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玻璃当瓷砖 > 导航 >

蔡国强现场爆破《春夏秋冬》 当陶瓷经过火焰洗礼

蔡国强现场爆破《春夏秋冬》 当陶瓷经过火焰洗礼

玻璃当瓷砖 陶瓷艺术 陶瓷瓷砖

2021-04-23

玻璃当瓷砖。

蔡国强在现场爆破作品《春夏秋冬》,图为艺术家检查爆破后的《夏》

7月21日下午,艺术家蔡国强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下简称当代馆)一楼展厅内,现场爆破其最新火药陶瓷作品《春夏秋冬》。

作品《春夏秋冬》由240块陶瓷片拼接而成,共四幅,单幅宽3米,高2.4米。蔡国强抓住了四季变换的主要特征,以“立体花鸟”的形式,在白色的陶瓷片上进行创作:春季伴着娇美的牡丹与成群的蜜蜂,仲夏滋养着清新白莲和跳跃游鱼,秋日肆意盛放着多瓣秋菊与饱满硕果,严冬里的飞鸟似乎预示着来年的生机。

爆破前的《春》(局部)爆破前的《夏》(局部)

爆破前的《秋》(局部)

下午3点,工作人员将一块块已定制的陶瓷片从木制箱中取出,并按计划排序。在拼接的过程中,每一块陶瓷片都与地面保持一层纸的缝隙,蔡国强时不时地拿着图纸进行现场比对。下午4点,所有陶瓷片都已拼接完成,四幅尚未接受火焰洗礼的作品已呈现在观众面前。蔡国强转身,从一只双层推车上,拿起一盆黑色的粉末火药,右手抓了一把,洒向作品《春》,这似乎预示着现场创作的开始。之后,他在作品四周不断走动,以撒、扔、拨、挑等方式在作品上留下火药的痕迹。一旦粉末触碰到陶瓷,便发出清脆的“噌噌”声。很快,原本纯白的陶瓷壁画,被一片墨色晕染。

在点燃《春》前,蔡国强说到:“这件作品并不会‘爆炸’,也不会有巨响,因为它的压力很小。我的预想是,这件写实的作品在遇火后,是否会有一丝写意的效果。”

《夏》爆破中

《冬》爆破中

经拼接、撒火药、埋引线、点燃等步骤,四幅作品的创作过程,仿佛是一场视听实验。面对每幅作品,蔡国强运用的火药和引爆方式均不同。如他预料,《春》经引燃后,并未产生紧蹙的火团或飞溅的火光,它是一簇火苗,微弱地、矜持地沿着引线摩擦着陶瓷。然而,作品《夏》被引爆时,伴随一声巨响,眼看一簇火焰稍纵即逝,一团灰色烟雾却已直冲而上,弥漫展厅。秋菊的花瓣则被灼成了灰黄色,《冬》更在一团红色光晕中,瞬时转为一幅看似空无一物的抽象画。

《春》《夏》《秋》《冬》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现场制作,蔡国强完成了新作《春夏秋冬》。若没看过陶瓷原作,很难想象它先前的精雕细琢。

这并不是蔡国强首次创作火药陶瓷。2011年,他在展览《海市蜃楼》中,展出一幅3米高、18米长的陶瓷壁画《脆弱》。这件作品以伊斯兰教的传统花草为原型,首次采用手工制作的立体花卉,触感颇锋利。蔡在作品上温和地“炸”出阿拉伯文“脆弱”,柔和的字体曲线与火药的瞬时爆发力形成鲜明对照,使这件作品备受关注。对此,蔡国强曾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到:“在整个展览中,我学会了一个阿拉伯词:脆弱。我以前的东西太大了,想追求强悍。而追求脆弱是很重要的。”

除《春夏秋冬》外,7月24日,蔡国强还将于当代馆完成作品《没有我们的外滩》。这是继装置作品《九级浪》驶入黄浦江、《春夏秋冬》现场爆破后的最新尝试。上述几件最新力作将在个展《九级浪》中得以展示。另外,《天堂的空气》、《撞墙》、立轴火药长卷《巴西花鸟图》等十余件作品也将悉数展出。

据悉,本次展览将于2014年8月8日开幕,展览将持续至10月26日。

延伸阅读

陶瓷色料


陶瓷色料也称颜料或彩料,是以色基和熔剂或添加剂配成的粉状有色陶瓷用装饰材料。

色基是以着色剂(能使陶瓷坯、釉等呈色的物质)和其它特定原料(如高岭土、石英、长石、氧化铝等)配合,经煅烧、研磨、漂洗、烘干、粉碎而制得的陶瓷用无机着色材料。

熔剂即是含铅的硅酸盐、硼酸盐或碱硅酸盐玻璃等,它是促使陶瓷色基与陶瓷器皿表面结合的低熔点玻璃态物质。色料主要以发色离子和作为结晶结构的基质材料予以完全混合,在经过适当的烧成条件反应,粒度控制、过筛、漂洗、调和均化等程序所得的结晶性固体粉末。

陶瓷色料有建筑陶瓷坯用色料、建筑陶瓷釉用色料、干混色料、辊筒色料、包裹型色料、日用瓷和卫生瓷釉用色料等。

陶瓷色料有如下用途:坯体着色。将色料中的着色物质(色剂)与坯料混合,使烧后的坯体呈现一定的颜色。有色坯泥可用于制作陈设瓷件、日用器皿及建筑用的墙地砖。白色坯泥还可作遮盖坯体颜色的釉下涂层(化妆土)。

用色剂和基础釉料可调配成各种颜色釉及艺术釉,大量用于釉层表面及釉下,进行手工彩绘,也可用作贴花纸、丝网印刷、转移印花、喷花的颜料。

陶瓷色料按使用方法和彩烧温度分为釉上颜料、釉下颜料和釉中颜料:1、釉上颜料是用于已经过煅烧的陶瓷器皿釉层表面上装饰的颜料。它含有色基和熔剂(一般含量为60~95%),熔融温度较低。彩烧温度较低,通常在800~850℃之间。

2、釉下颜料是用于在未施釉的坯体(生坯或素烧坯)上装饰的颜料。它由色剂(或色基)和少量稀释剂(粘土、高岭土、坯粉、石英、氧化铝等)配成。稀释剂的作用是冲淡色调和控制收缩。釉下颜料有时也掺入较难熔的熔剂,如长石或釉的熔块。釉下颜料要求在高温下呈色稳定,不受坯料、釉作用而变色。通常的釉下颜料有猛红、铬铝红、钒锆黄、镨黄、钴铬绿、钒黑、锑锡灰和铁络锡褐等。

3、釉中颜料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陶瓷颜料。其熔剂成分中不含铅或少含铅,能耐较高的温度。在釉坯或器皿上进行彩饰后,在高温快烧的制度下煅烧,这样可以使颜料渗透到釉层内部,出现近似釉下彩的效果。釉中颜料又称高温快烧颜料。

陶瓷色料还可以按颜料的矿相进行分类。

陶瓷:中国陶瓷花鸟画创作


传统中国陶瓷花鸟画创作方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于从事陶瓷花鸟画创作来讲,就是画家要到大自然中体察花、翎毛、草虫的形状结构和神态,以求得造化之理,从体察中产生艺术创作的激情与构思,并通过陶瓷花鸟画这一特定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和抒发自我情感与意念,就是心源的有感之情。现代陶瓷花鸟画的语言形式近几年随着我国对外联系的日益增长,在与各国文化艺术的交流传递中已经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洋绘画的冲击。如何更地与中国传统绘画结合,吸取外来文化而保持自己的独立个性已经成为了现代画家们为之努力的首要目标。画家们不仅要延续古代优秀传统,而且也要对这一画种进行创新与开拓,赋予其色彩与形式的独立审美价值和表现性功能。

陶瓷花鸟画的主要表现语言就是色彩和线条,它们是构成绘画艺术风格的基本要素,它一直是给人视觉冲击力的首要手段。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绘画,色彩与线条在画面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始终是重要的构成因素。在现代西方的油画、水彩等各种绘画冲击下,中国陶瓷花鸟画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有限色彩和构图形式,开始结合中国神奇的墨彩,融汇西方色彩寻找最佳现代陶瓷花鸟画的独立语言。

首先花鸟写生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过程。对花鸟写生来讲,就是描写大自然的生态,表现生机天然和蓬勃的生命力。由于艺术表现的方法不同,花鸟写生的方法也就不尽相同,陶瓷工笔花鸟画和陶瓷写意花鸟画面对写生的要求与方法也就不一样。陶瓷写意花鸟画就是用概括和写意的手法,写生时往往重视随性大感觉表现,而不是在于一瓣一叶的来龙去脉。而陶瓷工笔花鸟则是以具体明确的写实手法来表现写生对象的巨细。它一方面强调对物象结构形态的深入认识与表现,同时又强调作者对意念对象的处理,从而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必须切切实实地下苦工夫来掌握。因为写生是陶瓷工笔花鸟最基本的工夫。对初学者来讲,写生练习就是让你熟悉理解花鸟鱼虫的结构、形态、习性的重要手段。因为观察只能得到感觉的印象,只有通过表现它,才能让你具体深入地理解它。二是写生的过程,是练习和逐步地掌握如何用线条来表现对象的方法,并由此使你更加理解传统描法的表现力,从而可以较快地掌握它。三是折枝花卉写生的反复,就是练习掌握各种章法的过程。四是即使对具有一定基础的画家来说,也不能怠慢,因为写生为创作积累了第一手的原始素材。这些写生稿往往保留了画家对大自然的感觉和对物象形态的第一印象,加工很少,画面生动自然。而在寻找写生对象的过程中、大自然会让你酝酿新的构思,有着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启迪。所以,花鸟画家必须始终坚持经常写生。而要做到这点首先要熟练地掌握各种写生方法。

学习并初步掌握了写生、线条、上色等基本技法以后。就要多作章法的练习,虽然前阶段尤其写生中就已经接触了章法处理,但比较单纯。在进入创作阶段前的章法练习,是基本练习的综合练习,也是较为复杂和难掌握的课题。

章法练习,一般采取从小到大、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方法。这以所画对象的形象大小来定。如牡丹,月季、叶大而画面不宜过小。而一般的初学者,总喜欢画大幅,但陶瓷工笔花鸟画表现特点就是工,其章法要求十分严谨,不仅整个布局,即使一枝一叶的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都极有讲究。画面大,就意味着处理面大,往往容易顾此失彼,反复修改,费时费力,效果不佳;而小幅相对比较简单,虽难成、但易画,费时少,便于反复修改,能够更好地取得实践经验。

章法的练习一般都在写生稿的基础上进行,既可以是单纯的花卉,也可以是花与鸟、花与草虫的组合,后者比前者在章法上要复杂得多,因此在画面上处理宾主、呼应、疏密、轻重、参差、偃仰,以及虚实、隐显、层次等方面的局部、布局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中,必须注意花与鸟、鸟与鸟、花与草虫之间的关系。有时是花为主,其余为辅,有时是鸟或虫为主体,花为宾,只是起到衬托作用,而章法的最后效果,是在下笔与上色之后。在你运用节奏、对比、平衡、统调这些形式法则来处理好形体后,才会看出你原来用线条组成的画稿欠缺之处。如欠缺太大,这就有可能是章法的问题,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进行修改或者重新画。在这样的反复实践过程中,就可以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使自己较快地掌握规律,提高章法方面的能力。

章法练习,是从基本练习过度到创作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两者不同之处是:章法练习,主要解决技能性的问题。而创作则要求解决艺术技巧和意境的问题。当然,此两者并无绝对界限,也不必作绝对要求,期间分别,既不在画面大小,也不在于内容表现多少,而在于有无艺术上的创意,有无意境构想。

要进入创作,必须认识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陶瓷花鸟画的创作之源是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取材,包含着画家情感的抒发和对某种意境的追求。

笔者在陶瓷花鸟画的学习中,会借鉴传统中的造型、意识,造型以工整写实为主,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将图案的装饰手法和日本的绘画设色特点相结合,画面追求唯美,表现雅静与淡泊之美。在描绘花鸟的客观基础上,恰当地运用了意象、夸张、变形的装饰手法。笔者的花鸟画色彩运用微妙,在传统基础上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技法,清淡典雅而比较统一,在设色方法上,保持了传统的“三矾九染”,又能根据实际画面需要灵活运用。例如用撕碎的泡沫塑料蘸上色彩在底子上拍打出斑点状,而后用统染方法来表现,再以色彩的淡薄来表现对象的远近、虚实,以及对象所处背景。

在现代陶瓷花鸟画的探索中,已经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洋绘画的冲击,如何使之较好地与中国传统绘画结合,吸取优良传统而发展自己的独立个性已经成为了现代画家们为之努力和创新的首要目标。只有画家置身在大自然中才能感受大自然对各种人的感染和力量,无论你是在花海中、溪流旁、大山下、海滩上,还是在艳阳天、明月夜,当你投身其中,你会感到自己灵魂在净化,使你产生不可抑制的创作愿望。陶瓷花鸟画画家对传统的继承与突破形成了陶瓷花鸟画的多样性,为以后的陶瓷花鸟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点。

清代陶瓷


景德镇陶瓷在清代就有了很好的发展,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堪称盛世,景德镇不仅始终保持瓷都地位,而且瓷业生产在工艺技术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朝廷改御器厂为御窑厂。从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起,朝廷派内务府官员驻厂督造,瓷业生产逐渐复苏并蓬勃发展。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的制瓷技艺更趋娴熟精湛,品种更加丰富多彩,集历代南北名窑之大成。“品质之精,造型之多,彩釉之丰富,无不登峰造极”。

康熙青花瓷不仅料色青翠艳丽,釉质莹彻透亮,而且笔触之间极富层次。康熙五彩瓷,色彩瑰丽丰富,画工考究精妙,画面高雅华丽。康熙郎窑红、豇豆红最为着名。郎窑红色泽浓艳而不浮躁,釉色晶莹透彻,釉面呈冰裂状纹,极为名贵。康熙晚期,外国传教士进入宫廷供职,随之传入画珐琅工艺。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后,珐琅彩瓷试烧成功。尔后又将画珐琅法逐渐运用到五彩中,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粉彩瓷。

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以后,烧制珐琅彩瓷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而由珐琅彩发展而来的粉彩瓷,其技艺也日臻成熟。雍正粉彩瓷,色泽粉润华滋,装饰精巧秀逸,显得异常柔丽高雅;雍正时期,首创以青花料在坯体上勾勒纹样,成瓷后进行釉上粉彩装饰,使粉彩的明艳、青花的幽靓争妍斗艳,相得益彰,更别具一番清俊华丽之美。雍正时期研制成功的高温窑变釉,绚丽斑斓,流光溢彩。

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为满足宫廷需要,制作不惜工本,胎釉精良细腻,绘画繁缛华丽,造型精巧新奇,均为登峰造极。这一时期的粉彩瓷,纹样极为工谨细腻,色彩极为华艳富丽。各式各样的镂雕瓷是乾隆时期的一大特色,除镂空透雕的香熏、花篮、灯罩等,更有双层透雕转心瓶、转颈瓶等等,其结构之严密,制作之精确,构思之奇妙,均令人叹为观止。乾隆时期还流行仿生瓷。象生器有动物、植物、瓜果等。仿器有仿青铜器、仿漆器、仿竹木器、仿玉石珊瑚等。其色泽质地,无不维妙维肖,几可乱真。

晚清六朝,当数光绪御窑器最为精良。无论官窑还是民窑,仿古风颇盛行,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

清代景德镇的瓷都地位比明代更为突出,除了宫廷用瓷、外销瓷,社会上的民间用瓷也几乎绝大部分由景德镇供应。景德镇以外地区的窑场多数只是生产一些缸、坛之类的日用陶器。

什么是陶瓷花纸?陶瓷花纸分几种?


陶瓷花纸也叫做陶瓷粘花纸,是指在陶瓷(或瓷坯)表面贴上印刷好的陶瓷专用花纸,可以分为釉下、釉中和釉上。有一次烧成和两次烧成,釉下和釉中是永不变色的,釉上也能经十几年不变。也有的工艺品陶瓷(如家饰等)用的是不用经过烧烤的油墨花纸。

按纸张(底纸)性质分为三类:

1)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纸

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花纸(上海四喜化工)也叫“酒精花纸”,它是用缩丁醛和酒精作原料,制成薄膜作底纸,在底纸表面印刷图案,现在此工艺仍有很大市场,因成本低,只有水移贴花纸的1/3价钱,工艺和效果又基本能满足装饰要求,将PVB用乙醇溶成12~14%溶液,再将其制成薄膜,印花后用它代替陶瓷(或搪瓷)花纸,即省工序,又提高了产品质量,烧出的陶瓷(或搪瓷)花纹色泽鲜艳,质地光洁。早期贴花纸印刷是在厚纸基上手工裱一层薄纸作承印物自七十年代以後改进在厚纸基上用机械涂布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作承印物机械涂布薄膜不仅节约纸张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它的缺点在三方面:一是缩丁醛薄膜的衬纸厚,且使用后边口不整齐,印刷时很难套准图案;另一方面,由于薄膜的性质造成它不能印刷贵金属制剂;再一方面它的延展性有限,不能移贴于不规则平面上。但是由于大膜花纸具备价格低廉这一最有竞争力的优势,所以还将继续作为中国陶瓷的装饰材料。

2)釉下花纸

釉下花纸是由最原始的石印(铅印)花纸延伸发展出来的。它是用简陋的容易吸水、质地柔软的纸张作底纸,在表面网印水剂带釉的反印图案,然后反贴于陶瓷的胚胎釉面。此工艺特点是便于烧成(一次烧成),节省成本,且光亮,耐磨性好,符合国际卫生标准,它在餐具瓷上装饰也占着一定的席位。不过它的缺点在于图案粗,贴花难,包装困难。

3)水移贴花纸

水移贴花纸(俗称小膜花纸)是目前国内陶瓷装饰中较流行的。水移贴花纸的印刷形式可以为平印、网印和钢版转印,这三者中最常用的是网印。

水移贴花纸最基本的材料是小膜底纸,它是一种吸水性特别强,表面涂满了水溶性胶膜的纸张,印刷好的花纸泡在水里,纸张吸收了水分后,溶解表面的水溶胶,就能使油剂的图案由纸表面滑动分离,分离了的图案还带有少许的水溶胶,就可以把它贴在瓷件上,顾名思义,称为水移贴花。

水移贴花纸的底纸要有良好的吸水性,但也带来了矛盾,即印刷过程中,如果底纸吸收太多的水分,它会变重变软,纸张就不好整理和操作,而且纸张势必胀大,造成印刷过程中套色不准确,这种不准确的特点使膨胀不成规律,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如果遇到干燥天气,纸张又会收缩、变小,也会造成套色不准。此种情况发生时,纸张可能会出现四个角翘起的现象,不好整理,也不便于印刷。所以选用底纸时,要强调其稳定性。其次,印刷车间的环境要保持恒温、恒湿,温度控制在22℃,湿度55%左右。纸张的另一个重点是水溶胶表面化的性能,要求平滑,不易硬化、收缩、龟裂。鉴定纸张质量的好坏,是否适合你的生产,要用模拟生产的方式试验。

花纸出现四角或某一边翘起的现象,多数因为水溶胶面硬化、收缩所致。印好的花纸脱水移贴若有困难,是因为印好的图案在烘干时,纸张表面的水溶胶面龟裂,上封面胶液后,封面胶由于龟裂而粘着纸质,这种现象可以用X10的放大镜观察到。有这种现象的底纸不适合烘干,只能用少色印刷,且只能自然晾干,不能进烘箱。

水移贴花纸还适用于多种特殊工艺:如可印刷贵金属制剂以及浮雕效果的图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烧温要求印刷:釉上、釉中、釉下花纸。印刷色层的厚度也可随意增厚或减薄。

存世稀少陶瓷珍品 东汉高古陶瓷


高古陶瓷

高古陶瓷主要是元以前出土的陶瓷器,由于是土中而来,自然会留下明显的出土痕迹,其中表面的土斑就是最主要的特定依据。

高古瓷是指明清以前的瓷器,但仍有不同的看法分歧:一种看法认为瓷器在我国东汉时期就已经具备了存在的各种条件,瓷器的产生年代应定在东汉。因此高古瓷是指包括东汉在内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唐宋元各朝代所制作烧成的各种瓷器;另一种意见认为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还没有真正达到科学意义上的瓷器标准,是处于半瓷半陶的性质。到隋代才有了真正瓷器出现。

高古陶瓷

高古瓷应不包括东汉、魏、晋、南北朝在内,而是仅指隋唐五代唐宋时期的制作烧成的瓷器。另外还有一种顺应市场需要而生发的内涵更少的观点认为,高古瓷就是宋元瓷器。因为近两年来宋元瓷器更频繁地亮相在国际国内的艺术品拍卖会上,相对于明清瓷器而言,元宋唐瓷器时代早,高于明清之上,且存世稀少,所以称之为高古瓷。但不管哪一种观点,大家都一致地认同高古瓷至少是明清以前各朝代烧制的瓷器,并以此术语统称之,从而与明清瓷器在各个方面区别开来。

高古陶瓷

高古陶瓷受土壤中这些化学元素和侵蚀以及地温的影响,釉面产生开裂和腐蚀。开裂、腐蚀的胎体表面大量吸收泥土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随着时间逐渐粘积在胎体上,会形成土斑。土斑有两种,一种称蚕卵斑,成颗粒状,像桑蚕产下的卵子一粒粒聚结在一起,大面积在陶瓷器表面形成。这种土斑粘积度极强,用手指剥除不掉。

“陶瓷界的笔墨意境”—花鸟陶瓷画


陶瓷是一种“颜值和实力兼具”的器物,不仅有着各种优美的曲线器形,瓷胎上的各种绘画造型也是充满了艺术性和创造力。下面给大家介绍的是陶瓷艺术界的花鸟画。

陶瓷花鸟画大规模发展起来是在唐代长沙窑时期,并随着陶瓷装饰材料的发展而发展,经久不衰,直至当代。唐代长沙窑以高温褐绿彩花鸟画为主,风格写意。至宋代时,北方的磁州窑兴起,磁州窑最负盛名的是白地黑彩写意花卉生动传神,不逊文人画家手笔。它的特点是将中国画的技法大量运用于陶瓷绘画,形成了白瓷黑花的独特风格,取得了强烈的对比效果元代时景德镇青花瓷出现,其明快美观的艺术效果使其很快成为中国彩绘的主流,其中花鸟画题材占据多数。明清时期之后,出现了更多的陶瓷花鸟画品种,在陶瓷花鸟画艺术创作中,工笔、写意以及工写兼备等各类风格百花齐放。

中国历代画家关注现实,体悟自然,经过长期艰辛的探索,在生活中不断提取创作素材。五代黄鉴、黄居采笔下花鸟形象勾勒精细,形象逼真而富有真实的美感;五代徐熙、徐崇嗣开创的“落墨花”、“没骨花”花鸟画,给人以清淡高雅的美感;至宋代崔白、赵昌又更提倡以造化为师,写生之风盛极一时。苏轼、文同等文人墨客以梅、兰、竹、菊等为创作题材,为“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元、明、清文人画发展的先导,一直影响到今天明代以青藤、白阳为代表的水墨淋漓、笔意奔放的写意花鸟画,独具笔情墨趣;清代任伯年以生动活泼的笔意、鲜活明丽的赋色描绘出一幅幅令人喜爱的花鸟画。

实际上在每个朝代和每个时期,陶瓷花鸟画都在发展和创新,都在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不可否认,时代对陶瓷花鸟画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当下的陶瓷花鸟画发展方向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时代步伐的前行,挣脱以往较为统一的发展方向,呈现丰富多彩的面貌、向着多元空间发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陶瓷花鸟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必然现象。

陶瓷的美是多样而丰富的,陶瓷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演进。陶瓷工艺的发展也融入了绘画等多种艺术技艺,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企业


民国以前,德化陶瓷在私人作坊(窑场)加工制作。民国期间,德化有少数私人陶瓷厂和1家官办企业。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的陶瓷生产在曲折中发展壮大。1951年,全县有国营瓷厂2家。1956年,出现国营、集体、公私合营、私营等多种体制的陶瓷企业。1958年,陶瓷企业有国营和集体两种体制。全县陶瓷职工2752人,总产值173.86万元。1961年,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陶瓷工业进行调整。1965年,全县陶瓷职工1793人,产值220.09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批判所谓“资本主义倾向”、“唯生产力论”,陶瓷生产受干扰。1970年,在“以粮为纲”的思想影响下,批判“重瓷轻农”,全县社队集体瓷厂全部停产。国营瓷业亦受到损失,瓷业职工减至1149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陶瓷生产全面复苏。1987年,国营、集体、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的陶瓷企业并存。全县有陶瓷企业职工9414人,总产值为3027万元。

1988年,德化县大力发展以陶瓷为主的传统产品,大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国际经济大循环。在发展多种经济形式上,大胆发展合作经济,支持、鼓励发展私营经济。分配形式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积极推行定额、计件等工资制度。至1990年,全县有陶瓷企业职工15425人,年产值9431万元。

1993年,德化县在抓好国有瓷厂技术改造的同时,大力创办陶瓷加工区。引导广大群众走股份制办企业的新路子,鼓励发展民营陶瓷科技实业,开发新瓷种,新产品,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1995年,从业人数达4.62万人,产值7.5亿元。

1996~1997年,德化县国有、集体陶瓷企业全面改制。

1998年,德化县提出科技兴瓷,调整产品结构。引导陶瓷企业向集团化发展。全县陶瓷业不断壮大,一批企业技改扩建项目相继投产。至2001年,从业人员达11万人,全县陶瓷工业总产值38亿元。

论陶瓷仿古


国人好古,对古器物的仿制从品类上来说,几乎涉及所有现在文物,其中比较突出的有铜器、陶瓷、书画等。从时间上来说与真品的出现同步或稍后,不论何种古物的仿制,都经历过由雅士把玩和被商贾利用牟利甚至扩展成为一个行业的过程。这就有了文野之分,为文人雅士仿制前人字画时既要仿得逼真,又会故意留下破绽以示与真迹有别,荣宝斋的“木板水印”既使人领略到原作的风采韵味,但又如实地载明复制的标注。商贾仿制古物的动机和目的却不同,作伪时唯恐仿得不真,怕被人识破,有意掩饰,甚至将荣宝斋的“木板水印”标注剔除后作为真迹倒卖,以获巨利。

陶瓷仿制品的出现可追溯到宋,那时景德镇从工艺上模仿北宋定窑,逐渐形成青白釉自己的风格,入元后随着官窑在景德镇的设立,官窑瓷器处于独尊的地位,同时也烧制着类似前朝的陶瓷产品,如仿哥、仿定、仿汝、仿越等,但都不属于后来所谓仿古的含义。直到明成化年间出现了烧制书有“大明宣德年制”底款的青花碗才是仿古的开始,但也不是现今意义上的仿古,那时包括成化、仿宣德完全是后一朝代处于对前一朝代的仰慕与追思。此后,仿前代官窑产品屡见不鲜。清乾隆更是进入到仿制古代瓷器的一个盛期,那时几乎仿遍了前朝各代和各地名窑产品。但在整个封建时代,其陶瓷仿古都是官窑仿官窑,其生产出来的也就成了官窑产品,且都不以牟利为目的,所以那时官窑仿名窑并以此来牟利几乎是不可能的。首先摄于帝王的威严,官窑御用器皿的装饰纹样和器型都有定制和年号标志,拿其进行交易,买卖双方都存有极大的恐惧心理,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其次,官窑瓷器的生产受控于朝廷,其产品是不计工本的,这就从源和流上有效地控制了除官窑以外的窑厂无法生产出官窑同样的产品。就是在清乾隆“民窑二三百,工匠人士不下十万”的繁荣时期,也绝不能进行仿制官窑器皿。直到封建王朝覆灭,皇权的结束,商贾直接介入,才有了真正的意义上的仿官窑瓷器,也就是清末民初是景德镇仿明清官窑瓷器和古代民窑瓷器的鼎盛时期。当时全国各大城市的商贾看好古瓷,尤其是官窑瓷器这一新市场,纷纷到景德镇来定烧仿古瓷,并成立专营商号,如北平的德泰祥、天津的同泰祥、上海的泰兴祥等就很有名。德泰仿康熙青花,康熙胭脂水地五彩和雍正的粉彩瓷器,精细乱真程度是当时同类产品中水平最高的一家;泰兴祥仿康熙民窑一道釉瓷器远销海外,曾令中外陶瓷鉴赏家漏眼;同泰祥仿制历代官窑瓷器历史最长,仿乾隆粉彩、永乐甜白瓷器乱真程度高,仿乾隆粉彩葱心绦龙瓶等曾是三十年代古董商当真品出售的抢手货,当时香港和国内各大城市的古董商人买去不少同泰祥仿制的乾隆官窑粉彩瓷。新中国成立后有的流落到博物馆。现在香港、台北出版的文物图录中有的器物,如台北某杂志上一对乾隆官窑粉彩喜鹊登枝蒜头瓶、香港某杂志元青花釉里红八方葫芦瓶等实际都是同泰祥二三十年代在景德镇仿制的。景德镇仿制珐琅彩也很成功,当时仿乾隆官窑珐琅彩蒜头瓶、橄榄瓶、玉壶春瓶就是文物收藏家沈吉甫先生当真品以十万元高价买下的假古董。

这些仿古瓷器都是在有真正官窑瓷器的情况下,依真品仿制而成的,如同泰祥在二三十年代初就从南池子瓷器库找到三尊清乾隆官窑佛像释迦摩尼坐像、观世音坐像、韦陀立像,仿品仿得惟妙惟肖,为鉴古斋周杰臣先生看好,将仿制品全部买下,随即售往日本。在五十年代中期,这些仿制、销售仿古瓷的商店成堆贱价处理可乱真的仿古瓷瓶时,其中还夹杂着一些原先仿制时所用的真正官窑瓷器。

新中国解放后,时代发生了巨变,当时古玩文物包括真正的官窑瓷器,除非运往香港才值几个钱外,在内地己不值钱了,仿制品更是无人问津,制作和经营仿古瓷器己不复存在。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沉寂之后,景德镇仿制古瓷在80年代初开始复苏虽然时间不长,但也经历过三个发展过程:

80年代初中期,景德镇仿古瓷主要依据图录画册仿制,也无专业作坊和窑炉,全在家中庭院完成坯胎制作、施釉等工序,后搭窑烧造,品类有仿宋影青、元青花和明清官窑器等。民间对元、明、清官窑瓷器较为陌生,仅从图录中认识并以此为据依样仿制,这就无论器型、釉色、纹饰等方面都无法准确把握和仿制到位。

80年末至90年代中期,仿明清官窑瓷器日渐成熟,外地商贾携真品前来景德镇进行仿制,景德镇本地也出土大量的明、清官窑瓷器,人们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到明、清官窑瓷器的真品,在这种环境氛围下,原来感到陌生的明、清官窑瓷器一下变得真晰起来,景德镇仿明清官窑瓷器达到了一个历史新阶段。

仿古瓷器经过数十年的生产和销售热潮,许多购买者和收藏者也开始冷静下来了,即使见到心仪已久的某件官窑瓷器也变得十分审慎小心,不但要请专家鉴定,还要借助现代科学手段检测和理化分析。为应对这种买方市场的变化,仿制者对专家目测鉴定己积累了许多应对手段,如有的仿制者通过用出土的保留有底款的明清官窑残器进行嫁接安装。因书款多在底部,底款和圈足又是陶瓷鉴定的重要部位,即使进行理化检测也是从底部圈足处取样,这样在同一器物上有真有假,类似书画造假中的挖款移贴方法。

陶瓷仿古的生产、销售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价值转移的过程。即:在仿制的同时把古代陶瓷所具有的特殊价值部分体现在复仿制品中,随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逐渐认识了古代陶瓷的美学价值,具备了欣赏它的文化素养,并拥有了在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之后丰富文化需求的消费能力。人们抱着玩一玩的态度,只要便宜,并不看重器物的真假。

对故意以假乱真、骗人钱财的文物复制仿古,许多严肃的文物史学研究工作者是持反对态度的。在二三十年代,一些紫砂陶壶艺人同样也曾仿制或伪作了相当数量历代高手名壶及雅玩,流传甚广,其中不少己成为公私藏家的珍藏,造成了紫砂壶史上的极大危害和混乱。许多有识之士多次呼请曾参与仿制,当时仍健在的艺壶陶人站出来予以指认和说明,澄清真相,还历史一个清白。汤临泽先生仿造历代名画几十年,其仿古造假的名画曾屡屡让一些鉴定名家“漏眼”上当,并被博物馆和一些收藏家高价收藏,其中一些赝品还影印出版。解放后,他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曾决定在有生之年把经自己造假的古玩书画——记录下来,但一场大病卧床不起而未了此愿,留下许多难解之谜的遗憾。但愿古瓷仿造者们以汤先生为榜样,做到真是真,仿是仿,不要以假充真。

陶瓷之美


陶瓷造型优雅,釉色莹润,彩色好,绘得精,所以就美,这些说法都对,但还不够全面。我们所说的“美”,不单是要悦目还要赏心,就是说,一件美的陶瓷,看着它,我们不单感到愉悦,而且会因之而感动。

陶瓷是属于工艺美术范畴的东西,有古老的遗留,也有新时代的制品,姑勿论新旧,只要能乐人动人,就美。并非是所有的陶瓷器具都能乐人动人,陶瓷不像被称为“纯艺术”的音乐、绘画那样,作者的主观愿望与情绪较容易融入作品中去,因此能相对容易把握创作成果。陶瓷就不同,往往是陶艺家充满创作激情,把作品原稿完成了,进窑烧制时心情是忐忑不安。开窑时,也许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或发现烧成品与自己的愿望相距太远,更有甚者,所有的心血都化为乌有,这种沮丧是可想而知的。

陶瓷的美从陶瓷制作最先的构思开始,到绘制,再到烧制,最后成品,这一连串的环节都必须灌输进作者满腔的创作激情。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哪怕是稍许的懈怠,都会影响到陶瓷的品质,使其最终的美大打折扣。一件好作品出来了,再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鉴藏、摩挲而能完好无损,这又添进了无数人的情志,作品社会美的价值因此得到提升。至于那些制作工艺复杂、成型和装饰难度大的制品所体现的材质美和艺术美的水平就更高。

陶瓷之美,美在陶瓷制作者的辛勤构思和耐心经营上,美在劳动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完美的崇高精神上。任何一件陶瓷艺术品都是劳动者智慧和汗水的结晶,都透露着美。

德化陶瓷民俗


古代,人们往往把瓷业兴衰寄托于神的保佑,塑造一些偶像进行奉祀。这些偶像有的是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形象,有的是为陶瓷业作出贡献甚至献身的人物。由于各地传说不一,所奉祀的偶像亦不尽相同,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一、祀奉窑神

传说唐末德化宝美有位瓷工叫林炳,一心想试拱大窑烧瓷。因技术不得法,屡试屡败。一天夜里,梦见九天玄女飘然而至,露出一对乳房,频频示意。林炳领悟梦中寓意,将窑房砌成象乳房一样的圆拱形大窑,称为鸡笼窑。后来,又利用山坡地形,把几个窑房串连起来,逐渐演变成龙窑,亦称蛇目窑。

为了感谢九天玄女“点化”之恩,人们按照林炳梦中情景塑造了玄女像,建立玄女宫奉祀,并把制陶始祖虞圣大帝(即虞舜)尊为陶瓷业圣神。后来,又塑林炳像恭奉于玄女之右,林炳被当地住民尊为窑坊公,一同供奉。明初,玄女宫更名为白沙宫;清同治年间,又更名为祖龙宫,并一直沿用至今。每逢农历五月十六日,为窑坊公诞辰之日,当地都要举行庆典活动,供品以新开发的订单产品,或新创作并获奖的瓷塑艺术品为主。

二、纪念瓷圣

明万历年间,观音岐四周瓷民为弘扬瓷圣何朝宗的瓷雕艺术,于观音岐上建一座观音岩寺,取名为碧象岩。该岩寺正殿和左右副殿为斗拱,四点金式、木结构,还建有藏物室、佛事管理室,香客接待室等。正殿中奉祀的神像,有何朝宗雕塑的l尊观音菩萨,以及善财、龙女等。两边殿中供奉达摩祖师、二代祖帅、吴公真仙等神佛像,香火必旺。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碧象岩重修。民国25年(1936年)又维修。岩寺中住有和尚、居士、尼姑一负责管理日常事务。“文化大革命”期间.碧象岩及泥塑观音神佛像均被毁坏。2002年冬,由陈、邱、苏、颤、孙、林、吴等姓氏村民联合重建。小论历史如何变迁,碧象岩始终是附近瓷民纪念瓷圣何朝宗的载体。

三、窑坊公圣诞节日

农历五月十六日,是窑坊公圣诞纪念日。这一天,在乐陶等村,以窑炉合伙人为群体,各自在祖厝或较大民房设坛敬奉陶瓷业圣神——虞圣大帝、玄女和风火童子。供品有茶、酒、馔盘(内置糕点、果品)、三牲(猪头、鸡、鱼)及菜肴,请道士主持做道场。各道场又统一请木偶戏班演出。这一天,工厂放假,瓷业卡宴客.热闹非凡。做道场、演戏时间长达5~7天。

四、宝美舞龙灯

宝美制每逢春节便舞龙灯游乡。从农历正月初二起,每个窑主游一个晚上,当时已有14个大窑,所以游至元宵节止。龙灯全长53米,每节龙体安上烛座,插上烛火,由人撑着,并配以鼓乐,依鼓点踏步起舞,在宽敞的场地或大街上走动,整条龙灯栩栩如生,场面十分壮观。

五、窑炉点火仪式

凡是新窑炉点火,或旧窑炉重新点火,都要举行祭祀窑坊公仪式。有设神坛者,在神坛举行;未设神坛者,则在窑炉前举行。点上香火,摆上猪头、菜肴等供品恭请窑坊公,保佑窑炉红火兴旺,烧好瓷,卖好价钱。瓷业主还要给点火几送红包,恭喜发财。

六、民间故事

德化陶瓷生产活动的民间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成为人们荣余饭后,月下灯前的文化佐餐。除了“玄女托梦教拱窑”外,还有“瓷公鸡”、“瓷眠床”、“瓷洞箫”、“瓷观音与观音岐”、“乐陶地名传说”等,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以“瓷洞箫”的传说最为神奇。说的是远古时,德化有一个瓷雕大师,花了10年时间,精心研制,终于烧成一支奇特的瓷洞箫。这支瓷洞箫送人皇宫,皇帝以此洞箫一吹能风凋雨顺,二吹会五谷丰登,二吹会人民康乐,四吹会天下太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