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全线亏损 国内陶瓷业应该如何转型?

全线亏损 国内陶瓷业应该如何转型?

陶瓷艺术 古代瓷器制造业 陶瓷瓷砖

2021-05-10

陶瓷艺术。

我国是世界陶瓷生产大国,陶瓷产量已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但近年来,由于原料、油价大幅上涨,出口方面频频受反倾销和技术壁垒的阻碍,陶瓷业步入兴衰难测的十字路口。专家指出,我国陶瓷业面临生存危机的困扰,亟待转型。

产品出口麻烦连连

由于欧盟成员国增多和欧盟1月1日正式取消对进口我国陶瓷产品配额的限制,今年上半年,我国陶瓷对欧盟市场出口增幅较大,欧盟成为我国陶瓷出口的第一大市场。但是,由于欧美不断提高技术门槛,尤其是近年来强化环保生态标准,对陶瓷制品原材料和成品中有毒物质的含量或释放量做出了严格限定,对加工生产环节中的能耗、自然资源使用量、废弃物的处理均提出严格要求,促使企业生产成本有所上升使我国陶瓷出口企业叫苦不迭。部分陶瓷企业表示,目前我国对陶瓷制品的质量检测标准未与国际相关标准接轨,欧盟对我国出口产品技术标准的苛刻,使陶瓷生产企业陷入新的困局。

同时,反倾销诉讼频繁也严重阻碍了陶瓷出口。据了解,一些具有较强出口优势的陶瓷企业自2001年以来,相继在印度、墨西哥、菲律宾和埃及等国受阻,部分国家的反倾销惩罚税率高达200%以上,今年6月份,韩国贸易委员会(KTC)又对佛山部分陶瓷企业开始反倾销立案调查,广东陶瓷企业面临的困境加剧。

陶瓷企业全线亏损

据了解,原材料涨价是由于电力供应不足,电费上涨,柴油涨价,原材料涨价……种种不利因素使陶瓷行业整体受到冲击。尤其是今年珠江三角地区的电荒和油价上涨,更是把陶瓷企业推向绝境。“今年的全行业亏损已经成为定局。”业内人士说。据统计,目前陶瓷行业成本涨幅为10%~20%不等。除上游燃料和原材料成本增加外,国家对陶瓷产业的上游--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也给陶瓷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房地产业被调控的情况下,一些工程款不能及时到账,导致陶瓷企业的资金周转不灵,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尚能挺过去,但对于众多中小企业来说,就不亚于一场灾难。

此外,佛山陶瓷行业中小企业居多的现状也是出现行业全面亏损的原因之一。陶瓷企业内长期存在重复建设和恶性价格竞争的局面,因而在成本上涨的冲击下,这些小企业便全线崩溃了。

转型道路势在必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龙土认为,目前,国际上功能陶瓷材料作为服务信息产业的基础,产业化发展规模和市场潜力十分巨大,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功能陶瓷的发展。在他看来,我国传统陶瓷发展的历史比较悠久,基础也比较好,当务之急是依靠现代制备技术,不断提升传统陶瓷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变传统优势为市场优势,把传统和现代两个方面结合好。

另有专家认为,产品的差异是市场良性竞争的基础。只要把研发、产品设计和文化塑造这些前端工作做到位,就不愁没有消费者。佛山陶瓷行业今天面临的局面固然与宏观经济环境有关,但另一方面也是由陶瓷企业间的无序竞争所导致。产品的差异性不明显,只能以价格竞争作为制胜之法。在一味斗价中,只要成本上涨,则利润更低,结果伤了别人也伤了自己。

据分析,中国企业在国外市场相互压价的现象十分普遍,低价竞争的结果是不少国家为了保护当地行业而对压价行为加以制约,这也是近年来反倾销案频频发生的原因。因此,企业走产品差异化之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才是在对外竞争中站稳脚跟的途径。当出口渠道受挫时,陶瓷企业应该在出口与内销中找到一条平衡之路,在保证一定量的出口的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国内市场。

taoci52.com延伸阅读

佛山陶瓷面临全线亏损


11月7日,刚进入秋天的佛山不久依然有点热,但对于佛山的陶瓷行业来说,似乎提前进入了一个寒冬。因为自从今年5月以来,随着能源成本的增加,佛山不少陶瓷企业开始不堪重负,企业倒闭,许多老板不得不来个人间蒸发,一走了之。

据不完全统计,近半年来,石湾和南庄两镇至少有10多家陶瓷企业倒闭,老板神秘失踪,而还有更多面临倒闭的陶瓷企业的老板,和债主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干脆晚上也不回家,躲在酒店或者夜总会。“今年的全行业亏损已经成为定局。”业内人士梁先生的语气极为肯定。

原材料涨价是致命的一刀

电力供应不足、电费上涨、柴油涨价、原材料涨价……似乎今年所发生的一切不利因素都是冲着陶瓷行业来的。由于多年来的发展积累,目前陶瓷行业在发展成为佛山的一大支柱产业的同时,也迎来了受能源制约的瓶颈。而今年5月以来珠三角地区的电荒和7月份的油价上涨更是直接把陶瓷企业推向了一个绝境。

据统计,目前陶瓷行业成本涨幅为10%~20%不等。除上游燃料和原材料成本增加外,梁先生认为,国家对陶瓷产业的上游———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也对陶瓷行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房地产业被调控的情况下,一些工程款不能及时到帐导致陶瓷企业的资金链周转不灵,对于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来说还尚能挺过去,但对于众多中小企业来说,就不亚于一场浩劫。

此外,佛山陶瓷行业中小企业居多的现状也是造成出现行业全面亏损的原因之一。目前,佛山共有大大小小580多家陶瓷企业,其中绝大多数靠低廉的价格和低附加值产品来占据市场。低成本和高性价比是这些中小企业的主要竞争力,在研发、营销等方面不存在什么优势,产品的跟风和恶性价格竞争等现象时有发生,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趋势已经很明显。因此,在成本上涨的冲击下,它们的“死亡速度”便被加快。

大洗牌后的出路何在?

“佛山现在有580多家陶瓷企业,但是5年后我估计能活下来的就那么50家左右。”作为佛山最大的陶瓷企业之一,广东蒙娜丽莎陶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张旗康对佛山陶瓷企业的未来作出了这样的预测。如果张旗康的预言成为现实,将有90%以上的佛山陶瓷企业将在今后几年中被淘汰出局。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曾一度有佛山陶瓷行业将因为高能耗和高污染等原因集体搬迁的传言,但后来均被当地政府所否定。“现在我们面临的处境是不想走也得走。”石湾某陶瓷企业负责人陈先生说。

出走也并非上策,因为外省许多地区,虽然原材料和燃料成本相对比佛山低很多,但由于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佛山好几个去外省投资建厂的陶瓷企业都没有给家乡的同行带回好消息。

有业内人士认为,佛山的陶瓷行业应该“把大脑留在佛山,手脚伸到外地”,即把佛山作为企业的研发和运营中心,而生产则扩张到外地。对于已经成熟的大陶瓷企业来说,这一方法或许可行,但对于众多中小陶瓷企业来说,在生死尚不能自己决定的情况下,扩张更是无从谈起。

德化力促传统陶瓷业转型升级


从日益壮大的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到高档日用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再到企业的博士后、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创新平台正为德化陶瓷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在企业中创建“教授工作室”,作为学生成才与创业最直接的“孵化”基地,是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适应陶瓷业人才需求所做的尝试。该学院现设置20个专业,致力于培养陶瓷艺术设计类、陶瓷工艺类、陶瓷商贸类等专业人才,实现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学院还承担了“福建省陶瓷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白云陶生产工艺研究与应用”、“锂镁低温高白瓷研制与推广”等国家、省市科研项目7个,协助十几家企业投入资金3亿多元开展节能降耗技术改造方案的实施。

有22家高档日用瓷生产企业、4所高校和科研院所、2个事业单位加入的“高档日用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适应市场对高档日用瓷的需求增大的需求,将在高档日用瓷生产技术开发、人才培养、信息共享、生产协作等领域展开合作,突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

科技创新带来的示范效应开始发酵。更多企业正加大投入,研发节能、环保、清洁的生产工艺。“陶瓷窑炉微波辅助烧成技术研究与应用”、“临界氧燃烧技术在陶瓷窑炉上的应用研究”、“高分子与低分子材料在陶瓷生产工艺上的应用”、“陶瓷低温环保瓷土的研发”、“陶瓷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在顺美集团博士工作站,一系列项目研发正在取得成果。顺美董事长郑泽洽介绍,“陶瓷窑炉微波辅助烧成技术”正进入调试阶段,一旦投入运行,将更大地降低成本,提高成品率。

规划显示,今后,德化将加强“一学院、一职校、一联盟、一工作站、一园区、两基地、四中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建设博士后、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研机构,开展技术、产品、管理创新,形成政府为主负责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企业为主负责产品功能个性技术研发的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

潮州陶瓷业积极应诉转型应对


在第111届广交会第二期现场,日用陶瓷专区的陶瓷展品琳琅满目,新颖的产品设计吸引不少外商的目光。但在陶瓷展商头上,却笼罩着一层阴云:今年2月,欧盟发起对华日用陶瓷反倾销调查,2000多家企业受到波及,涉案金额或高达7亿美元。

目前,案件处于调查阶段,初裁结果将于明年5月公布。业内专家指出,此轮反倾销或将成为推动陶瓷行业转型升级、加速洗牌的催化剂。但对于陶瓷展商而言,这一年的等待无疑是漫长的煎熬。

南方日报记者走访本届广交会发现,出口量占全国日用陶瓷约1/3的潮州陶瓷业已经行动起来。应对欧盟反倾销,潮州陶瓷业协会和多家企业都在准备积极应诉。

响应“无损害抗辩”行动

我国是日用陶瓷第一大生产国,占据欧盟市场50%的份额,是欧盟日用陶瓷第一大进口国。2011年,我国出口欧盟厨餐具累计金额超7亿美元。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认为,一旦欧盟征收反倾销税,势必对我陶瓷出口产生严重影响。

潮州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助理黄振豪担忧地表示,过去潮州企业对欧盟的出口量占全国的1/4,估计反倾销裁决最终确定后,将会减少全国以及潮州30%的出口量。

面对欧盟的反倾销调查,国内陶瓷业界也并未坐以待毙。黄振豪告诉记者,前几年潮州陶瓷行业协会已经牵头成立了应对反倾销的联盟,目前正在倡议潮州陶瓷企业响应全国性的“无损害抗辩”行动。近日,国内陶瓷业“无损害抗辩行动”已经委托律师事务所代表我国陶瓷涉事企业与欧盟交涉。

据介绍,“无损害抗辩”行动主要是向欧盟提出,本国企业出口的产品没有低于成本价销售,不存在倾销行为,对欧盟市场不存在损害性影响。据黄振豪透露,目前全国和潮州分别有400多个和100多个企业响应号召。

“我们潮州应对反倾销联盟也鼓励企业向欧盟提出独立应诉。”黄振豪提到。

新调查名单无潮州企业

前段时间,欧盟委员会初步选定5家陶瓷企业作为抽样企业参加调查。名单中包括湖南华联瓷业有限公司、广西三环企业集团、深圳市星球实业有限公司、珠海市晨立进出口有限公司和潮州市宝莲陶瓷有限公司。

“我们认为抽取的结果不够合理,因为被选中的调查对象产品价格较低,不能代表实际情况。”黄振豪说。一位不愿具名的潮州参展陶瓷商告诉记者,广西等地的陶瓷企业普遍采用和欧盟国家类似的机械化生产,很少有个性化产品的人工工序,所以产品规格较少,成本与价格也比较低。

而在广交会采访期间,记者得知,此前不久欧盟又决定重新抽样5家调查企业。除了广西三环、湖南华联、珠海晨立还在名单里,上次抽样中的深圳星球和潮州宝莲已经撤下,换成了山东银凤、广西北流老田。在新的5家企业名单中,一个潮州企业的影儿也没有。

但在黄振豪眼中,新的调查名单对潮州企业应对反倾销更加不利,“此次5家企业不但没有潮州的企业,而且它们都是出口低档产品,相反我们出产的主要是高中档产品,调查对象的代表性明显不强。”

据黄振豪透露,目前潮州企业应诉最大的困难是,只能通过国家层面的“无损害抗辩”行动提交自己的意见,无法直接与欧盟那边交涉,反映潮州企业的实际情况。

对于反倾销最终是否正式立案,黄振豪认为,由于欧盟上推翻最初认定的可能性很小,反倾销立案基本上是确定的。而潮州宝莲陶瓷公司副总经理陈阳也对此不太看好,认为立案几率很高。

增强设计研发实力才是长远之道

记者走访琶洲会馆发现,在欧盟发起对华日用陶瓷产品的反倾销调查的背景下,以潮州为代表的日用陶瓷企业正日益重视设计研发,并采取拓展内销和新兴市场的方式应对传统欧美市场的危机。

“今天有个美国客人说,没怎么见着老乡,到处都是欧洲人,尤其是俄罗斯人,手里捏着大把钱四处采购。”潮州市庆发陶瓷公司的负责人蔡安阳说。庆发主要生产日用和工艺陶瓷,内外销各占35%和65%,其中欧洲和美国市场又各占外销量的一半。伴随着金融风暴和欧债危机,这两个传统市场的需求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蔡安阳说,由于外销市场经济不振,虽然成本上升,今年他们的产品也没敢提价,底价甚至还下降5%。然而,即便如此,来采购的客人仍然觉得太贵,观望的多,下单的少,订单比去年明显少了。面对这种情况,包括庆发在内的潮州陶企纷纷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今年一个最大的感觉就是大家都更看重设计研发了,东西越做越好。”

在庆发展位的入口位置,就摆着一款新研发的陶瓷杯。这款杯子外形酷似星巴克的外带咖啡杯,只不过杯体用中空陶瓷制成,既隔热又美观。类似产品前几年就已经有不少人在做,但咖啡杯盖子防漏水的硅胶材质虽然造型美观,喝水时的触感却总是怪怪的。

在今年的新产品中,庆发将硅胶盖子改成了陶瓷,只在内壁加上一层硅胶来保证不漏水。就是这样一个小创新,让这款产品大受欢迎。相比其他产品,这块咖啡杯的利润高了5%却仍然非常好卖。

在蔡安阳看来,欧盟这次反倾销调查并没有那么可怕。中国产品虽然价格不是很便宜了,但胜在规格选择多,还是很有竞争力的。近期他去一些欧洲的展会,欧洲陶企上百平方米的展位产品规格不到100个,而庆发在广交会上十多平方米的展位产品规格就有几百个。

不过面对外销疲软,庆发眼下也正在加强内销渠道的建设。目前庆发已经在上海周边开了十多家专卖店。像原本只做外销的陶瓷人偶,世博会时曾试销过,特别受欢迎。蔡安阳正考虑选择一个好时机在国内正式推出。“内销当然也面临资金、品牌、渠道等问题,但欧洲那些百年企业也都经历过这个阶段,我们没理由做不好。”

融合发力 德化陶瓷业探路转型


近日,“魅力中国白——德化窑陶瓷精品展”在瓷都德化启动。10月底,德化61名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的150件作品将集体亮相故宫博物院。这是德化民间陶瓷首次集体亮相国家级博物院。

德化因陶瓷而兴,陶瓷因德化更完满。改革开放以来,德化人重拾祖业并大胆创新,大力开发现代工艺陶瓷和日用陶瓷,使德化成为国内这两类陶瓷最大的生产基地,也成为传统工艺商品化和国际化的成功典范。

面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种种考验,外向度高企的德化陶瓷业何去何从?德化陶瓷人迎难而上,通过与技术、创意、设计等领域的融合,积极探路转型。

“大考”——十字路口,压力重重

“大姐,您做的是哪一道工序?动作好快。”“这是上釉。我们做技术活,不快不行。”“你们工资高吗,一个月能领多少钱?”

“工资一年比一年高,现在一般都有4000元。”

……

在德化儒苑陶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39岁的技术工刘明霞一边动作娴熟地给陶瓷坯体上釉,一边跟记者聊起来。

一番对话后,记者发现,相比往年,尽管今年经济景气度不高,但陶瓷业流水线上的工人工资涨幅仍然达10%。

儒苑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添福告诉记者,劳动力成本上涨只是陶瓷业面临的难题之一。德化陶瓷业外向度高,产品80%外销。相比内销型企业,德化陶瓷企业极易受人民币汇率、国际市场需求以及全球经济波动等因素影响。

“人民币上半年经历短暂贬值后,下半年以来,似乎又进入了新一轮升值周期,这对陶瓷出口利润影响极大。”徐添福说,目前绝大多数国外客户只接受美元作为结算货币,陶瓷产品出口价格或许没变,但人民币升值却使企业生产成本相对上升。假如接一笔10万美元的订单,人民币每升100个基点,利润就损失1000多元人民币。

国内陶瓷龙头企业冠福公司董事长林文昌则告诉记者,德化陶瓷业的困境还不止于此,“中低端产品扎堆、产品同质化严重、东南亚等低人工成本陶瓷产地崛起、比较优势逐年弱化、欧美客户审美疲劳等其他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此外,由于数十年大规模开采,德化高档瓷土资源供应日益紧张,价格上涨。“过去瓷土价格低廉,陶瓷企业竞相以规模取胜,以量博利。现在,瓷土供需已发生逆转,过去的发展老路走不通了。”林文昌说。

种种迹象显示,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的大背景下,多重不利因素正在综合“发酵”,对陶瓷这个传统的制造业构成“大考”。

“内”变——嫁接新技术、新设计、新工艺,突破困境

面对前所未有的困境,对于德化陶瓷业来说,加快转型,显得尤为迫切。

本月初,一场陶瓷技术运用推广会在德化进行,现场有来自国内多个陶瓷研究机构的160多项技术。两周来,已有60多家陶瓷企业对接适合自己的新技术。

德化县陶瓷同业公会秘书长赖耀清告诉记者,德化高端瓷土存量有限。加快推广新技术,就是要尽快改变德化陶瓷业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的状况,发展高端陶瓷,提高瓷土的集约化利用水平,从而化解成本压力。

统计显示,今年初以来,德化全县政、企在陶瓷业投入技改资金已达2.2亿元,同比增长56%。随着一大批国内外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加速进入,德化陶瓷业的技术面貌和产品结构得到极大改变。

龙头企业率先发力,并结出硕果。

在工艺陶瓷出口大户——佳美集团,一种创新工艺的“陶瓷影雕”,让欧美客商大为赞叹。“把镶嵌在瓷器内部的灯光关掉,它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瓷器,而一旦打开灯光,那便是一幅栩栩如生的陶瓷壁画。”佳美集团负责人赖育豪指着一件表面坑坑洼洼的瓷器说。然后,他打开灯,蒙娜丽莎的笑靥即刻映画在瓷器表面上。

“这是一种借助光影成像原理的工艺陶瓷技术。”赖育豪说,通过对陶瓷的厚薄程度进行“雕刻”,形成透光度不同的瓷层表面,当内置光源打开的时候,图案就自然成像了。依靠这种工艺,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客商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在蕴窑陶瓷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一款陶瓷3D打印机正在一个石膏模具上雕刻飞龙图案。先经过计算机设计成立体图像后,再通过打印机的精雕细刻,一条活灵活现的飞龙就展现在眼前,令人惊叹。

“3D打印这项看似高高在上的神秘技术,已悄然走进我们德化传统陶瓷产业里。目前,我们正计划向全县所有规模以上的陶瓷企业全面推广这一技术。”赖耀清说。

面对工业设计的风起云涌,德化陶瓷企业也不甘示弱。

在宁昌陶瓷公司,直接喷在陶瓷面板上的奖牌、风景画科技感十足。曾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宁昌公司,运用喷墨技术,将文字与图案喷绘在瓷坯表面,上釉之后直接烧制成品。“这样的奖牌,放100年文字都不会褪色,而且不怕潮湿、不怕水淹。”公司董事长苏友谊说,有的知名画家为了完好保存画作,专门将作品交由他们制作陶瓷版“副件”。

“既要保证传统技艺的传承,又要进行技术创新,研发新工艺,满足高端客户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工艺获得新生。”苏友谊说。

新技术、新设计、新工艺涌动下的德化陶瓷业,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外”拓——

牵手电商、创意、旅游新产业,拓展外延

外销疲软,库存高企,如何打开内销市场?

德化陶瓷企业将目光转向了新兴的电子商务。

走进德化电商创业园,密布的陶企电商部、穿梭的物流人员、繁忙的货运车辆,让人目不暇接。这个建立不到3年的电商创业园,目前已入驻企业66家。创业园周边还自主汇聚了数十家电子商务企业和电子商务配套服务企业。创业园,让整个德化电子商务,迅速从“分散”走向了“集中”,产生了可观的规模效应。

统计显示,2013年,德化1400家陶瓷企业建成企业官网300多家、网店2200多家。目前,全县有30%的外销企业借助电子商务转战国内市场,全县茶具销售占全国茶具网络市场近80%,陶瓷电子商务零售交易额突破8亿元。在阿里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百佳县中,德化居全国第49位、我省第5位。此外,德化还拥有跨境电子商务企业100多家。

悠久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是德化人骄傲的“资本”。近年来,打响文化牌、带动陶瓷产业升级,成为德化政、企共同的重要工作。去年以来,德化出台了《支持创意产业发展若干规定》等文件,大力扶持传统陶瓷企业向创意领域进军。

走进位于德化三班镇的月记窑国际当代陶瓷艺术交流中心,古老的窑烧技术、美轮美奂的古瓷、自然开放的创作室,让人在怀古的同时,还感受到现代创作气息。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里,中心几乎每天都会出现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和艺术家的身影。中心成立3年来,已吸引逾50万人次前来创作和观摩。

旅游业,是德化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产业。面对游客越来越多的情况,德化加快了陶瓷业与旅游业的双向融合。

德化推出以陶瓷博物馆、屈斗宫古窑址、祖龙宫及顺美陶瓷文化生活馆、鼎晟艺瓷等省级陶瓷工业旅游示范点为主的“海西陶瓷文化旅游精品线”;开发雷锋等名人雕塑纪念品,举办陶瓷文化旅游节、陶瓷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等活动,建成集陶瓷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农特产品为一体的陶瓷一条街,开设“陶吧”体验馆;建成省旅游商品陶瓷研发中心及6家配套生产基地,打造集参观、体验、购物、休闲为一体的陶瓷文化旅游品牌。

“旅游与陶瓷、陶瓷文化的融合,带动了陶瓷产品的销售,提升了陶瓷产品文化附加值,并且延伸了产业链,为德化陶瓷业转型升级和整个德化的经济打开了新的领域。”德化县委书记吴深生说。

北流陶瓷业转型重生 迈向“绿色陶瓷城”


在绵延发展了1000多年之后,北流陶瓷业今天走到了一个历史性的拐点——逐步从“高污产业”转向“无烟产业”。

陶瓷业是北流经济之根,年产值近50亿元。与许多高污产业结出的果实一样,制瓷业带来滚滚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滚滚烟尘。近年来,当地环境承受力也在逼近临界点。“绝不能让子孙后代为我们今天的短视行为埋单!”北流市党委政府深感责任重大。

于是,一场混合着转型痛苦与重生喜悦的陶瓷产业大升级拉开帷幕,“千年瓷都”开始了美丽的“窑变”……

拆一根黑烟囱补助25万元

“轰隆”一声,一根数十米高的旧烟囱头一歪,倒在地上摔个粉碎。

4月15日上午,在北流市城区,烟囱的主人、陶瓷厂老板卢文玲远远地看着这一幕,长叹一口气,有几分不舍,又有几分解脱。旧厂的拆除、新厂的建造,要花费她大量资金,但形势逼迫企业转型,她必须走下去,期待新的更好的开始。

但对于130多万名北流人民来说,随着烟囱纷纷倒下,新的生活已经开始。

多年前的情形,令家住陶瓷厂附近的李光不堪回首:“细灰覆盖了整个城市和天空,一刮风,灰尘便扬起来,形成一团无边的迷雾,仿佛置身于沙漠之中。每天回到家,都要擦掉脸上那层灰黑色的粉尘。”

那些不停喷着黑烟的烟囱,就是污染的源头。从城外看去,大小烟囱密密麻麻地直指天空,像一片令人生畏的邪恶森林。

自去年开始,为彻底治理陶瓷企业黑烟污染问题,北流市对陶瓷企业开展了彻底的整治专项行动,由市委书记亲自抓,无论企业大小,皆在整治之列。不到一年时间,由多个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队便依法强制关闭了14家企业,另外对三环、仲礼等企业进行治理,强制安装静电除尘加脱硫塔14台套,拆除黑烟囱26条。

整治行动直接触及众多企业利益,北流市舍弃了强拆蛮干之法,而是采用“强制+协商+补贴”的组合拳,比如拆掉一根烟囱补助25万元,最大程度减少了企业损失。由于工作方法刚柔相济,整治行动得以顺利推进。

拆烟囱、关工厂的同时,一场大规模的企业迁移行动也在进行。在政府的引导下,陶瓷企业逐步撤出城区,而位于郊外、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的日用陶瓷工业园区正张开双臂迎接迁移的企业。

“企业要做到‘净身入园’。”陶瓷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温后尧说,“新迁入及新建的陶瓷企业必须要采用无污染的燃气窑、电窑,拒绝黑烟囱。”

除了空气污染,企业废水也被严格控制。2011年4月,广西第一个县级工业园区的污水处理厂在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投产,日处理污水5000吨,未来第二期投产后,将达到1万吨的日处理能力。

目前,陶瓷工业园区内已集中陶瓷企业45家,年产值33亿余元。

“煤改气工程”摘除陶瓷业污帽

煤燃烧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是主要的空气污染物。而传统烧瓷对煤的依赖,使陶瓷业戴上了“污帽子”。因此,陶瓷业要“脱胎换骨”摘掉污帽,关键之一就是升级燃料,将煤燃料更换成更洁净的天然气或者电。

在位于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的锦昌瓷业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采用新型天然气烧窑设备对环境带来的改变。

蓝顶白墙的崭新厂房里,通透明亮,地上洁净清爽,制胚、上色、烧窑……各种生产有序进行。地上无煤灰,空中无粉尘。站在一台长约5米、高约3米的天然气烧窑设备前,企业老板邹森告诉记者,这条天然气烧窑线耗资450万元,自带有完善的尾气与废水处理装置,排污极少。

他分析说,天然气窑虽耗资不菲,但因天然气燃料含杂质少,烧出的瓷器白度更好、硬度更大、釉面色彩纯净温润,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售价自然更高。此外,相对于煤窑,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天然气窑的生产线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一条以煤窑为核心的生产线需要约400人操作,改造成天然气窑后,仅需200余人。

近年来,北流市引导陶瓷企业全面实施“煤改气工程”——逐步淘汰传统的“煤窑”及烟囱,新建更环保的新型“天然气窑”、“电窑”代替,并为此每年安排2000万元财政资金,对陶瓷企业技术改造、扩大生产的贷款投入进行贴息扶持。

在市环保局,记者看到了这样一个时间表——“力争2012年年底拆除城区及工业园区所有陶瓷企业黑烟囱,实现北流陶瓷企业再无黑烟污染的愿望。”这意味着如在年底之前实现目标,全市50多家陶瓷企业都将完成“煤改气工程”,而那些资金不足或不愿投资改造的小陶瓷厂将被环境淘汰。

“拆烟囱”和“煤改气”还未全部完工,但已给北流市空气质量带来了明显改善。据市环保局提供的空气监测结果显示,2010年8月21日城区空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值为0.311,到2011年12月21日,这一数值降为0.192。城区居民有着直接的感受。“如今在街头,树叶是翠绿的而不是灰白的,风不再轻易刮起尘雾,我们也不用掩着鼻子逃回家。”李光感慨地说。

从“生产基地”迈向“绿色陶瓷城”

单从产量上说,有着“千年产业”之称的北流陶瓷业近年来可谓风光无限:年产日用陶瓷18亿件,连续7年出口创汇超1亿美元,成为中国重要的日用陶瓷出口基地。

但是风光背后的发展软肋仍然十分明显。譬如,产量大但知名度偏低、售价偏低,一些企业满足于“小富即安”,创新能力和品牌意识落后等。这种情形下,产业发展便过度依赖产能,加上技术的老旧,高污染高能耗便难以避免。

因此,在开展黑烟囱整治,引导陶瓷企业开展“煤改气”技术革新的同时,北流市逐步从整体上调整陶瓷产业发展战略,包括大力发展陶瓷贸易、提升产品定位、树立陶瓷品牌等,全面升级产业链,提高各环节附加值。

战略调整的一个重要手笔便是打造了中国(北流)国际陶瓷博览会(简称“陶博会”),为陶瓷产业的全面升级提供了高端平台。今年4月中旬举行的第二届“陶博会”,签约总金额达180亿元。

“陶博会”的主会场——北流国际陶瓷贸易城,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日用陶瓷贸易城。贸易城的旁边还配套建设了仓储物流区,勾勒出陶瓷物流大格局的雏形。

与此同时,产品领域的革新也全面到来。众多陶瓷企业开始重视创新陶瓷生产技术,开发高端产品线,以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三环集团率先开发高档艺术瓷,重金聘请了一批国家级陶瓷工艺美术大师驻厂,创作出各种珐琅彩、粉彩、重彩等多种名贵装饰瓷,填补了广西工艺陶瓷的空白。

对于陶瓷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市委书记李玉振说:“我们的战略目标,是在数年内打造一个高端洁净的陶瓷业,把北流建设成一个绿色瓷城、文化瓷城和商贸瓷城,而不仅仅是单一的生产基地。这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光明之路。”

佛山陶瓷面临全线亏损大洗牌后出路何


11月7日,刚进入秋天的佛山依然有点热,但对于佛山的陶瓷行业来说,似乎提前进入了一个寒冬。因为自从今年5月以来,随着能源成本的增加,佛山不少陶瓷企业不堪重负,工厂倒闭,许多老板不得不来个"人间蒸发",一走了之。

据不完全统计,近半年来,石湾和南庄两镇至少有10多家陶瓷企业倒闭,老板神秘失踪。而还有更多面临倒闭的陶瓷企业老板,竟与债主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干脆晚上也不回家,躲在酒店或者夜总会。"今年的全行业亏损已经成为定局。"业内人士梁先生的语气极为肯定。

原材料涨价是致命的一刀电力供应不足,电费上涨,柴油涨价,原材料涨价……似乎今年所发生的一切不利因素都是冲着陶瓷行业来的。由于多年来的发展积累,目前陶瓷行业在发展成为佛山的一大支柱产业的同时,也迎来了受能源制约的瓶颈。而今年5月以来珠三角地区的电荒和7月份的油价上涨,更是直接把陶瓷企业推向绝境。

据统计,目前陶瓷行业成本涨幅为10%-20%不等。除上游燃料和原材料成本增加外,梁先生认为,国家对陶瓷产业的上游---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也对陶瓷行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房地产业被调控的情况下,一些工程款不能及时到账,导致陶瓷企业的资金链周转不灵。对于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来说,尚能挺过去,但对于众多中小企业来说,就不亚于一场浩劫。

此外,佛山陶瓷行业中小企业居多的现状也是造成出现行业全面亏损的原因之一。目前,佛山共有大大小小580多家陶瓷企业,其中绝大多数靠低廉的价格和低附加值产品来占据市场。低成本和高性价比是这些中小企业的主要竞争力,在研发、营销等方面不存在什么优势,产品的跟风和恶性价格竞争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趋势已经很明显。因此,在成本上涨的冲击下,它们的"死亡速度"便加快了。

大洗牌后的出路何在?

"佛山现在有580多家陶瓷企业,但是我估计5年后能活下来的就那么50家左右。"作为佛山最大的陶瓷企业之一,广东蒙娜丽莎陶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张旗康对佛山陶瓷企业的未来作出这样的预测。如果张旗康的预言成为现实,将有90%以上的佛山陶瓷企业在今后几年中被淘汰出局。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曾一度有佛山陶瓷行业将因为高能耗和高污染等原因集体搬迁的传言,但后来均被当地政府所否定。"现在我们面临的处境是不想走也得走。"石湾某陶瓷企业负责人陈先生说。

出走也并非上策,因为外省许多地区,虽然原材料和燃料成本相对比佛山低很多,但由于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佛山好几个去外省投资建厂的陶瓷企业都没有给家乡的同行带回好消息。

有业内人士认为,佛山的陶瓷行业应该"把大脑留在佛山,手脚伸到外地",即把佛山作为企业的研发和运营中心,而生产则扩张到外地。对于已经成熟的大陶瓷企业来说,这一方法或许可行,但对于众多中小陶瓷企业来说,在生死尚不能由自己决定的情况下,扩张更是无从谈起。

陶瓷业如何看待“成长”问题


成长,无论对人抑或是企业,都是美好的东西。人,希望自己尽快长大长强壮,同样,一个企业、行业也是希望自己尽快长大长强。因为只有长大长强,才能增强抵御能力、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发展能力。陶瓷业,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蓬勃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磨砺,不断成长,不断强壮。但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烦恼,也使人对陶瓷业的“成长”问题产生了质疑和非议。

陶瓷业20多年的跨越式发展,走完了国外同行业近百年所走的路程,无论发展速度、产业规模、企业规模,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成长速度可谓快。但是,在陶瓷业快速“成长”的背后又是什么呢?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能耗巨大、资源紧缺,发展远景堪忧,以及国内市场价格战连绵不绝,出口价格秩序混乱导致反倾销压力与日俱增,陶瓷业,在痛并快乐的氛围中“成长”着。

陶瓷行业的成长使我们耗用了太多的资源和能源,产生了过多的废弃物,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矿产资源是有限的,无限制的耗用、无休止的开采,最终的结局将是资源的枯竭,产业退出经济舞台。这种后果是很可怕的,但绝非危言耸听。目前,一些国际知名企业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并采取了相应发展策略。如联合利华的策略目标之一就是让他们的农业、渔业和消费产品永续发展,即使不赚钱也必须追求策略。因为重点不在赚钱不赚钱,而是要继续生存下去,如果有一天天然资源耗尽,联合利华就没有产品可卖了。陶瓷行业、企业有何感想呢?只顾眼前利益,“今朝有酒今朝醉”,靠牺牲资源和环境来谋求一时的快速发展是绝不可取的。陶瓷生产所用的各种原料是不可再生资源,关系到未来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或许有人认为储量丰富,如目前在内蒙、川南等地又发现储量丰富的陶瓷原料,但所谓的丰富相对来说也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不计长远、缺少规划的过度消耗和浪费只能加速从丰富到贫缺、从优势到瓶颈的进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很有必要对“成长”做出全新的定义和诠释。

我们习惯于关注企业的成长,但对企业吃进多少“草”,挤出的除了“奶”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具有危害性的副产品并不十分热衷,因而导致对企业成长问题认识的偏颇。有关部门已评选出两届中国成长百强企业,其中除经济指标之外,再无它项。可见,单纯意义上的“成长”,仅以经济指标评价的快速成长企业,已经以偏盖全地强占了“成长”的全部内涵和外延。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的成长,固然需要采用经济性硬指标来考核,但也需用社会效益、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等软性标准来衡量。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成长的质量,诠释成长的涵义,而只有兼顾企业(行业)、社会、环境三个维度的成长,才能促进企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全方位进步、环境的有效保持和改善。企业(行业)的成长,既需要政府部门在宏观上进行引导、指导、督导,又需要自身培养正确的成长理念,并融入市场竞争催生出的共赢理念,以实现企业(行业)、社会、环境的共同成长、进步与共赢。

过去苦干年中,陶瓷业的快速成长,在促进自身发展、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社会问题,更影响了自身的进一步成长。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逐步增强,成长将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企业(行业)的一厢情愿,而将被赋予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的可持续发展的属性和内涵。因此,从现在开始,陶瓷企业、行业就要及时转向,调整自身的发展策略,既要努力促成今天的成长,更要关注明天成长所必需的食物、水源、空气、环境和发展空间,最终实现陶瓷企业(行业)、社会、环境的共赢“成长”与进步。

评论:佛山整治传统陶瓷业 关停能否带来转型?


“佛山陶瓷”是珠三角乃至全国的一块金字招牌。然而,受环保、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因素制约及产业转型和升级压力影响,污染重、能耗高的传统产业成了当地政府整治的重点对象。

佛山市目前已列出详细时间表,全市400余家陶瓷企业三年内将只留几十家,今年就有上百家陶瓷企业被限期关闭、搬迁。为此,当地陶瓷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震撼。

前年招商、去年投产、今年关闭

一位陶瓷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过去在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办厂,2006年在地方政府的动员下搬到南海区狮山镇的官窑。当时考虑这里距离市区有三四十公里,不会受城市规划影响,因而投入6000多万元建了新厂。2007年4月,该厂通过了各方面验收投产,岂知刚过半年多就被列入关停企业名单,要求今年底前必须搬走或者关闭。

这位企业负责人痛心地说,一条陶瓷生产线的投资回报期在5年左右,有关部门不做前瞻性的产业指引,而是采用“骤死”方式进行产业调整,让企业无所适从,损失惨重。

陶瓷曾是佛山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陶瓷业在佛山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日益下降,仅占GDP的不足10%。与此同时,能源紧缺、环境污染问题也使这个传统优势产业面临重重压力。

2007年下半年,佛山市出台了《加快推进陶瓷产业调整提升》的政府文件,提出对污染重、能耗高、安全生产和环保不达标的陶瓷生产企业采取治理、搬迁、关闭等措施,实现优化调整目标。

今年初,这个市陶瓷企业集中的南海区、顺德区、禅城区等相继确定了关停企业名单,计划年底前完成175家陶瓷企业的转移关停,占总数的50%。

节能减排压力大,资金链断裂风险高

记者采访中发现,佛山陶瓷企业界表示,理解政府推进节能减排的迫切要求,但实施办法不能简单粗暴。

佛山建辉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潘信辉说,相关政府部门没有提出明确的环保标准,也没有跟企业协商,就公布了要关停的企业名单,这等于“杀死”企业。他认为,企业对节能减排政策是拥护的,只要有相应标准会努力做到。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不能想关就关,让企业没有喘息的机会。

记者在一份狮山镇政府文件中看到,这个镇对43家陶瓷企业设立了关停期限:2008年底前关停24家,2009年关停10家,2010年关停6家,仅保留3家企业。佛山有的区领导表示陶瓷企业一家不留。

关停名单一公布,企业骤然陷于困境。一位在顺德区乐从镇从事卫生洁具生产的企业负责人说,经销商一听说关停企业名单,就不敢再进货了,这将导致一些陶瓷企业资金链断裂,现有的库存产品贬值、积压;不仅如此,企业与银行的债权债务以及对员工补偿也将成为难题。

市场规律须尊重,行政手段要适度

近日召开的“佛山陶瓷区域品牌与总部经济发展峰会”上,佛山市禅城区经贸局局长胡安泉表示,陶瓷产业升级和转移是环境逼出来的。随着广佛都市圈的加快发展,佛山的城市定位迅速提升,保留大量的陶瓷企业与城市不相称。

佛山市经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传统产业不调整没出路,佛山的目标不是不要陶瓷业,而是大大压缩生产,把陶瓷企业的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物流中心以及陶瓷机械制造等放在佛山,形成国际陶瓷创新中心,发展陶瓷总部经济。

一些业内人士则认为,我国陶瓷业从传统工业转向现代工业,不能因为存在一些问题就让企业死掉。“佛山陶瓷”是一个知名地方品牌,应从引导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科学规划,帮助企业跨越环保、节能等技术门槛,向产业升级的方向迈进。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帆指出,佛山市似乎没有抓住陶瓷业产生污染的关键所在,比如燃料产生的硫化物是陶瓷生产的主要污染源,应该采用清洁燃料。迄今为止并没有提出清洁能源的要求。而在江西景德镇、广东潮州等其他陶瓷产区,由于采用天然气作为燃料,陶瓷业的污染问题已得到了明显改善。

国情研究专家李春华博士说,企业是搬迁还是留下,应该有明确的标准,否则让企业难以信服。政府应该遵循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规律,千方百计地改造、提升产业,将传统的陶瓷产业提升为现代工业,而不该在没有明确标准的情况下运用行政手段开列企业关停清单。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佛山办事处主任蓝卫兵表示,佛山陶瓷行业目前的从业人员15万-18万人,涉及化工、机械、包装、餐饮、物流、广告等诸多行业,牵一发而动全身。政府运用行政手段要适度,不能简单地“赶走”了之。如果陶瓷企业纷纷关闭,还想发展所谓的陶瓷产业总部经济,很可能是一厢情愿。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全线亏损 国内陶瓷业应该如何转型?》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全线亏损 国内陶瓷业应该如何转型?》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