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美生瓷砖 > 导航 >

评论:走向消亡,还是绝处逢生?

评论:走向消亡,还是绝处逢生?

美生瓷砖 木地板好还是瓷砖好 瓷砖好还是木地板好

2021-04-30

美生瓷砖。

近年,福建晋江悄然加快了建陶产业节能减排的步伐。3月初,记者获悉,晋江市磁灶镇镇政府响应泉州市委市政府和晋江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召集全镇企业尤其是建陶企业召开了关于节能减排的会议,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环保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从去年底开始,有关泉州服装、鞋业企业倒闭的信息频频传出。今年初,福建纺织业生存告急,一些中小企业很可能被政策调整和环境变化的叠加效果挤压掉。这些作为泉州传统经济支柱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相互叠加的效应之下,全国范围内的中小企业都已面临着“寒冬”的困境。是走向消亡,还是绝处逢生?晋江中小陶瓷企业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如何发展壮大是当前企业值得思考的问题。

产业震荡,企业朝两极分化发展

记者日前走访了福建省晋江市磁灶镇和官桥镇的一些陶瓷企业,发现陶瓷企业朝两极分化发展的态势十分严重,呈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类似的局面在广东也并不鲜见。政府官员、业界人士和学者专家都一致认为,国家环保政策的压力,原材料价格上涨、新劳动法的实施等多重因素,最终使得众多中小企业难以生存。

在当地的一些强势企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春节期间甚至都没有停产,工人工资普遍上涨15%。而另一些弱势企业在08年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据了解,当地一家生产瓷片的企业由去年的两条生产线萎缩为一条生产线,并且春节后直到3月17日才开工,企业员工流失率高达95%。

“众多因素下,晋江陶瓷、福建陶瓷乃至全国陶瓷产业已不约而同进入了一个震荡调整期,洗牌是在所难免的了。”一位深谙晋江建陶产业的资深人士如是说。他甚至认为中国建陶产业进入了集体焦虑期,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因素。

运作模式分化,弱势企业在萎缩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晋江及各乡镇的大型户外广告、路标广告中,随处可以见到佛山企业的形象广告,如科达、力泰、升华、萨米特、蒙娜丽莎等,而晋江本土的建陶企业的广告却是屈指可数,整体市场推广力度明显弱于佛山。但是,在当地一些具有实力的企业,如腾达、恒达、华泰、协进、协盛等企业却是极力塑造区域强势品牌,通过各种宣传途径打造该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与此同时,一些弱势企业正濒临萎缩、关闭或停产。wwW.tAOci52.COm

目前,晋江的建陶产业还处于一个粗放型发展的阶段,陶瓷企业凭借传统的低成本、低价格、低效率的发展模式牟取利润。当这些优势不再凸显的时候,产业升级、转型势在必行。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做标准、做品牌,改善成本结构,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构建新的市场运作模式。这些企业把产品和消费者的感情培养并维系之后,附加在产品上的品牌规划、品牌个性、品牌价值等一系列无形资产在竞争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而众多的中小企业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本去培育品牌,只能借助于传统的经销网络,为产品找市场。

专业、联合,中小企业的决胜之道

“狼来了”,危险既在眼前,中小企业该如何摆脱“寒冬”的逆境?又应如何化危机为转机,变阻力为动力?笔者以为应着重做好以下两点:

首先,产品要有自己的定位。晋江产区的陶瓷企业普遍存在着零散、不规范、小规模生产的局面,而一些中小企业在现今状况下发展更是步履维艰。笔者认为,中小企业要根据本公司的发展战略和实际情况,只有做精品、做细节,走精品化路线,才能在行业中站稳脚,因为企业最终还是要以产品说话。当周围都是大型的、比较成熟的企业,中小企业及新型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做出自己擅长的产品,求精求细,以小批量多品种的方式求得生存并稳步发展。

其次,以联合制胜。“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一把筷子紧紧抱成团”,中小企业只有走行业联合之路,才能壮大力量。企业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和相互合作,在良性竞争的基础上可以互通有无,在竞争中加强合作,从而实现共赢。晋江拥有外墙砖强势企业,地域品牌影响力却较薄弱,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就更加恶劣。虽然市场竞争是无情的,但也应该是有序的,中小企业应抱团寻求协调与合作,而不是互相压价、拼价格。当这些企业如同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一样形成一股力量的时候,这种集团效应也会令众多大企业瞠目结舌。

taoci52.com精选阅读

评论:中国陶瓷还是要靠中国人自己办


这个今天看似很浅白的事对于很多行业的过来人却有很多的感慨,是付出很大代价换来的一个觉醒性认识,是未来的中国陶瓷发展要坚定地坚持的方向。

曾经有过美国的、日本的、德国的等等世界上经济与科技较发达国家的陶瓷厂家来中国办厂,曾引发一阵国内业界的恐慌与担心。但这些年过去了,外国的在中国占不了多大的份额,国人投资企业发展势头远远大于外国的,外资企业曾经握有的一张所谓高端产品牌子也慢慢暗淡下来。陶瓷产业所包括的美术瓷、日用瓷、建筑卫生陶瓷、装备、色釉料、工艺技术等等全部由中国人主导。

曾经有过一些台资陶瓷企业独选华东一带圈地建厂,还讥讽是不愿与大陆陶企为伍,放了不少不敬之言,却忘记这些企业是本土支持了他们资金、人力、市场资源而生存发展起来的。过不了多少时日的今天,那些放过的大话几乎全都成为泡影。个别人说国内对他们不平等竞争,而恰恰当对他们照顾的变为平等对待之时,他们反而不习惯了。华东陶瓷产区正在走下坡路,真正有实力的还是中资陶瓷企业。

曾经有过,国门刚刚打开之时,意大利装备商拿一条年产30万平方米的地砖生产线以207万美金卖给中国,随后的十多年,少数无良的商人更以天价将几家外国陶瓷机械产品卖给中国陶瓷厂。当年有不少的陶瓷企业原本还是好好的,就因为“引进”将之带进破产的边缘。进入21世纪的中国传统陶瓷有本质的提高与发展,其缘由之一就是摆脱对国外的过多依赖。先对压机、辊道窑、冷加工机等“硬”件攻关国产化;随后在装饰、磨边、布料器等“硬”件(附属、配套件)进行突破;再后,当对环保、新工艺技术等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后,中国陶瓷将走进生态、环保、高效、新型制造业的领域,将集文化、传统、科技、现代、材料于一身,成为世界上最有特色的产业。

最近有机会走进大西北、大西南,加上原来的较熟悉的东部地区,几乎每个省份都有陶瓷厂,只是大小高低之差异。陶瓷这个资源密集型、物流量很大的产业,又出现一个新课题,产区应怎么布局?集群化生产要不要打破?生产销售市场半径多大最合适?因为过去讨论这个问题条件不成熟,办不到,现在有条件了。这一点,也是因为中国人自己办了陶瓷所取得的成果。

“逢高”亦可买古瓷


古瓷,历来是收藏领域的一个大项,不仅人气旺,而且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高价频出。因此,有人认为,古瓷收藏作为投资板块,已经做得很大,且一直“牛”势不减,价格冲高不下,市面上稍好一点的瓷器都已被吸纳殆尽,现在“建仓”投资涉足古瓷收藏,似乎已为时过晚,难以获利。

其实并不尽然。古陶瓷专家朱裕平认为,虽然市面上大多古瓷精品已“沉底”于藏家手中,尤其是一些中高档古瓷,在古玩摊贩市场上难觅其踪,但由于古瓷历朝历代窑口众多,品种极为丰富,民间传世数量巨大,是其他任何藏品无法比拟的。从各地古玩店铺、地摊来看,尽管古瓷赝品充斥,但老瓷并不少见,一些沉入收藏者手里的古瓷,如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仍然会出手,藏家间也会互相调剂、交流、易主。因此,收藏爱好者不妨可选择性地投资“建仓”。

据朱裕平介绍,目前市场上,存世量相对较少、制作比较精美或者造型比较奇异的器物是众多收藏爱好者的首选。大凡收藏者和卖家都希望自己手头上拥有人无我有或是制作比较精美的器物,所以这类瓷器的价值肯定较高。而异形瓷器,因工艺难度大、成本高,就算现在价高利低,但今后潜力会成倍增大。

而那些尚未被人们认识真实价值的古代名窑作品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朱裕平说,有些古瓷,无论当时还是眼下,都可算作高质量精品,但由于以前人们因时代、民俗、社会传统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一时难以认识其真正价值,所以现在购藏,绝对是潜力巨大的“绩优股”。比如优质的宋代湖田窑影青器物、元枢府瓷器物,目前价格远低于其实际应有价格。唐宋瓷器中的邢窑、越窑、耀州窑、磁州窑、吉州窑、建窑、洪州窑也颇具升值潜力。如吉州窑中的虎斑、兔毫盏前几年仅数百元,现在也就几千元一件,而其真正价值潜力远在此价位之上。

从种类上来看,可从目前市面上货源相对充足的清中晚期青花、单色釉及民国精品瓷入手。诸如晚清、民国新粉彩、浅绛彩中的一些有名头的作品、建国初期一些精品瓷板、雕塑等等,都将是很有升值潜力的。

古瓷投资相对来讲是中长期的,一般10年左右价格会有一个明显的提升。当然,古瓷市场和其他市场一样有冷有热,有高有低。朱裕平认为,如何正确把握其中之“度”,是古瓷投资收藏者必须了解的。

大凡买家,都懂得“养一养”、“捂一捂”的道理。像清三代中较好的器物,不推到高位,买家是不会轻易易主的,一般都会捂上一段时间,等达到一定的价位才会出手。而对于另外大多数的古瓷,虽及不上清三代瓷器那么走势强劲,但随着整个收藏大气候的升温,价格也在逐渐看涨。如一位藏家3年前以每个200元低价购进了10余件明晚期普通青花小罐,现在以每个800元抛出,获利颇丰。

除了打“时间差”,打“地区差”也是一种有效的投资手段。比如,北方南方由于审美观念不同、艺术品存量不同,生活指数、购买力和消费水平不同,都有可能造成同一器物价格的地区差异。按一般常规,瓷器在窑口产地价格相对低些,比如江西景德镇的宋代影青普通碗盘,每件就百十元左右,而在北方为数百元,品相稍好的可达千余元;北方的磁州窑普通小罐价格较低,到南方藏家手中就价值不菲了。

又比如,现在江浙一带藏家看好浅绛彩瓷,即便是中小名头的作品亦卖价甚高,有人便到甘肃、云贵、四川等地淘货,拿到南方销售,扣除旅差费用,赢利仍十分可观。

此外,作为一名成熟的古瓷收藏投资者,目光不能局限于古玩地摊,还要有在文物商店、拍卖会“捡漏”的智慧和技巧。这类地方,器物相对流传有序,一旦看准,果断入藏,日后回报将更为稳当实在。

“逢高”亦可买古瓷 _陶瓷知识


古瓷,历来是收藏领域的一个大项,不仅人气旺,而且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高价频出。因此,有人认为,古瓷收藏作为投资板块,已经做得很大,且一直“牛”势不减,价格冲高不下,市面上稍好一点的瓷器都已被吸纳殆尽,现在“建仓”投资涉足古瓷收藏,似乎已为时过晚,难以获利。

其实并不尽然。古陶瓷专家朱裕平认为,虽然市面上大多古瓷精品已“沉底”于藏家手中,尤其是一些中高档古瓷,在古玩摊贩市场上难觅其踪,但由于古瓷历朝历代窑口众多,品种极为丰富,民间传世数量巨大,是其他任何藏品无法比拟的。从各地古玩店铺、地摊来看,尽管古瓷赝品充斥,但老瓷并不少见,一些沉入收藏者手里的古瓷,如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仍然会出手,藏家间也会互相调剂、交流、易主。因此,收藏爱好者不妨可选择性地投资“建仓”。

据朱裕平介绍,目前市场上,存世量相对较少、制作比较精美或者造型比较奇异的器物是众多收藏爱好者的首选。大凡收藏者和卖家都希望自己手头上拥有人无我有或是制作比较精美的器物,所以这类瓷器的价值肯定较高。而异形瓷器,因工艺难度大、成本高,就算现在价高利低,但今后潜力会成倍增大。

而那些尚未被人们认识真实价值的古代名窑作品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朱裕平说,有些古瓷,无论当时还是眼下,都可算作高质量精品,但由于以前人们因时代、民俗、社会传统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一时难以认识其真正价值,所以现在购藏,绝对是潜力巨大的“绩优股”。比如优质的宋代湖田窑影青器物、元枢府瓷器物,目前价格远低于其实际应有价格。唐宋瓷器中的邢窑、越窑、耀州窑、磁州窑、吉州窑、建窑、洪州窑也颇具升值潜力。如吉州窑中的虎斑、兔毫盏前几年仅数百元,现在也就几千元一件,而其真正价值潜力远在此价位之上。

从种类上来看,可从目前市面上货源相对充足的清中晚期青花、单色釉及民国精品瓷入手。诸如晚清、民国新粉彩、浅绛彩中的一些有名头的作品、建国初期一些精品瓷板、雕塑等等,都将是很有升值潜力的。

古瓷投资相对来讲是中长期的,一般10年左右价格会有一个明显的提升。当然,古瓷市场和其他市场一样有冷有热,有高有低。朱裕平认为,如何正确把握其中之“度”,是古瓷投资收藏者必须了解的。

大凡买家,都懂得“养一养”、“捂一捂”的道理。像清三代中较好的器物,不推到高位,买家是不会轻易易主的,一般都会捂上一段时间,等达到一定的价位才会出手。而对于另外大多数的古瓷,虽及不上清三代瓷器那么走势强劲,但随着整个收藏大气候的升温,价格也在逐渐看涨。如一位藏家3年前以每个200元低价购进了10余件明晚期普通青花小罐,现在以每个800元抛出,获利颇丰。

除了打“时间差”,打“地区差”也是一种有效的投资手段。比如,北方南方由于审美观念不同、艺术品存量不同,生活指数、购买力和消费水平不同,都有可能造成同一器物价格的地区差异。按一般常规,瓷器在窑口产地价格相对低些,比如江西景德镇的宋代影青普通碗盘,每件就百十元左右,而在北方为数百元,品相稍好的可达千余元;北方的磁州窑普通小罐价格较低,到南方藏家手中就价值不菲了。

又比如,现在江浙一带藏家看好浅绛彩瓷,即便是中小名头的作品亦卖价甚高,有人便到甘肃、云贵、四川等地淘货,拿到南方销售,扣除旅差费用,赢利仍十分可观。

此外,作为一名成熟的古瓷收藏投资者,目光不能局限于古玩地摊,还要有在文物商店、拍卖会“捡漏”的智慧和技巧。这类地方,器物相对流传有序,一旦看准,果断入藏,日后回报将更为稳当实在。

余远生瓷器价格


对于瓷器界和中国国画圈来说,余远生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为什么这么说呢?余远生留下来的相关资料非常少,生卒年均不详,但是他留下的瓷器作品和绘画作品却深受现代藏家们的喜爱。因此,人们只能通过他的作品了解他是什么样的人。余远生是我国民国时期景德镇非常有名的瓷画家,他所绘制的瓷器既有古典美,又与当时的流行文化相结合,很受时人喜爱。

余远生的作品一般都会采用“余元昌”作为底款,余元昌用今天的眼光看,其具备了名牌的效应,有余元昌作底款的瓷器,一般都不愁销路。此外,余远生本人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画家,他笔下的仕女人物画,形象典雅优美,身姿充满动感,如古人在画中游走一般。

对于艺术家来说,不成名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可如果成了名,作品本身的名气却盖过了自己的名字,不知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也许是余远生所制的瓷器和瓷画太过富有吸引力,所以人们记住的是他的作品,而不是他这个人。关于余远生的历史记载非常少,大致知道他主要活跃于光绪年间到民国前期,对于他的人生经历无处考证,我们只能通过他的作品来对他进行了解。

这是明国时期 余远生的“桃花仕女粉彩” 糖缸,次缸彩釉深厚,用手触摸会有凹凸感,图中所绘的侍女形象典雅,神韵古朴而高贵。颜色具有同光遗风。外观造型圆润规整,釉面如玉般温润,白色之中隐约闪着淡淡青色。竹节罐上绘上有“二乔桃花相映习舞”古典画面,画工整体精美绝伦,花卉舒展自然,书法豪迈老到,不管是树木、房屋、花卉、二乔仕女都惟妙惟肖。如此精湛的技艺,充分体现了余远生在瓷画方面高深的绘画技艺。

而这一对碗的质地首先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精细,上面所绘的画面一看就是出自绘画功底深厚之人的手笔:笔法细腻,仕女与桃花都非常精美,而且富有一种文人的气质。美人与桃花相映,篱落与青丘成趣。这双碗高5cm,底径为4cm,碗口大直径9cm。画面中是依石而坐的古装仕女,声旁是一株盛放的美艳桃花,仕女身后还有篱笆,青藤遍布,呈现出一幅精美古朴的乡村生活画面。此画布局严谨之中又显得随意从容,无论是身后的青山,还是别致的桃花枝条,亦或是惟妙惟肖的侍女,无不展示着余远生深厚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国内某网站上余远生的瓷器价格一般为2000到8000之间,而更多的是无底价。2015年,余远生新彩《陶公爱菊图》帽筒曾以9200元的价格成交。

定窑还是磁州窑


笔者初见此瓶即为其造型之秀美所震撼,开始以为是磁州窑之物,后经与藏友对其胎、釉的仔细鉴别,基本可确定为定窑之器。其中体会可供同好者借鉴,鉴赏观点还望识者首肯。

识器鉴品知真伪。该器高为29厘米,小口,短颈,丰肩,腹收,圈足,小底,外剔刻多道弦纹。该瓶气势雄浑,器型饱满,俏丽俊美,为典型宋早期传统瓶式,无可挑剔。虽为通体白釉,但受后期条件的改造已使其面目全非,这也是初看似磁州窑的原因。其釉色已成为不均匀淡紫色斑状,平添了几分紫霞般的美丽,显然是在以干燥为主、水浸相助的氛围造就的结果。这种典型而又奇特的出土迹象耐人寻味,确定其为真品,当无问题。

排比之法识窑口。笔者根据文献对磁州窑和定窑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如两窑系的胎土存在较大差异:磁州窑虽跨域广泛,但其胎土基本可分为灰色、褐色两种类型,故为弥补这一缺陷,通常采用化妆土装饰,这是磁州窑的典型特征。而该器为典型白胎,虽与定窑器相符,但确也施加了化妆土,这最使人迷惑。据文献记载,定窑在晚唐五代至宋早期和金以后的晚期,因胎土淘制不精细,也有施加化妆土的特定时期。再细观此器,胎土确稍粗,并略含杂质,故施加了化妆土恰恰符合定窑早期的工艺特征。两大窑系的釉色也存在诸多不同,以两系均采用的剔刻划花为例:磁州窑采用施加化妆土—剔刻—施透明釉的工艺,釉有开片特征。而定窑因胎土较白,则采取剔刻—施微透明乳釉工艺,不开片,其流釉(泪痕)现象为定窑所特有。而该梅瓶在有流釉痕和不开片的基本特征上与定窑器完全吻合。

梅瓶,最早流行于宋早期,时称“经瓶”。《侯靖录》曾有:“陶人之为器有酒经焉,晋安盛酒以瓦壶之制,小颈,环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由此可知,梅瓶为宋时的实用盛酒器。“梅瓶”之称,较牵强的说法是因其口小仅可容插梅枝,故名。资料显示,定窑器出土于塔基佛教地宫中最多,这与其高档的品质和整器素白淡雅有关。但独不见梅瓶,显然怕沾了“酒”气,事佛不敬。有记载的定窑梅瓶均出于高贵的墓葬中,故为数十分珍稀。梅瓶在后世元明清时期也为常见器型,虽已失去了盛器之功能,转变为摆设器,但就器型之美而言,以宋为之最。

北流陶瓷从“制造”走向“智造”


依托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北流的日用陶瓷正走在由“制造”向“智造”转变的大道上。

北流日用陶瓷生产历经1000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该市工业中的支柱产业。为使陶瓷产业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北流除了每年以优惠条件招聘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到北流就业外,还加大市陶瓷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和培训产业工人的力度,至今已为陶瓷企业培养和培训了1.28万名合格的员工,还与学院合办景德镇学院成人教育北流函授站,培养陶瓷专业人才。全市现有陶瓷专业技术人员3000多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170多人,工艺美术大师6人。拥有广西唯一的日用陶瓷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日用陶瓷检测中心、省级陶瓷工业园区。

为确保陶瓷行业可持续发展,北流每年投入5000万元以上用于陶瓷产业的科技创新、科技开发、新产品设计、工艺创新的能力建设,让传统的日用陶瓷产品由“制造”向“智造”蜕变。结合地方实际,先后成功开发了煤改气、煤改电、燃煤窑炉烟气湿法脱硫除尘技术等多项先进适用的节能减排技术。现在,北流陶瓷行业已获授专利229项,其中国内实用新型专利5项,国内发明专利2项,国内外观设计专利188项,国外外观设计专利34项,省级科技成果奖励26个,有力地推动了自主品牌建设。目前,北流市已有40多家陶瓷企业获得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3家获得输美资格认证和出口日用陶瓷质量许可证。出口产品主要销往欧洲,美洲的美国、加拿大,非洲的南非,亚洲的日本、印度、阿联酋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欧洲约占70%,其他地方约占30%。三环集团日用陶瓷产量和销售收入自2001年起连续10年在全国同行中名列第一,出口创汇除2009年度排名第三外,其余均排第一位。

佛山陶瓷究竟该如何走向世界


“佛山不能没有陶瓷!”这是佛山政府对于陶瓷行业的期望与寄语。然而,近两年来,佛山陶瓷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佛山陶瓷产业的冬季是否到来?佛山陶瓷未来的路该怎么走?这些问题牵动企业、政府部门和业内人士。由此,一场旨在为佛山陶瓷寻找发展出路的座谈会———中国陶瓷行业新年茶话会应运而生。在中国陶瓷城这个面向世界的窗口,众多专家齐聚一堂,高谈阔论,对佛山陶瓷行业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深刻地思考。

“佛山不能没有陶瓷”

2005年,一场关于禅城区的陶瓷行业到底要不要外迁的讨论在政府及行业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有一种观点认为:佛山的陶瓷产业是做大了,但贡献却不如其他行业。佛山陶瓷,是否无足轻重了呢?

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秘书长尹虹指出,佛山陶瓷有悠久文化历史,它代表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产业发展创新的典范。要建立一个这样的品牌并不容易,它需要文化和市场的繁荣。陶瓷行业在佛山不仅是做砖做洁具那么简单,它的寓意非常深刻广泛,具有广阔的文化内涵。目前,佛山陶瓷已经成为佛山一个强势的区域品牌,具有两方面内涵:一、完整的产业链,这是任何别的产区都没有的;泛佛山陶瓷的区域概念,它是中国陶瓷的营销中心,产品设计的中心,其中陶瓷制造,只是一部分。行业发展的高度站得越高,陶瓷制造的比重则越少。二、佛山一定要陶瓷,而且要做陶瓷千年名店,金字招牌。佛山陶瓷行业往前发展,必须要有新高度的目标定位,不是仅仅发展制造业,是发展整个产业链,技术、文化、品牌都涵盖其中。

据协会最近统计,2006年中国陶瓷产值增长仍将保持在11%以上,如此大的发展是基于出口增长、国家经济繁荣、房地产发展的结果。据数据分析,2005年卫生陶瓷出口达3310万件,今年出口将达到3700万件;2005年建筑陶瓷出口3.14亿平方米,今年出口可达到4亿平方米。预计2006年中国陶瓷出口将超过16亿美元。

中国陶瓷产业在不断成长,并积极走向世界。那么,佛山陶瓷在中国陶瓷产业及世界陶瓷行业格局中占了多大的分量呢?佛山陶瓷如何走向世界呢?

佛山陶瓷仍有吸引力

台湾知名策划师陈丁荣对佛山陶瓷有深刻的认识。他指出,从华东企业来看,佛山陶瓷是一个让人处处感受到陶韵和陶魂的地方。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领略到500多年窑火不灭的南风古灶,还可以深入“古寮场”了解500年南国陶都悠久的历史文化。佛山是一座对陶瓷充满激情的城市,佛山陶瓷没有星期天,每次来与大家谈的都是陶瓷。这种氛围与意大利陶瓷名镇萨索罗很接近。大家把活力、目光都集中在陶瓷业,这是佛山的一个特点,对产业的热衷,可以创造,引申为核心竞争力。

世界看佛山陶瓷:佛山品牌尚未形成

一直以来,到佛山做陶瓷生意的外国人很多,不少企业都将外国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客群。其实,这群人中不少是把佛山陶瓷产品低价买入又在国外高价卖出的“掮客”。在美国、日本等名街铺的很多是中国砖,地下铺的是中国砖但包装是日本的牌子。有专家指出,佛山陶瓷不是生存的问题,是品牌的问题。

佛山陶瓷如何走向世界

与会专家指出,佛山陶瓷走向世界,最重要的是建陶企业要树立品牌观念。佛山的建陶企业大多数还没有树立一个完整的品牌概念,对国外所倡导的国家品牌、地区品牌、企业品牌更是理解得不深,这种盲目发展的做法,致使目前大多数建陶企业还没有创立自己的品牌。要改变这种状况,企业首先要有创新性,充分了解哪种产品有利润,能维持多久,并主动出击,占领市场。

此外,必须把产品研发和渠道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打价格战、用低价来促销并不能给企业带来长远的利益。只有从产品研发与产品质量上下工夫,并在国外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才能在进军世界市场之路上稳步发展。

评论:“大师”岂能制造?


大师,是一个尊称,是在某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和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浮躁心理膨胀,市场经济的资源热炒,“大师”这个本来为人敬仰的名头高帽漫天飞,在一些艺术场合想不碰到一位“大师”都难。人们不禁怀疑,这样的艺术生态健康吗?这么多“大师”是从哪里“生产”出来的呢?下面以陶瓷为例,看看陶瓷艺术大师的产生流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内发展急需外汇,工艺美术品是出口创汇的主要渠道,于是国家制定“老艺人”制度,以保护和鼓励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1979年,为了在市场化背景下,进一步保护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由国家主导评选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次开评。但是由于政府部门及其下属协会选拔监管力度不够,特别是“大师”名分与随之带来的丰厚经济利益紧密关联,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制度到第五届由行业协会转到国家有关部委评选的时候,遭受非议。业界人士认为,首次试水的评审主办单位抛开行业协会乃至评审专家,权力因素带到评选过程中,选出的“大师”令人质疑;在整个评审前后,舆论界对于收取评审费、参评人资格审定、评选程序的合理性问题都提出许多质疑。

在市场化的背景下,“国家级大师”或“省市级大师”逐渐演变成为某些政府机构或准政府的行业民间机构发财的钱袋。滥发“大师”帽子成为当代中国陶瓷界一道怪异的景观。

当诸级“大师”评选的真实意愿不在于推动陶瓷艺术的发展繁荣而在于做局捞钱,不可避免地引发“生产”陶瓷“大师”的庄家之间的竞争,“大师”发证机构之间相互诋毁、相互打压、相互排挤成为常态。2010年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评出首届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主办单位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表态: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选将“拒录”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2012年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主导筹建“中华陶瓷艺术大师联盟”,2013年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导“中国陶瓷大师联盟”,同时还成立“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设计中心”、授予“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身成就奖”、“中国陶瓷艺术与设计杰出贡献奖”,呈分庭抗礼之势。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下属的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在2012年之后一年时间内连续评选出“中国刺绣艺术大师”“中国玻璃艺术大师”“中国玉雕艺术大师”“中国木雕艺术大师”等诸多“大师”称号。

国家级“大师”的批量制造也引发省市级“大师”连环反应,尤其引发当代陶瓷艺术“大师”的“产出”热潮。相对于其他“大师”,陶瓷“大师”因其独特的审美“大众性”及国际化认知,也成为竞争最激烈、含金量最高的大师头衔之一。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大师的名号,是利益驱动下官商运作的结果。一位艺术批评家说:“文化乱象的根源是利益驱动,甚至牵扯到一些腐败行为。有的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把资质平平的文化工作者捧成‘大师’,‘大师’有身价了,创作的作品成‘珍品’了,‘大师’得利,一些官员拿这些‘大师’作品送礼,也得利,双方就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这种做法古已有之,被称为‘雅贿’。”

“大师”之所以受追捧,与市场畸形价格评定体系有关。一位藏家说,从地方级大师到国家级大师,不同机构协会评选的各类“大师”称号就有将近20种。市场上工艺作品的标价同大师的“级别”关系很大,同一件作品,从省高工到省级大师,价格可以翻一倍,如果再成为国家级大师,至少再翻一倍。

与学问领域的“大师”极度稀缺相比,当代中国陶瓷艺术领域的“大师”繁华得令人眼花缭乱,但具讽刺意味的是,近百年来,中国大陆日用陶瓷整体上在当代世界陶瓷王国里处于“地摊货”低层级,设计观念落后,质低价廉,甚至为海外陶瓷名牌贴牌生产,成了世界品牌陶瓷的加工厂。中国陶艺在国际上的品质低势位并未因近年来诸类、诸级陶瓷艺术“大师”的极速“生产”而有所改观。成千上万陶瓷艺术“大师”未能创造出世界级的陶瓷艺术极品,未能创造出与千余年前祖辈陶瓷艺人比肩而立的陶瓷器物,颇具悖论和反讽意味。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教授分析说,是艺术标准之外的价值评判在推波助澜。由于艺术品价值判断缺乏统一标准,很多艺术品购买者和收藏者缺少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判断能力,这样,创作者的名头甚至官位就成为其作品价值的标签。在火热的艺术市场,“大师”的名头不管有没有体现艺术水准,都与艺术作品的价格直接相关。

让“大师”返璞归真,也是艺术品市场和艺术业态回归常态的过程。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画家冯远对记者说,大师称谓有的是“时名”,有的是“史名”。艺术界需要大师、期待大师,但大师要由后人来评,而不是由当代人说。艺术工作者克服功利思想,潜心创作,祛除浮躁,才会有艺术进步,艺术生态才是成熟健康的。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评论:走向消亡,还是绝处逢生?》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评论:走向消亡,还是绝处逢生?》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美生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