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杭州瓷砖 > 导航 >

Wedgwood英国陶瓷品牌 杭州珍稀英伦瓷器展

Wedgwood英国陶瓷品牌 杭州珍稀英伦瓷器展

杭州瓷砖 展鹏瓷砖 陶瓷艺术

2021-04-30

杭州瓷砖。

10月30日,展出的韦奇伍德(Wedgwood)精品--金龙瓶(DragonVaseGold)由Wedgwood经验丰富的匠师亲手精心烧制,每件所花费的时间皆超过上百小时,全世界只限量发行25件,弥足珍贵。

30日,英国陶瓷之父的第八代直系子孙、韦奇伍德(Wedgwood)品牌亲善大使托马斯·罗兰·韦奇伍德(ThomasRowlandWedgwood)专程来杭州,举办韦奇伍德(Wedgwood)珍稀英伦瓷器展。韦奇伍德(Wedgwood)已是英国装饰陶瓷著名品牌,已有近250年的历史。

英国陶瓷之父的第八代直系子孙、韦奇伍德(Wedgwood)品牌亲善大使托马斯·罗兰·韦奇伍德

在介绍韦奇伍德(Wedgwood)瓷器的传奇故事。

英国韦奇伍德(Wedgwood)瓷器--大口水罐

展出的韦奇伍德(Wedgwood)精品--金龙瓶(DragonVaseGold)由Wedgwood经验丰富的匠师亲手精心烧制

每件所花费的时间皆超过上百小时,全世界只限量发行25件,弥足珍贵。

taoci52.com延伸阅读

英国著名陶瓷制品珍藏展在北京亮相


英国著名陶瓷制品珍藏展在北京亮相

全球享负盛名的英国陶瓷生产商玮致活在过去二百四十多年来不断追求非凡的设计、工艺技术及品质,其创制的各款优质骨瓷作品,以实用为主干,再赋予优美典雅的艺术内涵,吸引着全球各地的顾客及陶瓷爱好者。近日,有着250年历史的英国著名陶瓷制品珍藏展在北京亮相。作为品牌中的佼佼者,玮致活瓷器集艺术、功能、美感与商业元素集一身,与消费者一同创造更美好的居家生活经验。

成龙先生与玮致活第八代后人Mr. Tom Wedgwood为此次玮致活北京庆典活动揭幕,并将底价为人民币300万元的玮致活250周年特别版花瓶进行慈善拍卖,拍卖收益将全数拨捐成龙慈善基金会,用来支持青少年培育及发展项目。

此次展出的玮致活珍品大部份都是首次在北京展出以及公开发售,极具欣赏及收藏价值。其中“浮雕玉石”、“皇后御用陶器”、“黑色玄武岩”等三个系列的艺术作品也在展览中华美亮相,观赏价值极高。据介绍,玮致活瓷器不仅外型优雅,材质也很坚硬,1988年9月,四只玮致活的骨瓷咖啡杯曾经承托起一辆房车,创造了令人大开眼界的世界纪录。

民以食为天,人们除了重视食物的口感,近年来对餐具也多了一份视觉追求。不论是进餐或是品茗,典雅的餐具,能在席间增添美丽色彩。1759年,英国陶瓷家乔赛亚-玮致活制作的高品质的骨瓷餐具在上流社会崭露头角,1765年被英国王室选用后成为欧洲王室贵族宴客时争相使用的餐具,清朝时做为贡品进入我国。

讲述滇人制瓷史瓷器曾出展英国


一个被称为景德镇第二的古瓷窑遗址,一段经历过辉煌却又逐步衰落的滇人制瓷史……如今正以一种全新的面貌静静地守候在玉溪市区瓦窑村附近的钱瓜山下。昨日,记者从玉溪市红塔区文物管理所获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溪古瓷窑遗址已经修缮完毕。古窑遗址换新颜

“在两年以前,这里还有许多茅草,周围都是乱石岗。”昨日上午,红塔区文物管理所所长王河云回忆起玉溪古瓷窑遗址旧貌时,不禁感慨道。可现在,大型的景观水池,全新的游人长廊,加上1500平方米的新展馆……这一切似乎很难与“古遗址”联系起来。不过只要推开展馆的大门,历史的痕迹便一览无余:3个依坡而建突出于地表的长方形龙窑,埋藏在四周黄土中的大小不一的残破瓷片,还有那些稍显完整但已经泛黄的瓷器皿,无一不在向人们讲述着曾经存在于此的滇人制瓷史。曾出展大英博物馆

1960年12月,这个记录着滇人制瓷史的古瓷窑遗迹终于被人发现。王河云说:“当时在瓦窑村地发现的古瓷窑遗址有3处。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对古瓷窑进行了挖掘,发现了3座龙窑,土瓷片、残瓷器、残窑具上万件,差不多两吨重。后来专家认定,玉溪古瓷窑年代为元末明初时期。”

同时,王河云还说:“这些瓷器的出土为研究云南元朝至明代瓷器发展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其中青花鱼藻纹玉壶春瓶,以其精美的造型、独特的工艺被故宫博物院收藏。其他瓷器和瓷片文物曾到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和牛津大学博物馆展出,古窑遗址也于1983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免费对公众开放

“可随着历史的发展,老馆接待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王河云说。就在一年多以前,红塔集团出资150万元对古瓷窑遗址文物进行修缮改造。其间,省文化厅厅长贺光曙曾实地察看,并提出建议:玉溪古瓷窑遗址在保护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对公众开放,做展览,作学术研究。

对于向公众开放,王河云十分赞同:“今年6月20日左右,古窑遗址的修缮工作基本结束了,可以向公众开放了,而且我们不会收门票,免费向大家开放,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了解云南陶瓷业的历史。”

英国新型陶瓷地毯面世


英国伦敦的伊特耐火公司最近展示一种完全柔性的楼面材料,它叫马毯炉,是一种像地毯一样可卷起来的3毫米厚的陶瓷垫子。这种材料不是典型的铺设地板的材料,但它遇上电流后就可加热,是一种很好的放射热量的元件。铺设时不需要混凝土,其热量散布比埋在地坪里的散热管导线更好。

该材料原先想为北约组织的计算机做电磁屏蔽器而研制的,样子像一只巨型二级管,由黏性材料和涂上明胶的碳半导体混合而成。它可以制成柔性,也可制成刚性,而且无论多厚都行。实际上,该公司把它制成25毫米厚、既可提供热量也可提供介质的刚性瓦片,电压在12~230V都可以使用。这种地面取暖铺设材料首批推出使用的种类很多,从适于跑道用的到活动房用的应有尽有。

该材料的缺点是,一定要用地毯或另一种类型的楼面材料覆盖,以防止受潮后漏电伤人。不过所有这些材料都带有受潮后能阻断电流的安全保护设施,用以作为额外的保护手段。

该公司计划将产品首先在欧洲推广,并最终向美国市场推广。

揭秘英国皇室御用奢华瓷器


皇家道尔顿是目前英国最大的骨瓷出口制造商,创立于1815年,创始人约翰道尔顿在1887年荣获维多利亚女王授予骑士爵位,并在1901年得到爱德华七世授权为皇家御用餐具,从此开始有权使用Royal皇家字样,今日ROYALDOULTON已成为英国最大骨瓷出口制造商。

1887年维多利亚女皇授予HenryDoulton骑士爵位,也是第一位受封爵位的陶艺家。1901年,当时刚登基的英国皇帝爱德华七世授予道尔顿公司以皇室令状。从此之后,道尔顿公司正是更名为世界闻名的皇家道尔顿。道尔顿集团也启用了一个全新的引人注目的商标。除了经典的品牌名字RoyalDoulton还特别加了一个带着皇冠的英国狮标志,这个标志一直沿用到今天。近代皇家道尔顿还荣获伊丽莎白女皇颁发的技术成就奖以及大英帝国的最佳出口厂商和最佳骨瓷制造商。百年来,皇家道尔顿一直为英国皇室御用瓷器,以精致的骨瓷闻名世界而深受各国皇室的喜爱。

百年来,这个皇室品牌一直遵循着他们的制作工艺和顶级质量监控的传统。制作的整个过程包括:设计-制模-部分结构制作-整体结构合成加工-上浆-烘培-细加工-上色-烧制。

一尊皇家道尔顿最大最贵的瓷偶需要花费160个小时进行全手工制作,其成本就超过1万4千英镑。整个过程都由手工制作,每一道步骤都有严格的质量监控标准。每一件作品既富有手工制作的独特性,也同时拥有高标准的精美程度。如果熟悉瓷器的制作工艺,就会发现很多瓷偶的裙装部分的大面积流釉和色彩过渡上的处理方式十分自然,且具有独特性。

20世纪以来,设计工作室涌现了几位世界级陶瓷艺术大师级人物:PaggyDavies,LeslieHarradine,AlanMaslankoswki和RobertTabbenor等等。这些名字对于收藏者绝不会陌生,因为他们的签名常常出现在瓷器底部。

如今,在英国皇家道尔顿的档案里,设计师可以找到从1815年至今将近1万幅的水彩设计图。这些珍贵的资料使得近现代的皇家道尔顿作品中仍对古典韵味和19世纪艺术风格恰当的拿捏,并在其基础上展现了现代工艺和审美的种种特色。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RoyalDoulton皇家道尔顿这个名字成为了最顶级英国瓷器的代名词,闻名于世。在1913年,皇家道尔顿开始制作淑女瓷偶HN系列。这些瓷偶很快就被市场接受,并在生产最初期,就被世人认定为极具收藏价值的瓷器作品。

在此之后的一百年后,皇家道尔顿一直成为英国上流社会的钟爱,尤其是皇家道尔顿的瓷娃娃一直是当时名流馈赠给心爱的女儿的首选礼物。这一系列的瓷偶作品所包含的主题,也不仅仅限于佳丽美女的姿态,艺术家们一直不懈地创作出富有生命力,时代感和主题感的作品。这也使得这一系列足以保留着百年的魅力,吸引世界各地的收藏者为之倾倒。由于每一个产品的出品量有限并且价格不菲,拥有一件皇家道尔顿的瓷娃娃成为了每一个欧洲小女孩的梦想。直到现在每一个女孩还会因为从她祖母手里继承来一件皇家道尔顿的瓷娃娃收藏而雀跃不已。因为收藏者众多,在1980年,皇家道尔顿建立了一个皇家道尔顿国际收藏者俱乐部,简称为RDICC(RoyalDoultonInternationalCollectorsClub)。皇家道尔顿工厂还为RDICC俱乐部发行了几款特别的纪念版瓷偶。

“人体展”遇冷“连累”瓷器展


昨晚,几位从江西景德镇来宁参加瓷器展的摊主向本报新闻110反映,他们摆了一个星期的摊,却没见到几个顾客,组织方承诺的“人体世界科普展览每天会带来数万观众”盛况根本不存在,他们与组织者交涉却无人理会。偌大瓷器展,因为顾客寥寥,显得冷冷清清。

记者昨夜9时许赶到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占地2000平方米的北广场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陶瓷制品,阵势颇为浩大,但顾客却寥寥无几。见到新闻110采访车,摊主们纷纷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叹起了“苦经”。他们说,景德镇有个“会头”,曾走南闯北成功办过多次瓷器展销。不久前,他们在景德镇对瓷器经销商游说道,“人体世界科普展览”将在南京国展中心开展,南京是继北京以后展览的第二站,北京的展览极为成功,南京的展览也将引起轰动,每天将会有数万人来参观。此外,还会有车展等展览,广场入口处的瓷器展,必将很有赚头。于是,60多位瓷器销售商相聚来宁淘金,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人体展”的观众本就不多,顺带到瓷器展逛一逛的人就更少了。雷雨惹祸,精品瓷器成垃圾。

在展览现场,30岁的江国华告诉记者,这两年他一直在外参加瓷器展,此次展览,是效果最差的一次,一周过去了,他一件瓷器也没卖出。48岁的张义定对记者说,他是景德镇颇有名气的民间画家,他卖的瓷器,有很多是自己画出来再烧的,均是高档瓷器,但一周中,来看一看的人也没几个。今天一天,他只卖出了一个茶杯,是5元钱成交的。他拿起一个方便面的纸箱说,他已吃了一周的方便面,由于卖不出瓷器,这些天他只能睡在马路上。做了4年瓷器生意的摊主江顺鸿告诉记者,他这次来南京有一个星期了,可每天只有不到10个顾客,问的人不多买的人更少,昨天他仅卖出一把小茶壶,赚了一包烟钱。经销商们说,此次展销是景德镇近年来“外展”规模最大的一次,每家都带了3到10万的家当,卖得不多不说,14、15日两晚的雷雨大风又让不少瓷器“破相”。

对于众多瓷器商的心理落差,国展中心展览公司一位工作人员解释说,“人体展”开展前,景德镇民胜瓷行主动联系组委会,希望举办瓷器展销会作为“人体展”的配套展览。国展中心展览公司对此极为谨慎,双方磋商后,签订了“瓷展协议书”。在协议书上,记者看到第6条明确规定,民胜瓷行对外招商时,不得承诺销售额等,如有过度承诺,明胜瓷行将承担一切后果。

记者了解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体展”开展后,没能很快热起来,每日观众不多,这是瓷器展人气不旺的重要原因。记者在采访时,有几位问过价的顾客则反映说,参展摊主喊价离谱,质价不符,让人咋舌却步:如一件“天目群星”釉上瓷一开始标18万的天价,没过几天就跌价到4.8万,昨晚记者问时,摊主竟奇迹般地报价1.8万!同样工艺的花瓶有的开价1800元,有的却要价5800元。看来,摊主们也应该找一找自身的原因。

珍稀的宋代铭文茶盏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它至少可追溯到西汉。用茶叶的浸出汁当作饮料,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发明。茶是人们生活的必须品,“柴米油盐酱醋茶”并称,历代有“以茶代酒”、“以茶会友”、“以茶传谊”等等。茶也同“琴棋书画”一样成为人们的精神粮食。

我国是“茶的祖国”。茶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史,它应该像酒文化一样光辉灿烂。可是从史料得知,古代茶具上仅见一些书写:“福寿康宁”、“寿山福海”、“富贵福寿”等较为世俗化的文字记载,真叫人遗憾,就是这些茶碗,据《中国陶瓷史》载:“……传世品只有三件碗里面书‘寿山福海’四字这三件……碗多年前已流散到国外,国内未见”。1954年故宫博物馆调查江西吉安永各窑时采集到一件书“山”字的茶碗残片亦被视同宝贝了。要想从古陶瓷茶具上找到直接描述茶文化博大精深内涵的文字更是千载难逢。笔者有幸接触到几件弥足珍贵的宋代铭文茶盏,选择介绍三件,其目的是为大家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供同道研究欣赏。

香赛龙涎盏:(图一)口径11厘米,高42厘米,足径3.8厘米。胎骨细腻,胎色牙白,胎体销厚,浅腹。离盏沿1厘米处,盏壁突然内敛,其上筑一向盏内凸出0.3厘米,高1厘米的唇形折沿,使碗面形成一条束结状的线,此为半茶时用的标准茶水线。敞口,矮足平底,盏里四面用行草体书写铁锈红色的“香赛龙涎”四字,书法苍劲老辣,非土家莫居。盏外施满釉,釉色为淡褐色,底、足无釉。

龙涎,香名。它是鲸病胃的一种分泌物,若和以其它香物,其香加烈,阅久不散,为一种珍贵的香料。苏轼诗曰:“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近贤郁达夫《毁家诗纪》:“频烧绛蜡迟宵析,细煮龙涎涴宿熏。”此盏用“香赛龙涎”来形容茶,的确有一种颇类现代广告的诱惑力。

雨前香茗盏:(图二)口径11.6厘米,高4.2厘米,足径3.6厘米。青白釉的盏面,开小细片,盏里面用行草书写墨色的“雨前香茗”四字,书体清新、秀丽、洒脱。盏外壁满釉,釉色酱黑,底足无釉。外形为唇口,折沿、浅腹、矮平底足。

雨前,成品绿茶之一,用采自“谷雨”前的细嫩芽尖制成。茗,茶也,雨前香铭即谷雨前采摘的嫩细茶芽。功轼诗:“浮石已乾霜后水,焦坑间试雨前茶”。

雀舌先春盏(图三)口径11.4厘米,高4.4厘米,足径4厘米,造型用“雨前香茗”盏,但共盏口沿无釉,盏外壁施半釉,露胎处及底部可见明显的慢轮旋转痕迹。盏里石用青共料书与正楷“雀舌先春”四字。

雀舌,嫩芽茶也。沈括《梦溪笔谈》:“茶芽,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其赏茶诗云:“谁把嫩香名雀舌,定知此客未曾赏。”明,汪迁讷《种玉记》:“玉壶烹雀舌,金碗注龙团。”

以上三茶具独运匠心的制作,其文化品味是不可言谕的,而每器中含四字上下左右十字交叉的读法,更是妙不可言。至于出自何窑口尚待进一步考证。(池广浩)

英国重整旗鼓 拯救现存古老的瓷器工厂


近日,在特伦特-默西运河(TrentandMerseyCanal)的斯托克(Stoke)段沿岸,戴着安全帽的工人们开始了一项修复工程,旨在拯救英国现存最古老的瓷器工厂。

拥有150年历史的米德尔波特(Middleport)工厂设有用砖盖的传统瓶窑,建筑外观十分醒目。工厂去年被王子重建信托基金(Prince’sRegenerationTrust)接管,这个由查尔斯王子(PrinceCharles)成立的慈善机构拥有彩票资金和其他方面的支持,主导这项将耗资900万英镑的修复工程。

“我们没有听从一些人的建议把它建设成博物馆,”王子重建信托基金的首席执行官罗斯•克斯莱克(RosKerslake)说,“我们要让一家成功的瓷器企业在原址上继续经营。”

这是斯托克市的福音——其他许多厂商或是停产或是迁往海外,导致该市在过去30年内损失2.5万个瓷器行业的就业岗位。

米德尔波特工厂的模具工人约翰•梅钦(JohnMachin)是典型的瓷器从业者。由于皇家道尔顿(RoyalDoulton)和斯波德(Spode)等遭遇破产,他曾经数次遭到裁员。

“我要谴责那些贪婪的老板,”他一边说着,一边把一块10英寸Davenport盘上的黏土模具刷干净。

“他们觉得在中国生产、贴上‘英国制造’标签可以省钱,以为人们还会去买。”

查尔斯王储介入米德尔波特工厂具有象征性意义——此举不仅将挽救50个就业岗位,还承诺创造出50个新的就业岗位。不过,在组成英格兰“陶瓷之都”的6个城镇,人们现在也普遍认为,该行业可能终于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全球最大瓷器消费品厂商、在Aim上市的宝特梅林公司(Portmeirion)的董事会主席迪克•斯蒂尔(DickSteele)说,该公司成功挺过了衰退期间的资金紧张阶段。

一些公司通过专注于设计和营销获得兴旺发展,例如以独特而又不太贵的瓷器产品而闻名的埃玛•布里奇沃特(EmmaBridgewater)。该公司规模相当于宝特梅林公司的三分之一,也在发展扩张中。

6月,由私募股权基金拥有的玮致活公司(Wedgwood)获得区域增长基金支持,将实施2500万英镑的重组计划。按计划,公司将出售在巴拉斯顿(Barlaston)的部分设施,同时保留生产部门及游客中心的500个就业岗位,并创造100个岗位。

当地的议员琼•沃利(JoanWalley)认为,从SteeliteInternational等公司身上,可以了解斯托克瓷器行业鲜为人知的起死回生历程。在仍然从事瓷器行业的8000人中,大部分都在Steelite工作。

Steelite的客户囊括酒店、医院、赌场和游轮——按照马修•赖斯(MatthewRice)的说法,“从LittleChef这样的快餐连锁店,到多切斯特(Dorchester)这样的豪华酒店,应有尽有”。赖斯是埃玛•布里奇沃特的共同所有人,曾经写过一本关于陶瓷业的书。

Steelite是对皇家道尔顿进行管理层收购的产物,在过去两年内招收了130人,它在伯斯勒姆(Burslem)的工厂现有700名员工,此外还有100名从事销售的员工。

公司首席执行官凯文•奥克斯(KevinOakes)说:“悲哀的是,许多英国人以为特伦特河畔的斯托克已经衰败了。”他指出,Steelite去年营业额达6600万英镑,实现利润790万英镑。

“这是一个很棒的行业,”他说。由于得到区域增长基金200万英镑的拨款,该公司正投资1200万英镑,力图让上等骨瓷产品重回高档酒店。

不过,奥克斯认为政府必须做出更多努力,来兑现“制造业大前进”(marchofthemakers)的诺言。他表示,如果使用“原产国”贴牌方法,将能挤出那些在境外生产、却冒充为“英国制造”的英国竞争对手。

“一个盘子的产地要么是这里,要么不是这里,黑白分明。政府需要决定我们是进口商还是生产商。”

在英国感受中国瓷


说来惭愧,生在与瓷(china)同名的国度,第一次领会到瓷的美,竟然是在英国。那是大英博物馆的大卫德展厅,一进门,我就被架上流光溢彩的展品迷惑住了。

曾经以为对瓷器再熟悉不过:谁家碗橱里没有一两个带景德镇底印的盘子?谁学英语的时候不知道“china”和“China”必须分清楚?那首《青花瓷》更是在歌厅里、小摊上、在惨绿少年的口中唱得烂了大街……但细细想来,我所熟悉的,不过是些器具,那窄小厨房里被烟火熏得没了美感、甚至有些残缺的碗碟;或者是件古董,遥遥摆在展馆里昏暗的灯下,在细小的文字说明映衬中晦暗得了无生气。

即使这几年来瓷器拍品大热,遍及荧屏网络,我对它们的认识,也不过只限于青花、粉彩和青瓷。青花在“佳士得”的推动下已成了中国神话,但那繁复的蓝白图案却太容易让人走神:面对著名的“鬼谷子下山”,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故事情节、题签因缘,而不是这瓷器本身。精巧细致的粉彩则与简单粗粝的日常生活距离太远,那小小碗碟上的勾勒点染是对现代人耐心程度和视觉体验的挑战。相对而言,青瓷就平和多了:古朴端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倒不是要攀附那“雨过天青色”的皇室品位,只是觉得它敦厚大方、简单安静,不以过多的附加信息给人审美压力。有缘人自会沉入它的美,对无缘人,它则淡淡退居一旁,把观赏者的远近亲疏拿捏得十分到位。

在我不够专业的视野内,瓷器总是憔悴的、孤独的,总是带有裂纹、缺口,仿佛不破旧就不足以证明他们的身世。当然,也见过五彩镏金、镂工繁复、极尽奢华之能事的作品,那份工巧的匠心却摆不脱向权力跪拜的影子。最巧的手艺总在官窑,最美的设计总期待帝王的认可。历史语境太过沉重,艺术在博天子美人一笑中流传,而如今,我等凡人更看重的是那一笑的传说……

大英博物馆,我在这世界闻名的大教室里第一次近距离品味瓷器。真美!它们亭匀、明亮、油润、丰盈,那么姣好地立在展柜中,像一队骄傲的少女顾盼生姿。那半英文半拼音的解说毫无意义,你只是真真切切完完整整地面对瓷器。它们不是解说、不是图片、不是佳士得报价,也不是鉴宝节目;它们既没有唠唠叨叨地倾诉自己多年流转的艰辛,也不曾得意扬扬地宣称自己身价几何;它们生机勃勃地立在那里,令人眼前一亮!

正因这份单纯,在那些世人皆知的夺目珍宝之外,能看到更多更新异的瓷:明黄、油黑、玫瑰红、孔雀绿……不同于一般的青白靛蓝,它们明快得甚至有些妖冶。印象里中国艺术品是笑不露齿、行不摆裙的大家闺秀,而这些瓷却与习见的优美周正大为不同。它们婀娜娉婷,那扭转的柄、盘旋的嘴、弯曲的把,简直是波斯国的小妖精,一个个媚眼飞得勾魂摄魄!这是哪里来的异国情调?难道一本正经的匠人们偷偷做了个鬼脸,原本肃立的作品们便跟着笑闹起来?怒目金刚变济颠,一灯大师耍醉拳?飞扬跳脱,好不热闹。细看说明得知,这些都是明末“外贸”产品,颜色、造型、纹饰由客商定制,难怪少见的魅惑洋气,原来是大观园里的宝琴,虽是中国胚子,却被叫作外国美人。

我曾居住在伦敦东南郊的克洛伊登,平静生活之余去镇中心高街(high street)逛逛,这里也有一家博物馆,竟也陈列着中国瓷器。有汉代端坐听琴的陶俑、有明代的青花观音、有清初的西王母彩绘盘,还有一群彩釉公鸡虎视眈眈地争地盘!这些陶瓷粗略地按年代摆放,鲜少皇家的奢华器具,也不见祭祀的肃穆摆设,多是人偶、动物、色彩缤纷的小摆件,顽皮恣肆、憨态十足。与其用一本正经的“艺术品”来称呼,我倒更愿意把它们看作玩具。作为一名农夫,收藏者的趣味很鲜明:他喜欢具象生动、小巧活泼的摆件。它们难以进入艺术史册,但确实展示了殿堂雅兴之外更加多样化的、洋溢着生活情趣的烧瓷技艺和审美。

馆中的第一件藏品是三彩马。它高大俊朗,昂首挺立,辔头披挂富丽堂皇,活脱脱一匹迫不及待驰骋天下的绝世神驹!然而,这尊气宇轩昂的唐三彩,却长着一根毛发蓬松的马尾巴!马屁股上长马尾巴不奇怪,但唐三彩上长出鬃毛就太少见了!一旁的说明把我带到了近百年前的一个傍晚—那天,农夫RIESCO抱着一个大大的包裹进了门。灯光下,孩子们挤挤嚷嚷地期待着,他们听说爸爸得到了一个东方宝贝。大家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一重重拆开包装……啊!是一匹骏马!栗色的肌肤、淡绿的缰绳、乳白鞍辔上的金铃让暗夜佛叮当作响。看它的傲岸身姿!看它的君王气质!看它的异国神采!连壁炉里的火苗都为它熊熊跳跃。小小农舍一下子亮了起来。“太美了!”大人孩子围着它欢呼了起来。可是,等等,这马的尾巴怎么缺了一块?农场的孩子最熟悉马,没有尾巴……还能算什么呢?大一点儿的撇撇嘴、假装无所谓地转过身,小的竟咧嘴哭了起来;农妇赶紧端上甜品,而那匹三彩马,一下子就黯淡了。“嘿,这算什么事儿!”农夫搓搓手,提起刀去了马厩……从此,唐三彩马和把尾巴借给它的那匹健壮牡马一样,成了全家的骄傲。

这次在伦敦郊区邂逅中国瓷,宛若一次架空历史与文化的穿越。那些瓷器,原本是养在古老东方宅门深院里调脂弄粉、顾影自怜的美人儿,每日只嫌这日子太过乏味,谁知一觉昏昏睡去,再睁眼竟已物是人非。幸运的是,异乡人尽管言语不通,却知道捧着供着,未曾唐突佳人。英国农夫给唐三彩安上马尾巴,中国老太太为维纳斯缝件小棉袄,虽是笑料,却含着怜香惜玉的心。这一个个乱世中的东方美人,就此带着一腔的离情别绪,在异域安顿下来。

人在海外,对与中国相关的东西特别敏感。远涉重洋来到海外面对中国瓷,才知道有关瓷器,我们缺乏的不仅是资源,更是兴趣和求知欲。行家里手的目光胶着在定、汝、官、哥、钧,而平凡如我却围着不着边际的边边角角大惊小怪,空长了一幅中国面孔,却没有识货的眼睛。不过也好,我所关注的那些看似新鲜有趣的瓷器,正是商贸融通、文化交流的产物,正如此行我的目的。

博物馆常常展示一国或一地的历史,而大英博物馆最大的特色却在于它收藏了世界。相比其中的东方瑰宝、非洲珍奇来说,英国本土的东西少得可怜。说它是世界文明的展厅也好,说它是英国殖民掠夺史也罢,它毕竟集中了人类文化里最精华的部分,以最虔诚珍爱的态度和最适当科学的方式保存,让研究者去发现、去品鉴。首次造访大英博物馆,会被扑面而来过于密集的文明遗迹撞击得筋疲力尽,第二次、第三次,我一次次去,一次次沉溺其中。这里真是文化交流碰撞的所在,每一次、每个人、每一道目光的停留,或许都有不同的收获。

而在伦敦随处可见的小型博物馆里,也时时能邂逅惊喜。不少殷实的英国家庭都以部分闲钱投入文化收藏。虽然仅从满足个人爱好出发,没有宏大的目标,但诸多这样的民间收藏者却使英国的博物馆从局限于一地一屋发展成为全民的爱好,提升了民众对文化的尊重和艺术的鉴赏能力。

英国的博物馆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肤色不同、信仰各异,他们在博物馆里汲取世界文明的滋养。这是中国的瓷器,这是非洲的木乃伊,波特兰花瓶是古罗马作品,绿松石双头蛇来自墨西哥……它们集中在英国,它们属于世界。这里不仅仅陈列着珍宝,更启发着求知欲,它引导来自不同国度的人,回望自己的历史,珍惜自己的文化。这些美丽的艺术品,等待知趣味、懂品鉴的人。有了善于欣赏的眼睛,它陈列在哪里的展柜又有什么关系?与其任由珍宝在时光中凋落,还不如呈现给世人品赏;与其常年相守却不理睬,不如任它海阔天空恣肆舞蹈。

中国瓷立在英国的橱窗,但谁也改不掉它们中国的血脉。既然它们是人类的文化遗产,就在世界级的博物馆里担当世界文化交流的大使吧!看英人将这些珍宝小心翼翼供起来,虽然离开了原来的归属地,但也不能说它们就归了英国。观赏的人越多,展品就越是世界的,越不能为某处褊狭地占有。在大英博物馆里,哪个国家没有一段被收藏的过往呢?英人不惮于自嘲劫掠的历史,他们将博物馆免费开放,就是意识到其珍贵并非国家的狭隘疆域可以囊括。而对这些展品本身来说,远隔重洋的旅行究竟是祸是福,其实还真难以说清。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Wedgwood英国陶瓷品牌 杭州珍稀英伦瓷器展》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Wedgwood英国陶瓷品牌 杭州珍稀英伦瓷器展》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杭州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