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器在古代的作用 > 导航 >

评论:佛山陶瓷展会的路在何方?

评论:佛山陶瓷展会的路在何方?

瓷器在古代的作用 古代官字在瓷器上的写法 陶瓷艺术

2021-04-26

瓷器在古代的作用。

10月18日,第12届佛山“陶交会”在2008年秋季“广交会”期间开幕。年年都有着“同质化”感觉的陶瓷展,今年又在大家的意料中拉下了帷幕,那么佛山的陶瓷展会的路到底在何方呢?是什么在制约着佛山陶瓷展会的发展瓶颈?每次佛山展会之后,大家都会有一次“事后诸葛亮”的大讨论。笔者也在这里浅谈一下对佛山陶瓷展会的看法。

首先,从大环境来看,今年几乎所有行业都感到生意难做。同样,陶瓷行业也不例外,“过冬”这个词也成为了贯穿陶瓷行业整个年度的“晴雨表”。因此,在面对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陶瓷行业想“独善其身”也是很难的,而直接服务于陶瓷行业的会展业,一直都与行业有着“你有我也有”的“唇亡齿寒”的关系,这也就可想而知,今年的佛山陶瓷展会肯定会受到大环境不景气的影响,并且影响之大之深。

其次,众所皆知,佛山陶瓷博览会的场地主要是华夏陶瓷城与中国陶瓷城。从这“双城”来看,华夏陶瓷城的会展中心不但容纳面积小,就是面积够大的话,在会展中心周围有营销中心的企业,让它们都到自己身边的会展中心参展的话,简直就是“多此一举”的行为。再说,中国陶瓷城也存在着相同的原因。

其三,佛山陶瓷展会总是定位与广州的“广交会”同期举行,这样的思想与行为本身就有着“凿壁偷光”之嫌,其实佛山陶瓷展应该定位做个“职业女性”,不能总是依靠着“广交会”这么个“老公”呵护着。否则的话,很容易会使自己沦落为一个缺乏进取之心的“家庭主妇”。置诸死地而后生,佛山陶瓷展不应该追随“广交会”了。另外。每年两次的佛山陶瓷展会本身就存在着“多乎哉,多也”的感觉。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建筑陶瓷产业路在何方?自主创新是发展之道


相信18日到景德镇瓷博会现场观展的市民都会发现一个问题,相比艺术陶瓷、特种陶瓷等,在展馆里很难找到建筑陶瓷的身影。

很多人谈到陶瓷,都会想到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瓷瓶、瓷雕,而建筑陶瓷往往被忽视。建筑陶瓷如今的发展如何?目前正面临着怎么样的挑战?18日,记者采访了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副主任陈少波,让他谈谈有关建筑陶瓷行业不为人知的故事。

陶瓷产能增长迅猛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陶瓷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在陈少波眼里,近年来,中国的陶瓷产业在不断引进及吸取来自欧洲陶瓷强国的先进技术装备、设计理念的同时,也在加强自我创新,在新技术运用和产品研发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建筑陶瓷产能得到大幅提升。”陈少波给记者提供了一份数据,这份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1月,全国陶瓷砖生产量达80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4.9%,销售超过3000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陶瓷砖出口超过9亿平方米,同比增长达16%。虽然这份数据来自两年前,但不难看出当时全国范围内建筑陶瓷行业的火爆程度。

内外多重因素制约发展

很多人都知道近两年建筑陶瓷生意不好做了,对此,陈少波也给出了相应的解释,“首先二套房房贷首付比例和利率已经上调,而三套及以上房贷全面叫停了。”陈少波说,建筑陶瓷是房地产行业的上游产业,也会受到房地产政策的影响。不但如此,人民币的持续升值让国内的建筑陶瓷出口业务受到影响,同时,加上物价上涨,导致陶瓷原材料价格、燃料价格和运输成本受到不利影响。

谈完了国内,陈少波谈到了出口形势,自欧盟对华瓷砖反倾销终裁落定,最高关税率达到了69.7%,少的也有30%左右。

无疑,这对于大多数出口欧盟的中国陶瓷企业来说是一个大麻烦,也给出口的建筑陶瓷企业的发展道路上设了铁门,然后加一把铁锁。

产业发展需走自主创新路

陈少波说,2013年是一个新的开始,许多建筑陶瓷企业经历2012年的迷茫期后,已经有所动作,“在原来,大家是靠价格取胜,现在路断了,大家发现,还得靠自己。”

陈少波告诉记者,产品差异是市场良性竞争的基础。只要在研发、产品设计和文化塑造这些前端工作上做到位,就不愁没有消费者。产品的差异性不明显,以价格竞争作为制胜之法,一旦成本上涨,则利润更低,结果只会伤人害己。

对于未来建筑陶瓷的发展之路,陈少波有自己的看法,建筑陶瓷要发展,主要还是得靠自主创新,只有通过创新手段,才能摆脱传统陶瓷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提高利润率,抢占陶瓷产业的制高点。

“建筑陶瓷要发展,应该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正视自身优点与不足,才能正确把握定位与方向,在今后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建陶企业酷暑中经历寒冬,路在何方


房地产,股市,经济...除了红火的奥运外,似乎中国的各行各业都在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低迷的房地产市场带来的不仅仅是老百姓们期盼房价下跌的一丝曙光,更给本就有些低迷的家居行业一次巨大冲击。

中国自古以来以丝绸瓷器出名,古代的丝绸之路,海上的陶瓷贸易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一条捷径,中国人的智慧也在精美的手工产品上得以闻名于世。

经历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的陶瓷卫浴行业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从最初单一的品种,稀少的数目,发展到今天的品牌林立,产品琳琅满目,百姓们在选购时也有了更大空间。但最近的一篇新闻使得人们重新思考我们的陶瓷行业:日前,记者从佛山市江湾路到中国陶瓷城路段走访看到,即便已正午11时有余,但许多商铺与展厅仍然大门紧锁,部分商铺更是“犹抱琵琶半遮脸”,半闭的闸门下,几个人围在一起斗地主、下象棋、品茶、瞎扯……市场的萧条状呼之欲出陶瓷行业这番景象确实令人心痛,同时也使人陷入沉思。

据江湾一路某陶机设备有限公司的销售总经理唐先生透露,08年以来,他们公司的销售额直线下滑近80%,公司亏损严重,被迫停产,当下准备关闭,转做投资相对较少的同步轮产品。

难道中国陶瓷业的冬天真的到来了吗?

任何行业的发展,在经历了一段成长期后,都会发展到一个困难的阶段,暂且称之为“瓶颈期”,此时企业面临的将是更大的挑战和生存压力。经过这段时期后,留下来的企业终将是成熟的品牌。与橱柜行业的强制洗牌有所不同的是,陶瓷行业当前的困境并非因为新标准的实施而造成,反倒是自由竞争到了一定阶段的结果。

众所周之,陶瓷产品对原材料的要求较高,通过传递效应,原材料价格的上升自然会导致陶瓷产品价格上升。另外,陶瓷烧制所需要的能源,与当前国内经济运行也是息息相关,国家煤电政策稍稍的变动都会引起陶瓷行业的巨大“震动”。年初的雪灾,四川的地震,一次次将中国储备电煤的缺口撕得越来越大。对于陶瓷业这样的能源大户来说,无疑是一场不小的灾难,许多中小企业甚至面临即将破产的命运。国家经济运营中任何小问题,对于任何相关企业来说都是大问题。陶企并不能轻易将涨价转嫁于消费者,毕竟市场终端的运营并非价格上涨四个字能解决的。为了争夺市场,成本的上升,只能由企业自身消化,这样就更加剧了陶瓷企业的竞争。年初以来,建陶企业的采购成本平均涨幅超过30%。相比较而言,建陶产品的提价幅度远远小于原材料涨价幅度。据了解,新中源、新明珠、能强、博华、顺成、腾达、华泰、蒙娜丽莎等诸多企业5月份以后,产品均有不同程度的提价,但提价幅度大都在5%左右,超过10%的企业并不多见。

另外,产品的创新与模仿也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整个行业的进步。一款新产品的问世,往往包含了从设计,研制,直到进入工厂再到市场的过程。然而面世后的产品往往在最短时期内就被其他品牌所模仿,因为目前没有明确的标准来规范当前的模仿风潮。消费者走入卖场,经常会为选择产品感到犯愁,愁得不是无可选择,反而是同质化的产品超出了预期。在价格相似的情况下,消费者自然会选择相对价格较低的产品。然而对于最初研发的企业来说,所有的创新成本都要由自身承担。如此一来,厂商的创新欲望下降了,自然不利于行业的长久发展。

如果深入到企业内部讨论,其实可以发现并非每个陶企的管理都可以称之为规范。“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的观念已经成为全世界陶企的普遍共识。但是,经营管理存在重大问题,业内人才频繁流动,已造成最大的资源浪费。陶市的低迷,与人才的频繁流动和流失不无关系。怎样留住人才,留住创新的动力源,将是每个企业所应该重视的问题。

任何产业链的发展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陶瓷企业目前正面临夏季里的寒冬。从行业的长久来看,这只是春季前的冬日。竞争的代价确实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够承受,但对于行业的优胜劣汰来说,规范化的经营将会是未来胜出企业的选择,有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陶瓷业,不应裹足不前,反该迎面当前的困境,尽快督促相关部门出台相关保护规定,以维护敢于走在陶瓷业前面的企业。

过程是痛苦的,未来是美好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后危机时代 探索中国陶瓷企业路在何方


七月,建材市场迎来传统淡季,建材产品的销售进入短暂的萎缩期,这是企业和经销商早已料到的。然而今年七月份笼罩在陶瓷企业和经销商头上的销售压力,比以往任何一个七月都更大,超过了他们的心理预期。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银行加息、房市调控、成本上涨等让不少企业在资金上越来越紧张,而不断飙升的CPI更是让消费者捂紧钱袋,“无钱可花”甚至“有钱不敢花”,陶瓷市场有了提前过冬的味道。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经销商,陶瓷行业整条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压力重重,似乎金融危机之后的第二轮危机正在向陶瓷行业逼近。

楼市调控触痛企业和市场神经

说陶瓷行业进入“后危机”时代,很多企业有不同的看法,而说陶瓷行业目前销售堪忧,企业则深有同感。与去年同期或是今年前五个月的销售额相比,六月份陶企销售普遍出现了下跌甚至暴跌的现象。“我们六月份的销售比五月份下降了30%以上。预计这个月还要继续下降,连我们销售的最好的市场——沈阳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这种日子怎么过啊?”潮州某陶卫销售总监在与小编谈到市场受冷时无奈地说。

“后危机”时代陶瓷企业的出路在哪里?

商家主动出击开拓新型渠道

据了解,国家出台的房产新政,导致一些“出售型”房产陆续变身为“出租型”房产,“出租型”房产装修预算极低,陶瓷行业的销售因此受到影响。此外,今年物价大幅上涨,而人均收入并未同步上涨,致使人们家居装修消费能力降低,不装修、少装修、低装修的情况相当普遍。在“通胀”导致整个行业绝对消费量出现萎缩的情况下,商家面临着成本上涨和人流减少的双重压力,低成本优势不再,死守传统的销售渠道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向二三线城市拓展分销也变得越来越不容易。为了挺住通胀带来的压力,商家纷纷改变过去死守的坐商模式,主动出击,尝试网络营销、团购、工程渠道等新的销售模式,期待突破市场冰点。

“我们这个店是去年才开的,主要是以零售为主,但从今年年初开始我们发现零售的量太少了,好的时候一个月可以卖出几套,差的时候一个月一张单也没有。后来我们发现厦门的设计师对我们这种个性化、艺术化的产品情有独钟,往往一进店就被我们独特的产品外观吸引,我们开始跟设计师合作,走工程渠道。现在很多生意都不是在店面完成的,都是私下跟设计师完成的,久福卫浴是设计师和工程都比较偏爱的一个品牌,我们现在的销量也是靠工程渠道在支撑。”久福卫浴厦门专卖店店长张小姐说。

“我们从春节过后生意就开始不好了,去年我们坐在店里每天都会有几拔客人来看产品问价格,今年尤其是五月份开始进店的客人越来越少,我们只好自己走出去了。我们现在跟厦门的两个团购网合作,定期举办团购活动,我们自己也到一些小区去搞活动,推出以旧换新等爱心服务,邀请业主组团团购。”金信建材负责人陈经理说。

“除了搞活动促销,开拓新销售渠道外,我们也趁淡季这个时间段没有那么忙对导购员进行了培训,希望通过导购员细心和专业的服务让客户认可我们这个品牌,通过他们的口碑去传播我们这个品牌,提升我们在厦门的品牌号召力。”吉家·家世界欧波朗卫浴专卖店负责人说。所谓“没有淡季的市场,只有淡季的思想”,在淡季来临后,商家可以主动出击,尝试新的销售方式激活市场。

卖场鼎力促销拉人气保销量

商家生意不好,卖场也直接受到牵连,部分商家因销售冷清承受不住成本上涨的压力而选择撤出卖场,卖场只好重新招商填补空缺。汉西铁路建材市场总经理潘长江在潮州参观企业时表示,现在建材卖场和商家一样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尤其是近年来卖场的快速扩张,给原本就已经偏向饱和的建材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分流。

“我们卖场里面瓷砖跟卫浴的展馆面积大概是15000平方米,进驻的卫浴品牌将近五十个,都是国内外品牌知名度比较高的卫浴企业。受房地产调控的影响,从今年前五个月的销售情况来看,确实比往年同期冷淡不少,但相对其他卖场来说,我们还算比较好,因为我们在厦门市场的口碑好,而且地理位置优越。一般来说,星期一到星期五卖场的人流要少,因为很多人都要上班没时间逛卖场,周末要好很多,现在主要也是靠联合商铺搞活动来拉动人气。每次我们搞活动前都在本地的网络、报纸等媒体大力宣传,吸引消费者过来参加,每年下来活动的宣传费用都非常高”。吉家·家世界招商主管杨先生说。

对于如何保证淡季卖场商家和企业的销量,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促销或者总裁签售并不是上策,过度的促销只会让更多的企业陷入价格战,对行业长远的发展不利。提高企业的品牌号召力和做好服务才是终端制胜的王牌,在旺季的时候品牌的效应作用或许不是很明显,但是淡季来临,有影响力的品牌则很容易就能够靠品牌吸引力集来客流,从而实现销售。

企业练好内功铸就强势品牌

“没有淡季的市场,只有淡季的思想”。每到淡季,各大企业陶瓷企业都会打出各色营销牌,方式多种多样,部分企业甚至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品牌活动,但与往年同期相比,今年卫企淡季营销销量也有所缩水,尤其是品牌知名度不高的企业,效果更为不明显。对此,不少行业人士认为市场环境越是恶劣,越能体现一个品牌的号召力,在市场低潮期除了要在营销上创新外,更要练好企业的内功,提升品牌的号召力。

“一个企业或者一个行业,总会遇到市场疲软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更要练好自己的内功,依靠一流的产品和一流的品牌打开和稳定市场。对于陶瓷行业的发展前景我们要看得更远,中宇也在为致力成为一个国际性的企业,我们跟高仪成立了中宇高仪国际有限公司,要在明年将我们的水龙头销往全世界。”中宇卫浴营销总监林文武说到。

“箭牌卫浴在这边做得挺好,跟我们相比,他们的产品在品牌知名度上有优势,消费者对卫浴行业不算很了解,在选择产品的时候很注重品牌,如果品牌知名度不高,促销的时候价格再便宜成交量也不大。久福卫浴今年在品牌建设上投入的力度比往年大,我们这边也通过一些渠道在厦门提升久福的品牌知名度,能够保证一个企业淡季销量的重点还是在于这家企业的品牌号召力。”久福卫浴厦门专卖店店长张小姐说。

小编认为,在市场整体放缓之际,陶瓷企业尤其是中小陶瓷企业更应该苦练内功、深耕细作,致力把产品的质量做好,因为无论哪个时候企业想要谋发展,想要真正获得消费者的青睐,都必须将提升产品的质量列为第一要务。在做好产品品质的同时,加大品牌建设的力度,依靠品牌的力量增加企业的号召力和抗风险能力。正如行业人士所说:越是行业艰难的时候,越会有好的企业和好的品牌凸显出来,越是大家都不知所措的时候,越是加强企业内部修炼的大好时机。只有不断完善的企业,没有一塌糊涂的市场。

迎面“经济危机” 陶瓷出口企业出路在何方?


说起陶瓷出口企业难过的日子已经是老生长谈了,去年出口退税的下调、原材料的涨价、人力成本的提升、行业新标准的实施,多方组合拳打在陶瓷企业的身上,使出口陶瓷企业利润大减。进入2008年新劳动法的颁布又给在逆境中奋斗的出口企业雪上加霜。走在生死边缘上的陶瓷出口企业纷纷把绣球抛向了国家政策的调整,结果出口退税真的调整了,但令大家失望的是建筑卫生陶瓷不在调整的范围。

美国的次贷危机转化成了全球的经济危机,这一变化使全球经济放缓,建筑卫生陶瓷整体需求减少,又给举步维艰的陶瓷出口企业致命一击。已经有一部分企业经不起这么大的经济冲击而退出市场,一些企业谋划转型内销,但是做国内市场比出口加工要复杂得多,需要很大的广告投入还有渠道建设,市场不是短时间能铺开的,再者国内形势也是严峻得很,即使转型成功也是出了龙潭又入虎穴。

陶瓷生产需要十七八种配料和大量燃料,这些原料和燃料都是不可再生资源,陶瓷产品的代工生产就是变相的卖资源,国家已经不能再支持为国外企业代工的企业的发展了,引导企业走品牌化道路,这样做是正确的。欧美国家靠先进的科技把工厂建在我国,让中国人用中国的资源帮他们生产,然后以超低的价格购买,再以接近10倍的价格卖给中国的有钱人,这个如意算盘打得太好了,中国人已经吃了很长时间的哑巴亏。其实,陶瓷行业企业家都明白这个道理,国家也明白,但在一定历史阶段走这样的道路是必要的,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这个道理了。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陶瓷行业得到长足的发展,目前陶瓷产品的质量与国外的产品已经相差无几,以惠达为首的国内民族企业在近几年也把原创设计摆在企业战略发展的首位,开发出不少原创设计新品,在今年5月份上海厨卫展览会上惠达展出的奥运系列、玉琢系列、坤系列等新品得到了与会客商的好评,业界认为今年的厨卫展只是民族卫浴品牌叫板国际巨头的开始。把中国陶瓷产品售满全球应该是我们陶瓷企业所追逐的,外国人能把中国生产的陶瓷产品销往全世界,我想我们中国人同样也能把中国生产的并且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品牌的陶瓷产品销往全球。

陶瓷产品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商品,不是因为它耗费了不可再生资源我们就不生产它,就是不能依靠消耗资源来赚钱,谈到这里本文代表的观点不提自现,就是陶瓷出口企业以后的方向是要发展自主品牌的出口,不要给老外代劳了,自主品牌的出口利润空间要大得多。就自主品牌来讲我们出口的量虽少了但利润多出很多。陶瓷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做自主品牌的国际市场需要大量的既懂外语又懂市场营销的人才,包括你的设计理念、颜色搭配都要考虑你这个产品是定位于那个国家或地区的,那里的人有怎样的消费习惯?怎样的消费喜好?有什么禁忌等等都需要深入研究。

评论:引佛山陶瓷企业 勿忘“佛山经验”


广东佛山,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在国家七大产瓷区中排名倒数第一。其当时的产品结构主要为日用陶、电陶、化工陶。陶瓷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在陶瓷行业中的知名度也很小。

近二三十年来,佛山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及锐意进取、敢想敢干的闯劲,神话般的快速形成了以其为中心的方圆150公里的陶瓷经济圈。现在的佛山已经当之无愧的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建陶及建筑卫生陶瓷装备的生产基地之一。

但是经过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与过度开发,在创造辉煌的同时佛山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传统陶瓷产业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的特征使其资源逐渐匮乏,燃料日益紧张,交通时常拥堵,污染严重超标……因此无论从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还是从城市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整治和迁移高能耗高污染的低端陶瓷产业都已成为了该市谋求长久持续发展,恢复创造友好清洁环境的需要和必然。

正是基于提升佛山陶瓷产业竞争力,基于对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持续发展有了比较成熟和深刻的认识,佛山市人民政府才忍着GDP会严重受挫的阵痛,顶着陶企搬迁及关闭带来的负面影响,坚决地毅然地提出了迁移(关闭)低端陶瓷产业,建设陶瓷产业研究中心、设计中心、会展中心、物流中心、营销中心、信息中心等“总部经济”的宏伟蓝图,试图从产业链的源头上提升佛山陶瓷产业的竞争力,立志从产业结构上提升佛山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于是该市统一思想、全盘布局,在政府政策的宣传、引导、影响和驱动下,佛山的中低端陶瓷企业已经或正在完成迁移和关闭;上海硅酸盐陶瓷研究所也已经进驻佛山,南庄华夏陶瓷城正在扩建;瓷海国际市场也正在发展扩大;佛山陶瓷产业创意园也应运而生!佛山发展“总部经济”的蓝图正在逐步描绘和展开……

笔者认为,佛山关停外迁污染大、成本高、附加值低的低端陶瓷产业,保留并大力发展集研发、营销、物流、信息、会展等元素于一体的高附加值、高平台的“总部经济”是明智也是无奈之举!是疯狂过后的理性回归,也是数十年实践的教训总结!

从单纯的生产基地到配套批发市场,从批发市场升级到专业陶瓷市场,再发展到陶瓷展销中心、陶瓷精品展销中心最后剥离生产基地集研究中心、设计中心、会展中心、物流中心、营销中心、信息中心于一体,这不单单是文字表述和产业结构上的调整和更新,更是思想和观念上的质变和飞跃!

现在东部陶瓷行业正在进行产业调整和集体转移,这对处于中部地区的该市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但在努力引进承接这些东部陶瓷产业力求快速做大陶瓷总量的同时,我们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更应充分吸取佛山陶瓷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应在做好长远产业规划与设计的前提下,从本土市情出发,未雨绸缪,综合考虑环保、资源、能源等因素,适度适量地高要求高标准地引进相关企业,力争在不久的将来也实现由“景德镇制造”到“景德镇设计”的质的跨越!

评论:做强陶瓷行业展会需要勇气与自信


10月份,已经成为陶业中人例行“赶集”的季节,今年也不例外。但对于不少参观完意大利博罗尼亚陶瓷卫浴展的陶瓷人来说,同样在10月份闭幕的国内展会纷纷用“国际化”字眼强调展会成功的心理暗示,在他们看来多少感到有些反差。

反差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看到“中国人”在博罗尼亚展上受到了不公平待遇。不公平之一是在博罗尼亚展中竟然有高达近1/3的陶瓷类产品是中国制造(有据专业人士私下估计),但多年来却只有鹰牌陶瓷一家企业可以在那里正式参展,其它大多数中国产品只能默默地充当“地下情人”;不公平之二是部分国际同行对“黄皮肤”总是抱以戒备心态,尤其是将中国式“黄皮肤”几乎完全排除在外,既不可拿资料,也不可以拍照片;不公平之三是,“中国军团”几乎已经成为博罗尼亚展中除“欧洲人”之外的最大参观团体,甚至可以说是博罗尼亚展中的不可或缺,但这几年来,参观团被拒签的消息总时有发生。

当然,我们无法将博罗尼亚十几年的历史浓缩于国内陶展的短短几年发展中,甚至用博罗尼亚展现有的规模与层次来苛刻地要求国内陶展能够“一夜暴富”。但我们在拥抱“国际化”,邀请更多“洋人”为国内陶瓷展增光添彩的同时,是否更应该眼睛向内,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国际化是否是国内陶展提升的唯一路径?

无法否认,我们与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在陶瓷产业的综合实力上存在巨大差距,但国内陶瓷产业在短短十几年内迎头赶上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同样的,由于目前中国陶瓷产业所显示出的空前活力与魅力,更让我们对中国陶瓷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内陶展如何走就更加值得深入探讨。

自然,我们不会赌气式地对“国际化”说不,但在热忱拥抱“洋人”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陶瓷自主创新的价值空间与巨大的展示能量。正如我们某一个仿古砖老总理直气壮地反击国际同行那样:请你记住,我们是一个大企业,明年的今天,我们就会将分公司开到你的家门口。同理,似乎国内陶瓷展更需要展示这种勇气与自信。

佛山陶瓷博弈顶级展会寻契机进国际


一年一度的意大利博罗尼亚世界陶瓷展上月开幕。佛山有多家陶瓷企业派团参与了这次盛会,他们有的是想拓展海外市场,有的则想学习先进技术与产品,还有的想通过交流学习找到企业发展之路。

佛山陶企谋海外合作

由于国内竞争越发激烈,很多佛山陶瓷企业将目光瞄准了海外市场,此次博罗尼亚世界陶瓷展也为佛山陶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很多陶企均是由掌门人亲自带队参加,佛山简一陶瓷董事长李志林就是亲率总经理、产品开发总监、出口部经理及相关设计人员等。李志林介绍说,陶瓷展汇集了世界各地陶瓷业界精英,能够汲取到许多精华的东西。

据悉,佛山陶企的产品在此次展会上大受欢迎,鹰牌陶瓷有关人士透露说,此次参展共签约300多万美元,比去年有了不小的进步。佛山简一陶瓷的一款新产品单品种一次性订单达200多个货柜,并且在会上就与德国Metra超市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对方本月将来厂考察。

一些带着“学艺”目的前往的企业更是表示在本次展会上开阔了眼界,使下一步的技术发展和产品开发有更清晰的脉络,预计可于春节前推出一系列具有更高水平的新产品。

借展会走向国际市场

由于国内企业面临的生存的敏感话题,很多企业也是希望通过展会看看自己同意大利一流企业的差距,从而寻找发展之路。一位刚回国的企业老总说,差距虽然还很大,但是近几年来国内的陶瓷企业进步非常快,这种差距正在缩小。

佛山一些陶瓷界人士表示,我们应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国内的陶瓷企业与国外,特别是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陶企比较起来,整体水平相差仍然很大。这种差距是综合性的,也是多方面的。

一位业内人士说,近几年来,国内的陶瓷行业竞争愈来愈显激烈,导致了很多大型的陶瓷生产企业不得不加大产品出口的力度,这标志着中国陶瓷企业开始以积极的态度进入及面对国际陶瓷市场的竞争。

评论:佛山“陶瓷新政”出现软化迹象?


在1月3日笔者在谈到2008年行业的看点时指出:“2008年产区力量的消涨是一个看点。佛山市政府的产业政策是否有反复,能否真正执行两年后,到了2009是否按照既有的规划淘汰只剩下25家,如果真正的执行到这个层面,对佛山陶瓷影响是很大的根本的。”而从本报今期头版头条透露出的消息看,佛山决策层对陶瓷行业的政策似有“软化”迹象:本月7日下午,在佛山市主要领导与12家陶瓷企业的座谈会上,市委书记林元和公开表示:今后佛山市将扶优扶强40多家陶瓷生产企业,关闭搬迁100多家,调整提升100多家。显然,这组数字与早前媒体普遍报道的“只剩25家”有很大的出入,值得行业人士细细品味、解读。

去年12月12日,佛山市第三次加快推进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治理工作现场会在南庄召开。禅城区的一位领导明确表示,禅城区将在2008年底以前,动用各种手段淘汰90家低端的陶瓷企业,仅有25家企业被列入“改造提升”的名单。而且甚至有消息指:这25家企业如果在“改造提升”中不达标,那么在2009年6月之前,该区内的陶瓷生产企业也可能“一家不留”。

于是人们接着看到:上个月29日上午,南庄镇政府直接出面搭台组织协调陶瓷企业向新兴产区转移。以前一直是佛山陶瓷行业协会来做拟外迁企业与产区之间的穿针引线工作,而现在直接上升到政府层面来运作,这是史无前例的。所以,按照这种逻辑,一般判断明年佛山企业外迁的数量还会更多,一些中小企业会抱团出去,以提高征地议价和应对新环境的能力。

然而,从常识上讲,两年内要将佛山陶瓷的“低端产能”清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陶瓷产业的“改造提升”和外迁是一项牵涉面非常广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关系到老板承担“改造提升”和外迁成本的能力问题,还关系到企业员工的就业及利益保障问题,同时关系到地方政府财税收入的问题。从长远来讲,更是关系到“佛山陶瓷”这张名片寿命问题。所以,在“改造提升”,并鼓励陶瓷企业外迁声浪日高的严峻态势下,施政者在其过程中保留一份理性的检讨和反思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切忌明知不可为而强行。

佛山的“陶瓷新政”已经实施近一年,检视实践的结果,舆情目前普遍寄望“陶瓷新政”由从紧改为适度从紧,这一方面有利于新政的实际操作,另一方面也是各方利益平衡———和谐的需要。佛山陶瓷企业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两个问题:一是环保、节能的问题,一是社会责任缺失的问题。如果企业在政府引导下能逐步解决环保、节能问题,并依法纳税,最终的结果就是双赢。但企业以环保、节能为导向的“改造提升”既是测试自己的家底,考验自身的能力,也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管理成本,比如建立标准,设置环保、节能门槛等,同时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比如解决天然气的配送等问题。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评论:佛山陶瓷展会的路在何方?》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评论:佛山陶瓷展会的路在何方?》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器在古代的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