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青花碗 > 导航 >

清代青花缠枝碗是仿品

清代青花缠枝碗是仿品

古代瓷器青花碗 仿品绞胎瓷器鉴别 怎么鉴别清代青花瓷器

2021-05-12

古代瓷器青花碗。

□文/图呼和浩特晚报记者马妍

品鉴专家:梁军(内蒙古观赏石根雕盆景艺术委员会主任)

委托人:胡先生

这是我父亲收藏的一款比较喜欢的瓷器,父亲因病去世走得很突然,对于家里的很多事情都没有交代清楚,包括这些他收藏了多年的瓷器,因此我想寻求在场专家的帮助。

专家鉴评:

乍一看这是一个清代青花缠枝碗,敞口、弧腹、圈足。碗通体白地青花装饰,外壁饰青花缠枝莲纹,外底双圈内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款识工整。此碗隽秀尔雅,小巧玲珑,胎质洁白,釉质莹润,青料发色淡雅,工艺精湛,绘画细腻,是清代典型器物。但是在仔细看过之后就会发现问题。

气泡在古陶瓷鉴定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虽然每个朝代的瓷器上都有气泡,但是气泡在具体形态、疏密、多少、大小及层次分布等方面的特征千差万别,特别是釉的原料、配方、施釉方法、釉层厚薄、烧成时的窑内气氛、温度变化等方面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气泡现象,古代的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因为这些影响因素的不同,会产生个体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气泡,但是现代瓷器因为在烧制过程使用的是电炉和气炉,所以所烧制出来的气泡多是个头大小相似,分布很均匀的气泡,这与早期瓷器有很大的区别。

胡先生的这款瓷器瓷体上的气泡大小分布都很均匀,底款上出现款号连在一起的现象,这个现象在早期瓷器书画作品上是不会出现的,所以综合考虑我认为这是一款仿清代的青花缠枝碗,收藏价值不大。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青花缠枝花卉龙纹碗现身雍轩艺术馆


清代光绪(公元1815—1908年,中国清朝第十一位皇帝载湉的年号,前后三十四年)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清政府为了满足醉生梦死的生活,曾拨巨款给景德镇烧制御用瓷器,并加强了管理,致使景德镇官窑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光绪官窑青花瓷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仿康熙、乾隆青花瓷。优质的仿品已经接近或者达到了康熙、乾隆瓷的水平,而大部分作品则带有明显的光绪特点。

据《清档·内务府工业清册》记载,光绪元年(1875年)和光绪二年(1876年),景德镇御窑厂先后为朝廷烧制过大量的青花瓷、粉彩瓷和各种色釉大缸。其中专供内宫使用的瓷器上署有“长春宫制”、“储秀宫制”和“坤宁宫制”等款识。另外,光绪十年(1884年),为慈禧五十寿辰制作赏赐瓷,花费了白银15000两。光绪二十年(1894年),为慈禧六十大寿烧纸了两批瓷器,共花费白银128400两。光绪三十年(1904年),为慈禧七十岁“万寿庆典”烧制的瓷器又耗费白银38500两。这数次生产的瓷器,品种众多,包括餐具、西餐具、文房用具、陈设瓷、赏赐瓷等各种类型。从“天地一家春”、“长春同庆”、“吉祥如意”、“永乐长春”款的瓷器最为精美。

光绪青花所用清料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传统的浙料,保持着淡蓝清新的传统蓝色,主要用来绘制官窑等高档瓷器;第二种是色泽明丽纯蓝的青料,多用来绘制仿古瓷器,在青花中能见到有规律排列的藏青色点;第三种是色泽鲜艳带紫的蓝色,俗称洋蓝,自同治时期开始就有了,光绪中档瓷器大量使用这种青料,是典型的光绪发色,色调漂浮、线条晕散;第四种是蓝中带黑或带灰的发色,这是含杂质较多的土青绘制的,一般用来绘制粗瓷。

纵观近几年光绪青花瓷的漂亮的成交记录,这些光绪时期的传世上品皆以高姿态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在古瓷专场上抢尽风头,频频出现高价成交。可见光绪青花瓷的收藏价值之高,一直受到买家的追捧,行情可谓始终不衰。正是由于前朝的一些先辈大师的竭力推崇,因此国内外的大博物馆,大收藏家以及一些陶瓷爱好者,无不孜孜以求,以能够收藏到一件真正的青花瓷器为慰藉。

光绪官窑款识以楷书为主,楷、篆并用。官窑瓷器的款识通常采用双行六字楷书“大清光绪年制”款,双行四字“光绪年制”楷款少见。楷书款近似颜柳笔法,峻峭飘逸,锋芒毕露。篆书款少见,多为“大清光绪年制”三行六字。篆款笔画圆润,与道光篆书款相似。

雍轩艺术馆最近有幸征集到一款大清光绪款“青花缠枝花卉龙纹碗”,藏品高:8.5cm,口径:20cm。藏品通体饰以青花,胎土精细,釉汁均净,造型工整,凝重浑厚,胎质细腻,细砂底,整体风格是雄伟浑厚,庄重古朴。装饰手法丰富,绘画讲究恢宏壮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碗身上缠枝花卉描绘得非常流畅,线条粗犷,自由活泼,画法布局根据器型讲究变化,青花云龙纹画工展现夔龙灵活多变又有灵气的规律性,显示了当时装饰艺术的高超及绘画功力的娴熟。

此藏品纹饰画得十分规矩,从不出边线。画笔分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实笔多为细线条,勾勒渲染多为粗线条和纹饰,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感。纹饰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整体来说,这款青花缠枝花卉龙纹碗极其精雅古朴,用料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青花有渗青,铁皮锈者,是光绪青花瓷的上品之作,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市场前景:天价频传,吸引了更多藏家为瓷器驻足。俗话说“乱世藏金,盛世藏瓷”,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瓷器这一中国独创的艺术品的价值也水涨船高,保持着每年20%的涨幅。在我国近亿人的艺术品收藏与投资者当中,以“捧瓷大军”为最,而为琳琅满目的瓷器品种当中,青花瓷又拔得头筹。我们有理由相信,光绪青花因其美丽珍稀,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追捧者。

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5.2cm,口径11cm,足径4.4cm

生产时代: 康熙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珐琅彩

陶瓷造型: 碗

说 明: 清康熙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内施白釉,外壁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装饰。足内施白釉,有胭脂彩双方栏“康熙御制”图章式款。

珐琅彩瓷器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时,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

康熙朝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器。此碗在宝石蓝地色的衬托下,以紫红、金黄、草绿色绘就的缠枝牡丹显得格外娇美,具有康熙朝珐琅彩瓷器的典型特征。

黄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7.8cm,口径15cm,足径6cm

生产时代: 康熙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珐琅彩

陶瓷造型: 碗

说 明: 清康熙

碗广口撇沿,口沿至腹部轮廓线缓收,腹部微丰,圈足。碗内光素无纹饰。碗外以黄彩为地,以红、蓝、绿、粉、藕荷等色绘盛开的缠枝牡丹花纹。碗底蓝料方框内楷书“康熙御制” 双行四字印章款。

珐琅彩瓷是清代唯一在皇帝直接授意下创烧的,其艺术风格适应皇室富贵华丽的装饰需求,较之于当时流行的斗彩、五彩瓷更具魅力。它一经问世就秘藏于皇宫内苑,专供皇室赏用。珐琅彩瓷器全部采用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精选细胎白瓷,运京后再由造办处珐琅作画师遵照御旨画彩,经炉火低温烘烤而成。由于康熙时期珐琅料依赖于进口,故造价较昂贵,珐琅器的生产数量十分有限。此碗属康熙珐琅彩瓷中的精品,造型端庄,画工严谨,色彩艳丽,制作技艺已十分成熟。

元青花缠枝纹瓷器鉴赏


元 青花缠枝牡丹罐元

元 青花缠枝牡丹罐元

此件罐直口,丰肩,鼓腹渐收,接胎痕迹较为明显,圈足砂底粘有釉斑。通体内外施挂白釉,青花发色深沉,带大片黑色斑点。颈上绘缠枝栀子花,足部一周仰莲纹,腹部主题纹样为缠枝牡丹。近足部以一圈莲瓣纹饶体。其中,腹部所绘缠枝牡丹纹饰;牡丹花形有四种,花瓣盛开、初开之分开多瓣者,团状的初开,和花背者。纹饰中花瓣皆采取阴刻勾勒成形、青花涂绘之工序,即是绘画牡丹之前先以针状工具先阴刻出花叶轮廓,突出叶脉,然后涂绘晕染而成,青料聚积于勾线之内浓重深沉,因此,烧成之后取得强烈的立体效果,姿态各异,仰覆相映,饱满艳丽,属于元代典型纹饰。此罐时代工艺特征鲜明,腹部内外所见接胎痕明显,内腹壁斑驳粗犷,可见一道道极不规则的慢轮修坯痕,此为元青花独特的成型工艺所致,并且有部分釉浆罩挂于胎上,流淌自然。通身内外施釉,釉色白中带青,积釉处呈现鸭蛋青色泽,是典型的元代景德镇瓷器釉色。底部涩胎,部分泛瓦红色,留有明显的垫烧粘结高岭尾砂的痕迹,为元青花装烧工艺的重要特征。另,本品有多处青花纹饰出现漫散迹象,尤其以肩部缠枝莲纹最为明显,此现象为元明青花瓷器在施釉阶段造成的技术缺陷,或是施釉之际不小心碰到青花纹饰,或是上釉时用力过猛冲松了部分表层钴料,此部分钴料迅速随着釉汁漫下所致。 本品青花发色浓妍似墨,较之其它例如戴维德爵士典藏至正十一年铭象耳瓶的颜色要深沉,在土耳其皇宫、伊朗阿迪比尔神庙的元青花藏品中不乏相同之例,因此学术界视此类器皿为标准型元青花的早期作品,即在蒙元朝廷与伊利汗国交流最密切的时期烧造的作品。

元 青花缠枝牡丹罐

本品敦实厚重,古朴端庄,口沿绘以一周栀子花纹,罐身主题纹饰为六朵缠枝牡丹纹,胫部则是十瓣仰莲纹。布局疏朗清新,笔意酣畅洒脱,所绘牡丹饱满硕大,仰俯有致,风姿典雅。青花秾妍明翠,深入胎骨,兼有丹青之妙。内腹壁斑驳粗犷,可见一道道极不规则的慢轮修坯痕,此为元青花独特的成型工艺所致。

缠枝牡丹是元青花瓷器装饰最为经典的纹样之一,使用广泛,本品以此为饰,却又别具一格,堪称孤品。通常所见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自上而下至少绘以四道纹饰,而本品仅为三道,肩部常见的一道缠枝莲花边饰却没有出现,口沿、腹部、胫部之间仅以二道弦线分隔,以致整体构图简洁疏朗,一反繁缛致密之风格。检视目前所知资料,此番纹饰布局没有相同的事例,本品独一无二,殊为可贵。

本品另一独特之处则是尺幅小于同类大罐,高仅有22.5公分,为目前所知最小尺寸的一件。相近尺寸的一件见于香港2006年春拍第1383号拍品“元青花「岁寒三友」图罐”,高为22.8厘米。而在布局风格上非常相近的一例为香港2005年春拍第0639号拍品“元 青花荷塘鱼藻纹罐”,除了主题纹饰不同,其它口沿、胫部边饰如出一人之手。

本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的出现令世人对元青花的面貌有更全面的认识,对探索元青花品类和装饰的多样性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清代松绿地缠枝纹粉彩瓷板


这是一块清代松绿地缠枝纹粉彩瓷板(图1),长28.3、宽18厘米,中间绘四蝠环绕中国结,非常洋气漂亮。只可惜它是一块四边被切割了的残板,但仍不失雍容华贵。我从网上查了不少资料,就是没有找到可以参考比较的。只知道其纹饰漂亮,但到底是用在哪里的、是跟什么器件配套的,都无从考证。

直到不久前,上虞区收藏家协会王秘书长发微信给我,说网上有消息:北京的圆明园遗址考古发掘出了粉彩地砖(图2),王秘书长问我收藏的这块跟圆明园出土的是不是差不多?

我上网查证得知:圆明园“如园”的延清堂遗址中,发现了十分精美的粉彩地砖,虽因过火,表面有点黑,细擦之下,瓷砖上的粉彩至今还保持着艳丽的色彩。因为粉彩是釉上彩,极易磨损,圆明园又铁定是皇家宫苑,可见当时皇室的奢侈。猜想是不是脱了鞋再踩上去的?

而张利芳博士等考古工作者认为,出土的粉彩瓷砖可能是用来取暖的构件之一。北京冬天寒冷,偌大的宫殿光有中间夹空的火墙墙壁来取暖是不够的,所以粉彩地砖在出土时下面还发现了沙子,可能是起保暖作用,中间空心,周围钻有蜂窝状小孔,因此推测当时是有地暖的。

道光皇帝曾专门写诗详述:花砖细布擅奇功,暗热松针地底烘。静坐只疑春煦育,闲眠常觉体冲融。形参鸟道层层接,里悟羊肠面面通。荐以文茵饶雅趣,一堂暖气着帘栊。

经过比对,我发现自己收藏的这块松绿地缠枝纹粉彩瓷板,跟圆明园出土的粉彩地砖相比,确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是否真的是圆明园地砖还需进一步考证。

这块瓷板做工考究,推测是先上松绿地的釉料,等半干未干时,以刀代笔,刻画出所要画上去图案的边廓,并把轮廓里面的松绿地釉料去掉,然后再在轮廓里面画上想要的图案,上各种彩料,达到理想效果。刀工跟笔法细腻规整,展现出来的图案无可挑剔。整块瓷板画看上去有点像粉彩跟洋彩的结合体。虽然是一块残板,但它漂亮的纹饰和精美的做工,依然让人爱不释手。

在收藏的过程中,这满满的期待以及学到的历史文化知识,本身就是收藏的最大收获。所以,希望有识之士和瓷器爱好者们,一起来共同探讨、学习和研究这些凝聚着先人智慧的瓷画艺术品。

集知识与欣赏于一体的收藏,是很好的一种休闲怡情方式。

青花缠枝莲纹花觚鉴藏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花觚(一对)

西藏博物馆作为综合性一级博物馆,林林总总馆藏有近6万件套藏品;其中史前文物数量众多,展示了西藏地区远古历史文化;历史文物精彩纷呈,展示了藏民族光辉历史和灿烂文明以及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历史事实;民族文物特色鲜明,展示了藏民族悠久的民俗文化。

博物馆担负着引领风尚、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促进稳定的重要职责。随着免费开放工作的不断深入,公众对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如何将博物馆职能外延,究竟博物馆镇馆之宝当属何物的问题困扰着我们。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入手,众多藏品均可称之为镇馆之宝。鬼斧神工的竹、角、牙雕制品,美轮美奂的瓷器精品,惟妙惟肖的玉雕制品,雍容华贵的服饰,珠光宝气的饰品,端庄秀丽的造像,精美绝伦的绘画唐卡等等,皆可鉴选出镇馆之宝。这里向大家推出的是五供之一的一对青花花觚。不仅因其级别高、品相佳,而且因其背后深藏的故事之神秘。

乾隆时期,由于政治局势稳定,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文化空前繁荣,瓷器制作水平也处于历史上的巅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瓷器生产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与这三朝皇帝对瓷器生产的关心和对 瓷器的喜好有密切关系。尤其是督陶官制度的建立,更是有效地确保了该时期大量精美旷世之作层出不穷。其中康熙时期江西巡抚郎廷极督造的“郎窑”、雍正时期 内务府总管年希尧督造的“年窑”和乾隆时期内务府员外郎唐英督造的“唐窑”广为人们所熟知。这一对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花觚,根据其腹部开光中的题款可以得 知,它就是由唐英所监造的“唐窑”产品,系乾隆五年唐英为北京东直门外坝北长店村二道街东口观音大士殿所特制的五供之一(五供即一个香炉、两个烛台、两个花觚或花瓶)。据史料记载,唐英在雍正、乾隆时期前后20多年的时间里监督管理景德镇御窑厂,毕生致力于制瓷工艺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他所督造的瓷器也因此被称为“唐窑”。这对花觚形体高大精美,青花纹饰秀丽流畅,表现出乾隆时期高超的制瓷技艺,是“唐窑”中的珍品。故宫藏有一件,成对珍藏实属难得少有。这对精品之作是为北京一寺院观音大士殿特制,现因何缘由藏于西藏博物馆?五供中其余如今又藏于何处?花觚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

黄地青花缠枝花纹转心瓶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19.8cm,口径9.2cm,足径11.3cm

生产时代: 乾隆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黄釉

陶瓷造型: 瓶

说 明: 清乾隆

瓶撇口,短颈,扁圆腹,圈足外撇。内壁施松石绿釉。外壁通体以黄地青花装饰。口沿下绘卷草纹,颈部绘仰蕉叶纹及圆点纹,肩部绘回纹及如意云头纹。腹部上、下绘缠枝莲纹,中部为镂空仰覆勾莲“T”字形纹。瓶内套一小瓶,与外瓶口部相连,可以转动。小瓶以紫红彩为地,上绘梅树一株。圈足内施松石绿釉,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瓶中部镂空,上下互不相连,可作微小移动,但不能拆开。这种工艺被称作“交泰”,寓意“上下一体,天下太平,万事如意。”经查唐英奏折,可知乾隆八年(1743年)督陶官唐英和协造之催总老格曾“新拟得夹层玲珑交泰瓶等共九件,谨恭折送京呈进”。此交泰转心瓶当为其中的一件。这是唐英为讨乾隆皇帝的欢心而“自行拟造”的。

转心瓶为乾隆时的创新品种,其造型新颖奇巧,工艺水平极为高超。

康熙“大明成化年制”款缠枝莲纹青花碗到底值多少钱


一位藏友拿出他珍藏了二十年的的清康熙时期“大明成化年制”款缠枝莲纹青花碗给我们看看。只见这个碗釉面细腻,缠枝花绘纹饰优美,底部大明成制书写标准,具有康熙时期典型特征。

一位友打趣到:“一看就知道这个康熙大明成制的碗是微波炉用大劲了,碗都给弄炸了”

虽然是打趣,不过这个碗真的被这位藏友摔了两次。我们不禁汗颜,这么好的碗被摔得四分五裂实在是可惜了。可有人看出来,虽然碗是摔坏了,但是锔的水平非常高,是老锔钉,锔了大概有五十个,而且整个碗残而不缺,碗身上锔钉额外打眼。

同时,这是一种传统古老的经典工艺,让一个看上去已经残破的瓷器焕发一种新的美感。具有很大的研究和收藏价值,藏友自己认为这个顶破天了也就值3000+

我们也请了专家来看,这可让我们这位藏友大跌眼镜,这个碗可远远不止3000元,这又是为什么呢?

第一,这个碗的款识写得十分标准,康熙的时候那笔体都是这样的风格,而物器上的寄托款款时标准是市场价格较高的因素之一。所以好多寄托款认为是官窑做的。第二,虽然这个上边锔了,但是这拿到景德镇去,光把锔子弄下来,一个铜的铁的锔子100元,这里足足有五十个锔子,这都值5000元了。这碗从实用价值来说就是一堆瓷片了,但是正是碎得这么厉害,锔钉的工艺难度才高,锔起来以后才更加值钱,恰恰因为这老锔钉才使瓷器本身升值了。

不仅如此,一些老东西越来越少了,可以说是到了稀缺的地步,起码来说也有一个传承的概念,按年份来算,也是可以达到一万元的。但是按市场的情况来看,差不多也是有八千元的。

这时候我也感到好奇,碗碎了为何更加珍贵?为何锔钉又是这么贵?

原来现在锔钉的手艺是个十分特殊的工艺,可以说是濒临失传。在过去,人们把瓷碗当传家宝留用,所以碗碎了是不可能随意丢弃的,锔瓷人这个职业也这样诞生了。古代贵族把玩瓷器难免磕磕碰碰,而他们用的锔瓷都是金钉银钉,重新做出来的都是一件件艺术品,这也被称为秀活,所谓没有金刚钻没有瓷器活就是说的这个工艺了。回过头看看,它的确具有一种特殊的装饰味道,令人玩味。所以啊,现在锔钉都要排队等一年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