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中国瓷器出口古代 > 导航 >

150件出口瓷器见证中国贸易

150件出口瓷器见证中国贸易

中国瓷器出口古代 古代瓷器出口包装 古代瓷器出口

2021-05-07

中国瓷器出口古代。

瓷器作为世界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人为世界作出的重大贡献。7月21日,美国长滩艺术博物馆《中国制造:里欧和桃瑞斯.霍多夫出口瓷器收藏在温图尔特》开展,150件展品都是中国历史上出口的瓷器餐饮用具、装饰用品。据悉,该展览到9月17日结束。

瓷器当初被介绍到西方后,备受上层社会的推崇,以至于瓷器就是中国的代名词。瓷器改变了西方人进餐的方式,他们开始在家里放置瓷器当作装饰品。而长滩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港,也是北美与亚洲来往的重要渠道。在这个中西交汇点,展出瓷器这个对西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物品,可谓意义重大。

瓷器这个中国能工巧匠们制作的价值不菲的商品、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是中西交流的物证。《中国制造》展示了自1550-1850年间,中国与欧洲、美洲之间的瓷器交易,以及中国瓷器对西方文化的影响。通过展示中国贸易的历史与巨大的交易网,探寻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相互影响。通过瓷器交易,展示中国商品对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

展览根据地理位置分成不同的主题,从小巧玲珑的茶壶到纪念性的花瓶,件件都是精品。其中一对制作于1720年的“战士花瓶”,制作细腻而精致,上面描绘了一对人骑着马打猎的情景。

展览的又一大特色是,用10幅水彩画描绘了瓷器产品的不同发展阶段。从儿童到成年人,来到博物馆都能设计自己的瓷器,馆中电脑上安装了一个特殊程序,让用户通过看解说,明白瓷器和其他的陶瓷物品的区别,设计出自己心仪的餐盘等用具。

《中国制造》还展出了西方生产的产品,例如盘子、杯子和烛台。这些作品包括贵族们装饰在袖口的徽章、纪念大事的餐饮用具,例如有一套餐具上就有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此外,展品上也能看到像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等著名景点。各式的茶壶和汤盘上,都有宗教、神话等不同的主题。《中国制造》由瑞士温图尔特博物馆等主办,此次在长滩展出得到爱曼桑基金会以及长滩市的鼎力支持。

taoci52.com延伸阅读

150多件中国当代陶瓷精品将在东京展出


荟萃了150多件中国当代陶瓷精品的“中国陶瓷亚洲行(日本展)”,将于本月23日至28日在日本东京展出。

本次展览由上海艺术博览会组织委员会等主办,将展出80多位中国陶瓷艺术家的作品。届时,江西艺术、浙江龙泉青瓷、河南钧窑瓷器等中国陶瓷界精英品牌将同时亮相。

“中国陶瓷亚洲行”计划在日本东京、韩国首尔、新加坡、印度新德里、中国香港、中国台北等城市陆续展出。主办方表示,希望中国陶瓷亚洲行巡展活动成为2010上海世博会的使者之一,将陶瓷这一中国国粹艺术推向国际。

指出,中国虽然以发明瓷器而著称于世,然而在当代陶瓷艺术的欣赏研究、设计生产方面,却落后于西方国家,甚至不如亚洲的日本、韩国。全球当代陶瓷艺术的重心不在中国。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缺乏一个扶持陶瓷艺术发展的整体环境和制度,中国当代陶瓷从“艺术”沦为“工艺”,在世界陶瓷艺术的体系中日益处于边缘状态。

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陶研所副所长柯和根指出,创造力弱、技术优势不足是中国当代陶瓷发展的两大“软胁”。一方面,艺术家缺乏文化、生活底蕴,作品往往闭门造车、照搬照抄,很难看到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另一方面,缺乏核心技术也严重影响到中国当代陶瓷的国际竞争力。此外,当下社会中,从普通民众到学院艺术家对陶瓷艺术都比较淡漠,既不欣赏、也不关注,制约了中国陶瓷的商业、艺术成就。

艺博会组委会副秘书长顾之骅表示,要让中国陶瓷重现昔日辉煌,第一步就是要让中国当代陶瓷艺术走出“封闭自赏”,敞开胸怀,到国际上去交流、学习,在竞争中提高。“中国陶瓷亚洲行”巡展将联合各方着力打造一个陶瓷的国际交流平台,让世界优秀陶艺家在这个平台与中国进行交流对话,也让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及创新意识的中国职业陶艺家在国际艺术舞台上登场。

克拉克瓷高潮的幻灭 见证海上贸易鼎盛与衰弱


从沉船“南澳一号”上打捞出明末清初的“克拉克瓷”的消息,再一次将人们的目光集中在这种曾经热销国外的中国陶瓷上。

因为按照外国订单制作,克拉克瓷少有留于国内,因此一直不为国内所知。和景德镇的青花、德化的“中国白”不同,作为当时景德镇产能不足的补充,产于福建漳州平和的克拉克瓷只热销了很短时间,这个瓷器品种随着沿海贸易的变化很快消失了。

而克拉克瓷也见证了中国海上贸易最鼎盛的那个时期。

作为景德镇青花的补充

葡萄牙是最早同中国做生意的欧洲人。

公元1653年,葡萄牙“克拉克”号商船在马六甲海峡被荷兰武装船队劫持,“克拉克”号上装载的约十万件中国瓷器被运往阿姆斯特丹。1654年拍卖时,轰动整个欧洲。但没有人知道这批瓷器产自何处,只能以葡萄牙战舰的名字命名为“克拉克瓷”。

上世纪50年代,故宫博物院派人到漳州,寻找一种叫漳州器的米黄色小开片瓷器及其窑址时,意外发现南胜(历史上平和县城所在地)、五寨等古代窑址,出土了与克拉克瓷形制相仿的残片。1984年,考古人员在平和发现烧制克拉克瓷的窑址,1998年正式向世界宣布平和窑为克拉克瓷产地。

平和县现属漳州市,一直是福建偏远山区的一座偏僻的小县城。

1507年开始,平和当地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长达八年。王明阳率部平定起义,并奏请朝廷在此建县,取名“平和”,意为寇平人和。

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平和正式建县。为了确保安定,王明阳将部队中的一批兵将留在平和,他们几乎都是江西人。

“这些江西人中有不少会烧陶瓷。没有明确记载,在江西籍兵将留下前,平和当地有瓷器生产。”平和县博物馆馆长杨征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而且在其后一百多年间有13位平和县县令是江西人,他们也将烧瓷的技术和工匠带到平和。”

留下的江西籍兵将都成了老百姓,不再领军饷,他们急需一种谋生的手段。江西籍县令也深知制瓷的好处,鼓励开展。直到现在,研究者都没有找到关于平和窑的赋税记载,有种说法是,当时平和县烧瓷是免税的。

平和县群山环抱,适合依山建窑,丰富的水资源能带动窑厂用的水车,山上树木繁茂,而且有许多松柏,松柏燃烧后的松油温度很高,是烧瓷的理想材料。更重要的是当地瓷土资源丰富,这也是一个地方是否能生产陶瓷的首要条件。历史上,福建省曾有德化窑、漳浦窑、厦门窑、闽侯窑、莆田窑等多处窑址存在,全省内的瓷土资源可见一斑。

天然的资源加上政府鼓励,平和县的窑厂不断出现,后人用“十里窑烟”来描述当年的情景。但平和百姓大都只在农闲时烧瓷,并不完全以烧瓷为生,这也佐证了平和窑厂一直在做外销订单的猜测——有单来了才生产。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景德镇出现原料危机,有官窑曾两度停烧。民窑也因繁重的税负一度被扼杀。景德镇的窑厂陷入困境,但外销瓷的订单没有减少。据史料记载,1609年成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在1621~1632年间,曾三次在中国收购瓷器。此后80年间,仅东印度公司一家就从中国运走1600万件瓷器。

如此多的瓷器出口订单,景德镇难以承受。东印度公司等外国客商希望找到新的窑厂替补景德镇,也希望在沿海开放口岸地区能找到窑厂生产,以避免从江西往沿海港口运送瓷器的奔波,减少在长距离陆路运输中瓷器的损坏。

外国客商首先找到德化,历史上福建德化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早在唐代,德化制瓷就相当发达,当地工匠颜化彩写出了第一部陶瓷专著《陶业法》。

“德化的瓷土非常好,因此特色就是烧白瓷和瓷雕。也做过青花瓷,但只做了一段时间,是根据国外的订单做的。”德化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据推测,当时商人从德化顺流而下找到了平和,定制瓷器。

作为大量制作景德镇瓷器替代品的生产基地,平和窑在出口的鼎盛时期一直以青花瓷为主,模印、刻画技法、构图与景德镇产品类似,但与取土、施釉、烧制等流程早有一套严谨完备方法的景德镇相比仍有差距。

走私港火了克拉克瓷

宋朝到明清时期是福建瓷器制造外销的繁荣时期,这和当年发达的海上贸易有关。

“德化陶瓷大规模从泉州港出口是从宋代开始。”德化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从德化挑着瓷器走一天山路到永春(泉州的一个县),装船航行一天能到泉州港。”

距离漳州200公里远的泉州港在唐朝已经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最佳港口之一,到了宋朝,泉州港已和埃及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从泉州港出发的船只北上可达日本、朝鲜,南下则到达东南亚,由此转往世界各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郑和率领240多艘海船出海远航,访问了30多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此后的28年里,郑和率船队七次出海,作为明朝的使者到各地访问。每到一地,向当地首领馈赠礼品,其中就有大量陶瓷。

明朝时期,泉州造船业发达,当地有经验丰富的水手、舵工,是郑和船队的重要成员。《西山杂志》记载郑和“调雇泉州船,以东石沿海名导引,从苏州浏家港入海,至泉州寄泊……”

明嘉靖、万历年间,海盗猖獗,朝廷实行海禁,泉州港的贸易受到影响。位于现漳州市海澄县境内九龙江入海处的月港偏安一隅,开始兴起。据《海澄县志》记载:月港店肆鳞次栉比,市镇繁华甲一方,古称月港小苏杭。月港一度和汉唐时期的福州港,宋元时期的泉州港和清代的厦门港,并称为福建“四大商港”。

月港港道“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其形似月”,因此得名。但月港的作用不像名字那么风光,它能在海禁期间依然繁华的重要原因是:月港一直是个走私港。

“月港不是由瓷器兴起的。”平和县博物馆馆长杨征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比如走私铜,作为生产冷兵器的重要原料,铜禁止出口。‘南澳一号’上就发现有铜。”

平和县博物馆所在的中山公园,有两棵大榕树,是古代码头所在地。河水一直通到花山溪。当年平和的窑口都建在花山溪的支流旁,花山溪连着九龙江,江面宽,水流缓,装载瓷器的小船顺流而下,到月港换装到更大的商船上。

随着清康熙年间的海禁政策,对走私港的打击也愈发严厉。月港开始衰败,瓷器出口越来越少,平和窑也慢慢消失了。

“克拉克瓷”不复来

和平和窑的短暂命运不同,在德化,制瓷业依然是县里的支柱产业,是福建古代十一个制瓷的窑厂中,唯一仍大规模生产的。每年德化的产瓷有一半的产品都销往国外。现德化县里有1000多家制瓷工厂,200多家陶瓷研究所。

所谓工厂,就是批量生产瓷器的单位,产品相对廉价。而研究所大都是有名气的制瓷师创办的作坊,大都生产一些档次、工艺相对较高的瓷器,产量不大,都以收徒的方式招募员工,传承手艺。

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校每年都批量输送制瓷业所需的各环节技工。

25岁的德化陶瓷师傅苏清龙正在修补一尊1米多高的菩萨像,他是邱双炯的徒弟,已经学制瓷三四年了。邱双炯是凤凰陶瓷雕塑研究所所长,德化陶瓷界数得着的人物。在研究所内,有三四栋楼,住宿、工厂、展厅都集中于此,很多烘干、烧瓷设备都是邱双炯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的。

邱双炯的代表作有五百罗汉和水浒一百零八将,每个造型都栩栩如生,体现了德化瓷器特有的雕瓷工艺。从小学烧瓷的邱双炯直到退休后才重新回到“本行”,现在已经收了近两百名徒弟。“来的来,走的走。收徒弟没有特别的条件,但带出来的几个都行。”邱双炯说,“我的三个孩子都没有做这一行,但没关系,我的手艺也不是父亲传给我的。”

相比于德化的同行,生活在漳州的林俊就要寂寞许多。他每天早上六点出发,驾车沿着省道开往平和县,拐进文峰镇宝桥村的一个山坳里,他创办的克拉克瓷研究基地就设于此。

占地四亩的基地三面环山,山上森林茂密,犹如世外桃源,即使基地内的机器开着,外面也能听到阵阵鸟叫。

林俊今年50岁,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收藏、研究古陶瓷。在对汝窑研究中,他拼复了20种器类、50多种造型——此前全世界收藏的汝窑瓷器只有8种器类、18种造型。林俊收藏拼复的汝窑“狻猊出香”,曾被央视《寻宝》栏目专家评为“民间国宝”。

创办克拉克瓷基地两年多来,通过对出土的克拉克瓷化验,林俊还原了胎、釉配方。“绘画风格才是克拉克瓷最大的特点。”林俊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克拉克瓷的“开光”(装饰图案的形式),大都画风粗犷、写意,和景德镇细腻、严谨的画风有很大区别。简单说,景德镇瓷器上的手绘细到人的眉毛、花的花瓣,都很像,而克拉克瓷则是“人不像人,花不像花”,有些抽象。

“这不是云,是花。你要发挥想象。克拉克瓷上的图案都需要大胆的想象。”克拉克瓷基地的黄集然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这种风格主要是符合当时国外的审美标准。”他是林俊从汕头请来的师傅,专门负责手绘。

之所以从外地请师傅来,因为漳州当地的制瓷已失传多年——克拉克瓷失传四百多年,漳州当地另一种瓷器漳窑失传一百多年。黄集然也是照着传世的克拉克瓷图案照葫芦画瓢,形成自己的画风。

林俊请当地人来基地再向黄集然学手绘,希望平和人能传承克拉克瓷的绘画风格,但已经有几个人半途离开。“现在年轻人不可能学会的。他们没有这个耐性。”黄集然对此已不抱任何希望,他说:“我不会让我的孩子学这个,没前途。”

林俊也很清楚,即使摸清了克拉克瓷的烧制方法,也很难在国内打开市场,销往国外更只是个美好的愿望。而他对重新还原的漳窑瓷器,则充满希望,漳窑瓷器米黄的色泽人见人爱,很容易在国内打开市场。“以克拉克瓷作为基地名称,因为它是个世界品牌。但漳窑更符合国内的审美。”林俊说。

当地政府为了支持克拉克瓷研究基地,花了25万修了一条单车道水泥路。林俊希望政府能给予更大支持,他希望买下基地周边的50亩土地,建成休闲山庄,使基地更像样,吸引游客来参观,并能和学校、研究机构保持互动。

虽然当地政府、商人都想通过“克拉克瓷”这个品牌,和文化产业沾边,但所有人也都清楚如今还原的克拉克瓷已很难打开市场,现在在当地,出口量最大、最受欢迎的是“平和蜜柚”。

他拥有近千件中国瓷器


迈克尔·巴特勒曾是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亲密工作伙伴,现在亦是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外交顾问。而他另一个身份则是花费45年时间,收藏了17世纪中国瓷器世界第一的收藏家。

“我试图尽可能地将17世纪的中国瓷器全部收藏,那个时代的民窑制造出了类型繁多的精美器物。直到现在,市场上仍然不断冒出我以前从未听说过的珍品。只要我有钱支付,我就一定会将它们买下!”

一直以来,迈克尔·巴特勒都是以外交官的形象出现在公众的眼中。他在1971~1985年间担任英国驻欧共体(欧盟前身)常任代表,是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亲密工作伙伴,现在亦是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外交顾问。因为他出色的外交成绩,他获得了英国爵士爵位。但是迈克尔·巴特勒的另外两重身份却鲜为人知——以收藏和研究17世纪中国瓷器而著称的收藏家、学者。

事实上,迈克尔·巴特勒爵士目前已经拥有了近千件17世纪的中国瓷器藏品,数量及精品都为世界第一,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评价道:“巴特勒家族收藏的明末清初景德镇瓷器十分丰富,在全世界个人收藏家中令人瞩目,迈克尔·巴特勒爵士,还是当今国际上这一领域中研究颇有造诣的学者。”

12月1日,迈克尔·巴特勒携家族的4位成员为上海博物馆带来家族收藏品中的66件,与上海博物馆精心挑选出的66件馆藏17世纪中国瓷器一道,组成了“上海博物馆与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17世纪景德镇瓷器特展”。为了填满别墅里的架子

45年前,迈克尔·巴特勒还是一名事务繁重的外交家,在各个国家及城市间奔走是他日常工作。1959年,他回到伦敦,在距离伦敦两小时火车路程的多赛特买下一处18世纪英国乡间别墅,这处宅第现在也已成为巴特勒家族藏品的馆藏地。

当时,别墅的房间内,空着很多架子。外交家迈克尔·巴特勒看着这些空架子,觉得应该有东西把它填满,作为装饰。于是,他来到了伦敦鼎鼎有名的苏富比拍卖行。苏富比拍卖行内,一件件拍品被不停捧出,拍卖师高八度的声音响彻在空气中。这时,拍卖师面前放着的是一个盒子,盒子里有6件中国古代的陶瓷。这6件陶瓷形状类型各不相同,很明显是零散的瓷器被装成一盒拍卖。但其中有一件绿釉竹节的酒壶吸引了迈克尔·巴特勒的注意,“这个酒壶小巧可爱,造型优雅,我为了它把整盒瓷器都买下来了。”

迈克尔坦承,他当时对瓷器一窍不通,完全不清楚它的价值和意义何在,是绿釉竹节形壶本身具有的美直接打动了他。

“自从我买回这第一件喜爱的瓷器之后,这些陶瓷之上描绘的美丽山水及人物图所讲述的故事,使我对它们的喜爱和好奇逐渐加深。我在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在不同的地方购买它们。这其中包括通过拍卖会及古董商店购买,也包括与别人交换所得。”而由于工作之便,迈克尔搜集瓷器的脚印便也布满全球。

刚开始的时候,迈克尔并不能分辨各个时期瓷器的不同,看到喜爱的瓷器都会买下来。直到1981年由香港东方陶瓷协会主办的“17世纪转变期瓷器及其先驱”展出,这成了他瓷器收藏历程中的一个转折。

在这个专门为17世纪瓷器主办的展览上,迈克尔从他的藏品中出借给展览方30件器物。而当时,他已经收藏了差不多150件瓷器。迈克尔说,在此之前,自己一直都只是觉得某件瓷器非常漂亮于是买回家,对它的烧制年代,瓷器上描绘的图案所蕴含的故事没有丝毫留意。但从那次展览之后,他才发现自己收藏的瓷器原来是这么重要和珍贵。于是他把自己原有收藏的16世纪和18世纪的瓷器都卖掉了,开始专门收集17世纪的瓷器,并且真正开始对这一时期的瓷器进行研究。

迈克尔说,在他收藏瓷器的初期,当时17世纪瓷器的价值还不为人所知,因此他常可以极低的价格得到心仪的宝物。“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购买瓷器,尤其是17世纪的瓷器,这些瓷器的价格仅是在最近的5年中,就蹿涨了5倍。”

时至今日,在他英国乡间别墅的花园中,有45个专门为存放这近千件瓷器而造的架子,每一个架子上都有大小高低不同的格子,每个格子都会上锁,瓷器在这里得到妥善放置。“但是,这些架子马上就不够用了,藏品还在不断增多,我正打算为它们造新架子。”迈克尔说。还原瓷器文明的真貌

迈克尔·巴特勒在1959年花了50英镑在苏富比拍得了包括绿釉竹节形壶在内的全部6件瓷器时,他为了研究它们花费25年的精力,并且这种研究很明显将成为陪伴他终老的乐趣。

迈克尔说自己真正开始研究17世纪中国瓷器是在1981年,香港“17世纪转变期瓷器及其先驱”的展览之后。从那时候起,迈克尔开始从一个纯粹欣赏瓷器外观的外行收藏者逐渐转型为瓷器研究专家。

1986年,迈克尔携带自己的藏品到比利时、荷兰等国进行展出,当年也出版了他关于17世纪瓷器的第一本图录《中国转变期瓷器(1620-1683):巴特勒藏品展》。1990年,出版《巴特勒家族藏17世纪中国瓷器》。2002年,出版《顺治瓷器》。这些书籍现在已经成为研究17世纪中国瓷器的重要参考资料。

收藏并研究17世纪瓷器是迈克尔45年来最大的爱好,工作事务繁忙以及中英两国文化的截然不同都没有成为他坚持的障碍。最困难的地方在于,这段时期的瓷器因为一向受人忽视,被人误读,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相关文献可供参考。“任何一样都没有!”迈克尔强调。他和他的研究伙伴们几乎等于是在历史的尘埃中重新把17世纪的瓷器真貌挖掘出来。

迈克尔说自己在1981年以后的25年中,主要是通过直接比较各个时期瓷器的不同来确认它们的烧制年代,进而归纳出这个时代瓷器烧造的特点。这其中他自己的瓷器藏品成为他最直接的研究鉴赏对象。他也到过上海博物馆及北京故宫博物院看过两院收藏的17世纪的瓷器。“主要通过考察瓷器上的烧制年代,然后根据它的纹饰、器型、图案,自己作研究。”

1985年,他从外交职位上退下,转而担任英国国立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董事会理事。该博物院收藏有丰富的陶瓷藏品,那里所珍藏的中国陶瓷质量高、品种齐全,并且它们入藏日期早,年代明确。迈克尔在此后担任理事的12年时间里,每周不落地钻到博物院的瓷器中进行比较研究,并且与博物馆里的专家频繁接触。迈克尔说,自己就是这样逐渐地从一个瓷器鉴赏门外汉慢慢积累起对瓷器的认识。

迈克尔·巴特勒告诉我们,他已经将自己藏品中的绝大部分传给了自己的四个子女。“巴特勒家族确立于1987年,接下来的10年中又增加了不少藏品。我的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这个收藏家的身份,他们同样也在不断学习如何鉴赏和研究17世纪瓷器。”

“巴特勒家族对17世纪中国瓷器的收藏和研究不会停止,我曾说过,我将尽可能地把17世纪中国瓷器收藏齐全,我的子女们也会延续收藏和研究下去。”迈克尔说。

被误读的瓷器历史

在此次上海博物馆举行的“17世纪景德镇瓷器特展”上,为此次展览翻译了大量图文资料的上海博物馆展览部副主任、副研究员李仲谋介绍道:“比如这件产自明天启的‘青花花篮纹洗’,全世界除日本藏有一件之外,只有巴特勒家族藏有这个单品。而明崇祯年间的‘五彩文王求贤故事图盖罐’、‘五彩伯夷叔齐故事图斛’、‘五彩二仙图碟’是极为罕见的具有转变高峰期风格的五彩瓷器。”

李仲谋说,17世纪,即明末清初这一段的中国瓷器史长期以来一直被误读。万历后期(1607年左右),政局不稳,朝廷孱弱,由于官窑耗费巨大,而被下令停止烧造。此后的100多年中,民窑作为主要的瓷器烧造力量为国内市场,尤其是欧洲及日本市场烧制了大量瓷器。在这一时期,大量船只满载着几十万件的中国瓷器,从泉州、广州等港口出发,也就是“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欧洲各地。中国的瓷器在17世纪真正为世界所了解。中国的英文名“CHINA”也是得名于这个时期。

这些外销瓷中存在着大量精品,而且风格造型上颇多创新。比如青花颜色较前代更为亮丽,达到“青分五色”的标准;瓷器上的装饰题材突破了皇家用瓷的单一面貌,出现了丰富的人物山水画,并且瓷工以民间木刻版画为底稿,将很多戏曲小说的故事作为瓷器装饰题材,《西厢记》、《水浒》人物及神话传说成为瓷器装饰的主要潮流;瓷器的造型受国外需求的影响,出现了象腿瓶、仿16世纪土耳其伊兹尼克陶器造型的长颈瓶、仿日本铜饰的青花兽形炉等新兴器型。

然而由于这时期的瓷器大量以外销瓷为主,留存国内的多是烧制粗糙,体型不规整,器型笨重,青花颜色发灰的普通瓷器,这影响了国内陶瓷界对17世纪民窑烧造水平的判断,大家认为这一时期民窑整体烧造水平粗糙,即使偶尔在国内发现17世纪瓷器精品也把它的烧制年代划为康熙雍正之后。这比它们真正的烧造年代晚了100年。这种混淆年代,对民窑生产水平认识不清晰的误读到现在还大量存在。

但是国外对17世纪瓷器的研究早已开始。20世纪初,就有人关注到这个时期中国瓷器与其他时代瓷器的不同之处。现在,国外学者通过研究,已经将万历后期到康熙中期烧制的瓷器特点作出归纳,并将大量的瓷器精品烧造年代作出考证。

“迈克尔·巴特勒是这段瓷器历史研究的最早倡导者之一,他的个人收藏品之丰富无人能出其右,尤其是对顺治年间瓷器的研究来讲,他在国际上也是占有主导性的地位。”李仲谋这样评价迈克尔在17世纪中国瓷器研究中的重要性。

中国历代瓷器名品赏析 件件价值连城


瓷器,是一种比陶器更坚硬的器皿。它以瓷土制坯,表面有一层润泽透明的釉,断面不吸水,扣之音响清脆。瓷器,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色泽为青。六朝时,瓷器无论质地、火度和应用都达到了一定程度。“瓷”这个字在汉以前指“瓦器”,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瓷”为:“瓦器,从瓦次。”而“瓷”的意思与实物相应正式出现则在西晋。晋代的东瓯窑是我国第一座有文献记载的窑场。

这里收集了部分中国历代瓷器名品――青瓷、白瓷、黑瓷、釉里红、窑变、油滴、玳瑁、粉彩、法琅彩、墨彩、青花、黄釉等等……精美的图片和经典的赏析短文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这些瓷器的精与美之所在。

窑变釉圆壶。在唐代曾流行过窑变釉花瓷。其呈色机理是由于釉水中含有多种呈色金属氧化物,在瓷器烧造过程中因釉水熔融下流而形成各种自然流淌的美丽色斑。此壶的釉色以黑色为主,釉面上形成了泉涌般的白色和蓝色斑纹,使器物既庄严又活泼。同类器物极难见到,一般都可定为珍贵文物。原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长沙窑贴花舞蹈人物纹执壶。该壶造型为撇口、短颈、硕腹、平底假圈足。肩部有八棱短流。与流对应的另一侧有扁形曲柄。柄、流之间有双耳。腹部堆贴三处花纹、内容分别为单层方塔,在圆毯上跳舞的舞伎、侧立吹奏乐器的伴奏者,堆贴纹上均施褐色彩斑。器物造型大方、纹饰精美,是长沙、窑瓷器的精品,曾参加1992年全国文物精华展览。原件1973年出土于湖南省衡阳市,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高18.1cm口径9.1cm定窑以烧白瓷器为主,兼烧酱釉、黑釉等其它釉色的瓷器。酱釉通常称为紫定,十分稀少。这件紫定壶造型为盘口,直颈斜收,丰肩,平底,釉色为酱紫色,腹部绘金彩已脱落。只能微见痕迹,是难得的紫定珍品。全国已发现的紫定瓷器不足十件,而描金彩者仅此一见,价值高昂自不侍言。曾参加1990年中国文物精华展览。原件1984年出土于安徽省肥西县。现藏于安徽省合肥市文物管理处。

元青花:中国陶瓷史的辉煌见证


元青花:中国陶瓷史的辉煌见证

——关于元青花瓷器的造型与纹饰

元青花瓷是汉族文化、蒙古族文化、伊斯兰文化的结晶,元青花瓷造型大气磅礴而不失精致感,在器物的形制上独创较多,是不同民族生活习俗集结的产物。其装饰意味浓厚的构图方式、稳重的色彩、釉下绘画灵动的表现力,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元青花瓷丰富多彩的造型与布满器身的纹饰,是对中国的青铜器、丝织物、绘画等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对汉族、蒙古族、伊斯兰民族生活、文化的反映。元青花瓷的造型与纹饰在中国陶瓷的发展中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寻找元青花的足迹

对于元青花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1929年,英国人霍伯逊博士在大维德基金会购得一对青花云龙纹盘口象耳瓶,颈部写有“至正十一年”铭,瓶身纹饰自上而下依次分为八层:缠枝菊、蕉叶、飞凤、缠枝莲、海水云龙、波涛、缠枝牡丹、杂宝变形莲瓣。颈部自右至左,用青料直书题记:“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得教里荆扩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店胡净一元帅打供。”“至正十一年”(1351年)是元末顺帝年号,两件花瓶是为江西玉山县张氏兄弟二人献给江西上饶道教祖师店的供器。霍伯逊博士将它公布于世,并写出文章予以介绍,可在当时并无人重视,因为在当时中国陶瓷界,主要是古董商中早有“元无青花”之说。直至1952年,英国学者波普根据现藏英国大维德基金会题记的青花云龙象耳瓶,对照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和伊朗阿尔德比尔神庙所藏的青花瓷进行研究,发表了两本著作,把带有至正十一年铭的青花瓶作为标准器,将与此瓶的青花发色和图案花纹相类的青花器,定为“至正型”青花。从这时起,人们才意识到元代窑业中还有精美的元青花,并由此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寻找元青花的热潮。近年在印度的托古拉古宫殿遗址,也出土了一批大件器。此外,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国都有元青花出土。

在国内,随着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不断发现元代窖藏、墓葬、窑址中有元青花出土,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北京旧鼓楼大街豁口窖藏、河北保定市窖藏、江西高安市窖藏、萍乡市窖藏、河北定兴县窖藏、内蒙古赤峰市窖藏等。墓葬有吉林扶余、江西九江市元延祐六年墓、景德镇市郊、丰城县、云南楚雄。窑址有景德镇湖田窑、珠山官窑、落马桥、十八渡、瑶里、乐平华家、吉安临江窑等。尤其是吉林扶余、内蒙古集宁等地元墓及元代窖藏等出土大量元青花,使元青花的研究更加系统化。目前国内对青花瓷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钴料和瓷胎上,因为这两个因素是青花瓷产生的重要依据,因此对二者的研究成为元青花研究的切入点。

元青花特殊器型的来由

蒙古族与古代西亚各民族在生活方式上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却与汉族相去甚远。蒙古族与古代西亚各民族的共同之处的根源,在于他们都是游牧民族的后裔。从种族起源来看,蒙古族是东胡和突厥的后裔,突厥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草原游牧民族,长期以来在蒙古草原上占统治地位。东胡是战国时期出现在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根据《史记·匈奴传》记载:远在战国时期“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索隐》记载:“东胡,乌丸之先,后为鲜卑。在匈奴东,故曰东胡(当时人称匈奴为‘胡’)。”这两个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相互角逐中,经济文化有了相互渗透的机会,在蒙古草原上突厥与东胡部落相互融合,终于在十三世纪形成了伟大的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使蒙古族常使用可以在马上携带的器皿,这同时也导致元代早期的小型器皿多带系耳,以便于捆扎携带。器形上,扁形器皿较多。蒙古人会做白酒,他们的阿刺吉酒即蒸馏酒,酒精成分很高,易醉人,因此,蒙古人的酒器较多。手工业上,男人锻金铁为兵器,女人能刺韦做文绣,织毛毡类织物,这使蒙古人在四处迁徙的过程中能将毛毡类织物随处携带,并能在必要时就地安营扎寨。

西亚是对亚洲西部的统称,实际上是以叙利亚—阿拉伯沙漠地带为中心向外扩展的地区,各地区间紧密相关,文明互补。在远古时代,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农耕者处于半游牧的状态。其后在沙漠的北部、西部地区,一些游牧民族开始定居生活,他们的语言和信仰在传播中相互渗透、影响。《圣经》称他们是“闪(sheen)的后代”。公元前330年之前,阿契美尼德王朝把波斯帝国的版图推展到西至爱琴海东,东至印度河广大地区,波斯是古代伊朗的名字,该词曾有骑手、猎人之意,早期希腊人用‘波斯人’一词称呼伊朗高原的游牧民族。”波斯人的游牧民族观念对他们的艺术也有影响。这些西亚游牧传统使他们的审美意识,生活习俗成为蒙古族的楷模。波斯风格的手工艺品如织物等也备受推崇。

游牧民族特有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使他们对于便于携带的器皿,及金银制品具有特殊的感情。西亚诸民族在毡毯上席地而坐及饮食的方式也与蒙古族有许多不约而同之处。这些生活上的相同之处,是元青花大罐、大盘、高足杯(碗)、扁壶等器形产生的依据。

元青花的装饰主要来源是汉文化

忽必烈时期官方文书上虽无规定蒙古人、色目人(即最早被蒙古人征服的西域和中亚的各族人民)、汉人(即原金朝辖区的汉人、女真人、契丹人)、南人(原属南宋的江南汉人称之为宋人、新附人或南人)四等的明确记载,然而实际存在四种人等的等级差别。汉族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元青花不会按照汉族的审美崇尚发展,但由于汉文化的强大,以及元瓷“官搭民烧”的制作体制,使元青花这种“俗甚”的陶瓷装饰形式,在充斥着汉文化的制作环境中,按照蒙古族、伊斯兰民族的要求茁壮成长起来。在这种环境中,元青花不可避免地嫁接了诸多汉族传统文化因素。从主题纹饰上看,元青花的主题纹饰大多是中国的传统纹饰,如牡丹、束莲、龙凤、麒麟、松竹梅等。其中松竹梅纹的画法颇受元代绘画的影响。从辅助纹饰上看,波浪纹、回纹、蕉叶纹等,大多出现在中国传统器物的装饰中。

景德镇150件当代大师原创陶瓷艺术作品苏州巡展


10月3日,景德镇文广新局主办的“传承与创新”景德镇当代原创陶瓷艺术作品巡回展,在经过北京、深圳、澳门等城市展出后,落户苏州进行展出。本次展览是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重点展览项目,汇集了多位国家级陶瓷工艺大师作品在内的150件陶瓷精品,在苏州首次集体亮相。同时,景德镇美术馆授权江苏恒宁文化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景德镇美术馆——苏州陶瓷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加强陶瓷艺术在苏州地区的推广传播。

景德镇窑火历经一千八百年生生不息,“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极好的传播了中华文明,并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艺术当随时代,今天的景德镇,不断创新的意识使这座城市充满活力,一群具有原创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艺术家在继承传统陶瓷技艺的同时,运用各种艺术形式与陶瓷组合锐意探索,承载起了景德镇近当代以陶瓷美术为主线的艺术文脉,并向世人展示出这座千年瓷都的精神文化厚度,以及辉煌璀璨的陶瓷美术成果,将当代艺术推向了前景无限的活力空间。当代的陶瓷艺术不仅完整的传承了瓷器传统技艺,更是运用现代材料、工法、理念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展出作品既表现出传统历史韵味,又散发现代的审美气息。

在这次展出中,包括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陆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粉彩)代表性传承人傅长敏等当代陶瓷艺术大师一共带来了150件陶瓷艺术品。此次展出的展品装饰手法多样、造型丰富、题材广泛,荟萃了瓷都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精品佳作,它们或深沉典雅、或激情飞扬、或灵动飘逸、或抽象含蓄,既表现出传统的历史韵味,又散发出现代的审美气息。历史与现代的汇合,传承与创新的交融,展现了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发展的勃勃生机。完整的展现了当代中国陶瓷艺术的整体风貌,并将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在陶瓷材料、造型技法、陶瓷审美等多个方面的锐变展现了出来。

中国陶瓷出口巴西遭遇“暗礁”


近日,据陶瓷企业外贸人士透露,其在巴西市场的客户反映,11月份巴西外贸管理部门没有发放关于编号6907.90.00的产品的进口许可证,部分巴西进口商没有获得该产品进口许可证。据了解,6907.90.00的产品主要包括抛光砖、微晶石等。由于巴西当地的陶瓷进口商没有进口许可证就无法进货,而中国出口商则无法发货,产品也无法进入巴西市场。这样,就只有先前获得许可证的进口商才能进口该类别产品。

据反映,许多没有拿到6907.90.00产品进口许可证的当地进口商焦急地等待着。

记者向佛山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官员了解关于巴西停止发放6907.90.00的产品的进口许可证事宜,得到的回答是该局没有接到上级关于这条消息的通知,该官员表示,这种情况叫“行动不行文”。

某进出口贸易公司经理表示,由于他们公司是实行订金到账后发货的贸易流程,不发放新的许可证对他们影响不大。她还表示,“国内许多出口商现在都很头痛”。

巴西受2014年举办世界杯、2016年举办奥运会的拉动,中国的大规格抛光砖备受追捧。佛山一位陶瓷企业海外事业部经理表示,对于参加2011年巴西圣保罗国际建材展的企业,尤其是主推抛光砖业务的企业来说,影响比较大。他分析,主要经营国际业务的陶瓷企业没有订单会造成资金周转困难、囤货等现象。

对于不发放新的进口许可证,也有外贸公司和陶瓷企业提前得到消息,及时做好沟通,避免了重大损失。上述海外事业部经理则表示,由于之前有听到巴西外贸管理部门可能会停止发放进口许可证的消息,该公司很快就和巴西当地的客户进行有效、及时的沟通,客户们也都及时做好了准备。他说:“所以停止发放6907进口许可证对我们的影响并不大,但是对于没有及时做好沟通的企业来说,影响比较大。”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已召集多家进出口贸易公司和陶瓷企业在北京召开会议,商讨对策。

洞石官司还在继续

近日,嘉俊陶瓷相关负责人表示,嘉俊陶瓷已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东鹏洞石专利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已于11月8日正式受理此案,并发出受理通知书(2011知行字第91号)。11月21日,在该院第六法庭,法官对嘉俊陶瓷、鹰牌陶瓷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等当事人进行了询问。当天,包括东鹏的律师在内,各方当事人都出庭接受了询问。

这场旷日持久的洞石专利官司,究竟孰是孰非?望能够通过这次最高人民法院的受理再审法律程序,最终尘埃落定。

中国陶瓷出口基地落户大埔


日前,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与大埔县政府共建“中国陶瓷出口基地”,成为目前全市唯一的陶瓷出口基地。

据了解,大埔是首批省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陶瓷出口居全省前列。2013年,大埔陶瓷出口位列全省第三,其中日用陶瓷出口位列全省第二。今年1月至10月,大埔陶瓷出口26896万美元,同比增长27.5%。大埔县陶瓷基地以高陂陶瓷工业生产基地为中心,辐射周边光德、桃源、洲瑞陶瓷工业生产小区,形成“一基地三小区”格局,现有陶瓷生产企业188家,行业从业人员4万多人。

近年来,大埔县不断加大陶瓷基地培育力度,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争取广东省基地建设项目和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等资金,引导基地企业增资扩产、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市场拓展和节能减排,增创出口竞争优势。大埔陶瓷基地每年还发动组织企业以“中国青花瓷之乡”“大埔青花瓷”区域品牌赴国(境)外抱团参加专业展销会,开拓国际市场。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150件出口瓷器见证中国贸易》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150件出口瓷器见证中国贸易》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中国瓷器出口古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