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 导航 >

瓷器上的古代才女

瓷器上的古代才女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古代瓷器上的字体 古代瓷器上的草虫

2021-05-14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这些出类拔萃的古代女子敢于挑战世俗的偏见

“三八”国际妇女节是全世界妇女的节日。100多年以来,经过无数女权主义者的争取,妇女的地位和权力逐渐与男子同等,无论在商界还是政坛,都出现了许多呼风唤雨的女强人。在古代的一些瓷器上,也曾留下一些旷世才女的倩影。

清代无双谱人物罐班昭,瓷色洁白,光亮细腻。班昭一身素净的衣裳,西瓜红长裙,坐在一张印花的靠椅上,手里捧着一本书,表情宁静平和。图案的左边写着“班惠班”,右边写着“曹大家”。汉朝的班昭,字惠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博学多才的文学家,在其兄班固死后,奉旨入宫续写《汉书》并得到汉和帝的赏识,成为皇后和贵人们的老师,号称“大家”,因其丈夫姓曹,故后世亦称“曹大家”。

刻瓷才女上官婉儿,磁盘上的她身材修长,衣裙淡雅,略施粉黛,面容秀丽,发型高耸,乌黑如云。细长的手指一手执一把圆扇,一手握一卷书,目光低垂,仿佛在思考一个重大问题。在她身后的假山上,是一丛盛开的牡丹,大气而富贵。唐代的上官婉儿,是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的孙女,饱读诗书,才思敏捷,13岁即为才人,14岁被武则天召见并重用,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有“巾帼宰相”之称。

虽然在古代,女子的地位十分卑微,但是总有一些出类拔萃的女子,敢于挑战世俗的偏见,执着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在中国女权史册上,书写了自己的励志人生。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古代瓷器上吉祥画片图案寄托了美好寓意


古代瓷器上的图案各种各样,但是无非都是跟生活、官运和长寿有关的图案和画片,反应了古人对自己生活时代的美好祈福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二甲传胪进士及第

双鳌各夹持芦花、芦穗一枝。背甲玉色略青。

二夹传芦谐音“二甲传胪”,意寓科举及第。据《史记》索引,上传语告下为胪。科举时,殿试后宣读皇帝诏命唱名叫传胪。传胪之制始于宋代,进士在集英殿宣唱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唱,由閤门承接,转传于阶下,卫士六七人皆齐声传名而高呼,称为传胪。至明代,称会试第一名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至清则专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

【粉彩“二甲传胪”图鼻烟壶】

粉彩“二甲传胪”图鼻烟壶,清道光,高5.8cm,口径1.8cm,足横2.8cm,足纵1.7cm。

鼻烟壶小口,椭圆形扁圆腹,椭圆形圈足。腹部两面均以粉彩描绘两只螃蟹和芦苇、水藻。外底自右向左署矾红彩篆体“道光年制”四字横排款。

乍看这件鼻烟壶上的图案,似为常见的池塘小景,其实它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二甲传胪”,亦称“黄甲传胪”。我国古代科举甲科及第者,其名附卷末,用黄纸书写,故曰黄甲。清代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殿试亦称廷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名次分为三甲,一甲共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明代科举称第二、三甲中的第一名为“传胪”,清代则专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 另外,“胪”的本意为陈述、陈列,我国古代以上传语告下为胪,故“传胪”亦指科举时代殿试揭晓唱名的一种仪式。殿试公布名次之日,皇帝亲御太和殿,传胪官宣布第一、二、三甲名次,由阁门承接,传于阶下,卫士齐声传名高呼,谓之传胪。若再加以引申,“传胪”泛指科举及第。

由于螃蟹有坚硬之甲壳,而且《事物异名录•水族蟹》:曰:“蟹之大者曰蝤蛑,名黄甲”。芦苇之“芦”谐“胪”音,因此,古人常画两只螃蟹配以芦苇,寓意“二甲传胪”或“黄甲传胪”,藉此祝人官运亨通、前程似锦。

狮子纹也是我国瓷器装饰的常见纹样。古人认为狮子不仅可以驱邪纳吉、镇守陵墓,还能预卜洪灾,彰显权贵。

我国古代官制中有太师、少师、太傅、少保,官至极品。故常以一只大狮与一只小狮组成“太师少师”或“太师太保”,寓意为望子成龙、官运亨通。

同时,“狮”与“事”谐音,双狮寓意事事如意。

此外,狮子与莲花灯组合而成的“连登太师”;狮子配以绶带,表示喜事连连、吉庆绵绵;太狮踩绣球,则表示“统一环宇”。

象,瑞兽,厚重稳行,能驮宝瓶,故有“太平有象”、“喜象升平”之说,寓意天下太平、五谷丰登。

瓶上插有三戟,也叫“平升三级”,寓意官运亨通

鸳鸯卧莲象征美好爱情

鸳鸯卧莲又称“莲池鸳鸯”,此装饰题材象征美好的爱情。早在宋代定窑、景德镇窑、磁州窑器物上即普遍装饰鸳鸯纹。明、清两代的青花、五彩、斗彩瓷器上更是常见鸳鸯纹装饰。

【斗彩鸳鸯卧莲碗】

斗彩鸳鸯卧莲碗,清乾隆,高6.3cm,口径18.3cm,足径10.5cm。

碗敞口,深腹,直壁,腹下微内敛,卧足。内口沿书青花梵文一周,外口沿青花绘赶珠龙一周。碗内底青花双圈内与外壁均以斗彩绘莲池鸳鸯纹:池塘中涟漪微泛,荷花盛开,水草茂盛,鸳鸯或游弋其间,或于低空翱翔,彼此呼应,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色。足内施白釉,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白鹭,谐音“路”。莲花,谐音“连”。旧时科举考试,连续考中谓之“连科”。“一路连科”,寓意应试求连、捷,仕途顺遂。

此外,也有“芦苇”与“莲”图样的搭配。除因谐音外,还因芦苇生长,常为棵棵连成一片,取“连科”之意。

喜鹊、芦苇、莲花搭配,寓意“喜得连科”。

一品清廉 为官清廉的寓意

故民间多用一茎莲花象征“一品清廉”,希望从政者廉洁清正。

粉彩描金云蝠纹赏瓶,清宣统,高40cm,口径10.2cm,足径12.7cm。清宫旧藏。

瓶撇口,长颈,圆腹,圈足。瓶外壁通体以粉彩描金装饰。腹部主题纹饰云蝠纹,肩部两道金彩弦纹之间以粉彩描绘宝相花间以金彩篆体团“寿”字。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宣统年制”六字双行款。

粉彩描金云蝠纹赏瓶瓶式一般用于皇帝赏赐,故曰“赏瓶”,系清雍正时期的创新器型,一直延续烧造至清末宣统朝。雍正至咸丰朝多以青花缠枝莲纹作主题纹饰,因“青莲”与“清廉” 谐音,一品,为古代朝廷之大官。青莲,谐音“清廉”,又有“出淤泥而不染”之意象。故皇帝赐给臣下,是希望其能“为政清廉”。体现了古代封建最高统治者对臣下的要求。

五蝠捧寿寓意长寿康宁

一种装饰图案。在圆形的寿字周围环绕5只蝙蝠,利用蝠与福的谐音,寓吉祥福寿之意。

黄地粉彩五蝠捧寿团纹盅】

黄地粉彩五蝠捧寿团纹盅,清同治,高3.4cm,口径6.5cm,足径2.6cm。

盅敞口,弧腹,圈足,足内红彩楷书“同治年制”4字款。外壁为黄地金彩篆书团“寿”字,间折枝桃、“卍”字符纹,团“寿”及“卍”字符纹以红彩勾边,内填金彩,5只蝙蝠环绕其周,以蓝彩描金绘制,口沿饰金彩。

鹤鹿同春

“鹿”取“陆”之音;“鹤”取“合”之音;六合,指天地四方(天地和东南西北),亦泛指天下。

花卉、松树、椿树等图样,寓意“春”。

鹤鹿同春,即是“六合同春”,寓意天下皆春,万物欣欣向荣。

松鹤延年 寓意老人长寿

松,百木之长,长青不朽,是长寿和有志有节的象征。

鹤,为长寿之鸟,传说晋时,辽东的丁令威,学道后化成鹤仙。

故有“松龄鹤寿”“松鹤长春”“松鹤延年”的吉祥寓意。

【青花云鹤九桃纹盘】

青花云鹤九桃纹盘,清雍正,高5.1cm,口径21.5cm,足径13.5cm。

盘口微撇,弧腹,圈足。盘内外青花装饰。盘内饰桃树一棵,结9枚硕桃。外壁绘8只飞鹤,间以带状云纹,近底处为海水江涯纹。外底双圈内署“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

此器青花浓艳,线条流畅,纹饰寓意吉祥,是为皇帝祝寿之器。

从这些瓷器上的图案,可见古人一生的缩影,从出生,到考取功名,到位极人臣,都反应在这一件件瓷器图案上,可见古人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瓷器上为什么会出现圣经故事?


景德镇窑青花轮花纹绶带耳葫芦扁瓶

“在明末清初时期,中国每年至少有上百万的中国瓷器行销到国外,在西方人眼中,拥有中国瓷器已经成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西方人将自己的审美与需求融入中国瓷器,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新的风格与样式的瓷器。

“在明末清初时期,中国每年至少有上百万的中国瓷器行销到国外,在西方人眼中,拥有中国瓷器已经成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西方人将自己的审美与需求融入中国瓷器,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新的风格与样式的瓷器。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碗

存世量大国内博物馆收藏少

何为贸易瓷?据上海博物馆瓷器部主任陆明华介绍,古代销往海外的中国瓷器,我们过去多称为“外销瓷”,而国际上惯用的名称则是“贸易瓷”。学界对这种贸易瓷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缘起于海外沉船的发现及打捞,1976年的韩国新安海底沉船、1980年后印度尼西亚海域哈切尔沉船等相继发现以后,海外有不少专家学者开始研究沉船及打捞物品。

本次上海博物馆的展览将展出163件明清时期的贸易瓷,其中有114件为上海博物馆馆藏,49件为故宫博物院馆藏,分为明、清两部分进行展示。相较去年在故宫博物院展示时的109件展品,此次展览增补了不少可看性的瓷器,在外销欧洲、外销日本和清代广彩瓷器方面都做了增补。

景德镇窑青花楼阁花鸟纹花口盘

据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介绍,贸易瓷存世量很大,但是国内的博物馆收藏贸易瓷的不多,许多瓷器当时就出口了,中国国内几乎就没有。上海博物馆早在二三十年以前就关注到贸易瓷并且非常注意这方面的收藏。

“那时候国外掀起了研究所谓的‘转变期瓷器’的热潮,国内研究这方面的专家非常少,一次在美国召开了大规模的‘转变期瓷器’研讨会,与会的中国学者就是上博老馆长汪庆正,汪馆长回来后感慨说这是非常重要的时期,景德镇瓷器从明代风格转变到清代风格,我们所说的‘转变期瓷器’实际上包含了当时为了外销而有意识得改变某些传统风格而烧造的瓷器。”从那以后,上海博物馆就比较有意识地开始收集这方面的资料。

上海博物馆所藏明清两代贸易瓷器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集中来自西亚地区,主要是叙利亚;二、荷兰收藏家倪汉克捐赠,来自于欧洲;三、馆藏品,不少是早年回流,也有部分受赠品,还有的是不同时期征集于海外。而之所以选择在去年和今年与故宫博物馆联合办这一展览,是因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重要藏品是近几年、近阶段新近填充入馆的,展品中有近一半是首次在上海展出。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吕成龙则介绍,故宫博物院所藏明清贸易瓷来源一部分是接受捐赠,比如来自于南洋爱国华侨韩槐凖的捐赠;二是故宫博物院在国内外征集采购;三是由上级部门拨交;四是清宫旧藏中有零星的几件外销瓷。

景德镇窑红地描金青花缠枝蕃莲纹碗(一对)

明清时期中国瓷器行销世界

至迟从唐代开始,中国陶瓷已大量销往海外。宋元时期,贸易陶瓷的烧造窑场遍布东南沿海。明初海禁严厉,通过“朝贡贸易”输出海外的陶瓷数量有限。明代陶瓷的大规模外销始于明中期,自成化、弘治起,大量中国陶瓷经由私人贸易运往东亚、东南亚一带,并通过转运销往南亚、中东等地区。正德以后,随着新航线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人相继开展对华贸易,欧美地区成为中国瓷器的全新市场,贸易格局自此改变。

明末清初,欧美地区已成为中国陶瓷最重要的外销市场,这一贸易格局在清初社会稳定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强化,而贸易的主导权则在不同国家之间转换:17世纪,葡萄牙对华贸易衰落,荷兰后来居上,在中西陶瓷贸易中独占鳌头;18世纪,荷兰的优势地位又逐渐被英国所取代;此外,法国、瑞典、丹麦、美国、奥地利等国,都曾来华从事瓷器及各类商品贸易;与此同时,传统的亚洲区间贸易仍在延续。

漳州窑红绿彩团花阿拉伯文盘

“应该说在明末清初这一时期,每年都至少有上百万的中国瓷器行销到国外,这个数量相当大,在西方人眼中,拥有中国瓷器已经成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吕成龙说,仅举几个例子就可以体会中国瓷器外销的规模:1984年哈彻发现了“哥德马尔森号”沉船,并从沉船上打捞上来23.9万件中国瓷器,这些从沉船上打捞上来的中国瓷器当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时引起轰动; 1999年哈彻又从泰星号沉船上打捞上来35万件中国瓷器,主要为福建德化窑瓷器……可见当年中国瓷器外销盛况。

景德镇窑青花人物故事图把杯

传统风格与异域风情并存

在观看展览时,我们时常会发现,中国式样的器物上描绘的却是典型的西方纹饰,又或者明明是中国传统的图案却被烧造在完全西式风格的器皿上,这便是贸易瓷有意思的地方。

据陆明华介绍,相较于明清时期的贸易瓷,唐、宋、元时期的贸易瓷与国内传统瓷器在风格和式样上差别不是很显著。明清以后贸易瓷的风格和式样就显著得区别开来了,有些一眼就可以看出是贸易瓷,因为到后期他们觉得需要自己的样式,很多异国情调和西洋元素的内容被糅合进来。

景德镇窑青花开光水禽图盘

“比如景德镇窑青花仕女图花口碗,它上边的图案跟国内器物上的差不多,仕女也是中国传统的题材,但当图案按照西方思维进行组合排列之后,其风格就异域风情了,国内的器物不会这样出现那么多仕女,最多中间突出一个仕女,旁边由其他进行烘托”,陆明华说。

“文化的影响是相互的,他们保留了一些我们传统的内容,又融入他们自己的文化。比如我们瓷器上常用花卉是菊花,他们常用的是郁金香;再比如明中期的大碗,这种大碗在国内基本不见,就是为了出口而专门制作的;还有一些器物很可能图案纹饰是中式的,造型是根据当地需要来制作的。”

元代以后中国就有了专为外销而做的瓷器,最典型的如元代大碗,还有比如此次展览中由荷兰倪汉克捐赠的景德镇窑青花如意花卉纹香薰、景德镇窑青花果树纹油醋瓶等,这些器物造型完全根据西方人的需要制造。还有一类是“纹章瓷”,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是外销瓷,因为它是特殊的订制产品,瓷器上有欧洲家族或者军团的徽章。

景德镇窑青花果树纹油醋瓶(一对)

景德镇窑青花鹿特丹暴动图盘

景德镇窑广彩圣经故事图盘

景德镇窑广彩人物图大碗

景德镇窑青花五彩花卉纹瓜棱盖罐

景德镇窑青花花卉纹菊瓣壁瓶

瓷器上的花押款


以青花绘出云纹和海水纹,以釉里红绘出龙纹和火珠纹,画面中的红蓝两色交相辉映,显得格外艳丽。在足底用青花绘出一支和一块银锭,并围以双圈,此种款识为清代瓷器上常见的“必(笔)定(锭)意”花押款。

瓷器上的花押款,又称花样款、记号图片款、图案款等,是指落于瓷器底部的非文字的图案标记,常见于景德镇的民窑瓷器上。“花押”的本意是指在文书契约上的签字或代替签字的符号,被用作取信于人的凭记。花押的使用在唐代已经出现,在元代达到兴盛。由于花押广为流传,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瓷器生产上。花押款瓷器在明代就已经出现,清代康熙、雍正时期广为流行。清初民窑瓷器上很少书写年号款,却流行花押款,这应该与当时官方的规定有关,如《浮梁县志·陶政》中就有“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残破”的记载。明清时期的花押款常见有以下这些图案:

第一类是佛教图案,如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等;

第二类是道教图案,如还魂扇、宝剑、葫芦、花篮、渔鼓、笛子、荷花等;

第三类是动植物图案,如龙、凤、鹿、龟、鹤、松、竹、梅、灵芝、瑞草、艾叶等;

第四类是博古图案,如八卦、太极、八宝、八音、琴棋书画等;

第五类是“豆腐干”图案,即在双重方框内绘横竖相间的线条;

第六类是“四朵花”图案,即在双重圆圈内绘四个似字非字的图案或四个花朵。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方法一:请点击右上角或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方法二:如果您想每天接收我们的资讯,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并关注我们---------古董文物鉴定、拍卖、交易、征集(香港、大陆欧美等全球拍卖)金牌艺术品经纪人马经理:159-6266-9577送拍邮箱:[email protected]本站微信公众平台欢迎您的关注

传承中华文化,开发历史价值微信订阅号:mjj199312名称:时间里有价值

古代定窑瓷器的模具


古定窑遗址出土的定瓷模具及其残片,均为陶瓷制品。模型有单模和合模,可分为外印模具及内印模具两种。模具大多经800°C以上素烧陶胎,少数素烧温度达到1200°C以上为瓷胎,古代模具的制作是在半阴干的胎泥上雕刻后入窑烧制,如果烧制温度低于950°C,一般收缩在3%左右,超过950°C时坯体大量收缩,最高可达13%左右,这是第一次收缩;当模具制好后,用于印制的坯体入窑烧制成品时,高温下又有13%左右的收缩现象,这是第二次收缩。

内印模具:多为盘碗类模具,可分为晚唐五代简单出筋模具及宋晚期金代繁深复杂构图严谨的盘碗类模具。

外印模具:如枕类、人物类、粉盒类等,部分印完后又用刀类工具加以修饰。

宋晚期金代模具有一共同特点:图案题材繁深富丽,多取材于定州缂丝图案,可模具的艺术风格与缂丝却是极大的差别。线条粗犷、肥润,构图也不甚规整,整体看来有几分憨拙,很难让人与宋朝的纤细精巧及定窑印花器物的美观精致联系起来,模具与同时代的缂丝,绘画相比甚至有几个拙劣。而现今仿品石膏模具,从材质来看,吸水性好,并不逊色古代陶瓷模具,而且雕刻的十分精细、漂亮,构图也充分体现宋代纤丽婉约有些极尽缂丝、宋画神韵。

清朝瓷器上的龙纹变化


清朝,由于皇帝的偏好,瓷器工艺发展迅速,各种彩绘瓷器应运而生,龙纹装饰也成为陶瓷的流行元素,然而随着环境的变迁以及帝王的喜好,陶瓷上的龙纹装饰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清初,龙纹形象还离不开明末的遗风。例如,顺治时期,龙为张牙舞爪,头细圆,上下颚长,上颚突起,如意状鼻,鼻翼两侧对称的长须向前起舞,头毛成蓬上向竖。但龙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龙爪紧紧相靠,而是距离较大,向鸡爪形状发展。故人们称清代的龙爪为“鸡爪”。

清初的康熙、雍正、乾隆,是封建社会“回光返照”的时期,龙纹以新的形象出现。这时的龙首变化很大,过去长长的“猪咀”缩了,显得下颚比上颚长。康熙时龙口形略带圆,雍正时则显方形,张口的龙,舌随下颚伸出,舌尖上卷,不像明初的戟状,也不像明后期的匕首状。上下颚的须,康熙时呈锯齿状,以后则分两边,或分成两束长密的羊须状。上颚鼻翼的两侧,长出特别长而卷曲的须。头部的角,长而显直且分叉,比过去显大,雍乾后期角的分叉则成山字形。明代龙头毛是成束的疏毛,呈向上或向后斜上冲势;这时的头毛细密成蓬(康熙时还有向后斜冲,后期则向后垂或向两侧分向),为了绘成老龙形,下颚都有细密鬃须。龙的眼睛,康熙时略长形,雍乾后则显圆。龙的爪,已不似明代鹰爪,五趾相靠成“风车”状。其时的龙爪,拇趾与食趾相距较大,趾甲显得细小,没有元、明时的三角形那种锋利感。所以,清代龙爪给人以有形无力之感。

这时所绘的衬托云纹,其朵云的尾云不大清楚,呈长长的块状,或在尾中长出几大块,一头三尾的,给人印象是两条尾成了两翼。或把几个朵云画在一起,成一枝灵芝状。艺术造型比前朝差矣。

雍正以后各朝,仿明代龙纹也有,但仅在龙咀绘成猪咀,其它则是清代形态。清末的龙纹,其精神大不如前的威武、健壮了,显得腰硬,老态龙钟,四肢无力。以前的龙体盘曲程度大,有三波九折之美,而清末时盘曲少了,故有腰体硬直之感。体上的鳞片也不像前朝的一片一片绘上去,而是绘成网状,再在其中加上小点。有的更粗糙得只绘网纹,不加小点。龙爪也不像前朝的有骨有肉、骨节清楚,此时的龙爪仅是直直的向左右伸出,没有动的美感。

清末龙纹喜欢衬以火宝珠、火焰纹、朵云、花卉等。朵云也由过去的一头几尾变成二头一尾、三头一层;或在尾中长一头、二头。纹饰设计到描绘都显得简单粗糙,工艺大不如前。

充满智慧的古人把他们对龙的这种信仰用各种形式来体现,无论是在古建筑、玉器、青铜、陶瓷、家具还是绘画等古器物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大量龙的形象。了解龙纹的演变,对正确判断历代陶瓷器物年代将会有大的帮助。

瓷器上的“香山九老”


隐山遁水一直是中国历史上文人居士晚年向往的一种具有恒久魅力的文化行为,香山九老的形成记录了这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方式,也给自然山水风光打上了浓厚的人文印记。相传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白居易邀胡杲、吉玫、刘贞、郑据、卢贞、张浑、李元爽、禅僧如满八位七十岁以上友人于洛阳龙门香山寺相会结成“九老会”,饮酒赋诗,歌舞弹唱,并为每人写真画像。此举彰显诗人尊老敬老之情,对后世影响极大,被称为“香山九老”,亦称“洛中九老”“会昌九老”。在九老中,白居易最小,在香山立会那年74岁,而最长者李元爽136岁。有关香山九老的题材,从唐开始就非常兴盛,在瓷器、画卷、雕件上都多有体现,使得这种具有历史典故的题材能够较好地继承下来。

广西博物馆藏清乾隆粉彩山水人物图螭耳大瓶(图1),就是其中一件代表器物。此器体型硕大,高71.8、口径20.5、底径23.3厘米。画面中的九位老者面容慈祥,均为文人墨客姿态。有的在苍松翠柏下下棋,有的在吟诗作画,有的站在松柏下畅谈,有的抱琴弹奏,有的对天仰望。每位老人身旁都伴有童仆,或端茶侍奉,或煮茶温酒、备办佳肴,或侍候笔墨,或聆听长者论道。图绘以石径和松柏为主线,整体上看,瑞松摇曳,梅花绽放加以点缀,远处瀑布飞流,仙雾缭绕,环境清幽淡远,实为人间的“桃源仙境”。

拍卖市场上,香山九老题材的作品也不在少数。如这件中国嘉德2012年3月份拍卖的明崇祯青花香山九老图笔筒(图2)。笔筒高23.7厘米,直壁深腹,口径宽广,近底处削胎一周,形成双层台阶状底足,此为转变期瓷器典型修足方法。胎体坚实,釉色柔和,底部无釉处可见白皙胎体,宛若婴儿肌肤,通体纹饰以青花绘就,发色淡雅清新,画面以松柏、翠竹、祥云、奇石为背景,描绘九位高士于林中文会雅集,其中四人围坐于案前对弈观棋,其余五人闲坐于草地之上,或吹箫、或击板,或抚琴、或弹唱,一派悠然自在之情,尽现于其中。林间桌前还有四童子弯眉笑目,斟酒持巾,从旁伴侍。从画中人物数量及情景分析,本品所绘故事正是“香山九老图”。该器当时的成交价格89.7万元,价值斐然。在2017年北京翰海四季拍卖会上,一件清光绪浅绛彩香山九老瓷板(图3),也曾留下43.7万元的成交数据。该瓷板画面上,只见绿阴笼罩的崖壁一隅,九老面容和蔼地聚在一起观赏一幅八卦图,言谈交流间,尽显畅快舒宜。

清代瓷器上的阴阳之道


清代对《周易》的研究、注释是历史上三个高峰之一,另外两时期分别为汉代和宋代。由于政局相对稳定,出版业的发达,清代学者对“汉易”多有辑录,注家蜂起。由于《四书》《五经》为元明清的钦定教科书,明代又是立朱熹学说为国教的朝代,凡是朱熹评注过的《四书》《五经》都成了科举必备。对《周易》深有研究的程颐、朱熹的“程朱学派”严重影响着元明清三朝。以至清代对周易研究“呈一时之盛著作甚丰”。有人初步统计,解易之书达150余种1700多卷,但清人的成绩主要是在对“汉易”“宋易”的整理、校勘考据上。

在清代景德镇瓷器上多有《周易》内容的太极阴阳鱼图案(见图),佐证《周易》在清代已经深入民间。今人亦会说《周易》是一本占噬、算命的书。

乾隆时期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一则关于算命神算的事例:清乾隆年间,在河北献县留福庄有一个木匠,由于家境欠佳,一直未能娶妻,有一次他找了一个算命先生算下几时开婚运。先生测算后对他说:你从留福庄向西南方走100多里路,有一位某甲,今天要死了,他的妻子命中注定将来要嫁给你。这木匠对先生的话将信将疑,但还是照听,上路一试。到目的地后在一旅店住下,碰到一个本地人,向他打听某甲的住处,那人问他找某甲何事,木匠便把自己的来意告诉这个人。没想到“冤家对头凑热”,此人正是某甲,听到木匠这样的胡言乱语,勃然大怒,抽出腰间的佩刀要杀木匠。“三十六计逃为上”,见势不妙的木匠急忙跑到旅店的后院,翻墙而去。

某甲追到后院,找不到木匠,以为被店主藏起来,要闯进店主内室搜查。店主当然不依,两人发生争斗,刚好在气头上的某甲一刀结果了店主的性命,自己也被官府捕而杀之。因找不到百里之外的木匠,此事就此搁下。

事过后一年,有一位老夫人和一男一女路过献县,那男的是老夫人的小儿子,那女的是男的寡嫂。那老夫人突然暴病而去,一男一女无钱埋葬,小叔子准备卖嫂葬母,那女的无奈,只能勉强从之。

当时那位木匠尚未婚配,有好事者从中撮合。娶了这位寡嫂为妻。婚后,木匠打听起妇人的前夫和家况,原来她的原夫就是算命者所说的某甲。如此妙算,如此姻缘,连纪晓岚都连连感叹。

清代阮元编辑《十三经注疏》将《周易》排在第一位,清代乾隆时期编撰的《四库全书》同样将《周易》列为第一部经书。正如《四库全书·经济·易类小序》说的,“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它是上古时代古人思想的真实反映,不仅包含古代农牧渔、手工业等方面的生活内容,而且包含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思想内容。正因如此,历代学者面对这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典籍,曾终其一生,孜孜以求,探索解疑,为后人留下不朽之著。清代著名学者皮锡瑞感慨“说《易》之书最多,可取者少。”由于《周易》内容高深、博大、宽广,可以说是“学易者如牛毛,学成者如牛角”,以致被今人以迷信玄者之学而一票否决。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它是唯一一本被儒家、道家都信奉,佛家也借助它解释自己理论的著作。

瓷器上的“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陶塑“嫦娥奔月”陶瓷装饰盘

刘善文

又到中秋佳节,丹桂飘香,不妨在陶瓷中把玩聆听“嫦娥奔月”的故事,品味富有诗情画意的节日,别有一番情趣与韵味。

“嫦娥奔月”重工粉彩薄胎皮灯。薄胎皮灯又称宫灯,是景德镇著名传统工艺中久负盛名的特种工艺产品薄胎瓷的极品之一。纯手工制作,其胎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这件“嫦娥奔月”重工粉彩薄胎皮灯,高28cm,直径18cm。作者配以重工粉彩嫦娥奔月图,云彩线条勾勒流畅柔美,富有动感,人物衣服飘举,盈盈若舞,衣纹以红色点染出层次,人物面部表情丰富,情感自然流露。由于其胎薄如蛋壳,内置光源,画中明月皎洁,人物隐于云间穿行,若隐若现,可见作者设计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

“嫦娥奔月”陶塑,是当代作品。该陶塑长37cm,宽18cm,高56cm。作品采用雕、刻、捏、捺等多种的石湾传统的技艺,呈现岀祥云舒卷,瑞气升腾,嫦娥怀抱玉兔,表情忧郁,勾画出月宫中的嫦娥寂寞与对人间亲人的思念之情。陶塑造型别致,晶莹剔透,设色明朗,布局精巧,制作细腻,线条流畅,神态逼真,人物塑造栩栩如生。动中寓静,静中含动,情趣盎然。作品彰显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寓意着华夏民族祈求团团圆圆,幸福美满的愿望。

“嫦娥奔月”陶瓷装饰盘,为景德镇现代陶瓷工艺品,直径35cm,配有龙头架底座,大气典雅。盘沿花纹修饰,画面以黄色为底衬,勾勒出银光月色,宁静之美。描绘出秀发如云,高挽发髻,细眉凤目,容貌端秀,身材窈窕,美丽而善良的嫦娥形象,裙袂飘逸,舞姿曼妙,构成一幅“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的画面。画师敷彩严谨,色泽庄重艳丽,画工秀逸,线条柔和自然。天女身形婀娜多姿,雍容华贵的神韵和古典之美呼之欲出。盘中楷书苏东坡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