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 导航 >

浅谈瓷器鉴定常见的问题

浅谈瓷器鉴定常见的问题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老古代瓷器鉴定 古代瓷器鉴定

2021-04-26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器鉴定是一门新的学科,随着藏市火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收藏队伍,这些初涉收藏因收藏知识还很欠缺,在赝品繁多的藏市很容易上当受骗,藏友要多了解一些鉴藏方面的知识,以免上当受骗。

以瓷器为例,要从多个方面鉴定瓷器,即瓷器的造型、纹饰、胎釉彩、款识、支烧方法。这五方面互为补充,不可偏废,偏重一方面而忽视其它方面鉴定便有误差。多一方面联系起来看,对瓷器的年代、产地的判断,其可靠系数就比较大。下面谈谈四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一、造型及纹饰

造型与纹饰二者密不可分,是鉴定瓷器的关键问题,抓住这两方面鉴定的可靠系数即可达85%,一般来讲,胎、釉、彩、款识、支烧方法只占很小的比重,但在某个时期有些器物则例外。

(1)魏晋南北朝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

这一时期的瓷器,其造型、纹饰与汉代陶瓷、青铜器有很密切的继承关系。西晋青釉洗,腹部有一条印纹饰,两面帖铺首衔环,具有明显的汉代特征。这类青釉洗出土数量很多。青釉三足尊,也饰有印纹饰,下为三个熊足,两面贴奔兽纹,另两面贴铺首,造型、纹饰也具有汉代特征。造型上多取自汉代铜器、陶器,壶、罐一类器物造型比较矮胖。装饰上也借鉴铜器,多于壶、罐、洗、碗等器物肩、腹部饰一条带状印纹装饰,间饰铺首衔环、兽纹等。

(2)隋、唐、五代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

隋白釉龙柄双联瓶,可谓北方白瓷的代表。双瓶相联,以龙为柄,龙张口,双双衔住瓶口,造型生动。此瓶胎色较白,质地坚硬,施釉不到底,釉层薄而微微泛黄。

唐代白瓷器物腹部丰满,平底。平底无釉是唐代瓷器的特征,青、白、黑釉都如此。到唐代晚期,出现少量圈足器物。

(3)宋、辽、金、元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越窑六瓣棱形壶,周身分六等分,通体刻划双复线莲花瓣,与其它窑不一样,是越窑宋代早期常见的形制。

(4)明清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

明清两代瓷器的造型更加符合实际生活的需要。瓶、罐、壶、盘、碗等器物都有多种形式。青花瓷器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历经四百年盛烧不衰。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青料并由此产生不同的色调效果与风格,这已成为判断瓷器年代的重要依据。

二、胎釉彩与制做工艺

胎釉彩对鉴定瓷器也是至关重要的。以同样造型的黑釉碗为例,从胎色上可以区别是定窑还是北方其它瓷窑的产品。定窑黑釉碗胎色洁白,与白定质地一样,这是其它任何瓷窑所无法比拟的。建阳窑黑釉碗除造型上有自己的特点外,胎也与其它瓷窑产品不同,因其含铁量高,胎呈黑褐色,釉面有兔毫结晶,是兔毫盏的主要产地。耀州窑系的青釉印花碗,陕西、河南、广东、广西都有,造型与纹饰基本相同,但从釉色上看,它们差别各异。广西容县印花碗以氧化铜为呈色剂,釉面呈绿色,少数呈红色,与其他窑使用氧化铁作呈色剂,釉面呈青色釉截然不同。唐三彩首先在河南巩县发现窑址,继而在陕西耀州窑、河北邢州窑陆续发现。从出土与传世的三彩器物看,以巩县窑三彩色调最为艳丽,造型上大同小异。福建浦城窑魂瓶多用褐彩装饰,与其他窑不同。

三、款识

款识指在瓷器上刻划或书写的文字。主要有纪年款、名家款、官家款、明清官窑款识等。纪年款指在器物上直接刻划或书写的年号名称及具体年数,如“赤乌十四年……”虎子,吴“永安三年”谷仓等,可直接了解器物的制作年代。纪年墓出土物也为我们鉴定瓷器提供了准确的下限年代。名家款唐代有邢窑“徐六师记”壶,巩县窑的“杜家花枕”、“裴家花枕”,宋金元磁州窑“张家造”枕。官家款有定窑、耀州窑与越窑带“官”字款器物一百余件;福建建窑“供御”、“进盏”铭文碗。明清官窑款识比较规范化,一般书写“大明××年制”六字与“××年制”四字款。明清两代御窑厂分工极细,多达72道工序,款识由专人书写,字体大体相同。从传世明清两代官窑瓷器可以看出正德后期与嘉靖前期款识字体出于一人之手,除正德、嘉靖四字外,“大明年制”四字完全相同。康熙晚期与雍正早期款识亦为一人所写,大清的“清”字写成“清”。

四、支烧方法

支烧方法对鉴定宋金时期瓷器尤为重要。如定窑首创的覆烧法被江南众多的瓷窑所仿效。刮圈烧法有陕西旬邑窑、耀州窑、山西霍县窑、河曲窑等,以金代瓷器最为常见。支钉烧法在南北方瓷窑广泛使用,有三叉形、圆饼形上凸起若干小钉,圆圈上凸出若干小钉或独立小支钉。数量有三、五、六、七个,多者达十几个,汝窑支痕呈小米粒形,磁州窑为长条形支痕。山西介休与霍县窑白釉器物十分相近,但从支钉数量上可以区分,介休窑为三支钉,霍县窑五支钉。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康熙青花瓷器的鉴定和历史浅谈


康熙青花瓷在清代是最贵重,最精美的,素有"青花彩色"之美誉。康熙皇帝当政61年,是历代皇帝中当政最长的一个,康熙十九年(1680)和四十四年(1705),先后派内务府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笔贴式车尔德,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官窑出产。"臧窑"为康熙前期代表,"郎窑"则代表康熙晚期水平。康熙青花瓷与明代最大的差异是以民窑青花为干流,这是因"官搭民烧"变成定制,影响了民窑的开展。

康熙前期青花首要指康熙二十年(1681)曾经的商品,外型及画风尚有明末遗风,器口施酱黄釉的也多见,青花呈色深重、暗淡。康熙二十年(1681)今后青花色泽开始呈现浓淡深浅的改变,且呈色安稳,逐渐向高峰期那种规范的翠蓝色过渡。前期青花书帝号年款的较少,尤其是前十年,多见者多为干支款或书前朝"大明年制"款,也有署斋堂款的。釉面多为青白色。

康熙中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1681一1706)之间的商品,其特色是青花呈色翠绿,十分雅洁,且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改变,最多层次改变可达数十层。绘画技法则学习我国纸绢水墨画"分水"皴染和西洋画的透视技法,使画面赋有立体感,粗犷的纹饰,已达历代青花之冠,并变成后代的楷模。底款书本朝款识在中期变成定制,凡署"大清康熙年制"者,多数均为中期今后商品。但青花呈色翠绿亮堂的,很少书本朝款,多书成化、嘉靖款识或各种图记及斋堂款。釉面多为粉白色和浆白色。

康熙晚期青花则指康熙四十年(1701)今后的商品。其青花呈色由中期的翠绿色向浅淡暗淡过渡,有的似呈色不稳,呈现晕散表象,相似雍正初年商品。外表釉色与雍正时彻底一样,均为青白釉。

康熙青花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胎釉。前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通常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润滑表象,器物底足内多见放射状的跳刀痕,很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呈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期间很多盛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皎白坚固,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润滑详尽,多呈泥鳅背状,罕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联系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共同,其时还呈现用精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遍及平切,切削整齐。

二、色料。前期青花运用浙料,呈色灰蓝,单个发色较暗淡,与顺治青花特色附近。中期青花运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翠绿,洁白美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差异。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浓艳,有的泛晕散。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种类。

三、外型。康熙青花瓷器的外型,千姿百态,仿古立异。既有摆设瓷,也有平时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很少变形,个性挺立向上,粗犷豪宕,制造规范,一点点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赋有独创性,谨慎大方。首要种类有:盘、碗、碟,杯、盒、瓶、尊、壶、罐、炉、钵缸、香熏、笔筒等文具、挂钟等。

明清瓷器鉴定中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自宋代以后,即兴起摹古仿制之风,特别是明清时期,仿古之风达到高峰,历代都有仿古赝品或造假古董问世,清末、民国时尤甚。还有的赝品来自朝鲜、越南、日本、东南亚等国以及台湾地区。因此要辨别伪品或仿品是何朝代、时期、地区所仿(伪),其主要特点、手段、影响如何,是古代仿品、现代仿品或是做假古董。还要弄清楚是整体摹仿还是局部仿制,如有单仿造型、仿纹饰、仿釉色、仿款识之分,所呈现的仿品面貌特征都有较大区别。在仿品中有的是同时代仿制(明仿明或清仿清),或后朝仿前朝器物(如清雍正朝仿明宣德朝),有的是历代官窑仿官窑瓷,还有的是历代民窑仿官窑瓷等。此外,明清时期景德镇窑都有仿制宋代的五大名窑及仿越窑、龙泉窑青瓷等,都存在辨真伪的问题。如明代成化、正德朝就有仿写前朝宣徳款器物,嘉靖、隆庆、万历朝也有大量仿明成化、宣徳、永乐官窑青花器物。到了清代,特别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仿古瓷更加逼真,此后,仿古风益甚,且种类丰富多彩,数量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类古代仿品,有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制作技术水平很高,也有其较高的研究、收藏价值,因此对这类仿品瓷也要鉴别出其相应年代,弄清是仿自哪个窑口、哪个年代及其与真品的区别。

识真才能鉴假,在辨别真假之前,先要熟记历代古瓷真品的造形(包括主要器型)典型特征和总体风格及细微之处的特点,再将相似或存疑的实物与考古出土器物和馆藏传世真品进行比较,从纹饰、色调、胎釉、造型、工艺制作手法、款识字体写法特点等几方面情况综合分析,看两者之间在整体面貌及细部特征是否自然相符,与真品有否内在的联系,能否表现出时代共性。然后再对照文献资料考证,尽量找到仿品出处和时代依据。特别要仔细观察器物的细部,这常是伪品露出破绽之所在。青花瓷装饰艺术主要是以绘画手法为特色的,故鉴定重点除上述几方面外,观察纹饰、画风、笔法、彩料、青花呈色变化等显得尤为重要。

分期与断代

目前古陶瓷鉴定分期断代法,以明清时期为例,还是习惯于先按大的朝代划分,再按帝王年号细分。从器物断代科学性看,实际上这种按小朝代划分法不尽合理,因为按时代发展和器物变化规律来说,本应要有一个循序渐进过程,因此按照年代或时期(包括年限、时段)的早、中、晚划分可能会更符合实际情况。从器物鉴定角度看,划分的年限范围越小就越准确。

元代以前的器物,定出大的朝代即可,不必按皇帝年号分期,但其中朝代较长的还可分出早、中、晚三期(如唐早期、宋中期、元晚期等)。明清距离现代较近,各种传世品和出土文物都很多,在民间还有大量仿制品,情况较为复杂,因此要力求做到鉴定准确,尽量缩短时间跨度。下面的分期,分别把风格和年代比较相近的时代划分在一起,其中年号时间较长的要再分期(如康熙60年还可分出早、中、晚三期),有的处于朝代或帝王更替期,也可以初期、末期称之。

一、明代大体可分为五期:一期为明初,即洪武、建文,共35年。二期为明早期,又可分前后阶段,前阶段为永乐、洪熙、宣德,共33年;后阶段为正统、景泰、天顺,共29年,前后阶段共62年。其中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未见署官窑年款,瓷器风格亦有别于前后朝代,故又被称空白期。第三期为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共57年,正德后期已开启晚明风格。第四期为明晚期,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共100年;第五期为明末,天启、崇祯,共24年。

二、清代也可分为五期,一期为清初,顺治,18年。二期为清早期,康熙、雍正,共74年。三期为清中期,乾隆、嘉庆,共85年。四期为清晚期,道光、咸丰、同治,共54年,也叫晚清时期。第五期为清末,光绪、宣统,共37年。

以上只是大致的年代划分,另外还有几种特定时期(特指)叫法,如鼎盛期青花瓷(以永乐、宣德朝“宣青”时期为代表)、空白期青花瓷(专指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无官窑款时期)、“克拉克”青花瓷(专指以明万历朝外销西方的青花瓷)、转变期青花瓷(以明崇祯朝青花精品瓷为代表)、高峰期青花瓷(以康熙时期“翠毛蓝”青花为代表)、仿古瓷兴盛期(以清康、雍、乾三代以仿明官窑瓷为代表)、伪品泛滥期(以清末民国初制作的赝品为代表),还有祥瑞瓷(专指天启、崇祯时期带日本风格的瓷器)、南明瓷(专指明末清初建立的南明政权瓷器)、洪宪瓷(以署“居仁堂制”款瓷为代表)、广彩(专指清中期景德镇制瓷胎运往广州彩绘的外销瓷)、浅绛彩(清末民初朱山八友彩绘瓷为代表)等。

三、明代洪武和天启、崇祯,清代顺治和光绪、宣统,分别处在朝代更替时期,器物具有过渡期的特征。明代除了空白期三朝外,不见正式署帝王年号款的还有洪武、建文、洪熙、泰昌几个朝代瓷器。洪武朝和空白期三朝只见到署干支年号款,建文朝4年,洪熙帝在位1年,泰昌帝仅在位30天,均无标准器传世,其瓷器面目不清。改朝换代对器物风格的影响,就日常生活用品来说,这种变化是随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观,以及新原料、新工艺、新产品、新科技的出现而变化的,是渐变式而不是突变式。

以上所说,主要是以青花瓷器的发展概况、时代典型特征和器物总体风格来划分的。但要注意在每个朝代更迭或过渡时期,前后朝代器物的面貌特征大多相似,前代往往孕育着后代的雏形,后代亦常常带有前代遗风,有的特征是共有的,很难截然划分清楚。

定窑口与产地

宋元以前,南北各地有许多著名窑口,如唐代长沙窑,五代越窑,宋代景德镇窑、定窑、均窑、官窑、哥窑、汝窑、建窑、龙泉窑、耀州窑、磁州窑等,百花齐放。因此,元代以前瓷器比较重视窑口的鉴别,重点应从釉色、胎质、造型、制作工艺以及烧造方法入手。到了明清时期,彩瓷十分盛行,青花瓷器已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除江西是产青花瓷大省外,各地还有许多生产青花瓷的窑口,如福建德化窑、漳州平和窑、云南建水、玉溪窑、浙江江山窑等、广东汕头窑、揭阳窑等。这些地方瓷窑胎釉原料、工艺技术、窑炉结构及装饰风格等各不相同,品种繁杂,互有特色。从风格面貌来看,既大体相近,又似是而非。

还有不少国外窑口,如朝鲜、日本、越南、东南亚等国烧造的产品,大多深受宋元明清的景德镇窑、龙泉窑、磁州窑、定窑、建窑、德化窑、同安窑等窑口影响,生产与之造型、釉色、装饰方面相似的白瓷、青瓷、青白瓷、黑釉瓷、青花瓷、五彩瓷等,有的与中国瓷器风格非常接近。这就要我们作出分析和判断,先分出古瓷的产地是南方还是北方(南北方有烧木柴与烧煤炭之别),再定出分别属于古今中外哪个窑口,最好还要辨别出窑口类别,如是属于龙窑、蛋形窑、阶级窑还是馒头窑,以及窑炉结构和烧造原理,然后要弄清楚窑口起烧的具体年代、停烧或延续的时间,还有烧制瓷器的品种特色及其使用的主要工艺技术手段等(如是覆烧、支烧还是垫烧、或是芒口、涩圈、满釉还是半釉等)。

明清以后,各地生产的青花瓷既有本地区特色,也有相互影响。胎釉、用料、制作工艺、烧造方法等都有所区别,但造型、装饰手法、图案题材内容等总体时代特征还是基本一致的。在装饰风格方面,主要受景德镇窑的影响。在辨别窑口产地时,还要注意到各个窑口之间互相借鉴、影响、模仿及其传承关系。

除了传统的以产地命名窑口外,也有的是以人的姓氏来命名,如崔(国懋)公窑、周(丹泉)窑、年(希尧)窑、唐(英)窑等。还有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如宣德窑、成化窑、康熙窑、乾隆窑等。既有官窑和民窑、瓷窑和陶窑之分别,还存在官搭民烧或瓷陶混烧的情况,这些都需要搞清它的来龙去脉,并予以认真判别的。

浅谈哥窑瓷器的特征


[摘要]: “哥窑”器以其高贵的器类,新民的造型,变废为奇的创制,从宋代起即引起人们激赏,由此还衍生出一些神话传说。然而,哥窑烧制的确切时代、地点、哥窑的性质,它与官窑的关系等等,都成为古瓷研究中诱人的谜团。

哥窑:哥窑也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特色是釉面布满碎片纹,又称“百圾碎”。

“哥窑”器以其高贵的器类,新民的造型,变废为奇的创制,从宋代起即引起人们激赏,由此还衍生出一些神话传说。然而,哥窑烧制的确切时代、地点、哥窑的性质,它与官窑的关系等等,都成为古瓷研究中诱人的谜团。至于龙泉地区哥窑瓷器的特征是:灰白色胎,胎质粗糙,胎壁较薄;施浅灰色青釉,釉层较厚,釉较透明而有玻璃光泽;釉面的开片大小相错,深浅有致,形成所谓“文武片”;又因为窑内作用加人工染色,形成“金丝铁线”,及品类繁多的名目,一般都具有“紫口铁足”。用匣钵装烧,内置垫饼或垫圈,垫烧工具的质地很细腻。传世哥窑器中,还有铁骨胎、深灰胎、土黄色胎,胎壁较厚;釉色有炒米黄色,浅炒米黄色,不透明,其光泽如人面上微汗沁出。器型有鱼耳炉、三足炉、乳丁炉、贯耳瓶、直颈瓶、穿带瓶、胆瓶、五足洗、碗、小罐、花盆、仿古觯等。南宋哥窑的灰白釉四瓣口洗,深灰色胎,施灰白釉,釉面开片,呈“金丝铁线”。花口,深腹,釉及底,底有四个小支钉。

仿伪哥瓷从明代起大量出现,以明代优秀产品以及清前三朝产品为代表,其新异、逼真程度往往使鉴定家十分为难。一般来看,仿品胎色偏白,有的釉面有贼光,有的釉层过透亮,也有的失透,缺乏生气。仿品的釉面开片并非自然形成,而是人工填色,易于识别。真品的开片呈现一种自右上向左下的自然走势,而仿品的开片,紊乱而无规律。仿品的足部常常上宽下狭,恰与真品相反,有的在器足上涂黑褐色釉做出假“铁足”。手感偏重或偏轻。真品多为小件器,而防伪者有大器。有的用着油污来作旧。

民国前仿烧地点以景德镇为主,据说日本也有仿烧。近年来几乎全国都有防伪,产品数量巨大,各地形成自己的一些特点,产品的优劣程度差异极大。

龙丽蓉浅谈瓷器收藏及鉴定要点


龙丽蓉,1983年2月出生于湖北荆州,毕业于湖北地质大学,是古陶瓷学者孙洪琦老师唯一的关门女弟子,现为孙瀛洲纪念馆馆长助理,孙瀛洲古陶瓷研究所助理,艺术品鉴赏培训导师。多年来配合老师参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博物馆卷”、北京故宫和台湾故宫合编的《国宝荟萃》以及《中华文化大辞典》、《中华文物鉴赏》等大型图书中有关陶瓷条目的撰写。发表陶瓷鉴定口诀方法十余篇。她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乃原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湖北办事处主任,母亲亦是办事处编辑,她从小就有很好的艺术的熏陶,并受过良好的教育,撰写的多篇文章散文经常在杂志报刊上发表,目前在孙洪琦老师的引导下,潜心钻研,快速掌握了瓷器鉴定之密码。下面是记者对龙丽蓉的采访内容。

记者问道:“目前瓷器收藏是个很热门的话题,您能和我们分享下您是如何看待收藏?”

龙丽蓉回答:“瓷器作为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血脉之传承的文物古玩之一,收藏它们,起码是对历史遗物的尊重,通过收藏让更多的人能感受到历史的存在。通过研究和论证,可以让我们正确的矫正历史错乱,领略曾经的历史原貌,品味它们的工艺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这就是收藏的意义。”

收藏顾名思义名为收集保藏,一般的收藏大家都会考虑材料的稀有性、不可替代性、保值升值性、艺术观赏性、保存性等因素,而瓷器收藏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瓷器贵在一个“古”字。古瓷器属于传统收藏,或称古玩。越古老越少,越古老越珍贵。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和荒山野岭的开发利用,使不少古瓷器出土重见天日,这便为古瓷宝库增添了不少瑰宝,也为收藏者提供了机会

物以稀为贵。如宋代钧瓷,便因其稀有而倍加珍贵。尤其是御用钧瓷。自古就有文人墨客说过:“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

收藏要注重收藏市场需求量大、行情看涨的古瓷,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眼力。这种“俏”货价格攀升潜力大。约10年前,清三代官窑瓷器在拍卖会上的成交价才几千、几万元。由于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现在的官窑瓷器成交价已达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了。

瓷器收藏一定要心态好,收藏是个累积的过程,而乐趣就在这真真假假当中体现出来。自身的素养加上对历史文化的认知,才能由心感悟到收藏所带来的乐趣,所以任何时候一定要不断的学习,因为中国的五千年文化是博大精深的。

记者还问道:“您觉得鉴定瓷器的要点是什么?”

龙丽蓉告诉记者,瓷器鉴定的要点要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

配图

一、看器型

孙洪琦先父孙瀛洲先生曾在《鉴定瓷器的要领》中说:“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一般说来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征,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能善于识别瓷器的工艺和神韵,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比较可靠的方法。”许多瓷器是有时代特征的,如梅瓶、玉壶春瓶,宋元明清均有烧制。但洪武梅瓶口为梯形,元代的梅瓶胸大。元青花中的玉壶春瓶,早、中期延续了宋时的风格,晚期的瓶口的撇度很大,基本都是喇叭口,颈部明显加粗,腹部也渐渐向肥大发展。另外元代还出现了多棱瓶。到了明洪武时期主要有盘、碗、盏托、执壶、玉壶春瓶、罐等,明永乐时期开始出现了葫芦形双耳扁瓶、八方形双层烛台、方流长颈壶、直口圆底钵、单柄罐、双环耳挂壶等十四余种器型。由于现代仿古瓷的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多高仿品几乎都达到可以以假乱真的地步,所以单凭观察和对比器形已不能完全保证定是真品无误,器型是对的,可能是真器,但可能是赝品,器型不对则一定是仿品。

二、看胎质

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大致说来,元代器皿底足多露胎而质粗,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挂釉(但也有极少数底款有釉而周围无釉的),清中叶以后则露胎者渐少。但无论任何时代的器皿,在圈足的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

一件瓷器的胎质、胎色一般是从器足的无釉出进行观察的。宋代和元代早期都是采用“一元配方”,二在元代中期就改中“二元配方”,即瓷石与高岭土按一定比例参合使用,瓷器的烧成温度也从低于1200度上升至1300度,于此同时,元代还采用了品质优质的麻仓土,粉粹了用水锥加工,此图颗粒较粗,胎泥自然陈腐,形成了白而不细、粗而不松、烧质紧密等,甚至瓷中还有微小洞隙,这些特征是现代仿制品永远做不到的。三、看釉面

观察古瓷的釉质,一般要注意其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

第一类使用过或者陈设过的瓷器,上面的痕迹和年代感是现代仿品无法触及的。

第二类是从未使用过的瓷器,上面没有使用过时属于“库藏”,因年深日久,釉面的关泽也是柔和的,有一种自然的“韵光”。

第三类是出土的瓷器,因瓷器在古墓中时间太久,釉面表层收到化学侵蚀,形成了吃土的现象,釉面发乌,用放大镜看能看见很多吃土的土斑。

这里稍微提一下,观察釉面是否有流淌,或者积釉也很重要。例如永乐白釉的器口、底、边角及釉薄处会闪白,或泛黄色,釉厚处会闪青色。宣德瓷器釉面上有棕眼的现象。弘治朝以后蓝釉釉面呈灰黑色调等。这些虽然都是公益缺陷但不容易被模仿或者超越。

四、看釉泡

看釉泡是比较微观的鉴别方法。看釉泡主要是看白釉层部分,而不是色釉层。因为古时候的柴窑和现在的气窑烧制出来的气泡是截然不同的,如官、哥窑釉泡之密似攒珠,汝窑釉之疏若晨星,以及宣德釉面有所谓的“棕眼”等,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当然这个只是我个人的理解,仅供大家参考,因为釉泡的分析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供大家一起探讨。

五、看纹饰

纹饰特征表现在题材、彩料、画法等方面。

瓷器的纹饰的用途不仅仅是表达美观,更重要的是反映当时的一种典型文化。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更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过程,因此也可据以推断器物年代的远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而且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纹饰布局都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至明代中期以后此种画法渐绝,虽间或采用,但为数不多。此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画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定,很不适于画人物,因而在元代纹饰中画人物的较少,也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至于成化斗彩,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却也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而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点,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着一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有一定的帮助。

六、看青料

青料指制作青花瓷所用釉下彩料。青花瓷是明、清主流瓷,各个朝代所用的青料不同是有准记载的,而不同青料的呈色是有很大的差异的,由于青花五彩和斗彩瓷也都要使用青料,故而青花的呈色来为彩瓷断代。一定要注意区分凝聚斑和铁锈斑。

七、看底足

自古就有“看瓷先看底”之说,研究各个时代不同形式的器足特点,找出瓷器继承、发展、演变的规律十分重要,很多工艺都可以作为断代的工具。

这里说下修足边的工艺还有瓷器底留下的特征。元代工匠在修理足处理时,是先挖后削,一般是右手握削刀,由外向内,是按逆时针方向操作的,在器胚上会留下螺旋痕迹,于中心收刀。

大家一定要区别火石红、火烧红、涂抹红、糊米红等固有的特征。

八、看款式

根据款识以定瓷器之新旧真伪,是鉴别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并且各有其特征。先以明代款识而论,就有所谓“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因此研究各代款识,首先要注意其笔法,如横、竖、撇、捺、勾、挑、点、肩等八笔的特征,都须认真加以领会和对比,以有助于识别真伪。

什么朝代用什么款,不用什么款也要引起重视。明、清常见的双圈栏款是从明宣德年间开始的,也就是说在明永乐、洪武及元代青花瓷中是不见双圈栏款识的。

明清瓷器鉴定中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图)


识真与辨伪

自宋代以后,即兴起摹古仿制之风,特别是明清时期,仿古之风达到高峰,历代都有仿古赝品或造假古董问世,清末、民国时尤甚。还有的赝品来自朝鲜、越南、日本、东南亚等国以及台湾地区。因此要辨别伪品或仿品是何朝代、时期、地区所仿(伪),其主要特点、手段、影响如何,是古代仿品、现代仿品或是做假古董。还要弄清楚是整体摹仿还是局部仿制,如有单仿造型、仿纹饰、仿釉色、仿款识之分,所呈现的仿品面貌特征都有较大区别。在仿品中有的是同时代仿制(明仿明或清仿清),或后朝仿前朝器物(如清雍正朝仿明宣德朝),有的是历代官窑仿官窑瓷,还有的是历代民窑仿官窑瓷等。此外,明清时期景德镇窑都有仿制宋代的五大名窑及仿越窑、龙泉窑青瓷等,都存在辨真伪的问题。如明代成化、正德朝就有仿写前朝宣徳款器物,嘉靖、隆庆、万历朝也有大量仿明成化、宣徳、永乐官窑青花器物。到了清代,特别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仿古瓷更加逼真,此后,仿古风益甚,且种类丰富多彩,数量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类古代仿品,有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制作技术水平很高,也有其较高的研究、收藏价值,因此对这类仿品瓷也要鉴别出其相应年代,弄清是仿自哪个窑口、哪个年代及其与真品的区别。

识真才能鉴假,在辨别真假之前,先要熟记历代古瓷真品的造形(包括主要器型)典型特征和总体风格及细微之处的特点,再将相似或存疑的实物与考古出土器物和馆藏传世真品进行比较,从纹饰、色调、胎釉、造型、工艺制作手法、款识字体写法特点等几方面情况综合分析,看两者之间在整体面貌及细部特征是否自然相符,与真品有否内在的联系,能否表现出时代共性。然后再对照文献资料考证,尽量找到仿品出处和时代依据。特别要仔细观察器物的细部,这常是伪品露出破绽之所在。青花瓷装饰艺术主要是以绘画手法为特色的,故鉴定重点除上述几方面外,观察纹饰、画风、笔法、彩料、青花呈色变化等显得尤为重要。

分期与断代

目前古陶瓷鉴定分期断代法,以明清时期为例,还是习惯于先按大的朝代划分,再按帝王年号细分。从器物断代科学性看,实际上这种按小朝代划分法不尽合理,因为按时代发展和器物变化规律来说,本应要有一个循序渐进过程,因此按照年代或时期(包括年限、时段)的早、中、晚划分可能会更符合实际情况。从器物鉴定角度看,划分的年限范围越小就越准确。

元代以前的器物,定出大的朝代即可,不必按皇帝年号分期,但其中朝代较长的还可分出早、中、晚三期(如唐早期、宋中期、元晚期等)。明清距离现代较近,各种传世品和出土文物都很多,在民间还有大量仿制品,情况较为复杂,因此要力求做到鉴定准确,尽量缩短时间跨度。下面的分期,分别把风格和年代比较相近的时代划分在一起,其中年号时间较长的要再分期(如康熙60年还可分出早、中、晚三期),有的处于朝代或帝王更替期,也可以初期、末期称之。

一、明代大体可分为五期:一期为明初,即洪武、建文,共35年。二期为明早期,又可分前后阶段,前阶段为永乐、洪熙、宣德,共33年;后阶段为正统、景泰、天顺,共29年,前后阶段共62年。其中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未见署官窑年款,瓷器风格亦有别于前后朝代,故又被称空白期。第三期为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共57年,正德后期已开启晚明风格。第四期为明晚期,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共100年;第五期为明末,天启、崇祯,共24年。

二、清代也可分为五期,一期为清初,顺治,18年。二期为清早期,康熙、雍正,共74年。三期为清中期,乾隆、嘉庆,共85年。四期为清晚期,道光、咸丰、同治,共54年,也叫晚清时期。第五期为清末,光绪、宣统,共37年。

以上只是大致的年代划分,另外还有几种特定时期(特指)叫法,如鼎盛期青花瓷(以永乐、宣德朝“宣青”时期为代表)、空白期青花瓷(专指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无官窑款时期)、“克拉克”青花瓷(专指以明万历朝外销西方的青花瓷)、转变期青花瓷(以明崇祯朝青花精品瓷为代表)、高峰期青花瓷(以康熙时期“翠毛蓝” 青花为代表)、仿古瓷兴盛期(以清康、雍、乾三代以仿明官窑瓷为代表)、伪品泛滥期(以清末民国初制作的赝品为代表),还有祥瑞瓷(专指天启、崇祯时期带日本风格的瓷器)、南明瓷(专指明末清初建立的南明政权瓷器)、洪宪瓷(以署“居仁堂制”款瓷为代表)、广彩(专指清中期景德镇制瓷胎运往广州彩绘的外销瓷)、浅绛彩(清末民初朱山八友彩绘瓷为代表)等。

三、明代洪武和天启、崇祯,清代顺治和光绪、宣统,分别处在朝代更替时期,器物具有过渡期的特征。明代除了空白期三朝外,不见正式署帝王年号款的还有洪武、建文、洪熙、泰昌几个朝代瓷器。洪武朝和空白期三朝只见到署干支年号款,建文朝4年,洪熙帝在位1年,泰昌帝仅在位30天,均无标准器传世,其瓷器面目不清。改朝换代对器物风格的影响,就日常生活用品来说,这种变化是随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观,以及新原料、新工艺、新产品、新科技的出现而变化的,是渐变式而不是突变式。

以上所说,主要是以青花瓷器的发展概况、时代典型特征和器物总体风格来划分的。但要注意在每个朝代更迭或过渡时期,前后朝代器物的面貌特征大多相似,前代往往孕育着后代的雏形,后代亦常常带有前代遗风,有的特征是共有的,很难截然划分清楚。

定窑口与产地

宋元以前,南北各地有许多著名窑口,如唐代长沙窑,五代越窑,宋代景德镇窑、定窑、均窑、官窑、哥窑、汝窑、建窑、龙泉窑、耀州窑、磁州窑等,百花齐放。因此,元代以前瓷器比较重视窑口的鉴别,重点应从釉色、胎质、造型、制作工艺以及烧造方法入手。到了明清时期,彩瓷十分盛行,青花瓷器已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除江西是产青花瓷大省外,各地还有许多生产青花瓷的窑口,如福建德化窑、漳州平和窑、云南建水、玉溪窑、浙江江山窑等、广东汕头窑、揭阳窑等。这些地方瓷窑胎釉原料、工艺技术、窑炉结构及装饰风格等各不相同,品种繁杂,互有特色。从风格面貌来看,既大体相近,又似是而非。

还有不少国外窑口,如朝鲜、日本、越南、东南亚等国烧造的产品,大多深受宋元明清的景德镇窑、龙泉窑、磁州窑、定窑、建窑、德化窑、同安窑等窑口影响,生产与之造型、釉色、装饰方面相似的白瓷、青瓷、青白瓷、黑釉瓷、青花瓷、五彩瓷等,有的与中国瓷器风格非常接近。这就要我们作出分析和判断,先分出古瓷的产地是南方还是北方(南北方有烧木柴与烧煤炭之别),再定出分别属于古今中外哪个窑口,最好还要辨别出窑口类别,如是属于龙窑、蛋形窑、阶级窑还是馒头窑,以及窑炉结构和烧造原理,然后要弄清楚窑口起烧的具体年代、停烧或延续的时间,还有烧制瓷器的品种特色及其使用的主要工艺技术手段等(如是覆烧、支烧还是垫烧、或是芒口、涩圈、满釉还是半釉等)。

明清以后,各地生产的青花瓷既有本地区特色,也有相互影响。胎釉、用料、制作工艺、烧造方法等都有所区别,但造型、装饰手法、图案题材内容等总体时代特征还是基本一致的。在装饰风格方面,主要受景德镇窑的影响。在辨别窑口产地时,还要注意到各个窑口之间互相借鉴、影响、模仿及其传承关系。

除了传统的以产地命名窑口外,也有的是以人的姓氏来命名,如崔(国懋)公窑、周(丹泉)窑、年(希尧)窑、唐(英)窑等。还有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如宣德窑、成化窑、康熙窑、乾隆窑等。既有官窑和民窑、瓷窑和陶窑之分别,还存在官搭民烧或瓷陶混烧的情况,这些都需要搞清它的来龙去脉,并予以认真判别的。

浅谈隋代瓷器的特征


在中国陶瓷史上,隋朝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至唐代,北方形成了以刑窑为代表的白瓷系统,南方则有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系统,一青一白两大瓷窑系统并驾齐驱,形成“南青北白”之说。同时“釉下彩瓷”与“花瓷”、“三彩陶器”等有特色的制瓷工艺也相继出现。隋唐时代,全国统一,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进入了高度发展时期,陶瓷生产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隋代历时甚短,立国仅39年即亡。但它的历史地位,犹如秦对立两汉,为后继王朝—唐建立统一大帝国创造了条件。同样,在陶瓷史上,隋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基于隋代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瓷器生产便能既继承北方青瓷的传统风格,也吸收了南方青瓷的特点,故南北青瓷得以融合与发展,形成了隋代青瓷的一大特征。隋代瓷窑的分布也改变了南北朝时期瓷器生产的格局,使南北方瓷器生产可以并驾齐驱的向前发展。

隋白瓷双系鸡首壶

隋代处于两晋南北朝和唐代之问,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孕育着我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一一唐代瓷器巨大成就的到来,这一时期的陶瓷业相对前代可以说比较发达,瓷器的生产继承了北方青瓷的传统风格,又吸收了南方青瓷的特点,烧制出的器物品种明显增多。白瓷生产也较多,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说:陶瓷器造型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的风格,但又有所变化,变得更加饱满。隋代制瓷的中心仍在南方,但已有逐渐向北转移的趋势。隋代制瓷业的突出表现就是北方的瓷业有了新的发展。

隋以前烧瓷窑场主要都集中在长江以南和长江上游的四川地区,北方的烧瓷窑场极为稀少,入隋以后,南北方瓷业才开始了飞跃性的发展,窑场及其烧制的瓷器明显增多,各种花色、风格、样式的瓷器开始呈现,形成各竞风流的局面。

隋代瓷器的工艺技术取得许多成就,超越前代。瓷泥一般都经过淘洗,且掌握了控制原料中铁元素比例的技术。

隋瓷主要用支具支托叠烧。支具支托叠烧时,器物在窑内直接接触火焰,受窑内烟火熏染,釉面不匀,而且往往还粘上许多烟灰窑渣。但这时已出现了筒形匣钵,虽未马上得到普及与发展,却也标志着烧瓷技术的又一次飞跃,逐渐使得瓷器制作与造型发生了很大变化,胎壁由厚重趋向轻薄,底足由平底、饼形足变为玉璧形底、圈足,釉面不受窑内烟熏污染,从而保持了色泽的纯净,也使器物造型趋向于轻巧、精美。

隋代洪州窑青瓷象首净瓶

隋代的主要器型有:盘口壶、鸡头壶、带系罐、瓶、高足盘、佣等,其造型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

鸡头壶:盘口较南北朝时更高,颈更细长,颈部加饰几道弦纹。腹部更为瘦长,鸡头却趋向写实而且较靠近颈部。龙柄、带系。

盘口壶:体形较南北朝时的大,盘口更高,颈较长较直,腹更瘦长,有4—6个条状系。

罐:北方流行的罐多为四系、直口、无颈,罐身近椭圆形,腹中部凸起一道弦纹。南方流行的罐多为六系或八系,直口、无颈、丰肩,罐身瘦长。

瓶:小盘口,颈较细长,腹略呈椭圆形。高足盘:有些文献上称作浅盘圈足豆,这是隋代特有的器型。浅盘,口微外撇,盘心平坦,常有阴线圈纹,并留有几个支烧痕。高足呈喇叭状。

白瓷俑:面部清瘦,身体细长,同唐代肥胖的俑有明显的区别。

浅谈宣统瓷器的鉴藏


宣统粉彩九桃福寿纹纹碗·北京荣宝2013年6月23日春拍

清代晚期宣统一朝短短三年,却仍有烧制官窑瓷器。已故陶瓷鉴定泰斗庚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提到《清档》对宣统时期的记载为:可惜品种有限,数量较少,故传世品不多,甚为珍稀。笔者喜好鉴藏陶瓷多年,但所见宣统官窑瓷器并不多。据界内前辈所言,宣统官窑瓷器过去未见到有仿品。

而随之陶瓷鉴藏热,近年已引起赝贩子所注意。宣统本朝瓷器有其特定的时代风格,较为突出的特点是,真品款识书写较为规整,排列有致,笔路圆润而有劲。其青花发色,鲜亮浓艳而不晕散。提及此时的器形,《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亦有对宣统时期的造型作以评析。庚宝昌先生总结为:造型与前朝规格一致,仍为传统的形制。只是胎体比以前轻薄,器形亦大比前朝规整。典型的器物有盖罐,赏瓶,玉壶春瓶等。

以笔者的鉴藏经验,其纹饰多为团鹅纹、团龙纹、双喜云龙纹等宣统时期的瓷器,在收藏界较为常见的代表器有,盖杯、盖罐及碗盘等。当然,此时的图案纹饰依然有承袭光绪以前的图案,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有、海水姜牙纹、万寿纹、喜字纹等。而此时的绘画并非所有的陶瓷画技都完全受到清政府的腐败所影响,也是有不少的器皿纹饰被绘画的十分精致,甚至可与前朝相媲美。而庚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亦有提及宣统瓷器的纹饰画意较光绪时的细腻。

这是一件宣统时期的粉彩九桃福寿纹纹碗,为北京荣宝拍卖今春的拍品。该碗的外壁绘桃树一株,衬以矾红灵芝,寓意长寿。娇艳的饰彩渲染出桃果香浓欲滴的神韵,形成叶有阴阳向背、树有老枝新芽的精彩效果。据陶瓷鉴藏资料记载,此式粉彩九桃纹饰为雍正时期创烧,其后便成为官窑瓷器的经典纹样。其估价为20-30万人民币,来源于2012年的及时的春拍。而笔者身边往来的一位藏家大腕师友前辈就是荣宝的常客,据其介绍荣宝的业界口碑同样如同大牌国际拍卖行佳士得一样响亮。但即便是大拍卖行的瓷器专场对于宣统瓷亦是为之甚少,由此可预计届时此瓷的碗落锤价不俗。

宣统瓷虽数量有限,但依然具有宫廷制瓷的风格特征,所以这一时期的陶瓷称为清代封建统治者奢靡生活用品的尾声,是颇具说服力的说法。

2013年6月21日 傍晚

于【岳宝轩】

博文地址:?tj=1

鉴定清代雍正乾隆墨彩瓷浅谈


“墨彩专指画笔而言,黑彩则兼及质地矣。”这是陈浏先生的《陶雅》对墨彩和黑彩的精辟结论。另据唐英《陶成纪事碑》中所举仿古采今57个品种,有“一新制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仿笔墨浓淡之意”的记载,这是一种仿水墨画作装饰纹样的瓷器,后人称为墨彩,是雍正时创烧的一种釉上彩绘瓷器。它与黑彩不同,器表纹饰仿佛水墨画。制作时将珠明料在已烧好的白釉瓷上面用笔画纹饰或题诗,然后放入800度左右的炉中烘烤。墨彩纹饰的色调,一种为浓黑,光泽油润,并微微泛点紫,再加点淡淡的赭红使画面显得高雅稳重,这类作品多属上等之作或官窑制品。另一种墨彩纹饰色调泛灰无光泽,同时兼用矾红点缀画面,这类作品多属民窑产品。

仿木纹釉墨彩山水人物笔筒 清雍正款

雍正时期的墨彩

墨彩最早是运用在明代的五彩瓷器上,主要用来勾绘纹饰轮廓线,到清代雍正时期创烧成墨彩瓷画。雍正墨彩颇负盛名,最常见的造型是笔筒,其次有盖碗、套杯、尊、盘等。纹饰方面以山水人物为主,画面犹如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上海博物馆藏的墨彩山水图笔筒(图一),为清代雍正的典型器。器身墨彩画的是和谐宁静、舒适安闲的山村景色,此图构思巧妙,墨彩有浓有淡,景致有近有远,画面清新秀润。类似这样的墨彩瓷器国内外都有收藏。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藏一件以木纹釉为地开光墨彩山水人物笔筒(图二),器内及外壁上下边缘施以木纹理的彩釉,外壁中部通绘墨彩绘画,为一幅张果老骑驴的神话故事图。其画面以墨彩为主,缀点天蓝、浅粉、淡绿、浅黄等色,非常精美,是件难得的佳作。器底有雍正年制款,属官窑制品。

原清宫旧藏中有墨彩与粉彩组合装饰的长方笔筒,非常精美。笔筒从前后两面分别绘墨彩山间会友及墨彩人物骑驴进山图,两幅墨彩画重峦叠嶂,树木成林,人物形象生动,表现出作画者有很深的绘画功力,以墨彩为主,白、蓝、赭作点缀,画面清淡优雅。此笔筒无款识,但不失雍正官窑的品味。另有墨彩乡村景色盖碗,碗盖及碗身均绘山间的小村,有山有树及人物和茅草屋,碗盖顶及底均用红彩绘一蝙蝠。这两件墨彩瓷器,色彩浓淡有序,绘画技巧水平较高,结合造型与胎釉应是雍正时期官搭民烧的好作品。

民窑墨彩洗口大尊为雍正典型器,在民间及博物馆中均有收藏。如上海文物商店的墨彩人物洗口尊,此尊上下布满墨彩人物纹饰,有老者有幼童,是表现福禄寿的人物画,画面以黑色为主,人物的面部、手部及衣褶用淡淡的矾红勾勒及晕染,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图中的博古有香炉、花瓶作陪衬。此器从造型、用彩及绘画均属雍正时代的艺术风格。沙底无釉,有旋纹,无款识,为典型民窑产品。

墨彩山水图笔筒 清雍正

乾隆时期的墨彩

此期墨彩的独立品很少,墨彩主要用来勾勒粉彩、五彩器物的纹饰线,或绘器物的局部纹饰,或墨书诗句。值得提出的是乾隆时期督陶官唐英自书、自画、自制的一些小型墨彩文具,如仿官釉墨彩行书诗句水丞、仿官汝墨彩行书诗句笔筒(图三)、白地墨彩行书笔筒、白地墨彩四体书笔筒、白地墨彩篆书寿字笔筒(图四)等。更精巧的是石纹釉为地连方开光墨彩山水人物诗句小笔筒,器形特殊,由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笔筒相套在一起,小笔筒跨在大笔筒的一侧,器外边角绘墨彩石纹花釉,共有四个开光,两个开光内墨书诗句,另两个开光为墨彩竹石图及山水人物。据诗文瓷器为乾隆八年唐英亲笔写画的。

墨彩篆书寿字笔筒 清唐英

香港暂得楼捐赠香港中文大学一件“蜗寄唐英”款墨彩云龙诗句小笔筒,笔筒外壁一条墨龙,仿佛从云海中跃出,墨彩浓重,又渲染一点淡淡的赭色,在笔墨上表现得酣畅淋漓。以上几件唐英自制的墨彩文具都用红彩署有唐英的别号,如“榷陶使者唐英制”、“陶铸”、“甄陶”、“蜗寄居士”、“俊公氏”。除这些款识外,可考的唐英别号还有“隽公”、“叔子”、“蜗寄老人”、“沐斋居士”、“陶成堂”、“陶人”、“古泉堂”、“古柏堂”等,都是唐英使用过的款识,对研究唐英的作品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