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 导航 >

略谈乾隆官窑青花瓷

略谈乾隆官窑青花瓷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青花瓷器的鉴别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2020-04-29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青花瓷是用钴料在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1300℃的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出蓝色图案。清代是青花瓷走向衰落的一个时代,只是到了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在工艺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一次回光返照,乾隆以后几乎不见精品,之后再也没有辉煌过。下面介绍一下乾隆青花瓷的基本特点。

(1)在造型上,乾隆官窑造型规范,制作精细,整器线条古拙,无柔和感,大件器物不变形,厚薄均匀,工整;胎制较粗,做工精致;底足打磨后呈泥鳅背状,手感滑润;器形无所不包,大到桌子,小到掌中玩物小鸟食灌应有尽有,多仿明宣德,且不留款,如果见到一件无款宣德青花瓷器,很有可能为乾隆时所仿制;清代青花瓷造型因循守旧,如盘、碗、樽等许多器物,从康熙到宣统,款式、尺寸都从未改变过;乾隆青花瓷也是这样,《钦定皇朝礼器图式》“盛大花瓷碗,口径一尺一寸七,高五寸三分……”凡是不符合钦定尺寸的青花瓷,就要考虑是否伪器,鉴定时应特别注意。

(2)在青料上,乾隆官窑用浙料,呈纯正蓝色,发色鲜翠,分不清浓淡层次,多仿宣德,人为的在青花中点染铁锈状黑斑,与宣德青花中的铁锈斑相比显得浮躁,成色不稳定,且有晕散现象;釉底带有气泡,釉色白中泛青,所有器物施满釉;亦有部分仿成化,呈青色,发色淡雅平和;少量仿嘉靖,呈蓝紫色,发色鲜丽纯真;乾隆青花瓷以品种取胜,可谓百花齐放,其种类大致有青花矾红彩、外豆青里青花、外酱色釉里青花、哥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斗彩玲珑瓷、黄地青花、黄地青花加胭脂红、淡描青花填绿彩为乾隆首创。

(3)在纹饰上,乾隆官窑仍有明代遗风,内容繁杂,勾染并用,线条挺直,生硬,画笔工整;纹样守旧,拘谨,呆板,缺乏生气;在器物上画的很满,部分仿成化,布局疏朗;其纹饰内容主要有缠枝、折枝水果,云龙纹,山水,人物,花卉以及各类吉祥图案,如三星图、百子图、荣升、福寿、百福、麒麟送子等;另外,乾隆喜欢将自己的诗词烧制于青花瓷上,为乾隆青花瓷在纹饰上的重要特征。

(4)在落款上,乾隆多伪托款,亦有少量仿成化、正德、嘉靖,所仿明款得心应手,真伪难辨,但与明款相比显得软弱无力,拘谨,不及明款豪放,多用铁线篆写成,字迹工整纤细,娟秀无力,为馆阁体;帝王年号款较少,为“大清乾隆制”,书款规范,极少草篆。

taoci52.com编辑推荐

乾隆官窑青花盘赏析


乾隆官窑青花盘

乾隆官窑青花盘

文\本刊特约撰稿 何 翔 李有骨

在南海出水的海瓷中,绝大部分是历代民窑生产的外销瓷,这件清乾隆官窑缠枝菊花纹淡描青花折沿盘的神秘出水,曾引起人们的好奇和热议。

在南海出水的海瓷中,绝大部分是历代民窑生产的外销瓷,真正能够确定为官窑器的,极其稀少。海南藏家的这件出水清乾隆官窑缠枝菊花纹淡描青花折沿盘,曾引起人们的好奇和热议:

有人认为,官窑瓷只限宫廷使用,除皇帝赏赐外,即使皇亲国戚也不能直接从御窑厂中得到,私自流出御窑厂者,都有杀头之罪,古代沉船中不可能有官窑瓷器。

也有人认为,无论从工艺、绘画还是款识,这只青花盘都应是乾隆官窑之物,但从海里出水却让人费解。

还有人认为,该盘可能是景德镇落选官窑,被人偷出御窑厂,然后卖到国外,在外商回国途中,轮船失事,沉入海底。种种疑惑,诸多猜想,不一而足。

为弄清这件出水乾隆官窑的历史渊源,有专家查阅大量资料,试图梳理出它的传承脉络。

官窑瓷器,特征典型

何为官窑器?著名央视鉴宝专家蔡国声老师在《清代康雍乾官窑瓷器收藏与鉴赏》中指出:“所谓官窑器就是专指明清两代,在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精美无瑕的专供皇室享用的,或者供皇室来赏赐,或者馈赠的一种精美的瓷器,我们称之为官窑器。”

可见官窑器分两类,一类是皇宫陈设和皇室生活用瓷,称为御用器;一类是皇帝赏赐给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以及外国使团的,称为赏赉器。

中国的封建朝廷,往往把方国送来的物品称为“进贡”,而把自己回赠的物品称作“赏赉”,在用词遣名上也表现出“天朝上国”的思想。

据清宫档案记载,雍正十三年,督陶官唐英在向皇宫上交1.9万余件上等瓷器的同时,还有7万多件落选的次等瓷器也一起送往京师“以备赏用”。乾隆时期管理内务府的庄亲王允禄曾有奏折说,次色瓷器虽有瑕疵,但在民间也算是上好的美器。这些记载,进一步佐证了皇帝赏赐给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以及外国使团的“赏赉器”,同样也是官窑器,只不过“赏赉器”是落选的次等官窑罢了。所以,外国使团得到赏赉官窑瓷器并搭乘贸易商船回国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其次,乾隆一朝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号称太平盛世。瓷器生产空前繁荣,官窑瓷器普遍精美,一是因为乾隆本人提倡,二是因为督陶官唐英的督造。唐英以内务府员外郎职到景德镇督办官窑30年,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他督造的瓷器,无论是工艺技巧还是装饰艺术,都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

清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形容当时瓷器“至乾隆,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 乾隆官窑青花瓷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既与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别,又与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纹饰繁密、染画工整、造型新奇取胜。特别是淡描青花,因笔触非常少,对画工要求非常高。所以,淡描青花在乾隆朝数量不多,流传下来的就更少。

再次,该盘为标准的八寸盘,盘折沿口,浅弧腹,矮圈足,通体纹样以淡描青花绘就,其发色青翠艳丽,浓淡有致。盘内外壁通绘缠枝菊花纹,折沿面绘6组牵牛花,其花朵或含苞,或绽放,风姿各异,气质清新。盘心绘以菊花纹样,委婉多姿、鲜活逼真、富有动感。足内有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款识规范工整、横平竖直、章法严谨、字体稳重,乾隆官窑款特征明显。

此盘造型秀雅,制作规整,胎体细腻,厚薄匀称,从尚存的一点釉可以看出白釉莹润,青花发色浓淡相间,浓则鲜艳,淡而素雅。修胎讲究,足根圆润,为清代足际最规整的“泥鳅背”,充分体现了乾隆朝制瓷工艺的巅峰水准。

国礼尚瓷,自古就有

礼品是忠信、义理的象征,是“礼貌”的物质具体化。《礼记》中说:“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所谓地财,是指本国土地的出产物,如稻粟谷黍、桑蚕柳植,甚至是掘山攻玉,抟土冶陶。因为在封建社会里,最高统治者莫不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地财的丰富,足已炫耀其领土的广阔、物质的丰裕、国力的强盛。

早在唐代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就提出了“物扬海外”的外事主张,其用意就是要凭借物扬海外的主张,力图实现万国来朝的政治目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设于地财”理念基础。瓷器,便就成了历代王朝物扬海外的首选品,并得到历代天家贵胄的共识,由此延伸,就形成了“国礼尚瓷”的传统观念。清朝康熙皇帝在接见罗刹国大使时就说过:“泱泱中华,物产王土,万国来朝,仅一瓷一布,足以令其为之膛目,惊羡不已。”表现出强烈的优越感和自信心。

明代以前,宫廷用瓷和赏赉往往从民间征御。皇帝征御的瓷器,大致用于三个方面:一是供皇帝宫廷的“御用”,包括赏赐给功臣勋爵:二是作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回赠礼品;三是用于对外贸易的商品交换。

到明代设立了御窑厂制度后,宫廷用瓷和赏赉都由御窑厂专门烧制,不再从民间征御瓷器。

到清代,景德镇烧造的国家礼品瓷更是“形式奇巧妙,岁无定样”,而且是“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储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各务极其胜”。如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诏令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大量御用瓷中,有不少是用来赠送给觐朝贺喜的外国使团的,这也是为什么南亚和中亚很多国家皇室收藏不少“清三代”官窑瓷的一个重要原因。

回赐瓷器,乾隆朝最多

朝贡制度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处理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之一,甚至在明清两朝厉行海禁时期成为中外交往的惟一模式。在朝贡制度中,与朝贡国“奉表纳贡”相对应的,是中国朝廷对朝贡国国王的册封和赏赐。

朝贡贸易是朝贡制度的物质基础。从经济角度看,贡、赐之间,即是一种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关系。除此之外,朝贡贸易还包括朝贡制度下的互市在内,这才是朝贡贸易的主体部分。

清初秉承明朝前期的朝贡贸易政策,有贡才有市,非入贡不许互市。所以,朝贡国之所以朝贡,主要还是为了贸易,清廷对朝贡国的“赏赐”一直秉承“薄来厚往”的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雍正和乾隆两朝,清廷对朝贡国的赏赐逐渐增加,并通过加赐、特赐这两种方式,使“薄来厚往”的这一对外交往传统原则得以体现。这是雍正、乾隆年间朝贡国数量及朝贡次数有所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根据《钦定大清会典》记载,清代雍正以前未看到赏赉瓷器的记录。从乾隆朝开始,瓷器为主要回赐物,而又以乾隆朝为盛,嘉庆朝则大减,以后回赐物中就鲜有瓷器了。这与乾隆皇帝的自信与爱瓷,以及清代官窑瓷自乾隆之后逐步走向衰落有关。因此在古代沉船中出现乾隆官窑瓷器的概率是最大的。

即便如此,尽管乾隆朝赏赐给朝贡国不少官窑瓷器,但相对于数量庞大的外销瓷来说,也只是九牛一毛,尤其是一艘载有几十万件瓷器的古代沉船上,也不过几十件官窑器,经碰撞、挤压和长期的海水腐蚀,能完整出水的更是少之又少。据此,可以推断这件出水青花盘的珍稀程度了。

青花瓷


青花瓷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瓷器品种之一,青花瓷属于釉下彩瓷,始创于唐代,元代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标志着其制作工艺发展日臻成熟,称之为“元青花”。但真正代表青花瓷最高成就的应当是清代康熙年间官窑出产的“五彩青花”。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一抹抹蓝色,让青花瓷经历1500年沧桑,仍然是拍卖和收藏最热门的瓷器。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因为有进口青花和国产青花,所以青花瓷在历朝历代呈现不同的晕色。

早期青花瓷

▪ 唐青花瓷器▪ 宋青花瓷▪ 元青花瓷

元青花开创了青花瓷时代,元青花以青白釉为基调,釉面细腻光润,白中泛青(鸭蛋青)露胎处多砂眼及孔隙,有铁锈斑点及火石红。元青花瓷器总体分两种色调,一种呈灰蓝色,较浅淡,一种是深蓝色,较艳丽。传统概念中,呈色灰蓝者为国产料,呈蓝艳者为进口料。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钴料仅用于中、小型器。

(一)进口钴料

进口钴料,即苏麻离青,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锡光”。“锡光”是在黑褐色斑点中出现的一种自然光泽,并有凹凸感,是由于青花原料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与釉熔化时依窑内气氛而起的变化。现代仿制的元青花中也有“锡光”出现,但观察仿品的“锡光”仿佛是一块银灰色片贴敷于蓝黑色斑点之上,有的斑点较密集,给人僵硬之感。

另外,苏麻离青呈色有如下特征:

1、呈鲜丽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罗兰色。

2、有浓淡色阶,勾勒线条较深,填色青料较浅。青料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

3、青料都较细匀,线条边缘稍有晕化。有些呈色浓重,有放射状流散,见蓝黑色结晶或结晶线,应为青料颗粒较粗所致。明初永乐、宣德青花上也有类似现象。

(二)国产青料

元青花所使用国产青料,其成分为高锰、高铝的,与同时的进口料差别很大,所描绘的青花纹饰呈色蓝灰或蓝黑,见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有蓝褐色或黄褐色斑点,黑褐色的斑点较少,如含锰过高时青花纹饰呈色为蓝中微微泛红,釉面下凹并哑光。

无论是国产料或进口料,整体画面青花纹饰色调受窑温影响存在深浅不一的变化,但用放大镜观察,给人一种清澈深沉之感。细看青花呈色,它是“活”的,在浓艳之处有鲜活的“流动状”。

明代青花瓷

明代是中国青花瓷器生产的黄金时期,明代瓷器工艺发展到成化时期出现了追求精致典雅的风尚,明永乐年间,青花瓷器经过洪武朝短暂的低潮后又迅猛发展,出现了自元末青花瓷成熟以来的第二个高峰。这一时期,青花瓷器无论产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被称为青花瓷器的“黄金时期”。它一改元青花繁密、雄健的格调,呈现出浓艳、凝重、古朴、典雅的艺术风采。由于此时烧制青花使用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产品呈现出浓艳明亮的蓝宝石般色彩,纹饰线条间往往会出现晕散现象,宛如水墨画在宣纸上所形成的墨晕,错落有致的黑色斑点与艳丽的青花相映成趣,产生了非凡的艺术效果。而宣德朝则是明代青花瓷制作的顶峰阶段,宣德年间使用的青料大部分是“苏泥勃青”料,青花上有金属光泽的黑斑,成为宣德青花瓷器的重要特征;但也有一部分宣德青花使用国产青料,其特点是青花瓷器发色淡雅,少有晕散和结晶斑。明朝成化瓷器造型精致细巧,胎薄釉润,画风精细。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可分为早期青花和典型青花两个阶段。早期的青花瓷器风格与宣德时期相似,青花用进口青料,发色浓艳有黑点,但其生产时间很短,传世品较为少见。典型的成化青花瓷器由于采用了国产的平等青料,发色淡雅无黑斑,青花色彩更为清丽明快。成化青花瓷器多为小件的杯、盘、碗、碟、盖罐等器形。

▪ 明洪武青花瓷▪ 明永乐青花瓷▪ 明宣德青花瓷▪ 明正统青花瓷▪ 明景泰青花瓷

▪ 明天顺青花瓷▪ 明成化青花瓷▪ 明弘治青花瓷▪ 明正德青花瓷▪ 明嘉靖青花瓷

▪ 明隆庆青花瓷▪ 明万历青花瓷▪ 明天启青花瓷▪ 明崇祯青花瓷

清代青花瓷

清代瓷器是中国瓷器的巅峰时期,是中国瓷器集大成者,青花瓷也在康雍乾盛世时期得到了创新和发展。

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

青花瓷在雍正时期尽管不是官窑的主流产品,但其质量之精美,花色品种之丰富,艺术水准之高超,都是清代其他各朝所无法比拟的。雍正时期的青花瓷,无论造型和装饰,都可以用一个“秀”字来概括,与康熙青花挺拔、遒劲的风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风格。

清朝乾隆时期,中国制瓷业达到鼎盛时期。青花瓷基本延续了康雍时期青花的风格,极力追求明永乐、宣德青花浓淡相间、艳而不俗的艺术效果。此时除白地青花外,还盛行豆青地青花、黄地青花瓷、天蓝地青花等瓷器品种。

▪ 清顺治青花瓷▪ 清康熙青花瓷▪ 清雍正青花瓷▪ 清乾隆青花瓷▪ 清嘉庆青花瓷

▪ 清道光青花瓷▪ 清咸丰青花瓷▪ 清同治青花瓷▪ 清光绪青花瓷▪ 清宣统青花瓷

青花瓷特点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瓷器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

天青色、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

在泼墨山水画里

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天青色等烟雨

在瓶底书刻隶仿前朝的飘逸。

青花飞凤麒麟纹盘

盘折沿,菱花式口,盘心坦平,圈足。通体施青白釉,底素胎无釉。盘内外绘青花纹饰多层。折沿上绘卷草纹,内壁青花网纹地上突出白色缠枝牡丹纹,盘心边缘环以卷草纹,中央青花地烘托麒麟、翔凤各一,空间衬以白色的莲花及朵云纹。盘外壁绘缠枝莲纹。

景德镇窑青花飞凤麒麟纹盘青花发色纯正,构图严谨。青花瓷盘心纹饰寓意“威凤祥麟”以示天地祥和。

青花飞凤麒麟纹盘.jpg

青花飞凤麒麟纹盘,高7.9cm,口径46.1cm,足径26.1cm。

青花飞凤麒麟纹盘盘心

青花飞凤麒麟纹盘底部

青花缠枝花纹天球瓶

青花缠枝花纹天球瓶款识

青花缠枝花纹天球瓶底部

略谈元青花及其鉴定


元青花是一种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再施以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它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青花瓷器的先河。蓝色的花纹与洁白的胎体交相映衬,浑然一体,宛若一幅雄奇瑰丽的水墨画。它上承宋瓷,下启明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元青花与早期釉下彩绘瓷的关系

褐彩装饰始见于青瓷上,是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加彩工艺。工匠在长期的制瓷过程中,发现含铁量较高的釉料烧成后呈黑褐色,且这种褐料使色调单一的青釉瓷器表面具有更醒目的装饰作用,所以在这之后更是发展到了褐彩料的自觉提炼和熟练运用。褐彩装饰在烧制瓷器中的运用和发展对元代青花瓷的烧造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元青花产生的历史原因与烧造简史

元青花的瓷胎、釉是从宋代青白瓷发展而来的。早在宋代,景德镇窑工就已经熟练掌握了各种器物的成型方法。产品主要以烧制青白瓷为主,白釉、黑釉、褐釉、窑变器物则较为少见。宋代是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南北大迁移时期,随着金人、蒙古人的南下,中原人口发生了两次大的由北向南的迁徙,其中河北、山西等地的居民大多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也正是北方磁州窑系的作品对景德镔瓷窑产生巨大影响的最直接的原因。

元代的景德镇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引着天下陶工,形成“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局面。如磁州窑、吉州窑的窑工擅长绘画,来到景德镇后在漂亮的瓷胎上重新开始作画,他们把绘画材料由褐料创新为钴料,也使得褐彩绘画工艺在元代瓷器上得以创新传承,绘画技艺变得进一步精细。

元中期以后,景德镇少数窑口在技术、人才、物力和财力充裕的条件下兼烧元青花。从20世纪70年代及近几年景德镇元代青花残片出土情况分析,湖田、落马桥、戴家弄等窑址均烧制过元青花。到目前为止,景德镇尚未发现大量烧制元青花的窑址。

1980年12月29日,在高安发现了轰动国内外的元代窖藏。其中出土元代青花瓷器19件,釉里红瓷器4件。出土大件器物形体硕大,造型规整;小件器物精巧,极具时代特色。对于高安元代窖藏出土的青花瓷器,笔者个人认为,其应属当时完全掌握烧成技术的同一窑口在同一时段烧制的产品。同一件器物出现两种不同效果则主要在于器物烧成温度偏低所致(不排除大件器物和小件器物存在色料之分)。若将大件器物与小件器物进行比对分析,则不难推测梅瓶、罐等大件器物烧造时应处在受热温度较高的窑内中间位置;而大部分小件器物在装窑过程中,因窑钵偏离了受温条件较好的位置而致使钴料氧化后衍生出多种不同的效果。

高安窖藏的19件元青花在釉料配制、钴料提炼及胎土配方上可以说是成熟和成功的,其成型工艺、绘画创作充分体现出了中期产品的明显特点,其器形的硕大和可观的数量只有在成熟条件下才可能产生。这些都充分反映出元青花第二阶段定型产品——至正型元青花的特征。

笔者认为,元青花从真正创烧、定型到过渡进入明代不过40余年的时间(元青花真正的成熟、发展期约25年左右)。在元青花烧制的高峰时期,景德镇窑工把精力主要放在元青花成型工艺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器物种类和装饰艺术的创新上。到了元末的晚期产品,呈现出了向明洪武、永乐青花瓷器过渡的特征。其特点主要包括:有的成型工艺一改手工拉坯的传统技法(如大盘、高足碗、匜等)而大量采用刻花模印成型工艺,之后再饰以青花料进行绘画创作;器物种类从瓶、罐、高足杯、匜发展到执壶、盘、碗、小口杯、盒等丰富种类;纹饰从较为简单的民俗化题材(云龙、牡丹、菊纹、如意等)发展到乌兽、海水、莲池、鸳鸯、鱼藻、束莲、人物故事等图案,进一步丰富了元青花晚期产品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元青花晚期产品在早中期绘画风格的基础上转变成为更具鉴赏价值的艺术品。其中有的产品为适应广泛的国外市场,在装饰艺术上更加注重融汇吸收外国历史文化元素,表现在形体创作和绘画风格上,则是尽量迎合异域民族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的需要。我们从土耳其和伊朗两国博物馆馆藏元青花人盘、壶、罐、碗等装饰图案上就不难得出结论。

元青花的装饰技法

我国青瓷色料装饰技法的使用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当时窑工们为了使器物更具观赏性,开始尝试使用含铁量高的矿物质进行釉下彩装饰。在这其中,唐代长沙窑、唐二彩就用多色矿物彩料装饰,而宋代磁州窑、吉州窑的釉褐料彩绘技法则表现得更为突出。但受限于材料、技术条件以及其他客观因素,以上窑口在彩瓷烧制中存在局限性,这使得其装饰艺术效果远不如元代青花瓷器。

早期元青花装饰主要以花卉为主,辅助纹也较为简浩明了。中期在早期纹饰的基础上大量使用荷莲、凤穿牡彤、云龙、牡丹、杂宝、如意等民间吉祥纹样来装饰器物,民俗史化内涵的表现较为深厚。晚期的元青花装饰进入了挖掘装饰艺术效果阶段,其突出表现是窑工们将古代在宣纸上表现的国画技法成功地运用在瓷坯上,充分运用分水技法把钻料的艺术感染力渲染得淋漓尽致。其表现手法多样,所绘画的远山近景层次分明,人物刻画生动传神、比例得当,运笔与早中期相比照更加飘逸自如。晚期的元青花充分体现出了景德镇窑工们的高超绘画水准,元青花装饰艺术的表现力达到了巅峰。

元青花成型工艺

元代青花的独特性不仅体现在渲染青花料的艺术效果方面,而且在成型上探索出的生产工艺流程也比以往更为独特、复杂,所以对器物的造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适应产品生产,景德镇瓷工在以往简单的拉、捏等主要成型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接、镶、托、镂、堆、贴、塑等复杂多变的成型工艺。如大件元青花至少由五段拼接成器,器身分上、中、下三段拉坯成型,后用胎浆对接成器身,瓶底、瓶口做好后再运用托、抖、接工艺分别成型于预留位置,大件元青花的拉坯痕迹尤其明显。

工艺上的求新和突破,赋予了元青花大件器物的生命力,而大件器物又给予了青料施展独特装饰艺术效果的空间。正因为如此,稳健大方的气魄尽显元青花的艺术魅力。

元青花鉴定

如何鉴定元青花是目前学术界和收藏界争论不体的话题。在当前元青花鉴定相对混乱的情况下,元青花的高价位和收藏的利好空间给了艺术品拍卖公司和仿制行业及古玩业从业者带来一本万利。由于鉴定人员鱼龙混杂,甚至有些专业鉴定人士对元青花产品的工艺及存世量等诸多方面的认知存在缺失,导致在拍卖、收藏过程中把高仿赝品误认为元青花真品(当然这中间不乏奸商贩假、制假及职业操手的运作),再加上别有用心的人和J用媒体途径的“忽悠”和“炒作”,而且有些新闻媒体也为了增加看点与收视率而为其“推波助澜”,所以往往赝品也能拍出天价。这是对古陶瓷文化的亵渎与践踏,也是中国陶瓷界的悲哀。其实元青花的鉴定方法与鉴定其他瓷器没有太大的区别,要多掌握真品、赝品相互间的特征差异,对真、假元青花具备足够多的认识。要做到对元青花的去伪存真,不妨先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了解元青花仿制品的起源。元青花仿复制工作自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经展开,当时是为了适应文物保护、展览和文物调拨的需要,由国家拨出专项经费指定景德镇相关科研单位对被调文物进行仿复制。仿复制品中,除满足相关单位所需,其余部分通过各种渠道流向了市场,其后有些仿复制品在海外拍卖市场上更是以惊人的高价拍出,这给仿复制单位和中间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日后更是引发了景德镇高仿复制业的全面复苏。

了解元青花瓷器的产地。目前国内考古发掘出土实物资料表明,研究界所说的元青花产地只有景德镇窑,虽然云南个别窑口也烧制“土青花”,但能定型生产的却只有景德镇少数窑口。目前,有大量仿制景德镇窑的元青花产品流入市场。有人认为,元代不只景德镇窑能生产青花,其他窑口也能生产出成熟规范的元青花。众所周知,一个窑口烧造哪类器物,是要经过科学的考古调查、发掘才能下结论的。元青花出自于瓷都景德镇这一科学论断,已经为考古发掘结果所证实。在没有得到新的考古发掘实物资料之前,不能想当然地轻易推翻。

了解元青花流传器的特征。民间传世的元青花在包浆上有着显著的特征。流传器在经过几百年的使用、陈设及受紫外线辐射影响后,釉面火光早已褪尽,刚出窑时的耀眼光泽已荡然无存,有的釉面甚至留下了长期使用的划痕。有些赝品虽然也有划痕,但多为砂轮打磨而成,其划痕不规律,生硬呆板。此外,涩胎处由于没有上釉,吸附力很强,只要没有用84消毒液浸泡,与作旧的仿品相对比还是存在较大差异。即便赝品的胎底被打磨出了润滑手感,通过细心观察仍可发现仿品在修胎工艺、胎土配方上及瓷胎在硬化窑火过程中仍存在不同层次的破绽。

了解元青花出土器物的特征。出土器物的包浆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窖藏包浆,器物由于长期受雨水浸泡,使得土壤中的有机物吸附在整个器物上。虽经保护性清洗后,釉面没受到多大影响,但露胎处的土壤有机物和杂质附着仍较为明显自然;二类为墓葬中出土器物的包浆,它与窑藏器物包浆的不同之处在于墓中腐尸、衣物、木漆、土壤中的有机物中和后黏性强,在器物的表面有着较强的附着力,这使得器物的釉光不如窖藏器物的釉面那么亮丽,甚至有的器物釉面受墓中强酸腐蚀而形成了亚光色;三类是深埋土壤中的器物的包浆,它不如窖藏和墓葬中器物上的包浆那么明显,且因长期与土壤紧密接触,附着物缺少作用空间,这使得有机物附着力低,杂质少,虽然土沁较为明显,但经简单清洗后,有的器物给人的感觉甚至如同刚出窑的新器物。

了解仿制元青花的特点及其技巧。据了解,现在出现在市面上的所谓的元青花绝大部分为景德镇作坊仿制。为了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有的仿制者甚至用复古柴窑烧造,这给鉴定带来了一定难度。多数气窑烧制赝品属速成法,这类器物不难鉴定;即便用柴窑烧制的仿品,其器物从瓷胎的硬化、色料的氧化、釉面的玻化等方面虽与元代真品青花相比没有太大区别,且做到了高仿真度,但由于仿品在胎土、钴料、配釉工艺上与真品存在差异,如认真加以辨别仍能发现其与元代青花器物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原料配方的差异及原料加工工艺的不同使得仿品无法达到真品的烧制水平。

仿制品在包浆作旧方面也大做文章。有的作旧水平高明者甚至将仿品埋入地下几年,或调剂色泽各异的卤水缸浸泡仿品。另外一种作旧手法主要是使用化工原料,用微酸物把器物釉面的火光退掉,使器物釉而变得柔润,之后再用氢氟酸调剂处理,使得露胎部分也略显苍老陈旧。诺如以上几类作旧器物的包浆,粘附力强,用一般清洗剂无法除掉,如用84消毒液浸泡三天拔尽作旧的附着物后,仿品就会原形毕露。总之,赝品作旧手法千奇百怪,形式多样。据本人了解,目前景德镇仿品在露胎部分下了很大功夫,有些仿品甚至能使其显现出原生瓷胎现象,如不加以分析,极易以假乱真。

综上所述,元青花研究作为一个综合性课题,其涉及面较广,一些问题不宜过早下结论,若过分地偏执一面,将陷入不可知论。其实不只是元青花,其他陶瓷亦是如此。就拿当今用于古陶瓷测试的先进科学仪器来说,由于其数据采集有限,加之古代陶瓷与现在陶瓷在原料和加工技术上的不同,在目前还没有出现更科学、更先进的鉴定元青花的方式方法之前,最好不要去钻“无谓”的牛角尖!否则,极易“走火入魔”!陷入其中无法自拔。用前辈们总结出来的一句老话来说就是:仿制品永远只能仿出它的“形”似,却终究无法仿到真品的“神”似,因为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

乾隆青花瓷碗辨伪要诀


清廷入关后,经过10余年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措施,使得经济迅速复苏,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清代制瓷业在明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景德镇这个名字更是与瓷器联系到了一起,继续成为中国的瓷业中心,代表着中国古瓷器的最高烧制水平。至康雍乾时期,清代的制瓷业发展已至鼎盛,从种类上看,清代瓷器各色品种齐头并进,创造了许多瓷器新品。但是,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烧制水平上看,清代瓷业还是以青花瓷为主,在烧造上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目前,市场上青花伪瓷比较多,本文就着重谈论一下乾隆时期青花瓷碗的特点,以供参考。

从造型上看,乾隆时期的青花碗比较规范,制作精细,线条古拙。大件器物厚薄均匀,底足打磨后呈泥鳅背状,底较大,器形以敞口深腹碗最多。青花碗也多有仿宣德器,但不留款,如果见到一件无款宣德青花碗,那就很有可能是乾隆时期仿制的。另外,从青花碗的大小上看,乾隆青花碗的大小有一个大致的规范,如《钦定皇朝礼器图式》中所述“盛大花瓷碗,口径一尺一寸七,高五寸三分等”。而这一规定从康熙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看来在清代御窑烧制的青花碗的确在大小上有相应的规定。不过,民间青花碗的造型较为多样化,完全符合这个规定的碗不多,而且碗的大小也不一,商业用的青花碗,其腹部较浅,目的是为了少盛一些饭食,这样利润会大一些。

从青料上看,乾隆青花碗多用浙料,呈纯正蓝色,发色鲜翠、艳丽,分不清浓淡层次,多仿宣德,人为地在青花中点染铁锈状黑斑,与宣德青花中的铁锈斑相比显得浮躁,成色不稳定,且有晕散现象,釉底带有气泡,釉色白中泛青,均施满釉;亦有部分仿成化的碗呈青色,发色淡雅平和。乾隆青花瓷以品种取胜,可谓百花齐放,其种类大致有青花矾红彩、外豆青里青花、外酱色釉里青花、哥釉青花、豆青釉青花,其中青花斗彩玲珑瓷、黄地青花、黄地青花加胭脂红、淡描青花填绿彩为乾隆首创。

从纹饰上看,乾隆青花碗仍有明代遗风,内容繁杂,勾染并用,线条流畅,画笔工整,纹样守旧,缺乏生气,在器物上画得很满,部分仿成化则布局疏朗,其纹饰内容主要有缠枝、折枝水果、云龙纹、山水、人物、花卉以及各类吉祥图案等。另外,乾隆喜欢将自己的诗词烧制于青花瓷上,是乾隆青花碗在纹饰上的一个重要特征。乾隆青花碗上还很喜欢用梵文作纹饰,一般都装饰在青花碗的外壁上。

从落款上看,乾隆青花碗的官窑款为“大清乾隆年制”,分篆书和楷书两种写法,书写规范,很少草率,线条相当的流畅,应为书法功底深厚之人所书。民间也多有仿制,但从字迹模糊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另外,乾隆青花碗的款识还多伪托款,亦有少量仿成化、正德、嘉靖款,所仿明代款识得心应手,真伪难辨,但与明代款识相比显得软弱无力、拘谨,不及明代款识豪放,多用铁线篆写而成,写迹工整、纤细,娟秀无力,多为馆阁体。

清乾隆时期青花瓷器特点


清代瓷器到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乾隆之后瓷器不再有康雍乾三朝的辉煌,可以说乾隆时期瓷器是中国瓷器发展的最高峰,也是最后的辉煌的节点,今天介绍一下清乾隆时期青花瓷器特点。

清乾隆青花瓷器青花色泽明快,青花发色沉稳,绘画流畅,纹饰精致,胎地细致洁白,胎体厚重,釉层厚薄均匀,胎体紧密坚致。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牛头尊 高44.5 口17 底25.3厘米

尊作圆唇、直口、斜肩,肩两侧有对称变形螭耳,鼓腹,矮圈足。外壁口沿饰雷纹,直口处绘锦地团寿纹,直口下绘如意纹一周,腹部通体绘缠枝勾莲纹,口下及足上饰莲瓣忍冬纹;全器造型古朴规整,重心稳定,白釉光润莹亮。底青花 “大清乾隆年制” 六字篆书官窑款。牛头尊非实用器,以形似牛头,故名,一般适合于室内条案之摆放。此对官窑牛头尊纹饰华丽,布局对比鲜明为乾隆朝之精品青花瓷器。

清乾隆青花勾莲纹双耳瓶

高67.8 口29.8 底24厘米

圆唇,盘口,长颈,颈部两侧有对称的双兽耳,筒式腹,底足外撇;外壁青花图案自上而下共分九层。盘口处绘海水波浪纹,颈部绘蕉叶纹、串珠纹、如意纹,肩、腹部主题纹饰绘缠枝莲,中间海水波浪纹相隔,胫部绘仰莲瓣纹,圈足外绘折枝和如意纹等。

清乾隆青花勾莲纹双耳瓶青花色泽艳丽,釉面莹润清亮,器型高大,造型规整。图案布局合理,画工流畅,纹饰虽饱满却不失层次分明;造型、纹饰、图案布局均是典型的乾隆青花瓷器风格。

市场出现康乾时期官窑青花瓷收藏热


青花瓷的制作历史悠久,传世作品数量较多。尤以景德镇青花瓷传世作品为多,康乾三代的的青花瓷收藏价值不同,要看该瓷器的钴料、发色和艺术水平等方面。世博会礼品中,世博青花瓷作品也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青花瓷器的历史悠久,传世品数量众多。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典雅的风格,为历代收藏家所青睐。在每次拍卖会上,青花瓷器都可以见到,但并不是所有的品种都有高价位和热销的市场表现。

近年来,“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官窑青花瓷器受到市场热捧。这首先是由于“清三代”的瓷器烧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又加上康、雍、乾三朝帝王对瓷器的热爱,不惜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制作,所以烧制出的青花瓷器堪称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之作,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和收藏价值。其次,“清三代”的御用瓷器,必须经过督窑官的精心挑选,如有瑕疵立即销毁,所以民间极少流传,存世数量并不多,具备很高的升值潜力,市场价格十分惊人。2007年初,广州艺拍迎春拍卖会上,一只康熙朝的青花八美图瓶以121万元的价格成交。

此外,对于初涉收藏的投资者来说,“清三代”较其他藏品易于识别。简单鉴别的重点如下:

第一、看钴料。青花瓷钴料种类分为苏泥麻青、平等青、石子青、回青等几种。

青花瓷钴料的种类:

1、苏泥麻青,又称苏泥勃青、苏勃泥青、苏麻离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代青花的一部分和明代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2、平等青,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3、石子青,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4、回青。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5、浙料,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6、珠明料,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7、化学青料,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上述国产钴料多属高锰类,而进口青花钴料烧制的瓷器更具收藏价值。因为,使用进口颜料烧制的青花瓷,大多由当时算得上高级的工艺师创作,因此,艺术价值更高。本届世博会的世博会纪念品展出中,少不了当代大师的青花瓷作品,其收藏价值也很高,升值潜力很大。

第二,看发色。釉下发色艳丽、“青花见五色”的青花瓷品种尤为珍贵。清康熙时正是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所谓“青花见五色”,指的是使用一种青花颜料烧制出来的瓷器,图案出现深浅虚实等各种变化。例如,“康熙青花釉里红人物图棒槌瓶”就是“青花见五色”的代表作之一。

第三,艺术水平。这是决定青花瓷的一个关键因素。器型优雅、构图有立体感、层次分明,人物景致清晰明显的青花瓷具有更高的收藏价值。

中国的陶瓷制作历史悠久,各朝代的传世作品收藏价值各有不同,应本着自身的经济能力去选择,不能跟风收藏。

明代成化官窑青花瓷器赏析


文中展示的是明代成化时期的“官窑青花瓷器”。成化官窑青花瓷器,烧制数量不大,且将进口料与国产“平等青”料共用。“平等青”又称“陂唐青”,产地在江西省乐平县境内,它后来居上,逐渐取代了“苏泥勃青”,特点是呈色稳定,发色蓝中泛青灰或正蓝,含铁量小,故不出现黑斑,呈色沉而不浮,以温润淡雅见长。其纹饰,画意疏朗,绘工精致,用笔纤细而柔浑,明晰透彻,衬以洁白细腻莹润的釉面,使成化时期的青花瓷器成为典雅的艺术品。

1973年与1987年,景德镇御器厂遗址先后出土了成化官窑残碎瓷器,以青花瓷数量最多。其中,有仿宣德时的松竹梅、双狮戏球、麒麟、海水异兽等纹饰的盘、碗及灵芝纹或飞龙的罐等,器形大小不同。成化时期的小型器皿以盘、碗、杯、碟、高足杯为最,胎薄体轻,造型秀丽,纹饰多采用双线勾勒填色,极为工细利落。所绘花鸟、并蒂莲、秋葵、九秋、莲池鸳鸯、水藻、螭龙、摩羯、云气楼阁、高人逸士等,生动飘逸,佛教的十字宝杵、梵文经语书体流畅。其修胎薄如卵壳的三秋花蝶杯,器里可映见外壁纹饰,实为一代之奇。

成化官窑青花瓷器,工艺袭宣德之制,亦有标新,更多的青花红彩、青花釉里红及黄、绿釉青花、青花填绿配以鲜艳的五彩和斗彩,更是争奇斗艳。款识书写“大明成化年制”或“天”字,楷书体笔锋苍劲有力,独具风格。

这十件明代成化时期的官窑青花瓷器。是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出土物,因年代靠,学术价值高,享有最权威的断代标尺,最为可靠的物证资料。

明代成化青花龙凤纹窝盘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萱草纹宫碗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松竹梅纹盘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缠枝莲花托八宝纹鼓形熏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双狮绣球纹大盘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松竹梅纹长方花盆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莲托杂宝纹高足杯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鸡缸杯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花鸟纹盖盒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闹潮龙纹敛口盘

【分享】“最自私的行为是无私”。当你将有价值的信息,分享出去就是你帮助他人的开始。

手机号:13795213132←长按可复制

微信平台ID:qanjing←长按可复制(每天推送最新古玩咨询)

主编QQ:3181570337←长按可复制(为您提供藏品鉴定评估交易)

文化/交流/鉴赏/交易/古玩鉴赏.晁小姐

元朝青花瓷与明朝青花瓷有什么不同


青花瓷

元青花历史悠久,从唐朝创始,直到清朝,青花瓷的制作工艺也在不断进行优化和创新发展,而每个朝代的青花瓷器都有着属于那个朝代的时代特征。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元朝青花瓷与明朝青花瓷有什么不同。

成熟的元青花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的胎土采用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器形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等器物,尤其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了有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他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的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画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题材主要有人物、动物、植物等。人物又高士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等;植物有牡丹、莲花、兰花等,诗文极其少见。

而明时期的青花瓷从鼎盛时期又走到了衰落。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而著称,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形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渐渐开始吸收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