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瑞比瓷砖 > 导航 >

元瑞兽钮荷叶盖罐遗盖鉴赏

元瑞兽钮荷叶盖罐遗盖鉴赏

瑞比瓷砖 古代瓷器鉴赏 古代瓷器足部鉴赏

2021-05-14

瑞比瓷砖。

元瑞兽钮荷叶盖罐遗盖

元代龙泉窑兽钮露胎刻花剔地荷叶盖罐的遗盖,高13厘米,外径32厘米,口径22厘米,鼓顶宽沿荷叶形。更为罕见的是盖钮造型——一只瑞兽,高6.5厘米,四肢蹬坐,昂首挺立,竖起大耳,龇牙咧嘴,怒目圆瞪,威武雄壮,极具震撼力。此件瓷器难能可贵之处在于露胎装饰工艺的应用,除上述瑞兽外,在盖面鼓起的部分采用减地刻花法,露胎浅浮雕三朵缠枝牡丹花,使得器物凸现露胎及造型新工艺展现在世人面前。

器物荷叶盖罐是元代龙泉窑创新器型,显现出威武雄壮。通过此盖可以想象全器应为高足有30厘米的龙泉窑大器。瑞兽做钮置于盖顶,体现元代蒙古族图腾崇拜。狼鹿氏族是蒙古部落。狼以机智、勇猛,配合默契,围斗猛兽,轮番作战,使人类产生对狼的尊敬崇拜,形成以狼为氏族标志的图腾。此罐盖瑞兽钮无疑就是蒙古族图腾“白狼”的造型,古代的图腾文化、氏族文明无处不在。这件荷叶盖罐的罐盖残件,把元龙泉重装饰的艺术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宋元窖藏瓷器荷叶形盖罐


荷叶形盖罐器形比较大,而且因为以荷叶形盖为美,而且不易保存,所以传世的荷叶形盖古董文物很少见,如今只见出土的宋元时期的荷叶形盖罐瓷器。荷叶形盖罐多产于元代龙泉窑,宋代产品仅见于金鱼村窖藏,因为器形优美,存世量少,故荷叶形盖罐故极为珍贵。

南宋龙泉窑青釉荷叶形盖瓷罐

瓷罐两部分组合而成。盖子口,荷叶形盖,盖边沿起伏作荷叶卷曲状,弧顶,中央有一蒂钮,盖内子口作圆唇。罐母口,直口,尖唇,唇下切削成斜沿。短直颈,圆肩,鼓腹,足胫处略内收,圈足,圈足内底再作一内凹式足圈,外墙斜削。胎骨厚重。除唇部和圈足外圈以外通体内外施梅子青釉,釉层肥厚,色泽莹润,釉面光洁平整。口沿、盖内沿、圈足足端等无釉处呈火石红色,圈足圆整,足端可见明显切削修整痕迹,未施釉处有少量的窑渣粘连。荷叶形盖瓷罐胎质洁白细腻,外施梅子青釉,釉色柔和淡雅,碧绿如翡翠,温润如春水,瓷器短颈、圆肩、鼓腹,盖中央隆起,有瓜蒂形钮,边沿起伏成荷叶卷曲状。

元代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

元代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盖呈覆荷叶状,钮作卷曲莲杆状把柄,置有子口。该荷叶盖罐为广口,溜肩,鼓腹, 腹下渐收,胫部略外扬,浅圈足,足部有一支钉点呈内凹状,圈足修胎工艺欠规整,胎呈浅黄色,见积釉斑。该器内见刷釉痕。

元代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通高36.8cm,纹饰构图疏朗,别出心裁,有别于众多元青花布局繁缛的特点。盖面的四向分别绘有鳜鱼、青鱼、鲶鱼及螃蟹一只,穿戏叶脉之中。盖罐口部绘二方锦地纹一周,罐身仅有三段纹饰,腹部为主体纹饰,绘两条云龙纹;肩部、胫部为辅助纹饰,肩部绘缠枝牡丹一周;胫部绘仰莲纹一周,莲瓣内填绘花头及垂珠纹,精美异常,包浆完美。

元代龙泉窑青瓷荷叶盖罐

元代青瓷荷叶盖罐高31.5厘米,口径24.7厘米,出土于济宁市中区东门大街路南。罐盖作荷叶形,盖沿的荷叶边曲线起伏平缓,钮稍高,器形高大,造型稳重。青瓷荷叶盖罐罐的胎体厚重,胎质坚硬,釉呈豆青色,釉质光泽肥润莹亮柔和。青瓷荷叶罐是浙江龙泉窑在元代新创的器型,明初仍在烧制。不过,明宣德时,盖沿起伏较大,盖钮隆起。元代龙泉瓷器多烧大件器物,其成型工艺、装饰技法都有很高的要求,它的烧制成功标志着制瓷技术的新成就。青瓷荷叶盖罐造型端庄大方,釉质色调素雅文静,达到了和谐完美的境地。

荷叶形盖罐出现于宋元之际,宋代荷叶型罐施釉比较厚重,到了元代元代荷叶形盖罐这种器形已经比较普及了,除了青釉以外还有元青花荷叶形盖罐,器形大小不一,到了明代荷叶形盖罐又不流行了,非常少见,而且明代器形较小,留足部位做法与元代不同,元代器形一般都器体做好再做上圈足,看上去器体与圈足之间有较大的空间,似双层底。明代则是挖足成形。

元代窖藏出土荷叶形盖罐


荷叶形盖罐因罐口覆有荷叶形盖而得名。从现有考古资料来看,荷叶形盖罐主要有银器、瓷器两大类。银制荷叶形盖罐最早见于唐代。如镇江市丁卯桥唐代窖藏出土了一件银质荷叶形罐盖,盖呈卷边荷叶形,写实风格较强,荷叶的蒂、茎、叶脉都一一表现,錾刻工艺精细,线条流畅细密。

瓷质荷叶形盖罐始见于河南辉县梅溪北宋墓,到元代时南北各窑都有生产。如江苏溧水县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工地元代窖藏出土龙泉窑青釉荷叶带盖罐(图1),高30、口径24、腹径30厘米;荷叶形盖,圆形钮;短颈,鼓腹,圈足;盖与罐腹饰数周弦纹。此罐胎体厚重,全器施釉,底部无釉,圈足一周呈火石红色,釉色青绿。考古资料显示,龙泉窑青釉荷叶形盖罐始见于南宋,兴盛于元代,衰落于明代。如新安沉船出土的元代龙泉窑瓷器达12000余件,其中荷叶形盖罐大大小小就有多件。元代龙泉窑在装饰风格上继承了南宋龙泉窑的装饰方法,同时又有自身的特色。在胎釉工艺上,胎料中掺入了更多的紫金土,提高了胎料中铁的含量,在二次氧化的作用后,器物的露胎部分,呈现铁锈红色。釉层从薄胎厚釉的多层施釉改变为一次施釉,釉色呈豆青、青黄色,豆青滋润如玉。

1985年,镇江句容县城东房家坝元代窖藏出土青花龙纹荷叶形盖罐(图2),通高31.5、口径20.5、底径18.6厘米;直颈,圆唇,溜肩,下腹内收,矮圈足;有盖(图3),盖钮损缺。盖呈荷叶状,以钮为中心,画有旋转状叶脉纹。罐颈部绘一周海水纹,腹部绘二龙赶珠纹,龙细颈,张口露齿吐舌,三爪刚劲有力,四周衬以蝌蚪形云纹。胫部饰仰莲纹。底部不施釉,见火石红斑,底釉白中泛青。此罐呈鲜丽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青花釉料有浓淡之分,勾勒线条较深,填色青花较浅,青花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料浓处有深色斑点,凹陷明显。线条边缘有晕化。

荷叶形盖罐有专家考证认为是酒具,兼具储器和盛器功能。如浙江义乌柳青乡一宋代窖藏出土錾刻人物故事图银片,其中1件錾刻“毕卓醉酒”故事,画面中除人物外,还有经瓶和荷叶形盖罐,作为酒器之用显无疑似。

元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


元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以钮尖为中心青花绘向心式弧线,盖面饰变体覆莲纹,花瓣内绘杂宝纹,盖沿绘卷草纹一道,外壁饰回纹一周。口沿绘回纹一周,颈部绘缠枝菊纹一周,罐身纹饰分为四段,中间两段为主体纹饰依次为云龙纹、缠枝牡丹纹一周,首尾两段为辅助纹饰,罐身首段绘变体覆莲纹一周,花瓣内填绘杂宝纹,末段绘变体仰莲纹一周,花瓣内绘变形花头和垂珠纹。

元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通高46.5cm,瓷器采用五段抖接成型。盖呈盔状,直壁,莲苞钮,内带子口。罐洗口,束颈,溜肩,肩部两侧各贴塑模印铺首一只,铺首口中穿铜环各一,鼓腹,腹下渐收,广底浅圈足,涩胎见旋纹、积釉斑。内壁荡釉法施釉,内底见刷釉痕。

收藏之珍青花精品,荷叶纹盖罐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此件荷叶纹青花盖罐,器型大气规整,釉色肥厚温润,青花画工流畅,青花发色晕染自然,浓淡层次分明,胎土细腻,底款规整,整体包浆老旧自然。此青花荷叶纹盖罐现由上海泓帛艺术品销售有限公司代为宣传,编号:ZX170638该藏品由藏友提供,如需咨询可联系公司客服部门,VIP客户可直接联系市场部负责人。

明清时期盖罐瓷器鉴赏


罐上加盖,俗称盖罐。瓷质盖罐始见于东汉,历代都有烧造,釉色丰富,种类繁多,而且盖罐器形也在改变,样子收藏介绍一下明清盖罐瓷器。

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盖罐

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盖罐,通高19cm,口径17cm,口径15.7cm。清宫旧藏。 罐直口,鼓腹,平底。盖折沿,拱顶,宝珠钮。通体青花纹饰,颈饰折枝朵花纹,肩饰莲瓣纹,腹饰缠枝莲纹,近底处饰莲瓣纹。盖钮饰莲瓣纹,盖面中心饰莲瓣纹,外层饰缠枝石榴纹。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此瓷器形制浑厚、饱满,纹饰工整、细腻。

明青花人物纹盖罐

明青花人物纹盖罐高42、口径17.2、腹径31厘米、底径21厘米,直口,束颈,丰肩,圆腹,足根部外撇,砂底略泛红。釉呈白中泛青,青花发色淡雅。将军盔形盖,宝珠钮。器身满饰纹,自顶至底共八组,腹部主题纹饰为两组人物图,分别为问道图和弈棋图,辅以云头、山石、波涛等,以云纹间隔。

法华莲塘图盖罐

法华莲塘图盖罐高34厘米 口径17.6厘米 足径21厘米。罐口微撇,短颈,鼓腹,圈足。带盖,宝珠形钮。器蓝釉地法华立粉画法粉彩装饰,并辅以金彩,器身、盖均通景绘莲塘图,并辅以璎珞纹、卷草纹等。外底施松石绿釉,并刻阳文“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莲塘图描绘的是仲夏时节的莲塘,一池清水,盛开的莲花,含苞待放的蓓蕾,均绘制得惟妙惟肖,给人以清新怡静的感觉。

莲花为花中君子,碧水、荷叶青青,谐音“清廉”,有“一品清廉”之意。璎珞原是用线将珠宝、玉石编串成多层次的装饰品,陶瓷器装饰璎珞形状的纹饰称为璎珞纹,宋元时期的瓷塑观音、菩萨多以模印或贴塑饰璎珞纹。明清时期,多见于青花、五彩

和法华器上,青花、五彩以描绘手法,法华器则采用立粉画法。

明代永宣时期,景德镇窑仿制陶胎法华,始烧瓷胎法华器,清代延烧,但官窑法华制品较为罕见。此器端庄秀美,形制较大,由于粉彩的使用,比明代器更显细腻华丽,为乾隆官窑法华器十分珍贵的艺术精品。

清代顺治青花花鸟纹盖罐

清代顺治青花花鸟纹盖罐,高47cm,口径20.6cm,足径20.4cm。罐直口,短颈,丰肩,圆腹,腹下渐收,砂底。伞形盖。罐通体以青花装饰,盖面绘牡丹、竹、菊图案,颈部饰倒垂的变体莲纹,颈肩交接处平行细线两周。器身一面绘一只长尾雉鸡独立于山石之上,仰首翘尾,似高声鸣叫;雉鸡上方盛开着两朵饱满的双犄牡丹花。罐的另一面绘有竹雀纹。

此罐胎体洁白,造型敦厚端庄,釉面光润,白中微微泛青。纹饰生动活泼,充满生机。青花蓝中泛灰,有水墨画之效果。由于顺治朝青花器传世品较少,因此,这件花鸟盖罐显得分外珍贵,是研究顺治朝瓷器的重要实物资料。

青花缠枝莲纹盖罐

青花缠枝莲纹盖罐,清宣统,通高50.5cm,口径22cm,足径20.7cm。

罐直口,短颈,鼓腹,腹下渐敛,近足处微外撇,圈足。附伞形盖,盖顶置宝珠形纽。通体青花装饰。盖面绘缠枝莲纹。颈部绘折枝桃间“寿”字,一长方形留白框内自右向左署青花楷体“坤宁宫祭器”五字。腹部绘缠枝莲纹。近足处绘变形莲瓣纹。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宣统年制”双行六字款。

此罐上所署“坤宁宫祭器”铭文已明确说明了它的用途,即这是一件宣统年间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坤宁宫萨满祭祀所烧造的祭器。

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


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

清代康熙朝(1662——1722),经济贸易发达,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器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

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

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

康熙青花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二、色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

三、造型。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盒、瓶、尊、壶、罐、炉、钵缸、香熏、笔筒等文具、挂钟等。

明成化斗彩凤纹天字盖罐鉴赏


明成化“天”字罐,多以斗彩为主,青花“天”字罐较少,笔者在拙文《浅说洪武初年‘天’字罐——收藏洪武初年天字罐有感》(下称‘洪武天字 罐’)一文己提到。因成化“斗彩”是在成化晚年才比较成熟,而对于“天”字罐上的“斗彩”工艺来说,己经很成熟,并且十分精美,所以说,成化斗彩“天”字 罐,应是成化晚年产品。 明成化斗彩凤纹“天”字盖罐(图1)(以下简称“凤罐”),通高12.4厘米(罐高10.8厘米),口径6.3厘米,腹径12.8厘米,足径8.6厘米。 该器质地细腻,体质轻薄,在室外自然光照下,手指在外壁(图2)和底部(图3)晃动,从内壁可见,另外在鉴赏和鉴定时,可看到用青花书写底款“天”字的笔 画外围的边缘,有浅淡青色范出,好似人们用毛笔在宣纸上写字时所看到的情景(图4),这种现象,是在仿品中很难办到的,这对鉴别真伪很重要。

该罐以“凤纹”为主纹饰,是比较突出和新颖的,也是较为少见的。成化“天”字罐(含斗彩与青花)的主饰纹,在‘洪武天字罐’中己用列表列举,多以龙纹为主饰纹(如海水云龙纹、螭龙纹、应龙纹等),兼八宝纹、宝相纹等,很少运用“凤纹”(含斗彩与青花)为主饰纹。

该“凤罐”因为其完好而幸存,展现在世间,所以人们又称其为“成化斗彩‘五凤’朝阳‘天’字盖罐”(图5)。如缺了盖子,或者说即使是罐体 四方都有凤纹而盖上没有凤纹(或缺盖)也无法称其为“成化斗彩‘五凤’朝阳‘天’字盖罐了。为什么?因罐的外壁四面各有一个凤,加上盖面上也有一个凤,才 构成“五凤”,便形成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各有一个凤,才构成“五凤”朝阳。例如:在山东景鸿堂2005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精选之二,其中有一件 明成化青花凤纹“天”字盖罐,完好。高11.3厘米,(〈收藏〉2005年12期)。此罐是凤纹,但未见盖上有凤纹 ,就无法构成“五凤朝阳”。

古人很讲究和谐、统一,只有和谐、统一,才得到涉调。而这个涉调,又是来自“五行”——金、木、土、水、火。在这个“五行”当中,它们之 间,既相生又相克。所以,古人认为,万物都要和谐、统一。大至宇宙,小至个人的人体,都应该是从这个“五行”中得到和谐、统一来涉调,人才能生存。这就是 阴阳家所说的天人合一的说法。不但阴阳家讲“五行”、应用“五行”,中医的理论也讲“五行”、应用“五行”,是通过“五行”的生、克使人体的五脏六腑得到 涉调,身体才无病,才能得到健康长寿。所以说“凤罐”有端庄、秀丽、吉祥、如意、平安、清吉之意。综观明成化斗彩“天”字罐,虽说它是以龙纹为主,但也末 发现有在一个罐子上有五条龙(如同“凤罐”那样装饰,当然有些缺了盖子,是永远都找不到)同时出现,可见此罐的庄重而稀有。再说,“凤”是女性的代表,在 古代的皇太后、皇后常戴“凤冠”,以及在解放前民间刚出嫁的闺女(新娘)的头上也有戴“凤冠”的习惯。这表示庄重而华丽。因此,“凤罐”和“凤冠”可以说 是一组同音(包括多音字)异物的两个词,“冠”字是多音字(可读“冠”(罐),比如“冠军”,也可读“冠”比如“凤冠”或“鸡冠”)。所谓异物,即“凤 罐”是以凤为饰纹的罐子,而“凤冠”则是女性戴上头的帽子。综观该“凤罐”,非寻常百性之日用品,而是宫廷和高层人物或大户人家之玩物或用品。因此,此罐 很可能是宫廷中的皇太后、皇后、贵妃们的玩物或用品无疑。可见足以珍贵。

用青花书写底款“天”字,其笔画外围的边缘,有浅淡青色范出,好似人们用毛笔在宣纸上写字时所看到的情景。是鉴别真伪的重要因素。

罐的外壁四面各有一个凤,加上盖面上也有一个凤,才构成“五凤”,便形成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各有一个凤(每个凤首都朝着东方),才构成“五凤”朝阳。故也称其为“明成化斗彩‘五凤’朝阳‘天’字盖罐”

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鉴赏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 故宫博物院收藏(保定窖藏调拨)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局部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局部

文图/西风

元代瓷器是中国陶瓷发展当中的重大转折点,在陶瓷装饰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器形多样,装饰手法繁多,釉彩各异,烧制技术是革命性的创造,开创明清和现代瓷器的新格局,以至于影响到世界陶瓷的发展。在元代瓷器当中,尤其能把青花和釉里红、绘画和雕塑集于一身,就要数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参见河北省博物馆:《保定市发现一批元代瓷器》,《文物》1965年第2期)的一对元青花花釉里红镂雕大盖罐了。目前所知,出中国大陆这对(一只调拨到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而外,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一只,犹太家族收藏家埃斯凯纳齐(鬼谷子元青花收藏者)收藏一只,基本就这四只。

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通高41cm,口径15.5cm,足径18.5cm。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罐盖顶堆塑坐狮钮。通体青花釉里红纹饰。罐盖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回纹各一周。罐身近口沿处绘青花缠枝花纹、卷草纹各一周。肩部绘下垂如意云头纹,云头纹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云头纹之间绘折枝牡丹纹。腹部四面堆塑双菱形串珠开光,开光内山石、牡丹、菊花等四季园景,以釉里红绘山石、花卉,青花绘花叶,纹饰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饰青花折枝莲花,与肩部云头纹相对应。近底处绘卷草纹及变形莲瓣纹,莲瓣纹内绘倒垂宝相花纹。罐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绘、镂、塑、贴等多种技法。青花、釉里红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造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了绘、镂、塑、模印、贴等多种技法。青花、釉里红在作品中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整体形成一种气度雍容而又花团锦簇的艺术效果。让我们不得不惊叹元代瓷艺大师们高超的工艺水准和艺术想象。

以前人们认为开光内花卉属于镂空,仔细观察其实不是,正确的属于模印贴塑,严格意义上的叫法是: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四季花卉贴塑盖罐。鉴于目前发现的此类器物很少,就是我在景德镇窑址区爬了好多年,包括国内很多地区的建筑工地,也很少发现这类残器标本(其他类的青花釉里红标本有发现)。这可能属于同一时段烧制的作品。首先,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镂雕大罐的有几个部分是模压成型,然后组合粘贴完成。整个过程不存在镂雕过程。青花釉里红烧制难度很大,青花钴料高温下相对稳定,而釉里红主要是氧化铜,高温下很容易挥发,所以要把这两种同时烧出来,没有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成熟的烧窑经验,是很难完成的。这也是青花釉里红比较少见的原因。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局部

回头我们再说说开光内四季花卉的问题,制作完毕,模具可能当时就已经废掉或者销毁,现在仿制复制这样的模具很难做到。因为原作都已打磨过和根据器物弧度做过变现,并且上过了釉。再加上收缩比难以把握,不可能复制出相同的模具来。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仿品都与原作相差很大,鉴定起来比较容易。为了更加清楚的看到这些特征,本人在2008年特意拍摄了高清晰图片资料,以便大家参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