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 > 导航 >

奥运开幕式上击缶 与中国陶瓷的渊源

奥运开幕式上击缶 与中国陶瓷的渊源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纹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2021-04-28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体育场中央,随着一声声强劲有力的击打,2008尊中国古代打击乐器——缶发出动人心魄的声音,缶上白色灯光依次闪亮,组合出倒计时数字。

“缶”其实与陶瓷行业很有渊缘,是中国古老乐器的一种,在中国古代的“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合称八音的乐器分类中,属于土类乐器。中国古代的缶是由土烧制而成。现存的“八音”中的土类乐器,主要的只有两种,一个是埙,另一个是缶。缶的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或火钵,是很少见的乐器。埙的历史悠久,目前发现最为古老的埙距今已有7000余年,而“缶”这件已经远离现代很多年的古老乐器却在这次奥运开幕式上大放异彩,让全世界为之一震。

从缶的发展演化来看,奥运会开幕式上运用的“缶”与“缶”的原貌有着一定的差别。不过从现场效果来看,集合了声光电高科技的缶阵,效果是很出彩的。尤其是以缶面灯光打出数字倒计时,有些神来之笔的味道。

这次开幕式上,张艺谋用的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瓦缶,而是以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缶为原型,重新设计了一个现代声光电俱全的“高科技缶”,打起来也是鼓声阵阵,而不是瓦罐应该有的叮里当啷。作为中国古代土乐器的缶,其音绝不会与作为革乐器的鼓雷同,而其形制也与上述铜鉴缶完全不同。“鉴缶”不是缶,古乐文献中亦未见有“缶阵”的记载。

taoci52.com精选阅读

“辉煌70年”作品展开幕式在艺术研究院举行


6月21日上午10点,由昌江区委宣传部、艺术研究院主办,区文联、社联、文化馆、新枫街道、西郊街道、景德美术馆承办,区文联各协会协办的“辉煌70年”昌江区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在艺术研究院隆重举行开幕式。

新枫街道办事处雷主任与宣传、文化等部门到场参加开幕式并参观作品,据悉,现场将展出陶瓷、字画、摄影作品105件,涉及重点工作、城市変化、风光美景等内容,展示昌江区走过的49年以来的伟大巨变、光辉历程、巨大成就。一幅幅书法作品抒发了对改革开放成果的真情流露,一张张摄影照片承载着昌江发展历程中的点点感动,一页页美术画纸上描绘的是对伟大“中国梦”的憧憬蓝图。雷主任表示这次展览对全区文化建设和交流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参观后非常令人振奋,值得肯定和点赞,下一步将会组织街道机关和各村、居干部、工作人员来参观“辉煌70年”作品展,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爱国爱党、爱岗敬业的热情。

此次展览旨在为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美术、书法、摄影的独特艺术语言,激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激情,凝聚“建设魅力昌江、做靓瓷都门户,在打造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瓷都中实现新跨越”的力量。

石湾陶瓷艺术传统渊源与现代的发展


陶瓷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文明的精髓部分。广东佛山陶瓷艺术源远流长。佛山澜石镇河宕曾出土了新石器晚期的彩陶杯、蓝纹红陶釜,证明了中国文明史距今已有五六千年之久。广东佛山的石湾陶瓷艺术在经过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传承与发展,历尽数千年的沧桑,至今依然绽放出灿烂的异彩,显示其特有的魅力。

唐宋两代是佛山制陶业的重要发展时期。1957年以及1972年先后在石湾大帽岗和南海奇石村发现了唐宋窑址。陶瓷的大批量生产,使佛山成为岭南地区重要的陶瓷基地,产品除供应国内所需,更外销到海外。当时佛山艺术陶瓷制作已具相当高超水平。

佛山陶瓷业的迅速发展,则始于明代。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佛山陶瓷业出现了专业化分工,产生了行会组织,使石湾成为陶瓷的中心基地。在广州当时的出口商品中,陶瓷出口量排名第二,仅次于丝织品。当地的陶艺家利用本地丰富的陶土资源,研发出数十种颜色各异的色釉,并因势利导,塑人物以不施釉的陶泥“胎骨”表现人体的肌肤,取得了“比瓷雕更有温情和人性”的艺术效果。而器皿处理上则以浓厚多姿的釉彩掩盖陶胎的粗糙,同时吸纳各大名窑的釉色和造型,生产观赏价值和实用功能相结合的艺术器皿。尤其是仿钧窑产品取得了很大成功。

进入清代,佛山陶瓷业又获得了新的发展。在乾隆年间,陶瓷制造业分为大盆行、白釉行等23行。其中白釉行生产中小型产品,在240个品种中,绝大部分是艺术陶瓷。而专产大件器皿的花盆行品种之繁多为23行之冠。其中尤以艺术韵味独特的花脊称著。而举世闻名的“石湾公仔”(石湾人物雕塑)更是取得辉煌的成就。石湾公仔吸纳、仿造当时各大名窑精华,如仿钧窑冰裂纹釉、乳浊釉,仿建窑鹧鸪黑釉,使石湾公仔增加了缤纷多彩、高雅古朴的釉色。而仿耀州窑刻花、仿磁州窑黑白彩绘和红绿彩绘,丰富了石湾公仔的装饰手法。借鉴江西吉州窑中舒窑的与众不同的艺术韵味,更奠定了石湾公仔在当时陶艺界的坚实地位。清代产生了以黄炳、黄古珍、陈祖等一批陶塑名家,代表着当时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黄炳,出生于制陶世家,擅长捏制鸟兽和人物,尤精于塑造鸭、猫等动物。其动物多以胎骨泥为胚,不施釉彩,借鉴工笔国画手法刻画体毛,并以时钟发条勾勒胎毛,形神逼真,开创了石湾陶塑“胎毛技法”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黄古珍精于制作器皿,他借鉴宋代吉州舒窑的彩绘风格,结合石湾的各种彩釉,以“仿舒加彩”的独特手法拓展了石湾陶艺的广阔领域。而陈祖则擅长瓦脊人物,他不着重于人物的小节刻画而注重于通过塑造人物的面目表情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情绪,为“意塑派”的先驱。

民国是石湾陶塑艺术的巅峰,以陈渭岩、潘玉书的崛起为标志。陈渭岩制作的作品工整雅致,无论人物、动物和器皿都以精细见长,又善于仿制古代名窑的颜色釉,开拓了清末至民国年间石湾陶瓷仿古作品的广阔途径。他吸收了西洋雕塑人体解剖结构比例准确的长处,引领一代陶艺新风。如果说陈渭岩融会中西,引领一代新风,那么使石湾陶塑艺术走向成熟辉煌的,则是他的弟子潘玉书。潘玉书在石湾陶艺古朴传神的特色上吸收西洋雕塑技法,他擅长塑造仕女形象,以眉眼、嘴角、唇边动态的微妙变化来表现女性特有的温柔娇媚,其服饰则用细密的线条来表现衣褶的重叠,有很强的动态感和节奏感,从而形成了含蓄典雅、潇洒、俊逸而富于书卷味的独特风格。民国期间名家辈出,如以刻划市井人物生活情趣见长的刘佐朝,以胎毛技法塑动物的霍津,以微塑著称的巨匠廖坚等,他们共同创造了民国石湾陶艺的兴旺局面。

如果说明清两代的民间艺人把石湾陶瓷艺术推向了民间乡土艺术的高峰,那么,以刘传大师为代表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们,则勇于创新,把传统精神与现代审美观相结合,带领石湾陶艺步入了当代艺术的殿堂。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是石湾公仔恢复发展,从民间工艺品升华为艺术鉴赏品的时期,令石湾陶艺的创作从内涵到形式迈向了一个新台阶。刘传学习前辈潘玉书及各名家的精髓,注重生活积累,大胆创新,作品擅长于把握情节发展的高潮,突出表现人物的典型性格,用夸张而又洗炼飘逸的手法来处理人物特征,克服了民间匠人千人一面的通病。他还总结了许多可贵的经验,主张作品应“动中有静,起中有伏,粗中有细”,在情节处理上要“宜起不宜止,宜藏不宜露”。与刘传名望并肩的还有以动物陶塑著称的区乾,他以严谨的写实作风,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大自然各种灵禽的千姿百态。20世纪50年代起,勇于创新、各成大家的还有庄稼、刘泽棉、廖洪标等大师。他们融会了西洋雕塑的长处,善于将石湾陶瓷的多样化技法,如捏塑、雕塑、贴塑、捺塑等综合运用于创作实践中,师古而不泥古,展现出苍劲醇厚的艺术风貌。他们的作品严谨细腻,既有浑厚的传统石湾公仔的韵味,又吸取了西方雕塑大师的神髓,以造型刚劲传神、人物骨骼奇特、结构紧凑慎密为艺术特色。力求“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提高,以表现时代精神和风貌”。以勇于创新而成就卓越的陶艺大师还有梅文鼎、黄松坚、潘柏林等。他们有的运用书法、篆刻和古代绘画艺术于陶瓷造型中,以古朴典雅、简炼新颖的艺术特色展示自己致力革新的个性,脱颖出新的姿彩,有的认真研究石湾陶艺的传统特色,结合时代精神去寻找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以豪放健雅、优雅灵秀的艺术风格著称。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

素有美术陶瓷生产传统的石湾,其生产的美术陶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在美学价值上具有鲜明的大众性,强烈的主体意识以及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特色,是岭南文化的瑰宝,在现代仍能显示其浑厚的文化潜质和强大的生命力。但我们亦要看到,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石湾陶艺也存在着许多局限与不足。第一,在传承上历代艺人都比较保守,“传男不传女”,“传本派人不传外派人”,致使许多技法不能很好地继承及发扬光大。第二,具有独特个性的创意作品还很少,而且创作题材及技法大同小异,模仿抄袭的多,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当前,石湾陶艺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令石湾陶瓷艺术走向新辉煌的唯一途径唯有突破传统题材、手法,开拓新领域,并使陶艺作品与现代人居环境相融合,使自由奔放的现代陶艺与浪漫舒适的现代家居相得益彰,给人们带来艺术化的家居文化享受。要借鉴西方大型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感染力,使只供个人把玩的案头艺术走向公共环境艺术的广阔展示天地。如何继承传统,锐意创新,打造强大的中国文化产业,使之走向世界舞台,这是在全球思想文化空前活跃的新时期摆在石湾陶艺家面前的重任。

进入21世纪,在繁花竞放的陶塑艺苑里,我们欣喜地发现,一批中青年陶艺家已成长起来。他们得益于石湾这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得益于一大批前辈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石湾公仔”艺术的熏陶。令他们在这块土壤上尽情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

“根植传统,大胆创新”正是新生代陶塑艺人的真实写照。他们非常注重学习和借鉴前辈的艺术成果,博百家之长,融会贯通到自己的作品中,追求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从新一代陶艺家的作品中不难看到创新、勇于挑战传统艺术形式的作品。如有运用写实、严谨手法延续传统精华的执着;有以点、线、板块结构,结合现代审美情趣,走进现代化生活陈设的和谐。其中既有豪放、刚劲、传神的石湾人物公仔,又有细腻、小桥流水般的充满乡土气息的盆景、动物、昆虫……。新的时代,新的市场,新的追求,新生代陶艺家们的大胆创新,突破传统,为石湾传统陶塑注入了新的血液,亦使千年的石湾传统陶艺得以经久不衰,方兴未艾。

“奥运中国红”瓷瓶红透奥运收藏展


近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幕的“奥林匹克体育收藏品展”上,第一款奥运收藏瓷“奥运•中国红之世纪和瓶”两款“盛世经典”和“鸿福齐天”出现在了展厅中最显眼的位置。

记者注意到,“盛世经典”和“鸿福齐天”这两款奥运收藏瓷,是首次与公众见面,吸引了众多奥运收藏迷驻足观看。据工作人员介绍,“盛世经典”和“鸿福齐天”高度分别为56cm和48cm,两款均采用了中国陶瓷经典“毛瓷”工艺,其中的“盛世经典”的器型,与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奖的精典器型“扁豆双禽瓶”属于同一款型。有“中华瓷王”的美誉,收藏价值极高。

在“盛世经典”和“鸿福齐天”两款奥运收藏瓷的底部,均有火漆编号,印有北京奥组委授权字样。两款全球限量发行各2008个,极其稀有。关于“盛世经典”和“鸿福齐天”两款奥运收藏瓷的相关资料,奥运藏品爱好者可以拨打热线电话4008832008进行咨询。

据悉,“奥运中国红”是在首博展出的唯一的奥运特许瓷器。著名画家张铭初、收藏家协会古陶瓷专家孙宝全、中国体育博物馆专家刘长英均对着两款珍品给予了高度评价。“盛世经典”和“鸿福齐天”将贵气的金色和灿烂的红色创造性的结合在一起,成就了“奥运中国红”的大雅之美,极大的提升了其整体价值。

中国体育博物馆首任馆长谷炳夫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赞这两款珍品是中国陶瓷史上最棒的陶瓷精品,比中国古代景德镇青花瓷更胜一筹。

张式刚:用古瓷艺术为奥运祈福_陶瓷知识


北京奥运如期而至,中华民族百年梦圆,神州大地一片欢腾。为奥运喝彩,为北京加油,华夏儿女正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其中。德州就有一位收藏爱好者,名叫张式刚,他耗时百日,用不同历史时期的上万块古瓷片粘制而成一面“双龙戏珠”龙壁,古瓷片上100个各式字体的“福”字,表达着龙的传人对北京奥运会的美好祝福。

一面中国瓷器的标本墙

“上千年的古瓷片感受到了奥运的召唤,它们欢呼着、跳跃着,幻化作两条巨龙,吞吐着康乾盛世的五彩火珠,时而攀崖走壁,时而翻江倒海,刹那间定格成一座龙壁,传递着洪亮而悠远的声音——佑福华夏!”连日里,慕名前去张式刚工作室参观古瓷龙壁的人络绎不绝,张式刚总是会充满激情地描述他心爱的作品,一遍一遍,不厌其烦。

龙壁全长4.8米,高2.4米,重约900公斤。不同年代的古瓷片经过张式刚独运匠心的排列组合,物尽其用,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堪称一面中国瓷器的标本墙。整个龙壁采用宋元明清时期的古瓷片制作而成,左边的一条龙身用的是明初的龙泉窑瓷片,右边一条则用的是宋元时期的钧窑瓷片,这两种窑口的瓷烧结温度高,玻璃质感强。”

张式刚解释说,龙足是高足杯的足部;龙角是宋元时期磁州窑的线条罐;龙鬓是宋元时期磁州窑白地黑花的大盆沿;龙珠与火云纹是明末清初的五彩瓷片;祥云则是“天青”、“天蓝”的钧窑瓷片。

他特别介绍说,浪花里跳动着对北京奥运的祝福,一朵浪花由多个青花“福”字簇围着一个明代空白期(正统、天顺、景泰)的“犀牛望月”盘,以示华夏儿女对奥运的期盼,另一朵浪花里由多种青花纹饰的明代青花瓷片围绕着一个明晚期的“凤凰展翅”盘,以示中国的腾飞,还有“月影梅花”、“龙马精神”等不同纹饰的瓷片点缀其间,寓意吉祥美好。正是:

“千峰翠色”变铠甲,“出窑万彩”多幻化。片片青花成骇浪,各大窑系为山崖。“天青”“天蓝”作祥云,多“福”簇集成浪花。康乾盛世五彩珠,华夏龙魂佑中华。

(注:“千峰翠色”,“出窑万彩”出自古人描写龙泉窑与钧窑的诗句。)

偏爱收藏古窑瓷片

德州文化市场号称是北京以南、黄河以北最大的文化市场,平日里也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常。199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28岁的张式刚第一次走进德州文化市场,就旋即被琳琅满目的古玩所吸引,打那时起,每周五他都要去转一圈,这个习惯已经保持了十几年。“文化市场像一个巨大的磁场,深深吸引着我,隔时间长了不去的话,我就会觉得生活毫无光彩。”

虽然身为建筑装饰工程公司的老板,张式刚的主要心思却不在生意上,他更多的是把精力投向了对古代瓷器的研究。他这样分析自己痴迷的原因:“因喜欢古玩,而学习收藏知识和历史背景,知识获取的越多,就越加酷爱古玩。与其说我爱上了那些年代久远的瓶瓶罐罐,倒不如说我是被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所折服。收藏这一行,永远毕不了业。”

就是这样一位古玩痴迷者,在他的家里,却找不到一件完整的古代瓷器,倒是碎瓷片散落得随处可见。“纵有万贯家资,投资收藏也是沧海一粟。”张式刚深知这个理儿,“我是抱着研究的目的收藏,不苛求拥有昂贵的完整器件,更不指望着倒手赚钱,能收集一些不同历史时期的古窑瓷片就足够了。通过过手瓷片,也能熟悉不同时期瓷器的胎质、釉色、纹饰。毕竟一块瓷片与一个完整的瓷器的价格对比是百万分之一,甚至千万分之一,花小钱儿就能达到研究的目的,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历时四年寻求百“福”

在十余年的收藏经历中,最让张式刚津津乐道的是他与一百块“福”字古窑瓷片的渊源。

“2004年夏天,我与一个明洪武时期的青花“福”字碗底不期而遇了,那个‘一笔福’字体飘逸流畅且不失遒劲,立时让我爱不释手。一番讨价还价后买回家,请朋友磨圆,镶在相框里,挂起慢慢欣赏,越看越美!仅过了几个月,我又碰到一块,这回字体不同,是隶书,砍价后又买下,回家细细把玩、琢磨,很是喜欢。就在那时,一个念头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收集一百块烧有‘福’字的古瓷片。”

收藏古玩本是个可遇不可求的事,完成这个心愿谈何容易。从此,张式刚便踏上了寻‘福’的行程,河南、安徽、浙江、山西、山东、河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一走,就是四年、数万公里。

“有一次,一位安徽网友打电话告诉我说他那里有很多带“福”字的青花碗(盘)底,第二天我便毫不犹豫地跑了过去。可打眼一瞧,很失望。大都是唐代寿州窑的一些标本,土沁釉剥,‘福’字仅如指甲盖儿大小,还是明晚期写在碗底下面的,与我的要求相去甚远。我心里苦笑,枉我大老远跑这一趟。”

像这样的冤枉路,张式刚不知走了多少,但他热情不减,从未想过放弃。

“2004年7月,在邢台文化市场,得知一年轻小伙家有我需要的‘福’字古瓷片,于是就租了辆自行车和他一同去他家。足足有40里路,光土路也有15里,赤日炎炎似火烧,到他家后身上的衣服全溻透了,若不是看到那些瓷片提劲,我真想一头倒在他那泥土大炕上,赖着不起了。”张式刚回忆道,“挑拣了几十块称心的‘福’字瓷片,装在编织袋里,心里那个美啊,顿时感觉身体像上满的发条,动力十足,顾不上吃午饭便往回赶路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刚才还艳阳高照,转眼间就乌云压顶,大雨瓢泼,张式刚推着自行车在泥泞的土路上寸步难行。“索性100元的押金也不要了,我把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往路边一扔,背起沉甸甸的口袋,在大雨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挪着。终于捱到了柏油路,肚子饿得咕咕叫,湿透的衣服也紧紧贴在身上,此时我已经精疲力竭了,抱着袋子一屁股就坐在了地上,任由大雨浇了半个小时后,终于等来了一辆开往邢台的长途汽车……”

就这样,喜悦与苦涩交织在一起,形成难忘的回忆。今年初,执着的张式刚终于集齐了一百块“福”字古瓷片。而他为之付出的路费、住宿费竟是收购百“福”瓷片价钱的五倍还多。对此,张式刚说:“我不后悔。从拥有最初两块‘福’字瓷片起,就在心底里酝酿了一个梦,而在那个梦中,百‘福’瓷片不可或缺。”

耗时百日制作龙壁

“十多年了,我收藏了不少古窑瓷片,若是用它们制作成一件艺术品,为北京奥运祈福,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原来,这就是张式刚的那个梦。以什么为主题表现呢?正当张式刚冥思苦想之际,耳边传来了电视里播放的熟悉的歌声:“……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对啊,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之文化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打有深深的烙印,以龙为主题祈福奥运再恰当不过了。”张式刚顿时来了灵感。此念一出,第二天他就迫不及待地去了北京故宫和北海公园,细致地参观了两处龙壁并拍摄了照片。经过一番研究思量后,决定以北海公园九龙壁最左边的两条龙为蓝本进行设计制作。

准备停当,今年初,张式刚便和他的两个兄弟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古瓷龙壁的加工制作当中。“制作过程包括了几十道工序,包括底板加固、底板取孔、底板连接、龙体及其它凸部骨架焊接、龙体制胎、胎体打磨、瓷片切磨、粘贴等等。我们每天早上都是7点就开始工作,中午凑合吃点再继续忙活,直到晚上八九点钟才收工。”就这样“累并快乐着”,一连三个多月,张式刚潜心在一个汽修厂的厂房里闭门造“龙”。

“尽管搞装修装饰是我的老本行,但在制作中还是碰到了很多难题,最难做的当数龙头了。龙头是否有神韵,是决定整个作品成败的关键。为此我们绞尽了脑汁,不断地适量瓷片,却总是无法满意。整个龙头从做骨架到制胎、贴片,返了多少次工都记不清了。也有朋友劝我雕个木头龙头得了,但我始终不为所动,坚持初衷。”

张式刚有个牙疼病,一着急上火牙疼得就更厉害。眼瞅着龙壁的其他部分都做好了,就差龙头出不来,这一急火上攻,让他牙疼得连饭都不能吃了。最后一气之下,张式刚干脆让牙医把那颗病牙给拔掉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式刚的坚持得到了回报,古瓷龙壁终于赶在奥运开幕前创作完成了。如今,百“福”丛中,栩栩如生的“双龙戏珠”跃然壁上,传递着对北京奥运的祈福。张式刚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他的梦圆了。 

中国瓷器之王——奥运瓷 中国红


奥运瓷·中国红”引起藏界轰动,专家皆认为这是2008北京奥运藏品中的灵魂产品。中国藏界大腕、著名瓷器收藏家马先生详细阐述“奥运瓷·中国红”的惊人收藏价值。 权威发行 有“中国印”才是“官款” 瓷器收藏向来有官款、民款之分,二者价值相差万里。“奥运瓷·中国红”是北京奥组委特许发行的首款奥运瓷,瓶身上的贴金“中国印”,就像以前古代官窑的款识一样,象征着北京奥运会官方正式发行的正宗血统,这与其他非官方发行的产品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国象征 千年文明吸引国际藏家 奥运收藏是一个国际性的大市场,国际藏界更关注有中国特色的、有中国象征意义的奥运藏品,在第13届北京奥林匹克藏品博览会上,“奥运瓷·中国红”散发出来的浓郁的东方神韵吸引了国际藏家的目光。 罕见工艺

现代瓷艺至高标准

“奥运瓷·中国红”采用1974年湖南醴陵烧制特殊专用瓷的原料、工艺水准和质量要求打造。瓷坯原料选用与1974年特殊专用瓷同样的临川高岭土,经过"素烧、釉烧、红烧、金烧"4次入炉、1400℃高温煅烧、贴12K足金金花纸、共20多道工序纯手工烧制而成。期间,需经过最少4次验坯工序,严格控制质量,成品率不到10%。

名门之秀

“红色官窑”打造传世经典 “奥运瓷·中国红”在我国专业生产国家用瓷的、有“红色官窑”之称的湖南醴陵烧制,可谓出身名门。由于“红色官窑”出品质量精良。“奥运瓷·中国红”之“盛世经典瓶”采用在醴陵窑1915年获得国际金奖的“竹鸡喇叭瓶”(即“巴拿马瓶”)器型,“鸿福齐天瓶”采用“迎春接福灯笼罐”器型,继承经典,再造经典。 中国帝王红 富贵吉祥寓意深刻 “中国红”瓷向来贵重,就在去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红”瓷作为国礼赠送48个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奥运瓷·中国红”采用了一种叫做“中国帝王红”的特殊红釉,加入一种比黄金还贵的稀有贵金属,烧结成艳丽、纯正的大红瓷,“红而雅、艳而美、亮而柔”,吉祥喜庆,富丽堂皇,可谓是殿堂之器,红瓷珍稀。

张式刚:用古瓷艺术为奥运祈福


北京奥运如期而至,中华民族百年梦圆,神州大地一片欢腾。为奥运喝彩,为北京加油,华夏儿女正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其中。德州就有一位收藏爱好者,名叫张式刚,他耗时百日,用不同历史时期的上万块古瓷片粘制而成一面“双龙戏珠”龙壁,古瓷片上100个各式字体的“福”字,表达着龙的传人对北京奥运会的美好祝福。

一面中国瓷器的标本墙

“上千年的古瓷片感受到了奥运的召唤,它们欢呼着、跳跃着,幻化作两条巨龙,吞吐着康乾盛世的五彩火珠,时而攀崖走壁,时而翻江倒海,刹那间定格成一座龙壁,传递着洪亮而悠远的声音——佑福华夏!”连日里,慕名前去张式刚工作室参观古瓷龙壁的人络绎不绝,张式刚总是会充满激情地描述他心爱的作品,一遍一遍,不厌其烦。

龙壁全长4.8米,高2.4米,重约900公斤。不同年代的古瓷片经过张式刚独运匠心的排列组合,物尽其用,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堪称一面中国瓷器的标本墙。整个龙壁采用宋元明清时期的古瓷片制作而成,左边的一条龙身用的是明初的龙泉窑瓷片,右边一条则用的是宋元时期的钧窑瓷片,这两种窑口的瓷烧结温度高,玻璃质感强。”

张式刚解释说,龙足是高足杯的足部;龙角是宋元时期磁州窑的线条罐;龙鬓是宋元时期磁州窑白地黑花的大盆沿;龙珠与火云纹是明末清初的五彩瓷片;祥云则是“天青”、“天蓝”的钧窑瓷片。

他特别介绍说,浪花里跳动着对北京奥运的祝福,一朵浪花由多个青花“福”字簇围着一个明代空白期(正统、天顺、景泰)的“犀牛望月”盘,以示华夏儿女对奥运的期盼,另一朵浪花里由多种青花纹饰的明代青花瓷片围绕着一个明晚期的“凤凰展翅”盘,以示中国的腾飞,还有“月影梅花”、“龙马精神”等不同纹饰的瓷片点缀其间,寓意吉祥美好。正是:

“千峰翠色”变铠甲,“出窑万彩”多幻化。片片青花成骇浪,各大窑系为山崖。“天青”“天蓝”作祥云,多“福”簇集成浪花。康乾盛世五彩珠,华夏龙魂佑中华。

(注:“千峰翠色”,“出窑万彩”出自古人描写龙泉窑与钧窑的诗句。)

偏爱收藏古窑瓷片

德州文化市场号称是北京以南、黄河以北最大的文化市场,平日里也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常。199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28岁的张式刚第一次走进德州文化市场,就旋即被琳琅满目的古玩所吸引,打那时起,每周五他都要去转一圈,这个习惯已经保持了十几年。“文化市场像一个巨大的磁场,深深吸引着我,隔时间长了不去的话,我就会觉得生活毫无光彩。”

虽然身为建筑装饰工程公司的老板,张式刚的主要心思却不在生意上,他更多的是把精力投向了对古代瓷器的研究。他这样分析自己痴迷的原因:“因喜欢古玩,而学习收藏知识和历史背景,知识获取的越多,就越加酷爱古玩。与其说我爱上了那些年代久远的瓶瓶罐罐,倒不如说我是被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所折服。收藏这一行,永远毕不了业。”

就是这样一位古玩痴迷者,在他的家里,却找不到一件完整的古代瓷器,倒是碎瓷片散落得随处可见。“纵有万贯家资,投资收藏也是沧海一粟。”张式刚深知这个理儿,“我是抱着研究的目的收藏,不苛求拥有昂贵的完整器件,更不指望着倒手赚钱,能收集一些不同历史时期的古窑瓷片就足够了。通过过手瓷片,也能熟悉不同时期瓷器的胎质、釉色、纹饰。毕竟一块瓷片与一个完整的瓷器的价格对比是百万分之一,甚至千万分之一,花小钱儿就能达到研究的目的,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历时四年寻求百“福”

在十余年的收藏经历中,最让张式刚津津乐道的是他与一百块“福”字古窑瓷片的渊源。

“2004年夏天,我与一个明洪武时期的青花“福”字碗底不期而遇了,那个‘一笔福’字体飘逸流畅且不失遒劲,立时让我爱不释手。一番讨价还价后买回家,请朋友磨圆,镶在相框里,挂起慢慢欣赏,越看越美!仅过了几个月,我又碰到一块,这回字体不同,是隶书,砍价后又买下,回家细细把玩、琢磨,很是喜欢。就在那时,一个念头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收集一百块烧有‘福’字的古瓷片。”

收藏古玩本是个可遇不可求的事,完成这个心愿谈何容易。从此,张式刚便踏上了寻‘福’的行程,河南、安徽、浙江、山西、山东、河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一走,就是四年、数万公里。

“有一次,一位安徽网友打电话告诉我说他那里有很多带“福”字的青花碗(盘)底,第二天我便毫不犹豫地跑了过去。可打眼一瞧,很失望。大都是唐代寿州窑的一些标本,土沁釉剥,‘福’字仅如指甲盖儿大小,还是明晚期写在碗底下面的,与我的要求相去甚远。我心里苦笑,枉我大老远跑这一趟。”

像这样的冤枉路,张式刚不知走了多少,但他热情不减,从未想过放弃。

“2004年7月,在邢台文化市场,得知一年轻小伙家有我需要的‘福’字古瓷片,于是就租了辆自行车和他一同去他家。足足有40里路,光土路也有15里,赤日炎炎似火烧,到他家后身上的衣服全溻透了,若不是看到那些瓷片提劲,我真想一头倒在他那泥土大炕上,赖着不起了。”张式刚回忆道,“挑拣了几十块称心的‘福’字瓷片,装在编织袋里,心里那个美啊,顿时感觉身体像上满的发条,动力十足,顾不上吃午饭便往回赶路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刚才还艳阳高照,转眼间就乌云压顶,大雨瓢泼,张式刚推着自行车在泥泞的土路上寸步难行。“索性100元的押金也不要了,我把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往路边一扔,背起沉甸甸的口袋,在大雨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挪着。终于捱到了柏油路,肚子饿得咕咕叫,湿透的衣服也紧紧贴在身上,此时我已经精疲力竭了,抱着袋子一屁股就坐在了地上,任由大雨浇了半个小时后,终于等来了一辆开往邢台的长途汽车……”

就这样,喜悦与苦涩交织在一起,形成难忘的回忆。今年初,执着的张式刚终于集齐了一百块“福”字古瓷片。而他为之付出的路费、住宿费竟是收购百“福”瓷片价钱的五倍还多。对此,张式刚说:“我不后悔。从拥有最初两块‘福’字瓷片起,就在心底里酝酿了一个梦,而在那个梦中,百‘福’瓷片不可或缺。”

耗时百日制作龙壁

“十多年了,我收藏了不少古窑瓷片,若是用它们制作成一件艺术品,为北京奥运祈福,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原来,这就是张式刚的那个梦。以什么为主题表现呢?正当张式刚冥思苦想之际,耳边传来了电视里播放的熟悉的歌声:“……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对啊,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之文化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打有深深的烙印,以龙为主题祈福奥运再恰当不过了。”张式刚顿时来了灵感。此念一出,第二天他就迫不及待地去了北京故宫和北海公园,细致地参观了两处龙壁并拍摄了照片。经过一番研究思量后,决定以北海公园九龙壁最左边的两条龙为蓝本进行设计制作。

准备停当,今年初,张式刚便和他的两个兄弟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古瓷龙壁的加工制作当中。“制作过程包括了几十道工序,包括底板加固、底板取孔、底板连接、龙体及其它凸部骨架焊接、龙体制胎、胎体打磨、瓷片切磨、粘贴等等。我们每天早上都是7点就开始工作,中午凑合吃点再继续忙活,直到晚上八九点钟才收工。”就这样“累并快乐着”,一连三个多月,张式刚潜心在一个汽修厂的厂房里闭门造“龙”。

“尽管搞装修装饰是我的老本行,但在制作中还是碰到了很多难题,最难做的当数龙头了。龙头是否有神韵,是决定整个作品成败的关键。为此我们绞尽了脑汁,不断地适量瓷片,却总是无法满意。整个龙头从做骨架到制胎、贴片,返了多少次工都记不清了。也有朋友劝我雕个木头龙头得了,但我始终不为所动,坚持初衷。”

张式刚有个牙疼病,一着急上火牙疼得就更厉害。眼瞅着龙壁的其他部分都做好了,就差龙头出不来,这一急火上攻,让他牙疼得连饭都不能吃了。最后一气之下,张式刚干脆让牙医把那颗病牙给拔掉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式刚的坚持得到了回报,古瓷龙壁终于赶在奥运开幕前创作完成了。如今,百“福”丛中,栩栩如生的“双龙戏珠”跃然壁上,传递着对北京奥运的祈福。张式刚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他的梦圆了。 

中国陶瓷传统器形——琮式瓶


南宋官窑琮式瓶 国立故宫博物院

宋龙泉窑青釉琮式瓶 故宫博物院

宋龙泉窑青釉琮式瓶 国立故宫博物院

仿周代礼器玉琮烧制。圆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线纹为饰,口与足大小相若。宋代创制,以龙泉窑、官窑多见,元、明清仍有烧制。

首届中国(潍坊)古陶瓷文化节开幕


2015年6月16日,首届中国(潍坊)古陶瓷文化节在齐鲁酒地中国古陶瓷小镇·青龙小镇开幕。

本届文化节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山东省文物局、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主办,北京文物物证司法鉴定中心、潍坊市文物局、中共安丘市委宣传部等单位协办,山东景芝酒业股份有限公司、齐鲁酒地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承办,旨在弘扬我国古陶瓷文化,推动古陶瓷文化传承与发展。

来自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山东省及潍坊市、安丘市领导,国内外和海峡两岸著名古陶瓷专家叶文程、刘兰华、冯小琦、吕成龙、王健华、耿东升、赵青云、徐乃湘、丘小君、边正明、梁亚力、王金凤和台湾古陶瓷专家冯明珠、廖宝秀、蔡和壁等社会各界藏友500余人参加了此次文化盛会。

对这次融合中国酒文化和中国古陶瓷文化保护、传承、交流的盛会,中国古陶瓷泰斗耿宝昌先生发来亲笔贺信,表达祝福,给予厚望。开幕式上,来自主办方、承办方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山东省文物局、潍坊和安丘市领导分别致辞。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奥运开幕式上击缶 与中国陶瓷的渊源》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奥运开幕式上击缶 与中国陶瓷的渊源》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