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宋代官窑瓷器鉴别和特点 > 导航 >

宋代瓷器的特点及鉴定

宋代瓷器的特点及鉴定

宋代官窑瓷器鉴别和特点 古代瓷器的特点 古代瓷器的艺术特点

2021-05-14

宋代官窑瓷器鉴别和特点。

宋代瓷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现时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很多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占大多数。宋代陶瓷窑以材料,工艺分很多瓷窑系,有时一个地区出现很多窑系,从生产性质而言,有官窑与民窑之分。以地域而言,受唐朝制瓷业影响,有“南青北白”之说,南方以越窑、龙泉窑、景德镇影青等青瓷为主,北方以邢窑、定窑等白瓷为主。宋代瓷器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使用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当时的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

一胎釉: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形成了一些著名的窑系:其中最著名的为: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当时只有官窑瓷器为朝廷使用,其它窑系挑选精品为朝廷官家使用,剩下的为民间使用。

例如:

1汝窑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其釉色,如雨过天晴,温润古朴,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氧泡,在阳光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莹润如堆脂的质感。

2官窑瓷器选料精细,用料考究,胎质细腻,胎色呈紫黑色,足边及口沿釉薄处呈紫褐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釉厚如凝脂,釉面莹润如玉,光泽柔和。釉面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黄等多种。釉面纹片是官窑器物的特征之一。

3哥窑器物胎色较深,胎质细腻,足边及口沿釉薄处也可见深色胎,制作工艺精湛,装烧方法亦采用支钉支烧或垫烧,一些盘炉器物的足底有极为规整的圆形支烧痕。釉色以青灰、米黄为多,釉质肥润,釉面有细碎的片纹,纹分两种,一种开较大的黑色片纹,另一种是在黑色片纹中又开细小的黄颜色片纹,俗称“金丝铁线”,是哥窑器物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满布断纹,那有意制作的缺陷美,瑕疵美。

4定窑定瓷胎质坚密、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媲玉。定窑以装饰见长,其刻花奔逸,印花典雅,辅助以剔花、堆花,各得其趣。定窑以白色为多,之外有红、黑、紫、绿诸色。

5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如行云流水的窑变色釉;钧瓷以釉色窑变见长,素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双”的特点。同样的釉色,入窑经1350度高温烧成后,每件瓷器呈色不一样,并出现人们意想不到的景观效果。

6景德镇窑景德镇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独特风格,早以“假玉器”之美称名冠天下。

7龙泉青瓷基本上是在胎体采用刻划技法,瓷器通体施釉,光色无纹,以釉色与造型取胜,龙泉青瓷晶润的梅子青极具特色。

8黑瓷的油滴、兔毫、鹧鸪斑、玳瑁等斑驳多瓷的结晶和乳浊釉。

9磁州窑磁州窑以黑釉剔花瓷和铁锈花瓷著名,黑釉剔花瓷是在上有黑釉的瓷胎上剔刻纹饰,将纹饰以外的黑釉剔去,留出原始白地,烧成后黑白对比分明,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装饰效果。

10耀州窑耀州窑瓷以刀代笔的刻花装饰最为精湛,运刀挥洒如行云,刀下线条如流水,讲究一气呵成,刻成后纹饰奔放遒劲,线条活泼流畅,立体感极强,再施以透明的青绿色釉,烧成后更显器物淡雅秀丽,格调高峻。装饰技法以刻、印、划、雕、堆、镂空为主。

二器型:宋代各窑系烧制的瓷器品种繁多,有瓷塑、枕、腰鼓、碗、盘、碟、洗、砚滴、瓶、壶、罐、钵、盏、托、尊、盆、奁、唾壶、渣斗、炉、香薰等,造型大器,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民间瓷窑的作品则是具有经济大方、实耐用的特点。

三纹式:宋瓷的纹饰题材极其丰富,花卉是主要装饰内容之一,山水纹、婴戏、龙、凤、麒麟、鹿、鹤、兔、鸭、游鱼、鸳鸯、花鸟等题材;云头、钱纹、回纹、卷枝、卷叶、曲带、莲瓣多用于器物间饰的边饰。北方民间瓷器的纹样装饰具有主题突出,构图完整,自由奔放的简练豪放的特色,具有北方人的特点。

如何鉴定真假宋代瓷器

1。胎釉:真品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仿古瓷往往做假去掉浮光。去掉浮光的方法主要有:

(1)用酸,碱浸等去新瓷光,回使瓷器釉色苍白,人为痕迹明显,与宋代瓷器釉色明显不同。

(2)用兽皮等物打磨,在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可见无数平行或规则的细条纹。

(3)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或其它化学药品处理,釉色不正,同真品有很大的区别。

器型:真品造型大器,自然,富有时代特色;仿品造型别扭,特意模仿痕迹明显,具有很多不是同时代特点。

3.纹饰:绘花或刀法自然流利;仿造者生硬,做作,呆板,绝无真品纹饰那种挥洒自如的流畅感,而处处留下临摹仿照的痕迹。

4.出土的古瓷土锈进入釉里,一般土锈都在釉薄之处;仿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洗之即可。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宋代的瓷器,鉴定,拍卖


宋朝瓷器,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汉族劳动人民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景仰的丰碑。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破南青北白”的局面

2、品类繁多,器型多样。最受欢迎的有“梅瓶”、“玉壶春”等

3、釉色优美,以典雅含蓄,高贵朴实,有类玉的效果,以单色瓷为主(除钧窑)。体现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有明显的民族精神体现。

4、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造型,色彩,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

从造型的角度分析,宋瓷的器形较之前代更为丰富多彩,几乎包括了人民日常生活用器的大部分:碗、盘、壶、罐、盒、炉、枕、砚与水注等,其中最为多见的是玉壶春瓶。总的说来,民间用瓷的造型大部分是大方朴实、经济耐用;而宫廷用瓷则端庄典雅、雍容华贵。最能反映皇家气派的是哥、官、钧、汝与定窑口烧制的贡瓷,最能体现百姓喜乐的是磁州、耀州窑口烧制的民间瓷品。

通过瓷器贸易,影响全世界,让中华文明传遍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世界上的瓷器都是仿宋瓷器。宋代是中国瓷器的鼎盛时代,出现了定、钧、官、哥、汝五大名窑,中国古代瓷器中,宋瓷以器形优雅、釉色纯净、图案清秀,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无论从质量还是品种来说,宋瓷都属于中国瓷器中最顶尖的代表,同时它还是老窑口瓷器里的经典。”古玩城宋代陶瓷博物馆馆长于先生说,老窑口瓷器一般指元朝以前各窑口烧制的瓷及陶,宋代的青瓷、白瓷、黑瓷以及釉下彩绘都当之无愧为个中极品。虽然宋代的窑口最多,但是宋瓷的存世量却非常少。“主要原因是一个流行与一个不流行。”于馆长介绍说,由于隋唐到宋代中国一直流行瓷器外销,到了宋代瓷器出口迅速增加,遍及亚洲的东部、南部、西部和非洲东海岸的大部分地区,国内存留的瓷器数量有限。此外,在宋代并不流行将瓷器作为随葬品,现今出土文物中,宋瓷并不多见。据我所知,宋瓷在深圳藏界所占的比例少得可怜。于馆长说,从年代上划分,老窑口瓷器在整个瓷器藏界中所占的比例不超过10%,而在品种上,宋瓷在老窑瓷中的份额不到20%,“宋瓷的地位与数量使它成为收藏时可遇不可求的绝品。”仍处于价格“洼地”从收藏角度讲,存世宋瓷精品虽然远远少于明清瓷器,但却陷入了价格“怪圈”,其价格与价值相比偏低。“一个清代的官窑青花瓷瓶在五六年前的价格大约是50万元到60万元,现在价格已经升到了数百万元,而目前一只宋代滋州的大盘价格不过几十万元。于馆长分析认为,深圳市场对宋瓷的认识才刚刚开始,有限的收藏群体尚未成为收藏市场的活跃血液,导致了其价值被低估。同时,收藏的入门规律也使得“玩”宋代瓷器需要一个过程,即它的价值回归有待时间。“许多人玩陶瓷的入门往往是从容易看的青花瓷开始,到色彩斑斓颜色亮丽的彩瓷,再到比较耐看的明清单色釉,最后才是玩颇具内涵的宋代老瓷,这一过程大约需要五六年的时间。”于馆长表示,从这波收藏热来看,深圳宋瓷收藏新手应比之前的藏家更具实力,大部分人的入门时间较短就能完成,下一波宋瓷的市场热潮应该在近两年左右形成。

宋代哥窑瓷的工艺特点及仿品辨析


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为宫廷烧造御器的官窑。它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然而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此外,哥窑虽贵为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之一,但奇怪的是宋人没有留下任何记载,元、明、清的记载又甚为混乱。有人说哥窑窑址在浙江龙泉,也有人说在浙江杭州,更有人相信它就是子虚乌有……因此,哥窑的身世直到今天依然是个不解之谜。但无论如何众说纷纭,哥窑瓷器珍贵的珍贵性却是毋庸置疑的。

宋代哥窑瓷特点

哥窑以其“金丝铁线”独领风骚。所谓“金丝铁线”,主要是指器身上分布着众多纹片,俗称“文武片”、“百圾碎”,其中纹片大小结合,大片纹线呈深黑色,小片纹线呈褐黄色。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

哥窑仿品辨析

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特别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显的不如清前期,颜色越来越深,开片越来越细碎,釉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质也变得疏松。鉴定哥窑瓷器除了“金丝铁线”和“紫口铁足”之外,还有就是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但又极易被人忽视的特征——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 “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一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气泡比攒珠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攒珠聚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市场分析

哥窑的存世量很少。据统计,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哥窑器,均为历代宫廷旧藏。其中,北京故宫藏有几十件,台北故宫藏有190多件,再加上其他流散于海内外的传世品,全世界约计也只有300件左右,以至哥窑破损残片也被视为珍稀之物,完整器更是寥寥无几。在拍卖市场上,只要有宋代哥窑精品出现,就一定能够受到市场的追捧。早在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就拍出了1000多万港元的天价。据业内人士介绍,如果不是因为当时收藏界有人持不同看法,这件瓷器的价格还要高。这两年在内地的拍卖市场上也有标明为“宋哥窑”的瓷器露面,但由于市场对拍品的争议,成交价格总是维持在1000万元人民币左右。

宋代定窑怎么瓷器鉴定


宋代定窑瓷器起源于唐代,以白瓷为主,在唐宋时期中国瓷器有南青北白之说,而白瓷指的就是定窑瓷器,可见宋代定窑瓷器在当时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宋代定窑瓷器窑址位子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

宋代定窑瓷器烧造技艺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度失传,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得以恢复,那么宋代定窑怎么瓷器鉴定?

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宋代瓷器的晚期器物的特点是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从釉色鉴定宋代定窑瓷器 

定窑瓷器多为白胎,尤其宋代产品,几乎都是白瓷胎,胎质十分坚硬。这是因为原料中含氧化铝量较高。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谓的“象牙白”色。少数质差的釉为白中微闪灰黄。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状,因为施釉较薄,所以薄处能隐约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处可见积釉呈浅浅的黄绿色。积釉处气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

定窑白瓷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宋代时虽仍以烧造白瓷为主,但另兼烧黑釉、绿釉、酱釉及白釉剔花器,这些工艺导致了最后定窑瓷器会呈现偏白色、偏黄色、偏青色、偏紫色以及黑色如漆的特点。

从竹丝刷痕工艺上鉴定窑瓷器

鉴定宋代定窑瓷器,断代的主要依据就是瓷器上要见“竹丝刷痕”。定窑瓷器古法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

宋代定窑瓷器鉴定技巧之泪痕

宋代定窑白釉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所谓的“泪痕”。这是上釉过程中,釉浆流淌的痕迹,“泪痕”厚处均有明显的偏黄色。无论是正烧,还是覆烧,“泪痕”流向均是自上往下流淌。这是鉴定定窑瓷器尤其要仔细观察的重要特征。

瓷器的质感

任何文物都有时代的特征,宋代定窑瓷器有玉质感,特别是作为宫廷烧造的瓷品,更是必须要烧出玉质感的,这是宋代定窑瓷器的珍贵所在,也是鉴定宋代定窑瓷器的标准之一。

定窑瓷器的地域鉴别

定窑还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窑窑址在北方的定州,这是烧制的物品称为北定;宋室南迁之后,定窑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在景德镇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

宋代官窑瓷器鉴定方式


宋代是我国陶瓷行业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江南一带由于其富庶的地理条件和以外贸易的发展,已形成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的城市。临安(今杭州),是当时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又是最大的消费城市。还有明州(今宁波)、越州(今绍兴)、温州、婺州(今金华)、处州(今丽水)等地,这些市镇,历史悠久,瓷业甚为发达,既是瓷器生产中心,又是瓷器消费市场和销售集散地。越瓷、婺州窑瓷、龙泉青瓷已久负盛名,各树一帜。"靖康之难",标志着北宋五朝的灭亡。

北宋官窑自1107年在京师开封设置,直“靖康之难”后开封沦陷,该窑存世的烧造时间不过十余年,而存世至今的器物,就少之更少。

因此鉴定北宋官窑瓷是中国陶瓷业的一道难题。尽管如此,我们更要认真研究、考证。我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用研究的成果打开窑址的大门。

北宋官窑瓷是中国陶瓷艺术的极致和巅峰,它的研制成功,沁润着帝王独具禀赋的智慧,将中国的艺术审美境界带到了一个新的纪元。历史的烙印永远铭刻着这位皇帝——宋徽宗。当今天,我们每个中国人谈起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时,都觉得光彩照人。

开封——这个中原古城,在世界地图上永远标注着历史悠久、重要的发祥地等代名词。也正因为北宋官窑瓷落户于此,我们才嗅觉到她给我们带来了高雅艺术和美好的境界。让我们用敬仰的心灵,认真地研究北宋官窑瓷,通过鉴赏和交流,领悟到艺术的内在和卓越文化的魅力。

宋瓷的成交率,成交额和单件瓷器的成交价都非常理想,相比之下,“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专场的结果就未如理想,许多重量级明清器都未能成交,或者是未能以预期的价格成交。充分证明了我们上次所作的判断。其实,艺术品市场与股票市场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有庄家,都有操盘手。对于中国古陶瓷,其实庄家不在中国而在欧洲。只要我们细心解读拍卖公司每次拍卖的成交结果就不难发现,在过去十多年来,除去一些特定的器物,明清瓷器的买家大多是中国人而卖家大多是欧美人,反过来,高古瓷器的买家基本上是清一色的欧美人,鲜有中国人出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考古人员找到并发掘了位于杭州市凤凰山麓乌龟山的郊坛下官窑。发现了一些瓷片、窑具和残器。现见到的官窑器都是传世品。根据文献记载与发掘资料及传世品综合官窑器物的特征有这么几个:

胎:北宋官窑胎色紫褐、釉色浅,南宋官窑胎色呈灰黑色、深灰色、紫褐色,均色深,故称“黑胎”,胎质一般较薄,胎质细密。

釉:北宋官窑胎色有月白、粉青、大绿、油灰等色。在当时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后世则以粉青为上,月白次之,油灰最下。修内司窑之器因先有汴京官窑所鉴,故出品更佳。釉水下流故口上釉稀薄,而且微露紫色,称其器为紫口铁足,并以此为贵。汴京官窑与修内司窑均有窑变。釉色晶莹,釉面有开片纹,釉斑则以鳝鱼血为上,墨纹次之,光彩辉耀,尤觉奇异。

南宋前期釉较薄、滋润、呈乳浊状,有玉质感,釉色以粉青为主,间有灰青、青黄、蜜蜡等色,通体满釉,史称薄胎薄釉青瓷。南宋后期,釉色与前期相同,而釉层加厚(多次上釉)有的器物釉的厚度超过胎,有垂流釉现象,多用垫并烧造,足端无釉呈深灰或灰褐色,为薄胎厚釉青瓷。

造型:有纸锤瓶、贯耳瓶、瓜棱瓶、筒子渣斗、花盆、香炉、盘、碗。

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特征及鉴定要领


宋代的单色釉瓷取得了很大成就,名窑遍布全国,其中最著名的为:“汝、钧、官、哥、定”。

五大名窑。

1、汝窑

汝窑瓷为宋代五大名瓷之首,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一带,宋时为汝州地,故名。汝窑除烧青瓷外,兼烧黑瓷、酱釉瓷和钧釉瓷,以青瓷最为精致。汝窑青瓷的胎质细密,呈深浅不同的“香灰色”。与同期官窑器很相似,釉色以粉青为主,另有天青和卵青。釉层透明和不透明的均有。釉青一般都呈一种内蕴的木光。开片是汝窑的一个重要特点,无纹片的很少。纹片深浅长短交错排列,密而不乱。器物尺寸都很小,造型以盘、碟、洗为多,其中椭圆四足盆是汝窑的特有造型。汝窑的烧制时间很短,存世品不足百件,非常珍贵。从明宣德开始有仿制品出现,清初雍正已能仿得相当好,近年河南省也有新仿汝窑器。

2、钧窑

钧窑产地在今河南禹县,因与汝窑有密切关系,历来有“汝钧不分”之说。钧窑始烧于北宋,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继续烧造,影响扩展到河北、山西两省,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钧窑体系。

钧窑有两大特色,即乳光釉和窑变。钧窑的基本釉色是深浅不同的各种青色,可分为天蓝、天青、月白三类。由于在釉中渗入铜红釉,烧成后就出现变幻莫测的红色窑变,有玫瑰红、砂珠红、海棠红、茄皮紫、胭脂红、鸡血红许多种。整个器物红紫相映、青白相间,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他青瓷的另一特色。钧釉中的紫色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各种紫色是由于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钧瓷釉面上有一重要特征是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后人在仿制宋代钧瓷时就无法烧出同样效果,因而是否有“蚯蚓走泥纹”成为鉴定宋钧瓷的重要依据。宋钧瓷另一特征是器外底普遍刷一层芝麻酱色釉。

钧窑凡为宫中定烧的陈设瓷,底部均刻有一、二、三……的编号,编号越小,器物越大。因钧窑瓷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

3、官窑

官窑专指北宋汴京(开封)官窑和南宋杭州修内司及郊坛下官窑,因专烧宫廷用器,产量很小,传世品也极少。

北宋官窑瓷的釉色以粉青、月白为主。虽然被称为“亚于汝”,但也是莹如堆脂,釉表红棕色或无色的片纹或疏或密清晰可辨。底部可以看见烧制时的支钉痕迹。器物都是各种陈设用具和文房用具。仿商、周、秦、汉铜器和玉器的造型很多。

南宋官窑釉色以粉青为主,有纹片。在器物的底部落脱处、口沿和棱角釉薄处,胎都会烧成紫褐色,称为“紫口铁足”,这称得上是南宋官窑的典型特征。

4、哥窑

哥窑产地不可考。瓷器的显著特点是通体满布开片,纹片大小相同,大片呈铁黑色,小片呈金黄色,有“金丝铁线”之称。开片形成原理是由于胎、釉的膨胀差异而造成的釉面开裂,本来是一种缺陷,但哥窑却通过人工控制有意用来作为一种装饰特征,使釉表出现冰裂或鱼子状的纹片,再染上或黄或黑深浅相间的颜色,形成一种残缺美。哥窑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骨也厚薄不一,胎色呈黑灰、黄数种。由于釉层非常厚,使器物的外观圆润饱满。釉色大多呈灰青色,也有的是月白、粉青、米黄等色。底部用支钉烧制,涂赭紫、紫黑护胎汁。明清以来仿哥窑的很多,大部分是景德镇官窑制品。明中期的成化和清前期的雍正、乾隆的仿制品都相当精美,但缺少一种古朴沉静的韵味。

5、定窑

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一带,以盛产白瓷著称。定窑在唐代早期就开始生产,到北宋发展到全盛时期,元代已停止烧制。胎骨细腻洁白,又轻盈秀美,是定窑白瓷的重要特点。定窑的釉面装饰,是宋代瓷器中最为精彩的。宋早期的定窑白瓷采用刻花的方法。稍后,又出现刻花和蓖划相结合的装饰。到北宋中期,定窑开始采用印花装饰。纹饰多在碗、盘的里面,布局左右、上下对称,以细、密为特色。类似于宋代缂丝的方法。北宋早、中期定窑使用匣钵仰烧,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黏附着垫烧的沙粒或支烧痕。后期定窑采用口沿在下的覆烧工艺,因此口沿有“芒”,但烧成的器物都很规整。作为皇室使用的贡瓷上,口沿都包上金、银或铜,更显豪华尊贵,故称之为“金装定器”。除白釉外,定窑还生产黑釉、酱釉等品种,被称为黑定、酱定,价格均高于白定,是难得的珍品。

宋代景德镇所仿定器,称为“粉定”。区别之处在于景德镇仿定器釉面光亮,无泪痕特征,足内可见放射状跳刀痕。

乾隆青花瓷器的鉴定及鉴定要素


一、从技术视点看

1、外型规整,份额适合,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美丽,但仍比嘉、道期间的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美。前期器型和雍正时相同适可而止,后期则显呆滞。尔后各朝的外型个性,除嘉庆初尚能遵循乾隆款式,余者皆为顺次递减,日薄西山。

2、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乾隆青花瓷质前期与雍正根本相同,胎质皎白细润,晚期略显差劲,官窑与民窑无多大差异。釉面仍以青白色为主,匀净光润,也有呈粉白色的釉面,民窑中多见。微度的波涛釉偶有呈现。浆胎青花康、雍、乾三朝均有。浆胎是指明、清两代用瓷土淘洗后的细泥浆制成的胎体轻浮、色如米浆的一种瓷胎。康、雍、乾浆胎青花自成一体。康熙时胎体微泛土黄色,釉面多为粉白或浆白色,有细碎纹片,纹饰较通常青花细腻,底款"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或秋叶等图记款识。雍正、乾隆时浆胎青花胎釉与康熙无大不同,少数有釉面不太平坦的,青花纹饰则渐趋规则图画化。清晚期多仿康熙浆胎青花,但胎质粗松,呈灰白色,釉面多有杂质斑驳,似感硬度不如真物而欠莹润。

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体现,但以安稳的纯粹兰色居多。前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彩均沉着,纹饰明晰。 乾隆青花呈色安稳,前期与雍正时无甚差异,常有晕散出廓的表象,中期则构成正蓝呈色明快的个性,晚期则呈色略显青灰。民窑中落斋堂款的,无论技术或青花呈色,均可与官窑比美。

4、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

5、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书印章款,单个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图书印章款。楷书款比较少。民窑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6、制造技术水平极高、精巧、秀美、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稀有。

7,乾隆青花六字款有显着的针眼感,青料有些仿拂针刺相同。

8,乾隆青花釉面大多有橘皮纹。

二、从纹饰视点看

1,乾隆青花通常在果实,叶瓣部位用点青法上色,深浅层次不同明显。

2,乾隆青花云纹大多选用勾边拔白绘法,葡萄叶则选用勾边填色拔白绘法。

3,乾隆青花的松树大多为挺立挺拔的巨松,而且针状叶十分棉密,很少象康雍青花那样的片叶矮松。

4,乾隆青花中的鹤,大多为休息松枝或散步松下的懒鹤。

5,乾隆青花中的鱼尾巴很少开叉,象一块梯形木板,木板后边吊两根尾线。

6,乾隆青花中的鹿纹,大多在身上留有白点斑,仿拂梅花似的。

宋代黑釉瓷器的瓷器底足圈足特点


黑釉瓷器是高温釉瓷的一种,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张起来的品种,以氧化铁作呈色剂,其釉料中三氧化二铁的含量在5%以上。最早出土的黑釉瓷是安徽省亳县“建宁三年”(170年)纪年墓中出土的黑釉瓷,证实了黑釉瓷的烧造时间应在东汉中晚期。此时的黑釉瓷胎质较粗,器型简单,器物施釉一般不及底,釉层厚薄不均,常见流釉现象。到东晋时烧造技术更加成熟,以浙江德清窑所产黑瓷为代表,胎多呈砖红色、紫色或浅褐色,釉厚如凝脂,色黑如漆。

宋代,是黑瓷烧造的顶峰,河北定窑生产的黑瓷,胎质洁白细密,釉色乌黑发亮;福建建窑烧制的黑瓷品种如兔毫纹,油滴釉,曜变斑等黑色结晶釉,颇为珍奇;江西吉州窑的玳瑁斑、木叶纹、剪纸贴花黑瓷以及河南鲁山的花瓷,都颇具特色。其中,博主见到过的一件黑定,漆黑发亮,比之康熙乌金釉有过之而不及,没有见过黑定珍品的,非常容易把它当做一件新的瓷器。建窑的兔毫纹,油滴,曜变斑等,博主都收藏有标本。吉州窑剪纸贴花详见:瓷器学习笔记之七 --吉州窑:桑叶能通禅。

本文不讨论器型,只讨论瓷器的底足。黑釉瓷的底足,从宋代黑油瓷器底足收藏的标本看有如下几种:

1.平底微凸圈足,此类圈足胎土较白,底足无釉,足墙外撇,外壁施釉到底,此类瓷器的品级应该都是比较

高。还有一种灰黑胎,胎质较差,施釉不到底,这种瓷器品级较低。

2.小圆圈足,挖足都不深,胎质灰色,施釉不到底,此类瓷器的品级不高。

3.外撇圈足,圈足较大,内底有涩圈,从底足的形制看,此类瓷器年代较晚,有些应该到元明。

历代哥釉瓷器的特点与鉴定


哥窑瓷器从色泽区分,有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等种类。哥窑瓷最显著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若置之于显微镜下,可见瓷釉中蕴含的气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间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名之为 “ 金丝 ” 、 “ 铁线 ” 。宋代哥窑胎质坚细,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之环形带,因口沿处胎骨略黯而被称之为 “ 紫口 ” ,此为宋哥窑瓷之一绝,尽管以后历代有许多仿宋哥窑,但在烧制上皆未能臻此绝艺。

宋代哥窑瓷既如此名贵,那当时其窑址又在何处呢?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据史料记载,浙江龙泉南宋时有章家二兄弟,均以陶为业,各主一窑,兄所主之窑名哥窑,弟窑亦称龙泉窑。

哥窑瓷器的特点是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不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拔大方,轮廓亦柔和流畅。属于青瓷系的哥窑器,以釉色取胜。

宋代哥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且各有风格,被称为仿哥窑或哥釉,但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哥窑相媲美。清乾隆帝尤喜赏宋代哥窑,尝欣然作诗赞云: “ 铁足圆腰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 ”

鉴定哥窑瓷主要从造型、胎骨、釉色等方面着眼。它的胎质呈黑色,细腻、坚实。釉面浑厚滋润,釉面开有大小纹片。器物以瓶、炉、洗、碗、罐为主。

60 年代时,浙江省文物考古单位曾对龙泉大窑等几处窑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不少黑胎片纹青瓷,大部分为日常生活用瓷。但与另一部分传世的哥窑器物相对照,

这二种哥窑的造型、胎色、釉面和纹片均有不同之处。为此,文物界将这些原藏于宫廷、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流散于民间和国外的这类哥窑器称之为“ 传世哥窑 ” 。

传世哥窑瓷器以仿古代青铜器造型的器物为主。如鱼耳炉、乳钉五足炉、胆式瓶、八方穿带瓶、弦纹瓶等,也有盘、碗、洗之类。它的胎骨较厚、胎质细腻,烧练时大部分在器底用支钉,而目前发现的龙泉哥窑是不用支钉烧成的。这一闻名世界的传世哥窑的产地迄今还未发现,尚待文物考古学者的分晓。

相关推荐