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宋代官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宋代官窑瓷器鉴定方式

宋代官窑瓷器鉴定方式

宋代官窑瓷器鉴别 宋代官窑瓷器鉴别和特点 古代官窑瓷器

2021-05-12

宋代官窑瓷器鉴别。

宋代是我国陶瓷行业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江南一带由于其富庶的地理条件和以外贸易的发展,已形成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的城市。临安(今杭州),是当时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又是最大的消费城市。还有明州(今宁波)、越州(今绍兴)、温州、婺州(今金华)、处州(今丽水)等地,这些市镇,历史悠久,瓷业甚为发达,既是瓷器生产中心,又是瓷器消费市场和销售集散地。越瓷、婺州窑瓷、龙泉青瓷已久负盛名,各树一帜。"靖康之难",标志着北宋五朝的灭亡。

北宋官窑自1107年在京师开封设置,直“靖康之难”后开封沦陷,该窑存世的烧造时间不过十余年,而存世至今的器物,就少之更少。

因此鉴定北宋官窑瓷是中国陶瓷业的一道难题。尽管如此,我们更要认真研究、考证。我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用研究的成果打开窑址的大门。

北宋官窑瓷是中国陶瓷艺术的极致和巅峰,它的研制成功,沁润着帝王独具禀赋的智慧,将中国的艺术审美境界带到了一个新的纪元。历史的烙印永远铭刻着这位皇帝——宋徽宗。当今天,我们每个中国人谈起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时,都觉得光彩照人。

开封——这个中原古城,在世界地图上永远标注着历史悠久、重要的发祥地等代名词。也正因为北宋官窑瓷落户于此,我们才嗅觉到她给我们带来了高雅艺术和美好的境界。让我们用敬仰的心灵,认真地研究北宋官窑瓷,通过鉴赏和交流,领悟到艺术的内在和卓越文化的魅力。

宋瓷的成交率,成交额和单件瓷器的成交价都非常理想,相比之下,“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专场的结果就未如理想,许多重量级明清器都未能成交,或者是未能以预期的价格成交。充分证明了我们上次所作的判断。其实,艺术品市场与股票市场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有庄家,都有操盘手。对于中国古陶瓷,其实庄家不在中国而在欧洲。只要我们细心解读拍卖公司每次拍卖的成交结果就不难发现,在过去十多年来,除去一些特定的器物,明清瓷器的买家大多是中国人而卖家大多是欧美人,反过来,高古瓷器的买家基本上是清一色的欧美人,鲜有中国人出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考古人员找到并发掘了位于杭州市凤凰山麓乌龟山的郊坛下官窑。发现了一些瓷片、窑具和残器。现见到的官窑器都是传世品。根据文献记载与发掘资料及传世品综合官窑器物的特征有这么几个:

胎:北宋官窑胎色紫褐、釉色浅,南宋官窑胎色呈灰黑色、深灰色、紫褐色,均色深,故称“黑胎”,胎质一般较薄,胎质细密。

釉:北宋官窑胎色有月白、粉青、大绿、油灰等色。在当时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后世则以粉青为上,月白次之,油灰最下。修内司窑之器因先有汴京官窑所鉴,故出品更佳。釉水下流故口上釉稀薄,而且微露紫色,称其器为紫口铁足,并以此为贵。汴京官窑与修内司窑均有窑变。釉色晶莹,釉面有开片纹,釉斑则以鳝鱼血为上,墨纹次之,光彩辉耀,尤觉奇异。

南宋前期釉较薄、滋润、呈乳浊状,有玉质感,釉色以粉青为主,间有灰青、青黄、蜜蜡等色,通体满釉,史称薄胎薄釉青瓷。南宋后期,釉色与前期相同,而釉层加厚(多次上釉)有的器物釉的厚度超过胎,有垂流釉现象,多用垫并烧造,足端无釉呈深灰或灰褐色,为薄胎厚釉青瓷。

造型:有纸锤瓶、贯耳瓶、瓜棱瓶、筒子渣斗、花盆、香炉、盘、碗。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宋代官窑瓷器的开片


宋官窑的典型特征是迷幻,冥炫的釉色。

官窑的釉色不像汝窑那样具有恒定的标准和统一性,天青釉色在早期官窑中隐约可见。

但后来逐渐摆脱汝窑的影响,器形不断增加,釉色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粉青、灰青、米黄、翠绿、月白等等,比汝窑更加活泼多样。

釉质感来说,有的完全失透,模仿金属质感,有的似透非透,如脂似玉,有的通透晶莹,像龙泉窑般肥厚,如此丰富多元的釉色,难以作为官窑的典型特征。

其实仔细观察所能见到的官窑实物,就会发现,它们的釉面几乎无一例外都开片。

官窑的开片既不是烧制时出现的瑕疵,也不是时间造成的陈旧和裂痕,而是有意为之的工艺美感,并开创了后世以釉面开片作为瓷器装饰手段的先河。

官窑之前的瓷器开片现象,是胎和釉在烧制过程中,因为收缩、膨胀系数不一致而导致的釉面出现裂痕的现象。

在开片作为装饰手段之前,它算作瓷器的瑕疵, 使用者或收藏者极力避免的现象不会被当作美感欣赏, 只不过烧制时出现的开片大多细微,如针如毫,肉眼凑近了才能发现,远看不明显。

南宋 郊坛下官窑粉青葵瓣口龙纹盘

官窑有意追求开片并引以为美,肇始于官窑初期对汝窑的模仿。

汝窑的天青色被认为是完美的,但汝窑釉面的开片现象却比之前的青瓷更加明显和突出,“蟹爪纹”、“蝉翼纹”、“鱼子纹”等对汝窑开片的描述只是古人的风雅作祟。

对比之前的青瓷就发现,汝窑的开片又大又明显,还遍及全身,大开片中夹杂小开片,不使用也无妨,使用过之后,使用痕迹浸透入开片,通体显得破碎。

接受这种新釉色瓷器,包容它的开片瑕疵,还是完全不接受,成为了使用者必然面对的选择。

使用者接受了,但仍然追求不开片的完美天青色,明代《格古要论》的已有“无纹者尤好”的说法。

汝窑的珍贵,让当世人容忍它开片的瑕疵,而后世则把优点和瑕疵一起接受,统统当作汝窑的美感给予认可。

官窑初期对汝窑的继承和模仿,把开片这种形式也继承下来,只是悄然发生了变化:不再执着地追求天青色,而是执着地追求开片。

在釉彩没有大放光彩之前,瓷器的装饰只有在胎和釉两方面下功夫。在胎上,靠塑、雕、镂、刻、划、贴、印等手段制造纹饰;在釉上,想方设法改变釉料配方以让釉色变得新颖独特(汝窑钧窑均如此)。

汝窑的开片和被认可,让官窑制作者看到了有意制造合理控制釉面开片,把开片作为一种装饰效果的可能性。

于是乎,聪明的窑工们开始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试验,终于使得开片变成一种极致的美感,成为官窑与众不同的典型特征,并受到当世和后世的追捧和仿造。

官窑的开片到底标准如何。肉眼所及,开片千姿百态。有大开片,也有小开片,或大小开片相间,俗称文武片;

纹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浅,纵横交错;有冰裂片,像云母石类,冰糖一般层层而下;有的像鱼鳞、有的像渔网;开片成倾斜而下,看不到垂直裂纹;有的开片保持着出窑时的透明状态,未经使用或染色,有的则刻意染色让纹路更清晰;纹路充满立体感和层次感,但又丝毫不破坏整体观感,让人啧啧称奇。

官窑开片,行内称之为斜开片,其主要特征是形态会随着光线入射方向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变化原理在于斜开片把釉层一分为二,一半形成锐角,另一半形成钝角,如果转动瓷片,由于光线的入射方向发生改变,白边的宽度就逐渐变细,当入射光线的方向与斜开片的斜面方向一致时,白边消失,只看见一条很细的裂纹。

离开锐角的尖端部分,由于釉层逐渐变厚,故色调呈现正常的青绿色。这种色调反差产生一种立体感的视觉效果,时现时隐,变化无穷。

如果釉层再加厚,层次增多,这种开片纹理更加丰富,变化更加神奇。

斜开片的形成是一系列工艺因素和外部条件综合影响的结果,需要通过相当难度的工艺来实现。

哪怕至今,这种工艺也未必得到全部的破解和传承。 官窑与汝窑一样,追求璞玉感,不事雕琢,不求刻绘。

然而,官窑比起汝窑,静谧的釉色中更加透着流动,釉色更加多姿,器形古朴典雅,而宛如天成、千变万化的开片,使得官窑锦上添花,如获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神奇万千。

瓷器的开片,古来有之。宋之前,钙釉铅釉,均俱开片,浅且薄,无特美。

自宋始,犹如墙上花影动,疑似玉人来。有影而无踪。

宋代的乳浊厚釉,南北争高,千古独唱。一时绝技,后世无传。

北有汝,钧之蓝,南有官,龙之青,即使白定,五代宋早之透明,至宋晚而成乳白。偶有开片,深切奇诡,瑰亮如冰,厚重而明澈,似佛而无面壁之苦,近道而有炼丹之妙。

宋代的瓷器,鉴定,拍卖


宋朝瓷器,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汉族劳动人民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景仰的丰碑。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破南青北白”的局面

2、品类繁多,器型多样。最受欢迎的有“梅瓶”、“玉壶春”等

3、釉色优美,以典雅含蓄,高贵朴实,有类玉的效果,以单色瓷为主(除钧窑)。体现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有明显的民族精神体现。

4、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造型,色彩,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

从造型的角度分析,宋瓷的器形较之前代更为丰富多彩,几乎包括了人民日常生活用器的大部分:碗、盘、壶、罐、盒、炉、枕、砚与水注等,其中最为多见的是玉壶春瓶。总的说来,民间用瓷的造型大部分是大方朴实、经济耐用;而宫廷用瓷则端庄典雅、雍容华贵。最能反映皇家气派的是哥、官、钧、汝与定窑口烧制的贡瓷,最能体现百姓喜乐的是磁州、耀州窑口烧制的民间瓷品。

通过瓷器贸易,影响全世界,让中华文明传遍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世界上的瓷器都是仿宋瓷器。宋代是中国瓷器的鼎盛时代,出现了定、钧、官、哥、汝五大名窑,中国古代瓷器中,宋瓷以器形优雅、釉色纯净、图案清秀,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无论从质量还是品种来说,宋瓷都属于中国瓷器中最顶尖的代表,同时它还是老窑口瓷器里的经典。”古玩城宋代陶瓷博物馆馆长于先生说,老窑口瓷器一般指元朝以前各窑口烧制的瓷及陶,宋代的青瓷、白瓷、黑瓷以及釉下彩绘都当之无愧为个中极品。虽然宋代的窑口最多,但是宋瓷的存世量却非常少。“主要原因是一个流行与一个不流行。”于馆长介绍说,由于隋唐到宋代中国一直流行瓷器外销,到了宋代瓷器出口迅速增加,遍及亚洲的东部、南部、西部和非洲东海岸的大部分地区,国内存留的瓷器数量有限。此外,在宋代并不流行将瓷器作为随葬品,现今出土文物中,宋瓷并不多见。据我所知,宋瓷在深圳藏界所占的比例少得可怜。于馆长说,从年代上划分,老窑口瓷器在整个瓷器藏界中所占的比例不超过10%,而在品种上,宋瓷在老窑瓷中的份额不到20%,“宋瓷的地位与数量使它成为收藏时可遇不可求的绝品。”仍处于价格“洼地”从收藏角度讲,存世宋瓷精品虽然远远少于明清瓷器,但却陷入了价格“怪圈”,其价格与价值相比偏低。“一个清代的官窑青花瓷瓶在五六年前的价格大约是50万元到60万元,现在价格已经升到了数百万元,而目前一只宋代滋州的大盘价格不过几十万元。于馆长分析认为,深圳市场对宋瓷的认识才刚刚开始,有限的收藏群体尚未成为收藏市场的活跃血液,导致了其价值被低估。同时,收藏的入门规律也使得“玩”宋代瓷器需要一个过程,即它的价值回归有待时间。“许多人玩陶瓷的入门往往是从容易看的青花瓷开始,到色彩斑斓颜色亮丽的彩瓷,再到比较耐看的明清单色釉,最后才是玩颇具内涵的宋代老瓷,这一过程大约需要五六年的时间。”于馆长表示,从这波收藏热来看,深圳宋瓷收藏新手应比之前的藏家更具实力,大部分人的入门时间较短就能完成,下一波宋瓷的市场热潮应该在近两年左右形成。

官窑瓷器价格 如何鉴定


南宋官窑瓷釉呈色非常丰富,大体上有粉青、灰青、天青、月白、淡黄、密腊、鹅皮黄等,其中以粉青色为最佳。本文根据十余年来仿制南宋官窑的实践,主要探讨南宋官窑瓷釉面粉青色形成条件及影响釉面呈色的有关因素。

一、南宋官窑瓷粉青色釉对釉中碱土金属氧化物RO、碱金属氧化物R2O含量的要求

浙江是青瓷的发源地,其釉的发展过程可以按三个历史时期,划分成三个阶段:

1.商周时期,为釉的孕育和形成阶段。此阶段釉中主要熔剂碱土金属氧化物RO的含量逐渐提高到15%,碱金属氧化物R2O的含量较低,变化不大,一般不超过3%,而着色剂Fe2O3的含量较高,一般在3%以上。随着窑炉设备和烧制技术水平的提高,烧成温度能达到1200C,此温度能把釉浆烧成光亮、半透明、富含玻璃相的瓷釉面。该阶段是原始青瓷出现时期,即以陶到瓷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釉都比较薄,有小裂纹,胎,釉结合不好,多数易剥落,带有一定的原始性。

2.汉至隋唐五代时期,釉的成熟阶段,该时期碱土金属氧化物RO的含量增加到18%以上,碱金属氧化物R2O的含量仍变化不大,不超过3%,而Fe2O3含量降低到3%左右,这就形成了真正的石灰釉。这个时期窑炉的烧成温度接近1300C,胎、釉交界处的中间层得到充分反应,使得胎、釉结合良好,无剥釉现象。汉、晋时期的越窑青瓷是这个阶段典型的代表。

3.宋代以后,釉的提高阶段。这个时期,釉中碱土金属氧化物RO的含量又重新降低到15%以下,而碱金属氧化物R2O的含量从前一时期的3%左右增加到5%左右,这就形成了石灰——碱釉。石灰——碱釉的出现,为釉面粉青色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官窑青瓷时处南宋,是浙江青瓷最辉煌的时期,南宋皇宫对瓷釉面呈色要求很高,要求釉面呈色青中略带黄,不泛灰,柔和、淡雅、悦目的粉青色是南宋官窑瓷追求的最高境界。要达到粉青色釉,一方面,釉的物性必须为石灰——碱釉,另一方面,釉层必须很厚,长期试验显示:釉层厚度只有在1mm以上,才有可能出现粉青色,这个厚度比越窑青瓷釉要厚许多倍。石灰——碱釉中的碱金属氧化物R2O在高温时的粘度比碱土金属氧化物RO要大得多,这就使得厚厚的釉层在高温熔融阶段不会因流淌而使釉层变得很薄,瓷釉厚度能保持在1mm以上,这就是南宋官窑能以薄胎厚釉闻名于世的物质基础。总之,釉面出现粉青色,釉面厚度须在1mm以上。玻化程度很高的釉,且厚度在1mm以上,就只有石灰——碱釉能提供这样的物质条件。故南宋官窑青瓷釉中碱金属氧化物R2O的含量应在5%左右,而碱土金属氧化物RO的含量应低于15%。

二、釉面呈色与着色剂铁含量的关系

釉面呈色与着色剂铁含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用含铁的天然物质来装饰陶瓷器在我国有着古老的渊源和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釉。南宋官窑瓷釉的着色元素为铁,由釉料中使用紫金土这种富含铁的原料带入,因此,釉料中紫金土的含量对釉面呈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试验表明,釉料中Fe2O3的含量在1%左右时,釉面能呈现纯正的粉青色;含量在0.7%以下,色泽偏淡,为淡青、月白等色;含量在1.2%以上,色泽偏深,色调碧绿,呈现翠绿色。

三、釉面呈色与烧制气氛的关系

南宋官窑青瓷釉着色元素是铁(Fe),而Fe只有在Fe2+态时,才呈现青色。自然界中的紫金土,其铁元素以Fe3+态存在其中,因此,南宋官窑瓷釉必须采用还原气氛烧制,通过还原介质使Fe2+=Fe3+在高温烧制时达到相对平衡,还原比值(Fe2+和Fe3+含量比值)的大小,决定了釉面的色调。温度一定时,在强还原气氛下,还原比值大,釉面呈现悦目的粉青色;还原气氛较弱时,还原比值小,釉面色调偏灰,出现灰青色;在中性气氛和弱还原气氛下,还原比值很小,Fe2+基本上是Fe3+高温分解所致,釉面色调偏黄,呈淡黄、密腊、鹅皮黄等色。如在氧化气氛中烧制,则呈现亮黄色。因呈色元素Fe在不同气氛下,呈现不同颜色,同一种颜色,因还原比值不同,其色调亦不同。而南宋官窑瓷的烧制设备——龙窑,因体积庞大、燃烧点分布不均匀,且是平焰烧制,窑内气氛差别很大,能形成强还原的区域不多,这正是南宋官窑瓷釉呈色异常丰富的关键原因。

四、釉面呈色与釉料玻化程度的关系

陶瓷釉料同玻璃一样,都是由玻化氧化物,即网络组织氧化物(如SiO2)和变性氧化物(如CaO、MgO、Na2O、K2O)及中间性氧化物(如Al2O3、Fe2O3)组成,其完全熔融时的温度,是由其本身的化学成份决定的。一定铁含量的釉,其熔融温度的高低对色调深浅(如Fe元素在还原气氛中呈色)影响很小,因此铁含量相同,但化学成份不同,即熔融温度不同的官窑青瓷釉能烧出非常相似的粉青色来。釉面色调的深浅虽然同熔融温度的高低关系不大,但与釉的玻化程度关系很大,玻化程度高(烧成温度接近熔融温度,高温保温时间长),则釉面呈色偏深;而玻化程度低,则釉面呈色偏淡。试验显示,南宋官窑粉青釉的烧成温度大约在1250±20C,也即1230-1270。

五、釉面呈色与胎体铁含量的关系

陶瓷釉虽然类同玻璃,但因釉必须融合在坯体表面,所以釉的化学成份不象玻璃那样自由,它受到胎体化学成份的制约,釉和胎之间必须形成良好的中间层。中间层的化学组成比较复杂,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胎体的化学成份起到非常重要作用。把同一种釉施在不同胎体上,烧制时会形成不同的中间层,而该中间层对釉面呈色的影响非常大。具体对用铁元素做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釉面呈色而言,同一种成份的釉,与不同含铁量的胎配合成瓷,在同一烧成制度下,含铁量高的胎,釉面呈色深;含铁量低的胎,釉面呈色浅。试验显示,南宋官窑粉青色瓷胎的含铁量为3±0.3%。

六、釉面呈色与釉层厚度的关系

南宋官窑青瓷之所以被后世所推崇,主要因其独特的上釉工艺,使釉层较厚,釉面能形成滋润如玉的效果。可见,釉层厚度对釉面呈色效果影响非常大。试验显示,在同等条件下,釉层薄,呈色深;釉层厚,呈色淡。这是因为,瓷胎、釉经高温烧制,能形成结合良好的中间层,如釉层薄,胎釉中间层距釉表面近,而中间层铁含量高,对釉面影响较大,使釉表面呈色加深;反之,厚釉,中间层距釉表面远,对釉表面呈色影响相对减小,釉面呈色淡雅。如胎体厚度在4±0.5mm时,釉层厚度控制在1.0——1.5mm时,釉面能呈现纯正的粉青色,釉层厚度在0.8mm以下,釉面呈灰青色,釉层厚度在1.5mm以上,色泽偏淡,呈现如月白等色调。

七、釉面呈色与胎体厚度的关系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胎体的厚度对釉面呈色亦有一定的影响,胎体薄,釉面呈色淡,胎体厚,釉面呈色加深。因此,当胎体厚度在2mm左右时,0.7mm左右的釉层厚度就能使釉面呈现粉青色,大量出土的薄胎粉青色残瓷片就是很好的例证。

综上所述,南宋官窑瓷釉形成柔和、淡雅、悦目的粉青色,需要许多相关条件,且要求比较苛刻,现归纳如下:

1.釉必须是石灰——碱釉,即碱土金属氧化物RO的含量在15%以下,碱金属氧化物R2O的含量在5%左右。单一的石灰釉,其高温粘度较小,釉层因流淌而变薄,无法形成厚釉层;而单一的长石釉(碱釉),其高温粘度较大,很难使厚度达1mm以上的釉层流淌均匀,特别是在玻化程度很低的烧成制度下。因此,只有石灰——碱釉才能形成釉面平整而釉层较厚的釉,石灰——碱釉是南宋官窑粉青色釉形成的物质基础。

2.釉中着色元素铁Fe的含量,对呈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铁Fe含量在1%左右,呈现粉青色的概率就大,而小于0.7%,则呈色基本偏淡,多为月白等色,大于1.2%则呈色偏深,多为翠绿等色。

3.烧制气氛是釉面呈色的决定因素。强还原气氛下,釉面可呈现粉青色,弱还原气氛下,呈灰青,中性气氛下,呈淡黄色或黄灰色,氧化气氛下,则完全呈现鲜亮的黄色。由此可见,必须在还原气氛下烧成才能呈现青色,烧制气氛的控制,对釉面呈色至关重要。

4.釉料玻化程度对釉面呈色的影响没有烧制气氛明显,但对色调的调控,亦是非常重要的。玻化程度高,胎、釉中间层反应充分,中间层的铁含量得以提高,且釉层因玻化程度相对较高,釉层因流淌而变薄,故釉面色调加深。反之,则偏淡。

5.胎体着色元素铁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釉面呈色。胎体铁含量变化,胎釉中间层铁含量亦随着变化,在胎、釉铁含量差值较大时,甚至改变釉面层铁含量,使釉层呈色发生很大的变化。胎体含铁量低,釉面呈色偏淡;胎体含铁量高,釉面呈色加深。胎体铁含量在3%左右时,釉面易形成粉青色。

6.釉面厚度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减小胎体对釉面呈色的影响,厚釉层使釉面距中间层远,呈色受其影响减轻,且因厚釉能使光产生乳浊效果,故釉层厚度达1mm以上时,釉易形成柔和、悦目的粉青色。当然,太厚,达1.5mm以上,则易形成月白色,而太薄,小于0.7mm,则易泛灰,形成灰青色。

7.胎体厚度对釉面呈色的影响,虽然不是很大,但当胎体厚度在2mm以下时,胎体铁总含量很低,对釉面影响力较小,故釉层厚度在0.7mm左右时,釉面就能形成纯正的粉青色。当然,胎体太薄,高温承载能力低,器物易变形,大多不能烧成正品。

宋朝官窑瓷器鉴定方法


宋代官窑瓷器,“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由官府直接营建。有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分。官窑瓷器虽然在宋代瓷器中只占极少数,但是由于其所处地位和具备的优越条件,使它在当时烧造了一批宫庭所需的高档瓷器,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工具/原料

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立新窑,为南宋官窑。宋叶《坦斋笔衡》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宛,号邵局,袭故宫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古所珍。后效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此文表明,南宋初营建的“官窑”有二:一是“修内司官窑”,亦称“内窑”,明高濂《遵生八笺》说,修内司官窑的地点在杭州凤凰山下,但确切的窑址尚未发现;二是“郊坛官窑”,位于杭州市南郊乌龟山一带,亦称“乌龟山官窑”。1930年发现窑址,1956、1985年冬至1986年春先后进行两次考古发掘,发掘出龙窑与作坊遗迹,并获得大量标本。

在中国陶瓷史中,“官窑”和“官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官窑产品专供宫廷。以宫廷生活用瓷与陈设瓷为主。流传至今的官窑瓷器有碗、盘、碟、盏托、洗、瓶、炉、尊等,样式多种。以瓶为例,有弦纹瓶、直颈瓶、瓜棱瓶、贯耳瓶、胆式瓶、八方瓶、盘口瓶等,造型各有特点。官窑传世品今多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有少数的精美作品,已于早年流失国外。

方法/步骤

1、器型和概貌:宋代造型。大多用来祭祀或陈设,也有部分日用品。一般概括为厚胎厚釉、厚胎薄釉、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以及胎不太厚(3.5毫米左右)釉也不太厚(0.8毫米左右)适中型等。釉色纷繁。釉质莹润如玉。釉面开片,大片纹者多。里外披釉并有纹。类似哥窑瓷容易混肴,但仔细看能辨清。在烧制方法上为垫烧(使用匣钵装烧,底部有垫圈)或裹足(釉将底足全部包住不露胎)支钉烧。支钉烧制底部留有支钉痕,支钉数为三、五、七个或更多不等。

2、胎色和胎骨:宋官窑瓷胎色从传世和窑址出土两种情况看,为黑、黑紫、灰黑、香灰、浅赭、灰(含深灰)、灰白(有的趋白)、土黄(含褐黄红)。黑胎数量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为香灰、灰、灰白等色。

制成的宋官窑瓷胎骨有厚薄两种,厚者5毫米左右,薄者3毫米左右。宋官窑瓷胎土细腻温润,特别是一些精品由黑或紫黑土烧成胎后其质如同古代笔砚(端砚石类),有笔砚胎之说。如用砂纸打磨可感十分细腻滑润,绝不含砂,玉质感直追或类似古笔砚的效果。这一点,在南宋叶寘《坦斋笔衡》的书中对宋官窑瓷所用胎土已经说得很明白:“澄泥为范,极其精致”,就是指宋官窑瓷胎是用澄泥所做,特别细腻精致。而澄泥,特别是古澄泥这种极细之物是专门用来制作澄泥砚的,其弥足珍贵至今已无法找到。所以要仿出细腻如笔砚效果的宋官窑瓷胎对于现代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

3、釉层和釉质:釉层有厚薄两种,薄者小于1毫米,厚者大于1毫米,但都比哥窑瓷和汝窑瓷厚。釉质分三类。第一类为失透润泽型。即釉层透明已很弱或消失,釉呈玉质态似凝脂或堆腊,有一层较明显的酥油光闪烁或呈腊光,显得十分温润玉泽。第二类为失透晶莹型,是指在第一类基础上一些器物在失透的釉层外含一层极薄莹亮的釉水,在玉态的外表上,有如酥光浸润,呈现出玻质般的晶莹华贵感,或用行话说,就是釉好。第三类为莹润型。这类釉层清明玉润,有光泽感,略显些微透明,釉层薄厚均有。在第一、二类失透润泽型或晶莹型中,釉层趋厚者多,也有趋薄的;有的光泽稍多一些,有的光泽稍弱一些。特别是部分真品器物釉表面还带有类似芝麻花弥漫形态的点点发白或带黄闪蓝的土沁花斑点,擦不掉,这是由于釉中含有玛瑙缘故,在汝瓷中也有此现象。以上凡釉层厚者,均是经多次施釉烧制而成,其难度极大,因烧制中厚釉屯留很困难而易流散,今天我们所见的一些精品其釉厚如凝脂般光润,特别是其呈现出的如玉似腊的酥光宝晕效果,是后世仿品无法做到的。

4、釉色:因两宋窑口多而不同,颜色纷繁复杂,粉青、虾青、米黄、蜜腊黄、翠绿、月白等色居多,其中以粉青、米黄、蜜腊黄、翠绿等色最为引人。以上各色中,都有或深或浅的颜色品种。另还有其它多种颜色。

5、开片:分大开片、小开片,有大器小片者为贵,小器大片者为奇之说。具体分三种,第一种为开大小片,即藏家所说的文武片,即在同一器物釉表开大小两种纹片,大片很大且稀疏,小片很小而集中。开片的角边为三角、四角、五角、六角或三边、四边、五边、六边,形成没有规则的不等形。开片的边弯曲回旋多变化,开片的角或钝或尖形状各异。第二种为全大片、全中片或全小片,开片大小相差不太大,开片角边情况同第一种(此第二种开片情况可以布满器物全身或大部)。第三种为开冰裂片(类似冰或云母层层开裂)、百圾碎片,属于纹片较小面积差不多琐碎且光泽感强的一类(从近年出土遗存和传世品看,其中有一些较特殊的明显带有汝窑性质和宋官窑特征的冰裂纹、百圾碎纹器物,被藏界借称做汝官窑瓷。官窑中的汝官瓷同大众熟称的汝窑中的汝官瓷或官汝瓷不同,这种叫法不一定合适)。这类器物釉层比通常汝瓷稍厚一点,带有一定光泽和略微透明度,胎色为香灰,烧制方法也是支钉或垫烧,裹足或露足.

6、纹路:开片裂纹不断延长弯曲或回旋形成的纹线。最有代表性的为蟹爪纹,即纹路从一点向多方幅射延伸弯曲支展的形态。被人称做“九曲十八弯”。有的器物常有一条纹从底部曲折延伸到顶部不断,或中途又折返回来到底部,也有称这种纹为牛毛纹的(除颜色如下一条所述的牛毛色外,更强调的是其形态多变化)。但大多为普通的开片纹,有称其为龟背纹,依据开片大小走势形成,或其包围面积大小差不多,或差异较大。但总体上说,纹路状态比较活泛。

7、纹色:鳝血、鱼籽黄、血黑、黑、金丝铁线、白裂等颜色。最著名为鳝血色或牛毛色,即色如鳝鱼之污血或牛毛色,是千百年来于裂纹中自己从内部逐渐生成的,是自然变化的结果,即胎内老色长久渗出所为,在放大镜下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就像深夹于缝隙间的褐色的已凝结的老锈(褐色偏红或偏黄有深浅,属于牛毛纹的其色有的线段深、有的线段浅、有的线段变白,如同牛毛的自然态),其间或伴有新生成的白裂纹,再过几百年也会逐渐生成鳝血的颜色(如一些器物鳝血纹并未全布满或连续生成,其中不少白裂纹正处在延续生成变化中)。鳝血色这种老锈感对鉴定非常有效,往往对一件真品的属性起到极关键的作用。此外,白裂纹器物也不少,其纹色属白或无色态。

8、汽泡:以失透润泽型为例。其特点如古人形容该类宋官窑瓷汽泡时所说的“聚沫攒珠”形态,放大镜下可见如吹出的液体沫般一个泡紧挨一个泡,如下面三种:

1)细密形。汽泡极细小密集。30倍放大镜下仿佛密集细小针尖紧挤在一块儿。80倍放大镜下,如煮米粥,汽泡分多层,上层汽泡仿佛从被煮烂雾化的米粒肚子中钻出,而下层有更小汽泡浸在模糊雾状背景之中。

(2)雾态形(难见汽泡型)。30倍放大镜下平润模糊如雾态。能见一些极小汽泡浮出表面或难看到汽泡。80倍放大镜下可见深处球形白色雾团中埋藏有数量不多大小不同、深浅层次不同的汽泡。比正常的“聚沫攒珠”汽泡量少得多,也有专把这类在30倍放大镜下看不到多少汽泡的定为无汽泡型。

(3)密集形。30倍放大镜下可见汽泡密集紧挨如阵,泡比第一种略大些,个别偶尔可见一两个大汽泡在某一区域,可称为“寥若晨星”。80倍放大镜下可见多层泡,大泡于上,中小泡于下,泡外均为雾态充斥粘连。

需要提示的是,宋官窑瓷汽泡的“聚沫攒珠”态,在80倍放大镜下可见深浅大小层次,而在30倍放大镜下则显平齐、紧密,这种两重性特点或称做有“立体感”,是现代仿所达不到的。

还有一些属于黑胎器物中的露紫黑或灰褐色足脚的器物,因年代久远其足脚底常含有一种褐黄色土沁(一种洇在胎骨中的带褐黄色的土锈,含氧化铁所致)由里向外渗透出,擦不掉,可在底足见渗印到表面的土沁呈黄红色或褐黄色。

靠近足脚的胎釉结合处往往屯积厚釉,有两种情况:(1)结合处釉层边缘一圈修整得大体上看去较齐整,但仔细看仍有或上下或左右或薄厚或多少的偏差之处,给人的感觉是既认真,又随意,有点信手拈来的意思。这一种情况和清代不同,清代仿品胎釉结合处修得过于认真刻板齐整,其一圈看下来平直如一条线。再就是这种情况的宋官窑瓷胎釉结合处以下露出的足墙宽度有的器物为1至2毫米左右,有的为2至3毫米左右,最宽的北宋器物有达5至6毫米左右不等。

(2)结合处釉层边缘齐整型。这一种往往由于施釉过足墙直达足脚底边,釉屯至足脚边缘一圈嘎然而止,似乎把足墙一圈齐齐埋住,细看却还留有一线尚存,即所留足墙宽度最多不过1毫米左右。此种情况的结合处一圈很齐整,所屯之釉厚而不淌,其工艺相当高超,和清代的刮釉修整是两回事,可说是一个不解之谜。这一点在和清代器物的比较时一定要认真看。

9、口部特征:宋官窑瓷口部大多呈上扬状态,口部边沿比较尖薄,有刮手或挡手感,釉汁下淌微露胎色或胎体。黑胎器物则呈现一圈微黑或紫黑色,被称做“紫口”。有一些器物由于历史阶段造型工艺不同或口沿较平润不能使釉汁下淌则没有明显紫口。灰胎器物也没有紫口。“紫口”一般只在黑胎器物上得以表现。有的口部釉下淌较多在口部以下还形成一圈很明显的屯釉现象。极个别器物还在口部的芒口部位如同定窑那样略施酱色护胎釉进行装饰。

注意事项

市场上有一些带“官”字款的瓷器明显是赝品。宋代官窑瓷器没有“官”字款,原因是宋代官窑瓷器都是单色釉,另外,官窑瓷器只供皇家使用,所以没有“官”款是一般规律。五大窑中定窑有“官”字款,因为它是民窑,专为皇家烧造瓷器,是应该有个标志的。钧瓷多为花盆宋徽宗喜欢养花,建了一个大花园,花盆多用钧窑。钧窑瓷器的特点是釉厚,形成了特有的纹路,叫做“蚯蚓纹”。这种纹路,后仿的瓷器很难做到。钧窑瓷器上面的编号,从1到10号,1号最大,10号最小。而后仿的“钧瓷”,其编号正与之相反。

新的瓷器,表面上都有一层很亮的光,行话叫做“贼光”。.现在最通常使用的去光方法,先用氢氟酸泡半个小时,然后用高锰酸钾和泥包起来闷一个小时。用这种方法处理的瓷器有一种“旧”的感觉。鉴别方法:摸,有拉手的感觉;闻,有酸的味道。

宋代瓷器的特点及鉴定


宋代瓷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现时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很多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占大多数。宋代陶瓷窑以材料,工艺分很多瓷窑系,有时一个地区出现很多窑系,从生产性质而言,有官窑与民窑之分。以地域而言,受唐朝制瓷业影响,有“南青北白”之说,南方以越窑、龙泉窑、景德镇影青等青瓷为主,北方以邢窑、定窑等白瓷为主。宋代瓷器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使用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当时的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

一胎釉: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形成了一些著名的窑系:其中最著名的为: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当时只有官窑瓷器为朝廷使用,其它窑系挑选精品为朝廷官家使用,剩下的为民间使用。

例如:

1汝窑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其釉色,如雨过天晴,温润古朴,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氧泡,在阳光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莹润如堆脂的质感。

2官窑瓷器选料精细,用料考究,胎质细腻,胎色呈紫黑色,足边及口沿釉薄处呈紫褐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釉厚如凝脂,釉面莹润如玉,光泽柔和。釉面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黄等多种。釉面纹片是官窑器物的特征之一。

3哥窑器物胎色较深,胎质细腻,足边及口沿釉薄处也可见深色胎,制作工艺精湛,装烧方法亦采用支钉支烧或垫烧,一些盘炉器物的足底有极为规整的圆形支烧痕。釉色以青灰、米黄为多,釉质肥润,釉面有细碎的片纹,纹分两种,一种开较大的黑色片纹,另一种是在黑色片纹中又开细小的黄颜色片纹,俗称“金丝铁线”,是哥窑器物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满布断纹,那有意制作的缺陷美,瑕疵美。

4定窑定瓷胎质坚密、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媲玉。定窑以装饰见长,其刻花奔逸,印花典雅,辅助以剔花、堆花,各得其趣。定窑以白色为多,之外有红、黑、紫、绿诸色。

5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如行云流水的窑变色釉;钧瓷以釉色窑变见长,素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双”的特点。同样的釉色,入窑经1350度高温烧成后,每件瓷器呈色不一样,并出现人们意想不到的景观效果。

6景德镇窑景德镇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独特风格,早以“假玉器”之美称名冠天下。

7龙泉青瓷基本上是在胎体采用刻划技法,瓷器通体施釉,光色无纹,以釉色与造型取胜,龙泉青瓷晶润的梅子青极具特色。

8黑瓷的油滴、兔毫、鹧鸪斑、玳瑁等斑驳多瓷的结晶和乳浊釉。

9磁州窑磁州窑以黑釉剔花瓷和铁锈花瓷著名,黑釉剔花瓷是在上有黑釉的瓷胎上剔刻纹饰,将纹饰以外的黑釉剔去,留出原始白地,烧成后黑白对比分明,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装饰效果。

10耀州窑耀州窑瓷以刀代笔的刻花装饰最为精湛,运刀挥洒如行云,刀下线条如流水,讲究一气呵成,刻成后纹饰奔放遒劲,线条活泼流畅,立体感极强,再施以透明的青绿色釉,烧成后更显器物淡雅秀丽,格调高峻。装饰技法以刻、印、划、雕、堆、镂空为主。

二器型:宋代各窑系烧制的瓷器品种繁多,有瓷塑、枕、腰鼓、碗、盘、碟、洗、砚滴、瓶、壶、罐、钵、盏、托、尊、盆、奁、唾壶、渣斗、炉、香薰等,造型大器,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民间瓷窑的作品则是具有经济大方、实耐用的特点。

三纹式:宋瓷的纹饰题材极其丰富,花卉是主要装饰内容之一,山水纹、婴戏、龙、凤、麒麟、鹿、鹤、兔、鸭、游鱼、鸳鸯、花鸟等题材;云头、钱纹、回纹、卷枝、卷叶、曲带、莲瓣多用于器物间饰的边饰。北方民间瓷器的纹样装饰具有主题突出,构图完整,自由奔放的简练豪放的特色,具有北方人的特点。

如何鉴定真假宋代瓷器

1。胎釉:真品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仿古瓷往往做假去掉浮光。去掉浮光的方法主要有:

(1)用酸,碱浸等去新瓷光,回使瓷器釉色苍白,人为痕迹明显,与宋代瓷器釉色明显不同。

(2)用兽皮等物打磨,在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可见无数平行或规则的细条纹。

(3)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或其它化学药品处理,釉色不正,同真品有很大的区别。

器型:真品造型大器,自然,富有时代特色;仿品造型别扭,特意模仿痕迹明显,具有很多不是同时代特点。

3.纹饰:绘花或刀法自然流利;仿造者生硬,做作,呆板,绝无真品纹饰那种挥洒自如的流畅感,而处处留下临摹仿照的痕迹。

4.出土的古瓷土锈进入釉里,一般土锈都在釉薄之处;仿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洗之即可。

紫砂壶年代鉴定方式


段泥紫砂壶相较其他壶类来说具有一些突出特征。段泥紫砂壶优质的特征是紫泥颗粒不是很明显。在本山绿泥里似乎只起了改变其颜色的作用。有层次,象玉石。段泥烧不出本山绿色,本山绿泥烧出是很娇嫩的一种纯纯的黄颜色。段泥用于烧制陶罐行业。段泥所烧制的紫砂器,基于段泥,也会有变化,不但是在颜色方面,还有调砂等效果。知道了段泥紫砂壶的特点,那么就更好鉴别是否为段泥紫砂壶了。

一、看颜色:

纯正紫砂的颜色,不论紫色、黄色、红色或者是两者之间的颜色都应有玉石般的韵味,其光质为黯然之光,象上了油一样,越擦越润,不能上腊,不能抛光,可参考老玉石的材质效果,材质越稀有、越有价值,因为资源有限。

二、听声音:

紫砂壶是陶之上品,所以壶的声音是陶的声音。泡茶以后,声音沙、哑、沉,不能象金属声或者瓷器那么脆声,声音沙哑说明材质透气性好,内部不结晶,能保持茶的香味,不易变味。

三、手感:

紫砂壶的手感应具光滑圆润、舒坦,虽有颗粒但很圆润,紫砂颗粒一般以32目-60目为适宜,通过传统手工加工,石磨碾粹的砂粉其手感和机器加工出来砂粉的手感是不同的。

四、养壶效果:

好的紫砂,通过养壶泡茶少许,然后用于布干擦就能看出哑光色质,油性很重,时间养的越长,色质越深沉,古朴,直至产生壶之灵气,与人通性情。紫砂壶以及紫砂器具作为名扬中外的珍贵藏品,受到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的关注。下面为大家介绍很多紫砂壶鉴别的方法,供大家参考。紫砂壶的感觉是养出来的,往往比较养眼的壶比较容易迷惑人。

详细说明紫砂壶鉴别九个特点:

1、颜色特别鲜亮、鲜艳的壶不看!(基本化料的,自然界色彩斑斓鲜艳的色是警示色)

2、拿在手里没有分量感的不看!真正紫砂壶体重。(假料,当然一些薄胎壶比较轻的,但我一般宁愿错杀!主要是觉得薄胎壶使用要非常小心,易碰坏)

3、鉴别紫砂壶时绿色的、颜色怪异的壶不看!(绿色、铜绿、非常红的都是加化工料)

4、壶表面水色好的要小心!如果是未泡养过的壶,看上去水色就很好的,这种壶尽量不要!

一种情况是泥细,浆泥。壶表面浆厚,看壶的颗粒都被表面一层浆裹着,或者更本就看不出颗粒,这样的泥壶不要,因为透气性大大折扣,失去紫砂的味道了,紫砂壶应注重砂感。

二种情况是泥料里含有化料,炼泥的时候加入了芒粉,做成的壶水色好看,壶颜色均匀。

5、紫砂壶鉴别时看壶的原矿颗粒要清晰。有些加化料的壶,化料将颗粒包裹着的,颗粒看着不清析(需要用20-30倍放大镜看)。

6、原矿壶是有杂质的,而且杂质还不少呢,这些杂质不光是铁质。这些杂质通常表现为黑色颗粒,在壶表分布不均匀,所以很多真正原矿壶出窑时是比较难看的,看上去过分干净和均匀的壶需要小心。

7、紫砂壶就要有颗粒感,原矿壶颗粒是比较清晰、干净的。原矿颗粒看上去分布是不均匀的,比较自然,和调砂不同的。调砂颗粒一般是浮在壶表面的,或者这些砂内外渗透,但颗粒特点是分布比较均匀,有人为操纵的感觉。原矿颗粒在泥料里比较和谐,调砂颗粒就显得比较生硬一些。

8、敲击壶听声音,紫砂壶的声音应该是比较闷的那种陶罐声,如果敲击听到的是叮叮的瓷器声,这样的壶不碰。听声是为了辨别一下壶的烧制温度,叮叮的声音是壶瓷化的声音,一般是浆壶或者是假壶(化料)。

9、透气性不能做为检验原矿紫砂壶的充分条件,一些化料壶也是有透气性的。

马未都先生说宋代“官窑”瓷器!


“官窑”瓷器是它所处朝代顶级审美的凝聚

马未都:宋瓷藏得很深,看着很简单,宋徽宗我印象中是富了八代,富的就没边了,宋代的美学呢就化腐朽为神奇对吧,本身是个毛病,瓦刺军他就是来捣乱的,他是碎你们家玻璃没想拿东西的人,宋(代)人呢就觉得文化是可以治国的,他有他天真的一面。

解说: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皇帝无疑是最鲜亮的角色,他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渴望占据世间的奇珍异宝,进贡者们四面八方纷至沓来,官吏们汇集能工巧匠打造人间珍奇,以搏君王一笑,大部分中国瓷器中的极品也毫无例外地被收入了帝王之家,由于皇家对既实用又美观的瓷器钟爱备至,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器的窑场,史称“官窑”,这些“官窑”便是中国瓷器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因为皇帝对珍宝的探索与追寻是没有止境,也是不惜成本的。“官窑”瓷器是它所处朝代顶级审美的凝聚。

王鲁湘:现在我们中国玩瓷器的人啊都热衷于捧明三代,清三代的景德镇官窑,特别是彩绘瓷啊,但是也有一种声音包括国外的很多的一些博物馆,也仍然认为中国瓷器的鼎峰应该说还是在宋瓷,您怎么看?

马未都(收藏家):那肯定是宋瓷,因为为什么现在的人喜欢明清的瓷器呢?是因为明清的瓷器简单,人入门都是从简单起嘛,这个简单,这个热烈,看得懂,这画一个大牡丹,呀画得好鲜艳呀,这画一个金鱼,这金鱼画得好漂亮啊,他不就买了嘛,那么宋瓷它没这么复杂,它不是没这么复杂,它思想上复杂,它藏得很深,看着很简单,所以他就不容易去喜欢,因为我们要说宋瓷比明清(瓷器)好我必须要说出道理来。

王鲁湘:对。

马未都:不能张嘴就说我宋瓷比明清好,我觉得宋瓷好就好在它包含了它的哲学理念,而明清瓷器里是没有的,因为宋代瓷器呢甚至宋代艺术呢在中国的这个大朝代的历史中,我们可见的朝代的历史中它是唯一独特的是它官民两套(审美)系统,就是我们的审美明代、清代都是官民一套(审美)系统,就是皇上跟老百姓喜欢的,是一样的东西。

王鲁湘:玩一样的东西。

马未都:玩一样的东西是吧,老百姓找一个好玩的送给皇上玩,那么宋代不是这样的,宋代的这个就说瓷器官窑系统跟民间完全不一样,民间是民间系统。

解说:宋代被公认为是我国陶瓷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而两宋官窑也被公认为代表了宋瓷烧造的最高水准和审美的最高境界,宋代官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除五大名窑外还有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建窑等等声名远播的民间瓷窑。

王鲁湘:宋瓷与其他朝代瓷器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在整个宋王朝存续了三百多年里一直流传有两套审美系统,官窑一套、民窑一套,官窑的审美其实就是宋代的宫廷审美,宋代的青瓷将这种审美集于一身,它收敛、温厚、宁静、含蓄,以颜色作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精神至上,强调的是一种内心感受,青瓷因为宋徽宗个人的喜好而得以提倡,后来发展成为宋代官窑美学的写照,宋代民窑的审美跟官窑完全不同,百姓都比较实际,强调的是世俗的感受,因此呢民窑瓷器大多重纹饰,看起来比较艳俗,绘画、书法等等艺术手段都被运用到了瓷器装饰上,比如民窑瓷器对文化的装饰就特别感兴趣,就是因为这种表达既直接又可以取悦大众,自然受到市场的欢迎,官窑、民窑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构成了宋瓷美学的丰富多彩。

解说:宋代官窑中除定窑产白瓷外,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全属青瓷系,熟悉中国陶瓷史的人都知道,我国陶瓷业在宋代已经全面发展,并非只有青瓷一支独秀,定窑以白瓷闻名,北宋前期定窑白瓷以精湛的印花工艺风靡全国,一度成为“贡瓷”,但在北宋晚期却被青瓷取代,黑瓷在宋代的影响也很大,宋人崇尚品茗,宋代的茶不同于现代的茶,沏出的茶以出白沫为佳,所以宜用黑盏来进行考较,因此盛行黑釉茶盏,但是黑瓷也一直没有成为“贡瓷”。由此可见宋人对青瓷情有独钟并非偶然的,既然不是技术上的原因,那么青瓷因何胜出呢?

王鲁湘:他为什么不选择纯白?比如说我们都知道这个整个中国瓷器的发展上头有一个向玉靠拢,向玉进行追求的这么一种努力是吧,那么白玉应该是好像是最好的,然后青白玉次之,但是到这里它显然是朝着清白玉在走,你看特别一些好的官窑和汝窑的东西你在一个好的那个光线角度里头就跟青白玉是一样的呀。

马未都:对,那我觉得是这个一个最高统治者的一个追求,因为白的东西呢一旦走到头就一览无余,白本事是一个很难追求的,你比如说我们看到的就中国人第一次把瓷器烧成真正意义的科学意义的白。

王鲁湘:白瓷。

马未都:是(南北朝)北齐时期,但它非常不普及,而且它的堆釉的地方呢非常的厚,玻璃感极强,玻璃感极强的时候呢它产生一种青绿色,到了唐代,唐代邢窑(白瓷)的出现它也有一个摸索过程,当它烧得非常完备的时候它的邢窑(白瓷)也不是真正意义的白,它是带有青色的,带有一点闪青的一种白。

王鲁湘:闪青,对,对,对。

马未都:(北宋)定窑的白跟邢窑的白有一个不同就是它呈现黄色,这个黄色呢我想是它无奈之举,当时他很希望它烧白,但是烧不白,略微的有一点黄,那么定窑的持续时间有点长,它这个长是跟前后衔接,就是它直接跟(唐代)邢(窑)衔接,那么你从这个时候开始算的时候就非常长了,三百年以上的这个历史呢就让人产生了一种很简单的厌恶感。

王鲁湘:对,审美疲劳。

马未都:对,对,对,审美疲劳这个词非常好,就开始疲劳了,为什么汝窑在官窑之后出现呢?就因为汝窑能达到官窑所达不到的效果,官窑还是发灰。

王鲁湘:发灰。

马未都:还是没有那个青的那个感觉出来,真是到了汝窑的时候才能出现真正意义的青。

解说:宋徽宗笃信道教,他自封“教主道君皇帝”,在位期间曾大力推行道教,在道教仪式中给天神写的祈祷词叫“青词”,又叫绿章,写“青词”绿章的纸呈淡淡的蓝灰色,也叫天青色,道教对青色的追求直接影响的宋徽宗的审美,而宋徽宗又将他的个人审美倾注到他心爱的青瓷中,天青色的汝窑瓷器制出来后,自然成为宋徽宗的最爱。

马未都:宋徽宗的艺术修养,我们在中国的皇帝中如果排行,排艺术不排政治才能,政治才能你不用排,他肯定在后头,艺术才能徽宗不排第一也得排第二,他是艺术造诣非常高的。

王鲁湘:对。

马未都:我印象中是富了八代了,那这富八代就富的就没边了,所以他就开始完全沉浸于艺术当中,他能够写一笔好字,画非常高等级的绘画,就是他那绘画你今天看也是高等级的。

王鲁湘:高等级的。

马未都:对吧,他的技法,就他对艺术的理解,他的艺术的修养是非常高的,这个是别人不能跟他比的,我们说的别人是指别的皇帝不能跟他比的,那么他在一国之君的权力下,他当然要有所创新对吧,他不受别人影响,他觉得瓷器就应该是这样,所以就造成了宋代尤其北宋晚期官民两套的审美系统,这在中国极为独特,对吧,官方是,我跟你那不搭介,我喜欢的东西你也不用喜欢。

王鲁湘:对。

马未都:我也不强迫你喜欢,你也别追,换句话说你追也追不上,你一看说这有啥好看的。

王鲁湘:对,你也不喜欢。

马未都:宋瓷藏得很深,看着很简单,宋徽宗我印象中是富了八代,富的就没边了,宋代的美学呢就化腐朽为神奇对吧,本身是个毛病,瓦刺军他就是来捣乱的,他是碎你们家玻璃没想拿东西的人,宋人呢就觉得文化是可以治国的,他有他天真的一面。

官窑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位居第二

宋代五大名窑中汝窑出品最精,传世却最少,因此最受藏家追捧,汝窑创烧于北宋晚期,开窑时间前后仅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出品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窑瓷器已经非常稀有,汝窑瓷器的釉面上浮现着许多小气泡,因为汝窑的消失这一工艺也随之失传,后世的人们再也烧制不出同样的精品。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汝官窑遗址的考古发下,才将其中的奥秘大白于天下,原来汝窑在釉料中使用的玛瑙,汝窑瓷器中散布着的梦幻般美丽的微小气泡正是玛瑙在遇热分解后产生的,在釉料中加入玛瑙使汝窑瓷在特定的光线下焕发出七彩纷呈,灿若星辰的美感,因此汝窑瓷器也就有了“似玉非玉而胜似玉”的美称。

官窑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地位仅次汝窑,官窑瓷器的颜色比汝窑透亮一些,显得更为青绿,官窑瓷器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口部由于釉薄露出紫色的胎骨,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现铁褐的颜色,这就是所谓的“紫口铁足”,官窑上大多布满了不规则的纤细裂纹,也就是常人所说的开片。

王鲁湘:就是我们看到其他的窑口的时候啊,那个釉啊都是比较薄、玻璃状,我想刚烧出来的时候一定是那个光芒啊很刺目对吧,很刺目,但是这个官窑、汝窑是乳浊釉,釉非常的厚是吧,釉非常的厚,为什么会采取这种工艺呢?而且会喜好这种工艺呢,当时它怎么创烧成功的我们今天是一个谜,因为它没有前因后果。

王鲁湘:对呀,前面没有来路啊。

马未都:没有来路,横空出世还不说吧,这个点啊就是还特别狭小,就没法扩展,就那么几十年的时间。

王鲁湘:连山寨版的诞生都没有机会。

马未都:都没有,对,没有机会,我想在(宋)徽宗被俘虏之前可能这东西没出过宫廷,就没有出过宫廷,那么从我们对北方的陶瓷的就今天的了解来说呢,我们实际上我认为啊我们知道的历史啊百无一样,就都到不了一样,能知道百分之一就不错了。

解说:在今天已经发现的近两百处古代陶瓷遗址中,属于宋代的窑址大约占了七成,由此可见宋代陶瓷业的兴盛,但位列宋五大名窑前两位的汝窑和官窑的窑址却一直存有争议,上世纪八十年代,汝窑窑址在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被发现,关于汝窑出处的争议总算尘埃落定。而北宋官窑的窑址却一直成谜,有研究学者认为,北宋官窑窑址应该就在都城汴梁附近,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将汴梁旧城以及整个黄河下游淹没,有很多文化古迹就淹没在了黄河故道之下,这或许就是北宋官窑窑址难寻的原因。

王鲁湘:就是汝窑也好啊,官窑也好啊,实际生产出来的这个物件啊没有多少实用件。

马未都:对,摆设多。

王鲁湘:都是以摆设多,而且器形都以小型器形为多,那是也就是说当时候的皇上的生活用瓷还是另外一套,是不是还是比如说是定窑的好的东西。

马未都:现在不敢说,我觉得呢有一个可能就是官窑系统中你比如就是宋官窑系统啊,就是宋官宋,汝官窑系统中呢碗盘还是见的,你比如说有个碗,非常漂亮的碗,那么因为餐具这一类很容易被打碎,被使用掉,另外一个呢它北宋官窑和北宋汝窑非常难保存下来是因为金兵的入侵。

王鲁湘:破坏。

马未都:他们跑的时候宋室南渡的时候瓷器是绝不可能带的,瓷器又重又容易破损,谁没事带瓷器啊,所以这部分的东西基本上都在金兵的这个胜利品中,是吧,慢慢使吧,金兵当时可能拿这碗吃完饭破了就随手就扔了。

王鲁湘:这完全可能。

马未都:就没当事嘛。

王鲁湘:对对,对。

马未都:所以我们今天保留下来的呢可能艺术陈设的会有,为什么呢?觉得这东西也不能使,摆着,反而留下来了,如果你说这就是一个碗,那拿来就用了,有可能是这种。

解说:北宋的汝窑和官窑都是宋徽宗在位期间开始烧制瓷器的,宋徽宗执政二十几年,汝窑与官窑烧制精品的时间也就仅有二十几年,瓷窑规模本来就小,出产更少,后又遭逢兵难,接下来是一千年时间的淘汰,汝窑、官窑瓷器能有少量存世实属不易,因而后世藏家会用珍若拱壁、寥若晨星这样极有分量的词汇来形容汝窑、官窑瓷器的珍贵。

王鲁湘:现在为什么在整个这个欧洲、北美还有我们真正中国的一些比较高雅的一些收藏家,搞瓷器史的人都会认定这个在北宋的这个瓷器中间它达到的那一种美学的境界,后来就不可重复,或者是就怎么也体现不出那种韵味了是怎么回事呢?

马未都:我觉得后面呢这个主要是历史不给我们这个机会了,到了明代以后呢明代虽然有复宋的愿望,但什么东西都没长成的时候落到宣德这个皇帝身上呢,宣德只有十年,宣德是个最善玩、贪玩的皇帝,所以几乎断送了明朝,明朝不是偶然的因素,明朝到宣德后期就结束了,到正统,一被瓦刺军抓起来这个明朝到此就结束了,结果瓦刺军这人呢也不善于统治,我觉得瓦刺军就没想夺取政权。

王鲁湘:他没想过要中原。

马未都:对,他没想过,他不想,他就是来捣乱的。

王鲁湘:来捣乱的。

马未都:他是碎你们家玻璃没想拿东西的人,所以呢这个明朝后面呢就这么不停的这种你不能算它苟延残喘,但是呢明朝还是没有拿出一个非常高等级的国策,还是一种将就,所以明朝的艺术整体看下来再怎么着跟宋代呢,因为宋代有很多东西没保留下来,咱们看不到,比如说我们看不到真正好的宋代的家居,看到的都是图画,那么它没保留下来我们能看到明代保留下来的实际上比如我们常说的一个词汇,明式家具,实际上是宋式家具对吧,是宋代的风气延续到今天。

王鲁湘:宋代趣味的延续。

马未都:对。

王鲁湘:那么也就是说我们整个实际上宋朝的瓷器之所以出现这一种昙花一现是吧,留下来的东西这么少,存世的时间这么短,而且当时影响的范围真正使用它,欣赏它的人的人群的范围是如此的高端和窄小,但是不管怎么样,它是整个宋代的政治、文化、宗教、艺术、经济、科学、技术种种东西一个综合的。

马未都:集中表达。

王鲁湘:集中的一个表达。

马未都:对。

王鲁湘:所以这是它的可贵性。

马未都:为,这个多层面的我们过去很少这么想问题,觉得一瓷器就是个瓷器,撑死了科技革命,对吧,科技上做的如何登峰造极,没有想过就是宗教对它有什么影响,是吧,哲学、美学对它有什么影响,都没想过。

解说:如果说宋代是一个“瓷器的时代”的话,那么宋瓷瓷釉上所体现的艺术特色与工艺技术就是这个“瓷器时代”的特征,宋代瓷器釉色追求自然天成的美,这其实是受益于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崇尚天然真实,鄙薄雕琢伪饰,把自然朴素之美作为理想之美的典范,以汝窑、官窑为首的宋代五大名窑,正是将这种自然朴素之美发挥到了极致。

王鲁湘:汝窑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名气最大,南宋人叶寘在《坦齐笔衡》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他说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顾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这是南宋人的记载,他生活的时期离北宋很近,所以这段记载非常可信,古人的这些记载对后人产生很大影响,收藏宋瓷的人言必称汝窑,可今天呢我们究竟有多少汝窑瓷器存世呢?汝窑瓷器的统计无法做到精确,因为呢有个别汝窑瓷器在私人手中未必能统计到,目前有一个比较可靠的统计,说全世界有记录可查的汝窑大约有67件,这些汝窑绝大部分都在世界级的博物馆里,台北故宫是汝窑最集中的地方,现在精确的统计是21件,其余的呢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都有汝窑收藏和陈列,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

宋代官窑瓷器为什么价格这么高


从瓷器烧造上讲,南方的条件相对来说比北方优越。当时南方有越窑,有秘色,有龙泉,底子很厚,想烧官窑上手很快。所以在南宋初年,很快就把官窑像模像样地做出来了,尽管跟北宋官窑有所区别,但大体的样子出来了,差别不大。

北宋被灭后,金人把北宋所有名贵的东西一股脑运到东北去了,也包括官窑瓷器。当南宋恢复祭祀制度时,很多礼器都没了,如果用金银铜等金属来做,国家的财政也不允许,所以就迫使瓷器迅速进入市场。绍兴十一年(1143),南宋跟金议和以后,政局安定下来,就需要恢复祭祀的礼仪,大量生产礼器是朝廷迫在眉睫的任务。绍兴十三年(1145),《咸淳临安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应用铜、玉者,权以陶、木。”就是本应该用铜用玉做的礼器,由于财政跟不上,可以用瓷器和木器代替。这里的“陶”就是指瓷器。这是权宜之计,变通一下。所以,琮式瓶、花觚等造型,都是南宋官窑中的礼器。

宋代官窑收藏的可能性非常低。一千年来,官窑地位至高无上,大部分都进了世界级的博物馆。一进入博物馆,流通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审美是对艳俗的藏品还不很重视,而重视这种高古的,所以宋瓷在当时的价格都非常高。进入21世纪后,大量新藏家出现,新藏家的审美就是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简单的审美,就是看着漂亮,我就愿意多花钱。那么,在宋官窑这样高等级审美的藏品面前,新藏家都不愿意出钱。所以,后来的纪录就被明清的粉彩、五彩、斗彩,不停地刷新。但我想早晚有一天,可能也不需要很长时间,人们的审美会回归于本来,宋代官窑一定会重新确立它江湖老大的地位。

现在给宋代官窑做个小结。

一、北宋和南宋的官窑都有紫口铁足的特征。所谓“紫口铁足”,是指口部由于釉薄,露出紫色的胎骨;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现铁褐的颜色。古人归纳为“紫口铁足”。这个特征南宋要比北宋明显,原因是到了南宋,釉就没有北宋那么厚了,釉一厚,特征就不明显了。

二、北宋、南宋的官窑都有开片,规律不一,很难确定什么样是南宋的,什么样是北宋的。

三、北宋的官窑厚重,南宋的官窑轻薄。这个特征跟南北地域的人的性格有关。北方人性格比较粗犷,南方人比较纤秀。北方人和南方人有时注重点不同。在瓷器烧造当中,一般来说北宋瓷器胎都厚重一些,南宋都轻薄一些。所以在分辨南、北宋瓷器时,有时仅凭胎体这一条,就可以准确地判断。

宋代的官窑,到了元代就戛然而止,一下停住了。因为它跟社会背景发生了冲突,元代人不欣赏这种青色的宋瓷。直到清代,皇宫才开始主动地去临摹。理解这样的社会背景,对瓷器鉴定会有好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