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陶瓷与国画艺术在瓷都进行第三次历史融合

陶瓷与国画艺术在瓷都进行第三次历史融合

陶瓷艺术 艺术瓷砖 古代艺术瓷器罐

2021-05-12

陶瓷艺术。

国画和陶瓷艺术堪称中国文化的双璧。6月6日,中国首次陶瓷艺术作品与国画珍品联展在享有"瓷都"之称的景德镇拉开帷幕。专家认为,此次联展活动不仅是对国画艺术和陶瓷艺术完美融合的一次生动诠释,更将有助于推动陶瓷艺术和国画艺术进行历史上的第三次融合,开创陶瓷艺术发展的新天地。

景德镇美术家协会副会长李菊生介绍说,陶瓷艺术与国画艺术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早在元代青花瓷诞生之际,陶瓷艺术已经打上了国画艺术的烙印,两种艺术形式有了第一次融合。元青花瓷与当时的中国山水画一样,均"墨分五色",二者绘描技法也同属"中华笔墨"。在民国时期,景德镇的"珠山八友"将中国画的技法、风格引入瓷画,可以看成是陶瓷艺术对国画艺术的第二次吸收和融合。此次两种艺术的首次联展,将使景德镇的陶瓷艺术能够更好地撷取国画艺术形式,兼容并蓄,结合时代发展和地方特色,迎来陶瓷艺术史上第三次创作高峰。

联展主办方锦宫火圣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新跃介绍,景德镇举办的此次艺术联展将展出朱屺瞻、刘海粟、傅抱石、丰子恺和启功等三十多位著名大师的80多幅国画珍品,以及王锡良、张松茂和秦锡麟等四十多位当代艺术大师的顶尖之作。两种艺术珍品的价值从十万元至数百万元不等,其中许多陶瓷精品尚属初次展出。

这次艺术联展将持续4天,吸引了包括中国文联主席刘兰芳、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张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力舟在内的众多著名艺术家,以及北京、上海等地的数百名文化艺术品收藏家和爱好者。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鲁南陶瓷市场 引建陶发展“三次蜕变”


经过多年的发展,临沂已成为我国江北最重要的陶瓷畅销基地和江北最大的物流基地,当之无愧地成为名扬中外的"鲁南瓷都"。而鲁南陶瓷市场作为推广建筑陶瓷产品的一个窗口,历经18年的发展,经过3次市场扩大提升改造,见证了临沂建筑陶瓷发展的"三次蜕变",助推了临沂陶瓷业完美"洗牌"。辉煌依旧从鲁南建材市场起步。1992年,时任临沂市宋王庄社区党支部书记王顺银带领村民在解放路与蒙山大道交汇处的西北侧建成了几排简易大棚,成立了市场,这便是蕴育鲁南陶瓷市场的摇篮--"鲁南建材市场"。

市场成立之初,做建陶产品的经营业户仅有四五户,且错综设摊,交叉经营。天工家园建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建海是最早入驻鲁南建材市场的经营业户之一。"我们最初两年的经营产品很简单,只是一些淄博生产的最基本的小瓷砖、彩色石子和白水泥。我们从淄博购货到建材市场进行交易,没有技术含量,更无品牌可言,甚至为了节省成本,连广东的货都不敢进。"任建海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广东佛山耐酸陶瓷厂从意大利引进我国第一条全自动陶瓷墙地砖生产线,让国内的建筑陶瓷迈出了快速发展的步伐。

随后,广东的大部分陶瓷企业纷纷进行了技术革新。广东陶瓷以高品质、高价位占据着高端市场,赢得了大城市白领消费群体的青睐。而淄博陶瓷却以低价位胜出,大进大出,获得了市场发展之初临沂人的青睐。经过3年的发展,鲁南建材市场每天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市民的腰包也随之鼓了起来,对家居生活的建陶产品的要求也高了。"低价位的低档产品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1994年开始,我们大胆尝试--进广东货,江苏南通市场因汇集广东货且离临沂近,成为我们进货的首选,广东的瓷质砖、白色外瓷砖等渐渐流入鲁南建材市场。广东货的到来提升了市场‘品位’’,临沂市民由此实现了由先看价位再看质量到先看质量再看价格的转变。"任建海说,这可谓临沂建筑陶瓷发展的第一次"蜕变"。

鲁南建材市场发展到第五年,迅速膨胀,摊位告急。山东华强集团董事长王顺银经过反复论证,果断提出分流,将陶瓷、玻璃、五金搬迁至临沂市琅琊王路市场,划行归市。1997年12月28日,鲁南陶瓷市场开业,市场占地36亩,总投资6000万元,建筑面积达1.36万平方米,有经营房间1200间。市场开业之初,经营业户就迅速增至60多户,经营产品也拓宽到了建筑用外墙、内墙系列砖瓦和地面砖、大理石制品等,改变了以往经营产品单一的局面,市场由模糊笼统实现了精分细化。佛山陶瓷因其产品质量高、质感细腻、花纹图案清晰流畅而闻名遐迩,成为家喻户晓的建筑陶瓷品牌的代名词。由于佛山陶瓷在国内陶瓷行业是响当当的名牌产品,部分北方陶瓷企业为增加销售量、提高竞争力,纷纷"贴牌"上市,贴牌产品遍及大江南北,商品高低杂居,消费者眼花缭乱,难辨真伪。当时,临沂陶瓷已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凭借陶瓷原材料、燃料丰富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陶瓷工业发展突飞猛进,临沂日用陶瓷已在全国名声显赫,但建筑陶瓷却是当时临沂陶瓷工业的薄弱环节,在鲁南陶瓷市场内销售的陶瓷产品几乎都来自于外地。

浅谈陶瓷山水与国画山水异同


要能够充分运用布局的方法,使画面的布局十分合理,首先应该了解作者对自然山水的观察方法以及借鉴中国画的透视法。国画理论对我们陶艺工作者有直接指导意义,而优秀国画山水作品则向来是我们每个从事陶瓷山水创作者的最好导师。一幅好的陶瓷山水作品,同样具有国画的韵味,因此陶瓷山水与国画山水唯一的区别就是绘制工具、材料的不同,而从构思到创作乃至绘画无不一脉相承融会贯通,像王锡良大师的瓷板画《黄山西海》,与其说是陶瓷精品,不如说是一件艺术韵味极高的瓷上国画作品。因此,也提醒我们应从国画作品中汲取灵感,吸收营养,才能达到完善我们陶瓷山水作品艺术性的目的。综览历代优秀的山水画,有的山重水复,密而不窒;有的一山一树,疏而不简,还有的取全景,使画面览之不尽,如《长江万里》《溪山无尽》《溪山清远》《南巡图》等。还有作局部特写的,明豁爽朗,如南宋素有“马一角”之称的画家马远的名作《寒江独钓图》。画面上,扁舟、微波、渔翁、空白,和谐地组成一幅完整的艺术图象。寥廓苍茫,清新恬静,多么富有诗意!这是一幅从布局到绘画,乃至意境都趋于完美的经典作品。因此,我们应多看古今名人国画和陶瓷作品,学习他们的布局,领略他们的意境。

龙泉窑发展史上的三次辉煌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

那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龙泉窑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轨迹呢?朱伯谦先生在《龙泉窑青瓷》一书中曾将龙泉窑的发展归纳为开创、发展、鼎盛和衰落四个阶段:魏晋和五代十国是开创时期,瓷窑少,生产时断时续,处于就地销售断断续续的生产阶段;北宋至南宋前期是发展期,瓷窑发展快,逐渐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南末后期至元代是鼎盛期,瓷窑迅速发展,青瓷质量大大提高,产品畅销国内外广大市场;明清是衰落期,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龙泉窑处境艰难,瓷窑不断地倒闭减少,至清代晚期结束。如果说这四个阶段勾勒出了龙泉窑发展历史的整个脉络,那么,龙泉窑发展史上的三次辉煌期则是连贯发展脉络的重点和要点。

一、第一辉煌期——五代到北宋早期

龙泉境内山岭连绵,森林茂密,瓷土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又居于瓯江—卜游,不仅具备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资源,还有便利的水路运输,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早在三国两晋时期,当地的老百姓便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吸取瓯窑、婺州窑等周边窑场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但当时烧制的青瓷非常粗糙,窑业规模也不大。这一状况到了五代和北宋早期,却出现了突然的变化,这一时期也被称为龙泉窑青瓷的“迷惑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器物就是淡青釉瓷器。这种淡青釉瓷器,器形规整,釉面均匀光洁,透着淡淡的青色,有些还经过刻划修饰,与粗糙的早期龙泉青瓷相比似乎缺少过渡,与后来著名的梅子青、粉青相比似乎也不存在承启关系,这在整个龙泉青瓷发展史上未免显得有些突兀,因而也成了一个“迷惑”。

据笔者实地考查证实,当时这类淡青釉的烧制地点主要是在龙泉金村一带。明代陆容《菽园杂汜》曾载:“青瓷初出于刘田,去县六十里。次则有金村窑,与刘田相去五里余。外则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绿绕等处皆有之、然泥汕精细,模范端巧,俱不若刘田”,刘田也叫“琉田”,即今大窑,是龙泉窑的传统制瓷中心。但笔者认为是先有金村后有大窑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大窑到目前为上还尚未发现有烧制淡青釉瓷器的迹象,而淡青釉瓷片在金村则随处可见。从这一点来看,金村制瓷在当时是很辉煌的,金村地狭靠河,因此初期时运输十分方便。后来制瓷业规模扩大,金村狭窄的地势便不适应当时的发展。而地势开阔的刘田离金村仅五华里,于是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制瓷业的新中心。

龙泉窑的突然兴起很可能和龙泉窑为宫廷烧造“贡品”有关。当时江南一带属于吴越国的钱氏王朝统治,钱氏王朝一直奉行与中原修好的策略,于是瓷器成了重要的“贡品”。有关专家在考古搜集时曾找到这样一件淡青釉罐,其外壁釉下写着“天福元年,重修窑炉,试烧官物,大吉”。天福元年也就是公元936年,天福是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吴越国是宗后晋的,据此推测,当时所烧的“官物”除了吴越国宫廷自用以外,很可能还向石敬瑭进贡。

当然,担任贡器烧造任务的主要是越窑,其贡器也称“秘色瓷”。秘色瓷起于晚唐,因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使用,故曰“秘色”。龙泉窑也烧过“秘色瓷”,宋人庄绰《鸡肋编》记载:“处州龙泉县多佳树,地名豫章,以木而著也……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庄绰一生大约经历了北宋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和南宋高宗五代,曾在南北各地的郡县做官,足迹遍及京西、淮南、两浙、福建、江西、荆湖和广南,交游甚广,见闻颇丰,其记载应比较可信。从这一点来看,“秘色瓷”的第二阶段是后来居上的龙泉窑青瓷产品。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进贡的瓷器数量很大,《宋史》卷四百八十列传世家二(吴越钱氏)“太平兴国三年三月来朝,俶进……越器五万事,金扣越器百五事”。又《宋会要》:“太平兴国三年四月二日朝,俶进……瓷器五万事,金扣瓷器百五事”。太平兴国三年即公元978年,当时贡奉北宋太宗的秘色瓷器达十万多件,如此巨大数量的贡瓷应该不是在自愿条件下进行的,而这样庞大的生产量也是越州窑所无力承担的。另一方面,越窑因为各方面原因而逐渐衰落,导致南方的制瓷中心向龙泉窑转移。在这样的情况下,越窑先进的制瓷技术传入龙泉,一批优秀的瓷匠陆续在龙泉安家落户,龙泉窑产品的质量迅速提高。龙泉窑以担负“和平”的贡器使命,换来了它自身发展的契机,从北宋开始,龙泉窑逐渐取代越窑,一跃而为江南第一名窑。

第二辉煌期——北宋后期到南宋

龙泉窑在南宋的发展是跟大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北方的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火所破坏,其制瓷技术传入到南方。这时的龙泉窑结合南技北艺,迅速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进而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不仅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及装窑烧成等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器形种类更是大大丰富。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釉色纯正,釉层加厚,在南宋晚期烧制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在我国瓷器史上谱写下光辉的篇章。

另一方面,南宋立国水乡、海隅,水上交通发达,有利商业、贸易的发展。北宋时,官方就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明州(宁波)、杭州、泉州设立了“市舶司”,直接与海外各国进行贸易,南宋政府更把海外贸易作为解决财政困难的有效途径。对外贸易量的增加更刺激了瓷器的出口,龙泉青瓷在东亚及东非、阿拉伯诸国都是受欢迎的商品。据史料描述,当时“窑群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往返穿梭,日夜繁忙。”瓷器内销运往临安,外销经瓯江出海,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

从13世纪开始,龙泉窑出现了两大系列的精美产品: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黑胎厚釉青瓷的产品数量比较少,迄今只在龙泉大窑、溪口两地近十处窑址中发现这类瓷器,而且都是与白胎青瓷同窑同烧的,其中溪口瓦窑垟窑以生产黑胎厚釉青瓷为主,其他瓷窑以烧白胎厚釉青瓷为主,兼烧一部分黑胎青瓷、黑胎青瓷的特点是薄胎厚釉,釉层开片,紫口铁足,有些器物还采用支钉垫烧。这些在龙泉窑青瓷的内部发展脉络中都找不到相应的发展轨迹,尤其裹足满釉支烧的工艺对于龙泉窑来说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工艺风格上的骤变显然是受到外界制瓷技术冲击的结果,最有可能的就是朝廷的干预。现在高科技测试也表明,龙泉窑的黑胎、开纹片青瓷、造型、纹片,以及化学组成和郊坛下官窑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此外,白胎厚釉青瓷的制作工艺也是承接南宋官窑的,但有创新,在胎釉配方上有些差异。与黑胎青瓷相比,白胎青瓷的釉层光滑细腻不开片,胎色洁白,釉色青翠有如碧玉,胜似翡翠。并且这两大系列瓷器还出现了一批仿南宋官窑器的器形,官窑器是不允许民间随意仿造的,仿官窑的出现不能简单地诠释为“仿制”。另外考古发掘也证明,南宋龙泉窑青瓷在临安京城皇宫遗址和绍兴市攒宫宋六陵墓地都有大量出土。现在的大窑龙泉窑遗址还保留着南宋古道,遍布南宋窑址,在当地村民中还流传着种种关于南宋时的故事。这一切都似乎在述说着当时的龙泉窑与宫廷那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南宋皇朝拥有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为什么还要派遣技术人员和官员在龙泉等地监烧“供器”呢?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很可能是杭州本地的瓷土资源并不太理想,而古代制瓷业对地理环境和资源的依赖性是很强的、,从现在来看,南宋官窑器的胎质比较疏松,易破碎,还有开片,所谓“无片不成官”,开片是南宋官窑瓷器的一大特点。但无论是冰裂纹也好,梅花片也好,美则美矣,却不实用,试想,将满是开片的瓷器当作日常生活用瓷不免存在卫生问题。相比之下,龙泉窑青瓷的胎质比较缜密坚硬,尤其是白胎厚釉青瓷,釉面光洁不开片,既美观又实用。

第三辉煌期——元到明早期

虽然龙泉窑熊熊的窑火曾一度遭受蒙古铁骑的践踏而熄灭,但入元后,龙泉青瓷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加上元代统治者继续奉行对外贸易政策,使龙泉青瓷生产规模在元代继续扩大,窑址和产品的数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产品品种增多,风格多样化,远销世界各地。

1979年为配合浙江省紧水滩水库工程的兴建,浙江省文管会等单位在龙泉县境内进行了普查,并在龙泉县东部安仁口地区发掘了元代窑址,为研究龙泉窑在这一时期生产情况和产品面貌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这些资料表明,元代仍是龙泉窑的兴盛时期。元代产品除部分继承宋代传统以外,在器型和装饰上又有新创造,比如当时流行的露胎工艺。元代由于水陆交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瓷器大量出口,需求量激增。在这样的条件下,元代龙泉窑迅速向瓯江和松溪两岸扩展,这样,大批的龙泉窑瓷器便可顺流而下,转由当时重要的通商口岸——温州和泉州,将瓷器出口到世界各地,像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地都有龙泉窑的瓷器。1975年在韩国西南部的新安海底发现一艘元代沉船,打捞出l万多件瓷器,其中龙泉青瓷占了9000多件,可见龙泉青瓷在元代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其实元代的蒙古统治者不是单方面地被汉文化所同化,蒙古铁骑在征服一个王朝的同时也带来了草原的大气与粗犷,元代龙泉窑青瓷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批大件器物的出现。这些大器胎质较厚,器形粗犷,釉色更加成熟凝重。元代龙泉窑的窑形仍沿用长条形斜坡式龙窑,但在长度上略有短缩,这一改变有利于提高窑内温度,并使热量分布更均匀、合理,对烧制大型器物很有利。

元代龙泉窑的繁荣为明初龙泉官窑的设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详见《发现:大明处州龙泉官窑》一书)。明龙泉官窑器延续了元代的大器风范,将厚实雄浑的审美理念发挥到极致,之前往往将明初龙泉窑青瓷与元代龙泉青瓷混为一谈,或笼而统之断为“元末明初”,这也在一个层面上说明了两者的相承关系。从目前处州青瓷博物馆征集到的—批明初龙泉官窑青瓷碎片及结合传世完整器来看,明龙泉官窑青瓷在烧造工艺上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巅峰,无疑代表着龙泉窑瓷器烧造史上的最高水准。以刻花为例,明龙泉官窑青瓷主要以刻花为饰,精美绝伦,花纹与青如翡翠的釉色融为—体的刻花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度。刻花是龙泉窑青瓷的传统装饰工艺之一,北宋时期的刻划花装饰曾经盛极一时,但到了南宋,由于石灰碱釉的运用和多次上釉技术的掌握,龙泉窑青瓷往往素面朝天,转向以釉色取胜。其实釉色的玉质感固然是世之所好者,但釉层一加厚,原先的刻划花很容易被厚釉所覆盖。所以到了元代,又流行露胎、贴塑、模印等装饰手法,这样玉质感的釉色和花纹图案的装饰效果就可以兼得了。明龙泉官窑器将刻花与厚釉结合得恰到好处,从而使刻花装饰工艺取得了新的突破。

此外,明代早期的民窑器也有不少精品,明初龙泉窑的规模和数量也不容小觑,以往被忽视,还有待重新认识和评价。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龙泉窑历史上的三次辉煌都是与宫廷密切相关的,无论是生产“贡器”,还是设立官窑,都是促成成龙泉窑快速发展的最有力动因。因为在封建社会,宫廷的指令往往就是最高的社会动力,它对于一个瓷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届中国“陶瓷艺术100”实力榜在北京开评


19日,“2015中国‘陶瓷艺术100’实力榜”评选活动在北京荣会艺术中心拉开序幕。图为专家评委组主任秦锡麟等在评审参选陶瓷艺术品。

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2015中国‘陶瓷艺术100’实力榜”评选活动还以“丝路瓷韵”为主题,征集了一批具有丝路特色的陶瓷艺术品。图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唐克美评委在仔细观察参选作品。 李妮 摄

19日,“2015中国‘陶瓷艺术100’实力榜”评选活动在北京荣会艺术中心拉开序幕。活动组委会公开面向全国的陶瓷艺术家、爱好者及专业机构征集来的作品,经评定、投票后,最终将决选出100位代表中国当代陶瓷艺术水准艺术家、100件反映中国陶瓷新风貌的优秀作品,入驻“2015中国‘陶瓷艺术100’实力榜”。

“2015中国‘陶瓷艺术100’实力榜”由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中华文化促进会手工艺振兴中心主办,北京荣会艺术中心承办。“‘陶瓷艺术100’实力榜”自2013年首次举办以来,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成为中国业界颇具权威和影响力的陶瓷艺术评选。

经过两年的沉淀和总结,本届活动组委会继续本着“为原创喝彩·向作品致敬”的原则,所有参赛作品均要求为作者原创,不限主题、内容和风格,只要作品艺术性强、工艺考究,富有时代感,就有可能脱颖而出,登上“2015年中国‘陶瓷艺术100’实力榜”。

为保证评选的专业水准和公正、公平、公开,活动组委会特设艺术顾问团、专家评审团、媒体评审团、藏家评审团和大众评审团。其中,艺术顾问团成员包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耿宝昌(总顾问),陶瓷艺术设计大师、清华美院教授张守智,原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杨自鹏等。

专家评审团包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陶瓷协会副理事长秦锡麟,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唐克美,中央美院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吕品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理事陈文增,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龙泉青瓷协会会长徐定昌。

专家评委组主任秦锡麟在现场说:“评委会小组将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审原则,对所有作品的评选无关头衔、职称等资历,一切以作品艺术高度为唯一评选标准,对作品的工艺、造型、创作理念、装饰作用、新材料应用、创新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把好的作品推选出来,为今后陶瓷艺术的创作和发展带来良性的引导和推动。”

在当日的评选活动开幕现场,活动组委会为各评审团成员颁发了聘任书,评选活动随即展开。

据悉,“2015中国‘陶瓷艺术100’实力榜”榜单将于10月19日在景德镇揭晓并举行隆重颁奖盛典。

第三届民间西夏古陶瓷联展在银川开展


23日,宁夏第三届民间西夏古陶瓷联展在银川市开展,来自北京、上海、内蒙、甘肃、宁夏等12个省市区的68位收藏家带来了精心挑选的西夏、宋、辽、金、元等朝代的古陶瓷实物精品200多件,吸引了众多收藏爱好者和市民前来一睹风采。

【同期】宁夏西夏博物馆副馆长师培轶:可以说为观众提供了一次非常难得的、和西夏瓷器面对面去感受的这么一个机会。

【解说】据了解,此次联展中西夏瓷器展品占98%,参展品种及数量为国内罕见。西夏制瓷有190多年的历史,西夏古陶瓷因具有独特而珍贵的艺术和历史价值,而成为西夏文明的见证和结晶。随着上世纪70年代宁夏文物考古工作者对西夏陵区的发掘,以及80年代对灵武瓷窑堡的发掘,大量西夏瓷器相继出土,世人渐渐揭开了西夏文物神秘的面纱。

【同期】宁夏收藏协会常务理事米向军:它是一种养在深闺里的,没被发现的(文化)。因为以前对西夏瓷的宣传重视程度不够,当时在中国古陶瓷史上就没有西夏瓷,为啥呢,就是当时没有完备的资料去展现它。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大家的努力,让西夏瓷器在中国古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解说】作为西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夏瓷器受中原磁州窑系影响,并结合党项民族的文化习俗,呈现出民族特征鲜明、纹饰简洁精美、装饰手法粗犷质朴的特点。

新型陶瓷军民融合科学研究院落户“中国瓷都”德化


新型陶瓷军民融合科学研究院现已落户“中国瓷都”福建省德化县。业界人士18日接受采访时认为,随着该研究院的成立,军民融合发展、军民技术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及国防科技陶瓷产品开发将成为德化县陶瓷产业跨越发展不可多得的一次良好机遇。

德化县政府、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德化臻峰陶瓷文化创意园有限公司三方负责人,日前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举办新型陶瓷军民融合科学研究院授牌仪式。

德化是联合国手工业联合会授牌的“世界陶瓷之都”,年产陶瓷已逾200亿元。德化县副县长蒋文强表示,德化将充分发挥中物院的人才、技术资源优势及臻峰陶瓷公司的产业资源、资金、信息及生产优势,共同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据德化臻峰陶瓷文化创意园有限公司李传芳董事长介绍,臻峰陶瓷文化创意园以“世界陶瓷之都”为依托,定位商旅艺购于一体的综合型园区。新型陶瓷军民融合科学研究院项目落地德化后,将极大带动陶瓷企业自身技术的更新换代和发展提升,由成果转化生产直接产生市场价值和收益。

在李传芳看来,从陶瓷产业上,从民用陶瓷生产向工业、军工陶瓷升级,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加速产学研用;从军民融合的角度,将打造德化新型(军工)陶瓷产业集群,推进产业核心技术和军民融合的建设。

中国青年博士联盟泉州工作站站长林志成表示,新型陶瓷军民融合科学研究院项目落地德化后,将极大带动当地陶瓷企业技术更新换代和转型提升,促进德化陶瓷产业从民用陶瓷生产向工业、军工陶瓷升级。

近年来,德化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力度不断加大,涌现出了一批有创新创造热情的陶瓷企业,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建立了功能陶瓷研究院等,发展科技陶瓷、结构陶瓷、纳米陶瓷等高技术陶瓷,实现新材料的研发应用新突破,先后研发出氧化铝、氧化锆及高耐热陶瓷等系列产品。

目前,德化县有高新技术企业23家,建有科技陶瓷研发平台5个,有1家企业通过“军工认证”。

千年瓷都首款《大师国画瓷》火爆全国


收藏专业人士谢老:国画是象牙塔里的艺术,一张大师的国画少则几十万,多则上千万,普通百姓是不可能拥有。《大师国画瓷》让你我都有幸拥有一张名画、一尊名瓷!

广东某地产董事长王董:我刚从上海回来就立即赶过来,《大师国画瓷》我在世博园中国馆看到了,这两只“老虎”太生动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现场观众都赞叹不已,没想到会公开发行!中秋、国庆马上就到了,我一口气就订了10对,送给亲朋好友、生意伙伴,品位高、面子足,如意吉祥!

美籍华裔张女士:我们在大陆刚买了一套房子,我一看这对虎瓶就非常喜欢,我买了两对,一对摆在家里书房,一对摆在我先生办公室,祝他事业如虎添翼!

投资收藏爱好者马老师:10年前我意外得了一张冯大中的国画虎,当时花了2万块不到。前几天孩子买房,没想到居然能换一套房子。现在,冯老师创作的一对“国画瓷”,也只要几万块,这可要多抢几对!

2010年是建国第一个甲子开年的虎年,为献礼世博和亚运这两件盛事,景德镇破例邀请“中国画虎第一人”冯大中创作设计“国画瓷”,《大师国画瓷》采用乾隆瓶型,首次集粉彩、新彩、珐琅彩、堆白、鎏金多种经典工艺于大成,采用官窑正品“7501毛瓷”工艺标准精制而成。

福兆天下《大师国画瓷》以“紫气东来、福兆天下”为主题,共制作了两款瓷瓶。一款是世博瓶,画中是一只“吉祥虎”在祥云缠绕的山巅昂首前行,步伐矫健,上海市花“白玉兰”高贵优雅,富贵绽放;一款是亚运瓶,“如意虎”仰立山头纵目四海,王者之风千里能闻,广州市花“木棉花”红艳满天,激情万丈;对瓶寓意高远,艺术境界堪称“千古杰作”。

冯大中闭关4年为献礼世博和亚运再度出山画虎,首次创作“国画瓷”百年世博首次破例对外公开发行的“世博参展瓷”“世界陶瓷艺术大师”、“天才”邓羲频主笔绘制

“7501”工艺,集粉彩、新彩、珐琅彩、堆白、描金等技法于一身景德镇第一次“用放大镜画陶瓷”,光虎毛就数以万计,堪称千古绝作“冯大中的虎”与“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齐名,3000万不卖

2010年“中国画虎第一人”冯大中首创《大师国画瓷》入选上海世博中国馆,每天接待游客达数万,在全国掀起一股强大的《大师国画瓷》抢购狂潮。中秋、国庆临近,《大师国画瓷》已成商务礼品、亲朋祝福、旺家传世的首选……

“冯大中的虎”与“齐白石的虾”齐名,40年来其作品每平尺涨幅达1000倍

国家一级画家冯大中凭借着他笔下的老虎,成为“中国画虎第一人”,其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虎”,已从当初的几千元一幅涨到20万元/平尺。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其作品入选中国百年画展,有18件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不愧为“正在创造国宝的画家”!

2010年2月24日,央视《艺术人生》对“虎王”冯大中大师进行专访

2010年5月22日,冯大中《高山景行》全国巡展沈阳站盛况空前,一幅群虎图《童年》有人出3000万而不卖。

2010年6月8日,冯大中创作设计的《大师国画瓷》入选世博会展出。

“冯大中国画虎”历年拍卖价

邓羲频与冯大中在创作修改国画瓷

邓羲频:“世界陶瓷艺术大师”,新生代代表,作品拍卖远超6位数

邓羲频出生于陶瓷世家,精通陶瓷绘画和新彩、粉彩、青花等多种技艺。其作品《鹤知我龄》在第九届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获中国工艺美术创新艺术金奖,《春意盎然》瓷瓶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被誉为天才。

权威认证

每一尊瓷瓶都有冯大中艺术创作设计证书、两位大师签名的瓷板收藏证书、景德镇市文物部门监制证明、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监制证明,瓷瓶底款印有景德镇市文物部门、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监制字样;每一份创作证书上均有中国消费者基金会的防伪标记,谨防假冒!

全国限量发行:999尊/款

原始发行价格:51600元/对、25800元/尊

发行热线:025-52955855

发行地址:南京市中山东路218号外文书店一楼

国内10位艺术专家齐集故宫,权威破解《大师国画瓷》价值密码

对瓶均高:约55cm、瓶口直径:约21.5cm、

瓶底直径:约18cm、肚径:约34cm

价值一:国画和陶瓷两界国宝级大师首度联袂杰作,花一份的钱,赢得双重艺术价值保障

有很多喜欢国画的人,一直被国画的保存所困惑;无数喜欢陶瓷的人都明白,艺术水准越高价值就越大。“中国画虎第一人”与“世界陶瓷艺术大师”数次碰撞交流,首创《大师国画瓷》,将国画与陶瓷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境界,其变化之丰富,技法之精湛,传神写照之细腻,无疑是千年瓷都国画瓷的又一里程碑,让您花一份的钱,赢得双重艺术价值保障,绝对物超所值!

价值二:“7501毛瓷”已涨10000倍,市场价达800万,《大师国画瓷》难度远超7501,价值更不可估量

《大师国画瓷》以7501毛瓷为品质标准,以大于7501毛瓷数十倍的器型破例发行,当年7501毛瓷制作的仅是一些小碗、小碟,直径不到10cm、重量不到半公斤;而《大师国画瓷》是高达55cm、重达10公斤的大器,制作难度远超7501毛瓷,成品率更低,还不足15%。

价值三:《大师国画瓷》代表中国制瓷艺术最高成就荣登中国馆,是第一款对外公开发行的“世博参展瓷”,千载难逢,不容错过

以往单一主题的作品已价值不菲,像第一届世博邮票现价已经超150000美金;2年前西班牙世博会一款普通陶瓷都已涨了400倍,《大师国画瓷》是世博与亚运两大主题的艺术瓷,也是两位大师的“国画瓷”,更是百年世博首次破例对外公开发行的“参展瓷”。权威专家介绍:历届世博景德镇“参展瓷”都只有一二件,参展后均由博物馆收藏,从未公开发行,要不是世博与亚运,《大师国画瓷》您就是花再多的钱也买不到!

国逢盛世,“千年陶瓷艺术”与“国画艺术”首次融合,成就千年陶瓷史上首尊《大师国画瓷》,价值空前

“陶瓷”和“国画”是中华民族两大国粹,由于跨界的原因,千百年来从来没有发行过真正意义上的“国画瓷”。为了献礼世博和亚运,给虎年盛世留下千古杰作,有关部门破例邀请已闭关4年的“中国画虎第一人”冯大中出山来创作设计《国画瓷》,并由世界陶艺大师邓羲频主笔绘制。它的诞生,成就了千年陶瓷史上首尊《大师国画瓷》,价值空前!

以7501毛瓷工艺为标准,采用特制“单料金笔”绘瓷,几万根虎毛一律是大师手工绘制而成,就像长在老虎肉身、欲破壁而出

《大师国画瓷》制作难度远超7501毛瓷,采用“单料金笔”绘制两只瑞虎的虎毛纤毫毕现,柔软可触;虎眼通透灵动,像在与您对话;虎爪坚韧有力,蓄势待发;虎须杂而不乱,几欲微颤,像在探知前方动静;栩栩如生,欲破壁而出!

首次运用“放大镜”画“虎眼”,进行了上百次试验、运用了无数色料秘方,方才成形,成品率不足15%

《大师国画瓷》突破以往“工艺瓷”单一装饰技法,全面使用新彩、粉彩、珐琅彩绘制。每一只眼睛都是5次绘制、5次进窑、5次上釉、采用多种宝石和秘料层层细描而成,火候稍有偏差就“无法出神”,成品率不足15%。烧出来后的虎眼必须有“5个光点”,像凸起来的“水晶球”随风转动、非常逼真!其选材之精,工序之繁,技术之难,前所未有!

2008年奥运瓷《世纪华彩》仅2年涨了10倍,市场价达320000元。2010年世博参展《大师国画瓷》多种价值的叠加,必将创造下一个神话

《大师国画瓷》摆得百姓厅堂、送得朋友珍藏、赢得拍卖市场、登得艺术殿堂

“官窑名瓷”与“大师名画”首次融合,成就陶瓷史上的巅峰巨作

作品解密

作品价值

藏者心声

专家解读

景德镇“又添时代新作”

世博会“瓷王再次归来”

作品分享

2010年8月28日,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齐聚故宫对《大师国画瓷》专题研讨,规格空前。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杨自鹏:以陶瓷为载体表现国画是一次创举!

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谢启晃:今天的“国画瓷”,就是明天的“国宝文物”,首创性就是其价值的保证!

古陶瓷研究员、鉴定专家李毅华:《大师国画瓷》是可流传千古的作品!

作品拍卖日期价格(万)拍卖会

在水之湄2008123.2北京保利

纳凉2009190.4深圳荣峰

清泉出山2010207.2辽宁建设

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院长张生礼:两大盛事、两位大师、两种艺术,必将缔造新的价值巅峰!

2010年8月28日,10位陶瓷专家、书画专家、鉴定专家、投资专家、收藏专家、评论专家等齐集北京,在故宫对冯大中《大师国画瓷》进行了单一艺术品的专场艺术研讨会,这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是罕有的隆重!

参展世博的福兆天下《大师国画瓷》

邓羲频与冯大中在创作修改国画瓷

精品云集亮相第三届当代名家艺术陶瓷精品展


艺术陶瓷业界顶级盛会 大师齐聚共话文化艺术精品

迎来2011新的一年,艺术陶瓷界也即将迎来年度盛会--第三届当代名家艺术陶瓷精品展。“第三届当代名家艺术陶瓷精品展”将于2011年1月8日至2011年1月26日,在深圳珍宝馆三楼藏乐阁当代名家陶瓷艺术馆,即深圳市福田区福强路4001号世纪工艺品文化广场珍宝馆3楼隆重举行。此次展会由深圳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中共福田区委宣传部主办,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深圳珍宝馆协办,藏乐阁当代名家陶瓷艺术馆承办。

古彩精品《人面桃花相映红》首次亮相展会

第三届当代名家艺术陶瓷精品展开幕式将于2011年1月8日下午3点08分隆重举行,届时将有当代“古彩大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戴荣华老师,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文跃老师,“现当代瓷上虎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锦华老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宁钢,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黄勇老师等艺术家出席,同时出席的还有各界政府和艺术界的领导。

古彩,以五色竞妍、富丽堂皇、线条刚劲、形象概括、构图圆满,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艺术特征而著称于世。在现当代从事古彩创作的艺术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戴荣华老师是当代古彩真正传人,古彩这一艺术奇葩在他手中推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是名副其实的“当代官窑”。此次展览活动有两件古彩精品首次亮相藏乐阁,一件是2007年曾经拍卖过的《红叶传情》,一件是2010年戴荣华老师创作的精品《人面桃花相映红》。两件作品人物神态各有特点,让人不由得想起“三千粉黛无颜色“这个经典绝句。

古彩精品《红叶传情》首次亮相展会

精品云集,工艺齐全,展会共展销作品百余件,其中包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张松茂,李进,戴荣华,李文跃,吴锦华等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陆如、舒慧娟、陆军、戚培才等等,学院教授何炳钦、宁钢、孙清华、李磊颖、张闻冰等等,知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王秋霞、黄勇、蔡玲玲等等。很多作品是艺术家私人珍藏的精品,也有拍卖行进行竞拍的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各种工艺,有张松茂粉彩山水,有李进《伯乐相马》粉彩瓷板,有戴荣华《人面桃花相映红》重工古彩瓷瓶,有陆如《岁寒三友》青花瓷瓶,有李文跃粉墨彩《曲水流觞》瓷板,有王芝文瓷上微书《宋词》,有宁钢《荷鹤图》高温色釉粉彩雕刻等多种工艺融为一体的综合装饰瓷板。景德镇多种传统与创新工艺同时展示,争相斗艳。

此次展会目的是响应深圳市政府“文化立市”的号召,大力弘扬中国国瓷陶瓷文化,展示全国艺术陶瓷名家风采和精湛技艺,加强陶瓷艺术的沟通交流,同时也加强陶瓷艺术文化的宣传普及和学术研究探讨,推动促进艺术家与收藏者之间以及两地文化艺术的交流。可登陆官网藏乐阁艺术网了解更多详情。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与国画艺术在瓷都进行第三次历史融合》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与国画艺术在瓷都进行第三次历史融合》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