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浅析陶瓷设计中的纹饰运用

浅析陶瓷设计中的纹饰运用

陶瓷文化 陶瓷知识 陶瓷艺术

2020-02-02

陶瓷文化。

陶瓷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品,陶瓷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从石器时代,人们发现高温改变泥土的特性可以制作成陶瓷,陶瓷就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制作手法的成熟,人们开始在陶瓷上添加各种纹饰花样,用来装饰居室,美化生活。陶瓷制作的手艺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了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典型代表,至今仍然有较好的发展势头。陶瓷纹饰花样制作手法流传至今,仍然成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物质,这是因为陶瓷花样有自身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纹饰花样图案是陶瓷制品的典型代表,经过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经久不衰,沿用至今,有其自身特殊的手法工艺在内,学习陶瓷制品中纹饰的运用,不仅可以了解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同时还可以将这些方法应用到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增加美感的同时带来经济效益。

一、我国陶瓷传统纹饰的特征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进程中,陶瓷纹饰的发展经过了长期的历史文化变化,凝聚了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结晶,传统的纹饰花样图案中饱含了制作者的手法工艺,也包含了中华的历史文化,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每个时期,每个朝代的纹饰花样都反映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可以说,陶瓷纹饰花样代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陶瓷纹饰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具体题材,抽象应用,陶瓷纹饰花样图案都来源于人们的生活,但是如果只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物品,不能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所以,在设计陶瓷纹饰花样时必须在原有物品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力,赋予陶瓷艺术活力。第二,繁简转变,乱美交集,传统陶瓷制品上的纹饰花样图案虽然图案繁琐,但是也具有一定的美感,繁琐中带一点简单的线条和笔画,即使繁乱,也有特殊的艺术美感。

二、国内外陶瓷艺术发展研究

陶瓷制品因其特殊的形状构造,不仅在国内流行,同时也代表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海外,在国外受到很多人的热爱,外国研究者不再局限于陶瓷的外观,而是通过研究来掌握陶瓷的制作方法以及纹饰花样的画法。很多外国收藏家都千里迢迢跑到中国来收藏陶瓷制品,向手工艺术者学习纹饰花样图案的画法,另外,很多外国研究者也对陶瓷上的纹饰花样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学习。中国陶瓷纹饰花样图案也在改变着国外陶艺制品的制作方法,在美国绘画、雕塑以及其艺术教学体系所呈现的自由和热情奔放,美国艺术家打破清规戒律,自由的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且,陶艺纹饰花样图案的画法也加大了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各国艺术者的沟通交流,也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三、中国古代陶瓷纹饰的运用

3.1抽象概括的几何纹样

几何纹样是新石器时代广泛应用的图案,几何纹样通俗来讲就是一些简单的简笔画,通常都用来画一些花鸟鱼虫等物,再利用一些点面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点缀。几何纹虽然只是一些简单的线条,但是也有多种不同的画法,几何纹包括云纹、火纹、如意纹等一些简单的线条画法,不需要特别复杂的绘画,因而在新石器时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较弱的时代非常盛行。几何纹样简单,不能表达出复杂的人物情感,所以,几何纹的图案都很抽象,通过简短的线条就能够反映出人们当时的精神文化面貌。因此,几何纹样是基础,一直到明清时期复杂的纹饰图案都是在几何纹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2客观现实的生活画面

在陶瓷制品上,有些不是简单的线条或者图案,而是人们真实生活的写照,人们将自己的生活画在陶瓷上,以此来达到保留和收藏的价值。因此,在我国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陶瓷制品上,有很多都是人们真实生活的写照,用这种方法来记录人们的生活,流传下来。所以,在我国很多保存完好的陶瓷上面,刻画着当时人们客观现实的生活画面,这些不仅有美观价值,同时还能够给历史学者们带来珍贵的研究资料,通过研究这些陶瓷上的生活画面,可以反映当时人们真实的生活方式,反映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事实,因而,这些刻画着生活画面的陶瓷是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除此之外,人们将艺术手法与真实的生活画面结合在一起,刻画在陶瓷上,使得繁琐无趣的生活画面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TAOcI52.cOm

3.3意识形态的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历史文化时代发展的产物,它更能体现一个时代所独具的特点,是一种精神文化生活面貌和民俗文化,更能反应当时民间的文化生活,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教信仰从远古时代便有,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文化,就会形成不同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无论是古代的哪个时期都会被人们当做一件大事来对待,因此,为了纪念宗教信仰的相关事件,人们将事件刻画在瓷器上,再加以一定的艺术手法来达到美观的效果。现在,我国有很多保存完好的陶瓷上面有一系列的宗教信仰,每个年代的宗教信仰都或多或少的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因而也就影响到了陶瓷纹饰花样的制作,这些宗教信仰都反应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结语

陶瓷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陶瓷作为国之精粹走向了世界的国门,让很多外国人都争相购买中国的陶瓷,不仅仅是因为陶瓷特殊的制作工艺,还有陶瓷上的纹饰花样图案都成了外国人习惯中国陶瓷的一个重要理由。那些精美的艺术图案,不仅具有美观性,同时也有较强的收藏价值。同时,陶瓷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陶瓷上的纹饰花样图案都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人们真实的生活面貌,同时也可以反映当时的宗教文化信仰。因此,研究陶瓷上的纹饰花样图案,不仅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文化生活,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现在,陶瓷都被市场化,为了赢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失去了原有的陶瓷艺术价值,质量下降。我们要坚持沿用古人留下来的传统陶瓷设计方式和理念,以我国传统装饰文案作为设计的一大亮点,将其应用到当代陶瓷设计方案中。

小编推荐

瓷器纹饰中的抽象艺术


陶瓷纹饰即是陶瓷的装饰图文。主要是装饰陶瓷之用,但同时也是我们判断陶瓷年代的重要依据。提到有关瓷器的艺术,一般人总是认为官窑瓷器艺术品位高。原因是在制瓷方面,御用瓷的制作选料非常讲究,工具和技术等方面都非常精湛,画工又非常严谨,加上有御派的督造大臣监制,更力求尽善尽美。也正因此,反过来画工则显得拘谨了。

首先是遴选毛坯,稍有缺点即抛弃,一百件毛坯中只有少数几件被选中上釉,显得非常珍贵。绘瓷师绘画战战兢兢,往往过于拘谨。瓷器上所绘的人物、动物、植物、山水等纹饰基本都直接或间接与皇宫活动有关,甚至是某种东西的重复,与真正的艺术定义相差甚远。而民用瓷器,由于制造量大,在选料、制作工具等方面相对不可能像官窑那么严谨和讲究。然而,画工则显得自然豁达,绘瓷师的技法反而显得老练和洒脱。他们自由地在瓷器上表现自己心灵的感受,用不着受皇家旨意、干预的影响,创作出完全不同于官窑的产品,并使之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从传统的形象艺术,到印象派和抽象派艺术,丰富多彩。因此,真正的艺术,则多见于民窑瓷器。例如:不少民窑瓷器中的风景画布局比较模糊,笔触只画出景色的大致轮廓。因而,我们看到了印象派的手法,即只用一些简练准确的线条就描绘出一幅风景画,并且通过它来展现一种精神境界。之所以谈到精神这一中国文化的典型特点,是因为艺术只有升华到精神,才具有灵魂。

在印象派表现手法出现后,同时也由于民用瓷器需求量的增加,艺人们在绘画中,更大胆地将所表现的对象以高度的概括形式来表现,然而,产生了抽象派的画法。

抽象派使我们登上了中国画艺术的一个新的高峰。通过难以辨认的勾画和造型,制造出令人不可思议的神秘感,使人不由自主地怀着极高的崇敬走近它们。我们在民窑瓷器的一些画图中所看到的,已经不是印象派画了,因为我们无法确切说出它画的究竟是什么东西,甚至搞不清应该从哪个角度来观赏。因此,我们从印象派过渡到抽象派,在想象力方面有了自由发挥的天地,并使注视它的人产生快感。这些除了向我们展示抽象派画法发展到至极的境界外,还使我们看到抽象派本身简明和线条性的特点。这种手法与人们印象中的中国人传统的“千篇一律”的形象相距甚远。

尽管这些瓷器上所画的东西令人费解,但其造型本身已经充满美学感染力,给人直观上的艺术享受,而色彩的运用也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应当承认这些艺术品之所以能与形象化艺术并驾齐驱,说明在当时不仅有能够在创作中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画家,而且有能够理解欣赏这类艺术表现手法的人们。

我国陶瓷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趋势


一、陶瓷艺术与人、生活、环境

如果说,陶器是世界各民族在不同的地域和生活环境中,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对自然认识的提高,不约而同的发明了陶器的话。那么,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这一事实亦是举世公认的。可以说陶瓷与中国人有着特殊的联系,中国人对陶瓷有着特殊的情感。今天,陶瓷艺术与人、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人的陶瓷艺术审美情结

在公元前15世纪的商周时期,中国人发明了瓷器。竟管当时发明的瓷器还处于原始状态,但毕竟是人类一次重大的发明。它的发明和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一个以瓷器命名的国家---中国和它的人民从此就和陶瓷结下不解之源。从生活日用品、建筑材料到艺术品,陶瓷就与中国人“朝夕相处”。直到今天,陶瓷产品仍在国人生活中环境中无处不有。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对中国陶瓷品种花色举出一二;每个中国人的家庭中都有陶瓷产品的使用和陈设。特别是作为陈设的艺术品中陶瓷占有绝对的地位。人们对陶瓷艺术已有几千年的审美传统的习惯。现在,室内设计与装饰中陶瓷自然是人们首选产品之一。

信息时代人们的情感需求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是一个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当高科技的发展使科技成为社会的主导因素,人的情感等因素往往被忽略了。未来学家《大趋势》作者约翰-奈斯比特说:“我们的社会里高技术越多,我们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的环境,用技术的软性一面来平衡硬性的一面。”所以,在高科技发展的同时,必须用情感的力量去取得平衡,即高科技与高情感的平衡。陶瓷这种天然的材料属性和原始的、手工的带有情感因素的产品,即是这种情感需求的物化之一。此时陶(瓷)土的质感、手工的痕迹、自然的装饰变化变成了情感的物化符号。

陶瓷艺术在室内设计中应用趋势

陶瓷艺术的独特审美价值

与中国书法、绘画等艺术一样,陶瓷也是中国人喜爱的艺术之一。陶瓷在中国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辉煌的成就,陶瓷艺术独特的语言形态,丰富的表现力形成了它独特的审美价值。从古到今陶瓷艺术一直是人们玩赏收藏的对象。从历代文人的诗歌咏赋中就能体会出陶瓷艺术的审美价值。唐代顾况的“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孟郊的“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是对越窑青瓷的赞美;宋代李清照的“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是对景德镇青白瓷的赞美;苏东坡的“定州花瓷琢红玉”和范仲淹的“紫玉瓯心雪涛起”诗文赞美的是定窑、建窑的酱色釉瓷和黑釉瓷。可以看出陶瓷在中国人心目中一直是审美的对象。

陶瓷材料与室内环境的和谐性

陶瓷是采用天然矿物质原料加工而成的。从属性上看,它与石灰、水泥、玻璃等相同,都是属于硅酸盐系统也都是建筑材料。它与钢铁又有制造工艺的相同点,都要经火的烧制与冶炼。“陶冶”一词就形象的说明二者的关系。另外,陶瓷与木材也有来自天然的相似性,并且陶瓷与木材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配合使用最多的材料,是一对绝好的搭档。因此,陶瓷在室内与其它材料和谐相处,具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二、陶瓷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趋势

陶瓷艺术与室内设计的关系主要表现在,1,艺术陶瓷与字画、古玩、绿色植物等作用一样,一方面,它作为独立的艺术品形式具有审美的艺术价值;另一方面,它以实用的形式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同时起到室内装饰和点缀环境的作用。2,作为建筑装饰材料的瓷砖和卫浴用品,这是室内设计与应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瓷砖、卫浴几乎是每个家庭中的厨房、卫生间等空间里都要使用的产品。而且现在楼盘户型已朝大厨房、开放式厨房和多套卫生间方向发展。瓷砖、卫浴产品发展的空间是很大的。同时也形成了竞争激烈的市场。因此,陶瓷产品的艺术设计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生活者选择的不是产品本身,而选择的是设计。

当然,陶瓷产品的设计不仅仅是在造型、款式、花色、工艺等方面,更要在整体空间的组合搭配和营造室内空间的主题、情调、氛围等方面进行策划与设计。可以说,谁为顾客想的最多,服务的最周全,谁就是赢家。

浅析陶瓷文化的演变


2化艺术发展史的重要佐证。

陶瓷作为种文化现象,其现的内容与其发展同期相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分不开时期。当时,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已相当成熟,其实用性和观赏性均超过陶器,因而抑制了陶瓷工艺品的发展,对于陶瓷文化在这历史时期的发展进程产生了定的影响。其主要反映在陶器在当时的功能为日用品,坚固耐用性不及青铜器,容易破碎。而青铜器则因经久耐用,再加上纹饰精美,且不易破碎,自然价值昂贵,为达官贵人所青睐。而陶器由于它易碎而价格低廉,为处于低层的劳动人民所使用。相反,由于青铜器在上层阶级中流传,成了达官贵人现财富及权力的象征,因而,青铜器成了反映当时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春秋战国时期,各镇诸侯纷争,诸子思想文化无不以政治为目的,仅有道教文化强调个人自我意识的思想也受到了儒教思想的抑制。当时,文学艺术作品有了定装饰上有些发展,也没有被上层士大夫们所接受。人们仅仅考虑的是陶器实用功能,而没有想到它的观赏性,因此就没有考虑它在造型和装饰上的创新,致使陶瓷文化的发展进程受到了约束。

随着东汉末期佛教文化的传人,到了隋唐时期,佛教思想成为我国文化领域的主要思想流派。人们的人生观受到佛教的众生平等精神不灭生死轮回等思想的影响,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就多了些,在当时这思想必然影响到了陶瓷文化,佛教文化的渗人,丰富了陶瓷的现内容,先后出现了陶俑如来观音罗汉天王菩萨达摩等陶雕作品。各类陶瓷器的装饰纹样也丰富多彩,如莲花宝相花纟厘枝莲纹等,这些陶俑雕塑材和装饰纹样直延续至今,对陶瓷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定的影响。由于佛教思想对陶瓷文化的渗人,使陶瓷逐步摆脱了其单的实用性功能,而转向陈设观赏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从而推动了陶瓷文化的发展。当时制作的唐彩工艺彩陶代然而,佛教文化的渗人改变了陶瓷艺人这是由于当时佛教思想是完整的流人,使艺人的想象停留在个固定的空间内,象此时地去摆脱它的束缚,真正自由地现人们对当时生活的体验。因此,这段时期陶瓷文化人创作的主观局限性而使陈设艺术陶瓷得到了发展。

到了明初,陶瓷开始摆脱其单的实用功能而创制纯观赏性陈设艺术陶瓷。尤其是郑和下西洋带来的外来思想,对陶瓷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影响。明皇朝为夸耀其盛世繁荣,把陶瓷作为礼品馈赠使节和贵宾。此时赠外宾和皇室摆设的工艺品了。这样就促使了陶瓷文化的发展,陶瓷不仅仅是供劳动人民的实用品,而得到了上层士大夫的青睐1从而促使了陶瓷创作思想的变革,为明清陶瓷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随着人们的创作思想的改变,对佛教思想对陶瓷文化发展的束缚有了定的认识,自然要摆脱它的束缚,充分地现自我。

些文人墨客也开始现出对佛教思想的厌倦,寄情于山水之间,与深山野草为友,挥毫泼墨挥写山光水色。此时所现的陶瓷艺术作品和装饰画面,也不仅仅只是佛教思想的束缚,创作设计人员开始更自觉地发挥其想象空间,此时的陶瓷出现了山水花鸟装饰画面,为清初陶瓷文化的大繁荣做好了准备。

明代陶瓷文化,以景德镇民窑青花瓷成就最高。它曾以其明净典雅的艺术特征,创造了世界陶瓷艺术发展史上的个高峰。到了清代,清皇室不但把陶瓷作为日用品,而且在宫廷内大量陈设陶瓷艺术品,尤其是前清发展起来的釉上古彩粉彩瓷,以其绘制精细,色彩丰富,富丽堂皇的文化特征,创造了陶瓷艺术发展的又个峰。艺术陶瓷大量地用于宫廷装饰陈列,促进了陶瓷文化的进步发展。

陶瓷作为种文化现象,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顺应了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对审美理想的不断追求,即从单单纯,走向丰富多彩的审美过程。但陶瓷在其发展过程中,摆脱不了其适用性,否则它很难发展至今。

因为陶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人们的曰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适用性是陶瓷发展必然要求,忽视它将影响其发展。如早期的青铜器,作为种青铜文化,它曾经创造过辉煌,但铁器出现后就逐步取代了它,并阻碍了青铜器的发展,使青铜文化的发展只停留在那个历史时代。而陶瓷文化却截然不同,经历了个又个发展高峰后,至今已经具有个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了,它之所以不断地得以发展至今,其主要原因是陶瓷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将实用性和陈列性相融合,并体现出当时的社会文化道德宗教思想,反映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并以其独有的审美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屹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

古陶瓷纹饰中鱼纹之含义——妙趣横生


中国古代陶瓷装饰图案中,鱼纹比较常见,而且丰富多彩。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瓷上,就有拙朴的鱼纹图案;六七千年前半坡氏族公社时期的仰韶文化彩陶上,鱼纹更为普遍。这说明自古以来,人类与鱼有着密切的关系,鱼纹出现在陶瓷上,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提炼,反映出人类的渔猎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需求的心境。

古陶瓷上的鱼纹装饰,全国窑场的产品中普遍存在。景德镇自宋代以来就是制瓷业的重镇,影青、青花、五彩、粉彩等瓷器,采用刻、划、贴、印和绘画等技法,鱼纹饰更是喜闻乐见的题材。宋元时期影青瓷的碗、盘等器物,有许多在里心刻划鱼纹;元代的青花瓷多见鱼藻纹,鱼多为鳜鱼,其中也有在碗、盘里心贴塑鱼纹的,别具特色;明代之后则多为鲤鱼,表达的是人们企盼“鲤鱼跳龙门”的吉祥心理。

陶瓷纹饰,历来有许多利用谐音表达吉祥的用语,鱼纹饰便是其中较多者。鲤鱼,“鲤”与“利”谐音,“鱼”与“余”、“玉”谐音,把鲤鱼与其他各种纹饰相结合,便创造出许多寓意丰富、形式优美的词汇来。常见的瓷画有渔翁捕得大鲤鱼时表情欢快,即“渔翁得利”,金鱼在水中嬉戏追逐则为“金玉满堂”,鲇鱼游弋在水中是“年年有余”,牡丹花配以鲤鱼叫作“富贵有余”等等。

我们可以留心观察一下,宋元时期景德镇影青瓷和浙江龙泉瓷上的鱼纹饰有单鱼和双鱼之别,既有双鱼成对互相并行,也有首尾相对嬉戏,既有阴刻,又有阳印,还有贴塑。曾有研究者的资料指出,单鱼的时代较早,双鱼中的两鱼同向一般又早于相向者。此论准确与否,笔者不敢妄断。还曾见有报刊文章称,瓷器上的双鱼纹饰寓意“相濡以沫”这一成语,表示雌雄两条鱼在水中游弋,卿卿我我,互吐泡沫来滋润对方,表示关爱。此说虽然难以查考,但听起来很有意思。

陶瓷纹饰发展的来龙去脉


瓷器的纹饰有助于鉴定古陶瓷的时代。因此,在古瓷鉴定中,必须牢牢掌握纹饰的发展趋势以及各时期纹饰的固有特点。我们将分两期为大家总结关于陶瓷纹饰发展的来龙去脉。纹饰种类及纹饰的时代总体趋势1、陶瓷器上的纹饰,习惯上按其所在部位及制作工艺,可分成胎装饰与釉装饰两类。胎装饰:陶瓷器上举凡刻、划、印、剔、堆、贴、镂、雕、塑,等等纹饰,工艺上均是以硬质工具在胎体上作成,大多于上釉前施工,亦有少数作于上釉后。釉装饰:用釉料、彩料在胎体上描绘图案、书画等,工艺上是以毛笔之类的软工具施技,不触破、更不损伤胎体。大家知道,釉装饰中又有釉上彩、釉下彩之不同。胎装饰乃元代以前陶瓷的主要装饰手法,釉装饰为元、明、清陶瓷的主要装饰手法。2.时代总体趋势新石器时代:各种彩陶,属彩装饰。这种低温彩的装饰功用,类似于后来的釉。(仅是装饰功用,它没有釉所有的保护胎体等功用。)各种灰陶、黑陶、红陶、褐陶等上的刻、划、堆贴、锥刺的云雷纹、绳纹、平行线纹等等,属胎装饰。显然,整个新石器时代彩陶比灰陶等数量少些,可以认为新石器时代陶器以胎装饰为主。原始青瓷:全是胎装饰,有印花、堆贴(如S纹)等。东汉六朝青瓷:胎装饰:刻、印、镂、堆、贴、雕、塑等类胎装饰为主,占此时期装饰的绝大部份。釉装饰已经萌芽,出现了下面一些形式:褐色点彩,出现于三国至西晋晚期,到东晋已经成熟并流行起来;三国吴时,出现釉下褐色彩绘,但未形成风气,所见标本目前仅一件。这个时期的釉装饰,无论点彩、釉下彩绘,均为高温釉料作成,与胎体一次烧成,即为高温彩釉,以铁、锰为呈色剂。隋、唐:这是我国陶瓷各种纹饰,装饰手法大发展的时期,刻、印、镂、雕、贴、堆等胎装饰继续发展,以唐三彩、长沙窑彩绘、巩县青花为代表的釉装饰得到空前发展,我国陶瓷装饰出现新气象。但胎装饰仍是主要形式。胎装饰;在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及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的各大名窑,"重釉不重纹饰",故纹饰很少。这不多的纹饰几乎全是刻、划的莲瓣纹之类的胎装饰。此外,长沙窑有堆、贴、模印等胎装饰。釉装饰:点彩、条彩、斑彩,这是高温彩釉,以铁、锰、钻等为呈色剂。长沙窑、越窑、邛窑有。彩绘:这是此时期大量兴起的陶瓷装饰工艺,继承六朝传统,以长沙窑最为丰富,越窑巩县窑有少许。常见有褐、绿、兰、红等色,以铁、锰、钻为呈色剂。彩绘无论釉上釉下,均是高温彩绘,一次烧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二次烧成的釉彩,呈色剂主要有铁、锰、钻、铜等。这是我国陶瓷釉装饰最为引人注目的成就,有承前启后的巨大贡献。值得一提的是,以浙江越窑青瓷为代表的唐代青瓷,尽力在提高釉本身的装饰效果,即釉没有作成纹饰,仅釉的色泽美就充分美化了瓷器,此时已较为成功,较为明显。如越窑釉的"千峰翠色",装饰效果就极佳。宋:此时我国陶瓷器大大发展,在陶瓷装饰上是胎装饰与釉装饰并重。比较起来,胎装饰使用较多,而釉装饰亦得到更大发展,其发展速度超过胎装饰。胎装饰;以印花、划花、刻花为主,雕、塑、堆、贴、镂等技法用的较少。以定窑系白瓷印花,耀州窑系青瓷刻花划花,青白瓷系列划花最有代表性。釉装饰:有进一步发展。在我国陶瓷史上,是最为重视釉本身对陶瓷器的美化装饰作用的时期,也最成功,真正实现数百年来人们不断追求的釉质如冰似玉,釉色雨过天青,千峰翠色的愿望。此时期釉本身的装饰效果(不依靠图案纹饰)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有若干影响深远的创造。均窑创造了窑变釉(两种以上釉合用变化出的特殊釉)、铜红釉。汝窑、官窑、龙泉窑,均重视釉本身的美化装饰作用,只凭单色釉本身就制造了极佳的装饰效果,釉的凝重、深沉、含蓄、厚润(有的时期,釉厚超过胎体厚度),极好地美化了瓷器,达到它种装饰手法达不到的装饰效果。官窑、哥窑创"金丝铁线","鱼子纹"等开片釉,为釉装饰工艺开辟新途径,即釉色不同有不同的装饰效果,釉的形式有差别,更有一种别开生面的装饰效果,开片纹以其似残而非残的特殊形式,创造了一个新的美学情趣。彩釉结合的装饰:釉装饰的不断发展,宋代出现了磁州窑系的釉上彩或釉下彩装饰工艺与釉结合的新型装饰工艺,白釉釉下黑花,釉上红绿彩就是典型。主要形式是绘画、诗文。也有釉上彩与釉下彩结合的个别例子,但很不成熟。青花瓷这种釉下装饰工艺,继承唐代传统,有少量生产。宋代青花数量虽少,意义却比较重要,它使唐代开创的这种釉下装饰工艺没有中断,得以延续,就为宋以后青花的大发展提供了工艺技艺传统。元、明、清:釉装饰极大发展,胎装饰急剧衰落,以景德镇窑为代表。元代以青花、釉里红成就最大。元青花上承唐以来釉装饰工艺技术而大加发展,下启明清青花的黄金时代。元代首创的釉里红,使釉装饰获得一个新品种,更受社会喜爱,为釉装饰的进一步发展增强了活力。单色釉也承宋代风范,龙泉窑在元初仍然处于高峰。另外创造了高温兰釉。铜红釉也有发展。明代釉装饰进入绘画时代,以青花为主流,发明,发展了五彩、斗彩、素三彩等。清代的釉装饰更发展到极致,以各种彩瓷为主,青花次之,大量使用色釉。彩瓷中以粉彩为代表,到中晚期占主导地位。明、清时期,也还有一些胎装饰瓷器,但与大量的釉装饰比,微不足道,略而不述了。

浅析“文革”时期陶瓷(一)


1949年以来,特别是1957到1965年,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艺术陶瓷发展较快。1966到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阻碍了陶瓷艺术的正常发展。“文革”后期,陶瓷艺术创作开始复苏,但设计人员的作品要经过“工农兵三结合小组”的严格把关审查,基本以“八个样板戏”作为人物形象创作的模型,形成了概念化的定制。这样,“文革”期间的陶瓷作品,就失去了地方艺术特色和陶塑艺术家的个人风格。相反,也就在这特殊的十年岁月里,出现了一些不可多得的具有独特历史时代风格的“文革”陶瓷,很多反映“文革”特色的作品,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文革"陶瓷也因此而成为现今博物馆和收藏家的新宠。

反映在器物上的文革内容

1、反映“文革”政治运动

“文革”开始,从开始的贴大字报,大批判,到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在一件花瓶上表现出来,如景德镇美术师陈义芳先生在1969年设计制作的花瓶,就充分展示了“文革”运动比较典型的画面,反映了在1969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形势的一个场面,有贴大字报的,有有看大字报的;还有“景德镇市艺术瓷厂革委会”1969年制作的一套瓷板,反映了大批判的一套四件瓷板宣传画,“大批判”“中阿两国人民联合起来砸烂美帝苏修”和工农兵齐上阵。另一件瓷板为“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这在当时可都是响遍全国的口号;另有三枚瓷质毛主席像章。通过以上陶瓷内容,真实的反映了文革运动形势的一个侧面。

2、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8年,我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在经历了两年动乱之后,学校开始进行“复课闹革命”,由于当时聚集了两年共六届的初中、高中、大学的毕业生,于是,毛泽东主席就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全国上下掀起了“上山下乡”的高潮,陶瓷创作也紧密地围绕这方面的主题内容来进行宣传,创作出一大批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作品。如彩釉“女青年唱歌”塑像,是庄稼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创作的,它真实地反映出知识青年在田间工休间隙与农民共同高唱革命歌曲的情景。又如“炊事员送饭”塑像,是由石湾陶艺名家罗琼竹于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从炊事员的着装、神态可以看出他也是个下乡知识青年,他一手拿草帽,一手扶着刚放落地的热饭菜,身系围裙,肩搭毛巾,着蓝衣黑裤,赤脚站立在田头,面部表现出热情、憨厚的性格;再如彩釉“引水上山”塑像,是由廖洪标、黄松坚和陶艺家苏锡荣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联手创作的。

3、反映“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文革”中曾一度掀起“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全国上下处处可看到学大庆、大寨的标语口号。石湾的人物陶塑在这一时期也配合形势创作了不少反映这方面主题的作品。如彩釉“铁人王进喜”塑像,是刘泽棉和陶艺家马海联手创作的,作者通过厚重的石湾陶塑造了王进喜同志身披咖啡色羊皮大衣,穿一套蓝色制服,挎一军用黄色书包,手拿一卷文件,头戴蓝色工人压舌帽,脚穿大头皮鞋,抬头挺胸,精神抖擞,表现了王进喜满怀信心归来的情景。又如彩釉“大庆人”塑像,是刘泽棉创作的,他塑造了大庆工人身穿羊皮大衣,肩扛大扳手,头戴羊皮毛帽,脚穿雨靴,大步向前。表现出石油工人勇往直前的创业精神。再如翠毛釉“大寨人”塑像,是由梅文鼎创作的,青年人头带白毛巾,身穿农民式的兰色对襟外褂,内穿白色对襟褂,腰扎布带子,穿酱色裤子,脚穿尖口布鞋,右肩扛一大铁锤,左肩背着一扎绳子,精神抖擞大步向前走的大无畏精神。另外,刘泽棉创作的翠毛釉“愚公移山”塑像,作品中的老愚公手拿镢钭,脚踏大山,通过老愚公的形象来歌颂了大寨人的精神。

4、反映“样板戏”

所谓“样板戏”一个在特殊政治环境下产生的特殊戏剧样式。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次回首那段历史的时候,样板戏其自身的艺术魅力依然存在,一个个熟悉的形象,一段段精彩的绝唱至今令许多人无法忘怀。如景德镇制瓷器作的样板戏“红灯记”中的主要英雄形象,完全按照样板戏中的人物造型,真实的再现塑造出来,有些是在花瓶、执壶等器物上绘画样板戏的典型场面,这种图案在“文革”期间比较多见,不但是景德镇窑有全国其它窑口的瓷器都有生产;再如广东枫溪窑在1972年“文革”期间,制作的素胎“样板戏红灯记李玉和”的形象,把英雄人物典型的一瞬间准确的再现出来。同时还有其它艺术门类都不同角度的表现“样板戏”的作品,真可谓“八亿人民八个戏”人人都会唱几句。

5、反映支援“第三世界”

所谓第三世界,是指1974年毛泽东同志与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谈话中,提出了三个世界的划分。我国曾派出大量的人员到国外去援助贫穷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帮助他们修铁路,建工厂,派医疗队为当地人民治病等,因而深受当地人民的欢迎。刘泽棉师20世纪70年代早期创作的“中国医疗队在非洲”塑像反映的正是这段历史,作品塑造了中国医生正在非洲较有代表性的椰子树下,为黑人小孩看病的一个场面,人物造型神态真实、自然、生动、传神。

文革瓷器

6、反映外交方面

1972年中美关系打破了多年来的坚冰,建立起外交关系,自此之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越来越多。这段时期的石湾陶塑,也创作了不少反映中国外交政策取得辉煌成就的作品,如刘泽棉与苏锡荣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共同创作的素胎“银球传友谊”塑像;再如景德镇窑1972年制作的粉彩乒乓友谊塑像,正是表现了这段时期我国实行“乒乓”外交,以“小球震大球”。该作品表现了我国运动员与外国朋友相互交流球艺,从而建立起友谊的场面。景德镇窑和石湾窑都抓住了这种题材,都是采用雕塑形式,真实的表现出来,所不同的是石湾陶采用的是素胎,发挥石湾陶塑的特点;而景德镇瓷器采用的是粉彩,把人物的肤色、鲜花、靓丽的衣装展示出来。

7、反映和歌颂“人民战争”

1949年后,反映歌颂人民战争方面的电影,如:“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等等,这些故事片在全国都家喻户晓。因此,在“文革”期间,以歌颂人民战争方面的内容作为创作题材的石湾人物陶塑比比皆是,既有中国题材的,也有外国题材的。如梅文鼎创作的彩釉“民兵埋地雷”塑像,反映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员埋地雷;福建德化窑雕塑的“海防女民兵”则是真实的再现海岛女民兵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英姿形象。刘炳创作的素胎"越南女民兵"塑像,作品塑造的是越南女民兵边劳动,边准备抗击美帝国主义的情景。

8、反映“赤脚医生”

“文革”期间我国曾培训了一批具有初级医疗技术的医务人员,让他们深入到农村去,送医送药到田头,由于他们有病人时就看病,没病人时就参加生产劳动,因此,当地的农民就把他们尊称为“赤脚医生”,“文革”期间石湾陶塑中也创作了不少反映这方面内容的作品,如潮安窑1972年制作的“银针传友谊塑像”,军医为了传授针灸技术,让“赤脚医生”在自己身上试针,表现了军民鱼水情的关系。又如黄松坚创作的彩釉“骑马送医”塑像,作品塑造了草原上的女赤脚医生身背药箱,头围浅色围巾,身穿淡青色蒙古袍,脚穿皮靴,骑马飞驰在草原上的情景。形象极富时代化,格调秀雅脱俗。

德化陶瓷中的龙纹


福建德化窑陶瓷中,龙被大量地融进陶瓷这土与火的艺术之中。德化的雕塑工艺品以釉质和形态取胜,龙的形象常常运用于雕塑中,例如立龙观音、游戏观音、伏龙罗汉等,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除雕塑工艺品外,德化陶瓷主要为各种日用生活器皿,这些器物的装饰通常刻、划、印并重,因器而异。龙的形象亦时常运用于器物的装饰或造型当中,诸如龙凤、云龙、龙鹤、双龙戏水等纹饰及龙凤花瓶、龙瓶、蟠龙烛台、双龙灯具、龙嘴壶、龙虎爵形杯等造型器物。装饰艺术大多粗犷而自然,草率而富有情趣;造型同样别致精巧,意趣盎然,形神兼备。

清雍正德化瑞兴款过墙龙盘

装饰是德化窑彩绘工艺技术成就最富于表现力的部分,龙在德化窑釉下青花、五彩、粉彩等装饰中也是数不胜数。五爪龙是统治者的专利,德化民窑彩绘中的龙只是四爪或三爪的,不能超越五爪的等级制度,但画风的粗犷,呼风唤雨,飞翔腾跃,比官窑的瓷器更显得生气蓬勃。

康雍时代的龙形体大,气势磅礴,用顿捺皴点笔法渲染龙游浮云,翻腾转侧,一身三现,身上披布鱼鳞状的甲片,雄浑而矫健。乾隆时代摹古之风盛行,仿前朝景德镇成化、弘治情调。出现特殊的双龙纹,刻划细长的腰身,后半尾部是花叶状或凤尾形,轻盈绮丽,俗称香龙。这时期的莲塘游龙也灵活敏捷,一龙或双龙游戏于池塘中,曲折的水波丝丝缕缕,繁密布置,有的则以青地白花的形式构图,显示出池水中的游龙动态。

雍正至道光时期德化窑流行火珠云龙,往往从器里延伸到器外,被称为过墙龙;烈焰升腾,珠光放射,龙身蜿蜒,或奔走或飞腾,有时在底部划出起伏的海浪,使整个画面呈现出跳跃式的动感……凡此种种现象,无不说明龙被广泛地运用于德化窑陶瓷的造型或装饰上。

陶瓷纹饰之龙纹


众所周知,在中国文化中,龙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人就是龙的传人。龙的形象大量广泛出现在我国玉器、石器、铜器、绘画、木雕、漆器……几乎所有的艺术品上,中国人生活所接触的一切方面都有龙的形象存在。陶瓷器上的龙的形象也是这样,出现得既多且早、从未间断。

正由于陶瓷器上的龙的形象十分普遍,所以掌握这些特征,对鉴定陶瓷器尤为有用。历来研究龙的人很多,专门研究陶瓷器上龙的形象者也不少。了解各个时期的龙纹饰,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的龙文化,还能助您鉴瓷。

从六朝开始说起,六朝龙成鳄鱼形状,神态凶猛。到了唐朝,受当时开明国风影响,龙的形象富有生气,为一般动物样,没有神圣、威严意味。而到了宋代,据许多学者研究,瓷器龙纹饰此时才与封建帝王的权威有关,成为帝王象征,为皇帝所专用,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因为宋代磁州窑、定窑、吉州窑等窑产品上都有龙纹出现。宋代的龙纹形象威武,极有神彩,象征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元代各种陶瓷器上都多见龙纹,尤以青花瓷上的龙纹最典型生动、时代特征最强。元代龙纹的特点是:龙头小、身细长,有背鳍(脊),有三爪、四爪、五爪几种爪、鹿角、方格鳞、龙身矫键灵活,充满生机。形式有云龙、赶珠龙、龙凤。刻、印、画都有。

明代龙纹为官窑瓷器上最常见的纹饰。明代陶瓷器上的龙,身体粗状,猪嘴(下颚比上颚长些),龙须上卷,鱼鳞,五爪多。这是总的特征,各时期,又多少还有些差别:洪武、永乐大体承袭元代的风格。及至宣德,龙身开始变得粗一些。此时又有一种飞翼龙出现,这种形式的龙,此后明代各朝的清代康、雍都还有。还有所谓香草龙--龙尾呈多枝卷草形,为此时前后特有。弘治时龙的两眼平视。多为五爪。而嘉靖龙的形体多样。一是常见的行龙,穿云破雾。二是出现正面龙:龙体不作横三曲状,而作竖立状:龙头在上,尾在下,四足分列左右,头面正对观赏者,故名。三是螭虎龙,描画极其简单草率,状似壁虎,有行走状,有团状。正面龙、螭虎龙皆为前所未有者。明末,龙画得更为草率,线条凌乱,色彩浅淡,填涂粗糙。崇祯时的正面龙,形似老人,毫无生气与威严,反映出明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微残了。

清代的龙,身躯亦较粗,下颚较短,形象比较和善。当然,各朝特征又有所不同。顺治、康熙:龙的形体、形象有明代中期的风格,比较威严。有一种过墙龙--形体由碗、盘里面延伸至外壁,此朝始见。乾隆时龙的神态由威严开始变得和善,不再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至尊无上的神貌。多见龙与凤合画,意为龙凤呈祥,象征男女爱情。又多二龙戏珠。凡此说明龙的纹饰寓意已大为世俗化。嘉庆以后的龙纹,更大量出现于陶瓷器上,更加世俗化,形式有划龙舟、婴戏舞龙、龙穿花等,成为玩物,龙已大大失去神圣威严,至尊至上的权威形象。

探析磁州窑历代陶瓷纹饰的演变


磁州窑纹饰(本文主要指用毛笔在瓷器上绘制的装饰纹饰)是广大磁州窑匠师在长期的制瓷实践中创造的。受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技法的启发,北宋初年,少数磁州窑匠师尝试着用毛笔在坯胎上点、划、涂、抹,然后挂釉入窑烧制,待瓷器出窑后,竟呈现出了意想不到的装饰效果。个别匠师的无意而为竟变成了全体匠师的蓄意之作。历经宋、金、元、明、清直至现在,题材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质朴到精美;表现形式由白地黑花到红绿彩再到白地黑花褐彩、青花、五彩,为我国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按照时间顺序和艺术特点,我们把磁州窑纹饰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

宋早期阶段,为磁州窑纹饰的产生时期。图1、图2为宋早期磁州窑藏品,从藏品可以看出,该时期的磁州窑纹饰由一些简单的几何图案、植物和简单的花鸟图案构成。几何图案一般为组合点图案、线条图案;植物图案一般为麦穗、竹子;花鸟一般为折枝缠枝、花卉和喜鹊等飞禽。至此,磁州窑匠师开始像中国书画家用笔在宣纸上书画一样在瓷器上书画,使中国陶瓷由釉装饰向彩装饰转变,开创了中国陶瓷釉下彩的新纪元。装饰手法为白地黑花。

金元时期阶段,为磁州窑纹饰的辉煌时期。图3、图4是金元时期磁州窑藏品。可以看出该阶段磁州窑纹饰已发展成熟。由简单的几何图案、植物图案发展成为完备的花鸟禽兽、山水、人物画。花卉题材以牡丹、莲花、竹子居多;禽兽以龙、凤、虎、鱼、鹤、鸭、鸳鸯居多;人物以婴戏、杂技、故事居多。值得注意的是从此以后,大量的诗词、歌赋和谚语、俗语警句,通过书法装饰在器物上。文字装饰不仅有楷书、隶书、篆书、行书、草书,还有双钩体、飞白书等,林林总总,蔚然壮观。至此,磁州窑纹饰已经完全具备了中国书画的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瓷画艺术。装饰手法除白地黑花外,又增加了红绿彩。

明代至清中期阶段,为磁州窑纹饰的低潮期。图5是明清时期磁州窑藏品。该阶段磁州窑装饰纹饰已趋向简约,题材内容虽然也有花鸟人物,但大多情节简单,以单个人物或禽兽为主。至此,磁州窑纹饰告别了金元时期恢宏繁缛的豪华装饰,步入了清新简朴的“小品画”装饰的低潮期。装饰手法除保留了金元时期的白地黑花、红绿彩外,这一阶段又发展了白地黑花褐彩。

晚清至民国时期阶段,为磁州窑纹饰的复兴期。图6为晚清民国时期的磁州窑藏品。该阶段磁州窑纹饰,已走出明清时期的低谷。纹饰的内容,既有山水楼阁、历史故事,又有戏剧人物、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山水纹饰除反映传统的“潇湘山水”景色外,更多表现的是太行山那种雄浑壮观的景象;花卉中的牡丹、荷花、菊花图案是宋代以来,磁州窑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装饰纹样;历史戏剧人物以三国宋元时期的英雄故事比较多见。

瓷器纹饰:陶瓷上的鱼文化


鱼纹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上,有刻划的鱼藻纹,十分拙朴。在此后的仰邵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上,鱼纹最为普遍。经过千年的洗练,至宋以后,鱼纹题材广泛地运用到瓷器装饰上。

瓷器纹饰:陶瓷上的鱼文化

鱼水组合的画面称为海水鱼纹或水波游鱼纹,如磁州窑白釉刻划花水波游鱼枕、耀州窑青釉花口碗内壁上的海水鱼纹,以篦状工具左旋右转划出细密的水波纹,以粗健的线条勾勒出游鱼,动态真切自然。鱼与莲组成的画面,称为鱼莲纹或莲池游鱼纹;鱼与水草相配,则称鱼藻纹。磁州窑的鱼藻纹最为生动,水藻飘动,鱼儿浮游。元、明、清瓷器中鱼藻纹饰更为普遍,多用青花、釉里红、五彩表现单尾或双尾鱼纹,鲭、鲢、鲤、鳜或鲭、鳇、鲤、鲫四鱼与水草组成的寓意纹饰。明宣德蓝釉鱼藻纹盘,以晶莹艳丽的宝石蓝色彩釉托起洁白如玉的鱼藻,清丽动人。明成化孔雀蓝釉鱼藻纹盘,以翠色釉衬托黑色藻,则显得含蓄深沉。清代写意青花釉里红鱼纹盘,简笔挥就、姿态优美、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由于鱼与余谐音,鱼也就成为民间象征富足、富余的吉祥物,因此鱼纹与蝙蝠纹、戟纹、磬纹、万字纹、盘长纹、钱纹等纹样组成“连年有余”、“吉庆有余”、“富贵有余”等吉祥纹饰。鱼纹是常用陶瓷装饰纹样,多在盘、瓶、缸等造型中运用。定窑、磁州窑、耀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容县窑的制品中,都有风格各异的鱼纹。鱼或单或双、或三、四、五尾戏水追逐。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瓷上,就有拙朴的鱼纹图案;六七千年前半坡氏族公社时期的仰韶文化彩陶上,鱼纹更为普遍。这说明自古以来,人类与鱼有着密切的关系,鱼纹出现在陶瓷上,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提炼,反映出人类的渔猎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需求的心境。

古陶瓷上的鱼纹装饰,全国窑场的产品中普遍存在。景德镇自宋代以来就是制瓷业的重镇,影青、青花、五彩、粉彩等瓷器,采用刻、划、贴、印和绘画等技法,鱼纹饰更是喜闻乐见的题材。宋元时期影青瓷的碗、盘等器物,有许多在里心刻划鱼纹;元代的青花瓷多见鱼藻纹,鱼多为鳜鱼,其中也有在碗、盘里心贴塑鱼纹的,别具特色;明代之后则多为鲤鱼,表达的是人们企盼“鲤鱼跳龙门”的吉祥心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