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怎样鉴别柴窑与电窑瓷器 > 导航 >

日本一学者自称发现绝迹千年的中国柴窑瓷器

日本一学者自称发现绝迹千年的中国柴窑瓷器

怎样鉴别柴窑与电窑瓷器 五代柴窑瓷器的鉴别 探索发现中国古代瓷器

2021-05-06

怎样鉴别柴窑与电窑瓷器。

日本一名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学者27日在北京称,日本发现了绝迹千年的中国古代名窑柴窑瓷器。但是,中国文物部门对此尚未有定论。

当天,64岁的日本伊豆高原艺术馆馆长对中如云先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在日本的中国文物保护座谈会”上,播放了他带来的《雨过青天觚-古窑至宝·千年之旅》资料片,画面中的一件中国古代柴窑瓷器-青百合花瓶令在场的中国文物界人士大开眼界。

柴窑,中国古代窑工素有“片柴值千金”的说法。据明代《博物要览》记载,柴窑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古诗形容柴窑瓷器为“雨过青天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然而,中国至今未发现柴窑的窑址,也没人见到过完整的柴窑器物。自古以来,对柴窑的争议不断,且莫衷一是。

据北京一家出版社出版的对中如云先生新著《至宝·千年之旅-发现绝迹千年的柴窑》介绍,9年前从日本一个茶具店发现的这件青百合花瓶是一件蓝色陶瓷器,高290毫米,呈喇叭状的开口直径167毫米,底座直径105毫米,瓷器釉面如油般光泽,瓶口留下了30多处修补过的痕迹。无论形状,还是大小,都像一只适合摆放在桌子上的花瓶。

资料显示,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宋代素有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六大名窑”之称。柴窑位居“六大名窑”之首,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的官窑”,但明代以后,柴窑开始绝迹。因无人见过柴窑的实物,柴窑在后世的记载中消失,中国古代“六大名窑”逐渐演变成了“五大名窑”。

30年前开始研究中国古代文物的对中如云说,青百合花瓶是出自“后周的官窑”。根据牛津大学“热发光法”测定的结果,青百合花瓶烧制的年代为700年至1100年之前。他认为,青百合花瓶具备历史文献记载的柴窑特征,且修补的痕迹可推断到四五百年前。“虽然不能肯定它就是柴窑,但也没有证据予以否定”。

对中如云先生长期致力于中日文化交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曾在日本举办“中国古陶瓷展”、“中国丝绸之路展”等展览,并将所珍藏的史可法绝笔捐赠给中国扬州史可法纪念馆。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马自树表示,中国史书对柴窑虽有记载,但一直只是“美丽的传说”,无人见过实物。对中如云先生收藏的青百合花瓶是否是中国古代的柴窑瓷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古陶瓷界千年之谜 柴窑:会不会就是耀州窑?


在中国古代瓷器发展史上,有几个重要谜团,比如:唐秘色瓷、宋官窑、宋官汝窑等,20世纪下半叶,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这些谜团都一一解开,但还有一个巨大的谜却一直没有被解开,那就是,曾被研究者誉为“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美名的柴窑瓷器。传其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因柴窑迄今尚无传世品,窑址一直也未确定,被古陶瓷界称为“千年之谜”。

8月27日,首届中国柴窑文化论坛在西安召开,百余位专家学者和陶瓷爱好者聚集一堂,共同探讨被称之为“千年之谜”的柴窑。

关于柴窑的窑址,学术界也有各种论述,有“河南说”、“景德镇说”、“浙江说”,陕西学者对西安出土的耀州窑青釉瓷进行研究,提出了耀州窑就是柴窑的观点等。种种迹象表明,关于柴窑身世的“暗战”愈来愈激烈。

疑问

明代曹昭撰写的《格古要论》明确记载:柴窑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

“北地”在哪里?

1.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隋唐研究室主任禚振西经过考查古代地理发现,“北地”是一个古代的郡名。北地郡的实土,包括三原、耀州(华原)、富平、同官等地。

2.著名陶瓷鉴定专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赵自强分析,长江以北或黄河以北,一般不称为“北地”,只说为“北方”。而最早的文献记载明《格古要论》称“柴窑,出北地”,把“北地”理解为江西省“北地”最为合情理。

3.郑州柴瓷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田培杰发现在志书、艺文、风俗等诸多方面均有将古郑州称为“北地”的记载。

五代后周的周世宗柴荣,在位时给御窑工匠提出了要烧制一种更亮丽的陶器。是哪种颜色呢?他指了指天说“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考古发现中国在千年前已生产青白瓷


安徽繁昌近日发掘的一座保存完整的古代瓷窑,经专家考证认定为我国最早烧造青白瓷的窑址之一。这一发现使我国青白瓷烧造技艺的产生年代由宋代推至千年前的五代时期。

这次发掘由安徽文物考古所、中国科技大学和繁昌县联合进行。发掘面积500多平方米,出土北宋龙窑窑址一座、作坊遗址一处,出土大批瓷器标本及窑具,其中有数百件较完整或可复原的青白瓷器物。

我国以精湛的制瓷技艺著称于世,瓷器依瓷料中含铁量不同而分为青瓷、白瓷、青白瓷等类别,北方多产白瓷,南方多产青瓷,中部地区则产青白瓷。瓷器既可作器皿盛放物品,也可仅作装饰之用,它以漂亮的外观和实用的价值受到各国人们的喜爱,许多收藏家以拥有中国瓷器为自豪。

繁昌瓷窑地处我国中部,出土的瓷器标本釉色以青白为主,有的较白,有的偏青,是典型的青白瓷。专家称,窑旁堆积下层出土的瓷器标本具有五代特征,其同类器物曾出土于南唐二陵,表明繁昌窑在五代已烧造青白瓷。

这些瓷器器型有执壶、罐、炉、粉盒、碗等,其中瓜棱壶、葵口碗等造型精美,釉水滋润。还出土有大量匣钵、垫饼等窑具。匣钵分为漏斗状和筒状两种,以漏斗状为主。从窑旁的大量废弃堆积观察,其中绝大部分为匣钵碎片,瓷片很少,表明该窑成品率较高。

据文献记载,晚唐五代时期,我国南方有宣州窑,五代时为南唐国的官窑,繁昌古属宣州,系南唐国所辖。此次发掘证明繁昌窑曾为南唐宫廷生产贡瓷,其中一些产品可能曾销往海外。

中国聚焦:中国陶瓷走向千年复兴


谈起世界文明国家,不能不谈到中国;谈到中国文明,不能不谈到中国陶瓷。15日,在景德镇这个陶瓷之都走过千年的日子里,中国陶瓷也走上了千年复兴的道路。正在景德镇举办的首届国际陶瓷博览会,尽管只是由中国地方政府举办的首次国际性陶瓷活动,但国际陶瓷界仍对这里展示的中国陶瓷给予了高度关注。博览会吸引了来自全世界23个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参展商、采购商、陶艺家以及国际各主要产瓷区政府代表等陶瓷界人士共2157人,目前经贸洽谈会的签约项目总额已高达10多亿元,其中对外贸易总额就有2600万美元。国际最大的陶瓷生产企业、世界500强之一的日本京瓷株式会社名誉社长稻盛和夫再三表达了自己对中国陶瓷的尊重,他在会上说:“早在1000多年前,中国以高超技术生产出来的瓷器博得了世人的极高评价。”他将18世纪从中国流传至日本的制瓷技术,尊称为京瓷的源头,认为中国陶瓷是当今精密陶瓷的发祥地。的确,中国是一个与瓷同名的国家。在古代欧洲人还在用蕉叶当食具的时候,中国已经能够成批生产精致的陶瓷。当中国的瓷器远渡重洋在各国惊艳亮相后,帝王们抛弃了金银珠宝,异色的眸子中闪着惊羡的光芒。于是,意指瓷器的“china”在外国人眼中代指了中国。从1000余年前,世界各地就掀起了对中国瓷器的狂热,这种需求到400多年前的明朝到达了顶峰。郑和七下西洋的庞大船队中,奉皇命将大量中国瓷器传及36个国家和地区,陶瓷还随着丝绸之路传到日本、东南亚及欧洲、美洲。史料记载,约在1602年至1657年之间,仅中国景德镇一个城市就大约有300万件瓷器运往欧洲。不过,随着欧洲开始获得中国制瓷的技术,以及中国错失工业革命良机,加上近现代的长期动荡,曾经震撼了世界的中国陶瓷开始走向近百年的衰弱。据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会长刘垚介绍,到新中国刚建国不久的1950年,中国日用陶瓷产量仅为2.7亿件,全国每人每年还买不到一件瓷器。之后,国家对陶瓷生产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随着经营体制、科研能力和市场观念的改善,以及中国整体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国再次成为陶瓷大国。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和出口大国。2003年,中国日用陶瓷产量增长到153亿件,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日用陶瓷出口量从1960年的1.7亿件增长到2003年的94.41亿件,出口量占到世界总出口量的三分之一,出口换汇20.44亿美元。中国建筑卫生陶瓷产量自1993年起连续十年居世界第一位。2003年中国建筑陶瓷的产量超过世界总产量的40%,卫生陶瓷的产品占世界总产量近30%,产业产值超过1500亿元,产品出口额达7.4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日用陶瓷和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品体系,其款式、花色、品种、规格数以十万计。不过,尽管陶瓷产品的绝对数量和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不少,但中国陶瓷业在实现从制造中、低档陶瓷到生产高性能、高新技术陶瓷的产业升级中面临巨大挑战。其中,仅近两年建筑卫生陶瓷的出口陶瓷制品单价就已经每年都下跌7%。“中国是陶瓷大国,但还不是陶瓷强国。”中科院院士干福熹在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表示,企业规模欠缺,研发能力不高,能耗高污染重,市场观念不强等原因,让中国陶瓷全面复兴仍需付出艰辛努力。目前,中国陶瓷界正在为陶瓷产业的全面复兴付出极富成效的努力。在企业界,新陶瓷产区潮州市的工厂在2003年出产的电子瓷极板已达1200多亿只,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另一个陶瓷产区醴陵年生产工业陶瓷近16万吨,并将在美国设立专门的陶瓷产销中心;广东投资数十亿元打造陶瓷类高新科技园,建成后的生产线将达到零排放标准;传统产瓷区景德镇的环球集团与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手研发了世界首创的日用中温彩色陶瓷,获得世界业内高度赞赏……在陶瓷研发领域,一系列成果正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中国目前的陶瓷发动机、抗高压高温的陶瓷新材料技术、生物陶瓷等在实验内已有相当数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已经拥有300多家纳米陶瓷企业,众多先进陶瓷技术已经走出实验室投入生产。预计到2010年,世界高新技术陶瓷市场销售额将高达1500亿美元。世界陶瓷界已经感受到了中国抢占这一市场的实力和速度,此间参加会议的日本国家现代工业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小田喜一相信,随着中国陶瓷科技发展进行的顺利,中国的陶瓷行业必将在未来10年里发生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

中国陶瓷艺术 千年不灭的窑火与奇观


中国陶瓷艺术的文明历史源远流长,陶瓷艺术品丰富多彩,众多的陶瓷艺术品的制作技术无与伦比,创造了人类奇观而引起举世瞩目。中国既是世界上最早制造陶器的国家,又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瓷器的国家。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于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而其发展到宋代,才逐渐形成了"窑"的概念,但是,宋人对瓷器的记载还比较零散。

最早对宋代瓷器进行系统介绍的是明初人曹昭的《格古要论》一书,记录了包括高丽窑、大食窑在内的15个古窑,其中绝大部分是宋代的。明中后期以降,在文人学者的清赏类著作中,对瓷器的记载更多,更系统。清代,随着从宫廷到士庶对宋瓷的追逐、收藏,开始出现专门的陶瓷专书,也开始记述鉴定要点,并涉及到了一些制造工艺。从收藏的观点出发,开始形成官窑、私窑、大窑、小窑的不同观点。这类记载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并大体上形成了宋代"五大名窑"的观点。

吴仁敬、辛安潮于1936年刊出的《中国陶瓷史》一书中说:"当时(宋代)瓷艺,即精进如斯,故官窑辈出,私窑蜂起,其间出群拔萃最著名者,有定、汝、官、哥、弟、钧等名窑。"

宋代的制瓷业有官窑、私窑之分,并且出现了御窑。官窑由监窑官管理,部分产品上交官府或宫庭,同时也有相当部分的产品供出售。私窑则由民间投资经营,产品供给的对象既有品官、士夫,也有平民百姓,因此种类丰富。御窑大约是在北宋末期才兴起的,其规模虽小,产品质量却非常高,全部供给宫廷或官府的大型仪式使用,不合要求的产品全部打碎,禁止流入市场。

划、刻、印花的单色装饰和素面单色釉器物等主要是以官窑御用器为代表的"雅器",造型庄重典雅,釉色单纯,尤尚青色。纹饰简洁,追求古铜玉器神秘庄严的艺术效果,既有纹饰,也是玄妙的弦纹或毫无生气的"规矩花"。这种幽玄苍古、趣味高雅的艺术风格,充分反映了宋代上流社会的阶级意识和审美趣味。

商品经济的发展直接导致了两宋市民阶层的产生,因而瓷器的艺术表现体现了这方面的需求。彩绘装饰和彩釉瓷器多数是民窑的产品,与官窑迥然不同,造型灵活多变,讲究实用功能,如磁州窑生产的瓷枕和吉州窑的剪纸贴花装饰,颇受欢迎。而且,这些所谓"俗器"色彩强烈明快,纹饰丰满富丽,花纹图案多含吉祥寓意。这种清新的艺术风格,充满着浓郁的民间色彩和乡土气息。

御窑:体现皇权的威仪和神秘

官窑(御窑)是在北宋末期形成的一个特定的窑口,由官府亲自设立并掌管,由为皇帝服务的内侍官、太监等兼职提举,其产品主要为宫廷和国家重大典礼使用,所以又称"内窑",与前述的设官监烧并将部分产品供官府使用的官窑概念不同,其生产方式规定为宫廷制场,内府制样,民匠造器,士兵供役。南宋人叶在《垣斋笔衡》中说:"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

官窑共有3处:其一为北宋官窑,地点应在北宋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市)或附近,由于黄河的淤理,开封城宋代的地面在今天地面以下的十余米处,所以致今还未发现这个窑址;其二为南宋初期在都城临安(今杭州市)皇宫附近修内司范围内建造的窑,称"修内司官窑",即文献所说的"内窑"。大约是由于距宫城太近,出于防火安全的考虑,不久就停烧了;其三为修内司官窑停烧后,在郊坛下别立的新窑,称为"郊坛下官窑",由于在杭州市乌龟山发现了其遗址,也称为"乌龟山官窑"。

南宋前期由宫廷建造成的修内司官窑,产品相当单纯,全部是青釉瓷器。釉色有粉青色和灰青色两种,合格的产品都釉色匀净,光洁温润,釉面大多布满大、小不等的开片,尤其是小块开片,密集并程倾斜状开裂,称为鱼鳞开片。器物的组合除了日用的碗、盘、瓶、饮茶用的托盏外,还有仿古代青铜器的鼎式香炉、尊、觚等。工艺上的特点是器物的釉层均很厚,因此显得肥润,宝光内蕴。厚釉的工艺是在北宋末期首先在北方的汝窑、钧窑发明的。它要求先要将瓷坯在不施釉的情况下先素烧一遍,这使得坚硬的坯体上可以多次施釉,达到一定的厚度,然后再入窑釉烧。这种厚釉瓷器是中国古代青瓷生产中最重要的一项技术革新,开后来官窑、龙泉窑等釉色极美之青瓷的先河。

御窑最重要的特点是官建、官管、官用,产品具有皇权特有的威仪和神秘性。又因其不存在商品化、需要谋利的特点,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捡选出供宫廷使用的优质器物后,其他器物一概打碎后就地埋藏,绝不允许流入市场。这一点即使前述之汝官窑也无法做到。老虎洞窑址所发现的24个瓷片坑,就代表了这种特点。被定为南宋早期修内司官窑的器物,很少出土于地层堆积中,而绝大部分集中出土于24个瓷片坑中,这些坑特意修建,集中埋放次品和废品瓷器。

以三号坑(H3)和二十号坑(H20)为代表。H3为一边长2米,深0.45米的正方形瓷片堆积坑,四边相当规整,上面用致密的黄土覆盖,质地非常坚硬。出土物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也有仿青铜器的礼器,胎的颜色和釉色有多种,以厚胎厚釉为主,薄胎厚釉少见;出土瓷片达一万余片,绝大多数可拼成完整或可复原的器物,在发掘后的整理中发现,H3中出土的瓷片几乎都可以拼对起来,仅完整或可复原器就达400余件,20多种器形。H3中出土的部分器物釉色呈黄色,是因为窑炉中错误的出现了氧化气氛而形成的,显然是废品;H20平面近似长方形,长2.2米,宽1.14米,厚约0.06-0.15米,利用自然低洼处略加修整而成,表面覆盖一层碎瓦片和残砖。出土物以仿青铜器的礼器为主,有的器形非常大,也有日常生活用具,以薄胎厚釉为主。

从窑址发现情况看,官窑在烧制时大体上就是一座龙窑和一、二个用来烧素烧坯的小馒头窑一同烧造。与磁州窑数百"窑家"一同生产的情况极不相同。因为官窑这种专门的御窑,只是为了生产专用的瓷器精品,并不需要利用集体的优势和规模生产来赢得声誉,占领市场。老虎洞窑址中发现的南宋时期的作坊都质量极高,全部用质地细密的灰砖砌建并铺地,房外还有防雨水的散水。这种砖用来建造官衙和宫殿。在全国各地发掘的窑址中,从未曾见过这样高质量的作坊,体现了皇家气派。

民窑:活泼新颖的艺术品味

私窑(民窑)是相对于宫廷(朝廷)兴办的官窑(御窑)而言,属非官方经营的,以商品性生产为主的瓷窑,生产的瓷器都为满足国内外市场普遍需要的日用瓷和陈设瓷,销售地区极为广泛。宋元时,民窑发展较快,仅景德镇的民窑就增加到三百座之多。此时的民窑完全属于商品生产的性质,民窑在产量上所占的比重比官窑大得多,在质量上也有一定的发展。到了清代,民窑占了压倒优势,官窑瓷器也为民窑所出。

民窑的产品称客货,风格与官窑迥异,除去一些限制生产的花纹和器型,可以说民窑瓷器的造型和纹饰题材更丰富自由。明代景德镇拥有为数众多的民窑,是我国陶瓷窑的主体,其制品粗细,并不比官窑逊色多少,可见也有着雄厚的基础。比较著名的有崔公窑、周公窑、壶公窑、小南窑等。

物尽其用是民窑瓷器发展的基本原则,各地制瓷作坊将采来的瓷土,精细原料制作高档用具或陈设艺术瓷,粗料作粗瓷,下脚料则用来生产黑瓷,因为黑釉掩盖能力强。这些档次不同的生活用瓷,价格有高有低,能满足广大社会不同阶层的需求。这种物尽其用的作法反映民窑工艺能力的提高,因为不同品种的瓷器都要求不同的科学知识,并不是不费力就可以作出来。比如青瓷、酱色釉瓷和黑瓷在胎、釉配方和烧成气氛的控制上都有不同要求,都要求以科学技术作基础。随着岁月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各个品种都在提高。到东晋时期黑瓷已经不满足于用下脚料来制作,水平大大提高,和青瓷一样进入艺术瓷的领域。

元明清以后发展起来的官窑占有最优质的瓷土、配釉原料、技艺高超的工匠,同时宫延积累历代最好的工艺品和外国朝贡的艺术珍品可供参考。有皇帝最欣赏的艺术家来参与创作,包括器形设计和装饰绘画。不惜工本,瓷器作得豪华、典雅、新奇、甚至精美绝伦,代表了一个时代瓷艺的最高水平而备受人们的称赞。这些绝世的优秀之作也为民窑模仿。但是,官窑的发展方向是向宫延艺术的方向发展,代价很高,做不到民窑那样精打细算,物尽其用,而且高高在上的气势让人可望而不可及,精美富贵的品质庶民百姓不好使用,不可能在社会普及,其工艺很难推广。民窑则贴近庶民生活,质朴亲切,这些因素使民窑工匠受约束少,创作思路比较活跃,优良的工艺技巧能代代相传,民窑和官窑一样能体现民族工艺的精神。

民窑瓷器的发展过程中,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浓郁的地方风情。民窑的地理分布宽广,长江以南、黄河流域的北方、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可以分出不同的窑系,产品有浓郁的地方特点。这些来源于民间的工匠就在当地生活学艺,一般不大四处流动,因此对当地制瓷原料的本质特点民众用瓷的情趣很了解,掌握的是当地的工艺传统。他们最知道作出怎样的瓷器才能有人买,符合市场销路。

各地区的原料品质、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和信仰都不相同。这些因素造成各地瓷窑体系形成浓郁的地方风情,例如唐代浙江的越窑青瓷,河北的邢窑白瓷,河南巩县窑的唐三彩釉陶和白瓷、黑瓷、湖南长沙窑的釉下褐绿彩,安徽淮南地区的寿州窑,四川的邛窑等。宋人的磁州窑、龙泉窑、耀州窑、临汝窑、景德镇窑、德化窑、建窑、定窑、钧窑等窑区域性的特点特别明显。

第二,粗料细作。就原料的开采情况来看,有的窑场能开采到精细优质的原料,如景德镇的湖田窑,福建的德化窑等。大多数民窑就地取材,开采的原料不会很精细。但工匠通过顽强的劳动,粗料细作,生产出美观实用的作品,不但好用,而且能美化生活。宋金元时期北方最大的民窑磁州窑,用当地的大青土(即北方坩子的一种)作原料,它能学习定窑生产出一些细白瓷,但大多数是粗瓷,有白瓷、黑瓷、酱釉瓷和低温釉陶,广泛施化妆土,以划花、刻花、剔花、釉上彩绘、釉下彩绘、绿斑、褐斑、黑釉酱斑、白釉划花、黑釉划花、酱油彩划花、珍珠地划花、绿釉釉下黑彩、雕塑等技法,创造了许多纯朴、生活气息浓郁的作品,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有用精细如绣花针一样的工具线刻花纹;有在白釉层剔掉;有的一直剔到露出粗糙的胎面,使带釉的花纹部分和胎体色调形成强烈的反差;有的剔到露出洁白化壮土层,使主题花纹格外醒目,真是"以物写心,不为物障"。

第三,激情满怀的书画艺术。民窑工匠可以自由地在瓷器上绘画写字,最突出的是磁州窑,用黑彩在白瓷胎体上画画写字。这些书画艺术和当时的文人士大夫的作品相比有文野之分,精粗之分,但有它的特色。由于工匠们平静单纯,生活根底扎实,视野比较宽阔,在瓷器上画的画,定的字都纯朴、浑厚,没有无病呻吟的病态。以绘画为例,题材广泛,有作边饰或辅助花纹的回纹、几何线条、波浪纹、卷枝蔓草等。作主题花纹的主要有牡丹、月季、菊花和闲花野草、游龙飞凰、禽鸟野兽、山林中的小雀、花塘溪流中的鸭鹅和游鱼等。绘画从小桥流水人家奶镌靶【埃狡苹趾甑母呱狡俨迹优┘颐┥岬绞芯∶瘢由裣晒适碌窖纤嗟睦诽獠模庑┙籼嗣裆畹耐ㄋ椎囊帐趿煊蚴敲褚さ挠攀啤?br>

1970年河南省镇平县出土一件白瓷黑花梅瓶高49厘米,小口细颈,丰肩长腹,中腹饱满,下腹瘦长;胎施洁白化妆土,肩和上腹以黑彩绘锦土纹,衬以白色卷枝花;中下腹以黑彩绘茁壮的牡丹和多姿的莲瓣,上罩白釉,花纹壮实生动,与胎釉对比鲜明。挺拔高挑的造型结构,对比鲜明的花纹使人产生许多联想;说起梅瓶人们可以想象,在黄土高原,黄澄澄的大路从脚下延伸至遥远,广袤的大地点缀着村镇茅舍、酒肆小店。勤劳的人民祥和善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产劳动,丰收之后他们也会置身酒店,村姑为他们抱出一瓶美酒,瓶就是磁州窑的梅瓶,抱瓶的姑娘健壮的体魄,红润的面孔,高高的胸脯,明亮的眼眸闪灼出青春的光彩。酒美、人美、瓶也美,让人陶醉,诗人情不自禁的写诗称赞:"欲把梅瓶比西子,横竖刚柔总相宜"。

上海博物馆收藏一件虎形枕,是山西地区金代磁州窑产品。枕塑成一个老虎形状,虎眼圆睁,竖耳,卷尾伏卧,满身用黑彩绘虎皮纹。在白色枕面上作画,开阔水面飘浮一物,上立一长尾鸟,天空双雁高飞,枕底墨书"大定二年(1162年)六月二十日"铭。磁州窑在元代还在继续发展,生产大量优秀之作。广东省博物馆收藏一件横宽40.5厘米的长方形枕,主题花纹是《西游记》中的唐僧取经图,唐僧师徒四人在山道中艰难行进。枕面四角绘折枝菊花,前壁绘黑竹,后壁绘猛虎,两端绘牡丹图案,枕底楷书"古相张家造"铭记。唐僧取经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僧人幺奘为了弄清佛经教义决心到天竺取经,历尽艰苦,费时七年,来往走了几万里路,取回六百多部梵文(印度古文字)佛经回长安。

回国以后,奉旨主持佛经翻译,口述西行见闻,由门徒辩机写成《大唐西域记》,后来慧立、彦宗又写《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内容为西域及佛教发源地见闻,一是佛教徒的传记都充满神异的色彩,二是唐宋以来民间有许多故事,神话广为流传,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明朝吴承恩汇集这些传说写成《西游记》影响极为深远。这件瓷枕对研究这部文学名著的成书过程有重要价值。明朝中后期景德镇生产大量的青花瓷器,不但内容极为广泛,而且画得诗意盎然。很多画面抽象、夸张、大写意,往往是工匠激情满怀一挥而就,真的达到绘画艺术追求的"无迹可寻,然后入神"的境界。

千百年来,不管是官窑还是私窑都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绘上了浓重的一笔,体现了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表现出中国古代人们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作为一种陶瓷文化,伴随着物质产品的生产和科学技术的交流而传播,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和深渊的影响。

日本瓷都对话千年景德镇


由日本朝日新闻社和岐阜县现代陶艺美术馆等联合举办的“景德镇千年”上月底开幕,除了南京博物院和台湾鸿禧美术馆珍藏的历代官窑外,来自上海私人收藏的“7501瓷”也在其中。日方于11月11日在岐阜县现代陶艺美术馆国际会议场举办“7501瓷———景德镇千年的果实”专题研讨会,邀请曾主持“7501瓷”制作的专家杨火印、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王秋霞等和日本陶瓷界知名陶艺专家共同探讨这一日用陶瓷巅峰技术、设计和成果。上海东方早报记者受朝日新闻社邀请,参与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日本瓷都和景德镇的一次交流

岐阜县现代陶艺美术馆位于多治见市,离名古屋半小时车程。多治见市是日本最负盛名的陶瓷产地,是日本“瓷都”,地位相当于中国的景德镇。而成立这一美术馆的目的,主要是展示陶艺传统文化以及陶瓷工业的发展。

多治见市只有12万人口,建成4年的岐阜县现代陶艺美术馆是市民生活中的重要文化场所。日本建筑界领袖矶崎新设计了位于山林中的美术馆,该馆是日本最早使用悬挂式防震的建筑之一,整个建筑是用巨大的柱子“挂”在山中的。

即便是在前往岐阜县现代陶艺美术馆的路上,也能看到“景德镇千年”的海报,而美术馆内,更是不遗余力地推荐这一重要展览。从宋代的青白瓷发端,以日用陶瓷的重要代表“7501瓷”收尾,用主办方的话说,这个展览让当地人见到真正的。“日本60%的陶瓷都产自多治见。这是第一次让当地人把久闻大名的和实物联系起来。”馆长夏本卦诮邮苌虾6皆绫钦卟煞檬北硎尽 

两国瓷器专家“过招”

除了南京博物院和台湾鸿禧美术馆的馆藏外,“7501”瓷是此次景德镇千年陶瓷展中最为重要的部分。1975年初,中国轻工业部工业科学研究所为毛主席制作一套生活用瓷,工程代号为“7501”,“7501瓷”因此得名。上海稻房收藏为此次展览提供展品。

据悉,“7501瓷”的用料从稀有的临川高岭土中精选而来。品类包括釉下红梅、釉下对画芙蓉花、釉上水点桃花、釉下水点红梅与竹叶五个花面。有人说现代不如古代,“7501”瓷是最好的反例。它集成了釉下彩的烧制传统和釉上彩的装饰工艺,创烧出了釉下五彩。

美浓陶艺协会的会员和来自各地的陶艺家百余人参加了11月11日举行的“7501瓷———景德镇千年的果实”专题研讨会。其中,中泽富士雄是日本研究中国陶艺的知名专家,今枝宽彦曾是大仓陶园的社长,弓场纪知是兵库陶艺美术馆的副馆长,而V本满对中国的青白瓷颇有研究。

V本满说,他从中国的杂志上得知了“7501瓷”的配方,就托朋友从景德镇带来高岭土烧制了一个小碟子,但烧制前就有裂纹了。涂雨亭告诉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使用的高岭土不够细,并把自己带来的材料送给他,V本满如获至宝。(综合中国网消息)

千年瓷都的遭遇


环绕市区海坛广场摆满了景德镇来的瓷器,瓷器之多可谓“汪洋大海”。这好像已经成为最近几年城市生活中一道新鲜景观。上半年,在时代广场和绣山公园也能看到这庙会般的壮观场景。悠闲的场合,容易看到这忙忙碌碌城市中另一群悠闲的人,看起来睡眼惺松不修边幅,以退休或失业的中老年人为主。他们背着手目光炯炯的样子,总让我不详地联想到甘南见的天葬台旁踱步的秃鹰。一个朋友告诉我,为最近这海坛广场的瓷器,他父母每天往那边赶场子,一件件地往回拎瓶瓶罐罐,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真是让人欣喜而忧虑。

满城区新盖的居室迫切地需要寻找形式感。欧陆风情明清家具或中西合壁是大众的三大选择,我们的大艺术家们每天念叨的艺术方向无非也是此三种。可见人的智慧相差无几,世界上事情的丰富也很有限。自然,欧陆风情与古典中国摆到地摊上时,基本上已作了易装的功夫,它们离最初的理念相距甚远。满场的青花瓷彩瓷釉里红在我这外行看来,型制好看的已经不多了。描绘的花样从喜气的神仙仕女牡丹芙蓉到文雅的大写意四君子一应俱全,画得好的毕竟也少。这瓶上的功夫多是民间能手的妙笔,本来不能和纸上的绘本媲美。但我前几年在皖南收到一个极普通的民窑青花,上画俩童子,虽简朴,精气神却十足。称得上是“民间”艺术。再顺手翻开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的《中国民间青花瓷》,里面作品都是朴茂且生气的。看来那是一两百年前景德镇瓷器的普遍水准。

传统手工艺的衰落不可逆转,我们的“老行当”以每天数种的数量在消失。效仿日本的柳宗悦们发动保护民艺运动,效果估计也难尽人意。景德镇瓷器是CHINA的来历,自然坐定国粹的一把交椅,当前它该不至于消失,可是江河日下的事实亦历历在目了。《南方周末》报载,今年景德镇建镇千年的寿辰,轻工业部让人辛酸地将“中国瓷都”的帝号封与广东潮州。理由是潮州瓷作为实用瓷,它的产值出口额远高于景德镇。在实利至上的时代,评价事物的标准已经变易,千年瓷都的辉煌已终结。

可海坛广场的人潮提醒着,这一民间工艺在大众中依然拥有惊人的影响力。瓷器的温润和平使得内心一块柔软的地方充满温暖的想象,我们在骨子里对青花对瓷片有感情。人的欲求复杂,不能简单地纳入数字和理性。此情此景,真该用荣格的集体记忆的复活来解释。

进一步揣度妄想。人们对待景德镇瓷器的态度,实际上体现了当下审美选择的两难处境:一是象潮州瓷一般的产品,有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理性曲线,呼应我们的现代生活与节奏,隐含全球化世界一体的追求;一是如景德镇瓷器,是千年技艺的延续,民族情绪的载体,满足我们的祖先崇拜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向往。前一种趋势自是成为潮流,是世界公民的时尚。可后一种追求也不可小看,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传统绘画在经历长时间的式微后重新受人尊重,中国字画的学习和拍卖很是热闹。千年瓷都再造辉煌,只能借助这复古之力了。

何谓“千年脆弱”


读了“景德镇瓷业的千年脆弱”一文,如骨卡在喉,不吐不快。我历来鄙弃依靠版面位置、大字标题、危言耸听、哗众取宠、故弄玄虚的方式来吸引读者的眼球。而本文的标题即是危言耸听,哗众取宠。该文的作者或读者可否为我解释一下,什么叫“景德镇瓷业的千年脆弱”?如果拿不出其他站得住脚的解释的话,那就是说:景德镇瓷业千年以来都是脆弱的了。这种对于历史的漠视,难道不值得驳斥吗?产区的逐渐落后,仅仅是这十几年的事情。这一十几年,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得太快了,我国的陶瓷产业发展得太快了,景德镇没有相应发展,所以逐渐落后了。20年前,景德镇生产的日用陶瓷在国内名列前茅,就是墙地砖的产量也是国内首屈一指,其三角牌瓷片就占全国总产量的20%之多。景德镇日用陶瓷的品牌和建陶的品牌在国内都是响当当的。历史大约真是一位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景德镇瓷业一下子被人说成“千年脆弱”了,真是无奈得很!产区确实落后了,而且令人堪忧。但仍然有巨大的潜力和强大的优势,这不仅是指作者不得不提的千年品牌,还有国内首屈一指的教学科研基地。景德镇的陶瓷市场(日用瓷和陈设瓷)也是国内规模最大、数量最多、人气最旺的。德化和潮州加起来还不如它的一半,临沂和淄博也远不能和它相提并论。我不想说今天的工业园建设得怎样怎样了,市容市貌交通又怎样变化了,但是我要说:即使是已经落后的景德镇日用陶瓷,器型和品种仍是最为丰富的,也不乏精品之作。可惜的是在规模化生产和销售上大为落后了;未能像广西北流、福建德化那样依靠出口,一招制胜。这,绝不是无药可医的。景德镇的艺术陶瓷无论是器型、花色、品味、甚至是数量至今还是首屈一指的,见多识广的南庄镇副镇长、华夏陶瓷博览城董事长冼永恒先生曾感叹的说:至今为止,天下各大名窑的瓷器没有一个可以和景德镇相提并论,根本不是一个档次!易生易灭,难生难死。景德镇的千年窑火必将凭借艺术陶瓷价值独占的强大优势延续下去、不可磨灭,甚至中兴光大,胜者为王!“千年脆弱”一文还说景德镇“不计成本的‘贡品文化’、成就了它的历史,也使得这座城市在工业时代迅速由优雅滑向衰败”。这又是我决不然接受的错误观点。有将近500年历史的北京六必居酱菜既是宫廷和达官显贵的宴上佳品,也深受百姓欢迎,因而成就了它的百年品牌。谁会说它是贡品文化?同样的道理,成就景德镇辉煌历史的还是市场,是民生的力量,而不仅仅是宫廷。景德镇历来是民窑为主,官窑的瓷器也流向市场,请不要想当然。如果你真的是英雄、是智者,你可以在人家繁荣强大的时候指出人家的危机隐患;更可以在人家迷茫困惑的时候,指出人家的希望和出路。我决不信:最关爱、关切、着急景德镇的是记者和媒体,而不是今天景德镇市的政府和市民。

千年风流磁州窑


在英语中,中国的名字叫China,而china也是陶瓷的意思。这足以说明外国人最早认识中国是从认识陶瓷开始的,可见陶瓷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而磁州窑在中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在邯郸地区文联任副主席,曾为保护和开发磁州窑文化而奔走呼号,建言献策。一个星期日的上午,我到磁州窑的重要遗址观台镇去实地考察,拙劣的汽车沿着太行山陡峭崎岖的山路行驶,我们受尽颠簸之苦,临近中午才赶到目的地。

我站在漳河西岸,对面是山势嵯峨高入云天的太行峰峦,眼下是奔腾东进的漳河之水,峭壁如斧劈刀削,河床深不可测。我脚踩着无数瓦砾和陶瓷碎片,用心感受着历史沧桑和磁州窑往日的繁华,情不自禁地叹慨万千。月岁如歌,时光如水,尽管昔日的炉火熊熊,车水马龙的窑场变成了长满蒿草的废墟,尽管邈远的时光已使往事如烟,但透过已被打碎却记载着历史的年轮的陶瓷碎片,穿越日升日落的时光隧道,让人仍能依稀想象出当时繁荣情景。

磁州窑的陶瓷烧造史,源于南北朝时期,同去的热心于考古的朋友告诉我,脚下的这片早已废弃的窑址,从北朝时便开始生产瓷器,创造了北方最早的青瓷窑场,是磁州窑的开端。到了唐代,磁州窑声名远播,中国瓷器生产呈现出南青北白的分布格局,磁州窑变成了北方窑系的代表。宋金时代,磁州窑发展到它的鼎盛时期。一九八七年北大考古系和河北省及邯郸文保所联合对观台窑进行考古发掘,历时四个月在总面积四百八十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九座瓷窑和作坊,碾槽等重要遗址,出土各种完整或可复原的瓷器二千多件,瓷片数万片,基本弄清了观台窑在宋金元时期的发展脉络。

历史无可辩驳地表明:磁州窑是中国北方最庞大的民窑体系,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和较大区域传播,蜚声中外,深深影响中国的陶瓷生产的发展。从南北朝时期起,历经隋唐、宋元、明清至今,千年风流,绵延不断,充分体现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它的支脉分布到西起宁夏灵武,东至山东淄博、枣庄,北至蒙古辽上京,南到安徽的白土窑,江西的古州窑,均属磁州窑系。

磁州窑扎根于民间,具有独特的乡土特色,它以崇尚自然,率真朴实,豪放粗犷,潇洒典雅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创造了中国古代民间瓷艺的最高成就,凸现出人民群众的创造和民间工艺的强大生命力。

回来的路上,我应朋友之邀参观了磁县文保所,在一座古庙的大殿内,堆满了各个时期,各具特色的瓷器,有碗、钵、壶、罐、缸、瓷枕、砚和高足盘等民用瓷器,也有为皇家烧造的瓶、罐、坛等大型酒器和祭器。《大明会典》记载:“宣德间题准,光禄寺每年缸瓶盖共五万一千八百五十只。”分派河南布政司,均磁二州,可见磁州窑在朝廷中的位置。年迈的老所长不无自豪地说:“我这里的每件瓷器都比进口的皇冠、尼桑要贵上几倍”,我给县长开玩笑,你的坐骑上海轿车太破了,从这里端几只破碗,给副县长以上的干部一人换辆皇冠坐坐。县长直摇头说,不敢,不敢,我还是坐我的破上海吧,免得叫公安局把我当成出卖国家文物罪犯抓起来了。

在大殿的一角,堆放的是一些瓷器精品,有价值连城的元代白地黑花葵花纹大,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国宝金代三彩伽枝频迦脊饰,有宋代的白地篦划花牡丹纹叶形枕。

看着这些无价之宝,使我这个自认为不孤陋寡闻的人眼界大开,惊叹不已。从琳琅满目的藏品中,可以看出:磁州窑产品种类繁多,器物造型新奇古朴,俊秀挺拔,装饰艺术生动豪放,装饰技法丰富多彩,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可是令人担心的是,这些宝贝就这样横七竖八,杂乱无章地堆放在破壁残坦,漏雨透风的古庙里,若是被那些想盗古墓致富的文物贼盯上,麻烦可就大了。忽然我想到了有文献记载:在辽宁绥中沉船、磁县南开河沉船、元大都遗址、朝鲜新安沉船、日本出土的众多白地黑花龙凤罐、鱼藻盆等器物表明,宋元时代磁州窑生产的器物已经作为走俏的商品远销海外和成为皇家贡品。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当时的担心和惊悸已成为历史。在各级领导和政府的努力下,在磁州彭城已建成了磁州窑博物馆,文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开发。磁州窑不但是历史重要的见证人,而且也是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交往的友好使者,它的文化内涵成为一门国际性的研究课题,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世界上各大著名的博物馆都收藏有磁州窑产品,磁州窑不但是古赵邯郸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随着时代的发展,磁州窑已由漳河流域转向了滏阳河流域。明清至今彭城已成为令人瞩目的陶瓷圣地,如今这里依然炉火熊熊,千年古窑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在往日辉煌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了建筑瓷、工业瓷、卫生瓷、特色瓷、艺术瓷。它以适用广泛的品种,精美绝伦的工艺和独特高超的质量闻名遐迩,向世人招手,谱写着历史新篇章。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日本一学者自称发现绝迹千年的中国柴窑瓷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日本一学者自称发现绝迹千年的中国柴窑瓷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怎样鉴别柴窑与电窑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