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的瓷器有什么 > 导航 >

观点:即将崛起的“北方陶都”还缺什么?

观点:即将崛起的“北方陶都”还缺什么?

古代的瓷器有什么 瓷砖什么好 用什么瓷砖

2021-04-21

古代的瓷器有什么。

8月31日应邀前往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参加陶尔斯陶瓷有限公司鄂尔多斯生产基地的奠基典礼,并在奠基典礼仪式上作为行业协会的代表对陶尔斯陶瓷有限公司鄂尔多斯生产基地的奠基表示祝贺。这是笔者第二次来到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去年到达旗时见到的是兴辉陶瓷全面铺开的厂房基建与设备安装,颇为惊叹,这次来到达旗,看到陶尔斯陶瓷生产基地工地整齐排开的近百辆挖土机、泥头车,更是震撼。

佛山兴辉陶瓷以开创性的“生产基地+煤矿”模式在鄂尔多斯达拉特旗三垧梁工业园启动了占地面积3000亩地的陶瓷生产基地项目,目前已有4条线年产投产,日产超过4万平方米,年内将有另两条线投产,总投资15亿元,规划20条生产线以上;佛山陶尔斯陶瓷鄂尔多斯生产基地,总占地面积3000亩,总投资22亿元。计划今年10月底厂房封顶,明年6月点火生产;还有最近刚刚签约落户达旗的旭辉陶瓷,占地1500亩,已经进入了设备订购阶段。正如当地政府、媒体所说,“北方陶都”规模优势正在形成。

鄂尔多斯达拉特旗一个占地7500亩的陶瓷生产基地就这样简单快速形成了,显然这仅仅是开始,还将进一步扩大,“北方陶都”即将崛起,即将崛起的“北方陶都”还缺什么呢?原材料?位于附近的阴山山脉有丰富的优质长石,特别是兴辉陶瓷还在当地挖掘出廉价的黑泥,虽是以高岭土为主要成份,完全可以替代广东黑泥,普通瓷砖配方成本不足八十元一吨;能源?鄂尔多斯拥有廉价的煤、电资源,煤电价位不足佛山的一半,还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目前商谈的天然气单价不超过1.5元/每立方,从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的角度,生产基地应全面使用清洁燃料天然气;交通运输?达拉特旗位于内蒙古呼包鄂金三角,交通四通八达,运输便捷,黄河水路虽不是黄金水路,也可发挥某些水路作用;区域市场?2008年全国的瓷砖产量达到57亿平方米,增长了12.8%,而内蒙古自治区的产量尚不足3000万平方米,达拉特旗陶企的区域市场至少可覆盖华北、西北及外蒙、俄罗斯等地,如果“北方陶都”形成气候,将对山东、法库的陶瓷生产产生一定的冲击;产业基础与配套?目前开始起步的兴辉、陶尔斯都是佛山成气候的陶企,本身具有一定的配套能力,再说由于大企业进驻,设备、化工供应商都已经开始在达旗设点了;招商策略?鄂尔多斯政府非常富裕,08年的财政收入超过400亿,公共配套、投资奖励等方面都没有难度,“生产基地+煤矿”的招商模式就极具吸引力?相信还将有佛山等地的建陶企业落户鄂尔多斯。

但是一个真正的“北方陶都”形成仅具备以上条件还是不够的,从目前来看,至少不仅有待时日,在这段时日内,必须产生全面成功的产业转移案例,进一步吸引更多优秀陶企前来投资加盟,具体就是先前进入的兴辉陶瓷与刚奠基的陶尔斯陶瓷,在规模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公司自身销售系统能否及时消化产能,尽管国内的瓷砖需求、区域市场都有足够的空间,公司销售体系快速适应产能大增的局面也非简单;在“北方陶都”形成崛起之时,完整可行的产业规划将是不能缺失的,自身的规划、定位、发展前景如果没有清晰,就很难谈可持续发展;这个过程当中,人才的需求也将是大量的,相信当地有能力吸引大量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的综合性人才。

期待这“北方陶都”的全面崛起!wwW.taocI52.COM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有限的是脚 无限的是路 发展路上中国陶瓷缺什么


随着国际知名品牌进一步抢摊登陆中国市场,眼下在品牌竞争中已逊色的国内陶瓷,在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中还有继续被拉大距离之忧。品牌建设对市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国内陶瓷企业应以此为鉴,加大实施品牌战略力度,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品牌,开拓一片市场,像海尔那样,把品牌轰轰烈烈地做到国际市场上去。

一、缺乏合作机制。

竞争是客观规律,但同时并不排斥合作。合作的基础是理性竞争所形成的诚信。只有在竞争中加强合作,才能形成很强的竞争优势。在这方面温州就做得非常好:温州经济被称为“鸟群经济”,即使一只大鸟被击垮,鸟群却还在。温州的企业群对内分工协作,对外形成极强优势。前不久,湖北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到温州去订货,他们自己做不了就将旁边的企业拉过来一起谈,结果这位董事长一下子订了几千套模具。温州人的这种团队合作精神令人感慨。国内陶瓷行业由于缺乏这种合作机制,企业之间是一盘散沙,沟通与互动不够,难以形成区域性的竞争力量。有些企业为了赚钱,不惜自相残杀,搞窝里相斗,大家拼得你死我活,形成了恶性竞争,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也元气大伤。前段时间在广交会上有些陶瓷厂家把价格压得非常低,偷偷摸摸和人家交易。由于缺乏合作机制,致使外商乘机钻空子进行压价,利用各厂的报价两边反复挤压,致令出口成交价格一再下滑。国内陶瓷企业应认识到:竞争是无情的,但应是有序的。企业竞争要靠品质、靠信誉、靠策略,而不能靠竞相压价。企业之间应加强自律,相互约束,要在参与竞争的同时,加强联合与合作,通过在内外力的合力中发展壮在自己。

二、缺乏创新能力。

有限的是脚,无限的是路。只有在技术、产品、市场经营模式和理念等方面保持并具有创新的高度敏感性,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国际上著名的陶瓷企业都非常重视产品、技术等创新工作。往往是先有设计,后有产品。他们的设计理念前卫而专业,具有很强的独创性,善于把陶瓷产品当作艺术装饰品来处理,善于研究消费者市场当地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教育,将文化融入产品创新之中,并做到对陶瓷产品以及制造工艺技术设备的发展趋势十分了解,创新产品时与创新技术并盘考虑,有的创新甚至打破了了行业界限,突破了空间限制,所以他们的产品极具市场潜力和优势,在行业中总是引导潮流。而国内陶瓷企业往往是“内地跟着广东走,广东跟着台湾走,台湾跟着欧洲跑”,大多数企业缺乏创新的本领,习惯于跟风和模仿,老是跟在人家后面跑,甚至有些不良的抄袭之风,很多所谓创新的产品都是从外面引进来的,产品开发管理没有走出经验型、引入型、模仿型之路。不少企业的设备、技术都是老化状态,前瞻性的技术不多。许多企业缺乏较高水平的科研开发环境条件,开发设计力量薄弱,热衷于用老产品低价格去抢市场,产品缺乏独创品位,没有形成独树一帜的个性风格特色,对自己的消费市场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认识,尤其是细微到认识市场所在地的文化背景和消费倾向等,使产品竞争力一直得不到提升。因此,国内陶瓷企业从现在起必须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否则,广大陶瓷市场今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被外来陶瓷“侵占”,缺乏强势开发设计理念和能力的国内陶瓷将无所作为。

三、缺乏世界品牌。

设计优良的著名品牌已成为国外陶瓷企业进军国内市场和占领国际市场的主要策略。意大利、西班牙在过去几年里都有保持了其总销量60%以上的出口,没有因为国际局势与油价影响太大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其国际市场塑造了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在不久的计划中,他们同样会有更多更优质的知名品牌推向国际国内市场。相比之下,中国陶瓷就缺乏响当当的国际知名品牌,虽然许多企业已经实施品牌战略了,但力度还不够,除了鹰牌、新中源、东鹏、蒙娜丽莎等十余家企业和产品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外,许多陶瓷企业只知道做产品而不知道做品牌和培育运作品牌,品牌影响力十分薄弱,普遍存在档次低、品牌少、名气小的问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很难与国际陶瓷品牌抗衡。随着国际知名品牌进一步抢摊登陆中国市场,眼下在品牌竞争中已逊色的国内陶瓷,在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中还有继续被拉大距离之忧。品牌建设对市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国内陶瓷企业应以此为鉴,加大实施品牌战略力度,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品牌,开拓一片市场,像海尔那样,把品牌轰轰烈烈地做到国际市场上去。

四、缺乏民族个性。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陶瓷凝聚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与文化艺术的结晶。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陶瓷伴随了中国兴衷荣辱的整个历史进程,在中国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演绎着一种艺术风格,每个民族的文化特色都可以创造出一种系列的产品,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上下五千年,中国创造了多少精美绝伦的陶瓷文化艺术作品,产生了多少陶瓷名家,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因此,展现在世界的中国陶瓷应充分体现5000年陶瓷文化的底蕴。然而,国内许多陶瓷企业以为矫揉造作地给产品取个“洋名”就算走向世界了,不注重挖掘中国的陶瓷文化,产品缺乏民族文化特色,更缺乏表现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整体装饰设计产品,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中国陶瓷要走向世界,不仅要在生产质量上下功夫,更要在设计领域来一场巨大的变革和创新,将陶瓷产品与华夏优秀的艺术传统与时代审美完美地结合起来,将悠久的历史与当今顶尖科学技术以及现代新观点完美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我国悠久灿烂的陶瓷文化,大打文化牌,扎根民族,博采众长,创造出不仅精美的而且文化的,不仅有自已独特的本色而且结合世界潮流的产品,才能进一步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缺乏科学管理。

国外先进陶瓷企业管理相当严格规范,管理监控机制、管理意识、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方面科学合理。而国内许多陶瓷企业虽然在经营管理上突破了集约化和市场化经营的特点,但与国际上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制度对接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营观念滞后,经营管理机制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经营决策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许多企业管理无标准、不严格、不规范,管理监控机制不科学、不合理,企业理念无连贯性,管理规章制度不实不细,资金、设备、人才的利用率低下,浪费严重。

六、缺乏合理的结构。

中国陶瓷经过近十余年的快速发展,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聚积并暴露出来,成了阻碍进一步以展的羁绊。一是产品结构不优。我国陶瓷行业是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混合体。没有资金的投入,就没有装备的更新,也就没有质量分析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的提高,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近几年,不规范的竞争环境使国内一些陶瓷企业被卷入了低价位竞争的旋涡之中,在“宁可丢利,不可丢地”的思想支配下,出现了高负债和成本倒挂的现象,许多企业出现亏损和半亏损,导致了自我积累能力的减弱,制约了产品质量的提高。不少企业为了赢得市场,打着低档次旗号。以劣质低价产品参与竞争,生产劣质产品,价廉质次的产品冲击市场,导致规模与效益不能充分体现。正是这种市场格局,使国内陶瓷行业出现了增量不增收,有规模无效益的尴尬局面,竞争能力大打折扣,削弱了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二是组织结构不大。许多企业规模较小,没有一批“旗舰”式的陶瓷企业在国际市场一展高低。三是经营结构不专。许多企业大而全,小而全,不能以特色的专业化打造市场先锋。四是区域结构不平衡。广东、福建、山东、四川等地陶瓷生产过度集中,而西部地区则比较落后,虽然东陶西进受到推崇,但步伐依旧很慢,不利于陶瓷工业的协调发展。

七、缺乏配套服务。

国内陶瓷企业一般把产品卖了就算了,很少注重服务,即使有服务,也一般是售中售后服务的居多。而国外知名陶瓷企业,不仅注重售中售后服务,更注重售前的服务,从产品开发生产就考虑如何为用户服务,从产品设计、生产到销售这一条龙的服务都考虑到用户方便和怎么对用户有利,把怎么设计、怎么应用、怎么配套等消费者关心的一系列服务系统的问题都考虑得非常周到细致。

八、缺乏经营方略。

随着现代营销观念和信息化、电脑多媒体、互联网科技等方面的进步,国外许多知名陶瓷企业在市场开发上已经转变到利用电子商务、代理等现代科技进行现代营销方式上来。而国内许多陶瓷企业还停留在等顾客上门看样购货等传统的销售方式上,很少利用互联网进行与顾客的互动营销,很少利用三维图像进行产品的整体效果展示,很少利用这些现代技术与手段对高要求、高品位、高消费客户群提供个性化、全方位、从品牌选择到设计辅贴等整体服务的营销。许多企业缺乏国际营销经营经验,营销手段落后,对一些国际贸易的操作方法和规则比较陌生,在体制和运作等方面不适应国际贸易的需求。与国外先进陶瓷企业相比,市场开发能力差,市场渠道少。从产品推广上看,目前国内80%企业的推广手段都是硬性广告模式,广告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多是停留在对企业名称和产品名称的推广上。许多企业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搞好管理与生产经营、提高质量和技术创新上,而是放在了研究所谓的营销艺术技巧上,靠众多的评先、评奖、认证活动,靠领导行为方式进行产品推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效果平平。而国外知名陶瓷企业从市场营销、产品策划和概念炒作等方面都有其奇特过人之处,成为我们的榜样。

九、缺乏高素质人才。

从我国陶瓷行业人才素质的现状看,熟悉国际贸易和市场运作有关规则的人才不多,科技、管理、营销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不足,精英级人才奇缺,许多企业的厂长(经理)对国际国内同行业发展水平均一知半解,有的甚至看不懂财务报表,不懂得净资产、增加值、收益权等基本概念,看不明白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另外,企业不重视人才的现象也相当严重。由于不重视人才,不能正确地识人、选人、育人、用人,一方面造成了企业,职工素质低,信息渠道不灵。另一方面,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缺乏健全的激励约束机制,人才流失的现象相当严重,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十、缺乏国际意识。

国外先进陶瓷企业的经济全球化意识非常强烈,他们极为注重外向型的发展,把努力开发国际市场当作企业生存的首选条件,始终把产品出口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善于搜集各种陶瓷商业与技术情报,了解世界各国陶瓷生产技术水平状况和产品市场走向,在此基础上采取措施改进经营与产品,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国际市场需求。而国内许多陶瓷企业目光短浅、视觉小,外贸国际市场活动不足,没有到国际市场上求发展、创大业的雄心壮志,只会在家门口参与国内市场的恶性竞争。

十一、缺乏战略管理。

陶瓷企业要发展,实现做大做强,不能没有长远目标和发展战略。所谓战略管理,是指进行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以便组织通过跨功能决策而达到其目标的一种艺术与科学。由于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要求不断地对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进行趋势分析和预测,形成一个动态和连续的战略管理过程,可使企业更主动地对未来作出反应。因此,企业战略及其管理(操作)水平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目前,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越大,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问题变得非常重要。而且,企业能否灵活有效地综合利用内部资源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企业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预测行业前景也变得更加必要,战略重要性也显得十分突出。国外许多知名企业都把战略管理放到突出位置,而国内陶瓷企业缺乏对战略管理的认识和把握,企业发展缺乏远见,呈现过分的近视,从而使核心竞争力大大减弱。

观点:浅谈陶瓷行业的羊群效应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过了一会儿,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经济学中所说的“羊群效应”的威力。

中国的建筑陶瓷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广东、山东、华东、福建、四川、山西等几大陶瓷产区。从增长趋势看,具有巨大成本优势的河北、福建等地成为中国建陶行业增长的新动力。

1998年至1999年,以佛山南庄为代表的乡镇集体企业大规模进行改制,由此引发了行业新一轮建设高潮。在这股前所未有的建设高潮中,建陶行业的投资由于缺乏前瞻性的行业整体规划,最终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埋下了不少隐患。如南庄、西樵、小塘等区域的建陶企业过度密集,使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尤其是位于西樵风景区内的一些新建企业,建成不久就不得不搬走,成为这场大规模建设中的败笔。

广东地区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实行“双转移”的产业策略,对佛山陶瓷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产业转移、整治提升、腾笼换鸟、关停并转,在2008年一直笼罩在佛山陶瓷业的头顶上。2008年5月份佛山市政府制定出台的关于陶瓷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三个政策性文件,对佛山建陶企业提出极为严格的要求,政府要求仅保留40几家建陶企业,要求年底之前关闭近70%的陶企,使佛山的建陶企业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压力。走出去的企业,需要面临电荒、成本上升的压力,还要面对政策的压力。在双重重压,成本已经无法有效地降下来的情况下,企业唯有提升品质,攫取更高端的市场份额,获得更高的利润空间。但是,并非每家企业都有足够的信心进军中高端市场,许多品牌设立之初定位较低的企业,利润空间将进一步稀薄。一些中高端品牌可以利用成本上升作为借口,适当提升价格将是必然之路。大规模建设使得佛山环境不堪重负,纷纷外迁的陶企也终于尝到了苦果。更加不幸的是,在众多陶瓷企业到省外各地“大兴土木”、“圈地为王”的时候,原料、燃、油、煤、气等各类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却是水涨船高,加之银根紧缩,人民币升值等各种政策的限制,重压下的陶企承受力是有限的,面对资金链的日益紧趋,生产线不能预期投产,陶企能笑到最后吗?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陶瓷行业闲置的生产线处于一种供大于求的局面,为什么陶瓷企业就不合作,把各自的资源进行整合?为什么不统一战略,把战术搞好,提高应变能力,充分利用闲置资源?

行业转型时期往往是机遇迭生期,但能否把握住,企业首先应该盘点自己手中的资源,是否有足够的核心产品、合适的市场操盘手、完善的渠道网点、足够的资本实力等。否则,盲目跟随大流,也只能被淹没在时代的浪潮中。

“千年陶都”的传承与创新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的铜官窑,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的发源地,享有“千年陶都”的美誉,也是中国唐代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支点,见证了“一带一路”的历史变迁。

记者日前来到铜官窑遗址和铜官古街,探寻长沙铜官窑复兴路上的传承与创新。

长沙铜官窑是指唐代出现在长沙石渚、铜官一带的陶瓷作坊,兴于8世纪中后叶,至五代而渐衰,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唐代时期的铜官陶瓷产品通过水运,从湘江入长江,经扬州、宁波、广州口岸,从“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南亚及北非,远销29个国家和地区,长沙铜官窑与浙江越窑、河北邢窑齐名,是中国唐代三大出口瓷窑之一。

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多彩,瓷器上呈现一种或多种色彩,突破了当时“南青北白”一统天下的瓷器装饰格局,堪称“陶瓷史上的里程碑”,尤其是首创釉下诗文题记,展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长沙铜官窑的另一创举更加引人瞩目,那就是在瓷器上融入了阿拉伯等域外文化。比如,人物釉下彩绘中有“外国女郎”“异国情侣”;模印贴花中有骑士、胡人和舞者;有“葡萄纹”“棕榈树”“铁树”“椰枣”等植物;还有“摩羯”星座和特殊装饰的狮子等。

长沙铜官窑的流传面之广,外销量之大,在中国陶瓷史和“海上陶瓷之路”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1998年,德国一家打捞公司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附近的爪哇海域发现的一艘名为“黑石号”的唐代沉船。这艘阿拉伯商船装载着经由东南亚运往西亚、北非的中国货物,仅中国瓷器就达6.7万多件,其中5.6万多件被证实产自长沙铜官窑,占沉船全部瓷器的90%以上。

如何再现长沙铜官窑唐朝时期的繁华,激活千年古窑沉睡的魅力?近年来,长沙望城区以陶瓷文化产业复兴为契机,依托铜官窑原有陶瓷文化资源和“一带一路”机遇,建起了集研发、创作、生产、交易、展示、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陶瓷文化产业链。

在政府的规划和帮扶下,陶瓷艺术家工作室、大学生创客群体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他们在学习和传承传统制瓷工艺的同时,在产品形态和市场渠道等方面不断创新;跨界创作、参与体验,创造了一批批符合当代审美观和生活需求的产品,再用文创+互联网的思维营销出去。

其中,铜官柴烧的创建人、泥人刘第四代传人刘嘉豪是一位佼佼者,作为铜官本地陶瓷艺人的传人,在政府的引导下,他选择了与父辈不一样的创业道路,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了独特的销售模式。

“通过在网上古玩城‘押窑’的方式,消费者能参与到工艺制作的过程中,而且能体验到一定的神秘感和参与感。”刘嘉豪说,在消费者定下款式后,他们将通过直播制作过程来提升消费者的参与感,“由于参与费用并不高,消费者若是获得烧制精美的作品就赚到了,如果是品相一般的也不会亏。”刘嘉豪还引入众筹模式,曾在2天之内,以每套7000元的价格卖出20套瓷器艺术品,在圈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随着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对手艺人的尊重,铜官以前出去打工的手艺人大都回来了。特别是这两年政府做创客基地,鼓励全国各地学艺术的学陶瓷的艺术生到铜官来创业,这两年,像我这样的工作室每年都增加上百家。”刘嘉豪感慨地说。

目前,铜官窑陶瓷的文创、旅游等相关门店已有100多家,并以每年成倍增长的态势飞速发展。长沙铜官窑瓷器在传承与创新中,开始呈现出不一样的时代光彩。

观点:与佛山陶瓷


5月23日下午在江西景德镇财富大厦参加了题为“千年窑火,梦想交融”的景德镇、佛山陶瓷文化交流论坛。论坛由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装饰艺术陶瓷专业委员会主办,两地陶瓷协会、美术家协会协办,广东东鹏陶瓷承办。论坛上著名设计师陈万里与东鹏陶瓷总经理陈克俭的主题讲演极具吸引力与鼓动性,期间还举行了景德镇、佛山两地大师与两地设计师的互动对话。笔者客串主持了两地设计师的互动对话环节。有江西省各地的300多位设计师参加了这次两地陶瓷文化交流论坛,因此可以说这次论坛不仅是一个两地陶瓷文化交流的项目,而且渗透有企业设计师营销的内涵。

说起景德镇、佛山两地的陶瓷文化交流,应该说是非常不够的,回想起来,大量学院的毕业生在佛山陶瓷行业工作大概是两地陶瓷行业的最大交流。当年(六、七十年代)佛山一些瓷砖厂都曾前往厂学习瓷片生产制造技术。最近几年景德镇、佛山陶瓷行业之间的交流增加:去年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与景德镇浮梁县湘湖镇缔结为友好乡镇,金意陶陶瓷、箭牌卫浴、特地陶瓷等佛山地区的知名陶瓷企业纷纷在景德镇市投资建厂;两地政府间的互访也在不断增多。但是景德镇、佛山两地的陶瓷文化交流却是很少,而且两地的陶瓷文化差异也较大。从历史上来讲两地都有过千年的陶瓷制造历史,但文化更多地表现为官窑御瓷文化,而佛山石湾公仔则是民窑工匠技艺,在宋代两地都已同属中国四大名镇;从现在来讲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沿海改革开放前沿,经济发展迅速,景德镇地处内陆交通信息相对闭塞,整体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几百家企业、几千家作坊其产值约为佛山陶瓷的十分之一;千年瓷都,仅一个陶瓷研究所就有十多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比佛山陶瓷的全部国家级大师的还多,省市民间陶瓷研究所众多,文化历史沉淀厚实,佛山陶瓷名闻遐迩,建筑陶瓷生产制造在全国举足轻重,在世界占有重要份额;绘多过塑,釉色、技法、瓷质等均为天下之绝,石湾公仔以雕塑见长,神似重过形似;佛山陶瓷以建筑陶瓷为核心,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以艺术成设瓷为主,辅以部分日用瓷,艺术瓷产业化刚刚起步;景德镇瓷博会已举行五届,是商务部、贸促会国家最高级别的展会,佛山陶博会已举行了十三届,仍是名分较低的地方展会;景德镇有中国唯一的陶瓷学院高等学府,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流往佛山了,不仅为佛山陶瓷输入了大量的技术人才,而且创造了一批具有高等学历的陶瓷专业的千万富翁亿万富豪,而佛山仅有的一所陶瓷学校却在建陶高速发展时期夭折;是合法注册的区域品牌,世界闻名,但在终端略缺完整的营销运营,佛山陶瓷产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虽也是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却不是获得注册的区域品牌……与佛山陶瓷极具差异、各具特色。

与佛山陶瓷纵有千差万别,终究都是围绕着陶瓷,所喜的是两地陶瓷的交流正在不断扩大,合作正在不断加深,华夏陶瓷研发中心就是两地陶瓷专业方面产学研合作的有力佐证,特地陶瓷的系列产品“景德镇风”有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系列,就是这方面成果的具体写照。最近佛山市政府正在策划今年十月份在佛山举行“中国陶瓷节”,如果在这方面两地政府两地陶瓷行业能够全面合作,联合举办一个国家商务部、文化部批复注册的“中国陶瓷节”,两地轮流举行,不仅能够提高及佛山陶瓷的影响力,而且使“中国陶瓷节”更具有“中国、陶、瓷”诸方面的整体概念与内涵。相信与佛山陶瓷在差异中能找到更多的相互学习之处,进一步促进两地陶瓷的发展进步繁荣。

“北方瓷都”——淄博


"北方瓷都"珍品约会世博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明文的刻瓷作品、王孝诚的鼻烟壶“鲁派内画”、陶瓷艺术大师杨玉芳的高温陶作品等齐齐汇聚申城。据介绍,这些陶瓷艺术珍品首次在上海大规模集中展示。28年前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陶瓷业第一枚金牌的中国“北方瓷都”——淄博,此番又特地以千件陶瓷、琉璃艺术精品亮相上海,与世博约会。

瓷器上“刺绣”《论语》

青翠欲滴的鲁青瓷传统文具上,刻着行书撰写的《论语》,每个字长宽仅两毫米……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明文的“微刻《论语》”。

据介绍,刻瓷技艺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由清朝宫廷流传至民间,是指用特制刀具在烧制好的瓷面上雕刻,被形容为瓷器上的刺绣。

20世纪40年代生于山东淄博的张明文,现任中国陶协刻瓷文化研究会会长,其作品“马克思像”被西德马克思故居博物院收藏。此番展出的“微刻《论语》”,由笔架、印盒、水盂、笔洗、笔筒五件传统文具组成。据内行专家介绍,在薄薄的鲁青瓷上雕刻微型书法,对技法要求极高。刻瓷者要能熟练掌握力道,不能有任何一个小小失误,否则前功尽弃。

“踢毽子”化身陶瓷珍品

扎着两条小辫,眼睛笑嘻嘻地眯成一条线,三个小姑娘正乐滋滋地踢着毽子。孩子们憨态可掬的形象活灵活现。这是中国陶瓷美术大师杨玉芳的高温陶作品《踢毽子》。

杨大师之子告诉记者,其母从小就爱踢毽子,这组作品的创意正是来自母亲的童年记忆。他说,比起其他作品,这组作品制作过程很是复杂。首先要特制泥巴练泥加工,做成泥板后,再折成人物身体各部位,而后再将相关部位穿插,最后才能烧制成型。

据了解,杨玉芳此次携其最高水平作品来沪,希望在世博期间向海内外游客展示中国精湛的陶瓷艺术。

烟壶内画里的《红楼梦》故事

“史太君秋赏春海棠”锦簇的花团中,“老祖宗”的尊容华贵一览无遗;“林黛玉悲春葬落花”,飘零的落花中,黛玉的悲戚之情入木三分。

展览现场,记者看到,一只长13厘米,宽10厘米的鼻烟壶内,映现了中国传世名著《红楼梦》经典故事场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孝诚的赏花大观园鼻烟壶内画作品,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

据知,其作品《想望》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首个被国家博物馆典藏的内画作品。据了解,身为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理事的王孝诚曾在20世纪60年代,将内画艺术中有着百年历史的竹画笔工艺改良为狼毫笔工艺,为中国内画艺术发展做出贡献。

阅读延伸: 擦亮北方瓷都招牌 分析淄博建筑陶瓷企业

乾隆时期御制的珐琅鼻烟壶

陶瓷艺术精品将现半岛艺术中心

陶瓷绘画--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

中日陶瓷珍品献礼世博

陶瓷知识:北方青瓷的出现


我国烧造瓷器的历史南方早于北方,早在东汉时期,浙江上虞、宁波、慈溪等地就已经能够烧造成熟的青瓷和黑瓷。六朝时期,南方制瓷业迅速发展,除了浙江境内的越窑、欧窑、婺州窑等著名窑场外,江苏、江西、福建、湖南等地也相继出现了烧造青瓷的窑场。而同一时期北方制瓷业的发展相对缓慢,产品仍延续汉代以来传统的陶器和釉陶。

从墓葬出土资料看,北魏墓中出土的随葬品基本上都是陶器,从东魏起瓷器才逐渐增多,但仍以陶器和釉陶为主。

由于这一时期釉陶多数是采用高铝质粘土为原料,胎体烧造温度明显高于用陶土作胎的传统釉陶,经测试,有些胎体的烧造温度已经接近1200℃。这类铅釉产品的胎体瓷化程度相当高,与同时期施石灰釉的瓷器非常接近,就性质而言,应当属于由釉陶向瓷器过渡的中间产品,也可以称之为铅釉瓷。

北方的制瓷业与南方相比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有成熟的釉陶烧造技术,在借鉴南方烧造青瓷的经验后很快发展起来,从北魏后期到北齐短短几十年间,河北青瓷已经逐渐成熟,到隋代基本替代了传统的铅釉产品。

北朝时期的古瓷窑遗址发现不多,有河南巩县白河窑,河南安阳相州窑,河北磁县贾壁窑、河北峰峰临水窑,河北邢台西坚固窑,河北内丘西关窑,河北临漳曹村窑,山东淄博寨里窑等。从地理位臵看,当时北方的中心窑区应该在豫北冀南一带。

评论:“中国名牌”之后陶瓷企业还争什么?


建筑陶瓷“中国名牌”在各方斡旋下终于转危为安,原建筑陶瓷中国名牌产品标识可以继续使用到08年8月。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秘书长傅维杰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国家质检总局蒲长城明确表示,明年建筑陶瓷企业将继续参评“中国名牌”。“如果不评的话,正如你们所说,对行业的损失就太大了(本报770期头版)”。这些消息的释放,对未来建筑陶瓷企业继续参评“中国名牌”极具正面与积极意义。

若将此次“中国名牌”事件放在行业大的背景下进行思考,此次“中国名牌”事件的爆发,虽像面照妖镜一样,将陶瓷行业中一些虚假、扭曲,甚至丑恶的东西“摊在了阳光下”,甚至引发各界对“中国名牌”评选机制及组织主体展开了“口诛笔伐”,但可以预测的是,在明年甚至未来,建筑陶瓷企业追逐“中国名牌”的热情肯定不减。

这里有几个原因。首先是“中国名牌”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存在,虽然其合理性及公正性屡遭诟病,但经过多次“碰壁”之后,其自我修复与完善功能必定得到加强。尤其是此次与建筑陶瓷行业直接发生对撞后,建筑陶瓷企业能够继续沿用该标识,实质是“中国名牌”在与市场对接过程中的一种妥协与让步。而这种妥协与让步的市场化过程,客观上将促使其体制及标准将会更加“公正、客观、透明”。这种自我进步的嬗变性,将意味着“中国名牌”的“稀缺”特性不但不会在短时间内快速消弭,而且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得到加强。

对于陶瓷企业而言,在目前大肆扩张、四处“圈地”的背景下,未来的产品销往哪里才是企业真正考虑,甚至焦虑的问题。很简单,举个例子,一个目前销售5个亿的陶瓷企业一举圈地1000亩后,将意味着这家企业在未来几年内,其整体产能将达到十几亿的数量级。而为了消化如此“跃进式”的产能,企业必须要做好两手准备:一是极力拉升自身品牌高度,最大限度地影响终端消费者;二是执行多品牌战略,“以东方西方全面亮”的方式尽可能地占有市场。而“中国名牌”在终端消费群体中的背书作用,显然是这些企业玩转市场所绕不开的槛。

尤为重要的是,陶业竞争目前已经进入了新的境界,展现大格局、大气势,以“服务、品牌、文化“为核心的立体竞争已经摆在了品牌企业面前,并且这场竞争已有演化为“龙头”之争的趋势。在这个状态上,“中国名牌”所具有的高度肯定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更是“龙头”陶瓷企业超越对手不可或缺的。

“中国名牌”已经成功回归到陶瓷行业,而面对咄咄逼人的竞争趋势,对优秀的陶瓷企业而言,“扩张、品牌、上市、中国名牌”等,似乎一个都不能少。

“北方瓷都”话钧瓷


谈起景德镇,大家都知道是中国著名瓷都,可是,说到“北方瓷都”乃钧瓷之乡神垕镇,熟悉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神垕镇位于河南省中部的禹县,这里最丰富最宝贵的资源,就是那有点神奇的土。君不见,神垕的“垕”字,乃由“后”字与“土”两字叠加而成,前面再以一个“神”字相伴,岂不就是神来之土的意思。

神垕镇制作瓷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不过,那时的工艺以及制作的瓷器,较中国其它地区的大致相同。直到宋代,也就是十世纪中期,这里的制瓷技术才发生重要变化:当时的艺人利用氧化铜、氧化铁呈色不同这一特点,烧制出蓝中带红或蓝中带紫的色釉。这就是钧瓷。

钧瓷的出现,使得神垕镇瓷窑一跃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宋徽宗赵佶更是下旨钦定钧瓷为宫中专用物品,民间不得使用。公元十二世纪初,宋朝皇室南迁,钧瓷生产毁于战乱,于是传世的宋代钧瓷便成为价值连城的稀世之宝,一时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到了十六世纪末,明朝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竟以“钧”字犯了他的名讳而敕令封闭钧窑。钧瓷生产从此停歇了三百多年。

钧瓷的特色在于窑变。各件钧瓷制品所用同样的土,上同样的釉,在同一座窑里烧制,但出窑后的色彩却各不相同,这便是窑变使然。据知,窑变不仅与原料、燃料、釉料、炉温有关,也和季节、气温、湿度有关,甚至还和它们在室内所放的位置有关。可谓开炉之前,送进去的是一窑的谜,谜底只有在出窑后才能揭开。真是“进窑一色,出窑万彩”。窑变使钧瓷变化无穷,从不重样,但这也使其不可能发展为定向生产,且成品率很低,故素有“十窑九不成”之说。

由此,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道不清是哪朝哪代,有一位窑工,烧出了一个精美绝伦的钧瓷花瓶,博得皇帝专爱,降旨让窑工再烧一个。可怜窑工烧了一炉又一炉,怎么也烧不出第二个来。但官府威逼,限期一定要出珍品,否则就要所有窑工的脑袋。日子一天天过去,在烧最后一炉窑时,一窑工之女决然献身,投身于熊熊窑火之中,以此换来了一件稀世珍品,拯救了所有窑工。这就是神垕人顶礼膜拜的窑神娘娘的来历。

传统的钧瓷产品大多是摆放在室内的装饰品,有瓶、尊、炉、鼎等等。钧瓷的颜色基调是红和紫,然而同样是红,却红得不同,有海棠红、朱砂红、鸡血红、胭脂红、火焰红等;同样是紫,也紫得不同,如玫瑰紫、葡萄紫、茄皮紫等等。更奇妙的是各种颜色互相渗透、融合,红中透紫、紫中泛青、青中寓白、白中藏红,就象云彩一样变幻无穷。如果在晶莹透亮的彩釉里又显现出鱼籽纹、蟹爪纹、蚯蚓走泥纹和珍珠点等如星似线的釉纹,那便是极为难得的上等珍品。如蚯蚓走泥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冰片纹,如似裂纹,却又藏在面釉之下,看得到摸不着,已经成为钧瓷的重要特征。还有些釉面更是奇妙,它们在窑变中形成一幅幅自然图画,景随人意,栩栩如生,真是叹为观止。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观点:即将崛起的“北方陶都”还缺什么?》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观点:即将崛起的“北方陶都”还缺什么?》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的瓷器有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