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北宋官窑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浅谈官窑瓷器的存世量

浅谈官窑瓷器的存世量

北宋官窑瓷器的鉴别 古代官窑瓷器 官窑瓷器鉴别

2021-05-12

北宋官窑瓷器的鉴别。

器的真伪鉴定一直是困扰文博界和藏家的大问题,鉴定市场的主体是专家,专家的认知水平是所谓标准器认知量的多少,这些标准器一般是目前的馆藏品,目前形成的瓷器鉴定的定论或学说就是馆藏品这块基石,现在要问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各代官窑瓷器生产了多少?有多少在现在的博物馆中?这是瓷器鉴定认识论中不能回避的,馆藏品所占的权重如果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比重,一切结论岂不是管窥之见,对浩瀚的巨量的中国瓷器将是毁灭性的灾害!本文试图站在历史的视角用辩证的思维逻辑,认识馆藏品这块基石的大小。

一、各朝代官窑瓷器的数量估计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谁也无法准确知道某一朝代为皇宫生产了多少官窑瓷器,但是历史进入瓷器时代以后任何一个朝代不管是皇宫还是百姓,瓷器都是生活必需品,是任何器皿无法代替的。一个家庭需要多少件瓷器也是一个不难估计的常数,少则十几件多则几百件吧!历代皇宫也需要一个基本数量的瓷器满足皇宫日用、观赏、赏赐、庆典、祭祀、和随葬的需要,这个数量是非常庞大的,在皇家档案中能找到相关的信息,比如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443500件的任务。宣德朝虽然只有十年,可以估计官窑瓷器需求在百万件数量级是客观的,元明各朝比宣德有长有短,皇宫用瓷都应在少者几十万件多者几百万件,这样的逻辑推断是成立的。可是故宫元代瓷器几乎为零,明代瓷器成化以前的瓷器也就区区数百件,其他各大博物馆元代和明代早期的也屈指可数,大量的官窑瓷器都去了哪里?

二、各朝官窑瓷器改朝换代后的去向

1、自然损耗,自然损耗有二种情况:一是在宫里使用过程中的正常损耗,这种损耗对存世量可以不予考虑,因为损耗量皇宫要维持正常需要必及时补充;二是改朝换代时的损耗,这种损耗数量较大且不会弥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温和式改朝换代,老子死了太子继承,原有瓷器损耗少。另一种是革命式改朝换代,如明朝推翻元朝,或永乐代替建文通过武装夺取政权,瓷器损坏多。

2、前朝瓷器几乎全部流向民间。不管怎样改朝换代,新皇帝上台,宫里的瓷器肯定要换成本朝的瓷器,也就是说前一朝的瓷器在宫里要归零!请看有记载的清宫变卖瓷器的档案资料:

(原文地址:专家视点:揭开清代珐琅彩瓷器之谜作者:呐喊

专家视点:揭开清代珐琅彩瓷器之谜

这是一个最可能引起误解的话题,但却是实实在在的记载。乾隆二十三年六月,皇帝三次下旨将8511件瓷器拿出宫外变价,地点崇文门。“乾隆十六、二十三、三十五等年宫廷在外变价琢器5100件,圆器117668件”

【29】。另外,还有一部分皇家御用瓷器并未进宫,十选一,百选一的精品入宫了,剩余部分在景德镇当地就变价了。乾隆七年六月十四日,皇帝给远在景德镇的唐英下旨:挑选用得的送进,其他用不得的不必送京,即在当地变价。乾隆三十七年,在景德镇变卖瓷器得银1291两1钱6分3厘

【30】。嘉庆五年,总管内务府奉旨“将广储司六库久储物品可酌量售变”,“拟招商变价物件清单:康熙年款瓷器55115件,雍正年款瓷器37111件,乾隆年款瓷器99699件,连无款粗瓷器198336件”

【31】。嘉庆十二年内务府奉旨库存瓷器内变价10万件,“随传集各商人等赴库逐款看视,所出价银多寡不一,唯商人乔文郁愿出价银4311两9钱1分2厘,与崇文门经纪所估价银有盈”

【32】。嘉庆十四年,“瓷库现存圆琢瓷器329350件,”“招商售变圆琢瓷器15万件”“招商认买先将价银交纳广储司银库后再赴各库领取物件”

【33】。“按上次售变价招商认买,唯商人李賡扬投递认呈,情愿出价银14487两2钱5分。其中尊262件、瓶4381件、罐925件、碗80504件……

【34】。嘉庆年间的三次大招商、大变卖,约45万件瓷器从宫中流向了民间,康雍乾三朝的瓷器精华几乎倾巢而出。这也是台北故宫几乎无好瓷器的根本原因。)

这是中国政治、文化内涵所决定的,清朝是这样其他朝代也是一样,原因一是不接受上一朝代的文化,特别是明朝代替元朝,可以试想朱元璋认可继续使用元代特征的瓷器吗?如果说上纲上线,谁继续用谁就是恋旧思主,想复辟!谁还敢用?即使是温和式换代弘治皇帝认可继续使用万贵妃使用过的瓷器吗?因而元代、建文、正统、景泰、天顺、成化的官窑瓷器归零的比较彻底。即使皇帝与前朝的执政者没有过节,高高在上的皇帝是绝对不会再用旧器的,更不容忍使用上朝带款的瓷器,不然他的龙威何在!就像更换货币一样,肯定更换新朝的官窑。在当时也不会把上朝淘汰的瓷器当文物保存起来,因为间隔时间很短本朝生产的质量也不差,也没有博物院这样的机构,因此改朝换代上一朝的瓷器在皇宫里全部被淘汰——归零!逻辑推断是成立的。

赏赐用瓷,历代皇宫会将官窑瓷器当做礼物赏赐给王公贵族和有功之人以及附属国的使节等,且数量巨大,是历代官窑瓷器流向民间主要途径之一。

当改朝换代时,因为当时的交通条件限制有很多在路途运往皇宫的瓷器不会再运进宫里,由于信息传递手段的限制御窑厂的生产不会马上停止,因此路途上的和御窑厂的库存会流向民间,这应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三、官窑瓷器流向民间后的去向

1、自然损毁,大量的官窑瓷器改朝换代后从宫里流向民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会越来越高一定会向有钱人手里集中,不会当一般日用瓷使用,从出土瓷器大部分没有使用痕迹得到证明,但各种原因会损毁一部分,但比例不会太大。

2、传世流转,若干朝代后有一部分传世品会当做古董流回宫里,供皇家把玩欣赏,如万历时期收一对成化鸡缸杯要花十万金。还有大部分在民间富人或收藏家手里继续流传。

3、埋入地下,本朝的官窑瓷器在当朝有很多是赐给皇亲国戚或有功之人做随葬品的,民间也一直有厚葬之风,当一些持有官窑瓷器的人死去会当做随葬品一同埋入地下;另一种情况是持有官窑瓷器的人在社会动乱时期会把瓷器当做财富埋入地下,即窖藏。种种原因埋入地下是官窑瓷器最大的去向。

四、目前的馆藏品数量只是中国瓷器存量的冰山一角

中国自唐代至明清上千年的时间,官窑瓷器一直没有停止烧造,因为要维持皇宫数量庞大的日用、观赏、赏赐、庆典、祭祀和随葬(唐三彩全部是为随葬烧造的)的需要。朝代更替多少次,皇宫里的瓷器就像更换货币一样替换多少次,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向民间的瓷器会随着厚葬之风,或为了躲避战乱当做财富埋入地下,在民间传世的会越来越少,其中一小部分被后代皇宫当做古董收入宫里。解放后被文物单位当做文物征集到博物馆中,有一少部分随葬品和窖藏被文物单位挖掘出来。从以上逻辑分析来看,流入民间一直传世的是少数,这少数中被征集入宫的是少数;地下被文博单位挖掘的是少数,都说十墓九空,这九空中文博单位正式考古挖掘的占多少?中国上千年中帝王将相、王公贵族随葬瓷器的有多少人?把官窑瓷器当做财富收藏而又随葬的人有多少?把官窑瓷器当做财富窖藏的有多少?站在历史的大视角从逻辑上讲这肯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是博物馆的瓷器数量和品种无法比拟的,博物馆的现存瓷器在数量和品种上只占极小一部分,也就无法代表中国瓷器的整体水平,同样“专家”的认知水平也就受此局限。在承认元青花之前,文博界几乎将元代、洪武、建文、正统、景泰、天顺都称为空白期,试问如果空白了当时皇宫用什么?不是历史上皇宫瓷器的空白,不是地下藏品的空白,也不是民间藏品的空白,而是博物馆藏品的空白,是“专家”认知的空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城乡建设、高速公路、铁路建设等大型设施建设规模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无法比拟的,地下埋藏瓷器的出土量也必然是巨大的;由于中国历史上最高的收藏热的兴起,利益的驱使盗墓人数、手段和规模也是空前的,这些地下出来的东西进到博物馆的有几件?从逻辑上讲地下储藏的文物数量是巨大的,这些年出土量巨大是客观的吧?大量的出土瓷器没进博物馆是客观的吧?那么巨大的出土瓷器肯定在民间也一定是客观的!有些民间收藏家的珍贵品种和数量远远超过国字头博物馆是不争的事实。因而从逻辑上讲在地下埋藏的和已经被挖掘收藏在民间的瓷器是中国瓷器文物的主体,博物馆的瓷器不管是数量还是品种只是冰山一角。

五、认知基石太小,零碎的片段不足以代表整体wWw.taocI52.Com

局限于馆藏品的认知已形成的结论会显得幼稚可笑,比如都讲“成化无大器”,试问成化皇帝举行国宴或祭祀活动,只用鸡缸杯天字罐吗?如改为“馆藏成化无大器”到可以理解。面对已出土的巨量的民间藏品和少得可怜的馆藏文物(如堂堂的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成化瓷器只有5件小的杯盘碗)对文博界的认知水平是一个挑战,你专家没有掌握充分的实物资料,所形成的结论一定是片面的或错误的,那些人云亦云的谬误之说如:元青花一出现就是颗参天大树全世界就300件,汝窑就67件,元青花、洪武瓷器没有带款的,永乐青花款就3件,铜红釉创烧于永宣,乌金釉、珐琅彩创烧于康熙等等,在可怜的馆藏品认知基石上得出这些幼稚片面的结论就不难理解了,如果前面加三个字“馆藏品”就可理解了,如放在浩瀚的文物面前这是可笑的管窥之见!试想让有限认知的“专家”用以上的结论去鉴定浩瀚的文物会出现什么结果?可想而知。

民间藏家与专家相比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已成历史甚至某些方面已经倒转,一是民间藏家不缺少人才、智慧、知识、胆识和经验;二是专家手里研究标本受到局限,馆藏品不是专家想上手就上手,再说就某个博物馆藏品都是很有限的,甚至比不上一位民间藏家的藏品多!再说专家一门心思在捞钱哪有时间和心情安下心来搞研究?看看市面上那几本书,就那几张图片抄来抄去换个书皮出书捞钱,多少年没有任何新意。民间藏家有着大量丰富的藏品做深入的研究,利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手段,互相交流提高共享研究成果,目前“微观断真伪,宏观断年代”的方法已被藏家普遍认可和掌握;三是专家不接触市场,缺乏实战经验,民间藏家是真金白银练出来的,一件东西整不明白觉都睡不着;四是专家心态不正,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敢承认民间有真品,他们为博物馆收购或为大买家掌眼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一件,好处费装入了腰包,忽悠世上只有*件,突然民间出现很多,且价格低廉,他们怎敢承认?这已不是单纯的鉴定学术问题,是个良心和道德问题,是逻辑上最谬误的问题,不敢承认民间有真品、精品是对中华文明最亵渎的一幕!其危害远远超过八国联军对中国文物的破坏力!八国联军破坏的只是北京的几个园子,掠夺的瓷器以清代的为主,现在是从全国四面八方、各个历史时期、数量巨大的珍贵文物被大模大样的当做工艺品流出国门,其损失是无法估量和弥补的!

在浩瀚的中华文物(主要是未知文物)面前根本没有专家,没见过不等于就不存在。有谁见到秦始皇兵马俑之前就知道当年秦始皇埋在地下有什么?有谁在见到法门寺秘色瓷之前能说清什么叫秘色瓷?有谁现在能说清武则天墓里有什么?很多墓葬出土的未知文物不是经常让文博界震惊?同样很多以各种形式民间出土的东西不知包含了多少未知也是客观必然的!从以上逻辑分析:已知的中国瓷器的数量和品种是有限的一小部分,未知的是无限的,认识中国瓷器的全貌的路还很遥远,在数量和品种上真正的主体在地下,在民间。这就将那些所谓的专家放在了历史上很尴尬的地位,他们以有限的标本,有限的经验,在金钱的驱使下,利用国家对专家的放纵,利用目前鉴定权威机构的空白,利用各大博物馆名义和各种媒体制造的话语权,利用法律的不完善,不负责任或别有用心的信口雌黄。

出土瓷器普遍有两个特点:一是新,大部分入土前没有使用过,出土后和新的一样,和传世品老化特征差距很大;二是品种多,很多品种是馆藏中没有的。这对看惯了有限馆藏品和传世品的人信息库是个挑战,以现有陶瓷史中记载的品种和得出的结论明显与真实的历史不符,如宋代的青花五彩品种让青花五彩创烧于明代的结论显得幼稚可笑。更可笑的是,有些出土瓷器到了地摊到成了赝品的标准器,因为一些人对地摊的认识是99%以上都是赝品,只要在地摊上见到的就简单地视为赝品。目前文博界对造假能力缺乏研究,过于高估了造假的能力。目前已知的景德镇有大师头衔的人是不会去参与造假的,因为市场已经把大师级作品炒到了极高的价格,几万甚至几百万的不是新闻,已经远远超过出土真品的价格不知多少倍。出土官窑都是当年皇家不惜血本的精品之作,水平不知要高于现在的大师多少倍,工艺原料已今非昔比,即使大师去仿也未必仿到位,还丢了名声,从逻辑上讲现在的大师为名为利是不可能参与造假的。试想现在的匠人的技艺怎与古代的大师相比,其作品怎会以假乱真?

出土瓷器到了市场其价值就归零了,不管当年制作时花了多少银子,不管历史上曾被富人花了多少金钱买进而当做财富埋入地下,都与现在挂不上钩,相反真品要比赝品(所谓高仿)廉价,赝品要承担制作成本,真品只承担挖掘成本,所以真品与赝品放在地摊其价值只能归零,这些出土瓷器只能在地摊变现。简单按价值判断真伪是专家最易犯的逻辑错误,不信在故宫拿几件东西放在地摊试试,其价值一样归零。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关注的人少存世量少 被忽视的建国瓷身价攀升


建国瓷器

当大多数人的眼光紧盯着明清瓷器时,有一小部分人开始收藏民国瓷、建国瓷,在他们看来,近代瓷器的市场价正处低位,值得长线投资。

“建国瓷”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建国瓷专指1953年国家组织生产的有严格意义的官僚体制的现代官窑制度下的首批官窑产品,产品为青花、青花斗彩、青花釉里红等品类。

但该瓷器在市场上少有流通,因此也有藏家把1949-1966年的瓷器统称为“建国瓷”。

被忽视的潜力股

由于建国瓷缺乏一定的历史积淀,一直以来并不被藏家们所重视。

一些藏家认为,在收藏中古董收藏才是高雅文化,建国时期生产的瓷器特别是老百姓生活日用建国瓷壶,较其他藏品,具有大众性、普及性、门槛低等特点。所以,很多建国藏品价位低,甚至有些被当作“废品”处理了,使存世量稀少下来,这也成就了建国瓷的收藏契机——“物以稀为贵”。

事实上,建国瓷的工艺水平、独特的政治色彩,都是值得注意的“升值点”。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瓷业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中央政府高度重视陶瓷这个传统产业的发展,号召各地成立国营性质的工厂,保证批量生产以此推动出口创汇和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于是诞生了诸如千年瓷都景德镇十大瓷厂之类的大型陶瓷生产企业。

“这些工厂里的老陶艺家,个个都是名家。”据了解,景德镇雕塑瓷厂的曾山东、蔡敬标、何水根等,都是成名于民国晚期的雕塑名家;再如,前身为明清御窑厂的建国瓷厂的瓷器,均由徐悲鸿、齐白石、梁思成等宗师级的人物亲临指导把关;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里还有民国“珠山八友”中的刘雨岑及其“八友”的后代和传人:王锡良、汪桂英、刘平、王怀竣徐亚风、胡庐、周国桢、张松茂等,人才辈出。

“因此,建国瓷的工艺水平不亚于任何一个时代。”藏家李险峰介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年由轻工部陶研所出品的毛主席专用瓷,又被称为“红色官窑瓷”,因其工艺水平极高,存世量极少,这批瓷器在国内外市场上备受推崇。

从20元到4000元

十年前,藏家李险峰曾以20元买回一件花瓶,该花瓶上刻有“庆祝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的字样,2007年,这件花瓶以2000元成交,而到今年,该藏品的市场价已到4000元,涨幅高达200倍。

“正因为关注建国瓷的人少,所以留下的东西也少,一碰到喜欢的买主,价格自然就高。”李险峰还介绍,2008年,圈内一位朋友卖出一件齐白石的学生所绘、题为“向福建前线炮击金门的解放军官兵致敬”的绘瓷作品,当时成交价为3万元,今年,他想从买主手中以5万元的高价回购,该买主不愿出让。“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政策色彩越浓厚,瓷器价格越高。比如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欣欣向荣的场面、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反蒋反特、抗美援朝等题材的绘瓷作品都有较大的升值空间。”李险峰说。

“这一判断是有依据的。”李险峰进一步分析,由于建国瓷壶产生在热火朝天建设时期,年限很短,只有20年,记载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氛围,这是历朝历代瓷壶无法比拟的,对于收藏者来说,它就有了一定的收藏价值。另一方面,由于建国瓷大多为大量的生活日用品,如瓷盘、瓷碗、瓷杯、瓷壶等,其图案多为人物、花鸟、山水,因此政治色彩浓厚的瓷器就更显珍贵。

“一些普通的山水、花鸟题材作品涨幅也不小,如5年前以1500元买的题为‘江山如此多娇’、高80厘米的满绘山水粉彩瓷,3年前以7000元成交,两年就涨了4倍多。”

适合初级藏家

与动辄上百万的明清瓷器相比,民国瓷、建国瓷更适合初级藏家。第一,是价格尚处较低位。据介绍,目前一些较为典型建国瓷壶价格大都在数千元左右。而少数稀有瓷壶价格已超过万元,且仍具有一定的升值空间。

另一个原因便是,建国瓷赝品相对较少。“相比市场认可度高的文革瓷,建国瓷关注的人少,价格也较低,作假并不划算,因此赝品相对比较少。”李险峰说。

价格低,并不意味着不升值。从2007年开始,逐步有人关注建国瓷,因此现在一些精品建国瓷的价格也水涨船高。如今一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的茶具,市场价大概2万元。

“尽管如此,这个价格依然是新手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因此建议新手从建国瓷、民国瓷入手,眼力渐长后,再深入明清瓷器也不迟。”李险峰说。

浅谈哥窑瓷器的特征


[摘要]: “哥窑”器以其高贵的器类,新民的造型,变废为奇的创制,从宋代起即引起人们激赏,由此还衍生出一些神话传说。然而,哥窑烧制的确切时代、地点、哥窑的性质,它与官窑的关系等等,都成为古瓷研究中诱人的谜团。

哥窑:哥窑也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特色是釉面布满碎片纹,又称“百圾碎”。

“哥窑”器以其高贵的器类,新民的造型,变废为奇的创制,从宋代起即引起人们激赏,由此还衍生出一些神话传说。然而,哥窑烧制的确切时代、地点、哥窑的性质,它与官窑的关系等等,都成为古瓷研究中诱人的谜团。至于龙泉地区哥窑瓷器的特征是:灰白色胎,胎质粗糙,胎壁较薄;施浅灰色青釉,釉层较厚,釉较透明而有玻璃光泽;釉面的开片大小相错,深浅有致,形成所谓“文武片”;又因为窑内作用加人工染色,形成“金丝铁线”,及品类繁多的名目,一般都具有“紫口铁足”。用匣钵装烧,内置垫饼或垫圈,垫烧工具的质地很细腻。传世哥窑器中,还有铁骨胎、深灰胎、土黄色胎,胎壁较厚;釉色有炒米黄色,浅炒米黄色,不透明,其光泽如人面上微汗沁出。器型有鱼耳炉、三足炉、乳丁炉、贯耳瓶、直颈瓶、穿带瓶、胆瓶、五足洗、碗、小罐、花盆、仿古觯等。南宋哥窑的灰白釉四瓣口洗,深灰色胎,施灰白釉,釉面开片,呈“金丝铁线”。花口,深腹,釉及底,底有四个小支钉。

仿伪哥瓷从明代起大量出现,以明代优秀产品以及清前三朝产品为代表,其新异、逼真程度往往使鉴定家十分为难。一般来看,仿品胎色偏白,有的釉面有贼光,有的釉层过透亮,也有的失透,缺乏生气。仿品的釉面开片并非自然形成,而是人工填色,易于识别。真品的开片呈现一种自右上向左下的自然走势,而仿品的开片,紊乱而无规律。仿品的足部常常上宽下狭,恰与真品相反,有的在器足上涂黑褐色釉做出假“铁足”。手感偏重或偏轻。真品多为小件器,而防伪者有大器。有的用着油污来作旧。

民国前仿烧地点以景德镇为主,据说日本也有仿烧。近年来几乎全国都有防伪,产品数量巨大,各地形成自己的一些特点,产品的优劣程度差异极大。

浅谈隋代瓷器的特征


在中国陶瓷史上,隋朝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至唐代,北方形成了以刑窑为代表的白瓷系统,南方则有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系统,一青一白两大瓷窑系统并驾齐驱,形成“南青北白”之说。同时“釉下彩瓷”与“花瓷”、“三彩陶器”等有特色的制瓷工艺也相继出现。隋唐时代,全国统一,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进入了高度发展时期,陶瓷生产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隋代历时甚短,立国仅39年即亡。但它的历史地位,犹如秦对立两汉,为后继王朝—唐建立统一大帝国创造了条件。同样,在陶瓷史上,隋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基于隋代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瓷器生产便能既继承北方青瓷的传统风格,也吸收了南方青瓷的特点,故南北青瓷得以融合与发展,形成了隋代青瓷的一大特征。隋代瓷窑的分布也改变了南北朝时期瓷器生产的格局,使南北方瓷器生产可以并驾齐驱的向前发展。

隋白瓷双系鸡首壶

隋代处于两晋南北朝和唐代之问,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孕育着我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一一唐代瓷器巨大成就的到来,这一时期的陶瓷业相对前代可以说比较发达,瓷器的生产继承了北方青瓷的传统风格,又吸收了南方青瓷的特点,烧制出的器物品种明显增多。白瓷生产也较多,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说:陶瓷器造型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的风格,但又有所变化,变得更加饱满。隋代制瓷的中心仍在南方,但已有逐渐向北转移的趋势。隋代制瓷业的突出表现就是北方的瓷业有了新的发展。

隋以前烧瓷窑场主要都集中在长江以南和长江上游的四川地区,北方的烧瓷窑场极为稀少,入隋以后,南北方瓷业才开始了飞跃性的发展,窑场及其烧制的瓷器明显增多,各种花色、风格、样式的瓷器开始呈现,形成各竞风流的局面。

隋代瓷器的工艺技术取得许多成就,超越前代。瓷泥一般都经过淘洗,且掌握了控制原料中铁元素比例的技术。

隋瓷主要用支具支托叠烧。支具支托叠烧时,器物在窑内直接接触火焰,受窑内烟火熏染,釉面不匀,而且往往还粘上许多烟灰窑渣。但这时已出现了筒形匣钵,虽未马上得到普及与发展,却也标志着烧瓷技术的又一次飞跃,逐渐使得瓷器制作与造型发生了很大变化,胎壁由厚重趋向轻薄,底足由平底、饼形足变为玉璧形底、圈足,釉面不受窑内烟熏污染,从而保持了色泽的纯净,也使器物造型趋向于轻巧、精美。

隋代洪州窑青瓷象首净瓶

隋代的主要器型有:盘口壶、鸡头壶、带系罐、瓶、高足盘、佣等,其造型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

鸡头壶:盘口较南北朝时更高,颈更细长,颈部加饰几道弦纹。腹部更为瘦长,鸡头却趋向写实而且较靠近颈部。龙柄、带系。

盘口壶:体形较南北朝时的大,盘口更高,颈较长较直,腹更瘦长,有4—6个条状系。

罐:北方流行的罐多为四系、直口、无颈,罐身近椭圆形,腹中部凸起一道弦纹。南方流行的罐多为六系或八系,直口、无颈、丰肩,罐身瘦长。

瓶:小盘口,颈较细长,腹略呈椭圆形。高足盘:有些文献上称作浅盘圈足豆,这是隋代特有的器型。浅盘,口微外撇,盘心平坦,常有阴线圈纹,并留有几个支烧痕。高足呈喇叭状。

白瓷俑:面部清瘦,身体细长,同唐代肥胖的俑有明显的区别。

浅谈宣统瓷器的鉴藏


宣统粉彩九桃福寿纹纹碗·北京荣宝2013年6月23日春拍

清代晚期宣统一朝短短三年,却仍有烧制官窑瓷器。已故陶瓷鉴定泰斗庚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提到《清档》对宣统时期的记载为:可惜品种有限,数量较少,故传世品不多,甚为珍稀。笔者喜好鉴藏陶瓷多年,但所见宣统官窑瓷器并不多。据界内前辈所言,宣统官窑瓷器过去未见到有仿品。

而随之陶瓷鉴藏热,近年已引起赝贩子所注意。宣统本朝瓷器有其特定的时代风格,较为突出的特点是,真品款识书写较为规整,排列有致,笔路圆润而有劲。其青花发色,鲜亮浓艳而不晕散。提及此时的器形,《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亦有对宣统时期的造型作以评析。庚宝昌先生总结为:造型与前朝规格一致,仍为传统的形制。只是胎体比以前轻薄,器形亦大比前朝规整。典型的器物有盖罐,赏瓶,玉壶春瓶等。

以笔者的鉴藏经验,其纹饰多为团鹅纹、团龙纹、双喜云龙纹等宣统时期的瓷器,在收藏界较为常见的代表器有,盖杯、盖罐及碗盘等。当然,此时的图案纹饰依然有承袭光绪以前的图案,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有、海水姜牙纹、万寿纹、喜字纹等。而此时的绘画并非所有的陶瓷画技都完全受到清政府的腐败所影响,也是有不少的器皿纹饰被绘画的十分精致,甚至可与前朝相媲美。而庚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亦有提及宣统瓷器的纹饰画意较光绪时的细腻。

这是一件宣统时期的粉彩九桃福寿纹纹碗,为北京荣宝拍卖今春的拍品。该碗的外壁绘桃树一株,衬以矾红灵芝,寓意长寿。娇艳的饰彩渲染出桃果香浓欲滴的神韵,形成叶有阴阳向背、树有老枝新芽的精彩效果。据陶瓷鉴藏资料记载,此式粉彩九桃纹饰为雍正时期创烧,其后便成为官窑瓷器的经典纹样。其估价为20-30万人民币,来源于2012年的及时的春拍。而笔者身边往来的一位藏家大腕师友前辈就是荣宝的常客,据其介绍荣宝的业界口碑同样如同大牌国际拍卖行佳士得一样响亮。但即便是大拍卖行的瓷器专场对于宣统瓷亦是为之甚少,由此可预计届时此瓷的碗落锤价不俗。

宣统瓷虽数量有限,但依然具有宫廷制瓷的风格特征,所以这一时期的陶瓷称为清代封建统治者奢靡生活用品的尾声,是颇具说服力的说法。

2013年6月21日 傍晚

于【岳宝轩】

博文地址:?tj=1

全世界只有67件汝窑瓷器存世


【内容简介】:在“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中,汝窑瓷器不但代表着中国瓷器制作水平的最高峰,而它极为稀少的存世量更使得其增添了几分神秘感。天青釉是汝窑的代表,它创烧在五代耀州窑,发展高峰则在北宋汝窑,五代后周柴世宗赋诗“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说的正是这种模拟“天空蓝”的天青釉色。

马未都东道汝窑玄(天青)

徐结根东道汝窑福根茶壶半组

结合饶宗颐作品创作的“安忍精进(天青)”陶瓷

马未都赞其重现汝窑风采,徐结根直言:

我希望把汝窑的美学精神传承下来

简介

徐结根

中国茶配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恒福茶文化博物馆馆长、收藏家。

几年前的一天,有客人带着一件“当代汝窑”想让马未都鉴赏,起初马未都并不同意,因为每天找他看东西的人实在太多了,但在朋友再三劝说之下,他终于同意见面。结果,客人带来的这件瓷器让他甚为意外,他拿起来看,又放下,然后再拿起,最后,他对送来瓷器的人说,“你们不容易,这可谓再现了汝窑的昔日风采!”而送瓷器的这位客人,正是东道汝窑的创始人——徐结根,他说“我希望能把汝窑的美学精神传承下来,让大众感受到这种美。”

■收藏周刊记者梁志钦

存世

全世界只有67件汝窑“台北故宫”有21件

在“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中,汝窑瓷器不但代表着中国瓷器制作水平的最高峰,而它极为稀少的存世量更使得其增添了几分神秘感。天青釉是汝窑的代表,它创烧在五代耀州窑,发展高峰则在北宋汝窑,五代后周柴世宗赋诗“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说的正是这种模拟“天空蓝”的天青釉色。天青釉给人以理性、高雅、含蓄、自然的感觉,成为历代文人追求的艺术品。

马未都认为,汝窑水平高的地方正是因为它包含了哲学思考,“北宋的皇帝及师傅们在文化需求上都不是等闲之辈,他们已发现瓷器可以更多地肩负使用之外的文化责任。”

南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对汝窑有过一次具体的记载,罗列中共有16件,马未都认为“这是宋代所有的历史文献中记载汝窑最多的一次。”

而根据目前已有资料的统计,全世界有记录可查的汝窑大约仅有67件,而且绝大部分都在世界级的博物馆里,“台北故宫”是汝窑最集中的地方,现在精确的统计是21件,其余的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等。

马未都在《百家讲坛》上坦言,“官、哥、钧、定我全有了,也在凑汝窑。二十多年过去,还没碰上合适的。”

仿造

汝窑历代均有仿品雍正时期成就最高

据了解,自北宋后,历代皇帝都对汝窑有所追求,尤其到了清代,雍正皇帝对汝窑非常赞赏,在业界,甚至一致认为雍正时期仿汝窑的成就最高。而近年的拍卖市场表现中,也可见端倪,早在2011年,一件“(清雍正)仿汝窑釉弦纹贯耳方壶”便突破千万,在香港苏富比以1298万成交,而在2013年,“(清雍正)仿汝窑六棱大瓶”也以862.5万在西泠印社成交。在市场上,历代的仿汝窑瓷器均已成为瓷器藏家角逐的对象。

能够真正见过甚至把玩北宋汝窑的人并不多,而对于历代的仿汝窑在拍场上的受捧程度,也使得一般藏家或者消费者对此望尘莫及。作为恒福茶文化博物馆馆长、收藏家的徐结根十多年前已经感受到汝窑的珍贵,他在经营多年茶具生意的同时,总在思考如何把古代瓷器的文化精神引入到日常生活中。2000年之后,他总来往于各大博物馆,深入了解历代瓷器,包括北宋汝窑。终于在2008年正式创立东道汝窑,通过以北宋汝窑作为范本,尽可能地复原当年天青釉瓷器的气韵。而也正在这一年,与观复博物馆创始人,著名收藏家马未都的合作,不但成为了业内佳话,更坚定了他继承汝窑发展方向的信心。

创作

与名人合作瓷器7年涨价近十倍

2008年的一天,徐结根通过朋友“牵线”,把自己最新创作的一件仿汝窑作品送予马未都鉴赏。一开始马未都并不在意,甚至表现出不感兴趣的样子,经过朋友的再三劝说,他终于同意见面,朋友把带来之物打开后,马未都甚为意外。徐结根说,“他当时拿起来看,又放下,然后再拿起,再三端详,看得很是着迷。”最后,马未都对着徐结根说,“你们不容易,这可谓再现了汝窑的昔日风采!”徐结根听后甚为欣喜,在自己的作品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之后,他马上提出了自己多年来的想法,他说“我希望能把汝窑的美学精神传到普通百姓家。”并希望能跟马未都一同合作一套限量版的仿汝窑作品,没想到,马未都也对此倍感兴趣,当场便答应了。

随后,马未都根据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北宋)汝窑青釉奁式炉”的形制进行参考,与徐结根合作创作出了一套名为“东道汝窑玄壶组(天青)”的茶具,造型极为简洁高古,巧妙地把天青釉色与现代茶具用品有机结合。设计师及工艺监制人罗瑞鸿表示,成功烧成这样一套天青釉的茶具,成品率极低,只有3%左右,因此,这一套限量版从2008年出来之后,价格每年递增,从开始的1.5万元到现在的14万元,七年时间涨了近十倍。

与马未都成功合作之后,徐结根又找到了中国陶瓷泰斗张守智合作,时值张守智在香港公干,他正在思考如何把自己在陶瓷界的创作经验与天青釉茶具的结合,散步于维多利亚港时,突然被远处的滑浪风帆所吸引,他决定把一种运动中的线条融入到陶瓷创作中,徐结根说,为了快速准确地还原张守智的想法,他当时专门安排了技术人员,与张守智密切配合,根据其手稿通过电脑建立3D模型,而张守智为了避免沟通出现问题,甚至直接就在徐结根的工作室待了几日,经过数月的沟通配合,造型独特,线条赋有动感的“东道汝窑乘风破浪茶组(天青)”终于面世。

据了解,近年与徐结根合作的艺术界名家越来越多,例如国学大师饶宗颐、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等。而徐结根创作的汝窑作品也开始陆续得到业界的相关肯定,多次获得“国家级文化特殊产业重点项目”以及文博会等国家级文创大奖,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作品已经进入了中国茶具博物馆等相关国家级博物馆领域的收藏。

知多D

东道汝窑特点

东道汝窑选取天青、粉青、月白三种釉色。釉面莹润,摸上去的感觉如同手中握着珍珠一样,有一种鲜活的生命感。宋代汝窑在釉面上存在着大量的针孔及棕眼,这是由于胎和釉层中的气泡在烧成过程中自釉面逸出后留下的小点。釉面上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开片。开片是由于胎与釉的收缩系数不一样而形成的,有直开片、斜开片、大开片、小开片、鱼鳞纹等,是汝窑外观的一个重要特征,而用蝉翼纹能更形象的描述汝窑的开片。

古瓷器收藏 贗品的較量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但有经验者确是少数。故而旧货古玩市场举目可见赝品卖的红火,被一些收藏爱好者当作“稀世珍宝”抱回家中“珍藏”。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因此防伪呼声日甚,专家们为此不断撰文著书,揭露伪品特征,传授鉴赏经验。但是,这些文章把收藏爱好者的鉴伪能力好象是提高不多,倒把造伪者的作伪技术提高了不少。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的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一些仿做精品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著名拍卖公司的舞台。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收藏爱好者存在的认识误区无疑也给制售赝品者以可乘之机。马广彦先生撰文对误导爱好古瓷收藏者的各种情况作了无情的揭露,并指出要靠提高自身鉴赏能力,才能摆脱误导干扰,成功的进行收藏。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首先要走出古瓷收藏的误区。

旧货古玩市场能买到精品

珍贵古瓷相当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干隆皇帝得到五大名窑的珍品,便御笔题诗,铭刻器底,足见其珍爱的程度。几百年来人们尽力搜求,流散民间不被认识重视埋没的国宝都会被你碰上,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的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及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至于那些有官款的或有官窑工艺纹饰图案的历代官窑瓷器,更是罕见有流入民间的可能性。官窑瓷器的烧造管理十分严格,宫廷选剩的次品都是就地砸碎销毁,在当时的民间是见不着这些官窑瓷器的,连皇家用瓷的纹饰也是民间禁用的,如明代和清代的龙凤纹饰。《中国陶瓷史》既有《明代景德镇御窑厂大事年表》,对御窑厂的烧造和管理禁令都有记载。《明英宗实录》载:“禁江西绕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督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告者,连坐。”官窑瓷器除皇宫自用外,便是御赐庙宇的祭器和外交馈赠的出口瓷。这些瓷器都很难流散民间,且透过数百年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在战乱年代流出宫廷德瓷器,当时即已十分昂贵,经列强疯狂掠夺,多流出国外,少数得以保存的都是有赖国内大收藏家的努力。了解了这些情况,再来看目前市面上那些打着官窑款的瓷器,很容易见到,这种情形是要冷静分析的。无论古墓出土、旧楼偶得、贵胄家传,无非都是编造的故事。走出随处可购珍贵名瓷官窑精品的误区,可以帮助我们面对那些仿冒的珍品,冷静观察分析,克服那种看到一点珍品特征便主观肯定不及其余的激动情绪和鉴定态度。

按图索骥往赝品上凑

目前收藏类理论书籍很少研究和关注民窑瓷器,有些理论专着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和官窑瓷器。其叙述的工艺纹饰特征也是主要以官窑名瓷为依据的。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市面上的仿品却有很多特征与书本上相符,如果我们没有走出按图索骥的误区,便最容易上当。再有一种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兴起的收藏热,编辑出版一些指导购藏的的图录,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便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间流传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图片,随意的标上参考价格,使人产生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现而被廉价购走的错觉。比如明宣德仅存在西藏萨迦寺的一对五彩碗,便被收录于一本图录书中,标价仅28万元。这种稀世珍品价值连城,世界各大博物馆都没有踪影,民间如何碰得到,更何止28万元。因此,对目前那些普通出版书籍要分析消化,去伪存真,不可盲从。更不能拿着那些珍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名瓷图片在市面上去对号入座。像至正型元青花象耳瓶,因其在元青花瓷中的独特地位,便出现许多高仿品,如果按图索骥,正好入了仿伪者的道儿。

生怕漏掉稀世珍品

仿伪者利用当前许多收藏爱好者阅历不深,辨伪能力不强的弱点,专门制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伪品,作旧后在市上兜售,让人觉得稀少必珍贵,但又苦于没有参照器物和资料,虽然心中没底,又怕漏了货,因此,掏钱买了赝品。在收藏古瓷活动中捡漏,只有当鉴赏水准很高时才有可能。一般有漂亮外观的古瓷珍品,人们都知道值钱,商贩们也不容意以廉价买到,所以售价都不会低。至于瓷器珍贵与否,往往表现在瓷器所含历史文化信息量上,这就不是仅外观漂亮就能决定,藏家需要对中国瓷器各个历史时期的烧制工艺状况与发展有较多的了解,在收藏中有高人一筹的鉴赏水准,才有可能捡漏。没有丰富的鉴别经验和对古瓷的历史文化知识,如何谈的上捡漏呢?如果怕漏货凭侥幸购买,只能导致上当买赝品的后果。

收藏定位不切实际

对所处地区正常可能收藏的瓷器品种缺乏认识,不从实际出发确定收藏品位,盲目按照书本上着录的瓷器去决定收藏定位档次,这是许多爱好者的通病。对那些有收藏价值又有条件买到的古瓷不屑一顾,只想买那些没有可能出现的珍品瓷器,正好跌入制售赝品者的圈套,损失了钱财,出不了收藏成果。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收藏定位观,主观上便拉开了接触珍品的距离。中国陶瓷艺术如同一条大江,源远流长,从创烧成功原始青瓷到明清两代的瓷器,瓷窑异彩纷呈,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这些瓷器都很有收藏价值。民间收藏应把着眼点放在历代地方瓷窑和明清民窑瓷器上,注重其中有特色有个性的品种,这才是成功之道。民窑瓷器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没有收藏价值,官窑瓷器的烧制就是建立在民间瓷器成功的基础上的。

在宋代五大名窑以外的耀州窑系、磁州窑系、龙泉窑系瓷器都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同样元明清的景德镇民窑产品在国内的许多博物馆都有收藏。尤其是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官搭民烧,民窑烧制出许多价值很高的瓷器精品;清代的康熙时期,高大精美的大件瓷器大多是民窑烧制的。诚然官窑瓷器十分昂贵,除非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否则,收藏定位在那些珍稀名瓷和官窑精品上都是不切实际的,只能把自己引入歧途。而国内一些知名的收藏家的做法是在专题上做文章,比如收集历代瓷酒具、瓷文房用具、历代青瓷等,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值得借鉴。而像徐展堂这样一名瓷精品为收藏对象的成功者,虽然值得敬仰,却不是我们大多数爱好者有条件效仿的。

一个有志于古瓷器收藏的爱好者,除了走出上述认识上的误区外,重要的事多看真品,从真品入手再结合书本知识,才能形成经验。多与同好交流切磋心得体会,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不要轻信那些商贩保真的诺言,凭借对他们的信任决定取舍。要在收藏中学习鉴赏,鉴赏中指导收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浅谈瓷器鉴定常见的问题


器鉴定是一门新的学科,随着藏市火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收藏队伍,这些初涉收藏因收藏知识还很欠缺,在赝品繁多的藏市很容易上当受骗,藏友要多了解一些鉴藏方面的知识,以免上当受骗。

以瓷器为例,要从多个方面鉴定瓷器,即瓷器的造型、纹饰、胎釉彩、款识、支烧方法。这五方面互为补充,不可偏废,偏重一方面而忽视其它方面鉴定便有误差。多一方面联系起来看,对瓷器的年代、产地的判断,其可靠系数就比较大。下面谈谈四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一、造型及纹饰

造型与纹饰二者密不可分,是鉴定瓷器的关键问题,抓住这两方面鉴定的可靠系数即可达85%,一般来讲,胎、釉、彩、款识、支烧方法只占很小的比重,但在某个时期有些器物则例外。

(1)魏晋南北朝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

这一时期的瓷器,其造型、纹饰与汉代陶瓷、青铜器有很密切的继承关系。西晋青釉洗,腹部有一条印纹饰,两面帖铺首衔环,具有明显的汉代特征。这类青釉洗出土数量很多。青釉三足尊,也饰有印纹饰,下为三个熊足,两面贴奔兽纹,另两面贴铺首,造型、纹饰也具有汉代特征。造型上多取自汉代铜器、陶器,壶、罐一类器物造型比较矮胖。装饰上也借鉴铜器,多于壶、罐、洗、碗等器物肩、腹部饰一条带状印纹装饰,间饰铺首衔环、兽纹等。

(2)隋、唐、五代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

隋白釉龙柄双联瓶,可谓北方白瓷的代表。双瓶相联,以龙为柄,龙张口,双双衔住瓶口,造型生动。此瓶胎色较白,质地坚硬,施釉不到底,釉层薄而微微泛黄。

唐代白瓷器物腹部丰满,平底。平底无釉是唐代瓷器的特征,青、白、黑釉都如此。到唐代晚期,出现少量圈足器物。

(3)宋、辽、金、元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越窑六瓣棱形壶,周身分六等分,通体刻划双复线莲花瓣,与其它窑不一样,是越窑宋代早期常见的形制。

(4)明清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

明清两代瓷器的造型更加符合实际生活的需要。瓶、罐、壶、盘、碗等器物都有多种形式。青花瓷器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历经四百年盛烧不衰。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青料并由此产生不同的色调效果与风格,这已成为判断瓷器年代的重要依据。

二、胎釉彩与制做工艺

胎釉彩对鉴定瓷器也是至关重要的。以同样造型的黑釉碗为例,从胎色上可以区别是定窑还是北方其它瓷窑的产品。定窑黑釉碗胎色洁白,与白定质地一样,这是其它任何瓷窑所无法比拟的。建阳窑黑釉碗除造型上有自己的特点外,胎也与其它瓷窑产品不同,因其含铁量高,胎呈黑褐色,釉面有兔毫结晶,是兔毫盏的主要产地。耀州窑系的青釉印花碗,陕西、河南、广东、广西都有,造型与纹饰基本相同,但从釉色上看,它们差别各异。广西容县印花碗以氧化铜为呈色剂,釉面呈绿色,少数呈红色,与其他窑使用氧化铁作呈色剂,釉面呈青色釉截然不同。唐三彩首先在河南巩县发现窑址,继而在陕西耀州窑、河北邢州窑陆续发现。从出土与传世的三彩器物看,以巩县窑三彩色调最为艳丽,造型上大同小异。福建浦城窑魂瓶多用褐彩装饰,与其他窑不同。

三、款识

款识指在瓷器上刻划或书写的文字。主要有纪年款、名家款、官家款、明清官窑款识等。纪年款指在器物上直接刻划或书写的年号名称及具体年数,如“赤乌十四年……”虎子,吴“永安三年”谷仓等,可直接了解器物的制作年代。纪年墓出土物也为我们鉴定瓷器提供了准确的下限年代。名家款唐代有邢窑“徐六师记”壶,巩县窑的“杜家花枕”、“裴家花枕”,宋金元磁州窑“张家造”枕。官家款有定窑、耀州窑与越窑带“官”字款器物一百余件;福建建窑“供御”、“进盏”铭文碗。明清官窑款识比较规范化,一般书写“大明××年制”六字与“××年制”四字款。明清两代御窑厂分工极细,多达72道工序,款识由专人书写,字体大体相同。从传世明清两代官窑瓷器可以看出正德后期与嘉靖前期款识字体出于一人之手,除正德、嘉靖四字外,“大明年制”四字完全相同。康熙晚期与雍正早期款识亦为一人所写,大清的“清”字写成“清”。

四、支烧方法

支烧方法对鉴定宋金时期瓷器尤为重要。如定窑首创的覆烧法被江南众多的瓷窑所仿效。刮圈烧法有陕西旬邑窑、耀州窑、山西霍县窑、河曲窑等,以金代瓷器最为常见。支钉烧法在南北方瓷窑广泛使用,有三叉形、圆饼形上凸起若干小钉,圆圈上凸出若干小钉或独立小支钉。数量有三、五、六、七个,多者达十几个,汝窑支痕呈小米粒形,磁州窑为长条形支痕。山西介休与霍县窑白釉器物十分相近,但从支钉数量上可以区分,介休窑为三支钉,霍县窑五支钉。

光华永存世·雍正粉彩


雍正粉彩粉润雅致秀逸柔和,它的美是那么清新动人,如阿罗多姿的美女,却让人不舍亵渎,回眸一笑,一抹嫣红令人难以忘怀,红颜易老,美人迟暮,只有雍正粉彩瓷器光华永存世间。

中华浩瀚的历史文明长河中,璀璨的文化此起彼伏,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给我们留下这绚丽多彩的文化。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瓷器的发明是汉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我们感叹瓷器的精美,也感悟瓷器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我们不难发现,瓷器满足了我们的生活的任何需求,不仅物质上,精神上也满足了我们追求美的欣赏需要。说起美,瓷器的美让人爱不释手,而创烧于清代的粉彩瓷器更是以独特的美征服了所有人,赢得了历史的瞩目。在瓷器世界中,粉彩是唯一能撼动青花霸主地位的瓷器,由于粉彩的色彩丰富、色调淡雅柔和,做工精美,自问世后,立即成为清朝皇室的新宠。

粉彩创烧于康熙晚期,兴盛于雍正、乾隆时期,尤其以雍正一朝制作的粉彩瓷器最为精美,造型、彩绘技法、纹饰图案等方面皆达到空前的水平。

雍正粉彩工艺:

雍正粉彩,以精巧细腻著称于世,具有皇家高贵艺术气息,华丽风格艳而不俗,造型繁的美感, 雍正时期的粉彩瓷器,无论在造型、胎釉和彩绘方面, 都得到空前的发展。粉彩的最大特点是用"玻璃白',打底,而五彩并不使用“玻璃白”。有些盘、碗类小件器物玲珑剔透,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雍正粉彩瓷器的装饰题材以花鸟、山水、人物图案为主。它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技法,突出阴阳向背,浓淡相间,层次清楚,富有立体效果,达到了粉彩瓷器的艺术顶峰。色彩浓墨淡妆,粉润柔和,被称为封建社会“瑰丽的晚霞”,它的美令人难以长时间直视,只能静静观赏。

专家介绍,当时的工匠对粉彩瓷的造型、色彩、线条的制作都非常讲究,从而成就了“雍正粉彩”的辉煌。而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首先是它的地釉质量好,无论白度还是透明度都超过了明代永乐的白釉。粉彩颜料除红、黑二色外,其他颜色在烧之前无法区别,颜料配制后必须进行试烧,合乎要求后才能正式彩绘,经低温彩烧后,色彩微微凸出釉面,彩面具有晶莹的光泽,有的粉彩纹饰的边际还显现出彩虹般的光晕。

雍正时期粉彩最美:

雍正粉彩的美要从雍正皇帝说起,世人都知康乾盛世,对于雍正朝知之甚少,其实雍正皇帝在位励精图治,学养深厚,文化艺术攀升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上承康熙,下启乾隆,盛世才出,由于雍正皇帝的这些功绩,粉彩作为康熙朝创烧的艺术品更是被真正的发扬光大。

《陶雅》中称赞:“粉彩以雍正朝最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艳夺目。”雍正粉彩瓷的呈色丰富多变,色泽明亮柔丽,彩料浓淡自然,粉质感强,鲜嫩璀璨,清雅秀美。在一件器物上用色达二十余种,同一种颜色又有浓淡深浅及阴阳向背之分,并且以油料调色,讲究彩料的层次变化,画面粉润柔和,突出画面的阴阳浓淡,富有立体感。

雍正粉彩升值空间大:

此外,由于雍正在位只有短短的13年,雍正粉彩存世稀少,十分难得。粉彩瓷器从2000年开始,价位连年飙升,一直以来其价格就占据清瓷中的金字塔尖。特别是那些系出名门、流传有序或被藏家多年秘藏、鲜有露面的旷世稀珍现身市场,便会掀起一波竞购狂澜。

2000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一件清乾隆粉彩花蝶如意耳葫芦尊以3304.5万港元成交;2002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一件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以4150万港元成交;中国嘉德2006年春拍中,一件清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盘口瓶以5280万元成交。2009年北京保利春拍中,一件清雍正粉彩过枝菊蝶九秋盘,以300万起拍后,竞价声四起,终于以1187万元的成交价拍出,创造雍正粉彩盘的内地拍卖纪录;2010年中国嘉德一对清雍正粉彩牡丹蜻蜓碗,350万起拍,经过近二十分钟的争夺,以三倍于估价的1176万元成交;2011年香港苏富比瓷器专拍中,在苏富比的香港拍卖会上,一只雍正官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以4150万港元的惊人价格拍出,更是创下当时清代瓷器拍卖的世界记录。有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拍卖市场上,共有23件雍正官窑瓷器的成交价格超过千万元,2013年4月8日,一件清雍正粉彩「蟠桃献寿」图圆盖盒最终拍出4380万的高价。

深圳鑫宝源提供的此件藏品,雍正款黄地粉彩龙纹天球瓶,圆口,颈部粗短,上阔下敛,球形腹硕大,砂底微凹。外口颈部布满纹饰,腹部装饰有云龙纹,云龙回首观望,张口怒齿吐舌,奋爪腾飞,遒劲威武,一展叱咤风云之态。鼻吻向上外翻,下颚胡须向后飞扬,两鹿角压低贴近向后飞扬的数屡鬃鬓,神采奕奕,惟妙惟肖,鳞片描绘精细,片片单独晕染;颜色绚丽,浓淡相宜; 笔法细致,极为流畅,画面生动传神,气势恢宏,一派皇家之势。龙纹为中国传统的吉祥纹饰,龙又进一步演变成至尊的王权。腹部龙纹大气磅礴,威猛雄壮,叱咤 风云,是雄心勃勃要干一番大事业的皇帝的象征。存世极为罕见,公私典藏不过数例,极具收藏价值。

“雍正粉彩”最具收藏价值

据业深圳鑫宝源首席销售总监涂总预测,今后几年,粉彩瓷的价格还将稳步攀升,其精品之作,更是升值空间无可限量。专家称,收藏瓷器,最好能收集到器型完整、造型独特、画工精细者,这类粉彩瓷器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并提醒市民,目前市场上已出现各个时期的新仿品和老胎新作粉彩画的粉彩器,选购时应细心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