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怎么鉴别是不是厂货瓷器 > 导航 >

品牌厂为私抛厂贴牌相得益彰

品牌厂为私抛厂贴牌相得益彰

怎么鉴别是不是厂货瓷器 全抛瓷砖 瓷砖全抛

2021-04-23

怎么鉴别是不是厂货瓷器。

金融危机打乱了陶瓷销售市场的规律,给佛山“私抛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不少抛光砖品牌大厂主动为“私抛厂”贴牌,按“私抛厂”提出的花色、品种要求卖砖坯,而“私抛厂”则锐意打造品牌重点开拓三四线市场和农村消费市场。在金融风暴中强势崛起的“私抛厂”,颠覆了过去受品牌厂支配的“主仆关系”,出现“妹仔大过主人婆”的新格局。在此消彼长的互动合作关系中,彰显逆境制胜的生存智慧。

“私抛厂”打造品牌是抛光砖生产力走向专业化、规模化的重要标志,顺应了佛山陶瓷行业清洁生产“腾笼换鸟”的发展潮流。日前,一家颇有声誉拥有6条抛光线的“私抛厂”总经理钟先生专程到报社找到记者,要求刊登广告招聘品牌营销总经理和多名区域销售经理等业务精英加盟,从而统领该品牌在国内各地设立100多个销售网点大展鸿图;同时在华夏陶瓷城寻求1000平方米左右的大展厅,作为品牌形象大本营辐射国内外市场。其求贤若渴,打造品牌的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据悉,目前华夏陶瓷博览城已经成为“私抛厂”展厅云集的福地,仅去年下半年以来就新增加100多个“私抛厂”品牌展厅落户,要寻找位置较好的大展厅更是难上加难。因此,选择旺地作为品牌营销展厅,布局国内三四级市场的营销网络,成为拥有多条抛光线甚至10多条抛光线的大中型“私抛厂”实施品牌营销战略的头等大事。

时势造英雄。全球金融危机遏制了人们高消费的欲望,使国内一二线品牌抛光砖的市场需求锐减,然而对具有性价比优势的“私抛厂”抛光砖三线品牌来说却是弯道超车的机遇。由于不少品牌厂抛光砖产品积压库存严重,有些知名品牌抛光线从去年10月停产以来至今仍未复产,而降价促销则面临着扰乱价格体系和补款给经销商的双重损失。因此,按“私抛厂”的生产要求贴牌卖砖坯,使品牌厂过剩的生产能力找到出路优势互补。

从表面上看,品牌厂给“私抛厂”贴牌是“倒退”的现象,颠覆了一二线城市的强势品牌,然而却是逆境制胜的生存之道。一家实力雄厚的私抛厂老板何先生告诉记者,目前品牌厂生产砖坯的原料、燃料等综合成本比去年降低了20%左右,但卖给“私抛厂”砖坯价格依然维持原价,由此可见,品牌厂为“私抛厂”贴牌利润丰厚,堪称双赢何乐而不为呢?

值得一提的是佛山关闭了一大批污染严重的陶瓷生产企业后,“腾笼换鸟”不仅为符合清洁生产的“私抛厂”扩张提供了大量的厂房、宿舍,而且也留下了原陶瓷厂的一大批优秀人才加盟“私抛厂”,从而加快“私抛厂”打造品牌的步伐。目前佛山已经成为广东省内清远、河源、高要、四会、新兴、阳江、云浮、恩平等地陶瓷产区的砖坯抛光加工中心,显示出佛山“私抛行业”拥有大量的上下游客户资源,在抗击金融风暴中奋勇前进的新局面。

taoci52.com延伸阅读

观点:大佛山陶瓷砖私抛厂红火依旧


在陶瓷行业,私抛厂红火已不是什么新闻,虽然怪得跟“人咬狗”差不了多少,但因为时间久了,大家都习以为常,也就见怪不怪了。早在两三年前,私抛厂刚绽露头角,就堪称其兴也勃。几年下来,整个大佛山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私抛厂,而且生意都做的有模有样。甚至,在去年建陶行业遭遇金融危机和房地产低迷的双重打击,许多知名品牌都面临困局,而私抛厂却一片红火,竟出现品牌厂卖砖坯给私抛厂的现象。双方都仿佛是皆大欢喜的样子,把一个市场经济中的悖论问题,竟然搞得像符合逻辑。

这应该也是中国特色外加建陶行业特色的东西,据笔者不太宽阔的视野中,尚未发现国外、国内的其它行业有类似现象。

恕笔者直言,关于私抛厂笔者还处于道听途说状态,至今未曾亲身接触私抛厂,了解其真实的内部运营。以笔者狭义的、不成熟的理解,所谓私抛厂,无非就是自己没有生产线,只买几条抛光线、几台磨边机,然后从别的企业买来砖坯,进行最后的刨光、切割、磨边工序,再销售出去的厂家。显然,他虽然从生产厂家拿货,但绝对算不上经销商,因为他不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而是把产品卖给经销商。如果往前跨一步理解,私抛厂更像贴牌商,自己没有生产线,指定生产商按要求给自己生产加工产品。这和建陶行业内的贴牌的品牌惟一不同的是,私抛厂多了最后的刨和磨的工序。

按照市场的专业分工,生产商与销售商分工合作是非常合理正常的,只要是成年人,基本上都知道世界上很多知名品牌自己并没生产工厂,都是找生产商来为自己贴牌加工。众所周知的是,贴牌者都有品牌附加值,哪怕是刚开始经营的品牌,其产品售价定位也一般会高出生产厂家自己卖出的产品。即,贴牌过程是一个增值过程。就像中国的很多产品,以自己的品牌卖出去比较便宜,但是一旦贴上国外知名品牌的牌子,售价就高出几倍,这就是增值。一般情况下,如果贴牌过程不能实现有效的增值,贴牌商就没有支撑自己生存的利润空间,并且也没有能力和生产商直接推向市场的产品形成竞争。当然,贴牌商的品牌影响力非常大,远远高过生产商的品牌影响力除外。但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贴牌商是绝不会不实现产品增值的。

非常有意思,也令人费解的是,私抛厂没有强大的品牌影力,只能算是非常弱小的杂牌,其除了产品价格比较低,拼产品性价比外,在市场上根本没有什么特别的竞争力。那么它凭什么本事去大厂那里贴牌生产?要知道其贴牌的过程是没有增值的过程,甚至是减值的过程,因为其产品售价是比那些大厂的产品售价低不少。那么维持其生产的利润空间来自哪里,其性价比是如何打造的?这不相当于国内有个名不见经传的汽车品牌,自己没有生产线,跑去让通用或者本田公司给它贴牌,然后再投放到市场,售价比通用和本田的车便宜,还卖的很火,赚了很多利润。

这事可能吗?谁也觉得不可能,因为这有点悖论。但这事就发生在建陶行业了!

景德镇御窑厂


明初,景德镇成立了御窑厂,宫廷瓷器开始注明皇帝的年款。

代表东方古老文化的瓷器,素有官窑、民窑之别。官窑,即官方创办的窑厂。封建社会的官窑是专为皇宫内院制造皇上用的瓷和皇帝赏赐臣僚的御瓷的御窑厂。

说到御窑厂,其来龙去脉应当是萌发于元初而兴于明清,绵延近七百多年。由于御窑厂的特权所在,历来荟萃着景德镇的陶艺精英和能工巧匠。它虽然专为皇帝烧制瓷器,而客观上则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大量瓷文化的奇珍异宝。除了不少流失于海外,至今尚有许多陶艺珍稀品为故宫博物院所珍藏,并向海内外游客作展示。

御窑厂是官窑的象征,是陶艺瑰宝的摇篮。历来,人们对御窑厂充满神秘感与好奇心。

一、元帝设浮梁瓷局

公元1271年,元帝国建立。蒙古族“国俗尚白,以白为吉”。其服饰建筑都崇尚白色。白色的瓷器,同样成为元代帝王的珍爱之品。白瓷在蒙元统治时期的景德镇有很大的发展,优质的白瓷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视。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镇设立第一所官窑———浮梁瓷局,专为元皇室烧造御用瓷器。应当说,这便是御窑厂的萌芽。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造出枢府瓷、青花和釉里红瓷,其成就为后来明清两代御窑厂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景德镇自元代起就开始有了官窑。

二、洪武大帝建御窑

朱元璋推翻蒙元帝国,建立了大明王朝,却几乎全盘承袭了元代的匠籍制度。由于祭祀、赐赏、贸易的需要,明朝开国之初就在原浮梁瓷局的基础上建立了御窑厂,世称“洪武官窑”。

洪武窑瓷器,土质细腻,胎体很薄,釉分青、白二色,以纯素者为佳。据记载,洪武窑有大龙缸窑、青窑、色窑、风火窑、匣窑等二十座。洪武年间军事上需要以瓷器换马匹用于战争,又要用瓷器扩大贸易和安抚邻邦。御窑厂烧出器型硕大的青花釉里红大盘、大碗、大罐,素朴雄浑粗豪而不失民族文化风韵,形成了洪武官窑的独特风格。

三、戏说燕王红战袍

永乐为明成祖朱棣年号。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朱棣身穿鲜红的战袍指挥作战,威风凛凛,气势非凡。第二天清晨,士兵们发现朱棣的红战袍上的霜花自然凝结成了一条腾空飞舞的白龙,以为瑞祥之兆,士气大振,战果辉煌。1402年朱棣登基为永乐皇帝。御窑厂的技师们便依照燕王战袍的故事,设计烧制出鲜红甜白的龙纹瓷器,以表示对永乐皇帝的崇敬。而这种集鲜红与甜白于一体的瓷器,一时间成为永乐官窑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马厂类型彩陶


距今约3500至7000年前,青海高原东侧河湟流域黄土层内,陆续埋藏了大量彩陶器皿。据资料记载,1923年底瑞典地质学者安特生在兰州购得若干半山·马厂类型彩陶,并将这批中国古代文化瑰宝带到了欧洲。

1945年我国学者夏鼐、裴文中分别赴西北对彩陶进行小规模调查发掘。但民间对彩陶实物所知甚少。迟至1974年,国家才对乐都柳湾遗址进行较大规模发掘,逐渐引起社会对彩陶的重视。从1400多座墓葬中发掘出4万件新石器时期各类文物,以各种文化类型彩陶器为主,考古资料公布后,举世震惊,青海是中国彩陶之乡,声名远扬。说青海高原曾经拥有辉煌,彩陶是青海人民的骄傲是一点不过分的。

从博物馆藏品到民间收藏家及流散在社会与市场的实物判断,目前青海出土彩陶器皿以马家窑、宗日文化类型数量少质量高,半山类型次之,时间较晚的辛店、齐家类型数量较少,纹饰简化——而被视为“大路货”的马厂类型彩陶,则具有量大质佳的特点,纹饰千变万化,绚丽多彩。凡是造型奇特、稀少的器皿,也多半在马厂类型中发现。如已知的“人像彩陶壶”、“人面彩陶壶”、“双连罐”、“提梁罐”、“鸭形壶”与“葫芦罐”等,均属马厂类型器,与辛店类型“陶靴”、半山类型“陶鼓”与齐家类型素陶“罐”一样,都是青海彩陶中的珍品。值得注意的是,马厂类型器物绝大多数是壶、罐、盆、钵、瓮、碗、豆等。而前述的浮塑人像壶、人面彩陶壶、双连罐、提梁罐、葫芦罐所占比例则少而又少,成为罕见之器。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制造工艺难度较大,烧成率较低;二是这些特殊彩陶与壶罐盆钵等生活用品不同,可能具有迄今尚未破译的信息或原始宗教内涵,仅仅供部落氏族酋长、首领陪葬,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普通成员无权使用,所以生产数量非常有限,保存至今的就更加稀少罕见。

笔者收藏有一只马厂类型彩陶葫芦罐,高14.5厘米,口径4.5厘米,腰部6.5厘米,底径6.5厘米。除口沿有2厘米小伤外,通体完好,上下两部相接处两侧有耳,葫芦上部绘以网纹,下部为菱形纹,黑彩,色泽漫漶但尚可辨清。此器工艺并不精致,画工粗放,未上陶衣,更没有磨光,但这却是20多年来笔者看到的第一件彩陶葫芦罐实物。

厂记忆:建国瓷厂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从1949年8月建国瓷业公司(建国瓷厂前身)筹建到2009年8月,历时整整60个春秋。这一路走来,建国瓷厂既有逐渐发展壮大的喜悦,又遭遇过“文革”的重创;既有连获国家银质奖章、国际博览会金奖、产品供不应求、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也曾出现过产品积压、资金紧张、周转不畅、职工下岗的困扰。然而,阳光总在风雨后,建国瓷厂转型后“重获新生”。

昨日,记者走进建国瓷厂,厂里的老领导向记者讲述企业的历史沿革、发展壮大、改制转型的历史脉络。

前身

建国瓷厂位于胜利路、中华北路、风景路的迎祥弄、彭家弄、龙缸弄、罗汉肚等处,是明、清时期的御窑所在地,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市第一家国营企业,国家生产传统颜色釉瓷专厂。昨日,记者来到建国瓷厂,与多年前不同的是,无论是从厂外还是厂内,瓷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今日的建国瓷厂更加具有陶瓷文化特色,原料车间在内的少数车间已经被出租,被人作为釉料制作厂或仓库使用。厂区内专门安排了工作人员进行巡视,使得该区基本上保持了当年的原貌。而一些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陶瓷生产车间,也较为完整的保存下来。更值得一提的是,瓷厂厂区内仍然保留烟囱作为广告景观塔,更加成为了瓷厂内的风景线。

据建国瓷厂厂长邵铭亮介绍,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解放,千年瓷都回到人民手中,当时由于各种原因,窑户无生产信心,延不开工,以致工人大批失业。为了尽快恢复瓷生产,建立国营性质的制瓷企业,在资金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浮梁地委、浮梁专署、浮梁军分区拨给10万元和150担大米作为恢复生产的启动资金,并开展生产自救活动。

在此基础上,于1949年8月16日,开始筹建“建国瓷业公司”。那时180名工人没有固定工资,在食堂集体吃饭,同时发一些大米作为养家糊口之用。在恢复生产中,工人们发扬艰苦创业精神,自己动手修补柴窑、检修设备,挖“脚板”泥、取晒架塘。开国大典不久之后,这个初具规模的试验性瓷厂即投入生产。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生产自救,试验性瓷厂的职工发展到219人,并组成普通厂、花瓷厂、餐具厂、针匙厂、蓝边厂、白釉厂、粉定厂、灰器厂、瓷板厂和窑厂。

记者了解到,1950年4月1日,正式成立“江西省景德镇市建国瓷业公司”。公司在生产民用瓷的同时,首次承担国家用瓷和省委用瓷任务。1950年至1951年,建国瓷业公司由9处坯房、1座柴窑、197名职工增加到24处坯房、3座柴窑、495名职工。

1952年8月1日,建国瓷业公司更名为“景德镇市建国瓷厂”。在三年国家经济恢复时期,全厂总产量增长3.7倍,每天干均增长率为92.8%,为全市公私企业作出了示范,显示了国营企业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1955年11月,星火瓷厂和烈军属瓷厂并入。至此,建国瓷厂的资金占当时陶瓷生产企业资金总额的12.5%,职工822人,成为当时全市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陶瓷企业。产品由起初只能承做蓝边、二白釉普通日用瓷扩大到能承做国家订瓷如苏联大碗等品种。发展

邵铭亮告诉记者,国民经济全面发展时期,建国瓷厂为了加速生产发展,对企业管理、产品设计、科技研究等各个环节进行改革、创新,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并抽调了十余名对颜色釉具有丰富经验的老艺人专门从事颜色釉研制工作,恢复明清御窑生产的颜色釉品种。

他表示,为改革历史上长期遗留下来的松柴烧窑和手工操作,1954年建国瓷厂开始进行柴窑革新,进行“以煤代柴”试验,在市东郊童家山动工兴建煤窑。同时,兴建一座从产品设计、制作生产、直到烧炼成瓷、较为现代先进设备的新型工厂———建国瓷厂新厂。1956年全市第一座倒焰煤窑在建国瓷厂新厂试烧成功,同年新厂改名第一分厂(1958年7月划出,易名国营宇宙瓷厂)。

1958年7月,厂里进一步调整企业结构,加快了生产发展步伐。在当时全市以地段、以产品品种划厂的变革调整中,决定将原有景德镇瓷厂、十九瓷厂并入建国瓷厂,职工队伍骤然增大,全厂已拥有3600多名职工,工厂的规模扩大,生产能力大大加强,生产品种也进一步增多,产量直线上升。不仅如此,厂里还承担起高档展览瓷、全国各大城市宾馆饭店用瓷设计生产任务。

邵铭亮告诉记者,就在这个时期,建国瓷厂集中了一批配制颜色釉、绘画青花、釉上彩和刁刻等身怀绝技的老艺人,一支较庞大的技艺队伍迅速形成,颜色釉产品的生产得到高速发展,不仅恢复了多年停止生产的颜色釉品种,而且创新了一批高低温颜色釉。所有这些色釉,陆续运用在日用瓷、陈设瓷、礼品瓷、建筑瓷上。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世纪60年代初,为满足人民对颜色釉瓷器日益变新的需求,建国瓷厂组织了400多名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将粗瓷改为细瓷生产,使细瓷比例增大到80%以上。同时,成立了成型试验组、颜色釉组,并恢复生产了薄胎、龙船等特种工艺瓷。创制出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尖端产品,如“双万件”花釉缸和“500件”豆青刻花八方花瓶等。

兴旺

其实,在十年动乱期间,建国瓷厂也曾遭到破坏,大批技艺人员被迫转业,工厂被割裂成为元件厂、螺丝厂、标准件厂,工人们有的还调做泥工、建筑工,还有的改行从事杀猪,搞搬运等,新建的自动流水注浆作业线的新厂房也遭拆毁,沦为荒地,技艺人员由180人骤减到19人,新建的近4000平方米厂房也拆散被搬运到郊外柳家湾建厂。此时,建国瓷厂已被肢解得支离破碎……粉碎“四人帮”后,建国瓷厂全体干部、职工、科技人员,加紧企业整顿,争分夺秒抢时间,加紧生产,健全和建立了各项制度,短期内,恢复了元气。

邵铭亮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建国瓷厂通过企业整顿,基础工作完善,技术力量雄厚。1985年,建国瓷厂年产瓷1001万件,产值524万元,销售额547.9万元,利润40万元。

1989年,省市经委与总工会授予建国瓷厂“双增双节”先进单位,并被评为我市“十佳单位”之一。同年,“珠光”牌高温陈设瓷获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

90年代初,建国瓷厂增加气烧隧道窑1条、机压成型作业线2条等生产设备,1993年职工达1872年,年产瓷1933万件,产值2364.5万元、销售额1702.6万元左右,利润80万元。

颜色釉产品遍及国内外、行销日本、加拿大、美国、意大利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讲述

作为建国瓷厂的退休老领导,对瓷厂的一切,今年63岁的钟宜斌再熟悉不过,厂里由辉煌走向没落,钟宜斌都一一经历。就如他所言,老一辈的厂里老职工,对建国瓷厂的这份感情永远也无法忘怀,那些曾经都成为他们最美好的回忆。

采访中,钟宜斌向记者娓娓道来:“建国瓷厂曾在50年代和80年代的效益攀上了高峰。

特别是在80年代时,厂里的效益节节攀升。那时的销售可以说是供不应求,厂里每3天开一次窑,窑里就需要600多担松柴,我们厂里柴窑用的松柴,堆放在厂里的各个角落,甚至堆到了马路边。沿路走过来,看到的都是松柴。”“厂里当时有2000多名职工,每天厂里都是人来人往好不热闹。特别是车间的工作场景,那才真叫热火朝天。在厂里表现突出的,还会敲锣打鼓送上大红花以示鼓励。到了放假时,瓷厂的工会就开展各式各样活动,那时的我们都以厂为家。”钟宜斌说起当年瓷厂的辉煌史,不禁开心地笑了起来。

记者了解到,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建国瓷厂职工福利事业逐步得到改善,为职工服务的食堂、医务所、保育院、浴室、制冰室、交通车等服务部门和设施条件有所改善。为解决职工家庭生活困难,1984年至1990年,先后安排了职工子女就业450人,购进了土地4万平方米建造职工宿舍,300多户职工住房因此得到改善。

钟宜斌告诉记者,然而,自从1995年,全市瓷厂经历第一次全面改革后,昔日的热闹景象已经淡出人们视线,尽管厂内所有车间保持不变,但人员已有2000多名职工缩减至六至七百名职工。在那一年,钟宜斌的妻子也从建国瓷厂下岗。1997年,建国瓷厂面临第二次改革,厂里的职工只剩下一至两人百名员工,车间也处于停工状态。

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在钟宜斌心里的失落无法形容。他表示,不仅仅是他,建国瓷厂的职工们心里都非常失落。厂里的一切,都已经成为了职工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一次,妻子赶早起床准备去上班,可是到了厂门口才发现,她已经下岗了,离开了瓷厂。其实这样的场景在许多职工都曾经经历过。”钟宜斌感概地说。

新生

正如钟宜斌所说,建国瓷厂历时整整60个春秋。这一路走来,瓷厂既有逐渐发展壮大的喜悦,又遭遇过“文革”的重创;既有一派欣欣向荣的喜悦,也曾出现过产品积压、资金紧张、周转不畅、职工下岗的困扰。然而,阳光总在风雨后,建国瓷厂终于踏上了希望的彼岸。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从90年代中期开始,建国瓷厂同许多国有陶瓷企业一样,由于多方面因素,逐步陷入了困境。1996年下半年,建国瓷厂面全停产后,厂领导班子根据要求,结合本企业实行,在全厂推行了企业深化改革工作。

“尽管建国瓷厂的厂区已不再具备生产功能,但它仍是见证着业发展的载体。

由于环境保护等因素,建国瓷厂的所有厂房都不再租借给他人用于烧制瓷器,而少了这份收入的建国瓷厂,其财政状况也就显得更为窘迫。”邵铭亮说,包括建国瓷厂在内的我市各国有瓷厂在经历了1995年的体制改革后,曾经红火的建国瓷厂逐渐沉寂下来,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不复再现,而挑起了名存实亡的瓷厂的管理担子就靠他们了。

邵铭亮告诉记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可以说,建国瓷厂的历史也是一部活生生的业发展史。他和与其他厂领导都认为,建国瓷厂的老厂区属于我市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甚至值得专门为其编制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如今,建国瓷厂正作为重要的陶瓷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这条旅游线,包含着明代,清代乃至建国前后的大量陶瓷实物史料,组成了完整而清晰的瓷都历史文化脉络。建国瓷厂打造成陶瓷文化旅游景区也成了厂内转型的重中之重。

“建国瓷厂经历了60多个春秋,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承载着历史的重负,在新一轮经济发展规划中,建国瓷厂转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着力打造‘建国陶瓷文化创意园’,瓷厂迎来了新产业的曙光。”钟宜斌说,看到瓷厂的成功转型和发展前景,瓷厂的老职工很是欣慰,他们为建国瓷厂而自豪。

利洛斯陶瓷老板弃厂逃跑 法院封厂拍卖返还欠薪


2月8日,南庄131名工人领回被拖欠的70余万元血汗钱。而从工人起诉至禅城法院到拿到拖欠工资,仅用6天时间。法院开通快速处理通道,特事特办,执结该案。

利洛斯陶瓷有限公司因经营不善,债台高筑,老板刘乃灶于今年1月25日连夜弃厂逃跑。同月底,公司全面停产。此时,大部分工人被拖欠3个月以上的工资,共约70余万元。2月2日,131名工人向禅城法院起诉,劳动部门同时递交了先予执行申请书。禅城法院第一时间开通了绿色通道,当日为工人立案。执行法官当天下午赶赴该公司,将公司所有财产尽数查封并送达执行通知书,及时稳住了工人们的激动情绪。同时,在禅城区政府及劳动部门的共同说服下,该公司物业出租方及逃匿老板刘某的亲属同意先行垫付45万余元,向工人发放了部分拖欠的工资。

2月5日,禅城法院执行局特事特办,第一时间通过抽签和摇珠确定了评估和拍卖机构。次日下午,评估方出具了评估报告,该报告得到了工人及其他债权人的肯定。2月7日一早,法院将评估报告交给了拍卖公司,并根据该报告评估的数额要求其先行交纳50万元的保证金,拍卖公司当日就把款项汇至法院账户。到账后,法院立即将拖欠工人工资剩余25万元送到劳动部门并由其派发给工人。

131名工人终于拿到拖欠了3个多月的工资。

紫砂工艺厂简介


1958年全国“大跃进”,紫砂工艺厂在短短的半年时间中,招收徒工近千名,提出“一步登天上大学,三天学会做高级工艺品”的口号,追求产值、产量逐日翻番。与此同时,生产质量却直线下降。老艺人出样的品种有:“双线竹鼓壶”、“牡丹壶”、“蛤蟆莲蓬壶”等,价值不菲,然而经徒工大量复制,成为质次价高的“劣质高档工艺品”,因而无人间津,闲搁在仓库内。这些壶表面加工粗糙,只有大概的器形轮廓,后来这些壶有相当一部分流入社会,在地摊上、庙会上被充作古董出售,一度产生不好的影响。

1966年“文革”开始,宜兴紫砂工艺厂的整体生产并未受到影响,半成品质量检验制度没有被冲掉,成型工人制作的所有半成品坯件,仍要送到半成品库一件件验收,所以茶壶成型的质量基本没有下降。紫砂品种除设计制作参展作品外,全厂上下不管手艺高低,艺人们无一例外地都被投入到面向大众的产品生产中去。这样,在一个品种的茶壶里,就有师傅的作品,也有徒弟的习作,质景悬殊。因此,这一时期产品中就包含了很多现今高级工艺师的作品。已故大师朱可心就曾在那段时间里,做过近百把“矮竹鼓”商品壶。

“文革”期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产品母模,是任职于工厂研究室的顾景舟、高海庚、徐汉棠等名艺人提供的,或是经他们审定的打样,因此,整个紫砂生产虽然品种档次低,价格饵便宜,但造型标准,整体生产的水平没有下降;一些普通的商品壶为名艺人所作。其壶型以传统式样居多,如竹鼓壶、直型壶(原名洋桶壶)、合梅壶、龙蛋壶(原名寿星壶)、传炉壶、竹段壶、莲子、鱼化龙等,也有新的品种,如报春壶、狮球壶、井栏壶等,及一批小型各式花盆。“文革”中,紫砂壶和紫砂茶杯的印花、陶刻、纸贴花装饰的内容也有所变化,所用铭文,强调突出政治,以阶级斗争为纲,一度袭用领袖语录、诗词或革命歌曲中的句子,有极强的政治色彩,如“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紫千红总是春”、“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等,大多刻得认真、精美。其用白泥贴花纸是在江苏省陶瓷研究所的协助下,先试好与紫砂能结合的白泥浆,用丝网印到贴花纸上,剪开贴到紫砂坯体上,再把纸取下。这种办法只是适合政治内容的需要,,效果并不理想,生产一段时间后就停用了,现在市面上还可以见到这种“文革壶”。

厂记忆:景兴瓷厂


只要一有时间,70多岁的陈新凤就会到戴家弄老农贸市场逛一逛,对那里,她有着别一样的感情。

从13岁走进景兴瓷厂学习陶瓷绘画到退休,陈新凤至今还在画青花薄胎瓷。她用一生的时间见证了景兴瓷厂的前世今生。在谈及景兴瓷厂的前世今生,这位老人话语顿时滔滔不绝。景兴瓷厂融入了陈新凤的血脉,就像新瓷彩融入了景兴瓷厂的血脉,而新彩瓷又是景德镇独一无二的工艺,体现的正是景德镇的纯正血脉。

曾经辉煌一时的景兴瓷厂,如今已经物是人非,只有老景兴瓷厂门口留下破败不堪的门柱,仿佛还在述说着当年的繁荣盛景……

挖平凤凰山,扩建厂区

现在的景兴瓷厂已经搬迁至高新区,如今的景兴瓷厂与记者想象中的瓷厂有很大的区别:没有工人忙碌的身影、没有随处可见的陶瓷,只有一栋栋的行政大楼。

景兴瓷厂老厂址位于市区周路口地段。

1949年,私营制瓷作坊联营组建的建华瓷厂冲进了一群追梦人,这群追梦人为了追求梦想,要在这荒凉之地建设工厂,时值新中国成立不久,生活有了盼头的人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只要一声令下,哪怕是遇到天大的困难,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去付诸实施。

原本荒凉的地方,在一群追梦人努力之下,成为一家专业生产正德瓷器专业生产厂家,1956年,景兴瓷厂正式成立,1958年,转地方国营。1961年,全厂转并为华电瓷厂日用瓷车间。1962年8月,从华电瓷厂分出,厂名仍为景德镇市景兴瓷厂,成为生产日用传统瓷正德器专业生产厂家。

1958年建厂伊始,当时因连年砍伐松木,造成柴窑燃料松柴资源减少。景兴瓷厂果断停烧了刘家弄两座柴窑。积极参与进行全市的窑炉革新,积极培养工人热工工程师。次年,在刘家弄、万年街动工兴建四门四烧包子煤窑,进行“以煤代柴”试验,取得成功,窑青率逐步上升,受到市政府领导和陶瓷工业公司的充分肯定。

景兴瓷厂厂长余喜来介绍,从建厂第一天,景兴人就义无反顾踏上艰苦创业之路,1981年,为了让厂房不在分散在各个里弄里,全厂干部职工利用工余,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硬是肩扛手提,将厂区一座高高的凤凰山挖平,扩建厂区和办公大楼。将零散在戴家弄、刘家弄、塘旁堧、万年街等近20条里弄的生产场地集中进了新厂区内。

同时,厂内成立了从产品设计、原料加工、成坯制作,直到烧炼成瓷的一座较为现代先进设备的新型工厂,新厂正式投产,整套生产工序,实行了半机械化、机械化操作,产量大幅度增长,规范不断扩大。全厂占地面积47234平方米,生产用房建筑面积30576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有隧道窑3座、机压成型作业线7条、注浆作业线1条、彩绘辊道烤花窑2条、球磨机15台、练泥机7台、榨泥机10台、隧道窑2条、锦炉1条、电炉4台等。动力机械总能力1554千瓦,年产瓷器2200万件。

一到年边,产品供不应求

景兴瓷厂老艺人陈新凤13岁随着父亲一同来到了景兴瓷厂,年纪轻轻的她当年进厂后就得到了师傅与厂领导的认可,6个月之后就予转正,转正之后,一些老师傅对陈新凤这一批新来的进行考级考试。

“那时候的考级不如现在,我们所有的学徒在老师傅的监督下,一人画一个作品,之后再由老师傅评定。”陈新凤说。当时陈新凤虽然年纪小,可是技艺却不比其他人差,经过老师傅评定后,直接给陈新凤跳了半级。“当时别提有多骄傲,而且我们都以进景兴瓷厂为荣”。

不仅是陈新凤,当时许许多多人像她一样以进景兴瓷厂为荣。

当年正是集中了一批配制釉料,绘画青花、器型设计等身怀绝技的老艺人,一支较强的技艺队伍迅速形成,景兴瓷厂生产的日用瓷得到高速发展。不仅满足了市场对日用瓷的需求,而且创新了一批日用瓷、陈设瓷、礼品瓷的花色品种。

有“磬声”牌正德餐具、饭具以及庆兴5寸半碗、正德汤碗、大碗、8寸平、汤盘。这些产品有适应个人和家庭的3件(头)至54件(头)餐、饭具;有适用于宴会盛席的64件(头)至110件(头)的餐具,并独具中西餐两用性。并在试验组大量生产以卫生、保温为主要特点的和合器,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广泛青睐,一度供不应求。

“我们厂里一到年边时,就特别忙,工人忙生产,市民忙着排队购买厂里生产的“和合器”,该厂老职工高水山说,当年产品全靠手工制作,和合器的制作相当的难,在成型时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所以和合器在年底时,才会大量生产。

正因为这样,和合器一经面世,就几乎被市民抢购一光,“当时,景德镇的老百姓都以用上我们景兴出产的和合器为荣,我们也都以厂为荣,能进到厂里工作心情就和现在考上大学一样开心。”高水山说。

经历坎坷,焕然一新

二十世纪70年代,景兴瓷厂历经了“十年动乱”的浩劫,由于当时极左思潮干扰,瓷业生产经营一落千丈,企业也是面目全非,十分艰难地运作。

1967年7月,景兴瓷厂开始逐渐恢复日用瓷生产,企业领导审时度势,着手将原改产的生产作业线逐步恢复过来,企业并开展了以班组为单位的劳动纪律、工艺操作、基础管理等方面的全面整顿,同年精制成功多种造型的瓷质毛主席塑像、毛主席语录牌和毛主席像章。

1968年,景兴瓷厂为南昌建设江西省“毛泽东思想万岁馆”烧制了大批献忠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给景兴瓷厂带来了发展的动力,为适应国内外人们对日用陶瓷需求的新趋势,景兴瓷厂强化技术开发,设立职能部门,从发挥企业优势着手,采取强有力措施,保名牌产品,创拳头产品,品种制作上,突出了一个“新”字,生产经营中,突出了一个“优”字,加强技术信息的收集和市场调研,为企业拓宽市场渠道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1981年,景兴瓷厂首次成立了美研室,由胡景文、沈浮、唐得贵、方复、黄昌校、黄扬、邱含、吴能、江汉等一大批在陶瓷艺术界有实力、有贡献的中、青年陶瓷艺术家组成。同时,厂里重建试验组。集中20多名有特技的技术人员、大中院校毕业生和经验丰富的工人,1985年,厂部又成立了“青花研究所”,先后参与科研所工作,大力开发青花新品种、新花面。这一时期,有技艺精湛的做坯工有李名球等,增加新造型已达120种,产品合格率高达80%。

1983年至1985年,景兴瓷厂连续被评为景德镇市和陶瓷系统质量管理先进单位,荣获多项QC成果发布奖。1984年实行厂长负责制,党委发挥保证、监督作用。党、政、工、团齐心协力,向全厂职工发出“艰苦创业、爱厂如家”的号召,并以此为企业精神,激励职工。景兴瓷厂由一家长期亏损单位转亏为盈。1986年,在全厂干群的奋力拼搏下,实现了年上缴利税100万元人民币,跻身于全市“百万富翁”行列。

“在1979至1985年中,有16公分青花薄胎碗获全国优秀新产品金龙奖;‘磬声’牌54头正德餐具、3头饭具、和合具获江西省优质产品奖;‘磬声’牌薄胎瓷获轻工业部优质优胜证书;‘磬声’牌庆兴碗54头中餐具获江西省陶瓷行业质量优胜称号”。说起这段回忆,余喜来嘴角也跟着上扬起来。

余喜来说,“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时,景兴瓷厂的效益达到了顶峰,当时制作的正德餐具工艺精湛,绘画技艺精美细腻瓷器生产数量之庞大,销售往往供不应求,工人们每天都热火朝天干着活,虽然辛苦,但是大伙心里可都是满足的。”

期待又一次新生

也许大家不会忘记当年位于戴家弄等里弄里的景兴瓷厂,近日,记者来到了景兴瓷厂老原址戴家弄老菜市场,景兴瓷厂已经被淹没在一栋栋新建的房屋之中,而附近丝毫也找不到一点关于景兴瓷厂曾经存在的迹象,几经周折,一位在此开店多年的李花指着店外的幼儿园告诉记者,“景兴瓷厂的大门就在这里,这一片都是景兴瓷厂”。

记者只能从残缺的门柱,新建的楼房感受到昔日的景兴瓷厂。李花还记得当年小店开业时,景兴瓷厂那时还未迁走,当年的景兴瓷厂可红火了,每天都有市民来采购陶瓷,工人上班下班人可真多,在李花的记忆中,景兴瓷厂还是那么的辉煌,那么的无与伦比。

景兴瓷厂历经了40多个春秋,在新一轮经济发展规划中,按照市委、市政府、省陶瓷工业公司的要求,景兴瓷厂转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市高新区创建的凯兴陶瓷有限股份公司,正迎来新的发展曙光。

景兴瓷厂从昔日的手工生产,景兴瓷厂经历过无数风雨,可它几乎在每一个遇到危机的时刻都能涅槃重生,这也许是奇迹。虽然它的辉煌被很多人铭记,但昔日的繁华也被更多人忘记,在十大瓷厂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同时,景德镇瓷业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并没改变。

辽代陶瓷窑厂有哪些


辽代是跟北宋并存的朝代,辽代建于公元907年,亡于公元1125年,历时218年。立国早于北宋53年,亡国早于北宋两年。是五代十国时期一个以契丹族为主体的封建王朝。辽代也有自己的陶瓷窑厂,分布于北方辽代统治的地区。

大辽政权相继修建了上京临潢府(今赤峰市林东镇)、东京辽阳府(辽宁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县)、西京大同府(山西省大同市),谓之辽代五京。辽代政权很重视陶瓷业的发展,五京都建有陶瓷窑场:

1. 林东上京窑、 南山窑、白音高洛窑:以烧制精细白瓷为主,兼烧釉陶及生活用瓷。

2. 赤峰缸瓦窑:赤峰是辽代最大的瓷器窑场,烧制辽三彩以及磁州窑风格的瓷器。

3. 辽阳冮官屯窑:烧造生活用陶瓷器。

4. 北京龙泉务窑:烧制三彩类建筑陶瓷最为著名。大型菩萨、罗汉等彩塑享誉世界。

5. 浑源界庄窑:黑釉瓷器在北方诸窑中独树一帜。

辽代陶瓷最具民族风格的品种是辽三彩、辽黄釉瓷器;定窑风格的白釉瓷器、磁州窑风格的白剔花瓷器,也都具有本民族鲜明的特色。辽代龙泉务窑烧制的大型罗汉等陶瓷雕塑像,是世界各大博物馆争相购藏的艺术精品!因为这是写实的陶瓷雕塑,打破了中国传统写意陶瓷的艺术特点。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品牌厂为私抛厂贴牌相得益彰》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品牌厂为私抛厂贴牌相得益彰》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怎么鉴别是不是厂货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