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高端瓷砖 > 导航 >

设计为王 高端人才稀缺困扰北方瓷都

设计为王 高端人才稀缺困扰北方瓷都

高端瓷砖 瓷砖设计 设计瓷砖

2021-04-23

高端瓷砖。

16日上午10时,第12届唐山中国陶博会开幕,拉开了陶瓷文化盛宴的大幕。“北方瓷都”唐山,其陶瓷产品销往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多年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唐山具备打造中国最具竞争力陶瓷产区的诸多天然优势。”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有业内人士不无担忧地表示,高端设计人才的稀缺已经成为“北方瓷都”再次腾飞的最大障碍。

同材质浴缸价格相差悬殊陶瓷业迈进“设计为王”时代

陶博会的开幕,再次把人们的目光投向“北方瓷都”唐山。而记者昨日走访石家庄的部分家居装饰城发现,琳琅满目的陶瓷产品除了惠达、隆达、海格雷等几个品牌来自唐山外,更多的产品来自广东佛山、山东博山(淄博)甚至国外。“材质相同,技艺相当的两个陶瓷浴缸,进口名牌卖到上万元,而国产的仅卖千元。”怀特装饰城一家卫浴品牌代理商刘先生告诉记者,出色的设计意味着高额的附加值。

在唐山陶艺研究会副秘书长程红璞看来,国内陶瓷与国际先进陶瓷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开发设计。记者采访的多个陶瓷企业负责人也坦称,“陶瓷业已进入设计主导时代”。“继骨质瓷后,唐山没有新瓷种诞生,最主要的原因是留不住人才,高水平研发人员稀缺。”从1979年从事陶瓷行业,如今身为唐山陶瓷研究院院长的赵国青,一直密切关注唐山陶瓷的一举一动。

高端人才稀缺困扰“北方瓷都”低附加值、贴牌导致利润微薄主是因

虽然唐山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陶瓷出口基地,其陶瓷产品销往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连续多年居全国同行业首位。但在繁荣的景象下,唐山陶瓷也难掩隐忧。“高端设计人才稀缺是最大的问题,并且已严重影响到北方瓷都的再次腾飞。”唐山陶艺研究会副秘书长程红璞说。唐山惠达陶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出口部经理姚俊宽也表示,由于附加值较少,唐山陶瓷出口也连续多年维持微利。

有业内人士指出,唐山陶瓷产品出口世界各地,但多数是打着别人的品牌,“贴牌”横行背后,意味着丰厚的利润要被别人拿走。

一位唐山陶瓷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陶瓷行业不太景气,员工收入普遍不高。即使是一些效益不错的陶瓷企业,员工月收入也不过1000多元钱。程红璞表示,待遇问题,直接导致很多技术人才向外地流失,这给唐山陶瓷新品的研发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抓住南资北移新机遇唐山有条件打造最具竞争力陶瓷产区

尽管唐山陶瓷在发展中遇到了瓶颈,但也有业内人士乐观地认为,唐山具备打造中国最具竞争力陶瓷产区的诸多天然优势。“近年来,整个陶瓷行业呈现产业北移趋势。”一位唐山陶瓷企业负责人张先生说,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提升、行业耗能污染新标准的出台使陶瓷企业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北方有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正好解决陶瓷行业当前发展的燃眉之急。

值得注意的是,正在建设的曹妃甸港建成以后将有望成为中国吞吐量最大的港口,这更加方便了唐山产业群区进出口业务开展,进出口运输成本将比原来有所降低。”唐山陶艺研究会有关人士表示,唐山陶瓷产业群区正处于正在形成的环渤海经济圈内,而整个经济圈的建设将为陶瓷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唐山陶瓷产业群区临近开滦煤矿、冀东油田,占有绝对的资源优势,且靠近多个水陆交通枢纽,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便利条件。”记者采访的多个唐山陶瓷企业负责人都乐观地表示,未来,唐山陶瓷产业群必将趁佛山陶瓷北移适应北方环境的空隙,依靠资源、交通、劳动力以及曹妃甸经济区的建设机遇等优势快速发展占领国内主流市场,并有望成为中国最强大的陶瓷产区。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北方瓷都”话钧瓷


谈起景德镇,大家都知道是中国著名瓷都,可是,说到“北方瓷都”乃钧瓷之乡神垕镇,熟悉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神垕镇位于河南省中部的禹县,这里最丰富最宝贵的资源,就是那有点神奇的土。君不见,神垕的“垕”字,乃由“后”字与“土”两字叠加而成,前面再以一个“神”字相伴,岂不就是神来之土的意思。

神垕镇制作瓷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不过,那时的工艺以及制作的瓷器,较中国其它地区的大致相同。直到宋代,也就是十世纪中期,这里的制瓷技术才发生重要变化:当时的艺人利用氧化铜、氧化铁呈色不同这一特点,烧制出蓝中带红或蓝中带紫的色釉。这就是钧瓷。

钧瓷的出现,使得神垕镇瓷窑一跃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宋徽宗赵佶更是下旨钦定钧瓷为宫中专用物品,民间不得使用。公元十二世纪初,宋朝皇室南迁,钧瓷生产毁于战乱,于是传世的宋代钧瓷便成为价值连城的稀世之宝,一时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到了十六世纪末,明朝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竟以“钧”字犯了他的名讳而敕令封闭钧窑。钧瓷生产从此停歇了三百多年。

钧瓷的特色在于窑变。各件钧瓷制品所用同样的土,上同样的釉,在同一座窑里烧制,但出窑后的色彩却各不相同,这便是窑变使然。据知,窑变不仅与原料、燃料、釉料、炉温有关,也和季节、气温、湿度有关,甚至还和它们在室内所放的位置有关。可谓开炉之前,送进去的是一窑的谜,谜底只有在出窑后才能揭开。真是“进窑一色,出窑万彩”。窑变使钧瓷变化无穷,从不重样,但这也使其不可能发展为定向生产,且成品率很低,故素有“十窑九不成”之说。

由此,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道不清是哪朝哪代,有一位窑工,烧出了一个精美绝伦的钧瓷花瓶,博得皇帝专爱,降旨让窑工再烧一个。可怜窑工烧了一炉又一炉,怎么也烧不出第二个来。但官府威逼,限期一定要出珍品,否则就要所有窑工的脑袋。日子一天天过去,在烧最后一炉窑时,一窑工之女决然献身,投身于熊熊窑火之中,以此换来了一件稀世珍品,拯救了所有窑工。这就是神垕人顶礼膜拜的窑神娘娘的来历。

传统的钧瓷产品大多是摆放在室内的装饰品,有瓶、尊、炉、鼎等等。钧瓷的颜色基调是红和紫,然而同样是红,却红得不同,有海棠红、朱砂红、鸡血红、胭脂红、火焰红等;同样是紫,也紫得不同,如玫瑰紫、葡萄紫、茄皮紫等等。更奇妙的是各种颜色互相渗透、融合,红中透紫、紫中泛青、青中寓白、白中藏红,就象云彩一样变幻无穷。如果在晶莹透亮的彩釉里又显现出鱼籽纹、蟹爪纹、蚯蚓走泥纹和珍珠点等如星似线的釉纹,那便是极为难得的上等珍品。如蚯蚓走泥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冰片纹,如似裂纹,却又藏在面釉之下,看得到摸不着,已经成为钧瓷的重要特征。还有些釉面更是奇妙,它们在窑变中形成一幅幅自然图画,景随人意,栩栩如生,真是叹为观止。

怀仁成为北方“瓷都”


怀仁县通过引导扶持、规范管理、强化服务等方式和手段,推动陶瓷行业规模上档,技术升级。目前,该县日用瓷生产能力已达6亿件,销售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1/3,部分产品已远销美国、德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全国的餐桌上,每三个碗中就有一个产自怀仁。

近年来,怀仁县在对原国有、集体5家陶瓷企业积极进行改制的同时,从陶瓷行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进行突破,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民营企业家投资兴建陶瓷企业的优惠政策,从土地征用、税收减免、证件办理等诸方面给予特别待遇,从而使该县陶瓷业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陶瓷企业个数由1995年的5家迅速扩大为目前的20家,生产能力扩大近20倍,拥有隧道窑和辊道窑生产线66条,从业人员1万多人,生产品种涉及工业、日用、建筑等多个品种,在工业产品结构中,陶瓷已占到22%。为了改变全县陶瓷产品结构单一雷同、技术含量低的不良状况,县里鼓励引导新上马企业引进新技术,购置新设备,生产新品种,资助已建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使全县的陶瓷产品竞争力增强,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得到普遍提高。现在,日用瓷产品有普通瓷、高白瓷、锂瓷、骨瓷等五大类共500多种,建筑瓷已初具规模,工艺瓷生产正在上马。嘉明陶瓷公司引进最新煤气烧成工艺,新建了12条煤气辊道窑,使生产速度、产品质量实现了大的跨越。

“北方瓷都”点土成“金”


站在法库县城东部一处丘陵向下俯瞰,一座座比肩而立的现代化厂房,一幅幅塔吊挥舞、运输车熙来攘往的建设场景勾勒出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工业园区。“两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苞米地。”法库县陶瓷工业城管委会副主任孟庆坤说,这个陶瓷城的“横空出世”让法库人自己都有些吃惊。

仅仅两年的时间,“北方瓷都”作为法库另一个响亮的称谓声名远播,已经有九家企业的14条生产线在陶瓷城内开足马力;明年这里还将有50条生产线投产,100条生产线开工续建,日益庞大的法库陶瓷产业集群生机盎然。瓷土变“瓷金”

世代耕作的法库人原来忽略了法库竟是一座难得的“宝库”,那深埋于地下的30多种非金属矿长年沉睡着。进入21世纪,当这个农业大县意识到要让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时候,丰富的瓷土让他们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切入点———发展陶瓷工业。除了瓷土之外,法库高岭石、长石、方解石、硅灰石等矿石的储量之大、品质之高在全国都极为罕见,而这些都是生产优质陶瓷必不可少的原料。

为了“点土成金”,法库县的招商团队遍访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2400多家陶瓷生产企业,并分别在淄博、泉州、温州和沈阳召开大型专题招商会,邀请200多家陶瓷生产企业到法库考察,推介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源。

目前,法库陶瓷城已经与31家陶瓷生产企业签订了108条陶瓷生产线合同,其中已开工建设80条,竣工投产14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亿元,实现产值3.5亿元,利税3500万元。遍地的瓷土真的变成了“瓷金”。

据介绍,已投产的14条生产线直接安排就业2300人,而明年的直接就业人数将突破8000人,与此拉动的采矿、建筑、运输、餐饮等其他相关产业实现的就业人数将达到3万人。到2010年,当陶瓷城的生产线达到300条时,法库县自己的劳动力可能满足不了用工需求,“北方瓷都”对周边县市的辐射效应会更加放大。改写“南砖北运”历史

“南有佛山,中有景德镇,北有法库,沈阳要构建这样三足鼎立的格局。”来自山东的一位投资者如此评价。而福建“冠盛”的企业经营者更盛赞“北方瓷都”会改写“南砖北运”的历史。

也正是源于这样的信心,“冠盛”在去年5月份从营口搬迁到法库,并义无返顾地从一家营销型企业转型为生产型企业,投资6000多万元,建设了两条通体地砖生产线,年产600万平方米地砖,目前在东北市场上供不应求。

沈龙瓷业是山东崔军集团在法库建设的第一家陶瓷企业,总经理王聪书说,该集团之所以在两年间多次追加投资,就是看中了法库的统筹规划和综合集聚效应。他认为,我国各地陶瓷生产多是“单打一”:佛山生产内墙高档瓷砖,浙江温州生产卫生洁具,山东生产地面砖,景德镇生产工艺陶瓷,唐山生产电陶瓷,惟独法库正在有序地引进上述各个不同门类,因而“北方瓷都”最终应该成为中国陶瓷产业的集大成者。

“法库地下有宝库,法库开发是淘金。”法库县县长王凤波慨叹,“北方瓷都”的建设改写的不仅是“南砖北运”历史,还将改写整个法库县的历史。

“北方瓷都”无缘奥运纪念瓷


两年前,北京奥组委曾征集奥运旅游纪念品瓷器,唐山市有关部门获悉后,鼓励该市陶瓷生产企业应选,但该市200余家陶瓷生产企业竟然没拿出一个样品,遗憾地失去了分享奥运经济的机会。

在今天开幕的第一届陶瓷文化论坛研讨会上,唐山市工业促进局产业政策处处长于宗河谈及此事时,仍然感到非常遗憾。他回忆说,当时得到奥组委的信息后,曾广泛地和陶瓷生产企业联系、接洽,由于奥运纪念瓷对产品规格、尺寸有严格的要求,并且要求造型优美,所以唐山市最终一个候选作品也没拿出来,失去了竞争资格。

“归根结底是设计能力上的差距。”于宗河介绍说,目前唐山只有两个国家级陶艺大师,这和该市“北方瓷都”的地位很不相称。同为陶瓷生产大市的中国瓷都景德镇,目前拥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2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8个,设计创作能力强,使景德镇瓷器市场竞争能力强、产品价格高。

目前,唐山市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和一些大型企业已经意识到,如果忽视了设计能力的培养,这将成为唐山陶瓷产业发展的“短腿”。近几年,唐山市有50多家陶瓷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其中,唐陶股份和惠达集团成立了国家级的技术中心,唐陶股份还建立了国内同行第一个博士后工作站。该市的陶瓷产品曾被“APEC”会议,香港、澳门礼宾府和中南海选为用瓷。

科技人才支撑宜兴陶瓷走向高端


讯:记者从正在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经贸合作恳谈会上了解到,宜兴大力引进高端人才有力推进了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市集聚陶瓷产品生产企业有700多家,产品门类有12大门类8000多品种。2012年,该市实现陶瓷生产产值110亿元。

近年来,宜兴陶瓷产业能够得到持续的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工艺陶瓷和工业陶瓷,致力打造功能陶瓷、结构陶瓷产业高地,打响了宜兴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特色品牌;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大力引进陶瓷科技高端人才。截至目前,该市拥有陶瓷高新技术企业15家,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1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拥有各种专利2500件。

自2010年以来,宜兴为了培育发展陶瓷新材料产业,先后围绕引进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高新技术成果、科技金融资本和科技服务机构等,制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江苏宜兴陶瓷产业园区投资2亿元与有关高校合作,建立了设计研发和检测中心,为园区企业提档升级提供平台。目前,全市陶瓷行业拥有专业陶艺人才4785人,其中高级工艺师有174人。

清华为“瓷都”培养人才


清华大学为“瓷都”打造人才

 沈阳将出现一个新的专业会展中心——法库陶瓷会展中心,该中心目前正在建设之中。每年在辽宁工业展览馆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中国(法库)国际陶瓷博览会,今年将首次把舞台挪到这个专门的陶瓷会展中心。此外,清华大学也将为“东北瓷都”量身打造人才。

昨日,在辽宁法库陶瓷产业发展研讨会上,来自全国的知名陶瓷业专家为法库陶瓷“十二五”规划出谋划策。为了引进高端人才,法库陶瓷研发中心和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达成协议,组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还将与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大连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研究生工作站。

5年来,法库陶瓷产业集群已安置就业人员近3万人,致富了一方百姓,工业产值完成350亿元。按照该县对陶瓷产业的初步规划,4年后,陶瓷产业将达到年产值320亿元,具体产业分类包括建筑陶瓷、卫生陶瓷、先进陶瓷材料、日用、工艺陶瓷、新型建筑材料、建材机械装备,这里将兴起一座交通、学校、酒店、商场等配套设施齐全的现代化陶瓷新城。

陶瓷人才特区为北流带来“真金白银”


北流市紧扣“富民强市”新跨越的发展战略目标,加大陶瓷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和优秀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建设了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陶瓷人才队伍,为促进陶瓷业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陶瓷是北流的支柱产业,陶瓷产业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0%以上,税收占20%以上。陶瓷兴则北流兴。而陶瓷产业面临国家产业政策调整,面对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巨大生存压力,对人才的需求尤显迫切。该市把陶瓷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全市人才队伍工作的“特区”来抓,依托三环集团这个广西日用陶瓷工程人才小高地的建设载体单位,发挥人才在陶瓷产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助推产业转型,进一步提升北流陶瓷产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通过签约的方式柔性引进了多名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才,同时三环集团艺术陶瓷研究所与近16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艺术大师建立合作关系,其中包括国家书画大师胡忠元教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周益军、蔡秋权等;此外,选送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外出深造,两年来,投入59万元,派出陈诚、陈林、陈梅等20多位企业管理骨干到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地方,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考察学习进修,培育了一批优秀本土企业家。三环集团还与学院合办学院成人教育北流函授站,为北流陶瓷行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每年投入150万元,聘请广西工艺美术学校老师来公司上课,在三环公司内部培养了8名工艺美术硕士研究生,培养艺术陶瓷学徒18名。此举的成效立竿见影:仅2012年,三环集团依托广西日用陶瓷工程人才小高地,承担研发国际项目1项,国家“双高一优”等项目3项,自治区技术创新项目16项。目前,“微晶陶瓷”、“桂玉瓷”项目已投入生产,获得销售收入4520多万元,利税1580万元。

近年来,北流陶瓷产业通过人才小高地实施的核心项目主要有:燃煤窑炉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大截面煤烧隧道窑设计开发及应用项目、新器型新装饰产品设计开发等10项。这10项陶瓷核心技术促使北流的陶瓷产业迅速适应了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同时也在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明确了发展方向。2008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双重冲击下,北流的陶瓷产业在强大的技术力量支撑下,勇立潮头,顽强地经受住了冲击,而且获得了新的发展。该市104家陶瓷企业有85家进行了技术改造和产能升级。与此同时,整个陶瓷行业由单一的日用陶瓷生产逐渐向建筑陶瓷、工艺陶瓷、卫浴陶瓷等多样化转变。特别是三环集团,收获了人才带来的巨大效益。集团实现了日用陶瓷产量、销售收入等两项指标连续12年稳居全国同行业第一,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行业合作伙伴及中国—东盟博览会国礼和贵宾礼品、英国威廉王子婚礼用瓷供应商。目前,全国最先进的陶瓷生产技术“泡沫陶瓷”即将落户北流,同时,该市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北流)国际陶瓷博览会,获得“中国陶瓷名城”称号;北流陶瓷工业园区成为“广西超百亿元园区”。

“人才特区”的建设,为北流陶瓷产业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台湾“陶瓷大王”为瓷都增添亮色


走进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精品展区,人们的目光顿时被一件件精美的瓷器所吸引。这边,一只翩翩起舞的浅黄色蝴蝶,微微颤动着翅膀,栩栩如生地停驻在水仙的花瓣上。那边,粉红色娇艳欲滴的鲜花飘落在茶杯边,仿佛散发着香气……

这是在日前召开的2006年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的动人一幕。

台湾“陶瓷大王”为瓷都增添亮色

2006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的法蓝瓷

把大自然的花草丰姿、虫鸟律动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叫“法蓝瓷”的新品。这种将流线线条与东方典雅气质融为一体的艺术品,成为本届博览会上最大的亮点,并在本次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法蓝瓷的创始人是台湾“陶瓷大王”陈立恒。2004年2月,他创办的海畅法蓝瓷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落户千年瓷都的台湾陶瓷企业。

“法蓝瓷这个新兴的陶瓷品牌在古老的瓷都扎根,有一种回到母亲怀抱的感觉。”陈立恒说,“我之所以要在景德镇建立高价陶瓷的制造中心,是因为这里有良好的投资环境、丰富的陶瓷人才、完善的陶瓷产业链,劳动成本也低。”

“景德镇瓷器在世界上非常知名。在景德镇设厂,法蓝瓷挂上的‘景德镇制’,无形中提高了品牌价值。”他说。

法蓝瓷传承彩绘陶瓷的精湛工艺,使用特制的釉下彩技术,可使色彩长久不变。海畅公司拥有的“倒角脱模工法”专利技术,用于制作融合浮雕与雕塑的精致立体造型,使得瓷器成品相当精美。在2002年纽约礼品展中,法蓝瓷“蝶舞”系列被评为该展年度最佳收藏品第一名。

目前,景德镇已成为法蓝瓷最大的生产基地。

陈立恒将法蓝瓷带到了景德镇,也引来更多的台湾陶瓷企业在瓷都创业。近两年,来景德镇投资的台湾陶瓷企业已涉及陶瓷原料、材料、包装及生产等各个产业领域,初步形成了聚集效应。

景德镇市瓷局局长黄康明介绍说:“台湾陶瓷企业进驻景德镇,为千年瓷都吸引世界更多的关注增添了新亮色。他们既给景德镇传统陶瓷产业带来了新的技术、管理及设计理念,也在这里打出了品牌。海畅公司就是成功的范例。”

高新技术给瓷都带来新活力

景德镇拥有全国惟一的国家级陶瓷研究所,并且拥有省市级研究机构5家,陶瓷研究人员2000多人,占全国陶瓷科研人员的半数以上。近年来,该市注重整合国家、省、市的各级有关科研资源,在传统产业中大量采用高新技术,千年瓷都由此焕发了新的活力。

景德镇近年重点建设的陶瓷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载体。其中,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研究中心,已研发出了包括彩瓷、陶瓷旅行杯、介质陶瓷、蜂窝陶瓷、超耐热陶瓷、泡沫陶瓷等一窝“金蛋”。

日前,由国家陶瓷工程中心自主研发的大规格超薄陶瓷釉面砖在景德镇问世。与普通瓷砖相比,这种新型釉面砖生产线一年可节约1600吨燃油,节约矿物资源2.4万吨,降低生产成本1000万元左右。同时产品还实现了不含铅、镉等有害元素。这一科技创新成果,使得中国的建筑陶瓷占据了世界领先位置,标志着中国建筑瓷砖即将进入“超薄”时代。

景德镇市市长虞国庆告诉记者,“我们正在和国家科技部联手建设国家级的陶瓷产业基地、研发基地、教育基地和交流基地,将在保持艺术陶瓷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新材料高技术陶瓷、艺术化薄板建筑陶瓷,不断扩大高档日用瓷规模,形成以优势产品为主导的大陶瓷产业格局。”

“在传统中找到好的东西,在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关键在于利用好‘景德镇’这3个字的优势。”虞国庆接着说,“当前,业的发展正处于开放的创新时期。通过推广高新技术,景德镇可以带动更多的中国陶瓷品牌走向国际,使中国再度成为世界瓷艺的焦点。”

陶瓷陶艺大师促产业不断创新

中外陶艺家在中华陶艺村现场交流

如今的景德镇,擅长绘画作诗的人多得很,民间的名人工作室、名人作坊、名人名作专卖店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充分发挥名人作用与效应,是当地近年来工艺美术陶瓷新品种、新器型、新花面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

新都民营陶瓷园是一个集陶瓷生产、名人作坊、外贸出口、产品直销于一体的大型企业。这家企业以名家创作设计为龙头,2005年在园中设立了一座陶艺大师的艺术殿堂――中华陶艺村。这是我国第一个为中外陶艺家提供艺术创作、精品展示、学术交流的大型基地,如今已有数十位中外陶瓷艺术家以及几百户陶瓷业主相约入园,王锡良、张松茂、王隆夫、周国桢、李菊生、刘平等20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知名教授、中国陶瓷美术大师和江西省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成为中华陶艺村的第一批村民。随着这些陶瓷陶艺大师前来进行艺术创作和学术交流,园区陶瓷产业也不断蓬勃发展。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设计为王 高端人才稀缺困扰北方瓷都》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设计为王 高端人才稀缺困扰北方瓷都》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高端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