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 导航 >

评论:“叫板事件”即使平息也非问题的终结

评论:“叫板事件”即使平息也非问题的终结

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厨房的瓷砖 瓷砖的背景

2021-05-10

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农历年末,在一片祥和而繁忙的氛围中,因5月30日广州琶洲中国陶瓷工业展统一承办权“老大难”问题引发的“叫板事件”,显得格外引人瞩目。陶城报一篇“亚洲国际”叫板‘中国国际’”的报道惊动了工业展中国陶协和贸促会建材分会两个主方的大驾,并引起屈尊到佛山产区做事态的平息工作。

其实,众所周知,工业展多年来一个纠缠不清,悬而难决的问题就是统一承办权的问题。由于是新之联和贸促会建材分会两个机构轮流承办,工业展的参展企业为了同一个展会必须付出双倍的公关成本。而对承办方来说,由于理念、定位及操作方式的差异,也导致展会的客户资源、品牌积累缓慢。在这种情形下,作为客户的企业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一直希望展会统一承办单位。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利益分配问题,两个主办方花了10多年的时间都没有在“统一”问题上形成共识。

“工业展”虽然是采用两个主办单位、两个承办单位的“双轨制”,但它却是典型的计划体制的产物。经过近20年的培育,“工业展”目前已成为国内当之无愧的陶瓷机械装备及原辅材料行业的唯一的品牌展。在目前市场竞争非常不充分的情形下,众企业面对具有“唯一性”的“工业展”,显然缺乏应有的话语权,在价格、服务、展位位置及面积等利益焦点上,主办方实际上一直还在继续享受着计划体制内的好处,占有绝对的主导权。

因此,就这次“叫板事件”而言,假如事态真的在年后继续朝“好”的方向发展,甚至最终统一了承办单位,众企业可暂时免去两难选择的烦恼,但长远来说,对企业其实并非“好事”。因为,那样可能意味着“工业展”更是唯一的选择,是别无选择的选择。

工业展这种垄断竞争的局面当然对中国陶瓷工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垄断只能为垄断方带来高额的“垄断利润”。只有竞争,充分的竞争才能取得双赢或多赢的局面,这是近30年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陶城报今期A3版报道的有关佛山陶瓷企业欲趁“亚洲国际”和“中国国际”打擂之隙,获取“渔翁之利”就是一个明证。两个主办方在“叫板事件”发生后,迅速到佛山做安抚、解释工作,也可以视为“消费者”已初享到市场竞争的红利。

taoci52.com扩展阅读

评论:当代陶瓷艺术的几个问题


在当下,不少人对于陶瓷艺术作品有一个认识的误区:认为陶瓷艺术就是在瓷坯或瓷器表面作画。这无疑是一种肤浅的认识。近几年,陶瓷之都景德镇吸引了许多画家来画瓷,持这种意见的大有人在。一件真正意义上的陶瓷作品,应该是艺术与工艺的结合,艺术与料彩、土、火的结合。瓷不仅仅是一种创作媒介。一些国画界、油画界的“大腕”到景德镇画瓷,有的结果并不理想。因为一个真正的陶艺家,不但要有非常好的绘画技能,而且还要掌握各种陶瓷工艺技能,如对青花料掌握的技能;粉彩填彩技能;高温颜色釉赋彩技能;煤气烧制窑变技能;烤花技能;各种不同尺寸瓶型、板材的温度控制技能等等。虽然烧制有窑火师傅负责,但是对于一个陶艺家来说不掌握自己创作的这类艺术作品的烧制温度和温度技巧变化,往往成功率很低。并不像在纸上、绢上或布上作画,成功与否完全在画家个人,火有其不可控制的一面,特别是对于高温釉的焙烧。

当代的陶瓷艺术家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只绘画,只作新彩画,釉下、釉中青花,或作粉彩勾线作品。这种陶艺家只注重对料彩的控制掌握,是知道怎样在瓷坯或瓷器表面上作画。第二种类型的陶艺家就是懂瓷绘而且懂得赋彩填色的工艺。比如作粉彩瓷板,画好后亲自填彩;作高温色釉作品亲自赋高温色釉。第三种类型的陶艺家是绘画、填彩、烧制全由自己完成,如烧制青花作品,亲自烤花,高温颜色釉瓷板、瓷瓶亲自掌握温度的升降时间变化,陶艺家要掌握作品的命运,必须争取做第三种类型的陶艺家。对于一个国画、油画家来说,要成为一个优秀的陶艺家,必须掌握料彩的各种工艺和火的神奇魔力。“火”对于瓷器的成功和艺术表现具有极大的影响。火的烧制效果还受到外界温度、湿度、天气、堆窑、产品的密度、位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陶瓷艺术作品的价值是与作品本身的高度和深度相联系的。这个高度和深度是指文化的高度与深度、艺术的高度与深度、以及工艺的高度与深度。对于一个初入陶瓷艺术市场的收藏者来说,仅仅以画面的效果来确定价格显然是欠缺的,必须从文化、艺术和工艺多方面考量其艺术作品。如果避开其他因素仅从工艺制作角度来考量,釉下青花用料的难度要比使用新彩作画难,粉彩填彩工艺又难于青花用料和用新彩,而高温颜色釉的工艺效果又高于成熟的粉彩填彩工艺,因为高温色釉有不可控的一面,粉彩工艺在可控之中。

陶瓷艺术作品的文化高度和深度,是指作品的精神内涵。艺术作品要有作者个人的思想,陶艺家个人的思想深度决定作品的思想深度。陶瓷艺术的形式的美要打动人,给人以美的感动的就自然具有了艺术的高度。艺术好的效果不仅仅是美的表现,还决定于艺术境界,陶瓷艺术作品的高格调和高境界形成的艺术效果,即是艺术的深度。

陶瓷艺术作品的工艺高度和深度,主要表现为工艺的难度,不易被人掌握的工艺,或创造性的新工艺自然就具有了高度和深度。比如,能自如掌握高温颜色釉的烧控温度和窑变效果的艺术家就非常难得。再比如失传的珐琅彩工艺,谁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谁就掌握了这一工艺的制高点,其作品的价值自然就会很高,因为别人搞不起来。所以,对于任何一件陶瓷艺术作品,只要某工艺达到极致其价值都高,表现出的艺术效果也必然渗透其中。青花料层次分明,其厚重深沉处能力透瓷板;粉彩亮丽动人,入骨三分,立体效果跃然瓷上;高温色釉色彩丰富柔和,凝重奇妙,变幻莫测;新彩如水墨画韵感十足等等,相对于同类作品其价值都高。可以举一些例子,如:李菊生作品的高温色釉的工艺与生动的人物造型作了完美的结合;黄秀乾作品中境界的营造和工艺效果;陆履峻把青花的厚重发挥到极致;朱乐耕致力于高温色釉作品的研究;李晓聪粉彩山水绘画与工艺相融、相和的特点;饶伟华探索的人物创作和大面积高温色釉的艺术效果等等优秀的陶瓷艺术家,都走了一条扎实艺术之路,所以价值高。

在当今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陶瓷艺术作品的创作中,有两种倾向需要克服。一是注重书本和名人之作的临摹,缺少外出的写生;二是重视陶瓷固有特点的工艺锤炼,缺少绘画与工艺完美结合的探索。在第一种倾向的陶艺家中往往把珠山八友等陶瓷作品作为最高典范,或者把国画(包括历史上的经典)作为范本加以临摹。这必须明确临摹的目的。是单纯取画面?是寻找画面与工艺的契合点?还是把传统经典用陶瓷工艺更辉煌地复制到瓷器上,让人得到一种在绢或纸上找不到的感觉?从创作的主流来说,应该让陶瓷艺术作品走出书本,提倡陶艺家外出写生,让陶艺作品具有时代特点。

在景德镇,许多陶艺家简单地走现当代前辈们走过的路,这是没有前途的。近几年已有不少青年陶艺家认识到这个问题。比如说用古彩工艺创作的作品,除了工艺上有别于粉彩、新彩、高温色釉外,其他没有特点,应该积极寻求古彩工艺与形式美的契合点,不能死守阵地。这需要年轻一代陶艺家去大胆实践,使陶瓷艺术作品的创作更丰富。从广义上说,陶瓷艺术作品的创新主要是指器形的创新,釉彩的创新,各种工艺的创新等等。而狭义的陶瓷艺术作品创新,是指用新的工艺创造出历史未曾出现过的精美艺术作品,如历史曾经为之努力而创烧成的祭红作品,珐琅彩绘作品等。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首要是完善和恢复明三代、清三代历史上最好陶瓷产品的品质,特别是在工艺方面的完善;第二,实现珐琅彩瓷的历史水准,把这一失传的优秀工艺继承起来。对陶瓷产品的认识,要从绘画的角度转移到绘画与工艺的结合上。并且,深化对陶瓷艺术作品的认识,不但是陶艺家的事,也是收藏家、陶瓷爱好者、市场经营者的事,甚至是文化美术官员的事。至今陶瓷绘画作品尚没有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占有一席之地,不能列入中国美术的一个分支,也说明它还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陶瓷艺术作品有其神秘不可控之特点和独特的艺术美,应在当代各种美术形式大家庭中有一席之地。(雨木)

泡沫时代终结 陶瓷行业如何摆脱产能过剩问题


陶瓷行业现在有一种“冬天”论很流行,还有一种“秋天”论更可怕,因为这种论调认为真正的行业“冬天”还没有到来。但无论“冬天”论还是“秋天”论,其实本质并没有什么差别。当前,所谓的“冬天”也不仅仅是陶瓷行业的“冬天”,而是整个中小企业的“冬天”,特别是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出口加工型的中小企业的“冬天”。“冬天”或者“秋天”都意味着过去一轮的发展泡沫已经破灭,所谓“繁荣时期”增长的假象被无情地揭穿。

行业该如何“过冬”?笔者以为:趁着“过冬”,行业内不妨首先对自己多一点反思。

首先值得检讨的是产能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领域改革一个重要路径,是国家通过国有企业控制、经营战略性资源,包括能源、铁路、航运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而在其他一些无关经济命脉的领域,则完全放开,让市场充分竞争,国家对这些领域的产能不规划也难限制。由于行业进入门槛低,加上庞大的市场蛋糕的诱惑,建筑陶瓷企业的发展近20年来在一些主产区几乎处于漫山放羊,村村点火的状态。这就导致产能过剩问题一直伴随着行业的发展。

应该说产能过剩是中国制造业的通病。相信陶瓷行业也无需用数据赘述。但陶瓷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也有自己的特点。陶瓷行业的产能过剩一方面来源于同业竞争的泛滥,另一方面是由企业自身生产模式决定的。陶瓷窑炉必须二十四小时燃烧,停窑转产需要很高的成本。这点决定了陶瓷企业的库存压力特别大,同时也决定了产品同质化严重(同质化会大大减少生产成本)。为解决库存问题,企业失去了定价权,向代理商过度让利,打价格战也就成为常态。向经销商过度让利和打价格战的直接后果是,企业没有足够的积累,因而在创新、环保、节能减排方面的投入有限,落后于社会这方面日益增加的需求。

在早期市场竞争还不够充分的时候,企业在价格战中也能生存,甚至赚到大钱,但当市场进入充分竞争之后,企业利润越来越薄,行业进入平均利润时期,而这个时候企业还必须通过扩张产能来增加赢利,这就是行业窑炉越建越多,长窑、宽窑越来越多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价格主导权,一方面是失控的产能,两者互为因果,行业也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去年以来上游燃料、原料、电力、运输等成本不断上升,按一般的商业逻辑,行业的产品也应该提价,事实上一些企业也在提价方面作过很多努力,包括联手提价,向终端施压。但最终建陶产品的价格还是上不来。这与行业产能过剩,竞争方式落后有很大的关系。

如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一是通过市场的手段。通过市场充分的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但这个过程是相对漫长的。因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国内市场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的结构。中国国内市场的需求是非常丰富的、多层次的。特别是现阶段,中低端的消费还占绝对主导的地位,这一点决定了行业竞争的主要形式不是价值战,而是价格战。就陶瓷行业而言,这一点也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还是低成本、弱差异化、规模化。而国外市场,由于通路掌握在人家手里,企业也自然就失去了定价权。卖瓷砖变成廉价卖资源也就在所难免。二是通过行政的方式。佛山、晋江、淄博近两年来对低端的落后的陶瓷产能说不,就是用行政方式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一个机遇。尤其是大佛山地区两三年内要关、停、转100多家企业,对行业的理性发展应是个推动(处理方式是另外一个问题)。大量的低端、落后产能的存在既消耗资源、又污染环境,对税收也没有什么贡献,尤其是这些产能将大多数企业拖入价格战的泥沼,是真正的绊脚石。当然,用行政的方式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也非坦途。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各地发展不平衡,先发展地区要淘汰的低端、落后产能,欠发展地区会照单全收。因此,从全局看产能不会因为一些地区大规模排挤陶瓷企业而锐减,相反因为产业梯度转移的原因全国陶瓷产能会在相当一段时间维持动态的平衡。

评论:临死也疯狂 陶瓷行业切勿“自残”


据景德镇一陶瓷代理商透露,以前当地的家装公司、设计师们拿的回扣是10%-15%,但是现在家装公司和设计师竟然要30%的回扣!非但如此,就连当地的泥水工也“绑架”陶瓷商家,狮子大开口,吃拿卡要。商家稍有不从,泥水工就会跟业主说产品的坏话,导致产品无法销售出去。某个小有名气的陶瓷品牌就因此无法在该地继续经营下去,退出了市场。

另一件事同样发生在江西。虽然今年市场不景气,可是一批陶瓷企业在制订营销计划的时候,无视市场状况,销售目标只增不减。为了完成销售的指标,企业的销售人员、区域经理就拼命地向经销商压货。而市场萧条,经销商的库存无法消化,最终货物只是完成了从厂家仓库到经销商仓库的物理转移,并没有能够真正被市场所消化。这样一来,也造成了企业和经销商关系的高度紧张。江西某地一陶瓷市场中就有近10家商户更换了所代理的陶瓷品牌,原因就是他们无法完成厂家定的销售任务。

据了解,这样的事例并不仅仅发生在江西,也不仅仅局限于设计师和经销商、经销商和企业之间,作为原材料供应商的釉料企业、机械配套企业,为了生存,抢单现象也日趋严重,有些陶瓷企业为了个人利益,更是从中挑拨,诱使供应商比价。为此,有些配套企业明知目前货款难收,还是毅然投入到激烈的赊款订单争夺战中。

另外,还有一批企业因品牌经营不善,资金实力不强,产品又缺乏竞争优势,已经被推上了“淘汰”的边缘,在市场重压之下,这批企业更是变本加厉,不惜以本伤人,极力压低产品价格,通过大抛售方式做最后的“疯狂表演”。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销疲软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潮州、佛山等地的陶瓷外销企业,都开始把销售重点转向国内市场,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国内市场,这让原本就拥挤不堪的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一时间刀光剑影,风声鹤唳。然而,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从去年开始就一直不景气,直到最近几个月才稍微有些起色。建陶和卫浴行业的回暖会比房地产市场还稍迟一些,毕竟买房在前,装修在后。

面对疲软的市场环境,可以说承受压力的已经不是一两家企业,也不是一两个商家,是整个陶瓷产业都面临市场困局。供应商、制造企业、经销商,甚至包括设计师,本就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企业和经销商更是位于核心位置的利益共同体,经销商是企业在地方上的代言人,而企业则是经销商的有力靠山。两者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经济繁荣的时候,企业和经销商协同打天下,开拓市场;而在经济不景的时候,企业和经销商更要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这是最为浅显的道理,但许多企业在面对市场危机时,往往不择手段,甚至饮鸩止渴,为了保一时之命而罔顾他人利益,最终造成利益共同体的猜忌和遗弃。

很不幸,以上事例正印证着恶性竞争趋势的加剧。

市场疲软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小人“落井下石”、朋友变敌人、老乡背后开枪。本是正常的市场竞争,却因为“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让整个行业没了竞争底线。没有底线也就意味着不择手段,这将不仅伤害某一家商家、企业的利益,其破坏的是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损害的是整个行业利益。

中国陶瓷行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规范,已经开始步入品牌竞争时代,品牌承载的是形象、信誉、承诺、保障和信心,更承载着企业的社会尊严。既然危机不可改变,那么就让我们对利益攸关方多一份体谅,多一份理解。

暂时的撤退并不可耻,更重要的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如一个男人,就算死也要死得有尊严。

潮州陶瓷叫板景德镇


继中国轻工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正式授予广东省潮州市“中国瓷都”荣誉称号之后,6月16日至19日,潮州市又在北京展览馆举办中国瓷都——广东潮州陶瓷(北京)博览会,集中展示潮州市陶瓷业的总体风貌和整体水平,展示潮州市陶瓷历史文物和陶瓷生产的规模、门类、品种、技术水平、档次、出口量等各方面情况。

据介绍,这次陶瓷博览会具有规模大、门类全、水平高等特点,是有史以来潮州市与国家、省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专业展会。这次博览会共有73家企业参展,展厅总面积共8790平方米,设标准展位398个左右。这次博览会不仅展示了在中国陶瓷之林一枝独秀的工艺美术瓷,还展示了日用瓷、卫生洁具、仿古陶瓷、圣诞瓷、电子陶瓷等门类系列产品。既展示、反映瓷都悠久陶瓷历史文化的珍贵文物,又展示当前畅销国内外市场的名优新特产品,还展示了国家级、省级大师名作和历年来获奖精品。其中:有上世纪70年代由邓小平同志赠送给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的国礼“友谊通花瓶”;有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1.2米高的“春色瓷花蓝”;有获国际博览会金奖的“剑兰通花瓶”、“白玉通花瓶”等;还有获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美誉的“清明上河图”、“红釉大鱼缸”、“五百罗汉图”等多项陶瓷精品。此外,还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瓷挂盘和世界上最高的青花九龙瓶,有神韵独特,堪称世界最小的手拉朱泥壶等陶瓷精品。

潮州市是广东的“东大门”,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著名侨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瓷都、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潮州市陶瓷业的历史和现状是我国陶瓷业的典型缩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潮州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是我国古瓷都和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笔架山宋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潮州陶瓷有着丰富的瓷土资源,其中“飞天燕”瓷土矿总矿量3219万吨,居全国已勘探各瓷土矿的瓷土资源蕴藏量的第二位,为潮州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保证;潮洲是全国最大的陶瓷产区之一,去年销售额116.8亿元,预计今年销售额可达150多亿元;是全国陶瓷生产企业最多的地方,并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是全国陶瓷出口量最大的地区,去年出口额达6.43亿美元,居全国各陶瓷产区之首;是全国最大的工艺瓷、日用瓷和卫生洁具生产基地,卫生洁具年产占全国总产量57%左右。

紫砂门事件背后的辛酸事


把紫砂壶 几多辛酸事

一场突如其来的紫砂门事件,对于酷爱煲汤与喝茶的广东人,只是打乱了日常生活的某些节奏。但对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来说,则无异于一场灾难。宜兴作为国内主要紫砂陶器制作、销售集散地,紫砂煲的风波还没有平息。“有毒”、“造假”,这些频繁出现在现代工业史初期、造成市场混乱的字眼,打破了这个小镇的宁静并波及所有以紫砂为原料的生产行业。

以紫砂为名片的丁蜀镇该何去何从?日前,记者前往陶都宜兴进行了调查。

市道

生意一落千丈 商家门可罗雀

宜兴东南部的丁蜀镇,面积15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20万,既是宜兴紫砂壶的主要原料紫砂泥矿的主要产区,也是紫砂壶艺人聚集区。几乎所有的制陶名人都集中在这一地区,全镇几乎有一半人从事紫砂壶工艺制作、销售。位于104国道旁的陶都陶瓷城,是丁蜀镇规模最大的紫砂壶批发零售集散地,这里聚集了上千家紫砂壶店铺,慕名客商游人,都要在这里带一两只壶回去。

但记者来到这里时,整个大街冷冷清清,十几分钟内偶尔有一两个人走过。一方面是由于进入销售淡季,但更主要的还是“紫砂门”事件的影响。

王姨也算是制壶世家了,和丈夫一起以制壶为生,手艺是家里祖传,有一个女儿在读高一。她的店铺是“前店后厂”,开业至今已有16个年头,如今却因为“紫砂门”事件第一次停产了。

“生意一落千丈,壶都卖不出去了,这两天也没有什么客人。”她告诉记者,现在靠一些老客户支撑着,但是大家都普遍处于观望态度,走量的壶也纷纷退定,都不敢拿货了。“做壶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最费神的就是眼睛。”如果从白天做到晚上时,感觉“眼珠都要掉出来了”,“所有的经济来源都靠这个,一旦没了生意做,也没有地可以耕种。”

说起部分媒体对“紫砂门”事件的报道,她情绪非常激动,认为并没有全面反映情况———“造假行为确实存在,但是现在是整个行业受到牵连,包括我们这些老老实实做生意的。”她现在最担心的是失业。“丁蜀镇几乎家家户户靠这个为生,也不会别的手艺”。

这一情绪显然在这些个体手工作坊中极其普遍。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当地商人告诉记者,所有的生意一下子停滞了。以陶瓷城为例,“这里大约有1200多家商铺,一套便宜的劣质泥料所做的紫砂壶礼盒大约为120元,一般起订都在100套以上,”仅以每家流失一个客户计算,就损失1400多万元,这还不包括宜兴其他紫砂陶艺批零商。

自救

自备检测报告 应对买家质疑

像王姨这样的前店后厂的手工作坊,占丁蜀镇的绝大多数。“整个丁蜀镇一共有12000多家紫砂壶工作室。”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这些工作室大量以家庭作坊形式存在,如果平均每个作坊以3个人计算,制壶艺人大约有4万人,“再加上炼泥、煅烧、运输、包装等上下游行业,从事这一行业的有8万-10万人。”作为丁蜀镇的支柱产业,紫砂壶的销售额大约在20亿元左右。紫砂壶的制作工艺主要由艺人传承,比如紫砂村,整个村几百户人家都从事这一行业。“由于紫砂壶是个性化产品,决定了这个产业以大量的工作室的形式运转,而不是工业化的批量生产”。“紫砂门”事件首先冲击的是这一农业色彩非常鲜明的生产模式。

与传统紫砂壶制作工艺相比,工业文明的成果如同双刃剑。比如在温度调控上,以前的烧窑无法控制温度,现在则可以用电脑加以控制;有些制作工艺中如今会加入微量氧化物,在可控范围内对外观色泽进行改变,这在传统手法中是无法做到的。然而,一旦这些现代工业手段缺乏监管,很容易出现假冒仿制的“化工壶”,出现仿冒证书,真正“根正苗红”的紫砂壶以及整个行业受到冲击就不可避免。

在感慨生意难做的同时,一些手里真正有好货的商家已经行动起来“自救”。在当地,记者见到有经销商主动索取检测报告,店主拿出一份刚刚从国家轻工业陶瓷耐火材料质量监督检测宜兴站取得的检测报告递给对方,以供消费者在购买时查看。

“没办法,做一个检测要好几百元,要自己掏钱,但是不检测又不行。”店主告诉记者,这份报告最大的作用就是放在店里可以“稳定人心”,“这样我才有证据、有底气说我这个东西没有毒。”他还透露,现在家家户户都去检测,但结果不会很快出来。在报告的首页右上角,记者看是6月2日送检,6月7日出的结果。

这一情况记者也从江苏省陶瓷研究院的质检中心得到了确认,工作人员表示“最近忙不过来,一份报告要一周左右才能出炉”,检测费用为150元。

在靠近中国陶都陶艺城的一家店里,店主特意把宜兴日报刚刚刊登的一则整版报道《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宜兴紫砂》摆在了显著的位置,这是人民网与宜兴网共同邀请5位陶瓷材料研究与检测专家针对紫砂的一些解读。只要有人咨询,她就拿给客人看看。这位店主觉得:“受到最大冲击的应该是做假壶的,真正爱壶懂壶的消费者,本来就不会买假壶。”

出路

政府整治市场 仍需长效机制 

但行业规范不能仅靠个人的自发行动。如何建设长远的、稳定的发展机制?宜兴市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已分别从生产和流通环节入手,出台了八条禁令整治市场,另一方面,宜兴正在探讨“公司+艺术家”的合作社新模式。这一模式将以村为单位,每个村成立一个合作社,采用分散生产、合作经营的方式,让有个性的制陶艺术家挂靠在合作社名下,这样可以跟踪每个作者的每件作品,从而打击仿冒的赝品。

此次危机由紫砂煲波及到紫砂壶,有一个普遍看法是缺乏国家标准。史俊棠认为,2008年修订的《紫砂陶器国家标准》(GB/T 10816-2008)中指出,紫砂陶器与其他陶器的区别是:含铁量较高的黏土制成、不上釉、透气性,因此,符合上述三点的陶器就是紫砂,但这却引发了人们对紫砂壶的普遍曲解———紫砂壶究竟要含多少紫砂?史俊棠表示,这是一个伪命题。“紫砂壶就是天然的紫砂做的,只有紫砂泥品质的优劣、产品的质量好坏、手工精良度的区别,没有紫砂含量这一说法。”他指出,如果一个紫砂壶用的泥料是其他原料,就不是紫砂壶。现在问题在于,宜兴紫砂壶是一个人文概念,离开了壶,紫砂泥没有任何价值,“怎么给宜兴一个地方的一个产品单独制定国标呢?”这是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在“紫砂门”事件中,最让宜兴尴尬的是,只要一涉及到“紫砂”两个字的负面报道,都让人联想到宜兴。但实际上,紫砂壶的价值首先是来自其文化底蕴、制造工艺,最后才是材料价值。江西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王平认为,宜兴可以借鉴景德镇的发展模式:景德镇制作瓷器的高岭土早已经开采完毕,现在所用的原料来自全国各地。他认为,与宜兴紫砂矿结构相同的矿藏,在湖南、江西、安徽、四川等地均有发现,藏量丰富,宜兴可以扩大原料来源范围,而保留自己的核心工艺,即使在原料上出现问题,也不会伤筋动骨。

但史俊棠并不认同这一观点,他说,目前他还没有发现其他地方的紫砂矿能造出可与宜兴紫砂壶媲美的作品。

也说“粉彩”


粉彩瓷,系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粉彩装饰,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吸收珐琅彩制作工艺而创制的一种釉上彩品种,又称“软彩”。它始于清康熙时期,初创时的粉彩瓷比较粗糙,仅在红色的花朵上运用珐琅彩中的胭脂红,其它颜色大多沿用五彩的作法,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大清康熙年制”的粉彩花蝶盘,花朵用胭脂红,光泽较足,但淡绿及翠色仍用五彩平涂法,白花朵和技干有粉质感。

康熙五彩是粉彩的基础,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同样的珠明料作画,同样以线条表现形象,画线条的原料完全一样;二是颜料除红色外,基本上由五彩转化,即加入适量熔剂和雪白;三是画面内容也基本相同。粉彩还移植了珐琅彩的一部分颜色,不仅丰富了色彩,而且绚丽柔和。珐琅彩瓷器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其时从景德镇将白瓷运送入京,由宫廷画师画珐琅,后来景德镇也有绘制。珐琅彩与粉彩的关系:珐琅彩中含有大量硼,粉彩不含硼;珐琅彩中含有砷,粉彩也含砷,从而创造了“玻璃白”;珐琅彩中黄色采用氧化锑为着色剂,粉彩所用黄色来自珐琅彩的黄色;珐琅彩中的胭脂红,粉彩在花朵上运用了。

从康熙朝产生的粉彩,到了雍正朝业已成熟。雍正粉彩的特点是:冶“诗、书、画、印”于一炉,文雅隽秀,尽善尽美。由于在粉彩画面某些部分采用了玻璃白粉打底,用中国传统画中的没骨法渲染,突出了阴阳、浓淡的立体感。同时,粉彩烧成温度较低,所用彩色比五彩更丰富,有时一件器物上用色多达二十余种,一般也有十余种之多。色彩效果鲜而雅,粉而柔,厚而浓。雍正粉彩不仅有白地绘彩,而且也有多种色地绘彩的。如珊瑚红地、淡绿地、酱地、墨地、木理纹开光绘彩和粉彩描金等。描金色勾线加填墨彩的品种更是别致。它制作精细,形象逼真,色彩亮丽,鲜艳夺目。堆料彩的粉彩往往以蓝料或红料用没骨法堆画花朵、叶子,然后剔划出基线,使花朵层次清晰,秀丽温润。

乾隆时期的粉彩瓷器,《饮流斋说瓷》曰:“至乾隆,则华丽极矣,精工之致,几乎鬼斧神工,而古朴深厚之致荡然无存,故乾隆一朝,为清代极盛时代,并为一代盛衰之枢了。”乾隆时的粉彩虽不如雍正秀丽淡雅,但技法、内容却逐渐成熟、丰富,出现了大量精致的粉彩作品,人物、花卉、翎毛,均以当时名画家的绘画为蓝本,兼揉西方绘画技法,勾染皴擦,浓淡分明,清新艳丽,立体感强。在彩绘工艺上,凡胭脂红花朵大多勾基,不象以前那样只是单独的渲染。锦地、蓝地、黄地开光粉彩的制作逐渐增多,至于像胭脂红地粉彩、金地粉彩、黑漆嵌金银丝开光粉彩和一些茶叶末地粉彩、霁红地粉彩以及粉彩描金器等都是比较珍贵的品种。在这一时期又出现了粉彩和珐琅彩兼用的瓷器。从图案花纹看,乾隆时期的粉彩装饰有渐趋繁缛的倾向,尤以乾隆末至嘉庆初盛行的红地、绿地凤尾纹的粉彩瓷器为甚。

嘉庆、道光、咸丰、同治期间,尽管有过多种多样的起伏,但粉彩依然生存了下来,并产生了很多珍品,保持了精良的瓷质、精细的彩工,但艺术水平与乾隆中前期相比,则相形见拙,纹样日益繁琐堆叠,彩绘多纤弱无力。光绪朝仍墨守嘉庆、道光风格,且远逊色,没有出现超过雍正、乾隆的作品。清末至民国期间,虽然粉彩数量上没有什么起色,但在画面上有所创新,出现了著名的“珠山八友”画风流派,以中国绘画手法结合粉彩技法装饰瓷器,对景德镇瓷器装饰艺术产生一定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粉彩生产发展很快,成立了专门生产粉彩瓷的艺术瓷厂、新光瓷厂和许多中小企业与专门研究设计粉彩的机构。生产品种有陈设瓷和日用瓷。按照花面和市场要求,又分高级粉彩、中级粉彩和普通粉彩三个档次。高级粉彩大部分是创作的作品,并有作者的署名,作品往往配以边脚图案,装饰精致工整。每一件作品都可以看出画、填、图案的艺术风格和技术特点。高级粉彩也称“特艺粉彩瓷”。中级粉彩多半为复制品,根据市场需求批量生产,其中画面繁杂而工细者叫“重工中级粉彩”。中级粉彩以传统题材为主,少数饰以现代题材。大多是统一组织生产、统一构图,故画面颜色统一规整。普通粉彩画面以洋莲万寿图案为主,装饰方法仿珐琅彩,瓷胎上四面开小圆堂子,圆堂上写“万寿无疆”或“万寿长春”四个红字,其余部分以“豆芽英子”均匀布满瓷面。普通粉彩基本上是以印代画,在轮廓线内填进颜色,水路中多填进红、黄、绿三种地皮色。分别叫“红地万寿”、“红地洋莲”或“黄地万寿”、“黄地洋莲”及“绿地万寿”、“绿地洋莲”等,符合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的风俗习惯,故倍受青睐。

粉彩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发掘了金沙粉彩、菊地粉彩、没骨粉彩、落地粉彩、金线粉彩及粉彩贴花等新技法、新工艺。装饰形式多种多样,常采用的主要有以下数种:

一般装饰。以花瓶为例,上下边脚饰以粉彩图案或洋料图案,瓶身饰以主体画面,一般为山水、人物、花鸟等,通常画面占瓶周三分之二,余下空白处题字落款。

开光装饰。在瓶身或瓶颈部位开出圆形、方形、菱形、扇形的空白堂子,四周布满图案,通常饰以洋莲、万花、龙凤,蝙蝠等纹样,堂内饰以主体画面,堂子一般对称开,如前后两个大堂子,两侧再开四个小堂子,显得装饰丰富。

满地装饰。在一件瓷器上,全部画满、填满,不留白胎,使主要画面和衬托花纹一目了然,如“金地万花”,以万花为主,金地为衬;“黄地九龙”,以九龙为主,黄地为衬等。

散点装饰。是一种分散而有一定间隔的装饰,以一个形象或一组图案为一个点,均匀分布在瓷胎上,空白处为瓷胎,例如“白地万花”、“摘技花”、“瑞梁图”、“八宝图案”、“飞天人物”等画面,内容统一,色彩、大小、间隔搭配有致。

通景装饰。一般是在周圆形的瓷胎上如瓶、碗、皮灯等器皿,画面首尾衔接,周而复始,在360℃圆周上间隔白胎,画面有主有次,有虚有实,大的画面有几个开合组成,山水、人物、花鸟、图案都画成通景。特别是山水,让人们欣赏起来无穷无尽,增加趣味。

近半个世纪以来,粉彩瓷品种已发展到3100多个。除生产单双件花瓶、鼻烟壶等小件品种外,中号造型较多,如餐具、饭具、茶具、烟具、文具、酒具、咖啡具和皮灯、花瓶、花钵、花缸、彩盘、瓷板画等。特大型的有万件和超万件花瓶、万件大缸、大型瓷板、大型瓷壁画等。色彩丰富,绘画工笔、写意俱全,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且形象生动逼真,富有国画风格。它的设计,都是根据创作或欣赏需要,结合器型,注重实际效果。如20世纪80年代艺术瓷厂粉彩艺人以《红楼梦》中大观园为题材而创作的瓷壁画,长达10米,楼台亭阁掩映于花木山石之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配以粉润柔和、淡雅明亮的色彩,令人顿生“人在厅前站,身在画中游”的感觉。21世纪初,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创作设计的粉彩雪景瓷板画《三顾茅庐》,画面山石错落有致,树林疏密相间,雪景层次丰富,色调柔和饱满,人物神态生动,达到了艺术形式和表现内容的完美统一,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作为国家工艺珍品珍藏,另一幅粉彩雪景瓷板画《三顾茅庐》以150万元,创当代艺术瓷高价纪录。新时期粉彩瓷的社会效益之高、艺术价值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6000古瓷捐赠门事件风云再起


7月13日,邱季端向母校北京师范大学捐赠6000件古陶瓷。北师大为此举行了捐赠仪式,并建立邱季端中国古陶瓷博物馆。然而当此事件被报道后,行业内质疑声四起。对于捐赠的陶瓷器是否是赝品、捐赠人是否属于国宝帮的问题,评论人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当事方则对此作出了回应。

捐赠事件回顾

7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一场捐赠仪式。6000件古陶瓷被捐赠给北京师范大学,陶瓷器的年代跨度从汉代到晚清,其间各个朝代和窑口的陶瓷均有涉猎。同时邱季端中国古陶瓷博物馆建立,这6000件古陶瓷器作为初始展品将入藏该博物馆。

捐赠仪式捐赠仪式

6000件古陶瓷的捐赠人是北师大校友邱季端,他表示:“我个人加上民间文物保护委员会及民间藏家的陆续捐赠,最终将会使藏品达到1万件以上。希望母校为研究、传承、保护中华文物,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邱季端是谁

邱季端,1942年8月出生于福建石狮,1962年考入北京师大中文系,1973年赴香港定居。现为中华海外联谊会顾问,香港福建社团联会副主席,香港华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作为北师大校友,邱季端一直非常热心于母校的建设。北师大百年校庆时,他捐资500万;北京奥运前夕,他捐资2000万支持学校建新体育馆;同为北师大校友的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时,他捐设基金支持建设国际写作中心。据悉,这些年邱季端累计为母校捐出了3000多万元。

引发行业质疑

虽然“校友为母校捐建博物馆”非常美好,但很快行业就出现了质疑的声音。

网上流传的文章《北师大,你的内裤掉了》中表示,捐赠仪式上的站台专家非常经不起推敲,专业性也难以保障;而博物馆的组建流程更是让人困惑起疑;最后作者还对邱季端如何在十年间搜集了如此巨额数量的瓷器表示了怀疑。

这基本代表了业内对此事件的质疑角度:站台专家、捐赠流程以及瓷器数量。反对的声音认为邱季端是在作秀,是“国宝帮”行径;支持的声音则认为邱季端是真心为母校做贡献,支持母校的发展。

捐赠事件发酵

一次普通的捐赠事件因遭业内质疑而变得风云诡谲,各方评论蜂拥而至。不仅广大网民对此存疑,一些知名评论家也纷纷对此表达了自己的质疑。

据悉,7月19日邱季端的委托律师发布关于此事件的公开声明。声明中表示:捐赠瓷器,将经由有资质的机构或鉴定专家团队目鉴;并经司法鉴定、受赠方无异议方列入捐赠。凡无据诽谤者均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而北京师范大学方面也对外有所表示,校方称由于邱季端的藏品过多,因此当初并未确定6000件瓷器具体为哪些藏品,也并未对瓷器进行鉴定。目前网上的声音学校已经注意到,并正在开始进行处理。

“国宝帮”是什么

“国宝帮”随着收藏热产生,是近年来收藏界新兴起的词汇,包含了三类人群。第一种是希望靠着古董一夜暴富,但是本身鉴赏能力不够的人;第二种则比第一种人群稍好一点,但是由于经济圈子等原因,他们收藏了很多赝品,为了掩饰这些赝品他们会反过来宣传错误的认知;第三种人则是完完全全的骗子,他们对古董不感兴趣,他们混迹收藏圈的目的只不过是通过把假的说成真的来招摇撞骗换取钱财名利。

对于大众来说,“国宝帮”主要是指第三类人,即专门鉴定国宝的伪专家,打着各种经不起推敲的自封名号招摇撞骗,赝品也说成是真品国宝。这是一个包含负面含义的群体。

从“真假曹操墓事件”到“文物造假”的思考(一)


文物造假遍地开花形成产业链

河南安阳“真假曹操墓事件”最近又起波澜,一位河北籍学者闫沛东惊曝曹操墓事件其实是个“弥天大谎”,所有发掘文物都系当地事先伪造埋入墓穴,并称掌握了录音等一手证据。此事一出,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将曹操墓再次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姑且抛开曹操墓本身真假问题不谈,中国假文物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国收藏热潮的兴起,假文物制造在全国“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假文物源源不断地流入到全国各大文物市场,造成假货泛滥,收藏业遭遇诚信危机。由此,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揭示中国假文物产业链的发展现状。

文物造假形成产业化

“其实文物造假、高仿在中国是自古有之的一个产业,但是不可否认从历史上来看,当今社会是文物造假、高仿最为鼎盛的时期。”北京东方大学传统文化学院院长李彦君向记者忧心忡忡地表示。

长期从事假文物产业研究的李彦君发现,北京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假文物集散中心,在北京程田古玩城、潘家园旧货市场,如今就算行内人也都要小心翼翼,一不小心就会被“栩栩如生”的假文物骗过法眼。“我遇到太多的案例了,我的一个朋友几十年间耗费近百万元收集了一屋子藏品,结果竟然没几件真品。”

实际上,在文物出土大省河南,假文物和高仿文物已经悄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有的甚至成为了当地主要的财政支柱。目前已形成了以洛阳孟津南石山村、禹州神垕镇、南阳镇平县三地为中心的文物仿造产业,而且各具特色。唐三彩、古钧瓷、古玉都是当地最为常见的仿造文物。

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陶瓷制造历史悠久,有媒体记者在暗访时了解到,一个村子就有几十家农户在仿制各类“文物”。有的农家院落密密麻麻散放着各种各样的成品和半成品的仿制瓷器,而且媒体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从古至今各类瓷器竟然一应俱全,而且其“做旧”手法多种多样,最后成型的仿制文物惟妙惟肖,普通收藏者根本无法辨别其真伪。而且,与相对低水平的仿制相比,当地更是存在着一批以高仿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据了解,这些技术水平高超的高仿艺人现在已经能完全仿制出就连专家都无法分辨的“文物”了。

“无论是高仿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仿制,我们都可以把其统称为文物造假。”李彦君对记者说道,“因为中国并没有专门针对文物仿制的法律,这就造成了你贩卖真文物可以法律制裁,而你仿制文物反而合法的现象。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文物仿制产业迅猛发展的原因”。

有专家认为,这种集文物仿制、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现在拥有超过10万从业者,每年收入超过百亿元,俨然成为收藏市场新的吸金器。

假文物生产全国“遍地开花”

其实不仅仅是河南,全国各地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物仿制基地。李彦君向记者列举了部分案例:全国90%的仿制红山玉产于辽宁地区;仿制良渚玉大部分产于江浙一带;仿制齐家文化玉器则主要集中于甘肃;战国、汉代玉器则是河南、安徽、徐州地区最盛。

“现在文物仿造具有很明显的区域特征,如果仔细分析就能发现,文物出土当地就是文物仿制最为兴盛的地区。”李彦君说道,“部分是因为传统工艺的流传,部分也是因为只有当地才能够产出相应的文物原料,例如辽宁锦州及岫岩满族自治县仿高古玉很出名,因为当地稀有的玉石资源就是高古玉本身的原料”。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评论:“叫板事件”即使平息也非问题的终结》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评论:“叫板事件”即使平息也非问题的终结》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