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 导航 >

7根金条换回国宝青花梅瓶 南博展出镇馆之宝

7根金条换回国宝青花梅瓶 南博展出镇馆之宝

博德瓷砖 古代瓷器瓶

2021-05-12

昨天,南京市博物馆镇馆之宝“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经过秘密押送,终于抵达南京博物院。明天开始,这个价值连城的国宝将在南博正式展出。

虽然从朝天宫到中山门,路途并不遥远,但为了押送国宝,南京市博物馆做足了保密工作,就连博物馆的安保负责人也亲自负责押送。一位全程押送的工作人员说,一大早,“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青瓷莲花尊等国宝文物就被放进了文物箱子,在4位民警,4位文物工作者的护送下,由2辆文物车押送。虽然之前,押送时间,押送路线都是保密的,但所有押送人员还是保持高度警惕,除了司机,每个人都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怕窜出一个人来急刹车,撞坏了国宝。幸好,一路平安。看到文物押送车安全开进南博大院子,所有人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两种得宝说法

1950年,位于南京江宁将军山南麓的黔宁王沐英与元配冯氏及续房耿氏合葬墓被盗,青花梅瓶就是被盗文物之一。这个青花梅瓶被盗墓贼挖出后,很快就卖了。买家是一位姓陈的文物商人,当年,这个文物商人用7根金条换回了青花梅瓶。

那么它又是如何回到博物馆的呢?记者本来采访当年主持沐英墓考古发掘的文物专家,但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位知情的专家已经去世了;现在,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只知道流传着两个说法,一说是,姓陈的文物商人,把这件元末明初的青花,在家里放了2年,碰上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征集文物,他就主动把国宝无偿捐赠出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年“三反五反”,一些人冲进姓陈的文物商人家里,从床底搜查出了青花梅瓶,并且没收充公了。

到底有多珍贵

这只号称“10亿元人民币也不卖”的青花梅瓶,在南京市博物馆只短暂地露过一面,10分钟后就被重新收回库房。此次文物节的展出算是其展出时间较长的一次。

“萧何追韩信”梅瓶到底有多珍贵?十多年前,国家专门组织了一支文物专家队伍到南京鉴定这只梅瓶。据介绍,元代“青花”存世稀少,国内只有100余件,散落世界各地的元代青花瓷也仅200余件,所以价值难以估量。如果单以金钱来衡量,今年7月13日,一个与“萧何追韩信”梅瓶类似的元代青花“鬼谷下山图”瓷罐曾以1568.8万英镑(大约相当于2.6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在伦敦被拍卖成交。而“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虽然比“鬼谷下山图”瓷罐稍微晚了数十年,但其美术水准和品相还略高一筹。也就是说,“萧何追韩信”梅瓶如果能够拿到拍卖市场,其价格应当高于2.6亿元。而且像这样的青花梅瓶全世界只有三件,另两件已流传到国外,而且尺寸比这件小,釉色、纹饰也不及这件精美。可想而知,这个青花梅瓶有多珍贵。每年都有从全国甚至国外慕名而来的文物爱好者们想一睹它的芳容,明天,这个国宝就在南京博物院(中山门)展出,千万别错过这个大饱眼福的好机会。

【国宝档案】

高44.1厘米,口径5.5厘米。造型端庄,胎质细腻,通体绘有青花纹饰:杂宝及缠枝西番莲绘于肩部;下部绘着卷草纹;瓶子的正中,画的是“萧何月下追韩信”人物故事及梅花、竹子、松树、芭蕉、山石等纹样。瓶上,萧何心急如焚,快马扬鞭;老艄公用桨撑船,疑惑不解地看着待渡人韩信;而牵着马的韩信耷拉着脑袋踌躇岸边,进退两难。

taoci52.com精选阅读

世博江苏馆镇馆之宝玉白菜价值1.3亿


世博江苏馆镇馆之宝《螳螂白菜》

世博园不仅是一次场馆和科技的盛会,也是一次天下宝贝的大集会。

广西馆最大一颗天然海水珍珠

广西馆内一尊洁白如玉的美人雕塑立在那里,手里还托着一颗汤圆大小的珍珠。这颗珍珠王直径约25毫米,光滑圆润,在射灯的照射下散发出迷人的光晕。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天然海水珍珠,是1990年一名珠农偶然在北部湾海域发现的。

天津馆中国最老邮票

天津馆中的镇馆之宝是一张小小的纸片,但意义非凡,这是中国第一张邮票——海关大龙邮票。据介绍,1878年,清朝政府海关试办邮政,首次发行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这套邮票共3枚,主图是清皇室的象征——云龙。

江苏馆价值1.3亿的白菜

江苏馆的镇馆之宝是一棵巨型玉雕白菜,这棵“白菜”可不简单,它与“台北故宫”著名的翠玉白菜同等质地,都是用翡翠雕成,但个头是所有翡翠白菜当中最大的。这棵《螳螂白菜》价值1.3亿。

纵向看翡翠《螳螂白菜》

翡翠《螳螂白菜》

四川馆金丝熊猫座盘

位于四川馆进门厅堂的正中间,是一个金光闪闪的座盘,这就是四川馆的镇馆之宝“金花丝芙蓉熊猫座盘”。讲解员说,该展品座盘材质为9999纯金6011.4克、红珊瑚15粒、红宝石6粒、翡翠231粒、绿宝石18粒。

陕西馆兵马俑搬到现场

走进陕西馆,你就能看到兵马俑,还有被称为“中华第一狮”的唐顺陵石狮,它是唐陵石刻之冠。

此外,在陕西馆,参观者将看到以唐明皇、杨贵妃为外形的两个仿真机器人在笑迎海内外宾客。这两个高仿真机器人能做出微笑、羞涩等多种表情,还可与来宾互动对话,如游客要合影留念,机器人甚至会摆POSE配合。

鄂博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元青花瓷器炙手可热。原本只是学术界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因为一件鬼谷子下山大罐的拍卖,在国内掀起了收藏研究的高潮。也由此带来了历史上第二次仿古作伪瓷器的高潮。

元青花鉴定要点,近年来归纳总结的很多。网上到处可以查到。不过,由于秘诀已经公开并且广为传播,收藏家知道的秘诀,仿制者了解得更多。收藏爱好者手上没有见过真货,仿制者手上却可能真品不少,而且都是解剖后货。

鉴瓷要看底,鉴瓷要看花。

看底,最容易中枪的,莫过于接底。底是真的,花几块几十块前买过老底接上去,再烧。对于信奉看瓷看底就能买的藏家,价值就是大杀器。

看花,技艺娴熟,功力深厚是最重要的。但目前一件东西画了几年下来,景德镇随便找个小姑娘。画的鬼谷子也像模像样。因为元青花绘画本来就是民间匠人画,而不是文人画,模仿起来并不是难事。

那好,到底看什么才能懂鉴定呢?答案是看观察精品实物!

对于真正的研究者,不信专家不信书!信自己的眼睛!能达到收藏高境界的藏家,无一不是经常去博物馆,经常去拍卖行看真货学到知识,技能长进的。行话说的好,“鉴真,才能识假”。看真品看的多了,赝品一入眼就感觉不对。与其记住千千万万仿品的特征,不如记住简简单单真品的特点。

玩瓷器的,一定要去一次景德镇樊家井。去了,才知道仿古瓷水有多深。但不建议经常去,眼睛看坏了,收藏事业也就就此终止。80年代末期开始收藏那批收藏者,目前阵亡了99%。没剩下几个还在坚持收藏的人,这是原因之一。

现在不少人迷信马未都。其实他也不过是80年代进入收藏圈的极少数人之一。在这之前,国内是没有地摊买卖古董的。要收藏,只有文物商店。主要卖给外国人,当然,文物商店的瓷器90%都是民国,民窑瓷,想找件真精稀的东西买到手,那恐怕是痴心妄想了。也有不少国宝级别的东西就是那时候卖到文物商店的。比如元蓝釉白龙纹梅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等。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有两件!!!

一件是湖北钟祥郢靖王墓出土的,还有一件就是农民卖给文物商店的。

四爱图梅瓶2006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明代郢靖王墓,是罕见的经考古发掘出土的元青花精品。它是郢靖王妃郭氏珍爱之物,见证了这位王妃为夫殉情的凄婉故事。据记载郢王去世后,郭氏对镜梳妆后自尽,与夫君合葬,生前珍爱的四爱图梅瓶成为其陪葬品。

郢王朱栋,生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岁次戊辰五月十七日,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二十六个儿子中的第二十四子,母惠妃刘氏。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册封为郢王。年满20岁那年,即永乐六年六月,郢王才到分封之国安陆州就藩。

值得说明的是:太祖皇七子齐王朱榑因图谋不轨,永乐四年废为庶民,排除皇子系列,所以才有郢靖王墓志铭所称"王讳栋,太祖高皇帝第二十三子也"的记载,明人郑晓的笔记著作《今言》,仍将郢靖王列为高皇第二十四子,《明史》亦然。

永乐十二年(1414年),郢王去世,终年27岁,成祖皇帝朱棣赐谥曰靖,又称郢靖王。永乐十三年四月初六日葬封内宝鹤山(今九里乡三岔河村皇城湾),后郢王妃郭氏与之合葬。王薨之逾月,妃郭氏自尽无子国除,合葬。

四爱图是历史悠久的古代绘画题材。

林和靖爱梅、鹤: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复,宁波奉化人(一称钱塘人)。北宋著名诗人,“和靖”是宋仁宗赐的缢号。他隐居于杭州西湖,以植梅养鹤为乐,人称“梅妻鹤子”。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咏梅诗句,被誉为千古绝唱。 梅花,不与诸花同时,欺霜傲雪,骨骼清奇,颇类文人君子一身傲骨,自古以来被誉为四君子之首。是古代人气节的象征。

周敦颐、爱莲: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爱莲,出自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王羲之爱兰: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淅人(今山东临淅),东晋著名书法家,史称“书圣”。所作《兰亭集亭》被后世推为“天下第一行书”。相传王羲之喜爱兰花。 “兰之绮绮,扬扬其香。众香拱之,幽幽其芳。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以日以年,我行四方。文王梦熊,渭水泱泱。采而佩之,奕奕清芳。雪霜茂茂,蕾蕾于冬。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陶渊明爱菊:陶渊明(365——427),名潜,字亮,洵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喜爱菊花,其咏菊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等,至今仍烩炙人口。当时上大夫慕其高风亮节,亦多种菊自赏,并夸赞菊花是“芳熏百草,色艳群英”。

这件梅瓶,全名应为元青花开光四爱图梅瓶。为了使器物上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位置留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菱形、心形等)的空间然后在该空间里装饰花纹,称为“开光”。

元青花人物绘画比较少,因为早期比较难以控制苏勃泥青的晕散,使得人物面目,形象不清楚。所以观察元青花以图案为多,人物最著名的为元青花八大观还有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以及湖南省博物馆藏蒙恬将军玉壶春瓶。仔细观察这件馆藏品,无疑是精品,但如果出现在民间收藏家手里,肯定会被专家,砖家们枪毙的。为什么?笔者先不说,欢迎大家留言探讨。共同学习提高。

国宝元代霁蓝白龙梅瓶


霁蓝釉白龙梅瓶

霁蓝釉白龙梅瓶是元代文物。高43.8公分,口径5.5公分。梅瓶造型端庄隽秀,小口颈细而短,肩部丰满,腹部以下明显收敛,底足外撇。该品通体施霁蓝釉,釉质肥厚莹润,腹部刻有白色龙纹,蓝白相映,鲜明夺目,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该梅瓶是景德镇窑产品。胎体厚重坚硬,造型挺拔高大,具有元代瓷器粗犷豪放的风格。瓶身刻画一条游龙,其上用白釉敷设,坯体的其他部位均施蓝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白龙细颈蛇尾,三爪斜鳞,体态优美,犹如在蓝色的大海中翻腾舞跃,充满生机。釉色蓝白相映,对比鲜明,装饰效果极佳,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是划时代的瓷艺珍品,是充分反映元代景德镇窖高超烧瓷水准的代表性精品。

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它曲折的“身世”。在入藏之前,曾被文物商店专职人员错定成雍正瓷,以非常低廉的价钱从民间淘来,后让一位鉴玉者从龙纹上认出庐山真面目。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目前仅存三件,另两件分别收藏在北京颐和园和巴黎吉美博物馆,扬州的保存最完好,也是最大的,是不可多得的国宝级文物精品。香港著名收藏家徐展堂先生在扬州曾调侃,愿出3亿来买它!这只梅瓶现在真是价值连城,也是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国宝级的文物了,这不是钱能买的到的了!

福建馆四大镇馆之宝周日齐亮相


福建馆四大镇馆之宝

走进外观是“船形”的福建馆,你就能在门口看到两个脱胎漆器大花瓶,大厅展演台两边则分别放着巨型德化瓷和寿山石,参观者还能在实体展区中央一睹用缅甸纯汉白玉制作的妈祖雕像———这就是世博福建馆的四大镇馆之宝。

据了解,四大镇馆之宝还创下了各自领域的记录,《春声赋》是世界最大的寿山石雕,《世博和鼎》是世界第一尊纯手工制作的大型孤品瓷鼎,“牡丹大花瓶”是国内已知的最大脱胎漆器对瓶,汉白玉妈祖雕像是目前大陆最大的。

记者昨日从福建省参与上海世博会筹委会办公室了解到,四大镇馆之宝本周内将全部安放到位。其中汉白玉妈祖雕像前期已经安放到福建馆中;《春声赋》明日进场安放;“牡丹大花瓶”明日从福州启运,17日进场;而《世博和鼎》将于17日从德化启运,18日进场。届时,四件镇馆之宝将全部安放完毕,迎接福建馆20日的试运行。

整块汉白玉雕出8吨妈祖像

3.23米高的汉白玉妈祖雕像是最早入驻的镇馆之宝,也是进入上海世博会福建馆的首件展品,是目前大陆最大的汉白玉妈祖雕像,世博妈祖雕像的制作因此倍受各方关注。记者昨日获悉,在世博福建馆的第一展区,汉白玉雕琢而成的妈祖雕像就矗立在正中央,极为显眼,两旁则是鼓浪屿和武夷山的微缩景观,届时必将吸引众多观众的眼球。

面部表情难处理泥塑就做了10天

福建青年雕塑家秦建华是世博汉白玉妈祖雕像的创作者,从事雕刻已有二十来年,在惠安创办了一家雕塑厂,该厂目前是我省最大的汉白玉雕塑厂。秦建华昨日告诉记者,制作妈祖像不同于别的佛像,面部表情要尽量体现“可亲、可近、可爱”,这样才能把妈祖精神传播出来,“其中最难处理的是面部表情”。作为雕塑的一道重要工序,秦建华制作与雕像同样大小的泥塑就花费了10天,那段时间他基本每天只休息六七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泥塑制作出来后,秦建华得到了省世博办和湄洲妈祖祖庙的肯定。

秦建华还透露,制作妈祖雕像是上海世博会的决定,同时还希望用汉白玉做材料。

原石太重缅甸瘦身后抵闽

此次雕琢的塑像高度3.23米,取自妈祖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之意,是大陆目前最大的汉白玉妈祖雕像,采用整块缅甸汉白玉雕成。

秦建华对记者说,雕琢后雕像仍重达8吨左右,超过上海世博园要求的单位面积承载力,经过我省与上海世博会展览组多次沟通,雕像提前运抵上海安座,之后方才进行展馆封顶施工。

虽然雕琢后的重量是8吨,但原石却重达30多吨。搬运30多吨的汉白玉原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后秦建华只能根据妈祖像“上小下大”的特点,在缅甸现场对原石进行初加工,最后只剩下十七八吨,“瘦身”后的原石才得以运回福建。

雕艺之乡十件精品亮相世博

本报讯记者昨日获悉,惠安是中国著名的“雕艺之乡”。截至目前,惠安有十件石木雕作品将亮相世博会。除了汉白玉妈祖雕像,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黄泉福共有3件木雕作品将亮相上海世博会,分别是《天马行空·东方神马中国印》、《皆大欢喜·坐笑佛》和《皆大欢喜·人与自然》。此外,木雕作品《千年浴》、《霸王别姬》、《禅心》,石雕作品《金声玉振》及两件影雕《惠安女》和《畲族姑娘》都将在上海世博会上亮相。

德化大型瓷雕《世博和鼎》

“中国白”是福建的特色文化品牌,是瓷都德化的传世瑰宝。世界第一尊纯手工制作的大型孤品瓷鼎《世博和鼎》将亮相福建馆。

挂上海宝变身世博鼎

记者从省世博办获悉,《世博和鼎》将安放在福建馆第三展区一楼演示厅展出。

从外形来看,《世博和鼎》鼎高129厘米,直径72厘米,它与《奥运和鼎》相像。记者了解到,两个鼎其实大同小异,它们的差别在于左右两边的挂件,《奥运和鼎》挂的是奥运五环,而《世博和鼎》挂的是世博会吉祥物———海宝。鼎的作者是世界瓷艺设计大师、中国白艺术宫主席、德化陶瓷学院客座教授陈仁海。陈仁海昨晚告诉记者,《世博和鼎》和《奥运和鼎》其实是同一款鼎,只是挂件更换了一下,鼎的主题就变了,这也是当初设计该鼎时的一大特色,鼎可以随着特殊挂件的变化,体现不同主题。

陈仁海说,这个鼎的体量突破了德化瓷雕历史记录,重达250公斤。

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水月观音


珍稀的水月观音

在首都博物馆“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的元代展厅内,有一件观音菩萨像特别引人注目,它就是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件瓷塑像高67厘米,1955年出土于西城区定阜大街西口。菩萨像头戴宝冠,宝冠上有小化佛,已残。额头宽阔,双目微闭,端庄慈祥,气质高雅。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神态优美,这种姿势的观音一般称为水月观音。观音上身穿袈裟,下身着长裙,胸前及衣裙上饰联珠璎珞,手腕戴臂钏,全身装饰十分繁缛。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质洁白细腻。

水月观音之由来,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与中唐画家周昉有关。周昉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的布呾洛迦山中的观自在菩萨,而“妙创水月之体”,并在各地很快流传开来,成为后世三十三观音之一。晚唐、五代时期水月观音像已在各地寺院壁画中能够见到。北宋以后水月观音的影响日渐扩大,成为后世观音造像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

“水月”意为“水中之月”,在佛经中寓意佛法皆无实体。身后的一轮圆月可以说是水月观音的标志。水月观音在早期佛教经典中并没有出处,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五代时期所见的水月观音为男性形象,面部有胡须。宋代人们对水月观音的崇拜已深入到民间各个阶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所见水月观音形象已演变为女性形象,面容娇美,体态婀娜多姿,雍容典雅,充满了智慧和慈爱。

元代元世祖信仰藏传佛教,将藏传佛教视为国教,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广建寺庙,塑造佛像。同时在景德镇和龙泉窑也烧造了大量的瓷质佛像,如释迦牟尼佛像、观音菩萨像、佛龛等,水月观音菩萨像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创烧的釉色品种,青白釉来源于瓷器的釉色,又称影青,是介于青白之间的一种釉色,青中泛白或白中闪青,故称。釉面莹润如玉,敲之声音如磬,被当时人称为“假玉器”。多见刻花、划花及印花装饰,并有各种各样的瓷塑。元朝在瓷业产区景德镇设浮梁瓷局,专门生产宫廷及皇家用瓷,烧造出了像青白釉观音菩萨像、青白釉多穆壶及一些艺术水平较高的青花瓷,对景德镇制瓷业进行了统一管理,促进了元代瓷业的发展。

瓷塑的烧造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面部模印,头部以工具刻划出发丝,身前璎珞纹采用联珠装饰贴塑而成。水月观音菩萨像的制作采用了模印、刻划、贴塑等多种工艺相结合的手法,充分表现出元代瓷塑的特点。

西晋越窑青瓷俑为什么被视为镇馆之宝


西晋越窑青瓷俑为什么被视为镇馆之宝

浙江萧山博物馆珍藏的精品中有两组国家一级文物,其中一组是一对西晋越窑青瓷人物俑,当地都把它视为镇馆之宝。这对西晋越窑青瓷人物俑,胡人形状,分别为武士俑和仕女俑,于1994年6月在萧山(市)城南(乡)联华村西山南麓墓葬中出土,后为萧山博物馆收藏。

武士俑,高28.9厘米。头戴尖顶翻盖帽,帽檐外突,后有系带,此帽子形状与萧绍平原一带的乌毡帽酷似。身着斜襟交领宽袖大袍。右手持剑,左手持盾。珠状目,高隆鼻,嘴部为两小孔,唇上阴刻翘须,神情肃穆。俑身中空,胎体较厚,通体施青釉,局部釉层肥厚而光亮,露胎处因氧化而呈褐色。帽沿、衣袖上均饰有条状斜方格纹和锯齿纹。

仕女俑,高26.3厘米。头挽造型优美、错落有致的装饰状发髻,并用阴线刻出发际。卧蚕眉,珠状目,高隆鼻,小嘴口,双耳带有珠状耳环。脸部丰盈,神态自若。身着斜襟交领长袍,袍长及地,覆盖双脚。右手握一把长方形扇子,扇柄上下出头,左手怀抱一小孩,小孩头挽双髻,身着宽袖衣衫,左手抱一瓜棱球形玩具。大人小孩所着袍衫上均饰有若干条状斜方格纹。俑身中空,胎体亦较厚,露胎处同样因氧化而呈褐色。施灰青釉,脸部釉质尤佳,莹润而光亮。

俑作为人殉的替代品,用于陪葬的偶人,是封建社会对奴隶社会的一大文明与进步,虽然它遭受孔子的强烈抨击,“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但还是从春秋战国一直沿用至元明。俑在不同历史阶段制作的材料、风格也各不相同,有陶、木、瓷、金属等等,姿态、形状、人种等等也各有不同。瓷俑出现在三国,西晋时期最为盛行胡人形象。萧山博物馆这对西晋越窑青瓷俑,就属于胡人(珠状目,高隆鼻)俑。它与东南沿海墓葬中出现的大量西晋时期胡人俑,为同一类型。

武士俑头戴胡人的“浑脱帽”,身着汉人的“袍”,汉中带胡,胡中有汉,留下了当时汉胡文化渐相融合的不可多得的实物。特别是所戴尖顶帽又与现代绍兴(萧山)地区十分流行的乌毡帽非常相象。“魏晋迄于隋唐,受胡风影响的尖顶毡帽即所谓‘浑脱帽’,流行于中原地区。”这两件人物俑的衣饰同时也成为民间衣饰打扮方面北风南渐的佐证。

汉末西晋社会动荡,大量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人群被强行掳掠迁徙到中原,以补充内地劳动人手及兵源的不足。这些掳徙来的胡人,成为当时社会地位低下的“依附民”,依形制型烧制成瓷俑随葬,反映了与墓主人的主仆关系。再则,随着汉武帝平定南越以后,海外贸易现象产生。随之而来的还有佛教和胡僧。这与这对瓷俑一并出土的青瓷堆塑罐上双手合十,作祷告状的胡人互为印证,从一个侧面佐证佛教是通过海上由东南沿海传播的。

总之,萧山博物馆收藏的这对西晋越窑青瓷俑,在制作造型、形象服饰、殡葬风俗等诸多方面蕴藏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极具研究价值,不失为“镇馆之宝”。

元青花梅瓶特征举例


该元代青花梅瓶通高34厘米,口径5.6厘米,肩径22厘米,底径12.2厘米,重约4公斤。该器平口,短颈,丰肩,腹下部明显收敛,胎内壁有一圈接痕,用手细摸,仍有一种凸凹之感。胎骨呈灰白色,致密坚硬,釉色白中闪青,光滑圆润,晶莹锃亮。青花料采用进口苏泥勃青,深入胎骨,细匀柔和,稍现晕化,青花发色蓝中带灰。浅底足,呈斜削状,砂底。纹饰分为肩上部杂宝纹,肩部为莲纹,腹部为盛开的牡丹花叶纹,对称工整,远近相生,胫部为卷草纹与变形莲瓣纹相隔,整个画面显得十分雍容华贵。

笔者对有关元代青花梅瓶的特征有所了解,现介绍一二,供收藏爱好者参考。造型:较凝重硕大,气派雄浑,呈上大下小,丰肩敛足,显得有些不大稳定之状;釉色:白釉闪青、厚薄不太均匀,手摸有泪痕、棕眼以及有分段拼接而成的感觉;胎骨:胎重而厚,呈灰白色,含有杂质,多砂胎底,同时因含铁量高,露胎处多呈现火石红;青花:多用进口苏泥勃青原料,其色相翠蓝,或多或少带有点灰色或紫色味道,色彩较晕淡;纹饰:除龙凤纹外,大多是折枝花叶纹、串枝花纹、如意莲瓣纹、八宝花纹,叶子多为葫芦形,花瓣多双勾,而且较大且尖。

元青花流传于世较少,收藏者在市场上可能会碰到各种“元青花”,要把好鉴定这一关。

梅瓶


简介

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系有一对为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一书“清沽美酒”,一书“醉乡酒海”,作盛酒的用具是明白无疑的。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因此,这类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演变

梅瓶出现于唐代,盛行在宋代。在宋朝,民间生产了很多梅瓶,一般在大小酒铺里都能见到。宋代的梅瓶,器体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比较小,器体的最小直径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处理手法多样,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各地瓷窑都有烧制,但以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到了明清,御窑厂大量制造各式各样的梅瓶,而且造型越来越优美。有的用来装酒,供皇帝使用。有的便成为了宫廷陈设品。

明代的梅瓶造型,比例偏低;口部圆浑厚实,没有明显的线角转折;肩部向上抬起,线条饱满而有力;腹部之下,呈垂直状,有的微向里收;在足部的结束部分,稍向外撇。有的白釉梅瓶肩部有青花楷书“内府”二字,当属宫内用器。

清乾隆的梅瓶肩部特别丰满,几乎成一条直线,腰部以下收得较直。梅瓶讲究图案化,龙纹较死板。

清嘉庆年间的梅瓶造型多样,有的向宽短型发展,有的向瘦长型发展,胎体与乾隆时期区别不大,釉色的白度较乾隆时高,而釉的质地较乾隆时有所下降。梅瓶花纹比较多样,但艺术品位较乾隆时期差。

如果说宋代的梅瓶造型挺秀、俏丽,富于女性的特征的话,那么明代的梅瓶则是雄健、敦厚,富于男性的特征。至于清代的梅瓶,由于造型比例不当,给人以不谐调和不完整的感觉,不及明代的水平。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7根金条换回国宝青花梅瓶 南博展出镇馆之宝》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7根金条换回国宝青花梅瓶 南博展出镇馆之宝》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