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观点:晋江陶瓷产业面临内忧外患

观点:晋江陶瓷产业面临内忧外患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陶瓷瓷砖

2021-04-21

陶瓷艺术。

陶瓷界不可忽略的晋江

5月25日下午。当记者踏上晋江这片弹丸之地的时候,关于海西大开发战略的各类报道正高密度弥漫在我们所能接触的一切媒介当中。厦门-漳州-泉州-福州-莆田等城市如同海西经济枢纽中的五根支柱,它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着各自的魅力。《晋江经济报》的一位同行向记者表示,尤其近年来台湾地区与内地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进入全新时期以来,海西各地区经济发展更为活跃。晋江,就是这条经济主干线上的一颗明珠,虽然它是泉州市下属的一个县级城市,但其经济水平高居福建之首,甚至一直保持在全国百强县排行榜前列。

磁灶镇人民政府企业服务中心主任颜天尊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磁灶是晋江陶瓷企业的集中营,该镇聚集着106家陶瓷企业,其中辊道窑生产线达到170多条,多孔窑也有70多条。年产建筑陶瓷近5亿平方米,年产值55亿元,占全镇工业年产值80%之多,占晋江市陶瓷产业的60%以上。此外,在不远处的内坑、官桥、安海、紫帽及池店等乡镇还散布着近110条生产线。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晋江陶瓷产业生产线数量已经超过280条。

此外,记者从福建美胜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声团处了解到,仅磁灶镇在全国各地的陶瓷经销商就多达1.5万多人,掌握了全国陶瓷行业三分之一的销售网络。这些生产和销售上的优势,使晋江在中国陶瓷工业中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吴声团告诉记者,磁灶这边几乎70%的工人都在从事陶瓷行业,另外30%中一定有大量人员在与陶瓷相关的行业工作。

这就是晋江陶瓷产业的基本现状。它除了在生产领域成为中国外墙砖的最大产区之外,在销售领域因为拥有最多陶瓷经销商而掌握着行业最广泛的销售渠道。这注定了晋江在中国陶瓷行业中无法被忽略的重要地位。

产业冲突下的尴尬

记者发现,无论晋江市有关部门在接受采访中的言论还是官方资料显示,建材陶瓷一直都同纺织服装、制鞋制革、食品饮料、轻工玩具等产业被当地视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即便如此,但我们在采访中却没有感受到这个产业的明显优越感。

磁灶镇企业服务中心主任颜天尊告诉记者,虽然磁灶现有106家陶瓷企业,但是纳税超过500万元的仅有豪山、阔兴、华泰等5家企业,年纳税400万元以上的也仅有10来家左右。“这样的数据让我们显得有些紧迫,陶瓷作为磁灶的支柱产业,其纳税总额显得相对寒酸。而因为拥有其他高附加值和品牌化的产业集群的安海、池店等乡镇,2008年的利税总额已经超过5亿元,尤其陈埭镇的利税总额更是超过10亿元。这些乡镇因为拥有一批品牌化、高附加值型的鞋帽、服装企业,而成为晋江市税收的重要来源。使得以建筑陶瓷为主要支柱产业的磁灶镇(其2008年利税总额仅有2.7亿元,其中陶瓷业1.86亿元,占全镇总税收的80%之多)备显尴尬。

记者通过晋江市人民政府政府经贸委获悉,目前晋江拥有恒安国际、安踏体育、凤竹纺织、浔兴股份、七匹狼、梅花伞业、蜡笔小新、福兴拉链、福联织造、中国体育国际(野力)、鳄莱特、连捷纺织、华源纤维等13家上市公司,另包括鸿星尔克、九牧王、利郎、361°、劲霸等名贯全国的纺织及鞋帽品牌。“正是因为这些高效、品牌型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原来的陶瓷产业陷入了尴尬境地。加上陶瓷产业的占地面积大、能耗高、污染相对严重、资源消耗大、无品牌意识等特点,使之在晋江这一名牌汇聚的产业竞争中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优势和空间。”晋江市人民政府经贸委一负责人说。

磁灶镇企业服务中心主任颜天尊告诉记者,即使在磁灶,陶瓷产业也开始受到政府环保、税收和能耗等多重严格考核与综合治理。自去年以来,环保工作中的脱硫减排工作已经与企业签下了责任状,在规定期限内未按要求整改的企业将责令关停和停产整改。尤其在工业用地指标发放方面,磁灶也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回避陶瓷产业,将为数不多的土地批给了新型印刷产业。

晋江陶企成长特点

晋江陶瓷的历史由来已久,与佛山不同的是,这里的多数企业一开始就是家族式民营企业,规模都是从一条生产线逐步发展起来的。他们(晋江陶瓷企业)没有大规模扩张和调整。用美胜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声团的话说,就是按部就班。吴声团执掌的美胜陶瓷有限公司就是1984创办的,那一年吴刚好高中毕业,在父亲的投资下,刚出校门的吴声团便一股脑扎进了陶瓷行业这个江湖。至今,他和美胜公司已经在陶瓷行业稳扎稳打了25年之久,在行业里已经是老字辈了。和多数企业一样,美胜陶瓷也是由当年的一条生产线规模稳扎稳打发展起来的,这么多年产品依然是外墙和琉璃瓦两种产品。

“我们只做这两种产品,做好自己的出口和国内固定客户就好了。”吴声团的话语里透露出福建陶瓷企业老板的低调和耐性。如果是佛山的企业,他们大多会大规模扩张新的生产线和产品种类,去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虽然规模和产品配套上存在较大差距,但晋江企业的赢利水平并不低于广东企业。因为它们在拥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市场之后,几乎没有其他的成本投入,就连员工几乎都一层不变,而产品照样依托福建商帮这一得天独厚的渠道销往全国各地。

而佛山的企业却不同。它们要大肆投入宣传、招商、建豪华展厅、打造营销团队。这些成本增长的背后,成就了佛山陶瓷在国内同行中领衔的重要地位。当记者问及晋江陶瓷发展史上他印象最为深刻的事情是什么时,吴声团告诉记者,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那时候银行几乎没有放贷计划,一些大肆扩张的企业由于资金链的断裂而陷入危局。“保守估计,那段时间晋江应该倒掉了30家左右陶瓷企业,那一次影响应该是晋江陶瓷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吴声团说。从那次风波之后,晋江陶瓷企业依然沿袭了以往的按部就班风格,保持着原有的低调。即使有部分企业做大了,也只是产能与产量的扩大,品牌定位仍然没有变化。

内外交困,风暴悄悄来袭?

在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乃至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下,平稳其实也是一种退步。因为商界流传一句这样的话:不进则退。

当前,晋江陶瓷企业除了遭遇区域内纺织服装及鞋帽、纸制品等产业快速崛起的压迫之外,它还面临着同行之间的价格战。福建(晋江)国星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两年福建陶瓷企业的利润也出现了下滑现象,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本土企业之间的价格战逐步显现。尤其在金融危机的严峻时期,企业对于工程的追求热情几乎胜过以往任何时候,这最终导致了相互之间压价竞争,利润面临削减。江西恒达利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培植是一个地道的晋江人,他告诉记者,即使不受金融危机影响,晋江原有那些技术含量低、质量差、样式老化的产品,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力势必会采取价格战的方式进行倾销。

除此之外,晋江陶瓷还面临着最大的敌人,那就是外省产区不断增长的新型生产基地。仅江西高安产区,在三年内就已经由原来的20来条生产线增长到现在的近80多条,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生产线是专门生产外墙砖的,与晋江的产品产生一定冲突。如果说广东新中源、新明珠、欧雅、普京等实力型大企业挥资进军内地市场,对于生产外墙的晋江企业影响不大,那么湖南、湖北、安徽等产区的本土企业和温州企业的扩张,对晋江企业是绝对有影响的,因为它们当中有一半左右的产能是生产外墙产品的。

此外,晋江企业的按兵不动与外省新产区不断呈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其实在说明一个问题:晋江企业的运输成本在面对新产区的强大区位优势和辐射能力时,将失去竞争力,从而影响产品价格的竞争优势。

面对这样的压力,已经有一部分晋江企业开始向外扩张。如恒达公司到江西高安投资的江西恒达利陶瓷有限公司,以及国星公司到云南、甘肃以及内蒙古等地投资建设新基地。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内忧外患夹击“佛陶”


■新闻背景

今年6月23日,韩国贸易委员会(KTC)就中国瓷砖在韩国倾销的事实及对韩国国内产业是否造成损失等情况,决定对中国产瓷砖进行调查。KTC从向韩国出口瓷砖的500多家中国企业中,把亚细亚、新中源等出口金额较多的9家生产及出口企业确定为调查对象,佛山有6家企业名列其中。7月7日,佛山6家被调查企业陆续收到KTC的调查问卷。7月13日前后,佛山有数家未被列为调查对象的知名品牌陶瓷企业为澄清自己在韩国没有低价倾销瓷砖,主动向KTC递交被调查申请。(李青)

“佛山生产的低值瓷砖数量不多,预计韩国陶瓷反倾销对佛陶的影响不会太大。”记者从第二届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获悉。陶瓷企业表示,由于油价上涨,小企业今年的日子并不好过,反倾销将令陶瓷业洗牌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佛陶成反倾销重点

为什么KTC(韩国贸易委员会)选中的调查对象大部分是佛山企业?业内人士解释道,虽然山东陶瓷企业出口韩国的产品平均价格比佛山低,但是山东陶瓷外销价明显高于内销价。相反,佛山陶瓷产品外销价与内销价十分接近,甚至比内销价还低。因此倾销的嫌疑较高,被选中接受反倾销调查的几率也就高一些。

造成这样的反差,佛山陶瓷企业显得十分无奈。据了解,佛山每年的陶瓷产量占全球陶瓷产量的36%,在佛山注册的陶瓷企业有275家,还有3000多家“黑厂”。这些“山寨厂”盲目投资,拼低价出口,连累了整个行业出口。

对于韩国反倾销的影响,佛陶企业表示乐观:“佛山生产低值瓷砖的数量不多,这场风波应该不会对行业造成毁灭性打击。”据介绍,目前韩国已经开始只在中国进口高值瓷砖,而将低值瓷砖的进口转移到印尼、越南等地。

陶瓷业洗牌加速

业内人士纷纷表示,反倾销将进一步加剧陶瓷业洗牌的力度。

“燃油成本在生产成本的构成中约占30%。”新中源、鹰牌等陶瓷企业表示。“去年这个时候,原油价格每吨不到3000元,现在已经冲到每吨4800-5000元。”蒙娜丽莎陶瓷相关人士表示。该人士表示,“像蒙娜丽莎这样的企业境况虽然艰难,但比小企业日子毕竟好过。首先,企业的油库可以储备原油,周期限在7天,而一些小企业则难储备原油,断油时间一长企业只好停产;其次,大企业品牌更为成熟,工艺更先进,产品附加值要高于小企业”。

业内人士表示,陶瓷企业除了喷雾干燥塔用一部分重油和混合油外,主要还是用柴油。一条窑一天少则五六吨,多则八九吨,仅佛山地区就有上千条陶瓷生产线,吃油量相当大。

“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对所有的企业都一样。不同的是,大企业会适当调整战略,通过降低产量或是改变花色品种,提高出口价格来消化成本压力,但小企业,特别是走低档路线的小企业只能被动降低产量。一旦成本无法消化,就只能关门大吉,”广东陶瓷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陈环表示。

陶瓷业“内忧外患”情何以堪


欧盟委员会日前发布《关于欧盟对我国陶瓷厨餐具开始反倾销调查的通知》,宣布对中国出口至欧盟的陶瓷餐具及厨房用具发起反倾销调查。此前,2011年9月欧盟对中国瓷砖反倾销案作出终裁,征收最高达69.7%的惩罚性关税,且有效期长达5年,并可视情况延长。

据记者了解,这是一次影响范围最广、涉及金额最大的中国陶瓷行业反倾销案,涉及金额高达7亿美元,涵括企业超2000多家。以泉州为例,根据2011年海关数据统计,涉案企业86家,涉案金额达2410.4万美元,其中,超百万美元的企业就有6家。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反倾销主要集中在陶瓷瓷砖领域,从印尼反倾销案开始,已经进入到了应用瓷领域。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提醒:“这种反倾销措施还会有较大的‘连锁反应’,有可能带来其他国家或地区跟风对中国陶瓷餐具的反倾销。”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外患未平内忧又起”。

2011年12月30日,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陶瓷砖产量超过80亿平方米。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房地产调控又加剧了陶瓷业市场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这种情况下,陶瓷企业营收、利润下滑已成普遍现象。

出口额下降利润微薄

“与此前欧盟对我国出口的建筑陶瓷征收高额反倾销税相比,日用陶瓷对海外市场依赖度较高,约占我国出口量的11%,2000多家企业会受到波及。考虑到日用陶瓷机械化程度很低,日用陶瓷在我国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涉及的劳工数量则更为庞大。”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此次欧盟之所以考虑对我国日用陶瓷发起反倾销调查,与我国日用陶瓷在欧盟市场占有率过高有关。陶瓷工业协会透露,目前,我国已经是日用陶瓷第一大生产国,产量约占全世界70%。而记者从多家出口欧盟日用陶瓷企业获悉,我国日用陶瓷在欧盟市场占有率已经接近五成,是欧盟日用陶瓷第一大进口国。

国内日用陶瓷生产企业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由于欧盟债务危机导致国内消费能力下降,对欧盟日用陶瓷的出口额已经出现了同比15%左右的下滑,若再进行反倾销,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以欧盟市场上售价3.5美元的口杯为例,企业出售给欧盟经销商的价格约为0.7美元,企业从中获利仅约0.1美元。而国外经销商除去运费等开支约1.5美元,实际获利超过1美元,是我国生产企业获利的10倍。”出口欧洲陶瓷的企业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事实上,我国出口欧盟陶瓷利润极低。大型企业尚如此,其他小企业则更加艰难,可见,我国陶瓷出口企业利润很低,而且获利大头是国外经销商。

这种形势下,行业洗牌将进一步加剧。相关专家坦言,2012年陶瓷砖产量将进入平缓增长阶段,总体来讲,我国的陶瓷砖产能与产量已接近步入相对过剩阶段,行业内的竞争将不断加剧,表现可能是洗牌、重组。

日用陶瓷,情何以堪?

反倾销来袭,陶瓷企业情何以堪?国际官司,就意味着5-10万元的律师费用、企业专业的应诉能力、还有大量地精确贸易信息……

对于大多数陶瓷企业而言,微薄的利润并不容易支撑这来势汹汹的“反倾销”,这无疑是在他们抵御严冬时雪上加霜。

“胳膊”还是拧不过“大腿”。太多的无奈道出了陶瓷企业的悲催命运。对于这样的官司,企业这样形容应诉的结局:“这场官司没有一个能赢,终裁获得相对低一些的反倾销关税就已经算是成功了。”

据业界介绍,相对低一些的反倾销关税也差不多要达到30%。因此,所谓的“成功”就是陶瓷企业在原有的成本基础上,添加了三成以上的成本。成本不断增加,贸易如何继续做下去,企业只能八仙过海了。而按照正常的贸易来看,没有神仙般的实力,那就只能“出局”,退出市场。

外贸企业往往把反倾销调查当做“大件事”来面对,积极的企业寻找各种门路,想方设法应诉;不积极的企业直接放弃市场,甘拜下风。

然而,从陶瓷业这棵遭殃的“树木”,我们似乎看到了整个外贸行业悲惨的“大森林”,不仅有陶瓷,还有家电、纺织、家居、建材等行业纷纷遭遇反倾销。专家提示,反倾销已经在几个层面上开始发生“连锁反应”,这意味着,外贸壁垒或将越来越多,海外市场的“蛋糕”或许也将越做越小,而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呢?

卧薪尝胆,内外兼修

面对接二连三的反倾销“围剿”,寻求合适的突围路径,已成为当下中国陶瓷业的共识。

为什么被“碰瓷”受伤的总是中国?有业内人士道出了其中的原因:一是国内企业修炼品牌内功不足,二是国际贸易壁垒。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相关人士认为,尽管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得确有些“撑得起门面”的产品,但在陶瓷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品牌推广,特别是日用陶瓷如陶瓷厨房餐具等方面,却落在欧洲后面。

而且相互之间无序竞争激烈,低水平重复建设较为严重,品牌意识不强,陶瓷内涵单薄,缺乏文化支撑,造成低价竞销的恶性循环。

除此之外,在质量管理方面也存在差距。有业内人士表示,相比意大利、日本陶瓷,陶瓷行业目前的现状是营销有建“术”,如产品展厅相当“高级化”,甚至达到五星级档次,而生产环节,尤其是整个厂区包括生产车间,差别就非常大,显得有些落后,有的甚至破烂不堪且脏乱。

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欧洲陶瓷业主要产地南欧4国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经济形势严峻。与其他行业相比,陶瓷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而且欧盟又是中国陶瓷的出口大国,在此情况下,欧盟使用反补贴反倾销调查手段,更容易实现他们贸易保护主义的真实目的。

所以,必须要在品牌上“有所建树”。打响品牌,才能真正复兴中国陶瓷。这个“术”包括首先要练好管理内功,做好质量,在产品和技术上赢得先机,要求关联产业比如机械设备产业跟得上。其次要整合品牌,提升整个行业的质量和效益。

陶瓷业的复兴之路,看似光明,但实则满是荆棘,岂是一朝一夕之事。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似乎要“任重而道远”,其实,中国陶瓷在欧盟是有很好的市场的。2011年,中国出口欧盟厨餐具累计金额超过7亿美元。以瓷砖为例,2001年到2010年的10年间,仅佛山出口欧盟年均增长率达到78.6%。然而,受到反倾销的影响,2011年中国陶瓷出口数量骤降。

有专家出招:企业面对不利局面,企业不要单纯纠结在产品生产上下工夫,在经历了淘汰、行业洗牌之后,整合下来的品牌、规模企业要多从宏观上、国际视野中,思考陶瓷业的战略发展路径和竞争力。利用资本和市场优势,进行产业国际转移。随着不断的适应规则,中国企业必将在历练中,练就“炉火纯青”的本事。

观点:晋江陶瓷产业的未来方向


在晋江采访过程中,磁灶镇政府企业服务中心主任颜天尊的话让我记忆深刻:因为陶瓷产业研发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品牌附加值以及高能耗、高污染等原因,政府已经不再提供土地为陶瓷企业的再次发展给予支持。甚至磁灶所剩不多的土地也批给了新型印刷产业,打造建设了省级印刷产业基地。

由此可见,在面临众多品牌服装、鞋帽以及上市企业的时候,陶瓷的产业集群优越感似乎开始消失。尽管它曾经是晋江的支柱产业,但从当前的总产值和利税总额来看,陶瓷产业其实已经沦为“小弟”产业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单位能耗所产生的工业产值才是政府关注的,包括其生产所需的占用土地面积、环境保护等,都是政府所考虑的主要因素。

即使政府不会“一棍子打死”和一票否决,但持续的环保和节能降耗等一系列工作,也将成为陶瓷企业难以逾越的一道坎。令人想不到的是,目前晋江几乎采取了“每一度电纳多少税金”的苛刻做法,目的就是要推动产业升级,加速高效、节能型产业的快速崛起。这样的税收政策,高能耗的陶瓷企业照样无法回避。其对于单位能耗产生的利润额来说,简直是一种难以承受之重。

本身附加值就低的福建外墙砖产品,如果还要投入资金进行环保和节能降耗,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净利润。那么,和国星、恒达那样“走出去”,到外面去投资办厂,用新的节能高效生产线和市场区域优势来弥补当前的困惑,或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此外,恒达和国星的另一条道路也可以尝试,那就是调整产品结构。比如生产价格相对较高的仿古砖,尽可能争取产品的利润空间,这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类似的方式,华泰集团推出的干挂外墙陶板,同样以其高附加值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为企业解除枷锁。

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这是我对晋江陶企未来的看法。抓住机遇,合理布局,大胆创新,企业不至于会陷入被动。相反,一味抱着没有技术突破和创新的老产品和老技术,势必会遭遇对手的无情淘汰。

去年闽陶瓷出口增长 但“内忧外患”不容忽视


2006年福建陶瓷行业虽然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反倾销、人民币升值等众多不利因素,仍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出口不减反升。据福州海关统计,全年共出口陶瓷4.6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83%。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陶瓷生产国和第三大陶瓷出口国,陶瓷生产规模大、成本较低、产品性价比高,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广泛欢迎。据福州海关有关人士介绍,2006年9月15日起,国家对所有陶瓷产品的出口退税进行了调整,24个税号的陶瓷产品出口退税率从13%下调至8%,6个税号取消出口退税。新政有3个月的过渡期,对于陶瓷出口影响出现两种不同走势,降低类产品出口在新政实施后依旧保持较快增长,而取消类产品出口已经略显疲态。由于取消类产品在总体出口中占有比重较低,福建省陶瓷整体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2006年9月至12月期间,降低出口退税率的陶瓷出口1.75亿美元,增长22.47%,略高于前8个月21.35%的累计增幅;而取消出口退税的陶瓷出口85.9万美元,增长2.74%,较前8个月44.38%的增幅有大幅回落。

福州海关有关人士同时指出,虽然2006年福建省陶瓷出口贸易出现逆势上涨的喜人形势,但当前陶瓷出口仍面临“内忧外患”。

一是“内忧”。近年来国内陶瓷产能急剧扩张,加剧了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在产品缺乏差异性的情况下,生产企业只能通过降低产品价格来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导致企业恶性竞争加剧。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陶瓷还面临着燃料、陶瓷色釉料等原材料及水电价格持续上涨的压力,同时今年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进一步压缩了企业利润。目前国内陶瓷品牌的滋生造成市场上品牌林立,但市场占有率及知名度相对较低,多数企业资产规模普遍偏小,效益规模不够,很难与国际陶瓷品牌抗衡。

二是“外患”。近年来我国陶瓷出口发展速度快,量大价低,引起了主要进口国的关注,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纷纷对中国实施技术和贸易的保护措施。2001年至今,中国瓷砖相继遭遇印度、墨西哥、菲律宾、埃及、韩国、厄瓜多尔等国贸易壁垒,部分国家的反倾销税率高达247%。此外,欧美等发达国家不断筑高技术壁垒门槛,制定了越来越严格的安全、环保等技术标准。如欧盟修订《关于与食品接触的瓷器制品的性能标准与合格声明》,大幅提高检验标准,并要求从2006年5月20日起,允许符合该指令的瓷器制品使用和进行贸易;从2007年5月20日起,不符合该指令的瓷器制品将禁止生产和进口。

鉴此,福州海关建议相关企业,首先要树立靠品牌发展产业的观念,树立中国陶瓷在国际市场上的良好形象;其次是增强创新发展意识,用高科技武装陶瓷生产,从而占据价值链的高端;在掌握市场需求信息的基础上,开发适合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大力挖掘中国陶瓷文化,打造“CHINA”品牌。

国内陶瓷业内忧外患 价格战致利润微薄


有分析师表示,由于陶瓷产品同质化严重,并且各大厂家销售市场集中度高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为了提高销量并占有市场份额,陶瓷企业不惜降低价格,薄利多销

对于陶瓷行业来说,今年可谓是内忧外患。

产能过剩,产品附加值过低,国际竞争力不强,利润微薄又遭遇多项反倾销调查。

面临如此困境,陶瓷行业未来的出路在何方?

内忧:产能过剩利润微薄

随着陶瓷企业不断扩张、生产线不断扩充、生产总量不断扩大,造成产能严重过剩,供需失去平衡。

实际上,我国虽是一个陶瓷生产大国,却不是一个强国。产品以中低档为主,附加值较低,在国际市场售价不高。

据介绍,一个价格0.7美元的陶瓷口杯,出口到欧盟售价约为3.5美元,但国内企业仅获利0.1美元。其余大头被国外经销商拿走,他们除去运费等开支约1.5美元,实际获利超过1美元,是我国生产企业获利的10倍。

中投顾问建材行业研究员邹明晓告诉记者,我国陶瓷企业利润微薄,主要在于成本高企以及销售价格相对便宜。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并且各大厂家销售市场集中度高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为了提高销量并占有市场份额,陶瓷企业不惜降低价格,薄利多销,这就导致了行业普遍利润微薄。

“上游原料高涨也是造成陶瓷企业利润微薄的原因之一。”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秘书长夏高生说。

此外,由于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出台,也让陶瓷产业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更加严重。

夏高生表示,房产宏观调控制约了市场需求的增长,使得价格竞争激烈而提价困难。

外患:面临多起反倾销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透露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经是日用陶瓷第一大生产国,产量约占全世界的70%。

此外,我国日用陶瓷在欧盟市场占有率已经接近五成,是欧盟日用陶瓷第一大进口国。

据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统计,去年我国出口欧盟厨餐具累计金额超过7亿美元。

欧盟委员会日前发布《关于欧盟对我国陶瓷厨餐具开始反倾销调查的通知》,宣布对中国出口至欧盟的陶瓷餐具及厨房用具发起反倾销调查。

此前,2011年9月欧盟对中国瓷砖反倾销案作出终裁,征收最高达69.7%的惩罚性关税,且有效期长达5年,并可视情况延长。

这是一次影响范围最广、涉及金额最大的中国陶瓷行业反倾销案,涉及金额高达7亿美元,涵括企业超2000多家。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陶瓷业面临的第一起反倾销事件。

据商务部消息,印尼反倾销委员会在今年年初也发布了对中国陶瓷餐具产品反倾销调查终裁披露,拟对上述产品征收87%的反倾销税,这是今年陶瓷行业遭遇的首个反倾销。

“欧盟展开对我国陶瓷餐具及厨房用具的反倾销调差,其调查期间将会降低我国陶瓷出口数量和出口额。”邹明晓说。

但同时,此次反倾销对我国陶瓷业的长远发展也有好处。

“目前的陶瓷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有业内人士说。

邹明晓认为,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陶瓷不断完善管理和经营,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透明度。若欧盟调查后我国陶瓷业不存在问题,这将使得我国陶瓷产品和厨房用具获得极好的出口利好,有利于陶瓷业的出口。

亟需进行产业链分工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产能过剩等原因,多家陶瓷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的业绩也很不理想。

其中,*ST冠福预计2012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3500-4000万元。

有关陶瓷企业表示,陶瓷企业上半年业绩不好甚至亏损主要是由于销售数量降低,平均销售价格比原预计下降,影响毛利减少。

有陶瓷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陶瓷行业目前需要进行产业链分工和资源整合,不同产品各有专业化的OEM代工厂商,各自专精于少数品种但产量规模大的专业化生产,将生产和品牌及销售渠道进行分工和合作。将使有成本竞争力的厂商越做越好,没有成本竞争力及产品技术能力低的产能自然淘汰。

对此,夏高生也表示认同:“陶瓷行业全产业链的经营,而没有专业化的分工,造成生产面的资产投入太大,销售面的渠道太复杂,经营管理难度高和费用太大。”

此外,邹明晓告诉记者,陶瓷业处于销售淡季,市场需求低迷而陶瓷业却产能过剩,解决产销矛盾主要从开源节流两方面进行。

“开源方面,陶瓷企业应开拓新渠道并逐渐降低产品价格进行大力促销,提高销量。节流方面,陶瓷企业应逐渐降低生产量,并修炼内功提高技术水平以及进行新产品的研发设计,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邹明晓认为,未来我国陶瓷业必须要提高技术水平,并提高研发实力,不断的推出多样化、个性化的高质量产品,以产品品质占领市场。此外,陶瓷企业应该开拓新兴市场,避免行业高集中度竞争,在产品和渠道两方面进行差异化竞争,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占领市场。

广东潮州陶瓷订单少一半 内忧外患提前入冬


眼下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尤其是出口低迷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那么,怎样应对这种产业低谷呢?我们选取了陶瓷这个既能反应外需又能反应内需的典型行业,来做一个分析。广东潮州是全国陶瓷生产企业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全国最大的日用瓷生产和出口基地,产品曾经畅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称为“中国瓷都”但是,08年以来潮州部分陶瓷出口企业订单不足、成本升高等多重困难。不少陶瓷企业都觉得今年贸易的冬天来得特别早。

按往年的习惯,现在正值陶瓷销售的旺季,但在潮州的一个陶瓷批发市场上,记者却发现,整个市场特别冷清,甚至有的商户干脆关门歇业。

潮州陶瓷销售商告诉记者,本来这个时候都是应该生意很不错的,(现在)都比较淡一点,应该市场比较萧条。少了很多的,少了三分之一,我们以前每个月(销售)一百多万,现在八十几万,70来万,像今年比较淡一点,可能估计淡了(下降)差不多50%的样子。这里的销售商们直接面对的是出口经销商,因此对外需疲弱的冲击感觉更为直接。

潮州陶瓷销售商称,(出口商购买)量也没有以前那么大,而且每年他们来的次数很多,现在来的次数也很少了,进的次数也很少了,他们的外面的生意也难做,每个人都这样说的为什么订单少?全球金融危机也有一点影响,还有那个现在酒店市场影响比较大的话,跟房地产方面也有一定关系。

潮州一家知名陶瓷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需求减少,但陶瓷业的人工成本涨了近30%,原材料也涨了20%以上,加上今年2月欧盟对我国陶瓷餐厨具发起反倾销调查,潮州的陶瓷业可谓是雪上加霜。

广东省潮州市伟业陶瓷有限公司黄伟权告诉记者,欧洲市场的订单大概要下降30%左右,然后加上内部这个原材料成本跟用工成本又在不断地攀升,但是这个你本身外部这个市场疲软,你这个订单不是很多,你这个价格又不能说比较大幅度的来提升,所以这给企业造成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汕头海关副关长吕文龙告诉记者,今年欧盟反倾销以来,企业的订单减少,摩擦增多,出口陶瓷首先出现负增长,据统计,1到8月份,出口陶瓷6.2亿美元,(同比去年)下降了8%,行业面临发展停滞的瓶颈。

另辟蹊径发新品快速通关保订单

曾经很有名的潮州陶瓷,不仅出口疲弱,内销市场也比与去年下滑近20%。潮州的陶瓷业要么关门歇业,要么加大投入转型,这时订单就成了企业“过冬”的储备粮。

记者了解到,多数陶瓷企业都已经认识到,死守原来的经营模式没有出路必须另避蹊径。黄伟权的企业就一边收缩战线,一边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因为现有产品的价格客户都非常熟悉,很难提价。只有通过设计一些新产品,用新的花色、新的器型去吸引客户。

广东省潮州市伟业陶瓷有限公司黄伟权告诉记者,比如说一个平盘假如它原来的价格是10块钱,但是经过我们创新以后,我们在这个盘子上面加上一些花纹,别人还没有这个产品你加入一些新的元素,新的东西,在市场上比较新颖,贵20%、30%的价格,客户也是能接受的。

新产品还可以作为开拓新市场的敲门砖。除了传统的出口地欧美,现在不少企业开始开发俄罗斯、中东、南美和东盟的市场,来自新兴市场订单的增长了15%。

广东省潮州市伟业陶瓷有限公司黄伟权告诉记者,每份订单对我们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我们为了赶这个货期,一定要到晚上赶这个船去,赶不上船期,要到等下一班船,一个物流成本,一个违反,可能客户那边(合同就)违约了。

谁能抢到订单,就能抢到市场。因此,出口通关的效率高低就成了企业赢取订单的关键因素。

汕头海关隶属潮州海关关长李亮告诉记者,就是企业的信用越高,我们给予越多的方便,就例如我们现在已经是深夜了,我们还在为他服务,因为他信用等级够了,我们就提供全天候的服务。

广东长城集团副总裁肖辉哲告诉记者,那对我们企业来讲,你就能够迅速地把这个运输出去交给客户,使这个交货期不会延误,使我们信誉度提升,从而跟这个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创新引领陶瓷企业节能降耗

潮州是名副其实的瓷都,目前有陶瓷生产厂家1万多家。以前潮州大大小小的陶瓷企业都把产生的废瓷大量堆放在工厂外,成为令人头痛的工业垃圾,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厂家开始探索怎么能回收利用这些“下脚料”,以降低成本。甚至有些企业为了避免产生废料,干脆生产出了不是陶瓷的陶瓷,这到底怎么回事呢?

由于技术水平不一,陶瓷行业废瓷率从10%到20%不等。因为废瓷不可降解,对环境污染很大。但眼下一些企业已经解决了废瓷黏性的问题,在原料里加入约30%的回收废瓷,成本也就降低了10%以上。

广东长城集团副总裁肖辉哲告诉记者,就是废瓷循环利用,这跟国家新的政策非常吻合,这个有什么作用,就可以降低成本,把这个回收再利用,主要还是把这个能耗降下来,

广东健诚高科公司总经理杨厥明告诉记者,因为这都是氧化硅做的,通过乳化,外观看起来是陶瓷产品。其实这些都是我们新开发的玻璃制品。

杨厥明所在的企业原本也是一家传统的陶瓷企业,金融危机之后瞄准了高级乳白钢化玻璃餐具,但进口一条生产线就需要一千多万。

汕头海关副关长吕文龙告诉记者,如果是企业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只要是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的海关就可以给予免税政策,就可以降低企业转型升级的成本,免除企业后顾之忧。

免税帮助了杨厥明的厂子转型,他们的新产品的原料可以反复使用,几乎是零排放、零污染,上市后有90%的订单来自于国外。

广东健诚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厥明告诉记者,去年(订单)是一千万美金左右,今年我们可以达到一千五百万美金。

陶瓷业内忧外患 薄利多销非唯一出路


随着陶瓷行业的发展,如今陶瓷产品同质化问题日益严重,各大陶瓷厂家市场集中度逐步升高引发行业内的激烈竞争,处于提高销量和占领市场的考虑,厂商不惜一再降低价格,并希望以薄利多销来获利。国际上,陶瓷业产能严重过剩,产品附加值低,国际竞争力较弱,薄利而又面临反倾销调查。整个陶瓷行业面临内忧外患。

尚普咨询建材行业分析师认为:伴随陶瓷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线不不断扩充、生产总量不断增加,陶瓷业面临产能过剩问题,供需失衡。我国可以算得上是陶瓷大国,但距离强国却还有一定差距。产品主要是中低档,并且附加值低,在国际市场售价较低。我国陶瓷业利润微薄,问题在于高成本和低价格。这是由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厂家销售市场高度集中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为提高销量占领市场,企业主打价格战,薄利多销,从而导致陶瓷业利润普遍微薄。此外,原料价格上涨也是陶瓷业薄利多销的原因之一,我国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让陶瓷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变得更为严重。

据欧盟委员会消息显示,日前,欧盟开始针对我国陶瓷用品等开展反倾销调查。此前,欧盟曾对我国瓷砖反倾销案件作出调查并作出相应惩罚。在欧盟调查我国陶瓷反倾销过程中,我国陶瓷出口势必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但从长远看,这对我国陶瓷行业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反倾销事件能促使我国陶瓷企业不断完善经营管理,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及市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据尚普咨询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陶瓷制造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指出:陶瓷业需要开拓新渠道并逐步降低价格并大力促销,从而增加销量。逐步降低减少产能,全面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及新型产品的研发设计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未来我国陶瓷业必须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产品研发实力和力度,不断的推出个性化、多样化的质量过硬的产品,并最终凭借产品质量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除此之外,陶瓷行业要做的是开辟新市场,尽可能避免行业高集中度的竞争,在产品及渠道两个方面进行有差异化的竞争,这样便能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从而占领更大的市场。

晋江陶瓷产业推介座谈会在齐齐哈尔举行


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晋江)陶瓷产业推介座谈会11日在全国五大陶瓷主产区之一的福建省晋江市举行,市委副书记、市长韩冬炎及市政府办公厅、市财政局、商务局、工商局、外事办、依安县有关领导,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尤猛军,晋江市市长刘文儒出席活动。

座谈会上,刘文儒介绍了晋江市陶瓷产业发展相关情况,依安县在会上做了推介。韩冬炎在座谈会上讲话并与晋州市陶瓷企业代表进行了座谈。韩冬炎说,这次来晋江主要是学习经验,增进友谊,探讨合作,寻求发展。齐齐哈尔有丰富的高岭土资源和周边广阔的建筑业市场,而晋江陶瓷产业发达,陶瓷企业生产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产品销售门路广,两地优势互补,合作大有可为。

韩冬炎指出,不仅是在矿产资源方面,齐市在食品、装备制造方面的优势将为两地实现深入广泛的合作搭建起桥梁。齐齐哈尔是黑龙江省第二大城市,是中国绿色食品之都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资源富集,绿色食品和生物产业前景广阔;齐市工业基础雄厚,是国家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中国一重、齐重数控、齐二机床等企业全国闻名,希望晋江市能有更多的企业到齐市参观考察,亲身感受齐市宽松的投资环境与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势头,地方政府一定会为企业提供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服务,双方携手发展,实现共赢。

韩冬炎还率团实地考察了晋江市腾达、华泰等陶瓷企业,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及流程、产品的市场前景和发展规划等情况。晋江陶瓷企业在继承传统工艺、产品研发、技术改造以及节能降耗等方面的开拓创新,给考察团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晋江考察期间,泉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黄少萍亲切会见了韩冬炎一行。黄少萍在会见中详细介绍了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韩冬炎表示,泉州和齐齐哈尔在轻重工业方面各有优势,在农业、资源、对外联系等方面也形成明显优势互补,希望两地密切往来,深化合作,共同发展。会见后,双方还互赠了纪念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观点:晋江陶瓷产业面临内忧外患》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观点:晋江陶瓷产业面临内忧外患》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