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光绪冰裂纹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残缺之美“冰裂纹”

残缺之美“冰裂纹”

光绪冰裂纹瓷器的鉴别 古代冰裂纹瓷器 怎么鉴别冰裂纹瓷器

2021-04-21

光绪冰裂纹瓷器的鉴别。

美学原理有一个残缺之美的重要法则。残缺之美在艺术上表现为结构或内容的不完整,却能给人奇异美感和无穷意蕴。

市面上通常冰裂玻璃有夹胶,灌浆,打胶这3种制作方式。其中打胶方法效果最差,几乎没人用。夹胶最好,灌浆次之。夹胶和灌浆的在价格上约差40元/平方。

常见冰裂玻璃的规格为4+4+4,5+5+5,8+5+8。就是有三层玻璃组合而成的。4+4+4就是12厘的,夹胶230元/平方,灌浆的200元/平方;5+5+5就是15厘的,夹胶280元/平方,灌浆的240元/平方。如果前后两面玻璃还要钢化的,另加钢化的钱。

“冰裂纹”大小一般为5+5+5,共15mm,中间为钢化玻璃,钢化玻璃击碎后碎片的大小取决于玻璃钢化的用时以及强度,玻璃钢化的时间越长或者强度越大,击碎后碎片的大小就越小,反之玻璃钢化的时间越短或者强度越低,击碎后碎片的大小就越大,订做“冰裂纹”的玻璃时应注意这点。

精选阅读

老瓷片再现残缺美


清代瓷片摆件

明代胡人骑马图吊坠

红木嵌钧瓷屏风

人们收藏瓷器,大多追求完整器,老瓷片一般作为标本来学习和研究。不过,记者走访发现,近些年来老瓷片也不甘寂寞,化身为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品,让我们的生活更具艺术气息。

当老瓷片遇上建筑

当人们走进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的大门,首先便会被整整一面墙的老瓷片所吸引。据馆长何飞介绍,这些都是唐代鲁山段店窑的瓷片,“镶嵌在墙上,既有装饰作用,打造博物馆的独特风格,又能体现河南的陶瓷文化,是一种文化推广和展示。”

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会会员敬勤俭先生的“商都魂古陶瓷标本收藏馆”,也把老瓷片的装饰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小院的墙壁上,镶着各个年代、不同窑口的瓷片,让这个坐落在老胡同里的收藏馆更添一丝古朴的韵味。

敬勤俭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博物馆、会所等,都喜欢把老瓷片融入建筑设计中。普通的老瓷片价格不高,却比很多昂贵的现代材料更有装饰性,也更具文化底蕴。”

残缺美,也入画

在大象陶瓷博物馆,记者还注意到茶室里两幅古色古香的“画”。凑近一看,精美的实木画框里,原来是两个大瓷盘的盘底,上面绘有人物故事,画工精细,颇具美感。何飞介绍道:“这两个磁州窑系人物盘,一个元代,一个明初,是我多年前收来的,因为残缺,价格较低。后来我看盘底的图案很不错,就给它们加了框,挂在墙上就像挂了老画似的,效果挺好。”

这个妙招并不算何飞的“独创”,记者在国香茶城的“鲲鹏茶器”,也看到了几幅加了画框的盘底、罐盖等。店主李鲲鹏告诉记者:“我们在景德镇收老瓷片,有时候会发现一些面积较大、图案较好的盘底,它们不像完整器那样可以配个架子摆在桌上欣赏和收藏,有人就想到这个办法,把它们放入画框做成‘瓷画’,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除了这些“瓷画”,记者还曾在中州古玩城见过一件嵌着数十片宋代钧瓷片的红木屏风,十分独特。据了解,2005年北京华辰拍卖会上,也出现过一套嵌有宋代钧瓷碎片的楠木四条屏,估价为12万至22万元。

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张保庆介绍,“把钧瓷老瓷片镶嵌在木质屏风上收藏,从明清时期就有,现在也有人做,这是钧瓷的一个特色。主要是因为宋代钧瓷完整器鲜有,连瓷片都不多,素有‘钧瓷一片值千金’的说法,人们十分珍视,便有了把钧瓷片做成屏风的传统。其他种类的瓷片,倒是很少做成屏风。”

瓷片饰品的人文之美

除了装饰家居环境,老瓷片也能做成项链、胸针、戒指、耳坠等饰品,给佩戴者增添一份古典美。记者曾在北京南锣鼓巷的多家银器店见过包银的瓷片吊坠、戒面,前几日,记者走访郑州市场时,也发现了这样的饰品。

这些老瓷片饰品价位从数百元至数千元不等,店家介绍,“价位主要是根据年代、画工、完整度、内容题材、官窑或民窑等来决定。瓷片饰品以景德镇的为主,因为画工、题材比较好;也有河南的钧瓷、汝瓷、绞胎瓷等,钧瓷变幻莫测的釉色很漂亮,汝瓷则清雅如玉,很受人们欢迎。”

店内顾客李小姐告诉记者:“我一直很喜欢老瓷片饰品,感觉它比黄金、珠宝饰品更有内涵。5年前,我就在外地买过一个青花瓷片项链坠,当时郑州还没几家卖老瓷片饰品,现在已经越来越多了。”

宝石蕴含的是天地精华,瓷片体现的是人文之美。每件瓷片都是凝聚了古人智慧、独一无二的手工作品,它们带给人的,不只是装饰和点缀,更是修养和灵气。

哥窑之美


宋代五大名窑中,哥窑的身世最为扑朔迷离。其窑址迄今尚未得到准确认定。根据文献记载,大约有两个线索:一个说法是,宋代的章氏兄弟在龙泉窑烧制青瓷,哥哥章生一创烧了哥窑;另一个说法是,南宋修内司官窑附近,民间窑场烧制了哥窑。

196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特请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所提供的宋哥窑实物标本进行化验,结果证明其化学成分、纹片颜色和形式皆与龙泉青瓷有所不同。研究者因而推断,宋哥窑似应出自南宋修内司官窑,只是因当时的官窑对民间保密,弃窑时又作了处理,故其窑址迄今未能发现。2011年9月,龙泉市召开了龙泉溪口窑黑胎青瓷研讨会,根据近年来溪口窑的挖掘整理情况,初步判断龙泉溪口窑黑胎青瓷可能就是明清文献中所述的哥窑。 哥窑的特征有三: 1. 金丝铁线开片。哥窑釉层有网状开片,或重叠如冰裂,或细密如鱼子纹,俗称百圾碎;黑色大开片与红、黄色小开片交织重叠,形成金丝铁线的视觉效果。 2. 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哥窑釉水肥厚,釉中气泡密布,如珠隐现,含蓄内敛。 3. 紫口铁足。哥窑胎体中含铁量较高,胎体为较厚的釉层相裹,口沿釉薄处隐现深紫色,底足露胎处呈深褐色,俗称紫口铁足。目前所见宋代哥窑瓷器,以传世品居多。这些传世品哥窑大部分集中收藏于两岸故宫、上海博物馆、英国大威德基金会等著名博物馆中。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

哥窑胆式瓶

哥窑青釉贯耳瓶

哥窑青釉弦纹瓶

哥窑青釉鱼耳炉

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

哥窑八方碗

哥窑瓷器体现出宋人那种喜好不事雕琢、追求清丽秀挺的审美风格。宋瓷本身非常讲究轻松灵动的美感,这是古人的尚玉精神在瓷器制作上的反映。哥窑瓷器的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最为流行。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罐等,均为宫廷用瓷式样。哥窑瓷的外观光洁莹澈,釉内虽多有气泡,却如珍珠般隐现,神奇而美妙。行内将这种工艺现象称为“聚沫攒珠”。哥窑瓷器的纹片也是多种多样,就纹道而论,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如果从纹形的角度看,就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它们还有一个统一的名称,为“百极碎”。

哥窑碗

哥窑葵花洗

哥窑五足洗

哥窑葵口盘

哥窑葵口盘

哥窑葵口碗

定瓷之美


陶瓷文明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之一。中国陶瓷文明源远流长,历史上名窑名品不胜枚举,宋代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已名扬海内外,其中的定窑就是河北大地孕育出的艺术奇葩。 白瓷的产生是中国古代瓷器产生和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对世界文明史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在白瓷的发展史中,定窑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定窑是我国宋金时代北方生产规模最大、影响最广、贡御时间最长的瓷窑场,是中国古代白瓷生产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杰出的窑场。

定窑白瓷在唐代时就堪与邢窑媲美,北宋时期,定窑取代了曾在唐代盛极一时的邢窑白瓷的地位,一跃成为“天下第一”的名牌产品。定窑烧制以白瓷为主,釉色多白中泛黄,呈现出象牙般的质感,给人以柔和悦目、温润恬静之美感,因此也被世人誉为“中和之美”。除烧制白瓷外,还兼烧白釉黑彩、黑釉、酱釉和低温铅绿釉、铅黄釉两色釉彩瓷等,还生产三彩器物。黑酱、芝麻酱色釉瓷即是文献记载的“黑定”和“紫定”,更受时人的欢迎,价格皆高于白定。

定窑瓷器的装饰手法多样,主要有塑贴、刻花、划花、印花和描金花等。此外,定窑模制器物,剔花,黑剔花也有少量生产,以金代的装饰手法最丰富。纹饰丰富多样,有花卉纹、莲瓣纹、海水纹、云龙纹、禽鸟、游鱼、走兽等。其装饰构图简练,线条明快,层次分明,纹样清晰,图案布局富于变化,独具一格。定窑装饰技法中,印花最为人称道,在宋、金时期所有使用的印花装饰的瓷窑中,定窑以高超的技艺独占鳌头,被推为“印花之冠”。

定瓷之美有目共睹,其釉色温润,纹饰精妙,造型精美,迎合了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注定成为当时上层社会人们所关注和青睐的瓷器,并成为御用珍品。 随后,定窑瓷器被各地瓷窑纷纷仿烧,如山西的介休窑、平定窑、北京龙泉务窑等窑场,甚至江西景德镇、四川的彭县窑等,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综观定窑的巨大成就和深远影响,定窑遗址无疑是一座宝库,一座丰碑,它沉淀和蕴藏着创造性的天才杰作和独特的艺术与美学成就。

陶瓷艺术之美


从陶瓷艺术的审美需求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和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

中国陶瓷艺术是世界艺术史上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它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以及各种文学艺术形式紧密关系、互为影响、共同繁荣,成功地造就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唐代唐三彩,色彩绚烂,艺术高超;宋代五大名瓷,晶莹滋润,空前绝后;明清青花瓷,色泽鲜透,巧夺天工。还有千峰翠色的青瓷,深蕴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宜兴紫砂……这些无不是每个收藏家都梦寐以求的稀世珍品。作为一种以立体造型为基础的综合性艺术,陶瓷制作原本出自人类的日常生活需要。然而,随着科技工艺的发展和人类审美意识的增强,它又从单纯的日常需要中升华出来,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最后达到集雕塑、绘画、书法和工艺等多门成就于一身的境地。

景德镇周惠胜大师手绘青花瓷花瓶

陶瓷的艺术美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来源于自然美和生活美,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基础。然而,它又不是原始的自然形态的美,而是经过艺术家的主观加工,其中渗透了艺术家的美学观点和美学思想以及艺术独创性。因此,它比自然美、生活美更集中、更典型。

陶瓷艺术美是通过具体形象来展示自己的风姿神韵,而这种艺术形象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它可引起人的美感,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它是人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判断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物化。

和谐是构成陶瓷形式美的重要原则之一。和谐体现在具有美感的陶瓷器物的造型、装饰、色彩、肌理中。和谐并不是要求在某一件陶瓷造型上,或是多件组合的成套陶瓷造型上,都单纯地表现相同性和一致性,而是由于相互对立的、矛盾着的或有差别的因素,经过设计达到一种新的结合,从而达到互动、互成的美学目标。

陶瓷艺术之美在于器型、纹饰、釉色。由于其表现手段是立体的、綜合的,因而也就是多观点、多层次和形式异常丰富的。在那厚薄、卷舒、冷暖、莹润之间,不仅展示了历代制瓷工匠们的高超艺术,也饱含着人类对美的艺术追求,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们在文化传统、审美趣味、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的差异与变化。

总之,宋人所体现出的是优雅秀美的艺术风格,追求轻松灵动的美感。从造型到纹饰,抒情而写意,图案流动率意,富于韵律。釉色多为单色釉,但其色泽恬美自然,柔和纯净,是古人尚玉,在瓷器制作上的反映。宋瓷之美,虽未唐代之恢宏气势,但优美高雅则过之,清丽潇洒而不失挺秀,是不饰粉黛,洗去铅华的自然之美。

元人在瓷器上表现出厚重和简洁,造型概括洗练,挺拔舒畅。绘制在青花瓷上的图案,笔意纵横,酣畅淋漓,人物精美,气宇昂轩,无论龙凤麒麟,花草走兽,皆神采飞扬,极具气势,去掉了宋人的飘逸优雅而代之以浑厚质朴,饱满结实的艺术效果。

中国陶瓷艺术的历程,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工艺手段和艺术追求,反映出各自时代的工艺水准和艺术品味。“秋毛冬骨,夏阴春英”,每个时代,瓷器艺人都留下了他们心血的结晶,是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化遗产。

陶瓷艺术,直至整个工艺美术里的诸多美感都是通过形式美显现出来的,主要凭借视觉上的形式美如线条美、质地美、结构美等一一传递给受众。

视觉美就名词的角度而言,是最容易让人望文生义的汉语词汇之一。通俗所说的“悦目”都可类为视觉美。陶瓷艺术中流畅的线条,朴拙的造型,峰回路转的一个镂空,都能让人悦目赏心,视觉美是陶瓷艺术审美中的第一个层面。它经由视线带来内心的冲动和情感的满足。视觉美是陶瓷艺术的特殊目的,抛却了这种形式上的美,陶瓷艺术可以提供知识、宣扬一种道德、服务于某种实际目的,这个时候,陶瓷还是陶瓷,但是却已经不是艺术了。所以,形式上的视觉美是陶瓷艺术不可剥离的一层肌肤。一个好的陶瓷艺术作品首先要带来视觉上的愉悦,要具备视觉美。

在陶瓷艺术领域里,对视觉美的反抗是隐忍的。因为陶瓷艺术不同于绘画、文学以及其他的艺术作品,它与壶与茶融汇得难解难分。最显然的反抗就是雕塑——陶瓷雕塑。另辟蹊径的艺术家使出浑身解数对常规的陶瓷视觉形式作了反抗,即或如此,由于受到陶瓷材质的影响,比之当代西方国家的雕塑,仍有蚍蜉与大树之落,更毋庸说雕塑盛行的古希腊。这种热烈的对传统陶瓷艺术形式的反抗,隐约透露出急躁,而且显得步履蹒跚。与康德的认识相同的是另外一种对陶瓷艺术视觉美的完善。那就是另创同旧的形式一样明确的一种新形式。这就要谈到绞泥。它在陶瓷三元色的基础上,进行反复实验,调制出青、灰、黄、红、紫五种不同的颜色,使陶瓷的语言瞬间丰富,视觉美也因此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约定俗成的视觉表达存在缺憾,全盘推翻太冲动,安于现状太被动,创造“绞泥”的过程,是对陶瓷艺术视觉美进行探索的过程,这种让人眼前一亮的视觉美表现背后隐藏着艺术家温厚热情的思考。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陶瓷艺术的视觉美,与艺术家的艺术本性息息相关。艺术思想是自由奔放的,视觉美才有望丰腴斑斓。对陶瓷艺术家而言,陶瓷艺术是通向思想自由的必经之路,视觉美是艺术本性的外露。

陶瓷花瓶艺术品-室内装饰花瓶

陶瓷艺术的视觉美其实并不被视觉囿限。素器洗练,线条与造型之美首当其冲,但真正动人的还是意象。比如吕尧臣的《伏羲》,视觉上象形阴阳之合,细读却觉包孕宇宙,有天地之合的气象。

陶瓷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视觉美背后隐藏着很多欲言又止的情绪,这种情绪不自觉在线条和造型中流露。陶瓷艺术的视觉美感,是艺术家内心情感涌动的某种表情,或哭或笑,圆不一式,方非一相,都是艺术本性的倾诉。好的陶瓷艺术作品在视觉美上能够引起共鸣,作者将生命与情感存在于作品中,谁都不能视而不见。因此,视觉美不只是一种客观的美,或者说它其实是一种主观的美。

陶瓷艺术与雕塑艺术一样,所表达和表现的视觉美起初都是静止的具象的。在这一点上它们永不能和文学家、诗人相比,他们所表达的美是流动的,而且不可取证。陶瓷艺术家要将内心奔涌的情感按捺下去,以冷静的双手捏塑出一件作品,无论处在怎样的激情里面。杰出的陶瓷艺术作品通常都具备一种主要的特征,那就是冷静和冲动同在。前者是视觉上的,后者也是视觉上的,只是后者最终占据心灵。这个时候,陶瓷艺术家以平和的心态展示一个伟大的沉静的灵魂,尽管处在一切激情之中。就如伦勃朗的油画,在直接的视觉美与艺术本性之间,艺术本性终于昭然若揭,可见其被醒目地烙于受众脑海。

陶瓷美术是工艺美术的一种,工艺手法和技巧是它的重要属性。因此,弄清楚各个门类的工艺过程、特点、各个门类特有的技艺及其重要意义,这是欣赏陶瓷艺术不同于欣赏其他艺术门类的地方。

陶瓷色釉涅槃之美


景德镇陶瓷名扬四海,尤其是经过窑火煅烧过的釉色,像烈日的火焰,像皎洁的月光,像清澈的泉水,而色釉的窑变更是千变万化,似乎可把人带入仙境,时而是高山瀑布,时而是雾中峻岭,时而又像一望无际的沙洲……

生活中的美景在运动中变换,可陶瓷的釉面是千年来艺人一代又一代的积累,是他们用双手、智慧、汗水甚至生命浇灌煅烧而成,且永恒不变。据说祭红就是一位美丽的少女用自己的身躯投入熊熊的窑火烧制而成。

多么神秘的故事,多么值得探索研究的事业——配釉!20多年,从景德镇老鸭滩全市只有五座窑开始,到涨大水迁到景德镇雕塑瓷厂,我陪伴在父亲身边,他搞创作,我配釉,那时我简直着魔了,每当推窑车进窑的时候,我总会放几块“照子”以试制色釉的变化,在我的记忆中,慢慢地从一块釉果、一块长石、一块高梁(陶瓷原料)、一两氧化铁、二两氧化铜……在不断试制中揭开了色釉的神秘——原来釉就是用不同的无机矿物、泥巴、金属等,经过科学的配制、反复的高温氧化焰或还原焰煅烧而成。但配釉实在太麻烦了,不是配好了就可以烧成,因为这里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火的作用,什么釉用怎样的火,那是很讲究的,并不像煮饭那么简单:红釉要还原到位,青釉要氧化恰当。面对这些变化纷繁、无可捉摸的色釉,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宫。当我回过头来看明清古瓷的时候,更感到古人的伟大,他们把泥土和釉色变得比黄金还珍贵。景德镇传统的釉在没有烧之前,基本是土灰色,只是经过了高温还原煅烧后才使它们变成光亮夺目的色釉,在窑变过程中有它的必然规律,又有它的偶然性,窑变的效果是不能重复的,当然这里不包括氧化焰色剂釉的烧成。所以每次窑变烧成的釉都有所不同,被称作“天人合一不可多得”。

陶瓷色釉美在何处?从她的外在美而言,窑变的色釉具有一种幻化之美,能使灰扑扑的泥坯成为艳光四射的瓷器,有青白釉的光亮之美,有亚光釉的温柔之美,还有无光釉的粗犷厚实之美。从釉的内在品格而言,釉的色彩能引发人们的情感,如影青釉给人宁静的感觉,祭红釉给人热情似火的感觉,花釉则给人万紫千红、色彩跳跃的感觉……正因如此,众多的陶瓷艺术家在创作时充分运用釉的内在品格,使作品的立意和主题能够得以充分的表现,使作品不仅美,而且美得有文化含量,这种釉是很有价值的。釉的稳定持久性则是色釉特有的优势,无论是油画色彩、国画色彩、漆料的色彩都是无法与瓷釉色彩这一独特性相比的,我们从出土的千年陶瓷文物,或从海底打涝起来的百年陶瓷花瓶上就可看到,尽管在土里、海水里沉睡了成百上千年,但它们的釉色仍是保留着崭新的色彩。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在陶瓷这个领域,釉的品种也是层出不穷。为了适应装饰的需要,现在已不限于古代的那些色釉,如五代的白釉、北宋的影青、元代的卵白釉、明代的霁蓝釉、清代的茶叶末等釉,又增加了暖色调、冷色调、综合色调,底釉、面釉等等数不胜数的现代色釉,品种真是丰富极了。

不论是什么釉,都是为艺术家的创作服务,都是从创作的内容、审美情趣的需要出发,从社会的需求出发。在运用的范围中,从观赏性的艺术瓷、实用性的日用瓷,到建筑用瓷都需要不同的色釉来装饰。陶瓷色釉已进入了许多不同的领域,在不同的空间散发着美的光彩。

中和之美:定窑瓷器艺术


定窑,古属定州,因而得名。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包括涧磁村、北镇村和东、西燕川村、野北村两个区域。创烧于唐代中期,勃兴于晚唐五代,鼎盛于北宋,历经金代的繁荣,衰落于元代。以精美白瓷著称于世,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9月21日至12月21日,由北京市文物局与河北省文物局主办,北京艺术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河北省曲阳县文物保管所、河北省曲阳县定窑遗址文物保管所、北京市海淀区博物馆等单位联合承办的“中和之美——定窑陶瓷艺术展”在北京艺术博物馆举办,展出198件(套)定窑瓷器文物,以时间为序,全面而生动地介绍了定窑由创烧、发展、鼎盛、繁荣及至衰落的过程。

定州静志寺和净众院两座塔基出土定窑瓷器为亮点之一,其白釉、绿釉、黄釉瓷器件件精美,堪称珍品。它都部是北宋早期佛教信徒献给寺庙的奉佛品,尤其是带有纪年款的瓷器,烧造年代明确,成为了,极其难得的鉴定标准器。另一大亮点是20世纪80年代及2009年窑址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包括唐至元各个时期的标本、窑具、支具、模具等,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这些精美的刻花与印花白瓷,五颜六色的色釉瓷及惟妙惟肖的瓷塑作品,生动再现了定瓷的精致典雅与高贵华美。而带有“官”“新官”“尚食局”“尚药局”“东宫”等款的一些瓷器,除了富涵艺术欣赏价值外,还有力地说明了该窑瓷器在当时社会生活、国家典礼、朝贡进奉、边境贸易等诸多方面起到过的作用,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了定窑与定瓷的魅力,开阔了研究的思路与欣赏的视角。

唐代中期——瓷业创烧

唐代中期是定窑的创烧时期,主要生产粗胎青黄釉、青釉、黄釉、黑釉瓷器以及少量白瓷。销售范围及品种均很有限,是仅供当地一般百姓使用日用器皿。典型器物有青黄釉碗、青黄釉钵、青黄釉注壶、青黄釉长颈瓶、青黄釉席纹注壶、青釉双系罐、黄釉双系罐、黄釉席纹注壶、黄釉戳点纹注壶、黑釉钵、黑釉三足炉、白釉玉璧底碗、白釉盘口壶、白釉注壶、白釉龙柄注壶、白釉奁等。造型敦厚朴拙。主要采用支钉叠烧法烧造而成,碗类器物内底留有3个支钉痕。胎色灰白,胎质较粗,含有杂质,有的施白色化妆土。釉质较粗,釉面不匀,带有开片。呈色不稳,普遍施大半截釉。素面为主,个别带有装饰,图案简单,以席纹和戳点纹最为常见。

晚唐五代时期——瓷业发展

晚唐五代时期是定窑瓷业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生产出了品质较高的精细白瓷。其中带有刻划“官”“新官”款瓷器应是当时的贡瓷,专为皇宫内廷及上层社会烧造。精细白瓷普遍使用漏斗形匣钵进行单件装烧。这一时期窑址出土有带孔的碗片,有的外酱釉内白釉,这是窑工用来检测窑室内温度及烧成气氛的火照。

瓷器造型多样,有碗、盘、杯、盏托、茶具、钵、壶、罐、炉、瓶、枕及人物、动物等瓷塑玩具。受金银器造型工艺的影响,多以捏塑、压印等技法在盘、碗、盏托、钵类器物的口沿做出花边,或在壶、罐、盘、碗腹部做出瓜棱。光素为主,个别带有划花或印花装饰,图案常见划花弦纹及模印蝴蝶纹和鱼纹。胎色洁白,胎质细腻,釉面光润,釉色白中闪青,近底处及底足部位不施釉。晚唐时期典型器物有白釉碗、白釉花口盘、白釉印花双脊盘。晚唐五代典型器物有白釉花口钵、白釉花瓣形高足杯、白釉注壶、白釉凤首壶、白釉唾壶、白釉“官”字款罐、白釉弦纹葫芦瓶、白釉瓶、白釉穿带瓶、白釉兽形枕座、白釉双“官”字款长方形枕、白釉凤首壶等。

五代时期,支垫具种类增多,主要有三角支钉、三叶支钉、垫环、圆形垫饼等,主要在器物之间及器物与匣钵之间起到间隔作用。典型器物有自釉花口盘、白釉荷叶形盏托、白釉“新官”款花式碗、白釉花口碗、白釉束腰花口碗、白釉敛口碗、白釉瓜棱注壶、白釉穿带瓶、白釉大口瓶、白釉炉、白釉茶炉、白釉长方形枕、白釉云朵形枕、白釉塔式宝珠钮器盖、白釉花边器座等。

北宋时期——瓷业鼎盛

北宋时期是定窑瓷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产品仍以精细白瓷为主,兼烧黄釉、绿釉、酱釉、紫釉及黑釉瓷器,品质优良,产量大。继续为官府和皇室烧造贡瓷,且数量增加,影响力提升,白瓷名窑由此诞生。

北宋早期,定窑采用碗形支圈进行支烧。器物造型十分丰富,除盘、碗、钵、杯、盏、盒、壶、罐、净瓶、熏炉等日用器外,还有很多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瓷塑作品。胎色洁白,胎质细腻,胎体坚薄,个别的还具有透影效果。器物外壁带有修坯、轮制痕迹。釉色白中泛青,釉面莹润光亮。大多外壁满釉,底足无釉。1 969年河北定州静志寺和净众院两座塔基出土的定窑瓷器数量众多,品种齐全,且有着明确纪年,故堪称这一时期定窑瓷器的标准器。

这一时期,瓷器装饰技法多样,有刻、划、印、模印、贴塑等多种形式,尤以刻花与划花最具时代特色。刻花乃偏刀深挖,线条犀利,具有浅浮雕装饰效果。瓷器上装饰的多重莲瓣纹主要是以该种技法制作而成。典型器物有白釉“官”字款与“孟”字款刻花莲纹碗、白釉刻花莲纹盖罐、白釉刻花莲纹龙首流净瓶、白釉刻花莲纹长颈瓶等。划花多与刻花配合使用,浅划而成,线条纤细,灵动流畅,主要用以表现图案的细节部位。典型器物为白釉划花法螺、白釉划花“官”字款蝉纹盘等。模印工艺娴熟,图案与造型一次完成,工序简单,成品率高。以白釉柳斗杯为典型代表,器物采用了当时流行的“柳斗纹”模印花装饰工艺。柳编图案是仿造柳条编织斗状工具而设计的,极具时代特色。

模印贴花工艺取得进步,其步骤是先将特定的装饰图案用模具印制出来,然后粘贴在未干的坯体表面。典型器物有白釉五足熏炉、白釉贴佛像纹双耳炉、白釉贴兽面纹双耳炉、白釉贴绳纹盖罐、白釉贴花提梁壶、白釉贴花提梁壶等。除了白釉制品,还有各种色釉与褐彩装饰的瓷器,以绿釉划花净瓶、黄绿釉桃形器、黄釉狮形枕、黄釉划花盖罐、黄釉鹦鹉形壶、白釉褐彩轿等为典型代表。

北宋中晚期新创支圈覆烧工艺,采用该工艺不仅减少了器物变形,保证了产品质量,还增加了装烧密度,提高了产量。是古代制瓷工艺的一大进步,也是定窑对陶瓷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

北宋中晚期,定窑白瓷的装饰工艺与艺术风格完全成熟,产品以盘、碗、洗等圆器为主。造型轻巧规整、典雅秀丽。胎色洁白,胎质细腻,胎体坚薄。釉面匀净莹润,釉色白中泛黄,呈现出温润柔和的牙白色。由于采用覆烧工艺,盘、碗等圆器芒口无釉,其余部位满釉。

此时期的定窑白瓷装饰以精美的刻花和印花见长。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定州花瓷琢红玉”诗句。清代《南窑笔记》:“出北宋定州造者,白泥、素釉有涕泪痕者佳,有印花、拱花、堆花三种,名定州花瓷是也。”由于胎体较薄,故刻花采用的是浅刀刻划法,线条流畅,自然灵动。图案题材丰富,有花卉、水波鱼、龙、凤、螭龙等。典型器物有白釉刻花莲纹折腹盘、白釉刻花双鱼纹花口碗、白釉刻花龙纹盘、白釉刻花牡丹纹温碗、白釉刻花牡丹纹龙首流执壶、白釉刻花牡丹纹龙首流执壶、白釉刻花牡丹纹五管瓶等。划花常与刻花结合使用,主要用来表现图案的细节。它使用的是一种篦状多齿工具,因此表现叶脉、水波等细节时都是数条浅细的平行线,有规范化的形式美感。典型器物有白釉划花托盏、白釉划花莲纹葵口碗等。此外也有模印花装饰,以2009年窑址考古发掘出土的白釉模印花螭纹方炉和白釉模印花兽面纹炉为代表。

造型与装饰均仿自古代青铜器。白釉微泛黄,内外均施满釉。细白胎微泛青,胎质细密,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器物口沿包镶金属边的做法流行,称“金装”定器,材质有金、银、铜等。金装的装饰手法在北宋早期即已出现,主要装饰于精品瓷器上面,是供应上层社会而特别加装的。

北宋徽宗时期(1101~1126年),定窑开始为宫廷生产带有“尚食局”“尚药局”款瓷。这一时期设立了专为皇室服务的“六尚局”。《宋史职官志》载:“殿中省凡总六局,掌管供奉天子玉食、医药、服御等事。尚食,掌膳馐之事;尚药,常和剂诊候之事。”明曹昭《格古要论》中也有记载:“古定器俱出北直隶定州,土脉细,色白而滋润者贵,质粗而色黄者价低,外有泪痕者是真,画花者最佳,素者亦好,亦有绣花者次之。宋宣和、政和间窑最好,但难得成对者。”明谷应泰《博物要览》则进一步指出:“定窑器皿以宣和、政和年造者佳,时为御府烧造。”典型器物有白釉“尚食局”款刻划花螭龙纹碗、白釉“尚药局”款盒盖及白釉“尚药局”款盒等。

金代——瓷业继续繁荣

金代是定窑瓷业继续繁荣时期。北宋中晚期新创的支圈覆烧工艺在这一时期十分流行,并进而演进为以环形为主的支圈覆烧法。该工艺的采用不仅减少了器物变形,保证了产品质量,还增加了装烧密度,提高了产量,是古代制瓷工艺的一大进步,也是定窑对陶瓷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具体做法是平放一枚支圈,然后将一个口沿无釉的坯件(盘、碗等圆器)扣置在支圈内的垫阶上,接着在支圈上叠置一个与其规格相同的支圈,照样在支圈垫阶上扣置坯件,如同码放蒸笼,依次上叠,数量不等,然后将支圈连同所承装器物置于筒状匣钵内装烧。展览中展示的粘连窑具的瓷器标本,便很好地说明了这一装烧方法的实际操作情况。产品有盘、碗、钵、瓶、罐、执壶、枕等。精品胎体洁白细腻,一般产品胎色白中泛灰。由于圆器烧造时采用覆烧法,装烧时器物口部向下,接触面积大,受力均匀,不易产生变形,因此胎体大多薄而坚致。器物口部与支圈接触,因此口沿无釉,底足满釉。釉色以牙白为主,光亮温润,釉层薄而透明,胎体上的图案突显。

金代定窑装饰技法有印花、刻花、剔花、白釉褐彩等,尤以印花工艺最为盛行。图案构图严谨、满密,富丽堂皇,题材丰富多样,有花卉、鱼、龙凤、摩羯、蟠螭、狮、鹿、鸳鸯、仙鹤、游鸭、婴戏等。典型器物有白釉印花莲池纹花口盘、白釉印花三鱼纹盘、白釉印花鸳鸯荷莲纹菊瓣盘、白釉印花龟鹤纹盘、白釉印花花卉纹盘、白釉印花狮子滚绣球纹盘、白釉印花凤穿牡丹纹碗、白釉印花花果纹花口碗、白釉印花牡丹纹花式碗、白釉印花莲纹碗、白釉印花摩羯纹盘等。

这一时期,定窑继续为金皇室生产御用瓷器。据《大金集礼》记载:“天眷二年(1139年),奏定公主礼成,依惠妃公主例外,成造衣袄器物等物……定瓷一千事。”根据文献记载,金代皇室服务机构也有“尚食局”,定窑遗址出土的“尚食局”“东宫”(金代皇宫宫殿名称)。款识瓷片也说明了金代定窑仍在烧造具有御贡性质的瓷器。

除自釉外,酱釉、黑釉、绿釉等色釉品种也继续烧造,质量较北宋时期有所下降。大多光素无纹,个别装饰刻花与印花图案。酱釉典型器物有印花折枝花卉纹碗、酱釉白里浅腹碗、酱釉瓜棱罐、酱釉四系瓶、酱釉卧狮形枕、酱褐釉“官”字款鸡腿瓶;黑釉典型器物有黑釉剔花腰鼓、黑釉卧狮形枕、黑釉划花腰圆形忱、黑釉双系盘口壶;绿釉瓷以游鸭纹腰圆形枕为代表。

元代——瓷业走向衰落

元代是定窑瓷业的衰落时期,产品质量明显下降,表现为胎质粗松,胎色灰白,釉色青灰,釉面欠光润,造型不规整等。典型器物有白釉高足杯、白釉双耳炉、酱釉碗、黑釉双系罐、白釉印花盘、白釉褐彩“长命富贵”文碗。其产品工艺、造型与装饰学习磁州窑,总体风格与磁州窑相似。这一时期的定窑已经退为地方一般窑场,名窑地位不复存在。

瓷塑的造型之美


瓷塑是瓷器家族中相对小众的一个品类,也是造型艺术的最佳见证。与普通瓷器通过胎、釉、彩绘的装饰来达到艺术美不同,瓷塑是以丰富的造型设计来展示外观美——匠人经过充分的事前构思,用瓷泥捏制、雕刻做成胎坯,再上釉烧制。而且,瓷塑多为纯艺术性的作品,以陈设欣赏、供人把玩为主,增添人们的生活情趣,故在设计上具有更多的美学元素,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当今的艺术品市场上,也更能吸引收藏者的眼球。

古人很早就发现烧制瓷器的高岭土,有很好的黏结度和可塑性,并有一定的承受力,故在制作日用瓷器时,会有意识地添加一些审美元素作为装饰,构成不同的视觉效果,演示人与器物的崭新关系。到了唐宋时期,瓷器工艺有了长足的发展,时人也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瓷塑遂被分离出来,成为专用于观赏审美的艺术品。如瓷塑的唐代骏马、骆驼、瓜果、人物、亭台楼阁,其属性已经从实用性转为了艺术性,是被作为陈设品供人观赏,愉悦身心,勾起怡乐的兴致,成为雅致生活的点缀。

瓷塑的成型方式有捏塑、范制、雕刻几种。捏塑是最常见的工艺形式,工匠以瓷土为载体,以搓、揉、捏、剔、拼接等手法,做成各种艺术造型,上釉后或直接素胎进窑烧制。其特点是构图简净饱满,线条清晰流畅,从作品的设计布局、制作工艺以及反映出的文化内涵,都是制作者的文化积累、艺术审美力、灵感起点的展现。形态各异的瓷塑艺术品,实际上闪烁着制作者洞察世事的智慧。

范制是依照设计的规格、形状先做好模具,烧干成型,再把泥坯贴在模具上,获得想要的纹饰及造型,然后将泥坯烧制成瓷。其特点是巧形巧工、变化多端,而且可以大批量制作。雕刻是在半成品的泥坯上,进行二次深化加工,多种技法同时施行,为表现的题材服务,力使细节更为鲜明生动,动静的微妙变化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特点是作品的创意性强,很少会有重复,基本上每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具有很强的增值潜力。

瓷塑的造型题材很广泛,既有传统特色,又有时代气息。如佛道神仙、十二生肖、历史人物、静物山水,都携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意象,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延续和传承。而上世纪50年代及文革时期的瓷塑作品,则有着不少的创新题材,如杨子荣、白毛女、雷锋,带有很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并不惟传世的瓷塑作品才具有收藏与投资的价值,近现代的瓷塑作品,很多也是出自美术大师之手,加之真实性高、赝品少、容易辨别真伪,在藏品市场上也有着不错的交易名声。越过文化的时钟,瓷塑艺术与历史、现代都实现了完美的融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