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心手合一 方寸千言 记大师王芝文的陶瓷微书艺术

心手合一 方寸千言 记大师王芝文的陶瓷微书艺术

陶瓷艺术 艺术瓷砖 古代瓷器的艺术特点

2021-04-27

陶瓷艺术。

5月4日,工艺美术大师王芝文的陶瓷微书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首都文化界的学者们见到一件件被誉为“华夏一绝”微书艺术品,无不连声赞叹。

微书是我国书法艺术的一种,源远流长。20世纪70年代,陕西出土的西周甲骨文就有不足3平方厘米的卜甲刻有30余字的“作品”。历史上微书家虽不断有记载,真正精品却难得一见。

46岁的王芝文是广东澄海人,毕业于广东汕头工艺美术学校,后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学习。从1982年起,他开始潜心研究微书技法。写字从大到小,继而从小到微,一直到每平方厘米可写上50余字。又从纸到陶瓷,且字画结合,经高温烧制,把一件件书法作品变成巧夺天工的工艺品。他历时7年时间在85厘米高、直径29厘米的箭筒上书写了35万字的《三国志》,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许多作品被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等收藏。

王芝文陶瓷微书的最大特点是书写时仅靠肉眼裸视,心手合一一挥而就,而观者需借助放大镜才能欣赏。专家评论说,其书毫厘之微,精妙巧致,笔迹分明,清逸刚劲,而与陶瓷结合更是王芝文的创造,被评为全国最年轻的工艺美术大师就是对他艺术创新的最好肯定。王芝文表示,现在自己仍然坚持每天练习微书技艺,不断探索,趁着年富力强,为祖国多创作些艺术精品。

taoci52.com扩展阅读

视频:王芝文·精微至至


王芝文的微书艺术,被人们称为工艺美术的“绝活”。他可以凭着肉眼裸视,在一只18英寸高的陶瓷箭筒上,用2/3的面积写下一部洋洋十来万字的《史记》;可以用稍多一点的面积,在同样尺寸的箭筒上写下整整一部断代史《汉书》;甚至可以用一张名片大小的地方,写下300首五言古诗。

他的作品不管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展出,都要引起极大的轰动。那些烧制在瓷瓶、瓷筒、瓷屏上的微书作品,使慕名而来的参观者们惊讶得连连称奇;陈列着他的作品的展厅,常常被人挤得水泄不通,成为当地的一个亮点。

王芝文是广东澄海人,1962年出生,曾就读于广东汕头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获工艺美术大师职称。他自二十出头开始学习和从事微书艺术创作,至今已有十六个年头。

十六个寒暑,五千八百个日子。夜阑人静、万籁俱寂、毫无干扰之时,心情舒畅、精神抖擞、超然物外之际,王芝文手搦一管微毫,双眸炯炯有神,视线集中于一个个针头大小的焦点上,全神贯注、平心静气地开始他的工作。握笔的手绝对不可颤动,入境的心神丝毫不能旁顾,在了然于胸的创作意念驱动之下,他一笔一笔从容不迫地书写着。此时的作品,气韵相通,出神入化,笔墨淋漓;而王芝文,眼累、手酸、心乏,其中的辛劳常人根本无法想象。

艰辛造就了艺术珍品。尽管王芝文的微书作品是在不使用任何放大镜,而仅仅依靠裸眼目力的情况下完成的,但别人在观赏他的微书时,却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得清楚。放大镜下,他的微书在古朴中现韵味,于细微处见功夫,毫厘之小,却笔迹分明,字字珠玑,确实令人难以置信,觉得不可思议。1998年,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在收藏和陈列他的一件微书带画的作品《34英寸箭筒“清明上河图”》时,就发生过这么一段小插曲:当时,一些陶瓷专业人士在观看这件展品时,不相信作者真的仅用肉眼就能够写出这些“小字”来。博物馆负责人研究后,急电汕头请王芝文携笔墨到广州“现场演示,以备馆藏审查手续之需”。王芝文如约赴穗,在主人安排的工作室里,在众目睽睽之下,依靠肉眼裸视从容不迫地在一个小瓷瓶上写下微书的唐诗宋词。这一全过程均被博物馆摄像存档,写好的瓷器则送广州彩瓷厂烧制。耳闻不如眼见,眼见不如亲历,主人放心了,怀疑者信服了。

王芝文的作品十分注重追求变化,展示自己的活力。无论运用古法,还是借鉴今人,他从不拘泥简单技法的模仿和重复,笔下的微书或清逸如赵,或苍劲似柳,时而拙朴,时而奇崛,于明快亮丽中尽情地抒发性情和才气。同时,为了增添诗情画意,他又很注意“书画配”,让微书作品与山水国画相映成趣,异彩纷呈。他的微书《史记》和微书《汉书》都是这样的作品。两个箭筒上,有画——其高山峻岭飞瀑、小桥流水人家,有老叟稚童息戏竹林茅舍之间,墨客骚人吟哦古松寺塔之下,清幽闲逸,浑然其内;也有微书——其洋洋洒洒,密密麻麻,笔势飞舞流动,忽疾行跳荡,间迟涩凝厚,体脉连贯,一气呵成。书画相得益彰,笔墨巧夺天工。两件作品先后获“全国工艺美术创作大展”金奖和“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工艺精品博览会”银奖。

除此之外,王芝文还曾经荣获“首届南玉中国工艺节”金奖、“广东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展”金奖、“首届广东工艺美术名家名作展”金奖、“广东省工艺美术行业优秀技艺人员”一等奖和“首届香港中华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

王芝文的作品受中国专利保护,实行有限编号制作,先后被广州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泰国淡浮院和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的鉴赏家收藏。作品《月光瓶微书“国语”》被广东省列为“重要保护艺术品”,陈列于省政府贵宾厅。他的作品还得到国家领导人和中央有关单位的赏识,被指定为外事礼品,赠送外国元首政要、知名人士。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和省市领导也亲切接见过他并为他题词勉励。

王芝文以其独特的美学意境和技法特征,在工艺美术的道路上另辟蹊径,培育出一朵新的艺术奇葩。他的微书艺术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兴趣,曾被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汕头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特区时报》、《南方日报》、《汕头特区晚报》等30余家媒体广泛报道,并被誉为“广东一绝”。其个人传略也被入编《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

王芝文现在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广东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会员,是汕头工艺美术学校实验工厂厂长、汕头易诚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和“王芝文微书艺术工作室”的负责人。

微书艺术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不但要求作者有特殊的视力天赋和艺术素质,还要有特别的毅力和自信心。一件好作品的完成有时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而且在烧制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风险,万一烧裂了、烧坏了,则是前功尽弃,心血枉费。在喧嚣躁动的城市一隅,王芝文以他对微书的痴迷,更多地安于寂寞,继续他的潜心苦修。目前,他正在全身心地致力于一件准备用来冲击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新作,他已经为之倾注了好几年的心血。毫无疑义,那将是他的又一件得意之作。

[传奇]记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卢俊岭


采访卢俊岭,心仪已久,尽管他的窑口在神垕并非名列前茅。但作为卢家钧瓷的唯一继承人,卢俊岭身上寄托着无数钧瓷爱好者太多的期望。

在我国的现代钧瓷史上,卢广东、卢广文似两座巍峨的高山,在20世纪50年代钧瓷的恢复与发展过程中,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钧瓷的振兴与繁荣,与他们开创性的基础工作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他们那种对钧瓷的痴迷,一直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后人。

卢俊岭是卢广文的孙子。其父卢正兴也是著名的钧瓷艺人,为传统钧瓷的复苏和发展作出过贡献。追溯而上,卢俊岭的太爷卢振太,堪称我国当代钧瓷的奠基人,是他将失传数百年的宋钧技艺得以恢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卢瓷成了钧瓷的代名词。从卢振太到卢俊岭,在过去的100多年间,卢家共有五代几十人从事钧瓷创作。

卢俊岭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的。1980年,高中毕业后经过4年的下乡锻炼,卢俊岭通过招工来到了地方国营禹县瓷厂。他在陶瓷车间里,从一般工人做到车间主任,熟悉了钧瓷生产的各个岗位。1995年,卢俊岭创办了卢家世代钧窑,开始了新的创业。

说到窑口的名字,卢俊岭说,这是在时刻提醒自己,他是卢家的传人,不仅要把钧瓷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更重要的是把卢家视钧瓷如生命、百折不挠的精神传承下去。

在卢俊岭的记忆里,父亲是自己最好的启蒙老师。当年卢正兴在国营瓷厂钧瓷试验组搞试验,儿时的他每逢放学便特别渴望看到父亲忙碌的身影。当看到上着同样釉色的各类器型经过火的煅烧,呈现出五颜六色的光泽时,卢俊岭总会产生莫名的激动。1979年,退休后的卢正兴用一座小窑在家继续搞钧瓷研究,作为家中的长子,卢俊岭就成了父亲最好的帮手和学生。1987年,卢正兴重病住在郑州一家医院,自知时日不多的他不仅将卢家的传世秘方交给了卢俊岭,同时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以前咱卖房子卖地为的是搞钧瓷,现在,无论多么困难也不能放弃钧瓷,要把钧瓷看得比卢家的命还重要!”多年来,这些话一直在激励着卢俊岭。在他创办钧窑的过程中,也曾遭遇合伙人另起炉灶、资金缺乏等多种困难,但他仍顽强地坚持了下来。

卢俊岭的绝活是能烧制出一种名为“黑唐新花”的釉色。这种釉色是卢家几辈人倾心研制出的一种颇为神秘的釉彩。其窑变效果以蓝色、黑色为主色调(既似唐时的黑釉,又如宋时的蓝彩),有时偶有红彩浸润其间。在主色调的上面,大量出现似蚯蚓走泥纹状的规则或不规则的纹路。这些纹路枝枝蔓蔓、绵延不绝,让人感受到生命的顽强,青春的律动。神垕镇1996年11月曾在香港举办钧瓷珍品展,这种独树一帜的釉色曾让许多钧瓷爱好者为之倾倒。北京大学古陶瓷研究所的杨根教授看了这种釉色,也给予了很高评价。但是,这种釉色的烧制对气候极为敏感,只有春天、秋天才能出好的作品,而且成功率仅为30%左右。面对堆积如山的残品,卢俊岭确实苦恼过、彷徨过。

目前,卢俊岭依然固守着自己的精神世界,他渴望把先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传承光大。但在钧瓷艺术逐步走向市场化的今天,他似乎显得不够入时,因此,不大的厂房显得破旧,家庭生活也显得窘迫。曾有人给他出主意,只要打好卢家传人这块牌子,多烧些成本不高的大路货,再经过巧妙包装和市场运作,你卢俊岭早就发大财了。每每面对别人的劝说,卢俊岭总是不为所动,依然故我。因为在他的脑海里,时常会浮现出卢家先辈那殷殷企盼的目光。

陶瓷微书 结晶釉瓷板画成收藏“黑马”


被誉为“民间绝学”的陶瓷微书以及国家级珍宝的结晶釉瓷板画以“黑马”姿态进入收藏者的视野。眼下,这两种新兴收藏品正在广州越秀区图书馆的《当代岭南工艺美术名家大师作品展》上展出。

陶瓷微书:收藏时要考虑整体配件

古代的微书,多书写于宣纸或细帛上,但如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芝文却将其写在瓷器上。

据广东岭南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杨飞武介绍,陶瓷微书是由王芝文研制了20多年首创的一个将书法写在瓷器上的新兴门类。其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微缩绘于88×52厘米的长形瓷板上,且微书《宋史》全文,很多博物馆争相收藏。据了解,陶瓷微书作品中每个字约0.5-1毫米,必须要用特殊的鼠须笔书写。

陶瓷微书需作者在裸视的情况下一气呵成,如果拿着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对焦,则书写效果不佳。另外,陶瓷微书作品的烧制需极高技艺,若火候把握不好,成品上的字容易被烧掉。

目前,陶瓷微书价格日趋增长。早年间一件小型插屏造型的陶瓷微书价格在几千元左右,现在同样的作品已涨至10万元左右,精品则有几百万元的市场价值。

那么在收藏陶瓷微书时应如何选择呢?“王芝文的作品风格更为传统,配件精美,作品价位较高,而柳大川作为一位年轻的书法家,风格偏现代,作品价位相对较低,但随着他的创作逐步成熟,其作品价格也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杨飞武提醒收藏爱好者要依据自己喜爱的风格进行收藏。另外,微书瓷器器型、瓷瓶材质、画面与文书的结合、整体配件及装潢都是收藏时需考虑的要素。

结晶釉瓷板画:不可复制价值颇高

瓷板画是为民众所熟知的一类工艺品,但是此次展出了一批瓷板画中的特殊品种——结晶釉瓷板画也让不少市民直呼大开眼界。结晶釉是指釉内出现明显粗大结晶的釉,将釉熔融后进行冷却,处于饱和状态的结晶物质析出美丽的花纹结晶。

结晶釉瓷板画都是偶然烧制而成,不能复制,精品数量有限,因此其市场价值也颇高。小型、中型和大型的结晶釉瓷板画作品市场价格分别高达10万元、15万元和30万元左右。

千年文脉话陶瓷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在收藏领域瓷器收藏始终是一大门类。今天我们能见到的陶器、瓷器无一不是当时生产、生活的体现和记载,作为历史的见证载体,与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我是一位瓷器爱好者,对我们身边能见到的陶器、瓷器略有了解。今天粗谈浅见,与读者交流。

千年传承,到目前为止瓷器还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多数人吃饭用的碗、喝水的杯子大多是瓷器,人们看到精美的观赏用瓷,有过去各个时期遗留的、有新做的,时代变迁几千年,但生产工艺均大同小异。具有千年的中华陶器生产流程。我们的祖先是近水而居,当时的人们就会用土经火烧成容器来盛放物品,是当时人们生活用具的一部分,但那时的成形简单、胎骨用泥淘炼不细,火温不高,还属陶器。年代发展到了秦汉,这时的器物表面开始上釉,器物用泥细腻、火温提高。把胎泥表面烧得熔化了,这个时期的器物虽还没到完全的瓷化,可称得上半陶半瓷。就是这点变化经历的时间就是几千年。这个时期的陶瓷制品粗糙古朴,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三国以后生产的器物就是完全的瓷器了。三国至唐朝,能生产一些很不错的观赏器物了,所谓的观赏器物器型一定是美观耐看、胎泥细滑、釉料细润、色泽艳丽,这样的器物即是观赏器又是装饰品。此时这样称得上观赏品的器物量不大,精品更少,由于年代久远遗留下来的实物微乎其微,我见过西晋时的酱釉盘口壶青瓷就很美。这时期较出名的两个窑口是浙江的越窑烧制青瓷,汉代建立;另一个是河北的邢窑烧制白瓷,建立于隋代,人们称的南青北白就指的这两个窑口。

因北宋皇帝宋徽宗对艺术的酷爱,瓷器也成了高层的精神享受,推动了瓷器的高度发展,此时的观赏瓷器型古朴,十分规整,立件一般在22cm之内,釉质滋润,以单色釉、器型精美取胜。随后的仿品都难以相比,加之遗存量少,宋时的五大窑均被当今收藏家重金购买。

元朝瓷器在宋朝高度重视的基础上,得到了创新,设置浮梁瓷局督办,将全国各地窑口制瓷精英(工匠)集中到江西景德镇,以此为制瓷基地,生产出了釉上釉下彩绘的瓷器,一改以前以釉下刻画的风格,器物大小明显,大而不笨、小则精细,大量输出国外,成了美好使者,由于绘画用于瓷器上,使瓷器更具观赏性,形成了自元代至今的瓷器生产模式。元代至明代宣德时期为一个发展段,这时期的精品是目前国内外拍卖成交价最高的,也是最具收藏的瓷器。宣德时期国家富足,瓷器生产量很大,生产技术熟练,生产出来的瓷器大小精美、釉质细润、色差不大,几乎成了生产流水线,每道工序均有分工,使不到十年的宣德期成了我国瓷器生产重要时期之一。随后国家衰败,瓷器成了国势的风向标。嘉靖、万历时期,虽产量很大,但质量再不能跟宣德时期比,好多品种得不到延续。明中期就开始仿宣德瓷器至今不能成功,瓷器的物品时代感特明显。

作为火和土的艺术,并以独特的耐腐蚀性成为千年文化的一个载体,瓷器以实物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当前,瓷器精品还有着极高的艺术欣赏性,成为著名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收藏界的一大门类。

陶瓷微书 结晶釉瓷板画成工艺品收藏“黑马”


《当代岭南工艺美术名家大师作品展》

被誉为“民间绝学”的陶瓷微书以及国家级珍宝的结晶釉瓷板画以“黑马”姿态进入收藏者的视野。眼下,这两种新兴收藏品正在广州越秀区图书馆的《当代岭南工艺美术名家大师作品展》上展出。

陶瓷微书作品

陶瓷微书:收藏时要考虑整体配件

古代的微书,多书写于宣纸或细帛上,但如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芝文却将其写在瓷器上。

据广东岭南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杨飞武介绍,陶瓷微书是由王芝文研制了20多年首创的一个将书法写在瓷器上的新兴门类。其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微缩绘于88×52厘米的长形瓷板上,且微书《宋史》全文,很多博物馆争相收藏。据了解,陶瓷微书作品中每个字约0.5-1毫米,必须要用特殊的鼠须笔书写。

陶瓷微书需作者在裸视的情况下一气呵成,如果拿着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对焦,则书写效果不佳。另外,陶瓷微书作品的烧制需极高技艺,若火候把握不好,成品上的字容易被烧掉。

目前,陶瓷微书价格日趋增长。早年间一件小型插屏造型的陶瓷微书价格在几千元左右,现在同样的作品已涨至10万元左右,精品则有几百万元的市场价值。

那么在收藏陶瓷微书时应如何选择呢?“王芝文的作品风格更为传统,配件精美,作品价位较高,而柳大川作为一位年轻的书法家,风格偏现代,作品价位相对较低,但随着他的创作逐步成熟,其作品价格也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杨飞武提醒收藏爱好者要依据自己喜爱的风格进行收藏。另外,微书瓷器器型、瓷瓶材质、画面与文书的结合、整体配件及装潢都是收藏时需考虑的要素。

结晶釉瓷板画:不可复制价值颇高

瓷板画是为民众所熟知的一类工艺品,但是此次展出了一批瓷板画中的特殊品种——结晶釉瓷板画也让不少市民直呼大开眼界。结晶釉是指釉内出现明显粗大结晶的釉,将釉熔融后进行冷却,处于饱和状态的结晶物质析出美丽的花纹结晶。

结晶釉瓷板画都是偶然烧制而成,不能复制,精品数量有限,因此其市场价值也颇高。小型、中型和大型的结晶釉瓷板画作品市场价格分别高达10万元、15万元和30万元左右。

鱼藻瓷画 诗书合一


几道斜阳映在江心,江面风平浪静,只微微泛起小小涟漪。水是蓝蓝的,波纹像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又像最明亮的玻璃镜。涟漪卷来,好像香槟酒的一层白乳,又好似闪烁的清流溢出了杯口。此为邓碧珊款鱼藻图瓷画画面描绘的情景。

画面的左上角有诗曰:“山外斜阳半未沉,清清荒草绿阴阴,此时我也知鱼乐,不觉雷同庄子心”。题款为真书糅行草,纯熟、流畅、挥洒自如,有书法大家之风度。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画是诗、书、画三绝的完美艺术珍品,是厅堂前的插屏瓷画。

民国时期,是我国陶瓷史上一个较为暗淡的年代。然而,在以王琦为首的一批绘瓷名家的倡导下,涌现了“珠山八友”或称“珠山八大名家”。他们秉承浅绛彩画的传统,创造了新粉彩瓷画的艺术风格。在清末民初有相当影响。其中卓成大家的还是屈指可数。这些大家的作品,就其价值而言并不在清三代官窑之下,这是一个艺术宝库,有待进一步发掘。邓碧珊就是“珠山八友”之一。他生于1874年,卒于1930年,享年才46岁。字辟环,号铁肩子,前清秀才,以粉彩鱼藻纹著名,是珠山八友中品位最高的。他曾向王琦传授书法和肖像画,款字似隶非隶,似真非真。能向王琦传授书法,足见他的书法之高超。他善写隶书,偶尔写写行草,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他的落款有:“铁肩子邓碧珊”、“邓碧珊”。印章有:“碧珊”、“邓氏”、“邓碧珊画”等。他在此画落款为“铁肩子邓碧珊”,用印为“碧珊”。

别让变味的“国大师”掏空了千年瓷都艺术


景德镇是一个“大师”辈出的地方。在一个全民收藏的时代,当耳朵替代眼睛成为审美利器,“国大师”三个字仿佛成为金字招牌。大师的称号赋予这些陶瓷技艺者一种职业肯定和荣耀,但真正令他们对大师的称号趋之若鹜的仍然是经济利益的驱动。据中国江西网12月22日刊发的《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被指一次性批发280名“国大师”江西17人参评14人入选》一文成为网上最热新闻,“国大师”再次成为焦点。

据经济观察报此前报道,一个国家级大师公开卖价是千万元。而之所有热衷是因为拿到这样的头衔,可以野鸡变凤凰,社会地位和身价倍增。在景德镇通常将陶瓷作品以“件”为单位计价(一个瓶子按大小分100、150、200、300件不等),省高工职称艺术家的陶瓷作品,市场价为10至30元/件;如果作者是景德镇工艺美术大师和省工艺美术大师,那作品价格可以卖到50至100元/件;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创作的陶瓷作品,至少是以100元/件的价格起步,高的可达1000元/件。这意味着国家级大师的一个作品动辄几十万、上百万。

就客观而言,景德镇“国大师”云集确实是千年瓷都地位的认可,但过于热衷于这样的变了味的虚名之下,势必掏空千年瓷都的文化和底蕴,对于景德镇来说,也是件祸事。当这些胸中大有丘壑的“大师”们,都要靠买来的虚名“被消费”去搏出位,再用博出的名来牟利,我们不能不感到恐惧。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大师重抖擞,不图虚名做匠人。景德镇真正缺的不是“大师”,而是有创造力、不忘初心的“工匠”。瓷都“大师”们,醒醒吧!

以下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被指一次性批发280名“国大师”江西17人参评14人入选》全文,让我们看看“国大师”真实面目。

12月12日,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官网公布了“第一届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的公示名单,名额高达280名。其中,江西这次参评17人,其中14人入选。对这次的评选结果,业界一片哗然。时评家洪巧俊公开发文声讨,称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在利益所驱下,对“国”字号大师的头衔进行泛滥批发。而大学(原学院)雕塑系教授、硕导张景辉笑谈,改革开放后的这些年,有些名词已经毁了,比如说以前对“小姐”的尊称,现在听起来会变了味道。景德镇很多陶艺家,现在对“大师”称号已很排斥。

首届“工美行业艺术大师”被指混淆视听

“一次性批发了280名带“国”字号的大师,这可能是首次。带“国”字的大师,其实是授予国内工艺美术创作者的国家级称号,岂能如此泛滥批发?”12月12日,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官网公布了280名“第一届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名单后,对此,杂文、时评家洪巧俊公开发文,指责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一次性批发280名带“国”字号的大师,人数众多,史无前例。“相对前四届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加起来才205人,首届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选出的280人有严重水分,是利益所驱。”

记者注意到,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这次评选出来的“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而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洪巧俊等多名受访对象认为,评选出这种头衔,就是混淆视听,一家非官方的协会组织,难不成还能评出非行业的大师?洪巧俊说,“仍旧有很多半路出家的企业老板也评上了大师,他们甚至都并不真正懂艺术。我了解一位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人,以前并不是从事这种传统工艺,更谈不上有很深的造诣,其作品大多是别人制作的代作,但就是这样的‘南郭先生’却评上了。”

江西17人参评“国大师”其中14人入选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这次评选出的280名“国大师”中,分雕塑、漆器、抽纱刺绣、编制、地毯、金属、陶瓷、花画、民族民间9个类别,参评流程由本人网上申报、各省市美协初选后上报。记者从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了解到,这次,江西有17人参评,其中14人入选。省美协副总邓小勇告诉记者,江西这次入选的“国大师”,全是陶瓷工艺类别。通过问政江西大数据搜索,记者找到了一份《推荐中国工美艺术大师申报者数量调整表》,显示每个地区在原有推荐名额的基础上增加40%,这其中,江西省由原定的12人增加至17人。

入选者称“大师”头衔能提升社会地位

就江西入选的14名“国大师”中,都知晓这次在社会尤其是在业内,已掀起一场舆论风波,见解、心态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其中,有人把头衔看得很重要,沉浸在沾沾自喜中。有人说参评也是一种无奈之举,社会风气所逼迫;还有一种声音是行业协会干这些事情,不花费国家的钱,又弘扬名族传统文化,属于正能量。

这次入选的“国大师”之一彭松说,在行业,在能评上大师,某种意义上说,就能提升了社会地位,身边的人都在评,去争取这种荣誉称号,自己在2012年评上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也想更进一步。他个人认为,业内人士参不参加这类评选,完全是个人凭感觉、看心情,前提是把作品做好。

同批入选的“国大师”陆岩在言谈时则非常谨慎,说每个人的志愿不一样,理解也不一样,其他的话,不好说。

还有另一位不具姓名的入选者,对评选大师乱象这类指责则持完全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这类评选是协会行为,是积极响应国家职能部门下放权利的一种表现,评选活动既然不花费国家的钱,又能让一些艺术家找到自信,这也是弘扬工匠精神、弘扬正能量的积极表现。在业内,确有官员或商人拿花钱买大师头衔,但这是极少数,引发了很多负面的社会舆论。但评判一件作品的好坏和价格高低,本身就要看作品质量的本身,而不能只看重作者的头衔。

景德镇很多人公开骂大师私下又参评

这是一个“大师”泛滥的年代,国家部委能评,行业协会也能评,有的头衔是国家级,有的头衔是省级。有官方、行业认可的,也有山寨版纯属自娱自乐的。不同的渠道,颁发不同的“国字号”证书,大致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这次,又衍生出一个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的称号。

有人调侃,在江西景德镇,各类大师的数量,比下岗工人还多。

就“首届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的价值和社会意义,21日,大学(原学院)雕塑系教授、硕导张景辉笑谈,改革开放后的这些年,有些名词已经毁了,比如说以前对小姐的称呼,现在听起来味道就不一样?国家或行业协会能评大师,本来就饱受质疑,甚至是错误的。“这是一个人情社会,让很多人都变得浮躁、急功近利,价值观不明确,有些人认为不去评大师,感觉会丢面子”、“去参评各类大师,本身也没有错,可我身边有一些画瓷器的人,会一边骂大师,一边自己又去评大师,这就是一种扭曲,非常不对。”

张景辉说,“我本人从不参与各类大师的评选,就是是个老师,教好学、用心创作才是本职。”、“有些人热衷于去参评各类‘大师’,某种角度看,是一种消极态度,找自我安慰。”

触摸陶瓷古韵 光耀千年文化


继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之后,景德镇又迎来了一位重要客人。

9月22日至23日,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敬南来到瓷都考察。作为成功运营了香格里拉酒店、北京的国贸中心酒店投资管理的“大佬”,洪敬南此行与光耀景德镇千年的陶瓷文化有关。

循着景德镇璀璨窑火,洪敬南探名坊园、访陶瓷市场、进重点陶瓷企业,在古瓷与现代工艺间品味文化回荡千年的绝响。虽然对陶瓷深有研究,但真正触摸千年古韵,洪敬南还是感到了发自内心的震撼:“瓷文化的根在景德镇,瓷文化的魂在景德镇!”

洪敬南表示,以千年璀璨瓷文化为金字招牌,景德镇是江西最有条件走国际化路线的城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到访景德镇,愿意在国际奥委会这个平台上帮助景德镇“走出去”,而洪敬南则愿意助推景德镇进一步提升城市接待能力,帮助景德镇将四方宾朋更好地“请进来”。

洪敬南的话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在缜密考察基础上得出的商机判断。在景德镇的两天时间,他考察了全市的宾招市场。发现景德镇城市接待能力略显薄弱:只有1家五星级酒店、4家四星级酒店,“缺乏与世界交流与对话的大舞台”。

洪敬南的见地与景德镇不谋而合。重振千年雄风,景德镇正在谋划城市品位与功能的全面升级,希望聘请包括洪敬南在内的一批具有国际宽广视野、丰富操作经验人士担任发展顾问。

洪敬南愿意担任这个顾问,却也不仅满足“问一问”。带着此行的考察成果,洪敬南将和他的团队一起,着眼于江西发展升级、绿色崛起战略,着眼于擦亮景德镇金字招牌,考虑以适当形式参与景德镇的酒店建设、城市建设,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心手合一 方寸千言 记大师王芝文的陶瓷微书艺术》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心手合一 方寸千言 记大师王芝文的陶瓷微书艺术》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