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景德镇陶瓷产业的现状与生产方式的革新

景德镇陶瓷产业的现状与生产方式的革新

陶瓷文化 陶瓷知识 陶瓷艺术

2020-02-02

陶瓷文化。

景德镇陶瓷作为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工艺制品,从古至今多次作为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象征赠送于他国友人。现今,陶瓷产业已成为景德镇七大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环鄱”生态经济区域内比较有发展优势和创意文化发展的特色产业。入世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际环境的变化,一方面带给陶瓷产业更为宽广的发展环境与机遇,另一方面也对其传统的生产、销售、管理方式带来了冲击与挑战。如何有效的引导陶瓷产业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环境,增强市场竞争力,改善和转变生产方式将是推动陶瓷产业改革进程的关键一步。

景德镇陶瓷开光山水56头餐具

一、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背景

“from china know China”—从瓷器认识中国,中国(China)词源于昌南镇(景德镇的古名),从古至今景德镇陶瓷在的中外陶瓷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国家政策、市场环境、国际间交流合作的改变发展,景德镇陶瓷业历经了萌芽、发展、鼎盛、转型等不同阶段,从以前零散的家族式传承的生产销售方式逐渐形成一系列产业区,建立成规范的专业陶瓷市场。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和“十一五“规划期间,对景德镇陶瓷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入世后,多元化的市场氛围与技术投资间的交流合作给景德镇陶瓷产业注入了新的养分

加入世贸以来,贸易摩擦的减少给陶瓷业的外销争取到了相对稳定的环境,随着国家间交流的更加密切,造型做工精美的陶瓷制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欣赏,在2005年国际拍卖会上,景德镇《鬼谷子下山》元代青花瓷陶罐以2亿多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创下了陶瓷制品拍卖史上的一个新记录。除此之外,面对国内市场逐渐走向国际化、国际分工更加明确、资金流通和招商引资日益密集等诸多外因变化,中国传统工艺的景德镇陶瓷业如何在大环境中适应国内政策、宏微观经济的调控,努力争夺国际市场、资本积累、国际分工等重要时机已成为优先考虑的发展趋势,这既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机遇,也是对有着百年文化的陶瓷业的一种挑战,这也是中国大部分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中发展历程的缩影。

(二)“十一五”规划期间,陶瓷产业作为景德镇市优先发展项目,资金的投入与政策上的支持重视成为陶瓷产业持续稳健发展的坚强后盾

“陶瓷业得以发展,则城市才能兴盛“,陶瓷业作为景德镇市的龙头企业,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其产业实现了年均45%以上的增长速度,固定资产的投入由十一五开年的1.848亿元增加到十一五收关年的50亿元,同比增长速度年均在10%以上,出口增长由2013年回升达1.043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7%[1]。除了资产的投入与出口的同年增长,政府也给予了对企业的大力扶持,陶瓷生产企业的集中规划、企业的发展规模的有序扩大,都带动了当地就业率的提高。在教育方面,开设相关专业院校,为企业的技术革新培育出新的活力。在招商引资方面,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加入,使传统用于日用欣赏的陶瓷业制品及精细的制瓷技术能够服务于更广阔的市场。

二、景德镇陶瓷产业生产方式的传承与革新

“瓷都”景德镇作为远近闻名的世界陶瓷中心,其造瓷技艺、瓷种、质量在清代开始达到顶峰,并保持着垄断地位。随着海上、路上丝绸之路的开展,最具中国代表的象征之一陶瓷品,以其独特的生产技术与绘画手法增添了更多神秘感。随着时代的变迁,各行各业在历史车轮的轨迹中不断进步,落后技术的更新换代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景德镇陶瓷业亦是如此。在新形势下陶瓷业的传统技术传承与高新技术革新如何协调成为新的待解决问题。

(一)陶瓷产业的定位与优势

新的历史形式下,景德镇陶瓷产业不仅要作为经济、文化产业来发展,同时也要将其上升至文化艺术事业来培养,支持。从内因角度上分析,自宋代开始,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使景德镇陶瓷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从地理位置上看,景德镇周围以地中山和丘陵为主,重要制瓷原料高岭土最早产自景德镇45公里今属鹅湖镇的高岭山,除此之外,景德镇周边的余干、临川等县也是主要的原料出产地,这为陶瓷产业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外部因素。从外因上考虑,景德镇依鄱阳湖而靠长江,陶瓷原料、燃料、材料由水上运入,成品由水上输出,商船行至鄱阳湖后,一可以越湖而到长江通往长江上下游各商埠,二可由湖入赣江,到达赣南转广东。

(二)技术革新与传统技艺的磨合

从大局上看,直观的体现出用料、外形、物质形态是其物质文化的的直接体现;隐藏的工艺技巧、色彩的搭配、绘画的技术则是其非物质文化的抽象表现。工艺技巧是陶瓷能够完美成型的关键,最为非物质遗产的代表,它的传承与发展决定着陶瓷产业未来的兴衰。

自近代以来,最为传统手工业的重要枝干,在其制造过程中大多是采取人工雕琢与打磨成型,然而受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陶瓷产业逐步进入机器时代,部分手工环节被机器所取代,一方面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制作成本,减轻了劳动者的工作量,扩宽了陶瓷制品的社会拥有量范围。另一方面就传统承袭的技术来看,机械化与自动化是值得思考的,如果放任机器的大范围使用,终将完全取代工艺技巧制造部分,造成历史文化的消亡。现如今,大量制品特别是手工艺制品进入复制时代,以瓷板画为例,指在平素瓷板上使用特殊的化工颜料手工绘画、上釉,再经高温烧制而成的一种平面陶瓷工艺品,复制绘画失去了原本所表现的韵味,体现不出艺术品的收藏价值与研究价值,批量生产成为生产方式中的重要环节,内容与形式上的复制性使得创新意识的缺失与传统技艺的失传,加大了对技艺保护困难性和迫切性。

传统陶瓷产业现处在一个文化氛围日新月异,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的主流环境中。与外在的文化变迁相比,传统陶瓷手工制作技术的传承是内在文化的传承,这种传承求其不变,而文化的总体趋势则是变,这就形成了文化变迁与传承的矛盾,具体的反映即创新与传承的矛盾。随着人们对物质文化要求越来越高,创新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它应在不破坏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有分寸的革新,以产业群为主要对象,建立以高科技生产方式改造传统陶瓷产业为支撑点的公共技术平台,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三)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传统工艺技巧面临着技艺无人传承的尴尬局面,青年子女因学习绘画雕刻等技巧时间长,工作量大,不能急于速成等因素而选择其他工作,但年轻技术人员最为新的力量,可以依靠对现代社会消费的附加值来开创新的销售生产渠道,于是创意文化应运而生。

“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是指以陶瓷资源为载体,通过一系列创意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价值的增值的柔性产业,它具有高附加值、高创意、高流通的特点,是一类低能耗、高产出的新型绿色产业。到目前为止,景德镇陶瓷产业中被大家所认识,在市场中有较高竞争性的是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及礼品陶瓷。创意产业的重点应该放在这三种瓷种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行为。此外,当地政府对其产业的发展给予了人力物力的支持,一方面培养相关技术人才,另一方面鼓励青年自主创业,革新技术,将陶瓷产业的拓宽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产业,建立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技术信息日益革新的新科技时代,传统工艺的陶瓷产业应逆流而上,结合当下大众的审美要求和特点,加快新产品的开发速度,深化改革,增强传统工艺技术的保护力度,建立保护体系与机制,鼓励青年结合时代需求大胆创新,促使产品的优化升级,一系列的措施与政策将使景德镇陶瓷整装待发,再创辉煌,成为新时期传统工艺革新的指向标。

编辑推荐

景德镇陶瓷设计的现状及发展之路


1、陶瓷设计概述

设计对于现代人而言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它‘指的是把一种设计、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1]。而陶瓷设计是针对陶瓷这一材质所进行的规划、设想及对设想的实现。

提及陶瓷设计,其辉煌的过去是一个不可不说的话题。从远古彩陶开始,历经不同的时代,应对不同时期的需求(如功能、审美),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与材质之美和工匠之巧共同丰富了陶瓷设计的发展面貌,造就了诸多典范。例如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又被称为瓷的时代,这与宋代崇尚理学的社会风尚有很大联系,这种思想意识极大的影响了工艺美术的发展。因此宋代的陶瓷极为理性素雅,表现出重造型少装饰的特点,没有过多的装饰,造型比例十分完美,达到减一分则短,增一分则长的地步,其秀丽清雅的外观为后人赏识。再如宋瓷之后的元代陶瓷,由于贵族统治阶级粗犷豪放的个性及追求奢华享受大吃大喝的生活作风,决定了元代陶瓷多大型厚重器皿。除此之外还有被誉为“陶瓷之花”的唐三彩,以及明清流行的彩绘瓷都是陶瓷发展史中的经典。

中国陶瓷深厚地历史底蕴不仅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化系统,而且作为“文化使者”沿着丝绸之路影响着世界文明。然而在历史发展的今天,当我们细数全球陶瓷奢侈品牌(如LLADR6、GIEN、Royal doulton、Wedgwood)及著名品牌(如Arabia、Littala、Meissen等)时,并未发现有属于中国的陶瓷品牌。因此,作为传承干年的瓷都景德镇,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该如何总结经验和教训?该如何为未来陶瓷设计的发展与创新助力?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

2、景德镇陶瓷产品设计现状

要探讨景德镇陶瓷设计的发展与创新,那么对其当下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就不可或缺。在以工业革命为背景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下,批量大生产的产业模式成为陶瓷市场的主流,然而景德镇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有着深厚的制瓷历史,现今市场依然存在由景德镇陶瓷手工艺人生产的富有人情味的手工陶瓷产品。因此,景德镇陶瓷设计现状的分析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景德镇名家夏国安半刀泥作品富贵有余

2.1 产业陶瓷设计现状

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使产业陶瓷成为市场的主体,它在市场上以其数量占据绝对优势,同时产业陶瓷在质量方面能够与国际水平相媲美,但陶瓷设计的现状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工业化生产的陶瓷产品多来自陶瓷企业,而景德镇陶瓷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规模不大,承担风险的能力弱,在实际的创新设计方面又较为保守,没有建立强有力的产品设计研发团队,所谓设计通常也只是在产品的装饰和造型上做小修小改,产业陶瓷设计现状并未有较大改变,产品造型样式依旧过于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这就致使近年来陶瓷市场不景气,产品销售业绩大大下滑,在此背景下企业开始极度渴望创新,。

当下景德镇陶瓷生产的产品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一类是基于过去的产品做小幅修改,在造型方面,将原来器形做细节处理,或是直接使用唐山等地生产的骨制白胎瓷;装饰纹样方面将传统纹样做小的修改或是利用网络素材,不顾器形是否合适将纹样生硬的堆砌在器物表面。甚至直接照搬国外陶瓷设计进行生产,还有一些来样加工的产品,好的就直接拿来生产销售。

尽管产品质量具备一定水准,但设计的不尽如人意,导致陶瓷设计现代精神表达的欠缺,忽略了中国陶瓷文化发展的本质,使景德镇难以建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陶瓷品牌。

2.2 手工陶瓷产品设计现状

手工陶瓷产品制作方式一直沿用传统的制瓷技艺,受制于生产方式,产量较小。但制作方式灵活,产品造型装饰手法具有多样性,且具有手工产品所特有的人情味,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代工业文明下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

手工陶瓷产品的设计者往往就是生产者,这样的造物属性使其不像工业陶瓷产品那样,将设计和生产制造严格区分开来。即使是制作他人的设计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制作者的技艺对作品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使设计者和制作者之间有着超乎寻常的联系,它往往浓缩着设计者和制作者的情感,成为情感的产物。这类产品可能没有大机器生产的产品规范,但在形式上更加自然丰富,符合人类对自然爱好的天性,在内容上也常常围绕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表达,直击人们的内心情感需求。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时常自己研究材料,使之能更好的表达其设计思想,更好的与消费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因此手工陶瓷产品成为当今景德镇陶瓷市场上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景德镇手工陶瓷产品生产者构成较为复杂,一部分来自科班毕业的陶瓷系或相关专业的学生,这一部分人数众多,可以说是手工陶瓷产品设计的主要力量,他们的设计造型装饰多样、形式新颖,如在装饰手法上常采用绞胎绞釉、刻花、印花、捏雕、镂空、大漆金银装饰等装饰手法,设计思想不受工业生产的局限;另一部分来自从小学习传统制瓷技艺的手工艺人,他们的设计多基于他们自生的技术,对传统陶瓷进行改良设计,以满足现代人的使用及审美需求;还有一部分来自海内外因热爱陶瓷艺术慕名前来的学习陶瓷技艺的人群,他们的背景各不相同,因此所做产品天马行空、风格各异。总体上来说景德镇手工陶瓷产品设计具有后现代主义设计特点。但是手工陶瓷产品在生产模式上多为工作室和作坊式,规模较小,又因其手工制作方式产品难以标准化,产品质量存在一些差异,良莠不齐的现象。

3、景德镇陶瓷设计发展之路

陶瓷设计无论怎样变化都应适应于时代,时至今日景德镇陶瓷产品设计何以适时而变?现做以下几点思考。

3.1 传统的延续与创新

传统的文化和技艺是当下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如果现代设计完全脱离传统的积淀、引导或启示,那么现代设计就如没有根的空中楼阁。作为现代设计师要做的不仅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更要做的是将传统手工艺结合现代审美和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进行创新。在做陶瓷设计的装饰花面及造型设计时,作为设计师应用现代语汇对传统优秀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做设计时要根据时代审美风格及功能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创作出既具有传统文化精髓又富于时代感,能成为当代人所接受并喜爱的作品。这样的设计作品不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方便的被人们所使用还能通过高水准的作品来熏陶和提高民族整体的文化氛围及审美意识,使中华文化的精髓得以保存和更好地传播,而不只是简单的用传统的技术复制前人的作品。

3.2 现代的开拓与发展

二十世纪工业革命的车轮滚滚驶来,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新材料新技术给现代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出现了大批实用且实惠的新产品。设计师在进行陶瓷设计时,在材料上一方面可以挖掘传统材料的特性,另一方面可以在传统陶瓷材料的基础上研发一些新的材料品种,使当代陶瓷设计充满更多可能性。其他工艺技术与陶瓷结合也是陶瓷产品设计的一大亮点,如金属、木质、竹编、玻璃、琉璃、大漆等不同种类的工艺可基于各种材料的优势与陶瓷材料结合,发挥各自所长,弥补自身短板,使产品外形变化更为丰富,且具有良好的使用体验。尤其是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电子科技、信息技术的发达让人们的生活区别于以往的任何时代,这些新技术的出现给陶瓷产品设计开创了新的发展契机,适当的运用能给陶瓷设计领域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使陶瓷产品具有更多的新功能新体验,使其能更好的满足现代人的日常需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如近些年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可以恒温加热的陶瓷杯,就反映了这一趋势,未来也会出现更多更为丰富的陶瓷智能产品。

3.3 树立及打造强有力的陶瓷品牌

现今景德镇陶瓷企业虽多但并无强有力的陶瓷品牌,企业主往往把企业名当做品牌名,同一品牌下往往有针对不同种类、不同人群的产品,但在众多产品中却没有具有显著记忆点的强有力产品。外地人往往把景德镇作为品牌,人们只知道景德镇陶瓷好,但问景德镇陶瓷哪家好哪一品牌好人们并不知道,这就需要陶瓷企业适时考虑“如何从产品制造走向产品创造及自主品牌的建造”,抓住发展的机遇,创造出更多定位精准具有时代特色的陶瓷产品,努力创造国际陶瓷品牌。“当然这种建造并不容易,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相当时间的艰辛劳作方能逐步实现的,关键是把这一目标提到日程上来,并制定相应的规划努力实现目标”[2]。不断提高产品的更新速度,注重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3.4 陶瓷设计教育应适应时代

学院毕业的陶瓷系学生作为陶瓷产品设计师的主流,要发展陶瓷产品设计,重视陶瓷设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陶瓷产品设计是一门实用学科,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如同包豪斯教育体系所提出的,以动手为基础的专业技术培养。进入信息时代设计师的形象就是坐在电脑前使用各种制图软件画图,在陶瓷设计中使用三维软件也成为常态,这种工作方式的优点是快速直观地看到效果但也有其缺点,如日用陶瓷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产品,尤其是把手、钮盖、壶嘴这样带有很强功能性的配件其尺度和人手之间的互动和配合在电脑建模时常常会被忽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需要反复打样调整。因此手工制作模具不仅仅是个单纯的制作工艺,对学生在设计中建立产品尺度感也是非常有用的练习。

陶瓷产品的设计学习需加强校企合作,方能使设计更好的进入产业。陶瓷生产是非常严谨的过程,对产品细节的把控决定产品的好坏,校企合作不仅使专业师生了解和熟悉生产流程,提高设计能力,也对产业陶瓷市场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时代在变,对设计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设计的内涵应该是不断丰富的。制陶技艺的推陈出新,数码科技的渗透,都促使日用陶瓷设计教学的不断转变。由此,学院的陶瓷设计教学所需要的是更广阔的视野、完善的知識体系与教学实践的能力。

4、总结

在归纳梳理景德镇陶瓷设计现状及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给予我们丰裕的资源,这将是陶瓷设计继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传承历史也是时代创新的诉求。特别是在多元化视角以及大众多样性审美需求之下,建立传统与当下融合的桥梁,激发景德镇陶瓷设计的活力,设计喜闻乐见的产品,真正的实现古人“百姓日用即为道”的理想,让景德镇陶瓷设计能够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那些与景德镇陶瓷有关的美丽传说


千年瓷都景德镇,窑火不灭,代代相传。在为世人带来千姿百态的陶瓷精品的同时,也将那些与之有关的美丽传说口口相传。

太平窑的传说

二百年多年来,景德镇都过着有特殊意义的中秋节。每当农历八月十五日夜晚,皎洁的月亮挂在天上,空旷的河岸到处闪烁着火花,这就是镇上的传统风俗烧“太平窑”。“太平窑”是一种类似圆筒的象征窑。它用一只只烧瓷器时用作垫底的圆瓷渣饼搭成,这种窑大的一丈多高,小的也有三尺左右。

相传太平天国期间,太平军曾几次到过景德镇。清兵的头目为了死守住景德镇,堵住江西通往安徽的通道,下令将镇上所有的烟囱和瓷窑拆掉,以便用它的砖头筑起一座座工事,抵抗太平军的攻打。当辅王杨辅清率领的太平军已逼近景德镇。清军知大势已去,只好撤退逃命。逃走前,将瓷窑烟囱,予以破坏,炸毁。而当太平军开进景德镇时,却是下令打开官府的粮仓和金库,并要富户拿出钱粮,然后将米和钱分发给穷苦百姓。中秋节到了,大家准备与太平军一起欢庆,但此时的景德镇已是一片萧条景象。一位老窑工说:到处都是渣饼,何不用这些渣饼垒成窑的样子,内用松柴燃烧,用窑火来庆祝。于是当晚,只见各处火光闪闪,火焰冲天,大家欢乐到深夜。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一盛况,也寄托自己的向往,就语义双关地把它叫做“太平窑”,每到中秋节烧“太平窑”。成了景德镇的传统风俗习惯。

“祭红”的传说

相传明代宣德年间,一批祭红御用瓷器即将交货,但瓷工屡烧不成。当时圣上御用瓷有规定,若延误日期,所有制瓷工匠将要被投入窑火烧死。下在人们万分焦急的时候,有位老陶工的女儿得到神仙托梦,要她投身于熊熊窑火中,以血染瓷方可成功。于是她乘人不备,纵身入窑,只见一团烈焰升起,突然窑门大开,整窑瓷器皆成红色。

“知四”肉

景德镇的陶瓷民间传说中除了节日、祭神方面的内容,还有一部分是与地方饮食风俗相关的民间传说,这也是极富景德镇地方特色的。早先,镇上有个姓郑的窑户老板,为人尖钻,吝啬,把坯房佬折磨得个个像皮猴子。一次,瓷工中领头的蒋知四师傅,劳累了一天,肚子里没进一粒米。到断黑时分,好容易才端上碗。一扒饭,满嘴是沙,再看菜,是五里外都闻到臭味的毒豆腐。一气之下,他把碗砸了。蒋知四是条好汉,为人豪爽,爱打抱不平,于是冲到老板面前质问他。蒋知四见老板爱理不理的样子,气愤地说:“我再说一遍,伙计们三个月不知肉味了,再不给,我们就歇工。”“敢!”郑老板恶狠狠地说。说停工就停工,当晚果然停了工。不久,郑老板勾通了官府,把蒋知四抓进衙门。在里面经过几番折磨,最终蒋知四因顽强不屈被砍了头,可坯房佬还是不复工。“要肉”的风潮越闹越大,窑户老板见杀鸡给猴看不顶用,只好答应瓷工每月十二两肉。瓷工斗争赢得了胜利,高兴地将这种肉做成味道鲜美的佳肴。先将肉洗清切细,配上大菜,豆豉,便放到锅里爆炒,然后放进豆腐清煮。肉煮好了,先还要行一套规矩:在坯架上,摆上三块坯板,搭成一个烧香的台子。接着放爆竹,供肉祭奠,行完这套简朴的仪式,才能享用一个月唯一的一餐肉食。镇上的瓷工们为纪念这位英雄,把这餐肉食叫“知四肉”,而“知四肉”现在也已经成为景德镇的一道名菜了。

这些美丽而又略显悲壮的传说,凝聚着景德镇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勤劳的心血与汗水,世代相传中,为景德镇陶瓷那无限悠远的文化内涵锦上添花,分外美丽。

景德镇陶瓷的发展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 “新平”即景德镇,在千年窑火中铸就了“汇各地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提起景德镇,就不得不提起瓷都。很早就享有“瓷都”美誉的景德镇有着近两千年陶瓷历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陶瓷精英,不断创造出精美陶瓷,在国内外有着巨大影响。

景德镇青花瓷花瓶仿古摆件

一、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特征

景德镇发展至今,与它的陶瓷历史文化不可分割。传承和弘扬其优秀文化,对景德镇陶瓷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景德镇陶瓷历史的独特文化,都有着哪些特征呢?

1、创新不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动力,更是一个行业代代发展的源泉。景德镇的每一次飞跃,无不伴随着创新与突破。在作品上,宋代的“影青瓷”,白里泛青、莹润素雅。使“景德镇” “不胫而走、天下皆闻”。元代的青花和釉里红,结束了我国素烧的历史。还有明清先后创烧的斗彩、五彩、粉彩、郎窑红、祭红等一系列名瓷。在技术上,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催生了我国最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官搭名窑”的制度,促进了名窑较快的发展。正是这种创新精神,使景德镇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成为中国陶瓷生产与艺术中心。

2、兼容开放

景德镇之所以历千年而不衰,一个重要原因是门户开放、兼收并蓄。南宋时期,北方连年战乱,大批陶工纷纷南迁躲避战祸,景德镇用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了他们,帮助他们融入陶瓷生产,有效地将“流民”灾难化弊为利成为人力资源。元代时引进波斯青花釉原料,清康熙年间引进珐琅彩料,并借鉴西方油画技巧。同时,取他人之长,把龙窑、葫芦窑的特点与北方的馒头窑的优点结合起来,创建了镇窑。在贸易方面,明清时期就在全国各地开拓了市场,并使景德镇瓷“行于九域、施及外洋”。

3、和美圆融

朱熹曾说“凡有形象者,即器也,所以为是器之理者,则道也”。景德镇的陶瓷从器型和内容上看,大多寄托了人们的思想和愿望,反映了人民追求和谐、崇尚和美的人生价值取向。福、禄、寿“三星”为题材,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的向往。龙、风、鹤为题材,生动体现了人们对友善、祥瑞的追求;以松、竹、兰、梅、菊为题材,委婉传递了人们对刚正不阿的气节和出淤泥而不染品格的肯定和赞美。宗教一直是人类最丰富的价值观源泉。景德镇陶瓷通过观音、菩萨、耶稣、张飞、关羽等一系列人物画画和动作,巧妙弘扬了宗教和儒家思想,把因果轮回、普度众生、博爱平等以及忠、孝、仁、义等思想直观而又形象地表现出来。

景德镇周惠胜手绘青花瓷家居花瓶

二、消除景德镇陶瓷产业弊端,积极发展景德镇陶瓷的又一次飞跃

景德镇曾经的辉煌不能代表现在,更不能昭示未来。除了景德镇在不断发展外,国内其他陶瓷产区也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广东佛山、山东淄博、福建德化、河南禹州等地。陶瓷产业搞的红红火火。陶瓷行业的竞争也日渐升温,现如今景德镇陶瓷产业所存在的弊端也将影响景德镇陶瓷未来的发展。

1、创新概念差,抄袭理念强

创作一幅好的作品除了需要扎实的功底之外,还要有突发的灵感。在古代,我们伟大的前辈们,想要创作一幅作品时,不是拿起笔就可以画得出来的。首先心中就要有一幅好的蓝图,以前,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资料,只有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所画之物也是画师心中对大自然的热爱、生活的写照、心情的抒发。而在科技发达的现在,书法资料一大堆,就形成景德镇瓷艺人作画很少去写生,都从书中稍微改动,有的甚至直接复制,形成了一股抄袭画风。就第一届陶瓷博览会以来,不乏有不少好的作品展示出来,可一旦出来了,很多相类似的作品,就如同雨后春笋般一个一个冒出来。

2、门户观念重,学艺不正式

“陶瓷世家”标志着一个家族一代又一代对陶瓷的沿袭,也代表着一个个画风的创新和传承。但也有一些师傅对待自己的作品制作过程都有所保留,都惧怕自己的手艺传了出去,砸了自己的饭碗。 “有了徒弟,没了师傅”的观念严重,留一手不教全面的普遍存在。景德镇学艺大多都是要拜师,没有学校的正式化、系统化、全面化。有的甚至自己都学艺未精,用错误的方式引导着自己的学生,使想学艺的人走了许多弯路。

3、文化渐退化,利益放首位

景德镇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瓷业习俗上,拜窑火仙师,拜瓷土神,中秋烧“太平窑”,元宵节扎“瓷龙”等,都反映了景德镇人民对师长的推崇、对和平的向往、对自然的敬畏。现在,景德镇的建设已规模化,烧“太平窑”的现象已看不见了,拜窑火仙师,拜瓷土神,也不见有过。依稀只记得一群小伙伴在母親河旁自己搭着小小的“太平窑”,在旁边欢快的跳着的情景。这些习俗感觉在慢慢淡化着。

改革开放20世界90年代初,全国经济回升。景德镇陶瓷的声誉响彻国内外,吸引了不少收藏陶瓷的爱好者,这也引起了不少商家的注意。于是,带动了一批批跑陶瓷展会的热潮。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许多不懂陶瓷的也加入进来。凭着三寸巧舌,以次充好,胡吹乱嘘。冲着景德镇对外的名声,都营销得很好。但,这也给如今的市场发展埋下了不利的影响。

景德镇陶瓷粉彩花鸟瓷板画玉堂富贵

三、积极推动陶瓷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宣传

要让世人更多地了解景德镇宝贵的陶瓷历史文化遗产,并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就必须挖掘它、利用它、宣传它。

1、进一步细化陶瓷文化理论研究景德镇的陶瓷历史文化不仅反映了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美丽和谐,还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哲学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改革发展的今天,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目标导向和构建功能。要组织动员文化届、学术届、企业届、政府和社会团体中的研究人员。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细化对陶瓷历史文化的挖掘、解析、提炼和归纳。要为陶瓷文化研究工作者提供发布信息、相互交流和推广研究成果的媒介,使之成为当代瓷都和谐精神的重要方式。

2、进一步强化陶瓷遗址的开发与保护

珠山御窑、湖田民窑、丽阳陶瓷山、高岭土瓷矿等遗址是体现景德镇悠久陶瓷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遗址中既有物质形态的“有行”遗产,如文物、古迹,又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俗、礼仪、节庆、传说、制瓷工艺技能等。要以创建全省、全国文明城市为主抓手,进一步规划好陶瓷文化保护区,启动陶瓷文化保护工程,守望住景德镇人民的精神家园。同时,要深入挖掘、充分利用蕴藏在民间的鲜活故事、瓷业习俗、制瓷理念和工艺,积极打造陶瓷文化新景点、新亮点,有效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高陶瓷历史文化对当代瓷都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把景德镇的城市魅力彰显得更加鲜明。

3、进一步优化陶瓷历史文化的传播形式

传承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精髓,加快当代和谐瓷都建设,文化、新闻、出版、文联、社联等部门都要承担起责任。要创造条件整合现有各类陶瓷博物馆的资源,丰富其藏品和展品,推动国内外巡展;要通过小说、诗词、歌曲、影视、戏剧等文学艺术形成,以及现代传媒体系,展示陶瓷历史文化个性和积极意义,提升陶瓷文化的时代精神;要致力于推动陶瓷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培育新的文化业态,不断提高陶瓷文化生产和传播的社会效益。

4、进一步深化青少年的陶瓷历史文化教育

景德镇在世界的知名度是伴随着它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而逐步扩大和提高的。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景德镇的陶瓷历史文化,对于增强其自豪感,培育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是十分有益的。因此,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全国青少年陶艺基地,经常组织青少年开展陶艺实践活动;精心编写通俗易懂的景德镇陶艺文化乡土教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青少年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意识,从而更好地担当起创造景德镇美好明天的历史重任。

事物总是与时俱进,陶瓷发展日新月异。经过千年窑火的提炼,景德镇迎来一次又一次的飞跃。但与历史的辉煌相比,与发达地区的发展步伐相比相对迟缓。所以,我们要用景德镇先人“碎石成泥,泥做火烧;欲成大器,执着千年”的精神,加快步伐,重振雄风,展现魅力“瓷都”。

宋代景德镇陶瓷的发展


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中国后,朝廷减轻了割据政权时期所定的若干赋税,使人们得以休养生息。地主与农民的租佃制雇佣关系得到普遍发展。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社会生产力及商品经济均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这时,国内陆续出现了一批手工业和商业兴旺的集镇。在此形势下,全国各地烧瓷名窑迭出,景德镇瓷业也积极参与竞争。到北宋末,北方战争频繁,使北方各地的瓷业遭到严重破坏,从此日渐萧条。宋金对峙时期,南方战争较少,社会较为稳定,加之南宋政权为苟安图存,不得不注重发展经济。这些,都有效地促进了瓷业的发展。宋景德年间,宋真宗赵恒命昌南进御瓷,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因瓷器精美,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随着宋室的南渡,北方许多著名窑场的优秀工匠纷纷来到景德镇,把当时北方先进的制瓷工艺带了过来,从而使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力量得以充实,陶瓷工业得以迅速发展。

烧瓷窑场日益增多。蒋祈在《陶记》中写道:“景德镇陶,昔(注:指宋代)三百余座”。建国后,考古工作者对景德镇的古代窑址作了全面细致的调查,查明在湖田、杨梅亭、三宝篷、南山下、黄泥头、南市街、湘湖、月光山、白虎湾、柳家湾、牛屎岭、枫源、李家坞、宁村、半路港、寺前、盈田、汪村、枫湾、山坞里、凤凰嘴、周路口、落马桥、赛宝坦、现新村东路、现轻工业部陶研所、现陶瓷学院、董家坞等30多处均有宋代的窑址,可见其间景德镇的瓷业已相当兴旺。

器型品种逐渐增加。宋代,器型品种已发展到鼓腹碗、葵口碗、葵口折腰盅、葵口碟、圆口碟、花口瓜棱小碟、葵口卧足小碟、茶盏托杯、喇叭口瓜棱执壶、洁口瓜棱执壶、酒壶、葫芦执壶、子母盒、盖钵、折肩钵、盖罐、盖缸、三足香炉、镂空香熏、谷仓、盏托、灶、碾、碓、象棋子、骰子、荷叶口瓜棱形瓶、梅瓶、直口弦纹梅瓶、葫芦瓶等数百种。

陶瓷装饰颇为讲究。其一,创出了影青釉刻花瓷。影青釉,釉色白里泛青,透过釉层,可窥见刻在釉下瓷胎上的各种花纹,清淡秀丽,古朴典雅。当年刻于影青瓷上的花纹多为牡丹、莲花、鸭纹之类。工匠所刻的牡丹,“或茎蔓缠绕,花叶连绵;或两枝相交,花朵环抱;或一枝独放,姿容娇娆;或双花对开,婀娜俊俏”。工匠在刻莲花时,常先用铁刀在坯体上刻出花叶轮廓(其刀痕较宽且较深),再用蔑刀在坯体上刻出花脉叶筋(其刀痕较窄且较浅),使莲花颇富立体感。工匠所刻的鸭纹,多为池塘游鸭,其中又以月夜游鸭纹最为生动,“但见皓月明空,微波荡漾,芦苇轻摇,双鸭并列仰首缓游,极富诗意”。其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仿汝窑之造法,烧出了天青、蟹青、豆青、茶叶末等色釉瓷器;仿官窑之造法,烧出了月白、大绿等色釉瓷器;仿哥窑之造法,烧出了百圾碎釉瓷器;仿钧窑之造法,烧出了朱砂红、海棠红、梅子青、玫瑰紫、天蓝、姻脂红、火里红、窑变等色釉瓷器。其三,创出了大批造型各异的影青釉瓷雕。这些瓷雕中,既有供供奉的观音,也有供陪葬的男女侍从俑、守护武士俑、舞乐俑等瓷俑及十二生肖;既有供玩赏的小动物、骑马人,也有供枕头用的孩儿睡莲枕、狮子戏球枕,等等。

瓷业分工更为细致。宋时的制瓷行业已是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分工细致的手工业。瓷石、匣钵及模具原料的开采,泥墩、釉墩和釉灰的生产,匣钵、模具的制造,也已从制瓷业中离析出来,成为服务于制瓷业的独立行业。同时,在各种瓷业作坊内,也已有了较细的分工。

装烧工艺有新进步。宋早期,装烧工艺已进化为“仰烧”,其装烧情况大致为:把一个用粘土加粗料制成的垫饼放入已烧成的匣钵内——用双手托起碗坯(碗口与匣壁之间的空隙约为3.6厘米)装入匣钵,把碗的圈足套在垫饼上——把装有碗坯的匣钵逐件套装送进窑室焙烧。这种仰烧法,与五代时的支钉叠烧法相比,有如下优点:(一)使用匣钵装坯,制品在焙烧过程中受热均匀,釉面不易被烧窑时的尘渣污染,使瓷器的废品率比五代时大大降低。(二)使用匣钵,可以充分利用窑室内的竖向空间堆叠制品,使窑室的装载量比五代明显增大,焙烧瓷器的费用比五代有所降低。(三)为了不使在高温下收缩的制品与不收缩的匣钵直接接触,陶工们使用了小于制品圈足的泥饼作支垫物,使烧成的器物釉面比较完整,碗盘的外观质量比五代的大为提高。宋中期,装烧工艺继续进化,出现一种“垫钵覆烧法”,其装烧过程大致为:用瓷泥作好内壁分作数级的盘或钵状物、一一为避免碗口与垫阶粘结,在钵盘状的垫阶上撒上薄薄一层耐火的针状粉末(注:经陶瓷科研部门测运确定这类粉末就是谷壳灰。这种耐火材料,一直沿用至今)——先把一件口径较小的芒口碟扣在钵(盘)状物的最下一级上,再依次扣置直径由小而大的碗坯——把一个泥质的垫圈放在平底匣中把扣好了碗坯的钵(盘)状物放在垫圈上即可堆叠装窑。这种“垫钵覆烧法”的优点是所烧制品比仰烧制品的变形率有所减少,缺点是其垫钵只能装烧由小而大、规格不一的产品。宋后期,陶工们又发明了一种“支圈覆烧法”,其装烧过程大致为:以大而厚的泥饼为底——把一个用瓷泥作成的断面呈“『”形的圈圈放在泥饼上——在圈圈的垫阶上撤上一薄层谷壳灰——把碗坯的芒口放在垫阶上,将32个左右的碗与圈,一圈一碗地依次覆盖,把圈心下凹的泥饼翻转过来覆盖在最后一个圈上,即组成一个上下直径一致的外观上的圆柱体——用稀薄的耐火泥浆涂抹外壁,用以连接垫圈、封闭空隙,再压装窑。这种“支圈覆烧法”的优点有五:一是,不须依赖匣钵就能装烧同一规格的产品;二是,比匣钵仰烧法增加装烧密度(竖向)4倍以上;三是,能减少产品变形;四是,能节约焙烧燃料;五是,能节省耐火材料。这种装烧方法虽然在宋代曾风行一时,但是由于它会致碗、盘造成芒口,故在当时未能完全取代仰烧法。

北宋早、中期,湖田窑所产的碗类以鼓腹高足碗居多。这类碗,一是碗底比较厚,以这一时期常见的口径17一19厘米的碗为例,其碗底厚1.1厘米左右,为五代碗类的2—3倍,为清代碗类的3—6倍;二是足径比较小,比五代碗类的足径约小20%左右;三是碗足比较高,比五代碗类的碗足高出2—3倍;四是足壁比较薄,比五代碗类的足壁要薄一半以上;五是碗口微微外撇。当代考古工作者认为,这一时期所产的鼓腹高足碗的碗底之所以要作得那么厚,既不是为了适应使用者的需要,也不是为了满足观赏的要求,而是与当时的装烧方法与所使用的窑具有关。宋初,陶工为了使窑室内的高空能多装烧一些制品,淘汰了五代的支钉迭烧,而采用了把碗足套在一种径小而高的垫饼上装匣仰烧的方法。这样,被垫饼顶住的碗底在高温下使要负荷碗身的重量,若不把碗底加厚,碗的底心便会在软化成瓷的过程中因强度低而凸起,导致器物变形。有关专家认为,北宋早、中期所产的鼓腹高足碗的圈足之所以要设计得那么小,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与当时的工艺有关。由于这时已使用匣钵单件装烧,制品不再会相互重叠了,因此陶工们就可以把碗足作得小些。二是与审美要求有关。碗足缩小后,碗身的弧度就相应地延伸了许多,这在视觉上就比五代的碗显得更加饱满,更加秀丽。陶瓷考古工作者认为,北宋早,中期生产的股腹高足碗的碗足之所以要设计得那么高、那么薄,主要是为使用者着想。我们知道,作为饮食器皿的碗类,所装盛的多是较热的食物,碗足高,足壁薄,端拿时就不怎么烫手,人们使用起来就比使用五代的矮足碗要舒适得多。有关人士还认为,北宋早、中期的鼓腹高足碗的碗口之所以要作成微微外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改成撇口后,可以有效地减少器物变形。现代考古结果表明,早在北宋中期景德镇便已开始生产芒口碗〔一种内外满釉,唯有口沿露出一线胎骨的碗〕。这类芒口碗,大致有两种∶一为直口孤壁碗,一为斜壁与侈口孤壁碗。这两种造型的玩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器必由原来下厚上薄的“笋桩式”改成了中下部较薄、口沿较厚的“倒桩式”。二是圈足较矮,比北宋早期的高足碗约矮五分之一。这一时期的芒口碗为什么要设计成这种样式呢?现代考古工作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二:(一)因为覆烧碗在焙烧时负重的部位已由器底移到了口沿,若不将碗的中、下部作薄,在高温下便会因底部过重而下塌变形。(二)为了扩大窑室容量,节省焙烧费用。因为碗的圈足矮,焙烧窑具的垫阶就可降低,窑室中的装坯密度就会相应增大。

近年来的考古结果还表明,北宋后期生产的一种斜壁小底碗,为这一时期烧造得最多的一个产品。由于这种碗酷似一个覆转过来的斗签,故人们称其为“斗笠碗”,其特征主要是:口径、底径的比例,比五代斜壁碗的口径、底径的比例均有所增大(五代的约为1:0.49,北宋后期的约为1:0.25),造型比五代的斜壁碗更为秀气,更为挺拔,更为轻盈,更为潇洒。但用今天的眼光看,它却存在这样几个缺点:一是碗的口大、底小、身高、壁斜,占据的空间较多,致碗的容量相应减少。二是碗的圈足过小,重心不够稳。三是口与底之间的距离过大,端拿不方便。这一时期的斜壁小底碗为什么要设计成这种造型呢?有人认为,原因是为适应当时人们饮茶的需要。北宋时,茶叶的加工方式、饮茶习惯都和现代不同。今天人们多把茶叶制成丝状或片状,饮前用沸水将茶叶泡开,饮时只饮其汁而弃其叶。而北宋时人们在饮茶前喜将龙脑、膏或将枸杞泥、绿豆、炒米、芝麻、川椒、山药加进茶叶中,混合碾碎,或烹或煮,饮时将茶汁、茶末(包括加进茶叶中的配料)一道吃掉。为适应当年这种饮茶习惯,陶工们才设计出了那种撇口、斜壁、小底式样的瓷碗。用这种式样的瓷碗饮“碾茶”,能够收到“易干不留渣”之效。假如北宋人使用今天流行的那种底径较大、器壁较直的茶杯饮“碾茶”,那么茶末就会粘在内壁而不易倾倒干净,就不可能收到“易干不留渣”之效了。北宋时期出现的这种瓷器,一直延至南宋仍在生产。

宋时,景德镇瓷器的内销市场进一步拓展。从上海、广东、河北、福建、江西、江苏、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河南、陕西、四川、吉林、辽宁、内蒙等16个省、市、自治区出土的景德镇宋时所产的青白瓷来看,说明宋代景德镇瓷器的销售市场几乎已扩展至全国各地。但在靖康以后,由于北方战争频繁,故景瓷在中原和北方的销售市场逐渐失去,其时销售的重点已转到了南方各省。

两宋时期,朝廷因财政困难,“一切倚办海舶”,奖励外贸,不遗余力,广州、泉州均设置市舶司。景德镇瓷器,主要通过这两大商港通达海外五十余国。据说,荷兰、葡萄牙商人最早贩运瓷器到欧洲时,瓷的卖价几乎与黄金相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