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淘词语文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海西效应加速福建陶瓷产业升级

海西效应加速福建陶瓷产业升级

陶瓷艺术 陶瓷瓷砖 瓷砖陶瓷

2021-04-23

【www.taoci52.com - 陶瓷艺术】

加快海峡两岸经济区的建设,是党和政府着眼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着眼台海形势发生的积极变化、着眼发挥福建在海峡两岸经济区的主体作用和对台“五缘”优势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发展定位立足现有制造业基础,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台湾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充分发挥海峡两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增强武夷山、闽西南土楼、鼓浪屿等景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使之成为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对福建陶瓷产业却是个拐点。在过去,陶瓷产业是福建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对就业、带动运输、港口的繁荣有着巨大贡献。然而,陶瓷产业是一个污染产业,与当今海西发展定位相悖。由于泉州外墙砖的集群效应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政府处于方方面面的考虑对污染环境的整治进行缓慢;受市场价格战的影响,企业研发创新积极性受挫,产能不断增加,产品质量徘徊不前。如今,随着海西经济建设的加快,福建陶瓷产业环境综合治理也随之加速,产业升级提速。优势企业将加快清洁生产建设,提升产品档次,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品牌建设,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力争在“海西经济”建设中得以生存发展。在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强化环境综合整治中,随意排放污染废弃物的现象将得到根治,整治不能达标的企业被关闭,河流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粉尘得到更有效控制。政府扶优扶强打劣政策使陶瓷行业得到净化升级,竞争力增强。落后生产能力被淘汰,弱势企业加快整合或退出,无力升级的企业将倒闭。同时,企业转移加速,特别是低端产品企业的转移会更快。最近湖北当阳、新疆阿克苏等地加大了在福建陶瓷行业的招商力度,陶瓷企业纷纷到各地考察投资,数十家企业有意向或已签约,转移与升级将是福建陶瓷企业近2~3年里的重心工作。由此,泉州外墙砖产业集群将被剥弱,优势企业将更有作为。届时,中高端产品的份额增加,低端产品将越来越少。福建陶瓷产业将更健康更具竞争力,海西效应将加快福建陶瓷产业升级进程。

taoci52.com小编推荐

佛山陶瓷产业加速全国布局“马太效应”日益显现


近日,继签约沈阳法库生产基地之后,日前新中源江西高安基地正式奠基,而佛山其它的知名陶瓷企业更是外出扩大生产线而显示出自己强大的经济基础。据有关行业专家预测,陶瓷行业内所存在的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日益彰显。

佛山陶企外迁扩大规模

据记者了解到,去年高安陶瓷企业产值5.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0%,实现利税5000多万元,今年随着新中源高安基地的奠基及其他陶瓷企业的进驻,预计到2010年,全市建筑陶瓷生产线将达150条,年产各类建筑陶瓷产品5亿平方米,实现产值200亿元。

据介绍,早在1995年进入陶瓷行业伊始,新中源就先后在佛山顺德及三水建厂,2001年之后进入广东河源和清远,由此完成在广东的生产布局,紧接着在四川夹江,后又在湖南衡阳、辽宁法库设立生产线。

而除新中源外,新明珠、蒙娜丽莎、鹰牌、金意陶等佛山知名陶瓷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外迁设厂。“只能走出去,佛山地越来越少,广东的地也越来越少,而且在佛山生产的成本越来越贵,只有走出去才能扩大规模。”佛山某知名陶瓷企业老总表示。

内地土地资源优势明显

“佛山陶瓷业集体外迁并不是一个短期或简单的气温变化,而是一个长期和理性的气候变迁,”某陶瓷业内专家分析道,“行业发展的内外因都促成了产业布局的提速。”

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陶瓷行业年产能已经超过25亿平方米,已经成为世界上建筑卫生陶瓷的生产和出口大国,与之相应的,其耗能严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某知名陶瓷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广东的工业用地价格比四年前涨了几乎3倍,在内地我们签一块1000亩地的资金,可能在广东连100亩都拿不下来。”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今年6月新中源、金意陶等7家建陶企业布局江西正是看中了当地丰富的陶瓷资源,以及对上海、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的市场辐射能力。

访谈:福建陶瓷产业如何应对当前竞争压力?


福建是我国四大陶瓷产区之一、国内最大的外墙砖生产基地,在我国建陶产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近年来,随着新兴陶瓷产区的飞速发展,给福建陶业带来了重大压力。如何应对强烈的竞争局势,稳固市场,加大影响,已成为福建建陶业界的最强音。9月18日,本报特约记者就福建建陶业的发展主向采访了福建省龙头企业之一的腾达陶瓷有限公司行销部经理黄永鑫先生。

记者(以下简称“记”):黄经理,您作为从业十余年的建陶行业资深人士,对眼下福建建陶行业的状况是如何看待的?

黄永鑫(以下简称“黄”):福建建陶产业在全国有着重大影响地位,但在发展中,福建建陶企业大走奉行着“走量”思想,品牌概念较淡薄。近几年,随着广东陶业的领导地位愈加强劲,给福建建陶人敲响了“警钟”:只有品牌才是第一生命力,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现今,福建建陶已加大了对品牌的建设力度,形成了“创牌热”,但在营销及管理模式上仍需向广东先进企业学习!

记:那么福建陶企目前面临最大的困境是什么?

黄:福建的陶瓷品种有90%以上是外墙砖,而按市场占有额来划分,福建外墙砖则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这一成果是福建建陶业的骄傲。但回头看市场的竞争,却已呈现出“白热化”。由于外墙砖的消费模式比较特殊,在用量上不及墙地砖那样广泛,消费群体也受限。比如同样是卖出100万元的货,内墙、地砖可能有100个人前来购买,而外墙砖的顾客可能只有1~2个单位,以大综采购为主。也正是由于受消费群体的局限,所以导致同行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企业间是不惜一切代价“抢”住顾客,使得市场无规可循。

记:面临如此压力,福建陶瓷产业该如何振兴呢?

黄:福建陶企应保持全国外墙砖“老大”的优势,继续加大品牌影响,积极学习广东企业“以品牌建设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同时对市场价格予以维护。说到维护价格体系,我认为福建众陶企老板们应象广东企业一样,多坐在一起交流,一起研讨价格政策,产品价格涨、降要有一个明确的幅度标准,这样就可营造一个清晰、明朗的市场体系,从而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福建陶企及协会应多与政府部门沟通,在各方面得到政府的关注与支持,共同打造一个以“品牌建设为核心”的经营理念。此外,作为外墙砖“老大”的福建地区,应该建造一座能体现出中国外墙砖生产基地高端形象的“中国外墙陶瓷城”,让国内、省内众大品牌商进入,拓深福建建陶影响,繁荣福建建陶贸易!(姜功诚)

藤县陶瓷产业“洼地”效应初现


截至6月底,藤县中和陶瓷集中区16个陶瓷建设项目已完成投资16.17亿元,占全年计划投资任务22.78亿元的71%;14家陶瓷企业87条生产线投产,实现产值43亿元,同比增长11.8%。

“产城整合”提升园区的承载能力。该县利用国家低丘缓坡政策,加快园区土地的平整,为新入园企业提供建设用地;做好路网建设,供水、排污管道的铺设,道路、厂区等的绿化,建设陶瓷文化公园,完善物流配送、学校、医院、购物、娱乐等基础设施。同时协调企业做好厂房、宿舍楼、业务用房等的建设,抓好设备的购置安装等。上半年园区建设完成投资2.96亿元,占年度投资任务3.25亿元的91%,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园区扩大近一倍。

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该县以现有的新中陶、瑞远、新舵、宇豪等重点骨干企业为依托,抓好一期项目工程的投产和发展,促进二期工程的开工建设,着力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引进泰和丰、德龙、碳歌、佳和利等上下游配套项目,拉长陶瓷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泰和丰与德龙两家企业主要为企业提供生产陶瓷的原材料,使陶瓷企业一步到位开展生产。碳歌企业则利用陶瓷企业打磨所产生的废料、碎瓷片生产发泡保温材料,佳和利等企业生产包装陶瓷所需的纸板、塑料。1-6月,泰和丰陶瓷原料生产项目完成投资2.15亿元,占全年投资任务2亿元的107%;德龙原料生产项目完成投资3050万元,占全年投资任务3000万元的101%,均提前竣工,开始调配、试产;碳歌发泡陶瓷保温材料项目完成投资2.5亿元,占全年投资任务2.7亿元的92.8%,正在安装、调试生产线,8月份将进行试产。

福建德化 五大平台升级陶瓷产业集群


近年来,福建省德化县财政不断加大投入,为陶瓷产业集群搭建起科技公共服务、人才保障、文化和销售、银企合作、政策支持五个公共服务平台,促进陶瓷产业迅猛发展,优化升级。

德化陶瓷产业集群是福建省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之一,目前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此,该县针对制约产业技术水平提升的共性、关键性问题,投入2000多万元支持“福建省陶瓷产业技术开发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德化陶瓷产业基地”和“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德化陶瓷园区”建设。初步建立了以质量检验、信息服务、技术开发管理、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促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保障。该县采用公办民助的形式,以政府投资为主,辅以企业资本,共投入资金上亿元创办了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该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由县级财政支撑办学的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担负着培养高层次陶瓷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任。

该县还投入2000多万元,支持陶瓷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扶持企业拓展市场空间,为企业搭建文化和营销平台。

此外,德化财政还努力为企业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和政策支持平台。他们出资130万元,扶持成立了德化县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举办银企供需洽谈会,由政府搭台,实现银企之间信息沟通;建立“德化县银企沟通电子信息平台”,为辖内银企沟通提供更加便捷、长效的信息互动平台。财政还根据陶瓷产业发展规划,每年出台一系列财税优惠政策,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通过上述5个服务平台建设,德化先后培育了纳税上1000万元的企业8家,上50万元的企业205家。

陶瓷知识:福建陶瓷的历史


马克思曾经说过:要认识已经灭亡的动物的身体组织,必须研究遗骨的构造;要判别已经灭亡的社会经济形态,研究劳动手段的遗物,有相同的重要性。对研究福建陶瓷发展来说,我们不但要知道古代人民烧造了哪些陶瓷,也要探索他们是怎样来进行烧造的,也就是说,采用什么手段烧造。因此,对福建古代陶瓷发展的研究就有它重要的意义。

1954年发现的昙石山遗址,位于闽江下游的闽候县甘蔗镇恒心村昙石山,距福州二十二公里。经多次发掘,出土了不少石器、骨器、蚌器和陶器等,其中陶器尤为精美,而富有特征。这个文化的内涵,分为上、中、下三层;中下两层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500余年;上层属于青铜文化,相当于我国商末周初时期,距今约3200余年。因此,下层是我省已知的新石器遗址中年代最早的,这说明,福建至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能制造比较精美的陶器了。当然,从这些陶器来看,它的起源可能还更早。值得引人注意的是这批陶器中,不但有比较粗糙的《陶鼎》(陶鼎新石器高17.5cm口径16.Ocm闽侯县昙石山福建省博物馆

红彩陶杯新石器高8.0cm口径10.6cm闽侯县昙石山福建省博物馆

昙石山文化的上层类型,是以几何印纹硬陶为特色,根据近年研究,它已进入青铜时代。这类几何印纹硬陶,火候高,胎质坚硬,在制怍时,用印模拍上,或用竹篦划上回纹、方格纹、菱形纹,篮纹、绳纹和其它编织纹等,作为装饰,这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同类文化中成为一种普遍的装饰,但各省并不完全雷同,而各有其特色,福建这种几何印纹硬陶遗址遍布全省各地,其发达情况,可想而知。除昙石山上层外,而以闽候县黄土仑遗址最为典型,出土了许多独具特色而别致的陶器,《带錾印纹陶鬶》(带鋬印纹陶鬶商高24.0cm口径12.0cm闽侯县鸿尾黄土仑福建省博物馆

陶豆西周高21.0cm口径20.Ocm闽侯县鸿尾黄土仑福建省博物馆

在我省与几何印纹陶同时出土的还有原始青瓷器。原始青瓷器在我国商代前期出现以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和传播,根据考古资料,从商代后期的安阳殷墟,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的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和福建等地均有发现,这些发现,说明这种新生事物不是偶然而孤立的现象。《原始青瓷弦文簋》(原始青瓷弦纹簋西周高7.9cm口径13.6cm闽侯县甘蔗昙石山福建省博物馆

原始青釉弦文盂西周高5.5cm口径10.0cm福州市福建省博物馆

123456下一页

福建德化陶瓷产业升级 自动化实现“机器换工”


青色的写意蝴蝶兰围绕在餐盘周边,花姿优美;蝴蝶兰前点缀着半透明的镂空亮孔,十分美观。这是一套名为“玲珑蝴蝶兰”的餐具。

“这是我去年年底销售最好的一款。”德化龙湖瓷厂总经理林建平介绍。今年,林建平对整个市场依然很乐观,“其实市场是有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以产品打开这个市场。”林建平认为,产品提升是很关键的一步。

2013年9月,《德化县做强城关统筹城乡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试点方案》(下称《试点方案》)获省政府同意并印发实施,其中提出德化要打造陶瓷产业升级版。而近年来,德化也在此作出了诸多实践,并将进一步努力。

提升产业层次“脱胎换骨”

上月,省检验检疫局正式授予德化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为“省级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这标志着全国首个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在德化全面建成。

自2011年起,德化创建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三年来出口陶瓷未出现被国外通报的现象,同时示范区企业自主品牌数量不断增加。2013年德化陶瓷产值达150.1亿元,比增20.7%,其中出口交货值106亿元,比增19%。下一步,德化将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陶瓷竞争新形式,力争早日通过国家级出口工业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验收。

《试点方案》提出打造陶瓷产业升级版,要提升产业层次。德化围绕“一个导向”,推动产业“脱胎换骨”。“一个导向”就是要坚持“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的发展思路,重点推动“点”“线”“面”三个层面协调统一,重塑产业发展脉络。

“点”即龙头企业。德化制定实施相应的促进计划和服务方案,确保陶瓷产业每个环节都有龙头可以扶持扶壮。此项工作由吴顺情常务副县长牵头,各相关副县长共同配合,抓紧抓好实施。

“线”即产业链条。盘点产业链条各个环节,“拆掉一堵墙”,“打开一扇门”,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直接对接”,促进企业节本增效。同时鼓励支持企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深挖产业关联领域,寻找产业关键项目,完善产业配套、紧密产业联系。积极拓展不同产业间的产业链延伸,如陶瓷—旅游、陶瓷—茶,实现互动发展。

“面”即集群发展。继续实施企业“退城进园”战略,高水平、高标准地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同时,推动抱团发展,强化合作意识。大企业要敢于放弃,把自己的下游产品、外围技术交给小企业去做,为自己松绑减压;小企业要充分意识到“一个零件可以养活一个厂”,学会从产业链中找分工,甘当配角,专注做精。

自动化实现“机器换工”

近日,在第五瓷厂生产车间,一条自动滚压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自动生产“自生釉”日用陶瓷杯。整条生产线从入料、挤压、加热到切块、成型、烘干,再到机器自动出坯、修坯、擦水、起坯等十几个工序全部自动完成。整条生产线只需3名工人,平均每分钟生产12件产品,一天24小时运转,可生产近2万件,相比传统的人工生产,效率提升了10多倍。

从长远看,今后整个劳动市场都将面临更为短缺、要求更高、更懂得享受的劳动者,而当前,德化日用陶瓷生产自动化程度还偏低。因此,今后在陶瓷企业中大力推广应用原料制造、自动注浆、滚压成型、自动施釉及印花、微波烧成等智能化装备,将成为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工成本的有效手段。

《试点方案》指出,大力发展中高档日用陶瓷、高端科技陶瓷,培育发展陶瓷机械、陶瓷包装等产业,提升陶瓷生产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优化陶瓷产品结构,延伸陶瓷产业链条。

近年,德化加快推动了企业提高机械化水平,降低劳动强度和用工成本,实现“机器换工”。2013年,宏远陶瓷引进一条自动化滚压生产线,协发光洋从日本引进6条日用瓷先进生产线。3D雕模机、3D精雕机等先进3D打印技术作为一项重大技术革新,也已经走进了一些陶瓷企业。

同时,德化加快推动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当前,锦龙工艺瓷雕厂年产500万件超高温耐热陶瓷生产项目,协发光洋二期技改项目,福杰全自动陶瓷热压注LED灯复合陶瓷散热器实现产业化等正在重点推进;2014年还要重点抓好一批中小企业50-100条新型节能窑炉改造,推进陶瓷生产企业节能降耗。

发展服务业走向“智造”

八年前,威尔陶瓷公司就通过阿里巴巴出口通,尝试做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多年来,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的商贸方式,给公司带来了众多的国外客户。“跨境电子商务具有全天候的特点,可谓永不落幕的广交会。它通过网上接洽、产品定制、售后服务等环节,有助于让来咨询的意向客户转为长期合作的客户。”威尔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林丽荣表示。

近年来,德化充分运用跨境电子商务这一销售平台的陶瓷企业有100多家,他们借此拓展国际市场,促进陶瓷出口逆增长。

《试点方案》指出,德化要优先发展服务业,包括陶瓷电子商务、陶瓷文化旅游,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新型服务业等,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

2013年,德化在此迈出一大步。

陶瓷电子商务异军突起。四个月时间改造建成电子商务创业园,入驻66家企业。现已建成企业官方网站300多家,网店2000多家,通过阿里巴巴诚信认证727家,其中跨境电商100多家。去年销售额突破8亿元,在全国电子商务发展百佳县中排名第49位。

陶瓷文化实施“十个一”工程。其中《龙舞金瓶》正式首映,《最美的乡村医生》在央视6套电影频道首播和香港卫视同日播出;国际陶瓷艺术城、盖德陶瓷文化古镇、福阳总部经济园及产业基地、中国茶具城、新华玉瓷文化产业园等项目签约落地。

版权保护创下“三个第一”。获得全省第一个版权就地办理省级权限,成立全省第一个版权协会,设立全省第一个版权咨询服务公司和版权纠纷调解中心。

今年,德化坚持“国外国内并举、共性个性并举、工艺日用并举、线上线下并举”思路,拓展市场发展空间,推进“电商换市”,成立县陶瓷产业发展委员会,编制陶瓷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大力发展“第四产业”,实施文化创意提升工程,积极探索建设高品质“瓷庄”,培育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和陶瓷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创意产业促进传统产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

加快推动陶瓷产业升级


提高行业竞争力

“发展升级”,是加快发展与加速转型的战略任务,是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的双轮驱动,其核心是产业升级。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千年瓷都,贯彻落实省委提出的“发展升级”要求,就应当以加快推动陶瓷产业升级为抓手,大力提升文化影响力、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引领力。

推动陶瓷文化资源与创意融合,提升文化影响力

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最为广泛、最为深远。1700多年的陶瓷烧造历史,给景德镇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展示好老祖宗留下的陶瓷文化瑰宝,在历史文化中注入现代元素,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是陶瓷产业升级的新境界。应加快完善陶瓷博物馆体系,以综合博物馆为核心、分类博物馆为补充、艺术馆和画廊为延伸,打造陶瓷文博之城,充分展示景德镇乃至全国各个时期、各个门类最具有代表性的陶瓷制品及瓷业民俗,更好地推动陶瓷文物保护、技艺传承和瓷业文化挖掘;加快打造陶瓷文化街区,以历史老街区和现代工业遗存为依托,重点建设景德镇陶溪川国际陶瓷文化产业园、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改造提升樊家井、老鸦滩等陶瓷作坊集聚区,打造展示陶瓷文化生态的“活博物馆”;加快保护陶瓷古窑遗址,以兰田唐代龙窑遗址、落马桥元青花遗址、御窑厂明清窑遗址等为重点,对151座古窑遗址进行保护性发掘,建设古窑遗址公园,以便清晰地展示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窑口发展脉络;加快建设陶瓷文化创意新区,把陶瓷总部、陶瓷会展和博览中心、陶瓷文化创意基地等集聚起来,进一步完善陶瓷文化艺术的交流、创作、展览、交易等功能;加快发展陶瓷文艺展演,以瓷乐队等为基础,整合做大演艺公司,打造一台全面展示景德镇陶瓷文化内涵和民情风俗的晚会,并进行常态化演出;加快完善陶瓷主题休闲功能,依托陶瓷博物馆、文化街区、遗址公园、创意新区、文艺展演等,大力建设具有购物、休闲、体验等功能的消费场所。

推动陶瓷产业生产和研发一体,提升产业竞争力

“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文化的传承、科技的转化,离不开承载的产品和产业。“大器成景、厚德立镇”的景德镇,之所以被称为瓷都,就是因为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完备的陶瓷教育、研发、产业、市场体系,实现了文化技艺的集聚和转化。推动陶瓷产业升级,就要加快形成以陶瓷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为基础,以高技术陶瓷为支柱,以高档日用陶瓷和陈设艺术瓷为主体,以建筑卫生陶瓷为辅助的陶瓷产业新格局,加快把陶瓷产业打造成千亿元产业。一要大力促进陶瓷产业集群发展。以国家新型工业化陶瓷制品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陶瓷工业园区扩园强区,坚持引进外来企业和支持本土企业发展并举,提高陶瓷产业承载力。当务之急是主动对接央企、世界500强企业,深化战略合作,引进行业龙头,积极扶持本地高科技陶瓷企业。二要大力推进陶瓷科技协同创新。以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景德镇学院这三所高校和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等各级各类陶瓷研究机构为依托,以陶瓷企业为主体,做好产学研用一体化文章,建立更多的科技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促进陶瓷领域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同时,加快建设政策共享、布局科学的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培育经营实体,扶持小微企业发展。三要大力实施陶瓷品牌发展战略。加强陶瓷产品的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景德镇”牌证明商标和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等传统名瓷商标,以及“景德镇瓷器”地理标志的吸引力和品牌效应,培育一批中国驰名商标,提高产品竞争力。四要大力扶持陶瓷企业做大做强。积极争取国家税务总局对景德镇陶瓷比照文化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推动陶瓷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企业申报科技项目。同时,不断完善陶瓷原料、燃料保障体系及物流配套体系。

推动千年瓷都地位和功能升级,提升国际引领力

“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在历史上,景德镇为世界陶瓷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天只有再现“大师云集、人才辈出、精品荟萃、器走天下”的历史盛景,景德镇才能继续引领世界陶瓷走向。一要着力建设国际陶瓷博览之城。继续办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不断扩大其知名度。二要着力创建世界创意城市手工艺之都。景德镇申报世界创意城市手工艺之都工作已于今年启动,这将为进一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下坚实基础。景德镇被确定为2014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也将进一步提高瓷都的知名度,促进陶瓷文化交流。三要着力拓宽海外陶瓷之路。“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历史上,“海上陶瓷之路”树立了景德镇的国际形象。景德镇应积极实施更高水平的“走出去”战略,组织有内涵的参展团队,举办有水准的国际论坛,输出有特色的陶瓷产品。四要着力打造全球陶瓷人才之家。科技和文化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景德镇是国内目前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陶瓷设计大师以及陶瓷工程技术类高级工程师、教授和研究员最多的城市,也吸引了大批世界各地的陶艺大师,聚集了成千上万的陶艺人才。强化尊重人才、尊崇大师的文化氛围,更加重视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将使景德镇成为陶瓷人才的圆梦之所,为瓷都集聚磅礴的发展正能量。五要着力提升国际旅游人气。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今年成功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景德镇应抓紧推进浮梁高岭—瑶里创5A级景区,充分挖掘特色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让“千年瓷都”成为游客优先选择的旅游目的地。

佛山陶瓷产业升级 需要众志成城推动产业升级


陶瓷产业升级,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快速发展20多年的佛山陶瓷当下的战略需要,不但受到佛山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制定实施相关的政策以支持,而且也是众多陶瓷企业寻求新战略布局的方向。但因为佛山陶瓷产业集群规模较大,所以在佛山陶瓷产业因提升而进入新的转型时期的初期,必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因此需要相关的各方共同探索、探讨存在的问题,积极地面对解决,以求更快推动佛山产业升级的完成。

产业集群规模较大

据记者了解,佛山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年生产能力已占全球25%。该市现有建筑陶瓷生产企业近400家,1500多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约占全省的90%、全国的40%、全球的25%。95%的企业已通过ISO9001体系认证,50多家企业通过ISO14000质量体系认证。167个建筑陶瓷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如今的产业集群,其间有中国陶瓷行业的知名品牌,也有一些草根的小型企业,更有大部分处于中间的企业,都为佛山的经济发展作出过贡献,同时要协调、调整如此多各个层面的企业会有很大的难度。

政府态度明确

不久前,佛山市政府召开加快推进陶瓷产业调整提升现场会,并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市陶瓷产业调整提升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这是市政府为佛山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要工作部署,对今后陶瓷产业的调整提升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陶瓷产业的调整提升工作进入了全面推进的实质性阶段。

《通知》明确指出调整提升陶瓷产业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贯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扶优扶强的方针,做好对污染重、能耗高、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陶瓷企业的治理、转移等工作,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大力推进陶瓷企业“佛山OEM”,积极发展陶瓷服务业、会展经济和总部经济,通过“扶持壮大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转移淘汰一批”,实现佛山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的“转移淘汰一批”,政府必会“动用所有的行政力量,包括税收、环保、交通检查等等手段”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清场行动”。尤其是为达到“一年初见成效,三年根本转变”的政策性时间要求,不排除政府使用一些行政手段。实行“扶优扶强”,积极推广环保先进技术,推进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工作,鼓励、支持一批有知名品牌、节能环保、技术创新有优势的成长型企业壮大发展。

此举表明,佛山市在加快、加大产业提升的力度和决心,为处于徘徊张望中的企业指明方向,也给正在积极实施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企业以鼓舞。

企业行业积极配合

受外界的压力以及自身的发展要求,陶瓷产业正在加快升级,而政府领导所提出“赶走污染、做强陶都”的口号以及陶瓷企业在佛山建立“总部经济”的提议也在受到行内的一致关注、讨论以及实践。

企业方面,7月以来,以新中源、金意陶为首的众多知名陶瓷品牌在东北、江西陶瓷产区布局基本完成。成为首批积极结合自身发展和政府号召的典范,为以后佛山企业、乃至全国的“总部经济”模式提供了模板。

行业方面,7月底,中国陶瓷城二期方案“落地”,首次把“总部经济”概念提上议程。与此同时,意美家卫浴陶瓷世界、南风卫浴城、瓷海国际等一批新建或招商中的“陶瓷城”也纷纷打出“打造专业市场”、“做精品”的旗帜,与政府“做强陶都”的口号遥相呼应。

“总部经济”是产业升级的缩影,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它毕竟处于探索、摸索期,需要各方面的齐心协力来共同寻找出路,正如佛山陶瓷协会秘书长尹虹所说的,“总部经济的路子要怎么走,政府、协会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商家都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方面要靠陶企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靠政府的统一规划以及政策扶持。”

佛山陶瓷产业升级牵动范围很广,每一个希望佛山陶瓷经济向健康方向发展的企业,都有责任和权利为佛山陶瓷在更高层面上进行运营尽力,当然这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方的力量,而是依靠政府、企业、协会、专家学者关心佛山陶瓷发展的人,以及行业媒体的共同探索、探讨、协作、众志成城的众力,一齐为佛山的产业升级献谋献策。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海西效应加速福建陶瓷产业升级》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海西效应加速福建陶瓷产业升级》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