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修复瓷砖 > 导航 >

专访瓷器鉴定修复专家周先武老师

专访瓷器鉴定修复专家周先武老师

修复瓷砖 瓷砖修复 古代瓷器修复

2021-04-25

修复瓷砖。

周先武老师祖籍浙江诸暨,现居上海。职业:中国文物鉴定与修复专家,担任苏富比鉴宝专家。2015年,应邀只身赴新加坡,为新加坡博物院鉴别归类了所有馆藏瓷器,深受副馆长黄先生赞赏!

“修好一件物品,等于还原一段历史。”他是文博圈最年轻的研究学者,与众多知名学者交好,他说:“在保护中华传统文化遗产的道路上,青年人要供需更多力量。”

胖胖的身材,穿着休闲衣服,文静的脸上带着显示有故事的男人,儒雅,谦逊。就像江南的二三十年代的文人小生。他是来自美丽富饶西施的故乡诸暨。

来自西施的故乡诸暨的他,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意味着随处可见的文化遗址,以及盗墓猖獗的现实。周先武耳濡目染,从小便开始收集一些小玩意儿,如铜钱、陶器、青铜镜。那时候价格也便宜,“一点点就能换回来。”甚至最让他后悔卖掉的一张画,为进士出身的邻居所赠,几乎烂成一片一片,以一千元的价格出售之后,他才知画中落款“苦瓜和尚”,乃为曾深深影响过“扬州八怪”的石涛。

周先武谈起文物鉴定便神情飞扬,这些都透露出知识分子特有的儒雅和沉着。凭外表,你很难相信,70后的他刚过而立之年,便已成为文博圈最年轻的文化学者。但实际上,他自称“算是这个圈子里性格张扬的”人。从他历历数来的名字,如马未都、李宗阳、张淑芬、毛晓沪来看,他确实交际名家大腕之广泛。他的行程总是安排的满满的:经常去北京,山东,绍兴上虞走访“越窑窑址”和上虞学者讲座,鉴定流失海外文物,之后到上虞的工作室给友人的藏品答疑解惑、便匆匆赶往上海参加活动……

汉代陶器、贝叶经、黄杨木观音、青铜器、明清瓷器……,他从越窑采集回来的碎瓷片,亦是具有文献价值的文物。他的老家——诸暨安华,院内更有大青石,以及从小收集的建筑门饰、缸、马槽和各式各样的石头。

这些年,他走遍八大窑址,去过全国大大小小博物馆,始终认为,“只有把文物鉴定、鉴赏和考古结合起来,才能对文物有系统认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是青年学者成长最快的一条路。”不言而喻,也是他为何而立之龄,即与众多名流大家齐聚一堂的关键所在。

也就不难理解,当他来到上海,第一年便开始在古玩市场摆地摊,卖古玩,又是文物鉴定修复专业,摆地摊,太没出息。他又再度思忖,“这样下去,只是文物贩子,我要做文化学者。”这便有了苏富比上班的后话。负责文物断代、命名和整理文字性资料,并有机会与全国顶级专家们朝夕相处,聆听其教诲,这更让他在专业领域练就扎实基本功。此期间,作为文物修复师,他与各大专家、学者一道,参与修复及鉴定。

援引《收藏之声》杂志社社长白冰女士对他的评价,“怪才”。其“怪”之处,便在于不断求新求变,不循常理。当你以为他会沿着文物修复的路子走下去,他却又摇身一变,与苏富比董事长一起赴英国、新加坡、香港等地国家,回购大量流失在海外的文物,并使得其中许多文物登上国内外知名拍卖公司拍卖榜,创造出可观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周先武说:文物鉴定家,必须做一个“野生动物”,就是在野外奔跑,就是在野外求生存。

所谓野外奔跑,就是跑考古现场,跑古玩市场,跑博物馆,跑纪念馆,跑作假作坊工厂。周先武笑言,这些年他几乎天天都在外面奔跑,全国的瓷器窑址他不但跑遍了,而且有的还跑过无数次;每次都有新发现,每次都有新收获。全国的大小古玩城、博物馆几乎成了他经常光顾的地方。他可以闭上眼睛画一张全国大小城市古玩城、博物馆旅游图。他尤其感兴趣的是那些文物造假秘密基地,有时是明访,有时是暗探。他说,现在的造价水平日益提高,有的甚至连科学仪器都难以测出。你只有明晰了造假的工艺、技术、材料,你才能知道如何辨假。。

所谓野外求生存,就是你必须进入古玩市场买古玩,在买中研究,置身其中的研究,甚至把自己的利益置身其中的研究,在捡漏和走眼中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九九八十一难经过了,你才能大悟,才有彻悟。

周先武笑着说,这是我们“实战帮”的成长历程和行为准则。即在实践中历练出你的火眼金睛!历练出自己在纷繁复杂得令人眼花缭乱的千年文物中,拨开云雾,去伪存真,恢复文物原貌的“绝活”。

taoci52.com小编推荐

谁来鉴定“鉴定专家”


近日,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静荣公开称,南宋官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壶王”和磁州窑白地黑花鼓为赝品。这一说法立即引来社会广泛关注。因为,6年前,包括长沙窑大执壶和磁州窑白地黑花鼓在内的600余件文物,也是经过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浦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伯谦、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冯小琦和扬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朱戢四位文物专家共同鉴定,才被收入南宋官窑博物馆中。同为故宫专家,冯小琦和杨静荣却给“壶王”的真假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这成为这一事件的焦点。

“研究员不等于鉴定专家”

中华全国古玩商会鉴定中心主任王立军认为,这件事专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最根本的问题则是,全国还没有一个正式的机构能够鉴定专家。“研究员不等于鉴定家。”王立军认为,如今大多数有名望的专家都来自博物馆,拥有研究员等职称,但是其中许多人是依靠资历评上的,而没有经过鉴定的实战考验。王立军认为,博物馆今后要重视培养鉴定专家,而不只是研究员。

“鉴定专家缺乏标准”

北京东方大学文物学院院长李彦君认为,“广义上的鉴定专家定义是拥有副高级职称的博物馆研究员,但狭义的专家定义则是既有理论基础又有熟悉市场的能力,最好是喜好收藏的人”。

李彦君举例,细数历史上的著名鉴定专家,郑振铎也好,郭沫若也好,张伯驹也好,都符合狭义的鉴定专家定义。“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标准来鉴定专家,人家下围棋也有段位,厨师也有几级,艺术家也是一样,为什么鉴定专家没有?”

“鉴定专家必须要有一定市场经验”

古陶瓷鉴赏家周继海认为,出土文物的鉴定过程比传世的要复杂得多。“除了要掌握出土瓷器的胎、釉、彩特征及工艺手法的特点、艺术风格的水准,还要对出土地方的不同以及器物受沁程度的不同等因素来考量。”周继海介绍,如今无论是土沁还是土疤,作假者都可以做出来,这逼得专家必须要有一定的市场经验才好做出判断,光是看理论书籍是不够的。

故宫专家耿宝昌瓷器鉴定方法


耿宝昌今年已经90多岁了,是故宫资深的瓷器鉴定专家,是故宫的活宝,虽然已经退休了,但是仍然是中国明清瓷器鉴定的泰斗级人物。分享一下耿宝昌老师瓷器鉴定的秘籍。

1、火石红:是指古瓷露胎处,显示红色,也有黄红色,紫红色,灰红色等.个别火石红严重者,也可从胎上爬上釉面一、二毫米。又分出窑时便有的,称“窑成火石红”;出窑后逐渐形成的,称“后天火石红”。现代仿者不象。

古时的窑成火石红,其当时的面貌,只能从现代瓷器上推知。其经历了若干年后,面且全非,其它的一系列古瓷持征干扰了它。所以寻找古瓷特征,则以后出火石红为主。一般会出现在器物的凹处丶支钉上丶片缝上丶吐筋线上丶火性土垢上,并面上会有金属光泽,这是千年氧化加之火性外吐所致。时间不超过几十年的,不会产生金属光。年代越久远,金属光越强。火石红的主体成份是氧化铁红。若瓷质本身的含铁量极低,则不容易找到火石红,有的须借助百倍放大镜。若是一点儿火石红也找不到,则可判为新瓷。若是瓷器凹处的后出火石红的金属光不明显,则需结合其它古瓷特征综合判判。

2、破泡:是指釉面的气泡,因年久风化,硅胶化,经清洗,摩擦而产生的破裂,一般看到的是釉面上层的破泡,釉面损伤太严重时,才见到中下层破泡;宋瓷上,会有此现象,难仿。如在破泡里找到臭干黑或黄水斑,就可判定为古瓷了。

另有种叫冰裂破泡的特征,很神奇美妙,气泡的顶端呈放射性的冰裂,更难仿,也仿不出来。

3、水流痕:是指古瓷在封闭的空间,长达数百年,其四周的物体挥发的水汽聚集流淌的痕迹,有动感。一般为深黄色,很难洗净。仿者,易洗。与土藏气丶土脏气有别。水流痕,也是鉴定为古瓷的一个重要的证据,并且用容易肉眼鉴别出。

4、水银沁:古瓷长久接触水银,会粘合,极难洗净。目前,尚没见有仿者。注意的是, 古瓷上的与古铜上的水银沁的概念, 是不相同的. 古人为了防腐, 多有用水银的. 秦始皇的陵墓里, 便大量地使用水银. 以铜为山, 以水银为河. 水银沁,也就是指陶瓷上沾有了金属汞。

5、玻璃胶:前人称陈骨胶。是古瓷年久,釉面硅胶化,微水溶。新瓷也有硅化胶,三次清洗,便无。而古瓷,再多次清洗,都有。目前,尚没见到有仿者。玻璃胶特征,一直伴随着古瓷,直至釉面全部风化脱落瓦解。随时检验,随时可感知。检验感知玻璃胶,是鉴定古瓷的一个重要手段。

6、土香气:是指古瓷在地下若干年,瓷吸收了土里的气味,水温之,则发出。因地下环境各异,而土香气也有别,出世百年,都可闻到。而干坑或烂坑出的,则又是另外的气味。不同的气味,可判知出土时的大概环境。这是一个判定古瓷的辅助特征,这需嗅觉敏锐的人才便于感知。

7、臭干黑:是指腐败的有机物沁染了古瓷,多数表现在素胎﹑破泡处。经长期水泡,会发软,涨大,而被洗掉。作伪仿者,用河塘污泥。在放大镜下有区别:臭干黑,无定形,河塘泥,有土粒。特别是微破泡里钻进的臭干黑,是需上百年才能形成,一般是出现在明之前的古瓷上。清三代的瓷上也会有,但很少,用放大镜寻找,也较难。晚清的,只有在欠火的低温瓷上,才能找到一点点。

8、黄金斑:是指金器常年压挤古瓷,而渗透进釉泡﹑或毛粗糙处,而留下的黄金痕迹。仿不出。年代越久,渗透的越深,也不容易清洗掉。

9、“先天蛤蜊光”是指古瓷长期受污染,而产生的五彩光,发金属亮光,直视无,侧目有。“后天蛤蜊光”是指经人们摩摸而产生的五彩光,其柔和,色淡,无金属光。针对蛤蜊光,再综合其它一些特征,可大致推判其出土时的基本环境。

10、朦胧光,现在可用热释光原理解之。古时视觉敏锐之人,在暗处,用开水烫古瓷,可见白色的﹑模糊的﹑略大于古瓷的光。新瓷无。

11、软伤痕:古瓷中的细货,一般都会受到人们的爱护,或不便实用,被放在冷僻处。故硬伤很少。仿者不知就里,故作硬伤痕。出土不久的,大多釉面无伤痕。

12、冬瓜霜:这是古瓷千百年自然风化的现象。试将古瓷洗净,放在封闭的玻璃罩里,时两个月,便可感到瓷面上生有一层白粉。

依旧仿品也会有冬瓜霜,那是偏黄色,出窑年代不多,火性特重,与古瓷的白色冬瓜霜有差异。这也是判定古瓷的一个重要特征。

13、豆腐花:是前人用以此比喻釉﹑胎,因老化而分裂的形态,相似盐卤点豆腐,而产生的花形,无法仿。缺点是需借助八十倍以上的放大镜,才能观察清楚。

14、白云纹:是与豆腐花同指一种现象。没法仿。再经风吹日晒,便会转化为龟裂纹。白云纹的边缘,没有直线条,都是自然的弯曲的交界不清的。

15、浮蜡:又指百年蜡,是指有机物长期污染瓷器,而留下的蜡状物。干燥时滑溜,湿热时涩手.仿者不滑手。出土年久的,需清水泡半个小时才能感知到涩手。天气干燥时,摸之,则如同摸小孩屁股一般,很细腻的感觉。浮蜡,是判定古瓷的一个重要依据。

16、铁锈斑:分:青花铁锈斑;胎釉铁锈斑。古瓷,因年久风化,都有水溶现象.故铁锈斑越洗越深沉。新仿伪,难水溶,铁锈斑浮浅。凡是天然青花料,都会有铁锈斑持征,只是浓淡轻重有区别。

17、水汽斑:不同于黄水斑,是水汽微量久聚,静止若干年形成的,直视可见。

18、无色水斑,因无色,不易被感觉到,须侧目寻视,与周边有细微色差,洗不掉。

19、亚光:因釉面年久老化,而生成的一种温和的暗淡的光。又称一片光。年越久,越温和。尚没听说能仿出者。

因出窑十多年后,釉面结晶体分化瓦解,晶格组织之间,开始陆续产生无数肉眼观察不到的间隔,并随着年代的增长而加大,从而光线不能直射,产生散漫光,故见到的是亚光。亚光,是判定古瓷的一个重要特征。

20、酥油光:类同于亚光,但有油润,常见于官﹑哥窑。没见有仿得三分像的。因为人们还没能弄清古人的生产工艺。

21、过烧石灰:石灰石遇到高温,会烧成熔融状,不是白色,而是蓝黑色,放在水里三天都不化解.如胎中含有过烧石灰颗粒,出窑后,遇水并不开炸,须经几十年﹑上百年,才会膨胀,而造成胎体炸裂。因颗粒大小,深浅的原故,而有炸瓷,炸线,棕眼炸包之说。

22、棕眼;此术语特乱,在此文中特定为:古瓷表面混杂有小颗粒,过烧石灰,年久风化后,膨胀,因在表面,而不炸瓷,只是逐渐从釉面冲出小眼跑出,形成空洞,曰棕眼。仿伪者,洞眼可看出新迹。

23、炸线:因胎中含有小颗粒过烧石灰,其膨胀﹑力度有限,只能炸出一至几道线,看线纹,可知过烧石灰的所在。

24、炸瓷:因胎中含有大颗粒的过烧石灰,膨胀,而炸开瓷器。一般是炸裂成大缝,很少断裂.究其理,炸瓷的过程是几十年,上百年的缓慢过程.没见有仿者。

25、脱落斑:釉泡破裂,摩擦时,破裂的残体聚在一起,被人感知.无仿者。摩擦的前后,釉面在放大镜下观察,有较大的变化。古瓷因经年久风化,也经不住人手的摩擦。

26、活流纹:北宋钧瓷特有的现象。后人仿不出,只能造出牛毛纹。似流水,又似流沙;活流纹中的色彩绚丽,在放大镜下看,很美,诱人。另现代工艺仿的活流纹,纹路也太粗了。

27、牛毛纹:象粗牛毛一样的流淌纹,有动感,但不及活流纹艳丽。各个时期的牛毛纹,也各异.难仿.

28、吐筋线:低温瓷,开片后,在片缝上会生长起一道隆起的线,不同的胎质,则色不同。仿不出。古瓷出土后,也会逐渐生成吐筋线,但要在片缝的基础上形成,并且需经过几十年的风吹日晒。吐筋线,是判定古瓷的一个重要特征,并且容易感知到。

29、破泡眼:釉面大泡破裂后,釉里出现一个较大的洞,口小内大。内形不同于棕眼,破泡眼是呈园球状的洞. 破泡眼内,常钻有陈附迹和臭干黑,或有黄水斑。这也是古瓷的一个重要特征。

30、陈附迹:有机物千百年来堆附挤压古瓷上,而留下的痕迹。可以洗掉,须多次。陈附迹,一般是指有机物的痕迹。如衣服的陈迹,食物的陈迹,以及腐坏的纸张和毛发等。

31、蟹爪纹:较多的出现在汝瓷上,是釉面开裂,裂缝上串有多个小气泡,后又被污染成黑色,故形象地称蟹爪纹。难仿。这也是判定古瓷的一个重要特征。

32、地釉变色:不被人们理解,但却是一条重要的古瓷鉴定依据。瓷为无机物,会变色,解释不通,但存在。青花瓷地釉,一般是白色向鸭蛋青色过渡。鸭蛋青色,封闭一年,色转白;开封三天,色转绿。出现地釉变色现象的,其釉里都会找到一些﹑成蓝色点状的矿物料,无仿者。

33、苏麻离青会变色:凡是含苏麻离青的青花,都会变色。长期封闭转淡转白,日照越长色越深越艳。如有一对古瓷,一比试便明。苏麻离青,存世已很少。

34、泡黄浆:宋官,哥瓷,在清水中泡上一天, 清水会产生黄色的,较混浊的感觉,如黄釉官﹑黄釉哥﹑辽黄釉﹑更显。疑是金丝与黄釉中的铁氯化合物被水解。没见有仿。

35、脱粉:是指陶瓷表面,因长年风化,经清洗,抚摸有粉状物脱落。难仿。比脱粉风化轻微些的是发粉,发粉一般只出现在高古瓷上,清代的五彩粉彩,则只是发矇。

36、脱釉:是指釉面老化,一洗即成小片状脱落。难仿,非人力所为。因其脱釉的断裂处,常出现崭新的断口,易被人们误读。

37、翘翅:指釉面开裂,收缩,边缘向外翘起,如鸟翅.古陶瓷特征,常出现唐以前的陶瓷上。难仿。

38、开芒片:指出水后,釉面重新开裂,裂片翘起,手抚如触芒。个把月后,又自行关闭,如平面。复置水中数年,再拿出,又会开芒片。以临汝瓷,冰瓷为最。

39、活芒片:开芒片后,片隙里进了脏物,则谓死芒片,不会再开闭。活芒片是干净的,再经水泡,可重新开闭的。

40、探底:砂纸磨底足,探知胎色﹑胎质﹑老化﹑火工等情况

41、急干片:古瓷出水后,没有慢慢凉干,便遭风吹日晒,不该开片的瓷器,也会开片,但因是同时急干片,故片纹色彩一致。收缩缝小,以区别其它开片形式。有仿,但太不象。

42、鱼籽纹,形如鱼籽的裂片,片较小,间隙大,色黑,古瓷特征,难仿.

43、龟裂纹:如龟壳的裂片,大片。古瓷龟裂纹片缝大,色黑。以汝瓷为最显著。缝色是窑后形成的。千年前形成的必有管状片缝迹象。目前无人能仿出,也无人知晓这一特征。无著作论及。近百年面世后出的,多无色,与现代仿品差别不大。

44、脱衣伤:瓷器长期受腐,釉面全部脱光。脱衣伤,常有发粉和脱釉等特征伴随,容易鉴定。

45、陈酸斑:长期受酸的有机物浸染,而形成的斑,斑痕深入胎骨,坑洼明显,坑洼边缘有锐角。而仿品的酸咬斑,是急拿,有模糊感.并只是表面。

46、阳光斑:老黄色,微红。是经十年以上,长期定位在野外阳光下,日照形成的斑。其斑点可透瓷面。内外一致.破碎观胎,胎色也被晒成红黄的斑色。

47、针状芒硝:出土瓷,不洗不动,阴干,一月后,会生成针状芒硝,唐之前陶瓷为最显。

48、烘酒香:酒器,水湿之,文火烘之,土香气中可闻辩到酒香,陶器为最。

49、宝光:五百年前的古瓷,若没经日晒,水烫,火烤,若闷热天,或大雾天,可见古瓷四周散发白光,大而圆,区别于朦胧光。发光大时,隔布,隔纸,都可见。因其神奇,故前辈称为宝光

50、甜水货:是指古瓷常年埋藏于地下水位以下,水质不酸,不碱,不苦,谓之甜水,养瓷,其出土时,如新。要用年久必然老化的观点,去观摩,考虑,才能找出古瓷鉴定的依据。

51、火坑:指没有被开启过的,密闭很好的。开洞时会有一股气体跑出,此气体遇到抽大锅头旱烟的,会发出“轰”的爆炸声。按现代的科学角度分析,那是甲烷气体。并非什么“宝气”。火坑里出来的东西,曰“火坑货”,瓷器则崭新如故,当即手抓时有软质感,时过几分钟,风吹干后,则硬。过渡用力,釉面会留下指痕,过后极难洗净。在清末,火坑也只能是百坑而遇其一。在民国,行里还有人能识别此类货。

52、破坑:指历史上已被开启过的,金银软细已被取走的。剩下的是不值钱的、不易变卖的、不宜带走的瓷器,曰“破坑货”,此类瓷器,也多是细瓷,曰细俏货。大件常有人为地破损,这类东西,也有其具体的特征。解放初期,仍有人能识别。

53、烂坑:几百年前就被开启过的,其内有机物体已无法辨认的。其内一般只存有陶瓷器,少数小件杂项、烂坑所出的瓷器曰“烂坑货”、烂坑货的特征比较明显,也是面世量大的一种,其关联词汇量也多。如:土沁、树根斑、草根须、黄水斑、臭干黑、土香气、脏气、陈酸斑、水流痕、水银沁、玻璃胶、脱落斑、浮蜡、百年蜡、吐筋线、陈附迹、蟹爪纹等。

54、干坑:是指没有被水浸的,一般是地理位置高的,其所出之物曰“干坑货”,又曰“北边货”,其特征又是一番话。干坑瓷的破泡里, 钻入的是黄水斑. 而烂坑瓷的破泡里, 钻入的是臭干黑.

55、水坑:其对应干坑,是指常年在地下水位之下的,其所出物曰“水坑货”。这种行话,是用于判别出土的大概地理方位。

56、瓜籽片:与鱼籽纹、碎米纹、龟裂纹相关联,表示开片的大小如瓜籽,汝窑天青釉中最常见,现在的仿品也相似,但有别,古瓷片缝大,可以看出是相继千百年来,陆续开片的,而新品,是人为控制,一起开片的,古瓷的缝色是多种多样的,而仿者基本是一色的。加之,再运用其它的鉴定依据,就不难辨认了。孤证,容易发错。

57、碎米纹:裂片大于鱼子纹,而小于瓜籽片。有仿,也是缝色有差异。另,碎米纹又与瓷器的品种有关联,如它常出现在白汝瓷上,若出现在天青汝、官、哥,则就错了。

58、炸包:存在于胎表釉下的过烧石灰,历经百年后,逐渐膨胀,釉面微裂微鼓,其颗粒小于炸线炸瓷的,但大于造成鼓点的。仿不出。目前,很多的古瓷爱好者,无师自通的运用了这点。加之,清末民国的民窑器中,含有过烧石灰的特别多。值得传记的是,再过二、三十年,现在的仿品也会出现鼓点,炸包、炸线、炸瓷、到了那时,又会去寻找新的辨别方法了。

59、鼓点:存在于胎表釉下的过烧石灰,历经百年,逐渐膨胀,致使釉面微鼓,但不开裂,其颗粒小于炸包的。现仿不出。

60、紫宝光:是指唐宋青花瓷,出土后,没有慢慢地阴干,就乍见日照,此时就会出现一片金属闪亮般的紫光,不是局部,而是全瓷,迎日照处,展示时间约十分钟到半个小时后,逐渐消失。后人不知其故,而曰“紫宝光”。若现在再将唐宋青花瓷,泡在水中三五年,再拿出来日照,也可见紫宝光,但十分黯淡了,不强烈了。仿不出。

61、紫光:侧视唐宋元青花瓷可见到隐隐地紫光,因无金属的宝色宝气,故曰“紫光”。能现紫色光的青花料,自古就各贵,价倍于黄金。还不知目前能否找到类同古代的矿藏。

62、管体款:指官窑器上的题款字体与风格. 各时期的官窑题款, 都遵守一定的规矩, 体现特有的时代风格, 文字类的曰“官体款”. 但要注意的是, 即便同一帝号的, 因年度的不同, 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目前, 学术界缺少一部官体款的年谱, 有待有志之士了.

63、官体纹:指官窑器上的纹式,各时期的官窑器上的纹式都有一定的格式、套路,甚至有图本,明显区别于民窑,也区别于前朝后代,曰“官体纹”。书画中有一个理:就是随心容易摹仿难。有资料表明,官窑工匠是细致分工的,同一图案文字,不知要书画多少遍了,胸有图文了,下笔如有神了。

64、泡青浆:鉴定北宋天青釉专用术语,该瓷浸在水中清洗,水会微显天青色,水变浊,如浆。与泡黄浆相关联。这是千年自然老化形成的特征,非人力所为,仿不出。这是判断古瓷的一个重要证据。

65、气泡坑:钧窑釉面气泡里的气,因高温跑出,继而缩釉,缩釉中央留下一个小坑,曰“气泡坑”。另,桔皮纹就是由若干个小小的气泡坑组成,与气泡眼有明显区别。

66、气泡眼:在窑里烧造时形成,泡里气跑出,而釉面不收缩,外呈圆形小口,内呈球形大洞,明显区别于:气泡坑、缩釉气眼、缩釉棕眼。古瓷的气泡眼、缩釉气眼、缩釉棕眼,其内是漆黑的,少部分是古铜色。

67、缩釉气眼:在窑里烧造时形成,气泡里的气跑出,继而釉面收缩。外呈圆形小口,内呈球状大洞,区别于气泡眼的是:外小口四周有明显的缩釉。古瓷的缩釉气眼内,漆黑,或在外口显冬瓜霜,或在外口显黄色小斑点,洞口大点的,可查到百年陈附迹。

68、破泡气眼:钧窑、花钧里常见。釉下大气泡,因历经千年腐蚀风化,气泡中心釉薄处,率先破裂。显示出球状洞眼,古瓷洞眼里漆黑,常有臭干黑集聚其内,或有百年陈附迹钻入。

69、缩釉洞眼:窑里烧成,胎中有易燃物,或有可气化的固体,遇火消失,继而釉面收缩,其内空洞无定形,内漆黑。与棕眼有明显区别:棕眼内是一派珊瑚石景象。

70、红胎:常用于永乐甜白釉,成化红胎瓷,明末德化瓷,即指胎体微发红。色深者则叫“宝石红”。唐宋青花瓷中也有红胎,唐前陶器中也有红胎。清末以来,红土稀少,故红胎瓷很少有人知。在清末民国时期,红胎瓷也被商家玩家藏家所看重。但卖不出高价,毕竟最终消费者是藏家兼学者,人数凤毛麟角,于今也是这个理。

71、红云:红釉中,因色差而形成的红斑,有如六月的云彩,多姿多态,强光源下更明显。不是指飞铜现象,而是专指釉中物质相结合、相排斥的色差特征。色彩浓淡相间,也不明显。唐红,郎红也类似。至今未见能仿出一、二成古瓷风味的铜红釉瓷。注,红云是片状感,红卷云是线条感。

72、蓝云:与红云一个理。蓝色也。另外是:蓝釉下常会寻到银点、金点,这可能是与釉料的材质有关。有片状感。

73、回窑货:指有重新回窑加工过的迹象的古瓷。此类瓷,必有奇特精贵之处。常见的是:窑补。此类瓷,通常是成套的,其中有一、两件有明显的回窑迹象,其色差是明显的。

74、回坑货:指古瓷早年出土后,被人们长时间把玩,而留下很多痕迹,很多信息后,又被入土埋藏,又经若干年,再次面世了,故曰“回坑货”。此类瓷,特征很多,所含的信息也很多,是值得花大气力去研究探索的。可惜,现在连知道回坑货这个术语的人,都很少。谈何挖掘整理文件遗产。在此抛砖待后人。

75、补釉:是指二次入窑挂釉。与回窑的区别在于:目的专一,专为挂釉,不是修补。也不是成套器。补釉,远离窑场的人是很难办到的,能办成的,可不是一般人,瓷器则也不是一般的瓷了,不可轻视了。有了补釉这一说,就又有补题文补绘画的。补釉货,多与历史上的大名人大事件有关,。惜,前人无力研究,而造成瓷史上的一些空白。特别是一些高古陶补釉的,玩者当宝,后人当草。

76、发粉:是指瓷器年久风化现象,素胎较明显,表面象有粉状物,手擦拭则无。风化再严重些,便是冬瓜霜现象。冬瓜霜现象再严重些,便就是脱粉、掉粉、手擦拭之,有粉状物。仿不出。伴之发粉现象的,是显示豆腐花、白云纹,放大镜下可见。

77、冰裂:指冰瓷的裂纹,象冰块开裂一样,斜片、宋官窑中常见。明万历时钧窑受挫,继而发展冰瓷,替代钧瓷。有一种传说,说是为避讳明神宗朱翊钧。现代的工艺也很美,但因釉欠厚,有贼光,而失神韵。有待进一步改进。宋官窑冰裂是无色的,后因污染才有色。冰裂也不是短期完成的,是经历若干年的。现在若将宋官冰裂瓷放在水里三、五年,再拿出来经太阳暴晒,必定会开出新的片纹。

78、冰裂梅花:冰瓷中最高艺术境界,冰裂纹有向心性,多条弧状斜片的冰裂纹组成一朵朵梅花,花朵中心花蕊部分不开片,只有点点气泡坑,而且整个釉面,又由数朵分布等称的冰裂梅花组成。大件是大朵梅花,小件则是小朵梅花,整个釉面显得和谐适中,美也,妙也,神奇也。今日的工艺冰瓷也有冰裂梅花,但艺术性相差太远了,可能是制作者没有见过宋官瓷的艺技顶峰的古瓷奇芭——冰裂梅花。其,一般是活芒片,会开启,会关闭,若是长期受污染,并污染严重,则会变成死芒片。

79、活流沟:唐花钧,宋钧中常见。因釉厚,流淌,而形成象活动的水流似的纹,曰活流纹。而活流纹经千年风化腐蚀,则顺着纹式走势形成一道道沟,手摸都可以感知。活流沟再风化严重者,便是“脱釉”,再严重些便是“脱衣伤”。目前,活流纹尚没仿出来,就更谈不上仿活流沟了。

80、红片缝:含铁较多的瓷,片缝呈红色,理与火石红同。

81、黄片缝:含氯铁较多的瓷,片缝呈黄色。也有同一件瓷上呈黄片缝、又呈红片缝的现象,当与其千百年所处的环境差异有关。

82、黑片缝:目视感觉片缝被污染成黑色,放大镜下则是黑色为主,另拌有紫红黄等色。黑片缝与宋官宋哥的铁线是两码事,铁线是出窑时便有的,黑片缝则是出窑后,经若干年的污染才形成的。有仿的,目测不易辨别,放大镜下则泾渭分明,仿者,缝色较单纯,只见黑色,不见其它彩色。

83、蓝点:天青釉,唐蓝花钧,宋钧,鸭蛋青地釉等,绝大多数都可在釉里找到蓝色的矿物点。凡是有蓝点的釉面,均会变色,长期避光色转淡,日照不久色变深。另,观察角度不同而色不同,光源辐射差异而色差异。按前人所说,内含玛瑙汁。值得注意的是,明前,以及部分清三代的青花,也会变色,以苏麻离青物料为最明显。

84 、绿点:在汝窑的支钉里会出现,名称叫辉绿岩的,耐高温,耐酸的矿物体,呈亮绿色。有了它,才能使支钉小如芝麻。目前的仿品生产者,尚不知道绿点的功效,故而仿品的支钉过于粗大,而失神韵。据推测,绿点也不单纯靠物理方法研细,古人是并用了道教炼丹术,及化学方法。

85、银点:在古瓷钧窑系釉里出现的银白色的物体。并不普遍,约十分之一的比例,并且是火工较高的才显示。

86、金点:在古瓷钧窑系釉里出现的金黄色的物体。比银点出现的概率高,约占五分之一的比例。而且也不需要过高温度。

87、变色青花:清三代以前的青花,大多会随着光照不同、角度不同而颜色变化。另外也与日照长久、日照与否有极大的关联,日照越长色越深,避光越久色越淡。并可逆转。这些特征,青花瓷越古越明显。若要确实体会感悟此特征,是需费时日的。常人是难以理解的,无机的青花瓷怎能变色。但几代人,探索检验,证实这一点,也是鉴定青花瓷的重要依据。不管有无人认同,这是客观存在的。为了传承,故在此多言一句。另,变色青花还有另外一种含义,即是指万历、天启年间流行的一种青花发色。它是由绿到蓝,由蓝到绿的变化,是窑里烧成的。在同一瓷器上,同一笔划中会出现不同的色彩,角度光源不同,而感受的颜色也不同,但只是绿色与蓝色的互换。

88、次火:又叫欠火工。即窑火温度不足。因欠火,会使瓷器相应地出现差异,如色彩,硬度,瓷声等方面。常有人将次火瓷当仿品判断。另有工艺设计的低温瓷,也会如次火瓷。例如黄土胎的北宋哥窑,若是温度高了就变成灰胎了,也就失去黄土胎的神韵了。完整的次火瓷是很少见到的。其自身半生不熟的,易损。如遇残器,一看断口就明白次火了。

89、补生粉:瓷器有缺陷后,用瓷粉修补之,曰“补生粉”。或再次入窑烘,但因温度不高,还是曰补生粉。若是高温修补,则曰“窑修”,或“窑补”。可见,补生粉的,也不是一般的粗货。补生粉,常见于明前的陶瓷,多是陈设瓷,清降以来,尚没见到。

90、宋锔:这个术语更冷僻了。古瓷珍贵,古时就贵。残破了就要修补。补之,常用锔。锔又称“抓钉”,条形,两头九十度下弯,弯头尖细。在瓷器断裂缝的两边,各用金刚钻打洞,将锔嵌入,而固定断裂瓷器。宋朝时期的锔,长度超过两厘米,厚度超过两毫米,锻打的,锔身有棱有角,材质多数为铁,少数是铜。钻眼较大,直径超过两毫米。很难见到。

91、明锔:明朝时流行的锔,一般长十五毫米左右,小于宋锔,而大于清锔。

92、清锔:清锔又明显比明锔苗条,长约一厘米,锔身的棱角消了,边缘已显圆滑,锔的厚度也轻薄多了。并以机器冲压为主。还常见到。没有听说有仿锔的。清锔不见棱边,锔身两头尖,中间宽。细瓷常用铜锔。

93、见天:古瓷面世后,经太阳曝晒,曰“见天”,又曰“去阴气”。其实是对古瓷极大的伤害。一经曝晒,不该开片的瓷,也被晒出新片纹。掉釉,脱衣伤,也常是见天情况下发生的。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古瓷,釉面上却开的是新片,其根源就在见天。有很多的见天,不是特意的,而是不知爱惜,风吹日晒造成的。因见天而开新片纹,被误判为新仿品的实例太多了。

94、郭货:是指规格很高的,以砖木石块制成的,有多重保护的郭。郭里出的东西曰“郭货”。直至现在民间口语俚语,贬低华而不实之人,称其为郭货。其实郭货虽不中用,却是有很高造诣的艺术品。但对于饥寒交迫的农夫山民来说,确是郭货,无用之物。郭货常是成套的,无损伤的,高档精致的陈设瓷器,或礼器,能被人可再度使的实用器很少。多了解郭货,便知古代的官僚地主、将相王侯,有着众多的越礼之事。

95、石床:用石板加工的床,床上放着一系列享用的东西。因石床重,前人也只是听说而已,但确实存在。石床货很古。

96、轿床:用耐腐的木材制作的,象大花轿式的床,床上放着一系列东西,一般流行于唐代,竹木漆器偏多,却无一件面世,风干便毁,前人也只是听说而已,但可信。

97、镜话:又云花镜。本指青铜镜,又曰揣怀镜招魂镜,女儿镜。镜话,又不单指按礼仪放在盖板上的铜镜,又有另一层含义,意思是说此镜会说话,有话要说。历史上有人懂镜话,根据铜镜的信息,能够判断推知很多情况。各时期习俗不同,女儿多寡,则镜数量不一,其财力也在铜镜上显示。镜话早已失传,也不曾见有著文解说。

98、有后:指有后人的意思。相对应的便是绝后,指后代绝户的意思。但凡绝后者,因无人用心看管,早就被毁了。有后,破坏者还是有些忌惮,不敢张扬,躲躲闪闪的。有后的依据,也来源瓷上的符号,有毛笔在瓷器面上书写,更有甚者,将其原阳宅的地址写的清清楚楚。金刚钻刻划的有后的瓷,再好,也无人要,故无一件流传于世,只有传说。有后的瓷,时间跨大较大,一窝儿的瓷器,能相距一、二百年。有些还能找到盛放食物的遗迹。鸡蛋变成空壳,核桃内无果仁,酒成干粉,等。成窝的有后瓷,可以推知其家族的兴衰史。

99、阵式:第一个含义是量大,成阵势。形成一个大的组合体。从单件阵式瓷,可推知整个阵式里有多少单件。如唐三彩马,从器形颜色可知,是六匹组合八匹组合。如看马车车形,便可知配的是几匹马。这个现在无人知晓了。第二个含义是摆布方位。见到一个阵式货,便能推知第二件在什么位置。阵式势小的,尺寸小的,曰“一窝仔猪”,其相距也不太远,不超过一市尺。

100、谱式:谱式货是一窝一窝地出现,相互印证,纪年相距不远,象有谱本,有规矩,有规模似的。阵式货是规模大,尺寸大,单件多,成组合体,都是同一纪年的。而谱式货,是单组规模小,器形小,但是一窝接着一窝地出现,各窝的纪年也不相同。现只剩传说了。若将各窝的谱式货,综合分析,可以推知其家族的兴衰史,身份高低,还可联系到国史,并可补地方志之缺,之错。

101、篓子货:是指千百年前古人特意埋藏在地下的古物。篓子的第一层含义是指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爱好干偷鸡摸狗勾当的人,因为这类人普遍干瘦,身材就象古代赶集装货,打猎装物的,背在身后的油皮货篓子,篓子是用竹篾编成,外用油皮纸粘糊,再浸桐油防水,上有个盖。篓子货又暗指来路不明的货。篓子的第二层含义,又是指古代的郭与窖,故过去民间有“盗篓子”这一词汇。篓子货的特征是:脏、臭、残、缺、湿、麻、烂。民国古玩行的人,一眼就能辨出。现在则被造假打假搞糊涂了。注意,篓子货只是在店铺看货论价,绝不交易。交易则在黑市。在民国以前,县级以上城镇,都有约定俗成的黑市地点。但在地方志的地名中是查不到的。篓子中常会出现新、奇、特的东西,而且价极低。

102、伸腰:出窑时是端正的古瓷,但被埋藏千年,因重力作用,千年挤压,使之明显变型,再度面世时,型不正。但平整地安放八、九年后,其会逐渐地恢复成出窑时的端正形态,俗称“伸腰”。伸腰货无假。特征至少有两个受力点,受力点上有明显的挤压痕迹和陈附迹,以及金属斑,又称黄金斑。

103、翠地白筋:专对南宋龙泉精致的工艺品而言。其地色青翠,釉不开片,小细泡,边棱突显白玉色,湿润如玉,给人以优雅清淡的感觉。故称翠地白筋。南宋以后,材料或技术断档,便产不出来了,釉面含乌釉。大明中期,韩国请求大明朝送此为礼,但被告之,已绝。现代仿品,只是明亮,釉不温润,色气不平和,白筋显得特意造作。

104、乌釉点:南宋龙泉窑,比较精美的工艺瓷中会找到乌釉点,十分精美的工艺瓷中则找不到。其大颗粒的色发黑,中颗粒的色发绿,小颗粒的色似翠。现在产品,色发浑浊,没有清澈的翠绿感,古今瓷器一对比,则一目了然。

105、黄水线:很多古瓷内外会有一道水平的黄线条,线条较宽,色是呈渐浓形,黄线条的一侧有道十分醒目的分界线,越靠近分界线的,黄色越浓。此黄水线已渗入瓷骨,甚至渗透瓷骨,百年不褪,浸泡反复清洗十年,也不奏效。注意,真品的分界线,只有一道线。细推为何会有明显的分界线,则自然会领悟到另外一系列名堂。有仿,区别在于分界线不分明,或多道分界线集中在一起。另,仿者,很容易被洗干净。若是二、三十年前就开始伪造的,则另是一说,因时间长了,也难洗净,则需另寻鉴定方法。若有多道分界线的,必假无疑。曾目睹仿制者,持之以恒二十年,对一批仿品做黄水线,就是做不出渐浓型黄水线。

106、黄水斑:成因原理同于黄水线,区别在于黄水斑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也不成线条型,而是片斑状。出现黄水斑的古瓷,其郭,窖必是早年被毁,古瓷因某种原因,还保留在原位,又经若干年,才又面世。若是黄水斑穿透瓷骨的,绝无假。几十年时间是仿不出的。如遇到黄水斑,不妨多设想下,必然会领悟到更多的历史知识。

107、铁笔黄斑:此术语是粉彩五彩釉上彩绘鉴定专用的。釉上彩绘的轮廓线,是用铁笔绘制,笔触较深,线条处也毛糙些,毛糙处也就容易被污染,年代久了,就有多种颜色附上,以黄色为主。另外,若是几百年来都浸在黄水中,其毛糙则更不易洗净,黄斑色更重。这主要是鉴别传世的,还是新面世的,还是面世已久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有人著文,称此为“黑彩紫光”。

108、二棱:又叫二楞。哥窑鉴定专用术语之一。是指哥窑器沿口下方二至五毫米处有一道隆起的棱,明显者,目视可见。不明显者,目视无,但手感有。原因是哥窑普遍釉厚,窑温高时口沿釉往下淌,哥窑工匠为了防止流淌过甚,一般是欠些火候,那么目视就不明显了。若是窑温高了,又因在二棱下方修胎时压了一道浅槽,便于截住流淌,此处釉层厚了些。那么目视就可见了。到了哥窑晚期,二棱处修胎时压的浅槽加深了,那就只能凭手感了。如若窑温再高些,则又会出现“缩釉疤脸”了。

109、哥官疤脸:官哥窑特有的现象之一。因窑温过高,同时化妆土与胎分离,在瓷器上留下一个缩釉大疤,多呈椭圆形,似人脸,故曰缩釉疤脸。有仿,但不显古铜胎色,也不显猪肝胎色。这疤色不是出窑时有的,而是千百年转变而成的,故目前无人能仿出。哥官疤脸,与其它窑口或品种的缩釉疤脸,差异较大。哥官疤脸的疤边缘,特别肥厚,很好区分。

110、古铜胎:出现缩釉或缩釉疤脸,而显出的胎色,似古铜色,偏红偏黄,与猪肝胎一个理,但因胎质不同而呈色不一。官哥窑专用术语。仿不象。其它窑口,较少出现。

111、猪肝胎:出现缩釉或缩釉疤脸,而显示出的胎色,似猪肝色,偏黑偏紫,与古铜胎一个理,猪肝比古铜胎年份早些,含铁高些,胎骨黑些。仿不象。

112、火性土垢:古陶瓷特有特重的征状,起因是古陶瓷制作时,为了增加陶土的粘度,改善陶土的可塑性,是用草木灰水拌和陶土,固而火性很重,千年来火性外吐,遇到土中的硅质,形成结合反应,而形成片或团越结越厚,也比较牢固,又不怕水泡,一次两次是洗不净的。遇盐酸则起中和反应,起泡。有仿,但缺千年老气,易洗。火性土垢,是判定古瓷的一个重要的可靠的证据。

113、鼓皮:是指表面与胎骨明显分离,轻扣如敲鼓,起因是古人生产加工时,对较粗的陶瓷胎料过渡泥抹,以求表面光滑,结果表面多细浆,胎骨多粗料,千年后,因收缩率不一而分离。因鼓皮与胎骨有空间,故鼓皮内的胎色也呈老气,但又与外侧色截然不同,没有几十年的风吹日晒,也仿不象。

114、糟朽伤:低温的陶瓷会有此现象。千年风化,陶瓷松解,象腐朽的木头一样,粗看是好的,轻扣即损。仿品,仿不出胎骨内部的老气色,去表皮,内则见新胎。

115、涂花露水:鉴别五彩粉彩的一种有效方法。老货,用清水涂拭一遍,色彩则截然不同。呈崭新状,故曰涂花露水。原理,上百年的古瓷,表面老化,已呈冬瓜霜,发粉,蛤蜊光,无色水斑,亚光等现象,如遇水,诸现象被掩盖,而呈新瓷状。这也是检验古瓷,是否发矇的一个有效手法。

116、拔正鼎:又曰百正鼎,百顺鼎。三足两耳,足与耳明显不对称,着偏,足与耳有较劲的力势,有欲发力拔正的感觉,有蓄力待发的感觉。此类鼎一般在宋以前出现,应是古人做关目避邪专用。一般是做工更为精美,特有气势。但现在生产的关目鼎,只是粗仿其形,无其势,工艺也粗,是仿者不知古人之心意。拔正鼎,又与泰山石,石敢当,避邪镜,镇宅兽等有相类的作用和含义。流行于汉唐,宋以后很少见.

117、黑胎:凡是黑胎的瓷器,都是比较古老的,北宋晚期,黑土少了,故掺有白土,色而显灰。北宋以上,黑胎多,且黑。有种黑胎宋定,硬,黑,薄。北宋龙泉算灰胎,不算黑胎。有种黑胎,内年久形成红丝,曰“红丝黑胎”,极为罕见,出于官、钧。现有仿品,故黑胎不能作为孤证,为鉴定依据独立引用,可作为一种线索助断代。

118、玫瑰紫:钧窑釉面的一种发色,实由红卷云,活流纹,五彩气泡,紫点,蓝点,绿点,金点等组成。总体上看似玫瑰般的紫色,细究其各部,则另见各色。至今无人能仿出,有记载,此种红釉土在明朝中期已绝。玫瑰紫出现的频率比海棠红高,与铜红釉中的霁红,唐红,朗红一样难烧,一个理。

119、海棠红:与玫瑰紫一个理,只是总体上看色红些艳些,少些紫点,蓝点,绿点,构成色彩主体的红卷云偏多。

这是都是专业瓷器鉴定的术语,也是瓷器鉴定的方法,对我们收藏瓷器有一个初步的判断

鉴定文物水有多深 “鉴定专家”该由谁鉴定?


文物鉴定这潭水到底有多深

人们更关注“鉴定专家”该由谁鉴定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壶王”被专家质疑为赝品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全民收藏时代,鉴宝节目满天飞,鉴定专家层出不穷,然而在收藏界,文物真假难辨、参与造假、卖鉴定证书等新闻也层出不穷。文物鉴定凭眼力和科技检测到底靠不靠得住?在收藏红火、造假猖獗的时代,文物鉴定这潭水到底有多深?

谁来鉴定“鉴定专家”

参与杭州“壶王”鉴定的四位专家,均出自文物系统,其中张浦生和李伯谦是业内权威,然而质疑者杨静荣也是故宫专家,文物鉴定“国家队”内部起纷争,反映出文物鉴定之难和公信力正在受到严峻挑战。

“国家队”尚且无法取得一致认识,而在社会上,各种文物鉴定培训班和鉴定机构如雨后春笋,一批批鉴定专家“新鲜出炉”。电视荧屏上,各路鉴定专家轮番登场,为捧着“宝贝”的藏家们掌眼。只是,不少“电视专家”只是在荧屏上风光,据称,他们中的不少人上了拍卖行的“黑名单”,经其鉴定的文物一律被拒收。

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张蔚星告诉记者,国家承认的鉴定专家基本只有三类:一是国家文物局主导的文物鉴定委员会,最为业界认可;二是文化部认证的鉴定专家;三是各省级或市级文物部门主导的鉴定委员会。法院和海关在办案时首先考虑这三类专家。按照现行法规,这些专家只对文博系统而不对社会和私人开展鉴定活动,因此各类鉴定活动和鉴宝节目,只能算是“群众文化活动”,出马的专家要么是来自权威机构“走穴”,要么就是天马行空的草根专家。

在文博界,关于鉴定乱象的各种故事也在流传:西部某省一位鉴定专家,自己写考证文章,将自己的一把颇有争议的青铜剑高价卖给博物馆;河南省一位知名专家,指导亲戚烧制仿古瓷器,而他则为买家开具鉴定证书;一位著名画家的专场拍卖会上出现大量赝品,画上均有其后人题跋,家属竟凭此赚钱……

《谁在收藏中国》作者吴树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称,在北京市场买“古董”,只要给3000块,鉴定证书随便开。他曾花几百元买了件仿品,竟顺利通过拍卖行鉴定,经过几个朋友哄抬,一只"元青花梅瓶"拍出了988万元“天价”,虽然是自卖自买,却使赝品有了辉煌的拍卖纪录。拍卖行要的是著录费和佣金,拍品越多、成交价越高,收入也越高,因此不惜知假拍假。他感慨:现在文物收藏这么热,可是谁来鉴定“鉴定专家”呢?

“眼学”靠不住,科学暂时也没辙

传统的文物鉴定,靠的是专家眼看手摸,凭感觉和经验,俗称“眼学”,然而花样翻新的造假手段,让专家们防不胜防。

每个门类的文物都有五花八门的造假手段。书画在装裱时,高手可以将一幅画揭成两层,或把小名家的款割下,换成大名家的款;将活羊的腿割开,塞进普通玉石缝合好,几年后取出,浸血的玉石可以冒充鸡血石;红木家具做旧,将其扔进粪池,过几年冒充明清家具;青铜器则用酸梅汁泡、用酸碱液煮黑,再粘上古代青铜器的铜锈……在景德镇,元明清瓷器高仿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北京一位泰斗级瓷器专家到那里考察后,再也不肯为别人作鉴定。

“眼学”靠不住了,科学检测又如何?热释光、化学成分分析、中子测试等科学检测手段这些年纷纷上马,然而科技并非万能,如果用古代的纸墨仿制书画,仪器就无从辨别。即使其他门类的文物,高仿者也很快找到了应付科技检测的门道。

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李绍斌说,陶瓷照X光一秒钟就可以“变老”100年,很容易骗过热释光检测,通过这种检测,曾经测出一高仿唐三彩距今3000年的笑话。化学成分分析也不灵验了,景德镇明清瓷器釉的配方已被现代科技破解,在景德镇,你可以买现成的明代成化年或清朝康熙年的釉料,再在古代窑址取土烧制,做出的瓷器,其化学成分和古瓷完全相同。

吴树告诉记者,湖南出土的一件陶器,在中科院检测的年代是距今8000-10000年,然而送到牛津大学检测时却变成了几万年前,原因是该陶器在国内检测时受到了辐射。显然,“一次性”的科技检测结果很难进行验证,也就不大可靠。科技检测更大的难题在于缺乏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如果不为各类文物建立数据库,确立检测标准,就像没有指纹库,就无法进行指纹检测一样。

鉴定界急需建立诚信体系

文物鉴定之乱,源自全民收藏虚火太旺;而文物鉴定之乱,又为全民收藏火上浇油,甚至误导大众收藏理念。艺术品暴利催生了全民淘宝运动。据估算,全国搞收藏的人数达到8000万至1亿,然而绝大多数人并不是尊重文化,而是把收藏当作投资,穷人希望一夜暴富,富人希望财富保值增值,有的古董甚至成为“雅贿”之物。这样的“收藏运动”,本质上是打着文化幌子的财富游戏,用文物垂钓金钱,用金钱丈量文化,这种心态必然会折射到鉴定界。

连续多年调查文物市场的吴树认为,95%的藏家收藏了95%的赝品,鉴定专家和赝品同样泛滥,这是个极大的讽刺。他说:“这么多人搞收藏,文物哪里来?无非就是真的或假的出土文物。根据法律规定,地下文物属国家所有,卖真的出土文物就违法;如果是假的,卖赝品属于商业欺诈,也犯法。整个行业都在打法律的擦边球。”

解决鉴定之乱,出路在于构建鉴定行业的诚信体系。当前文物鉴定无门槛、无标准、无责任的状态,病根在法律缺失和政府监管缺失。包括鉴定环节在内的民间文物流通,处于法律的空白地带,发生纠纷、打官司都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依据,众多的古玩市场、鉴定机构只有工商执照,游离在文物部门监管之外。专家建议,文物鉴定应该像医生和教师一样,建立专业资质认证体系,改变现在谁都可以自封“鉴定专家”的现状。

在发达国家,被证明恶意鉴定并给交易双方造成损失的,鉴定师会被取消资质,终身不得再进入这个领域,而中国赝品成灾、证书泛滥,却从没有鉴定专家被问责,更有一些道德堕落的所谓专家,亲自参与了制假售假活动。因此呼吁建立行业的退出机制和黑名单制,对那些被多次证明缺乏鉴定能力并恶意扰乱市场的专家,必须摘下他们头上的“光环”。

鉴别瓷器 先学历史


“西汉瓷器装饰纹大多为弦纹、锥刺纹和米字纹,鸡首壶这种器型是从西晋时期才开始出现的,流口和壶体是相通的……”黄先生在笔记本上认真地做着笔记。退休前他是一名历史老师,也是一名瓷器收藏爱好者,入行已经十几年了。9月24日上午,他到自治区博物馆,听了一场瓷器鉴赏的公益讲座,收获颇丰。而自治区博物馆瓷器专家张凯也提醒大家,想加入瓷器收藏行列者,入行前最好多掌握有关瓷器的一些历史知识,在瓷器鉴别和收藏方面,他教授了3点基本功。

基本功一:

补历史知识

“素眉勾勒秋千画笔锋浓转淡,屏神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出妆,”这是周杰伦所唱歌曲《青花瓷》里面的一句歌词,简洁的词语勾勒出了青花瓷的美丽。正因为瓷器美丽如花,吸引了不少人收藏。

“瓷器收藏是一门学问,特别是古代瓷器收藏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自治区博物馆瓷器专家张凯说,收藏瓷器不仅可以欣赏,而且精美的瓷器也会增值。但是,要收藏瓷器,首先要懂得鉴赏。

张凯说,如果对瓷器没有研究,最好不要盲目入行。收藏瓷器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存量,要掌握中国古代的瓷器史,对各个朝代的瓷器器型、各个窑口瓷器的特征等有一定掌握,而且要掌握某种瓷器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

基本功二:

多看真品积累经验

随着瓷器收藏热兴起,仿制精美的古瓷器越来越多,如何鉴别真伪呢?

“目前,我国鉴别瓷器的真伪还是采用传统的目测的方法。”张凯说,一般鉴别一个瓷器的真伪,要从瓷器的胎、釉、器型、纹饰、款识、装饰工艺等几个方面去辨别。像瓷器中把图案框住,突出主题花纹,这种装饰一般都是在宋朝时期的。

“你看,像这个鸡首壶这种造型的瓷器,从西晋时代才开始出现,如果别人说是西汉时代的东西,那肯定就是不真品。像钧窑烧制的瓷器胎质色灰体厚,胎釉结合紧密,如果说胎质是白色的,就可以对比进行辨别。”张凯说,古代的瓷器经历了时间洗礼,都留下了历史的痕迹,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才能更好辨别瓷器真伪。而多看瓷器真品,多把实物和史料对比研究,就能积累经验。

基本功三:

收藏瓷器切记谨慎

“那些制造仿制瓷器的人,他们往往也懂得一些瓷器的历史特征。”张凯说,越是书刊上刊发出来的某种精美的瓷器,出现在市场上的时候,收藏者就应该更加小心了,购买的时候就要多一个心眼。

张凯说,即使综合各种特征辨别都和真品相符,但只要有一处和历史时代特征不同,都要谨慎。

盛世收藏与专家鉴定


盛世重收藏。如今欣逢盛世,一股突如其来的收藏热席卷神州大地。报刊荧屏的推波助澜,更使人觉得:十三亿中国人要人人成为收藏家了。我一直怀疑,是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收藏一番?尤其是经多如牛毛的“专家”们忽悠后,这股神奇的收藏热简直势不可挡了。

市场也跟着旋转起来,许多以往根本不值钱的物什,一下子就变得向价值连城的方向奔去。特别是神仙难断的玉器,更是成千倍成万倍地暴涨。连过去只划为石头类的黄龙石、泰山石,也一并升格为黄龙玉、泰山玉,那价格自然直线飙升,拦也拦不住。收藏已经不幸堕落为不再耐心欣赏物质的内在美感,而直白地追求“值多少钱”了——突显了浮躁的社会心态。

最奇妙的是,伴随收藏热的升温,凭空诞生了无数的“专家”,令你眼花缭乱,不知信谁好。幸亏媒体曝光了故宫有专家“鉴定”了上亿的伪金缕玉衣;书画界有美术学子习作被充为标价几千万元的徐悲鸿大作……这才揭下了所谓“专家”的金缕玉衣,其实只是搂钱的文玩骗子罢了。

说起来有趣,我本人就曾于2003年11月下旬,在中央电视台二套《鉴宝》节目中讲过《瓷片的收藏》。说老实话,在下并非什么瓷器专家,仅只是记问之学而已。谁知此后,竟有各地多人与我联系,找我探讨瓷片学问。讲一讲相关知识可以,但我坚持绝不对瓷片进行所谓鉴定,以免误人子弟,误导真伪。出于良心良知,我终于没有放荡成“专家”。现今的某些“专家”,假使有了类似的秀场,大概是绝不会轻易放过的。举例如上,只是想说明切莫轻信所谓的专家,如此而已。

专家的良心大坏,搅得收藏界藏污纳垢。无形中,为广大普通民众设下了收藏陷阱。专家们所收的鉴定费越来越高,甚至到了给钱就为你发证书的地步。而那珍贵的鉴定结果,到最后只能是连个屁也不值了。学术上的诡异多变,应该说是一个民族在科学道义上的悲哀。

在现实收藏中,一些“专家”大肆宣扬“捡漏”奇迹,实则机遇寥寥。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花几百元就买得一件西周青铜器,上千元就购得唐伯虎的美人画作?绝大多数是花了冤枉钱,“打眼”收来赝品而已。

就普通消费者而言,所谓收藏,适宜浅尝辄止。果真有祖传宝贝,也只适合深藏不露。大不该轻易“露白”,以致失去珍藏的价值。归根结底,收藏,是个填不满的无底洞,玩玩可以,别一味死钻牛角尖,以免落得倾家荡产而敝帚自珍,最终悔之晚矣。

鉴别清代官窑瓷器——先识官窑款


中国瓷器从宋代开始有官窑瓷器,专门的造办处,在明清时期到达鼎盛繁荣状态,而各朝各代因皇位的更替不同的朝代使用的款式都不相同,款的书法特征、用料、位置等都有所区别,对后世古董鉴定带来一定的困难,甚至于同一朝代所用款式也不相同,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下清代官窑瓷器的官窑款有哪些特点,官窑款有何区别。

清代共有帝皇十个,其朝代所产官窑瓷器都有帝皇纪年款的瓷器传世,他们依次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瓷器最为鼎盛的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

顺治官窑瓷器

以书写“大清顺治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款为主,也有写“顺治年制”四字款。款字用笔有力、起笔见峰、住笔见顿、划多下拉、勾捺上剔,但整体布局不甚规整。

康熙官窑瓷器

康熙年间已经可以制作珐琅彩的瓷器,其官窑款多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或三行青花楷书款,晚期有少量篆书款。前期常见干支纪年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等。本网资料库内有一对康熙青花杯,落款为“大清丁未年制”,是康熙六年的瓷器。珐琅彩器上书“康熙御制”四字楷书料款。其字体前期宽大,笔划粗重挺拔,顿捺明显。后期字体清秀,在具体写法上也有细微区别,熙字四点多为直点或顺点,少逆点。年字三横前二横较短,第三横较长,且紧紧上靠,一竖较长。款字外饰有单圈、双圈、双正方框等。

雍正官窑瓷器

主要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青花双圈款,也有双方框款,其次是多用于单色釉瓷上的三行六字篆书款。从字体上分析,雍正款识由专人题写,所以各类瓷器上的字体大致相同。楷书款早期为三行双圈,晚期为双行双圈或双框。“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刻款主要用在仿均、炉均和茶叶末等器物上。“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四字楷书堆料款仅用于珐琅彩瓷。

乾隆官窑瓷器

瓷产量极大,官窑款用得最多的是“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款字一般以青花书写为主,但亦有抹红写款,在白瓷、茶叶末、珊瑚红等特殊器物上往往用“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刻款。

嘉庆官窑瓷器

一般都用“大清嘉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主要为青花、无栏框。亦有少量楷书款。粉彩器上常见抹红款。个别器物用刻划款。

道光官窑器一般以“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青花款为主,也有抹红款及描金款。茶叶末、炉均釉等器物上则为六字刻款。个别粉彩器上偶见“道光年制”四字红地描金篆书款。道光时期落有堂名款的如“退思堂制”、“山解竹主人造”等,大多是精品。慎德堂是道光皇帝读书的地方,后期也成为道光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故题有“慎德堂制”红款的道光朝瓷器应是道光皇帝的御用瓷。

咸丰及其后的同治、光绪、宣统各朝官窑瓷器

兴起楷书题款风气,大多为六字双行或六字三行“大清××年制”款。款外均无圈框,字体工整,清秀修长,有青花、红彩、金彩、墨彩及刻款等形式。这一时期篆书款不多。其中光绪时署有“大雅斋”、“天地一家春”及“长春同庆”、“永庆长春”等款的官窑器最为精致。

清代官窑瓷器作为古董市场藏量最大也较为精美的官窑瓷器,市场和经济价值也比较高,所以仿造品就很多,故此大家在古董鉴定过程中,要从各个方面去考量,本文提供了清朝官窑款的识别和如何去鉴定是不是官窑款。藏友们可以借鉴一下。

雍正一朝,御窑名品迭出,独步大清一代,是中国古陶瓷史上成就辉煌的一页,也是海内外瓷器拍卖市场上的领跑者。像雍正官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曾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4150万港元创下清代瓷器拍卖的世界最高价,同时在内地拍卖市场上,雍正官窑瓷也动辄数十万、数百万元的身价。

清雍正青花釉里红三多果纹胆瓶

清代官窑瓷款式鉴定

尺寸:高20cm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该瓶为雍正朝典型风格的器物。其直口,长颈,鼓腹,圈足,口沿用青花描绘一道连环回纹,下面吊饰三组青花尖叶纹并间绘上三个釉里红变形石榴,颈腹部描绘“三多果纹”,分别是折枝蟠桃、折枝石榴、折枝荔枝,它们都由一朵灵芝承托,使整个构图增添祥瑞之气。画中硕果细叶,疏密有致。红艳夺目的三多果强烈突显其寓意的主题。传统常见三多是以佛手、桃、石榴组合纹饰,其中佛手寓意福气,桃寓意多寿,石榴寓意多子。三者结合,寓意多福、多寿、多子。而雍正一朝的瓷器上许多三多纹饰均以荔枝取代佛手,究其原因很可能与雍正帝个人喜好有关。

清雍正青花缠枝莲纹铺首尊

清代官窑瓷款式鉴定

尺寸:高25.4cm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

敞口束颈,丰肩鼓腹,敛胫圈足,肩贴饕餮衔环双铺首,器型古雅端庄。自上而下分绘海水江崖纹、变形芭蕉叶纹、缠枝莲纹、覆莲瓣纹等六层纹饰,其间以突起的弦纹相隔,使器型更富于变化。运用模仿明代永宣青花画风的点染画法,全器绘画流畅细腻,层次清晰,青花鲜艳浓郁,釉面匀莹润泽,品相完美。目前所知,与其相同者仅有一件,弥足珍贵。

清雍正翠绿釉瓜棱瓶

清代官窑瓷款式鉴定

尺寸:高21.5cm款识:“雍正年制”四字双行篆书刻款

单色釉瓷器纯净典雅,少人工匠意而富天然韵致,去雕饰之美而独存魅人色彩,一直为世人所重,雍正皇帝对此也百般追求。在位期间对内府所藏官、汝、哥、钧等宋瓷颇为灵情,屡命内务造办处奉宋旧器至御窑厂仿造,加上有唐英如此杰出的艺术家竭力钻研督造,仿古创新集诸色之大成,从而使清代单色釉瓷器制作步入历史的颠峰,让后世望尘莫及。翠绿釉瓜棱罐,呈瓜棱形,敛口,硕腹,圈足,素地无纹,通体及内壁施翠绿釉,发色匀净,清澈晶莹。底刻“雍正年制”篆书款。品相完美。

清雍正柠檬黄釉印花纹杯

清代官窑瓷款式鉴定

尺寸:直径8.8cm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该杯直口、深腹,近圈足处模印变形花瓣纹一周,纹饰极具动感。杯外壁施黄釉,内壁及底施白釉,胎体轻薄,釉色莹润,色泽淡雅。底书青花双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当年崭新的蓝布锦盒,随着时光流逝如今已褴褛离析,但盒中御杯依旧葆光焕发,完美无缺。目前,公私收藏品均不见相同者,堪称绝代孤品。

柠檬黄釉是以氧化锑为主要呈色剂的低温色釉。康熙时期,内务府珐琅作已使用从西洋引进的锑黄作为珐琅彩瓷器的彩料和色地。柠檬黄釉始创于清代雍正年间,由于这种黄釉的颜色比传统浇黄釉更为浅淡幽雅,故又称为“淡黄釉”。清代文献称之为“西洋黄”、“洋黄”。雍正十三年唐英撰《陶成纪事》记载了“岁例供御”的五十七种彩、釉,其中的“一西洋黄色器皿”所指便是柠檬黄釉。

传世所见柠檬黄釉以雍正朝制品的质量最好。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柠檬黄釉瓷数量绝少,器型多为盘、碗、杯、碟等圆器。清宫《乾隆记事档》载:“乾隆三年元月二十五日,太监高玉交首领萨木哈、催总白世秀……洋黄三寸碟、洋黄里外收小三寸盘……传旨交与烧造瓷器处唐英,照样烧造送来。”此处所说的“洋黄瓷器”当指雍正朝的旧物,说明乾隆初年宫中所存柠檬黄釉已经不多,需要仿烧才解决短缺的问题,反证雍正时期的柠檬黄釉烧造数量十分有限,否则相隔短短数年皇帝无需专门传旨仿造。

清雍正粉彩双龙捧寿仙鹤纹大盘

清代官窑瓷款式鉴定

尺寸:直径54cm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青花楷书款

盘敞口,折腹,圈足。此盘形制巨大,折腰造型较为少见,口沿描金。盘心绘双龙捧寿,一龙以胭脂红绘就,一龙施以海水绿,对比鲜明。盘内壁饰八只姿态各异的飞鹤,龙腾鹤舞,翱翔于五色祥云之中,充分体现出“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的气势、神韵。盘外壁以矾红彩绘十只蝙蝠,胫部饰汹涌海涛,寓意“洪福齐天”、“福山寿海”。明清官窑瓷器纹饰中多见“单龙捧寿”或“双龙赶珠”。“双龙捧寿”图案十分鲜见,只限雍正一朝,已知仅瑞士藏家AlfredBaur藏有绘相同图案的“雍正官窑黄地青花双龙捧寿纹鸠耳尊”。

此盘造型规整,施彩丰富绚丽,寓意吉祥,雍容华美,亮丽典雅,传世罕见,应是景德镇御窑厂为皇帝特制的祝寿大器,不同于例行烧制的普通官窑瓷器,堪称雍正窑大器精品,殊为难得。据已公开资料:这种大盘传世仅有2件,除本拍品外,器型、纹饰、尺寸完全相同的另一件大盘见于香港佳士得2003年10月拍品667号、北京翰海2004年春拍品1792号。

清雍正窑变釉铺首尊

清代官窑瓷款式鉴定

款识:“雍正年制”四字双行篆书刻款

尊撇口,束颈,肩饰双铺首衔环,腹饰四道弦纹,圈足略外撇。外施窑变釉,肥厚光亮,紫红相交,色彩斑斓,釉中密集蓝色的斑点,惟口沿部分红色偏浓。圈足内施深浅不一的护胎釉。

清雍正仿官釉五孔方尊

清代官窑瓷款式鉴定

尺寸:高28.5cm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为雍正朝创新器型,短颈,方体,肩饰五孔,器身自上而下以三组突起的等距弦纹为饰,使器型更富于变化。通体施仿官釉,釉质莹润凝厚,遍“金丝铁线”开片。胎体厚重,造型古朴。

清雍正仿成化青花缠枝花纹碗(一对)

清代官窑瓷款式鉴定

尺寸:直径15cm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此碗器型、文样皆仿明成化青花碗。内外壁绘缠枝花,内底绘折枝花,其胎体之轻盈坚致,釉面之晶莹光润,青花之幽靓雅洁及色调之淡雅清丽,可说直追成化官窑青花,几欲乱真。

清雍正粉彩麻姑献寿图凤尾尊

清代官窑瓷款式鉴定

尺寸:高44.5cm

器敞口外撇,长颈,丰肩,鼓腹,圈足,俗称“凤尾尊”。胎质细密,釉质洁白光润。器分上下二层纹饰,口部为太白醉酒图,腹部饰麻姑奉寿图,“蝠”是“福”的谐音,桃象纫“寿”,寓意福寿吉祥。色彩丰富,色调柔和。雍正粉彩素以精巧细腻着称于世,此器即为代表。柔而不艳,细腻淡雅,立体感强,其中的胭脂红色尤其鲜润绮丽,《陶雅》赞叹:“胭脂红者也,华贵中之佚丽者也。”此凤尾尊色彩保存如此完好,十分难得。

清雍正斗彩花卉纹盘

清代官窑瓷款式鉴定

尺寸:直径20.5cm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款

盘敞口,弧腹,圈足。胎质细密洁白,胎体厚薄均匀。釉色莹澈如玉。内外皆以缠枝牡丹为主,饰斗彩缠枝花卉。斗彩设色丰富,颜色淡雅柔和,为雍正官窑斗彩器代表作

清雍正青花夔凤纹摇铃尊

清代官窑瓷款式鉴定

尺寸:高18.3cm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浅唇口,细长颈,溜肩,筒式腹,浅圈足,似长柄的铜铃。外壁绘双夔凤纹,生动流畅。摇铃尊为清康熙时流行的尊式之一。此器造型典雅,青花发色幽靓,尚存康熙遗韵,当为雍正早期之作。

专家告诉您鉴定明陶瓷的方法


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窑场数目空前增多,明朝生活陶瓷,建筑陶瓷和其它类型的陶瓷制造大大地超过了以前历代,展示了陶瓷业大发展的局面。由于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实行“官搭民烧”制度,即工匠完成官方规定的任务后,可以进行自由经营,客观上对手工业工人的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民窑不仅产量超过官窑,而且烧成了许多高质量的可以与官窑相媲美的瓷器。明代青花、五彩、斗彩瓷器是瓷器生产的主流。

如何鉴定明代瓷器,具体说来,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成就。若能谙熟并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

对于明代的一些典型器型,特别是名贵品种,更应烂熟于心,形成固有的正宗概念。越是名贵的品种,便越会有人去仿制。在鉴别中,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无须多究,便可一眼识破那些低劣的赝品;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对那些貌似真品的伪作,经细心体察和揣度后,就能看出神离之处,找出其细微差别;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就能善于体会各时代的不同风格和神态,对那些维肖的仿品,便能独具慧眼,看出其虽维肖但不维妙之处,从而窥出破绽。明初洪武时期的青花瓷色泽暗黑,这主要是元末明初战争频繁,苏料进口中断,使用国产青料造成的。

永乐、宣德年间瓷器制做也如明代国力一样处于一个上升阶段,尤其青花瓷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史称“永宣瓷”。它的主要特点是:由于郑和下西洋,从中亚伊斯兰国家带回了“苏麻离青”料。在适当的火侯下,能烧成像宝石一样的鲜艳色泽,但由于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

在掌握各时代瓷器品种的特征及时代风貌的同时,应侧重对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久而久之,便可充分利用不同器型特征,熟练地鉴别真伪。明代永乐年间的器型古拙秀美,当时出现的一些精品,如白釉脱胎暗花盘碗,青花压手杯之类,都是后仿品在造型等方面远远不可企及的;宣德时期造型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制作精致,独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绝后之作,若不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难以仿制成功。故永宣青花器,仅见清代盛世康熙、雍正、乾隆时的仿品及民国时的赝作,除此而外其他时期少见。至于成化时期,器型惟重纤巧,大器较少,其碗、把杯、天字罐类,都出色地代表了当时轻盈秀致的风格,并为仿品所望尘莫及。弘治、正德时期虽器型品种不多,但却端庄秀逸。嘉靖、万历以后,器型渐趋复杂,又有许多创新之作,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时期的作品未免粗糙。

对于造型,要从以下几点去观察:器口、腹、底、柄、耳、颈、流、系、足以至器里。若能经常测量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更为有利。

二、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也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明初永宣青花器上的晕散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在后代的仿品中都不能准确再现。在断代和鉴别真伪时,观察、比较同时期与相近朝代其他工艺品的图案画意等特征也很重要。例如,明清两代瓷器的画面,就与同时代的织绣、竹、木、漆、牙、玉、铜、银等工艺品装饰,互有影响,一脉相通;又如成化时期瓷器的海上水八怪,缠枝莲纹,也与前朝景泰掐丝珐琅器上纹饰相同。如此等等,便可发现时代的特征,找出共同的规律,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器物,都应作大量细致的对比分析,便如永乐、宣德瓷器的缠枝莲、海水龙、成化瓷的青花底足双线特征,正德瓷的回文,嘉靖、万历瓷的道教画与镂雕工艺,康熙瓷的双猗牡丹、回影梅,雍正瓷的过枝花和皮球花等等,在决疑辨伪中,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鉴定真伪,还可根据纹饰的笔法,远近疏密的层次,笔力纤弱等等。

三、胎釉

就瓷器而论,胎为骨,釉为衣。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也是断代和鉴别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鉴定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观察,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如著名的永宜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红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如以洁白细润著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莹润光泽。

对于明代各种不同的釉面观察方法,除以眼目直观外,必要时还可借助放大镜。观察时更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面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的程度等特征。对各时代釉面的典型表现,要牢记心中,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白色,明早期釉面常有无色的自然开片及缩釉现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明代晚期黄釉釉面所闪现的血丝状小红点。另外釉面的新旧光泽也可说明真伪。对各时期施釉的厚薄,釉面的莹润与干涩,釉质的缜密和疏松及浓缩、积釉等状态也需掌握,这也是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常见永乐白釉器口,底边角与釉薄处闪白和闪黄,釉厚处闪浅淡青色。永乐翠青积釉处的气泡密、玻璃质强,明代蓝釉釉面表现的灰黑色调,明代宣德釉面的棕眼现象等等。所以,造型、纹饰、款识、釉色、胎质等鉴定方法必须同时并用,方能收到殊途同归,全面一致的效果。

四、款识

明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也应当注意总结同一时期及早期和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作为中国陶瓷史上重要发展时期的明代陶瓷艺术的欣赏及鉴定,不仅是文博工作者的必修课,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也必将成为越来越多的陶瓷收藏品受好者和享受者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必将成为提升全民文化修养的一个方面。

看走眼的真伪鉴定专家“掌眼”


一位观众端详拍卖会预展的展品 

看走眼的“掌眼”

“什么叫专家?……‘专’是术业有专攻。有一首歌曲叫‘像雨像雾又像风’,现在很多专家是‘鉴玉鉴瓷又鉴画’,十项全能,能不出错?”

吴树告诉记者,他曾接触过的几个富豪藏家,每人都买了几千万到几亿元不等的藏品,埋单前都经过国内知名专家“掌眼” (请人鉴定真伪),认定是真品。可是,后来经别的专家鉴定又全是假的, 拍卖公司也说是假,结果全砸在了手上。

在收藏界,辨别真伪已经成为“死结”。无论是偏主观的“眼学”,还是偏客观的科学鉴定, 都存在很多问题。

先说眼学。所谓眼学,是指鉴宝专家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根据艺术品的外形来分辨真假。以陶瓷而论,有“六看”:看造型; 看胎釉;看工艺; 看纹饰;看彩料;看款识。很多人认为“眼学”的主观性、随意性太强,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景德镇,不少高仿大师对“眼学”鉴定一笑了之。

专家为什么会看走眼? 行内人介绍,一是专家水平有限,二是仿制水平太高。国内有不少专家几乎是“万金油”,古瓷也懂,古画也行,顺便看看青铜器,鉴定证书一开就是几千元进账。结果却老是看不准、看不透。吴树告诉记者, 他认识一位台湾女士,叫徐小虎,是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博士,一生只研究一个人的画———吴镇(元代画家, “元四家”之一),吴镇几十年间换了什么笔、什么纸、什么墨、画风为什么改变,全部了如指掌。“什么叫专家? 这才是专家。‘专’

是术业有专攻;有一首歌曲叫‘像雨像雾又像风’,现在很多专家是‘鉴玉鉴瓷又鉴画’, 十项全能, 能不出错? ”

再 说科学鉴定。对于古玩,主要是采用成分分析法,包括碳14 (误差几百年,不能鉴定明清古玩) 、微量元素、冷光谱、X 射线等分析法。通过分析古玩的元素构成,与真品数据库比照,符合条件的即为真品。

看似完美的科学手段,却有先天不足。真品数据库的匮乏是其致命软肋。黄云鹏拥有一座古瓷片私人博物馆,里面几千片古瓷都是他的“师傅”。相比这种规模的资料贮备, 不少科研机构的数据库就相形见绌了。吴树告诉羊城晚报记者, 据他了解, 即使是样本较多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在元青花瓷片方面, 也仅仅完成了200多片的数据分析,历朝历代瓷片样本才1000多片。

古画的鉴定同样很难。在广州原西关古玩城开了多年店铺邱老板对技术鉴定不屑一顾。“现在的高仿古画,用的都是当时朝代的古纸,科学鉴定的结果必‘真’无疑! ”

随便买的“证书”

随便在网络上找一找,便能看到五花八门的鉴定网站。记者随便点开一家留着北京电话号码和地址的“中×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发现“专家团队”里的好几十人,个个都是收藏鉴定界如雷贯耳的大腕,叶佩兰(故宫博物馆研究员,长于鉴定瓷器)、夏更起(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也名列其中,总顾问还是原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吕济民,但在网站介绍中,隐去了“原”院长的“原”字。

这家中心声称可以进行各种藏品鉴定,“眼学”和科技鉴定都行,收费标准都是2500元/件。还提供照片鉴定服务:只要把照片发到电子邮箱,同时把鉴定费200 元汇到中心的账户上, 两三天内就有答复。

“这种公司太多了,运作方式都差不多:打着几个名人的旗号, 平时常常参加些所谓的‘公益鉴宝’活动,随便给藏家看看东西,实为推销鉴定服务。你的东西要被认真鉴定,最终还得到公司或者中心去‘放血’。”林士民告诉记者。记者还真在网站上发现,这家中心乐于“公益鉴宝”,前不久还拉着专家们去天津走了一遭,接下来又到著名的“热钱”投资地鄂尔多斯举行大型“公益鉴宝”大会,在鄂尔多斯网上,羊城晚报记者找到了这次免费鉴宝活动的消息:市民可以免费鉴定两件藏品,但现场不提供鉴宝证书,专家不与收藏者合影。

“公益鉴宝”靠不靠谱? 吴树曾拿了两件藏品去体验,结果看到的是典型的“钓鱼游戏”—— —在 北京世纪坛举办的一次鉴宝大会上,吴树带着一只唐三彩粉盒、一件“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角烛台”, 排队等候一位拥有众多国字号头衔专家的鉴定。两个小时后终于见到了专家,对方只看了不到一分钟,就下了结论:“唐三彩粉盒,‘老的’(古物), 没意思, 不值钱!

‘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角烛台’,假的,要是真东西,那是几千万的活儿! ”但专家又不经意地问:“这个烛台花多少钱买的? ”“6 万多! ”吴树佯称。“6 万多? 我劝您呀,想买真正的好东西、值钱的东西,没有一定的门道只会是劳民伤财! ” “您能给我一个联系方法吗,有时间我去向您讨教。” 专家立即递给吴树一张名片。

几天后,吴树来到专家的办公室,这次他又带了两样东西:一件唐三彩贴花小罐;另一件还是“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角烛台”,和前几天鉴定的那只赝品是一对, 但青花料有些晕散,更符合苏麻离青料的特征。来到办公室鉴定, 就没有免费的午餐了: 每件东西鉴定费300 元, 若要开具鉴定证书, 另外再收3000元。吴树发现, 这位专家鉴定有规律可循,只交300 元鉴定费但不开鉴定证书的, 东西往“紧”里看,一般说成是仿品或高仿品;而对于那些交3000 元开鉴定证书的, 一般都鉴定为真。

3000 元买一张证书,值吗? 吴树解释,这是藏品估价的敲门砖。

一般来说,如果藏家要想把藏品“上拍”,或在送礼时证明其身价,一张“鉴定证书”是绝对不能少的。藏品有专家“掌眼”并签字画押,可信度能提高不少。

由是,专家们甚至还成为藏品拍卖链条上的掮客,挣“二道”钱。

吴树暗访的专家便是这么个角色———交完600 元鉴定费后,专家表态: “这只唐三彩小罐还不错, 这只烛台嘛也还有一眼! (行话,意为初步印象不错) ” “不知道能不能拿去上拍? ”吴树提出要给烛台开一张鉴定证书。专家说: “没问题! 严格说起来您这件东西也不是百分百符合真品的所有特征。当然,由我这里开出鉴定证书,拍卖公司还是会收的……” “那您就给我开两张吧,我想把这两件东西都给‘上拍’……”

交完6000 元钱, 专家让助手把东西搬进另外一间房子,只见里面已经摆了 几十件瓷器和玉器,全部是藏家们拿来鉴定、准备送拍的。在送拍登记簿上,密密麻麻写了好几页纸,吴树的两件东西排在200 多号。根据委托拍卖合同,藏家自愿委托将物品送交拍卖, 按照委托拍卖物品的保留价收取1%的保管费和其他手续费。青花烛台专家估价600 万元,吴树给出保留价300 万元,连带那只唐三彩小罐,一共付给这位专家所在的鉴定公司3 万元。

吴树粗略算了一笔账:按登记自己物品那页纸上的交费总数,委托起拍价至少五六百万元,按比例计算,20 位委托人总共交费大约是50 多万元。鉴定专家的助手含糊地告诉吴树,这笔钱他们能拿到1/10 左右。拍卖掮客费加上鉴定证书的费用, 光一页纸上登记的客户,这位专家就能有10 万元左右进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