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制造业 > 导航 >

广东佛山将从陶瓷制造业基地向生态产业转型

广东佛山将从陶瓷制造业基地向生态产业转型

古代瓷器制造业 古代瓷器制造 陶瓷艺术

2021-04-23

古代瓷器制造业。

作为陶瓷产业基地的广东佛山开始向生态产业转型,新的生态休闲区开始动工建设,预计2012年建成。

据中新社6月24日报道,广东佛山南庄生态休闲区23日动工兴建,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主任胡建国在此间向佛山市南庄镇授予“城市绿色社体家园”牌匾。

广东佛山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庄镇内陶瓷企业云集,历经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一个配套完整的产业集群,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和陶瓷商贸物流集散地。

当地政府从2OO7年开始实施“双转移”(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战略,将能耗高、污染严重的陶瓷产业向相对欠发达地区转移。佛山南庄由昔日的陶瓷产业基地开始向生态产业转型。

据了解,广东佛山南庄生态休闲区南庄生态休闲区总规划面积近10平方公里,由清华大学风景园林设计所设计。休闲区内规划开挖面积1,500亩的中心湖,种植大片树林绿地,与岭南水乡景观相融合,彰显生态内涵。

据佛山市禅城区区长黄喜忠介绍,佛山南庄生态休闲区交通优势明显,与佛山一环、佛开高速公路等形成便捷的交通快线,政府投入17亿元,在2012年全面完成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河湟百业——青海的陶瓷制造业


青海生产陶瓷的历史悠久。考古学家在我省发现各类陶器,距今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明清时期,大通桥尔沟的农民利用当地的沙坩土,俗称青泥,手工造型、地窑烧制的沙罐、沙锅、沙火锅等产品,物美价廉,销往东部农业区各县,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甘肃的陶瓷工匠来到西宁小峡建土窑,烧制沙器和黑瓷,产品有缸、碗、盆、瓶等,后命名为小峡缸厂,1953年停产。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马步芳派人从甘肃窑街聘请陶瓷技工二十多人,在大通小煤洞口建成容积31.5立方米的倒烟窑4座,职工四百余人,采用当地的沙坩土、石英石和煤就地生产白瓷和黑瓷。白瓷产品有茶壶、茶杯、碗、盘子等,黑瓷产品有缸、盆、坛子等。年产量八万多件,当时命名为大通缸厂。解放后,该厂经过改建和扩建,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还增加了工业陶瓷水管等产品,成为全国同行业首创。

1962年,该厂分为西宁市第一陶瓷厂和西宁市第二陶瓷厂,一厂以生产黑瓷为主,以水缸为重点产品,二厂以白瓷为主,兼产电瓷瓶和耐火砖等产品。1985年生产电瓷瓶830吨,远销省外。

改变陶瓷制造业盈利模式需要条件


现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都出现了同样的困难状况,佛山陶瓷制造业,浙江的制鞋业等有不少企业外迁,甚至倒闭,曾经辉煌一时的珠三角,长三角制造业,如今正在出现恐慌。

为什么会出现恐慌?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曾经的优势,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上的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廉价出卖资源,大幅牺牲环境价值,并且降低税收,但是,这永远都不会是长久之计,在这一系列的优势和政策下,中国只赚得了一个:制造量第一的结果。而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和我们最大的不同是:其产值第一,具体到建筑陶瓷的问题上我们看到的是:数量中国第一,而产值意大利第一。再论其他,深圳的钟表占全球市场的四成以上。但与世界主要工业产品的制造基地相比,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和影响力微乎其微。珠三角,长三角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即盈利模式是生产制造。中国做制造,牺牲了环境和资源,还有廉价的劳动力;而发达国家在做品牌、设计、研发、销售和大物流,从整个制造业来看我们付出了这么多牺牲了这么多却只占产值的10%,而发达国家却占90%。

现代制造业是一条环环相扣的价值链,包括品牌建立,研发、设计、制造、组装、采购、库存、营销、运输等环节。各个环节的技术含量不同,所包含的价值不同。一般说来,品牌,研发、设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较高,制造其次。品牌,研发、制造等产业链的中端和高端环节往往不掌握在我们手中,产品的的制造加工报酬较低,加上跨国公司研发和品牌经营两端的挤压,附加值很小。

转变中国现行企业的经营模式就是掌握品牌,研发设计、制造等产业链的中端和高端环节。我国政府看到了这种廉价经济的实质,大胆提出了经济转型的要求。但是,我国政府逐步出台的政策使得制造业转型还没有做到,却出现了较大问题:首先,新劳动法出台———人力成本大幅度提高;提出节能减排;即将出台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提高了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要求,特别是对其管理和监督的工作,将落实到地方政府的业绩考核上,与此同时,世界经济不景气、美国次贷危机、中国经济下滑,通胀,特别是油价的大幅度提高,使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提高。这使得我国制造业成本大幅度提高,失去了以往的市场优势,中国制造业就失去了竞争力。

一旦优势丧失,面临的危机就不单纯是生产危机,而是生存危机。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企业提高品牌意识、加大研发投入,也需要地方政给转型以强有力的支持。只有提高设计能力,技术研发能力,产业链整体经营能力才是企业的出路,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战略转型,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向品牌优势转变。在此,要着重指出,企业改变经营模式是必须的。而政府此时只是施加压力迫使企业经济转型,显然不是个明智的办法。

“转型”对制造业的企业来说,十分艰难,还需要很多的条件。中国制造业的现状,是低成本、低利润、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目前,有关产业的转型更多是体现在政府的大动作上:香港政府为了支持港企的转型,将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东莞集10亿基金帮助企业转型,佛山也提出帮企业提供银行贷款,央行也提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从以上的种种举措来看,政府无疑将加大对企业盈利模式转型的投入,但是落实到企业层面,跟上这样的转型脚步是很不容易的。

当我们认识到困难时,我们该如何解决眼前的生存问题,并且,跟上发展的脚步,寻找自己的出路,对我们的民营制造企业来讲无疑是一场硬仗,制造业的寒冬就这样来到了。

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巨大支柱,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指导帮助企业做经济转型,即加大力度改造现有的市场环境,只是给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帮助是不够的。逼企业自己做经济转型也是不行的。企业不可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现有市场经济环境。

行业经济转型就是要把制造业产业链的产品制造部分,进行整顿。加速建立和转变成制造业产业链的整体经营和管理。佛山的中国陶瓷总部基地和佛山政府在搞的总部经济就是这个意思。把生产移出去,把设计、展览、销售、研究留下,搞大规模的展览中心,搞中国的博洛尼亚陶瓷展,也想在佛山的博洛尼亚陶瓷展上获得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陶瓷订单的百分之多少。

制造业产业链的整体经营和管理是高附加值的。它是知识经济的,不用多少物质资源,不用牺牲环境,不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但是是高人力资源成本的,高组织管理成本的。而产品制造过程在这里就可以做成环保的,低消耗的,当然这将大大的提高生产制造成本,但是有前面的90%托着它,当然可以做到。

我非常感兴趣的是如何才能把产品生产的过程转变成制造业产业链的整体经营和管理过程。这两个过程在经营管理上有本质的差别。制造业产业链的整体经营和管理是知识、资本密集型的,要有很多的人力资源,要有高水平的组织管理,其中包括品牌建立,设计和产品研制,需求预测和营销网络的建立,项目管理,咨询顾问,展览供销,等等。而单一的产品生产过程,是劳动密集型的,它在生产管理上不用那么多高级人才,那么多咨询策划。或者说不用那么多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而目前我国的劳动密集型的大多数制造企业,在市场预测、信息管理上水平还不高,和国际上的相应水平相差较远,只有些象华为、海尔,似乎可以和国际上的相应企业争一争,可能也是败多胜少,尽管他们在国内已经相当不错。

制造业产业链的整体经营和管理的基础条件是:

一是信息。制造业产业链的整体经营和管理要足够的信息量,要有足够的信息分析能力,市场预测能力,信息管道建立能力。能够预测市场需求,产品市场的发展,新产品的替代情况,国际经济,地域经济未来3-5年的发展预测。

我举一个例子,我和中国很强的一些装饰企业,陶瓷制造企业沟通,谈到信息管理的时候,他们都认为自己的信息管理做得很好。我问了市场竞争信息管理的一类问题。你们所在经营的地域市场,在每年初的时候,是否知道这一年所有较大型工程项目的情况?是否组织收集分析这些信息?是否能够预测未来各地域建设项目的情况,是否知道或预测到未来3到5年中国建设市场的竞争管理政策发展?以及未来3到5(年人力资源的市场需求变化?等等。这些显然都是制造业发展关键的事,可惜的是这些企业里都没有这些机构,也不懂得如何去做这些工作。而且还认为他们的电脑管理就是信息管理了。一个较强的制造业企业,如果不了解,不能预测世界,中国经济的发展,未来地域经济的发展,不能预测本行业未来市场的前景,从而确定未来市场竞争的战略,这个企业是不可能有较大的发展的。

我国市场竞争的信息管理,在制造业里是相当差的。经济转型第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政府和行业的领导协助企业在行业和企业里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让企业有预测市场的能力。然而更差的是很多的行业领导,政府主管部门也不知道如何去帮助企业做好市场竞争信息的收集和检索以及预测未来的市场,部署企业未来的竞争战略。

二是资本,要有足够的资本投入。

经济转型是要钱的,很多的企业没有这样的经济能力。东莞政府组织10亿支持经济转型的基金,这是相当好的例子。佛山能给中小企业提供银行融资这也相当好。但是目前贷款收紧的政策,给广大的民营企业带来了更大的打击。世界经济大环境变坏,新劳动法出台,循环经济法促进法即将出台,银根收紧等相应的情况使中小民营企业利润出现负数,使这些面临困境的企业不想再投资,这对整个经济转型非常不利。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必须加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的转型,而不是光逼迫他们转变盈利模式。别忘了他已经是中国经济的支柱。

三是人力资源。这一点尤其重要,我们国家研究市场,懂得市场的人力资源极其缺乏。各高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市场需求。以建筑装饰市场为例,三年多双甲企业(设计1级,施工甲级)发展近十倍,中高底级管理人才,市场需求变得很大,以至人力资源成本大幅增加。经济转型中需要的人力资源,是更高级的人才,政府和行业必须加大力度做人力资源的培训,即使这样也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使行业的人力资源够用!也就是说我国制造业经济转型中人力资源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政府如果只是要求企业经济转型,而不在具体问题上加大力度帮助他们,那经济转型到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其实政府这些年税收增大的速度和数量,应该有足够能力帮助企业,这样才能加快我国的经济转型的速度。对应经济转型需要的人才,政府应该要求院校,政府主管部门结合起来加大力度为市场培训人才。我国的制造业转型最大的问题是人才问题,管理高附加值的经营,必须有相应的人才,原来制造业的管理人才是生产制造过程的管理人才。

四是管理。制造业产业链的整体经营和管理,不是单纯产品制造的管理过程的管理。制造业产业链的整体经营和管理,是品牌建立,市场竞争和设计研发,大物流过程的管理,这一点也是我国企业欠缺的一部分。这一部分我国的高等院校不缺这些理论,但是如何帮助企业学会它,特别是让民营企业的老板学会它。别忘了制造业原来的管理是生产过程的管理,而现在要求的是竞争过程,设计,研发,物流,销售过程的竞争管理,是生产链全过程的竞争。

品牌的竞争,我国的制造业经验很少,特别是在国际上的竞争,很多企业想拿廉价的劳动力到国际市场上竞争,很难成功,在产业链上的竞争,劳动力成本是微不足道的,它只是制造过程的人力成本,只有在制造过程的竞争中才起作用。现在东南亚,非洲人力成本都比我们低,制造中心就一定会向那里迁移。但是品牌竞争是搞人力资源的竞争,是地域环境的竞争,是文化和管理的竞争,中国人在这方面还要下大力气才成。所以转型经济是要很多的条件的。政府要努力建造某些环境,帮助企业达到某些条件。帮助企业完成经济转型,光靠企业自己目前很难完成这一工作,或者大部分企业无法完成。

五是市场环境的问题。是政府要把市场管好,不能让政府的操作更加腐败,游戏潜规则不能过于约束市场操作过程,也就是政府先要有诚信,尽量避免‘劣币驱除良币’的腐败。市场采购过程是腐败最多的地方,招投标过程不合理,使企业寻租更加严重。政府的腐败,严重影响政府的诚信。法律审判,执行的不公正,使得企业没有诚信,结果是群众缺乏道德。法制的环境是经济转型的保证,知识产权保护不得力经济转型必然受到打击。经济体制的改革也是经济转型的必要条件。这些是政府要尽力保证的。中国的经济环境很大程度上是劳动密集型的,政府对于这样的一个经济环境,在各方面的支持也还是不够的,比如法律执行,合同债务纠纷解决与执行,比如不少的建筑项目是利用施工方,材料供应商的拖欠资金建立起来的。项目建设中的“老赖”政府在法律上解决的力度不够。比如在劳务工的社会管理上,显然政府管理的也较差。更不要说政府和协会在对市场的信息提供上,有些地方政府和协会基本上不会操作,和无能力为市场提供足够的信息。也就是说我们很多的地域经济环境的管理水平还比较低。政府要想经济尽快转型,就一定要研究如何加快提供转型经济的环境,知识密集型,高科技,知识经济需要一个更高的市场经济环境。政府要用新经济,新市场需要的管理方法,来转型经济。并且要给市场提供足够的信息。政府应该给企业足够的政策优惠。对不能很快转型的企业不能歧视,不能逼他们关门,搬家。不能让这些企业自己承担极大的损失甚至破产,别忘了他们对社会做过贡献!

目前政府没有做到的很多,我们已无法苛求,企业必须自己努力,行业必须自己努力。企业必须转型,这是国策,否则没有出路!

目前企业和行业组织应该做的:

一是建立市场信息管理和预测能力的机构。和大专院校学者专家研究建立相应的培训中心,为企业提供高水平的经济管理人才。指导企业发展。组织企业和专家共同研究如何应对企业转型这一难关。而不是象以往的高端峰会,主要请某些领导讲些无用的官话。而学者的研究和意见几乎没有时间讲。要让企业家和专家直接沟通。

二是建立企业自己的市场竞争的信息管理机构,使企业有能力预见未来市场;从而研究适合自己企业转型的办法和目标。

三是收集和培养企业自己的人才,并且避免流失。

四是学习研究和建立产业链的整体经营和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而不是停留在以往的老板说了算的管理模式上。这才是企业最重要的第一步。

五是筹集资金,做出自己企业转型的策划方案。

我以为我国的制造业的经济转型,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政府要给市场建立合适转型的环境,并帮助企业解决相应的困难。而企业自己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改造自己的企业,建立自己企业的未来,对企业而言不转型前面是死路,为了自己的生存,首先是自己的努力。明年1月1日循环经济促进法将实行,有些企业把不符合循环经济法条件的厂迁移的偏远地区,那么我想问你,明年,后年,大后年,你的那些厂还往哪里迁移?

陶瓷制造业要突围 改变经营条件是关键


为什么会出现恐慌?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曾经的优势,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上的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廉价出卖资源,大幅牺牲环境价值,并且降低税收,但是,这永远都不会是长久之计,在这一系列的优势和政策下,中国只赚得了一个:制造量第一的结果。而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和我们最大的不同是:其产值第一,具体到建筑陶瓷的问题上我们看到的是:数量中国第一,而产值意大利第一。再论其他,深圳的钟表占全球市场的四成以上。但与世界主要工业产品的制造基地相比,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和影响力微乎其微。珠三角,长三角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即盈利模式是生产制造。中国做制造,牺牲了环境和资源,还有廉价的劳动力;而发达国家在做品牌、设计、研发、销售和大物流,从整个制造业来看我们付出了这么多牺牲了这么多却只占产值的10%,而发达国家却占90%。

现代制造业是一条环环相扣的价值链,包括品牌建立,研发、设计、制造、组装、采购、库存、营销、运输等环节。各个环节的技术含量不同,所包含的价值不同。一般说来,品牌,研发、设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较高,制造其次。品牌,研发、制造等产业链的中端和高端环节往往不掌握在我们手中,产品的的制造加工报酬较低,加上跨国公司研发和品牌经营两端的挤压,附加值很小。

转变中国现行企业的经营模式就是掌握品牌,研发设计、制造等产业链的中端和高端环节。我国政府看到了这种廉价经济的实质,大胆提出了经济转型的要求。但是,我国政府逐步出台的政策使得制造业转型还没有做到,却出现了较大问题:首先,新劳动法出台——人力成本大幅度提高;提出节能减排;即将出台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提高了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要求,特别是对其管理和监督的工作,将落实到地方政府的业绩考核上,与此同时,世界经济不景气、美国次贷危机、中国经济下滑,通胀,特别是油价的大幅度提高,使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提高。这使得我国制造业成本大幅度提高,失去了以往的市场优势,中国制造业就失去了竞争力。

一旦优势丧失,面临的危机就不单纯是生产危机,而是生存危机。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企业提高品牌意识、加大研发投入,也需要地方政给转型以强有力的支持。只有提高设计能力,技术研发能力,产业链整体经营能力才是企业的出路,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战略转型,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向品牌优势转变。在此,要着重指出,企业改变经营模式是必须的。而政府此时只是施加压力迫使企业经济转型,显然不是个明智的办法。

评论:陶瓷业是永远的现代传统制造业


上期,我对陶瓷业发表一个观点,传统、资源与环保、现代化列为这个产业的三大核心课题。即陶瓷的事,不管怎么样的生存发展,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离不开这三大课题,反倒是要解决的就是这三大课题。只有补充、发挥、丰富它,而不可能离开它。搞陶瓷离开传统另走新路最少也是几代人的事。搞陶瓷不搞好原料、能源、兼顾到自然环境搞得下去吗?传统业不引入现代科技、不搞现代化能成规模、能有竞争力吗?上文对此说了一个概要,以下的三段短文拟进一步表达想法和观点。如果行业人能有一个基本的认同,这个行业预料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是很有意义的。

本人提及的“传统”,就是辞海说的“传统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如革命传统、传统节日。”(见辞海,上海辞书出版新第215页)。中国陶瓷就是依靠着中国历史走过来的,又为历史作证物。考察中国瓷史,很多人是否注意到,陶瓷业在不同时期进什么“庙”、什么“店”、什么业类都没个准没个明白呢!民间手工业、手艺业、轻工业、建材业、艺人、化工行业、无机非金属材料、硅酸盐专业等等都出现过,连行业协会也有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中国工业陶瓷协会等。归结起来,就是还设一个好的定位。俱往矣!当代的中国陶瓷业在国家的定位我坚持的观点就是“现代传统制造业”。冠上现代的理由就是当前陶业的主产品生产用的是现代工业化模式,工艺技术、装备、展示、营销、管理、现代科技的引入等等一套东西都和现代的接轨。冠上传统不光是产业的源远流长,而是强调其工艺性、艺术性、实用性、文化性都和传统割不开。冠上制造业最关键的意义是从手工业脱开而划入国家管理体系并和国家有关产业政策挂钩,申报科研项目、争取优惠政策等等有路可走。

纵观中国的陶瓷产品,号称上万品种的陶瓷砖,千姿万态各种各类的茶具、杯碟、盘碗,形形式式的卫生洁具,各个流派风格的艺术瓷,它们都只是不同的文化、思想指导下做出来在用途、造型、形状、质量、色彩、功能、风格具有各自的个性,而实际上都是使用天然矿物加工、成形、煅烧出来的产物。陶瓷就是一个大家庭大产业。

艺术+生活 引发陶瓷行业向创意产业转型


2009第一届上海国际陶瓷生活艺术博览会已于11月6日在上海世贸商城拉开序幕。博览会以“chinaUnlimited,陶瓷无极限”为主题,集艺术与生活、文化与产业、传统与当代、欣赏购藏与体验互动为一体,在国际都市上海为中国陶瓷产业与艺术相结合、向创意产业转型、打造国际品牌作出了成功尝试。

在博览会展区内,国际馆、名家馆、新锐馆、艺术馆、生活馆与体验馆等6个主题馆将展出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英国、拉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陶瓷品牌和名家艺术作品。中国地区更有五大美院、著名陶瓷工作室、华光等国内品牌生活陶瓷企业联手组成的强大阵容。正如展览主办方上海春季艺术沙龙有限公司总经理葛千涛所表示的,这是一个集艺术与生活、文化与产业、传统与当代、欣赏购藏与体验互动为一体的陶瓷生活艺术的博览会。

博览会呈现出全新的模式,葛千涛在展览现场向记者表示,他这样做就是要努力做到艺术与生活相结合。而中国陶瓷要做到艺术与生活的结合,关键是设计。所以博览会不仅把许多知名陶艺大师请来,还把许多知名的陶瓷品牌请来,更进一步请来了五大艺术院校陶艺专业的师生的作品,引入学院的、实验的元素;也把汉光陶瓷等刚刚形成品牌的国内陶瓷企业引入。

他表示,中国陶瓷这一古老悠久的文化,近几年受到了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许多国家的陶瓷正以时尚多变的器形与设计对传统的陶瓷文化提出挑战。而中国陶瓷行业的突出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地之间互相排斥、缺乏沟通交流与学习,产品定位不清晰,低端陶瓷产品充斥市场。而目前国内大型陶瓷博览会,还只停留在将陶瓷作为地方的工业产品推广,一些企业缺乏品牌意识,缺乏独立的销售和展示终端,如品牌专卖、“城市”家具或艺术延伸品。但在日本、英国、意大利、西班牙,陶瓷已成为了创意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认为,上海国际陶瓷艺术博览会作为一个平台,承载了中国文化复兴的一部分梦想。如何构建激活当下中国文化,有层次、递进式的传播中国元素将成为上海国际陶瓷艺术博览会的诉求。她将会让世人看到一个由制造变为创造的理念转型,将为陶瓷文化品牌的建立与传播提供最佳的舞台。

他还透露,博览会在他心目中的范本是米兰国际家具博览会。不管是巴塞尔艺博会、威尼斯双年展等,他都觉得没法和米兰家具博览会比。他要仿照米兰打造上海的陶博会,让中国以及全球企业家、艺术机构、艺术家、设计师能进行一场平等、自由的对话。他认为陶博会就像其主题“陶瓷无极限(chinaUnlimited)”一样,会前途无量。

现代化是传统陶瓷制造业的大趋势


本视点用四篇短文阐述现代陶瓷制造业的三大核心:传统、资源与环境(不单是环保)、现代化的思路与观点。其中传统是传承文化的、永远的;资源与环境是根本的;现代化是大趋势。

源远流长的中国陶瓷业已经走过数千年,产地有变迁,产品有出新,但制造手法没有突破。到了上世纪下半叶,突然要拐大弯引入现代化工艺技术、装备,再后要往新型工业化走,其原因可归结为两点:一是大势所趋,二是原始传统的那一套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潮流。一个国家都在搞改革开放现代化,一个小小的陶瓷产业能不为所动,搞反潮流吗?国门打开了,人家一条生产线年产几十万,几百万平方米的砖,我们仍坚持使用轮碾机制粉摩擦压力机成型手工打砖的工艺能守得住吗?二三十年的实践之路回头看,中国陶瓷业是我国最早跟着改革开放政策走的产业,佛陶集团1984年投产的引进线,几乎所有的国家领导人都亲临考察并给予肯定。正是有了这一步,使中国传统陶瓷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传统陶瓷文化大国,而且是世界陶瓷生产、消费、出口大国,陶瓷经济日益活跃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和层面上。

生产现代化是整个陶瓷产业现代化的中心,然而这个产业的装备、营销、展示、品牌、物流、环保、设计、辅料等,诸多配套不跟上现代化,仍然是一句空话。近十年的中国陶瓷有本质的提升、进步,就是有由生产现代化走向产业的现代化。这是经验也是中国陶瓷最大的优势与特点,别的国家很难办到的事。

陶瓷是世界三大固体材料产品之一,又是使用地球上最普遍最丰富存在的泥沙石作为直接开采应用的原材料,产品的实用性、功能性、文化艺术性特点,其生命力是无穷的,但现代化仍然是这个产业的大趋势。因为现代化工业生产、环保、功能开发等事一定要借助于科技进步成果在这个产业的广泛使用,信息、物流等这些公共社会资源在这个产业充分发挥作用。传统、文化、现代化三者加起来,就是陶瓷业的最大特色、最有前途的方向。

评论:佛山陶瓷产业向何处去?


佛山陶瓷企业将逐步迁移,今后大部分企业都将离开佛山,这是大势所趋.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处于短缺经济时代,因此采用GDP推动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个模式的特点就是粗放型的,佛山陶瓷就是在这样的改革大潮下发展起来的,它为佛山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单是陶瓷工业,它就提供了十多万人的就业机会,产量占了全国半边江山,这还不包括它所带动的其他行业的发展,例如,佛山拥有中国最强大的陶机行业,占全国总产值的80%,色釉料行业,占全国总产值的50%,此外,还有全国最发达的陶瓷媒体行业,设计行业等等,在佛山形成了全国最发达的陶瓷产业群,也培育了一批闻名全国的优秀企业,因此佛山陶瓷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功不可抹。但是,随着经济的经一步发展,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因此我们的国策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它的特点是从过去重视数量到重视质量,对企业来讲,就是重视对社会的全面责任,特别是对环境的责任,社会资源的使用,对社会的贡献等等,因此,能耗高,资源消耗大,附加值不高的陶瓷工业势必成为整顿的对象。

陶瓷企业迁移是件很痛苦的事,很多设备都不能再使用了,要离开熟悉的土地,离开熟悉的人脉关系,很多员工将会下岗,对社会都会造成很大的冲击,因此我们必须慎重对待,要仔细研究对策,决非简单地把企业迁过去了事,这次调整,既是挑战,也是一次重大的机遇。因为旧的去了,我们就要用新思路来对待新事物,我们一定要“更新传统观念,进行产业重组,战略重塑”。

从观念上讲,要对陶瓷产业重新认识,只有这样,才能闯出一片新天地。众所周知,陶瓷工业就是瓷砖(这里不是指卫浴等),我们从事的就是做砖的,这是一种产品观念,所以,我们迁到哪里附加值都是很低的,说不定过几年,内地经济发达了,工厂又得迁移,因为比较优势只是暂时的,在竞争和成本的双重压力下,我们必须从产品观念提升为品牌观念,这就要求对陶瓷产业重新定位,恰如雅马哈说,我不是造电子琴的(产品观念),我是从事娱乐事业的(品牌观念),这样的品牌定位,给雅马哈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同样道理,我们可以对陶瓷工业重新定位,我们将陶瓷作为一个要素,和其它要素(装饰材料,灯光,空间设计等)一起重新组合,就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因此,通过“要素重新组合的创新”,我们可将陶瓷产业定位为“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产业,重新定位,给陶瓷产业带来了一片新天地,由陶瓷文化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不仅提高了附加值,而且避开了产品同质化的问题。

对于留在佛山的总部来说,(因为很多人说,佛山不具备发展总部经济条件,其实,名称不是最重要的,做什么才是要害,在此,我们暂且避开这个敏感的名字,简称为总部)对产业的重新定位,将赋予佛山总部以新的内涵,因此,有必要进行产业重组,战略重塑。首先,陶瓷文化带来的新的生活方式,使创意产业成为总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空间,这是一个附加值极高的产业,它将完全改变传统产业附加值低的局面。其次,全世界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结合,它将为陶瓷产业的提升,提供了机会,我们很多好的想法,都可以通过资本运作加以实现,因此资本运作将是总部的一个重要的内容。第三,这些新思路,产业重组,战略重塑,新的生活方式的传播都离不开现代传媒的参与和传播,因此传媒也需要重塑,媒体对中国陶瓷产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媒体也需要与时俱进,要有前瞻性,不但需要锦上添花,更需要雪中送炭,要引导企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里,媒体掌握了比制空权,制海权更重要的“制话语权”,我们的陶瓷产业在世界上,就是因为没有话语权,所以很多人并不了解我们的情况,更谈不上影响力。我们的总部要高度重视现代传媒的作用,并把它纳入总部的一个重要部分,给予他们各种支持,包括财政,舆论,积极参与等方面的支持。

对于外迁的企业,也需要更新观念,战略重塑,在佛山,虽然我们形成了产业链,但是这种联系是很松散的,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经济上互相拖欠,提高了交易成本,影响了产业群的竞争力。且看国外企业,进军中国都是集群式的,它们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形成了紧密的战略联盟,利用这次产业转移的机会,如果能够进行重新分工,产业重组,例如,原料标准化,并由专业厂家统一供应,此外,还有统一供气,共同建立物流基地,联合开发或开发外包等等,形成“虚拟纵向一体化”的联盟,那么竞争力将会明显提高,企业就能集中精力,专注于品牌建设,提升品牌溢价能力。在联盟中,中小企业应该在重组中找到自身的位置,由于受资金的限制,它们不宜投资生产线,和大企业从事相同的工作,只能在产业链中处于配角的位置,它们特别适合于大生产不能从事的,一些手工或半手工的,加工部分或其它配套工作,这样才能从大吃小的竞争关系,转变成新型的互相依赖的互补关系。

佛山陶瓷在产业调整之际,只有跳出传统的框框,抓住这个机会,进行“观念更新,产业重组,战略重塑”,才能使陶瓷产业,得到新生!

全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落户广东清远


全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20日在广东清远市清新县奠基。相关人士表示,示范基地的陶瓷产业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分散、耗能污染的陶瓷产业,而是经过高新技术改造、升级了的陶瓷产业,它将成为中国重要的陶瓷出口基地,参与国际竞争。

佛山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位于清新县禾云镇和龙颈镇域内,远期有条件规划建设为70.9平方公里的大型产业转移园区和产业新城,主要承接佛山的陶瓷建材产业及配套产业,计划落户12家陶瓷企业,建设陶瓷生产线103条,年产值达100亿元。将打造成广东省最大的陶瓷清洁生产基地、全国新型建筑陶瓷生产示范基地。

2008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提出力争到2012年,珠三角地区功能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在办好现有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基础上,形成一批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的产业转移集群,推动广东省产业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

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示范基地奠基仪式上表示,全国陶瓷产业示范基地是广东省推动“双转移”的又一重要成果。既为佛山的产业发展腾出了空间,也为粤北清远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在清新的陶瓷产业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陶瓷产业,而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过的,升级了的陶瓷产业。”

前来参加奠基仪式的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刘江说,希望该产业转移能够采用先进生产设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陶瓷生产标准,建成重要的陶瓷出口基地,面向国际、参与竞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广东佛山将从陶瓷制造业基地向生态产业转型》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广东佛山将从陶瓷制造业基地向生态产业转型》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制造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