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 导航 >

评论:装备先行是中国发展传统陶瓷的特色

评论:装备先行是中国发展传统陶瓷的特色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中国古代瓷器发展 古代传统瓷器

2021-04-29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这些年来,中国传统陶瓷的现代化进程和产业进步,是从装备做起,是以技术引进、吸收、国产化、自主创新的手段做起的,是装备界对行业的一大贡献,更是一个实践总结和对未来发展的启迪。

1、陶瓷是中国的原生产业,不是外来的,中国几千年的陶瓷生产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如果没有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很难实现产业的升级和走向强大。上世纪八十年代中之后陶瓷砖、洁具生产的现代化,最核心的就是解决工艺与装备问题。

2、在日用瓷、陶瓷砖、卫生洁具、电磁四大传统业产品中,由于国内日用瓷技术装备开发力度长期不足,而陶瓷砖生产装备有自主创新的发展,产生两种结果是显而易见的。由于陶瓷砖装备的强大,不但支持了砖产品的开发与发展,也有出口,更成为世界陶瓷装备的先进国家。

3、纵观世界的陶瓷业,凡是高水平的陶瓷生产国,往往也是经济发达、装备制造业先进国家,意、法、日、英等国均如此。也说明陶瓷的发展,需要技术和装备制造业的支持。

4、当前陶瓷界议论的很多问题,节能、降耗、减排、环保等等,实际上也是新装备的开发问题。没有节能电机、节能窑炉、高效除尘系统、好的除铁器等新装备的普遍引入和使用,均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5、装备是先进的技术工艺得到体现和转变为生产力的保证。大规格薄板型陶瓷砖的开发是最好的例证。中国陶瓷人想做此产品多时,当外国不卖国内又不会做,再好的愿望和技术都只能束之高阁。

6、装备的研发带动了新科技成果的引入,不同产业的交流、新材料的运用、人才的培育等众多的提升和进步。

中国是世界陶瓷生产大国,一定也要是装备的生产强国。这是特色,也是国情。

taoci52.com扩展阅读

评论:中国传统陶瓷产业的浅白境况


中国陶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境界,真的是欲说还难,用苏东坡一首名诗来意会可能再贴切不过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现在的陶瓷业,很多事情真的说得清又说不清。

下表是对近一二年的国内生产情况作概略统计的数字。以此为基数,计入不可缺少的配套(如五金件等)和带动的行业(如色釉料、原料、装备等)数字,三大品种的年产量总和不少于300亿件,年耗用的天然矿物原料不少于1亿吨,年耗用的标煤不少于2500万吨,年总产值不会少于2500亿元人民币。此外,这个产业的发展还牵涉、影响到百万人以上的城乡就业岗位,自然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与物流,公共建筑和家居装饰材料供应等等,也就成为现代社会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产业了。由此,也可从中体现产业的政策方向。

首先,在解决这个产业的节能降能、环保、资源合理利用等一系列事项中,重点是陶瓷砖行业。从实际上看,目前陶瓷砖产区的问题,不论是正面的、负面的,都是问题最多。

其次,即使按表中的设计数计算,每消耗1公斤的原料所创造的产值分别为1.6元、10元、1.66元。砖所创造的价值是最低的;每消耗1公斤标煤所创造的产值分别为10元、25元、8元。卫生瓷最高,砖最低。如果不改变砖的生产现状,特别是资源消耗和大大提高其附加值的话,砖产品生产是不值得大力提倡、发展,而应加以约束。

评论:发展路上 中国陶瓷缺什么


中国陶瓷工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工业,陶瓷产量占世界的1/3强,从数量上可谓是超级大国。但是中国陶瓷大而不强,产能严重过剩,与国外先进陶瓷相比,在许多方面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出口量少价低,在出口贸易中处于劣势,制约了陶瓷工业的发展。近年来,虽然在在出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丰收,但与意大利、西班牙等陶瓷强国相比,仍有较大的距离。分析制约我国陶瓷工业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陶瓷工业在许多方面还存在欠缺。

一、缺乏合作机制。竞争是客观规律,但同时并不排斥合作。合作的基础是理性竞争所形成的诚信。只有在竞争中加强合作,才能形成很强的竞争优势。在这方面温州就做得非常好:温州经济被称为“鸟群经济”,即使一只大鸟被击垮,鸟群却还在。温州的企业群对内分工协作,对外形成极强优势。前不久,湖北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到温州去订货,他们自己做不了就将旁边的企业拉过来一起谈,结果这位董事长一下子订了几千套模具。温州人的这种团队合作精神令人感慨。国内陶瓷行业由于缺乏这种合作机制,企业之间是一盘散沙,沟通与互动不够,难以形成区域性的竞争力量。有些企业为了赚钱,不惜自相残杀,搞窝里相斗,大家拼得你死我活,形成了恶性竞争,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也元气大伤。前段时间在广交会上有些陶瓷厂家把价格压得非常低,偷偷摸摸和人家交易。由于缺乏合作机制,致使外商乘机钻空子进行压价,利用各厂的报价两边反复挤压,致令出口成交价格一再下滑。国内陶瓷企业应认识到:竞争是无情的,但应是有序的。企业竞争要靠品质、靠信誉、靠策略,而不能靠竞相压价。企业之间应加强自律,相互约束,要在参与竞争的同时,加强联合与合作,通过在内外力的合力中发展壮在自己。

二、缺乏创新能力。有限的是脚,无限的是路。只有在技术、产品、市场经营模式和理念等方面保持并具有创新的高度敏感性,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国际上著名的陶瓷企业都非常重视产品、技术等创新工作。往往是先有设计,后有产品。他们的设计理念前卫而专业,具有很强的独创性,善于把陶瓷产品当作艺术装饰品来处理,善于研究消费者市场当地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教育,将文化融入产品创新之中,并做到对陶瓷产品以及制造工艺技术设备的发展趋势十分了解,创新产品时与创新技术并盘考虑,有的创新甚至打破了了行业界限,突破了空间限制,所以他们的产品极具市场潜力和优势,在行业中总是引导潮流。而国内陶瓷企业往往是“内地跟着广东走,广东跟着台湾走,台湾跟着欧洲跑”,大多数企业缺乏创新的本领,习惯于跟风和模仿,老是跟在人家后面跑,甚至有些不良的抄袭之风,很多所谓创新的产品都是从外面引进来的,产品开发管理没有走出经验型、引入型、模仿型之路。不少企业的设备、技术都是老化状态,前瞻性的技术不多。许多企业缺乏较高水平的科研开发环境条件,开发设计力量薄弱,热衷于用老产品低价格去抢市场,产品缺乏独创品位,没有形成独树一帜的个性风格特色,对自己的消费市场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认识,尤其是细微到认识市场所在地的文化背景和消费倾向等,使产品竞争力一直得不到提升。因此,国内陶瓷企业从现在起必须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否则,广大陶瓷市场今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被外来陶瓷“侵占”,缺乏强势开发设计理念和能力的国内陶瓷将无所作为。

三、缺乏世界品牌。设计优良的著名品牌已成为国外陶瓷企业进军国内市场和占领国际市场的主要策略。意大利、西班牙在过去几年里都有保持了其总销量60%以上的出口,没有因为国际局势与油价影响太大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其国际市场塑造了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在不久的计划中,他们同样会有更多更优质的知名品牌推向国际国内市场。相比之下,中国陶瓷就缺乏响当当的国际知名品牌,虽然许多企业已经实施品牌战略了,但力度还不够,除了鹰牌、新中源、东鹏、蒙娜丽莎等十余家企业和产品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外,许多陶瓷企业只知道做产品而不知道做品牌和培育运作品牌,品牌影响力十分薄弱,普遍存在档次低、品牌少、名气小的问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很难与国际陶瓷品牌抗衡。随着国际知名品牌进一步抢摊登陆中国市场,眼下在品牌竞争中已逊色的国内陶瓷,在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中还有继续被拉大距离之忧。品牌建设对市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国内陶瓷企业应以此为鉴,加大实施品牌战略力度,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品牌,开拓一片市场,像海尔那样,把品牌轰轰烈烈地做到国际市场上去。

四、缺乏民族个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陶瓷凝聚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与文化艺术的结晶。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陶瓷伴随了中国兴衷荣辱的整个历史进程,在中国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演绎着一种艺术风格,每个民族的文化特色都可以创造出一种系列的产品,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上下五千年,中国创造了多少精美绝伦的陶瓷文化艺术作品,产生了多少陶瓷名家,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因此,展现在世界的中国陶瓷应充分体现5000年陶瓷文化的底蕴。然而,国内许多陶瓷企业以为矫揉造作地给产品取个“洋名”就算走向世界了,不注重挖掘中国的陶瓷文化,产品缺乏民族文化特色,更缺乏表现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整体装饰设计产品,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中国陶瓷要走向世界,不仅要在生产质量上下功夫,更要在设计领域来一场巨大的变革和创新,将陶瓷产品与华夏优秀的艺术传统与时代审美完美地结合起来,将悠久的历史与当今顶尖科学技术以及现代新观点完美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我国悠久灿烂的陶瓷文化,大打文化牌,扎根民族,博采众长,创造出不仅精美的而且文化的,不仅有自已独特的本色而且结合世界潮流的产品,才能进一步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缺乏科学管理。国外先进陶瓷企业管理相当严格规范,管理监控机制、管理意识、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方面科学合理。而国内许多陶瓷企业虽然在经营管理上突破了集约化和市场化经营的特点,但与国际上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制度对接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营观念滞后,经营管理机制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经营决策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许多企业管理无标准、不严格、不规范,管理监控机制不科学、不合理,企业理念无连贯性,管理规章制度不实不细,资金、设备、人才的利用率低下,浪费严重。

六、缺乏合理的结构。中国陶瓷经过近十余年的快速发展,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聚积并暴露出来,成了阻碍进一步以展的羁绊。一是产品结构不优。我国陶瓷行业是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混合体。没有资金的投入,就没有装备的更新,也就没有质量分析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的提高,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近几年,不规范的竞争环境使国内一些陶瓷企业被卷入了低价位竞争的旋涡之中,在“宁可丢利,不可丢地”的思想支配下,出现了高负债和成本倒挂的现象,许多企业出现亏损和半亏损,导致了自我积累能力的减弱,制约了产品质量的提高。不少企业为了赢得市场,打着低档次旗号。以劣质低价产品参与竞争,生产劣质产品,价廉质次的产品冲击市场,导致规模与效益不能充分体现。正是这种市场格局,使国内陶瓷行业出现了增量不增收,有规模无效益的尴尬局面,竞争能力大打折扣,削弱了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二是组织结构不大。许多企业规模较小,没有一批“旗舰”式的陶瓷企业在国际市场一展高低。三是经营结构不专。许多企业大而全,小而全,不能以特色的专业化打造市场先锋。四是区域结构不平衡。广东、福建、山东、四川等地陶瓷生产过度集中,而西部地区则比较落后,虽然东陶西进受到推崇,但步伐依旧很慢,不利于陶瓷工业的协调发展。

七、缺乏配套服务。国内陶瓷企业一般把产品卖了就算了,很少注重服务,即使有服务,也一般是售中售后服务的居多。而国外知名陶瓷企业,不仅注重售中售后服务,更注重售前的服务,从产品开发生产就考虑如何为用户服务,从产品设计、生产到销售这一条龙的服务都考虑到用户方便和怎么对用户有利,把怎么设计、怎么应用、怎么配套等消费者关心的一系列服务系统的问题都考虑得非常周到细致。

八、缺乏经营方略。随着现代营销观念和信息化、电脑多媒体、互联网科技等方面的进步,国外许多知名陶瓷企业在市场开发上已经转变到利用电子商务、代理等现代科技进行现代营销方式上来。而国内许多陶瓷企业还停留在等顾客上门看样购货等传统的销售方式上,很少利用互联网进行与顾客的互动营销,很少利用三维图像进行产品的整体效果展示,很少利用这些现代技术与手段对高要求、高品位、高消费客户群提供个性化、全方位、从品牌选择到设计辅贴等整体服务的营销。许多企业缺乏国际营销经营经验,营销手段落后,对一些国际贸易的操作方法和规则比较陌生,在体制和运作等方面不适应国际贸易的需求。与国外先进陶瓷企业相比,市场开发能力差,市场渠道少。从产品推广上看,目前国内80%企业的推广手段都是硬性广告模式,广告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多是停留在对企业名称和产品名称的推广上。许多企业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搞好管理与生产经营、提高质量和技术创新上,而是放在了研究所谓的营销艺术技巧上,靠众多的评先、评奖、认证活动,靠领导行为方式进行产品推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效果平平。而国外知名陶瓷企业从市场营销、产品策划和概念炒作等方面都有其奇特过人之处,成为我们的榜样。

九、缺乏高素质人才。从我国陶瓷行业人才素质的现状看,熟悉国际贸易和市场运作有关规则的人才不多,科技、管理、营销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不足,精英级人才奇缺,许多企业的厂长(经理)对国际国内同行业发展水平均一知半解,有的甚至看不懂财务报表,不懂得净资产、增加值、收益权等基本概念,看不明白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另外,企业不重视人才的现象也相当严重。由于不重视人才,不能正确地识人、选人、育人、用人,一方面造成了企业,职工素质低,信息渠道不灵。另一方面,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缺乏健全的激励约束机制,人才流失的现象相当严重,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十、缺乏国际意识。国外先进陶瓷企业的经济全球化意识非常强烈,他们极为注重外向型的发展,把努力开发国际市场当作企业生存的首选条件,始终把产品出口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善于搜集各种陶瓷商业与技术情报,了解世界各国陶瓷生产技术水平状况和产品市场走向,在此基础上采取措施改进经营与产品,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国际市场需求。而国内许多陶瓷企业目光短浅、视觉小,外贸国际市场活动不足,没有到国际市场上求发展、创大业的雄心壮志,只会在家门口参与国内市场的恶性竞争。

十一、缺乏战略管理。陶瓷企业要发展,实现做大做强,不能没有长远目标和发展战略。所谓战略管理,是指进行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以便组织通过跨功能决策而达到其目标的一种艺术与科学。由于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要求不断地对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进行趋势分析和预测,形成一个动态和连续的战略管理过程,可使企业更主动地对未来作出反应。因此,企业战略及其管理(操作)水平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目前,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越大,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问题变得非常重要。而且,企业能否灵活有效地综合利用内部资源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企业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预测行业前景也变得更加必要,战略重要性也显得十分突出。国外许多知名企业都把战略管理放到突出位置,而国内陶瓷企业缺乏对战略管理的认识和把握,企业发展缺乏远见,呈现过分的近视,从而使核心竞争力大大减弱。

评论:中国陶瓷产业发展动力是什么?


即使是按现有的考证,从粗陶出现算起,已有上万年历史,从原始瓷算起,也有二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不管陶与瓷是同源还是不同源,中国人做陶瓷的窑火从没有中止过。当代,中国更是世界陶瓷生产基地、制造中心、最发达的国家。这样一个从农耕时代靠手工和天然资源为起端的产业能延续这么长久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仍然有广阔前景,其发展动力是什么?我认为其根本答案可以用“前拉后推”四个字来概括。

拉就靠是消费市场拉动。陶瓷的实用性与中国人喜欢欣赏、寄望和使用陶瓷器皿所形成的长久不衰的大市场使这个产业自古至今延续下来。中国有几个家庭没有陶瓷的?

推,就是有人、有资源、有天时地利的条件来支持这个产业。水、火、土毕竟是大自然随处可见可取的,考察中国的古产地,无一不是处于有山有水有泥巴矿石的地方。即便是当代生产基地的选择,也离不开要么靠近市场,要么靠近资源二大原则。

这因果关系的拉与推条件,是其它产业很难具备或找到的,也是陶瓷业的优势,陶瓷业肯定是世界上生命力最顽强的产业,尽管其经济总量不会很大,有些毛病给人说三道四,但连说这种话的人也离不开陶瓷。更何况,随着科技进步,毛病是可以解决的。

对陶瓷产业的发展动力的平淡评论,可以提供一个有用的结论与启迪:当代的中国陶瓷业要做得更好,大到一个产业,具体到一个企业,还是二件大事:抓好市场的开拓和建设,抓好科技进步与人才建设。有市场有生产能力的产业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中国陶瓷装备业的现状和出路


对于中国陶瓷装备的现状我持下述观点。①这些年来中国陶瓷装备的生产发展为传统陶瓷产品的现代工业化生产进程及一举成为世界主要生产基地和出口国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和关键作用是无人敢质疑和挑战的。当代的墙地砖生产线,从原料、粉料加工到抛光,除少数几台进口压机之外,全是国产的;当代的卫生洁具生产,几乎清一色的使用国产装备,使用进口日用瓷装备的微乎其微了;国外许多新兴的陶瓷生产国也逐步从中国进口装备。②原有分布于七大产区的陶机厂现在已经完完全全的退出或消失,企业和人员都换上新面孔,加工机械、技术、经营、服务水平都有极大的提高,其中不少进入高科技企业行列。③国产装备生产能力基本解决了内需并略有余力搞出口,实用多于满足的赞扬,加工粗糙、寿命、外观质量、性能、必要的配套等等“历史问题”并没有多少改观,君不信,如果有两条生产线摆在眼前,一条是意大利做的,一条是国产的,你一眼就能判别出来这些差距。④陶瓷装备出不了“大老板”,三五个亿的年产值已经很了不起了。

出路往哪里走值得探讨。一个靠产品制造吃饭的行业,过去的实践和未来的发展都将证明专业装备的进展起着重要的作用。①依靠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带动求发展。例如现在出现了大规格尺寸瓷质板材砖,就会带动新型装备的出现是很自然的事;②依靠自主创新求发展。例如方型油缸果真的在压砖机用上,肯定将出现另一种成型局面,并且制品的质量有所提高;③依靠提升和配套开发求发展。例如除铁器的研发如果有突破性的进展,一些被废置的原料将被用上,现有的产品并非尽善尽美,可以通过提升产生新型产品。④依靠产业的延伸求发展。例如开发除尘、防污、环保产品。⑤从国家的产业政策找到新的发展思路。例如当前国家大力提倡节能降耗、环保、节约,研制低质原料的综合利用必将需要一批配套装备。⑥提高陶瓷装备的价值和价格是必要的,当前陶瓷装备的利润空间太小(一般为3-10%以内),严重的制约着对产品研发、质量提高的支撑力。

评论:陶瓷业是永远的现代传统制造业


上期,我对陶瓷业发表一个观点,传统、资源与环保、现代化列为这个产业的三大核心课题。即陶瓷的事,不管怎么样的生存发展,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离不开这三大课题,反倒是要解决的就是这三大课题。只有补充、发挥、丰富它,而不可能离开它。搞陶瓷离开传统另走新路最少也是几代人的事。搞陶瓷不搞好原料、能源、兼顾到自然环境搞得下去吗?传统业不引入现代科技、不搞现代化能成规模、能有竞争力吗?上文对此说了一个概要,以下的三段短文拟进一步表达想法和观点。如果行业人能有一个基本的认同,这个行业预料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是很有意义的。

本人提及的“传统”,就是辞海说的“传统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如革命传统、传统节日。”(见辞海,上海辞书出版新第215页)。中国陶瓷就是依靠着中国历史走过来的,又为历史作证物。考察中国瓷史,很多人是否注意到,陶瓷业在不同时期进什么“庙”、什么“店”、什么业类都没个准没个明白呢!民间手工业、手艺业、轻工业、建材业、艺人、化工行业、无机非金属材料、硅酸盐专业等等都出现过,连行业协会也有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中国工业陶瓷协会等。归结起来,就是还设一个好的定位。俱往矣!当代的中国陶瓷业在国家的定位我坚持的观点就是“现代传统制造业”。冠上现代的理由就是当前陶业的主产品生产用的是现代工业化模式,工艺技术、装备、展示、营销、管理、现代科技的引入等等一套东西都和现代的接轨。冠上传统不光是产业的源远流长,而是强调其工艺性、艺术性、实用性、文化性都和传统割不开。冠上制造业最关键的意义是从手工业脱开而划入国家管理体系并和国家有关产业政策挂钩,申报科研项目、争取优惠政策等等有路可走。

纵观中国的陶瓷产品,号称上万品种的陶瓷砖,千姿万态各种各类的茶具、杯碟、盘碗,形形式式的卫生洁具,各个流派风格的艺术瓷,它们都只是不同的文化、思想指导下做出来在用途、造型、形状、质量、色彩、功能、风格具有各自的个性,而实际上都是使用天然矿物加工、成形、煅烧出来的产物。陶瓷就是一个大家庭大产业。

中国传统陶瓷产业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


当代中国陶瓷产业发展,实践远远跑在理论的前头。然而没有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产业实践,又常常会使发展陷于迷茫、迷途和不明方向。一个好端端的佛山陶瓷产区(当然不是没有问题),自新一届政府以来对陶瓷业的所作所为引发国内建陶业的“震动”,谁都可以说一通道理。但依我看来,就是长官意志多,拿不出有说服力的道理,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此也可算作国内陶瓷产业变动的典型范例。

一、传统产业产业族群(集族)发展问题,是好是坏?是对是错?自万年至4000年前的石器时代有陶器算起,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陶瓷产区。就在二十年前,中国陶瓷还是主要集中在七大产区。即在那些年代,中国陶瓷是集群化、游牧式发展的。到了近几年只要有钱有人,全国都能办陶瓷了,产业集族化发展的模式打破了。不搞陶瓷集群化发展是不是就可以算新的、好的发展模式?

二、陶瓷总部经济能不能走?总部经济是不是佛山陶瓷的阳关道?在许多论坛、报刊文章中多有议论,但未见有系统的深层次的研究文章发表。但观点还是鲜明的:一方说是死路一条,另一方说是佛山陶瓷发展的新模式,是赶走污染的好办法。

三、中国陶瓷这个传统产业的去、留、发展模式问题,以及曾看到媒体有关佛山市委书记林元和有一个表示,“宁舍一点GDP,也要挽回青山绿水”,“佛山工业产业有好几千个亿,干掉污染企业,少个几十上百亿有什么问题?”听说此话令许多人噤若寒蝉,我的反应是这位书记面对着一个当代世界级的建陶生产基地提出了两个问题:①传统产业的去留是不是一个纯经济问题?②一个政府是采取什么态度对待传统产业?最近又看到广东省委、省政府有个广东产业发展决定,明确提及广东陶瓷这个传统产业要用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没有提干掉的问题。

概言之,中国传统陶瓷产业走到今天这一步,很需要加强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课题很多,仅举三例。

我国陶瓷机械装备业的发展现状


国内陶瓷机械改进技术应对国际竞争陶瓷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世界陶瓷制造中心地位形成,有力地推动我国陶瓷机械装备的创新发展。从原材料制备→成型→烧成→后期冷加工等设备,无论是从产品质量,抑或是技术含量,中国陶瓷机械装备都进入了世界先进水平。从单机设计制造到整线工程的设计整合,中国陶瓷机械无疑是世界陶瓷技术装备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陶瓷机械装备在占领了国内绝对陶机市场份额之后,近年来频频出击国际市场,并以卓越的性价比赢得了国际市场占有率。尤其是在亚洲新兴陶瓷产区,中国陶瓷机械更是凭借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等优势迅速占亚洲市场的桥头堡。

目前亚洲本土市场虽然还没有形成规模和实力的陶瓷机械装备企业与中国陶瓷机械装备抗衡,但是中国陶瓷技术装备面临廉价销售、企业竞争力正在逐渐减弱的危险。如何巩固"后院"和拓展"前院",正是当前摆在陶瓷机械企业面前的一道坎陶瓷机械。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陶瓷机械首先面临的是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德国等欧洲陶瓷机械泰山压顶的打压;其次是印度企业在迅速复制"中国模式",本文来自于华夏对中国新技术新设备紧追不放,要求中国陶瓷机械企业提供的技术服务越来越高,而产品售价却越来越低。第三是某些国内陶瓷机械装备企业将价格战火烧到亚洲市场。

在建筑陶瓷机械行业激烈竞争中,缺乏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的企业逐步被市场淘汰。同时,优势企业凭借成本优势、产品创新优势和品牌优势,通过扩大投资规模、并购等整合资源等方式,不断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我国的陶瓷机械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一个比较成熟的时期,从群龙无首、各自为阵的无序格局逐渐转变为由行业龙头带头,整体布局的有序经营。我国陶瓷机械行业的规模化程度和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国际竞争力也逐步提升。

国内有些陶机企业为了占有市场,将国内创新技术提供国际客户,但却将产品价格一降再降。陶瓷技术装备虽然不是高尖技术,但也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研发新技术新装备,完善和提升服务也需要支付必要成本。利润的萎缩对于市场的巩固和拓展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

与中国陶瓷机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陶瓷机械供应商不仅没有降价销售,而是积极谋求与有质量意识、有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品牌意识的亚洲(中国)优秀陶瓷机械供应商达成合作的共识,将"服务打包"给中国陶瓷机械企业,通过就近服务来降低运营成本,以高附加值牢牢掌控优势客户资源。

评论:陶瓷产业是佛山发展“第三产业”的障碍?


前天召开的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会议,主题是通过下一届协会班子的选举办法与确定候选人名单,但也许是因为政府官员在场,也许是好长时间大家没有碰头,总之机会难得,大家频频跑题,讲自己最关心的话题。而最关心的话题自然是陶瓷企业的大搬迁问题。

一方面是政府持续的高压态势:国务院发文规定节能减排不达标一把手就地免职,佛山政府将陶瓷产业调整提升工作提前到2009年上半年验收,南海区的罗村则成为政府重拳整治的示范点,要求两年半内41家企业实现产业转移,其中全部的陶瓷企业2009年底要搬出罗村。本次会上,出席会议的政府官员也再次表态:不达标的陶瓷企业是走是留政府的态度是明确的,将整治工作验收时间提前也是铁定的,被列入整治名单的企业不要再有什么幻想。

但另一方面却是企业的极度困惑。正如一些企业代表提出的:政府重拳突击整治,之前与协会、企业的沟通不足,陷企业于被动,一刀切的做法更是难以接受。就算要搬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厂子怎么能说搬就搬。俗话说:“上屋搬下屋,不见一箩谷”。于是,有关搬迁补偿问题就成为另外一个焦点。

罗村每家搬迁的企业根据情况不同,可以得到政府20-200万元不等的经济补偿,原租期未满的厂地,在租期内的收益仍然归原企业所有。对于规划中的罗定市陶瓷、玻璃产业承接基地,罗村街道办还答应与罗定方面共同承担前期三通一平的投入。禅城区政府则承诺:转移出去的企业在当地纳税,属于税收分成的那部分,禅城区政府将把该部分返还给企业。而企业代表则进一步建议,政府应给予搬迁企业未到租期的工业用地转为商用提供****方便,而经济补偿的标准则太笼统,缺乏操作性,有些企业搬迁的损失难以估量。

在这场历史性的大转移中,佛山一些陶瓷企业现在只剩下向政府讨经济补偿的资本,这令那些见惯了这个行业辉煌的人难免唏嘘。

广州第三产业的比重是60%,佛山是34%;占地1000亩的陶瓷厂年产值最多20个亿左右,而佛山普利华相机则可以做到100个亿,美的电器则能做500多个亿。佛山陶瓷要腾出地来发展第三产业,或者想办法如何引领高端,一块地变两块地用。这是一位官员算的帐。

佛山的产业发展,还没有发达到可以放弃二产专门发展三产的程度。我们的工业很粗放,恰恰说明水平还不高,需要长期努力,而不是全部赶走。这是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最近在公开场合演讲中的一段话。

在佛山陶瓷完整产业链上谋生的人有一二十万,这些人的消费力对佛山三产发展起支撑作用。佛山放弃了作为二产的陶瓷,实际上对三产的发展也是一种伤害。这是行业资深人士的看法。

孰是孰非,也许只有等到历史老人来判定。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评论:装备先行是中国发展传统陶瓷的特色》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评论:装备先行是中国发展传统陶瓷的特色》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