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白瓷砖 > 导航 >

白瓷三格洗

白瓷三格洗

白瓷砖 瓷砖怎么洗 爵士白瓷砖

2020-04-27

【www.taoci52.com - 白瓷砖】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随后,党领导全国人民展开了大规模、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全国人民捐款捐物,踊跃参加志愿军,踊跃捐献飞机大炮,在各条战线上,以努力生产、厉行节约的实际行动来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运动以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教育人民,极大地鼓舞起人民的革命热情和劳动热情。

邵武市民间收藏的“抗美援朝白瓷消毒三格洗”,正是在以上所述的历史背景下生产的。该洗高6厘米,口径14.3厘米,足径13厘米,口沿外伸,口边内有可叠加之凹槽,洗内均匀地分为三格,圈足内敛,有供叠加的二层台阶式凸棱。该洗胎骨坚实厚重,胎质细腻,整器除可供叠加的凹槽和凸棱露胎外,均施肥厚滋润的白釉,釉层内有密集的气泡。圈足内满釉,可见规整的轮制痕迹。

该洗的一面为:从右往左的釉上墨彩书“抗美援朝”;另一面为:从右往左的釉上墨彩书“消灭细菌”;其烧制工艺为先烧制好白瓷三格洗,再施釉上墨彩书写文字,二次回炉,烧烤至800度左右出炉即成。

该白瓷三格洗的用途,经请教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领导,说是抗美援朝战场上,发给战地卫生所、卫生员,用来抢救伤员时存放针头、酒精、棉球等药具的消毒器皿,有多个,可以叠加起来使用,顶上有盖,整套用布包裹起来,即方便携带,又可防止药具被细菌侵染,非常实用。

taoci52.com编辑推荐

白瓷


胎和釉均为白色的瓷器。白瓷要求胎、釉含杂质比青瓷更少,其中铁的氧化物只占1%,或不含铁。以氧化火焰烧成,胎体白,釉层纯净而透明。中国白瓷大约在北朝时期出现,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了最早的—批白瓷,有长颈瓶、四系罐等,具备了白瓷条件,但质地较粗,烧结不成熟、有的釉色泛黄或泛灰。河北内丘北朝瓷窑遗址出土的白瓷、有碗和四系罐,水平与范粹墓出土白瓷相似。隋、唐、五代白瓷工艺大踏步前进,一些隋墓如姬威墓、张盛墓、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数量、品种和水平都超过北朝,隋代白瓷窑址有河北内丘、临城、河南巩县等地。在巩县窑附近发现一个窖藏,出土了质量比较高的隋代白瓷深腹杯和双耳罐。唐化白瓷生产广泛发展,其中邢窑白瓷达到“如银似雪”的水平。唐代诗人皮日休在《茶瓯》诗中说:“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邢窑白瓷在当时后来居上,与久负盛名的越窑青瓷并驾齐驱,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邢窑白瓷上还刻有皇宫中储藏珍宝的御库“大盈库。的“盈”字,说明邢窑曾为皇宫烧贡瓷。唐代生产白瓷的窑口还有河南巩县窑、曲阳窑、鹤壁集窑、密县窑、登封窑、荥阳翟沟窑、郏县窑、山西浑源窑、平定窑、陕西铜川黄堡窑、安徽萧县窑、江西景德镇窑等。五代曲阳窑(定窑前身)快速发展,工艺水平提高,有的制品上刻“官”、“新官”字样,也有用褐彩写“菜玉”字样的。宋代白瓷高速发展,生产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是定窑。定窑白瓷胎薄釉润,有象牙般的质感,刻花层次清晰,划花如行云流水。它最早发明覆烧工艺,使产量猛增4至5倍。其他白瓷窑还有河北磁州窑、四川彭县窑、山西平定窑、阳城窑、介休窑、孟县窑、河南密县窑、登封窑、福建德化窑、安徽泗州窑、宿州窑等。辽金时代,北方上述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的瓷窑继续生产,辽宁、江西、内蒙古等地受定窑、磁州窑的影响也生产白瓷。内蒙古赤峰的缸瓦窑学习定窑工艺,生产具有定窑风格的白瓷,产口水平很高。元代白瓷工艺达到新的水平,景德镇湖田窑区生产精细白瓷,有碗、盘、瓶、罐等器皿。白瓷工艺水平的提高,为青花、釉里红等品种的发展打下基础。明代景德镇成为驰名中外的瓷都,各种瓷器竞展丰姿,白瓷工艺同样得到发展,永乐的甜白釉釉色细腻甜润,宣德至晚明的白色釉质莹润如堆脂。景德镇白瓷始终是瓷器中的一个优秀品种,它的优秀质量一直保持到清代。白瓷发展史上,德化窑产品特别引人注意。德化白瓷胎体细密、透光性好,白里透红,有“中国白”的美誉。明代著名工匠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等人制作的观音、达摩等瓷塑享誉海内外,是中国白瓷的名品。(见如下图)

唐代白瓷


唐代白瓷窑口多集中于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浑源窑、平定窑,陕西的黄堡镇窑。五代时期,江西景德镇也开始烧造白瓷。

邢窑白瓷按其胎、釉的质地,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粗白瓷的胎质又有粗、细之分,粗胎的一类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细胎的一类胎体致密,胎色较淡,但仍不够白,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粗白瓷的釉质较细,有些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为灰白或乳白色,还有黄白色。细白瓷的胎色纯白,个别的白中闪黄釉质很细,釉层中有微细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满釉,釉色纯白或白中微泛青色。邢窑白瓷多是素面无装饰,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邢窑常常采用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装饰方法。

唐初定窑瓷器胎质较粗,胎色为青灰色,淘洗欠精者呈褐色,瓷胎均己烧结;白釉器物内璧施满釉,外施半釉,釉面光润,积釉处呈灰色。唐代中期,胎土经过仔细淘洗,胎质坚硬,胎色纯白,釉直接施于瓷胎上,无化妆上,釉色乳白,个别积釉处呈灰绿色或浅青白色,釉质细洁失透。晚唐至五代时期胎土质地此前期更细,胎壁薄而轻巧,釉质细洁,呈乳白色,器物除底足等接触面外,均施满釉。

晚唐五代直到宋初,定窑还有一种带有"官"或"新官"款字的精白瓷,其基本特征是:胎薄轻巧,质地细洁,呈纯白色;釉面滋润,釉为乳白色或白中泛青色,除底足外,均施满釉。一般讲,"官"、"新官"款宇刻在胎薄细腻、制作精巧,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器物上的,属于唐、五代时期;刻在釉色白或白中泛黄或部分微微闪青,有时带有刻划花装饰器物上的,属于北宋早期;刻在用覆烧法烧成,口沿无釉并带有刻划花装饰的器物上的,则属于北宋后期。

邢窑白釉碗 唐 直径14·3厘米 估价:RMB8000 口外卷贴壁成唇,斜弧壁,浅宽足似璧,全器光素无纹。胎体坚致,釉色雪白,有"类雪类银"的说法。

白釉双龙耳瓶 唐 60.8*12X15.5厘米 此瓶盘口,弦纹长颈,长圆鼓形腹,平底。两只龙柄连接于盘口与瓶肩之上,龙口紧紧衔住盘口,形成了此瓶最突出的部分,给人以匀称稳重之感,同时亦便于提拿,集装饰性与实用性于一身。瓶身通施白釉。此类器物形成于隋代,盛行于唐代。

邢窑白瓷执壶 唐 高33·2厘米 估 价:RMBl560000一1950000 成交价:RMB2344600 邢窑白瓷在唐代与越窑产的青瓷同时著称于世,代表了唐代瓷器生产的两大主流。此壶线条流畅,造型优美,胎质坚硬,釉色洁白莹透,通体素净,有 "美银类雪"的美誉。

白釉广腹盖瓶 唐 高 14.6厘米 估价:RMB96000一120000 成交价:RMB148995

建白瓷


旧称明代福建德化窑烧制的优质纯白瓷。德化窑是我国陶瓷史上有名的民窑,其窑址已发现多处,其中以屈斗宫窑址最有代表性。明以前德化窑烧瓷品种较杂,有黑瓷、青花、白瓷,其生产白瓷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宋代,明代其白瓷晶莹洁白,驰名中外,清代开始衰退。建白瓷主要以其胎釉纯白而独具特色,它与北方白瓷和江西景德镇宋代白瓷在胎釉的化学成分等方面有所不同。德化地区盛产瓷石,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检测,德化白瓷胎体含石英、绢云母和高岭土等矿物质,其中氧化钾含量高达6%,氧化铁含量较低、由宋代的0.57%降至明代的0.35%,因此烧成后玻璃相较多,胎白致密,透光度较好。而北方白瓷及景德镇白瓷用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粘土烧成,其中氧化钾含量只有2%~3%,此种粘土内含助燃物质少,烧成后胎质不够致密,透光度较差。德化窑的瓷釉为典型的钾—钙釉,氧化钾、氧化钙含量高,三氧化二铁含量低,加之当时窑工们已能熟练地掌握氧化烧成技术,所以德化白瓷釉色光润、纯净,乳白如凝脂,有玉的质感。而北方白瓷釉三氧化二铝含量高,氧化钾含量低,以氧化镁为助熔剂,此种釉薄且显现出牙白色调,白中泛黄。景德镇白瓷釉中氧化钛、三氧化二铁与三氧化二铝含量适当,烧成时采用氧化还原气氛,所以釉色白中泛青。明代德化窑白瓷质地优异,但日用器少。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已发表的考古资料及传世品正与文献记载相符。德化窑盛产瓷塑像,常见的有观音、罗汉、达摩、寿星等,造型生动,面部雕刻细腻逼真,突出个性;衣饰刻画准确流畅,静中有动。瓷塑艺人何朝宗、林朝景等在历史上久负盛名。明代德化窑也生产供器,如尊、鼎、香炉以及精美的工艺品,像梅花杯、八仙杯。生产的箫笛等瓷质乐器音质远出竹器之上,颇负美名。德化白瓷在元明时期还大量销往海外,在非洲的坦桑尼亚和和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等地均发现了元明时期的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器。

李朝白瓷


要说清李朝白瓷的渊源还要追溯到高丽青瓷,甚至与中国瓷器的关系。故宫博物院古陶瓷专家冯小琦告诉记者,自唐代以来,高丽便开始模仿中国瓷器造型,这一点可以从其出土的诸多瓷器中可见。

高丽王朝(918年-1392年)之后,李朝(1392年-1910年)开始了其漫长的统治时期,并逐渐有了与高丽青瓷齐名的李朝白瓷、李朝粉青。

当时的文人成伣(1439年-1504年)在《慵斋丛话》中记载:“世宗朝御器专用白瓷,至世祖朝杂用彩瓷,求回回青于中国,画樽、杯、觞,与中国无异。”由此可知,李朝青花瓷的出现应不晚于15世纪中期世祖时。17至18世纪,李朝青花已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器物多见四方、六至十二角等棱角造型。

直到这时,李朝白瓷与李朝粉青都受到中国瓷器的影响。其中李朝白瓷受到中国北方窑的风格影响,而李朝粉青则受到磁州窑的影响。不过尽管高丽青瓷、李朝白瓷等与中国瓷器渊源颇深,但自高丽开始其在陶瓷的形态、样式及技法上都与中国有很多不同。类似韩国早期的瓷器没有釉上彩,“只是到了后来才发展出来。

韩国的古陶瓷也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收藏界可能更为追捧高丽青瓷,这部分缘于其工艺、质地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中国。近年来,中国市场成交价最高的高丽青瓷要算去年中国嘉德在香港拍卖中所拍的12世纪高丽翡色青瓷五瓣花形盏托,成交价为517.5万港元。相比之下,出现在中国市场的李朝白瓷数量则相对较少,其估价一般在几十万元。

邢窑白瓷 天下白瓷之母 胜雪更多灵气


唐代茶学家陆羽在《茶经》中层这样赞美过邢窑白瓷:“邢瓷类银”、“邢瓷类雪” ,“银、雪”二字将邢窑白瓷的细白莹洁展现得淋漓尽致。邢窑位于古邢州,即今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和临城县一带,以烧白瓷著称,在唐代时器物进贡内廷,可与烧青瓷的越窑平分天下,故有“南青北白”之说。而邢窑,更是我国白瓷的发源地,由邢窑白瓷衍生出来的各个烧白瓷的窑口在唐代以后发展甚为成熟。

诗圣杜甫客居成都时,就曾写过一首关于唐代大邑白瓷的诗,称其“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寥寥数字,将白瓷的色、音、质、感描绘得淋漓尽致。而据专家考证,诗圣所描写的大邑白瓷实际上应该是受到邢窑风格影响的白瓷作品。那么,唐代真正的邢窑本窑细白瓷更是不遑多让,无论是白瓷的坯料、釉料还是工艺技法,都是我国白瓷的一大高峰。

邢窑白瓷的烧造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齐时期,这是邢窑白瓷的萌发阶段,因此白瓷尚不成熟,其胎质灰白,釉色呈乳浊的淡青色,施釉厚薄不够均匀,故而釉薄处呈乳白色,整个釉面往往泛青或闪黄。这种不成熟的白瓷一直持续到隋朝年间,到隋朝晚期终于有较大进步,白瓷的胎以白色粘土拉坯,胎薄,半透明,釉面则比较光润纯正,基本不会泛青或闪黄。在工艺上,隋代邢窑白瓷已经采用轮制成形,所以旋削工整,装烧也很讲究,施釉厚薄的均匀度亦进步很多。

自唐代开始,邢窑白瓷大放异彩,烧造规模巨大、数量众多。唐代邢窑白瓷分为粗、细两类。粗瓷捏练及陈腐都不够充分,胎色灰白,釉色白中带黄,是典型的民间日用瓷。而邢窑细白瓷则造型大方朴素,线条饱满酣畅,制作规整精细。此时的邢窑细瓷胎质坚实、细腻,胎色纯白,胎釉之间还另上一层白色化妆土,釉面薄而光滑,色如银如雪,但在洁白恬静以外又比霜雪更多一分灵动,给人以既雍容饱满而又凝润大方的美感。

在施釉工艺上,唐代邢白瓷一般内施满釉,器外釉不到底足,釉层的乳浊感比较明显,但是光泽度较弱。在唐代早中期,邢白瓷一般素光无纹,少带纹饰以凸显釉质之美,风格朴素淡雅。此时的器物款识主要有两类,均为阴刻居多。一类是“翰林”字样竖刻款,为翰林院在邢窑定烧的瓷器,多见于罐;另一类是“盈”字款器物,是大盈库在邢窑定烧的瓷器,为宫廷皇家专用,以杯碗常见。

唐代末期开始,由于战乱连连,邢窑的生产受到了极大影响,逐渐走向衰落。即使在五代时期又用过短暂的烧造,但是产品以粗白瓷占主,细白瓷几乎很难见到。五代时期的邢窑不仅规模骤缩,生产工艺也每况愈下,一直处于模仿定窑、磁州窑生产的状况,这种落后一直延续到金元时期,而且也仅仅是邢窑原址的少数窑场还处在运转中。在五代到金元的数百年间,邢窑不仅面临着各政府的苛捐杂税的盘剥,由于地理因素更是多次遭遇洪灾。最终,一代名窑难以支撑,彻底落寞在历史洪流之中了。

辽白瓷和宋定窑白瓷的区别在哪


辽白瓷和宋定窑白瓷都是人们眼中的精品,对于刚步入瓷器收藏队伍或者说没有接触过白瓷收藏的朋友来说,二者并不太好区分。

1.从瓷器的胎体来看

北宋定窑白瓷的胎体比较细薄光洁,需要很高的温度才能够烧制成功,瓷化的程度比较好,用手指轻轻叩击北宋定窑白瓷,就会发出清亮悦耳的声音。大部分辽白瓷的胎体常常会出现干裂的情况,摸起来比较粗糙,有一种颗粒感,釉色白中泛青或者泛灰,辽白瓷的烧造温度要比北宋定窑白瓷低一些,糅合十分不好,辽白瓷的底部总是会出现干裂的情况,辽白瓷的瓷化程度也远远不及北宋定窑白瓷。辽白瓷中的精品少之又少,这种辽白瓷的胎体比较坚硬而细腻。

2.从瓷器上釉方面来看,北宋定窑白瓷上釉相对细薄,往往施以满釉,瓷器右侧洁白纯粹,也有一些釉色白中泛青或者是白中泛黄的北宋定窑瓷器,存在流釉合积的情况,积釉的地方微微泛青或者泛绿,釉面坚硬而细滑;辽白瓷上釉相对较厚,具体可以区分为透明玻璃釉和白色乳浊釉,辽白瓷中的精品的釉色是粉白色和乳白色,基本上泛青或者是泛黄,施釉非常均匀,一般都不会出现积釉和流釉的情况。

3.从瓷器工艺来看,北宋定窑白瓷的胎质原本就足够洁白细腻,所以不需要再在胎体表面上一层化妆土;辽白瓷大多胎质都比较粗糙,因此制瓷工匠们往往会在胎体表面施加化妆土。

从瓷器的款识来看,辽白瓷的款识比较单调,仅仅有两种款识,分别为“官”和“新官”,只不过字体多有变化,相比之下,北宋定窑白瓷的款识就非常多样化了。

4.从瓷器的纹饰来看,北宋定窑瓷器的纹饰技法丰富多样,有雕花、印花等等,线条流畅,刀法精湛;而辽白瓷的纹饰技法并不多,除了碗盘上满有划花纹饰之外,基本上都是素面,也有较少一部分辽白瓷仿磁州窑的一些纹饰。

今天给大家带了一件辽白瓷和一件北宋定窑白瓷,方便大家进行对比,下面请一起来看看吧!

p1

这件北宋定窑白瓷名为:宋定窑白釉盏托。瓷器的尺寸为:高6.5厘米,口径8.6厘米,足径8.2厘米。目前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p2

这件辽白瓷名为:龙泉务窑白釉刻菊莲纹葫芦式执壶,瓷器的尺寸不详,出土于北京丰台辽墓。

德化窑白瓷


福建德化县各地自宋至清代生产大量瓷器,现被人称为德化窑瓷器。宋代早期的产品主要是青白瓷,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逐渐发展为白釉瓷。明代白釉瓷瓷质如脂似玉,创造了独具一格的象牙白,被视为中国白瓷代表。其装饰工艺主要有刻、画、印花和堆贴印花装饰刻花也称画花。在宋代德化窑烧制影青瓷工艺中普遍采用,它用竹签或篦笔在器物湿坯上刻画各种纹饰,有明显的斜笔刀痕,线条流畅豪放、明快利落。

印花或刻花两结合的纹饰,是宋元时期德化窑制瓷艺人广泛采用的装饰技法。如在一些瓷盒的盖面中心印莲花、萱草等纹饰,而在盒身周壁刻画缠枝莲花牡丹等纹样,纹饰层次分明,比单纯印花更生动、清晰、美丽。

在印花的基础上加以堆笔修饰是宋元明时期德化窑制瓷艺人常用的装饰手法,无论花鸟、鱼虫、人物等等,均肯有鲜明的特征,给人以典雅朴素,简洁大方的美感。

明代印花有模印及模印与刻花、贴花相结合的技法,如通体模印饕餮纹的双耳四足方炉、压模成坯而后贴花修饰的饕餮夔龙纹双耳炉。

贴花、堆花,既有单独施艺,也有堆贴并举的。有些宋影青釉瓷,则是堆贴印花三结合。

明代贴花工艺的特点纹饰不如贴花纹饰清晰。贴花与堆花并举的装饰,效果如同浮雕,立体感更强。堆贴梅花双耳三足炉、堆贴梅花椭形杯、贴螭壶、双螭耳三兽足炉、螭龙烛台等等,为同时代窑口中的精品。

凝白如脂的德化白瓷香炉


凝白如脂的德化白瓷香炉

 德化窑的窑址位于福建省德化县,是历史上著名的瓷窑,起源于晚唐五代,并一直沿烧至今。明代是德化窑发展的黄金时期,烧造的白瓷最有代表性,有"东方艺术明珠"的美誉。釉色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下隐现粉红色或乳白色,故有"猪油白"或"象牙白"之称。明代德化白瓷远销欧洲,法国人称之为"鹅绒白"或"中国白"。

明代德化窑的产品以白瓷香炉最为典型,胎质洁白细腻,釉质肥厚温润,釉面光亮晶莹,造型新颖奇巧,纹饰朴实自然,工艺流畅精湛。香炉原是人们的祭祀用器,以后成为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用品,不仅造型多样,而且品种丰富,以三足炉最为常见。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仿制明代德化白瓷香炉的赝品,有许多人上当受骗,所以在收藏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鉴定特征:

胎质:由于胎料中的含铁量较低、含钾量较高,再加上反复淘洗,精工细炼,所以胎质纯净,胎体致密,胎釉结合紧密,胎体中可见微小晶莹的颗粒。

釉质:釉面光亮,釉质匀净,肥厚莹润,如脂似玉,透光性强。釉色白中泛黄,呈乳白色。

造型:器型多样,以中小型为主,大件器物较为少见。常见有仿商周青铜器造型的钵式炉、筒式炉、鬲式炉、鼎式炉、簋式炉等;有承袭宋元时期造型的三足炉、四足炉、圈足炉、圆形炉、长方形炉、六角炉等;有受明代铜制宣德炉的影响而创新的器型,如象耳炉、鼓形炉、戟耳炉、竹节形炉等。

装饰:图案多仿自青铜器上的纹饰,运用刻花、划花、印花和堆贴等装饰技法,在洁白无瑕的釉面上突出图案的清秀俊美,有令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工艺:大多采用土模压制拼接成型和轮制拉坯相接成型的工艺,故在器物上留有手压或修刀的痕迹。修胎规整,器壁较厚,底部多露胎。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白瓷三格洗》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白瓷三格洗》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白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