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意瓷砖 > 导航 >

千钧万变意景无穷 中国名陶名瓷展开展

千钧万变意景无穷 中国名陶名瓷展开展

陶意瓷砖 瓷器中国古代五大名瓷 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

2021-05-07

陶意瓷砖。

中国工艺美术馆将于6月8日-28日举办《中国名陶名瓷展》。此次展览汇集了多个陶瓷产地的20多位名家的500多件作品。这些作品分别来自宋代五大名窑的作品:钧瓷、汝瓷、官瓷、哥瓷、定瓷;具有“瓷都”之称的景德镇瓷;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的石湾陶;创始于清代末年的醴陵瓷;在醴陵瓷基础上创新并发展起来的汉光瓷等名陶名瓷名家之作。

作品中包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以及著名陶瓷艺术家及中青年优秀创作人员的佳作。有已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的钧瓷,他创作的钧瓷作品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和发展,作品充分体现出钧瓷所特有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千钧万变,意景无穷”的窑变效果,造型古朴大方,纹饰简练,工艺精细,代表了当代钧瓷的最高水平。现年已76岁高龄的石湾陶艺泰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庄稼的陶塑,他善于文人和仕女的创作,通过对人物的面部及衣纹的细微刻划,使作品达到形神兼备,生动传神的艺术效果,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的定瓷,体现了定瓷胎质薄如蛋壳,釉色浑厚凝重的特色。汉光瓷创始人上海工艺美术大师李游宇的作品,是在醴陵瓷的基础上,通过对瓷质的改造,使汉光瓷质比醴陵瓷更加细腻洁白,具有玉质的感觉。配以淡雅的花卉装饰,使造型和色调清新雅致,协调统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参展的作品中,还有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赖德全、涂翼报、朱正荣、宁勤征等人的作品,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刘建军和靳琳琳的作品;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毛正聪等人的作品;还包括精心挑选的陶瓷艺术家的代表作,如景德镇陆如的釉下青花,醴陵陈扬龙的釉下彩瓷等。

这些作品代表了当代中国各地区、各瓷种的较高水平,众多大师的作品在中国工艺美术馆汇集,让更多的收藏家和观众了解到我国悠久的陶瓷历史和丰富的陶瓷文化内涵,同时,有机会零距离接触大师、名家的作品。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千变万化的陶瓷耳式


耳, 是陶瓷器物的组成部分,也叫器耳。在陶器产生不久它就出现了,已经历了7000年以上的发展史,留下了众多的历史信息。了解和认识器耳是文物工作者、拍卖工作者、收藏爰好者的基本常识。这对于认识器物、正确为陶瓷器命名、掌握瓷器发展的时代特点以及陶瓷器的鉴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瓶、壶、罐、陆等陶瓷器附属物的耳,多附于器物的颈、肩部。有的学者将附于肩、腹的也称之为耳,并将附于颈部的耳称颈耳,附于肩部的耳称肩耳,附于腹部的耳称腹耳。耳一般呈对称分布,式样丰富多彩。据不完全统计,陶瓷器耳的式样至少有50种以上。大致可分为象形耳、态势耳和特殊耳三类。

象形耳是以耳的形象命名的耳,又分为动形耳、植物形耳和其他形象耳。动物耳又称鸟兽耳或牺耳。牺,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牲畜。《辞源》《牺尊》条引《南史•刘沼传》附刘杳:“尝与(沈)坐语及宗庙牺尊,……杳曰:“古者樽彝刻木为鸟兽,凿项及背以出内酒。”可知牺尊为鸟兽尊。同理,牺耳为鸟兽耳。兽耳有龙耳、螭耳、夔耳、虎耳、鹿耳、犬耳、兔耳、羊耳、牛耳、狮耳、象耳、铺首耳、鼠耳、蝙蝠耳等。鸟形耳和凤耳、海燕耳、鸠耳、鹦鹉耳等。这一类里也包括鱼耳、摩羯耳、面形耳。龙耳,龙一般蟠伏于器肩和颈部两侧,有的龙头作回望状,有的龙头向外、有的龙头向内;多流行于隋唐时期,以双龙耳瓶最为典型。元、明、清时期的龙耳也常见。对初学者来说,龙耳中最难区分的是螭龙耳和夔龙耳。螭龙,又称螭虎龙,是无角的龙,神话传说为水神。一说为雌龙,一说为龙子,又名蛟龙、蛟螭。

青花釉里红扁瓶(夔耳) 也称花式龙、香草龙、一足龙,是神话传说中的瑞兽。其状如牛,上唇上翻呈象鼻状,口吐一朵莲花或串珠,有前足而无后足,多有双翼,自前足之后都化成卷曲的花式。这两种耳式流行于商、周至春秋战国肘期的印纹硬陶、原始瓷器上;明、清瓷器也常见这两种耳式,以清至民国时期最多。虎耳,一种是铺首塑成虎面衔环耳,如南宋龙泉窑青釉双环虎耳弦纹瓶、清乾隆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虎耳尊等。另一种耳塑成虎形,有立虎和卧虎。立虎后爪立于器肩、前爪搭于器沿,虎头则向高于器口,虎眼圆睁,两耳竖起,虎尾圆卷于后背上,这种耳多流行于宋元时期的香炉上;卧虎伏于器颈两侧。作回首凝望状,见战国朱绘陶壶。鹿耳,流行干西汉的陶瓿和清代的瓷仿铜器尊或鹿头尊上,两只鹿或鹿头塑于器肩部。犬首耳,见1990年河南新郑卷烟厂春秋墓出土陶器,鼎、盘、钵、盆多附此耳;犬两眼圆睁,两耳竖立,翅首仰望,似与家族有关系,以后很少见。兔耳、羊耳、牛耳、狮耳、象耳等多流行于元、明、清至民国时期,以瓶尊等为多见。其中的羊耳,多为羊首耳,除双羊首外,还有三羊首,取“三羊(阳)开泰”之意,以清代蟮鱼黄釉和蟮鱼青釉尊上最为流行。铺首耳,铺首原指附于门上、兽面衔环的门环,后来用于青铜器和瓶、罐、壶等陶瓷器的装饰。铺首耳一钟是做成兽面衔坏的模型贴于器物上,环不能活动;另一种是只帖首面,配以活动的环,故又称环耳或活环耳。陶瓷器的铺首装饰以西晋青瓷为多,元、明、清代延续使用。鼠耳流行于三国两晋时期,见西晋青釉扁壶,肩部附鼠形耳一对。蝙蝠耳流行于清代,且乾隆青花农耕图扁瓶(壶)和粉彩缠枝莲荷花壁瓶。鸟 形耳状如两只鸟伏于器物的颈、肩、腹上,常见有凤耳、海燕耳、鸠耳、鹦鹉耳等。凤耳,制成凤首形,宋代的龙泉窑瓶、汝窑尊流行此耳。海燕耳,只见清代"海晏河清尊"的耳式。鸠耳,流行于清代,见景德镇官窑茶叶末釉尊和粉青釉壶,颈两侧附鸠衔环耳一对。鹦鹉耳,流行于清代,见乾隆朝松石绿釉扁瓶,肩腹部有一对鹦鹉附其上。鱼耳,一种称鳅耳,其状呈鳅鱼形,宋代官窑、哥窑、龙泉窑的瓶、炉流行此耳,清代有仿制品;另一种做成鲌色状,鱼头、鱼尾、鱼鳞、鱼鳍清晰逼真,弯曲帖于器口下,见元代青花罐。摩羯耳,摩羯是印度神活中的一种长鼻利齿、鱼身鱼尾的神异动物,被尊为河水之清乾隆鳝鱼贵釉炉(狮耳)精、生命之本。常见于古代印度的雕塑和绘画之中。东晋时随着佛经汉译传入我国,到了唐代,成了金银器的装饰图案。后来也移入瓷器装饰,但作为器耳则见于元代。人面形耳,见清乾隆茶叶未釉瓶,口及器身均为四方矮角形,直颈,斜肩,鼓腹,圈足,颈部饰人面双耳。

植物形耳有花耳、石榴耳。花耳,耳制成花形,多为菊花,明代的瓶类流行此耳。石榴耳,流行于清末、民国时期,多为瓶类耳,颈部饰石榴一对。

其他象形耳有牛鼻式耳、山形耳(包括山字耳、峰形耳)、月牙耳、云耳、火焰耳、鸡冠形耳、绶带耳、如意耳、如意绶带耳、朝冠耳、戟耳、凤眼耳、索耳、牌耳(蝶耳)、翅式衔环耳、瓶形耳、压经耳等。牛鼻式耳,形体宽大,呈牛鼻状,流行于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陶罐上。山形耳,最早见春秋时期原始瓷鼎耳的造型,鼎腹浅盆形,平底,口沿平折,上置两个峰形耳。清代流行山字耳,其形如同横“山”字,多见于瓶的耳式。月牙耳像月牙状置于瓶颈两侧,流行于明代正统时期前后。与月牙耳形差不多的是戟耳,因其形似兵器戟而得名。戟耳有两种,一种如同方天化戟的一半,器颈部横出两个柱状体,在两个柱状体头上连有月牙刀;另一种是半月形,与器壁单柱相连,与月牙耳的区别在于月牙耳正面略宽,没有凸棱,戟耳边上有凸棱,与器壁连接的扁柱体比月牙耳窄;戟耳流行于宋代,明清有仿制品;月牙耳流行于明代。云耳,如同卷云,有内卷云匀外卷云,内卷云耳半圆形扣于器颈两侧,半圆内饰云卷镂空;外卷云向外饰云卷,有的云卷如同“回”字纹镂空;流行于清至民国时期。绶带耳,颈部弧形伸出两条绶带,作半环形后,带尾帖于肩上;流行于明永乐至宣德年间,多见授带耳葫户瓶(壶),又称宝月瓶、 抱月瓶;清代有仿制品。如意耳形同s形如意,清代流行,最典型的是乾隆时创制的如意耳葫芦瓶。清乾隆时还将绶带耳和如意耳合在一起,如意下飘着绶带,称如意授带耳。火焰耳,流行于春秋时期,多见原始瓷罐的耳式,罐肩部对称立一短圆柱,柱面帖塑火焰状耳。鸡冠形耳,流行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出土的深腹罐、鼎和缸等陶器上装饰这种耳。朝冠耳,因其形似朝冠的耳而得名,流行于明清时期,多见于香炉的耳式。索耳,也称绳耳,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黑陶绳耳罐,西周有原始青瓷盂,以后各代都有此耳式。凤眼耳,又称桥形耳、虎眼耳。流行于明清时期的香炉或熏炉上,常在炉沿上塑相对的镂空外侈耳,如耳面较宽平,桥形,称桥形耳;眼,则称凤眼耳;如镂空处两角浑圆,形如虎眼,则称虎眼耳。牌耳,流行于清末、民国时期,耳上饰镂空的圆点,如同牌九上的点一样,多为瓶类耳。这种耳又如蝴蝶的翅膀,故也和蝴蝶耳。与这种耳差不多的是翅式耳,耳形如鸟的翅膀,但翅膀中间只有一个圆形镂孔。有的还从其镂孔中贴塑一环,成为翅式衔环耳,这种耳流行于元代,见卵白釉连座小瓶。瓶形耳,只见清代乾隆炉钧釉瓶,灯笼尊式,翻口,短颈,溜肩,长圆腹,圈足外撇,肩下、腹上饰瓶形耳-对,瓶上饰瓶耳,瓶上加瓶,仅见此一例。压经耳,双耳的上端微微上翘,如同用镇纸压住一般,故名。多见明清香炉的耳式。

态势耳,是指由耳的状态和气势命名的耳式。有大耳、卷耳、扁耳、贯耳、冲耳、曲耳等。大耳,耳形扁宽,从口沿外弧向下一直到腹部,与腹壁相连,流行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的陶罐上,有一种不让主体的气势。卷耳,是耳向外侧卷曲、流行于明清时期;明成化香炉、清代大吉瓶多见此种耳式。扁耳,有的方片形斜贴于器颈上,有的方形中空,有的半环带三凸起,但厚度都较薄,故称扁耳;最早见春秋时期的彩绘陶双耳壶,耳宽面对壶体,正视耳为侧(窄)面;以后流行于明代,以正统时期为多,一般耳侧面对器体,正视耳为宽面。贯耳,又称投壶耳。呈竖置管状,管上下贯通。如管较短,则称鼻式耳。早期多用于系绳,后来用作装饰;始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黑陶贯耳壶,宋代官窑、哥窑、龙泉窑,明、清景德镇窑的瓶、尊上多流行此耳式。因汉魏时游戏用的投壶多附这种耳,故也你投壶耳。冲耳,又称冲天耳、朝天耳。有的耳从器颈或肩上伸出,或连着口沿,微斜上伸,直刺苍穹;有的口沿上半环直立,气势冲天;元、明、清香炉上常见此种耳。冲耳的特点是直立向上,故有人也称其为直耳、立耳或直立耳。相对于直耳的是曲耳。曲耳有内曲耳和外曲耳,内曲耳由颈部伸出向内弧曲;外曲耳则从颈部伸出向外微呈s形弯曲,有的耳顶部稍显粗大,有的耳顶部尖扁;如s形上部外展较大,则为朝冠耳了,也可以说朝冠耳是曲耳的一种。曲耳多为明清香炉的耳式。

特殊耳,是指耳式独特,无法归类者。有盲耳、单耳、双复耳、三耳、夹耳、扁环凸起耳等。盲耳,见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山类型的陶壶上,鸡冠状,其上有孔的称系,无孔的为盲耳,起装饰作用,一般竖置于壶口沿两侧。单耳,即一只耳,有单颈耳和单肩耳,流行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壶上,多为环形。双复耳,即两侧各有一对形制相同的耳;见于隋代双复耳瓶。三耳,流行于春秋时期,见原始瓷三耳钵,肩上置三兽衔环耳。夹耳,流行于五代南方地区,宋代也有制作,为仿木桶式耳;罐肩部有对称立夹式双耳,耳上都有相对的穿孔,盖两侧各伸出一横栓,栓端各有穿孔,器盖横栓合于立夹内,可于一端孔中穿上横轴,使器盖能自由开闭;也可两端都穿上横轴,令器盖闭合,移动时器盖不致滑落。有的与二立耳成直角方向又各有一单耳,也有穿孔,用于穿绳提携。扁环凸起耳,底部为扁环形,环上部向外凸起一个或两个扁方柱体,不是环耳,不是兽耳,也看不出象形和态势;但在西汉原始瓷青釉水波纹瓿上,却显得匀称、和谐。浙江省博物暗藏一件西汉原始瓷罐,其耳式与这种耳差不多,右耳已残,耳面压印一手举剑,一手持盾的武士图案,和其为兽耳,不知何据。安徽涡阳石弓山汉墓出土陶瓿,半环上只有一个扁方凸起,耳面饰铺首,并称之为半环耳。看来这种耳式有必要深入研究并给予恰当定名。

除了上述耳式外,也有将系称作耳的。故也顺便谈一下系的同题,系,是壶、罐、瓶类器物肩、腹部用于穿绳提携的附属物。按一般的理解,凡是用于穿绳提携的都应称“系”,而用于装饰的才称“耳”。但由于地方习惯和传承的原因,常见有明明是系也称耳的。细想起来,器物上的附件,没有单纯用于系绳提携,而不起装饰作用的。从这一点上看,“系”叫“耳”也是可以理解的。

系有环形、条形、桥形、龙首、鸡形、鼠形等式样的双系、四系、六系、八系,呈对称排列,多见早期器物。也有等距三系、五系者。三系流行干五代时期,见孔雀蓝釉三系陶瓶;明清时期也有制作,明有翠青釉三系罐,清有撒金描金三系壶;五系见北宋钧窑花口莲花尊。环形系,呈圆环形,其中小而圆,中部有一孔的,又称小系。系环有圆形、方形、扁形;扁形有宽有窄。条形系,采用泥条形式贴塑在器肩部,有竖贴和横贴的不同;以东晋器较多见,各朝代器物都有这种系。桥形系,在东晋至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器物中较为多见,明清时期的紫砂壶也有这种系,其外观如梯形,内为拱形,如同一座拱桥贴塑在器物的肩部。每侧成对贴塑的环形、条形、桥形系,又你复系,有双复系和四复系,多流行于汉魏六朝时期。龙首系,龙首形,龙鼻下卷构成圆环;鸡形系,流行于西晋时期,见越窑青瓷鸡形四系罐,肩至腹中部上对称贴塑四鸡形系,鸡引颈展翅匍匐在器上,喙紧贴脑肩部,呈喙食伏,构成系环。鼠形系也即鼠耳。

以上是我们对陶瓷器耳式的初步学习和归纳,因资料有限,肯定不够全面。整理出来,请专家指教,也请有兴趣的同行补充完善。

景瓷与书画价差十倍 景瓷经纪人称其潜力无穷


景德镇瓷器虽承袭巨大历史美誉,但由于近20年来市场体系混乱,导致当代景德镇瓷收藏前景莫测,市场呼吁专业的经纪人队伍出现,为收藏者廓清脉络、指点方向。日前,当代景德镇瓷收藏家出身的翰瓷艺术空间主人王焱文指出,当代景德镇瓷器作品与同类中国书画相比,价格差距在十倍以上。

目前,当代景德镇瓷名家的作品价格已高涨,但最高的刚达百万元,同样级别的中国书画大师作品价位已上千万。普通景德镇瓷名家作品低的只有一两万一件,甚至数千元,而同等书画名家作品价位在数万至十多万元。王焱文认为,中国书画与景德镇瓷画面本质上没有多大差别,由于经历了十年动乱,许多书画家不敢画东西,而景德镇瓷则因其实用性,画家们几十年笔墨未曾间断。王焱文在景德镇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发现有的艺人工笔画水准相比昔日宫廷画家也毫不逊色,但却价差百倍。

“现在景德镇艺术家一年的收入低的只有几万元,巨大的价值认知空间总会被发现和填补,现在景德镇瓷最需要的就是好的市场平台。”王焱文表示,这样的平台包括合理的价格体系、经纪人与艺术家的合作关系、善于类比的发掘眼光和优质的包装手段等。

千名外商汇聚淄博国际陶博会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二00五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暨世界瓷砖大会,今天上午在中国陶瓷名城——山东省淄博市拉开帷幕,来自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外宾汇聚齐国故都,共同领略陶瓷盛会的风采。

淄博的陶瓷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记载早在八千多年前,陶瓷文化就在此孕育产生。国际陶瓷博览会在淄博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陶瓷博会已然像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客商聚集淄博,为这座齐国故城的经济发展增添了勃勃生机。参加今天开幕式的国内外客商逾五千多人。

据了解,本次陶博会将历时四天,期间将举办世界瓷砖大会、中外日用、艺术、建筑、卫生陶瓷展览交易会、优化金融生态论坛、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招商项目签约仪式、银企洽谈会、中国名牌战略论坛等活动。与往届相比,今年的陶博会内容更加丰富,新增加了世界瓷砖大会、中国名牌战略论坛等重要活动。

据了解,参加开幕式的还有世界瓷砖论坛组织及各国陶瓷协会、外商积极参会,欧洲瓷砖联合会秘书长等官员及许多业内人士。

千年景瓷来京“显摆”


昨日,“燃烧的辉煌”暨景德镇12至21世纪陶瓷艺术杰作展在王府井工艺美术大厦四楼拉开大幕,500余件陶瓷珍品让参观者大饱眼福。

本次展览展出精品500余件,纵贯宋代景德镇置镇以来的千年时间,其中不乏珍品、佳品、绝品。活动主办方景德镇市陶瓷文化传播协会秘书长王健称,在历史上取得过很大成就的民窑瓷器是本次展览的重点,如宋代瓷片、茶盏、花瓶等,当代中青年实力派如王强的《敦煌》等作品也占了相当大的展台。《敦煌》信报记者李方宇/摄

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名为《红色官窑7501》的一套茶具,通体细腻半透明,上有水兰梅花图案。据王健介绍,1975年,中央一个序号为7501的文件传达景德镇,要求给毛泽东主席制作一套茶具。当地政府立即组织了最好的工艺师烧制,烧制完成后将最好的一套送至中南海,其他的次品送给了职工作为福利。

王健介绍说,此批茶具目前世上仅存两套,另外一套曾在上海的一次拍卖会上拍出,价格高达12万元。“‘文革’期间,景德镇还能保持如此高的艺术水准是非常难得的,所以重要的不是价格,而是它具有的历史价值。”

据悉,此次展览是景德镇置镇千年大型纪念活动的一个部分。主办方特地在展览上展出了陶瓷制作原料、制瓷生产工具等实物资料,还对陶瓷的制作流程以及景德镇的风土人情做了介绍。

月记窑国际壶艺双联展开展


“有德有壶”德化月记窑国际壶艺双联展

4月29日,“有德有壶”德化月记窑国际壶艺双联展举行开幕仪式。此次展览展示了来自荷兰、英国、新西兰、印度及国内一批陶艺大师的精美陶瓷艺术品,展览时间将从4月29日延续到5月10日。

据悉,参展陶艺家荷兰著名壶艺家蒂娜克·凡及从上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自学陶艺。她的作品主要是拉坯成型,成为“非中心点拉坯法”的开拓者。她的茶壶作品被荷兰女王比阿特丽克斯收藏。蒂娜克应月记窑艺术中心邀请,于2010年4月在中心驻地创作100件高白瓷茶壶作品,茶壶形态迥异,曼妙多姿,将壶艺作品做到了极致。

近年来,德化县提升陶瓷文化内涵,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使之成为推动陶瓷产业升级的动力引擎。目前,德化陶瓷创意产业基地已被省发改委确定为重点培育发展的海峡西岸十大创意产业园区之一。作为文化产业开拓者的月记窑陶瓷创意中心,一年多来共接待国内外著名陶艺家、专家、学者500多人前来交流、创作,成为德化陶瓷一个对外交流窗口、国际陶艺家交流的重要平台,并成为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重点打造的7个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之一。今年,德化县还将着重办好中韩陶艺家交流会、首届月记窑“德化之约”国际夏令营、第二届德化月记窑国际柴烧研讨会暨世界十大馆藏德化瓷博物馆馆长论坛、陶瓷文化创意大赛等国际陶瓷文化交流活动,加强陶瓷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德化瓷章魅力无穷


1996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德化“文革”瓷章是个宝,加入了收藏或经营队伍。他们走街串巷,发掘德化“文革”瓷章中的精品、珍品、罕品。这些高级瓷章在“第二市场”即被收藏家高价购存,偶尔流入“第一市场”,一露面便被有见识的收藏家高价买下收藏了。前不久,笔者接到一友人电话称其从三明购得一枚小五角星浮雕章,我如有意购存,他愿送至家中。该章直径5.3厘米,其形其韵皆与红五星高浮雕大章一致。该章虽小,却是大章之母,应出自同一设计人员之手,弥足珍贵,遂以高价买下。

我曾于1996年9月发表《德化毛泽东瓷像章图谱》和《德化毛泽东像章概说》。时过境迁,如今德化章不论是内涵或外延皆丰富得多,德化章的收藏和研究渐入佳境,进入到一个新时期。比如毛主席各个历史时期头像系列(5.5厘米),当年只见到12种,现在已发现有20种,我集到14种,历经5年增加4种,收集难度可见一斑。再如心形异型章,当年只见到两种,属礼品章,极罕。如今已发现有10种,应属一套。不论是谁,能把这套章集齐,对德化瓷章的收藏史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又如烤漆章,我在《概说》一文中,只说到十几种,现在综合几位藏家的藏品看,5.5厘米的约有70种,6.5厘米的大约有50种,而且,此类章可划分为若干独立的系列,在系列中又可出现大套套小套的情况,小套能集齐已属不易,大套能集全就属难上难了。此外,在“诗词章”、“名画章”、“套章”等也都有新发现。

1997年至2000年,全国各地的像章,不论是金、银、铜、铝或竹、瓷质的都有赝品出现。至今,外省某地生产的新瓷章、新瓷版画仍然呈铺天盖地之势。前二年,泉州市面上也发现有少量德化章赝品,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关注,为了防止它的蔓延以及提高鉴别水平,由我执笔写成了《德化像章及其辨伪》一文。当初,我们确定的原则是:从学术角度出发,探索辨伪问题。文章在内部交流后,有一定积极意义。最明显的是市面上的德化章新品销声匿迹了。

德化瓷章,魅力无穷。不仅仅因为她的洁白无瑕和精湛工艺,还因为她蕴藏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等待我们去开发、去探索。当我了解得越多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对德化像章知之甚少,任重而道远。

浅谈近现代,梅花在陶瓷上的千变万化


梅兰竹菊,号称四君子,历来受到国人的喜爱。梅以其迎霜斗雪、铮铮傲骨、坚贞不屈而成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历代咏梅的佳句车载斗量。“疏影横斜水深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一种朦胧的美感。“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借一枝梅捎去春讯,也寄上对友人的思念。“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梅花落》成为笛中名曲。“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让人触摸到早春的气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富有哲理思辨的意味。“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活画出陆游的豪放和对梅的喜爱。毛泽东同志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把梅花拟人化,一反“已是黄昏独自愁”的萧瑟意境,显得开阔自信。

张松茂《和靖咏梅》(局部)

以梅入瓷,瓷梅结合由来已久。清康熙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杯,第十二月为腊梅,杯身题诗云: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均为康熙御用酒杯,花卉出以青花五彩,明艳雅丽,玲珑雅致。故宫收藏的一只雍正青花釉里红梅瓶,绘岁寒三友,题诗云:竹有擎天势,苍松耐岁寒。梅花魁万卉,三友四时欢。青花釉红相映,赏心悦目。

迨及近现代,梅花深受陶瓷艺术家热爱,成为最常见的表现体裁和内容。“寒到十分清到骨,始知明月是前身”。其独傲风霜、凌寒飘香的品性,不仅仅是真实写照,也是一种精神象征。民国有珠山八友之一的田鹤仙开山拓荒,继之王鹤亭、张松茂大师开宗扬名,再经当代各位陶艺家开枝散叶,各具风格,蔚为大观,成为瓷画界的一大亮色。

梅鹤形影不离,缘于“梅妻鹤子”的林和靖。田鹤仙、王鹤亭均擅梅花,而名字中有鹤,梅鹤双清,实是巧合和缘份。田鹤仙自号荒园老梅,斋名古石,擅山水,后专攻梅花,出类拔萃。他曾经道:生平事事多迟钝,画到梅花不让人。自谦中暗藏自许,作品有《红梅图》《老梅图》《墨梅图》《岁寒三友图》等。王大凡题诗赞曰“山水清晖成一格,梅花作出更无双”。王鹤亭为瓷都名画家八虬之一,曾拜康达为师。上世纪40年代,作品曾被作为国礼赠送美国总统罗斯福,一举成名。专攻花鸟虫草,尤擅梅,号梅花大师,大型瓷板画“梅花图”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笔下梅花劲俏挺拔,千姿百态,用笔老辣,设色雅丽,有《天寒有鹤守梅花》《六鹤同春》《暗香飘影》等。

与王鹤亭以绘就梅花的姿容和神韵见长有别,张松茂大师主要刻画梅之精神与骨格。其《百花争艳》大型釉上彩瓷板,以牡丹、梅花为主,牡丹雍容盛开,梅枝苍劲峭拔。衬以香兰、山茶、栀子、水仙、迎春等,点缀蜂蝶,画面密而不繁,紧凑有序,布局谨严,错落有致。集十余种花卉于一体,毫无堆砌臃塞之感。让人仿佛置身春花绚烂、春景怡人之境。

《和靖咏梅》瓷板遒枝拙干,白蕊点点,铁骨冰心,倍见精神。和靖拄拐杖携一小童,登山而咏,几缕淡云浮在远天,五只仙鹤一掠而过,恬然自适,勾人隐逸之思。满幅冰姿玉影,纤尘不染,“疑是林逋手自栽”,与和靖先生的精神气质恰合。

赵惠民先生的《中国百花仙女》彩盘,其中一幅以梅花神寿阳公主为主图案,披红裘,执枝条,左侧一株梅茎,红蕊纷绽,右侧几茎梅枝旁逸而出,两只白羽丹顶鹤一昂立一蹲伏。整个画面云雾缭绕,去尽烟火气,宛若仙境。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宁钢的梅花系列,多次获奖,并被各大美术馆收藏。其梅花主题作品运用泼釉创作梅干,不重勾画,而重写意,有凹凸堆雕之感,独具创新创意,风格一变。红地褐干白蕊,抽象具象交融,满纸繁芜,而意境顿出。

“秋从夏雨声中入,春自寒梅蕊上寻”,梅是春的使者,有“独占人间第一春”之誉。市非遗传承人钟宜彬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创作的粉青堆雕梅花斗彩天球瓶,一株精神矍烁的龙形老梅屹立天地间,傲霜斗雪,朝气蓬勃,愈见劲拔。书“独立·民主·自由·第一春”九字,寓武昌起义结束千年帝制为华夏迎来新春天,巧借红梅“只把春来报”的深意,热情讴歌中华民族的新生。松茂大师《春讯》大瓷板,纯绘老干新枝,盘根交错,俯仰欹侧,遒劲瘦硬,如游龙,如铁干,如瘦石,而梅点纷繁,或含苞,或吐艳,呈现欣欣向荣、一片生机之景。

梅雪相伴,皑皑白雪映灼灼红梅,是何等的一个清明之境。踏雪寻梅是古时文人雅趣之一,也是陶瓷乐于表现的体裁。何许人《骑驴赏梅图》,茫茫天地,山癯水瘦,一人一童一蹇驴,独向清寒,可见爱梅之切。凌宗正大师擅长雪景山水,扇形瓷板《踏雪寻梅》获日本恩巴现代艺术馆在景德镇组织的陶瓷名作展览会一等奖。邹宝林《宝琴立雪》瓷板,剪取《红楼梦》中描绘宝琴的经典画面——“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背后遥等。”背景是大雪覆盖的楼阁。人美雪白梅清,几疑置身瑶台。

7501毛主席用瓷除著名的水点桃花外,也引入了梅元素,有一款翠竹红梅纹用具,含茶杯、盖碗、渣斗等。画面造型据说由老艺术家黄海云、舒松水勾画,竹茎梅枝、翠叶红蕊交错,简洁明快,在光洁的釉面上占据一隅,落落大方,愈增其洁。梅红发色纯正,艳丽欲滴,据说是经特殊配方和专业煅烧,几经试制才成功的。

在景德镇丰富多变的表现形式下,瓷梅不拘一格,千变万化,创意倍出。有青花、釉里红、粉彩、青花釉里红、青花斗彩等,有墨干红蕊,褐干白蕊,粉干红蕊,青花干红白相间,甚至纯粹青花。千姿百态,行云流水,令人目不暇接。

梅为传统吉祥之物。梅蕊五瓣,故有“梅开五福”之说,与绶带鸟构成“梅花双寿图”“寿梅图”,枝头缀以喜鹊寓意“喜上眉梢”……

愿这朵苍劲、秀逸的“老花”永远绽放在瓷苑,飞入寻常百姓家,为世人带来吉祥、喜气、福寿!

《人间国宝》寻找中国四大名陶——建水紫陶


《人间国宝》由云南卫视和国内免费直播鉴定领导品牌天天鉴宝App联合推出,节目旨在向全社会展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云南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陶器硬度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而且质地细腻,光亮如镜,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的特点。如今,紫陶在建水已经成为了建水的一种生活方式,融入在这座城的点点滴滴,今天我们要寻找的宝贝就是建水紫陶。

今天的两位寻宝人——

陶艺匠人潘娟为建水紫陶植入了新元素和新理念,她的作品除了扩宽了紫陶的实用性,更加大了艺术性和观赏性;作品大多融合了大自然和平时的生活。同时潘娟老师的作品都是通过很长时间的打磨和烧制,所以陶面的质感既有金属的光泽感,又非常细腻柔润。

陶艺大师陈学将制陶工艺和微雕工艺完美结合,制作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紫陶工艺品。他的得意之作——紫陶笔洗,其身上的花纹是五千多字的《金刚经》,每个字大约一两个平方毫米。制陶工艺和微雕工艺的结合艺术,凝聚了陈学老师对世界、对艺术的认知。

云南卫视

《人间国宝》

今晚21:30

敬请期待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千钧万变意景无穷 中国名陶名瓷展开展》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千钧万变意景无穷 中国名陶名瓷展开展》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意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