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 导航 >

当代陶瓷收藏的黑马:汪浩的唯美世界

当代陶瓷收藏的黑马:汪浩的唯美世界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 唯美瓷砖

2021-04-26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江南的一方水土赋予了这里的人们灵巧而细腻、精致而深刻的性格特点。在过去的悠久岁月里孕育了无数的书画才子,青年陶瓷艺术家汪浩就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由于自幼深受家乡优美自然风景的影响,眷恋于此。成年后又在景德镇这一座极具传奇色彩的古镇学习生活,同时痴迷于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品收藏,所以他寄情于陶瓷绘画,创作了一幅幅精美的陶瓷绘画作品。

当代陶瓷收藏的黑马:汪浩的唯美世界

陶瓷绘画创作十余年的经历让汪浩在陶瓷创作的道路上走的更加稳重,如今再见汪浩,他的作品显得更加的成熟。他能充分的发挥陶瓷材质自身的特质,利用陶瓷色釉窑变特殊的艺术效果,以中国花鸟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切入点,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效果。

这一点我们在拍卖会上得到了验证。2012年保利春季拍卖会上,作品《阳春三月》成交价为23000元,然而仅仅在半年之后,在保利秋季拍卖会上,汪浩作品《一鹭锦绣》落锤成交价为36800元。升值幅度堪称是收藏品投资市场的一匹黑马。

在汪浩的陶瓷绘画作品中,除了那热情奔放的玉兰,还有氤氲润泽的牡丹、婀娜鸟娜的荷花、洁静素雅的百合、婉约羞涩的水仙,再配以或憨态可掬或活泼灵动的飞鸟……给人以至美至静的感觉,欣赏他的作品宛如进入了一个虽有人间烟火,却无市井喧器的优美恬静的世界。

跟随者春天的脚步,汪浩也将引来他新的一轮绘画创作,他会把春天的精神贯穿始终,坚持走艺术创作这条道路,并且不断地创新和调整。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当代陶瓷收藏的“新玩法”


时下,迷恋当代陶瓷的“粉丝”队伍在不断壮大,聊起收藏之初,他们常会心照不宣地会心一笑,默契来自一份共同的经历:初心在古瓷,遇挫之后,转向当代陶瓷。

当代陶瓷没有在古瓷的夺目光芒中暗淡,却成了“碰壁”古瓷的藏家的新选择,原因何在?

首先,有些藏家在接触古瓷之后,发现“侯门一入深似海”,不仅古瓷的真假很难考证,连鉴定的专家队伍也良莠不齐。资深的瓷器收藏家王清泉就走过这样一段弯路。他感叹现代的高仿品,不仅技术手段了得,而且对人的心理拿捏也相当精准。“连大小、重量都仿得跟故宫里的瓷器一模一样,假乾隆朝的瓷器比真乾隆朝的还精美,真是神仙也难断定。”

其次,如今的古瓷收藏拼的是经济实力,让许多钟爱它的人因资金短缺而止步。而当代陶瓷的价格与古瓷相比,更容易为普通藏家所接受,而且可以不断衍生新“玩法”,让收藏过程变得妙趣横生。

经过一番审时度势,早在2002年,王清泉就开始转向当代陶瓷收藏。王清泉跟别的藏家不太一样,他亲自到江西景德镇的陶瓷大师家里买瓷器。精明的他很快注意到,这些大师很“坏”,常常雪藏自己的精品于“深闺”,而只在外面摆出一些相对“平凡”之作。这时的他断不肯轻易出手,而是采用迂回战术,勤跑景德镇,跟大师们交朋友,再慢慢熟悉每个人的创作风格。

景德镇有专门做壶的小作坊,王清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始自己设计壶型,然后请大师在上面题款作画。每位工艺师都按他的要求,画上最有自己代表特色的图案,这样让人一看便知是哪位大师的作品。王清泉共做了一二百把壶,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绝不雷同,栩栩如生。他还在家中亲自设计了专门陈列瓷壶的展架,朋友来了可以直接取出把玩。

王清泉的收藏“品类”独特,自号“壶王”。他将“壶小乾坤大,壶中天地宽”作为座右铭,因为他深知关于当代陶瓷收藏的天地还有很大的探寻空间,像这样的花样,将来会在不同的藏家手里层出不穷。

玩出花样对于刚刚入门的当代陶瓷爱好者来说,段位略高,如何淘到好的瓷器才是当务之急,对此,“壶王”也自有绝招相授。

首先,不跟风,不贪名。大师之作也未必件件都是精品,画不出神韵的复制之作比比皆是,追求精品质量的藏家未必青睐。

那么,聚焦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也不失明智。但新的问题出现了:景德镇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每年会诞生几十位,如何鉴别其艺术造诣之高下?

王清泉经过多年摸索,找到“稳妥”的收藏规律:有传承、有职称而且年轻的艺术家的作品,最具潜力。道理何在?以景德镇的高级工艺美术师王秋霞为例,她的父亲是德艺双馨的中国陶瓷美术大师王锡良先生,而父女俩又皆为赫赫有名的“珠山八友”的传人。有了这样的家承渊源,王秋霞的粉彩作品雅俗共赏,如同她的作品名字《桃花经雨香犹在》,耐人回味。类似王秋霞一样的中青年艺术家不占少数,取舍全在个人的雅好。

除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之外,“学院派”这个创作群体也不容忽视。王清泉觉得,如今的“学院派”思想活跃,不拘泥于过去的传统,有许多创新,比如对五彩、粉彩等传统瓷器的探索,可谓是精益求精,不断生发。如今,大学教授兼大师的作品,十分受追捧。

中国有几千年的陶瓷历史,那么当代陶瓷在创作上还有多大的表现空间?它与古瓷相比,传承和创新又体现在何处?

为了进一步了解其中的“乾坤”,笔者走访了艺术品策展人于红河先生,他最近正忙于筹备“瓷韵春华”——第八届当代中国陶瓷名家精品展。

通过每一届展览、请艺术家们亲自现场表演,于红河对当代陶瓷的发展之路深有感悟。他认为艺术家要想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要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道路。于红河以青花、青瓷、综合装饰等瓷器类别,诠释了当代陶瓷的新变化。

光影青花:从不经意到着意的追求

青花瓷始于唐宋,经历过不同朝代的审美更迭:纹样繁复、层次多样的元青花;工整细腻、优雅富丽的明青花;率意洒脱、题材丰富的清青花。及至现代,似乎穷尽了各种风格、各种题材的青花,仍然在艺术家的探索中不断“惊艳”登场,时下的青花,让人们找到了传统和时代的新契合。

例如国家一级美术师汪吟泉先生的光影青花,艺术语言鲜明独到,尤其是釉下填白技艺的成熟运用,三维空间的表现手法,打破很多传统的限制。他重视突出光影效果,缭绕的云雾在他手中诞生出“气蒸云梦泽”般的生动质感。汪吟泉只创作自己游历过的山水,那幅山水瓷板画作品《明月松间照》既真实又空灵,远景、中景、近景层次鲜明逼真,朦胧的月色诗意盎然,潺潺的流水似有回声。因为表现“雨、雪、雾、夜”难度很大,所以古人很少在青花作品中创作这样的内容,但这正是汪吟泉的强项所在。

汪吟泉早年师从陶瓷大师段茂发,之后从事舞台美术工作30余年,再返陶瓷创作。正是这段特殊的舞台美术创作设计经历,启发他将西画理念融入到青花的装饰技艺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由最初不经意的尝试,到着意的艺术追求;由对传统的继承,到融合现代艺术的实践,偶然与必然像是创作的两翼,激发着艺术家创新的灵感,把青花的表现力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青瓷:再次打动人心的纯粹之美

青瓷的艺术水准在宋代就已登峰造极。如今,当代青瓷之美又为何再一次打动现代人的心?于红河认为是它的纯粹性带来的沉静之感,在“花哨”的陶瓷世界里一枝独秀,也是现代人稀缺的一种精神气质。

青瓷在古代常作为日用品出现,“命运”随着统治者的审美嗜好而“随主沉浮”。当代的青瓷,在釉色和器型上跟古代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便凸显了当代青瓷的魅力。

从釉色方面说,比传统的青瓷色彩更丰富。同样是梅子青或粉青瓷器,颜色上却千差万别,细微之处见高下。在青瓷的发源地龙泉,每一位创作者的釉色都是独创配方,秘不外传。生于青瓷世家的陈相源,就以“薄胎厚釉”闻名。在青瓷的创作历史中,3到4毫米的釉,几乎无法烧制,陈相源却继承了父亲的“厚釉”特色,让创作在自己的手中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所以他的瓷器作品色泽动人,远看晶莹无瑕,近观水润如玉。

除了釉色之外,器型的创新是当代青瓷的另一动人之处。以陈相源的作品《容天》为例,它瓶口很小,却收得非常有气势;“肚子”很大,似有吞吐天地之气概,这种完美的造型堪称精品。

而作品《高节》的创作灵感则来自古代的御赐赏瓶,但古代的赏瓶常常用青花而非青瓷,寓意像莲花般清廉。陈相源从青花借鉴而来,化用古人之意,而且将瓶颈着意设计成了竹节纹,使作品典雅沉稳。

综合装饰是单色釉、复色釉和多种色釉材料综合体的运用,往往融合了两种以上的装饰种类,最常见的有青花和粉彩的组合,粉彩和新彩的组合,高温颜色釉和粉彩或青花的组合。

既能表现釉色自然流动的抽象美,又刻画了生机勃勃的具象美。现代人在这种组合上,往往比古人更灵活,审美也更多元化,不少是古瓷中不曾见过的。

高温颜色釉瓷器是景德镇的四大名瓷之一,釉料经高温窑变后产生了璀璨的光色。在瓷器历史上,色釉器皿多为单色釉装饰,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才发展了以色釉表现具体形象和内容的技法。这种色釉的“流变、釉变、窑变”常常神秘莫测。要使釉色明朗、层次分明则需要非常高超的技术。在这方面,堪称一绝的是生于景德镇的余水贵。他早年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余仰贤先生,作品追求陶瓷材质的肌理与变化,对釉能流到什么位置、流成什么形状胸有成竹,然后再根据形状设计画面。他的作品《长空鹤鸣遍山红》,对色釉的控制,有巧夺天工之妙。

余水贵的作品,常将高温颜色釉和粉彩结合,赋予画面丰富的颜色,彩虹釉如梦似幻,无论是春山含笑,还是落红秋水,都有一种浪漫气质。这种气质也是一种当代人的精神,反映在瓷器中,构筑一段新的历史。

对于中国当代陶瓷的魅力,陶瓷大师李菊生有过精妙的比喻,他说学西画在人生的创作中只是一段回忆,像一个美丽的情人擦肩而过。油画再好,是西方的,只有陶瓷,是我们中国的,所以弃油画而转陶瓷……这其中便揭示了留守传统之根与时代创新的微妙关系。

现当代陶瓷的收藏价值


嘉德现当代陶瓷专场,许多著名的现当代名家瓷画作品成交价全部高于估价,无独有偶,去年北京保利秋拍现场,“瓷艺泰斗”王锡良《黄山》瓷板被藏家“抢”至123.2万元成交,较起拍价28万元高出数倍。在2010年期间的保利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拍卖会上曾经出现的王隆夫《琴高跨鲤》重现拍场,并以78万元的高价成交。李进的瓷板《情趣》以75万元成交,张松茂的一件雪景《昭君出塞》瓶拍得高出起拍价近两倍的价钱,而袁世文的粉彩雪景重工象耳描金瓶以11万元成交……由此可见,现当代陶瓷若收藏得当,价值足现。

另一方面,景德镇有很多身怀绝技的师傅,还有很多世界之最。手工拉坯,最大的桌面在景德镇,最大的莲子缸在景德镇,最大的陶瓷盘,最高的花瓶,这些手工劳动的高水平的发挥,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这些都应该去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手工制作的才是最好的。

可以说,“自己动手”在主流创作中比以前更受欢迎了,手工艺在艺术界内部的可见度有所回升,涌现了不少知名艺术家。以中国景德镇现当代艺术陶瓷为例,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选活动于去年的十一月十日公示,全国共九十三人,而景德镇以十八人居全国城市之首。谈及名家瓷画为何会成为收藏市场的另类热点藏品。业内人士直言,首先,瓷画的艺术价值较高且价格偏低,主要体现在手工绘制的独一无二上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人们骨子里还是喜欢独一无二的东西,而且一旦喜欢,便想拥有。这也可以算是当下名家瓷画收藏趋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瓷器是中国的名片,西方世界用“china”代指中国,可见瓷器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内涵,积聚着太多中国元素,当代名家瓷画拥有超前的艺术思想。

当然,还有就是现当代名家瓷画价格泡沫少、升值空间较大,也是名家瓷画受市场追捧的原因之一。与当代书画发展历程不同,当代书画在市场炒作下天价作品频频亮相,而当代名家瓷画是近些年才渐渐兴起来的,当代名家瓷画单价一般从几千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对于初中级收藏者来说风险相对较小,可以作为初步涉水的藏品。

当代名家瓷画基本上由艺术家自己定价,而非市场定价。大多数陶瓷艺术家会根据市场接受能力,把自己的作品价格每年提高20%至50%,从这个角度来说,名家瓷画市场潜力不小,可谓收藏界的潜力股,优绩股。专家提醒,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名家瓷画赝品少,艺术家一般都健在或刚去世不久,可以多渠道考证其真实性,探究作品的艺术价值,因了其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性,现当代名家瓷画,愈发彰显出其深厚的艺术收藏价值,而被更多的藏友关注并看好。

现当代陶瓷的收藏之道


常言道:“乱世藏金,盛世收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追求已经从温饱转向了对精神领域的满足上,投资也变得更趋文化氛围了,这也是当今艺术品市场投资群体日渐增多的原因。但是,已经起步的收藏市场,各类收藏品种日趋成熟,真正的古玩收藏品出现在市场已经是凤毛麟角,于是不少人将投资的眼光转向年代较近的艺术品。

现代收藏五花八门,种类繁多,有收藏字画的,有收藏陶瓷的,也有收藏玉器、古铜器、古钱币以及各类票证的。投资艺术品收藏,全因个人爱好、知识素养、经济条件等因素而定。

众所周知,景德镇是“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一千多年来,景德镇的能工巧匠们创造了“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馨”的独特瓷器风格,而且装饰方法丰富多姿,富有“东方宝彩”之称。而当代艺术,不但继承和发扬了悠久的传统技艺,还创造了许多新技术、新画面和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制作出许多技艺精湛的艺术精品,也涌现出如张松茂、王锡良、秦锡麟、李进、戴荣华、王隆夫等一批技艺高超、德艺双馨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些著名工艺家,目前在国内外已经拥有很高的名望,其艺术创造,都分别具有一定的特色,因此,这些当代艺术大师的陶瓷艺术品具有较大的收藏潜力。

多方面情况显示,当代景德镇艺术瓷的收藏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收藏前景却是十分宽广,藏品的市场价格也在不断攀升。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当代景德镇艺术陶瓷的艺术精品,尤其是名家精品,市场价格一直是呈直线上升态势。比如张松茂、王锡良的一件100件花瓶,1994年的价格一般在1万元上下,2004年的均价已升至10万元左右。今年上半年,张松茂、王锡良的一件一般作品在北京拍卖,均以20多万元的价格成交,更不用说他们的大件作品和代表作品。李进、戴荣华等人的一件100件花瓶,1994年只不过3000至5000千元左右,到2004年的成交价也上升到了3至5万元。其他一大批少壮派、后起之秀艺术家的陶瓷作品,近年来的市场价格也在节节攀高,如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王昌虎、余刚、王秋霞、吴国兴等人的作品,1994年他们的一件作品均在500至1000元之间,现如今也已翻了近十番之多,吴国兴的艺术精品瓷在北京、上海等地拍卖均以数万元成交。当然,艺术品本身有着无可比拟的艺术价值,并不能仅仅以价格的高低来认定其艺术价值。但是,从艺术品的投资发展前景来看,艺术精品仍然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当代陶瓷艺术大师的作品上涨的潜力可从多方面来分析,首先,他们的作品与其他艺术品价格相比,精品的市场价格仍然偏低。如同为1988年被国家定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顾景舟大师制作的一把紫砂壶,目前市场最低价格都在20万元以上,而张松茂、秦锡麟的精品价格却还有存在不少的差距。这些大师的艺术精品和西方国家的国家级艺术家的艺术品价值相比,差距就更大了。此外,景德镇的少数陶瓷经营者和小作坊业主,用一些低档瓷、劣质瓷冒充“精品”,在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展销,致使部分藏友误认为艺术水平远不如以前,既挫伤了收藏信心和积极性,也损害了的形象和声誉。

收藏当代艺术瓷,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来选择藏品的档次。对经济实力强的,当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和部分已故著名陶瓷美术家的绝品为首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如张松茂、王锡良、秦锡麟和李进、王隆夫、戴荣华、王恩怀等;已故著名陶瓷美术家如王步、毕渊明、赵惠民、章鉴、余文襄等。对中收入的藏家而言,中国陶瓷美术大师及老一辈的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和部分教授的作品是收藏的首选。如汪桂英、陆如、黄卖九、徐亚凤、田慧棣、舒惠娟、何叔水、刘平、章文超、李菊生、朱乐耕等人的作品,目前市场价格平均每件在万元左右,价格比较适中,适宜中收入者收藏。另外,还有一批技艺拔尖的中青年艺术家,包括已获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如王昌虎、余刚、吴国兴、王秋霞等,可以说他们代表着艺术的未来,发展前景不可低估,也是藏家们不可忽视的一个艺术群体。

中国古陶瓷是当代世界性的重要收藏品


古陶瓷的断代及窑口鉴定是它作为文物和收藏品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而古陶瓷的科技鉴定又首先出现于西方,而且以中国古陶瓷为主要对象之一,原因在于从唐代开始,它就已是世界性的工艺品和收藏品。古陶瓷是中国的国粹,亦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一件精美的古瓷,它的造型、釉色和工艺,均丰富地表现着古人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它不但以外在的美吸引着我们,同时还展示出陶瓷工艺技术所达到的水平,凝聚着当时的人文和科技的历史,一件古瓷的价值也就在于此。

古陶瓷收藏品青白釉高足杯

在古代,陶瓷还是中国出口的高技术产品,在中国对外贸易史上,从唐代开始,每年即有大量的陶瓷产品出口到海外各国。直到1710年在德国迈琛成功烧成瓷器以前,世界上其他国家均不掌握瓷器的生产技术,它们的产品只有粗重的陶器和炻器。在明清时期,欧洲及其他国家从中国大量进口瓷器,其数量是极其惊人的。单是东印度公司在19世纪上半叶的20年内,就从中国向瑞典运去了二千多万件瓷器。如果计及整个欧洲,数量真如恒河沙数。瓷器、丝、茶等产品的出口贸易使中国拥有巨量的外贸顺差。笔者在意大利一个东方艺术博物馆的介绍中,看到一段有趣的话:“瓷器的发明和生产唯一地属于中国,她令人嫉妒地保持着这个宝贵的垄断性达几个世纪。瓷器成了中国的代名词。”轻、薄、透、亮的中国精美瓷器作为当时的高技术产品销至世界各地,以至“China”一词在英语语义中有“中国”和“瓷器”两个意思。

中国古陶瓷之所以成为世界性的重要收藏品,是有如上历史渊源的,因为它早已是世界上一些国家本身历史的一部分了。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国外的公私收藏机构会高价收购中国古陶瓷精品。在2003年,一件壶口修复而壶身两侧又有长条裂痕的元青花四系海水云龙纹扁壶在纽约朵尔拍卖行拍出4550万港元,成为当时中国瓷器拍卖的第一高价。到2006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更以约2.3亿人民币再创中国瓷器拍卖新高。随后这几年,拍卖价超过亿元的中国瓷器已是屡见不鲜。如在2011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玫茵堂珍藏”专场中,一件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以1.68亿港元高价成交,刷新了明代瓷器拍卖世界纪录。在今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最终以2.0786亿港元成交,超过最高估价三倍之多,刷新了宋瓷拍卖的世界纪录。基于统计资料,国内外财务分析师均一致指出,艺术品的投资在国际上已超过了股票和房地产,成为增值最快的投资方式。

当代瓷器收藏的趋势


侯玉军:江西省收藏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江西福文化博物馆负责人。从事古陶瓷收藏、鉴赏20多年,在报刊发表收藏类文章数篇。在当地省、市电视台多次宣传收藏文化。参加国际、国内收藏文化学术会和大型会展十余次。近几年为收藏者无偿鉴定器物万余件。

古人云:宅中无瓷不成家。可见中国人发明的瓷器,在人们生活和心目中的地位。这个火与泥土所成就的艺术品,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它经历了近五千年的传承,伴随着人类走向文明的步伐,不断地发展着。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瓷器业的繁荣和辉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拼搏精神。从瓷器的发展史看,每个历史阶段,都留下有鲜明的足印。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研究价值、艺术价值的古代陶瓷,成为当今收藏界中最热门的收藏品,也是参与人数最多的收藏门类。

古代瓷器由于它的稀有性和世间“物以稀为贵”的规律,顶级收藏品往往是一物难求。一件南宋修内司官窑磨喝乐,高不过13厘米,其市场价高达数千万元人民币。一些稍上档次的明清瓷,其价值都在万元至几十万元之间。加之媒体对文物知识的宣传,捡漏的几率越来越小。大多数收藏爱好者只能“望瓷却步”“望价兴叹”。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这项收藏文化活动。面对这种状况,陶瓷收藏这支庞大队伍的动态趋势又将如何?带着疑虑,笔者用了近20天的时间,走访了众多收藏爱好者,从中了解到:

一、收藏文化是文化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今中国各项经济均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但是文化产业仍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其实文化产业也是资源性投资最后的原始股。原先较单一的瓷器收藏,现在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形成了多个层面的收藏群体。例如:专题文化类收藏群体。收藏爱好者根据自己选题所确定的文化方向,对藏品有着明确的文化内涵要求,收藏的艺术品主要用于文化研究和展示活动。此类收藏群体占收藏大军中的比例为少数。在收藏大军中,投资性收藏群体的比例占多数。投资性收藏,一般没有固定的收藏方向,只是随市场波动的影响而不断地变化。他们选择的藏品,多是便于脱手,适应市场的需要物价。

二、江西南昌滕王阁古玩市场,一直被誉为中国瓷器收藏动态的风向标。在古代陶瓷难以寻觅、较为匮乏的当今,每到周末,仍然有成百上千的陶瓷爱好者云集于此。地摊上满目都是当代工艺品,钟情于陶瓷收藏的人们,依然静心地挑选着心仪的藏品。一些收藏爱好者认为,一件国家级陶瓷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市场价几万至几十万元;省、市级工艺师的作品,一件不过几百至几千元。一件精美的陶瓷作品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生产出来,比一幅字画的难度要大得多,可当代瓷与当代字画相比,瓷器的价格却明显偏低。其实物美价廉的东西谁都喜欢,只是当代大师的陶瓷作品还未受重视罢了。文化是要传承的。这些精美的瓷器,当代国人不收藏,难道让我们的后代再花高价到外国人那里去买吗?

三、当代瓷仍然有其保值增值的功能。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一件康氏三娃,当时购买价50元人民币,时隔20余年,现在没有几千元是买不到的,从中可见当代陶瓷作品市场潜力之大。

随着人们对瓷器认识的不断提高,当代陶瓷的收藏已经悄然成为收藏和投资的新领域。“当代名窑”评选活动的意义。不仅仅是评选当代陶瓷文化传承,更主要的是在当代陶瓷渐登大雅之堂时,将那些有着收藏和投资价值的当代优秀陶瓷作品,呈献给收藏爱好者,从而启示着陶瓷收藏的动态趋势。

景德镇当代艺术陶瓷的收藏


如今,随着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盛世藏瓷已然渐成风尚,古瓷收藏亦已不是一枝独秀,景德镇当代名家名作持续升温,各领风骚。而且,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投资、收藏景德镇当代名家名瓷,无疑是一个投资小、见效快、风险小、回报高的好项目。

景德镇人才济济,易于收藏到精品

目前全世界仅有2座陶瓷艺术学院,其中一座就在景德镇。景德镇目前云集了王锡良、秦锡麟、张松茂、刘远长、戴荣华、李菊生、赖德全等23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和刘平、舒惠娟、熊汉中、陆如、涂金水等9名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以及35名陶瓷工艺美术教授、41名陶瓷工艺美术副教授、49名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无论从国内陶瓷大师、陶瓷美术教授的数量上,还是从密度上来说,景德镇都排在首位。他们或在省市、地方陶瓷研究所中勤奋创作,并作为骨干承担着国家陶瓷教育和科研重任;或赋闲在家、传道授业,为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创作精英,形成了景德镇现代艺术陶瓷的强劲发展势头。

对于投资、收藏者来说,景德镇有这么多的陶瓷艺术大师和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他们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彩:青花、釉里红、粉彩、古彩、高温釉、综合陶艺装饰等,瓶子、盘子、罐子、瓷板等,山水、花鸟、人物等,工笔、写意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姹紫嫣红。作品丰、精品多,艺术手法变,表现形式广,易于购藏,这使得投资、收藏景德镇名家名瓷成为可能。

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胜于古代,具有收藏价值

现代艺术陶瓷的品位可以和玉器、书画等艺术品类相媲美,景德镇的艺术陶瓷也和过去一样好,而目前,当代艺术陶瓷收藏热度不及书画,只是由于人们对于景德镇的当代艺术陶瓷了解不够。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戴荣华表示,他听到很多人说景德镇的陶瓷不如以前了,还有很多人对于当代陶瓷不感兴趣,只关心古代陶瓷。他曾经在北京故宫待了两年,他觉得现代的好的作品已经远远超越了古代官窑。古陶瓷当然有价值,尤其是考古学意义上的价值,但是很多的器型,不一定就是好的,也不一定古代陶瓷就是艺术标准。

而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唐克美介绍,在第五届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中景德镇有11人当选,就说明景德镇的艺术陶瓷和过去一样好,而且当代景德镇大师的瓷器作品非常优秀,代表着当代艺术陶瓷的精髓,其艺术作品的升值潜力很大,极具收藏价值。

百年后的古董,成本低、易介入

目前投资收藏当代陶瓷,遇上赝品的概率小。古代官窑陶瓷价格大都到达高位,如不是捡漏,或是罕见之品,不太可能有太大的升值空间,且一旦遇上赝品,损失巨大。现代瓷器作品由于作者尚在世、市场法规相对透明,暂时还没有赝品风险。由于是一个新的收藏热点,好比是投资于“原始股”,对收藏者来说升值的可能性更大,更具投资性。

鉴于此,起步低、价位低、实用价值高、艺术价值高的景德镇现代名家艺术陶瓷,为缺乏投资项目的广大中小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收藏、理财工具。所以说收藏景德镇当代名家名作正当时。

唯美纯净 画境自然——走进张闻冰的纯美艺术世界


陶瓷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在瓷都景德镇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壤上,积聚着民间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思潮的碰撞。张闻冰作为学院派的代表性教授之一,既立足于传统的陶瓷工艺,又将现代的艺术思潮与多样化装饰手法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陶瓷艺术之路。从流畅而又具有立体装饰的刻线工艺到具有窑变魅力的流动色釉,从厚拙的陶质化妆土装饰到龟裂班驳的肌理,再到每一笔独具匠心的装饰性陶瓷绘画。陶瓷材质的魅力与独到的工艺性成为了张闻冰陶瓷艺术中“有意味“的装饰。他用丰富的综合性装饰语言将其陶瓷艺术推进了一个纯净而又唯美的空间。

张闻冰与景德镇结缘于1985年,那年,他考入陶院美术系,在四年的大学时光中,他沉醉于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等美学大家的作品与理论研究之中,喜爱唯美作品的他对“美在意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解读。1989年,他有幸成为中国陶艺界一代宗师施于人老师的硕士研究生,主攻陶瓷美术设计,施于人老师借传统手法,凭创新意念,为陶瓷美术推陈出新注入丰富的内蕴和鲜活的艺趣,他的那种法古求新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对张闻冰的影响至深。在泥与火的锤炼中,他不断对色泥、剔釉、釉的裂变等“釉法”进行摸索与研究,醉心于对各种肌理的制造……

1992年,张闻冰被分配到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有幸与王锡良、张松茂、戴荣华等大师一起工作。在这样良好的艺术氛围中,年轻的张闻冰与各怀绝技的大师们一起挥毫泼墨、快意笔耕,不仅使他技法提升,更好的把握釉色、工艺等,同时也对其境界的提升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出身于学院的张闻冰,其扎实的功底、善于学习的能力和法古求新的精神也得到老一辈艺术家的肯定。1998年,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的张闻冰应召回到母校执教,在教学之余还广泛地开展陶瓷艺术的创作实践。

张闻冰早年深受日本绘画与日本陶瓷器皿装饰的影响,他的艺术创作中会流露出日本美术的纯净、唯美、与诗意般的空灵,日本绘画中的内敛与含蓄也是张闻冰所追求的意境所在。他作品的唯美与空灵又是建立在中国国画艺术中的“心象”之意,在一个微妙的世界中,寻找一片净土,因此张闻冰的陶瓷艺术作品没有张扬鼓瑟,只有含蓄内敛;没有纷杂无章与不知所云,只有纯美秩序与超现实的诗化之境。

张闻冰的陶瓷艺术立足于学院派的思考,对亚光色调的追求与富有韵律的风格化刻线处理,把陶瓷装饰艺术推向极致的,也正是张闻冰所追求的艺术意味。他用陶瓷刻线的工艺与釉上彩的综合装饰,表述了陶瓷艺术的另外一层语境,他的作品并非现代陶艺中所追求的泥性张扬,也没有停留在传统陶瓷绘画的方式,而是表现一种唯美的带有古典诗意的装饰性绘画。“刻线”作为一门传统的陶瓷装饰工艺,也是陶瓷艺术特殊的工艺语言,它可以给予陶瓷作品以飞动流畅的装饰生命,也是作为一种回归陶瓷语境的工艺美感。刻线能使远观的陶瓷器物得以触摸,是人文心灵与陶瓷器物生命的对话,刻线使泥土复活,生成陶瓷材质自身的语言,是内在的、鲜活的装饰艺术。张闻冰重新赋予了刻线以新的工艺生命,他的作品可以用手去感触,感触唯美灵动的装饰画面,极致的装饰带给作品的是诗意的画境与丰富的内涵,他展现给观赏者的不是单一而平面的画面,而是一幅可以用心去感悟的艺术世界。他的作品《郁金香》、《马蹄莲》、《荷塘》系列等带有古典诗意语境的作品,无一不是用刻线的装饰,刻线带给画面的是鲜活的层次,它将观赏者的手拉近,将心推到理想化的美感世界,体悟一种神游的愉悦。

在张闻冰地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花为题材的作品,张闻冰把他的生命意味与人生哲学转移到了花朵的身上,花蕊赋予了另外一层生命化的含义,在它的作品身上,时间可以凝固,现实可以转为梦境。荷花、牡丹、虞美人、绣球等祥瑞花卉,这些题材在中国绘画史上不胜枚举,但他将这些自然界的花朵人格化、风格化、意向化。他用装饰性绘画的语言将自然与现世的事物,变成为了超现实、唯美主义与浪漫的诗化境界。张闻冰说,花朵是美丽的代言词,它们有着积极向上、自由奔放的品性特征,象征着生命的延伸,花卉题材也非常适合陶瓷装饰,因为陶瓷是圆的,花朵的花蕾、花瓣、花粉可以自由组合,使陶瓷的每一面都呈现出美,使陶瓷装饰与造型达到完美的统一,充分体现陶瓷最原生态的美。装饰是一种文化与精神的传达,张闻冰一直立足在传统的技艺与中国文化的美学观念,将他的唯美与浪漫主义风格、超现实的诗意画面进行到底。他的作品中陶土的运用将陶瓷装饰推向了一层新的意味;点金的技法又将他的装饰神秘化;风格化的刻线,从魏晋陶瓷艺术中吸取的营养,又将平面画的陶瓷画面赋予了立体的形质与生动的内涵;花卉题材的装饰意味,又把作品的意义提升到生命化的诗意与浪漫。张闻冰站在中国陶瓷历史上,是陶瓷装饰艺术的捍卫者。其艺术的观念,是有意味的装饰与诗化的艺术境界。月的空灵、蝶的飘逸、花的闭合与人的呻吟,人与花间同在,或逸或淫、或正或邪、或情或痴,在他的艺术表现中,变成了警幻的仙境,或者是镜花园里的天地,这种创新的世俗审美和艺术欣赏价值的提高带给观者的是涌动的春潮,也是一种欢喜的生命力量。张闻冰择取自然中最完美的瞬间定格成永恒,追求清新、协调、唯美的效果,饱满圆润的花叶,华丽典雅的色彩,不带有点滴瑕疵,美得纯粹而宁静,这又是超然于生活的,是心之向往。

在二十余年的艺术探索中,张闻冰的作品历经了由装饰、装饰性绘画、绘画及多种艺术形式互相融合,集之大成达到造型、装饰和材质的完美统一。他凭借的是一份对艺术的执着,相信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他仍会始终保持一份坚守,坚持对美的追求,对诗意般纯美艺术的不懈追求,始终坚持创作的自由。

现当代陶瓷收藏“看未来”


现代陶瓷艺术家白磊作品

 [大话收藏]

詹皓

金融危机以来的收藏界,唯一未受影响一路高歌猛进的板块就是近两三年才被拍卖市场挖掘出来的现当代陶瓷。甚至有人直言,未来影响世界的中国艺术一定是当代中国水墨和当代中国陶瓷。

然而,现当代陶瓷阵营本身正在发生一场“暗战”,其结果很可能直接导致收藏热的转向。这场“暗战”的交战双方便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为首的传统陶瓷派和美术学院教授、年轻艺术家为主的学院陶瓷派。传统派承袭了清末民国珠山八友为代表的瓷上绘画风格,将传统中国画搬上陶瓷。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受东南亚藏家关注,悄悄吸纳,直至上世纪末,中国内地藏家介入,价格一路攀升。

两年前中国嘉德首设现当代陶瓷专场,市场价格再度飙升,目前最高端的景德镇大师陶瓷作品拍出六七百万元价格,国家级大师作品普遍在十万元以上,省级大师三五万元以上,高级工艺师近万元。由于内地追捧者日众,目前造成了以职称论价的局面,也曝出大师贬值一说。

有的学院派教授本身又评到了大师,但不屑于排名在大师之列;有的学院派陶瓷艺术家直截了当地表示传统陶瓷属于工艺美术,不能称为艺术。艺术之争其实是市场话语权之争,背后则是利益之争。当求作品者踏破大师家门槛时,当一些艺术品经营机构无法正常从大师那里拿货时,天平便发生了有意味的变化,而变化的依据也很充分——学院派的作品相对价格太低。

目前,最高端的中国学院派陶瓷艺术家作品只拍到近百万,许多在国际上已取得名望的艺术家其作品在拍场上仅数万元而已。更多的学院派年轻人作品锐气十足,兼具了现代艺术视野、设计理念和传统陶瓷造型、釉色、火候的技巧,只苦于没有关注度,市场尚未成形。

与此同时,一些先知先觉的艺术机构和藏家正在转变观念。尤其是一批国内最早从事现代陶瓷收藏的大藏家,正在从学院派艺术家中挑选未来的大黑马。他们认为,十几年前市场上流行明清官窑,他们却发现现代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当时正处于价值洼地,大师的艺术风格成熟,又代表了当代社会趣味;如今大师作品已经不断创出历史新高,断言价格到顶可能为时尚早,但素来喜欢挖掘价值洼地的他们已经从学院派中嗅到了未来的流行。

最近,北京各大拍卖公司纷纷推出现当代陶瓷专场,各地的陶瓷博览会上也是新人辈出,这个时候,就看藏家的文化底蕴和“看未来”的水平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