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强强瓷砖 > 导航 >

评论:做强陶瓷行业展会需要勇气与自信

评论:做强陶瓷行业展会需要勇气与自信

强强瓷砖 能强瓷砖 瓷砖做橱柜

2021-04-30

强强瓷砖。

10月份,已经成为陶业中人例行“赶集”的季节,今年也不例外。但对于不少参观完意大利博罗尼亚陶瓷卫浴展的陶瓷人来说,同样在10月份闭幕的国内展会纷纷用“国际化”字眼强调展会成功的心理暗示,在他们看来多少感到有些反差。

反差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看到“中国人”在博罗尼亚展上受到了不公平待遇。不公平之一是在博罗尼亚展中竟然有高达近1/3的陶瓷类产品是中国制造(有据专业人士私下估计),但多年来却只有鹰牌陶瓷一家企业可以在那里正式参展,其它大多数中国产品只能默默地充当“地下情人”;不公平之二是部分国际同行对“黄皮肤”总是抱以戒备心态,尤其是将中国式“黄皮肤”几乎完全排除在外,既不可拿资料,也不可以拍照片;不公平之三是,“中国军团”几乎已经成为博罗尼亚展中除“欧洲人”之外的最大参观团体,甚至可以说是博罗尼亚展中的不可或缺,但这几年来,参观团被拒签的消息总时有发生。

当然,我们无法将博罗尼亚十几年的历史浓缩于国内陶展的短短几年发展中,甚至用博罗尼亚展现有的规模与层次来苛刻地要求国内陶展能够“一夜暴富”。但我们在拥抱“国际化”,邀请更多“洋人”为国内陶瓷展增光添彩的同时,是否更应该眼睛向内,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国际化是否是国内陶展提升的唯一路径?

无法否认,我们与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在陶瓷产业的综合实力上存在巨大差距,但国内陶瓷产业在短短十几年内迎头赶上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同样的,由于目前中国陶瓷产业所显示出的空前活力与魅力,更让我们对中国陶瓷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内陶展如何走就更加值得深入探讨。

自然,我们不会赌气式地对“国际化”说不,但在热忱拥抱“洋人”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陶瓷自主创新的价值空间与巨大的展示能量。正如我们某一个仿古砖老总理直气壮地反击国际同行那样:请你记住,我们是一个大企业,明年的今天,我们就会将分公司开到你的家门口。同理,似乎国内陶瓷展更需要展示这种勇气与自信。

taoci52.com延伸阅读

评论:张艺谋给陶瓷行业上课


在陶瓷行业大谈特谈关于陶瓷文化图行天下的今天,张艺谋无疑又给我们陶瓷行业上了一大课。多少人天天都在讲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窑火五百年,五千年与五百年的延续绝对不是弹指一挥间,它的记忆,它的积淀,它的每一个流向,陶业人随便驻足总能感应出身边有着厚重的东西让我们难以释怀。其实,陶瓷仅仅是这时空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小细节,也正是因为它的普通,中国才没有任何顾虑便轻松地将它同丝绸一起带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也因此让世界记住了陶瓷,也因此让世界记住了中国。

在这次被40亿人关注的奥运会开幕式上,陶瓷远渡的渊源何曾不是让人记住的中国元素?在那无尽的沙漠,在那浩瀚的海洋。我们至今还会听到那些精美的陶瓷在行进的颠簸中发出的那天籁般悦耳的碰撞声。可是有多少陶瓷人哪怕就是亲临其境,他们能有一丝震撼吗?又有多少陶瓷人在场内场外能够感动得热泪盈眶?做为陶瓷人,你听到了这种声音吗?或者说在此时此刻,你听到了压机焦点房地产网的声音吗?你听到了那熊熊烈火在窑炉里燃烧的声音吗?你听到了质检员在检验每一片产品的敲击声吗?你听到了那些不合格产品在碎裂时发出的声音吗?

你或许没有,你可能真的被张艺谋制造出来的那种气势,那种场面,那种色彩给惊呆了。细细回想一下,张艺谋这点把戏也算不了什么,尽管有《英雄》的翻版之嫌,尽管有《满城尽带黄金甲》那不褪色的模样,尽管还有很多很多都说得上与之有些关联。但他就是有本事让那些外国人惊叹,让那些真正看懂了的中国人兴奋,让那些看不懂的中国人呐喊,让那些自以为什么都看明白了,实则根本就没有沾上皮毛的人捶胸顿足,让那些模棱两可的人实在难受,但又不能表露。因为他总会觉得有人能够窥探出他的心思,要么就是真懂,要么根本就是不懂装懂。尽管有些似是而非,一半明白,一半没法说清楚。这没什么,在那一刻谁都不敢说他就真17173的看明白了。其实许多的所谓策划,所谓文化,所谓创意,所谓的震撼,统统都是在于通过后期的解说与争论,然后就有了更多更新的观点便更加丰富了它的中国式的国际意义。诸如那个击缶倒计时的光影控制,诸如那个孔子三千弟子的朗诵神态,诸如那烟火脚步的形象逼真度,诸如那个立体的升空地球之不同层面的动感,诸如那个百米画卷所承载的无穷艺术,诸如那个“和”字的主题胸怀,诸如那个齐刷刷的古典美人与出海划桨的男人们……

要在这么短一个时间,要在这么大一个空间,要在这么长一段历史,要在这么多数也数不尽的中华瑰宝名册里,去选出精当的让那些来自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人种都能够留下最为烙印式的中国记忆的确不容易。事实上我们也不可能把我们认定的好东西都一一展现给他们。要达到让更多网络超女的人认可,在张艺谋看来,让他们傻眼就行了,让他们毛发倒竖就行了,让他们合不拢嘴就行了,让他们弄不明白又想弄明白就行了。至于有多少人喝彩,至于算不算忽悠,那就真正要考量一个人是不是就认为他自己就是一个很有文化的人了。因为天下总是拥有太多太多的事后诸葛亮。

其实,我们的陶瓷行业何尝不是这样呢?成天苦思冥想,搜肠刮肚地弄一些土不土洋不洋的东西来,你说怎么不叫人恶心?看看这次开幕式,中国元素又是何等的简单,中国文化又是何等的具有张力,具有感染力,具有穿透力和具有慑服力。中国陶瓷恰恰缺乏的就是这种最为核心又是最简单的东西,这恰恰就是最为致命的又总是被企业及企业家忽略的东西。陶瓷大腕小腕们,别在那儿自欺欺人了!真诚真心地玩一点叫真文化搜狗的东西来让世界瞧瞧,那是多么“愉人愉己”的事情啊!不要再去坚持“娱人娱己”了,更不能再继续坚持“愚人愚己”了。大胆地来一点哪怕是夸张的中国元素也好,这一定会让我们觉得有一种“吃不上猪肉,至少也可以听听猪叫”的痛快,那何尝不是一种安慰呢?

广东江西联手做强做大陶瓷产业


9月19日~20日,在第七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即将在江西省召开前夕,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率广东省代表团到江西省景德镇市、九江市、南昌市学习考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朱小丹,副省长陈云贤,省武警总队总队长何宏成少将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考察。受江西省委书记苏荣,江西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鹿心社委托,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凌成兴陪同考察,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安众,江西省政协副主席、九江市委书记钟利贵参加陪同考察。

景德镇是千年瓷都,景德镇瓷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馨”蜚声中外,同为陶瓷生产大省的广东如何学习借鉴景德镇一手抓传承传统文化、一手抓科技创新的传统产业创新发展经验,是代表团此行的考察重点。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黄华华一行仔细察看了反映古代陶瓷制作72道工序的全过程和利用柴火烧制瓷器的清代御窑,饶有兴致地向数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瓷器工艺大师请教传统制瓷工艺技术问题,当看到大师们以出神入化的娴熟手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捏出了惟妙惟肖的葫芦状的瓷器粗胚,描上了颇具神韵的花草饰纹时,黄华华赞叹不已,他指出,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景德镇市高度重视传承和发扬陶瓷文化,使奇瓷神韵传万家,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十分值得广东学习借鉴。

在继承东方传统瓷艺文化的基础上,景德镇市还扶持和引导内外资企业不断创新工艺,推动陶瓷产业做强做大。景德镇法蓝瓷实业有限公司是景德镇市引进的台资企业,该企业融合东西方艺术装饰风格,创新性地开发出造型精致、色泽丰富的法蓝瓷,打进了世界顶级收藏品市场,改写了近百年来世界陶瓷产业由欧洲名窑独领风骚的历史。而市属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则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造而开发出一系列高端日用瓷器,成为在全国颇具影响的日用陶瓷旗舰企业。黄华华详细询问了两家企业瓷器产品的工艺特点和市场开拓情况,对它们通过大胆的工艺创新和持续的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的做法表示赞赏。黄华华指出,广东和江西两省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产业互补性很强,两省进一步密切产业合作的空间很大。特别是粤赣同属陶瓷生产大省,陶瓷企业各有所长,互补性很强,两省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这一平台,加大技术交流与合作力度,联手拓展国内外市场,共同把陶瓷产业做强做大。

陶瓷评论与艺术陶瓷鉴赏


陶瓷评论虽说不上是一件新鲜事,但它是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现象,作为协会的形式出现,在全国也可能是唯一的。由于起步晚,陶瓷评论是属于文学批评,还是美术批评,或是两者兼而有之,也没有专门的定论。陶瓷评论对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有批评,才不容易出浮躁;因为有批评,才会有进步。

陶瓷评论涵盖范围广,它与艺术陶瓷鉴赏不同,前者主要是针对事或现象,艺术陶瓷鉴赏的对象,不仅是艺术陶瓷作品,还会涉及创作者。陶瓷评论大致涉及到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及其发展方向、陶瓷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及其体制机制、陶瓷科技创新等等方面。而艺术陶瓷鉴赏,则主要是针对艺术陶瓷作品的风格、布局、装饰和技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当前,做好陶瓷评论或艺术陶瓷鉴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是认识程度还不够,对陶瓷评论的认识有待于提高。陶瓷评论不是可有可无,而且很有必要。8年前几个关心发展的人,想成立一个陶瓷评论社团,经过6年的努力,在2011年得以成立。陶瓷评论家协会成立两年多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个中原因方方面面,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陶瓷评论的认识似乎还不能到位。二是环境氛围还不够,尤其是陶瓷评论,说真话难。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尖锐的、实在的,一般人都不喜欢听,媒体也不太会采用,也只好在个人博客或朋友聊天时说说而已。一些人为了花钱宣传自己,写手也好,媒体也好,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愿意,但多少从另一个方面宣传了文化,也没什么可指指点点的。三是重视力度还不够。景德镇也有一批人、包括院校的专家学者,关注景德镇、关注的发展,敢于在不同的角度发表一些评论,但是好像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并采纳一些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倒是个别的像《景德镇日报》瓷苑版、《瓷都美术家》等,还给了陶瓷评论的一块阵地。

的发展和进步,需要批评、需要评论、需要有人“说三道四”,但只要是善意的、积极向上的,那就是可取的。艺术陶瓷鉴赏,虽然多说了一些好话、套话,也是受人之托。但如果看不到一片赞扬和喝彩声的背后,会让人的视线模糊,会影响发展的前进步伐。景德镇着力打好“陶瓷、航空、旅游”三张主牌,成效明显,而其中尤其要握紧拳头打好陶瓷牌。因为,是陶瓷让景德镇千年窑火不断铸就辉煌,是陶瓷让景德镇立镇兴市千年经久不衰。把握了发展的方向,就把握了景德镇发展的方向和命运。

评论:陶瓷行业产能过剩的利与弊


近年来,随着国内陶瓷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建筑陶瓷企业停产、破产的消息不断传出。一些评论家预言,十一五期间,建筑陶瓷行业产能过剩现象可能更加突出,形势将更加严峻。那么,陶瓷行业产能过剩,究竟存在什么弊与利呢?

其实,从发展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当一个行业兴起时,就会形成一种吸引力,大家都会"避亏趋盈",纷纷往这个行业里投资上项目,时间一长该行业的生产能力就会过剩:产品卖不出去,仓库爆满,资金无法回笼,循环困难,企业走入死胡同。产能过剩的恶果,是大家都向一条路上去挤,使该行业的利润空间缩小,导致发生过度竞争。一部分先搞起来的企业,可能依靠好的运气与市场短缺的机遇,即使是不洗泥的萝卜也能卖得快卖得好,一时间也能挣个盆满钵满。而后来新上的企业,由于行动迟缓,又没有新产品开发能力等自主创新能力,很快就会陷入经营不善的境地。市场经济与市场竞争是残酷的,时时事事都必然会有一部分企业赚钱,有一部分企业可能只是花钱买吆喝,或只是赚了功夫,而赔了钱。就整个陶瓷行业来看,实际上适当的产能过剩,对于整个行业的成熟非常有好处。一是提升了市场竞争的素质与内涵,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整个陶瓷业尽快归于规范。其结果乃是淘汰部分产品:低档劣质的产品被淘汰,从而一些在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方面落后的企业也被淘汰。二是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是有利的,它使企业能够迅速得到孵化的功效,能够加快市场的成熟。过度的生产能力形成的整个产能过剩,其有利之处是提高了陶瓷市场进入的门槛,从而进一步净化市场。

另一方面,产能过剩这一怪物,常常带给行业阵阵剧痛,从国家与部分企业的利益考虑,产能过剩是由于过度投资造成的,过度投资又造成了资源的无端浪费。从投资陶瓷的企业来看,则是一些企业家由于将鸡蛋都放在陶瓷这一个篮子里,其发展趋向可能遭遇崩盘,前功尽弃。

我们要全面看待产能过剩的问题。回顾一下近10年来我国陶瓷行业的发展,似乎一直是产能超过需要。有过低级阶段的产能过剩;也有过中级阶段的产能过剩;现在中国陶瓷行业似乎进入产能过剩的较高级的阶段。因此,现在陶瓷行业的产能过剩并不是此前过剩的简单重复。而标志着一种革命性的提升。另外,从全世界工业制品生产的产能利用率进行观察,一般都在70%~75%之间。而目前,我们国内陶瓷行业的产能过剩还显然低于国际水平。这并非个人的乐观看法。因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陶瓷产业尚处在一个急速上升的阶段,因此各地陶瓷产业为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势必会增加生产力度,产能过剩的现象就自然难免了。因此,可以预言,我国陶瓷市场存在的产能大于需求的现象,仍然会存在下去。最关键的是经营状况好的企业,确实挣了钱,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进而开始了经济扩张。市场需求看好只是大规模扩产的表面理由,更关键的是由于企业的利润水平状况及对陶瓷产品远景看好。

近一两年来,尽管陶瓷产能过剩警告不断,但是我们同样看到国内陶瓷生产能力与技术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在短短的几年中,许多原属进口的陶瓷产品被国产品牌所替代。同时,中国建筑陶瓷产品又开始大步迈向国际市场。这些均为令人可喜的现象。

当前,过剩的产能与产品多集中在陶瓷低档市场,充分的竞争可以大浪淘沙。那些生产模仿型、产品质量差的厂家,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势必在这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随着国外及台资企业不断入驻大陆,建筑陶瓷产品的种类、花色品种将更加丰富,这样使国内的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权。那些仍然在生产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产品的企业,生产工艺技术的竞争,将会国内企业必须走上一条与国际接轨的到质量产品。

产能过剩可以提高陶瓷行业进入的门槛。对那些动不动就想在陶瓷行业分到一杯羹的投机商也给予了明显警示,适当的产能过剩还可以规范陶瓷行业盲目投资的问题,逐步消除陶瓷的投资过热。激烈的竞争还给投资者以更高的产品要求。再加上陶瓷行业生产愈加成熟,利润空间压缩,将迫使他们作出更加冷静的思考。

此外,陶瓷行业产能过剩所反映出的激烈竞争,还能够促进市场进行整合。推动国内陶企重新进行重组兼并,导致一批大型企业的诞生。这样就也可能结束长期切切不休的内斗与相互倾轧。我们看到,在20多年前,西方国家的许多知名陶瓷企业,也是经过产业重组兼并,迅速结束了长期的内战现象,大量的中、小型陶瓷公司被兼并或被市场淘汰,现在仅剩下几家或十几家公司了。因此,随着整个陶瓷行业的日益成熟与健康发展,这种情况在将来也许会同样在我国出现。

总之,面对我国陶瓷行业目前出现的产能过剩现象,我们应该尽可能避免惊慌失措,正视现实,坦然对待。同时必须加快行业技术创新与确立自主知识产权,较好地解决好陶瓷产能过剩的这道坎。

建筑陶瓷行业需要市场倒逼


6月“钱荒”已引发制造企业对下半年经济更保守的预判。以马可波罗瓷砖抢占市场的唯美集团透露,受益于房地产市场升温,陶瓷行业在今年上半年爆发式增长,唯美的增长达到30%至40%。不过,董事长黄建平表示:如果国家进一步收紧流动性,下半年的增长可能跌回个位数,整个陶瓷行业可能迎来第二个冬天。

唯美集团副总裁谢悦增现场透露,今年的陶瓷行业增长明显,像回到了2009年初,由于国家四万亿的刺激,陶瓷行业普遍回升。此后调控开始,陶瓷行业再被压抑。但去年年底,大城市楼市复苏,房价上涨,大批量新房入市,唯美的生产开始供不应求,“连万科、恒大下的单,都很难跟上”。

谢悦增介绍,今年上半年唯美的整个增长将达到30%到40%,而此前,国内大部分陶瓷企业都是亏损经营,大企业能有10%的增长已是难得。谢悦增透露,唯美集团计划在下半年扩大20%的产能,主要增加其在江西生产基地的生产线。

下半年的增长可能跌回个位数

记者:楼市增长让陶瓷行业又缓了口气,唯美也大幅增长,你怎么预判未来的形势?

黄建平:下半年的形势还是摸不清,一是不能盲目乐观,二是不能大干快上。6月的“钱荒”后,都在担心中国会不会出现金融危机,资金紧张,国家可能特别限制房地产贷款,形势一定不会比上半年好,如果悲观点,我们可能跌回个位数的增长,整个陶瓷行业甚至迎来第二个冬天。

不过,我认为政府不再投钱刺激经济新一轮增长是好的。陶瓷行业产能已经过剩,必需靠市场倒逼来进行新一轮洗牌。金融危机后,陶瓷行业就在不断进步,包括企业的绿色生产和品牌开拓。如果国家不再注水,这一轮能熬下来增资扩产的企业就不是靠国家,靠的是企业的内生性增长。

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会不断提高

记者:唯美集团近年来外拓到清远、江西,现在东莞的生产基地规模多大,以后会不会进一步收缩?

黄建平:规模不大,整个东莞生产基地的产能占了唯美集团的1/4左右,但不会收缩,以后会一直保持这一规模,成为集团的研发创新中心和营销中心,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会不断提高。东莞生产基地原来每条生产线有200个工人,现在已减少到100人,2014年中左右,将减少到50人。但是投入也不低,原来一条生产线投入5000万,现在一条自动化的生产线投入要1个亿左右。

评论:临死也疯狂 陶瓷行业切勿“自残”


据景德镇一陶瓷代理商透露,以前当地的家装公司、设计师们拿的回扣是10%-15%,但是现在家装公司和设计师竟然要30%的回扣!非但如此,就连当地的泥水工也“绑架”陶瓷商家,狮子大开口,吃拿卡要。商家稍有不从,泥水工就会跟业主说产品的坏话,导致产品无法销售出去。某个小有名气的陶瓷品牌就因此无法在该地继续经营下去,退出了市场。

另一件事同样发生在江西。虽然今年市场不景气,可是一批陶瓷企业在制订营销计划的时候,无视市场状况,销售目标只增不减。为了完成销售的指标,企业的销售人员、区域经理就拼命地向经销商压货。而市场萧条,经销商的库存无法消化,最终货物只是完成了从厂家仓库到经销商仓库的物理转移,并没有能够真正被市场所消化。这样一来,也造成了企业和经销商关系的高度紧张。江西某地一陶瓷市场中就有近10家商户更换了所代理的陶瓷品牌,原因就是他们无法完成厂家定的销售任务。

据了解,这样的事例并不仅仅发生在江西,也不仅仅局限于设计师和经销商、经销商和企业之间,作为原材料供应商的釉料企业、机械配套企业,为了生存,抢单现象也日趋严重,有些陶瓷企业为了个人利益,更是从中挑拨,诱使供应商比价。为此,有些配套企业明知目前货款难收,还是毅然投入到激烈的赊款订单争夺战中。

另外,还有一批企业因品牌经营不善,资金实力不强,产品又缺乏竞争优势,已经被推上了“淘汰”的边缘,在市场重压之下,这批企业更是变本加厉,不惜以本伤人,极力压低产品价格,通过大抛售方式做最后的“疯狂表演”。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销疲软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潮州、佛山等地的陶瓷外销企业,都开始把销售重点转向国内市场,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国内市场,这让原本就拥挤不堪的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一时间刀光剑影,风声鹤唳。然而,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从去年开始就一直不景气,直到最近几个月才稍微有些起色。建陶和卫浴行业的回暖会比房地产市场还稍迟一些,毕竟买房在前,装修在后。

面对疲软的市场环境,可以说承受压力的已经不是一两家企业,也不是一两个商家,是整个陶瓷产业都面临市场困局。供应商、制造企业、经销商,甚至包括设计师,本就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企业和经销商更是位于核心位置的利益共同体,经销商是企业在地方上的代言人,而企业则是经销商的有力靠山。两者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经济繁荣的时候,企业和经销商协同打天下,开拓市场;而在经济不景的时候,企业和经销商更要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这是最为浅显的道理,但许多企业在面对市场危机时,往往不择手段,甚至饮鸩止渴,为了保一时之命而罔顾他人利益,最终造成利益共同体的猜忌和遗弃。

很不幸,以上事例正印证着恶性竞争趋势的加剧。

市场疲软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小人“落井下石”、朋友变敌人、老乡背后开枪。本是正常的市场竞争,却因为“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让整个行业没了竞争底线。没有底线也就意味着不择手段,这将不仅伤害某一家商家、企业的利益,其破坏的是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损害的是整个行业利益。

中国陶瓷行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规范,已经开始步入品牌竞争时代,品牌承载的是形象、信誉、承诺、保障和信心,更承载着企业的社会尊严。既然危机不可改变,那么就让我们对利益攸关方多一份体谅,多一份理解。

暂时的撤退并不可耻,更重要的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如一个男人,就算死也要死得有尊严。

评论:只做只有陶瓷艺术能做的事


这个拗口的题目,是从英国诗人T.S。艾略特谈现代诗歌时的一句话借来并翻用的。他说:“诗歌只做诗歌能做的事”。其实,岂止是诗歌,任何艺术形式在至高层面上,这句话都适用。

近些年,瓷画突然成了画家们的一个兴奋点,与此同时,各类瓷画艺术展也越来越引人注目。如近期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2012中国当代陶瓷绘画艺术展”就很有代表性。画家特别是优秀的画家介入陶瓷艺术创作是好事情,他们以自己的优势在特定的层面上提高了瓷画的艺术水准。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对陶瓷艺术本体的理解有偏差,以致许多画家特别是中国画家,考虑最多的还是如何在陶瓷上还原水墨的效果,他们以为的成功,实际上就是实现水墨由宣纸向陶瓷的挪移。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瓷画作品,无非就是在陶瓷上画水墨画,它与在宣纸上的水墨并无本质的区别。

所以,虽然尝试上手瓷画的画家很多,但大多只是停滞在娱乐化的层面上,包括这次被大家看重的“2012中国当代陶瓷绘画艺术展”中的许多作品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优秀画家介入瓷画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陶瓷艺术的品质。因为,对瓷画而言,创作者在宣纸上的天赋不是最重要的,他们更要具有将泥、火、釉混做一团,整体理解,从而突显陶瓷艺术物性特点的本领。没有这本领,再出色的画家,即使在陶瓷上制造出再高级的水墨效果,也永远只是玩票的门外汉。任何艺术形式都具有因物性不同而自然形成的“种类”特点,如果忽视这一本质特性,模糊了“种类”的界线,比如将水墨画得像油画,将油画画得像水墨,将瓷画画得像水墨,就等于取消了各自的独立性,以及它们存在的意义。我记得在一次综合性的画展中,就曾发生将一件国画作品,误为油画作品而放到油画展区的趣闻;我更在一个陶瓷艺术的展厅里,亲眼目睹了一件模仿油画的陶瓷作品。前者曾被某评论家误导性地赞赏,后者也是被陈列方所推崇。但是,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它们只能说明创作者的“仿制”技术所能达到的程度,这是技术标准,在艺术上并无特别的意义。当然,我赞同任何艺术形式都可以涉猎旁杂并与其眉来眼去,这在当下的艺术创作中被视为具有积极意义的“跨界”与“融合”。但是,跨界的目的一定不是为了模糊自己,减弱自己,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强大自己,最终还是为了稳固自己作为“种类”的独特性,或者干脆变种为另一艺术形式。没有这样的认知,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界”,更不是“融合”。它只能算是艺术含量很低的娱乐性的“反串”。

在“2012中国当代陶瓷绘画艺术展”的研讨会上,几位与会者的发言非常有趣。一位知名画家认为瓷画“既要笔墨,又要现代”。后四个字是对的,但适用任何艺术形式;前四个字则是将瓷画艺术习惯性地带入了水墨画的评价体系,它在根本上漠视了瓷画的本质特点,而只让瓷画苟活在水墨的世界里。一位专业瓷画艺术家说:“陶瓷绘画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应该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但是陶瓷绘画现在还没有完全独立出来。”为什么没有独立出来?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上述那位知名画家对瓷画的认识太具有普遍性了。其实,瓷画无论是走具象还是抽象,写意还是工笔的路子,无论采用釉上还是釉下,粉彩还是新彩的技术,如果都不能从根本上脱离对其它艺术形式的简单模仿,而坚持“反串”的路数,那么瓷画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研讨会上,另一位知名画家问道:“陶瓷还能做什么?”这种思考当然也是对的。但应该有个前提,即陶瓷无论还能做什么,都应该有自觉的规避意识,即规避其它艺术形式也可轻易做到的事情,而只做只有陶瓷艺术能做的事。反之,其它艺术形式稍一“反串”,便都可以有模有样地做出陶瓷艺术能做的事,那么还要陶瓷艺术做什么?

评论:中国陶瓷行业到底输在哪里?


陶瓷行业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来的发展,确实谱写了中国陶瓷发展史的辉煌一章。同时,陶业正因产业转移,能源、资源的日益紧缺,陶瓷资源性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等等原因陷入一片愁云惨淡之中。

究其原因,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

作为制陶业这种高耗能的生产行业,原材料和制作流程中的生产成本要占到总成本的三成以上。今年开始,包括色釉料、化工原料,还是机电配件、运输费用、包装材料……而这其中几乎所有的原辅材料都在涨价。这种原材料上涨的现象,也给商家带来了不小的心里冲击,好似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经营者的咽喉。

不仅生产原料价格上涨,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成本也在不断提升,这也揭示了未来几年内,新能远发展和原始能源的有效利用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成败与否的关键。国家发改革委6月19日宣布,自6月20日起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1500元,国际原油价格创下了每桶139美元的新高,单日上涨幅度高达10美元。7月份,油价继续拔高,电价也跟着提价,自7月1日起,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2.5分钱……原油、煤炭、矿产类原料和化工类原料的大幅度上涨,使陶瓷企业利润不断摊薄,部分企业开始徘徊在亏损的边缘。

其次,产品缺乏创新精神。

在陶瓷行业一直盛行这样一种生产模式:一个新产品刚刚投入市场,同类型的产品便纷纷涌现,不但产品的特质相同,价格也相近。那么,对于投资研发和制作新产品的厂家来讲,就要蒙受巨大的损失,前期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纷纷付诸东流,市场回报率甚微。常此以往,整个市场形成了一种消极懒惰的氛围,很少由厂家敢于冒着风险去尝试新产品的研发,所有人都在观望,试问,如果一个市场上没有新产品的出现,那么何谈创新?何谈发展?与此同时,在西方国家,陶瓷品牌与品牌之间,花色、纹理都不同,相同的产品很少,原因就在于欧洲企业不仅有创新意识,还有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如此巨大的差距,究其根源,并不在于生产技术,也不在于综合国力,而仅仅在于我们是否有勇气去创新,用于去走一条自我发展之路。

没有两只鸡蛋是完全一样的,即使是同一只鸡蛋,在不同的角度去看,看到的结果也有所不同。同样,没有两个企业能生产出同一种产品,即使是同一个企业的产品,也应该拥有不同的特色,去适应和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才能有竞争力,才能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中享有一席之地。

最后,中国市场呼唤“诚信”

不仅在陶瓷行业,在各种行业市场中,到处充斥着买卖双方的争锋相对。“无奸不商”“买的不如卖的精”……已成为中国老百姓心中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思想模式,归根结底,都是由于买卖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所造成的。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买卖双方所掌握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相同,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就陶瓷行业而言,各交易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尤为严重。而“诚信”经营一直是所有企业都用来自我标榜的口号,真正做到这两个字的商家却屈指可数。中国社会呼吁“诚信”,中国的市场经济同样渴望“诚信”。中国的拥有广阔的市场,但是却创造不出傲人的销售奇迹,是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少吗?也不尽然。

近年来,团购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模式正已火热之姿席卷全国各地。团购表现出的种种优势成功地点燃了广大消费者的热情、吸引了广大消费者的火热参与。它多以互联网的形式筹划、组织、执行。并且已经称为一种大众追捧的新型购买方式。这种新的消费理念,可以从根本上说明,并不是中国没有消费市场,而是中国的消费者不能相信自己单独购买的产品的的确确物有所值。说到底,如何建立一个让买卖双方都能够相互平等,相互制约的市场规范体系,弘扬“诚信”为本的销售理念,已经是中国产品市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商家们也应该适时地放下手中的验钞机,坐下来好好斟酌一番,希望消费者以哪一种方式记住自己的产品。

做投机的奸商,还是知名品牌的老总,介于一线之间。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评论:做强陶瓷行业展会需要勇气与自信》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评论:做强陶瓷行业展会需要勇气与自信》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强强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