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评论:陶瓷行业产能过剩的利与弊

评论:陶瓷行业产能过剩的利与弊

陶瓷艺术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 陶瓷瓷砖

2021-04-24

陶瓷艺术。

近年来,随着国内陶瓷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建筑陶瓷企业停产、破产的消息不断传出。一些评论家预言,十一五期间,建筑陶瓷行业产能过剩现象可能更加突出,形势将更加严峻。那么,陶瓷行业产能过剩,究竟存在什么弊与利呢?

其实,从发展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当一个行业兴起时,就会形成一种吸引力,大家都会"避亏趋盈",纷纷往这个行业里投资上项目,时间一长该行业的生产能力就会过剩:产品卖不出去,仓库爆满,资金无法回笼,循环困难,企业走入死胡同。产能过剩的恶果,是大家都向一条路上去挤,使该行业的利润空间缩小,导致发生过度竞争。一部分先搞起来的企业,可能依靠好的运气与市场短缺的机遇,即使是不洗泥的萝卜也能卖得快卖得好,一时间也能挣个盆满钵满。而后来新上的企业,由于行动迟缓,又没有新产品开发能力等自主创新能力,很快就会陷入经营不善的境地。市场经济与市场竞争是残酷的,时时事事都必然会有一部分企业赚钱,有一部分企业可能只是花钱买吆喝,或只是赚了功夫,而赔了钱。就整个陶瓷行业来看,实际上适当的产能过剩,对于整个行业的成熟非常有好处。一是提升了市场竞争的素质与内涵,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整个陶瓷业尽快归于规范。其结果乃是淘汰部分产品:低档劣质的产品被淘汰,从而一些在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方面落后的企业也被淘汰。二是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是有利的,它使企业能够迅速得到孵化的功效,能够加快市场的成熟。过度的生产能力形成的整个产能过剩,其有利之处是提高了陶瓷市场进入的门槛,从而进一步净化市场。

另一方面,产能过剩这一怪物,常常带给行业阵阵剧痛,从国家与部分企业的利益考虑,产能过剩是由于过度投资造成的,过度投资又造成了资源的无端浪费。从投资陶瓷的企业来看,则是一些企业家由于将鸡蛋都放在陶瓷这一个篮子里,其发展趋向可能遭遇崩盘,前功尽弃。

我们要全面看待产能过剩的问题。回顾一下近10年来我国陶瓷行业的发展,似乎一直是产能超过需要。有过低级阶段的产能过剩;也有过中级阶段的产能过剩;现在中国陶瓷行业似乎进入产能过剩的较高级的阶段。因此,现在陶瓷行业的产能过剩并不是此前过剩的简单重复。而标志着一种革命性的提升。另外,从全世界工业制品生产的产能利用率进行观察,一般都在70%~75%之间。而目前,我们国内陶瓷行业的产能过剩还显然低于国际水平。这并非个人的乐观看法。因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陶瓷产业尚处在一个急速上升的阶段,因此各地陶瓷产业为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势必会增加生产力度,产能过剩的现象就自然难免了。因此,可以预言,我国陶瓷市场存在的产能大于需求的现象,仍然会存在下去。最关键的是经营状况好的企业,确实挣了钱,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进而开始了经济扩张。市场需求看好只是大规模扩产的表面理由,更关键的是由于企业的利润水平状况及对陶瓷产品远景看好。

近一两年来,尽管陶瓷产能过剩警告不断,但是我们同样看到国内陶瓷生产能力与技术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在短短的几年中,许多原属进口的陶瓷产品被国产品牌所替代。同时,中国建筑陶瓷产品又开始大步迈向国际市场。这些均为令人可喜的现象。

当前,过剩的产能与产品多集中在陶瓷低档市场,充分的竞争可以大浪淘沙。那些生产模仿型、产品质量差的厂家,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势必在这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随着国外及台资企业不断入驻大陆,建筑陶瓷产品的种类、花色品种将更加丰富,这样使国内的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权。那些仍然在生产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产品的企业,生产工艺技术的竞争,将会国内企业必须走上一条与国际接轨的到质量产品。

产能过剩可以提高陶瓷行业进入的门槛。对那些动不动就想在陶瓷行业分到一杯羹的投机商也给予了明显警示,适当的产能过剩还可以规范陶瓷行业盲目投资的问题,逐步消除陶瓷的投资过热。激烈的竞争还给投资者以更高的产品要求。再加上陶瓷行业生产愈加成熟,利润空间压缩,将迫使他们作出更加冷静的思考。

此外,陶瓷行业产能过剩所反映出的激烈竞争,还能够促进市场进行整合。推动国内陶企重新进行重组兼并,导致一批大型企业的诞生。这样就也可能结束长期切切不休的内斗与相互倾轧。我们看到,在20多年前,西方国家的许多知名陶瓷企业,也是经过产业重组兼并,迅速结束了长期的内战现象,大量的中、小型陶瓷公司被兼并或被市场淘汰,现在仅剩下几家或十几家公司了。因此,随着整个陶瓷行业的日益成熟与健康发展,这种情况在将来也许会同样在我国出现。

总之,面对我国陶瓷行业目前出现的产能过剩现象,我们应该尽可能避免惊慌失措,正视现实,坦然对待。同时必须加快行业技术创新与确立自主知识产权,较好地解决好陶瓷产能过剩的这道坎。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陶瓷业在产能过剩阵痛中前进


促进行业规范迅速孵化企业

近年来,随着国内陶瓷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建筑陶瓷企业相继停产、破产的消息不断。于是,一些评论家预言,“十一五”期间,建筑陶瓷行业产能过剩现象可能更加突出,形势将更加严峻。那么,陶瓷行业产能过剩,究竟存在什么弊与利?

就整个陶瓷行业来看,适当的产能过剩现象,或许对于整个行业的成熟非常有好处。一是提升市场竞争的素质与内涵。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部分低档劣质的产品,使陶瓷业尽快规范。二是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它使企业迅速得到孵化,加快市场的成熟。过度的生产能力形成的整个产能过剩,其有利之处是提高陶瓷市场进入的门槛,从而进一步净化市场。

另一方面,产能过剩这一怪物,常常伴随着阵痛。从国家与部分企业的利益考虑,产能过剩是由于过度投资造成的,过度投资又造成资源的无端浪费。

回顾一下近十年我国陶瓷行业的发展,似乎一直是产能超过需要。既有过低级阶段的产能过剩,也有过中级阶段的产能过剩情况,现在中国陶瓷行业似乎进入产能过剩较高级的阶段。因此,现在陶瓷行业的产能过剩并不是此前过剩的简单重复,而是标志着一种革命性的提升。另外,从全世界工业制品生产的产能利用率观察,一般都在70%%-75%之间。而目前,我国陶瓷行业的产能过剩还显然低于国际水平。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陶瓷产业尚处在一个急速上升的阶段,而各地陶瓷企业为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势必会增加生产力度,产能过剩的现象就在所难免。因此,可以预言,我国陶瓷市场存在的产能大于需求的现象,仍然会存在下去。

近年来,尽管陶瓷产能过剩警告不断,但国内陶瓷生产能力与技术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在短短的几年中,许多原属进口的陶瓷产品被国产品牌所替代。

产能过剩可以提高陶瓷行业进入的门槛,而对那些动不动就想在陶瓷行业分到一杯羹的投机商,也给予明显的警示。适当的产能过剩,还可以规范陶瓷行业盲目投资的问题,逐步消除陶瓷的投资过热。激烈的竞争对投资者提出更高的产品要求,再加上陶瓷行业生产愈加成熟,利润空间压缩,将迫使他们作出更加冷静的思考。

此外,陶瓷行业产能过剩所反映出来的激烈竞争,还能够促进市场进行整合,推动国内陶企进行重组兼并,导致一批大型企业的诞生。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国家的许多知名陶瓷企业,也是经过产业重组兼并,迅速结束了长期的“内战”现象,大量的中、小型陶瓷公司被兼并或被市场淘汰,现在仅剩下几家或十几家公司。因此,随着整个陶瓷行业的日益成熟与健康发展,这种情况在将来也许会同样在我国出现。

总之,面对我国陶瓷行业目前出现的产能过剩现象,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避免惊慌失措,正视现实,坦然对待。同时,我们必须加快行业技术创新与确立自主知识产权,较好地迈过陶瓷产能过剩这道坎。

焦点:陶瓷业产能过剩的是与非


近年来,随着国内陶瓷行业竞争激烈,一些建筑陶瓷企业相继停产、破产,消息不断。于是,一些评论家预言,"十一五"期间,建筑陶瓷行业产能过剩现象可能更加突出,形势将更加严峻。那么,陶瓷行业产能过剩,究竟存在什么弊与利?笔者试加分析如下:

其实,从发展市场经济的眼光来看,当一个行业兴起时,就会形成一种吸引力,大家都会趋之若骛,纷纷投资上项目,就往往导致该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产品卖不出去,仓库爆满,流动资金收不回来。产能过剩的恶果,是大家都向一条路上去挤,使该行业的利润空间缩小,导致过度竞争发生。一部分先搞起来的企业,可能依靠好的运气与市场短缺的机遇,即使是萝卜快了不洗泥,一时间也能挣个盆满钵满。而后来新上的企业,遵循了中国人习惯的行话"跟着下,不害怕",贸然行事,结果由于行动迟缓,又没有自己的创新能力与,新产品开发能力,没有自身的技术诀窍,可能很快就会陷入经营不善的境地。市场经济与市场竞争是残酷的,时时事事都必然会有一部分企业赚钱,有一部分企业可能只是花钱买吆喝,或只是赚了功夫,而赔了钱。

就整个陶瓷行业来看,实际上适当的产能过剩现象,或许对于整个行业的成熟非常有好处。一是提升了市场竞争的素质与内涵,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整个陶瓷业尽快归于规范。其结果乃是淘汰部分产品:低档劣质的产品被淘汰。淘汰部分企业的结果,是一些在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方面落后的企业最先尝到淘汰的苦果。二是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是有利的,它使企业能够迅速得到孵化的功效,能够加快市场的成熟。过度的生产能力形成的整个产能过剩,其有利之处是提高了陶瓷市场进入的门槛,从而进一步净化市场。

另一方面,产能过剩这一怪物,常常伴随着带有阵痛,从国家与部分企业的利益考虑,产能过剩是由于过度投资造成的,过度投资又造成了资源的无端浪费。从投资陶瓷的企业来看,则是一些企业家由于将鸡蛋都放在陶瓷这一个篮子里,其发展趋向可能遭遇崩盘,前功尽弃。

我们要全面看待产能过剩的问题。回顾一下近10年来我国陶瓷行业的发展,似乎一直是产能超过需要。有过低级阶段的产能过剩;也有过中级阶段的产能过剩的情况;现在中国陶瓷行业似乎进入产能过剩的较高级的阶段。因此,现在陶瓷行业的产能过剩并不是此前过剩的简单重复。而标志着一种革命性的提升。另外,从全世界工业制品生产的产能利用率进行观察,一般都在70-75%之间。而目前,我们国内陶瓷行业的产能过剩还显然低于国际水平。这并非作者的乐观看法。因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陶瓷产业尚处在一个急速上升的阶段,因此各地陶瓷产业为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势必会增加生产力度,产能过剩的现象就自然难免了。因此,可以预言,我国陶瓷市场存在的产能大于需求的现象,仍然会存在下去。最关键的是经营状况好的企业,确实挣了钱,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进而开始了经济扩张。市场需求看好只是大规模扩产的表面理由,更关键的是由于企业的利润水平状况及对陶瓷产品远景看好。

近一、二年来,尽管陶瓷产能过剩警告不断,但是我们同样看到国内陶瓷生产能力与技术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在短短的几年中,许多原属进口的陶瓷产品被国产品牌所替代。同时,中国建筑陶瓷产品又开始大步迈向国际市场。这些均为令人可喜的现象。

当前,过剩的产能与产品多集中在陶瓷低档市场,充分的竞争可以大浪淘沙。那些生产模仿型、产品质量差的厂家,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势必在这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随着国外及台资企业不断入驻大陆,建筑陶瓷产品的种类、花色品种将更加丰富,这样使国内的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权。那些仍然在生产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产品的企业,生产工艺技术的竞争,将会国内企业必须走上一条与国际接轨的到质量产品。

产能过剩可以提高陶瓷行业进入的门槛。对那些动不动就想在陶瓷行业分到一杯羹的投机商也给予了明显警示,适当的产能过剩还可以规范陶瓷行业盲目投资的问题,逐步消除陶瓷的投资过热。激烈的竞争还给投资者以更高的产品要求。再加上陶瓷行业生产愈加成熟,利润空间压缩,将迫使他们作出更加冷静的思考。

此外,陶瓷行业产能过剩所反映出的激烈竞争,还能够促进市场进行整合。推动国内陶企重新进行重组兼并,导致一批大型企业的诞生。这样就也可能结束长期切切不休的内斗与相互倾轧。我们看到,在20多年前,西方国家的许多知名陶瓷企业,也是经过产业重组兼并,迅速结束了长期的"内战"现象,大量的中、小型陶瓷公司被兼并或被市场淘汰,现在仅剩下几家或十几家公司了。因此,随着整个陶瓷行业的日益成熟与健康发展,这种情况在将来也许会同样在我国出现。总之,面对我国陶瓷行业目前出现的产能过剩现象,我们应该尽可能避免惊慌失措,正视现实,坦然对待。同时必须加快行业技术创新与确立自主知识产权,较好地解决好陶瓷产能过剩的这道坎。

去产能过剩之陶瓷行业调查 景德镇转型升级不容易


“目前市场根本无法消化掉陶瓷产业的产量,尤其是传统陶瓷产业,已经明显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研发中心主任李亚萍向本报记者指出。

作为耗能大户的陶瓷产业,在2010年之后,随着全国节能减排政策的下达,部分沿海省市的企业它们纷纷向周边省区转移,造成陶瓷行业在中部地区落地生花的现状。

据本报记者调查发现,作为传统的陶瓷产业大省,在江西除了原来的陶瓷产地景德镇之外,赣西的萍乡以及湘东的部分区县纷纷上马陶瓷相关产业,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今天的陶瓷产业产能过剩。

近日,景德镇市委书记邓保生公开表示,通过数年时间,将产业打造成千亿产业,让外界再次对陶瓷产业产能过剩表示担忧。

业内专家指出,全国陶瓷产能的增加大于市场的容纳量,不仅仅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也会造成同质化的产品依靠价格竞争、以次充好等无序竞争的现象出现。

据本报了解,为扭转局面,以景德镇为代表的传统陶瓷产业重镇寄希望于新型陶瓷产业,但似乎压力重重。

以景德镇为例,当地新型陶瓷产业并没有想象的乐观。目前从景德镇的陶瓷产业格局来看,新型陶瓷产业只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工业园区,而普遍状况却是“作坊式”的传统陶瓷企业零星分布,在全国亦然。

业内专家也对本报记者分析说,新型陶瓷产业开发投入不论是资金还是政策都重不足,加之现今成熟的新技术,应用到新型陶瓷领域的比重不到10%。

陶瓷产业产能过剩

据新近发布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在景德镇的经济格局中,陶瓷工业占到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今年1-5月,景德镇市陶瓷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9.6亿元,同比增长10.91%;上缴税收1.78亿元,同比增长32.03%。

然而,产能过剩的“阴云”一直笼罩在景德镇上方。据一份公开的《2012-2016年中国陶瓷制造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2012年陶瓷行业大概有10%到15%的产能过剩。不少陶瓷企业频频出现倒闭,中国陶瓷业已进入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的阶段,陶瓷行业的前景让人堪忧。

以产业为例,当地该产业的产能过剩,与其他行业的产能过剩不同,不仅总量过剩,而且存在结构过剩,其中,以传统陶瓷产业最为明显。

业内人士分析,景德镇的陶瓷产业主要以传统陶瓷产业为主,而传统陶瓷产业所面临的同质产品是最多的,竞争压力也是最大的,比如建筑陶瓷和日用陶瓷。而广东、山东和福建等地的传统陶瓷产业相比景德镇更具竞争优势。

“目前市场根本无法消化掉陶瓷产业的产量,尤其是传统陶瓷产业。”李亚萍向本报记者指出。

正如李亚萍所说,不仅是在景德镇,全国范围内陶瓷产品同质化、产能过剩已经是陶瓷行业面临的普遍威胁。

不难发现,国内陶瓷企业呈散而乱的态势已成事实:品牌数量众多,没有一家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2%,行业无序竞争现象严重,产能严重超出市场需求。

“传统陶瓷市场已经相对饱和,同类企业众多。”李亚萍说,“而景德镇总体的陶瓷格局,主要还是传统陶瓷企业占多数。”

不争的事实是,传统陶瓷产业严峻的产能过剩,已经让其深陷附加值低和恶性竞争的泥淖,而继续投资扩大传统陶瓷产业,无疑会加剧这一过程。

待破之题:转型升级难

在李亚萍看来,传统陶瓷产业的产能过剩,新型陶瓷产业巨大的市场需求,再加上瓷土资源濒临枯竭,多种因素的混杂下,发展新型陶瓷产业应该成为地方政府规划陶瓷产业的方向。

“我们将会转向新型陶瓷产业,实现差异化竞争以避开产能过剩的风险。”工业园区管委会一位发言人告诉本报记者,“未来增加陶瓷产品的附加值会是产业发展的方向。”

邓保生曾公开表示,未来产业的发展,将形成以高科技陶瓷为核心竞争力,以陶瓷文化创意为特色,以陈设艺术陶瓷和高档日用陶瓷为主体,以建筑卫生陶瓷为补充的陶瓷产业发展新格局。

在景德镇发布的《关于加快景德镇市陶瓷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现在景德镇打造的陶瓷概念,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日用陶瓷和艺术陶瓷的概念,而是包括了高科技陶瓷、环保陶瓷、纳米陶瓷等在内的大陶瓷概念。

“如今,新型陶瓷产业对景德镇市的经济发展贡献率接近20%,新型陶瓷产业对产业升级提供了巨大帮助。”景德镇瓷局一位官员告诉本报记者。

官方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根据2012年的一组数据显示,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为125.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2.5%,其中陶瓷工业总产值为94.2亿元,占全市陶瓷产值的45.5%。据悉,陶瓷工业园高占比的工业产出,多半以生产功能陶瓷、结构陶瓷、电子陶瓷等高技术陶瓷的陶瓷企业为主。

然而,新型陶瓷产业并没有想象的乐观。目前从景德镇的陶瓷产业格局来看,新型陶瓷产业只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工业园区,而普遍状况却是“作坊式”的传统陶瓷企业零星分布,在全国亦然。

而根据李亚萍的观察,景德镇新型陶瓷企业所占比例较小,还难以形成规模。业内人士也指出,所谓的“过剩”应该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产品需要升级换代,产业需要调整变革,自然会产生新的品牌,自然有新的市场。

“另外,新型陶瓷产业开发投入严重不足,不论是资金还是政策。”李亚萍说,“陶瓷研究所成熟的新技术,应用到新型陶瓷领域的比重不到10%。所以,未来陶瓷产业的规划布局,任重道远,关键是把新技术转化为新的产品。”

评论:张艺谋给陶瓷行业上课


在陶瓷行业大谈特谈关于陶瓷文化图行天下的今天,张艺谋无疑又给我们陶瓷行业上了一大课。多少人天天都在讲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窑火五百年,五千年与五百年的延续绝对不是弹指一挥间,它的记忆,它的积淀,它的每一个流向,陶业人随便驻足总能感应出身边有着厚重的东西让我们难以释怀。其实,陶瓷仅仅是这时空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小细节,也正是因为它的普通,中国才没有任何顾虑便轻松地将它同丝绸一起带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也因此让世界记住了陶瓷,也因此让世界记住了中国。

在这次被40亿人关注的奥运会开幕式上,陶瓷远渡的渊源何曾不是让人记住的中国元素?在那无尽的沙漠,在那浩瀚的海洋。我们至今还会听到那些精美的陶瓷在行进的颠簸中发出的那天籁般悦耳的碰撞声。可是有多少陶瓷人哪怕就是亲临其境,他们能有一丝震撼吗?又有多少陶瓷人在场内场外能够感动得热泪盈眶?做为陶瓷人,你听到了这种声音吗?或者说在此时此刻,你听到了压机焦点房地产网的声音吗?你听到了那熊熊烈火在窑炉里燃烧的声音吗?你听到了质检员在检验每一片产品的敲击声吗?你听到了那些不合格产品在碎裂时发出的声音吗?

你或许没有,你可能真的被张艺谋制造出来的那种气势,那种场面,那种色彩给惊呆了。细细回想一下,张艺谋这点把戏也算不了什么,尽管有《英雄》的翻版之嫌,尽管有《满城尽带黄金甲》那不褪色的模样,尽管还有很多很多都说得上与之有些关联。但他就是有本事让那些外国人惊叹,让那些真正看懂了的中国人兴奋,让那些看不懂的中国人呐喊,让那些自以为什么都看明白了,实则根本就没有沾上皮毛的人捶胸顿足,让那些模棱两可的人实在难受,但又不能表露。因为他总会觉得有人能够窥探出他的心思,要么就是真懂,要么根本就是不懂装懂。尽管有些似是而非,一半明白,一半没法说清楚。这没什么,在那一刻谁都不敢说他就真17173的看明白了。其实许多的所谓策划,所谓文化,所谓创意,所谓的震撼,统统都是在于通过后期的解说与争论,然后就有了更多更新的观点便更加丰富了它的中国式的国际意义。诸如那个击缶倒计时的光影控制,诸如那个孔子三千弟子的朗诵神态,诸如那烟火脚步的形象逼真度,诸如那个立体的升空地球之不同层面的动感,诸如那个百米画卷所承载的无穷艺术,诸如那个“和”字的主题胸怀,诸如那个齐刷刷的古典美人与出海划桨的男人们……

要在这么短一个时间,要在这么大一个空间,要在这么长一段历史,要在这么多数也数不尽的中华瑰宝名册里,去选出精当的让那些来自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人种都能够留下最为烙印式的中国记忆的确不容易。事实上我们也不可能把我们认定的好东西都一一展现给他们。要达到让更多网络超女的人认可,在张艺谋看来,让他们傻眼就行了,让他们毛发倒竖就行了,让他们合不拢嘴就行了,让他们弄不明白又想弄明白就行了。至于有多少人喝彩,至于算不算忽悠,那就真正要考量一个人是不是就认为他自己就是一个很有文化的人了。因为天下总是拥有太多太多的事后诸葛亮。

其实,我们的陶瓷行业何尝不是这样呢?成天苦思冥想,搜肠刮肚地弄一些土不土洋不洋的东西来,你说怎么不叫人恶心?看看这次开幕式,中国元素又是何等的简单,中国文化又是何等的具有张力,具有感染力,具有穿透力和具有慑服力。中国陶瓷恰恰缺乏的就是这种最为核心又是最简单的东西,这恰恰就是最为致命的又总是被企业及企业家忽略的东西。陶瓷大腕小腕们,别在那儿自欺欺人了!真诚真心地玩一点叫真文化搜狗的东西来让世界瞧瞧,那是多么“愉人愉己”的事情啊!不要再去坚持“娱人娱己”了,更不能再继续坚持“愚人愚己”了。大胆地来一点哪怕是夸张的中国元素也好,这一定会让我们觉得有一种“吃不上猪肉,至少也可以听听猪叫”的痛快,那何尝不是一种安慰呢?

评论:陶瓷行业的冬天真的来了吗?


“陶瓷行业的冬天真的来了吗?”,近来成为行业普遍关心的话题。7月30日的“聚焦08.突破迷局”陶瓷行业发展高峰论坛,以及8月1日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陶瓷资讯》承办的“2008中国仿古砖高峰论坛”,都广泛讨论了这个问题。与会嘉宾大多认为陶瓷行业的冬天已经来临,也有部分嘉宾认为目前陶瓷行业的销售状况虽有所下滑,并非全部,并不是非常严重,目前不是陶瓷行业的冬天。此前作者在《陶城报》言论版的两篇文章《也谈“腾笼换鸟”(7月4日)》、《当前建陶行业所面临的危机(7月11日)》及刘小明的文章《恶劣环境下安全“过冬”比“腾笼换鸟”更重要(7月11日)》都从不同层面讨论了这个问题,这些文章也受到了众多的关注,究竟陶瓷行业的冬天有没有来临呢?

其实我认为,这个问题与我国整体经济下一阶段的发展一样,有些捉摸不定,后奥运经济将如何走向,实在有太多不定因素了。目前建陶企业在资金与销售诸方面都面临了严重的压力:宏观经济的调控、房地产行业的下滑、以及奥运会本身与汶川大地震都已经对我国的建陶行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不少建陶企业大面积的停窑,最近几个月瓷砖销售严重下降,06、07年向外扩张的陶企大多放慢了基建、投产的速度,已经使业内人士感到了冬天的凉意,在这个层面讲目前是陶瓷行业的冬天也未尝不可。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不少陶企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压力,如:楼兰陶瓷、欧文莱陶瓷的整体销售丝毫没有受到冲击,佛山陶瓷行业今年上半年的出口整体增长30%;又如大型陶企宏宇陶瓷、顺成陶瓷等都没有出现停窑现象;还有七月份我们在内蒙古等地参观的一些建陶企业,产销仍然平衡,有些还是保持着零库存,这些都表明建陶行业内部各自的状况在现阶段是极不平衡的,这也许正是我们建陶行业本身的特点,在大好的经济环境下(如:06、07年),建陶行业全线飘红,也会有个别陶企经营亏损,在困难时期,仍有不少陶企生存得很滋润。以我个人的看法,目前整个行业已经面临着较大的困境,目前生存得较好的企业普遍有如下特征,一类是出口占主导的陶企,受国内整体经济的影响较小,一类是其产品本身性价比极具竞争力,一类是小型企业,在区域市场内独霸一方,还有就是中等规模的品牌企业。以目前大部分陶企的现实状况,可以说陶瓷行业的冬天已经来临,关键是这个冬天是不是一个严冬,还要持续多久?

首先是整体宏观经济的走向,目前股市已经跌破2400点,楼市会不会大面积持续下跌?奥运会及汶川大地震对华北地区、成渝地区建筑工程的影响,在奥运会结束后是否出现大面积井喷?有关协会表示在努力向国家申请建陶产品出口退税额的回调,是否可以实现?最近一段时间美元的升值,是否会持续下去?会不会带来油价及众多原材料价格的进一步的回落?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奇怪现象能否结束?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能否真正落实到实处?帮助企业渡过一个不太冷的冬天、不太长久的冬天,企业自身也应在冬天里作好自身的调整,改进自身的经营策略,寻找合适的经营规模,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全世界都看好中国的经济发展,安全过冬,做好迎接春天的准备。

评论:我国陶瓷行业的“集结号”在哪里?


最近,全国各地热播冯小刚的贺岁片《集结号》,听说该片影院取得良好票房,好评如潮,后来竟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中报道,这作为一部商业片来讲,能在国家级媒体,黄金栏目,长时间,大篇幅报道,实属难见,由此看见该片魅力。

影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战役中,上级命令一个连队的战士坚守4小时以集结号为令撤退战役,结果等了12个小时集结号也没有吹响过。当连长谷子地所带领的47个战士伤亡惨重时,排长焦大鹏在牺牲前告诉谷子地:我听到集结号了。焦大鹏是全连最勇敢的战士,由他说出的这句话让谷子地震惊。但是谷子地本人却没有听到号声,于是他决定继续坚守下去,结果47个战士最终全部阵亡。的确,这部影片无论从故事情节,场面安排,演员表现,还是寓意的传达都很到位,很感人。后来在网上传出“看了集结号,组织靠不住”之说。

近期,各大陶企纷纷吹起了“集结号”,在外忙碌了一年营销大军听见号声纷纷返回总部,接受新的任务。作为经销商而言,一线“作战”感觉如何?对“组织”有什么建议意见?还靠得住吗?有人在问:“随着近年陶业的大扩张,产能不免过剩,终端是不是开始听见“集结号”了?

从中国发展的大背景来看,我想,从义和团起义,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进军,慈禧逃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年灾害,十年动乱,我们的民族多灾多难,现在我们的发展环境是前所未有的,是得来不易的,是压抑许久的。相对近百年的动荡不安,中国社会的发展才刚刚开始,有俗语说:“弹簧压得越紧,爆发力度也越大”,我相信,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我们能听见的是“冲锋号”,我坚持,一场有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战役才刚刚开始。

目前我们和国外优秀的陶瓷产区相比,的确存在很大差距,很多方面确实不尽人意,法律,规章,制度,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的缺失,缺位,不规范等。但我们也认识到,中国企业真正静下心来发展经济的时间,仅仅是从改革开放开始,这相对国外上百年形成的成熟商业体系,优越的商业环境相比,我们自然存在着差距,可喜的是,目前存在的很多问题大家也清醒认识到了,欠缺的是解决问题的条件或环境。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被首次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物权法》确立了市场经济赖以存在的产权基础;新施行的《劳动合同法》为弱势的劳动者权益说话;廉租房,双限房,保障性用房政策出台等等我们几代人想做但不敢做,做不到的事情提上了日程。重要原因是,我们现在实力强了,腰板硬了,有能力,有条件说这个话。

笔者认为,行业的继续发展在宏观上没有障碍,更多的应该提防微观上的变化,如企业战略的制定,产品的定位,制度管理的规划,品质的保障,品牌的运作,渠道的建设,服务等等。打个比方,我们都说消费者是企业的衣食父母,那么经销商是什么呢?他是企业的什么?是企业的孩子?情人?妻子?丈夫?还是兄弟?我想,经销商在企业心目中角色不一样,角度的不一样,出发点不同,理念不同,方式方法的不同,合作的效果,结局肯定也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

对中国发展而言,我们宏观尚处于“冲锋”时期,陶瓷行业也是如此,我们应更多关注企业微观方面的东西,技术,操作等问题。在此,我祝愿所有企业,供应商,及冲锋在一线的经销商战友,在没有听到“集结号”之前,备好充足的“弹药”,打一场漂亮、痛快、彻底的战役。

评论:临死也疯狂 陶瓷行业切勿“自残”


据景德镇一陶瓷代理商透露,以前当地的家装公司、设计师们拿的回扣是10%-15%,但是现在家装公司和设计师竟然要30%的回扣!非但如此,就连当地的泥水工也“绑架”陶瓷商家,狮子大开口,吃拿卡要。商家稍有不从,泥水工就会跟业主说产品的坏话,导致产品无法销售出去。某个小有名气的陶瓷品牌就因此无法在该地继续经营下去,退出了市场。

另一件事同样发生在江西。虽然今年市场不景气,可是一批陶瓷企业在制订营销计划的时候,无视市场状况,销售目标只增不减。为了完成销售的指标,企业的销售人员、区域经理就拼命地向经销商压货。而市场萧条,经销商的库存无法消化,最终货物只是完成了从厂家仓库到经销商仓库的物理转移,并没有能够真正被市场所消化。这样一来,也造成了企业和经销商关系的高度紧张。江西某地一陶瓷市场中就有近10家商户更换了所代理的陶瓷品牌,原因就是他们无法完成厂家定的销售任务。

据了解,这样的事例并不仅仅发生在江西,也不仅仅局限于设计师和经销商、经销商和企业之间,作为原材料供应商的釉料企业、机械配套企业,为了生存,抢单现象也日趋严重,有些陶瓷企业为了个人利益,更是从中挑拨,诱使供应商比价。为此,有些配套企业明知目前货款难收,还是毅然投入到激烈的赊款订单争夺战中。

另外,还有一批企业因品牌经营不善,资金实力不强,产品又缺乏竞争优势,已经被推上了“淘汰”的边缘,在市场重压之下,这批企业更是变本加厉,不惜以本伤人,极力压低产品价格,通过大抛售方式做最后的“疯狂表演”。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销疲软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潮州、佛山等地的陶瓷外销企业,都开始把销售重点转向国内市场,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国内市场,这让原本就拥挤不堪的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一时间刀光剑影,风声鹤唳。然而,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从去年开始就一直不景气,直到最近几个月才稍微有些起色。建陶和卫浴行业的回暖会比房地产市场还稍迟一些,毕竟买房在前,装修在后。

面对疲软的市场环境,可以说承受压力的已经不是一两家企业,也不是一两个商家,是整个陶瓷产业都面临市场困局。供应商、制造企业、经销商,甚至包括设计师,本就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企业和经销商更是位于核心位置的利益共同体,经销商是企业在地方上的代言人,而企业则是经销商的有力靠山。两者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经济繁荣的时候,企业和经销商协同打天下,开拓市场;而在经济不景的时候,企业和经销商更要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这是最为浅显的道理,但许多企业在面对市场危机时,往往不择手段,甚至饮鸩止渴,为了保一时之命而罔顾他人利益,最终造成利益共同体的猜忌和遗弃。

很不幸,以上事例正印证着恶性竞争趋势的加剧。

市场疲软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小人“落井下石”、朋友变敌人、老乡背后开枪。本是正常的市场竞争,却因为“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让整个行业没了竞争底线。没有底线也就意味着不择手段,这将不仅伤害某一家商家、企业的利益,其破坏的是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损害的是整个行业利益。

中国陶瓷行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规范,已经开始步入品牌竞争时代,品牌承载的是形象、信誉、承诺、保障和信心,更承载着企业的社会尊严。既然危机不可改变,那么就让我们对利益攸关方多一份体谅,多一份理解。

暂时的撤退并不可耻,更重要的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如一个男人,就算死也要死得有尊严。

评论:中国陶瓷行业到底输在哪里?


陶瓷行业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来的发展,确实谱写了中国陶瓷发展史的辉煌一章。同时,陶业正因产业转移,能源、资源的日益紧缺,陶瓷资源性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等等原因陷入一片愁云惨淡之中。

究其原因,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

作为制陶业这种高耗能的生产行业,原材料和制作流程中的生产成本要占到总成本的三成以上。今年开始,包括色釉料、化工原料,还是机电配件、运输费用、包装材料……而这其中几乎所有的原辅材料都在涨价。这种原材料上涨的现象,也给商家带来了不小的心里冲击,好似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经营者的咽喉。

不仅生产原料价格上涨,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成本也在不断提升,这也揭示了未来几年内,新能远发展和原始能源的有效利用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成败与否的关键。国家发改革委6月19日宣布,自6月20日起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1500元,国际原油价格创下了每桶139美元的新高,单日上涨幅度高达10美元。7月份,油价继续拔高,电价也跟着提价,自7月1日起,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2.5分钱……原油、煤炭、矿产类原料和化工类原料的大幅度上涨,使陶瓷企业利润不断摊薄,部分企业开始徘徊在亏损的边缘。

其次,产品缺乏创新精神。

在陶瓷行业一直盛行这样一种生产模式:一个新产品刚刚投入市场,同类型的产品便纷纷涌现,不但产品的特质相同,价格也相近。那么,对于投资研发和制作新产品的厂家来讲,就要蒙受巨大的损失,前期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纷纷付诸东流,市场回报率甚微。常此以往,整个市场形成了一种消极懒惰的氛围,很少由厂家敢于冒着风险去尝试新产品的研发,所有人都在观望,试问,如果一个市场上没有新产品的出现,那么何谈创新?何谈发展?与此同时,在西方国家,陶瓷品牌与品牌之间,花色、纹理都不同,相同的产品很少,原因就在于欧洲企业不仅有创新意识,还有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如此巨大的差距,究其根源,并不在于生产技术,也不在于综合国力,而仅仅在于我们是否有勇气去创新,用于去走一条自我发展之路。

没有两只鸡蛋是完全一样的,即使是同一只鸡蛋,在不同的角度去看,看到的结果也有所不同。同样,没有两个企业能生产出同一种产品,即使是同一个企业的产品,也应该拥有不同的特色,去适应和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才能有竞争力,才能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中享有一席之地。

最后,中国市场呼唤“诚信”

不仅在陶瓷行业,在各种行业市场中,到处充斥着买卖双方的争锋相对。“无奸不商”“买的不如卖的精”……已成为中国老百姓心中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思想模式,归根结底,都是由于买卖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所造成的。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买卖双方所掌握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相同,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就陶瓷行业而言,各交易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尤为严重。而“诚信”经营一直是所有企业都用来自我标榜的口号,真正做到这两个字的商家却屈指可数。中国社会呼吁“诚信”,中国的市场经济同样渴望“诚信”。中国的拥有广阔的市场,但是却创造不出傲人的销售奇迹,是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少吗?也不尽然。

近年来,团购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模式正已火热之姿席卷全国各地。团购表现出的种种优势成功地点燃了广大消费者的热情、吸引了广大消费者的火热参与。它多以互联网的形式筹划、组织、执行。并且已经称为一种大众追捧的新型购买方式。这种新的消费理念,可以从根本上说明,并不是中国没有消费市场,而是中国的消费者不能相信自己单独购买的产品的的确确物有所值。说到底,如何建立一个让买卖双方都能够相互平等,相互制约的市场规范体系,弘扬“诚信”为本的销售理念,已经是中国产品市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商家们也应该适时地放下手中的验钞机,坐下来好好斟酌一番,希望消费者以哪一种方式记住自己的产品。

做投机的奸商,还是知名品牌的老总,介于一线之间。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评论:陶瓷行业产能过剩的利与弊》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评论:陶瓷行业产能过剩的利与弊》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