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多厚 > 导航 >

鉴定瓷器靠科学:公正、准确、好处多

鉴定瓷器靠科学:公正、准确、好处多

瓷砖多厚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老古代瓷器鉴定

2020-04-29

瓷砖多厚。

我国虽是一个多民族,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但古瓷器的存在还是有限的,因为古瓷器是没有再生力的,它不可能像庄稼那样,年年有收成;也不像工厂那样,月月出成品。它历经过无数的战乱及人为的浩劫和自然的伤损,其存世量是越来越少了。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后的安定繁荣,使古瓷器的价位一升再升,这就势必导致大批赝品、仿品的上市,这些以假乱真的仿品,严重冲击着收藏品市场,无情伤害着众多的藏家、专家。如某博物馆专家获悉内地某省有一批窑器出土,即打了报告,领了笔巨款,日夜兼程赶到那地方,兴冲冲买回后,经多位文物专家鉴定,发现是赝品,这个主持专家一夜间急白了头……

再如,广东某海关截获了一批闯关出境的明清时期官窑瓷器,为确定这批走私文物的真伪和价值,海关方面请来六位文物专家审鉴,经过他们的“法眼”,六位专家一致鉴定为国内罕见的珍品,其中还有国家一级文物。在货要没收,人要吃官司的急情下,走私者不得不交待:是自己在景德镇李家坳一作坊定做的高仿品。海关不信,就带上专家随同走私者来到李家坳一作坊,当坊主得知来意后,不慌不忙地从床底下拉出一个大浴盆,里面装满了清三代官窑器。文物专家一声大喝:“哪里来的﹖”坊主大声道:“本人仿着玩玩,弘扬民族文化犯法了?”专家额手惊呼:“看不懂,看不懂”

综上所述,由此提醒我们的专家,不要过分迷信传统的鉴瓷法,要相信和依靠现代高超的科学,跟上时代的节奏,要以高科技为主,传统法为辅。试想,如果那七位专家不固执己见,肯放下架子、面子,当时采用精密的科学仪器,对瓷器进行釉子老化鉴定,热释光年代测定技术,就完全可以避免上述的损失,避免众专家在众目睽睽下的“看不懂……”。事实胜于雄辩,高科技与传统法那强那弱那主那辅已成定局。

单一采用多年来毫无进展的传统法鉴定古瓷器所体现的这特征、那要求,对于专业的高仿瓷作坊主来说,是极易达到的,比如矿土不用球磨机,用脚踩淘泥,这样淘出来的瓷土,就留有气泡和细小的颗粒,与老器无异;青花料里加点红头、黑头,使之泛出紫红色;青花中的铁锈斑,以增加氧化铁的成份来解决;元器应持有的晕散,则通过控制窑炉的气温来实现;你要火石红吗﹖他可将湿的老糠灰垫在器物的底部,进窑烧成后,底足就会出现“火石红”;你要出土器的土锈吗﹖他可涂上一层红泥,使泥浆渗透到开片纹里;你要古老的年代吗﹖他可用高锰酸钾加硝酸,再加松香水,按一定的比例调和后,刷在器表面,一小时后,就穿越时间隧道,回到你所要的元明清年代……这就是作坊主多年来针对一成不变的传统鉴瓷法长期攻关后的高仿品,凭你的凡胎肉眼是很难识破的,上述的群体专家在这些高仿品面前的“走眼”就是铁证。难怪我的好朋友、一个高仿瓷的作坊主说笑过:如用科学的精密仪器代替传统的鉴瓷法来鉴测古瓷器,我将失业……

世界著名的苏富比与佳士得的鉴定家们,虽是世界级的鉴定权威,却仍然乐意采用精密的科学仪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而我们的某些专家宁可多闹笑话仍死死抱住老祖宗传下的土“法宝”不放,孤军作战有瘾,可能是因有世袭的领地与优越的特权,一旦被高科技所顶替……有难言之隐吧

足球场上有吹黑哨的裁判,专家队伍中也有黑嘴念歪经之徒,同一件瓷器经三个专家鉴定,却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不知究竟是缺才还是缺德,唯一不缺的共同点——铜臭作怪。对某些专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病态”而言,哪有公正、道德可信,可怜的瓷器不会说话,否则,该知有多少冤魂屈鬼来讨公道啊

只有科学才是公正无私、没有贪欲杂念、最为客观的。人类的发展,就是向科学进军,高科技的精密仪器必须发挥其技能。决不可鸡蛋中挑骨头,以其一丝或一毫的不足而遭某权威专家的全盘否认。纵观专家“走眼”的事故还少、还小吗﹖而科学又给谁带来过如此的“走眼”和损失呢它给人类带来的是光明、是公正无私、是准确、是真实,让我们全面的向科学进军吧。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如何准确鉴定紫砂壶


在古陶瓷鉴定中,造型的鉴定是极重要的一项。孙瀛洲先生《鉴定瓷器的要领》:"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一般说来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征,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此一理论放诸紫砂鉴赏亦然,宜兴紫砂因为不同时期的环境,不同社会的人们的工艺、美学、经济等社会文化都是有所差异的。因此,作假者(尤其是中低档仿品)很容易在模仿古器时,顾此失彼,留下蛛丝马迹。至于较高档的仿品多是专家、老手所为,他们深知鉴定的特征,既想蒙骗作假又怕被行家识破,所以仿造时便仔细做出若干特征来,这样反倒留下鉴定的依据。

对于紫砂器形制的鉴定,首先要明确辨认各个时期紫砂壶造型的特点,以及其演变发展的规律,归纳出同一时代作品的相似之处。紫砂壶的形制在明代的式样较少,多为圆器或仿青铜器,造型多素雅少华丽。风格古穆典雅,优雅婉约,文人气息重。清代早中期的紫砂壶形制有着太平盛世的气度,多少也受到宫廷、贵族的华丽气息影响,形制大方,气韵开朗,偶有求变者亦不失法度。清中期因文人致力参与紫砂壶艺,壶风儒雅,线条自然,不夸张低俗,壶身常有书画壶铭,展现文化艺术气息。清中期至清末的砂壶形制大量解放,装饰手段多样,有的奇巧立异,有的华而不实,有的大而不当,有的纤弱柔美,当然也不乏简单朴素、充满文人雅趣的佳作。民国初期的砂壶形制除了继承晚清遗绪外,也受到商业影响,趋向实用主义,有部分又受上海复古风潮影响,常见沿袭前人旧作的摹古之作。

不仅要看清茶壶的外在形制,还应注意茶壶的内在结构。通常明清时期茶壶里的流孔都是单孔的,但特大壶或汉方等式就会有多孔或作金钱纹流孔;晚清至民初开始在中壶出现网孔,但小壶仍作单孔;在20世纪70年代又出现一种半球状的"球孔",台湾称"蜂巢"或"高尔夫球孔",这是适应日本市场,借鉴瓷壶的做法。

其实所谓的"形制"鉴赏,最重要的还是要多看,因为一把茶壶是由壶身、流嘴、提把、壶纽、圈足等组成的,我们所见到的从明至今的茶壶千千万万,可是却没有两把纯手工制作的茶壶是一样的!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因为这些茶壶部件都是立体线条的综合组成,在同一时代氛围下,社会环境会左右着陶人的造型观念,例如文人、百姓、皇室、侨乡、功夫茶区、日本市场、南洋市场、欧洲市场……凡此种种,都是影响因素。

除此之外,近代因为文献较多,有些名手创作的茶壶形制也可作为有类似标准器功能的"标准时点",例如曼生壶中的"箬笠壶"、"瓢提壶"、"井栏壶"等的"标准时点"不会早于嘉庆;"鱼化龙壶"相传为邵大亨创制,所以此式也不会早于嘉庆;而同样是"掇球壶",嘉庆道光时的邵大亨与清末民初的程寿珍所制的壶嘴、壶盖大不相同,各有特色。简单来说,若是大壶盖的寿珍式"掇球壶"年代必为20世纪以后的制品;若是小壶盖的大亨式"掇球壶"年代也不可能早于嘉庆。再如"潘壶"不会早于道光,因为此式是清代道光年间,官至两广盐运使的潘仕成所定制之茗壶,对于鉴定紫砂艺术的真伪尤为重要。

瓷的目测鉴定与科学


文物鉴定,或者说古玩鉴定,最关键的就是如何科学地、正确地辩伪断代。我们认为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能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并能指导实践的认识就是科学。它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科学,并非单指自然科学,也不是特指仪器设备,更没有把古瓷目测鉴定法拒于科学的大门之外。

但是,我们的专家不是在辨证唯物主义指导下产生的鉴定思想,因而,从根本上讲是错误的。不能用来指导人们搞鉴定,仅仅只能作为参考。专家在很狭隘、浅层次和计划经济下的实践,还远远得不到真正的鉴定知识。由于这些理论和实践的缺陷,一旦在古瓷鉴定的实践时就要犯糊了。比如在现场鉴定会上,往往把一部分真的说假,假的说真。有一部分有心的收藏者把古的和仿的放在一起给专家看,考试结果让人失望。古玩拍卖行应该是国家严格管理的经营单位,硬性规定上就要5名以上的专家在鉴定技术上把关。但现实中,很多拍卖会成了仿古瓷横冲直撞的场所。究其根本原因,或许把关的眼光有问题,或许是有私心,但我看两者皆有。另据一些媒体报道,在海关检查时,一些仿制品被当成真的,经过一调查,才知道是假的。一些真品反认为是假的,结果真的却跑到了国外。有的还拍出了高价。民间绝大部分行家常说“专家专家弄弄吃假,看书买古买了输了”,事实上,专家培养不出一个真正会鉴定古瓷的人,跟着学一辈子也学不会,因为他们自己就不太懂。

现在古瓷难赚钱,假的倒好赚,真假各人说各法。泱泱大国却没有一个真正的古瓷鉴定权威中心,主要原因就在于专家的眼光不行。为了掩盖他们的真实水平,有一部分人有意搞乱人的鉴定思想,并大搞特搞忽悠术。对一些民间来源无序的古瓷,往往把参考书当成标准书,生搬硬套并且玉尺衡天下。比如专家说,“这件是假的,因为你的器型和纹饰书上没有”———此话是否很符合逻辑?书上记载的是古瓷的全部吗?显然不是。书上记载的只是一部分而已,还有绝大部分书上并没有记载上去。

“假的,你这件大小、口、颈、肩、上腹、中腹、下腹和圈足跟书上有差异”———但我们知道,同样的器型,大窑、中窑和小窑的各个部分和整体质量水平肯定参差不齐。就是同一窑口、同一窑工师傅做同样器型的瓷器,每一件的各个部分和整体也不一致。

“假的,你的纹饰跟书上有差异”———其实纹饰和器型的道理是一样的。总之,都是手工艺品。严格讲来,同样器型和纹饰的古瓷,件件的大小,各个部分和整体都是有区别的。存在着个性,不能把个性当共性。

“假的,明朝永乐青花瓷的胎骨、釉面和青料是怎样怎样的,而这件是怎样怎样的”———同样是永乐青花瓷,假设胎、釉和青料都一模一样,经过几百年来,出土和半传世、传世肯定不一样,就是同一区域出土也不一样。因为每件古瓷所处的具体环境不一样,其中的物质不一样和几百年来作用的情况不一样,从而反映在胎、釉、和青料上形成千差万别的个性,跟书上的绝对有差异。

“假的,世界上汝窑一共就这几只,元青花只有这几只”。———意思是说,世界上所有藏家都不可能再出现一只汝窑和一只元青花,所有出土的瓷器也不再出现一只汝窑或一只元青花。这样的结论也符合逻辑吗?

“假的。要是真的话价值千万上亿元”———-要知道,国家博物馆和顶级拍卖行的国宝,其中大多数最初来自民间,民间怎么会没有国宝?此话真荒唐透顶。

因此,我们说,古瓷的目测鉴定法并不因为专家的目鉴不甚科学而不科学。科学的古瓷目测鉴定法就是反映了它的本质,并能被实践证明正确和用来指导实践的认识。只要我们坚持实践才能出真知,坚持遵循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规律,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则,古瓷目测鉴定法不但是科学的,而且,仍然能够发挥他应有的作用。

书画真伪鉴定呼唤科学体系


编者按:书画真伪科学鉴定是书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研究我国传统文化和规范艺术品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由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和首都师范大学共同实施的国家科研项目——“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今年7月正式启动。该项目将充分利用已取得的传统经验鉴定的科学成果,对之进行科学整理和分析,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经验鉴定评判体系;同时,将科学技术手段引入到书画鉴定中,使二者有机结合,建立一套相对完整、规范的书画鉴定科学体系和中国书画鉴定数据库,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艺术品市场,服务于社会。

该项目启动后,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分别于7月27日和10月30日召开了两次专家研讨会,来自鉴定界、科学界的专家学者就建立“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各抒己见,本报特将两次研讨会的专家发言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张新建(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发展迅速,但是在其发展初期也存在种种问题,如诚信问题、秩序问题,但核心问题还是真伪的问题。目前作伪者使用高科技手段制作赝品,并进行集团化作业来扰乱市场,影响了中国书画的国际声誉。由于鉴定困难,英国苏富比拍卖行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停止中国书画的拍卖,而佳士德公司虽然坚持进行中国书画的拍卖,但价格处于不合理的偏低状态。

中国传统鉴定靠的是目测手感及个人经验,存在师承的不同,鉴定家所处地域及接受文化的不同也会导致鉴定结果的差异。近年来有些专家的鉴定存在着浓厚的主观性、随意性,这些问题影响了专家的诚信及威信。加之有些专家对现代造假技术、新手段认识不够,也容易在书画鉴定中出现各种不准确的判断。如沈西峰副所长所提到的黎雄才、关山月事件问题,这也反映出目前国内在鉴定方面缺乏权威鉴定机构,出现了上述的官司纠纷之后没有相应的机构做出权威判断。即便有了机构鉴定,法院是否采纳仍是未知。以上种种问题都影响了专家的权威性及书画的声誉。

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项目以传统鉴定为主、科学手段为辅的研究定位很好。科学手段只能作为材质断代的依据,我们应该先关注材质的断代问题,下一步再针对画家的个人风格进行判断。这个课题定位准确,对未来可实现的目标估计也很正确,但是工作量非常大。如何采集科技信息也存在着相当的难度。这次由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牵头,首都师范大学作为科研单位进行协作,汇集全国鉴定家之经验,来推动科学鉴定系统的进程,无论一小步还是一大步,都是前进的一步。

白国庆(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系文化部直属事业单位,主要业务包括文化艺术科技理论及应用研究、文化数字技术研究与开发、舞台科技研究声乐和艺术医学科技研究与教学咽音矫治、乐器科技研究开发与检测、文化艺术遗产和传统科技收集整理与保护、艺术品鉴定与评估研究、艺术展览举办、美术考级、相关培训与咨询服务等。

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是2005年向财政部申报并得到支持的。书画领域的发展成就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但由于现在造伪的技术都采用科技手段,并且技术也在日益提高,这样就给传统的鉴定方法带来了很多困难,使得书画造假现象愈演愈烈。如何将专家多年的经验与科技手段进行结合,完善书画鉴定体系,就成了当务之急。首都师范大学曾进行过相关的科学鉴定方法的试验,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与首都师范大学合作,希望能在科学鉴定体系这一方面取得更进一步的成绩。

沈西峰(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经历了十几年的快速成长,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这个新兴的市场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与弊端。其中赝品泛滥是当前市场中最严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现代科技的广泛运用,书画的作伪技术也越来越高,这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伪作给传统鉴定增加了难度和不确定性,也抑制了国内艺术品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

2005年《中国文化报》对于首都师范大学欧阳启名副教授的“关于字画鉴定应用无损化学分析方法研究”的成果报道引发了我的思考,如果能将传统的经验鉴定成果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形成一套经验加科技的鉴定体系,将会使鉴定这门学问更科学更可信。于是我与欧阳启名老师取得联系并达成共识,共同申报了“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这一科研项目。

但是,此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经验鉴定的成果目前基本上还处于个人“心得”阶段,如何丰富、完善传统的经验鉴定评价体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次同艺术品其他门类相比(如瓷器、青铜器),科技手段在书画作品中的鉴定运用起步相对较晚,存在经验少、数据采集难等现实问题。

欧阳启名(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1997年我在法国卢浮宫第一次接触到用科技手法来鉴定油画的真伪后,就开始思考科学技术手段是否也可应用在国画的真伪鉴定中。1999年我在首都师范大学申请项目,开始试验采用科技手段测试书法墨迹,发现不同人使用同种墨书写的文字,经仪器测试其墨迹表现出来的图谱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首都师范大学于2002年至2005年申请了国家科研项目,用红外、拉曼、荧光等仪器测试了不同年代的纸张、墨迹、印泥的图谱,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发现它们的成分有着较大的差别。事实上经验鉴定也是科学,我们试图通过这个项目,运用科技手段来印证这一点。

申少君(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科学技术最重要的是对绘画材料的研究,是对画材的判断。这只能作为真伪鉴定的辅助手段。比如说宣纸的制作,不仅仅是材料成分的不同,还与当地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很重要的联系。而在墨与宣纸的问题上,还存在着在当代的宣纸上使用以前的墨作画,或在古代的宣纸上使用现代的墨作画,这些不同的作画方法产生的结果干扰了鉴定专家的鉴定思路和最后的判断。

在书画创作中,画底即宣纸是十分重要的。安徽泾县宣纸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产物,是应该作为文化遗产大力提倡保护的国宝。通过采用科学技术手段对笔墨等材料的测试,研究它的各种组成元素、成分及工艺的改变,通过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项目的研究将会借机产生一种连动力,来推动对这些材质和制作工艺的保护。科学技术可以通过对画材的材料成分和氧化程度等测定来对画材的制作时间进行断代。但是墨的笔速、层次却无法依靠科学测定出来,而且同一个画家的生平、年龄、身体状态都影响着他对笔墨的驾驭程度,也对画作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单凭科技手段是无法对书画作品进行全面客观的判断的。

数据库建成后应该面向哪类群体使用?是为科研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等专业机构服务还是直接面对普通人、服务于社会?这需要定位清楚。

单国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目前在经验鉴定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对画家个人风格、笔墨面貌的把握判断,这一点应该由传统鉴定专家来进行画家个案研究予以解决。二是对材质的把握,应采用科学仪器分析来进行材质断代。现代的扫描、激光打印技术,帮助了印章作伪技术,使得人的肉眼无法做出准确判断。但是用无限放大技术就可以明白地看出此印章是切割还是人的手工雕刻。比如说画家用的墨是陈旧的墨还是做旧的墨,印泥及印章陈旧程度等都可以借助科学手段进行鉴定。对于画家的签名也可采用科学手段进行笔迹学的鉴定。

针对某个画家的科学数据库的建立,可以用科学手法来采集他早中晚各时期的典型绘画风格。如不同时期画面中的石头、树木的画法,建立起数据库。在以后的鉴定过程中可以将作品与数据库中的特征画法相比对,做出真伪判断。但前提是可采集的作品是无可争议的真迹。因此这方面的工作也存在着相当的难度。这就需要鉴定专家对某个画家的绘画风格进行深入的专注研究。如博申研究张大千、郎绍君研究齐白石。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项目在保护艺术品、规范市场以及学术现代化方面都是十分有益的。传统鉴定依靠的不仅仅是鉴定家的个人经验,还包括鉴定家的知识领域。靠经验鉴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但是靠知识领域来进行鉴定就是科学的。现代科技手段在鉴定材料以及制成成品的工艺过程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传统鉴定与科学鉴定相结合的体系中需要组织领导的调整机制。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以传统为主、科学为辅的提法是科学的。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比如说如何取样,70年代初故宫徐邦达先生就曾关注过以科学手法来进行书画鉴定,但因为取样过于困难,尤其是古代书画作品,最后只能以放大镜来观察分析。对于墨迹进行科学检测分析是可行的。墨汁写画到纸绢上面,会产生一系列氧化变化。这一变化可以通过仪器检测分析得到。用科学方法鉴定画家作品真伪时需要确立一系列的画家真迹来作为支持。在缺乏真迹的情况下,精印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找出画家个人审美及用色习惯(如色线形之间的关系)。总之要以真迹作为鉴定的标尺,而且这也需要资金的大力支持。

欧阳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用科技手段进行字画鉴定在国外起步很早,如加拿大在鉴定油画方面建立了完整的数据库,而德国则有一套完整的鉴定中国唐代瓷器的数据库。这说明建立书画鉴定的数据库是非常需要的,也可填补国际在书画数据库方面的空白。希望文化部在这一项目上给予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在样本的提取上要给予支持。此项目的难度较大,需要时间较长,在结题形式上先以高水准的论文为主,专著及数据库则应是长期目标。

刘占文(梅兰芳纪念馆馆长):我很赞同上述各位专家的意见。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定位非常准确。科技只是作为鉴定的辅助手段来对绘画材料进行时间断代。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两种书画形式的不同,西方油画的材质使得其数据库的建立相对简单。中国书画由于其材质的特殊性导致建立数据库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数据库的建立将会以简单直观的方式,为传统鉴定提供辅助资料,也可直接服务于社会。项目课题组应该思考数据库建立好后如何市场化?鉴定标准体系如何得到国博、故宫这些权威机构的认可?项目成果如何编纂成图书,把分散的资源合理配置?还应考虑如何通过此项目来推动个人书画的保护?例如可以采用高科技手段建立中国书画的防伪体系,或画家本人创作完毕后,自拍其作品上传数据库存档。

宋纪蓉(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这一项目具有很高的实用性。但是此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采取科学手段对瓷器、青铜器的鉴定已经有许多人在做,但是书画因其难度大,做的人较少,没有经验可循。其次课题组应该明确采取哪些科学方法来进行无损试验包括样品的采集和检测。再次在取样问题上难度相当大。数据库的建立应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按时间顺序由后向前。这一点课题组提得相当好。先建立当代的画材数据库,要把近代的墨、印泥、纸张、颜料等物质性的样品收集全(全国的笔墨生产出的成品),然后再经仪器测试录库,这需要大量的时间。估计第一年只能实现发表一些高质量的论文这一个目标。

金运昌(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这个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应该由浅入深,不要贪大求全。针对目前市场上泛滥的赝品绝大多数是造假手法低劣的低仿品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对书画材质组成成分的分析鉴定,将高仿低仿区别开来,筛选掉市场上90%的低仿作品。然后再进行详细的断代,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而画家个人风格目前无法用科学方法进行准确鉴定,这也应该作为一个长期目标。

张忠义(中国收藏家协会书画委员会常务主任研究员):鉴定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而“经验鉴定为主,科技手段为辅”的提法是非常正确的。书画市场虽然目前较混乱,但经验鉴定在人们心中还是有一定的共识的,不能完全抛弃。应与科技相结合,采用多种手段融合的方法来互相弥补不足,而且在对古代的书画作品进行判断时仍以目鉴为主。

书画真伪科学鉴定项目作为一项科研项目,在科技手段的应用上要有所选择。要选择那些合适的、有效的科技手段。在传统鉴定手法的运用上也要有所选择,要选择那些知名的、公认的真迹作品作为判断的依据。

建立数据库是非常紧迫的。已有的、可用的数据应该录用采集。没有的部分,科技手法可以从装裱、纸、绢等方面进行断代。还可以从某一点上进行突破。如果能对画纸的年代做出准确断代,那么这一结论就具有了权威性,还可以推广到不同年代的绢、墨、印泥等方面。将来成立的艺术品评估中心应该积极吸纳各方面的人才,逐渐成为为社会服务的研究中心。

杨新(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艺术市场与科学是有着一定特殊关系的。目前的专家、权威这些概念比较混乱,希望能引入自然科学,在书画的依托物上进行鉴定。书画作品是精神产品,如果单依靠物质性的东西来做判断是不够全面的,但是可以作为补充。绘画材料的细微变化单靠肉眼进行判断是不够的,科学技术在此时就能提供参考的评判依据。

在建立数据库时,数据采集难这一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各地区博物馆的藏品如何进行采集?台湾地区收藏的作品如何采集其数据?数据将如何进行整理归纳?这都需要更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聂崇正(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这一项目在具体操作起来还有很多内容要研究探讨。如纸、绢、墨等都是手工生产,是师传的,具有秘密性,这里面也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除了物理化学的方法,课题组进行研究时,还有许多精神层面上的东西要去考虑。以“目鉴为主、科技为辅”的提法是正确的。目前已有人在做这样的工作,如国家文物局曾组织过一次全国范围的书画真伪鉴定项目,并编制成12大本画册。课题组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做细化深入的研究。

郭海棠(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长):鉴定书画真伪可以先从文房四宝材质的鉴定做起。文房四宝是非常传统的工艺。生产地的不同、生产工艺的不同及生产者的不同,都会导致其产品也带有强烈的与众不同的特征。这一特性对科学鉴定有着很大的帮助。文房四宝协会愿为课题组在绘画材质方面的研究提供大力的帮助和支持,为建立科学鉴定系统做出微薄的贡献。

杨臣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传统的目鉴方法是存在一定限制的,应靠科学来完善。科学技术可以在传统鉴定解决不了或出现分歧时,帮助其做出更客观的判断。鉴定家在对书画作品进行真伪判断时,依靠的是自己多年来对真、假不同作品进行评判时积累的经验。在对美术材料采集数据时的确存在着相当多的困难。而且在对材质进行判断时,要根据其不同的特点来区别对待,如纸张的断代就只能断前不断后。

王万良(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人才培养、学科研究及社会服务是首都师范大学的三大功能,因此首师大很愿意为艺术品市场提供服务。今年与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共同成立了书画科学鉴定中心。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目前非常繁荣,但是各种鉴定机构是鱼龙混杂,缺乏权威性和可信性。而目前首师大汇集了各学科的多种人才,为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其中与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的合作即是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首师大的仪器设备可以满足此项目的需求,首师大愿与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携手合作,为艺术品市场制定出科学可信的鉴定体系,并使成果社会化,更好地为艺术品市场服务。

张鹏翔(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文化艺术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会产生很好的结果。但科学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不法之徒用高科技造假给科学鉴定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但另一方面科学的快速发展也为书画鉴定提供了更好的方法。建立数据库非常重要,用多种测试手段来表现材质的特性,如纸张纤维的排列形式及长短粗细的不同。我曾与公安部合作墨迹鉴定的项目,通过测试不同制墨厂家产品中微量元素的不同,对37个厂家的墨迹进行了很好的区分。此种方法也可运用于书画作品的鉴定中。

甘学军(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拍卖行作为艺术品应用市场,目前所遭遇的最大难题仍然是赝品问题,赝品成了阻碍市场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导致书画作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影响力都未能达到一个合理的状态。当代艺术品的保真性也是其价格飙升的原因之一。目前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印象派艺术作品的高价位与二战之后对其艺术形式的创作跟踪及数据采集的全面性是分不开的。国际上对印象派时期作品的鉴定分析也是从科学(如油彩、颜料等)和艺术(绘画风格、个人风格)两方面入手的。这一项目应首先关注明清时期的画作。

书画真伪科学鉴定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逐步开展下去。这一系统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大的,课题组也可以从其他鉴定行业吸取一些经验教训。目前的困境主要是数据采集难。我们愿与课题组合作,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支持。

刘人岛(北京工商大学教授):这一项目提出了目鉴与科技的结合非常科学准确。对造假者有威慑力,既保护了创作者的权利,也保护了收藏者的权益。国家也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为艺术品鉴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评判的依据。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纷纷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既增强了课题组的信心,也加大了他们的压力,总体来说还是充分肯定了课题组的工作成绩。这一项目在不同的进展阶段要各有侧重,并尽快完成各项研究任务。

近现代时期应选取那些公认的、在艺术上取得了较大成就的大师的作品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而面对那些很难采集到真实数据的书画作品要仍以传统鉴定方法为主。与会的各位同仁从不同方面为项目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许多有效的信息。还希望各位代表能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关注这一项目,并为它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支持。

古陶瓷的科学鉴定和收藏


【今日主讲】

赵幼强

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

中心思想

收藏对国家而言是传承历史文化,对个人而言则是精神享受和素质的提高,当然,也还有保持增值的作用。

古陶瓷是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最为密切,对于传承历史文化来说非常重要。所以,收藏者还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要通过收藏为社会作出贡献。

理念动机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心态:古董会增值,我收进去,过一年或者几个月以后最好翻几番。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急功近利。就是今天买了,马上要叫它变为自己的一种利益。一种是全面开花。就是收藏古陶瓷的种类非常多,从原始社会新时期的陶器到民国瓷都有,古陶瓷的内涵很丰富,收了太多,鉴别能力却跟不上。三是捡漏心态。在二百大很多人去淘宝,但这里面能有多少含金量呢?如果十年前,可能还能捡到漏,现在收藏如此普及,是很难得到宝贝的。

我认为,收藏古陶瓷不能争功近利,要有科学的收藏理念,才是最佳的。我在2003年、2005年和2007年的3次全省性鉴宝活动中,很少碰到有科学收藏理念的收藏者。当下,收藏古陶瓷的动机或目的,主要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是博物馆型。这种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基本上就是一些收藏大家。浙江在全国是一个收藏大省,不光是收藏水平高、规模大,而且民营博物馆也非常火热。博物馆型的收藏大家要求能对某一类藏品有比较系统、比较专一的收藏。

第二种是学术型。现在有好多民间收藏者是一些知识分子,比如说是研究员、教授等等,他们收来古玩后,也要进行学术研究。杭州收藏协会里有个陶思安,就出了一本关于青花罐的著作,我觉得非常专业。

第三种是价值型。古玩市场一些古玩商,还有文物商店、文物公司,都是价值型的,他们靠这个吃饭。在新疆这么一个地域边缘的省份,就有15万人以买卖古玩为生。这种人群追求价值,是损失不起的。

第四种是鉴赏型。主要是中小收藏者,就是玩过了有一点保值也是好的。

第五种是学术兼鉴赏型。主要也是一些有知识的人,在鉴赏的同时,也进行一些学术研究。

第六种是捡漏型。

大家在进行古陶瓷收藏时,可以去对照一下自己到底是属于哪一类型。不能说这里面哪一类型特别好,但我是不大赞成捡漏型,因为现在漏市是没什么好捡的。实际上,很多正规的文物商店都有很好的文物,甚至拍卖行也会很多好东西,可大家偏偏视而不见,宁可到市场上去捡漏,甚至捡了假的还沾沾自喜,乐此不疲。我们要首先明确收藏的动机。

经验技巧

古陶瓷收藏的类别,可以分综合性、专题性、题材性、工艺性、专题加题材性。综合性面最广;专题性可以按照窑口收藏,也可以的按照某一个断带收藏;题材性根据古陶瓷上画的花鸟、山水、人物种类收藏;工艺性按胎装饰和釉装饰收藏,胎装饰又有贴花、印花、划花、堆塑,釉装饰又可分为单色瓷(点彩、绘彩)和彩色瓷(五彩、斗彩、粉彩),元以后的青花和彩瓷就是彩色瓷;专题加题材性的,比如前面说到的陶思安,就专门收藏清三代人物罐,清三代是专题的,题材就是人物罐,这样收藏有个好处——很专,这样收一般很难碰到假的,收的时间长,也就有经验了。我建议初学者还是学单一的比较好。

关于技巧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我自己的经验,归纳为5个字:“望、闻、问、切、地”。

“望”——什么叫望?就是要看。现在很多收藏者也不去看,只要人家推过来就收下,他认为对的就不屑到博物馆去看,也从来不看相关书籍。我建议收藏者要到两方面去看:一是到各大博物馆去看,去国有博物馆和民营博物馆,行业博物馆,不论是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区级)都可以;二是看书,涉及艺术品投资书籍很多,一类是图录方面的书,一类是有价值文字(文献)书和论文,如有台湾故宫月刊和文物、考古月刊。对初学者重点推荐四本书(见附),这是解决收藏者的世界观。

我觉得看是最重要的,如果不看,就根本不懂一些知识,没有知识又怎么能搞收藏。收藏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有收藏者和我说,他收藏了这么多年,花了几百万,一次博物馆都没去过,结果拿到我们博物馆来鉴定,一箱一箱都是假的。如果你玩的是赝品,那是一种对文化的玷污。通过看,可以解决世界观的问题。

“闻”——闻就是听,这是要解决方法论的问题。听有音之音(杂音)者聋,要听有真才实学者。什么应该听,什么不应该听,也要做到心中有数。

“问”——问是求教,搞古陶瓷收藏的天生不是有这个那个本领,有问题要对症下药、对症对人请教老师,要问知情人。比如耽宝昌是青花、彩瓷鉴定的专家,而对越窑和龙窑瓷就不一定是顶级专家,而浙江的专家在这方面就是强项了。顶尖的专家也只懂得几个门类,要实事求是。

“切”——切就是要实践。收藏古陶瓷绝对不能纸上谈兵。我去帮人鉴定,对方先给我看书,跟书上对都是一模一样的。他根本不知道,书印出来的时候色差就不一样。所以我觉得收藏古陶瓷的人一定要有实践,要多看博物馆里的东西,多看一些大收藏家的东西,要多去比较规范的拍卖行看看。收藏者之间要多交流,不要私藏或密藏,这是解决收藏者实践科学判断能力。

“地”——地指的是本地。要从本地熟悉和可借鉴(各大博物馆)文物艺术品入手。这是我这几年通过与社会上收藏者的广泛接触、调查的总结。本地的东西往往都收藏很好,但是一出本地,很多很多都是假的。比如在昆明,当地藏家拿出了龙泉瓷,那是假得不得了的东西,他都作为真品放在那里。这是因为昆明那边没有龙泉窑,他们不能在博物馆借鉴到真的东西。这个品种在浙江收藏就很容易,因为越窑在省内各大博物馆都有。当然,收这类东西也还是要谨慎。

收藏建议

对于藏品真假的识别,传统的方法是目鉴,就是用眼睛来鉴别。首先要看这个器型,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造型;其次看釉彩,釉很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第三个就看工艺,古陶瓷先要看底部,是圈垫的还是垫饼、匣钵的,有没有芒口,每一类瓷器有它的特殊的工艺;最后是看窑口,很多瓷器窑口太多,比如青瓷,在浙江和在陕西,都是不一样的窑口出来的。

同时,我们也要大力提倡用科学仪器来鉴定,配合我们的眼睛来鉴赏。这样的鉴定就比较科学。即使是浙江博物馆,长期以来也在社会上不断地增加一些古陶瓷,吃不准的东西也会用科学仪器来鉴定。这个精度已经很高了,据说误差值是50年左右,很多近代瓷都可以用仪器来测。

民间也有一些土办法,比如浸在水里或者用火加热,或者用硬币来刮一刮,看看有没有破损修补的。

我要特别强调的是信息收集。现在的鉴定,不是光靠高科技和传统的一些经验可以完成的。在信息时代,信息的掌握至关重要。现在有些仿古瓷器,怎么测都测不出来的也有,高仿的水平很厉害。我们知道有这种现象,马上有警觉了,当有些人来推荐给你的时候,就会识别了。所以说我们要掌握信息。

初学者应该先易后难。从收藏单色瓷和彩绘(多色)瓷的角度来说,先易,指的是北宋以前的高古瓷相对要好认一点,比如越窑、邢窑、定窑、耀州的瓷器,比较容易掌握,但高仿品也已经有了;多色瓷从清三代的这一段开始入门,然后承上启下这样去收比较好。因为康熙时瓷器比较成熟,你在一个中间点介入进去可能容易一点。

后难,在单色瓷里我觉得龙泉窑难度较大,因为釉多元配方,釉的色差变化多;还有汝窑、景德镇窑(青白瓷)等等。彩绘瓷难度比较大的,有元青花,很有挑战性。

总的来说,高古(宋以前)粗瓷难仿,仿者相对少(但原始瓷也有仿);近古(南宋以后)精瓷价高者多仿,十分逼真。初学收藏古陶瓷者应该从本地瓷入手,器物收藏与瓷片标本并重,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收藏。而收藏古陶瓷有规模者,要注意系统性和精品意识,要专业,也要有组合,有条件的应该办博物馆。

古玩鉴定:靠仪器还是凭眼力


古玩艺术品的真假,是古玩收藏的关键所在。可是,在收藏圈里常常有对同一件瓷器藏品说法不一的情况。如果说专家的眼光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限,对于一些缺乏专家鉴定途径的收藏人士来说,拿藏品到科学实验室去检验,是辨别真伪的主要途径。在收藏交易市场上,给古玩艺术品附上一张由检验机构开具的鉴定证书,似乎成了一种时髦的趋势。但那些借助先进的科学仪器手段检验出来的结果,有时也未必就能服众。

经验更可靠还是仪器检验更可靠?

收藏爱好者周先生最近从广州的一个古玩市场买回来了几件书画、瓷器古玩艺术品,拿给行家帮看,有说是真,有说是假。比如有一幅清代山水画,有行家指出,这幅画所用的纸张和墨,都是清代的没有错,但是画画的人却是现代的。作假者只要找收藏清代墨块的藏家,买回墨料研成墨,再找清代出产的纸张画画,就能轻易骗过行家的眼睛。

行家的说法,让周先生傻了眼,因为从理论上来说,这种造假情况是行得通的。不过,周先生的心态比较平和,他的观点是行家也会看走眼,不能依赖行家,况且时下不少所谓“行家”的鉴定水平也不见得就是权威,甚至还有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士打着行家的名头搅乱市场秩序。而科技检验手段至少不受心情、灯光、环境的影响,能保证鉴定标准始终保持在同一水准上,避免偏差。对于普通的收藏人士来说,如果买古玩艺术品也能像其它商品一样,有可信赖的“免检”标志,那对于古玩收藏市场来说,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周先生说,目前收藏圈子里,究竟是经验更可靠,还是科技检验手段更可靠,两者之争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这就意味着两者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能绝对否定其中一个。

利用仪器检测手段越来越先进

目前市场上主要有几种针对古代瓷器的检验方法,如“热释光”、“脱玻化系数”等。“热释光”可以准确检测陶瓷的烧成年代,误差为几十年,这种方法需要取样,对艺术品有一定的破坏;“脱玻化系数”能有效检测出高仿品,但是其局限在于只能检测带釉的瓷器。

古玩艺术品收藏人士刘先生,曾将自己收藏的古代瓷器送到外地进行过检测。他送检的5件瓷器中有3件被肯定,2件被否定。刘先生谈到,科学检测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的古代瓷器,其胎土、釉质的微量元素含量、所占比例等等数据肯定是不一样的,并且有自己的规律所在。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检测、采集数据库,技术人员就能建立一个对比途径,从中验出真假。“这就像做D N A亲子鉴定一样”。

据悉,现在又有了更先进的检测手段。云南的一个古陶瓷科学检验实验室,使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检测古瓷器,据说这种探测技术还曾经使用于月球探测车的探测器上,可以深入瓷器的釉下探测陶瓷胎体的成分。据一位资深藏家唐先生介绍,这种检测手段不仅可以应用于古代瓷器,还可用于检测古代青铜器、贵金属、化石标本等。2009年,唐先生将自己收藏的一批古代瓷器送到云南的这个实验室进行检验,其中相当一部分通过检测认定为元代至清代的古瓷器。对于这个结果,他表示信服。

唐先生谈到,陶瓷的生产离不开原料,选用的原料是根据其化学组成和工艺性质来决定的。现代制造的各种高仿品,无论外形如何相似,可是都添加了现代的瓷釉成分。这些现代成分难以用肉眼去发现,可是用仪器来检测就能一目了然。

对此,有专家认为,当自己的收藏品出现争议,光凭行家“掌眼”拿不准的情况下,花一笔检测费求助于科技手段,是明智的做法。

古玩鉴定是凭眼力还是靠仪器


古玩艺术品的真假,是古玩收藏的关键所在。可是,在收藏圈里常常有对同一件瓷器藏品说法不一的情况。如果说专家的眼光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限,对于一些缺乏专家鉴定途径的收藏人士来说,拿藏品到科学实验室去检验,是辨别真伪的主要途径。在收藏交易市场上,给古玩艺术品附上一张由检验机构开具的鉴定证书,似乎成了一种时髦的趋势。但那些借助先进的科学仪器手段检验出来的结果,有时也未必就能服众。经验更可靠还是仪器检验更可靠?收藏爱好者周先生最近从广州的一个古玩市场买回来了几件书画、瓷器古玩艺术品,拿给行家帮看,有说是真,有说是假。比如有一幅清代山水画,有行家指出,这幅画所用的纸张和墨,都是清代的没有错,但是画画的人却是现代的。作假者只要找收藏清代墨块的藏家,买回墨料研成墨,再找清代出产的纸张画画,就能轻易骗过行家的眼睛。行家的说法,让周先生傻了眼,因为从理论上来说,这种造假情况是行得通的。不过,周先生的心态比较平和,他的观点是行家也会看走眼,不能依赖行家,况且时下不少所谓“行家”的鉴定水平也不见得就是权威,甚至还有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士打着行家的名头搅乱市场秩序。而科技检验手段至少不受心情、灯光、环境的影响,能保证鉴定标准始终保持在同一水准上,避免偏差。

利用仪器检测手段越来越先进英国牛津文物研究院提醒藏友:目前市场上主要有几种针对古代瓷器的检验方法,如“热释光”、“脱玻化系数”等。“热释光”可以准确检测陶瓷的烧成年代,误差为几十年,这种方法需要取样,对艺术品是没有破坏的;能有效检测出高仿品,但是其局限在于只能检测带釉的瓷器。古玩艺术品收藏人士刘先生,曾将自己收藏的古代瓷器送到英国牛津文物研究院检测。他送检的5件瓷器中有3件被肯定,2件被否定。刘先生谈到,科学检测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的古代瓷器,其胎土、釉质的微量元素含量、所占比例等等数据肯定是不一样的,并且有自己的规律所在。据悉,现在又有了更先进的检测手段。北京的一个华诚古陶瓷科学检验实验室,使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检测古瓷器,据说这种探测技术还曾经使用于月球探测车的探测器上,可以深入瓷器的釉下探测陶瓷胎体的成分。据一位资深藏家唐先生介绍,这种检测手段不仅可以应用于古代瓷器,还可用于检测古代青铜器、贵金属、化石标本等。2014年,唐先生将自己收藏的一批古代瓷器送到云南的这个实验室进行检验,其中相当一部分通过检测认定为元代至清代的古瓷器。对于这个结果,他表示信服。对此,英国牛津文物研究院检测教授认为,当自己的藏品出现争议,光凭行家“掌眼”拿不准的情况下,花一笔检测费求助于科技手段,是明智的做法。

文物鉴定之混乱局面堪忧:“科学”还是“忽悠”?


一件在收藏品市场上以不到500元价格出售的瓷器,在浙江省杭州市一家鉴定机构经仪器分析检测后认定为“西晋真品”。而这家鉴定机构从2009年以来已经鉴定出三四千件“真品”。

“科学检测”居然“鉴假成真”

杭州市民邱先生涉足瓷器收藏一年有余,最近却和藏友们起了争议。他慕名找到了当地一家可为文物机检的鉴定机构,有18件瓷器经机检后均为真品。但是几位藏友觉得并不靠谱。

记者一行近日也前往该鉴定机构。它位于杭州市定安路46号五楼,楼梯口挂着多张企业标牌,其中有两张格外显眼:“杭州利国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杭州科学检测室”。

利国公司负责人余绍尹先对众人带来的6件器物作目鉴:1件瓷器和1件玉器“都不好”,余下4件均为真品。取自杭州收藏品市场、报价不到500元的一件“渣斗”仿品瓷器,他认为产于西晋,一名收藏者带来的仿古青铜观音像,他也认定系宋朝古物。

依照大家的请求,利国公司对“西晋渣斗”和“宋青铜观音像”进行了“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仪无损成份分析”,约半小时后出具了两份《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科学检测实验室·分析报告》。期间,大家希望能见识一下仪器,被工作人员婉言谢绝。

两份报告各分析了瓷器的16种和青铜器的13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结论是:“器秞成份与西晋越窑瓷器釉面成份资料相符合”、“器金属成分与宋代青铜器金属成份相符合”,而依据则是《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和《中国科学技术史·矿冶卷》。余绍尹表示,这些数据资料是 “400个科学家60年积累所得”,而所用的“德国‘KETEK’牌7600型X射线荧光频谱仪”是“和‘嫦娥二号’上使用的一样的”。

每份报告收费800元,当记者询问“能否再优惠”时,公司一名工作人员表示:“800元很便宜了,北京要2500元,而且先收费再检测,对的出证书,不对的不出证书,但钱照收。我们机检通不过是免费检测的。”

而对于报告的权威性,余绍尹也相当自信:“到哪里我们都认同的!”而当众人请教两件器物价格时,他起初表示“只证不卖”,最后还是分别估出了2万和20万的价格。

漏洞百出的“科学鉴定”

记者几天后又赴利国公司采访。余绍尹仍坚持认为两份报告真实可靠,也认为两件器物确系古物,同时还否认“器物可以按数据仿制”。他同时表示,所用的X射线荧光频谱仪使用充氦气检测,比抽真空检测更为进步。

记者发现,鉴定报告上的元素数据没有单位,而《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中则分别有7组器胎和5组器釉的10种元素含量百分比数据,若按百分比来对比共有的10种器釉元素含量数据,也有6种相差甚远。而《矿冶卷》中仅有青铜镜、梵钟、青铜鼓等部分青铜器的三四种元素含量数据。

浙江大学文物与鉴定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博系硕士生导师周少华告诉记者,《陶瓷卷》其中的数据并非全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所得,只能作元素分析和化学组成分析,故适宜于为瓷器断源,不可以直接用来断代。

“这16种元素都属于瓷器中的常量元素,现代制瓷技术完全可以仿制。就目前国内的检测技术水平,还没有某种技术或设备可以直接用来对古陶瓷作精确的绝对的真伪辨识。”周少华说。

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会长、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谭德睿认为,仪器检测确实是科学鉴定文物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目前宋代青铜器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科学检测,离建立数据库尚远,《矿冶卷》中并没有全面的宋代青铜器数据,那些“检测”出的数据何以能证明就是宋代的青铜器?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副主任罗立强研究员主编过《X射线荧光光谱仪》教材,他告诉记者,抽真空和充氦气这两种检测方式难分高下。德国KETEK公司的中国代理商北京高分达公司负责人杨银祥表示,KETEK只生产X射线能谱仪,它是X射线荧光分析仪的重要部件,后者也仅是文物鉴定的一种方式。

文物鉴定局面混乱

余绍尹出具的两份分析测试报告都钤有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科学检测实验室的印章。记者在中国收藏家协会的官方网站上看到,余绍尹确系该协会陶瓷收藏委员会委员,但另一份公告则显示:科学检测实验室已从2010年11月5日起停止检测工作。

文物鉴定的混乱局面引起了文物界专家学者的担忧。谭德睿说:“文物鉴定是一门涉及知识面相当广的学问,像青铜器鉴定就需要对其历史背景、器形、纹饰、铭文、制作技术等有系统认知。我研究青铜器30多年,只能从技术层面辨认青铜器,还称不上青铜器鉴定专家,但是现在有些人学识不足却以专家自居,甚至跨专业越俎代庖。一些所谓鉴定机构也随意开具证书,从中牟利。”而周少华也表示,现在利用科学仪器行欺骗之术近几年时有耳闻,这既败坏了科学技术之良好名声,又给鉴定界增添了混乱。

这种混乱局面的根源是长期以来这一行业无法可依。浙江省文物鉴定审核办公室主任柴眩华说,现在许多文物和艺术品鉴定机构只是在工商或者民政部门进行注册登记,国家《文物保护法》及《<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对这些机构的鉴定资质都没有要求,因此,其鉴定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就难以保障。根据《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文物所有权人或持有人可向县级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门申请认定。

不但成立、注册无法可依,文物和艺术品鉴定机构的运作同样也得不到法律规范。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田宇原说,目前只有《美术品经营管理办法》对美术品经营机构有所规范,而其他文物和艺术品经营机构的运营始终无法可依。他认为,要端正文物鉴定市场的风气,既要靠行业自律,也要靠包括媒体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同时也需要法制建设。“过去文物鉴定是文人圈里的雅事,现在是‘全民收藏’时代,如果无法可依,文物鉴定行业就无法健康发展。”

利用科学方法进行古代瓷器鉴别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利用科学方法鉴别瓷器,欢迎阅读。

利用科学方法进行古代瓷器鉴别(篇一)

中国历代名窑精品层出不穷,且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还有很多优秀的仿制品。例如宋代的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在当时就有其它地方窑仿造,虽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风行于世。至于元、明、清,仿制古瓷之风更是有增无减。可以说千百年来所制仿古瓷器几乎是到处可见。偶不经心就易出错。

由于许多瓷器仿品都十分精致,同样可以作为文物来收藏,如清代乾隆朝仿宣德青花瓷、哥窑瓷很多,但本身制作就十分精致,也无需假冒,在底款上就明确写有“大清乾隆年制”字样。

这类情况相当普遍,至于民间烧制的瓷器,仿造官窑产品以抬高身价,这种情况自然会有很多破绽。例如,至今景德镇生产的一些青花瓷器尚用“乾隆年制”字样,这只是一种仿古制品罢了。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部分仿制瓷器一概按伪作论。

那么,如何鉴别真假瓷器?

首先,掌握各时代各类器物的基本特征,将所需鉴别的器物与标准器物对照、比较。

其次,瓷器辨伪最根本的是从瓷器本身着手。因为瓷器本身是由胎釉、造型、纹饰及款识和烧制工艺组成,各时代有各自的特点。

另外,可以从瓷器所反映的外部特点入手,如瓷器所反映的各时代的文化特征(可以从器形、纹饰上体现出来)、瓷器的用途(用作日常生活器皿,各地区的不同使用情况)等来辨伪。我们知道,瓷器作伪很困难。

第一,胎质。

因为各时代、各窑口烧制瓷器的胎体是各不相同的,并且“瓷质之贵,在于瓷泥”,瓷土的成分不同,它的炼泥方法也不同,因此,烧制成器所表现出来的胎骨各具特征。

如龙泉窑瓷器与哥窑瓷器,都是原处州的窑口,使用的基本特征是同一地区的胎土,两窑胎质都是白的,略微带点灰色。但龙泉窑淘炼最纯,哥窑另有紫泥、黑泥两种。由此,就可以分别出龙泉窑瓷器与哥窑瓷器。

      仿制、伪造的瓷器,胎土区别更大,由于时过境迁,很难找到相同的瓷土,这就是辨伪需要掌握的第一个要点。

第二,造型品名。

因为历代所制作的瓷器,造型品名不尽一致,有的叫盘,有的叫盆,甚至有的叫洗,再加上尺寸规格没有统一的定制。历代仿制、作伪的瓷器,一是照蓝本模仿,虽然形制正确,但尺寸规格又不能完全一致。二是仿制、作伪的瓷器,是根据文献或历代相传而做,所以更差,而有些“创造性”的假瓷器,就更没有衡量的标准了。

第三,釉药。

历代瓷制品的釉药多是凭借经验所得,没有文字记录,除了清代唐英首先研究记录制瓷的方法和釉药的配方外,在他之前,几乎没有人做过此类工作,一些仿制、作伪的瓷器,由于釉药的配方,各种釉料的比例不用,再加上烧造技术差异,包括窑温、气氛的掌握不一致,烧制出来的釉色,很难与原器相同。

另外,瓷器的纹饰、款识、青花料、彩料等,要仿制得如同真品一样,确实很难。辨伪瓷器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1)分类法:将各时代的同类器(包括相同器形、相同纹饰题材)理出发展序列,先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找出它们的不同点,摸索它们的发展规律和各时期的特征。

(2)比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发掘出来的、有地层年代的器物作为标准器物,将所需鉴定、辨伪的器物与之比较,从而得出鉴别的结论。

(3)鉴别法:利用同时代的同类器物或不同类器上的时代特征来对照、比较所需鉴别的器物,从而得出综合鉴别的比较合理的结论。

历代文物鉴赏家对瓷器的辨识下了很大的力气,总结出较多的经验。孙瀛洲先生在《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曾说:“辨其色泽,度其厚薄,审其片纹,观其气泡,用手摸,以别粗细,用手扣敲以察音响。” 这也是鉴定瓷器通用的手段。

总之,鉴定、辨别中国古代瓷器,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再从造型、纹饰、款识、釉质、釉色、胎质等几方面着眼,同时注意全面加以详查,在掌握出土的或传世标准器物的前提下,是一定能够辨别出真伪、鉴定出好坏的。

利用科学方法进行古代瓷器鉴别(篇二)

古瓷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精髓,具有实用性、艺术性、科学性与经济性等多重价值。古瓷鉴定是一项复杂的专门性工作,鉴定内容主要是辨真伪、断时代、定窑口、评价值,鉴定方法有历史学的、经验性的、科技学的、逻辑学的和艺术学的等,准确的鉴定是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互相印证。本文对鉴定内容与鉴定方法体系进行了论述。

古瓷器鉴定传统经验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古瓷器的“五大特征”(即造型、胎釉、纹饰、工艺、款识)或者“七大特征”(即造型、胎质、釉质、彩料、纹饰、工艺、款识)的比较辨识来对古瓷器的窑口、生产时代、官民窑区别以及真伪状况进行定性分析和判断。

古瓷器鉴定步骤:

(1)鉴真伪,即识真与辨伪。这是鉴定工作的第一步。识真是指研究、分析、比较、确定古瓷的主要特点和时代风格。辨伪是指了解瓷器作伪的各种手法,与真品的区别,以此来辨别赝品。仿古作伪瓷一般有以下几个特征:胎体过重或过轻;胎釉质过细,轮廓线条生硬;色彩太鲜;纹饰描绘不自然;笔力拘谨,线条不流畅,线条粗细不匀等。

作伪方法通常有:

①去光,即用高锰酸钾、硝酸和松香水混合,刷于瓷器表面去浮光,再用砂轮、砂纸打磨出粗细痕迹;或用茶水加少量食碱久煮;或用烟气久熏、入土久埋等。

②手工做胎。陶泥用脚踩,不用机器加工,瓷土会留有气泡和细小颗粒,成瓷更似古瓷。

③后加彩,即在古代素白瓷或青花瓷后补挂各种彩色;或将旧瓷用酸浸泡后重新画彩。

④移花接木。将两件破损的旧瓷器合二为一;或将一新一旧瓷器做成一件完整的瓷器。

⑤加款。把没有款的旧瓷器重新加款,特别是把民窑精品加款后变成官窑器;或是把原民窑款磨掉,加上所需款式等等。

(2)鉴时代,即确定古瓷的烧制年代。宋代以前的年代主要依据墓葬,通过对带纪年墓穴出土瓷器的科学排比,找出各时代在造型、质地、釉色、纹饰等方面的不同特征,作为鉴定的科学依据。

明、清时代墓葬少,带纪年的更少,鉴定依据通常是看官窑瓷器的年款。

对瓷器年代断定,学术界的惯例是:最好是通过器物本身铭文等确定准确年代,此可作为标准器;明代以前的器物,能定出朝代即可;而历时较长的唐宋等,则以分出早、中、晚期为好。

(3)鉴窑口,即确定烧造地点、技术和工艺水平等。方法通常是根据窑口标本的气泡特征来辨别。如:商周及秦汉原始瓷的釉层较薄,釉中基本上无气泡;唐五代时期的定窑白瓷一般只在底足和口沿等局部釉厚处才有细密均匀的小气泡。

利用科学方法进行古代瓷器鉴别(篇三)

众所周知,瓷器收藏是中国收藏界最受关注的门类之一。近年来,随着关注、收藏瓷器的群体越来越多,市场中藏品的流通量没有减少反而“水涨船高”,市场中必然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赝品。那么如何鉴别瓷器的真伪?

一、从釉面老化程度来辨别真伪

1.先看釉面光泽:光芒内敛,有如薄雾覆盖其上,这是非常老化的釉面才具有的“如雾状膜皮”,若是一般状态的老化釉面,只是光芒柔和、不刺眼。

2.釉面老化形成塑膜状局部斑块和结晶:首先要绝对确认这种斑块和结晶是天然的、是人力不可制造的,那么,才能肯定它绝对是真古瓷。这件瓷器的“塑膜状老化斑”和“结晶斑”,是现代最高科技手段也仿造不出来的。一般古瓷要达到这件瓷器的老化程度,是不可能的。因此,凡是生长有类似的“天然如雾如膜状”的瓷器,绝对是真古瓷。

3. 塑膜状结晶斑、雪花状结晶斑和釉层内外层次分明的结晶斑点共生,完全是天然状态。这种多形态、多样化的老化特征同时出现在一件瓷器上,更是现代科技无能为力的。

二、从釉层内部结晶来辨别真伪

釉层内部老化产生出很有规律的结晶,形成花朵状,而且在釉层的上中下层次非常清楚。这是显微拍摄的效果,肉眼裸视根本看不到。这是人力无法仿制的。釉泡破孔周围形成老化“晕圈”,有逐步过渡的层次,破孔口周围的钙化状较严重,而晕圈的最边缘却与正常釉层融为一体无明显的界限分别,这就是自然老化的破损釉泡状态——这种老化的破损釉泡对鉴定所有的古瓷器都是通用的。

并不能说凡是釉体上有结晶的都是真古瓷,真正的古瓷器一定要有更多的“自然古迹”为其佐证。因为现代通过配釉技术的不断探索,人力是可以烧制出较小结晶花的(但用高倍放大镜才能看清楚的结晶花是无法做出来的),并且这种结晶花形态单一,没有其它“自然古迹”互为印证。而且整体釉面很“嫩”或者“很脏”,或者釉面有“人工腐蚀痕迹”。目前,只有青黄色茶末釉和类似的青黄釉可以通过配料实现釉层内部产生结晶花,其它釉色可能是化学元素不同,拟制了某些产生“有序结晶”的元素,因而仿制不出釉层内部那种“自然结晶”。

三、从胎土表面“附生物”的坚固程度和古旧程度鉴定真伪

附生物必须“古旧”,必须坚固。比如:土碱,水锈,其它非自身的“外来杂物”。“古旧”和“坚固”必须同时存在。现在的仿品千方百计想做出“自然古旧”的样子来骗人。但是,老天不允许他们造的与“自然的”一样,所以他们“仿造”不出来自然状态的“古迹”。

四、从钙化现象来辨别真伪

若有缺损可见胎骨的,看断口的胎骨有没有钙化现象。钙化程度有轻重不同,老化程度也不完全相同。断口口面有干涩感;或有一层很薄的胶膜感觉,缺乏光泽,但无论如何也洗不掉;有的断口口面生长有干涩、灰白的钙化物,但极薄、刷洗不掉。凡是露胎处或是缺口面的胎骨上“生长有薄雾状钙化物,或相当古旧而又洗不掉的土碱”、或者生长有“圆点状”的古旧钙化物,都是不需要请专家鉴定的真古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