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地暖瓷砖 > 导航 >

暖窑神

暖窑神

地暖瓷砖 瓷砖地暖 欧诺神瓷砖

2021-04-21

地暖瓷砖。

每年初冬一过,各窑都在某次窑后,举行一次“暖窑神”活动,祭祀窑帮信奉的“风火仙师”又名“广利窑神”。这种祭祀活动,首先由拖坯向各搭坯户收取“暖窑神”的费用,一般是一夫坯2块银元。大约每座窑可收到50--80块银元。款收齐后,拖坯与把庄商量好费用的安排,确定日期、交各窑工分头进行,向酒楼订好酒席,请三脚班,借桌凳、香炉、烛台、布置场面等。“暖窑神”的这一天,窑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窑门上贴着用黄裱纸书写的“风火仙师”四个大字,两旁贴上一幅“风助火力”、“火借风威”的对联;窑墙两侧,挂两面大的“飞虎旗”。窑门前面有一供桌,桌上放有供品和香炉、烛台。供桌稍后,两旁摆着几张桌子,中间空出一块踩地戏的场子。黄昏,窑工们齐集窑上。把庄点燃红烛、长香、虔诚默祷叩拜,并燃放长鞭炮。接着,酒楼送来四盘十碗加热炒或十碗加热炒席面上桌,(钱多时还办过八大八小席面),大家一边饮酒,一边看三脚班的踩地戏,一直到深夜收场。

编辑推荐

寻访瓷都德化“窑神”林炳


古代中国是个信仰多元神的国家,所谓“万物皆有灵”。那么,乡乡烧陶窑、人人用瓷器的中国,有没有“窑神”存在呢?有!在瓷都德化,百姓大多信奉“窑坊公”林炳——他就是由窑工林炳演变而成的窑神;而且至今人们供奉不断,所用的供品还是创新的瓷器。

德化县城关东南不远处,有个称为“福全山”的山头,陶土丰富,树林茂密,溪水横流,是建瓷窑的好地方。山下的宝美村,古称“瑶台”(我们认为,“瑶台”当是由“窑台”的谐音演变而成)。“福全山”古称“覆船山”,以形状似翻转的古船覆地而得名。“覆船”有些不吉利的味道。而古代烧窑确有相当风险,窑工难免心存种种忌讳。后有人在山下盖“福全堂”,便以谐音之故,变“覆船山”为“福全山”。“瑶台”后也改称“瑶市社”,属德化县“在坊里”。从“坊”、“市”、“瑶(窑)”等字眼不难看出,宝美村历来为德化陶瓷生产及销售的集中地。福全山东麓有个“祖龙宫”,供的窑神就是“窑坊公”林炳。

林炳是北宋德化窑工。他的先祖林禄系中原人士,于东晋时南迁福建,任过晋安郡(今福州)太守,死在任上,追封晋安郡王。约在唐太宗至武则天执政期间(公元627-712年),林禄后代迁到德化,后来又因故举族外迁,仅事瓷的林炳留住“福全山”下瑶台(又称草埔尾),看来他对瓷艺情有独钟。

把普通窑工林炳推上陶瓷工艺革新舞台的,当是泉州“市舶司”成立后海外贸易对陶瓷的大量需要。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至元丰8年,陈珃复知泉州时,请立市舶司,从此泉州成为中国海上丝绸(陶瓷)之路的起点。时已隶属泉州的德化县,陶瓷业发展获得契机。宋神宗之后的宋哲宗实行变法,进一步鼓励商贸出口。原先朝廷规定:“以金、银、缗钱、铅、杂色皂、瓷……等”与外商交易,瓷放在第6位。此时新规定:“凡欲购买外货,不用金银铜币,以帛、锦、瓷、漆之属博易。”瓷器已从第6位上升到第3位。在此情况下,如沿用德化原先普遍采取方形或条形的平顶单窑烧瓷技术,产量有限,必然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于是,林炳决心率先大胆尝试建拱大窑。

林炳的革新试验屡次失败,拱大窑一点火就塌顶。但林炳毫不气馁,日夜在破塌的窑前观察和思考。传说公元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的一天,林炳苦思无所得,竟然昏睡在窑前。却梦见一仙女飘然而至,并解开衣襟,露出一对又圆又大的乳房,一手指着塌顶的瓷窑,一手指着自己的乳房,似乎要说什么,却又如烟雾般飘走了。林炳醒来,忽有所悟,便决心把窑砌成象乳房那样的圆拱顶形状,两旁砌“窑奶”用于添加木材。结果成功了,没有发生塌顶现象。以后,林炳又利用山坡地形,将几个窑串起来,终于形成龙窑的雏形。消息传开,各地窑工争来讨教。林炳不存私心,道出隐秘;且不辞劳苦,奔走指教。当别人问他灵感从何而来,他就说是梦中仙女指点。在旁人的一再追问下,他信口说这仙女就是九天玄女娘娘。原先窑工供奉的是自古“陶河滨”的圣贤“舜”——虞圣大帝,从此又増加供奉九天玄女娘娘。后来林炳应聘赴江西传授技艺,一去杳无音信。德化窑工们认定他已升天而去,便在当地所建“玄女娘娘庙”(又称玄女宫)中,塑林炳像在玄女之侧,以作纪念。从此,林炳被尊为“窑坊公”。

风火神(即窑神的传说)


风火神,即窑神,也称风火仙师,姓童名宾。关于其来历,史籍中多有记载.

有代表性的史籍为年希尧的关于风火窑神的记载、唐英的《火神童公传》以及《里村童氏宗谱》,前二者为督陶官的记载,后者为神的宗族族谱记载。在民间,还流传着关于窑神童宾的众多传说,有些很神奇。这些,在史籍中都有记载。

年希尧在《重修风火神庙碑记》中记载:“所谓风火神者有之,自明之季世始,考神实姓童氏,尝职窑为业,当前明神宗时,阉人督窑,事费就,数困辱操作者,神举身殉焉,而后器成,如志由是,出神而奉之。”

唐英《火神童公传》记载更为详细,也更为形象生动。神,姓童名宾,字定新,饶之浮梁县人。性刚直,幼业儒,父母早丧,遂就艺。浮地利陶,自唐宋及前明,其役日益盛。万历间内监潘相奉御董造,派役于民。童氏应报火,族人惧,不敢往,神毅然执役。时造大器累不完工,或受鞭笙,或苦饥羸。神恻然伤之,愿以骨作薪,丐器之成,遽跃人火。翌日启窑,果得完器。自是器无弗成者。家人收其余骸,葬风凰山,相感其诚,立祠祀之,盖距今百数十年矣。

雍正戊申,余衔命督理埏埴来厂,涓吉,谒神祠。顾瞻之下,求所为丽牲之碑,阙焉无辞。问神姓氏、封号,率无能知者;而《浮梁志》亦不复载。最后,神裔孙诸生兆龙等,抱家牒来谒。牒称神曰“风火仙”,详死事一节。并载康熙庚申年臧、徐两部郎董制陶器,每见神指画呵护于窑火中,故饶守许拓祠地加修葺焉。牒首有沈太师三曾序曰“先朝嘉号而敕封之”,不知所封何号也,岂所谓风火仙耶?夫五行各有专司,陶司于火,而加以风,于义何取?且朝廷之封号,如金冶神,木、土、谷以及岳、渎、山、川,皆曰神,未闻仙也!岂相私称云尔耶?敕封之语殆不确耶,是皆莫可考也。当神之时,徭役繁兴,刑罚滋炽,孰不趑趄瑟缩于前,而涕泣狼狈于后?神闻役而趋,趋而尽其力,于工则已耳!物之成否,不关一人;器之美恶,非有专责。乃一旦身投烈焰,岂无妻子割值舍之痛与骨肉锻炼之苦?而皆在不顾,卒能上济国事而下贷百工之命也。何其壮乎!然则神之死也,可以作忠臣之气而坚义士之心矣。神娶于刘,生一子曰儒。神赴火后,刘苦节教子,寿八十有五。儒奉母以孝闻。

在《里村童氏宗谱》的卷首,卷六和卷十三,有三则关于“童宾赴窑”的记载。

神姓童氏,名宾,字定新┅┅由雁门迁浙西,又迁江右。神为饶之浮梁县人┅┅浮地业陶,自唐宋及前明其役益盛。

(童宾)生于隆庆丁卯年五月初二日午时,祖匠籍,于万历年间烧造御器,恐龙缸不成,将身赴窑。

(童宾)于已亥十一月初八日子时,将身赴火┅┅娶刘氏,立志守节,享年八十有六┅┅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司马许公复建庙祀。

该传说的基本情节,从以上史籍可以归纳出:明神宗时,或万历间,内监潘相奉旨,烧制大龙缸,要求克日完成,但大龙缸烧成并非易事,每每失败,限期将至,若仍没有烧成大龙缸,与烧造大龙缸的有关人员将受到惩罚。童宾心忧如焚,为救这些人,自已跳进窑火中,用自已的生命为代价,换来了大龙缸的烧制成功,救了参与者的命,众人感动,立庙祭祀他,供奉其为窑神,也叫风火神。后来,每次烧窑前,都要烧香祀拜,以求保佑烧窑成功。

行业神崇拜


他们有自已的行业神,如高岭土神、窑神等。这些行业神,都是瓷业工人供奉和祭拜的对象。行业神崇拜是中国的传统,如木匠便供奉和祭祀他们的祖先鲁班。

景德镇行业神主要有:高岭土神、窑神和瓷袓

(一)高岭土神:

这是陶瓷原料之神,高岭土的神奇妙用,产生美妙的传说,也导致了对高岭土的神化,便有了高岭土神之说,也因此才有了高岭土神的崇拜。

(二)窑神:

陶瓷是火的艺术,陶瓷器的成败、好坏,莫不取决于火,陶瓷器是一切都要"出火而后定"的。因此,窑神,或者说火神,是瓷业工人顶礼膜拜,需要虔诚地去信奉和祭祀的。景德镇瓷业工人信奉和祭祀的窑神或火神是指童宾(其来历见陶瓷与中国文化)

(三)瓷祖:

传说东晋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即完成了由陶至瓷的转化与发展的历史使命,而完成此任务的,便是赵概,人称"制瓷师祖",爱到的供奉和祭祀。

开 禁 迎 神


窑帮“童庆社”,每20年在装小器的“开禁”之后,都要举办一次盛大的迎奉本行师祖“广利窑神”的“迎神”活动。迎神时,要到师祖老家童街风火神童宾的出生地,去请画师绘制的两面飞虎大旗,并大摆筵席款待师祖的后代。

据说,每届“迎神”,窑帮和其他各行各业和居民,都把它当作大节目、大喜事来办,平时不舍得花钱的,这时也乐于用钱,人们对“瓷业兴,百业兴”有着浓厚的信念。有的老人介绍他们在1933年目睹的一次“迎神”盛况:

光扮有戏文的抬角,就有一百多架,还有几十条用纺绸制的长龙。一伙一伙的舞狮子、打蚌壳、踩高跷、扮地戏的,使人目不霞接。

扮抬角戏文的小儿女,除了浑身是全新的各色绸缎并刺绣的小戏袍外,还戴着珠冠霞帔,金头箍、金项链,金手镯、金戒指。个个都在羊富争艳,令人如身入宝山,目迷五色之中。据大略估计,仅这些手饰,就不少于三、四十斤黄斤。

针匙行业扎的一架吹箫引凤的抬角,更是别开生面,他们用一支一支的针匙摆成凤凰的羽毛,看起来栩栩如生,给人的印象很深。

游行的长队,首尾有五华里之多。前导开路的是标有“风火仙师”字的一对大灯笼,接着是从窑神老家接来的两面飞虎旗。以前各届还有几对土铳呜放(铳硝由师祖老家赠送),军乐队、批事牌(肃静回避)、金瓜月斧等等紧跟其后。舞龙舞狮者依次而来。紧接着是香亭宝鼎,鼓乐笙箫,引祖师座轿。一批批捧香背烛、骑马、坐轿的信士弟子跟在轿后,最末才是四人扛着的大鼓,铜锣殿后。

沿途一片锣鼓声,爆竹声,喧嚣杂沓,响彻云霄。看热闹的人更是人山人海,其中有不少是闻讯远道坐船、骑马来的、也有的是在镇亲友家信或专程派人去接来观光的。几乎迎神盛地的前几天,家家都住有客人。

有的人对这次迎神费用作了粗略的估计,按当时每家窑户平均花费2、3百块银元算,100多家窑户和成千户“坯户”,当在5、6万块银元左右,折合当时大米约为1万2千多担左右。景德镇昔日有日耗“千猪万米”码头的称号,平时似乎过份夸张,但在神赛会中,却是恰如其份的。

中秋美茶具 品茶暖人心


中秋的餐桌除了要有月饼相伴,还要有匹配的香茶以及烘托氛围的精品茶具,别以为茶具只是一个摆饰,它的风格多样,材质多样,不同风格不同材质决定了它的“伴侣”,决不可弄错,只有品级的好茶匹配正确的茶具才能让你的中秋餐具更加的完美。

英式茶具的古典洋派

伴侣:英式红茶,同食水果、奶酪口味月饼。

如今的月饼品种可谓是多元化了,洋派月饼越来越受欢迎,所以搭配月饼茶可以采用国外茶品,比如英国著名的红茶,自然要搭配英式的茶具,那么提到这英式的茶具,在天津的卖场中最著名的就应该是Wedgwood这个品牌了,在友谊商厦中有专柜。这个品牌最大的优势在于,有几种经典的套系是可以传代的,无论何时如不甚打破都可以在店里配齐。

从1759年创立至今的250多年历史中,Wedgwood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英国传统的陶瓷艺术的象征,并且如同民族遗产一样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敬重,并因为它的品质优良、设计精美,一直作为英国皇室的御用瓷器提供商。

这个品牌以精良骨瓷闻名,各类骨瓷商品均添加了51%的动物骨粉,以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动物骨粉含量为特征,质地比一般瓷器更加坚硬不易碎裂,且具有良好的保温性以及透光性,同时兼具美观以及实用价值;骨粉成分添加比例的多寡,除了直接影响骨瓷的特性,更是工艺技术的展现。Wedgwood骨瓷除了色泽纯白和半透明外,还是世界上最坚固的陶瓷体,外观美丽悦目,质轻,但极其耐用。陶瓷所需的上好材料和工匠每一步细致入微的工序,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在Wedgwood,至今还有不少产品以手工制作,还没有任何机器能达到手工的水准。每件产品都有最好的选材及手工装饰,在这个大机器生产的年代,这样匠心独运的产品以昂贵的价格出售,就显得合理了。

陶艺茶具的中式古朴

伴侣:乌龙茶以及普洱等厚重茶叶,同食传统广式月饼。

现在喝茶的容器多局限于瓷器和紫砂,其实陶器茶具也别有风情,最有名的是台湾的陶作坊,在远东和伊势丹都可以找到它的店面。

陶作坊所产制的陶器大多为台湾本地陶土与日本瓷土调配,煮水器制品则使用特殊调配的低膨胀耐热陶土,就连原本塑料或不锈钢制品的茶船与茶承,也都改以陶器做更精致的表现,注入人文的意涵,又兼具品味与实用性。尽管多系翻模量产,但质量绝不输给手工制品,价位则介于机器生产与陶艺家的作品之间。除了繁琐讲究的行方茶承、薪火相传等系列组合外,同时也设计开发同心杯组等系列,让繁忙的上班族也能以简单而精致的茶具为自己泡出一壶好茶。

主推老岩泥系列具有类似麦饭石的结构及活性碳素。可软化水质,并使茶叶有效释放出主要成分,使茶汤香气纯正清扬,有利于茶香及茶韵的持久,泡出来的茶水更加甜美甘醇,适合作为泡茶饮用材质。尤其适宜冲泡老茶、普洱茶、重焙火茶,及苦涩碳焙茶。

小作坊的大家风范

伴侣:绿茶和白茶,同食水果及口味淡雅的月饼。

对于那些连锁的大品牌店,小店中的小宝贝也是格外的有风采,比如八里台新文化市场四层新开业的如念阁,古雅的气质和这里的时尚小店的氛围格格不入,这里有批量生产的茶具瓷器,也有高级工艺美术师的作品,因为是单件纯手工制作,每件都不尽相同,一则细较尺寸、重量、纹路、色泽等,个个不同;二则因工序繁多,且烧制时不可控因素众多,又需高温烧制,很难完全避免细小气泡、砂眼、黑点、缩釉等现象,所以小作坊的纯手工制作尤为的稀少。

店里以青花手绘和仿汝窑的小型茶具居多,成套件的主要以杯子为主,各种杯型足有百种之多,尤其是店家钟爱的仿汝窑茶具更显古仆、典雅,堪称瓷中珍品。

如果买家觉得刚才介绍的这些有些贵,店里也有一些不错的大批量生产的茶具,如果想有更多实惠的选择,可以去津塘公路的茶叶城,一层的忠雄茶艺和二层的御品轩茶用品超市都有各种材质的茶具可供选择。

陶瓷文化:钧瓷故乡禹州文化景观—神垕钧窑遗址


神垕钧窑遗址位于禹州市神垕镇西南大刘山下,沿白峪河分布在刘家门、下白峪等村周围的数平方公里内。遗址面积七万多平方米,是一组唐至元时期瓷窑遗址群。下白峪是唐中晚期至元代的瓷窑遗址,而唐时期的主要产品是黑釉、茶叶末釉及褐黄釉,有的饰以月白釉斑点,由于这些黑釉的彩斑主要呈蓝灰色和灰白色,与后来的钧釉瓷颇为相似,故被称为唐钧。器形以碗为主,还有钵、罐和拍鼓。胎一般较厚重,碗多里部满釉,外部只施半釉,平底滑口与器壁等厚,口缘圆、无釉;罐多平底,有的有双系,系下端为一兽面;拍鼓外部饰以几条凸弦纹及斑点。另外,该地区出土的唐代黑釉蓝斑瓷片,釉色均匀、纯净、花斑艳丽,呈现处黑、蓝灰、灰白等数种釉色。刘家门瓷窑的时代是北宋晚期至元代,是该地区产品最精的一处古窑址。

神垕钧窑遗址

从北宋末年创烧伊始,就具有很高的烧制水平,烧成了淡雅匀净、典雅美观的天青釉钧瓷,青瓷的烧造水平也极高,釉色娇妍肥厚、澄澈明丽。部分器物仿当时的金银器造型,之后又出现了白釉和黑釉,并有三彩、红绿彩和纹胎产品出现。主要器型有碗、盘、瓶、罐、香炉、盆、枕等。其中带帖塑的花口连座瓶,贴花大香炉、梅瓶和四系瓶等十分有特点。

2001年9月至2002年元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总计开挖探方和探沟29个,发掘面积650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时代的窑炉遗迹8座,石砌澄泥池3座以及窑前工作场所5处,出土了大批瓷器残件、窑具,总数达十余万片。其中完整或可复原器物有数千件。特别是在河北地清理出的一号窑炉,是北宋晚期至金代的一座土洞式长方形分室式窑炉,窑室中间以一道土石砌建的矮墙将窑室隔为前、后室,因其形制独特,既不同于北方常见的馒头窑,也不同于南方流行的龙窑,属首次发现,该项发掘被评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神垕钧窑遗址,因其地处偏僻,人为破坏较轻,较好地保存了历史原貌。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神垕钧窑址”(唐至元)与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钧台钧窑遗址”合并,称禹县钧窑址。

钧瓷之乡——禹州神垕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自唐宋以后的帝王都把钧瓷列为御用珍品。据记载,唐代钧瓷已经达到历史上一个高峰,到了宋代,禹州因靠近都城开封,受到中原文化厚重、浑朴、大气的影响,使钧瓷艺术家们更加追求一种质朴净润、自然天成、趣味高雅的意境,故其作品造型端庄、法度严谨、做工精细,加之窑变特征正符合了当时崇尚自然之气的“合乎天造,仄于人意”的美学思想,所以钧瓷以优美的形象体现着宋人典雅朴素的气质风度和追求的美学境界,从而使宋钧达到了钧瓷发展史上的巅峰。

钧瓷工艺技术要求极其严格,某些关键环节如釉料配方和原料比例被代代口耳相传,成为不宣之秘。要制作一流的钧瓷,应选用最佳的原料,原料经风吹日晒、雨淋滋润软化陈腐后,经过碾磨粉碎、筛网过滤、池中澄泥,然后将钧泥反复拍打、搓揉,才能达到要求。一些简单平凡的工艺亦同样重要,同样对钧瓷作品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加工、造型、制模、成型,到素烧、上釉、釉烧、检选,有八大生产工序,是现代的制法。在古代,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说,哪道稍有不慎,都可能前功尽弃,所谓“十窑九不成”。

从钧瓷作品的表现来看,钧瓷以釉厚为本,其色或沉釉底、或悬釉中、或浮釉表,釉厚浑活,釉层乳光莹润、层次繁多、透活欲滴,立体感极强。钧瓷以窑变为神,烧制中同施一种釉,一经烧成即呈五光十色,故云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千变万化的窑变效果,形成了色彩变幻无穷的神奇之样。更何况钧瓷以开片为奇,开片又称“迸瓷”,视如碎裂而指感光滑,在釉裂开片中出现了人力不可为的表现力,让人感到美轮美奂,爱不释手。

神垕镇留下了太多的钧瓷遗迹,像一个天然的钧瓷博物馆,这里到处充斥着浓厚的古陶瓷文化气息。走进僻静幽深的小巷,笼盔(烧制陶瓷时使用的匣钵)无处不在,它们代替了砖石的功能,镶嵌在家家户户的院墙房脊上,在落日的余晖里,勾勒出一幅幅奇特的图画,形成层层叠叠的优美剪影,令人惊诧。在中国城镇建筑史上,笼盔被用于建筑,无疑是罕见的,我们行走在神垕镇的大街小巷,这种象征神垕钧瓷烧制历史年轮的东西,好像带我们走进这个镇的历史长廊深处,令我们流连忘返。

目前,神垕钧瓷生产厂家有58家,其中孔家钧窑、宋昌钧窑、金堂钧窑等已形成了规模和档次较高的大型企业,培养孕育了一大批钧瓷工艺美术师。其中孔家钧窑从1992年成立,自创办之日起,以提高工艺水平,提升艺术品位为重要目标,努力打造艺术精品,作品多次在全国艺术陶瓷大赛上获得金奖,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收藏家协会等国家权威部门收藏,已经成长为中国最大的钧瓷企业。

来到禹州,尤其是来到神垕,你会被瓷器所包围,沿街而立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流,琳琅满目的瓷器,令人陶醉。目前,禹州人已经形成共识,钧瓷是禹州的一张名片,是祖先留下的一个品牌,是禹州对外的一个形象展示。注重品牌,必须注意打造名牌;注重品牌,还要重视名人名作;注重品牌,还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要善于推陈出新。可以说,有了这些理念,笔者认为,钧瓷的发展是大有可为的。

钧瓷是传统文化不可替代的象征物,钧瓷是中国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神垕钧窑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2001年3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0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作为钧瓷之乡的禹州,钧瓷发展史是极其辉煌的,它经历了由起源、产生到创造发展及至艺术巅峰的整个过程,其精湛的制作技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强烈的人文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就与精神风采。

考察时间虽然短暂,但笔者提高了全面认识、分析、评价、展望艺术品的能力,揭示笔者在以后的艺术之旅中,要养成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的学习加实践的探索精神。

有关景德镇的瓷器行业神


行业神最初是某一行业中杰出的人物,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

行业神崇拜源于从业人员对行业创始人的崇拜。在行会出现之后,行业神便转化为各种独立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保护神。因此行业神崇拜反映了各行业劳动者祈求神保护他们能够安居乐业的心态和愿望。

景德镇也有自已的行业神,如高岭土神、窑神等。这些行业神,都是瓷器行业的工人供奉和祭拜的对象。行业神崇拜是中国的传统,如木匠便供奉和祭祀他们的祖先鲁班。

景德镇行业神主要有:高岭土神、窑神和瓷袓

(一)高岭土神:

这是陶瓷原料之神,高岭土的神奇妙用,产生美妙的传说,也导致了对高岭土的神化,便有了高岭土神之说,也因此才有了高岭土神的崇拜。

(二)窑神:

陶瓷是火的艺术,陶瓷器的成败、好坏,莫不取决于火,陶瓷器是一切都要"出火而后定"的。因此,窑神,或者说火神,是瓷业工人顶礼膜拜,需要虔诚地去信奉和祭祀的。景德镇瓷业工人信奉和祭祀的窑神或火神是指童宾(其来历见陶瓷与中国文化)。

(三)瓷祖:

传说东晋是景德镇瓷器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即完成了由陶至瓷的转化与发展的历史使命,而完成此任务的,便是赵概,人称"制瓷师祖",爱到的供奉和祭祀。

陶瓷文化鉴赏-萧窑窑址


在今安徽萧县白土镇,故名。创烧于唐代,而终于金。唐代烧黄、白、黑釉瓷器,入宋以后主要烧白瓷。

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唐代产品1胎体厚重,胎质不纯,呈焦黄色,胎体内杂有不少白、黑或红褐色微粒。2黄釉瓷产品釉色黄中闪绿,流釉处成墨绿色,积釉处有小开片。3萧窑与寿州窑相距较近,深受寿州窑影响,产品工艺特征与寿州窑基本相似.(2)宋、金代产品1胎色有灰白和焦黄两种。胎质有精粗之分,灰白者精,焦黄者粗。2以白瓷为主,釉色白,釉薄处灰暗无光,釉厚处呈牙黄色,并透出乳白色亮光。此外,还兼烧黄釉、黑釉、白釉黑花等品种。3采用3足支钉或托珠叠烧,故碗、盘等器内心和底足留有支钉或托珠痕,一般3个。4器形除碗盘外,还有枕、双耳罐、小件瓷塑动物等。

从瓷片说窑口——唐代邢窑


“……凉风盈夏扇,蜀铭伴邢甌,笑向权门客,应难见道流。”唐代诗人薛能一首《夏日青龙寺寻僧》把蜀地名茶和邢窑瓷具当做化解尘世种种无名烦恼的佳品,把原本“内丘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寻常之器,提升到了移情寄思的精神世界。

陆羽《茶经》中邢瓷虽似银类雪,但色白而茶丹,邢不如越的评价,直接影响了千年来人们对邢窑瓷器的全面认识,加之近人对邢窑瓷器片面的认识,使这个曾经首开中国古代白瓷先河的名窑,成为了人们眼中只会烧大众白瓷饭碗的普通窑场。

近年来,河南、陕西等地隋代墓葬中出土了许多白瓷,尤其是1971年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的6件白瓷,其胎质比较细白,釉色白中泛青,可见早在唐代以前已经烧出了比较优质的白瓷。从西安唐代大明宫遗址里出土的“盈”和“翰林”字款的白瓷,都证明了邢窑在唐代的贡瓷地位。

唐代制瓷呈现出“南青北白”的布局和风貌。南方窑场秉承烧制青瓷的悠久传统,而青瓷窑场则遍布浙江、江西、江苏、四川等地。北方地区在邢窑的影响下,河北、河南、安徽等地分布了以烧制白瓷为主的窑场,其中河北内丘、临城的邢窑及其曲阳的定窑已经烧制出大量成熟精美的白瓷。

早期的白瓷将半透明状白釉施于洁白的胎体上,随着烧制窑场的不断扩大,产品数量的大量增加,白色化妆土的应用与推广,使白瓷的烧造更加普遍,形成了以烧制白瓷为主的邢窑系,唐代的白瓷才得以天下通用。

邢窑的器型多以碗、碟、盒、瓶等日用器为主,器表多光素无饰,以简洁优美的造型和晶莹润亮的釉色取胜,与其他窑口的瓷器一样,器型多源于同一时期的金银器,少数邢窑白瓷模仿了金银器的纹饰装饰方法。许多类雪似银的胎釉上积釉处微闪青绿,有玉润之感,十分美观。

唐代邢窑白瓷有精细和一般之分,精细者胎体轻薄,造型规整,釉色莹润,釉色有白中闪青,玻璃感较强和釉色乳白呈半透明状两类。胎质细白并印刻有精美的纹饰,但数量较少。而邢窑一般白瓷胎色黄白,有的通过施白色化妆土来增加瓷器的白度,造型亦较随意。如唐代邢窑花口钵,可以从残片上看到同样的器型却有不同的釉色,其一胎质细白,施釉均匀肥厚,釉层透明感很强,积釉处呈淡青绿色并有小型气泡密集,与两宋时期景德镇湖田窑白影青瓷又十分接近。其二胎质细白,施釉均匀略薄,釉层略失透,釉色乳白,积釉处微闪青色。其三胎质较黄,使釉色较暗,白中闪黄。

唐代邢窑白瓷盒器型丰富,大小不一,有的在盒盖上印刻蝴蝶纹,器径约5厘米,娇小精致的器型说明它是一件唐代妇女使用的粉盒,唯胎质灰白,受土沁较重。

唐代邢窑印花卉盒残片它告诉我们这是一件邢窑烧制仿金银器的高档产品。它整体的器型呈葵口,胎质白细,胎体轻薄,盒盖上及侧面与刻划花卉纹,施透明釉,釉色青绿,纹饰生动,十分罕见。

茶臼的出现,说明了唐代邢窑当时烧制了大量的茶具和酒具,茶臼唇外襄,外壁施白釉,流釉处闪微青,胎质细白,碗壁内敛,内壁无釉,壁上划满纵横纹线,形成了细小的网格,用于研磨茶叶,煮烹茶汤。

梅瓶自宋代以后大量出现,谓之经瓶,贮酒盛浆。唐代邢窑烧制的梅瓶,有的体型较大,应为酒具,器型也区别宋元之器,胎色白中略黄,胎质较细,外壁施半透明状白釉,有的器型被设计成四系穿带的鱼形十分美观。

唐代佛教的几度兴盛,直接反映在邢窑瓷器上。从白釉炉残片看器型规整,胎色洁白,胎质细密,外壁及口沿施满釉,胎釉结合紧密,釉色乳白,略失透。釉厚处略闪青,显示出唐代邢窑匠人认真的工作态度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瓷制狮子往往会被今天的研究人员当成当时社会崇佛者的信物,而唐代的瓷制狮子于宋元时期瓷制狮子不同,人们对外来物种的神秘、新奇感要强于佛祖弟子身下的坐骑。唐代正处于一个对外交流融合的大变革时代,许多文化艺术甚至食物都是从哪个时期逐渐进入到我们生活之中。从残片看,邢窑白釉瓷狮为模制,胎质细白,由于釉质的淘练不细,形成了褐斑,釉色偏灰青白。

唐代邢窑白瓷多以光素为主,少见刻划纹饰,这是两块类似瓷枕面的残片,胎质细密,胎色粉白,施釉透明感很强,釉下刻花卉纹,纹内积釉闪微青,应为唐代晚期邢窑瓷器精品。

像所有的窑场一样,碗、盘、盏为烧制数量最多的品种,唐代邢窑碗,以唇口和玉壁足为明显的时代特征。少数碗口被制成仿金银器的菱花口,相对碗壁很薄。唇口和玉璧足能使碗体更加坚实耐用,不易损坏,而菱花口碗既要求胎壁不能过厚影响美观和使用,同时也对烧制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实物观察看出,唐代邢窑菱花口碗、盏等瓷器均为模制,但轻薄的胎体要求工匠必须有高超的修胎、控制窑温等技术。尤其是这些瓷器无釉处都显示出经过仔细的打磨,手摸的感觉有如明代永宣官窑瓷器胎体,不仅显示了当时工匠的制瓷态度,也显示了邢窑的普通瓷器烧造已达到了一千度以上的窑温。它使邢窑瓷器的胎体玻化程度更高,胎釉结合得更加紧密。使邢窑瓷器的坚硬耐用性居唐代所有瓷窑之冠。正因如此,唐人才有在邢、越两窑的瓷瓯中置水而击之,使之成为了当时一种特殊的乐器。

历史上的帝王可以轮换,朝代可以更替,而古代陶瓷承载着人文精神的工艺则如雨后的芳草在春风的吹拂下蓬勃的生长。品种不仅局限白釉,还有三彩、黄釉和黑褐釉瓷器。窑场也由内丘、临城影响到年代稍晚的曲阳定宣和北京龙泉务窑。今天我们在研究邢窑时,不能因为“邢不如越”和“天下通用之”就忽视了唐代邢窑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尤其是许多唐代邢窑瓷器从胎土淘炼、制坯定型、刻纹施釉及入窑烧成后的工艺性和美观度来看,毫不逊色于唐代越窑和明清官窑瓷器。令人遗憾的是入宋以后,邢窑白瓷的领军地位却被100多公里以外的定窑白瓷所取代,以釉色牙黄为主流的定窑系白瓷以更加强烈的态势风靡大江南北数百年间,当北宋王朝预选定窑瓷器为御瓷时,嫌其口芒不堪用。令人不解的是改覆烧为正烧即可口沿无芒,但历史选择了没有。它的原因就像人们宁可放弃晶莹青白的邢窑瓷器而转向牙黄芒口的定窑瓷器一样诡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