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 导航 >

焦点:陶瓷业产能过剩的是与非

焦点:陶瓷业产能过剩的是与非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什么是瓷砖 陶瓷艺术

2021-05-10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近年来,随着国内陶瓷行业竞争激烈,一些建筑陶瓷企业相继停产、破产,消息不断。于是,一些评论家预言,"十一五"期间,建筑陶瓷行业产能过剩现象可能更加突出,形势将更加严峻。那么,陶瓷行业产能过剩,究竟存在什么弊与利?笔者试加分析如下:

其实,从发展市场经济的眼光来看,当一个行业兴起时,就会形成一种吸引力,大家都会趋之若骛,纷纷投资上项目,就往往导致该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产品卖不出去,仓库爆满,流动资金收不回来。产能过剩的恶果,是大家都向一条路上去挤,使该行业的利润空间缩小,导致过度竞争发生。一部分先搞起来的企业,可能依靠好的运气与市场短缺的机遇,即使是萝卜快了不洗泥,一时间也能挣个盆满钵满。而后来新上的企业,遵循了中国人习惯的行话"跟着下,不害怕",贸然行事,结果由于行动迟缓,又没有自己的创新能力与,新产品开发能力,没有自身的技术诀窍,可能很快就会陷入经营不善的境地。市场经济与市场竞争是残酷的,时时事事都必然会有一部分企业赚钱,有一部分企业可能只是花钱买吆喝,或只是赚了功夫,而赔了钱。

就整个陶瓷行业来看,实际上适当的产能过剩现象,或许对于整个行业的成熟非常有好处。一是提升了市场竞争的素质与内涵,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整个陶瓷业尽快归于规范。其结果乃是淘汰部分产品:低档劣质的产品被淘汰。淘汰部分企业的结果,是一些在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方面落后的企业最先尝到淘汰的苦果。二是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是有利的,它使企业能够迅速得到孵化的功效,能够加快市场的成熟。过度的生产能力形成的整个产能过剩,其有利之处是提高了陶瓷市场进入的门槛,从而进一步净化市场。

另一方面,产能过剩这一怪物,常常伴随着带有阵痛,从国家与部分企业的利益考虑,产能过剩是由于过度投资造成的,过度投资又造成了资源的无端浪费。从投资陶瓷的企业来看,则是一些企业家由于将鸡蛋都放在陶瓷这一个篮子里,其发展趋向可能遭遇崩盘,前功尽弃。

我们要全面看待产能过剩的问题。回顾一下近10年来我国陶瓷行业的发展,似乎一直是产能超过需要。有过低级阶段的产能过剩;也有过中级阶段的产能过剩的情况;现在中国陶瓷行业似乎进入产能过剩的较高级的阶段。因此,现在陶瓷行业的产能过剩并不是此前过剩的简单重复。而标志着一种革命性的提升。另外,从全世界工业制品生产的产能利用率进行观察,一般都在70-75%之间。而目前,我们国内陶瓷行业的产能过剩还显然低于国际水平。这并非作者的乐观看法。因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陶瓷产业尚处在一个急速上升的阶段,因此各地陶瓷产业为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势必会增加生产力度,产能过剩的现象就自然难免了。因此,可以预言,我国陶瓷市场存在的产能大于需求的现象,仍然会存在下去。最关键的是经营状况好的企业,确实挣了钱,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进而开始了经济扩张。市场需求看好只是大规模扩产的表面理由,更关键的是由于企业的利润水平状况及对陶瓷产品远景看好。

近一、二年来,尽管陶瓷产能过剩警告不断,但是我们同样看到国内陶瓷生产能力与技术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在短短的几年中,许多原属进口的陶瓷产品被国产品牌所替代。同时,中国建筑陶瓷产品又开始大步迈向国际市场。这些均为令人可喜的现象。

当前,过剩的产能与产品多集中在陶瓷低档市场,充分的竞争可以大浪淘沙。那些生产模仿型、产品质量差的厂家,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势必在这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随着国外及台资企业不断入驻大陆,建筑陶瓷产品的种类、花色品种将更加丰富,这样使国内的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权。那些仍然在生产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产品的企业,生产工艺技术的竞争,将会国内企业必须走上一条与国际接轨的到质量产品。

产能过剩可以提高陶瓷行业进入的门槛。对那些动不动就想在陶瓷行业分到一杯羹的投机商也给予了明显警示,适当的产能过剩还可以规范陶瓷行业盲目投资的问题,逐步消除陶瓷的投资过热。激烈的竞争还给投资者以更高的产品要求。再加上陶瓷行业生产愈加成熟,利润空间压缩,将迫使他们作出更加冷静的思考。

此外,陶瓷行业产能过剩所反映出的激烈竞争,还能够促进市场进行整合。推动国内陶企重新进行重组兼并,导致一批大型企业的诞生。这样就也可能结束长期切切不休的内斗与相互倾轧。我们看到,在20多年前,西方国家的许多知名陶瓷企业,也是经过产业重组兼并,迅速结束了长期的"内战"现象,大量的中、小型陶瓷公司被兼并或被市场淘汰,现在仅剩下几家或十几家公司了。因此,随着整个陶瓷行业的日益成熟与健康发展,这种情况在将来也许会同样在我国出现。总之,面对我国陶瓷行业目前出现的产能过剩现象,我们应该尽可能避免惊慌失措,正视现实,坦然对待。同时必须加快行业技术创新与确立自主知识产权,较好地解决好陶瓷产能过剩的这道坎。

taoci52.com小编推荐

评论:陶瓷行业产能过剩的利与弊


近年来,随着国内陶瓷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建筑陶瓷企业停产、破产的消息不断传出。一些评论家预言,十一五期间,建筑陶瓷行业产能过剩现象可能更加突出,形势将更加严峻。那么,陶瓷行业产能过剩,究竟存在什么弊与利呢?

其实,从发展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当一个行业兴起时,就会形成一种吸引力,大家都会"避亏趋盈",纷纷往这个行业里投资上项目,时间一长该行业的生产能力就会过剩:产品卖不出去,仓库爆满,资金无法回笼,循环困难,企业走入死胡同。产能过剩的恶果,是大家都向一条路上去挤,使该行业的利润空间缩小,导致发生过度竞争。一部分先搞起来的企业,可能依靠好的运气与市场短缺的机遇,即使是不洗泥的萝卜也能卖得快卖得好,一时间也能挣个盆满钵满。而后来新上的企业,由于行动迟缓,又没有新产品开发能力等自主创新能力,很快就会陷入经营不善的境地。市场经济与市场竞争是残酷的,时时事事都必然会有一部分企业赚钱,有一部分企业可能只是花钱买吆喝,或只是赚了功夫,而赔了钱。就整个陶瓷行业来看,实际上适当的产能过剩,对于整个行业的成熟非常有好处。一是提升了市场竞争的素质与内涵,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整个陶瓷业尽快归于规范。其结果乃是淘汰部分产品:低档劣质的产品被淘汰,从而一些在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方面落后的企业也被淘汰。二是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是有利的,它使企业能够迅速得到孵化的功效,能够加快市场的成熟。过度的生产能力形成的整个产能过剩,其有利之处是提高了陶瓷市场进入的门槛,从而进一步净化市场。

另一方面,产能过剩这一怪物,常常带给行业阵阵剧痛,从国家与部分企业的利益考虑,产能过剩是由于过度投资造成的,过度投资又造成了资源的无端浪费。从投资陶瓷的企业来看,则是一些企业家由于将鸡蛋都放在陶瓷这一个篮子里,其发展趋向可能遭遇崩盘,前功尽弃。

我们要全面看待产能过剩的问题。回顾一下近10年来我国陶瓷行业的发展,似乎一直是产能超过需要。有过低级阶段的产能过剩;也有过中级阶段的产能过剩;现在中国陶瓷行业似乎进入产能过剩的较高级的阶段。因此,现在陶瓷行业的产能过剩并不是此前过剩的简单重复。而标志着一种革命性的提升。另外,从全世界工业制品生产的产能利用率进行观察,一般都在70%~75%之间。而目前,我们国内陶瓷行业的产能过剩还显然低于国际水平。这并非个人的乐观看法。因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陶瓷产业尚处在一个急速上升的阶段,因此各地陶瓷产业为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势必会增加生产力度,产能过剩的现象就自然难免了。因此,可以预言,我国陶瓷市场存在的产能大于需求的现象,仍然会存在下去。最关键的是经营状况好的企业,确实挣了钱,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进而开始了经济扩张。市场需求看好只是大规模扩产的表面理由,更关键的是由于企业的利润水平状况及对陶瓷产品远景看好。

近一两年来,尽管陶瓷产能过剩警告不断,但是我们同样看到国内陶瓷生产能力与技术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在短短的几年中,许多原属进口的陶瓷产品被国产品牌所替代。同时,中国建筑陶瓷产品又开始大步迈向国际市场。这些均为令人可喜的现象。

当前,过剩的产能与产品多集中在陶瓷低档市场,充分的竞争可以大浪淘沙。那些生产模仿型、产品质量差的厂家,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势必在这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随着国外及台资企业不断入驻大陆,建筑陶瓷产品的种类、花色品种将更加丰富,这样使国内的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权。那些仍然在生产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产品的企业,生产工艺技术的竞争,将会国内企业必须走上一条与国际接轨的到质量产品。

产能过剩可以提高陶瓷行业进入的门槛。对那些动不动就想在陶瓷行业分到一杯羹的投机商也给予了明显警示,适当的产能过剩还可以规范陶瓷行业盲目投资的问题,逐步消除陶瓷的投资过热。激烈的竞争还给投资者以更高的产品要求。再加上陶瓷行业生产愈加成熟,利润空间压缩,将迫使他们作出更加冷静的思考。

此外,陶瓷行业产能过剩所反映出的激烈竞争,还能够促进市场进行整合。推动国内陶企重新进行重组兼并,导致一批大型企业的诞生。这样就也可能结束长期切切不休的内斗与相互倾轧。我们看到,在20多年前,西方国家的许多知名陶瓷企业,也是经过产业重组兼并,迅速结束了长期的内战现象,大量的中、小型陶瓷公司被兼并或被市场淘汰,现在仅剩下几家或十几家公司了。因此,随着整个陶瓷行业的日益成熟与健康发展,这种情况在将来也许会同样在我国出现。

总之,面对我国陶瓷行业目前出现的产能过剩现象,我们应该尽可能避免惊慌失措,正视现实,坦然对待。同时必须加快行业技术创新与确立自主知识产权,较好地解决好陶瓷产能过剩的这道坎。

陶瓷服务是传统陶瓷业的春天


讯: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上周到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调研时为佛山陶瓷发展定位:“努力将全球最大的陶瓷制造业基地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陶瓷服务基地”。

今年以来,禅城区经促等有关部门一直在研究出台传统陶瓷产业的振兴办法,胡春华的定位为佛山陶瓷发展提供了一条出路。而能够承担起这一责任的,非禅城区莫属。

陶瓷服务领域包含营销、设计、技术创新、会展、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方面。其中,尤以会展和知识产权保护为当务之急。

首先就会展而言,禅城已有中国陶瓷城、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两大展厅。这两个展厅应对平时小规模的参观不成问题,然而在面对一年一度的陶博会时,就难以应付。千年陶都享誉海外,办个陶博会竟然要拆分成三处举行,令客商奔走之余,更显示出陶瓷服务方面的先天规划不足,不成气候。特别是邻近会展业发达的广州,如陶瓷会展服务仍不引起重视,难保日后佛山陶瓷品牌展会转战广州,平白丢失了陶瓷服务的重要一环。

其次亟需补足陶瓷行业的知识产权短板,采取措施打击模仿侵权,为本土陶瓷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服务。这不仅关系到陶瓷产业和企业的自身发展,更是陶瓷设计、技术创新等相关陶瓷服务环节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倘若没有知识产权保护,谁愿购买设计?谁愿为技术创新支付费用?因此,要想建设“全球最大的陶瓷服务基地”,政府接下来应在这方面下足功夫。南庄正在建设中国陶瓷中央商务区,据闻将涵盖陶瓷服务的各个环节,上述两个环节,该当其重中之重。

泡沫时代终结 陶瓷行业如何摆脱产能过剩问题


陶瓷行业现在有一种“冬天”论很流行,还有一种“秋天”论更可怕,因为这种论调认为真正的行业“冬天”还没有到来。但无论“冬天”论还是“秋天”论,其实本质并没有什么差别。当前,所谓的“冬天”也不仅仅是陶瓷行业的“冬天”,而是整个中小企业的“冬天”,特别是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出口加工型的中小企业的“冬天”。“冬天”或者“秋天”都意味着过去一轮的发展泡沫已经破灭,所谓“繁荣时期”增长的假象被无情地揭穿。

行业该如何“过冬”?笔者以为:趁着“过冬”,行业内不妨首先对自己多一点反思。

首先值得检讨的是产能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领域改革一个重要路径,是国家通过国有企业控制、经营战略性资源,包括能源、铁路、航运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而在其他一些无关经济命脉的领域,则完全放开,让市场充分竞争,国家对这些领域的产能不规划也难限制。由于行业进入门槛低,加上庞大的市场蛋糕的诱惑,建筑陶瓷企业的发展近20年来在一些主产区几乎处于漫山放羊,村村点火的状态。这就导致产能过剩问题一直伴随着行业的发展。

应该说产能过剩是中国制造业的通病。相信陶瓷行业也无需用数据赘述。但陶瓷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也有自己的特点。陶瓷行业的产能过剩一方面来源于同业竞争的泛滥,另一方面是由企业自身生产模式决定的。陶瓷窑炉必须二十四小时燃烧,停窑转产需要很高的成本。这点决定了陶瓷企业的库存压力特别大,同时也决定了产品同质化严重(同质化会大大减少生产成本)。为解决库存问题,企业失去了定价权,向代理商过度让利,打价格战也就成为常态。向经销商过度让利和打价格战的直接后果是,企业没有足够的积累,因而在创新、环保、节能减排方面的投入有限,落后于社会这方面日益增加的需求。

在早期市场竞争还不够充分的时候,企业在价格战中也能生存,甚至赚到大钱,但当市场进入充分竞争之后,企业利润越来越薄,行业进入平均利润时期,而这个时候企业还必须通过扩张产能来增加赢利,这就是行业窑炉越建越多,长窑、宽窑越来越多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价格主导权,一方面是失控的产能,两者互为因果,行业也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去年以来上游燃料、原料、电力、运输等成本不断上升,按一般的商业逻辑,行业的产品也应该提价,事实上一些企业也在提价方面作过很多努力,包括联手提价,向终端施压。但最终建陶产品的价格还是上不来。这与行业产能过剩,竞争方式落后有很大的关系。

如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一是通过市场的手段。通过市场充分的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但这个过程是相对漫长的。因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国内市场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的结构。中国国内市场的需求是非常丰富的、多层次的。特别是现阶段,中低端的消费还占绝对主导的地位,这一点决定了行业竞争的主要形式不是价值战,而是价格战。就陶瓷行业而言,这一点也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还是低成本、弱差异化、规模化。而国外市场,由于通路掌握在人家手里,企业也自然就失去了定价权。卖瓷砖变成廉价卖资源也就在所难免。二是通过行政的方式。佛山、晋江、淄博近两年来对低端的落后的陶瓷产能说不,就是用行政方式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一个机遇。尤其是大佛山地区两三年内要关、停、转100多家企业,对行业的理性发展应是个推动(处理方式是另外一个问题)。大量的低端、落后产能的存在既消耗资源、又污染环境,对税收也没有什么贡献,尤其是这些产能将大多数企业拖入价格战的泥沼,是真正的绊脚石。当然,用行政的方式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也非坦途。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各地发展不平衡,先发展地区要淘汰的低端、落后产能,欠发展地区会照单全收。因此,从全局看产能不会因为一些地区大规模排挤陶瓷企业而锐减,相反因为产业梯度转移的原因全国陶瓷产能会在相当一段时间维持动态的平衡。

评论:陶瓷业是永远的现代传统制造业


上期,我对陶瓷业发表一个观点,传统、资源与环保、现代化列为这个产业的三大核心课题。即陶瓷的事,不管怎么样的生存发展,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离不开这三大课题,反倒是要解决的就是这三大课题。只有补充、发挥、丰富它,而不可能离开它。搞陶瓷离开传统另走新路最少也是几代人的事。搞陶瓷不搞好原料、能源、兼顾到自然环境搞得下去吗?传统业不引入现代科技、不搞现代化能成规模、能有竞争力吗?上文对此说了一个概要,以下的三段短文拟进一步表达想法和观点。如果行业人能有一个基本的认同,这个行业预料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是很有意义的。

本人提及的“传统”,就是辞海说的“传统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如革命传统、传统节日。”(见辞海,上海辞书出版新第215页)。中国陶瓷就是依靠着中国历史走过来的,又为历史作证物。考察中国瓷史,很多人是否注意到,陶瓷业在不同时期进什么“庙”、什么“店”、什么业类都没个准没个明白呢!民间手工业、手艺业、轻工业、建材业、艺人、化工行业、无机非金属材料、硅酸盐专业等等都出现过,连行业协会也有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中国工业陶瓷协会等。归结起来,就是还设一个好的定位。俱往矣!当代的中国陶瓷业在国家的定位我坚持的观点就是“现代传统制造业”。冠上现代的理由就是当前陶业的主产品生产用的是现代工业化模式,工艺技术、装备、展示、营销、管理、现代科技的引入等等一套东西都和现代的接轨。冠上传统不光是产业的源远流长,而是强调其工艺性、艺术性、实用性、文化性都和传统割不开。冠上制造业最关键的意义是从手工业脱开而划入国家管理体系并和国家有关产业政策挂钩,申报科研项目、争取优惠政策等等有路可走。

纵观中国的陶瓷产品,号称上万品种的陶瓷砖,千姿万态各种各类的茶具、杯碟、盘碗,形形式式的卫生洁具,各个流派风格的艺术瓷,它们都只是不同的文化、思想指导下做出来在用途、造型、形状、质量、色彩、功能、风格具有各自的个性,而实际上都是使用天然矿物加工、成形、煅烧出来的产物。陶瓷就是一个大家庭大产业。

评论:陶瓷业 瞄准赚钱与环保的双赢


“现在,我国整个建陶行业都喜欢赚‘短钱’、赚‘快钱’!”这是前不久举行的第22届中国国际陶瓷工业展览会上,某业内人士发出的感慨。

他的话并不是空穴来风。目前,不少陶企经营者根本就没有将企业运营当作事业来认真对待,而是将投资建厂视为赚取快钱的机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国陶瓷技术装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者说达到国家对节能减排的技术要求。虽然许多陶瓷厂不断地更新设备,但是,在技术更新的过程中,注重设备价格远比注重设备的技术性能多得多。

我国建陶生产与环境保护严重脱节与长期以来的粗放式经营有很大关系。尽管环保水平与陶瓷生产大国的国际地位远远不成比例,但陶业老板们仍乐此不疲地钻营如何赚取快钱。在他们看来,似乎要环保,企业就不能生存,环保与赚钱永远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

今年3月份,佛山市某知名陶瓷企业董事长在某个公开场合说,陶企要达到政府要求的环保排放标准,不存在技术问题,关键在于投资意识和环保意识。该先生说,该公司仅三水工厂的技术改造投资和引进环保设备就需1000多万元,这还不包括后期设备的运转费用。在当前原材料紧缺,能源涨价,而陶瓷产品销售价格却涨不起来的前提下,这1000万元是从企业销售利润调拨出的,企业环保投资不可能一点顾虑都没有。

诚然,在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状态下,增加巨额的环保投入,则意味着增加生产成本,进而加大了竞争压力,不能不让陶瓷企业有所顾忌。因此,也就出现了企业彼此观望的态度,你不环保,我也不环保,大家一起都不环保。但此举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当政府提高环保门槛后,为了生存,陶企开始硬着头皮被动节能减排。

当然,不能忽视那些因为环保意识觉醒而主动节能减排的企业,但综观整个大环境,陶瓷企业的环保自觉性的确不高。

众所周知,保护环境的关键在于工业企业节能减排,而企业节能减排的关键,则是企业经营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技术革新并引进节能降耗的环保设备,另外,还包括认真执行清洁生产条例,而不是为了节约成本而使环保设备成为不起作用"花架子"。最后,只有企业每个员工都有了环保积极性,将节能减排由被动成为自觉,建陶业才能真正迎来清洁生产,中国陶瓷才能真正崛起。

陶瓷业是上下万年的黄金产业


学界对于人类文明的历史起源,较为流行的说法有五种:文字起源论,文明要素论,家庭私有制阶级论,农业、新石器、陶器三大创新起源论。其中,最后一个论点的依据是三大创新分别实现了农业创新、工具创新、日用生活用具创新,为文明起源奠定了三大物质技术基石。无论如何,至少让世人知晓陶瓷产业一万年前就开始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了。

陶瓷这一行业,和现代的许多产业如家电、汽车等比较,有其独特的发展史,它从古到今、从山里走到平原、从乡村走到城镇、从古老走到现代,维系其生命力的是它能体现一种历史文化精神。由此,陶瓷产业是黄金产业,可以再走一万年完全是可以成为现实。如下的现实可以让人对此充满信心。

1、陶瓷产业是一门只需十几个或几十个小时就能从采集天然资源到直接转变为产品,将建筑物、家庭装扮得实用、美观的产业。

2、这个行业可以将废渣、城市为废弃物、改天翻地的转变为产品,这些产品可以赋予其杀菌性、过滤性、功能性、耐磨性等等功能,行业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补偿性超过其破坏性。

3、当代陶瓷行业的相当部分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已经达到社会许多行业的先进水平,如人均年产值为30万至70万元人民币。产业经济和技术可以为自然环境保护提供经济物质基础。

4、当前存在的工业大气污染问题,随着燃料结构改变,各类吸收剂的发明应用、新生产工艺的突破性进展等等的技术进步,是完全可以获得解决的。

5、本行业的管道产品(如洁具)大面积的平面铺设产品(如砖类制品)、特种材料等的创新与进步,可以为社会做出许多新贡献。

总之,陶瓷产业是人类上下一万年的黄金产业。

去产能过剩之陶瓷行业调查 景德镇转型升级不容易


“目前市场根本无法消化掉陶瓷产业的产量,尤其是传统陶瓷产业,已经明显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研发中心主任李亚萍向本报记者指出。

作为耗能大户的陶瓷产业,在2010年之后,随着全国节能减排政策的下达,部分沿海省市的企业它们纷纷向周边省区转移,造成陶瓷行业在中部地区落地生花的现状。

据本报记者调查发现,作为传统的陶瓷产业大省,在江西除了原来的陶瓷产地景德镇之外,赣西的萍乡以及湘东的部分区县纷纷上马陶瓷相关产业,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今天的陶瓷产业产能过剩。

近日,景德镇市委书记邓保生公开表示,通过数年时间,将产业打造成千亿产业,让外界再次对陶瓷产业产能过剩表示担忧。

业内专家指出,全国陶瓷产能的增加大于市场的容纳量,不仅仅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也会造成同质化的产品依靠价格竞争、以次充好等无序竞争的现象出现。

据本报了解,为扭转局面,以景德镇为代表的传统陶瓷产业重镇寄希望于新型陶瓷产业,但似乎压力重重。

以景德镇为例,当地新型陶瓷产业并没有想象的乐观。目前从景德镇的陶瓷产业格局来看,新型陶瓷产业只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工业园区,而普遍状况却是“作坊式”的传统陶瓷企业零星分布,在全国亦然。

业内专家也对本报记者分析说,新型陶瓷产业开发投入不论是资金还是政策都重不足,加之现今成熟的新技术,应用到新型陶瓷领域的比重不到10%。

陶瓷产业产能过剩

据新近发布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在景德镇的经济格局中,陶瓷工业占到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今年1-5月,景德镇市陶瓷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9.6亿元,同比增长10.91%;上缴税收1.78亿元,同比增长32.03%。

然而,产能过剩的“阴云”一直笼罩在景德镇上方。据一份公开的《2012-2016年中国陶瓷制造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2012年陶瓷行业大概有10%到15%的产能过剩。不少陶瓷企业频频出现倒闭,中国陶瓷业已进入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的阶段,陶瓷行业的前景让人堪忧。

以产业为例,当地该产业的产能过剩,与其他行业的产能过剩不同,不仅总量过剩,而且存在结构过剩,其中,以传统陶瓷产业最为明显。

业内人士分析,景德镇的陶瓷产业主要以传统陶瓷产业为主,而传统陶瓷产业所面临的同质产品是最多的,竞争压力也是最大的,比如建筑陶瓷和日用陶瓷。而广东、山东和福建等地的传统陶瓷产业相比景德镇更具竞争优势。

“目前市场根本无法消化掉陶瓷产业的产量,尤其是传统陶瓷产业。”李亚萍向本报记者指出。

正如李亚萍所说,不仅是在景德镇,全国范围内陶瓷产品同质化、产能过剩已经是陶瓷行业面临的普遍威胁。

不难发现,国内陶瓷企业呈散而乱的态势已成事实:品牌数量众多,没有一家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2%,行业无序竞争现象严重,产能严重超出市场需求。

“传统陶瓷市场已经相对饱和,同类企业众多。”李亚萍说,“而景德镇总体的陶瓷格局,主要还是传统陶瓷企业占多数。”

不争的事实是,传统陶瓷产业严峻的产能过剩,已经让其深陷附加值低和恶性竞争的泥淖,而继续投资扩大传统陶瓷产业,无疑会加剧这一过程。

待破之题:转型升级难

在李亚萍看来,传统陶瓷产业的产能过剩,新型陶瓷产业巨大的市场需求,再加上瓷土资源濒临枯竭,多种因素的混杂下,发展新型陶瓷产业应该成为地方政府规划陶瓷产业的方向。

“我们将会转向新型陶瓷产业,实现差异化竞争以避开产能过剩的风险。”工业园区管委会一位发言人告诉本报记者,“未来增加陶瓷产品的附加值会是产业发展的方向。”

邓保生曾公开表示,未来产业的发展,将形成以高科技陶瓷为核心竞争力,以陶瓷文化创意为特色,以陈设艺术陶瓷和高档日用陶瓷为主体,以建筑卫生陶瓷为补充的陶瓷产业发展新格局。

在景德镇发布的《关于加快景德镇市陶瓷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现在景德镇打造的陶瓷概念,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日用陶瓷和艺术陶瓷的概念,而是包括了高科技陶瓷、环保陶瓷、纳米陶瓷等在内的大陶瓷概念。

“如今,新型陶瓷产业对景德镇市的经济发展贡献率接近20%,新型陶瓷产业对产业升级提供了巨大帮助。”景德镇瓷局一位官员告诉本报记者。

官方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根据2012年的一组数据显示,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为125.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2.5%,其中陶瓷工业总产值为94.2亿元,占全市陶瓷产值的45.5%。据悉,陶瓷工业园高占比的工业产出,多半以生产功能陶瓷、结构陶瓷、电子陶瓷等高技术陶瓷的陶瓷企业为主。

然而,新型陶瓷产业并没有想象的乐观。目前从景德镇的陶瓷产业格局来看,新型陶瓷产业只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工业园区,而普遍状况却是“作坊式”的传统陶瓷企业零星分布,在全国亦然。

而根据李亚萍的观察,景德镇新型陶瓷企业所占比例较小,还难以形成规模。业内人士也指出,所谓的“过剩”应该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产品需要升级换代,产业需要调整变革,自然会产生新的品牌,自然有新的市场。

“另外,新型陶瓷产业开发投入严重不足,不论是资金还是政策。”李亚萍说,“陶瓷研究所成熟的新技术,应用到新型陶瓷领域的比重不到10%。所以,未来陶瓷产业的规划布局,任重道远,关键是把新技术转化为新的产品。”

源远流长的清水河陶瓷业


走西口带来的制陶业

讯:据史料记载,清水河县陶瓷始于明朝正德初年,已经历经五百多年。明武宗皇帝登基初年,山西晋西北一带屡遭灾荒,保德县黄河沿岸的老百姓实在忍受不了统治阶级的压迫和繁重的赋税,于是走西口的人越来越多。

这些流浪谋生的贫苦农民顺黄河北上,到清水河县单台子、窑沟一带讨生活,发现这里的陶土质量高、土质细、胶性大,还有少量的釉土,完全具备制造陶瓷的条件。同时,这里紧靠黄河,水运交通十分方便。于是,他们便在这里定居下来,一边开垦荒地,一边建窑烧瓷,开始生产陶瓷制品。

与此同时,当本地人看到这些外乡人靠生产、出售陶瓷制品,比种庄稼收入还高,也开始向这些外乡人学习练泥捏瓷、烧瓷的技术,也逐步建立起了瓷窑,生产瓷器。从此,清水河烧瓷业逐步形成了产业化。

当地的支柱产业

清水河出产的陶瓷制品,除了在本地就地销售外,还远销到陕西、甘肃、宁夏等地。邻近地区,如托县、萨县、包头、和林、五原、武川、固阳、归化城(今呼和浩特)、集宁、陶林等地,则是清水河陶瓷制品的主要市场。产品销路的不断扩大,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于是,陶瓷工业逐渐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据《绥远通志稿》记载,清水河县的陶瓷制品主要包括黑瓷和白瓷两种。黑窑产于窑沟,产品主要有缸、罐、盆、钵等;白瓷产于黑矾沟,产品为盘碗。都是手工操作。白瓷陶土和黑瓷陶土性质不同,胚胎不能经过风吹日晒,需要在热炕上烘干,待挂釉后才可入窑烧结。清水河县的白釉土并不理想,挂了当地釉土后,白而不匀而且少光泽,所以,当时必掺陕北保德所产釉土烧结,这样才能保证白色和光泽度的适度。

黑瓷大小各异,装窑时大件中套中件,中件中套小件,可以配套成完整的一整套。而白瓷制品的体积相差不大,不能成套入窑。尽管如此,用白瓷制成的碗、盆都属于细货,比黑瓷的利润高出不少。据史料记载,当时,清水河县黑瓷年产三十万件,产值达一万两白银;而白瓷年产则是二十万件,产值同样是一万两白银。明末清初,陶瓷工业是清水河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比其他行业的规模大、产品多、产值高。

传统产业迎来新生

1937年,日寇入侵华北,黄河水运被迫中断,清水河陶瓷业深受打击。此外,民国时期的苛捐杂税极其沉重,致使当地陶瓷生产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陶瓷业的勉强生存,使大批专门人才流失严重。新中国成立前夕,清水河全县陶瓷业从业人员仅剩二百多人。生产已经是时断时续,年产黑瓷不到十万件,白瓷也不到五万件。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人民恢复陶瓷生产,传统产业又获得了新生,黄河又开起了运输瓷器的帆船,陶瓷制品又有了销路。1956年,随着合作化高潮的到来,清水河在窑沟建立了清水河县公私合营合作陶瓷厂。加强了技术力量,陶瓷生产规模由小变大,产值产量随之上升。随着生产的日益发展,1959年,这家工厂又改为地方国营陶瓷厂。

改革开放以后,清水河县的陶瓷生产更是实现了全机械化,有了筛选机、练泥机、成型机、轮碾机、球磨机、粉碎机、浇釉机等一大批专门设备,从而大大加快了生产进度,提高了产品质量。时至今日,清水河县的陶瓷业仍然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着独特的贡献。

五百多年历史的传承,让清水河的陶瓷业经久不衰,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清水河陶瓷业必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诠释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焦点:陶瓷业产能过剩的是与非》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焦点:陶瓷业产能过剩的是与非》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