骨的配方亦各有别。总的来说,经过配方提炼的石湾陶泥,粘性很强,能耐高温,是理想的陶土。比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的瓷土可塑性大,能塑出迎风飞舞的衣裙飘带和复杂的线条。

12345下一页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7501陶瓷追溯(三)_陶瓷知识》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7501陶瓷追溯(三)_陶瓷知识》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