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评论:陶瓷业冬天勿走入误区

评论:陶瓷业冬天勿走入误区

陶瓷艺术 古代瓷器制造业 陶瓷瓷砖

2021-04-23

陶瓷艺术。

6月份之后佛山产区陆续有企业开始停窑限产,有些大型建陶企业停窑近20条。到11月份,年销值20亿以上的企业几乎都出现停窑现象,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准备在11月份就全面停产检修设备。今年陶瓷行业的“年终假”估计比较长,不少厂可能会达到3个月。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蔓延,我国内地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出口外向型企业均感受到了阵阵寒意。曾经一度出现“招工难”和“民工荒”,现在竟演变成部分企业的裁员风和返乡潮。目前陶瓷行业同样面临类似困境。据统计,到今年上半年为止,有“千年陶都”之称的广东佛山一共关停陶瓷生产企业近70家,各种生产线194条,失业和待岗人员逾10万。冬天来了,而且更冷的天气可能还在后面。

但笔者浅析,部分陶瓷企业目前正走入以下误区:

一是减少产品开发的投入费用。种种迹象表明,全球范围的建筑陶瓷产品已进入完全创新时期,品牌创新、产品创新刻不容缓!谁能传承中国几千年的陶瓷文化,创造中国民族文化特色,借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崛起之势,成为国际、国内市场消费潮流风向标,谁就能傲立潮头高唱凯歌。TAoCI52.cOM

二是牺牲厂家利润为代价向经销商大量压货。受国家宏观调控及世界金融业动荡等因素影响,华北、西南等地消费者普遍对楼市持币观望,陶瓷销售更不容乐观。进入10月间,一二线市场的陶瓷销售均大幅下降,下降幅度在60%以上。从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的陶瓷市场看,各厂商卖砖的人数比买砖的还要多。一面是可以预测的继续下滑的市场,另一面则是厂家为完成目标而给经销商的大批库存,以及宏观经济再次紧缩带来的资金重压,令经销商生存像堰塞湖一样,高危运行。

笔者认为作为国内行业龙头的佛山陶瓷不会进入“大萧条”时期。因为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市场,潜力都是巨大的:非洲、南美洲、亚洲等国际市场需求仍然强劲;国内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需求仍很旺盛。另外,由于陶瓷行业的产业链比较短,上游行业不多,在控制成本上相对其他行业仍然具有一定优势。陶瓷行业八成销售靠内需拉动,陶瓷企业有做国内市场丰富的经验,而真正的“内需时代”正要到来,因此陶瓷行业的远景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taoci52.com小编推荐

评论:当代陶瓷业的两股暗流


近些年的传统陶瓷三大产品,日用美术瓷、建筑卫生陶瓷、陶瓷技术装备,相对来说,建筑卫生陶瓷不但产值最大,赚钱也最多,纳税也排前;日用美术瓷次之;陶瓷技术装备是跟着陶瓷生产的形势而变的。总的来说2009年的中国陶瓷产业还是赚钱了,走过来了,产业水平也有不小的提升,在世界上更占有地位和名气了。

然而其中一个非常普遍和值得注意的事实:“生意”做大了,实现的利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甚至还有一些下降的。其中至少说明一个事实,中国陶瓷的竞争仍然没有摆脱靠价格的竞争。这也是牵制中国陶瓷业多年来偏重规模化发展,清洁生产难以实现,水平难有提高的重要原因。也由此又直接的或间接的引发了近年所发生的产业结构的深层次变化。包括产区的转移和拓张,产业集(族)群化受到质疑,规模化集团化逐步形成,经营多元化受到重视,投资渠道增多,等等。总之,千方百计的从价格方面取得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当然,这不是最好的方法。

还有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实,当前陶瓷业的利润空间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应该算得上是一个比较高的。例如部分800×800(mm)瓷砖产品,出厂价是40-80元,终端标价达100-250元,实际售价60-160元的很普遍,表面的中间利润达50-100%以上,赚的钱哪里去了?因为销售商说利润薄,厂家也说让利很多了,显然有很大一部分在中间“蒸发”掉了。很多企业就是靠“蒸发”来打开市场或拿到工程项目的。也许这就是表面上常常说的不公平竞争的实质。只要陶瓷业的利益分配链条不理顺,这个行业要有真正的科学的进步也是很难的。

上述的两股暗流,其实早已有之,只是政府也好、协会也好,并没有拿出得力的措施来改变这种局面和现实。同样的,两股暗流得不到消减,中国陶瓷业也很难健康地走下去。这就是事情的两个方面。看似一般,实际上可以左右陶瓷业的前途。

评论:陶瓷业 瞄准赚钱与环保的双赢


“现在,我国整个建陶行业都喜欢赚‘短钱’、赚‘快钱’!”这是前不久举行的第22届中国国际陶瓷工业展览会上,某业内人士发出的感慨。

他的话并不是空穴来风。目前,不少陶企经营者根本就没有将企业运营当作事业来认真对待,而是将投资建厂视为赚取快钱的机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国陶瓷技术装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者说达到国家对节能减排的技术要求。虽然许多陶瓷厂不断地更新设备,但是,在技术更新的过程中,注重设备价格远比注重设备的技术性能多得多。

我国建陶生产与环境保护严重脱节与长期以来的粗放式经营有很大关系。尽管环保水平与陶瓷生产大国的国际地位远远不成比例,但陶业老板们仍乐此不疲地钻营如何赚取快钱。在他们看来,似乎要环保,企业就不能生存,环保与赚钱永远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

今年3月份,佛山市某知名陶瓷企业董事长在某个公开场合说,陶企要达到政府要求的环保排放标准,不存在技术问题,关键在于投资意识和环保意识。该先生说,该公司仅三水工厂的技术改造投资和引进环保设备就需1000多万元,这还不包括后期设备的运转费用。在当前原材料紧缺,能源涨价,而陶瓷产品销售价格却涨不起来的前提下,这1000万元是从企业销售利润调拨出的,企业环保投资不可能一点顾虑都没有。

诚然,在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状态下,增加巨额的环保投入,则意味着增加生产成本,进而加大了竞争压力,不能不让陶瓷企业有所顾忌。因此,也就出现了企业彼此观望的态度,你不环保,我也不环保,大家一起都不环保。但此举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当政府提高环保门槛后,为了生存,陶企开始硬着头皮被动节能减排。

当然,不能忽视那些因为环保意识觉醒而主动节能减排的企业,但综观整个大环境,陶瓷企业的环保自觉性的确不高。

众所周知,保护环境的关键在于工业企业节能减排,而企业节能减排的关键,则是企业经营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技术革新并引进节能降耗的环保设备,另外,还包括认真执行清洁生产条例,而不是为了节约成本而使环保设备成为不起作用"花架子"。最后,只有企业每个员工都有了环保积极性,将节能减排由被动成为自觉,建陶业才能真正迎来清洁生产,中国陶瓷才能真正崛起。

评论:陶瓷业是永远的现代传统制造业


上期,我对陶瓷业发表一个观点,传统、资源与环保、现代化列为这个产业的三大核心课题。即陶瓷的事,不管怎么样的生存发展,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离不开这三大课题,反倒是要解决的就是这三大课题。只有补充、发挥、丰富它,而不可能离开它。搞陶瓷离开传统另走新路最少也是几代人的事。搞陶瓷不搞好原料、能源、兼顾到自然环境搞得下去吗?传统业不引入现代科技、不搞现代化能成规模、能有竞争力吗?上文对此说了一个概要,以下的三段短文拟进一步表达想法和观点。如果行业人能有一个基本的认同,这个行业预料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是很有意义的。

本人提及的“传统”,就是辞海说的“传统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如革命传统、传统节日。”(见辞海,上海辞书出版新第215页)。中国陶瓷就是依靠着中国历史走过来的,又为历史作证物。考察中国瓷史,很多人是否注意到,陶瓷业在不同时期进什么“庙”、什么“店”、什么业类都没个准没个明白呢!民间手工业、手艺业、轻工业、建材业、艺人、化工行业、无机非金属材料、硅酸盐专业等等都出现过,连行业协会也有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中国工业陶瓷协会等。归结起来,就是还设一个好的定位。俱往矣!当代的中国陶瓷业在国家的定位我坚持的观点就是“现代传统制造业”。冠上现代的理由就是当前陶业的主产品生产用的是现代工业化模式,工艺技术、装备、展示、营销、管理、现代科技的引入等等一套东西都和现代的接轨。冠上传统不光是产业的源远流长,而是强调其工艺性、艺术性、实用性、文化性都和传统割不开。冠上制造业最关键的意义是从手工业脱开而划入国家管理体系并和国家有关产业政策挂钩,申报科研项目、争取优惠政策等等有路可走。

纵观中国的陶瓷产品,号称上万品种的陶瓷砖,千姿万态各种各类的茶具、杯碟、盘碗,形形式式的卫生洁具,各个流派风格的艺术瓷,它们都只是不同的文化、思想指导下做出来在用途、造型、形状、质量、色彩、功能、风格具有各自的个性,而实际上都是使用天然矿物加工、成形、煅烧出来的产物。陶瓷就是一个大家庭大产业。

评论:佛山整治传统陶瓷业 关停能否带来转型?


“佛山陶瓷”是珠三角乃至全国的一块金字招牌。然而,受环保、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因素制约及产业转型和升级压力影响,污染重、能耗高的传统产业成了当地政府整治的重点对象。

佛山市目前已列出详细时间表,全市400余家陶瓷企业三年内将只留几十家,今年就有上百家陶瓷企业被限期关闭、搬迁。为此,当地陶瓷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震撼。

前年招商、去年投产、今年关闭

一位陶瓷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过去在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办厂,2006年在地方政府的动员下搬到南海区狮山镇的官窑。当时考虑这里距离市区有三四十公里,不会受城市规划影响,因而投入6000多万元建了新厂。2007年4月,该厂通过了各方面验收投产,岂知刚过半年多就被列入关停企业名单,要求今年底前必须搬走或者关闭。

这位企业负责人痛心地说,一条陶瓷生产线的投资回报期在5年左右,有关部门不做前瞻性的产业指引,而是采用“骤死”方式进行产业调整,让企业无所适从,损失惨重。

陶瓷曾是佛山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陶瓷业在佛山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日益下降,仅占GDP的不足10%。与此同时,能源紧缺、环境污染问题也使这个传统优势产业面临重重压力。

2007年下半年,佛山市出台了《加快推进陶瓷产业调整提升》的政府文件,提出对污染重、能耗高、安全生产和环保不达标的陶瓷生产企业采取治理、搬迁、关闭等措施,实现优化调整目标。

今年初,这个市陶瓷企业集中的南海区、顺德区、禅城区等相继确定了关停企业名单,计划年底前完成175家陶瓷企业的转移关停,占总数的50%。

节能减排压力大,资金链断裂风险高

记者采访中发现,佛山陶瓷企业界表示,理解政府推进节能减排的迫切要求,但实施办法不能简单粗暴。

佛山建辉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潘信辉说,相关政府部门没有提出明确的环保标准,也没有跟企业协商,就公布了要关停的企业名单,这等于“杀死”企业。他认为,企业对节能减排政策是拥护的,只要有相应标准会努力做到。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不能想关就关,让企业没有喘息的机会。

记者在一份狮山镇政府文件中看到,这个镇对43家陶瓷企业设立了关停期限:2008年底前关停24家,2009年关停10家,2010年关停6家,仅保留3家企业。佛山有的区领导表示陶瓷企业一家不留。

关停名单一公布,企业骤然陷于困境。一位在顺德区乐从镇从事卫生洁具生产的企业负责人说,经销商一听说关停企业名单,就不敢再进货了,这将导致一些陶瓷企业资金链断裂,现有的库存产品贬值、积压;不仅如此,企业与银行的债权债务以及对员工补偿也将成为难题。

市场规律须尊重,行政手段要适度

近日召开的“佛山陶瓷区域品牌与总部经济发展峰会”上,佛山市禅城区经贸局局长胡安泉表示,陶瓷产业升级和转移是环境逼出来的。随着广佛都市圈的加快发展,佛山的城市定位迅速提升,保留大量的陶瓷企业与城市不相称。

佛山市经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传统产业不调整没出路,佛山的目标不是不要陶瓷业,而是大大压缩生产,把陶瓷企业的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物流中心以及陶瓷机械制造等放在佛山,形成国际陶瓷创新中心,发展陶瓷总部经济。

一些业内人士则认为,我国陶瓷业从传统工业转向现代工业,不能因为存在一些问题就让企业死掉。“佛山陶瓷”是一个知名地方品牌,应从引导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科学规划,帮助企业跨越环保、节能等技术门槛,向产业升级的方向迈进。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帆指出,佛山市似乎没有抓住陶瓷业产生污染的关键所在,比如燃料产生的硫化物是陶瓷生产的主要污染源,应该采用清洁燃料。迄今为止并没有提出清洁能源的要求。而在江西景德镇、广东潮州等其他陶瓷产区,由于采用天然气作为燃料,陶瓷业的污染问题已得到了明显改善。

国情研究专家李春华博士说,企业是搬迁还是留下,应该有明确的标准,否则让企业难以信服。政府应该遵循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规律,千方百计地改造、提升产业,将传统的陶瓷产业提升为现代工业,而不该在没有明确标准的情况下运用行政手段开列企业关停清单。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佛山办事处主任蓝卫兵表示,佛山陶瓷行业目前的从业人员15万-18万人,涉及化工、机械、包装、餐饮、物流、广告等诸多行业,牵一发而动全身。政府运用行政手段要适度,不能简单地“赶走”了之。如果陶瓷企业纷纷关闭,还想发展所谓的陶瓷产业总部经济,很可能是一厢情愿。

建陶业“冬天”提前抵达


一个不容置疑的残酷事实已经清晰地摆在所有陶业人士的面前,那就是:越来越多的企业遭遇了今年以来最大的市场压力,先是一条两条生产线停了下来,紧接着,就不时有陶企生产线停产的消息从私底下传来。山东、四川、佛山等建陶产区,一一概莫能外。在这个秋阳依旧酷热的季节,建陶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冬天”。市场开始缩水

就在今年5、6月份,建陶市场还是一片旺销态势,各大建陶产区几乎所有的建陶厂都窑红火旺,车水马龙,呈现出一片产销两旺的喜人景象。佛山一家知名仿古砖生产企业,就想找一条停产线承包而最终难觅这样的企业。然而,伴随着7月夏季的到来,一些先知先觉的经销商,已明显感受到了市场的冷清,继而波及建陶企业。加上新道路法的出台,“限超”整治一时间成了企业爆仓的“替罪羊”。一些顶不住市场压力的企业开始处于半遮半掩的半停产状态,先是山东淄博产区生产水晶砖的企业,有业内人士说该地区近一半的生产线已停了下来,记者打电话询问几家企业的生产情况,有人说生产正常,也有人闪烁其辞。8月底记者对该产区进行了采访,停产企业明显增多,100多家建陶企业,具体停了多少条,却没有人能讲得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停下来的生产线不在少数。

按照惯例,从农忙结束开始,每年下半年,应是建陶产品最旺销的黄金季节,市场由冷变暖,被称为“转角市”。然而,今年从7月份开始,建陶市场却逆势趋冷,市场需求大幅缩水。佛山南庄一家建陶企业的老板对记者说,自进入7月份以来,周边不少企业已出现了停产的迹象,他现在最关心的是每天的产销量,一旦出现积压,除降价促销外,将对外进行贴牌生产,以维护企业的正常生产。

无论是山东、四川、广东还是内地的一些建陶企业,在7、8月份停窑,已不鲜见。

正如四川威远朝阳建陶有限公司董事长詹琪对记者所言,陶企停产,与原材料涨价、电力紧张和公路治超没有关系,真正的原因是终端出了问题,即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市场需求正出现大面积的缩水。陶企应及早面对

建筑卫生建陶行业是一个与房地产紧密关联的产业,上游一有风吹草动,下游就会受到较大的波动。而此次宏观调控,影响面最大的依旧是房地产业,从而导致了建陶市场的大面积缩水。

这一次经济运行是在中央财政投入力度逐渐减弱的情况下愈演愈烈的。从投资主体看,支持经济的主体是民营经济,这在建陶行业尤为明显。现代经济学认为,民营资本成为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通常的情况下,民营企业以自己的钱进行投资,风险自负,政府不应该强行进行干预,正所谓“市场行为,自生自灭”。另据媒体所道,由银监会、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等四部委在联合彻查“大型购物中心”投资热的过程中,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100亿左右的民营自由资金,套住了近20倍的银行资金。

面对经济过热的态势,中央采取一系列强硬的行政手段,再一次对宏观经济实施“软着陆”。首当其冲的依旧是房地产的降温,土地批不到了,贷款拿不到了。由于建陶行业一般要比房地产业滞后半年左右,因此,在今年5、6月份,建陶市场依然呈现出旺销的势头。而进入7月份,这根由政府部门点燃的宏观调控的“导火索”,终于殃及到了建陶行业,建陶业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严冬”考验。抛却盲目的发展,回归科学与冷静,是当前建陶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冬天”已经来临,惟一的办法就是提前做好“御寒”的准备。停窑的煎熬已经令不少企业感到生存的压力,而“活下来”应是陶企当前的首要任务。因此,陶企应认清形势,及早面对,无论是产品结构、市场价格、营销策略还是投资计划的调整,都应服从于长远的发展规划。“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懂得在市场严酷的环境下如何适应市场,做好休整与养息,就会等来建陶市场复苏的“春天”。

评论:陶瓷行业的冬天真的来了吗?


“陶瓷行业的冬天真的来了吗?”,近来成为行业普遍关心的话题。7月30日的“聚焦08.突破迷局”陶瓷行业发展高峰论坛,以及8月1日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陶瓷资讯》承办的“2008中国仿古砖高峰论坛”,都广泛讨论了这个问题。与会嘉宾大多认为陶瓷行业的冬天已经来临,也有部分嘉宾认为目前陶瓷行业的销售状况虽有所下滑,并非全部,并不是非常严重,目前不是陶瓷行业的冬天。此前作者在《陶城报》言论版的两篇文章《也谈“腾笼换鸟”(7月4日)》、《当前建陶行业所面临的危机(7月11日)》及刘小明的文章《恶劣环境下安全“过冬”比“腾笼换鸟”更重要(7月11日)》都从不同层面讨论了这个问题,这些文章也受到了众多的关注,究竟陶瓷行业的冬天有没有来临呢?

其实我认为,这个问题与我国整体经济下一阶段的发展一样,有些捉摸不定,后奥运经济将如何走向,实在有太多不定因素了。目前建陶企业在资金与销售诸方面都面临了严重的压力:宏观经济的调控、房地产行业的下滑、以及奥运会本身与汶川大地震都已经对我国的建陶行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不少建陶企业大面积的停窑,最近几个月瓷砖销售严重下降,06、07年向外扩张的陶企大多放慢了基建、投产的速度,已经使业内人士感到了冬天的凉意,在这个层面讲目前是陶瓷行业的冬天也未尝不可。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不少陶企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压力,如:楼兰陶瓷、欧文莱陶瓷的整体销售丝毫没有受到冲击,佛山陶瓷行业今年上半年的出口整体增长30%;又如大型陶企宏宇陶瓷、顺成陶瓷等都没有出现停窑现象;还有七月份我们在内蒙古等地参观的一些建陶企业,产销仍然平衡,有些还是保持着零库存,这些都表明建陶行业内部各自的状况在现阶段是极不平衡的,这也许正是我们建陶行业本身的特点,在大好的经济环境下(如:06、07年),建陶行业全线飘红,也会有个别陶企经营亏损,在困难时期,仍有不少陶企生存得很滋润。以我个人的看法,目前整个行业已经面临着较大的困境,目前生存得较好的企业普遍有如下特征,一类是出口占主导的陶企,受国内整体经济的影响较小,一类是其产品本身性价比极具竞争力,一类是小型企业,在区域市场内独霸一方,还有就是中等规模的品牌企业。以目前大部分陶企的现实状况,可以说陶瓷行业的冬天已经来临,关键是这个冬天是不是一个严冬,还要持续多久?

首先是整体宏观经济的走向,目前股市已经跌破2400点,楼市会不会大面积持续下跌?奥运会及汶川大地震对华北地区、成渝地区建筑工程的影响,在奥运会结束后是否出现大面积井喷?有关协会表示在努力向国家申请建陶产品出口退税额的回调,是否可以实现?最近一段时间美元的升值,是否会持续下去?会不会带来油价及众多原材料价格的进一步的回落?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奇怪现象能否结束?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能否真正落实到实处?帮助企业渡过一个不太冷的冬天、不太长久的冬天,企业自身也应在冬天里作好自身的调整,改进自身的经营策略,寻找合适的经营规模,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全世界都看好中国的经济发展,安全过冬,做好迎接春天的准备。

陶瓷业如何看待“成长”问题


成长,无论对人抑或是企业,都是美好的东西。人,希望自己尽快长大长强壮,同样,一个企业、行业也是希望自己尽快长大长强。因为只有长大长强,才能增强抵御能力、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发展能力。陶瓷业,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蓬勃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磨砺,不断成长,不断强壮。但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烦恼,也使人对陶瓷业的“成长”问题产生了质疑和非议。

陶瓷业20多年的跨越式发展,走完了国外同行业近百年所走的路程,无论发展速度、产业规模、企业规模,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成长速度可谓快。但是,在陶瓷业快速“成长”的背后又是什么呢?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能耗巨大、资源紧缺,发展远景堪忧,以及国内市场价格战连绵不绝,出口价格秩序混乱导致反倾销压力与日俱增,陶瓷业,在痛并快乐的氛围中“成长”着。

陶瓷行业的成长使我们耗用了太多的资源和能源,产生了过多的废弃物,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矿产资源是有限的,无限制的耗用、无休止的开采,最终的结局将是资源的枯竭,产业退出经济舞台。这种后果是很可怕的,但绝非危言耸听。目前,一些国际知名企业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并采取了相应发展策略。如联合利华的策略目标之一就是让他们的农业、渔业和消费产品永续发展,即使不赚钱也必须追求策略。因为重点不在赚钱不赚钱,而是要继续生存下去,如果有一天天然资源耗尽,联合利华就没有产品可卖了。陶瓷行业、企业有何感想呢?只顾眼前利益,“今朝有酒今朝醉”,靠牺牲资源和环境来谋求一时的快速发展是绝不可取的。陶瓷生产所用的各种原料是不可再生资源,关系到未来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或许有人认为储量丰富,如目前在内蒙、川南等地又发现储量丰富的陶瓷原料,但所谓的丰富相对来说也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不计长远、缺少规划的过度消耗和浪费只能加速从丰富到贫缺、从优势到瓶颈的进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很有必要对“成长”做出全新的定义和诠释。

我们习惯于关注企业的成长,但对企业吃进多少“草”,挤出的除了“奶”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具有危害性的副产品并不十分热衷,因而导致对企业成长问题认识的偏颇。有关部门已评选出两届中国成长百强企业,其中除经济指标之外,再无它项。可见,单纯意义上的“成长”,仅以经济指标评价的快速成长企业,已经以偏盖全地强占了“成长”的全部内涵和外延。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的成长,固然需要采用经济性硬指标来考核,但也需用社会效益、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等软性标准来衡量。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成长的质量,诠释成长的涵义,而只有兼顾企业(行业)、社会、环境三个维度的成长,才能促进企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全方位进步、环境的有效保持和改善。企业(行业)的成长,既需要政府部门在宏观上进行引导、指导、督导,又需要自身培养正确的成长理念,并融入市场竞争催生出的共赢理念,以实现企业(行业)、社会、环境的共同成长、进步与共赢。

过去苦干年中,陶瓷业的快速成长,在促进自身发展、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社会问题,更影响了自身的进一步成长。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逐步增强,成长将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企业(行业)的一厢情愿,而将被赋予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的可持续发展的属性和内涵。因此,从现在开始,陶瓷企业、行业就要及时转向,调整自身的发展策略,既要努力促成今天的成长,更要关注明天成长所必需的食物、水源、空气、环境和发展空间,最终实现陶瓷企业(行业)、社会、环境的共赢“成长”与进步。

评论:建筑陶瓷行业的冬天还在后面


对于建陶行业,今年有个被热议的词“冬天”。其实,从理论上来说建陶行业没有呈现出“冬天来了”的产业特征。以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说一个行业的“冬天来了”时,一般情况下这个行业大都会呈现如下特征:一是行业利润已经很薄,大部分企业的营利能力已经很弱,而且不是企业“粗放式”经营下的营利弱,而是精耕细作高效运行下的营利弱;二是产业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进入发展的缓慢期,市场容量已近饱和,整个产业量的增速缓慢甚至很难再有增长空间,更多的开始往精细化发展;三是更新、更有性价比的替代品产生,抢占了这个行业的市场份额,甚至威胁到了这个产业的生存。

从目前来看,建陶行业的利润虽然与保健品等相比不是很厚,业内人士也都在谈利润越来越薄,但只要与更多产业比一下,利润还是可以够“偷着乐”的,在基本以粗放式经营情况下,能有如此利润的行业还是不多的。至于市场容量,目前建陶行业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虽然与前几年相比,增速明显减弱,但是估计未来数年年国内、国际市场再增长30%份额应该不是问题。更新型、更具性价比的替代品至今没有出现,而且在与已有的、互为替代品的墙纸、木地板、油漆、天然石材等,建陶产品无论从产品使用性能,还是装饰性能方面都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将来还可能不断抢占墙纸、油漆、天然石材的市场份额。

不过,必须承认今年的市场的确与06、07年井喷式的火爆相去甚远。但这只是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及国际大经济环境的影响,暂时出现市场成交量的缓慢增长,其实真正的刚性需求仍在快速增长,只是推迟了成交时间。至于许多企业停窑及销售下滑,主要“大跃进式扩长”累积起来的风险,销售渠道难以支撑强大的产能,又加上终端市场竞争加剧,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产品,被别的企业抢占了市场份额。

在今年春天,面对07年的疯狂扩张,我曾经写过:“看到别的企业建十条钱,自己也要建十条线,看到别的企业在江西、辽宁圈地数千亩,自己也跟着去圈地数千亩,并不去考虑自己的实力和别人实力之间的差距,更不去想身后有没有这么强大的资金去支撑的自己的扩张。要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看你如何扩张,不是看你圈了多少地建了多少线,而是看你最终将产能消化掉,将产品转化为商品形成利润。如果,凭着一个小马,甚至是一个小兔子的销售渠道,却拼命拉一辆如山的大车,最终小心被压垮身子。”

当然,从整个陶瓷行业的自身发展看,冬天的脚步也不远了。在产能大扩张的背景下,如果产能按正常的规划速度释放出来,大概三二年内的产能将增幅巨大,足可以支撑未来七八年的市场增长所形成的容量。这种增幅是远远高于终端市场需求增幅的数倍,在巨大的产能上来后,为了竞争和生存,短兵相接的残杀就开始,随着利润被大幅腰斩和市场容量难以增加,“冬天”也就来了!

没有经历过冬天的行业是不成熟的行业,冬天会使一个行业的经营向精细化迈进,会提升整个行业的研发创新、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过去,陶瓷行业在竞争环境并不残酷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都只是跑马圈地,或者略微较量一下,谁强谁弱并不重要,大家也懒得争。因为市场很大,利润不错,大家都可以吃饱饭,因此上演的是“群雄逐鹿”。新产能完全释放后,竞争环境将会发生根本变化,竞争环境恶化,为了获得生存和发展,企业间必然会出现你死我活的较量,这个时候也是诞生王者的时候。冬天并不是坏事,冬天不仅让行业成熟,还可以使英雄诞生。

今年,只是竞争环境转变的前奏。当然,对于业内有些强势企业来说是值得高兴的。如果把业内企业比作运动赛场上的选手,大家多年的努力就是要在赛场上决出胜负。谁是最终的冠军呢?现在,离“建陶行业奥运会”比赛已经近了,可以说,今年的市场形势其实就是一场小组淘汰赛,明年、后年可能是半决赛,然后进入决赛。对于那些有实力和准备的企业来说,这无疑是激动人心的时刻。前段时间,唯美的黄总就曾发出:“让暴飞雨来得更猛烈下吧。”的自信的声音。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评论:陶瓷业冬天勿走入误区》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评论:陶瓷业冬天勿走入误区》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