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发展 > 导航 >

平川区陶瓷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

平川区陶瓷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

古代瓷器发展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中国古代瓷器发展

2021-04-25

古代瓷器发展。

近年来,平川区大力实施陶瓷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着力撬动区内民间资本参与陶瓷产业开发,盘活现有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区内陶瓷产业的扩充和技术进步。新乐雅陶瓷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三条地砖生产线,年产值8000万元。盈耀、盈胜陶瓷厂通过产权改制,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陇烨陶瓷由企业改制再到民资收购,产品达60多个品种,年产值5000多万元。温州客商投资5000多万元兴建白银华顺陶瓷有限公司,创造了当年投资开工、当年建成投产的“平川速度”。2009年,投资5000多万元的华顺陶瓷三期建成投产,日生产高档地砖10000余平方米,填补了西北地区生产高档地砖的空白。

众多民营陶瓷企业快速发展,平川形成了4大门类、100多个品种的陶瓷大产业,年产值达3亿元以上。带动关联产业蓬勃发展,从事陶瓷运输、销售等个体工商户达3000户,从业人员5000余人。

白银市进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市委市政府将陶瓷产业作为全市培育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为平川发展带来了机遇。平川区乘势而上,提出了做大做强陶瓷产业,打造“西部陶都”的发展战略。近期将通过举办陶瓷节会,邀请专家定位平川陶瓷产业发展方向,搭建平川陶瓷研发、人才、技术支撑平台,拓展招商引资渠道,对外宣传推介平川,提升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商机。

今后一个时期,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推动陶瓷产业发展:

(一)着力推动陶瓷产业集群化、园区化发展。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平川陶瓷建材工业园,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理顺陶瓷园管理体制,建立部门协作联动机制,形成建设合力。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引进20-30条生产线,墙地砖年生产能力达到1亿平方米以上,产值达到12亿元以上。加快白银市八大支柱产业第一家专业配套市场国泰陶瓷建材城建设步伐,加大对新乐雅、华顺、陇烨等骨干陶瓷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联合、重组、兼并等途径,提高资源的有效配置,发展集团化、规模化经营,形成几个核心竞争力强的重点骨干企业,不断推动陶瓷产业向集群化园区化发展。

(二)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促进企业优化升级。加大技术革新力度,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推进陇烨、新乐雅、华顺等企业的技术改造提升,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在保证中低档产品的同时,大力开发中高档产品,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加强功能性产品的研究,促进资源、原材料的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带动产业升级,实现产品系列化、品种多样化、市场多元化、效益最大化。

(三)强化自主创新,不断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开展技术工艺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强化新乐雅、华顺、陇烨等骨干企业的研发能力建设。充分利用平川陶瓷研究院这一平台,加强研发、合作和交流,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鼓励企业在引进技术项目时,捆绑式引进人才。依托甘肃省煤炭职工学校,开设陶瓷专业培训班,为企业培养一批技能型人才。

(四)强化品牌意识,大力培育产品销售市场。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更新设计观念,在配套、器型、花面设计、包装等方面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创立有平川陶瓷文化特色的陶瓷品牌。重视营销能力的培养,建立集销售、宣传、信息、服务于一体的营销网络,大力培育市场,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

(五)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招商引资。立足资源优势,抓住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机遇,进一步高起点规划建设平川经济开发区,尽快配套完善物流、信息和生活服务设施,降低产业发展成本,积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各项准备工作。以提升城市承载产业服务功能和集聚人气、商气为重点,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为客商投资创业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加强与淄博、佛山、景德镇、夹江、宜兴等陶瓷发达地区企业的交流合作,强力推进会展招商、上门招商、以商招商和自主招商。严格落实各项产业优惠政策,强化项目跟踪服务,优化政务环境,争取更多的企业入驻平川,推动陶瓷产业快速发展。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平川区:勇攀西部陶瓷产业发展高峰


千年磁窑薪火传承,优质丰富的陶瓷原料,聪慧杰出的艺术家和能工巧匠,西北第一条高档抛光砖生产线,西部第一条全自动环保墙地砖生产线,艺术瓷“陇瓷”跻身“中国名瓷”,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称号,设立甘肃省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面向全国征集“丝绸之路”主题陶瓷艺术创意设计大赛作品,拍摄微电影《丝路陶都情》……

平川区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重大布局,勇担转型跨越的重任,勇攀陶瓷产业发展的高峰,迈出了转型升级、打造“西部陶都”的坚实脚步。

陶瓷重镇美名扬陶瓷产业是平川区最为古老的传统产业,陶瓷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以前,平川区境内就开始烧制陶瓷。唐宋以后,陶瓷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明清以来,磁窑逐步形成声闻西北的陶瓷生产经销中心。新中国成立后,陶瓷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上世纪90年代境内陶瓷厂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陶瓷生产企业,鼎盛时期有8个分厂,3000多职工,总资产达1.5亿元。陶瓷企业生产的“格威”牌产品畅销西北五省区,设计生产的汉马镂金酒具、茶具、文具荣获全国旅游纪念品、内销工艺品优秀设计奖,反弹琵琶茶具荣获甘肃轻工产品百花奖设计二等奖。世界级民间艺术大师阮文辉先生曾在平川陶瓷企业体验生活,设计的铁锈红陶瓷葫芦,艺术价值极高。区内的陶瓷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陶瓷市场空前活跃,享有“西北陶瓷工业城”的美誉。

创新突破活力增

上世纪90年代末,区内陶瓷企业投资主体单一、机制不活、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的矛盾凸显,企业相继停产,上亿元的厂房和设备几近闲置,职工就业困难,一度兴盛的平川陶瓷业跌入了发展的萧条期。区委、区政府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培育,立足区情,发挥陶土资源富集的优势,把发展陶瓷产业作为平川的支柱产业之一,集中精力,攻坚破难,陶瓷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改造,新乐雅、华顺、陇烨、盈胜、盈耀等五家陶瓷企业已初具规模。新乐雅陶瓷有限公司在收购原靖远陶瓷厂分厂的基础上建立,公司拥有两条陶瓷自动化生产线,年产地板转、内墙砖500万平方米,产品销往省内外,在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温州客商投资新建的华顺陶瓷有限公司,拥有三条生产线,以生产中档墙地砖为主,率先建成西北第一条年产350万平方米高档抛光砖生产线。陇烨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在原靖远陶瓷厂改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拥有较为先进的大型窑炉3条,生产设备80多套,主要产品涵盖日用陶瓷、卫生陶瓷、建筑陶瓷、艺术瓷、园林瓷和仿古彩陶等60多个品种,形成了以“格乐威”为品牌的系列产品,年产日用陶瓷18万件。该公司以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成功开发了三足罐、底盆、细颈壶、瓶、碗、瓮、杯、罐等系列艺术品。新开发的仿古彩陶、艺术陶瓷在东南沿海城市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并有部分产品出口到东南亚地区。以日用粗瓷生产为主的盈胜陶瓷有限公司和盈耀陶瓷有限公司年产日用陶瓷30万件以上。目前,平川区陶瓷产品销售已覆盖了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内蒙、新疆等省区的部分市场。山东客商投资2亿元兴建的国泰陶瓷建材城,为陶瓷产业发展搭建了物流平台。

转型升级再出发

平川区先后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西部陶瓷峰会暨陶瓷文化节,邀请国内陶瓷行业专家对平川陶瓷产业发展进行科学定位,确立了把平川建设成为中国西部陶瓷产业基地和“西部陶都”的发展战略,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船再次启航。该区进一步强化政府引导力,着力构建陶瓷产业承载、行业管理、技术创新、企业融资、信息服务、人力资源、项目招商、市场物流等八大支撑体系,着力推动陶瓷产业集群化、园区化发展,全面提升承接陶瓷产业转移能力。近年来引进建设了山川、泰瑞等陶瓷企业,建成国泰陶瓷建材城,2011年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在全国陶瓷产业布局中占据了一席之地。2012年成立平川陶瓷研究中心,内设综合部、研发部、质检部、培训部4个职能部门,并依托省内工艺美术大师和色釉料工程师成立了制陶工作室,为研究陶瓷产业发展方向,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充分发挥陇烨陶瓷在艺术陶瓷领域的领军作用,以张明国为代表的平川制陶工艺传承人开拓创新,生产开发出仿古彩陶、高档陇瓷等艺术陶瓷产品,突出体现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化神韵,企业涌现出张明国、车亚彬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白银市民间艺术大师。陇烨陶瓷有限公司选送的仿古彩陶作品荣获首届中国历史名瓷烧制技艺大赛银奖,工艺美术陶瓷作品“黄山云起”荣获首届中国(国际)汝瓷文化节优秀奖。加快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步伐,以白银陇烨陶瓷有限公司为龙头,以陶瓷研究中心为支撑,着力打造艺术陶瓷创意园。目前,该创意区有高档文化艺术陶瓷生产线1条,建设陶瓷综合展馆1座。加快“一区多园”建设步伐,在平川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陶瓷工业园,着力推进陶瓷企业出城入园,依托陶瓷峰会、兰洽会、广交会等招商平台,积极引进一批资源节约型、产业带动型、规模效益型的重大陶瓷项目入驻园区。

白银新乐雅陶瓷率先出城入驻陶瓷工业园,建成了600多米长国内最先进的陶瓷生产线,项目投产后可年产800万平方米抛光砖和1000万平方米高档陶瓷内墙砖,企业获得了二次发展的空间,产业水平和效益全面提升,城市人居环境也得到了较大改善。在煤炭工业学校开设了陶瓷技术专业课程,专门培训陶瓷行业各类技术人才;建立陶瓷行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工艺美术大师补助制度,为平川陶瓷产业发展储备了光明的未来。面向全国知名陶瓷艺术家征集“丝绸之路”主题陶瓷艺术创意设计大赛作品,举办“丝路”主题陶艺展及甘肃籍陶艺家作品回家展,拍摄悠久陶瓷文化与唯美爱情故事交融的微电影《丝路陶都情》,在平川设立我省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平川区阔步走上自主创新、占据行业制高点的转型升级之路。

平川区筹办全国性节会助推陶瓷产业发展


今年,平川区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审视区情和资源优势,培育壮大陶瓷产业,举办全国性陶瓷节会,助推平川陶瓷产业快速腾飞,打造中国西部陶都和西部陶瓷物流基地。

加快城市转型强势“问鼎”西部

平川区学习借鉴先进发达地区“引大项目、建大园区、兴大产业、育大品牌”的思路和气魄,规划占地2000亩的陶瓷工业园,在实现“四通一平”的基础上,确定为“无费园”,进一步加大陶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打造“西部陶都”、“西部陶瓷建材基地”。积极开展登门招商、节会招商,每两年举办一次陶瓷节会,利用节会效应,加快平川发展。同步注重引进培养人才,成立平川陶瓷研究院,依托甘肃煤炭工业学校开设陶瓷专业,培养陶瓷专业人才。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引进20至30条生产线,墙地砖年生产能力达到1亿平方米以上,产值达到12亿元以上。今年引进投资2亿元的国泰陶瓷建材城,为陶瓷产业发展配套了物流环节。

专家“把脉问诊”科学合理定位

近年来,平川区立足区情,发挥陶土资源富集的优势,陶瓷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区中小型陶瓷生产企业达到13家,生产总值超过2亿元。

面对日益发展壮大的陶瓷产业,平川区乘势而上,筹办中国西部(平川)陶瓷峰会暨平川陶瓷文化节,确定了打造“西部陶都”的发展战略,并被白银市列为重点培育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积极关注平川陶瓷产业的发展,参与主办陶瓷节会,邀请全国著名陶瓷研究专家全面阐述西部陶瓷发展,定位平川陶瓷产业发展方向,搭建平川陶瓷研发、人才、技术支撑平台,助推平川陶瓷产业“问鼎”西部,让煤电陶三大支柱产业良性互动发展。

陶瓷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以创新的举措推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发展

“窑群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往返穿梭,日夜繁忙。”这是史书对当年江南一带青瓷烧造业的描述。

如今,堆积千年的碎瓷片已留在层峦的山林中,而陶瓷这项传统工艺再次走向兴盛,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重新走入大众的视野。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是以陶瓷为载体、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灵魂,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为追求的新兴产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景德镇瓷器是举世闻名的瓷器,景德镇是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陶瓷艺术资源,经过千年演绎的传统陶瓷产业,在新时期正注入新的发展能量,面临新的发展嬗变。

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是景德镇发挥优势的战略支点

景德镇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文运盛,郭沫若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来盛赞景德镇的陶瓷历史和文化,在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产业集群发展。景德镇全市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家,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大小实体3000多家,200多个陶瓷注册商标。所生产的陶瓷工艺门类齐全,涵盖艺术陶瓷、日用陶瓷、高新技术陶瓷、建筑陶瓷等多个种类。陶瓷生产、辅助、销售等分工协作呈现专业化、社会化的特点。

发展模式多样。有独立法人模式,如部、省、市陶研所,法蓝瓷实业等规模较大的实体;有“公司+工作室”模式,如雕塑瓷厂、建国瓷厂等国有企业改制后,利用原有土地和厂房吸引工作室入驻形成的创意基地;有名家工作室模式,如众多艺术家独立创办的个人工作室;有手工作坊模式,遍布全市各个街道巷弄之中,同样具备较高的创意水平。

陶瓷人才丰富。水土益陶的千年瓷都,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外来艺术家前来交流、创作。目前,全市拥有75位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100多位省级陶瓷大师,1000多位陶瓷高级工艺美术师,还有从事陶瓷工业的“十万大军”,形成了庞大的陶瓷文化创意队伍,文化创意的氛围十分浓厚。

文化底蕴深厚。境内遗存下大量官窑瓷器、民窑和古建筑、古街区、古弄巷,市区每5平方公里就有一处文物古迹,现有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区5处,地面文物500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0处;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5人,另有手工制瓷技艺研究保护中心、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等民间团体和保护单位,是其他瓷地和窑口所无法比拟的。

以创新的举措推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发展

今年2月,李长春同志在景德镇视察时指出:“现在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春天,景德镇陶瓷艺术要积极抢抓当前文化发展机遇,引领全国陶瓷艺术的潮流,摘取世界陶瓷艺术的王冠。”景德镇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努力传承中外陶瓷文化、融汇古今陶瓷工艺、云集天下陶瓷创意人才,推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瓷库中国专家指出,建设陶瓷文化欣赏创意产业园区。打造集群区块,是国内外许多城市抓文化创意产业的经验。景德镇坚持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与推进城市建设相结合,规划建设两大陶瓷创意产业园区。在老城区建设陶瓷文化科技产业园,依托老城区工业遗存厂房,延续陶瓷工业文化脉络,建设艺术创意谷、国际陶艺村、明清窑作群、红店街四片区,构建元代以来中国陶瓷工业窑炉博物馆、明代以来世界陶瓷工业厂房博物馆、近现代陶瓷从手工制作到机械制造活的博物馆;大力引入国内外陶瓷大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建陶艺工作室,赋予工业遗存新的创意和内涵,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使老城区近1500亩的工业遗存用地重新焕发活力。在新城区建设陶瓷创意文化创意新区,高起点、高品位规划总用地为15平方公里的陶瓷文化创意新区,涵盖陶瓷文化创意中心、国际陶瓷会展中心、陶瓷文化传媒中心、陶瓷产业中部基地等板块,进一步丰富陶瓷文化艺术的交流、创作、展览和交易等功能,使之成为集中展示景德镇陶瓷历史与工艺、对接现代陶瓷发展潮流的文化创意产业示范集聚区。

提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创新能力。科技与文化历来如影随形,科技进步会对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景德镇坚持把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与提升文化创新能力相结合,用创新支撑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精心培育创意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拥有成熟技术工艺、明星设计师团队、全球销售网络、规模较大的工业导向型陶瓷文化创意企业,引领全市陶瓷文化产业发展。全面整合本地科研资源,依托景德镇陶瓷学院、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等资源,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意产品,特别是景德镇餐具、景德镇茶具都是景德镇知名产品,景德镇通过陶瓷知识版权交易迅速实现商品化、市场化。广泛引进外地科研力量,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的文化科技合作,争取重大陶瓷文化产业项目和领先科技成果在景德镇实现产业化。推动设立陶瓷艺术最高奖,利用景德镇的世界知名度,设立陶瓷艺术成就最高奖“景德镇奖”,造就景德镇在全球陶瓷产业中不可动摇的中心地位,充分释放千年瓷都吸引人才与资源的品牌效应。

推进陶瓷文化创意资源深度开发。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旅游业扮演着参与者和展示者的重要角色。景德镇坚持把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与做大旅游产业相结合,深入挖掘千年瓷都的历史、文化等宝贵财富。加强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推动御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动古窑景区申报国家AAAAA景区,促进高岭申报世界矿山公园,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加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做好陶瓷旅游商品的市场开发,抓好陶瓷创意、制作体验、陶艺研修等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加强文化与旅游的嫁接。策划精品陶瓷文化旅游线路,让游客体验景德镇灿烂陶瓷文化,激发游客的购物欲望,实现陶瓷生产与旅游消费的良性互动。

打造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平台。完备的服务平台,能够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为产业腾飞持续助力。景德镇坚持把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与夯实产业基础相结合,构建适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平台。打造文化交流平台,办好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进一步发挥其国际性的陶瓷文化艺术交流、创作、展示和交易平台作用;办好国际性陶瓷文化论坛,推动陶瓷文化理论交流与思想火花的碰撞;建设景德镇陶瓷艺术宫殿,将整理发掘的十万多件陶瓷文化遗产物件集中展示。打造产品交易平台,鼓励民间资本成立经济公司,引进国内外知名拍卖公司,促进陶瓷艺术品交易;建设陶瓷创意产品版权信息中心、版权交易中心和艺术作品交易中心。打造创业孵化平台,利用闲置的老厂房、老作坊,发挥厂区内原有的陶瓷生产配套服务功能,建设从事个性化陶瓷文化艺术创作的创业孵化基地;设立文化创意发展专项资金,对创意技术及产品的研究开发,予以资金扶持。

陶瓷产业的发展思路


如何有权威的评价中国传统陶瓷产业现状并按科学发展观具体些清晰些提出产业发展思路,对于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使中国成为世界陶瓷生产制造中心,是当代中国陶瓷业的一个重要视点并值得许多业内业外人士探索的大课题。几经探求,深信有二处可作为思路的源泉。一是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会长张人为先生在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年会上的特邀报告“循环经济与中国建材产业发展”,从大建材着眼,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来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废弃“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线性物质流动经济旧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闭环反馈式经济循环过程,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废弃物排放最小化的目的,保护生态和促进经济发展。二是最近国家发改委宣布将从四个方面采取措施加快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说法: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发展环保产业,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我坚信在中国陶瓷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产业发展的思路,并具有最现实意义:①中国陶瓷产业发展到今天正面临解决节能降耗、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立法问题;②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依据;③为各级行业协会工作提供具体内容;④为行业科研自主式创新提供方向性课题;⑤为人才培训提供选择准则。

40亿吨陶土的出路 白银市平川区陶瓷产业发展调查


“如果平川区有100条年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平方米的墙地砖生产线,以当地丰富的陶土资源,完全可以开采使用700年以上。”广东佛山陶瓷学会专家李沃等人在对平川区陶土资源考察后,这样评价。

据调查,平川区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粘土、长石、石英石等陶瓷资源,现已探明陶土储量超过26亿吨。但是,过去低水平、小规模的生产状态,却难以使如此巨大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为40亿吨陶土找到出路,就是为平川区未来的发展找到新的出路!”平川区委书记陈其银的一席话,表明了陶瓷产业在平川区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国内陶瓷产品需求量不断扩大,随着西部大开发,整个西部的经济实力在上升,陶瓷的使用量会大大提高,市场前景看好,假如平川区能抓住发展机遇,完全有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西部陶都’。”山东客商游国庆对平川区陶瓷产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措施:国退民进走出困境

平川区招商旅游局局长何丰功说:“我们这里不仅有储量丰富的陶土资源,还有质优价廉的煤炭和电力,这奠定了我们在资源方面的优势。此外,平川区距离兰州135公里、西宁300公里、银川290公里、西安500多公里,可以说,西北几个中心城市都处于平川陶瓷企业的销售半径之内。区位优势明显,比外来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尽管具有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体制等原因,前几年平川陶瓷产业一度陷入困境,上亿元资产闲置。资源优势无法转变为经济优势,是平川区曾经面临的一大难题。

对此,平川区积极招商引资,促进企业改制。同时,落实发展非公经济优惠政策,放宽非公经济准入条件,简化各种行政审批程序,成立企业权益保障办公室,千方百计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为非公经济人士进城落户、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提供方便,重奖贡献突出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以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构筑非公经济发展高地。

一系列改革措施,吸引了各地客商,为平川区陶瓷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契机。经过多方努力,白银新乐雅、白银华顺、贵州艺术腰线等一批规模大、工艺新、技术含量高的骨干陶瓷企业纷纷入驻平川经济开发区;盈耀陶瓷、陇烨陶瓷等一批传统企业得到进一步改造和提升。改革使全区陶瓷产业重新焕发出了无限生机和活力,资源和区位优势也得以逐步显现。目前,平川区陶瓷产业已发展为拥有墙地砖、卫生陶瓷、日用陶瓷、工艺陶瓷四大类,100多个品种的大产业,全区年生产卫生陶瓷50万件,墙地砖700万平方米,日用陶瓷1000万件,仿古陶瓷120万件,年产值达3亿余元。

问题:资金与人才仍是瓶颈

华顺陶瓷有限公司是平川区第二大墙地砖生产企业,销售范围辐射陕、甘、宁周边500公里左右的市场,年产值4000万元。该公司经理陈顺火说:“我们公司现在有三条生产线,目前已经投资近1亿元,我们再想扩大生产规模,贷款总是批不下来。”

由于在平川区各银行贷不到款,陈顺火不得不回到温州老家贷款5000万元,才使公司有足够的资金上马一条高档抛光砖生产线。对此,陈顺火感到十分担忧,他说:“目前,华南、华北和西南地区都已拥有相当规模的陶瓷产区,而在西北地区却仅有零星的墙地砖生产企业,几近空白,市场被外来产品所占据。由于企业缺乏资金,我们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新产品,只能靠低端产品在市场上立足。”

资金断档不仅困扰着华顺一家,在平川区,所有的陶瓷生产企业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由于缺乏足够的发展资金,平川区现有陶瓷生产企业都以生产中低档墙地砖为主,且主要针对农村市场,这直接导致全区陶瓷产业长期处于低附加值状态。

除资金外,人才问题也困扰着一些企业。新乐雅陶瓷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杨晓云说:“由于平川区大环境、配套设施发展滞后,很难吸引外地高水平人才,导致企业在开发、研制新产品方面受到很大限制,难以做大做强。”

对此,平川区委书记陈其银认为,由于县级银行的贷款权限十分有限,金融支持几乎不可能解决全区陶瓷企业遇到的资金问题,这主要是现行金融体制导致的。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上级银行进一步放宽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限制,另一方面需要尽快建立社会诚信体制,同时,加快对民间资本的开发速度。陈其银表示,区委、区政府目前正在吸引本地煤矿矿主在投资方面下工夫,由于发展前景广阔,已有不少矿主对投资陶瓷产业产生了兴趣,这应该能够缓解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至于人才问题,平川区目前正积极改善配套设施,也制定了大量政策以方便外来人才就业及子女就学;此外,平川区也鼓励在景德镇、夹江、佛山等国内主要陶瓷生产基地务工的平川籍技工回乡创业。

出路:发展中培育多元产业“我第一次到平川,就好像看到了15年前的淄博。”去年,山东客商游国庆到平川区考察时说。如今,淄博已成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陶瓷产品生产、流通基地。游国庆的话既说明了平川区的发展现状,也说明了平川区的发展潜力。

由于对陶瓷产业发展充满信心,游国庆已在平川区陶瓷工业园内投资建设了一座占地203亩的“国泰陶瓷建材城”。目前,占地103亩的一期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工程建成后,可容纳400多商户入驻,建成星级酒店一座。全部工程完工后,可建成拥有仓储、物流、商业、科研、住宅等功能的陶瓷建材城。

“这个项目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平川区陶瓷产业销售的问题,同时吸引四川、山东等地的客商前来经营,使本地企业在竞争中完成产业升级,进一步完善陶瓷产业链,充分发挥我们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何丰功对在建的陶瓷建材城给予了高度评价。

游国庆说:“这个项目可以引导陶瓷产业向产、科、工、贸方向多元发展,使平川区成为甘肃、青海、宁夏、新疆4省区的陶瓷交易中心。进一步扩大陶土资源利用规模,大力开发陶瓷功能材料、结构材料和新型陶瓷制品,形成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完全可以使平川区成为名副其实的‘西部陶都’。”

平川区做大做强陶瓷产业 阔步“西部陶都”


近日,正在实施“西部陶都”发展战略的平川区再传佳音:在八月即将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西部(白银·平川)陶瓷峰会暨平川陶瓷文化节上,平川将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的称号,同时7平方公里的专业陶瓷工业园也即将开工建设。这预示着平川陶瓷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平川区将通过精心打造陶瓷产业集群,把平川建设成为中国“西部陶都”,成为特色现代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基地,并最终成为甘肃省产业发展的高地。

承接转移大力发展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

相比东部沿海地区,平川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而且平川区本身具有悠久的制陶历史,宋代这里就是西部著名的磁窑产地,建国后平川成为西北陶瓷重镇,虽然上世纪90年代大多国有陶瓷企业破产重组,但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陶瓷企业集聚,主要集中在墙地砖、卫生洁具等建筑卫生陶瓷领域,目前,平川陶瓷企业发展到15家,拥有4大门类、100多个品种,总产值近5亿元,陶瓷产品销售已覆盖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的大部分市场。

当前,随着东部沿海地区陶瓷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容量的缩小,陶瓷产业北移与西进的转移态势十分明显。在这样的发展机遇面前,平川充分发挥自己地处兰州、银川、西宁三大城市的中心地带且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大力宣传自己具有的市场、资本和资源的优势集群要素,主动承接转移合作共赢,吸引东部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发展需求的陶瓷企业在平川落户,建立规模更大、竞争力更强的建筑卫生陶瓷产业集群。

依托优势全力推进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

平川各类陶土测算储量达40亿吨以上,种类齐全,质地优良,在西北具有独特的陶土资源优势。经广东佛山市陶瓷研究院综合评估认定完全能够满足建筑陶瓷、卫生陶瓷、日用陶瓷、工艺陶瓷等常见的各种产品类型的生产需求。同时平川煤电产业为陶瓷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保障,加之平川陶瓷生产历史久远,培养了一批技术比较熟练的实用型人才,为平川陶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而且整个西北地区目前还未形成行业优势的陶瓷产区,平川的陶土、能源、人才和区位优势让平川成为西部陶瓷产业集群的首选之地。

同时,平川区具有独特的产业专业化条件、工商业传统,依靠民间微观经济主体的自发创新,并在内生性民间资本积累的推动下,和相对甘肃其他地区体制优势的情况下,可以快速发展具备西北民族文化特色的日用陶瓷、工艺美术陶瓷产业集群。

合作共赢潜心打造科技资源型产业集群

平川的陶土资源中,全国日渐稀少的紫砂土储量15亿吨以上,有“万土之王”美誉的凹凸棒土10亿吨以上,目前这些资源大多未被开发或处于低附加值开发阶段。为了高效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开发适合平川资源特点的特种工业陶瓷,平川区与国内多所知名大学签订了院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了产学研合作政府专项基金,利用高校、研究院所在陶瓷领域的技术和研发优势,依据平川区陶土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发展具有平川特色的特种陶瓷产业。同时成立了平川陶瓷研究院和陶土资源开发公司,为实现陶土资源合理规范有序开采,为陶瓷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加强与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各主产区陶瓷研究院所的技术信息交流,发挥陶瓷研究院研发、人才、技术支撑平台作用,为平川陶瓷企业发展服务。力争围绕这些科研资源集聚和发展一定数量的特种工业陶瓷企业,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重点、以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特种陶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我国陶瓷机械装备业的发展现状


国内陶瓷机械改进技术应对国际竞争陶瓷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世界陶瓷制造中心地位形成,有力地推动我国陶瓷机械装备的创新发展。从原材料制备→成型→烧成→后期冷加工等设备,无论是从产品质量,抑或是技术含量,中国陶瓷机械装备都进入了世界先进水平。从单机设计制造到整线工程的设计整合,中国陶瓷机械无疑是世界陶瓷技术装备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陶瓷机械装备在占领了国内绝对陶机市场份额之后,近年来频频出击国际市场,并以卓越的性价比赢得了国际市场占有率。尤其是在亚洲新兴陶瓷产区,中国陶瓷机械更是凭借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等优势迅速占亚洲市场的桥头堡。

目前亚洲本土市场虽然还没有形成规模和实力的陶瓷机械装备企业与中国陶瓷机械装备抗衡,但是中国陶瓷技术装备面临廉价销售、企业竞争力正在逐渐减弱的危险。如何巩固"后院"和拓展"前院",正是当前摆在陶瓷机械企业面前的一道坎陶瓷机械。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陶瓷机械首先面临的是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德国等欧洲陶瓷机械泰山压顶的打压;其次是印度企业在迅速复制"中国模式",本文来自于华夏对中国新技术新设备紧追不放,要求中国陶瓷机械企业提供的技术服务越来越高,而产品售价却越来越低。第三是某些国内陶瓷机械装备企业将价格战火烧到亚洲市场。

在建筑陶瓷机械行业激烈竞争中,缺乏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的企业逐步被市场淘汰。同时,优势企业凭借成本优势、产品创新优势和品牌优势,通过扩大投资规模、并购等整合资源等方式,不断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我国的陶瓷机械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一个比较成熟的时期,从群龙无首、各自为阵的无序格局逐渐转变为由行业龙头带头,整体布局的有序经营。我国陶瓷机械行业的规模化程度和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国际竞争力也逐步提升。

国内有些陶机企业为了占有市场,将国内创新技术提供国际客户,但却将产品价格一降再降。陶瓷技术装备虽然不是高尖技术,但也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研发新技术新装备,完善和提升服务也需要支付必要成本。利润的萎缩对于市场的巩固和拓展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

与中国陶瓷机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陶瓷机械供应商不仅没有降价销售,而是积极谋求与有质量意识、有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品牌意识的亚洲(中国)优秀陶瓷机械供应商达成合作的共识,将"服务打包"给中国陶瓷机械企业,通过就近服务来降低运营成本,以高附加值牢牢掌控优势客户资源。

白银市平川区组团考察淄川区陶瓷重点企业


在第七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即将开幕之际,9月3日白银市平川区党政考察团专程前往"江北瓷都"--淄博市淄川区实地考察了有关开发区和重点企业。

据了解,2000年9月平川区政府和淄川区政府在互访的基础上,缔结为友好区。淄川区位于淄博市中部,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先生的故乡,山东省30个经济强区县之一。总面积1000.61平方公里,人口67.35万。淄川区陶瓷、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和机械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占全区工业经济的比重达68.85%,色织布生产居世界第一,建筑陶瓷产量居全国第三,被誉为"江北瓷都"。该区淄博建筑陶瓷工业园是山东省唯一以陶瓷为主导产业的省级经济园区,已入驻新加坡亚细亚、广东东鹏等企业130余家,年生产建筑陶瓷2.6亿平方米,成为江北最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

平川区党政代表团一行在淄川区主要领导的陪同下先后实地参观了中国财富陶瓷建材城、山东亚细亚陶瓷有限公司、淄博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淄川经济开发区和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详细了解了淄川区的基本情况和陶瓷、纺织服装及机械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并与淄川区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就进一步加强合作、力求互补、增进友谊、共谋发展进行了座谈。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平川区陶瓷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平川区陶瓷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