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鉴赏 > 导航 >

古玩瓷器鉴赏家范海洋谈瓷器的鉴赏

古玩瓷器鉴赏家范海洋谈瓷器的鉴赏

古代瓷器鉴赏 古代瓷器足部鉴赏 中国古代瓷器鉴赏

2021-04-25

古代瓷器鉴赏。

【人物档案】范海洋,著名瓷器资深鉴赏专家,1967年生于北京。经过不断研修,曾参加清华大学艺术品鉴赏研习班,并取得了瓷器鉴定评估师和艺术品鉴定评估师的资格证书。现为北京电视台特约鉴宝专家;中艺藏文博客座教授;观古堂艺术品鉴定中心瓷器专家;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专家委员。自幼受家庭影响和传承酷爱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对古陶瓷研究和收藏情有独钟。专职从事古玩收藏鉴定行业20余载,范海洋先生一直提倡专业知识和实践水平相结合的理念。在行内外以及爱好者中有很高的声誉。

入行文物鉴定,也得看机缘。范海洋幼时接触古物便会心生欢喜,启蒙书目《三国志》,为其提升史学和文学上的修为,更是奠定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青年时期接触古玩,凭借多年的研究和科研工作,使他成为一名有经验、有学识、有科学态度的古玩陶瓷鉴定的专业人士。

范海洋生于中国传统家族,其必然有着对民族文化的继承性。幼时经历“破四旧”,青年时期接触文物调查,目睹过无数文物因为不识其价值而流失,他深知“传承艺术、收藏天下”的深刻内涵。范海洋坦言,古瓷易碎,它能完好的保存下来已是不易,如今你与它遇上,这机缘简直妙不可言。你要相信,好东西它会说话,你得听得懂才行。

文物鉴定本身是一项运用传统方法分析辨识文物真伪、年代、质地、用途和价值的工作。为此,文物鉴定者必然具备广博的历史知识、文物知识、工艺美术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从全面的角度来评估文物的价值。经过多年对文物的收藏与研究,范海洋成为了业界具有评估藏品鉴定,藏品价值评估的古玩艺术品鉴定专家。

范海洋在器物的造型、胎骨、工艺、绘画纹饰、釉色、包浆、有无使用痕迹等方面入手,再比较丰富的检测数据积累在鉴定方面有其独创性。他所鉴定过的瓷器无论在胎骨还是青花上都别有特点,从这两方面入手,也是他的鉴定秘术。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雨过天青云破处。陶瓷之美,美在天人合一。范海洋解释道“瓷器其成分之配置巧妙,加以火候烧制,一件瓷器的出世无不饱含对其天地的敬畏。”对于古瓷,他说到观者在欣赏瓷器工艺外,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与古人的精神力交接,触过它的纹理,你便能知悉千百年前某个工匠细致而温和的一生。范海洋也曾主持参加了一大批古遗址、古墓葬和塔林调查、清理勘察工作。在杂项鉴赏方面,范海洋博览群书,通过经年积累对民间古董有了相应的鉴赏把握。私人收藏家多邀请范海洋参与鉴宝,范海洋性格温敛,对古玩器物鉴赏细致,在文物研究和考古专业有着良好的口碑。

范海洋在谈到古瓷器鉴定中说到,也有个别专家因为偏重于书面知识,偏重于理论知识,且鉴定的东西有局限,因而对一些区域性较强的藏品,尤其面对真假难辨的藏品时,他们的鉴定则无从下手。有民间收藏爱好者曾将古越窑青瓷送至某城市一位颇有名气的专家鉴定,那位专家竟鉴定为赝品,给出的理由很简单:“民间不可能有这般品相极好、品种稀有的青瓷,民间的青瓷一般不可能比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还要好。”殊不知,这些送鉴过来的青瓷早被当地土生土长的收藏家们视为真品、精品。

在范海洋看来,上述那位颇有名气的鉴定专家,之所以给出这般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与其说,是他鉴定错了,还不如说,是他实际接触、具体把玩越窑青瓷太少,是实战经验缺乏之故,他不敢相信眼前这些保存完好、品种罕见的藏品是真的,而为保险起见,亦是为了挽回自己作为专家的面子,他只好得出上述的结论,对于一些民间藏品,尤其是地域性的藏品,真正的话语权也许就在当地的那些“土”专家手里。因为这些当地“土”专家几乎从小就和这些区域藏品打交道,朝夕相处,不仅仅是熟悉和了解,而且也与这些藏品存在着深厚的感情,即便有假冒伪劣的藏品涌入,他们自是看得真切,辨得明白,就如上虞的那些民间收藏家,大凡对于真假混杂的越窑青瓷,放在10米之外,他们也会一一指明,绝无差池,按他们自己的说法:“那好比是自家生养的孩子,混杂在众多孩子里面,岂有不认得之理?”

范海洋谈到,对收藏鉴定而言,实践经验很重要,有时甚于鉴定理论。尽管这与鉴定者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尤其对收藏的悟性有很大关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没有亲眼看过、亲手摸过大量的藏品,不对藏品进行深入研究,不真正进入市场参与“实战”,没有交过“学费”的经历,没有吃过赝品之害的苦头,仅仅凭一些理论知识作为鉴定依据,注定是要犯错误的。

毋庸讳言,自古至今一些鉴定方法从知识上升为见识和理论,其智慧的源头就在民间,民间收藏者所见和接触的东西多了,便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进而独创出鉴定和认证该藏品的新途径、新手段。范海洋总结出,目前“眼学”最厉害的存在于三类人中:“一个是大大小小古玩市场经营多年的古董经营者、文物贩子、古董商;第二个就是做高仿的;第三个就是盗墓者,而博物馆里的权威专家,由于长期脱离考古、脱离市场,不了解现代仿古,看到的多半是自己博物馆那一部分有限的藏品,不像博物馆藏品的就不认,像的就认,假的只要够像也可能会认。”从这一点上来说,引起范海洋对鉴定专家如何有效接地气的思考。

范海洋作为文物鉴定专家,他显然是受益于市场的,毕竟市场给了他更大的名气,也给了他更大的发挥空间。一个电筒,一个放大镜,一双肉眼。在高科技仪器不断涌现的今天,范海洋赖以成名的鉴定秘笈无非也是“看、听、摸”。在瓷器鉴定现场,记者看到范海洋每次端起文物前,先要问一句:是自己玩儿呢,还是祖传的?据他介绍,这可作为判断文物真假的重要依据。一般而言,祖传下来的真品比例相对较大。

不过,即便收藏者带来的文物是赝品,范海洋一般也不说“假”字。“假”这个字对人的心态有很大的刺激,容易带来伤害。“尤其是老年人,突然得知自己收藏的东西是假的,心理难以承受会出大问题。收藏的心态如果不对,就容易上当受骗,甚至倾家荡产”,范海洋说。

工作人员介绍,范海洋鉴定文物时,从不许外人拍照。因为少数收藏者把照片拿出去宣称,该文物已经得到范海洋的认可了。面对笔者,他强调:文物不是一上报纸、电视就值钱,“出现收藏热,很大程度上是有些人忽悠的!”

范海洋在对瓷器的认真仔细研究中,把每一件瓷器的瓷土粗细、松紧、土色、光泽、胎体的厚薄、轻重,釉汁的浓淡、粗细、釉层的厚薄、釉色、釉泡的状态、釉面光泽、手感和施釉方法,彩料的发色、浓淡变化、绘画笔法、纹饰图案、造型风格、拉坯、修坯的工艺技术、烧制时代背景、窑口属性、装烧特点、特征、瑕疵和弊病、负载的历史信息包括使用创痕、土浸、土碱、水锈、老化结晶等等以及综合性的整体感觉都一一进行记录、研究、分析,把它得特征、特点与同时期同窑口的瓷器进行比较,把它的各种特征与高仿品进行比较,再与作了旧的伪品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相似和差异之处。以便于更加严谨科学的研究瓷器。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古玩鉴赏不要迷信理论


作为福建古玩收藏鉴定世家的第五代传人,施瑞代老人已经在深圳定居一年多了。几十年的收藏之路,让施瑞代对现在收藏风潮的火爆看得很淡,他认为,收藏是需要底蕴的,看着一些人把赝品当做珍品,觉得既无奈又伤心。

收藏者过于“迷信”理论

施瑞代从7岁就开始接受父亲严格的古玩鉴赏学习,像古瓷的尺寸、每个朝代的特点、画工的技法都是他当年的必修课。但施瑞代却说:“古玩鉴赏是一门很奇妙的学问,甄别古玩更需要多年的磨砺,绝不是按书本对照就能掌握的。”前一阵子,深圳的一个收藏者请施瑞代去看看他收藏的瓷器,当看到那些瓷器后,施瑞代很委婉地告诉那个收藏者,这些藏品很多都是“高仿品”,虽然具有一定的工艺性,却远远不能称其为古玩。这个收藏者很不服气,拿出资料来一边对照一边对施瑞代说:“你看看,和上面介绍的一模一样,怎么说是假的呢?”

对此,施瑞代只能一笑而过,他发觉现在深圳很多收藏者都十分相信书上的资料,有些人的“理论水平”也很高,但仅有理论是不行的,作为藏家更需要眼力和实践的功夫。据施瑞代介绍,在与他接触过的深圳收藏者中,有些人甚至投入了几百万买来的却是一堆赝品,而花几千、几万买“教训”的人就更为普遍了。对于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施瑞代认为,一些理论丰富、实践不足的“专家”往往会对身边的人产生误导,而真正懂得鉴赏的人太少了。

对专家意见不可盲从

施瑞代发现,深圳好多收藏者都对专家意见十分盲从,特别是一些刚进入收藏领域的人,甚至把自己购买收藏品决定权都交给所谓的“专家”。他说:“专家的意见可以听,但有一些藏家的做法却是不可取,尤其是那些有经济实力却对收藏并不很懂的人,他们往往在专家的建议下投重金,但这样的风险同样不小。”因为文物鉴定需要实际经验,知名度高、学问高并不代表鉴定能力就高,目前在鉴定业中确实有经验和学识兼具的专家,但这种专家往往局限在某些具体的领域或某个具体的时间段上,并不具有泛化和通吃的能力。

收藏要有自己的见解

由于收藏者对于目前的艺术品现状缺乏客观的认识,造成了许多收藏的误区。施瑞代分析说,现在许多藏家总是抱着能升值的看法进入收藏市场,认为现在市场上什么火,就收藏什么,而不去认真地挖掘以后有更大升值空间的“潜力股”。

比如说,现在一提瓷器收藏,很多人就会想到名贵的“官窑”,施瑞代对此却有着他的理解,他说:“收藏也要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和见解,‘官窑’现在几乎很难在市面上能见到真品,但许多人却仍然一味地去寻找收集它,而对于‘民窑’却很少去关注它。我觉得不出5年,‘民窑’的历史和经济价值就会出现大的变化,因为‘民窑’也是越来越少了,随着人们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像‘民窑’这类的藏品,它升值的空间也会渐渐显露出来。”

施瑞代觉得,收藏品市场永远都是一把“双刃剑”,在市场红火的时候,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藏家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进入艺术品行业的目的,切不可贪大求全。

石湾窑的点睛之笔 陶瓷鉴赏家刘天宝藏石湾陶塑


位于广东佛山的石湾窑,是有名的四大民窑之一,其中陶塑最为出众,以熟练的写实技巧塑造各种人物、动物等,题材广泛,形式丰富多彩。陶瓷鉴赏家刘天宝先生收藏有两件石湾窑艺术品,视若珍宝。

“这就等于是幅工笔画。”刘先生指着桌上的陶塑《僧一行》感慨道。僧一行是唐代天文学家,为古代科学做出了杰出贡献。该陶塑抓住他抬头观察星象深思的瞬间,手执经卷,眼神深邃。刘先生认为它的“精”主要表现在细节上,对头像刻画细致入微,人物表情丰富,神态动作逼真。修长流畅的衣纹,衣上的褶子有层次而且飘逸,“好像这么一拉就能拉开的感觉”。而在他的手上,还能看见筋骨,甚至指甲盖。肩膀随着手执经卷的高低做出调整。僧一行手中所执的经卷也是一道难关,因为瓷板太薄,一不小心就容易烧裂,在烧制过程中需要很好的把握。刘先生认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柄的这件作品“把细节做到了极限”,堪称精品中的佼佼者。

刘先生收藏的另一件作品是美术大师刘泽棉与刘柄合作的《过江罗汉》。相传跋陀罗尊者为普度众生曾跋山涉水,背负经卷乘船东渡传经,因此称为过江罗汉。罗汉除了身后所负经卷、草帽和包袱外,其余部分完全不挂釉,使胎体与釉色形成不同色泽的对比,风格独特。罗汉的衣物自然垂落,衣纹上没有太多的褶子。但这种简单却又不像宜兴的雕塑那样失去了肩架,“只是一件袍子,它能让你感觉到里头有骨头撑着这件衣服。”该作品的面部刻画恰如其分地抓到人物的神态,浓密的络腮胡子,栩栩如生地挑起眉毛,尤其眼睛,更是点睛之笔。“仔细瞧罗汉的眼睛,不论变换什么位置,它就像随着你在动。”

“好与坏就差那么一点点。”刘天宝强调,正是这一点细节,决定着一件作品的成功与失败。而这些尽善尽美的制作背后,是老艺术家们耗费心血的钻研,他们能清楚知道自己是在表达什么,从而在每个细节上锱铢必较。

佛山陶塑与雕塑最大的不同在胚料上。景德镇以瓷雕为主,用的是高岭土,“高岭土就像面粉”。佛山陶塑用的是陶土,“陶土就像是棒子面”。刘先生形象比喻道:“白面细腻,能捏出包子饺子来,而棒子面粗,做工更难。”景德镇的瓷雕主要从瓷的釉面、光泽度、画工上去欣赏,作品严谨、凝重、大方,石湾陶瓷则风格自然、豪放,保持了古朴的民风。

康熙时期瓷器的鉴赏


1、器形敦重古拙,新创器形繁多。琢器的颈部,较其它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

2、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调翠兰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

5、五彩与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淡,晚期色调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

7、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还有红、黄、绿、兰、黑组成。康熙时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画面富丽堂皇。

8、这时三彩器较为盛行,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酱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时还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它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康熙抹红,其色为正朱,鲜艳夺目,其官窑彩碗为最佳。釉里红亦为上乘。

9、康熙后期,出现了郎窑红,器物口沿有“灯草口”是从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

10、康熙时,彩绘人物,多用兰笔勾出面目,甚为耐久,美人两颊又往往晕以淡赫,颇为娇烧。人物衣裙最为生动,树则老干锉费槎榧,花则风枝婀娜。画松为茄色之干, 墨色之针,渲以硬绿,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

11、图案纹饰时代感较强,其画意、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特定的时代韵律。题材为历史典故、人物故事,还有渔家乐、耕织图、海、樵、耕、读等。此外,还有草虫、花鸟、云龙、山水、八仙人、八仙庆寿、八宝、博古、缠枝花卉、楼台殿阁、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12、器足,有平足、宽厚圈足、双圈底、二层台底、拱壁底、圈足。

13、康熙时有一种双底大盘,足底有两个圈,在两圈之间,有个深槽,这种双底大盘,比较典型。还有这时的笔筒特点是上下两部分粗些,中腰较细,底面有一圈无釉。

14、康熙宫窑款以书写为主,大多写在器底部,有少数写在器身上,一般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窑器物一般无款,有的器物仅有青花双圈或一秋叶、盘肠等。

美学 醴陵瓷器的鉴赏


彩绘与分水相结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二者的工艺优点,创作出绘画表现力很强的优秀作品。这类作品对艺术家提出相应的要求,艺术家要具备良好的绘画功力,又要懂得如何发挥分水的优越特性。画家是否了解和熟悉釉下五彩的工艺的特性,决定其作品画在瓷面的表现能力。所以不是所有的画家都能很好地适应瓷的要求。事实上,许多擅长纸面绘画的优秀画家,在瓷面绘画上缺难以发挥自如,勉强为之的结果是其作品既不能像其纸面作品那样精湛,也不能像优秀的瓷面彩绘那样清雅。釉下五彩绘画毕竟是一项专门技艺,没有经过训练就难以掌握工艺特性。

当下釉下五彩作品,除了以往的传统手法外,还出现以淋、浸、泼等多种方式进行的创作,各种色彩的自然融合,有时能获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色彩斑斓的装饰理念得到强化。由于当代美术思想的介入,个别作品中还表现出超现实主义的抽象概念。虽然当前还不会成为釉下五彩艺术的主流,但是毫无疑问,随着时间的推移,强调和表达艺术家独立特性和风格的创作倾向会逐渐加强。

醴陵瓷品种繁多,琳琅满目。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醴陵瓷器有500多个种类。其中圆器类产品,如各种碗、盅、碟约有200多种;琢器类产品,像各种壶、瓶、罐、香炉、帽筒、缸等约有160多种;三班器产品,如各种茶杯、直桶杯、盖杯、痰盂等约有100余种;其他就是模型器,即模花壶、皂盖。奶盅、调羹、各种瓷塑及玩具。

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今日,各类品种更加丰富,无法进行详细的统计。据业内人士初步估算,各种圆器产品约500多种,琢器产品约400多种,三班器产品月500多种,其他模型器、瓷雕、瓷板、玩具等难以估计。

从鉴赏的角度来看,瓷器总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用器;一类是观赏器。当然有些实用器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观赏器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无论如何,各自还是有所侧重。一般来讲,观赏器代表产品的工艺和艺术的最高水平。

专家认为,对于醴陵瓷的鉴赏,似乎应当从工艺技术而后美学艺术两个方面来进行。如果对釉下五彩工艺技术了解得深入一些的画,会提高对美学欣赏的理解程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般的观赏层面。

雍正官窑瓷器鉴赏


清雍正一朝,虽仅存13年,但制瓷工艺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新水平。器形之美,可与纤细秀丽著称的明永乐、成化瓷相提并论,在产品质量和工艺技术方面均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其大器不显厚重,小器隽巧玲珑。不论是器形的比例关系,还是线条、画工,雍正官窑瓷都有很高的标准。尤其是在色釉瓷方面成就卓越,仿古创新,集中国古代色釉瓷之大成,创烧出数十种具有宫廷风格的色釉瓷器,釉色纯正高雅,超凡脱俗,代表雍正官窑的最高水平。

镇江博物馆收藏的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瓷器近百件,有青花、五彩、斗彩以及仿宋代五大名窑及新创的釉色品种,仿古水平极高。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瓷器作一介绍:

青花:

早期青花瓷器风格与康熙晚期相似,中期以后出现模仿明永宣青花瓷,以较浓的青料在纹饰上点染,达到永宣时青料所形成的疵斑。如青花缠枝纹贯耳瓶,高54.5厘米,口径12.3厘米,底径18.2厘米(图1)。长颈,颈部设一对贯耳,折肩,下腹内收,浅圈足。整器绘缠枝花卉纹。底有“大清雍正年制”三行篆书款。胎体精细,重量较轻,修胎一丝不苟,厚薄均匀。釉面光亮莹润,青花发色浓重艳丽,色调深蓝,是少见的仿永宣青花大器。

青花器除了仿明永宣色调浓艳之外,还有仿明成化色调淡雅。如青花缠枝牡丹纹碗,圆唇,深弧腹,圈足。内底、外腹绘缠枝牡丹纹。足内双圈有“大青雍正年制”双行楷书款。高6.6厘米,口径13.1厘米,足径4.6厘米(图2)。青花色调淡雅,图案纹饰轻描淡绘,线条纤细清晰。

五彩:

五彩盛极于康熙时期,而雍正时期的五彩有其独特的面貌,色彩一变前期的浓艳为淡雅,纹饰纤细疏朗。如五彩海石榴纹碗,高6.2厘米,口径12.4厘米,底径4.4厘米(图3)。敛口,深腹,下腹内收,圈足。碗内心与外壁绘五彩海石榴纹。圈足内有“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海石榴系从伊朗传入,最早出现在唐三彩陶器上,多与宝相花、莲花、葡萄等相配。其形象是在盛开的花朵中心露出饱绽的石榴,被民间视为象征多子的祥瑞之果。

斗彩:

斗彩为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彩瓷装饰工艺。用青花在胎上勾描出完整构图的纹饰轮廓,然后罩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再于釉上青花轮廓线内填画各种彩料完成彩色图案,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此时斗彩多为仿明成化斗彩品种,有瓶、杯、碗、盘等。如白地斗彩瓜楞直口瓶,直颈,溜肩,瓜楞腹,浅圈足。颈部绘穿花龙纹,腹部为松竹梅等花卉纹。红彩油润,绿彩莹亮明澈,图案布局简洁雅致,器形小巧玲珑。圈足内有“大清雍正年制”双行楷书款。高10.5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3.4厘米(图4)。

白地斗彩八吉祥纹高足瓷碗,敞口,深腹,高圈足,圈足中部有一道凸棱。内底心为一“寿”字,口沿下为菱形图案纹,外腹绘八宝纹,近圈足处绘莲瓣纹;足上部为回纹,中间为花卉纹,下部为变体莲瓣纹。圈足内有“大清雍正年制”三行篆书款。高10.8厘米,口径18.4厘米,底径7.4厘米(图5)。八吉祥纹是宗教纹样之一,又称八宝,八吉祥物为: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双鱼、盘长结,由西藏喇嘛教流传而来。

国宝宋代瓷器鉴赏


钧窑天蓝釉鼓钉三足花盆托,元—明初,高11.5cm,口径25.2cm,足距16.5cm。器口内敛,浅腹,坦底,以三云头形足相承。近口沿处凸起一周弦纹,外口下及近底处各有鼓钉纹一周,上为23枚,下为19枚。外底有一周支钉痕,其内有“一”字标记及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养心殿”、“长春书屋用”款识。通体施天蓝色釉。

景德镇窑青白釉倒流壶,宋,高11.2cm,足径6cm。壶体呈瓜棱球形,一条堆塑其上的螭龙巧妙地形成壶流与提梁,平底,底中心有一注酒的圆洞。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此壶设计巧妙,因利用连通器原理,注酒时将壶倒置,从底孔注酒后,再将壶正置,即可从螭龙嘴往外倒酒,故称“倒流壶”。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注壶、注碗,宋,通高24.3cm。注壶:高21.5cm,口径3.5cm,足径9cm;注碗:高12.3cm,口径17cm,足径9.8cm。注壶直口,有盖,盖顶置狮形纽,折肩,弯流,曲柄,圈足。肩部划花缠枝牡丹。注碗葵瓣式口,碗体呈六瓣花形,圈足。注壶与碗通体施青白釉。注壶、注碗组合成套,是温酒用具。温酒时将注壶置于注碗中,以碗中热水温之。其形象较早见于五代顾闳中所绘《韩

三彩剔划花兔纹枕,宋,高10.5cm,面横36.8cm,面纵17cm,底横36cm,底纵14.5cm。枕略呈扇形,枕面边缘刻划花叶纹,中心为复线长方框,内有一花瓣形开光,开光内刻划黄兔、绿草、白色的土地。开光外为黄色剔花卷枝纹。施釉至枕侧一半处,釉边沿饰复线装饰。枕背面有一圆形通气孔。素底。

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宋,高12cm,面横24.5cm,面纵17.6cm,底横19cm,底纵13.2cm。枕呈八方体形,通体白地黑彩装饰。枕面绘一雄狮,昂首凝目,四肢紧绷,似要一跃而出。左侧以黑彩书写楷体“镇宅”二字。枕边缘以黑彩随枕形描绘八方边线,枕侧面绘缠枝花草。

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宋,高12cm,面横24.5cm,面纵17.6cm,底横19cm,底纵13.2cm。枕呈八方体形,通体白地黑彩装饰。枕面绘一雄狮,昂首凝目,四肢紧绷,似要一跃而出。左侧以黑彩书写楷体“镇宅”二字。枕边缘以黑彩随枕形描绘八方边线,枕侧面绘缠枝花草。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宋,高12.9cm,口径18cm,底径17.8cm。此樽直口,平底,口、底径度相若。外壁近口及近足处各凸起弦纹两道,腹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外底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里外满施淡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

细节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宋,高4cm,口径18.5cm,足距16.9cm。承盘圆口,浅腹,平底,下承以三足。里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外底满釉,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乾隆皇帝曾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器物外底。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宋,高4cm,口径18.5cm,足距16.9cm。承盘圆口,浅腹,平底,下承以三足。里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外底满釉,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乾隆皇帝曾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器物外底。

哥窑青釉鱼耳炉,宋,高9cm,口径11.8cm,足径9.6cm。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S”形轮廓线上敛下丰,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腹两侧对称置鱼形耳,下承以圈足。造型古朴典雅。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开片纹,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外底有6个圆形支钉痕。

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宋,高7.8cm,口横14.6cm,口纵11.8cm,底横11cm,底纵8.5cm。花盆呈四瓣海棠花式,直口微撇,出沿,斜壁,平底,下承四如意云头形足。里心有5个支钉烧痕。里外施灰青色釉,足底边无釉,呈黑色。釉面开片,外壁釉面开片较大,为冰裂纹,盆内釉面则开细碎片纹,称鱼子纹。片纹纵横交织,有较强的艺术魅力。

吉州窑玳瑁釉罐,宋,高11cm,口径12cm,足径3.2cm。罐唇口,短颈,鼓腹,浅圈足。罐外壁施玳瑁釉,罐内及底部素胎无釉。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蟠螭纹洗宋,高3.5cm,口径13.1cm,足径11cm。洗直口,平底微内凹,浅圈足。里外施青白釉,口边无釉,镶铜口。洗中心印团螭纹。此洗印纹凸起,立体感强,为景德镇窑南宋时期仿定窑产品,有“南定”之称。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蟠螭纹洗宋,高3.5cm,口径13.1cm,足径11cm。洗直口,平底微内凹,浅圈足。里外施青白釉,口边无釉,镶铜口。洗中心印团螭纹。此洗印纹凸起,立体感强,为景德镇窑南宋时期仿定窑产品,有“南定”之称。

吉州窑剪纸贴花梅花纹碗,宋,高5cm,口径15.7cm,足径3.2cm。碗敞口,斜壁,浅圈足。通体施黑釉,内壁兔毫纹为地,碗心装饰一株剪纸梅花,外壁以玳瑁斑纹为饰。此碗最大特色在于兔毫纹、剪纸贴花、玳瑁斑纹等多种装饰的综合运用,风格简洁大方,主题纹饰梅花突出醒目。碗的形状如斗笠,具有宋代瓷器的典型特征。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宋,高4.1cm,口径20.2cm,足径7.5cm。盘呈六瓣葵花式,浅腹,坦底。腹壁向里凸出6道棱线,圈足亦随腹壁起伏变化。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圈足露胎处呈黑褐色。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唾盂,宋,高7.4cm,口径17.8cm,足径4.6cm。唾盂上部形状如盘,口内敛,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圆盒底部,浅圈足。通体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无釉。器盘部位刻划折枝花卉。此器造型端正,胎细腻坚硬,釉质,细润光滑,是定窑瓷器中的佳品。

景德镇窑青白釉带盖瓶,宋,通高21.6cm,口径3.6cm,足径10.8cm。瓶小口,短颈,硕圆腹,肩部置对称的双耳,圈足。瓶盖形如倒扣的茶杯,口部脱釉。里外满施青白釉,釉质光润,釉面开片。底部露胎无釉。

黑釉刻花玉壶春瓶,宋,高21cm,口径6.5cm,足径7.5cm。瓶撇口,细颈,圆腹下垂,圈足。通体施黑釉,腹中部一周素胎无釉,其上刻划两组水波纹。宋代瓷器大都形体秀美,朴素大方,既实用又具有较高的观赏性,此瓶即为一例。装饰方面,在深色的器物上显露一周浅色装饰带,颇为醒目。

定窑酱釉盖碗,宋,通高6cm,口径12cm,足径5.3cm。碗直口,深腹,圈足。盖顶置瓜蒂形纽。通体施酱色釉,碗口沿及圈足无釉,露胎处呈白色。

定窑酱釉盖碗,宋,通高6cm,口径12cm,足径5.3cm。碗直口,深腹,圈足。盖顶置瓜蒂形纽。通体施酱色釉,碗口沿及圈足无釉,露胎处呈白色。

白釉珍珠地划花折枝牡丹纹枕,宋,高12cm,长25.8cm,宽18.4cm。枕呈腰圆形,素底,后部开一圆形通气孔。枕面以戳印的细密珍珠状小圆圈为地,主题纹饰为划花折枝牡丹,两朵盛开的牡丹花各居一侧,卷曲的枝叶充溢其间。枕四侧面开光内均刻划卷草纹。

白釉剔花花卉纹枕,宋,高11cm,面横25cm,面纵22cm,底横21cm,底纵16cm。枕呈腰圆形,施釉至近底处。枕面出一窄沿,前部微低,后部略高,以利于头部枕卧。枕面剔刻出四花一叶,呈钱形分布。枕侧光素无纹,背部有一孔。素底无釉。

白釉剔花花卉纹枕,宋,高11cm,面横25cm,面纵22cm,底横21cm,底纵16cm。枕呈腰圆形,施釉至近底处。枕面出一窄沿,前部微低,后部略高,以利于头部枕卧。枕面剔刻出四花一叶,呈钱形分布。枕侧光素无纹,背部有一孔。素底无釉。

建窑黑釉兔毫盏,宋,高5.8cm,口径12.8cm,足径3.9cm。盏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铁黑色,里满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泪痕。碗口釉呈酱色,口下渐为褐黑相间,近里心为纯黑色。釉中有丝状黑褐色兔毛般结晶,俗称“兔毫斑”。

瓷器鉴赏论“存疑”


从唯物辩证法的立场出发,在瓷器的鉴赏与研究中,我觉得目前在古瓷鉴宝中“一槌定音”的方法弊端较多──在三分钟内说出对器物的判断,即使是国宝级的专家说出的判断也只是他的感觉,而文物鉴定是门科学,即以科学检测、大量的比较研究和分类对比为基础的综合判断,专家的感觉有多少时候可以与科学等量齐观?感觉并不等同于科学。

瓷器的鉴定中从来以有无火光作为判断新旧的依据:新瓷浮光耀眼,旧瓷光色静穆。但无火光者不一定是古瓷,而流光四射者亦非均为新瓷。上世纪90年代初期,笔者收藏了两件瓷器,均为旧瓷,但光亮不亚于新瓷,为前所未见。以之示人,人多以新器目之,笔者也曾将其中一件请教于瓷器专家,并放在文物商店寄售近两年(标价仅三千来元),竟无人问津,只好取回收藏。曾疑为柴窑瓷器,但找不出依据,只好存疑。惜其中一件青花大盘在频繁搬家中打残致缺。

今年笔者在市场上见一孩童玩偶,为残器,但极轻薄,奇而买之,买前因器上有泥垢,也见有款,但未能认出。回家清洗之后,反复把玩研究,始认定为柴窑泥封式印瓷款,竟是柴窑中最珍贵之绝品。以此器为标准器,对比以前存一器,确定为柴窑珍瓷顺理成章。那两件瓷器应分别为柴窑刻花黄釉小罐(文物商店寄售过)和宋代柴窑青花大盘。千余年的时光,虽在这些瓷器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但“亮如新、明如镜”仍未改变,真是不可思议,也是柴窑瓷器的珍贵之处。

科学的求证,有时要等待时机和条件,条件齐备,时机成熟,自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瓷器鉴赏与收藏


叶佩兰,1937年生于北京,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1956年供职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近半个世纪以来主要从事中国古陶瓷的整理保管和鉴定工作,对北京故宫博物院庋藏的古陶瓷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参与了庋藏文物的整理、定级、存档工作,还考察过中国南北方的古瓷窑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次赴各省市参加文物局特许出口文物鉴定工作,在多所大专院校和社会团体举办的陶瓷鉴定学习班授课。曾赴英国、美国、日本、泰国、菲律宾以及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进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研讨。曾编著《斗彩名瓷》《五彩名瓷》《元代瓷器》《中国彩瓷》《汝窑聚珍》等书籍,其中《元代瓷器》荣获第二届全国对台宣传画册二等奖。

现任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收藏家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数字化博物馆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国宝评审委员会委员。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是享誉世界的中国文化名片。瓷器收藏的门坎儿较多,不是指价格,而是指鉴别。瓷器不像书画,瓷器不知道作者,于是给造假者打开了方便之门。《瓷器鉴赏与收藏》一书以鉴赏与收藏为着眼点,由业内权威专家李知宴先生主编,系统地讲述了各个时代的瓷器发展的历史和各个时期的鉴定特点,文字翔实,体例严谨,既有专业的艺术品鉴赏鉴定知识与技巧,又有指点迷津的鉴赏指南,同时收录了大量近年来拍卖市场的艺术品图片,图文并茂,赏心悦目,博采众长,在第一时间,从各个角度方位,提供第一手的艺术品收藏鉴赏知识与资讯。

明宣德时期瓷器有哪些种类

宣德窑生产的品种之多是空前的,釉下彩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及青花釉里红。单纯的釉上彩有釉上红彩和五彩,釉下和釉上彩相结合的品种有青花红彩、青花黄彩和斗彩。单色釉方面有甜白、红釉、蓝釉、洒釉、仿龙泉釉、酱色釉、低温绿釉、孔雀绿釉、仿哥釉和仿汝釉,杂釉彩方面有刻酱彩和各种金彩器等。

青花瓷器

宣德时官窑青花瓷绝大多数使用苏麻离青料,同样具有永乐时期青花纹饰色泽浓艳、晕散、大小不等、凹陷胎骨、具闪银白色“锡光”的黑色斑点等特点。同时宣德官窑还有一小部分使用国产钴料绘纹饰,颜色艳丽稳定,没有黑斑。宣德时期的青花瓷的胎体,比永乐时的同类器物要厚重,釉面肥厚闪青,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

宣德青花纹饰比永乐的稍显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常见纹饰有枇杷绶带鸟、石榴、葡萄、四季花卉、缠枝牡丹、缠枝莲花、缠枝菊花、缠枝灵芝、缠枝牵牛花、松竹梅岁寒三友、宝相花、束莲、海水龙纹、云龙、云凤、海兽波涛、狮球、山石栏杆、仕女婴戏、八宝(明代的八宝顺序为:轮、螺、伞、盖、花、鱼、瓶、肠)、阿拉伯文字等,边饰有缠枝花卉、仰莲、蕉叶、忍冬、龟背锦、垂云、锦纹、回纹、弦纹等。另外,宣德时期还有在青花地上留白纹饰的品种,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青花地留白龙纹渣斗,这类品种流传下来的极少。

釉里红瓷器

宣德釉里红瓷器继承了元代釉里红瓷器的烧造工艺并有所改进,呈色更加鲜艳稳定。在传世实物中,宣德釉里红瓷器都是官窑器,以三鱼高足碗及三果高足碗稍多见,但传世数量亦有限。如果仔细观察,看上去相同的三鱼或三果高足碗,其实是两个品种,除了釉里红以外,还有一种是将白釉按纹饰剔去,填上红釉,为一次高温烧成的剔填红釉品种。

白釉瓷器

宣德白釉不同于永乐,釉面呈乳白色,施釉较厚,《长物志》说“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并且器面有密集的小橘皮棕眼。釉面的这种特殊现象,在明代为宣德器所独有。器型主要有梅瓶、四方折角瓶、钵、高足碗、鸡心碗、撇口式盘、碗、抱月瓶、大盘、墩式碗、葫芦瓶等。

宣德时期白釉多见浅划暗花,薄胎器上的暗花部分和胎釉的白色相比,往往微有青色。图案花饰以缠枝花和龙凤纹为多见。凡半胎的盘、碗之类器物,器壁薄而器底稍厚且不透亮。款识有青花款及浅划暗款两种,青花款除中、小盘类书于器物外底,其他琢器往往书于器物口沿处。

红釉瓷器

宣德时期的红釉比永乐时期的鲜红釉颜色略深,并且有鲜红和豇豆红两种,鲜红因烧成气氛的不同,有深、浅不同的红色,习称宝石红、祭红等等。鲜红釉的器型以盘、碗较多见,僧帽壶、梅瓶、莲瓣纹卤壶、梨形小壶、香炉、洗等则数量较少。大多无纹饰,仅少量有刻划暗龙或莲瓣纹装饰。

宣德红釉瓷器分里外全红和里白外红两种, 口边都有一圈自然形成的很窄很齐的白边,也称“灯草边”,只是宣德红釉瓷的白边没有永乐时的白,略带青灰色,因此也有称之为“虾背青”的。在自然形成的器口、器足及凸棱处白边的映衬下,宝石红色更加光彩夺目。

宣德红釉器有的器壁上有极细的暗花。圈足内一般是白釉,有青花或暗刻楷书六字双行双圈款。

蓝釉瓷器

宣德时的蓝釉瓷器因其色呈深蓝色,像蓝宝石那么光润幽亮,因此也称之为“宝石蓝”。常见的器型有盘、碗,还有水仙盆等不常见的器型。和红釉器一样,蓝釉器口边、足边也有自然形成的窄齐白边“灯草边”,器里也是蓝或白两种颜色,部分盘壁有极浅的暗纹。圈足内白釉,有青花暗刻六字楷书双行双圈款。

洒蓝创烧于宣德时期,因其色如雪花隐于蓝釉内,所以又名“雪花蓝”或“青金蓝”,用竹管醮蓝釉往白釉上吹,入窑高温一次烧成。由于是吹釉,形成蓝白相间深浅浓淡大小不一的特殊釉面,像天空中织着的密密麻麻的雪花,又像雪地上撒落的蓝粉,这类品种常见厚胎盔子碗或钵缸。有的光素无纹,有的釉下划暗纹饰,多刻款。宣德洒蓝器传世极为稀少,一般常见者为洒蓝刻花龙纹钵。

孔雀绿釉瓷器

孔雀绿釉是两次烧成低温釉品种,即在高温烧好的白釉瓷上罩孔雀绿釉,再经低温第二次烧制。还有一种在高温烧成的涩胎上罩孔雀绿釉,再经低温第二次烧成。这类瓷器胎釉结合不紧密,釉子易脱落。釉子颜色很像孔雀羽毛的颜色,因此得名。景德镇珠山明代官窑遗址宣德层出土了孔雀绿釉大碗及高足杯,釉层很薄,透出下面的白釉,器里亦为白釉,足稍高。

明宣德•白釉暗刻龙纹罐

明宣德·白釉暗刻龙纹罐

高20.5厘米

罐直口,短颈,溜肩,腹部上丰下敛,圈足。通体施白釉,釉下暗刻云龙纹。色泽淡雅柔和,刻花刀法娴熟,纹样生动细腻。

明宣德•白釉穿花凤凰纹仰钟式碗

明宣德·白釉穿花凤凰纹仰钟式碗

高10.3厘米,口径15.2厘米

撇口,深壁,下腹微硕,圈足。此类碗形,造型如钟倒置,故通称“仰钟式碗”。碗心及碗壁均在坯土未干时先锥划凤凰一对,穿飞于转枝及缠枝莲纹中,内口沿划卷草纹一周,外底边则为双层仰莲瓣纹,纹饰锥划后再罩白色透明釉。胎骨稍厚,白釉微泛浅青,圈足露胎处呈浅橘色,并夹带铁斑,底部圈足内以青花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楷款,外加双圈。

明宣德•红釉暗花双龙纹盘

明宣德·红釉暗花双龙纹盘

高3.7厘米,口径18.1厘米

盘底内凹外凸。内外壁均施红釉,底施白釉。内壁印饰双龙赶珠纹,印纹稍深,凸起纹饰略见白筋,口足均露白边,釉面多橘皮纹。胎质细腻洁白,胎釉间泛浅橘色。底青花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楷款,外加双青圈。

明宣德•红釉碗

明宣德·红釉碗

直径10.9厘米

宣德本朝碗,内外施浓艳红釉,釉质晶莹凝厚,口沿留一线灯草口,红白分明。据文献记载,此品种釉料中加有红宝石粉末,故有特殊的红宝石般色泽,流传至今,较为难得。口沿小修。“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

明宣德•霁蓝釉盘

明宣德·霁蓝釉盘

直径18厘米

盘撇口,弧壁,圈足,足内有青花双圈“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里外满施霁蓝釉,釉层较厚,釉面泛橘皮纹,颜色深沉艳丽,非常高雅。

明宣德•孔雀绿釉白里暗花双龙纹盘

明宣德·孔雀绿釉白里暗花双龙纹盘

高3.9厘米,口径17.9厘米

撇口,弧壁,圈足。外壁施低温孔雀绿釉,器内壁锥印双龙纹,盘心浅划三朵排列成品字形的云纹。内壁及底施白釉泛青,釉色莹亮蓝绿,口白底深,底边积釉一道,边线不匀,釉面满布细小开片纹。圈足露胎,胎质洁白。器底青花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楷款,外加双圈。

明宣德•孔雀绿釉弦纹三足鼎

明宣德·孔雀绿釉弦纹三足鼎

高12.2厘米,口径15.1厘米

全器以七道双凸弦纹为饰,外罩孔雀绿釉,内白釉微泛青,有黑疵斑点,足部积釉处呈色深蓝,足底无釉,孔雀

明宣德•青花庭院人物高足杯

明宣德·青花庭院人物高足杯

高7.5厘米

高足外撇,杯底与高足接合。因凸节把便于在马上执饮,故又称为竹节把杯或马上杯。杯上绘庭园、湖石、蕉柳,一仕女执扇坐于庭内,注视两童嬉戏草地花间。图案皆以小笔蘸画,笔触圆润流畅,花色浓艳,釉面橘皮纹明显,为宣德官窑的典型器。

明宣德•青花一把莲纹大盘

明宣德·青花一把莲纹大盘

直径40.5厘米

敛口圆腹,圈足,细砂底,器型规整大方。胎质坚硬洁白,白釉肥润。盘外壁绘卷草、缠枝莲与回纹,盘心绘一把莲纹,内壁绘缠枝花卉,口沿饰海水纹。笔法流畅有力,青花发色典雅,为明宣德时期同类器中规格较大的品种,较为少见。

明宣德•洒蓝刻花莲塘鱼藻纹碗

明宣德·洒蓝刻花莲塘鱼藻纹碗

高8.9厘米,口径20.6厘米

外壁施蓝釉,釉下刻饰莲塘鱼藻纹,碗内及底部均施白釉,白釉尤泛青。蓝釉深浅不匀,浅处透白,釉面满布细碎开片纹,凹凸不平。在放大镜下,刻纹沟线内,蓝釉如孔雀绿色,呈色鲜丽。足圈平削露胎,质坚细腻。器虽无款,然形制、胎釉、纹饰应属典型宣德制品。

明宣德•釉里红刻花鱼藻纹荷叶盖罐

明宣德·釉里红刻花鱼藻纹荷叶盖罐

高25厘米,口径13.8厘米

大明宣德年制。 圆唇,短颈,荷叶形盖,宝珠形纽,丰肩,圆腹,腹下渐收,圈足。通体红釉,肩部留白绘缠枝莲纹一周,胫下绘仰莲纹一周,腹部主体留白描绘荷花、水藻和游鱼等图案,鱼戏水草之中、怡然自得。肩部书“大明宣德年制”款。

明宣德•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

明宣德·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

高10.4厘米

通体施白釉,碗外壁饰釉里红三鱼,鱼头椭圆上扬,肚硕微垂,尾部肥大呈长圆翘起,内壁浅印双龙纹。胎质略厚,白釉莹洁,红釉色泽鲜丽。碗心青花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外加双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