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碗 > 导航 >

梅子青“诸葛碗”

梅子青“诸葛碗”

古代瓷器碗 古代瓷器青花碗 古代青瓷器

2021-04-26

古代瓷器碗。

民以食为天,盘碗陶瓷代表着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中质朴渊深的文化,无论是庶民百姓寻常使用的粗瓷大碗,还是王公贵族使用的细瓷五彩,都能窥见历代文化的血肉与纹理。在汪洋恣肆的各式碗中,诸葛碗是比较有趣的一种碗,它不仅有着神乎其神的历史传说,更以其独特的造型、别致的功用闻名于世。

诸葛碗,俗称孔明碗,宋、明时期常见的一种碗式。诸葛碗始见于北宋龙泉窑刻花器。顾名思义,此独特造型源于“三国”传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屡遭败绩,困守不出。相传亮修书谴使赠巾帼衣物以羞辱之。根据使者回报,懿阅信受札后不但不怒,反而详细询问起丞相的寝食办事之繁简,然后说:“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诸葛亮为迷惑敌人,及于对方来使刺探之时,用双层碗进餐,明示食可盈碗,实仅上层有饭,后世遂称此种双层碗为诸葛碗。

由此可见,诸葛碗并非专为食用器,而是在特定场合下使用。不管诸葛亮创制双层碗的传说是否有据可查,诸葛碗的烧制肯定有着现实目的。诸葛碗在宋明时期主要作为供奉器而存在,且多在寺庙、祠堂中。因碗心较浅,可以使得供奉之物堆积之上颇显祭祀厚重,同时,双层碗圆润敦睦,也确实有一番鼎立持重的妙处。

也有人将诸葛碗称为“暖碗”,意为将碗底孔洞中注入热水,可以保持食物的温度。不过笔者对这种说法存疑。因为诸葛碗碗心很浅,一则所盛放食物有限,且基本裸露于碗外,即便碗夹层内有热水保温,所起作用非常有限;二则碗底孔洞注入热水后会在重力作用下溢出,试想一碗热水四溢的所谓“热饭”,是显然无法登堂入室的。基于此两点,有关“暖碗”注入热水的说法并不成立。在笔者看来,碗底部的孔洞是诸葛碗烧制过程中的保障工艺,因为如果没有孔洞,中空密闭的双层碗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会膨胀变形甚至炸裂。

诸葛碗曾广泛流传,在古人的一些画作中也有体现,龙泉窑、耀州窑烧制数量最多,明、清景德镇也有生产,五彩、青花均有烧制,但流传至今已不多见。笔者曾在一藏友处见到一件明代龙泉窑诸葛碗,此碗器型古朴典雅,稳重大方。釉色为浓翠莹润的梅子青,釉层凝厚滋润。釉面有冰裂纹,玻璃化程度高且略透明,润泽光亮如同碧玉。器底不施釉,胎色灰白,露胎处呈现出自然的火石红色,十分精美,是件不可多得的收藏品。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鬲式炉


在古代青瓷乃至整个中国陶瓷历史中,有一种青瓷不以华丽繁复的纹饰为炫耀,而以施釉肥厚、釉色苍翠、淡雅温润而见长,追求一种含蓄内敛、大器天成的自然之美。其窑火延续千年,一直为世人,尤其是文人雅士所追逐赏识,这就是位于浙江龙泉瓯江之畔的龙泉青瓷。

龙泉窑始烧于三国两晋时期,结束于清代,延续时间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

浙江龙泉地区山岭连绵,森林茂密,瓷土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瓯江水穿流而过,使其不仅有充足的原料、燃料,还有便利的水路运输,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早在三国两晋时期,当地的老百姓取瓯窑、婺州窑之制瓷经验,开始烧制青瓷。

到了五代和北宋早期,龙泉窑青瓷迅速发展起来。这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曾经为宫廷烧制贡品的浙江上林湖越窑由于原料、燃料耗尽等原因逐渐走向衰败,大批越窑窑工转向龙泉地区寻求发展,带来了先进的制瓷工艺,这为正处于上升阶段的龙泉青瓷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龙泉青瓷的质量迅速提高,从北宋开始逐渐取代越窑成为南方青瓷中的翘楚。

早期的龙泉青瓷不论从器型以及刻划花装饰手法,都明显烙有北宋时期其他优秀窑口如越窑、耀州窑以及湖田窑的印记,如早期的针刻划牡丹花纹瓶与剔划牡丹花纹瓶等。到南宋时期,龙泉窑在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及装窑烧成上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器型种类更是大大丰富。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方法,南宋龙泉釉色纯正,釉层加厚。

到南宋晚期烧制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粉青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施釉较厚,入窑后经高温还原焰烧成,釉色青绿之中显粉白,有如青玉;梅子青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采用多次施釉法,釉层比粉青更厚,入窑后经高温强还原焰烧成,釉色莹润青翠,犹如青梅。梅子青是南宋龙泉窑创制的杰出青釉品种,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在我国瓷器史上谱写下光辉的篇章。

南宋龙泉梅子青代表作包括琮式瓶、鬲式炉、渣斗、水洗等。龙泉窑青瓷的琮式瓶、鬲式炉等器型是古代封建王朝青铜礼器的器型,这类器型以及制作工艺在龙泉窑自身发展脉络中是找不到相应轨迹的。而粉青、梅子青釉等清淡恬静的审美倾向也与南宋当时整个王朝的审美情趣相吻合。在等级森严的古代封建社会,很难想象民间瓷窑敢于私自仿制与当时南宋官窑型制的、釉色相同的产品,最大的可能性是南宋龙泉窑与宫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南宋王朝的灭亡,龙泉青瓷经历元、明、清几朝发展,终究由巅峰走向衰败。

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曾大量仿制龙泉产品,但无论是工艺水平,抑或器型与釉色把握终究无法超越南宋龙泉青瓷。南宋龙泉窑的粉青、梅子青釉也成为中国青瓷史上一段空前绝后的回响。

这件龙泉窑梅子青鬲式炉,出自南宋龙泉(大窑),高11.5厘米,口径13厘米。胎体灰白,坚硬。施梅子青釉,釉面光滑肥厚,色泽清淳滋润,有玉质感。平口,短颈,扁腹。腹底有等距离三足,呈三足鼎立。肩部有一道出筋,三足外侧有突棱。鬲炉造型端庄古朴,色泽典雅,纹饰简洁,给人一种坚实有力之感,充分表现了南宋龙泉窑高超的制瓷技艺。 李家明

邓窑“吴牛喘月”纹青釉碗残片探析


笔者从邓州市收藏家协会收藏的残器瓷片中,捡选两件邓窑“吴牛喘月”纹青绿釉碗残片,探析如下:

“吴牛喘月”纹碗残片鉴赏

“吴牛喘月”纹刻花碗残片(图1),口径18.5、高6.8、底足径5.5、足高0.8、足厚0.5厘米。碗唇口,弧形腹壁,色灰白,釉色青绿,布满开片。碗内心饰菱形花纹,外刻卷枝花草纹,内刻“吴牛喘月”图案,一朵卷云纹上刻一轮不规整的圆月高挂天空;云纹下饰一头水牛口微张,前腿直立,后腿曲膝。圈足露胎,胎质疏松。圈足有刮痕,底足露红斑(图2)。

“吴牛喘月”纹刻花碗残片(图3),口径15.3、高5.3、底足径6.3、足高0.8、足厚0.8厘米。弧形腹壁,色灰白,釉色青绿,布满开片,胎质疏松。半折碗内心饰菱形花纹,外刻卷枝花草纹,内刻“吴牛喘月”图案,条带纹上为一半月高挂,下饰一头水牛口微张,前腿直立,后腿曲膝跪地,抬头仰望明月。刻花刀法娴熟干练,构图简洁明快,花纹生动自然。圈足有刮痕,底足露红斑(图4)。

“吴牛喘月”,北宋李昉等学者奉敕编纂《太平御览》卷四引东汉应劭著《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意思是说,吴地炎热的时间较长,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害怕得喘起气来。后比喻因疑心而害怕,失去了判断的能力,也形容天气十分酷热。南朝(宋)刘义庆著《世说新语·言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仙李白曾作《丁都护歌》:“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画为心声。金朝工匠将江淮的“吴牛”纹样描绘在餐具瓷碗表面,反映了金人统治下汉族匠人不堪压迫的一种心态,影射了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金代铜镜铸“吴牛喘月”纹样,屡见不鲜。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一件金代耀州窑青釉刻花吴牛喘月纹碗(图5、6)。碗口径21.3、高7.6、足径6厘米。

“吴牛喘月”纹碗底足比对差异

玉看皮,瓷看底。以邓窑两件纹碗底足残片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耀州窑纹碗底足比对有差异,一是邓窑纹碗底足比院藏纹碗底足厚;二是院藏纹碗底足与邓窑纹碗底足规整。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公告第95号·耀州瓷:“唐和五代时,耀州瓷胎质稍松,呈灰色,釉质失透,有乳浊感;宋代青瓷胎体较坚薄,胎色灰褐或灰紫,釉质莹润透明,釉色青绿如橄榄,釉薄处呈姜黄色;金、元时胎质稍粗,胎色呈浅灰或灰色,釉面多数姜黄,青色者少,釉质稀簿而不润。”三是邓窑纹碗残片露胎,灰白色,应为金朝古穰城西郊邓窑仿烧耀州窑系胎质特征。

大家知道,创烧于唐代的耀州窑的烧造工艺和装饰技法,对全国各地的影响较大。(图7)宋代耀州窑刻、印花装饰对同时期其他窑业影响极广,宋时河南临汝、宜阳、宝丰、新安、禹县、内乡窑,广州西村窑与广西永福窑,都烧制与耀州青釉刻、印花装饰风格相类的产品,形成了以黄堡镇窑为首的一个庞大的窑系。邓州团结路(宋金古穰城西郊)新出土大量的瓷器、残片,旁证古邓州窑(内乡窑)属耀州窑瓷系列之一。

“吴牛喘月”纹碗出土佐证榷场

出土残件,佐证正史。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宋与金书面达成《绍兴和议》:“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图8)。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所谓“宋金榷场贸易”:“榷”,专利、专卖。“榷场”,泛指辽、宋、西夏、金政权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还有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边绥远的作用。所以榷场的设置,常因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无常。《宋史·食货志》载:宋、金之间先后在宋境的盱眙军(今江苏盱眙县)、光州(今河南光山县),安丰军花靥镇(今安徽寿县西北)、枣阳军(今湖北枣阳市)以及金境的泗州(今江苏盱眙县境内)、寿州(今安徽寿县)、蔡州(今河南上蔡县)、唐州(今河南唐河县)、邓州(今河南邓州)、颍州(今安徽阜阳)、息州(今河南息县)、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县)、秦州(今甘肃天水市秦州区)、巩州(今甘肃陇西县)、洮州(今甘肃临潭县)等地置立榷场。“宋金议和”,南宋对金称臣,割唐、邓二州及商(今陕西商县)、秦二州之大半予金;以邓州以西40里和邓州以南40里为界(今构林镇柳枫渠以北),邓州曾三设榷场,与南宋互市(图9)。赵构讳“构”字,改“横林镇”。

“吴牛喘月”纹碗待考宋金元邓州窑

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邓州市在团结路道路工程建设中,从两边下水道5至7米以下出土约3大卡车、数万计宋、金、元残器瓷片(图10),现已初步确认,宋、金、元古邓州西郊窑址面2.4万平方米。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九《窑器》引南宋叶寘《坦斋笔衡》:“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今河南唐河县)、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2017年10月9日,莅邓探访邓瓷的“大国工匠”汝瓷大师朱文立:“邓州出土的邓青瓷,从刻花、胎釉、工艺比临汝窑深带黄的青瓷精美,与耀州窑青瓷比肩,可佐证南宋叶寘以秉笔做权衡之器者。”10月31日,80高龄的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王莉英应朱文立之邀,莅邓鉴赏邓青瓷后:“邓州青瓷与耀州青瓷媲美,对邓州邓窑邓青瓷要深入研究。”2017年11月上旬,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河南古考研究所所长孙新民率考古专家郭木森、赵宏、王正龙,应邓州收藏家协会之邀,专程考察邓州团结路(北宋古穰城西郊)出土的瓷器(图11)、残器残片及匣钵、素胎器、胎料、釉料、支钉垫圈、火照、人首模具等窑具。专家认为“不应排除邓州团结路是宋、金、元时期古窑遗址或兼融瓷器交易集散地遗址的可能,但必须考古发掘后定论。”

美陶欣赏:宋官窑粉青碗的鉴赏


宋代瓷器有五大名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官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且各有风格,被称为仿官窑或官釉,但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官窑相媲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历代宫廷旧藏官与哥窑名瓷,再加上流散在海内外的,总数也不过300件左右,以至个别官与哥窑名瓷破损残片也被视为至宝,宋官窑瓷之名贵由此即可见一斑。由于宋代官窑中国瓷器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宫廷御窑,带有高贵族成分也特别适合文人与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清乾隆帝尤喜赏宋代官与哥窑,尝欣然作诗赞云:“铁足圆腰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 所以数百年来尤其明清两代皇家极力收藏。“蒋介石”在仓促逃往台湾的时候从故宫才总共带走了65件宋官窑器,且有大量的明清两代瓷器留在南京没有带走,可见宋官瓷在当时之真贵,精品大多在台湾故宫博物院。

宋瓷是最精美艺术与精确工艺完美的结合。宋官瓷则是神韵文明与大众文化巧妙的融合与统一。因为各地名窑瓷器大量地生产,不仅供皇家贵族使用,还为官员学者们、及市民阶级所珍爱、使用,所以让所有见着的人都赞叹不已。宋瓷许多的工艺都已失传,宋瓷许多的工艺水平即使现代都难达到。宋朝的瓷器是如此的精美,可以说宋朝遗留下的官办瓷器几乎都价值连城。自宋代以后,历代文人墨客及古玩爱好者对宋代官窑津津乐道,撰文著书者众多,但历史上能够亲眼目睹并真正鉴赏宋代官窑真面目的人少之又少。有关宋代官窑的论述变地扑朔迷离,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便给人们留下了发挥自由想像的空间。对宋官窑的研究也就成了中国古陶瓷学述研究中最为热门的课题之一。

提及宋代,官窑瓷业最为进步,在质料、颜色、装饰做工等方面均有神奇的造诣,在我国瓷业史上可谓登封造极。千百年以来人们均以宋瓷为楷模,虽然元、明、清各代帝王的极力模仿,还未能有超越宋官窑之佳品的,其精妙程度可想而知。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宋代是一个十分软弱的王朝,宋代统治者鉴于武人跋扈.藩镇作乱的教训,在努力加强专制中央集权同时,大力推行文制主义。固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繁荣,但武备松弛,也必然招致丧权辱国,结果面对强敌的入侵而无能为力。北宋建国后,虽然出现了一时的相对安定,然盛唐时期那样雄键尚武精神已经完全丧失。在这种特定的时代环境下,统治阶级和封建文人为了逃避现实更是追求安逸与享乐。那些世俗、田园、花间生活熏陶产生的艺术情趣,已不具备盛唐那种绚丽、豪华的特色,强调的是平淡、自然之美,在艺术上爱好幽玄苍古之趣。北宋灭亡后被金人俘虏的宋徽宗,在“决”笔词中还在用拟人化的手法,赞美杏花之"清雅舒淡"之美。这种所谓高雅的艺术格调与文人趣味,典雅的审美情趣,也必然反映到工艺美术中来。

宋代官窑:一直是中国陶瓷历史上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北宋"官"窑建立不久,宋室遭金人之乱,北宋官窑犹如昙花一现,消失在战火之中。在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埋藏在开封地下难从考证,开封地下水位很高,汴京官窑遗址之迷恐怕将成为永远千古之迷,只有南宋官窑有考古发现。宋官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宫廷御窑,皇家宫廷画院画样,选民间能工巧匠,不惜工本,精心制作。生产产品全部归宫廷所有,由皇家独享。再加上工艺对民间严格保密制造,使宋官窑越发显得神秘。关键问题是现在很多人还不能弄清宋官窑仿制品与真品之间巨大的差别,且宋代官窑瓷器历代从来没有出土过的记录。

据考:元灭南宋是用战争手段进行武力征服的结果。公元1276年,既元至元十三年三月,元灭南宋。元兵进城时不但烧毁了南宋临安京城(今杭州)的绝大部分宫廷建筑和皇家设施,而且还挖掘了南宋历代帝王的陵墓并全部破坏、捣毁。再加上元、宋之间的文化差异,元朝统治者喜欢粗犷豪放元青花瓷器,在推翻南宋王朝时连从南宋官窑窑厂一起摧毁,南宋宫廷用官窑器自然成了南宋王朝最后的殉葬品。

元朝相信武力制国,所以最高统治者大部分是“马”上皇帝,一般都会武功,骑马箭射战术精通。这是因为在元朝时战争频繁的缘故,为扩展疆土、平息叛乱而经常打仗,所以最高统治者无暇享受。统治期间由于元青花瓷器的出现,审美的转移。在加上元人不喜欢具有文人特点含蓄、幽雅的宋官瓷器,曾经传说在元大都[北京],元人武士用官、汝瓷器换牛肉吃的故事。作为主要是继嗣、观赏、陈设用官窑器本来生产量就少,这事实上是对宋官窑瓷器数量造成了空前的浩劫,但它在古代陶瓷历史地位和艺术光辉,是永远不能够完全抹杀的。

这件南宋官窑粉青碗来历:当年民国“总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想窜权当皇帝,引起国人公愤,北伐开始。袁世凯军队仓皇北撤,炸毁淮河大桥阻止北伐。后来战争结束,民国政府出资修复。我身为水力工程师的祖辈接揽工程,挣钱万于。后上世纪30年代,在济南拿一万五千银元,高价从一个日本人那里收来的不让国宝流失海外,由于悉心呵护和妥善保管,得以流传至今。

此碗口径15.2厘米、低径8.2厘米、高5.1厘米,仿唐代金银碗的造型底部稍撇。口虽宽撇,但不失度;碗腹虽鼓,但不觉臃肿,其造型简洁雅致、干净利落,一件器物的构思设计,要达到这一地步是极不容易的。开片自然,俗称“文武片”,{大小各异、自然美观,形状多样,纹片大小相间俗称“大小片”或“文武片”文为小片,武为大片}纹片纵横交织如网,大小相若井然有序。从右上而左下的方向纹裂,腾挪自如,刚健富有弹性。在碗心中有一个半圆的象[ 欧姆]标志的“Ω”形开片(这是因为施釉均匀,受力均衡所致)在宋官窑中时有出现,与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传世官窑粉青碗,也有“U”形开片有惊人相似。

真正的宋代官窑精品尤其体现在釉质上:釉层滋润,介于丝绸光泽与“羊脂”般的美玉质感之间,鱼子纹的晶莹奇妙之处不可言传,却与“做旧”后的乌光质感绝然不同。由于技术的保密,使得后世的收藏家与制瓷专家们,只能用各种方法去猜测它的工艺。像这种如玉的釉质,古朴淡雅蕴趣的“油酥光”仿起来非常困难,始终不知其密决。宋官窑器给人的印象是乍一看时并不起眼,但如长时间品味,则会被那份特别的历史沉淀与淡雅的含蓄之美深深吸引,令人回味无穷。

这件官窑粉青碗:体现出典型的紫口铁足特征(宋代官、哥窑胎质坚细,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之环形带,因口沿处胎骨略黯而被称之为“紫口”,此为宋官哥窑瓷之一绝,尽管以后历代有许多仿宋哥窑,但在烧制上皆未能臻此绝艺,是鉴定官哥瓷的一个重要根据与明显标志),纹片曲折婉转十分醒目,其棕红色紫口与棕灰色铁足交相辉。仿唐代金银碗的造型,古朴秀美,平淡中显典雅。胎体甚薄,釉中气泡细小,有如聚沫攒珠状{釉层中还攒聚着无数微小如珠的气泡形成唾液一样凝聚,行家称之为“聚沫攒珠”这是辨别真假官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釉对光线选择性的吸收形成散射,有一种软玉般朦胧的乳浊感使人欲看不透。此碗有些变形,有宋官、哥窑特有的均而不匀现象(因而宋官窑多有变形),底部有相间的三个黑色细小的芝麻钉。

手感平滑细腻釉色莹润如玉青中泛红,象是涂了一层粉。表面虽然晶莹光亮却没有一般青瓷那种“贼亮”的浮光。闪现着含蓄温润的光泽,精光内蕴,有凝重深沉的感受。在不同光线条件下呈现相对差异的色泽,强光线釉如翠一般透亮,弱光线如脂玉般润滑,也是宋官窑青瓷器的特点。便身鱼子纹,{有细眼似的叫“鱼子纹”}。迎光斜视,闪着点点的结晶。釉象翡翠色呈酥蜡泪痕堆脂状,故器上常有无釉之处,显露出棕灰色胎骨,当时风尚颇以此种釉汁不均匀现象者为美观。

一套精美的影青注子注碗


注子、注碗,原是金属器,用于温酒。瓷质的注子、注碗也是配套使用的酒器。注子曲流带把,壶身作瓜棱形,盖顶饰以狮钮,注碗则多呈仰莲形,全器造型生动,恰似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北宋时期影青注子、注碗大量出现。“影青”瓷是景德镇烧制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因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带白、白中闪青,加之瓷胎极薄,所刻划的花纹迎光照之内外皆可映见,晶莹如玉,故称为“影青”。“影青”纹饰主要是刻花、划花、印花,还有少量的堆塑花纹,器物造型多承袭晚唐、五代遗风。据出土资料统计,国内各地出土了几十套“影青”瓷,其中也包括注子、注碗,都是景德镇的产品。注子多配以坐狮形盖,壶身有圆形、瓜棱形,多花口,碗里心一般刮釉,使注子放上不至于滑动,稳定性好。除青白瓷以外,陕西耀州窑亦发现青釉圆形注碗。南宋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白瓷,釉中含铁量高一些,故大多数青白瓷釉发青。日本、韩国出土的这类青白瓷数量很多。

此套精美的注子、注碗,因与常见的传世器及出土器有很大不同,虽经许多专家研究过,但年代、窑口均未确定,现介绍如下,以求教大家。

此注子为小口长流,高24.5厘米、腹径12.5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6厘米,壶柄弯曲带式,壶盖直颈、盖顶有一尊卧式坐狮;壶体为六瓣瓜棱形,圈足外撇。注碗为花口,高13.5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10厘米,造型似一株莲花包蕾,花瓣为七出;花瓣间刻划归着蝶形如意纹饰,碗的圈足外墙刻划一圈椭圆状花纹。在莲瓣的顶部外侧凹刻出复瓣莲纹,在灯光的映照下可见入刀和中途转换方向的位置与力度。有趣的是在每片莲瓣的主体位置,在灯光映照下,像一个个虔诚的佛家弟子“打坐”相。

胎是精细雪白瓷石土,釉是蕴润、晶莹剔透的粉青色的玻璃相釉。釉层极薄,整个胎体透光。在灯光的照射下,向外透射出不同于原来的粉青色泽,而是变成十分柔和迷人的翠绿色。用切尔西滤色镜看,所见是一片墨绿色。釉色的变化,会因不同的环境(室内、室外、阳光下、灯下)光源的强弱而有不同深色、浅色的变化。釉色在阳光下,用偏光看可见五颜六色的光泽。在碗内可见漫散一层淡淡的浅粉红色,加入热水后,可见淡粉红色变浓、变深,水越热越红,水凉后颜色逐渐地变淡。釉下的气泡大、清澈、疏朗,每一个气泡壁都附着一层深绿色物质。偏光下可见光芒很长,像羊绒般的光束。在足部露胎处,可见“羊脂玉”性油腻般晶莹的胎质,同样在切尔西镜下观察,釉色显出微微绿色的光泽。在碗底内(心)中间部分有一幅栩栩如生、振翅欲飞的隐形凤凰鸟图画(釉下画)。这幅画只有冲着光源,碗体必须是倾斜大约45度的角度,对着碗再拿准鸟上下左右的方位时,即可看见。这幅画是淡淡的浅灰白的颜色。

器身(除壶内、两器物足下)大部分是很细的蟹爪型开片纹,但在壶肩与壶腹的转折处无开片纹,在碗的口沿处、花瓣的尖部内侧的边缘无开片。在足底可见旋转状刮削的刀痕,为上黄色。在放大镜下观察,可知是垫烧的物质与胎溶融为一体后的遗留物,用切尔西镜看是红色、暗红色,如碗足下的支钉痕、壶足下的垫饼痕是暗红色,其他部分是淡红色。在碗的内底边缘处,分布有四个略凹陷的黑点状痕迹,是壶长期放在碗内,因垫饼内铁的氧化过程,对碗底的腐蚀后造成的结果。在放大镜下可见在每一个点部内有一至二处被腐蚀的坑穴。

这套注子、注碗经古陶瓷研究专家赵青云先看后,认为这是一件十分珍贵的古瓷孤品,有很大的艺术研究价值,但窑口尚不能确定。后经国家博物馆检测中心姚主任做DX釉的成分测定,发现此注子、注碗釉的成分特征,非常明显地与青白瓷、官窑的四种常量物质含量“相反”。事后姚主任既兴奋又惊讶,表示要好好再研究研究。具体说,氧化硅或三氧化二铝的含量,大大地低于汝官窑、官窑的含量。氧化钙或氧化镁的含量远远的高于汝官窑或官窑的含量。这两种相反的现象,说明了两个问题。(1)注子、注碗使用的是石灰釉,而青白瓷(湖田窑)、官窑使用的趋于石灰碱釉。(2)是在时间上,石灰釉采用的时间要早于石灰碱釉,石灰碱釉是后期发展变化的产物。石灰釉因流动性强,难以控制, 因而向流动性差较黏稠的石灰碱釉方面发展。

据中科院光学研究所毕先生解释说,能产生偏光的现象是物质属性所决定的。这套注子、注碗的呈色可能与用料有关,如源于“刚玉”、翡翠、玛瑙之类的宝石。

由于这套注子、注碗没有可供对比的标准器作参照,目前对其生产的年代、窑口还不能确定。尽管如此,这套注子、注碗的特征却与古文献的一些记载有相合之处。如欧阳修的《归田录》一文曾记述:“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罄,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再有明代人在《格古要论》中记载:“姓柴时所烧……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少见……”又有清秘藏记载:“柴不可得,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等等。所以说,这套精美的注子、注碗是否可能为柴窑器呢?当然,这还有待于专家学者的进一步研究与考古挖掘的证实。

梅子青釉瓷器


宋代六大窑系中龙泉窑是我国前史上的一个著名的窑,,由于主要生产区在龙泉市而出的名。它成立于三国两晋,在明清后期结束时,生产瓷器的前史已经有一千六百年,是中国铸造瓷器上前史上经历时间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在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畅销,影响十分深远。

龙泉窑釉色呈现苍翠色,北宋时期大部分为粉青色,南宋时期大部分是葱青色,没有开片的在器皿转折处,大部分都是露胎体现胎色,瓷釉细腻,装饰上基本上没有刻花、划花,而一直用的是贴花、浮雕,比如在盘中常堆上贴的双鱼图画,在瓶身上贴的缠枝牡丹图画。

宋代铸造瓷业非常鼎盛,除开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大名窑外,山西省平阳的平阳窑、陕西省耀州的耀州窑,福建省建安的建窑,江西省吉州的吉州窑,也都是铸造非常不错的瓷器。

磁州窑在目前的河北省邯郸市磁县,是北边最大铸造窑业中心,非常受到日本重视,每代都有非常多的的瓷器往日本销售,日本人把瓷器喊叫成磁器,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南宋以前有个叫章生一和章生他们是两兄弟,在龙泉开了一个窑厂,生一所铸造的窑名叫“琉田窑”,又叫“哥窑”;生二所铸造的窑名叫“龙泉窑”,又叫“弟窑”。

在现在浙江省龙泉市内,窑址有大窑、金村、溪口、松溪等很多处,北宋时达到了二十多处,到南宋时有窑址恐怖的达到有四十多处,里面主要以大窑、金村两处窑址最多,质量也是最好的。

从考古出的样品来看,它建立于五代,昌盛时期在南宋和元,在明朝开始衰落,最后在清代康熙出结束,有达到八百年的铸造烧瓷前史。

龙泉窑以烧制铸造青瓷而出名,在北宋初期最开始的青瓷铸造风格受到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点与三窑基本相同。胎质非常粗,胎体非常厚,釉色呈现淡青色,釉层就显得稍微有些簿。北宋中期到晚期是龙泉发展的最主要的时候,而且开始有自己的风格。

胎体比较厚重,但形状完整,釉色由淡青色逐渐变成青黄色,产品大部分以生活用具为主,有碗、盘、杯、壶、瓶、罐等,在装饰技术上有刻花、划花和蓖纹。图画有花卉,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

元代龙泉窑青釉“仁山”款印花碗


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最晚形成的、文化内涵庞杂、生产规模宏大的青瓷窑系,其生产中心主要集中分布在浙江省南部的龙泉县(今龙泉市),故名“龙泉窑”。龙泉窑装饰技法丰富多样,既有刻划花装饰,亦有印花装饰,且模印纹饰清晰,具有较高的艺术效果,本文来介绍一件元代龙泉窑烧造的青釉“仁山”款印花碗(图1)。

这件龙泉窑青釉印花碗,高7.4、口径18.9、底径7厘米,敞口,弧腹,圈足,高度较矮,这种造型的碗俗称“墩子碗”。碗内外通体施青釉,外壁施釉至圈足,圈足内不施釉露灰红色胎体(图2),胎体较厚重,釉面较匀净。碗内心(图3)戳印一枝折枝花卉纹装饰,花朵呈盛开状,花瓣、花蕊、花丝皆清晰可辨,既十分写实,又体现清新的美感。图案的右侧印一“仁”字,左侧印一“山”字,款识清晰,此“仁山”印款较为少见。

龙泉窑创烧于北宋时期,南宋是龙泉窑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以石灰碱釉取代传统青瓷的石灰釉,釉层变得肥厚,釉面更加滋润,达到青玉般的效果。“釉肥胎厚”成为南宋以后龙泉窑瓷器的一大特点,南宋人叶寘《坦斋笔衡》中记载:“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元代龙泉窑在南宋的基础上传承发展,装饰风格更为丰富,特别是印花装饰极具特色,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产品运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

印花装饰早在三国两晋时期的早期青瓷中就已流行,到北宋时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将模印技术进一步发展。元代龙泉窑广泛采用印花装饰,其制作工艺是用带有纹饰的印戳或印模在成型的瓷胎上印出花纹,再施釉入窑烧造。而元代龙泉窑印花产品又分为阴纹细线条印花、阳纹凸印花和露胎阳纹凸印花等,本文介绍的这件印花碗属于阴纹细线条印花,其采用的印花工具为印戳。这类印戳使用时像图章一样戳印于瓷胎上,印戳不会太大,一般用于局部纹样的装饰,多运用于碗、盘、高足杯的内底心,装饰面须平整。

元代龙泉窑印花装饰的瓷器中,部分见有文字题记。这类文字题记有的是吉祥语,如“福”“寿”“大吉”“天下太平”“金玉满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有的刻上窑主的名字,也有的印上广告语,亦有印蒙元统治者推行的八思巴文字。那么,这件印花碗内的“仁山”二字印款是何含意呢?笔者认为还是可以归属于吉祥语类,《论语》中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句,“仁山”应是出自此句,意为:仁者的快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仁山”应表示一种对高尚德行的向往。

虽是一件较为普通的龙泉窑青釉碗,但不仅采用了印花装饰,而且有文字题记,反映出元代龙泉窑注重产品文化内涵,既有实用性功能,又蕴含了审美和道德教化的功用。

南宋梅子青瓷器鉴赏


梅子青是唐宋瓷器比较受青睐的釉色,而南宋梅子青瓷器工艺发展到鼎盛时期,后人对南宋梅子青瓷器鉴赏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总结一下瓷器收藏家对南宋梅子青特点的共识。南宋官窑梅子青釉与粉青釉同被誉为“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顶峰”。

梅子青,在南宋时期是龙泉窑创造的杰出青釉品种,梅子青瓷器采用多次施釉法,釉层比粉青更厚,入窑后经高温强还原焰烧成,釉色莹润青翠,犹如青梅,故得名。北宋以及北宋之前的青瓷,施釉以薄挂为主,釉层多在1毫米以下,故釉色较淡,青、黄不一。南宋龙泉窑推广了薄胎厚釉技术,具有胎薄质坚、玲珑端巧、美观适用等特点的青瓷作品纷纷涌现,而梅子青则更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类。

南宋官窑梅子青特点

南宋官窑梅子青瓷器特点是瓷器厚釉、大冰裂纹、白胎、色绿如脂,这是宋龙泉(官窑)梅子青的最基本特点,也是南宋梅子青瓷器鉴赏的基本方法。

烧制梅子青釉时对瓷胎的要求较高,釉料采用高温下不易流动的石灰碱釉,以便于数次施釉以增加釉层的厚度。在1250至1280摄氏度高温和较强的还原气氛下烧造,釉层厚而透明,釉质莹润,苍翠欲滴,色调可与翡翠媲美。因梅子青仅在南宋一朝烧造,存世较少,器形丰富多样,亦有仿古铜器和玉器造型的古雅之品,弥足珍贵,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可以说梅子青的出现,为南宋官窑的制瓷技术与青瓷创造艺术,画上了不可磨灭的惊艳一笔。

品瓷赏萃-------宣德款青釉寿字碗亮相雍轩艺术馆


话说收藏,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作为见证,作为过程,不求永远占有,只求曾经拥有。所谓识古不穷,迷古不富。收而不研者俗,藏而不鉴者傻,以藏学师者德,以藏悟心者美,以藏缘友者雅,以藏养藏者富。不懂装懂者丑,强为人师者陋,心怀嫉妒者坏,冒充高深者庸,霸帖攻击者毒,呵呵一笑者高。奉一片痴情,寻一世情缘,花一两元宝,得一生宝藏,是为收藏之境界。

这两年有各种瓷器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让人一夜暴富的高估值在夺人眼球的同时,也吸引着无数人加入到收藏瓷器的行列。

艺术品由收藏变投资“乱世藏金,盛世收藏。”经济学家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后,艺术品投资收藏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371美元,艺术品市场成交额达到89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5倍。

一名资深收藏人士告诉记者,在30年前,艺术品市场里都是清一色的收藏爱好者,人们收藏艺术品并不是完全为了日后卖掉赚钱。而现在,艺术品市场里多了很多投资者,艺术品成了赚钱的工具。“艺术作品的教化、审美功能在褪色,取而代之的是盈利水平和它的经济价值。

此藏品釉色青中闪绿,苍翠欲滴;釉质肥厚,多小气泡及垂流现象;釉层均匀,釉面玻璃质强。宣德冬青釉,釉色有深有浅,深者青翠,浅者如新鲜青豆色;釉面无桔皮纹,釉质莹润无气泡;嘉靖冬青釉,色介于豆青和粉青釉之间,釉面肥厚,光亮洁净;清代冬青釉以康熙朝为佳,色比豆青浅,釉薄而坚,肥润无开片。

宣德官窑淡青和灰青釉均仿自南宋哥窑,为南宋龙泉青瓷窑系中生产的一种釉面布满碎片纹的青瓷。虽然宋代哥窑窑址尚未找到,但传世的瓷器对后世影响很大。据史料记载,明永乐朝就有仿哥釉瓷,但不见有确切的传世品,目前所见最早的为宣德器物。宣德釉面光泽度不高,略有油腻感,并有桔皮纹,釉色灰白、淡青,开有纹片,较为接近哥窑器,但没有哥釉瓷金丝铁线片纹和紫口铁足特征。器型有洗、炉、盘、碗、碟等。

此藏品碗撇口,弧腹,圈足内收。碗内绘画风格人物故事纹,使用上等青花料,神韵古朴。外壁及内底施寿字。碗底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口沿处因为在高温状态下釉层熔融垂流致使釉层变薄而显露胎骨。足边无釉处露出麻仓土胎体表面火石红色,爱瓷人定然爱不释手。翠青釉因其色泽光润,青嫩如翠而得名。

此宣德款青釉寿字碗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色泽深沉,釉面不流釉无裂纹,色调浓淡均匀,成色稳定。釉面匀净,后人称其为“霁青”,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这件碗口径12.3厘米,直径5.5厘米,为瓷质,敞口、弧腹、腹下渐收,圈足。外壁青釉,釉色纯正、艳丽,外壁及内底施寿字。碗底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圈足施釉到底,此碗整体给人感觉大气规正,发色青翠,其品位、档次、价值之高让人叹为观止,极具收藏鉴赏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