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古代釉里红瓷器 > 导航 >

元代釉里红鉴赏

元代釉里红鉴赏

古代釉里红瓷器 元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别 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别

2020-04-28

古代釉里红瓷器。

釉里红创烧于元代,是瓷器釉下彩装饰手法之一。截至目前为止拍卖所收录的釉里瓷器拍品的总拍量为5328件,总成交额为172322万元。有关资料介绍,“釉里红”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釉里红瓷器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

釉里随着收藏界“元青花热”的持久不衰,元釉里红更成为热中之热。元代时期的釉里红瓷器,一直都是市场上相对比较少见的高古类古陶瓷。而在收藏界一提及元代釉里红,行家们通常想到的都是玉壶春瓶或大碟,而关于方形的釉里红古瓷则相对比较罕见。

在一本收藏协会的会员藏品集刊物中,刊登了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理事、广东文物研究会理事何满光先生所收藏的一件元代釉里红古瓷。该盆为方形,如意云头足,平沙底。盆口为长方形,四壁微向下收。胎土细腻,烧结坚密。器壁用青花绘栀子花、荷花、菊花和梅花,笔法简练洒脱,青花发色温润典雅。“该盆的器形非常独特,查阅相关图录并不多见。”何满光说。“但在1995年的中国嘉德[微博]拍卖公司的秋拍中,就有一件类似造型及纹饰也相同的方盆拍品,其估价为50万~70万元人民币。” 据何伯的仔细对比,两者有着许多的共同特征。他透露:“釉里红线绘,即在瓷胎上用线条描绘各种不同的图案花纹,这是釉里红最主要的装饰手法,但由于高温铜红的烧成条件比较严格,往往会产生飞红的现象。”一般真品的古瓷气泡洞都会有相当的钙化程度,显露出时间的痕迹。穿孔气泡通过尘埃的不断累积,通常都是自然均匀地“铺垫”出来。“而新仿的古瓷,气泡往往是填平而又饱满的。”何伯说。

延伸阅读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鉴赏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 故宫博物院收藏(保定窖藏调拨)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局部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局部

元代瓷器是中国陶瓷发展当中的重大转折点,在陶瓷装饰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器形多样,装饰手法繁多,釉彩各异,烧制技术是革命性的创造,开创明清和现代瓷器的新格局,以至于影响到世界陶瓷的发展。在元代瓷器当中,尤其能把青花和釉里红、绘画和雕塑集于一身,就要数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参见河北省博物馆:《保定市发现一批元代瓷器》,《文物》1965年第2期)的一对元青花花釉里红镂雕大盖罐了。目前所知,出中国大陆这对(一只调拨到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而外,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一只,犹太家族收藏家埃斯凯纳齐(鬼谷子元青花收藏者)收藏一只,基本就这四只。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通高41cm,口径15.5cm,足径18.5cm。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罐盖顶堆塑坐狮钮。通体青花釉里红纹饰。罐盖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回纹各一周。罐身近口沿处绘青花缠枝花纹、卷草纹各一周。肩部绘下垂如意云头纹,云头纹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云头纹之间绘折枝牡丹纹。腹部四面堆塑双菱形串珠开光,开光内山石、牡丹、菊花等四季园景,以釉里红绘山石、花卉,青花绘花叶,纹饰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饰青花折枝莲花,与肩部云头纹相对应。近底处绘卷草纹及变形莲瓣纹,莲瓣纹内绘倒垂宝相花纹。罐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绘、镂、塑、贴等多种技法。青花、釉里红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造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了绘、镂、塑、模印、贴等多种技法。青花、釉里红在作品中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整体形成一种气度雍容而又花团锦簇的艺术效果。让我们不得不惊叹元代瓷艺大师们高超的工艺水准和艺术想象。以前人们认为开光内花卉属于镂空,仔细观察其实不是,正确的属于模印贴塑,严格意义上的叫法是: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四季花卉贴塑盖罐。鉴于目前发现的此类器物很少,就是我在景德镇窑址区爬了好多年,包括国内很多地区的建筑工地,也很少发现这类残器标本(其他类的青花釉里红标本有发现)。这可能属于同一时段烧制的作品。首先,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镂雕大罐的有几个部分是模压成型,然后组合粘贴完成。整个过程不存在镂雕过程。青花釉里红烧制难度很大,青花钴料高温下相对稳定,而釉里红主要是氧化铜,高温下很容易挥发,所以要把这两种同时烧出来,没有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成熟的烧窑经验,是很难完成的。这也是青花釉里红比较少见的原因。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局部

回头我们再说说开光内四季花卉的问题,制作完毕,模具可能当时就已经废掉或者销毁,现在仿制复制这样的模具很难做到。因为原作都已打磨过和根据器物弧度做过变现,并且上过了釉。再加上收缩比难以把握,不可能复制出相同的模具来。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仿品都与原作相差很大,鉴定起来比较容易。为了更加清楚的看到这些特征,本人在2008年特意拍摄了高清晰图片资料,以便大家参考。

古代瓷器: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鉴赏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故宫博物院收藏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局部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局部

元代瓷器是中国陶瓷发展当中的重大转折点,在陶瓷装饰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器形多样,装饰手法繁多,釉彩各异,烧制技术是革命性的创造,开创明清和现代瓷器的新格局,以至于影响到世界陶瓷的发展。在元代瓷器当中,尤其能把青花和釉里红、绘画和雕塑集于一身,就要数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参见河北省博物馆:《保定市发现一批元代瓷器》,《文物》1965年第2期)的一对元青花花釉里红镂雕大盖罐了。目前所知,出中国大陆这对(一只调拨到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而外,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一只,犹太家族收藏家埃斯凯纳齐(鬼谷子元青花收藏者)收藏一只,基本就这四只。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通高41cm,口径15.5cm,足径18.5cm。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罐盖顶堆塑坐狮钮。通体青花釉里红纹饰。罐盖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回纹各一周。罐身近口沿处绘青花缠枝花纹、卷草纹各一周。肩部绘下垂如意云头纹,云头纹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云头纹之间绘折枝牡丹纹。腹部四面堆塑双菱形串珠开光,开光内山石、牡丹、菊花等四季园景,以釉里红绘山石、花卉,青花绘花叶,纹饰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饰青花折枝莲花,与肩部云头纹相对应。近底处绘卷草纹及变形莲瓣纹,莲瓣纹内绘倒垂宝相花纹。罐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绘、镂、塑、贴等多种技法。青花、釉里红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造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了绘、镂、塑、模印、贴等多种技法。青花、釉里红在作品中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整体形成一种气度雍容而又花团锦簇的艺术效果。让我们不得不惊叹元代瓷艺大师们高超的工艺水准和艺术想象。以前人们认为开光内花卉属于镂空,仔细观察其实不是,正确的属于模印贴塑,严格意义上的叫法是: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四季花卉贴塑盖罐。鉴于目前发现的此类器物很少,就是我在景德镇窑址区爬了好多年,包括国内很多地区的建筑工地,也很少发现这类残器标本(其他类的青花釉里红标本有发现)。这可能属于同一时段烧制的作品。首先,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镂雕大罐的有几个部分是模压成型,然后组合粘贴完成。整个过程不存在镂雕过程。青花釉里红烧制难度很大,青花钴料高温下相对稳定,而釉里红主要是氧化铜,高温下很容易挥发,所以要把这两种同时烧出来,没有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成熟的烧窑经验,是很难完成的。这也是青花釉里红比较少见的原因。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局部

回头我们再说说开光内四季花卉的问题,制作完毕,模具可能当时就已经废掉或者销毁,现在仿制复制这样的模具很难做到。因为原作都已打磨过和根据器物弧度做过变现,并且上过了釉。再加上收缩比难以把握,不可能复制出相同的模具来。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仿品都与原作相差很大,鉴定起来比较容易。为了更加清楚的看到这些特征,本人在2008年特意拍摄了高清晰图片资料,以便大家参考。

明清瓷器:乾隆釉里红方尊


在翰海2010春拍中,一件清乾隆釉里红双凤象耳扁方尊引起了拍家的关注,几经举牌,终以336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落槌。

此拍品高22.5厘米,呈扁方形,口微撇,短颈两侧饰象首衔环,鼓腹,方圈足。主体釉里红绘双凤穿牡丹,辅以如意云头,变形莲瓣,蕉叶纹等边饰,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青花款。这件釉里红方尊造型稳重大气,为乾隆时期特有的器物,为宫中重要陈设器,十分珍贵。

釉里红与青花几乎同时出现,是以铜为着色剂,于白胎上绘制图案纹样,后施釉其上,铜在高温还原焰中发出了红色,故名“釉里红”。其工艺的最大特点在于烧制难度很大,成品率极低。釉里红自元代创烧以来,工艺进展较青花缓慢许多,至清代乾隆时期方成熟稳定,并发展出了设色淡雅宜人,线条勾描细腻的特点,所绘纹样也逼真写实。展现了釉里红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准。

明清瓷器:青花釉里红折枝花卉纹高足器托


清乾隆青花釉里红折枝花卉纹高足器托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高:7cm口径:6.6cm足径:8.6cm

说明:这件托子无底,上下相通。内壁施白釉,口沿饰回纹,腹部绘倒垂的变体石榴纹和花叶纹。托盘面有梅、莲、石榴、茶花等4枚折枝花卉纹,托盘的反面也绘饰折枝花卉纹。叶子以青花描绘,花、果用釉里红表现,釉里红的呈色有深浅的不同。它的圈足饰贯套如意云装饰带。青花釉里红,由于青花的着色剂是钴,釉里红的着色剂是铜,它们对窑炉内化学气氛的要求不一样,况且在高温下,其化合价易起变化,对彩瓷的呈色影响较大,烧成就比较困难,产量也少。从雍正官窑开始,因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青花釉里红瓷器的烧制技术,情况大为改观。

明清瓷器:乾隆青花釉里红喜鹊登梅纹盘


这件乾隆青花釉里红喜鹊登梅纹大盘(见梅花是春天的使者,喜鹊是好运与福气的象征。喜鹊作为纹饰出现在瓷器上大致在宋代,但清之前饰有喜鹊纹饰的瓷器不是很多,到清代喜鹊纹饰才广为流传,其中尤以喜鹊登梅纹较常见。

釉里红的最大特点是烧制难度大,成品率极低。它是以铜为着色剂,在白胎上直接绘制各种成品率低的缘故,至明中期后便逐渐消失了。在雍正、乾隆期间,又推出了青花釉里红。所谓青花釉里红,是将青、红两种釉下彩绘于同一器物上的装饰,在透明釉的覆盖下,经高温煅烧而成,改变了以前只绘一色之单调,青红两色互相衬托,显得分外妖娆,令人赏心悦目。

锔瓷是我国民间的一项传统技艺。旧时,惜物惜福是人们的普遍观念,锔瓷体现的是一种勤俭持家的精神。而如今锔钉补瓷这项传统技艺,业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这只锔过钉的乾隆青花釉里红喜鹊登梅纹盘,纹饰寓意美好,锔瓷工艺精湛。此外,该盘口径之大并不多见,当属一件很有特色的收藏佳器。

翰海精品: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花卉执壶赏析


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花卉执壶 H 33 cm

北京翰海2013春季拍卖会将于5月28日-6月2日在北京朝阳悠唐皇冠假日酒店举行,5月28-30日预展,5月31日-6月2日拍卖。本次拍卖将推出近现代、古代书画,古籍善本、当代书画、油画雕塑、紫砂工艺、石艺术、玉器、金铜佛像、古董珍玩等十余专场,并首度推出“名优茶品、茶道、香道”综合拍卖专场以及名酒专场。 来源:伊朗客户旧藏壶唇口,细颈,斜肩,硕腹,圈足。壶身作玉壶春瓶式,壶体一侧置弯曲细长的壶流,并以一云板形饰件与壶身相连,另一侧置曲柄,连接於颈腹之间,柄上端置一小系。壶通体绘釉里红纹饰,颈部分层绘焦叶纹、回纹、缠枝灵芝纹各一周,腹部满绘缠枝牡丹纹,壶流亦满饰缠枝花卉,壶柄绘有缠枝花卉及卷草等纹饰,近足处为一周变形莲瓣纹,足外墙绘卷草纹。足内满施白釉,无款。壶盖为鎏金錾刻,做花卉钮及莲瓣纹,有细链与壶柄相连。此壶造型优美,纹饰线条流畅,一气呵成。在装饰风格上一改元代纹饰繁密的特点,布局渐趋疏朗,采用分层装饰的手法,绘画粗犷而不失工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均藏有相同器形及纹饰的藏品,可资比较。明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器多为大盘、大碗、大罐、玉壶春瓶、梅瓶、执壶等大件器物,纹饰以各种缠枝、折枝和串枝花卉为主,此外还有松竹梅、庭院芭蕉及龙凤等纹饰。此时期的釉里红发色不甚鲜艳,多为红中偏灰黑的色调,此壶发色较为纯正,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元代钧瓷鉴赏及工艺特征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梅瓶

时代背景: 钧窑肇始于北宋,在河南省禹县八卦洞烧制成功贡御瓷,制作精工,以铜红釉的玫瑰紫、海棠红、天青诸色为代表作。 而元代钧瓷的兴起与道教敬封为国教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当时元太祖为了稳固其统治,麻痹汉民族,尊全真道为国教,奉丘处机为国师。钧瓷是祥瑞吉兆,是“开元盛世”的象征,作为当时天下第一大教全真道领袖的丘处机,为了答谢朝廷的厚赐,便效仿全真道始祖吕洞宾等西天献钧的故事,在钧瓷的故乡神垕镇恢复了钧瓷生产。传说他烧制了一批精美绝伦的钧瓷,九套祭天,六套祭帝,三套祭祖。但此批器物已鲜有所见,只有诗人马祖藉有传“官窑瓷器玉为泥”之诗盛赞作参考。

钧窑月白釉双耳三足炉 元朝统治者对中原的统治的奴役,极大地摧残了中原的文化,反映在审美上,原有的对称、平衡、规整、秀巧、方圆、柔润、朴实、典雅、蕴秀、含蓄的陶瓷文化风尚都被排斥,追求实用、坚实、直观、华丽、明快的视觉效果和日用效果,影响到钧瓷业,也就产生了这一时期特定的艺术风格。 钧窑天蓝釉葫芦瓶元钧的发展: 元代钧瓷处于一个大胆创新、敢于突破,无所顾忌的时代,打破了“九五之尊、钧不过尺”的皇家御规;装饰技法以贴花、刻花、透雕、浮雕等方式进行,改新了“清纯流畅,无欲而刚”的思维方式,创造了“泼斑施釉”,形成了“聚色成形”“形随意见”的窑变手法,在审美上以粗犷豪放的风格见长,极具有马背上民族的鲜明个性。 钧窑天蓝釉折沿盘 元钧的主要特征: 制作手法 采用了贴花、刻花、雕浮、堆雕、透雕、镂孔等工艺,与清纯流畅无欲而刚的宋钧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这些装饰上更多地附会着其美好的愿望和祝福。整体造型寓意纷繁,颇显游牧农族之哗宠、天真和肤浅。 钧窑天蓝釉碗造型 在种类方面,依碗盘碟盆缸瓶为多,但也更多出现了炉、鼎、尊等,标志着向纯粹审美功能作品的过渡,如堆花三足炉,双耳连座瓶等。钧窑月白釉塑贴莲荷纹双耳三足炉工艺 在工艺上,明显承接了金代钧瓷的“不拘小节”的粗放性特征。其手的迹拍打明显,施釉厚薄不匀,并且多半釉不到足,有的作品甚至于为了数量原因,将内心剥釉或作无釉处理。 钧窑天蓝釉盘 釉 在釉的质感方面表现为,其釉质肥厚不一,垂釉、薄釉、棕眼随处可见。部分釉质有时显得精美含蓄流光溢彩,大部分则显得质感生涩,缺少必要光泽玉润等。 从釉色上看,元钧多天蓝、天青、月白,也有紫斑、红斑,但呈彩暗淡闷哑,装饰性较差,与宋钧的自然天成,美妙幻化,已不能同日而语。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菊瓣盘烧制 在烧制过程中,很可能改素烧固胎,釉烧呈色的流程为一次烧成,因其胎质较宋钧松散、泛黄,敲击声音缺少瓷质钵音,其烧成温度较宋钧明显低,约在1180℃-1240℃之间。钧窑天蓝窑变釉碗审美 从审美角度上看,元钧继续着金钧的蒙昧,处于一种质朴、童真的审美层次,与唐宋的雅士、文人的欣赏有着明显差距,但其釉色的成功把握,仍具有着永恒的魅力,鼓舞着钧瓷业的发展,当然这些评论仅现于当今出土的文物,也许还没有涉及元钧官窑的产品。 钧窑天蓝釉菊瓣碗 元代钧瓷的成就和意义: 元钧作品当以普遍广泛日用的民间瓷器为主流,故元钧是钧瓷审美让位于实用的回归。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钵 总之,元代钧瓷的发生发展是与当时统治者的审美倾向相关联的,以一种粗犷、奔放、大气的风格称著于世,打破了唐宋的清规戒律,突破了宋钧造型的限制,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进入到千家万户。但其粗犷过分变得粗糙和滥制,也制约着钧瓷的品位和重返宫庭的可能,这也是元钧的可悲之处。

古代瓷器:翰海精品: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花卉执壶赏析


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花卉执壶H33cm

北京翰海2013春季拍卖会将于5月28日-6月2日在北京朝阳悠唐皇冠假日酒店举行,5月28-30日预展,5月31日-6月2日拍卖。本次拍卖将推出近现代、古代书画,古籍善本、当代书画、油画雕塑、紫砂工艺、石艺术、玉器、金铜佛像、古董珍玩等十余专场,并首度推出名优茶品、茶道、香道综合拍卖专场以及名酒专场。来源:伊朗客户旧藏壶唇口,细颈,斜肩,硕腹,圈足。壶身作玉壶春瓶式,壶体一侧置弯曲细长的壶流,并以一云板形饰件与壶身相连,另一侧置曲柄,连接於颈腹之间,柄上端置一小系。壶通体绘釉里红纹饰,颈部分层绘焦叶纹、回纹、缠枝灵芝纹各一周,腹部满绘缠枝牡丹纹,壶流亦满饰缠枝花卉,壶柄绘有缠枝花卉及卷草等纹饰,近足处为一周变形莲瓣纹,足外墙绘卷草纹。足内满施白釉,无款。壶盖为鎏金錾刻,做花卉钮及莲瓣纹,有细链与壶柄相连。此壶造型优美,纹饰线条流畅,一气呵成。在装饰风格上一改元代纹饰繁密的特点,布局渐趋疏朗,采用分层装饰的手法,绘画粗犷而不失工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均藏有相同器形及纹饰的藏品,可资比较。明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器多为大盘、大碗、大罐、玉壶春瓶、梅瓶、执壶等大件器物,纹饰以各种缠枝、折枝和串枝花卉为主,此外还有松竹梅、庭院芭蕉及龙凤等纹饰。此时期的釉里红发色不甚鲜艳,多为红中偏灰黑的色调,此壶发色较为纯正,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古代瓷器:元代钧瓷鉴赏及工艺特征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梅瓶

时代背景:钧窑肇始于北宋,在河南省禹县八卦洞烧制成功贡御瓷,制作精工,以铜红釉的玫瑰紫、海棠红、天青诸色为代表作。而元代钧瓷的兴起与道教敬封为国教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当时元太祖为了稳固其统治,麻痹汉民族,尊全真道为国教,奉丘处机为国师。钧瓷是祥瑞吉兆,是开元盛世的象征,作为当时天下第一大教全真道领袖的丘处机,为了答谢朝廷的厚赐,便效仿全真道始祖吕洞宾等西天献钧的故事,在钧瓷的故乡神垕镇恢复了钧瓷生产。传说他烧制了一批精美绝伦的钧瓷,九套祭天,六套祭帝,三套祭祖。但此批器物已鲜有所见,只有诗人马祖藉有传官窑瓷器玉为泥之诗盛赞作参考。

钧窑月白釉双耳三足炉元朝统治者对中原的统治的奴役,极大地摧残了中原的文化,反映在审美上,原有的对称、平衡、规整、秀巧、方圆、柔润、朴实、典雅、蕴秀、含蓄的陶瓷文化风尚都被排斥,追求实用、坚实、直观、华丽、明快的视觉效果和日用效果,影响到钧瓷业,也就产生了这一时期特定的艺术风格。钧窑天蓝釉葫芦瓶元钧的发展:元代钧瓷处于一个大胆创新、敢于突破,无所顾忌的时代,打破了九五之尊、钧不过尺的皇家御规;装饰技法以贴花、刻花、透雕、浮雕等方式进行,改新了清纯流畅,无欲而刚的思维方式,创造了泼斑施釉,形成了聚色成形形随意见的窑变手法,在审美上以粗犷豪放的风格见长,极具有马背上民族的鲜明个性。钧窑天蓝釉折沿盘元钧的主要特征:制作手法采用了贴花、刻花、雕浮、堆雕、透雕、镂孔等工艺,与清纯流畅无欲而刚的宋钧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这些装饰上更多地附会着其美好的愿望和祝福。整体造型寓意纷繁,颇显游牧农族之哗宠、天真和肤浅。钧窑天蓝釉碗造型在种类方面,依碗盘碟盆缸瓶为多,但也更多出现了炉、鼎、尊等,标志着向纯粹审美功能作品的过渡,如堆花三足炉,双耳连座瓶等。123下一页

元代历史和元代白瓷


元是一个游牧民族,它在很多地方跟辽、金、西夏有类似之处。元世祖忽必烈在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1279年灭南宋。1271年,元定都北京,当时叫大都。元在至正十五年(1278),统一中国之前就设立了浮梁瓷局,这是中国的行政政府第一次在景德镇设立官方管理瓷器的机构。这个机构设立后的第二年,元就把南宋灭掉了。浮梁就是景德镇,浮梁瓷局官九品,芝麻官,非常小。虽然官阶非常低,但它毕竟是一个行政机构。

元朝人开始对瓷器生产有比较明确的分工和记载。烧窑的人都记录在案了,每个人都是让烧什么就烧什么,如果超出规定的范围,可能就要受罚。凡是犯了错误的人,一律问罪。如果发生欺蒙,牙人,就是中间的掮客、经纪人;商人;甚至运输公司都要一起担当罪过。

元朝有一点跟辽、金、西夏不同,它的对外交流非常多。元帝国输出的地方包括中亚、西亚、东南亚、东非、北非、西非,触角伸得比较远。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当时到中国来转了一大圈儿,写了《马可·波罗游记》,对后来欧洲了解中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元朝沟通中外文化的能力比较强,但同时又是一个崇尚武力的朝代,所以对中原的伤害相对来说也比较大。元对中原的不利有这么几点:一、战争的破坏。元人确实是横扫千军如卷席,一直都打到欧洲去了。二、元是个游牧民族,比较相信武力,漠视农耕,觉得种地这件事不重要。其实如果所有人都觉得不重要,就麻烦了。元人是靠抢,可别人不能靠抢。再有,元人对文化也比较漠视,所以这时文人的地位开始下降,完全不如宋朝。

景德镇在元代建立了浮梁瓷局,烧造了很多优美的陶瓷,比如蓝瓷、白瓷、红釉、釉里红、青花瓷等。其中元代特有的瓷器青白瓷到了元代,塑造的东西就多了,比如观音像。工匠利用瓷土的特性,塑造出元代观音,观音带的璎珞都具有少数民族的特征。首都博物馆就藏有一件。

青白釉观音坐像

元代景德镇追求白瓷是因为元朝人“国俗尚白”,“以白为吉”。首都博物馆还收藏了一件元代景德镇的白瓷多穆壶。多穆壶是蒙古人专门装奶茶的,汉族人不使。壶的形状跟汉族的壶完全不一样,这些少数民族特征都可以在瓷器中反映出来。

白瓷多穆壶

元代烧的白瓷叫枢府瓷。“枢府”指元代的枢密院,是国家的中枢神经。枢府瓷是官方定烧的瓷,白瓷,上面常写“枢府”二字。民国时期,枢府瓷的地位非常高,后来人们开始喜欢花花绿绿的瓷器的时候,就把它看得比较低。明朝《新增格古要论》中提及“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说得很清楚,只要写上“枢府”两个字,就知道是元朝的官窑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